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十章拾穗 【撒上十1】「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他產業的君嗎?」 受膏的儀式,是將膏油(可能為橄欖香油)倒在頭上,表徵神的揀選和設立,並將聖靈賜給他。在舊約中只有三種職分需要受膏:先知、祭司、君王。 “產業”指子民(出三十四9)和土地(出十五17)。此處作“子民”。――《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這膏立儀式是私底下在秘密中進行的。膏立的程式有三: 1 把香膏倒在掃羅頭上,表示聖靈賦予能力; 2 親嘴,表示接納及團契; 3 宣佈掃羅為王。 「膏油」:是專為膏立祭司而用的香膏。(參出29:7; 30:23~33) 「他產業」:指的是以色列人。神拯救他們離開埃及,為要買取他們作為自己的產業(申4:20; 9:26等)。――《串珠聖經注釋》 拿瓶膏油……與他親嘴: 撒母耳膏抹掃羅的事件,意味著將要出現在以色列中的君王是與祭司或先知職份等同的領袖,為了表示對君王的敬意,撒母耳甚至與他親嘴(詩2:12;羅16:16)<撒下20:9,聖經中出現的禮儀>。這儀式中含有,以色列實質的統治者撒母耳要將統治權轉交掃羅。我們這個時代迫切需要領袖像撒母耳那樣遵照神的旨意行事,不貪戀權利或名譽<耶22:1~7,領袖的責任>。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受膏的儀式,是將膏油倒在人的頭上,在舊約中只有三種職分需要受膏:祭司、君王和先知。古代赫人的傳統,是百姓膏立君王,象徵百姓接受君王的統治;而古埃及的傳統,則是法老膏立其臣子和諸侯(Vassal Kings),象徵他們是法老的僕人,管理法老的產業。撒母耳膏掃羅,代表將他分別為聖歸與神,作為神的僕人執行特殊的任務。「君」(1節;十16)原文是「領袖、統治者、王子」。以色列人是神的「產業」(出三十四9),不是君王的私有財產,神才是以色列真正的王。「祂產業的君」(1節),表明以色列的王不是集權君王,而是作為神的僕人(Vassal)來管理神的「產業」。──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新約信徒將來與基督「一同作王」(提後二12;啟二十二5),同樣是首先受神膏抹作萬王之王的僕人(林後一21),然後才能管理祂的產業。──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膏油」:可能就是加入香料的橄欖油 出 30:22~25 。――《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1~16】在本章掃羅被膏為以色列的第一任君王(1節)。撒母耳為證明自己膏掃羅是出於神的權威,預言了將會有三個徵兆:①在“拉結的墳墓”附近,將遇見兩個人,聽到驢已尋回的消息(2節)。這預言表明人的憂慮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益處,只有神才是所有事情的解決者(太6:25~34);②在“他泊橡樹那裡”遇見三個人,從其中一人那裡得到兩個餅(3,4節)。這表明人的最重大而首要的問題是藉著敬拜,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③將要在“神的山”,遇見一班先知,被神的靈感動而發預言(5,6節)。這表明若有人為神作工,就須得到聖靈的幫助。但需要作一件事,那就是;④履行撒母耳要在吉甲“等候七日”的吩咐(7,8節)。正如13:8所示,掃羅沒能遵守這吩咐,而顯露了他並不是真正相信和順服神(15:22)。他具有很多優點(9:2~4),又被膏立,且得到了聖靈的恩賜,卻因沒有信心而失敗。這使我們切實地感到,信心是神多麼寶貴的禮物(弗2:8),並且是成功不可或缺鑰匙!(約壹2:13~17)。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2】「你今日與我離別之後,在便雅憫境內的泄撒,靠近拉結的墳墓,要遇見兩個人。他們必對你說:‘你去找的那幾頭驢已經找著了。現在你父親不為驢掛心,反為你擔憂,說:我為兒子怎麼才好呢?’」 「便雅憫境內的泄撒,靠近拉結的墳墓」:拉結的墳墓自古相傳是介乎耶城與伯利恒之間(參創35:16),因此泄撒必定是靠近耶城的一地方。――《串珠聖經注釋》 「拉結的墳墓」(2節)位於從耶路撒冷到伯利恒的路上( 創四十八7)。──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2~5】撒母耳預言掃羅會遇到三件事,證明撒母耳確實有權柄膏立他作王,並且確證神在這事上的旨意。――《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十2~6】撒母耳給掃羅三樣憑據,以確知他是神所膏立:1,他父親的驢找到了(2節);2,有人會送他兩個餅(3~4節);3,他會和受感的先知一同說預言(5~6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下圖表示了掃羅從拉瑪到神之山的路線。