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三章拾穗 【撒上三1】「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侍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 「不常有默示」,可譯為「不普遍有異象」。箴言有一句話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神的子民一沒有異象,事奉就失去目標,許多的混亂就要接踵而來。 他們雖然仍誦讀摩西五經,那不過是留傳下來的話語,是神從前所說的話,而不是神今日所說直接而新鮮的話。神的話語一稀少,生命就得不到供應;神的子民定規死寂、下沉,缺少該有的活力。──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應譯作「耶和華的話語稀少,異象也罕見」,這是一幅可悲的圖畫,描寫當時以色列人靈性的荒涼:神的啟示停止了。──《串珠聖經注釋》 “不常有默示”。離經背道和缺乏預言,是以利時期的特色。――《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母耳漸漸長大(二26),此刻應是少年,(猶太史家約瑟夫推算他此時為12歲)。耶和華神的啟示在士師時代一直很少,先知寥寥可數。因此神給小撒母耳的啟示便顯得分外重要。――《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童子: 猶大的歷史家約瑟夫認為撒母耳時值十二歲。以色列人認為孩子到了十二歲,就是成年人(路2:42)。因此推測撒母耳是在十二歲時開始預言活動。 耶和華的言語稀少: 指出當時對耶和華的話語漠不關心的腐敗光景(詩74:9)。神的話語對靈性遲鈍的人毫無價值(太7:6)。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童子」(1節)的意思是「少年、僕從」,此時撒母耳大約是十二歲(《猶太古史記》卷5第11章348節)。 「稀少」(1節)又被譯為「寶貴」(王上9~11)。只有當神的「言語稀少」的時候,人才感覺到神話語的「寶貴」,在黑暗中越發盼望神話語的光照。 「默示」(1節)又被譯為「異象」(箴二十九18;賽二十九7),是神直接啟示人的一種方式。 神是喜歡說話的神,祂藉著話語創造萬有,「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三十三9);祂也用話語來帶領自己的百姓,出埃及、進迦南的時候,都是神一路對人說話、親自作王。但在士師時代,因為百姓不肯順服神的話,所以「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1節),以致「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 神不說話,就是祂最大的管教。當一個教會中有活動、有方法,有各種「心靈雞湯」,能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但卻「耶和華的言語稀少」的時候,就是陷入神的管教了。這時我們就應當趕快回轉到聖經裡,免得「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二十九18)。──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童子」:「少年」、「僕從」之意,猶太古史作者約瑟夫推測此時撒母耳大約十二歲。 ●「稀少」:「珍貴的」、「罕有的」。 ●「當那些日子」:許多學者認為是指士師時代,也有學者認為是以利當祭司的年代。 ●「耶和華的言語稀少」:整個士師時代很少有神的啟示,士師記僅記載兩位先知 士 4:4 6:8 ,與五次由神來的啟示 士 2:1~3 6:11~23 7:2~11 10:11~14 士 13:3~21 。 ●「默示」:「異象」、「啟示、「神諭」。 ●「不常有」默示:「沒有廣傳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4】這裡給我們看見,神殿內櫃前的燈雖然還沒有熄滅,會幕的外表雖然還是與以前一樣,但是神的同在快要離開了。這時,神不呼喚以利,卻呼喚撒母耳;神不是把話告訴以利,而是把話告訴撒母耳。——《撒母耳記上》聖經研讀 【撒上三1~21】靈性墮落而偏離真理的個人和共同體,無法倚靠自身的力量、通過改革來達到敬虔和聖潔(羅3:9~18)。因為他們的靈性已枯竭(弗2:1),其行為和思想均處於麻痹狀態(羅1:18~23)。宗教熱情已冷卻的以色列正處於這種光景(1節)。不可能實行自我拯救的以色列,為了使他們靈性復蘇,神便呼召了主導以色列改革運動的撒母耳。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確認,腐敗的人只能繼續墮落下去,只有榮耀的神才能救贖罪人。