撒母耳記上第十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掃羅受膏、受感說話並中籤】 一、撒母耳膏掃羅並預言三個兆頭(1~8節) 二、掃羅在先見隊伍中受感說話(9~13節) 三、掃羅沒有將撒母耳的話告訴叔叔(14~16節) 四、撒母耳在米斯巴眾人面前掣籤掣出掃羅(17~25節) 五、兩種人對掃羅不同的反應(26~27節) 貳、逐節詳解 【撒上十1】「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祂產業的君嗎?」 〔呂振中譯〕「撒母耳拿了一瓶膏油澆在掃羅頭上,和他親嘴,說:“這不是永恆主膏立你做管理他民的人君麼?你必管束永恆主的人民;必拯救他們脫離四圍仇敵的手。永恆主膏立了你做管理他產業〔即:子民〕的人君;這要給你做記號。」 〔原文字義〕「撒母耳」他的名是神;「倒在」澆灌,倒出;「掃羅」所想望的;「君」統治者,領袖,王子。 〔文意註解〕「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膏油』是橄欖油加上一定配方的香料,調製成的香膏(參出三十23~24);『倒在掃羅的頭上』表徵聖靈的澆灌;『親嘴』表徵接納與交通。 「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祂產業的君嗎?」:『祂產業』指以色列人,神拯救他們歸祂自己作祂的產業(參出三十四9;申四20);『祂產業的君』即指作以色列人的王。 〔話中之光〕(一)以色列王即位時,不但加冕,還被膏立。加冕是政治行動,使君王統治全國;受膏則表示君王成為神的代表,屬於宗教行動。君王經常由祭司或先知膏立,所用的膏油是用橄欖油、沒藥和其它貴重的香料特別調和而成的。這膏油澆在他的頭上,預表神聖靈的大能臨到他身上。膏立君王的禮儀,是叫他牢記自己責任重大,要靠神的智慧而不是靠自己的聰明來領導人民。 (二)撒母耳向掃羅說話之前,先將膏油倒在他身上,這表明撒母耳是在膏油的底下向他說話。這是神藉著人說話最重要的原則。神要先知向人說話,不只他的話要對,要準確,同時還要注意說話的時候是否帶著膏油。是否話語出來,膏油也隨著出去。如果只有話語而沒有膏油,那只不過是死的字句,充其量不過是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教訓而已。那絕對不是神活潑的話。 (三)撒母耳向掃羅說話,不單先用膏油倒在他身上,同時又與掃羅親嘴。親嘴是愛裡交通的表示,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向人說話,不只要在聖靈和能力裡,也要在愛的交通裡。因為出於愛心的話語,才是人最容易接受的話語。 (四)神的話語臨到什麼人身上,神的託付也就放在什麼人身上;神的膏油就是聖靈,膏油在神身上,乃是叫人得著能力來執行神所託付的。我們要在神的手中成為一個有用的器皿,這兩者缺一不可! 【撒上十2】「你今日與我離別之後,在便雅憫境內的泄撒,靠近拉結的墳墓,要遇見兩個人。他們必對你說:‘你去找的那幾頭驢已經找著了。現在你父親不為驢掛心,反為你擔憂,說:我為兒子怎麼才好呢?’」 〔呂振中譯〕「你今天離開了我以後,在便雅憫境內、在泄撒,靠近拉結的墳墓,必遇見兩個人對你說:『你去尋找的那幾頭母驢已經找着了;看哪,你父親倒丟下了母驢的事,反而罣慮到你,說:『我為我兒子要怎麼辦呢?』”」 〔原文字義〕「泄撒」陰影;「拉結」雌羊;「掛心」言論,事件;「擔憂」焦慮,擔心。 〔文意註解〕「你今日與我離別之後,在便雅憫境內的泄撒,靠近拉結的墳墓,要遇見兩個人」:『泄撒』確實地點不詳,可能是離開拉結墳墓,就是以法他不遠處的一個小村莊;『拉結的墳墓』其確實地點具有爭議性,一說以法他就是伯利恆(參創三十五19),另一說以法他是在拉瑪的附近(參耶三十一15)。 「他們必對你說:你去找的那幾頭驢已經找著了。現在你父親不為驢掛心,反為你擔憂,說:我為兒子怎麼才好呢?」:這是撒母耳所預言的三個兆頭之一:有兩個人證實已找到那幾頭驢。 〔話中之光〕(一)在「拉結的墳墓」附近,將遇見兩個人,聽到驢已尋回的消息。這預言表明人的憂慮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益處,只有神才是所有事情的解決者(參太六25~34)。 