撒母耳預言了掃羅所要遭遇的事情。核心意義在於,證實了撒母耳的先知的權威,並證明了聖經的真實性。我們從這部分的預言和成就(9節)中能看到神鑒察和掌管萬事的主權和能力。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拉結的墳墓」:依照 耶 31:15 拉結的墳墓應該在拉瑪附近。――《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2~16】三個兆頭:撒母耳告訴掃羅三件將要遇見的事,證明自己所言不虛。 兆頭一是尋回失驢(2),使他不要再為這等事操心; 兆頭二是得到人的歡迎和饋贈(3~4); 兆頭三是在先知群中說預言(5~6),作獲得聖靈能力的證據。 最後,撒母耳吩咐掃羅在合適的時候上吉甲去,到了之後不可擅自行動,要等候撒母耳到來作進一步的訓示(見11:14~15)。――《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3】「你從那裡往前行,到了他泊的橡樹那裡,必遇見三個往伯特利去拜 神的人:一個帶著三隻山羊羔,一個帶著三個餅,一個帶著一皮袋酒。」 伯特利也是一個宗教聖地,亞伯拉罕、雅各先後在此築過壇(創十二8;十三3~4;二十八18~19;三十五7)。當時大概還留有獻祭的地方。――《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他泊的橡樹」:又可作以倫他泊(參士9:6注)。――《串珠聖經注釋》 「他泊的橡樹」(3節)位於伯特利附近。「伯特利」(3節)位於以法蓮支派境內,亞伯拉罕、雅各都在此築過壇,這些壇當時可能還在,所以有人會在那裡敬拜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他泊的橡樹」:位於伯特利附近。 ●「伯特利」:位於以法蓮支派境內,耶路撒冷以北十六公里處。亞伯拉罕、雅各等以色列先祖都在此築過壇,這些壇當時可能還在,所以有人會去該地敬拜神。 ●「三個餅」:七十士譯本作「三籃子餅」。――《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3他泊是什麼地方?有何事蹟發生?】 答:他泊--意即你要潔淨,系一山名,位於西布倫和以薩迦交界的地方。此處為以薩迦支派所得地之分界(書十九22),為耶斯列平原中孤立的一峰,計有一八四三英尺之高,距拿撒勒西十八裡,遐望岩蟯,景色宜人(申卅三19,詩八九12,耶四六18)。士師巴拉曾召聚西布倫人和拿弗他利人,越過他泊山殺敗迦南王耶寶的將軍西西拉(士四6,10,12,14)。西巴和撒慕拿曾在他泊山殺了基甸的弟兄(士八18),後來有人在他泊山犯罪(何五1,2)。在基督教會內有人說,這山就是主耶穌變形像的地方;只是聖經未有提出它的名字,我們不能妄定。在這山腳下建有一座城,是屬於以薩迦支派的(書十九22,代上六77)。撒母耳曾吩咐掃羅王往他泊山橡樹那裡去,必要遇見三個往伯特利去拜神的人(撒上十3)。他泊山與黑門山(參81題)、迦密山(參100 題),在眾山之中極有勢派,非常著名(詩八九12,耶四六8)。――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撒上十4】「他們必問你安,給你兩個餅,你就從他們手中接過來。」 這兩個是獻祭給神的餅(3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七十士譯本在「兩個餅」(4節)前面多加了「搖祭」,表明這兩個餅是「搖祭用的餅」。可能掃羅受膏後,已經被分別為聖,所以可以分享祭司專用的搖祭餅。大衛受膏後,也和掃羅一樣吃了分別為聖的陳設餅(撒上二十一4)。──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兩個餅」:七十士譯本多加了一個「搖祭」,亦即這兩個餅是「搖祭用的餅」。 ◎掃羅被膏以後似乎享有部份的特權,透過撒母耳以及敬拜神的人的認可,可以分享祭司專用的肉和餅,並且與先知一同被神感動。9:24 10:3~4 10:6 當然,這應該如同聖靈充滿就說方言一樣,是一個新時代開始的特例,而非一種普遍的特權。撒上 21:4|中大衛也吃了陳設餅,雖然祭司給這個餅是有疑慮的,但大衛畢竟如掃羅一樣吃了聖餅。――《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5】「此後你到 神的山,在那裡有非利士人的防兵。你到了城的時候,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前面有鼓瑟的、擊鼓的、吹笛的、彈琴的,他們都受感說話。」 “神的山”亦作“神的基比亞”,是地名。