並且神向撒母耳啟示自己,且使他傳講神的啟示,更新了以色列的先知預言功能,以色列靈性的冬季已結束,迎來了起死回生的復蘇的春天。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以利和撒母耳代表兩種不同的事奉,這兩種事奉帶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 (1)以利代表「屬肉體」(羅八9)的事奉,「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羅八7),所以屬肉體的事奉就是不順服的事奉。雖然以利在事奉的崗位上堅持到最後一刻(四18),也能勸勉人(一14;二23~25)、祝福人(二20)、教導人(9節),也知道「僕人敬聽」(9節)是在神面前應有的態度,也口稱「願祂憑自己的意旨而行」(18節),但因為尊重人過於尊重神(二29),就不敢徹底地順服神(13節)。「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二30),這是神對他一生事奉的總結。所以,在他事奉的年代,「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1節),神百姓的屬靈光景是荒涼的。 (2)撒母耳代表「屬聖靈」(羅八9)的事奉,是徹底順服的事奉:神要他說的話,他一句也不隱瞞;神不要他說的話,他一句也不出口。「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十五22),這正是對撒母耳一生事奉的總結。所以,「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這話傳遍以色列地」(21節),開啟了救贖歷史的新時代。──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三2】「一日,以利睡臥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 以利雖住在聖殿裏,卻因眼目不專一向主以致昏花,即使異象擺在眼前,他也看不見了。同時他又睡覺,失去儆醒禱告的生活,就是神要向他說話,他也必定聽不見了。──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他眼目昏花: 這對年近九十歲高齡的人來說是自然現象(4:15)。但他的問題並非肉眼,而是屬靈的眼睛。因他的屬靈眼睛已昏花,因此:①誤解哈拿的禱告(1:14);②未能忠實地教育子女(13節);③沒有馬上分辨出神的話語(5,6節)。若要正確聆聽和領悟神的話語,就需要屬靈的聰耳和慧眼(19:8;119:18;賽50:4,5)。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昏花」:原文是「開始(完成式)模糊」,意思是「已經模糊」。――《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2~3 撒母耳睡在哪裡?】神的約櫃存放在會幕的至聖所中,是最裡面的地方,只有大祭司才可一年進去一次。在它的前面是聖所──一個小房間,裡面放著聖所的其他器物(香壇、擺陳設餅的桌子、燈台)。聖所外有院子,裡面有祭司居住的小房間,撒母耳和其他祭司大概就住在那裡,離約櫃不遠。――《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三3】「 神的燈在 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還沒有熄滅,撒母耳已經睡了。」 在聖殿裏的燈,照主的吩咐是要常常點著的。但事奉神的人睡著了,無人修剪、加油,所以那燈差不多要熄滅了。 撒母耳由於年紀太輕,究竟負不起太多太重的責任,所他在晚間也很自然的去睡了。這就是聖殿暗淡的原因。今天教會的光景,老的太老,幼的又太幼,少有人能負起教會的責任,為此教會的見證就不夠強。──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神的燈 ...... 還沒有熄滅」:大約是在深夜時分,天還未亮的時候,因為約櫃前的燈只在夜晚點燃,到破曉時分便熄滅。──《串珠聖經注釋》 “神的燈”(聖所裏的金燈臺)從晚上到早晨在幔子外面點(利二四3;出二七20,21)。破曉時分,當撒母耳在約櫃旁邊躺下的時候,耶和華委任他肩負先知的事奉。――《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殿”指設在示羅的會幕,此時或為有門、有臥室的半永久性建築物(看一7注)。“神的燈…還沒有熄滅”是說守夜的時間將過,就快天明,燈仍點著。“神的燈”指聖所中正對陳設餅桌子的金燈檯(出二十五30);依規定這燈應常常點著(利二十四2)。 本節也可作“神的燈還沒有熄滅,撒母耳在神的殿內約櫃那裡睡了”。