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上第十一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掃羅馳援基列雅比並大獲全勝】

    一、亞捫人凌辱基列雅比人(1~3)

    二、基列雅比人差遣使者像掃羅求援(4~5)

    三、掃羅受感通告以色列全地(6~8)

    四、掃羅率軍大敗亞捫人直到日午(9~11)

    五、撒母耳與百姓在吉甲正式立掃羅為王(12~15)

 

貳、逐節詳解

 

【撒上十一1「亞捫人的王拿轄上來,對著基列雅比安營。雅比眾人對拿轄說:“你與我們立約,我們就服侍你。”」

   〔呂振中譯〕大約過了一個月,亞捫人拿轄上來,紮營圍困基列雅比;雅比人對拿轄說:『你和我們立約,我們就服事你。』

   〔原文字義〕「亞捫人」部落之人;「拿轄」大蛇;「基列」多岩之地;「雅比」乾地。

   〔文意註解〕「亞捫人的王拿轄上來,對著基列雅比安營」:『亞捫人』亞伯拉罕的侄兒羅得與他次女亂倫所生的子孫(參創十九3638),和以色列人有血緣關係;『拿轄』原文意思「大蛇」,可能是亞捫王的稱謂(參撒下十七27;代上十九1);『基列雅比』位於約但河東瑪拿西半個支派轄境,基立河的北岸。基列雅比人與便雅憫人同屬拉結的後裔,曾經因未參予討伐便雅憫人的軍事行動,而被以色列人問罪(參士二十一8~10)

         「雅比眾人對拿轄說:你與我們立約,我們就服侍你」:『立約』即指訂立主從關係的和平條約;『服侍』指勞動服役。

   〔靈意註解〕亞捫人」表徵肉體;「基列雅比人」表徵軟弱的信徒。

   〔話中之光〕()亞捫與以色列之間具有血緣關係(參創十九38),在征服迦南時,兩國頗為友好(參民二十一24)。然而,進入士師時代,因領土紛爭(參士三13;十一13;十二1~3)加劇,最後導致兩國發動武力事件,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撒旦,在我們平安或軟弱時,不放掉任何可趁的機會來誘惑我們。所以,我們需要時刻警醒(參彼前五8~9)

         ()一個人的品質,要在患難中顯明出來。對於屬神的人,患難總是不虞缺乏的,常是似乎太多。以色列人國事未定,仇敵就來攻擊了,正像是要考驗新王的處變能力。

         ()我們要知道,掃羅雖被選立為王了,但他還沒有爭戰得勝的經歷,以色列人所以要立王,就是要有一位王領他們爭戰。掃羅雖然在儀錶及天賦方面,可以肩負作王的重任,但在經歷方面,卻還不夠成熟。這就是十一章所發生事件最重要的意義。這時候,亞捫人突然對著基列雅比安營(以色列境內一小鎮),向以色列人挑戰,很明顯是神主宰的安排,讓仇敵前來攻擊,好叫掃羅有機會經歷爭戰而得勝,所以凡神許可臨到我們的事,我們切不可輕忽或埋怨,必須好好有所學習。

 

【撒上十一2「亞捫人拿轄說:“你們若由我剜出你們各人的右眼,以此淩辱以色列眾人,我就與你們立約。”」

   〔呂振中譯〕亞捫人拿轄對他們說:『只有這條件:你們各人的右眼剜出來,讓我羞辱以色列眾人:我就和你們立約。』

   〔原文字義〕「淩辱」責備,毀謗。

   〔文意註解〕「亞捫人拿轄說:你們若由我剜出你們各人的右眼,以此淩辱以色列眾人,我就與你們立約」:『剜出右眼』指羞辱並削弱其作戰能力;『淩辱以色列眾人』以基列雅比人的受辱來代表全體以色列人的無能。

   〔靈意註解〕剜出右眼」表徵面對肉體,無能為力。

 

