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上第五章拾穗

 

【撒上五1「非利士人將 神的約櫃從以便以謝抬到亞實突。」

         “亞實突”,位於地中海沿岸,在耶路撒冷以西三十三英里(53公里),是五個非利士大城之一(比較六17)――《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亞實突」:後名亞鎖都(參徒840),在地中海岸耶路撒冷以西五十三公里(三十三英里),為非利士人五大城邦之一(617,也是大袞神廟的所在地。――《串珠聖經注釋》

         亞實突為非利士人位於地中海旁的五個大城之一(17)――《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從以便以謝抬到亞實突:約櫃的移動路線如以下地圖。――《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亞實突」(1)是非利士五城之一(17),位於地中海邊。「大袞」是非利士人所拜的神明,掌管五穀或菜蔬。── 撒母耳綜合解讀

         「亞實突」:位於耶路撒冷以西。早期亞衲族人住在這裡 11:22,後來成為非利士的五大城市之一 撒上 6:11 )。距離海岸只有四公里。――《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1 亞實突】亞實突距離海岸約三哩,在耶路撒冷正西面。遺址的地點位於現代亞實突市南面約三哩半。它的衛城占地二十英畝,下城則超過一百英畝。烏加列文獻提及這城是個貿易中心,考古的挖掘也在衛城找到了晚銅器時代大規模定居的遺跡。在此的迦南城市被海上民族所毀,非利士人接而在此定居,這城遂成為非利士五大都城之一。撒母耳時代的鐵器時代遺跡是在遺址的第十個文化層,屬非利士文化。這時本城已有優良的城防,並且開始從衛城往下城擴建。這文化層至今未有廟宇出土。──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五1~12約櫃在非利士地帶來咒詛:非利士人將神的約櫃抬到他們的大城亞實突,不料卻帶來了一連串的災禍,約櫃所到之處,無不遭殃。――《串珠聖經注釋》

         在前一章的亞弗戰役中,因約櫃被非利士人奪走,以色列進入異常的屬靈黑暗時期。這個黑暗期延續到本章和6章,自7章的米斯巴聖會為起點才開始進入黎明。本章記載了兩個事件:①大袞廟裡發生的神秘事件(1~5);②神的震怒降在約櫃所移到的城邑(6~12)。通過這些事件表明: ①神決不是在人的武力面前受挫的無能的神;②神必然要恢復自己虧損的榮耀(7610);③世界上沒有可以超越神的力量的存在(14813);④神的臨在對義人意味著救贖和喜樂(123),但對惡人卻意味著審判和震怒。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五2「非利士人將 神的約櫃抬進大袞廟,放在大袞的旁邊。」

         “大袞”是非利士人管植物的神。在古代文獻裏,巴力有時被稱為“大袞之子”。――《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大袞」:是非利士人主要的神祗,一說是魚神,另一說是司農業五穀之神(參士1623)――《串珠聖經注釋》

         大袞是非利士人所拜的農神(士十六21~23及注)。非利士人把耶和華當作諸神中的一位,心想耶和華既如彼大能(8),若將約櫃供奉在大袞神廟中,豈不也可以得到耶和華的護庇。在他們眼中,大袞是主神,約櫃只擺在大袞神像的旁邊。可是第二天,這輕重的位置對調了,大袞神像倒在約櫃前。――《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大袞: <王上 緒論,古代近東地區的外邦神>――《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古代中東人認為,國與國的戰爭,也是兩國守護神的爭戰;而非利士人的得勝,就代表他們的守護神的得勝。因此,非利士人把「將神的約櫃抬入大袞廟,放在大袞的旁邊」(2),是要證明以色列的神已經被大袞征服。── 撒母耳綜合解讀