【撒上十3】「你從那裡往前行,到了他泊的橡樹那裡,必遇見三個往伯特利去拜神的人:一個帶著三隻山羊羔,一個帶著三個餅,一個帶著一皮袋酒。」 〔呂振中譯〕「你從那裏往前行,到了他泊的聖篤耨香樹那裏;必遇見三個人要上伯特利去拜神,一個帶着三隻山羊羔,一個帶着三個餅,一個帶着一皮袋酒。」 〔原文字義〕「他泊」石墩;「伯特利」神的家。 〔文意註解〕「你從那裡往前行,到了他泊的橡樹那裡,必遇見三個往伯特利去拜神的人」:『他泊的橡樹』確實地點不詳,應當是在伯特利附近;『伯特利』位於耶路撒冷以北約16公里,示羅的西南方約15公里;『拜神的人』指預備向神獻祭的人。 「一個帶著三隻山羊羔,一個帶著三個餅,一個帶著一皮袋酒」:『山羊羔…餅…酒』指平安祭的祭物;『三個餅』或作「三個籃子的餅」(七十士譯本)。 〔話中之光〕(一)在「他泊橡樹那裡」遇見三個人,從其中一人那裡得到兩個餅(3~4節)。這表明人的最重大而首要的問題是藉著敬拜,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 【撒上十4】「他們必問你安,給你兩個餅,你就從他們手中接過來。」 〔呂振中譯〕「他們必向你問安,給你兩個餅,你要從他們手中接過來。」 〔原文字義〕「問…安」完全,健全,平安。 〔文意註解〕「他們必問你安,給你兩個餅,你就從他們手中接過來」:撒母耳所預言的三個兆頭之二:被獻祭的人問安並送餅。 【撒上十5】「此後你到神的山,在那裡有非利士人的防兵。你到了城的時候,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前面有鼓瑟的、擊鼓的、吹笛的、彈琴的,他們都受感說話。」 〔呂振中譯〕「然後你要到基比亞以羅欣〔即:神的山岡〕,在那裏有非利士人的駐防兵;你到了那城的時候,在那裏必突然遇見一班神言人從邱壇下來,他們前頭有琵琶、手鼓、笛、琴;這些人都受感動而發神言狂。」 〔原文字義〕「非利士人」移居者;「防兵」要塞;「先知」先知,發言人;「邱壇」高地,高處;「受感說話」說預言。 〔文意註解〕「此後你到神的山,在那裡有非利士人的防兵」:『神的山』或譯「神的基比亞」,基比亞的字義是「山谷」(參閱26節原文字義);『非利士人的防兵』指非利士人在鄰近基比亞的迦巴設有防營(參撒上十三3)。 「你到了城的時候,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前面有鼓瑟的、擊鼓的、吹笛的、彈琴的,他們都受感說話」:『一班先知』指有一批先知的門徒。根據文獻,撒母耳創辦了「先知學校」,訓練年輕人吹奏聖樂、受感說話。及至後來在王國時代,就有所謂「伯特利的先知門徒」、「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參王下二3,5)出現在聖經中。『受感說話』指在聖靈的感動下,不由自主地說出話來(參6,10節)。 【撒上十6】「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 〔呂振中譯〕「永恆主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和他們一同受感動而發神言狂;你就要變為另一個人。」 〔原文字義〕「大大感動」奔騰,昌盛,使興旺;「變為」轉動,改變;「新人(原文雙字)」其他的,接下來的(首字);人,人類(次字)。 〔文意註解〕「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靈必大大感動』意指在聖靈的駕馭、推動之下;『變為新人』不是指有如新約信徒被聖靈更新變化(參多三5),而是指暫時且局部的,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撒母耳所預言的三個兆頭之三:被聖靈感動,與一班先知一同受感說話。 〔話中之光〕(一)在「神的山」遇見一班先知(參5節),被神的靈感動而發預言。這表明若有人為神作工,就須得到聖靈的幫助。 【撒上十7】「這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作,因為神與你同在。」 〔呂振中譯〕「這些兆頭一臨到你,你手遇見甚麼,就可以作甚麼,因為神與你同在。」 