有的解經家認為這幾節所記的是當日一種住殿聽神諭的過程,像《詩篇》十七15所說的經驗。住殿聽諭的人應該徹夜不睡,但睡覺也無妨礙,尤其像撒母耳這般年少。――《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神的燈」(3節)就是聖所裡的金燈檯(出二十五31)。神的燈「還沒有熄滅」(3節),指天亮之前。因為金燈檯要常常點著,永遠也不能熄滅(出二十七20~21),大祭司要早晚在金香壇上香時收拾這燈(出三十7~8)。 雖然此時神的燈「還沒有熄滅」,祭司以利還是每天點燈,但他卻成了一位「眼目昏花,看不分明」(2節)的人。在整個士師時代,祭司都沒有成為神話語的出口,神的光在以色列人心裡已經非常暗淡了。但神的燈「還沒有熄滅」,神還是讓這光繼續亮著,讓百姓在黑暗中還有一條出路。──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神的燈....還沒有熄滅」:「神的燈」指「金燈台」 出 25:31~40。這燈不可以在清晨以前熄滅,因此表示此時夜間將過,快要天明。代下 13:11 ●「在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直譯是「撒母耳睡在耶和華殿內,神的約櫃在那裡」,而非是「神的燈在殿裡」。約櫃所在的地方是至聖所,照說應該是大祭司一年只能進去一次的地方,但以利居然安排撒母耳在該處睡覺。 ●「耶和華殿」:指位於示羅的會幕。 ◎看起來以利把許多重要的事奉都交給撒母耳,甚至自己去睡自己的房間而讓撒母耳睡在聖殿至聖所中,這似乎顯示出以利並不是非常重視律法的規定,對神的敬虔不足。我們自己是否會因為從事太過規律枯燥的事奉而失去了敬虔的心?――《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3 古代近東的培夢】初民相信在廟宇及其範圍之內睡覺的人能夠得知神明的計畫。有些人甚至進行獻祭儀式,在廟宇之內留宿一宵,以求得到這種啟示。這種禮儀稱為「培夢」(incubation)。在上古文學中,培夢都是納蘭辛和古德等君王尋求信息的方法。在士師時代烏加列的阿赫特(達尼珥求子)和凱雷特(凱雷特求子)的史詩,都提到過這種作法。撒母耳雖然是執行日常事務,明顯沒有期待啟示的意思,他的經歷仍可從廟字和啟示普遍被視為有密切關係的角度來理解。現存的古代近東文學,並沒有這種非故意培夢的例子。──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三4】「耶和華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說:“我在這裡!”」 撒母耳在睡夢中聽到呼喚,立刻回答「我在這裡」(4節),表明他從小就學會了順服。雖然那時他「還未認識耶和華」(7節),但他既然能順服神所設立的權柄,就能順服神自己;既然他能不厭其煩地三次對以利說「我在這裡」(5、6、8節),就能對神說「僕人敬聽」(10節)。一個對地上的權柄不會說「我在這裡」的人,在神面前也不懂得說「僕人敬聽」。──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三4~8】撒母耳所聽到的實實在在是神的聲音,神與人建立人格化的關係。直到此時撒母耳未曾與神直接對話,因此不能分辨神的聲音(7節),為此神連續呼喚他四遍(4,6,8,10節),欲與他交通。在這裡,我們能得到的教訓是:①神主動向人施慈愛和恩典直到人回應為止;②如果不能常常警醒,勤於與神的交通就不能領會神的旨意(撒前5:17);③神喜悅與人對話(耶3:3)。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三4~10 撒母耳的夢?】主臨到撒母耳,和他說話,他就起床到以利那裡(10節),故此現代讀者通常不會認為他的經歷屬於夢的一種。然而按照初民的定義,這些成分與夢是沒有抵觸的。 在古代近東文學中(美索不達米亞、埃及、赫人,甚至希臘,都有例證),有一類異夢稱為「聽覺信息夢」(auditory message dreams)。埃及法老杜得模斯四世(主前十五世紀)、赫人君王哈圖西利斯(主前十三世紀)、巴比倫王拿波尼度(主前六世紀)的夢,都是這個種類的著名例子。在這些例子中,這些夢的作用都是證實他們的王權或所推行的事業。 神明在聽覺信息夢中顯現(見10節),有時能把人驚醒。夢的內容是神明說出來的信息,不是事件或象徵性的形像。人說話回答神明的例子,也有好幾個(如:拿波尼度)。故此,按照古代近東的標準,撒母耳的經歷也可算為夢。──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三5】「就跑到以利那裡,說:“你呼喚我,我在這裡。”以利回答說:“我沒有呼喚你,你去睡吧!”他就去睡了。」 撒母耳聽到呼喚,馬上「跑到以利那裡」(5節),表明他不但順服、而且殷勤,即使在睡夢中被喚醒,還是很快地跑到以利那裡,與以利的兩個兒子的不順服完全不同。