【撒上十一3「雅比的長老對他說:“求你寬容我們七日,等我們打發人往以色列的全境去,若沒有人救我們,我們就出來歸順你。”」

   〔呂振中譯〕雅比的長老對他說:『請寬限我們七天,我們好打發人往以色列全境;若沒有人拯救我們,我們就出來歸順你。』

   〔原文字義〕「寬容」放鬆,落下;「歸順」(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雅比的長老對他說:求你寬容我們七日,等我們打發人往以色列的全境去,若沒有人救我們,我們就出來歸順你」:『雅比的長老』指擁有基列雅比治理權的人們;『寬容我們七日』意指:(1)若在七日內攻打,必遭遇頑抗;(2)七日後無條件投降。

         亞捫人拿轄顯然同意他們的要求,推測其理由如下:(1)以色列人正面臨非利士人的威脅,自顧不暇;(2)以色列人似乎沒有王,未具備統一指揮作戰的能力;(3)稍延數日,可以免去己方折兵損將。

 

【撒上十一4「使者到了掃羅住的基比亞,將這話說給百姓聽,百姓就都放聲而哭。」

   〔呂振中譯〕使者到了掃羅住的基比亞,將這些話說給人民聽,眾民就都放聲而哭。

   〔原文字義〕「基比亞」山谷。

   〔文意註解〕「使者到了掃羅住的基比亞,將這話說給百姓聽,百姓就都放聲而哭」:『掃羅住的基比亞』是當時以色列王國的臨時都城(參撒上十25~26);『放聲而哭』為骨肉同胞的處境痛感悲哀。

   〔話中之光〕()當雅比人將仇敵的恐嚇告訴眾百姓的時候,眾人都放聲而哭。百姓為什麼哭呢?因為他們對神已失去了信心。他們已經忘記了神拯救他們出了埃及,帶領他們過了紅海,在曠野牧養他們四十年;他們更忘記了神如何帶他們進了迦南,如何戰勝並除滅了那些兇悍的仇敵;他們更忘記了撒母耳所立的石頭,名叫以便以謝。所以他們一聽見仇敵的恐嚇,立刻就懼怕,並因絕望而哀哭。

 

【撒上十一5「掃羅正從田間趕牛回來,問說:“百姓為什麼哭呢?”眾人將雅比人的話告訴他。」

   〔呂振中譯〕掃羅正從田間趕牛回來,就問說:『人民為了甚麼而哭呢?』有人將雅比人的話向他敘說。

   〔原文字義〕「趕」在之後。

   〔文意註解〕「掃羅正從田間趕牛回來,問說:百姓為什麼哭呢?眾人將雅比人的話告訴他」:『從田間趕牛回來』受膏的新王仍未受全民的擁戴,故尚未正式登基,回家從事農耕。

 

【撒上十一6「掃羅聽見這話,就被神的靈大大感動,甚是發怒。」

   〔呂振中譯〕掃羅聽見這些話,就被神的靈大大感動,怒氣大發。

   〔原文字義〕「大大感動」昌盛,奔騰,使興盛。

   〔文意註解〕「掃羅聽見這話,就被神的靈大大感動,甚是發怒」:意指被下述情況所激怒:(1)基列雅比人的可憐處境;(2)亞捫人的王拿轄欺人太甚。

   〔話中之光〕()在舊約時代,聖靈暫時降在人的身上,是為了賜給人特殊的事奉能力,完成工作之後就會離開,所以並不能改變人的生命。而到了新約的時代,聖靈就「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約十四17;羅八9),不但賜給我們事奉的能力,也能改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

         ()甚是發怒,」這是神的靈大大感動的結果。從聖經中可以看見 ,人的發怒有兩種:一是為自己發怒,一是為神發怒。為自己發怒是不該的,為神發怒有時是不可少的。掃羅此時的發怒,可說是為著神的百姓遭淩辱,受欺壓之故。主耶穌當日進了聖殿,立刻把牛、羊、鴿子,和兌換銀錢者趕出,完全是為著聖殿不容玷污。摩西發怒把兩塊石板摔下,也完全是因為以色列人拜了金牛犢。人為著神的事越是迫切,越容易為著神的榮耀而焦急。只有那些明哲保身的人,才會看見教會中不法的事而無動於衷。