〔原文字義〕「兆頭」記號;「臨到」進入,進來;「趁時(原文雙字)」找到,尋建(首字);手(次字)。 〔文意註解〕「這兆頭臨到你」:『這兆頭』原文複數詞,指前面的三個兆頭:(1)有兩個人證實已找到那幾頭驢(參2節);(2)被獻祭的人問安並送餅(參4節);(3)被聖靈感動,與一班先知一同受感說話(參6節)。 「你就可以趁時而作,因為神與你同在」:『趁時而作』原文是「作你手所找到的」。撒母耳鼓勵掃羅,既然親身驗證了前述三個兆頭,當事情臨到之時,就不要退縮。然而掃羅屆時卻把自己藏起來了(參22節)。 〔話中之光〕(一)「你就可以趁時而作,」神賜給我們判斷力,要我們從境遇方面來審斷何去何從,最後決定我們的定向。對有些人來說,他們不大會運用,結果盼望有特別的預兆或異象。這當然並不理想。神只在人判斷錯誤或情形複雜之下才給予異象的,如果環境的啟示與判斷力充分的時候,祂不輕易用奇事。如果沒有奇事,小心不要照著自私的意圖。總要憑著信心分析,然後果敢地去行,決不後顧,也不懷疑。 【撒上十8】「你當在我以先下到吉甲,我也必下到那裡獻燔祭和平安祭。你要等候七日,等我到了那裡,指示你當行的事。”」 〔呂振中譯〕「你要在我以先下到吉甲,看吧,我也要下到你那裏去獻上燔祭,並獻平安祭;你要等候七天,等我到了你那裏,給你知道你所當行的事。』」 〔原文字義〕「吉甲」滾動,輪子;「指示」認識。 〔文意註解〕「你當在我以先下到吉甲,我也必下到那裡獻燔祭和平安祭」:『吉甲』後來撒母耳在吉甲成立王國(參撒上十一14),眾百姓也正式在吉甲立掃羅為王(參撒上十一15)。然而,撒母耳在這裡的囑咐,並不是指十一章立王的事,乃是指立王兩年後十三章與非利士人爭戰的事(參撒上十三1,5)。 「你要等候七日,等我到了那裡,指示你當行的事」:『等候七日』撒母耳與掃羅約定,要他在那裡等候七日(參撒上十三8);『指示你當行的事』可能指面授打仗機宜。 〔話中之光〕(一)神藉著撒母耳給掃羅先有一段話的帶領,但還有許多的話沒有說,等著以後再帶領他。照樣,在新約的時候,主耶穌也對門徒曾這樣說:「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十六12~13)。所以我們每一次得到神的話之後,仍要戰戰兢兢的等候,因為前面還有更多更重要的話要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一步一步接受主的帶領,所蒙的恩典定規是無限量的,這是何等有福呢! (二)掃羅必須履行撒母耳要在吉甲「等候七日」的吩咐。正如撒上十三8所示,掃羅沒能遵守這吩咐,而顯露了他並不是真正相信和順服神(參撒上十五22)。他具有很多優點(參撒上九2~4),又被膏立,且得到了聖靈的恩賜,卻因沒有信心而失敗。這使我們切實地感到,信心是神多麼寶貴的禮物(參弗二8),並且是成功不可或缺鑰匙(參約壹二13~17)。 (三)掃羅在兩件事上被試驗,就是信心和順服。在撒上十三章那危急的情況裡,掃羅所面對的問題是:他的信心是否足夠使他能以等候神?當你受窘於絕境,各方面都在催促你要採取一些行動時,試驗就會臨到你,要證明你是屬肉體的或是屬靈的。「等我到了那裡」,神能否信任我們等候祂的時間,並會謹慎行事呢? (四)另一次,在撒上十五章,掃羅奉命將亞瑪力人完全消滅。可是,那羊叫牛鳴的聲音,將他的悖逆顯露了。我們常是在小事上跌倒的。掃羅企圖去判別好肉體與壞肉體,借此將人肉體的「好」獻給神。但這種「好」不能代替順服。然而,他仍在抗議:「耶和華的命令我已遵守了。」是的,人心是詭詐的。掃羅的作風已無法可治。神必須得著一個全新和截然不同的器皿。神在尋找一個肯將自己的看法和判斷放下,並全然接受屬天管理的人。「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 【撒上十9】「掃羅轉身離別撒母耳,神就賜他一個新心。當日這一切兆頭都應驗了。」 〔呂振中譯〕「掃羅一轉背、離開撒母耳,神就改變了他,使他有力一個心;那一天、這一切兆頭都應驗。」 〔原文字義〕「轉身(原文雙字)」轉向(首字);肩,背(次字);「離別」離開,去;「新」其他的,接下來的;「應驗」進入,進來。 〔文意註解〕「掃羅轉身離別撒母耳,神就賜他一個新心。當日這一切兆頭都應驗了」:『新心』原文是「轉變他,給他另一顆心」,使他對事物的想法有所改變;從前所想的是個人農耕的事,如今所想的是以色列人的處境和前途。 