──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跑到」以利那裡:「奔跑向」,顯出撒母耳是聽話機警的小孩,即使在睡夢中被喚醒,還是很快的跑到以利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6】「耶和華又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起來,到以利那裡,說:“你呼喚我,我在這裡。”以利回答說:“我的兒,我沒有呼喚你,你去睡吧!”」 【撒上三7】「那時撒母耳還未認識耶和華,也未得耶和華的默示。」 我們的生命若是幼稚,就會不認識神的聲音。──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在直接從神得啟示的經驗方面,撒母耳“還未認識耶和華”。――《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母耳尚無直接與神接觸的經驗,未得過神的默示。“認識”指的是與神直接交通。――《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母耳雖藉著文字(通過學習律法)遇見過神,卻還沒有建立全人格的關係。信仰不能只限於知識上,乃要在生活中經歷神。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還未認識耶和華」,指還沒有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也未得耶和華的默示」(7節),指還沒有經歷過神,直接從神得著啟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認識」耶和華:「知道」,「藉由經驗中體認」,聖經以此字來描述「性行為」。 ●「還未認識耶和華」:意思是「還未與耶和華建立合宜的關係」。 ●「未得耶和華的默示」:直譯是「雅威的話也未向他揭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8】「耶和華第三次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起來,到以利那裡,說:“你又呼喚我,我在這裡。”以利才明白是耶和華呼喚童子。」 以利做了一輩子祭司,居然等了三次,才明白是神在呼喚,可見他屬靈的眼睛也是「眼目昏花,看不分明」(2節),對神的經歷不多,所以沒有辦法給撒母耳屬靈的帶領。──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明白」:「分辨」、「瞭解」。 ◎看起來以利的教導也不怎樣,撒母耳和他自己一點都沒想到神會對撒母耳發言。不過以利還算機警,至少知道神是活的神,所以三次以後就教導撒母耳正確的應對。我們現在的教導,是不是也否定了神會向人說話?――《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9】「因此,以利對撒母耳說:“你仍去睡吧!若再呼喚你,你就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撒母耳就去仍睡在原處。」 對撒母耳說: 以利終於分辨出了神的話語,便親切地教導撒母耳如何聆聽神的話語:①他沒有具備立刻認識神之臨在的屬靈的分辨力。40多年來擔任士師兼祭司職務的宗教領袖(4:18),都尚且如此,可想百姓的信仰狀況;②以利為人忠厚。這一點體現在祝福哈拿的事情上(1:17),以及雖然是咒詛自己的預言,但明白那是出自神的話語,就立即接受(18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請說,僕人敬聽」(9節),這是人在神的話語面前正確的態度,也是我們讀聖經的正確態度。 雖然神沒有直接向以利說話,但以利卻沒有因為神越過他向撒母耳直接說話而嫉妒,而是教導他在神面前正確的態度,這是以利忠心的地方。在人看來,體貼肉體的以利並非一無是處,也能教導人、也能事奉神,只有局部的不順服。但在神的眼裡,有一點不順服,就是全然不順服,所以「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八8)。──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七十士譯本沒有「耶和華啊」。3:10 撒母耳的回答與七十士譯本此處的記載一致。而且以色列人習慣不妄稱神的名,連「耶和華」的母音位置都忘記,此處要撒母耳直呼「耶和華」,似乎不太可能。――《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0】「耶和華又來站著,像前三次呼喚說:“撒母耳啊!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說:“請說,僕人敬聽!”」 