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上第四章拾穗

 

【撒上四1「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安營在以便以謝;非利士人安營在亞弗。」

         「非利士人」:原意為「外來者」或「異方人」,原為海上民族,由革哩底 (參摩97)及其他愛琴海的島嶼遷移到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南部平原,從士師時代至大衛時代,一直為以色列人最大的外患。

         「亞弗」:位於沙侖平原往埃及的大路上,在約帕附近,今雅肯河的發源地。──《串珠聖經注釋》

         “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或“海上人”,從克裡特(迦斐託,摩九7)和愛琴海的其它島嶼遷移到地中海東岸來,並且定居在巴勒斯坦南部的沿海平原,該地區後來稱為非利士。非利士人是一個強大而好戰的民族,他們在參孫、撒母耳、掃羅和大衛時期,都是以色列人最大的威脅。“以便以謝”的意思是“幫助之石”(比較七12)。“亞弗”。位於非利士人區域北邊一個具戰略價值的邊境城市,在約帕東北面十一英里(17.7公里)――《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非利士人是從地中海北岸小亞細亞經克里特島來到迦南沿海居住的民族(士十三1),驍勇善戰,又掌握鑄鐵工藝。他們的騎兵配上鐵制刀槍,在平原上作戰,極佔優勢。亞弗在約帕港東北約18公里,非利士人在此安營,說明其勢力已接近以色列心臟地帶。

    “以便以謝”意為“幫助之石”,地點不詳,應距亞弗不遠,此石和撒母耳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所立之石以便以謝不同,後者紀念神幫助以民戰勝非利士人。――《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非利士人是主前12世紀從地中海克里特島大規模遷入迦南沿海平原的海上民族,驍勇善戰,掌握煉鐵技術。他們的鐵車配上鐵制兵器,在沿海平原作戰更有優勢,此時開始沿著三條路線進攻中央山地。

         在士師時代,以色列受非利士人轄制40(士十三1),期間「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士十五20)。以利做士師的四十年,可能與參孫重疊。

         「亞弗」(1)的意思是「圍住」,位於約帕東北約18公里、示羅西面約35公里的雅空河(Yarkon River)畔,是從沙侖平原進入以法蓮山地的必經之路。「以便以謝」(1)的意思是「幫助之石」,可能位於亞弗附近的山地。

         百姓本來甘受非利士人轄制,得過且過,但現在「非利士人安營在亞弗」(1),要進攻以法蓮山地,所以百姓不得不在「以便以謝」迎戰。我們若與世界妥協,一退再退,總有一天會退無可退,敗在我們自己的「以便以謝」。── 撒母耳綜合解讀

         七十士譯本在 4:1 前面還有「在那些日子,非利士人聚集,要和以色列人打仗」。這段話顯示戰爭是由非利士人挑起,照發生戰爭的地點看起來,也的確比較可能是非利士人挑起戰爭。