〔話中之光〕(一)掃羅一離開撒母耳,或者說撒母耳一向掃羅說完了話,「神就改變了他。」神向誰說話,就在誰身上動了工,誰就有了改變,這是真實屬天的經歷。不過我們必須有信心,用信心接受神的話語。許多人因為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結果神的話在他身上就不能發生作用。因此,他們就不能在經歷上證實神話語的真實。 (二)「神就改變了他。」這話何等寶貴和甜美!人不能改變自己,我們一再的犯罪,一再的跌倒,就證明我們毫無能力,毫無辦法來改變自己。但是感謝神「神就改變了他。」歷代以來,神改變了千千萬萬的人,神能改變人的心,神能改變人的行為,神能改變人的生活,這是何等奇妙的一件事,願榮耀歸給祂! (三)神改變了掃羅,就「使他有另一個心」(呂譯)。這裡的意思乃是:掃羅從此就有了另一個心志,心思並心情,他整個人的傾向和從前不一樣了。並且他外面也有了大的改變,因為他裡面有了另一個心,外面自然就有了另一種的生活。我們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參箴四23)。 【撒上十10】「掃羅到了那山,有一班先知遇見他,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他就在先知中受感說話。」 〔呂振中譯〕「掃羅從那裏到了基比亞〔即:那山岡〕,看哪,有一班神言人迎見着他,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他就在他們中間受感動而發神言狂。」 〔原文字義〕「遇見」遭遇,降臨;「大大感動」奔騰,昌盛,使興旺;「受感說話」說預言。 〔文意註解〕「掃羅到了那山,有一班先知遇見他,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他就在先知中受感說話」:『那山』就是神的山基比亞(參閱5節註解);『在先知中受感說話』意指「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參閱6節註解)。 【撒上十11】「素來認識掃羅的,看見他和先知一同受感說話,就彼此說:“基士的兒子遇見什麼了?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 〔呂振中譯〕「凡素來認識掃羅的人看見他和神言人們一同傳神言,都彼此對說:『基士的兒子遇見甚麼啦?掃羅也在神言人中間麼?』」 〔原文字義〕「素來(原文雙字)」昨天,近來(首字);前天,三天前(次字);「基士」彎曲的。 〔文意註解〕「素來認識掃羅的,看見他和先知一同受感說話,就彼此說:基士的兒子遇見什麼了?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素來認識掃羅的人,看見他突然由一個粗魯無見識的農家子弟,轉變成為一個具有先知才能的戰士和政治家,這對他們來說似乎是難以置信的。 【撒上十12】「那地方有一個人說:“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此後有句俗語說:“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 〔呂振中譯〕「那裏有一個人回答說:『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因此有一句俗語說:『掃羅也在神言人中間麼?』」 〔原文字義〕「俗語」箴言,比喻。 〔文意註解〕「那地方有一個人說: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此後有句俗語說: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這些人的父親』意指教導他們的老師,先知的門徒又稱先知的兒子;『是誰呢?』輕蔑的問語,表示掃羅竟然身列其中,可見都是來歷不明的冒牌貨。 【撒上十13】「掃羅受感說話已畢,就上邱壇去了。」 〔呂振中譯〕「掃羅受感動而發神言狂發完了,就往家裏〔傳統:邱壇〕去。」 〔原文字義〕「已畢」結束,完成;「邱壇」高地,高處。 〔文意註解〕「掃羅受感說話已畢,就上邱壇去了」:『邱壇』原文是定冠詞,指那班先知原先下來的邱壇(參5節);掃羅與他們一同行動,回到出發地點。 