撒母耳雖幼稚,卻肯接受帶領,就是以利的指教,他也謙卑接受。不然,將必因幼稚而失去神向他說話的機會了。許多青年人不能達到老練,常是因為自傲而看不起年長的人。 神一共四次前來呼喚撒母耳,這說出神是何等的忍耐,且是出乎愛心的忍耐。神若能找得到合適的對象可以說話,祂就迫切地要向他說話。──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敬聽”。這字詞的意思是:靜聽而且準備遵從。撒母耳正在聆聽神的話,並且決意順服神。――《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又來站著,暗示撒母耳不僅聽到神的聲音,也看到了神的形象(創18:1~2)。 請說,僕人敬聽: 撒母耳按照以利的吩咐(8節)作了回答。這就體現了撒母耳甘願順服師命的溫柔性情。“敬聽”意味著不論神吩咐什麼都會如實遵從的順服(太7:24,25)。在信仰生活中,實踐屬靈經歷的推動力和勇氣比經歷本身更加重要。倘若做不到這一點,屬靈的經歷只會使人驕傲。正因如此領受恩賜的人,較容易驕傲<林前 緒論,有關聖靈恩賜的比較與研究>。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請說,僕人敬聽」(10節),這句話是撒母耳接受先知職事的開始。「僕人」是地位,「敬聽」是態度。服事主的人,如果不站正確的地位、存正確的態度,人永遠也不能成為合神使用的器皿。 主耶穌說:「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太二十三2)。因此,當人發表神的話語的時候,不管說話的是誰、口才如何,我們正確的態度都是「敬聽」;不必對說話者的口才、榜樣評頭評足,只要關心自己如何「謹守遵行」。──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像前三次」:原文是「像前幾次」。 ◎「又來站著,像前三次呼喚說」:顯示此處是用可見、可聽的方式顯現。――《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0~14】神在四次呼喚撒母耳之後,發出了以利家將慘遭滅亡的預言(2:31~3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三11】「耶和華對撒母耳說:“我在以色列中必行一件事,叫聽見的人都必耳鳴。」 本節至14節所記的神給撒母耳的啟示,是二27神人對以利說過的話。撒母耳把聽到的告訴以利,以利立刻明白確是耶和華向少年撒母耳說話。他順服地接受這刑罰(18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一件事: 指神對以色列與以利家的審判(4:1~22)。屬靈領袖的無力與瀆職不僅會毀滅自己,也會推毀整個共同體。本節用事實證明了領袖必需極度謹慎(雅3:1)。 耳鳴: 表明神對以利家族的審判將會大大衝擊眾人。喚醒良心已經麻痹的人,是神的審判的目的。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母耳作先知的第一個考驗,就是把一個「聽見的人都必耳鳴」(11節)的壞消息帶給他的屬靈長輩。我們傳好消息容易,傳壞消息實在是太難了。但神要我們傳福音,不能只傳「神愛世人」(約三16),卻不傳「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約三18);不能只傳「信子的人有永生」(約三36),卻不傳「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三36)。故意只傳一半的福音,就是「別的福音」(加一6)。──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我在以色列中」:和合本此句前面少翻譯一個「看阿!」我在以色列中。 ●「耳鳴」:「兩耳都必刺痛」。――《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1~14】撒母耳作先知的第一個考驗,就是把一個刺耳的、不幸的信息帶給以利。他通過了這個考驗,成功了。(三18)。――《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三12】「我指著以利家所說的話,到了時候,我必始終應驗在以利身上。」 神藉著年幼的童子向年老的長輩說話,這是不正常的光景。──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始終」:「從開始到末了」、「完全」、「徹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3】「我曾告訴他必永遠降罰與他的家,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 “自招咒詛”。