         ()烈怒難收,常常使人以言語或暴行傷害別人,但是因抗拒罪行和受到苦待而發怒,並不為錯。掃羅因亞捫人恫嚇凌辱同胞而發怒,聖靈使用掃羅的義怒,使同胞獲得自由與公平。你若被不公平的事或是罪惡激怒,應當求神,使你把烈怒用有益的方式發泄出來,才會達致正面的結果。

         ()沒有愛心的人,只顧自己的事,對於別人的患難,事不關己,漠然無動於衷;一般的愛心,只激發同情,為了別人的患難哀哭;但神所膏立的王,不能忍受對以色列的凌辱,「就被神的靈大大感動,甚是發怒。」發怒不一定是壞事,為了神的榮耀,為了愛神的產業,不發怒是不正常的。但徒然發怒,並不能解決問題,還必須有所行動。王對於國人的負擔,和領袖能力,就表現出來了。

 

【撒上十一7「他將一對牛切成塊子,託付使者傳送以色列的全境,說:“凡不出來跟隨掃羅和撒母耳的,也必這樣切開他的牛。”於是耶和華使百姓懼怕,他們就都出來,如同一人。」

   〔呂振中譯〕將一對牛切成塊子,由使者經手送遍以色列四境,說:『凡不出來跟從掃羅和撒母耳的,也必這樣待他的牛。』於是眾民都起了懼怕永恆主的心,大家就都出來、如同一人。

   〔原文字義〕「全境」土地,邊界;「懼怕」恐懼。

   〔文意註解〕「他將一對牛切成塊子,託付使者傳送以色列的全境,說:凡不出來跟隨掃羅和撒母耳的,也必這樣切開他的牛」:『切成塊子』意指「切成十二塊,送遍以色列四境」(參士十九29);『也必這樣切開他的牛』意指將會被嚴厲地問罪。

         「於是耶和華使百姓懼怕,他們就都出來,如同一人」:『使百姓懼怕』意指眾人不敢置之不理;『出來,如同一人』意指行動一致。

   〔話中之光〕()「耶和華使百姓恐懼,」表明神在使用掃羅。掌管眾人心的是神(參結十一19;徒十六14)。政治家或教會的領袖,當銘記當以神為中心(參耶二十二1~7;結三十三6)

         ()掃羅大有勇氣,是因為「被神的靈大大感動」。而百姓「懼怕」,不是因為怕掃羅,乃是「耶和華使百姓懼怕」,讓他們看見掃羅是在執行神的權柄。神的百姓只有順服神的權柄,才能剛強地「出來,如同一人」。

         ()他們就都出來如同一人。」眾人如同一人,這是爭戰得勝極重要的因素。聖經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參士二十18;拉三1;尼八1)。若要神起來爭戰作事,除了禱告仰望神以外,我們這一方面,還得必須同心合意,且同心合意到一地步,應有眾人如同一人的光景。

 

【撒上十一8「掃羅在比色數點他們:以色列人有三十萬,猶大人有三萬。」

   〔呂振中譯〕掃羅在比色點閱他們;以色列人有三十萬,猶大人有三萬。

   〔原文字義〕「比色」閃電;「數點」召集,檢閱。

   〔文意註解〕「掃羅在比色數點他們:以色列人有三十萬,猶大人有三萬」:『比色』位於約但河西岸,與基列雅比(1)隔河相對;『猶大人有三萬』猶大支派單獨列明其人數,是因為:(1)猶大支派在十二支派中最強大;(2)在已往數次大戰中被選任先鋒部隊;(3)掃羅王之後王國初期的君王出自猶大支派;(4)南北兩國時期的好王都是屬於南國猶大支派;(5)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中大多屬於猶大支派。