         「非利士」:是巴勒斯坦西南部沿海的居民,他們來自加斐託,於西元前十二世紀進入巴勒斯坦。有迦薩、亞實突、亞實基倫、以革倫、迦特五大主要都市。

         「以便以謝」:字義是「幫助石」,詳細地點不詳, 5:1 的以便以謝與此處是同一地點,但與 7:12 的以便以謝很可能是不同地點。

         「亞弗」:位於示羅西方約35公里 ,約帕港東北約18公里,是現代的Tell Aphek――《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1 鐵器時代初期的政治氣候】在晚銅器時代(主前1550~1200),政治強權不斷互相爭奪巴勒斯坦的控制權(見:書九1的注釋)。隨著海上民族於主前一二○○年來到(參看下一個注釋),這些強國若非被徹底消滅(如:赫人),就是失去威脅能力(如:埃及)。到了鐵器時代(士師記本段所述的年代),權力僵局已被權力真空所取代。沒有強權爭取控制本區的結果,是小國開始考驗自己的實力,建立地方性的「帝國」。在鐵器時代初期利用這時機的是非利士人。後來大衛和所羅門又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建立起具有相當勢力的帝國,無需擔心美索不達米亞、安那托利亞、埃及的干預。──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1 非利士人】士師記和撒母耳記上下聞名的那些非利士人,是主前一二○○年從愛琴海一帶移居至巴勒斯坦之海上民族的一部分。學者一般相信就是這海上民族,驅使赫人帝國衰亡,並且摧毀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沿海多個城市,如:烏加列、推羅、西頓、米吉多、亞實基倫等;然而他們牽涉在這些地區只有間接證據而已。位於梅迪內哈布的著名壁畫,描繪了他們和埃及法老蘭塞三世打仗的戰況。描述特洛伊城之圍的荷馬史詩,也反映了這個大規模的人口轉移。這些來自克裡特、希臘、安那托利亞的人,大概以賽普勒斯島為發動攻擊的基地。海上民族被逐出埃及之後,這個後來被稱為非利士人的部落在巴勒斯坦南部沿海定居,建立了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米克納遺址)、迦特(薩非遺址)、迦薩五個都城。──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撒上4:1>

【撒上四1  非利士人的祖先是誰?與以色列人的關係如何?】非利士人是挪亞的兒子含的後裔,居住在地中海的東南岸,埃及與迦薩地帶中間。他們原來是“海上的居民”,從希臘和克里特島乘船來到中東。到撒母耳的時代,這個好戰的民族已在迦南地西南,迦薩地帶的五個城市定居立國,不斷入侵以色列內地。在那個時代,他們是以色列人的頭號敵人。――《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1 以便以謝和亞弗】這兩處地方都是在山地和平原之間某個重要山隘的附近。這地區位於非利士以北(距離非利士五大城市最北面的以革倫二十哩左右),示羅以西約二十哩。按考證亞弗是現代的拉斯艾因(Tell Ras el~Ain),又名亞弗遺址(Tell Aphek),在雅康河畔。早於主前十九世紀的埃及碎陶咒詛文獻,和杜得模斯三世(主前十五世紀)的行程表,都提及過它的名字。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這時代非利士人定居的證據。至於以便以謝的位置則較不確定。如今不少學者都相信它是位於山地邊緣,在山隘中與亞弗遙遙相對,在其東面兩哩,今名伊茲伯特薩爾塔(Izbet Sartah)的遺址。這個小城鎮(半英畝)建立于士師時代末期,於主前十一世紀初期被棄置。在此出土的,包括了最古老、最長篇的原始迦南文字。陶片上刻了八十三個字母,但沒有連貫的文字,學者鑒定為字母表。部分學者相信這是早期的以色列文字。──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四1~11是本書所記錄的第一場戰爭,在下文本書共介紹了七場戰爭<111~15,圖表>。這場戰爭是從士師時代進入君主體制的轉交,以色列軍隊沒有強有力的領袖,無法與周邊的新興國家爭高低。本文的要點是,在與非利士人爭戰的時候,以色列百姓看到自己處於劣勢,就出於迷信,將約櫃搬到疆場,結果,遭到了更大的失敗<231~30,關於咒術>。這場戰爭具有如下教訓:①正如以色列百姓擁有約櫃一樣,今天的聖徒擁有許多屬靈的特權。但是,倘若賜與特權的神不認可某人的生活,他雖擁有特權也只能失敗;②擁有很多屬靈特權固然重要(1019;約112;林後108),與那特權相稱的生活更為重要(129);③人的急燥會大大阻礙神旨意的成就(138~1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四1~22本章記錄了在23章反復預言的(231~36311~14)對以利家族的審判。其內容分為:①非利士人的侵入和以色列的慘敗(1~10);②約櫃的被奪(11) ;③以利家族悲慘的結局(12b~22)。由此可知:①神話語的不變與成就(以利家的滅亡);②公義之神甚至使用外邦人(非利士)來審判以色列的罪。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四2「非利士人向以色列人擺陣。兩軍交戰的時候,以色列人敗在非利士人面前。非利士人在戰場上殺了他們的軍兵約有四千人。」

         「四千人」:四個「千」,這個「千」可能是軍隊單位或者是家族單位,不一定是「一千人」的意思(應該少於一千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四3「百姓回到營裏,以色列的長老說:『耶和華今日為何使我們敗在非利士人面前呢?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到我們這裏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