――《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神的山: 被譯為“神的基比亞”,可視為掃羅的故鄉(RSV),也可視為建有敬拜神的丘壇的山,而非指掃羅的故鄉基比亞(10:26)。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神的山」(5節)原文是「神的基比亞」,可能就是掃羅的家鄉「基比亞」(26節),所以這裡有人認識掃羅。山上可能有祭壇,此時被非利士人的防營所霸佔(十三3)。──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神的山」:也可作「神的基比亞」(基比亞也是「山谷」的意思)。鑑於 10:11 中有人素來認識掃羅,所以此處很可能就是掃羅的家鄉基比亞。――《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6】「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 聖靈臨到掃羅身上,指出他是眾士師真正的繼任人。關於聖靈在舊約裏的工作,參看士師記三章10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變為新人”即“神…賜他一個新心”(9節)。君王為神設立,神給人足夠條件擔任拯救以色列的工作。――《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指神的智慧將臨到掃羅。神將力量和智慧賜給自己所使用的人,從而使他能夠完成使命。這話語不同於五旬節以後聖靈降臨在所有信他(主耶穌)之人的情景<徒
緒論,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意義>。我們不可因領受了聖靈的恩賜而驕傲,乃要努力維持與神的正確關係,恐懼戰兢著成就救恩(腓2:12)。 你要變為新人: 這句話也不同與新約中所說的“新人”(弗2:15;4:24)。新約中的新人是指全人的,永恆的更新,而掃羅的變化是部分的,暫時的,這句話是在預言掃羅將擁有合乎君王身份和能力(11:6)。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6節),原文是「耶和華的靈必大大衝擊你」,指聖靈的催逼。「變為新人」(6節)原文是「變為另一個人」,能力足以領導以色列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變為新人」:「轉變成另一個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6 耶和華靈的角色】士師時代時,與耶和華的靈有關的活動通常都是召集軍隊。部落社會沒有中央政府,因此要其他支派支援遭遇困難的一兩個支派,並非易事。在這種情況下,領袖的尺度是沒有正式司令權的他,能否驅使他人跟從。對以色列來說,這耶和華能力的標記,因為惟獨祂才有權柄召集眾支派的軍隊。耶和華是惟一的中央當權者。因此,有人召集軍隊,行使惟獨屬耶和華的權力(見:士十一29;撒上十一6~8),就是明顯的證據,證明耶和華的權柄是在這人裡面運行。這是以色列士師的特徵之一。掃羅的中央權柄是持久性的,並且比士師所具有的全面,但仍需耶和華靈的認可和授權。在十一章6節,聖靈的授權導致掃羅能以和昔日的士師一樣,召集軍隊。在本段則以先知活動的形式出現,尤其顯出他有接受神帶領的能力。──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7】「這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作,因為 神與你同在。」 趁時而作: 從神領受使命的人不能無視神(弗5:15~17)。人的急燥與不依據神話語的判斷只能耽誤神的旨意的成就。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趁時而做」(7節)原文是「做你手所找到的」,也就是「做該做的」,意思是要掃羅跟著先知「受感說話」。──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兆頭」:原文是複數的「記號」、「標誌」。 ●「趁時而做」:「作你手所找到的」、「手遇見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亦即是「做該做的」。不過撒母耳此處應該是要掃羅跟著先知「受感說話」,而非要他擊殺亞捫人。 ◎神也知道掃羅將會恐懼、害怕,所以特別給了他三個印證,讓掃羅清楚知道神的確是選他。且透過第三個受感說話的印證,讓掃羅實際「轉變成另一個人」,足以領導以色列人。 ◎此處神主動給掃羅印證,當然基甸 士 6:11~40 是自己主動求印證。不過我們應該很清楚,正常的狀況下,人不可僭越,理應等候神體諒我們的軟弱,主動給我們印證,而非事事主動求印證。――《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7~8】撒母耳指示掃羅等候他,不要單獨行事,但掃羅沒有遵從(一三8~10)。