   〔話中之光〕()這數點不只是知道戰士的數目,更是每一個人都要經過嚴格的檢查。看看他們身體是否健壯,士氣是否旺盛,信心是否堅強,如果發現有不健康的,膽怯的,就不許可他們上前線。凡作戰士的,都要經過這樣嚴格的數點。但願在屬靈的戰場上,多人都在裡立強壯,配得上作一個屬靈的戰士。

 

【撒上十一9「眾人對那使者說:“你們要回覆基列雅比人說,明日太陽近午的時候,你們必得解救。”使者回去告訴雅比人,他們就歡喜了。」

   〔呂振中譯〕他〔傳統:他們〕對來的使者說:『你們要這樣對基列雅比人說:明天太陽正熱的時候、你們必得拯救。』使者們去告訴雅比人,雅比人都很歡喜。

   〔原文字義〕「解救」拯救,救贖。

   〔文意註解〕「眾人對那使者說:你們要回覆基列雅比人說,明日太陽近午的時候,你們必得解救。使者回去告訴雅比人,他們就歡喜了」:『明日太陽近午的時候,你們必得解救』暗示明日清晨將會展開軍事行動。

 

【撒上十一10「於是雅比人對亞捫人說:“明日我們出來歸順你們,你們可以隨意待我們。”」

   〔呂振中譯〕於是雅比人對拿轄說:『明天我們出來歸順你們;你們看怎麼好、就怎麼待我們吧。』

   〔原文字義〕「歸順」(原文無此字);「隨意(原文雙字)」眼目,泉源(首字);好的,令人愉悅的(次字)

   〔文意註解〕「於是雅比人對亞捫人說:明日我們出來歸順你們,你們可以隨意待我們」:『對亞捫人說』即指對亞捫人的王拿轄回答說(2~3);『明日我們出來歸順』似乎表示求援失敗;『你們可以隨意待我們』指無條件歸順。

 

【撒上十一11「第二日,掃羅將百姓分為三隊,在晨更的時候入了亞捫人的營,擊殺他們直到太陽近午,剩下的人都逃散,沒有二人同在一處的。」

   〔呂振中譯〕第二天掃羅把人民分為三隊,在晨更時候進了亞捫人營中,擊敗他們直到太陽正熱的時候;剩下的人都潰散,沒有剩下二人同在一處的。

   〔原文字義〕「晨更的時候(原文雙字)」早晨,日出(首字);更次(次字);「剩下的人」保留,遺留;「逃散」分散,打碎;「同在一處(原文雙字)保留,遺留(首字);聯合,一起地(次字)

   〔文意註解〕「第二日,掃羅將百姓分為三隊,在晨更的時候入了亞捫人的營,擊殺他們直到太陽近午,剩下的人都逃散,沒有二人同在一處的」:『晨更的時候』指清晨三至六時天未亮的時候;『入了亞捫人的營』趁其還在熟睡;『沒有二人同在一處』形容被徹底擊潰。

   〔話中之光〕()掃羅數點戰士之後,又將他們分為三隊,我們相信,在分隊裡,也必有等次之分;同時還要接受差派,學習順從,這樣才能行伍對齊,步伐一致,使每人的功用都得以儘量發揮。教會如要有強的事奉,也必須有如此像分隊的配搭。

         ()當數點分隊的工作一經完畢,掃羅就在晨更的時候派遣他們出擊。晨更乃一天最早的時間,歷代以來,許多人得勝的故事,都是在早晨經歷的。一日之計在於晨,基督徒是否長進,得勝,乃看他如何善用他的早晨。但願我們珍視每天的早晨,追求作一個得勝者。

         ()神許多天意的拯救都是在晨更這個時刻臨到的。當大衛歌唱「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三十5)的時候,想到的可能就是紅海的拯救。在守望者回答「早晨將到,黑夜也來」(賽二十一12)的話語中,早晨給雅比的長老們帶來喜樂,而夜晚卻給拿轄和他的跟從者們帶來厄運。他曾計畫給予這座被困城市之民的命運以雙倍轉到了他自己的頭上。