【撒上十14】「掃羅的叔叔問掃羅和他僕人說:“你們往哪裡去了?”回答說:“找驢去了。我們見沒有驢,就到了撒母耳那裡。”」 〔呂振中譯〕「掃羅的叔叔問掃羅和他的僮僕說:『你們往哪裏去了?』他回答說:『尋找母驢去阿;但是我們見沒有驢,就到了撒母耳那裏。』」 〔原文字義〕「找」尋求,尋找。 〔文意註解〕「掃羅的叔叔問掃羅和他僕人說:你們往哪裡去了?」:『掃羅的叔叔』極可能就是那些「素來認識掃羅的」人中之一(參11節),對掃羅受感說話極為訝異,故有此問。 「回答說:找驢去了。我們見沒有驢,就到了撒母耳那裡」:按照實情回話(參撒上九10)。 【撒上十15】「掃羅的叔叔說:“請將撒母耳向你們所說的話告訴我。”」 〔呂振中譯〕「掃羅的叔叔說:『請將撒母耳向你們所說的話告訴我。』」 〔原文字義〕「告訴」顯明,通知。 〔文意註解〕「掃羅的叔叔說:請將撒母耳向你們所說的話告訴我」:追根究底,想要知道掃羅改變的原因。 【撒上十16】「掃羅對他叔叔說:“他明明地告訴我們驢已經找著了。”至於撒母耳所說的國事,掃羅卻沒有告訴叔叔。」 〔呂振中譯〕「掃羅對他叔叔說:『他明明告訴我們母驢已經找着了。』至於撒母耳所說的君王國事、掃羅卻沒有告訴叔叔。」 〔原文字義〕「明明地」顯明,通知;「國事(原文雙字)」王權,王位(首字);言論,言語(次字)。 〔文意註解〕「掃羅對他叔叔說:他明明地告訴我們驢已經找著了」:這也是實話(參撒上九20)。 「至於撒母耳所說的國事,掃羅卻沒有告訴叔叔」:『國事』即指撒母耳膏立他為王的事(參1節);『卻沒有告訴』表示神對他個人所說的旨意,沒有必要講給第三者聽,為此撒母耳特地叫掃羅先將僕人送走(參撒上九27)。 【撒上十17】「撒母耳將百姓招聚到米斯巴耶和華那裡,」 〔呂振中譯〕「撒母耳將人民招集到米斯巴永恆主那裏;」 〔原文字義〕「招聚」呼叫,召及;「米斯巴」暸望台。 〔文意註解〕「撒母耳將百姓招聚到米斯巴耶和華那裡」:『米斯巴耶和華那裡』米斯巴是撒母耳作士師審判全以色列人的地方(參撒上七6)。 【撒上十18】「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領你們以色列人出埃及,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又救你們脫離欺壓你們各國之人的手。’」 〔呂振中譯〕「對以色列人說:『永恆主以色列的神這麼說:“是我把你們以色列人從埃及領上來,我援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又脫離一切壓迫你們、的列國人的手。”」 〔原文字義〕「領」領出,帶出;「欺壓」壓迫,擠壓。 〔文意註解〕「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領你們以色列人出埃及,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又救你們脫離欺壓你們各國之人的手」:『欺壓你們各國之人』特指《士師記》中所記的外族人。 【撒上十19】「你們今日卻厭棄了救你們脫離一切災難的神,說:‘求你立一個王治理我們。’現在你們應當按著支派宗族,都站在耶和華面前。”」 〔呂振中譯〕「你們今日卻棄絕了你們的神、就是那曾拯救你們脫離一切災禍、跟患難的,而你們卻對他說:“求你立一個王來管理我們。”現在你們要按族派族系都站立在永恆主面前。』」 〔原文字義〕「厭棄」鄙視,棄絕;「一切災難(原文雙字)」壞的,惡的(首字);困境,危難(次字);「治理」(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你們今日卻厭棄了救你們脫離一切災難的神,說:求你立一個王治理我們」:『救你們脫離一切災難』指神屢次興起士師們拯救以色列人,使他們脫離外族人的欺壓;『厭棄了…神』意指厭棄士師,就是厭棄神。 「現在你們應當按著支派宗族,都站在耶和華面前」:準備拈鬮掣簽,選出誰是神中意的君王人選。 〔話中之光〕(一)以色列人真正的王是神,但是他們竟要求另立一個王,想要人而不要神作自己的領袖。在以往的歷史中,人類厭棄了神,現在也依然遠離祂。你是否將神放在另外一邊,以某人或某事物作你的「王」棄絕神呢?你要以掃羅王作借鑑,不要對神置之不理。 