         「大袞」:是一個管理五穀和菜蔬的農業神,有文獻顯示他是巴力的父親。此神流行於西元前2000年的米所波大米。非利士人應該是搬到巴勒斯坦以後才多接納這個神址。

         ◎當時的人認為戰爭也是兩國守護神的爭戰,得勝的一方也表示神明勝過對方的神,因此把約櫃抬入大袞廟,就象徵神已經被大袞征服。――《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2 約櫃當作戰利品存於廟內】約櫃存於廟內是表示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戰敗後成為大袞的俘虜。戰場之上的敗績顯示其衰弱,在為主的大袞面前屈為奴役象徵其地位卑下。相信可能還繼續有受辱的機會。這作法和得勝君王對待被俘君王的手段十分相似(見:士一6~7的注釋)。神像被奪為戰利品的例證,古代有好幾個例證。瑪爾杜克的神像曾經被哈納人(Hanaeans,主前十七世紀)、以攔人(主前十三世紀)、亞述人(主前七世紀)從巴比倫擄走,每次都終於得以歸還回廟。此外,沙馬士的神像亦於西帕爾被蘇特人(Suteans)所擄(主前十一世紀)。這是主前八至七世紀亞述人的慣例,而且以賽亞也預言巴比倫的偶像將會遭到被擄的厄運(賽四十六1~2)。亞述王以撒哈頓亦提到要將敵人的神明擄為掠物。──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五3「次日清早,亞實突人起來,見大袞撲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就把大袞仍立在原處。」

 

【撒上五4「又次日清早起來,見大袞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並且大袞的頭和兩手都在門檻上折斷,只剩下大袞的殘體。」

         偶像在約櫃前撲倒兩次,第二次更毀壞了。那是神對非利士神明的審判。――《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大袞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34),象徵偶像降伏在真神面前,神不會失敗,也不會受辱。神折斷「大袞的頭」(4),是古代用來證實敵人死亡的方法(十七51~54);折斷「兩手」(4),是古代用來計算殺敵數目的方法(士八6)。── 撒母耳綜合解讀

         「仆倒....臉伏於地」:「臣服敬拜」的象徵。

         「只剩下大袞的殘體」:原文是「只剩下大袞在上面」,七十士譯本作「只剩下大袞的軀體」。此處是象徵大袞被斬首,支解屍體的意思。――《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五5「因此,大袞的祭司和一切進亞實突大袞廟的人,都不踏大袞廟的門檻,直到今日。」

         「不踏大袞廟的門檻」:這是非利士人宗教習俗之一(參番19),而本章即此習俗的由來。――《串珠聖經注釋》

         古人迷信門檻為鬼神的居所,故進出不踏門檻。“直到今日”是說直到寫此書之日。――《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非利士人不踏大袞廟的門檻(19)是因為在那裡放著被折斷的大袞的頭顱。剛硬的人心雖然目睹了神的工作,卻依然執迷不悟地拜偶像。可拉党雖曾親身經歷紅海分開的事件,卻還是背逆神(161~3);猶太人雖親眼目睹拉撒路復活事件,卻依然拒絕相信基督(1147~53)。只有全人與神相遇而被神的愛打動後,才能生髮出真正的信心(278)。現代人因信科學而重視理性和經驗,他們之所以不信神,並不是因為看不到神的超自然神跡,或傳講福音的聲音過於微弱,乃因他們已剛硬的心和不肯相信神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不踏大袞廟的門檻」(5),後來成為非利士人的習俗之一(番一9)

         「不踏大袞廟的門檻」:根據學者的研究,到了西元第一世紀,迦薩地區仍然有這個習俗。不過許多民間宗教習俗都有這種禁忌,台灣的廟也有類似的禁忌。――《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5 門檻為聖】門檻通常是整塊的石頭,橫置於門洞的底部,凸出地面少許。門樞插在門檻兩端鑿出來的孔洞上,凸出的門檻防止門扇逆開。門戶通常被視為神聖而脆弱的地方。迷信者以為踏在門檻之上,在門外出沒的邪靈就能乘機進入屋內。非利士人可能比較偏向如此解釋大袞的遭遇。從近東到遠東,由敘利亞、伊拉克,而至中國,類似的迷信觀念都繼續存在,然而古籍中對這迷信看法的資料卻付諸厥如。──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五6「耶和華的手重重加在亞實突人身上,敗壞他們,使他們生痔瘡。亞實突和亞實突的四境都是如此。」