――《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十8】「你當在我以先下到吉甲,我也必下到那裡獻燔祭和平安祭。你要等候七日,等我到了那裡,指示你當行的事。”」 你要等候七日: 有人根據本節和13:8以下的事件之間約有2年的時間間隔,又根據在此期間曾在吉甲獻過一次挽回祭的事實(11:14,15),否認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但是下面的理由反駁上述主張:①首先在11:14中掃羅沒有必要等候撒母耳。因為那時撒母耳帶領包括掃羅在內的眾百姓去了吉甲;②而且13:8的“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的句子,的確與本節“你要等候七日”相關;③13:8以下的內容更是說明掃羅當選為王的理由(9:16),即他藉著討伐亞捫人強化了以色列的國力,為日後與非利士人的戰爭作了準備。神藉著本節的預言,曉諭掃羅戰爭取勝的秘訣(詩127:1,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吉甲」(8節)位於耶利哥附近,海拔約負300米,所以說「下到吉甲」(8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從來沒有作王的想法,自然會覺得受膏心裡害怕。因此,撒母耳主動告訴掃羅三個「兆頭」(7節),作為神揀選他、與他同在的記號:1、尋回丟失的驢(2節),確保他能結束過去的責任,開始新的職事;2、得到兩個獻祭的餅(3~4節),確保百姓將接受他為受膏者;3、在先知中說預言(5~6節),確保他將得到聖靈所賜的能力。一旦這些兆頭都應驗了(7節),就證明神與掃羅同在,掃羅便有足夠的信心去接受任務。──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下到吉甲」:「吉甲」位於耶利哥附近,位於海平面下300公尺,因此的確是「下到吉甲」。――《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9】「掃羅轉身離別撒母耳, 神就賜他一個新心。當日這一切兆頭都應驗了。」 “神就賜他一個新心”。神把作王和擔當以色列之拯救者的才能和特質賜給掃羅。――《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新心」:原文作另外一個心。――《串珠聖經注釋》 「賜他一個新心」(9節),原文是「轉變他,給他另一顆心」。掃羅受膏後,神立刻把做王的能力賜給掃羅,卻不是改變他的生命。掃羅有「一個新心」,只是指得著了聖靈的能力,卻不是得著聖靈的內住,他還是一個屬肉體的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賜他一個新心」:原文是「轉變他,(給)他另一顆心」。本來撒母耳的預言 10:6 是說掃羅要受感說話之後才會變成另一個人的,但是神在掃羅離開撒母耳後就立刻改變他。――《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10】「掃羅到了那山,有一班先知遇見他, 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他就在先知中受感說話。」 “那山”即基比亞(比較十5)。――《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神的靈必大大感動他」(10節),原文是「神的靈大大衝擊他」,指聖靈的催逼。「受感說話」(10節)原文是「說預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受感說話」:原文是「說預言」。――《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11】「素來認識掃羅的,看見他和先知一同受感說話,就彼此說:“基士的兒子遇見什麼了?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 素來認識掃羅的人,看見他突然由一個粗魯無見識的農家子弟,轉變成為一個具有先知才能的戰士和政治家,都非常希奇。――《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11~12】有些早已認識掃羅的人看見這個出身於較高階層的人,行為竟象那些了迷的先知一樣(他們的出身是可疑的),感到十分驚訝。――《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十12】「那地方有一個人說:“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此後有句俗語說:“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 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 是在問執導掃羅作先知的是誰(王下2:12;6:21;13:14)。此時,“父親”就是撒母耳。 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 表明掃羅在信仰方面發生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變化。這句話後來成了以色列人的諺語,用於指人在宗教,倫理方面突然發生判若兩人的巨大變化。19:18~24說明這個諺語的出處。本書中多處出現,重複相同內容兩次以上的記載事例,清單如下
