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十一章拾穗 【撒上十一1】「亞捫人的王拿轄上來,對著基列雅比安營。雅比眾人對拿轄說:“你與我們立約,我們就服侍你。”」 第十一章指出掃羅怎樣克勝最初的對敵,以及這位王怎樣證明自己配得做王。基列雅比以及亞捫人(羅得的後裔;參看創一九31~38節的腳註)的土地,都位於約但河以東。――《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亞捫人的歷史,看《創世記》十九38、《士師記》十17及注。“拿轄”的意思是“蛇”,很可能是他們的王,故此處經文加有“的王”二字。基列雅比在約但河東的雅比河谷,此河自東流入約但河。《士師記》二十一章記有基列雅比四百個處女嫁給快滅絕的便雅憫族男子的事,與掃羅所屬的便雅憫族有姻盟關係。基列雅比有難,專使急報遠在基比亞的便雅憫族求援。 亞捫人住在約但河東,與迦得支派的業地為鄰,士師時代曾圖侵佔以色列的土地,敗在士師耶弗他手上(士十一章)。現在大概聽到以色列人西疆有事,打算乘隙捲土重來。以色列人已失抵抗能力,只求苟安。――《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基列雅比」:屬約但河東迦得支派之地。――《串珠聖經注釋》 亞捫人的王拿轄: 亞捫與以色列之間具有血緣關係(創19:38),在征服迦南時,兩國頗為友好(民21:24)。然而,進入士師時代,因領土紛爭(士3:13;11:13;12:1~3)加劇,最後導致兩國發動武力事件,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撒旦,在我們平安或軟弱時,不放掉任何可趁的機會來誘惑我們。所以,我們需要時刻警醒(彼前5:8,9)。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拿轄」(1節)的意思是「大蛇」,可能是亞捫人常見的名字(撒下十七27);四十多年後大衛作王時,亞捫王也叫「拿轄」(代上十九1)。──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士師時代亞捫人曾經攻打河東基列地(士十一44),神興起耶弗他作士師,「亞捫人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士十一33)。但神只允許耶弗他做士師6年(士十二7),而讓亞捫人繼續成為以色列人的「肋下的荊棘」(士二3)。現在神又允許亞捫人再次入侵,用仇敵來暴露百姓厭棄神作王的心思(十二12)。──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基列·雅比」(1節)可能是位於雅比旱溪(Wadi
Yabis)旁的亞布卡拉茲廢丘(Tell abu Kharaz),距離約旦河大約3公里,屬於約旦河東的迦得支派,離基比亞很遠。──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捫人」:居於摩押人的東北方,在西元前十三世紀末左右立國,跟以色列一樣。亞捫人跟以色列人有血緣關係創 19:38 申 2:19 。亞捫的首都是拉巴(今日的安曼)。士師時代亞捫人曾經想要佔領以色列的土地,不過敗在耶弗他手下 士 11:1~33 ,現在可能因為以色列西邊有非利士人的威脅,所以由東方再次入侵。 ●「拿轄」:字義是「大蛇」。他在基列雅比的失敗並沒有影響他的王位,直到大衛作王還與大衛關係不錯。 ●「基列雅比」:意思是「基列地的雅比」,「基列」在約但河東,「雅比」是基列地主要的程式之一。位於伯善東南方14.5公里,約但河以東3.2公里。基列雅比人是瑪拿西的後裔,與便雅憫人有比較近的血緣關係(都是拉結的後裔)。――《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1 基列雅比】基列雅比是外約但的城市,大概是位於約但河支流之一,流經基列北部山地的雅比斯干河河畔。當地好幾個地方都有人提出是基列雅比的遺址,但具有說服力的卻一個也沒有。可能性最高的是雅比斯干河一個河曲之處北岸的瑪克盧布遺址,這地區有鐵器時代一期(主前1200~1000年)文物的詳細證據。聖經描述這城從士師時代開始,已經與以色列有條約關係(士二十一;參:撒下二4~7)。要到掃羅死後,基列雅比才歸併為以色列的一部分。參:撒母耳記上十一9~10。──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一1~5】亞捫人襲擊基列雅比時,以色列處於毫無防備狀態。掃羅在這樣絕對敗亡的危機中登場。掃羅的勝利,打消部分人的憂慮(10:27),順利登上以色列的王座(15節),通過這次戰役掃羅的沉默和等待(10:26,27)結出了果子。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一1~11】掃羅戰勝亞捫人,證明具領袖的才能:掃羅雖已被選為王,但因仍有不少人反對 (參10:27) , 未能令百姓立刻信服,掃羅只有隱退田園等候時機的來臨