         “痔瘡”。字根意義是“腫脹”,指腫塊或潰瘍。這些潰瘍可能是腺鼠疫的症狀,因為老鼠毀壞他們的地(5)――《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痔瘡」:原文「毒瘡」,有人認為這裡所指的乃是黑死病(鼠疫)所引致的橫 腫大症,因為當時非利士各城市正患鼠禍(65)――《串珠聖經注釋》

         神像的撲倒與跌毀只是表面的、象徵的。神的全能表現在偶像和偶像後面的力量做不到的事上。“痔瘡”有的譯為“惡瘡”。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有個附加的經文:“遍地發生鼠患,在城中造成嚴重的人命和財產損失”(參看六4~5)。這種惡瘡可能是一種與鼠同來的瘟疫。神行事按自己的旨意,人不能勉強祂;可也不容非利士人誇耀自己的神,並奪去代表耶和華神的約櫃。――《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耶和華的手:象徵神的能力和權勢(424;亞79;詩8913)。神以大能臨在侵犯神榮耀的人,摧毀他們(4),用可怕的疾病懲戒他們。據推測當時的亞實突居民倍受痛苦的是鼠疫(645)。神是萬有之主,按照己意掌管世間的生老病死(232;詩32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神藉著連續懲罰褻瀆神的非利士人,顯明自己不是他們的俘虜,乃是以公義懲罰他們的審判者。神願意以恩惠和慈愛與榮耀自己的百姓相交,但對向神的榮耀挑戰的人,也會予以徹底的還擊(林前118)。因此與其說非利士人獲取了約櫃這一戰利品,倒不如說請來了死亡和疾病。若不曾有悔改和愛神的心,卻欲藉著宗教行為竊取物質上的豐富,他所得到的一切均不是與他“有益”的,只能招來神的懲罰(1213~21)。聖徒最需要的就是與神和好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痔瘡」(6)原文是「腫瘤、痔瘡」,無法確知是哪一種疾病,可能是老鼠傳播的(5)。── 撒母耳綜合解讀

         「痔瘡」:原文是「腫瘤」、「痔瘡」,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淋巴腺鼠疫」,不過這種並似乎是比較晚期才出現,因此這裡到底是哪一種疾病,我們目前並無法確知。

         七十士譯本在 5:6 又加上「他使老鼠危害他們,充滿了他們的船,進入了他們的地,整城市的人都非常驚慌」。這可能是用來解釋6:11 的金老鼠。不過原文到底有沒有老鼠這一段,學者間則是意見分歧,因為很可能他們認為「多人同時生痔瘡」這種瘟疫是老鼠傳染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6 非利士人的災病】經文中提及老鼠(在本節中一句只保存於七十士譯本的話,以及六4),顯出這是傳染性的疾病,可能是腺鼠疫。譯作「痔瘡」的希伯來語字眼,大可用來形容這種疾病發生在腹股溝淋巴結的症狀。然而一個問題是,古代近東在這麼早的時期並沒有腺鼠疫的記載,因此又有學者提出,這是透過鼠類污染食物傳播的桿菌性痢疾。但這說法若對,這疾病和腫瘡的關係卻又難以解釋了。──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五7「亞實突人見這光景,就說:“以色列神的約櫃不可留在我們這裡,因為他的手重重加在我們和我們神大袞的身上。”」

 

【撒上五8「就打發人去請非利士的眾首領來聚集,問他們說:“我們向以色列神的約櫃應當怎樣行呢?”他們回答說:“可以將以色列 神的約櫃運到迦特去。”於是將以色列 神的約櫃運到那裡去。」