: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12節),可能因為掃羅與這些先知一同「受感說話」,所以被人嘲諷他們的身分不明。──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12節),可能因為人對掃羅的突然變化深感驚奇,所以後來這話成了以色列人的諺語,形容判若兩人的巨大變化。──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這可能是嘲諷這些先知是「身份不合法」、「來源不明」的先知。也可能是詢問這群先知的「領導人」(「父親」的背後意思)是誰。――《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13】「掃羅受感說話已畢,就上邱壇去了。」 「邱壇」(13節)原文前面有定冠詞,特指先知們剛下來的那個邱壇(5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邱壇」:此字前面有定冠詞,說明這是 10:5 所提及的邱壇。――《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14】「掃羅的叔叔問掃羅和他僕人說:“你們往哪裡去了?”回答說:“找驢去了。我們見沒有驢,就到了撒母耳那裡。”」 掃羅的叔叔: 指後來成為掃羅元帥的押尼珥的父親尼珥(14:50,51;代上8:33)。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的叔叔」(14節),可能就是在邱壇遇見的認識他的人(11節)。「國事」(16節)原文是「王室的事情」。此時掃羅非常低調、謹慎,並沒有洩漏受膏的事。──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的叔叔」:依照 撒上 14:50 這人是「押尼珥」的父親「尼珥」,但 代上 9:36,39 則說這人是「押尼珥」。――《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15】「掃羅的叔叔說:“請將撒母耳向你們所說的話告訴我。”」 【撒上十16】「掃羅對他叔叔說:“他明明地告訴我們驢已經找著了。”至於撒母耳所說的國事,掃羅卻沒有告訴叔叔。」 ●「國事」:「王室的事情」、「王位的事情」。 ◎此時掃羅完全遵守撒母耳的要求,並未洩漏任何被選為王的機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17】「撒母耳將百姓招聚到米斯巴耶和華那裡,」 “米斯巴”。參看第七章5節。――《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米斯巴”:看七5注。――《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耶和華那裡: 象徵聚集在約櫃或聖所,或者大祭司的以弗得面前。當時以色列百姓聚集是為了掣簽選王,所以可以看作是在
“烏陵”和“土明”面前(出28:30;利8: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雖然撒母耳已經私下膏立了掃羅(1節),但還需要召集各支派的領袖到米斯巴,讓百姓見證神的揀選。「米斯巴」(17節)位於便雅憫境內,在基比亞西北約5公里,約櫃此時從「基列·耶琳」(七2)臨時運到了米斯巴,所以說以色列人被「招聚到米斯巴耶和華那裡」(17節)。三百多年前,以色列人被「聚集在米斯巴耶和華面前」(士二十1),要攻打基比亞;現在,以色列人被「招聚到米斯巴耶和華那裡」,要膏立一位基比亞人作王,這實在是一個諷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17~27】公開推選掃羅為王:雖然撒母耳膏立了掃羅,但仍要召集各支派的領袖到米斯巴,用公開的方式求問神,目的是要民眾目睹這是神的揀選。――《串珠聖經注釋》 第二次米斯巴大會中,掃羅藉著神的主權和介入得以彰顯的方法,被選為以色列第一任君王。掃羅雖然是通過舉國性的掣簽(書7:15~13,行1:26)<弗 緒論,掣簽>成為王,卻因一些反對勢力的阻礙,未能正式行使王權。