         約櫃象徵神的同在和能力,以色列人卻迷信地把信心放在約櫃上而不是放在神裏面。――《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約櫃」:象徵神與人同在,提醒以色列人神與他們所立的約。以色列人卻誤信約櫃本身具有法力,以為有了它便可作為護身符,保證神的同在。他們以這行動代替內心真正的悔改(參耶7),結果帶來更大的失敗與羞辱。――《串珠聖經注釋》

         以色列人從史事知道,有神同在便可戰勝敵人,許多勝利都是抬著約櫃在營中得來(民十33~36;書三17;六8~9)。可是他們犯了異教的錯誤,以為象徵神同在的約櫃就是神自己(7),把約櫃運到前線,神就會喜悅他們,替他們作戰。――《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好在……脫離敵人的手:神並不隸屬於某一特定空間,乃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靈(420~24)。愚頑的以色列百姓卻沒有信任神,只抓住了象徵神臨在的約櫃。看重宗教的形式與外在要素多於神本身。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以色列的長老」(3)問對了問題,卻給錯了答案。百姓的失敗,是因為失去了神的同在。但恢復神同在的方法,不是抬出約櫃,而是順服神、遵守聖約。── 撒母耳綜合解讀

         「長老」:原文是複數形態,指「長老們」。摩西時代有七十個長老 11:24~25

         「示羅」:位於以色列中央山地主要道路以東三公里,伯特利東北北十五公里處,曾經是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 7:12~15顯示示羅毀於此時,當地的考古發現也支持這樣的說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3~7 戰事中使用約櫃】神聖戰士的主題描述己方的神祇與敵方的神祇作戰,把他擊敗。亞述視匿甲為戰王,伊施他爾為戰爭女神。迦南的巴力和巴比倫的瑪爾杜克都是神聖戰士。這不是「聖戰」,因為古代近東並沒有其他種類的戰爭。大部分軍隊作戰前都會預先祈禱觀兆,以保證神祇的同在,又會攜同神祇的纛或偶像,以象徵其同在。主前九至八世紀的亞述君王經常提到神明的纛率領他們。約櫃是耶和華的纛,代表主在以色列人面前開路,帶領他們的軍隊進入迦南。這概念與神明加添君王武器的力量,在他面前或身旁作戰的亞述信念,並沒有很大的分別。古代近東幾乎所有的軍隊, njhhhhm領導軍隊得勝。──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四4「於是百姓打發人到示羅,從那裡將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的約櫃抬來。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與 神的約櫃同來。」

         “二基路伯上”。或作:兩個基路伯中間。在會幕裏,約櫃的蓋子兩邊各有一個精金的基路伯。他們張開的翅膀合成一個彎拱形,中間就是神同在之處(出二六17~22)――《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以利兩個作惡的兒子如果正直,應該不讓約櫃抬出;現在反得意揚揚與約櫃同來。父親以利在示羅憂心如焚(13),無力制止。以色列人忘記當年誓約(申二十九章),雖抬來約櫃,神也不會在他們中間。――《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的約櫃:按照字面意思,譯為“坐在基路伯之上的寶座上,統領千軍萬馬的耶和華”更為恰當(RSVNIV)。準確地解釋了原文之意,即神並不單單是普通的存在,乃是君王。以利的兩個兒子……同來:藐視神的何弗尼和非尼哈(21217),卻在象徵榮耀之神降臨的居所的約櫃旁,以守護神的權威和名譽,作以色列最高統帥,這是無以復加的偽善。神斷不會與腐敗的人同工,也不會與之相交。這就如一心追求物質與名譽,而絲毫也不顧慮神榮耀的一些墮落的聖職人員,站在講壇上傳講神的話語。神決不悅納不敬畏自己人所作出的奉獻和服侍(110~19)――《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約櫃象徵神的同在(民十33~36),提醒百姓謹守與神所立的聖約(出二十五10~22),但約櫃本身既沒有法力、也不能呼喚神。從前約書亞帶領百姓過約旦河(書三6)、攻打耶利哥(書六4),都抬著約櫃,那是神的吩咐,也是百姓對神的順服。百姓並不是靠著「耶和華的約櫃」(3)爭戰,而是靠著「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4)勝過了仇敵;我們也不是靠著禱告得勝,而是靠著聽禱告的神勝過了一切。