(參5)。 不久,亞捫人進襲約但河東的基列雅比,給掃羅帶來發揮領袖及軍事才能的良機。――《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一1~13 掃羅帶領以色列人戰勝亞捫人,靠甚麼?】以色列人此時易受其他部族的侵略和劫掠,住在約旦河以東的亞捫人就上來攻擊他們。掃羅領導人民,與這好戰的部族爭戰,有助於他統一全族,亦證明他有軍事領導的才能。他救人民免受亞捫人的羞辱以後,他的王位得以鞏固,他也沒有計較曾譏誚他的人。――《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十一1~15】記錄基列雅比之役,此戰役是掃羅確立王權的決定性戰役:①爭戰之因(1~5節):亞捫王拿轄入侵基列雅比;②戰鬥的經過(6~11節):掃羅組織33萬名以色列聯軍,突襲擊潰亞捫軍;③戰鬥的結果(12~15節):掃羅得到百姓的信任,在吉甲登基為王。但這場戰爭的勝利並不代表以色列人要求立人為王是正當的行為。正如撒母耳的評語所示(12:12~15,25),即使以色列沒有王,只要他們堅定依賴神,神也必拯救他們(詩50:15)。包括這次戰役在內。在本書中掃羅共參加了七次戰役。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一2】「亞捫人拿轄說:“你們若由我剜出你們各人的右眼,以此淩辱以色列眾人,我就與你們立約。”」 失去右眼會使戰士失去能力,因為左眼的視線通常被盾牌遮擋。――《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剜出右眼不只淩辱,也使敵人失去作戰能力。戰士左手拿盾,護住全身,要靠右眼視物,射箭也靠右眼瞄準。――《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拿轄之所以要剜去所有男人的右眼,目的是要他們永遠失去作戰的能力,因為通常人拉弓射箭時,是用右眼瞄準的。 猶太史學家約瑟夫則有另外的解釋,他說:戰士打仗時習慣用盾牌掩左眼,剜去右眼便無法打仗。――《串珠聖經注釋》 由我剜出你們各人的右眼: 表明了拿轄的果斷,他拒絕簽定和平條約,不僅要征服基列雅比,甚至要征服整個以色列。他的這些豪言告訴我們,當時以色列的國力是何等微弱。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亞捫王要求剜出投降者的「右眼」(2節),可能因為戰士的左眼會被盾牌擋住,剜去右眼便無法打仗(《猶太古史記》卷6第5章70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剜出....右眼」:除了是殘酷的刑罰外,也使得戰士作戰時無法準確瞄準,有效削減戰力。照猶太古史作者約瑟夫的說法,古時打仗,左眼用盾牌保護,右眼是攻擊、防禦時主要使用的眼睛。 ●「凌辱」:「辱罵」、「毀謗」。――《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3】「雅比的長老對他說:“求你寬容我們七日,等我們打發人往以色列的全境去,若沒有人救我們,我們就出來歸順你。”」 拿轄同意這個建議,因為他顯然不準備用武力取得這個城市,而且也不認為有人會過來幫助雅比的人。――《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雅比人的一線希望在便雅憫人來援,使者一來一往需要好幾天時間。亞捫人也許以為以色列人絕無反擊能力,給了七天的寬限期;其自大而無防備,可自掃羅夜襲一舉奏功看出。――《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雅比的長老不向掃羅求救,表明他們仍未知悉有關立王之事或根本不承認立王這事。――《串珠聖經注釋》 求你寬容我們七日: 拿轄採納基列雅比長老們的要求是因為:①政治上的預測:以色列正與西南部的非利士相對峙,無力支援基列雅比;②軍事上的自信:即便整個以色列全體都來對抗,也可以戰勝他們;③帝國主義的野心:與其取得局部性勝利而留下復仇之恨,不如藉著全面勝利使以色列永遠淪為殖民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七日」(3節)剛好夠使者從基列·雅比出發,跑遍以色列全地一個來回。拿轄願意寬限七日,可能因為他相信以色列不可能有人敢出來抵抗,想借此徹底摧毀百姓的意志,讓他們甘心歸順亞捫人。基列·雅比的四百個處女曾嫁入快滅絕的便雅憫支派(士二十一8~14),與基比亞人有聯姻關係,所以「百姓就都放聲而哭」(4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出來歸順」:原文僅有「出來」,沒有「歸順」,不過這也是「開城投降」的另一種說法,如 王下 24:12 賽 36:16 。 ◎很多學者都對拿轄居然願意寬限七日覺得奇怪,當然七天也僅夠使者跑遍以色列地。大概拿轄自認以色列不可能有人出來抵抗他,所以他樂於進一步證明以色列沒有拯救者,也沒有人可以敵對他,這樣就進一步「羞辱」以色列人。也難怪以色列人聽見這種消息,就放聲大哭,因為這真是羞辱的消息。――《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3 亞捫人兇殘傲慢霸道,難道忽發慈悲?】亞捫王拿轄為甚麼給基列雅比人七天寬限,讓他們去搬救兵?因為以色列人仍然是一盤散沙,他深信不會有人上來援助這城。他想兵不血刃,不戰而奪城。也許他還未完成備戰攻城,因為圍城可能需時甚長。――《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十一4】「使者到了掃羅住的基比亞,將這話說給百姓聽,百姓就都放聲而哭。」 ●「基比亞」:距離「基列雅比」大約67公里。――《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5】「掃羅正從田間趕牛回來,問說:“百姓為什麼哭呢?”眾人將雅比人的話告訴他。」 掃羅在米斯巴被選為王,回到基比亞(十26),此時尚未正式登位,仍度原來的農家生活。他為王后,生活也得簡陋(看<參考資料>“掃羅為王的生活”)。