【撒上十20】「於是撒母耳使以色列眾支派近前來掣簽,就掣出便雅憫支派來;」 〔呂振中譯〕「於是撒母耳叫以色列眾族派都走近前來,就拈着了便雅憫族派。」 〔原文字義〕「掣簽」(原文無此字);「掣出」捕捉,取得,抓住。 〔文意註解〕「於是撒母耳使以色列眾支派近前來掣簽,就掣出便雅憫支派來」:先從十二支派中掣出便雅憫支派。 【撒上十21】「又使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近前來,就掣出瑪特利族;從其中又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 〔呂振中譯〕「又叫便雅憫族派按家族走近前來,就拈着了瑪特利家族;又叫瑪特利家族一個人一個人走近前來,就拈着了基士的兒子掃羅;眾人直尋找他,卻找不着。」 〔原文字義〕「瑪特利」耶和華之雨。 〔文意註解〕「又使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近前來,就掣出瑪特利族;從其中又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再按宗族、個人的次序掣出掃羅。 〔話中之光〕(一)神既然揀選了掃羅,又用膏油膏了他,為什麼還要在眾人面前掣簽呢?這乃是要以色列人無話可說,叫他們對神的揀選沒有懷疑。撒母耳作士師治理以色列人。一面是在神面前尋求神的心意,按著神的引導而選立掃羅,另外一方面,他也在人面前謹慎行事,叫人無法挑他不是。但願我們的生活在神面前能蒙神喜悅,在人面前也是無可指摘。 【撒上十22】「就問耶和華說:“那人到這裡來了沒有?”耶和華說:“他藏在器具中了。”」 〔呂振中譯〕「就問永恆主說:『那人到這裏來了沒有?』永恆主說:『看哪,他藏在行李中呢。』」 〔原文字義〕「器具」器皿,用具。 〔文意註解〕「就問耶和華說:那人到這裡來了沒有?耶和華說:他藏在器具中了」:掃羅卻未照撒母耳吩咐他可以「趁時而作」(參7節)的話,反而躲起來了。 〔話中之光〕(一)以色列人聚集要立王,掃羅已經知道自己是被揀選之人(參撒上十1),但是他並不露面,反而藏在器具之中。我們也常常躲藏起來,不敢負起重要的責任,因為害怕失敗,怕別人的議論,或者根本弄不清楚應當怎樣行。你現在就要準備自己,好負起未來的責任。你要倚賴神的供應,不要倚靠自己的聰明。 (二)另一方面,掃羅把自己藏在器具中,代表著一種隱藏的生活,乃是每一個被神所大用的人必須有的經歷。摩西在米甸的野地隱藏了四十年,大衛隱藏在曠野中牧羊,以利亞隱藏在基立溪旁,過孤單的生活;保羅也在亞拉伯的曠野,有三年隱藏的經歷。這些人都在蒙神使用之前,經歷過隱藏之生活。許多人出來事奉神,就喜歡在人面前大露鋒芒,而不願意過卑微隱藏的生活,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三)「藏在器具中,」不只是隱藏了自己,並且受約束過不自由的生活。你像掃羅是那麼高大的一個人,他藏在器具中,也許連轉身的餘地都沒有了,他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正如我們詩歌上所說:「求主把我捆綁,我才得著釋放...當主膀臂將我監禁,我手就更奮興」的經歷。 【撒上十23】「眾人就跑去從那裡領出他來。他站在百姓中間,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 〔呂振中譯〕「有人跑去從那裏給領出來;他站在人民中間,從肩膀以上、都高過眾民。」 〔原文字義〕「百姓」人民,國;「眾民」(原文與「百姓」同字)。 〔文意註解〕「眾人就跑去從那裡領出他來。他站在百姓中間,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顯示掃羅擁有作王的外在形象。 【撒上十24】「撒母耳對眾民說:“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 〔呂振中譯〕「撒母耳對眾民說:『你們看見永恆主所揀選的人沒有?在眾民中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的。』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 〔原文字義〕「揀選」選擇,挑選;「萬歲」活著,活下去。 