         現在,以色列人外面模仿屬靈的樣子,裡面卻沒有屬靈的實際;既沒有神的旨意,也沒有順服的心思,完全是在拜偶像,以為可以利用約櫃來操縱神,利用神來做人想做的事。今天,有些人也把「禱告」當作一種方法,以為可以用重複的「禱告」來指揮神,用事奉、奉獻來賄賂神,這和以色列人用約櫃代替神一樣愚昧。

         古代中東外邦人的軍隊,都有祭司、占卜者與可擕式聖物同行,好在戰場上求問偶像,或者召喚偶像爭戰。以色列人抬出約櫃,也是在效法外邦人。但屬靈事物的標記,並不等於屬靈事物本身。人裡面若沒有屬靈的實際,無論是約櫃、聖殿、十字架、聖經、教堂,還是洗禮、聖餐、奉主名的禱告,都不能帶來任何屬靈的益處。── 撒母耳綜合解讀

         「基路伯」: 1.繡於隔開聖所和至聖所的幔子。 26:31~33 2.安在約櫃上邊施恩座的兩頭。  25:18~21  3.所羅門聖殿裝飾的一部分,並刻於聖殿牆上。王上 6:23~30  代下 3:7 4.舊約時代的認知,神乃坐於基路伯立侍兩旁的施恩座上垂聽人禱告。 王下 19:15  80:1  99:1  37:16  5.神坐著基路伯飛行,藉著風的翅膀快飛。  18:10  6.猶太人的觀念上,基路伯也擔任神寶座的護衛。 以諾書 71:7

         「約櫃」:常大約一公尺左右,寬和高都是70公分左右。四邊有環,可以穿上金槓用來扛抬。詳細的構造可以參考 25:11~22

         ◎當時中東的軍隊都有祭司、占卜者與可攜的聖物同行,以便在戰場上求問。此時,約櫃就是被當類似的功能使用,可是這次神並不幫助他們。我們也應該很清楚,神不是我們可以操縱的,即使是「禱告」,也不能強迫神做違反他旨意的事。――《蔡哲民查經資料》

<syncBible ref=撒上4:4>

【撒上四4  以列色人把約櫃運來是為了──】“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意思是說神居住在約櫃上蓋的兩個金基路伯中間。何弗尼與非尼哈將約櫃運到戰場,以色列人就相信它會帶來勝利。――《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四5「耶和華的約櫃到了營中,以色列眾人就大聲歡呼,地便震動。」

         以色列人「大聲歡呼,地便震動」(5),並不是尊神為王的火熱,而是敬拜偶像的興奮。他們把「耶和華的約櫃」(6)當作偶像敬拜,指望約櫃能幫助他們得勝。

         今天,也有些人高舉某些方法、名人、感覺,以為這些可以帶來屬靈的能力,其實也不過是「耶和華的約櫃到了營中」(5)。人裡面若沒有順服神的實際,敬拜的情緒即使和以色列人一樣高漲,也不能帶來神的同在。── 撒母耳綜合解讀

 

【撒上四5~9以色列人失敗的原因:①非利士人擺陣,要與以色列決一死戰(9);②根本原因是神把犯罪的以色列人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即非利士人之所以獲勝,是因神要審判以色列。戰鬥中士氣很重要,但沒有人能夠在神定意要擊敗的戰爭中獲勝(1291~2)。此原理可應用於人間萬事中。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悔改和信仰,即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約壹545)――《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四6「非利士人聽見歡呼的聲音,就說:“在希伯來人營裡大聲歡呼,是什麼緣故呢?”隨後就知道耶和華的約櫃到了營中。」

 