因此他需要養精蓄銳得以與王權相稱,下一章記敘了掃羅通過擊退亞捫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王。本文中的事件與開展全民族悔改運動的第一次聖會(7:5,6)時隔20年左右。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18】「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我領你們以色列人出埃及,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又救你們脫離欺壓你們各國之人的手。’」 【撒上十18~19】撒母耳在掣簽之前,首先指責以色列人忘恩負義。倘若因十字架的大愛而得救的聖徒,不求神的旨意而繼續以自我為中心,也等於是犯了與以色列相同的愚蠢的過錯。撒母耳並不單單是要斥責他們,乃是要再次闡明神與以色列之間特殊的立約關係,提醒他們只有信靠神,以色列才能得享和平與繁榮。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19】「你們今日卻厭棄了救你們脫離一切災難的 神,說:‘求你立一個王治理我們。’現在你們應當按著支派宗族,都站在耶和華面前。”」 在士師時代,神不但屢次興起士師,從外邦人手中拯救了百姓;埃及的軍隊也曾多次穿過迦南地,卻沒有攻擊以色列人,反而抑制了周圍列國對迦南地的覬覦。但百姓卻不認為神救他們「脫離一切災難」(19節),反而執意要「立一個王治理我們」(19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宗族」:原文是「一千」,應該是支派底下的軍隊單位。確實的人數不詳。――《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20】「於是撒母耳使以色列眾支派近前來掣簽,就掣出便雅憫支派來;」 掣簽為舊約時代找尋神旨意的方法(徒一26注)。――《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當神興起摩西、約書亞和士師的時候,從來不用「掣簽」(20節)的方法,而是直接把那個人興起來。神用「掣簽」的方法揀選掃羅,並非因為他合神心意,只是指出他正是百姓「所求所選的王」(十二13)。屬肉體的人都是「看外貌」(十六7),所以當撒母耳說:「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24節),百姓就歡呼「願王萬歲」(24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掣籤」:原文是「取得」,不過意義大概就是「透過抽籤取得」。――《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20 我怎樣看用掣籤之法選君王這事?】以色列人用掣籤的方法選出第一任君王。不是掃羅幸運被選中,乃是出於神的旨意,只不過由他們的手掣出來,再呈報給神。 在特殊情況下,神讓以色列人用烏陵和土明作決疑判斷,以便知道答案。但只有大祭司有權使用。──《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十20~21】掣籤是透過是或非的問題決定神旨意的一種方法(書七15~18),在聖靈永遠住在人心裏(徒一26)之前,這做法一直被人使用。――《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求問的方式是「掣簽」,是人尋求神旨意的方法,大抵是採用祭司胸前的烏陵和土明?參出28:30注。――《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20~24撒母耳用掣簽方法得掃羅為王,合神旨意麼?】 答:掣簽為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占卜的方式(斯三7,九24,參上冊122 題,拿一7,太廿七35),其方法是以石子,或以竹木片放入筒中搖之,視其所跳出者為何,以定吉凶。在未搖簽之前,須要禱告神示以朕兆。古時候的希伯來人,早已有此習俗。「簽放在懷裡,定事由耶和華。」(箴十六33)又如以色列十二支派之分地(書十四2,十八6);約拿單之違父命(撒上十四41,42);祭司班次之規定(代上廿四5);以及馬提亞繼承加略人猶大之職(徒一23-26)等等,皆是以掣簽方式來取決,而且往往是先經過了禱告,求神指明而定的。撒母耳在這裡也用掣簽的方法,從便雅憫支派中,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來,為以色列人第一個王,眾民都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20,21,24)。從以上各處記事看來,掣簽的方法,是神所容許的;但此方法自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後,己不復使用。