〔文意註解〕「撒母耳對眾民說: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從撒母耳的話可以看出,他自己非常瀟灑,絕對不是一個『握權不放』的人。 〔話中之光〕(一)「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撒母耳忠心為神為國,尋得了掃羅,深慶得人;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明天的前任士師,就要作平民了;他全然不嫉妒,卻歡喜慶幸。這是神忠心的僕人。 (二)當撒母耳將掃羅介紹給眾人認識的時候,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唉!人所喜歡的,都是外表的情形(23節),有幾人能看透掃羅裡面的虛空呢?今天人所注意的,豈不是外面的工作場面,或恩賜和口才嗎?豈不是誰的工作廣大,誰的幹才更強,誰就大受歡迎嗎?但那些甘心卑微,樂意為主捨一切,常過孤單隱藏生活的人,豈不是到處被人藐視或棄絕嗎? 【撒上十25】「撒母耳將國法對百姓說明,又記在書上,放在耶和華面前,然後遣散眾民,各回各家去了。」 〔呂振中譯〕「撒母耳將君王國事向人民說明,又寫在卷冊上,安放在永恆主面前;然後打發眾民各回各家而去。」 〔原文字義〕「國」王權,王位;「法」律例,審判;「說明」講論;「遣散」打發,送走。 〔文意註解〕「撒母耳將國法對百姓說明,又記在書上,放在耶和華面前,然後遣散眾民,各回各家去了」:『國法』原文是「王室的律例」,明訂君王的權利與職責。 〔話中之光〕(一)要正式立國必須先頒佈國法,說明王要如何治理這國。因此他先將國法向百姓說明,叫眾人知道遵守。並且記在書上,以免忘記。將國法放在耶和華面前,這是表明這一個國法是耶和華所指示的。然後他將百姓遣散回家,好叫他們去思想並遵守。這是立國最基本的工作。 【撒上十26】「掃羅往基比亞回家去,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 〔呂振中譯〕「掃羅也往基比亞家裏去;跟從他去的人有一些有才德的人、心被神觸動着的。」 〔原文字義〕「基比亞」山谷;「感動」碰觸,塗抹。 〔文意註解〕「掃羅往基比亞回家去,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基比亞』是掃羅的家鄉,現在成了以色列國的第一個都邑,掃羅在此治理國事(參撒上十一4;撒下二十一6);『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指有一批勇士,被神感動,願意為掃羅效勞。 〔話中之光〕(一)撒母耳不只叫眾人回家去,他也讓掃羅回家去。他要掃羅再過一段安靜的生活,學習等候忍耐的功課。另一面,神的靈也感動了一群人來跟隨他,叫他先在少數人中間學習作屬靈的首領。這是何等美麗!他不用登廣告來招募跟隨者,他也不用手段來拉攏群眾,更不用任何方法來組成核心分子,乃是神感動人來與他同心同行。 【撒上十27】「但有些匪徒說:“這人怎能救我們呢?”就藐視他,沒有送他禮物,掃羅卻不理會。」 〔呂振中譯〕「但是有些無賴子說:『這傢伙怎能拯救我們呢?』就藐視他,沒有給他送禮物。〔傳統:加「他卻默不作聲」〕」 〔原文字義〕「匪徒(原文雙字)」無足輕重(首字);兒子,成員(次字);「藐視」輕看,鄙視;「理會」沉默,安靜。 〔文意註解〕「但有些匪徒說:這人怎能救我們呢?就藐視他,沒有送他禮物,掃羅卻不理會」:『匪徒』指不守規矩的人;『不理會』指沉默以待,並不興師問罪。 〔話中之光〕(一)受人藐視,這又是神叫掃羅在登基以前,必須學習的一個更深的功課。就是他尚未得到真正榮耀之先,必須先受人的羞辱。掃羅此時能安靜忍受,不為自己有任何申辯,或者作其他反應,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 (二「掃羅卻不理會。」這是說出他的度量已經被主擴充,能忍受人的誤會,批評,譭謗,藐視和攻擊,並且處之泰然;這是君王所不可缺少的品德。保羅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林前四2)。