【撒上四7「非利士人就懼怕起來,說:“有神到了他們營中。”又說:“我們有禍了!向來不曾有這樣的事。」

         神到了他們營中:這句話表明非利士人認為約櫃象徵神降臨在他們中間。他們記起以色列的神曾如何為他們打仗,就陷入恐懼之中。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四7~8非利士人把約櫃尊為偶像,認為那是以色列人的一位神。――《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四7~9非利士人也看約櫃如同以色列人所拜之神的化身。他們風聞以色列的神過去打敗埃及人的神跡,不禁大為恐慌,於是決心死拚,以哀兵上陣,結果扭轉逆勢,大敗以色列人。──《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四8「我們有禍了!誰能救我們脫離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從前在曠野用各樣災殃擊打埃及人的,就是這些神。」

         「這些大能之神」(8)原文是複數。非利士人有許多神,他們雖然承認以色列的神是「大能之神」,但並不是認為祂是獨一真神,而只是其中一位「大能之神」。── 撒母耳綜合解讀

         4:8 顯示非利士人聽過神的事蹟,而且相當害怕神。――《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四9「非利士人哪,你們要剛強,要作大丈夫,免得作希伯來人的奴僕,如同他們作你們的奴僕一樣。你們要作大丈夫,與他們爭戰。”」

         雖然以色列人抬出了約櫃,但實質還是人對付人,只是屬肉體的爭戰,結果激起了非利士人的鬥志,反而敗得更慘。今天,我們若是把屬靈的話語當對付人的武器,雖然抬出來的是屬靈的內容,但實質還是肉體對付肉體,只會激起人更大的血氣。── 撒母耳綜合解讀

         「要剛強,要作大丈夫」:原文是「要奮勇自強,成為男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四10「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打仗,以色列人敗了,各向各家奔逃。被殺的人甚多,以色列的步兵撲倒了三萬。」

         以色列人雖然情緒高漲,但因為沒有神的同在,不但沒有打勝仗,反而敗得更慘。他們從前雖然打敗,百姓還是「回到營裡」(3);現在被打敗,則是「向各家奔逃」(10),徹底失敗了。── 撒母耳綜合解讀

         「向各家奔逃」:意思是「徹底被打敗了」。 4:3 雖然打敗,還是回到軍營中,現在已經直接逃回家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四11「神的約櫃被擄去,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殺了。」

         以利二子被殺,初步應驗了神人的預言(23)――《串珠聖經注釋》

         神的約櫃被擄去:對以色列來說,約櫃既象徵與神所立的約,又象徵神的統治(2522)。因此約櫃被不義的外邦人擄去的事件,在以色列的宗教史上是最悲劇性的事件。同時這個事件表明:①全能的神不會被人所設定的空間所束縛;②倘若神離開約櫃,那只不過是一個無任何用處的櫃子而已(對形式主義信仰發出挑戰);③若與神所立的約遭到了毀棄,神斷不會作他們的盾牌和幫助。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以利的兩個兒子被殺,應驗了神人的預言:「他們二人必一日同死」(34)

         既然百姓用約櫃代替了神,神就任憑「神的約櫃被擄去」(11),讓百姓嘗到愚昧的後果。但神絕不會讓祂的約櫃任人擺佈,約櫃落在仇敵手裡,將比在以色列人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撒母耳綜合解讀

 

【撒上四12「當日有一個便雅憫人從陣上逃跑,衣服撕裂,頭蒙灰塵,來到示羅。」

         「衣服撕裂,頭蒙灰塵」:是敗亡的訊號。──《串珠聖經注釋》

         撕裂衣服和頭蒙灰塵,是為死人哀悼或為國難哀傷的表現。――《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衣服撕裂,頭蒙灰塵”是悲哀的表示。示羅城後來也遭毀滅(詩七十八60;耶七12;二十六6)。考古學家證實,示劍毀於主前1050年左右。――《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衣服撕裂,頭蒙灰塵」:這是當時的人表達哀傷的記號。――《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12 示羅】示羅的遺址按考證是塞農廢墟,大約在伯特利和示劍之間的中點。這個占地七英畝半的遺址位置極具戰略性,並且土地肥沃,水源可靠,很方便就能到達貫通以色列心臟地帶的南北大道。本章雖然沒有提及示羅被非利士人所毀,耶利米書七12~15卻顯示它毀於此時。當地發現的鐵器時代一期廢墟頗具規模,亦有大火燒毀的痕跡。──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撒上4:12>