         ()剩下的人沒有二人同在一處的。」這不只是說出仇敵的失敗,也同時是說出仇敵重大而徹底的失敗。每一次的爭戰,只要把仇敵分散到沒有二人同在一起,就是勝利。魔鬼對神兒女的戰略,也是如此;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這就是仇敵所作那拆毀的工。反過來說,如果有兩三個人同心合意禱告,他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天上也要捆綁。同心合意,乃是教會執行得勝爭戰的重要因素。

 

【撒上十一12「百姓對撒母耳說:“那說掃羅豈能管理我們的是誰呢?可以將他交出來,我們好殺死他。”」

   〔呂振中譯〕人民對撒母耳說:『那說掃羅哪能作王管理我們?的是誰?將這些人交出來,我們好處死他們。』

   〔原文字義〕「管理」統治,作王。

   〔文意註解〕「百姓對撒母耳說:那說掃羅豈能管理我們的是誰呢?可以將他交出來,我們好殺死他」:這是對先前譏誚掃羅之匪徒的回應(參撒上十27)。『對撒母耳說』表示撒母耳也到了比色(8)

   〔話中之光〕()肉體的人也能像掃羅一樣被神使用,也能有一時、一事的謙卑和寬容。但人只要還活在肉體當中,靈裡暫時的清醒並不能持久,掃羅一旦坐穩了王位,謙卑就逐漸變成驕傲,寬容也逐漸變成嫉妒。

 

【撒上十一13「掃羅說:“今日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所以不可殺人。”」

   〔呂振中譯〕掃羅說:『今天一個人也不可被處死,因為今天永恆主在以色列中施行了拯救。

   〔原文字義〕「施行」製作,行事;「拯救」拯救,救贖。

   〔文意註解〕「掃羅說:今日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所以不可殺人」:意指勝利應歸功於神。掃羅初次領軍大獲全勝,有意藉此顯示他的寬宏大量,期能鞏固王權。

   〔話中之光〕()掃羅看清楚是神施行拯救,不是他自己的功勞。同時他看明神的心意,乃樂意拯救以色列人,他怎可將神所拯救的人作為洩憤的對象呢?哦!當他想到神的大愛和能力如何臨到以色列人,他就忘記自己如何被輕忽了。一個充滿了神的愛,而忘記了自己的人,他的度量自然就擴大。

 

【撒上十一14「撒母耳對百姓說:“我們要往吉甲去,在那裡立國。”」

   〔呂振中譯〕撒母耳對人民說:『來吧,我們往吉甲去,在那裏更新君王國事。』

   〔原文字義〕「吉甲」滾動,輪子;「立」更新,修補;「國」王權,王位。

   〔文意註解〕「撒母耳對百姓說:我們要往吉甲去,在那裡立國」:『吉甲』位於比色的南方約60公里,基比亞的東北東方約23公里,是以色列人渡過約但河攻取迦南地的收先安營地(參書四19);『立國』原文是「更新國度」,意思是重建神的國度,讓掃羅代表神在地上管理祂的產業(參撒上十1)

   〔話中之光〕()撒母耳特地帶領百姓到吉甲立國,在這個地方提醒百姓割禮的實際,好「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地盡心事奉他」(撒上十二24)。因為人若不肯行真割禮、對付肉體,就不可能以神為王(參出十五18),也就沒有條件為神作王。

         ()我們必須知道,作王不僅是一個地位的問題,更是生命增長和屬靈分量的問題。一個人生命長大成熟了,屬靈分量夠重了,自然就彰顯君王的丰采與實際。「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我們若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提後二11~12)。這給我們看見,忍耐是作王的條件。一個人若能忍耐,就說出他屬靈的光景,已顯出君王的生命。

         ()只有蒙召被選,再加上忠心的得勝者,才能和得勝的羔羊一同作王(參啟十七14)。掃羅被立為王,是照著這一原則;在國度裡和基督一同作王,更是遵循這一原則。但願我們不只是一個蒙召的人,更是被選有忠心的人。