就是使自己變得卑劣受咒詛。“禁止”。更可作:責備。一個家庭悲劇的縮影:孩子反叛家長管教失敗。――《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在人看,以利此時已經八、九十歲了(四15),心有餘而力不足,兩個兒子也已經成年,所以沒有精力管教兒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神面前,這些都不能成為免受追討的理由。若是以利有心管教,就沒有什麼難處能夠阻擋他,因為神必然會賜給他足夠的精力和能力;但以利的心卻是「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13節),因此,任何一點難處都會成為人推卸責任的理由。 今天,有些父母也是以「孩子大了、環境影響、朋輩壓力(Peer
Pressure)」等理由,作為自己不「殷勤教訓」(申六7)兒女的理由。結果卻是害了自己的孩子,以致「耶和華想要殺他們」(二25)。──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應該譯為「他知道這罪孽,自己的兒子自招詛咒,卻不禁止他們」。――《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3~14】凡定意不聽從神命令的,即使是獻祭,也不能贖罪或得神的喜悅,這是舊約先知一向傳講的資訊。(參撒上15; 22~23;
賽1:10~15; 摩5:21~24; 彌6:6~8)──《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三14】「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說:‘以利家的罪孽,雖獻祭奉禮物,永不能得贖去。’”」 祭物: 指流血的犧牲祭。 禮物: 指不流血的素祭。以利家受到嚴厲的警告之後(2:27~28)仍然繼續犯罪,故律法所規定的祭物也不能贖其罪。“聽命勝於獻祭”(15:2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祭司若誠心悔罪,是可以用祭物贖罪的(利四3~12)。但如果祭司定意不聽從神的命令,獻祭只是成了賄賂神的形式,「雖獻祭奉禮物,永不能得贖去」(14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贖去」:「赦免」、「遮蓋」。通常祭司犯的罪是可以用祭物來贖罪的 利 4:3~12 。 ◎撒母耳領受的信息與 2:27~36 神人的信息一致,不過撒母耳年紀小,應該不會知道神人的預言。照說同樣的事情神不必啟示兩次,因此這個啟示主要是要讓以利知道神已經選召撒母耳。 ◎當時的人相信在廟宇中睡覺能夠得知神明的計畫,有些人甚至用一些獻祭儀式來求夢。不過撒母耳顯然不是刻意求夢,而當地的文獻並沒有出現這種「非刻意求夢」的例子。――《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5】「撒母耳睡到天亮,就開了耶和華的殿門,不敢將默示告訴以利。」 神向撒母耳說話,目的就是要他代表神來說話。神將話託付給人,人如果懼怕因代表神說話而招致虧損,就不敢傳講;這是有虧神的託付。保羅卻是神的旨意,就沒有一樣避諱不傳(徒廿27)。──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早晨起來開了殿門“撒母耳睡到天亮,就開了耶和華的殿門”(三15)。這句話中,自然有雙方的意思;(1)開了有形的殿門——這是表明童子盡職。以利的兒子,皆年長於撒母耳,獨撒母耳早起來,開門掃地,可見他是個殷勤盡職的孩子。(2)開了無形的殿門——當時神與人的交通,端賴撒母耳,所以那屬靈的殿門,更是需要撒母耳來開,殊非有屬靈人,不能通靈界,幸有通靈的小撒母耳,可以開啟天上的殿門,使神與人藉以交通。我們今天是否像小撒母耳早起開殿門呢!首先要開心殿的門(啟三20),繼而要藉禱告開教會的門(林前三16)。——賈玉銘《聖經要義》 就開了耶和華的殿門: 希伯來原文是“眾門”。撒母耳的任務似乎是開啟和關閉會幕之門。此門似乎是進入院子的門,而不是進入聖所的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母耳所領受的信息,與神人向以利發表的信息相同(二27~36),但撒母耳原來可能並不知道。神把同樣的信息啟示兩次,一面是向以利宣告神已經選召撒母耳為先知,一面也是讓撒母耳學習怎樣順服神、作神話語的出口。 撒母耳「不敢將默示告訴以利」(15節),但神卻讓以利去催促撒母耳順服神,藉著環境來訓練撒母耳作神話語的出口。第一個功課就是:神所要說的話,一句也不能「隱瞞」(17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殿門」:會幕本身應該沒有門,此處指的應該是會幕所在地外圍的門。