【撒上四12  示羅在以色列歷史上曾經是──】示羅是昔日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參書181;撒上43),神的會幕長久設立在那裡。因為以色列人沒有政治上的首都,從戰場傳噩耗之人,就自然而然地來到示羅。許多聖經學者相信,示羅城就是在這一場戰役時被毀(參耶712262~6;及71的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四13「到了的時候,以利正在道旁坐在自己的位上觀望,為神的約櫃心裡擔憂。那人進城報信,合城的人就都呼喊起來。」

         為神的約櫃心裡擔憂:以利因急燥的長老與百姓請求把約櫃送到戰場。如此重大的事情事先本應求問神的旨意,但他只依照自己的判斷交出約櫃。事實上他的責任不是搬運約櫃,而是應屈膝在神面前,向神悔改昔日的錯誤,將以色列的將來交托給神。他沒有等神命令就將約櫃交給百姓,事後才醒悟自己的失職,焦急地等待戰場的消息。直到現在,他依然沒有想到要藉著“悔改”與神恢復關係。沒有悔改的反省不能挽回失敗的結果。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觀望」:「監視」、「等候消息」。以利的眼睛已經不好了,所以此處應該是「等候消息」的意思。

         「呼喊」:「哭號」、「哀求」。――《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四14「以利聽見呼喊的聲音就問說:“這喧嚷是什麼緣故呢?”那人急忙來報信給以利。」

 

【撒上四15「那時以利九十八歲了,眼目發直,不能看見。」

         那時以利九十八歲了:這是以利的壽命。若參照(18)來看,以利在B.C.1120即五十八歲時作士師,事奉四十年於B.C.1080即九十八歲時去世。既已失去約櫃的以色列就不再需要祭司。以利是祭司兼士師,他既沒能帶領百姓過健全的宗教生活,也沒能為自身和家庭的敬虔負責,可以說他的死是不可避免的。他那燦爛的開始和悲慘的結局形成鮮明對比。有些當代基督徒也像以利一樣,未能將對神的愛持守到底(2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四16「那人對以利說:“我是從陣上來的,今日我從陣上逃回。”以利說:“我兒,事情怎樣?”」

 

【撒上四17「報信的回答說:“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民中被殺的甚多!你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死了,並且 神的約櫃被擄去。”」

 

【撒上四18「他一提 神的約櫃,以利就從他的位上往後跌倒,在門旁折斷頸項而死,因為他年紀老邁,身體沉重。以利作以色列的士師四十年。」

         以利聽見約櫃被擄,所受的打擊比聽見兒子的死訊更大。聖經只在這裏指出以利既是士師,也是祭司。――《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以利也在士師之列。40年當為一略數,他作士師的年代很可能也是參孫在南(士十三~十六章)、耶弗他在北(士十一章)作士師的時候。以利之死宣告士師時代的終結。一個隨己意行的民族正面臨滅亡,就象以利的兒媳所說:“榮耀離開以色列了”。以色列的榮耀就是神,人若離棄正道,憑抬住約櫃,不能強神為他們工作。

    以利之死和約櫃的被擄是神最嚴重的警告:祂自己的選民犯罪,所受刑罰決不會輕過不信神的人。――《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門」旁:應該指「城門」。 4:13 在七十士譯本是寫成「坐在城門旁的位上,觀望道路」。

         4:18 似乎可以看出以利在乎約櫃超過兩個兒子的生命。

         ◎「身體沉重」: 2:29 神責備以利家用神的祭物肥己。

         ◎以利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他還是關心神的約櫃,無奈神已經定意要懲罰以利的兩個兒子(應該也定意要懲罰以色列人),終究是導致悲劇收場。人的遭遇常常是長期累積導致的,短期來看,好像神無能,不理會以色列人,長期來看,才發現神的心意相當深奧。我們是否會被短期的事件影響了我們對神長期的善意與終究掌權的信心呢?――《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四18 <syncBible ref=撒上4:18>領袖的德行,反映他的王國甚至時代盛衰】 以利身兼以色列的士師和大祭司。他的死亡標誌著以色列士師的黑暗時代的終結,那期間大多數人民不理會神。不過,撒母耳也是士師,他的一生看到以色列人由士師秉政過渡到王朝時代,開始了以色列人在下一個世紀所經歷的大復興。聖經沒有說誰接續以利作大祭司(因為撒母耳並不是亞倫的子孫,所以他不適合作大祭司),但是撒母耳在以色列全地為他們舉行重要的獻祭,實際上代行了大祭司的職務。──《靈修版聖經注釋》{\LinkToBook:TopicID=528}