 

【撒上十一15「眾百姓就到了吉甲那裡,在耶和華面前立掃羅為王,又在耶和華面前獻平安祭。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大大歡喜。」

   〔呂振中譯〕眾民就都到吉甲去,便在吉甲那裏、永恆主面前設立了掃羅為王;也在那裏在永恆主面前獻平安祭;在那裏掃羅和以色列眾人都非常歡喜。

   〔原文字義〕「大大」極度地,非常地。

   〔文意註解〕「眾百姓就到了吉甲那裡,在耶和華面前立掃羅為王,又在耶和華面前獻平安祭。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大大歡喜」:『立掃羅為王』相當於加冕典禮,正式確立掃羅的王權;『獻平安祭』含有感謝神施恩的意思。

   〔靈意註解〕吉甲」字義『滾去』,即指藉十字架對付肉體;「在耶和華面前立掃羅為王」表徵在生命中稱王。

   〔話中之光〕()平安祭也可稱為感恩祭(參利三1)。他們蒙恩之後,就在神面前獻上這感恩的祭好了。我們常是蒙恩,卻往往忘記了謝恩,所以保羅才告訴我們,要「警醒感恩」(西四2)

         ()「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大大歡喜!」本節有兩次說到「在耶和華面前。」他們立王,是在耶和華面前;他們獻祭,也是在耶和華面前。我們如果一直活在主耶穌面前,必定是心中喜樂,因祂是我們的喜樂。活在他祂面前,就是平安喜樂的秘訣。

         ()在人看來,掃羅的家世、身材、人品都出眾(參撒上九1~5),又有神的揀選(參撒上十21)、聖靈的感動(6)、領導能力和戰績(7~11),還有領袖的度量(13),具備了理想的君王素質。但神很快就讓我們看見,這些只是「列國」(撒上八20)的標準,卻不是神國的標準;因為屬肉體的人即便有再好的素質,最後都會全然敗壞。

 

叁、靈訓要義

 

【服事肉體,抑或在生命中作王】

   一、背景:

         1.亞捫人乃羅得的小女兒亂倫所生(參創十九38),預表肉體。

         2.基列雅比人的歷史背景(參士廿一8~12),未曾參與戰事,預表軟弱的人。

         3.基列雅比位於約但河東,不在迦南地──象徵離開教會生活,親近世俗。

         4.掃羅雖在前一章即已受膏為王,卻未實際作王(參撒上十127)

         5.掃羅乃是在本章中擊敗亞捫人才正式作王(15),預表勝過肉體始能稱王。

         6.掃羅後來雖然失敗被神厭棄(參撒上十五23),但他在本章的光景仍值得學習。

   二、服事肉體的光景:

         1. 屈服於肉體,沒有對抗的意願──立約保平安,甘願服事亞捫人(1)

         2. 面對肉體,無能為力──剜出右眼(2),預表失去爭戰的能力。

         3.既無力反抗,只好求助於人──若沒有人救我們,我們就出來歸順你(3)

         4.束手無策,悲慘度日──百姓聽見就都放聲而哭(4)

         5.水深火熱,備受煎熬──直到太陽近午的時候(9)

         6.待人處事,真真假假──虛與委蛇,口出謊言(10)

         7.一旦情況好轉,卻又歸罪別人──將他交出來,我們好殺死他(12)

   三、在生命中作王的光景:

         1.殷勤追求,關心別人──田間趕牛回來,問說,百姓為甚麼哭呢(5)

         2.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被神的靈感動,甚是發怒(6)

         3.犧牲自己,號召眾人──將一對牛切成塊子他們就都出來如同一人(7)

         4.靠神恩典,竭力爭戰──在晨更的時候(11);今日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13)

         5.敬畏神,不忌恨別人──今日耶和華施行拯救,所以不可殺人(13)

         6.高舉十字架,對付肉體──在吉甲被立為王(14~15)

         7.與神和好,帶來喜樂──獻平安祭,眾人大大歡喜(15)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上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上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