這是何等寬大的一個人!屬天的君王就該如此。 (三)掃羅還沒有開始作王,就暴露了以人為王的欠缺。因為屬肉體的人既然不肯以神為王(參出十五18),必然是以自己的利益作為立王的標準。各人的利益不同,君王就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立王的方式無論是世襲、內定、還是民主選舉,只要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得不著滿足,百姓都會怨聲載道。因此,百姓對掃羅作王反應不一,有人「歡呼」(24節),有人連神的揀選也敢「藐視」(27節)。 (四)有人成了掃羅的終生的同伴(26節),也有人藐視他。作領袖的常常會被人挑剔,因為常在大庭廣眾之下露面。掃羅此時沒有理會反對他的人,不過以後則妒火中燒,無法抑止(參撒上十九1~-3;二十六17~21)。作領袖的要虛心聽取有益的批評,不要把寶貴的光陰和活力放在反對自己的人身上,而要專注隨時甘願幫助自己的人。 叁、靈訓要義 【掃羅被膏立之後,登基之前】 一、撒母耳膏立掃羅並預言三個兆頭(1~8節): 1.「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祂產業的君嗎?」(1節):三件事: (1)「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表徵聖靈的澆灌。 (2)「與他親嘴」:表徵愛的交通與接納。 (3)「耶和華膏你作祂產業的君」:宣告君王的身分。 2.預言三個兆頭(2~6節): (1)「在便雅憫境內的泄撒,靠近拉結的墳墓,要遇見兩個人。他們必對你說:你去找的那幾頭驢已經找著了」(2節):兆頭之一:有兩個人證實已找到那幾頭驢。 (2)「到了他泊的橡樹那裡,必遇見三個往伯特利去拜神的人:…他們必問你安,給你兩個餅」(3~4節):兆頭之二:被獻祭的人問安並送餅。 (3)「到神的山,…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5~6節):兆頭之三:被聖靈感動,與一班先知一同受感說話。 3.「這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作,因為神與你同在」(7節):屆時當趁時而作。 二、掃羅受膏之後(9~16節): 1.「掃羅轉身離別撒母耳,神就賜他一個新心。當日這一切兆頭都應驗了」(9節):三個兆頭都一一應驗。 2.「掃羅的叔叔說:請將撒母耳向你們所說的話告訴我。掃羅對他叔叔說:他明明地告訴我們驢已經找著了。至於撒母耳所說的國事,掃羅卻沒有告訴叔叔」(15~16節):沒有告訴他叔叔被膏立為王的事。 三、撒母耳在米斯巴眾人面前掣籤掣出掃羅(17~27節): 1.「撒母耳將百姓招聚到米斯巴耶和華那裡,…於是撒母耳使以色列眾支派近前來掣簽,就掣出便雅憫支派來;…掣出瑪特利族;從其中又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17~21節):掣籤掣出掃羅。 2.「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藏在器具中」(21~22節):他藏在器具中。 3.「撒母耳對眾民說: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24節):眾民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 4.「撒母耳將國法對百姓說明,又記在書上,放在耶和華面前,然後遣散眾民」(25節):撒母耳對百姓說明國法,又記在書上。 5.「掃羅往基比亞回家去,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但有些匪徒…藐視他。…掃羅卻不理會」(26~27節):有一群人跟隨他,但有些匪徒藐視他。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上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上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