 

【撒上四19「以利的兒婦、非尼哈的妻懷孕將到產期,她聽見 神的約櫃被擄去,公公和丈夫都死了,就猛然疼痛,曲身生產。」

 

【撒上四19~20通常以色列婦女認為子女是神的祝福,尤其是兒子(1273~5)。但是,非尼哈之妻並沒有感到幸福,因為:①丈夫和公公的死;②以色列戰敗的消息對她衝擊巨大。由此可知,她在墮落的家庭和社會中依然沒有失去對神的敬虔和信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四20「將要死的時候,旁邊站著的婦人們對她說:“不要怕!你生了男孩子了。”她卻不回答,也不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留心」、「注意」。――《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四21「她給孩子起名叫以迦博,說:“榮耀離開以色列了!”這是因 神的約櫃被擄去,又因她公公和丈夫都死了。」

         「以迦博」:原文意思為「沒有榮耀」,因為神的榮耀離開了以色列。──《串珠聖經注釋》

         “以迦博”的意思是“沒有榮耀“。失去約櫃表示榮耀已經不在以色列當中。――《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以迦博一名的意思是“無榮耀”,哀傷此子生不逢時。――《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以迦博」(21)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沒有榮光」,因為「榮耀離開以色列了」(21)。非尼哈的妻子比她的丈夫更加敬虔,她對自己的丈夫和公公之死固然關心,但她更關心「神的約櫃」(21),所以神借著她給兒子所起的名字,說出了神百姓的屬靈光景,成為對曆世歷代神百姓的提醒:神的「榮耀離開以色列」,以色列就不再是神的百姓;神的榮耀離開耶路撒冷(結十一23),聖城就不再是神的城;神的榮耀離開教會,教會就不再是神的家。以色列人沒有任何高人一等的地方,他們維持神百姓地位的唯一途徑,就是遵守與神所立的聖約。── 撒母耳綜合解讀

         「以迦博」:字義是「沒有榮光」。――《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四22「她又說:『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 神的約櫃被擄去了。』」

         「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神的約櫃被擄去了」(22),這位神還是大能的神嗎?在非利士人看來,以色列的神肯定不是大能的神。在以色列人看來,恐怕自己的神也不夠大能,祂怎麼連自己的約櫃都保護不了呢?但是,若不是神允許,沒有人能擄走約櫃;若不是主耶穌甘願為我們上十字架,沒有人能把祂交給外邦人(路十八31~33)。神的百姓會失敗,神卻永遠不會失敗。雖然約櫃落在非利士人手中,但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很快就會知道,神允許約櫃被擄去,並不是神的失敗,而是神的得勝;正如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特要借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來二14)。神甘心放棄自己的「榮耀」,目的是使祂百姓的靈魂蘇醒。無論是以色列人、還是非利士人,誰都不能輕慢「神的約櫃」,誰都不能用拜偶像的心思來操縱神!── 撒母耳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4)

 1 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取耶利哥城時,也曾把約櫃抬去(66),且大大得勝。如今,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交戰,他們照樣把約櫃抬到陣上,又何以會戰敗呢?

 2 神吩咐以色列人造約櫃的本意如何?參出1633~34 2521~22; 民174 10。它與以色列民族的命運有何關係?當時的以色列人對約櫃有正確的認識嗎?何以見得?

 3 「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神的約櫃被擄去了。」你同意以利兒婦的結論嗎?為什麽?

 4 以色列人處理約櫃的方法和態度甚有偏差。今天教會在辦事的原則與方法上如何得免重蹈他們的覆轍呢?

 5 思想以利的一生並分析他的成敗。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