經文中「殿」和「會幕」混用,可能表示會幕此時是建立在比較穩固的建築物中,有圍牆和門保護原先的會幕。 ●「不敢」:「害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6】「以利呼喚撒母耳說:“我兒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說:“我在這裡。”」 【撒上三17】「以利說:“耶和華對你說什麼,你不要向我隱瞞;你若將 神對你所說的隱瞞一句,願他重重地降罰與你。”」 以利教導撒母耳要順服,催促他不要隱瞞神的話,否則「願祂重重地降罰與你」(17節);但他教訓自己兩個不順服的兒子,卻從來沒有說出這麼重的話。因此,這都是神在使用以利,好訓練撒母耳學會作順服的話語出口。以利是正直的,但也是軟弱的;他教導撒母耳順服自己,自己卻不能順服神的話。這就是人的肉體本相:「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三18】「撒母耳就把一切話都告訴了以利,並沒有隱瞞。以利說:“這是出於耶和華,願他憑自己的意旨而行。”」 一個忠心的先知,必定是從神那裏聽見甚麼,他就說甚麼;不敢加多,也不敢減少。 「願祂憑自己的意旨而行」,這並不是信而順服的態度,凡而是剛硬不肯悔改,流於自暴自棄的光景。──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以利並未因神的責罰而積極地改變以往的做法,反倒持聽天由命的消極態度。──《串珠聖經注釋》 撒母耳……並沒有隱瞞: 體現了撒母耳的誠實,他成功地完成了作為先知的第一個任務。真先知絲毫也不能隱瞞或增減神的話語(申18:19),撒母耳做到了這一點。他是一個幼小的少年,卻在以色列的最高領袖以利面前,宣告了他的滅亡。就像在大衛王面前大膽指出君王之罪的先知拿單。(撒下12:1~15)。傳講神話語的人必須“剛強壯膽”。
這是……而行: 體現以利的信仰風貌。只要是神欲拯救以色列的旨意,即便自己受到懲罰,以利依然希望它能夠如實地得以成就。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願他憑自己的意旨而行」(18節),原文是「願祂照自己眼睛看為好的去做」。以利已經是第二次聽到神的嚴厲譴責,雖然說「願祂憑自己的意旨而行」,絕不姑息,但還是「不禁止他們」(13節),所以他的兩個兒子最後還是死了(四11)。因此,凡做父親的,「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箴二十三13~14)。──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願他憑自己的意旨而行」:直譯是「願他照自己眼睛(看為)好的去做」。 ◎以利雖然有軟弱的地方,但是他基本上還是順服神而行,即使這結果是要對他不利。 ◎不過以利聽到兩次這種指責,他似乎對其兒子的罪也沒有進一步的反應,這似乎顯示以利的個性軟弱。不然即使他願意順服神,照說也可以積極處理罪惡的問題,不必姑息到最後讓神自己處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9】「撒母耳長大了,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 撒母耳因常活在神的同在中,與神有不斷的交往,為此神藉他所說的話,無一不應驗,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落空”。即不能應驗。――《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所說預言不落空是撒母耳被神立為先知的明證。――《串珠聖經注釋》 這是撒母耳為先知代神說話的證明,因為出諸神,所以一句也不落空。――《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耶和華與他同在: 屬神的人必須與神同行。只有與神同在時才能過合神心意的生活,才能正確地見證神。絕對聖潔的神,斷不會與罪人同在(賽6:6~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母耳學會了第一個順服的功課:神所要說的話,一句也不能「隱瞞」(17節)。神就讓他繼續學習第二個順服的功課:神不要說的話,一句也不能出口。撒母耳「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19節),是因為「耶和華與他同在」(19節),管理他的口、只說神所託付的話。只有一個順服的生命,才能被神自由地使用作話語的出口。 假先知「所顯的神跡奇事雖有應驗」(申十三2),但不會所有的都應驗,所以「先知托耶和華的名說話,所說的若不成就,也無效驗,這就是耶和華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說的,你不要怕他」(申十八22)。