         “ 迦特” 。非利士的五個大城之一(17),在亞實突以東十二英里(19.3公里)――《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迦特」:為非利士五城之一,位於亞實突以東十九公里(十二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迦特是非利士人五個大城之一,在亞實突東約20公里(參六17)。非利士的領袖不信把約櫃擄來與亞實突人患病有甚麼關係,可能只是巧合(參六9);決定把約櫃移往迦特,也許迦特的神或者以革倫的神會比耶和華更有力量。――《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請非利士眾首領來聚集:是非利士5位首領的緊急會議。組成非利士地方行政體制的五位首領,分別統治迦薩,亞實突,亞實基倫,迦特,以革倫地區(133)。會議決定將約櫃運到沒有大袞廟的迦特。非利士首領把事態的發展分析成以色列的神發怒是因為大袞的原因。神大發烈怒是因他們不僅不承認神的主權,並且踐踏神的榮耀,但他們沒能正確判斷神為何發怒,只能採取臨時措施。同樣人的良知與理性被罪所玷污後,就不再具有正確的判斷力。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迦特」(8)是非利士五城之一,位於亞實突東南約20公里,這城裡沒有大袞廟。非利士的眾首領可能認為以色列的神發怒,是因為大袞的原因,所以把約櫃運到沒有大袞廟的迦特試一試。── 撒母耳綜合解讀

         「他們回答說:可以將以色列神的約櫃運到迦特去」:七十士譯本與馬所拉經文都可以翻譯為「迦特人回答說:運到我們那裡」。――《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8 非利士五城的首領】這五城的統治者似乎有同等的權柄。用來形容他們的字眼大概是非利士用語,大部分學者相信其字根來自海上民族的語言(希臘語或別種印歐語系的語言)。在沒有足夠資料以前,要進一步分析其政治關係是不可能的。──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撒上5:8>

【撒上五8  面對耶和華的權能,非利士人的態度如何?】非利士人由五個首領(或是五個王)治理。他們分別住在亞實突、亞實基倫、迦特、以革倫、迦薩。約櫃先後被放在其中三個主要城市裡,每次都使全城的人大大驚慌、束手無策。──《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8 迦特】學者暫時考證迦特為以革倫/米克納遺址以南五哩的薩非遺址。非利士五城之中這城最接近猶大。這遺址雖然證實了鐵器時代文物的存在,卻沒有什麼挖掘活動。此城位於以拉穀旁,這谷是沿海平原前往耶路撒冷附近山地的主要通道之一。──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五9「運到之後,耶和華的手攻擊那城,使那城的人大大驚慌,無論大小都生痔瘡。」

         “痔瘡”。參看第五章6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大大驚慌:神再次向非利士人彰顯了卓越的權能,使他們清楚地目睹了耶和華是活神。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五10「他們就把 神的約櫃送到以革倫。 神的約櫃到了,以革倫人就喊嚷起來說:“他們將以色列 神的約櫃運到我們這裡,要害我們和我們的眾民。”」

         “以革倫”。非利士的五個大城之一(17),在迦特以北六英里(9.6公里)――《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以革倫」:也是五城之一,位於迦特以北約十公里(六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以革倫也是非利士人的大城,在亞實突東北約10公里(參六17)。此城拜巴力西卜(王下一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以革倫」(10)也是非利士五城之一,位於亞實突東北約10公里(17)。此城拜巴力·西卜(王下一2),非利士的眾首領可能覺得巴力·西蔔會比大袞更強大一點,所以再把約櫃運到敬拜巴力·西蔔的以革倫試一試。

         這裡雖然只提到亞實突、迦特、以革倫,但非利士的五座城市可能都受到了擊打(17~18),並且一個比一個更嚴重。發生在亞實突的事件,可能被看成巧合,但連續三個城市發生同樣的瘟疫,非利士人就知道,以色列的神不像他們的偶像,能力只局限於一個地方。以色列的神是全地的神,無論在哪裡,都輕慢不得。── 撒母耳綜合解讀

 