――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撒上十21】「又使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近前來,就掣出瑪特利族;從其中又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 瑪特利: 便雅憫支派基士的兒子。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瑪特利族」:字義是「耶和華之雨」,不過這個家族在聖經其他地方都沒有再出現過。 ◎抽籤是當時常用的尋求神心意的方式,但抽籤的結果與撒母耳私下膏立的結果一致,就顯出神的干預。掃羅此時還相當謙卑,即使過了這麼久,他還是不敢勇於承擔君王的職責,但神不但預備他,連他的常備兵都親自挑選預備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22】「就問耶和華說:“那人到這裡來了沒有?”耶和華說:“他藏在器具中了。”」 “器具”可指行李。掃羅初立為君,謙卑得要躲藏;作王之後,卻又強橫跋扈(比較十一6~7)。這種不平衡的性格,在他一生中不時出現。――《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器具: 非指軍人的軍備品,乃是指百姓為了選王而長途跋涉的旅行用品。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器具」(22節),指行李。掃羅藏在行李中,表明他此時還很謙卑,也表明他對承擔君王的職責還缺乏信心。──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就問」:原文是「就再問」。――《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22~27】掃羅當選:可是他卻隱藏起來,因為他仍有自卑心,但神卻把他彰顯出來,表明這實在是神的揀選。――《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23】「眾人就跑去從那裡領出他來。他站在百姓中間,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 【撒上十24】「撒母耳對眾民說:“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 「願王萬歲」(24節)原文是「願王活著」,意思就是「萬歲」。──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願王萬歲」:直譯是「願王活著」,當然,這也就是「萬歲」之意。――《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25】「撒母耳將國法對百姓說明,又記在書上,放在耶和華面前,然後遣散眾民,各回各家去了。」 撒母耳寫下君王的職責,其中當然包括申命記十七章14至20節的規定。――《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放在耶和華面前”指那放有摩西律法的會幕。“國法”亦作“王位的條例”。撒母耳把君王的職務和對神應盡的責任寫下,要作王的人和百姓都明白:神為以色列人立的王不同於他國,而是一位仍尊神為大、替神來管治百姓的“中保”。看<參考資料>“歷史背景”及八5注。以色列人與神立約關係的其他文獻,可看《出埃及記》二十四章,《申命記》三十一章及《約書亞記》二十四章。――《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國法」:即對君王權利及責任的規定(參串)。――《串珠聖經注釋》 「國法」(25節)原文是「王室的律例」,指律法中對君王的權利及責任的規定(申十七14~20)。──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25 國法】這國法似乎是制定某種憲法或規章的檔。它可能是詳述百姓臣服于君王,君王則臣服于主。在埃及的登基儀式中,妥得神要宣告,表示諸神正式認可王位的繼承。本段沒有提到掃羅有否當真登基,只是稱他為被選立的那位而已(見十一15的注釋)。──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25~27】掃羅在神面前與民立約:但民中仍有不服的人。――《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26】「掃羅往基比亞回家去,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 “基比亞”位於耶路撒冷以北僅三英里(4.8公里),在通往示劍的大路上,那是掃羅的家鄉,也是王國的第一個首都。