只有「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的先知,才是真先知。──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一句都不落空」:直譯是「一句都不落在地上」。――《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20】「從但到別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 一個神的僕人如果說話帶著聖靈的能力,這就是他蒙召為先知最有力的明證。不需要先知學校的文憑,也不需要任何人的介紹信。一個神所用的僕人,不需要發通告,登報紙來宣傳,因神會親自印證。──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從但到別是巴」指以色列全地,由最北到最南(參士20:1)。──《串珠聖經注釋》 “從但到別是巴”(約150英里,或241公里)的說法,是指以色列從極北到最南的整個疆界(比較士二○1)。――《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從但到別是巴”是當時通用的一句形容全以色列地的話。但(拉億)在以色列極北,別是巴則在最南端(看士二十1)。――《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從但到別是巴」(20節),就是從以色列最北的城邑到最南的城邑,代指以色列全地。撒母耳是以色列人歷史上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士師,他的影響力不是局限於某幾個支派,而是遍及全國。──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當神與撒母耳同在,撒母耳講話就完全成立,以致大家都知道撒母耳代表神發言。這個時代,是否有講話一句都不落空的傳道人呢?――《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20 撒母耳在哪裡作先知?】“從但到別是巴”這句話常指應許之地的全境,但城在應許之地的最北端,別是巴則在最南端。按上下文來理解,這是特別著重讓以色列全境的人都知道:神已呼召撒母耳作先知了。──《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三21】「耶和華又在示羅顯現,因為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這話傳遍以色列地。」 將神自己默示的話傳給神的子民,這是作神僕人獨一無二的原則。傳道不是傳自己的話,傳道乃是傳神的話。──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以利生時,撒母耳的生活和工作都在示羅。示羅被毀,他住在自己的家鄉拉瑪,拉瑪便成為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他在這裡作他們的士師、先知和祭司(一19;七17;十五34;十六13;十九18~19,22~23;二十五1;二十八3),死後也葬在這裡。 撒母耳是以色列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士師,影響力遍及全國,幫助全民過渡到強盛的王朝時代。――《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 指神藉著超越人理性的靈感親自顯現並說話。也可視為三位一體神同時作工(彼後1:21)。以色列黑暗的時期已過去,神親自說話,並統治的時代來臨了。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顯現」:「被看見」、「成為可被看見的」,透過的途徑就是後面的「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 ◎ 3:1 說「當那些日子沒有廣傳的默示」,而此處說「撒母耳把神的默示傳遍以色列地」,揭示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神的默示開始被傳開。――《蔡哲民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3章)】 1 神何以選擇向撒母耳說話?撒母耳初得啟示時,是一個怎樣的人?參2:18, 21; 3:1, 7。 2 以利對撒母耳的成長有影響嗎?你何以曉得? 3 以利聽見神要施的審判後,以什麽態度反應?這是否可取? 4 試從3:19~21瞭解先知的特徵和使命。參申13:1~5; 18:15~22。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