【撒上10 以革倫】按考證以革倫是梭烈谷內的米克納遺址,在耶路撒冷西南約二十哩,距離地中海十五哩。遺址中有占地四十英畝的下城,十英畝的上城,以及兩英畝半的衛城。一九八○年代初期開始的挖掘為本城提供了清楚的描述。以革倫在王國時代以出產橄欖油聞名(精煉廠超過一百個)。一九九六年在當地出土的一個碑文(鑒定為主前七世紀的文物),提供了西閃族語非利士方言的首個案例,用腓尼基文字寫成。本城在這時代的城防,是一道超過十呎厚的泥磚城牆。考古學家在此挖掘到一座這個時代的大型公共建築物(面積超過2500方呎),相信是宮殿/廟宇的複合式建築。他們若是正確,這建築物很可能就是安放約櫃,和眾首領會談之處。──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五11「於是打發人去請非利士的眾首領來,說:“願你們將以色列 神的約櫃送回原處,免得害了我們和我們的眾民。”原來 神的手重重攻擊那城,城中的人有因驚慌而死的;」

         約櫃接連移放了三處地方,每到一城,瘟疫隨生,範圍之廣,死亡之多,可從“合城呼號,聲音上達於天”的話(12)看出,證明確是耶和華神的手重重落在他們身上。――《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當約櫃被以色列人當作偶像來崇拜(5)、被非利士人當作假神來畏懼的時候(6~8),並沒有顯出任何能力,不但不能幫助以色列人(10),而且完全沒有能力保護自己(11);但被擄到非利士地以後,卻突然變得大有能力。因為神要讓非利士人知道,約櫃的被擄不是神的失敗,而是神的得勝;與其說非利士人擄走了約櫃,不如說請來了一位審判者。神也要讓以色列人體會:當百姓順服神的時候,「仇敵起來攻擊你,耶和華必使他們在你面前被你殺敗;他們從一條路來攻擊你,必從七條路逃跑」(申二十八7);當百姓不順服神的時候,「耶和華必使你敗在仇敵面前,你從一條路去攻擊他們,必從七條路逃跑」(申二十八25)。── 撒母耳綜合解讀

         神的計畫是讓以色列人「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但是,神也是「獨行奇事的耶和華」(詩七十二18),祂的計畫並不倚賴於不可靠的人。當人不能跟上神的計畫、不肯彰顯神的榮耀的時候,神就任憑人失敗,好像羞辱了祂的名,然後神就親自來榮耀自己的名,叫百姓從黑暗中蘇醒過來。神要讓我們看到:雖然神的百姓會失敗,但神永遠是得勝的神,因為神就是得勝、神就是榮耀,祂不倚靠人的得勝來顯明祂的得勝,也不倚靠人的行為來彰顯祂的榮耀,卻要我們憑信心去支取祂的得勝(約壹五4)、進入祂的榮耀(來二10)

         神雖然用失敗來管教自己的百姓,但絕不允許自己的名被仇敵褻瀆(賽四十二11),所以神宣告說:「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假神」(賽四十二11)。今天,當世界越來越離棄神的時候,神可能也會允許仇敵暫時得逞,甚至倡狂一時;但神必會伸出大能的膀臂來顯明祂的榮耀,讓褻瀆祂的仇敵知道:「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六7)。── 撒母耳綜合解讀

 

【撒上五12「未曾死的人都生了痔瘡。合城呼號,聲音上達於天。」

         “痔瘡”。參看第五章6節的腳註。我們從非利士人奪取約櫃的事件得到一個頗為清晰的教訓:用不正當手段得到的東西,無論是多神聖,總不能為擁有它的人帶來祝福。――《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思想問題(第五章)

 1 非利士人得了約櫃,何以會成為他們的咒詛?耶和華在大袞廟中及在非利士人身上所作的,目的是要彰顯些什麽?參賽4018~26; 彼前115~16

 2 今日我們是否堅信耶和華是世上獨一真神,任何偶像都是虛假無能的,任何靈界惡魔都要降服在至高神腳下?我們對神的態度是否過於隨便、甚或不敬?

  ──《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五和六章〕撒上五章和六章的故事告訴我們,約櫃會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