――《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基比亞十掃羅的家鄉,現在成了以色列國的第一個都邑,掃羅在此治理國事(十一4;撒下二十一6)。看<參考資料>中的“掃羅為王的生活”。――《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基比亞」:是掃羅的家鄉,位於耶路撒冷以北約五公里(三英里)處。――《串珠聖經注釋》 「神感動的一群人」(26節),原文是「神觸摸他們心的一群勇士」。雖然掃羅還不敢承擔君王的職責,但神不但揀選了掃羅,也為他預備了常備軍,為他準備好了一切。──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神感動的一群人」:「神觸摸他們心的一群大能勇士」。――《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26 基比亞】掃羅的家鄉基比亞素被視作耶路撒冷北面約三哩的富珥遺址(Tell el~Ful)。考古學家雖然在當地發現一個小型碉堡,並且稱之為「掃羅碉堡」,很多學者都不信服這個看法。現時考古、經文、地形的證據,全都支援基比亞和迦巴是同一地點,位於耶路撒冷北面約六哩,司文尼幹河峽谷南緣上之賈巴。──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27】「但有些匪徒說:“這人怎能救我們呢?”就藐視他,沒有送他禮物,掃羅卻不理會。」 “匪徒”。原文作:彼列之子。掃羅有支持者(一○26),也有政敵,但他盡量保持緘默,不去惹怒他們。――《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掃羅受膏立,民間反應不一。有的人心為神感,熱心支持;一部分對他的能力懷疑,依習俗應送的禮物也未帶備。但掃羅心胸磊落,一點沒有放在心上,這是他寬大的一面。“匪徒”亦作“喜歡惹事生非的人”;他們說的話反映心中無神,把希望完全寄託在人身上。――《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卻不理會」:有譯作「大約過了一個月」,並作為11章起首。――《串珠聖經注釋》 匪徒: 很有可能是猶大或以法連支派的人。在以色列12支派中最強盛,人口最多的兩個支派(民27,33),對出自最小的便雅憫支派的掃羅,可能會不屑一顧。但神揀選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林前1:27)。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匪徒」(27節)原文是「卑鄙的小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還沒有開始作王,就暴露了以人為王的欠缺。因為屬肉體的人既然不肯以神為王(出十五18),必然是以自己的利益作為立王的標準。各人的利益不同,君王就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立王的方式無論是世襲、內定、還是民主選舉,只要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得不著滿足,百姓都會怨聲載道。因此,百姓對掃羅作王反應不一,有人「歡呼」(24節),有人連神的揀選也敢「藐視」(27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匪徒」:「沒用的人」、「卑鄙的小人」。 ●「掃羅卻不理會」:原文沒有「掃羅」,而且破損難以辨識,可能意義是「大約過了一個月」,而且是接於第十一章開頭的事件。 ◎昆蘭4Q Sama中在第十章和十一章中加插了一段,猶太古史的作者約瑟夫也提及他使用的舊約經文也有這一段,但是馬索拉經文和七十士譯本都沒有這一段。此段大意是「亞捫人的王拿轄壓迫迦得和流便人,將他們的右眼都剜出來。凡是在約但河東的以色列人,亞捫人的王拿轄都剜出他們的右眼。但有七千人逃離亞捫人,進入了基列雅比。――《蔡哲民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0章)】 1 本章如何論及神與以色列的關係?參1, 18~19, 25節。這有否加增你對神的認識? 2 撒母耳告訴掃羅那三個兆頭來證實他在1節所說的話?你認為這些兆頭對被膏立的掃羅有何意義? 3 9節的「新心」指的是什麽?有何涵意?它與新約中所說的「新造的人」是否有相似之處?參林後4:17; 西3:10等。在你的生命中是否帶「新」的特徵? 4 掃羅向叔叔隱瞞撒母耳膏他一事(16),在百姓掣簽時又躲起來(21)。這顯示他的性格有何特點? 5 神一方面命令撒母耳私下膏立掃羅,另一方面又在公開場合裡選召掃羅作王。你認為這雙重的選立有何好處?今日教會可否在此學到一些做事原則? 6 昔日以色列人藉掣簽尋求神的旨意,撒母耳就是以此公開選出掃羅為王。今日,你在重要的事情上怎樣尋求神旨意的顯明?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