――《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趕牛回來: 當選為王之後(10:6),掃羅就回家等待確立王權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掃羅依然從事農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他的勤奮,但又表明了他對神之呼召的猶豫不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已經在米斯巴被神揀選為王(十24),但許多人還沒有真正接納掃羅為王(十27),所以他仍然回到基比亞過著「田間趕牛」(5節)的農夫生活。──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雖然被選立為王,但是他目前的生活跟平常一樣,還是到田裡工作。可以看出掃羅這時還是謙虛順服的,也可以看出以色列人其實還沒有真正接納掃羅為王。――《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6】「掃羅聽見這話,就被 神的靈大大感動,甚是發怒。」 有神的靈同在,軟弱的人可顯大勇。士師如俄陀聶、基甸、耶弗人和參孫都曾有神的靈同在(看士三10;六34;十一29;十三25;十五14),但神的靈也可以離開一個人(士十六20)。――《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就被神的靈大大感動: 這不同於新約時代的聖靈充滿。在新約中,所謂聖靈充滿是指保惠師聖靈臨到重生聖徒身上所作的工作(徒2:1~4),舊約時代,被神的靈感動,只是指成為聖靈的工具(士3:10;6:34;10:25;14:6;15;14)。掃羅雖曾被聖靈感動(10:6,10),也曾被惡魔所擾亂(16:14~16,23;18:10;19:9)<徒9:17,聖靈充滿與聖靈洗的區別>。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被神的靈大大感動」(6節),原文是「被神的靈大大衝擊」,指聖靈的催逼。在舊約時代,聖靈暫時降在人的身上,是為了賜給人特殊的事奉能力,完成工作之後就會離開,所以並不能改變人的生命。而到了新約的時代,聖靈就「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約十四17;羅八9),不但賜給我們事奉的能力,也能改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甚是發怒」:「怒氣極其燃燒」。 ◎此處對掃羅的形容,與士師記中對士師的形容類似,如士 14:6,19 15:14 。也就是說神興起掃羅如同興起士師拯救以色列人一般。――《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6~11】掃羅被能征善戰的耶和華之靈(詩24:8)所感動,迎來了一生中最令人激動的一刻。當時以色列絲毫也沒有備戰,誰也沒有勇氣對抗氣勢洶洶的亞捫。神藉著人的危機,彰顯他的作為,重新給人希望。雖然以色列人犯了罪,神卻賜恩典給掃羅,使他大獲全勝。神的愛必超越人的所思所想而得以成就<約壹 緒論,聖經中對愛的理解>。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一7】「他將一對牛切成塊子,託付使者傳送以色列的全境,說:“凡不出來跟隨掃羅和撒母耳的,也必這樣切開他的牛。”於是耶和華使百姓懼怕,他們就都出來,如同一人。」 掃羅仿效昔日士師時代某利未人的做法,激起全國人民救援同胞的熱誠(參士19:29)且帶有嚴厲威嚇警告的意味。――《串珠聖經注釋》 耶和華使百姓恐懼: 表明神在使用掃羅。掌管眾人心的是神(結11:19;徒16;14)。政治家或教會的領袖,當銘記當以神為中心<耶22:1~7,領袖的責任;結33:6,宗教領袖的責任>。――《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三百年前,那位利未人「將妾的屍身切成十二塊,使人拿著傳送以色列的四境」(士十九29),煽動全以色列來攻打基比亞,便雅憫人和基基列·雅比人幾乎被殺光(士二十一6、10~11)。現在,基比亞人掃羅「將一對牛切成塊子,託付使者傳送以色列的全境」(7節),號召全以色列出來抵抗外敵,拯救基列·雅比人,形成鮮明對比。──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大有勇氣,是因為「被神的靈大大感動」。而百姓「懼怕」(7節),不是因為怕掃羅,乃是「耶和華使百姓懼怕」(7節),讓他們看見掃羅是在執行神的權柄。神的百姓只有順服神的權柄,才能剛強地「出來,如同一人」(7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
11:7 中掃羅的作法,可能是刻意仿效以往造成便雅憫人、基列雅比人幾乎被殺光的事件 士 19:29~30 20:46~48 21:9~12 。――《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8】「掃羅在比色數點他們:以色列人有三十萬,猶大人有三萬。」 “比色”位於示劍以北十七英里(27.3公里)。――《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比色在以色列地中部示劍以北約27公里,距約但河約15公里,與雅比隔河相對,是集結大軍進攻的恰當地點。此處將猶大人的數目另列,暗示終掃羅一生,其影響力未及猶大。他死後最先立大衛為王的便是這個支派(撒下二4)。――《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比色」:在示劍東北約廿七公里(十七英里)處。――《串珠聖經注釋》 比色: 掃羅召集 兵力的地方。基列雅比之戰,請參考下面的地圖。 以色列人……猶大: 地域性的劃分早在王國分裂之前就有,這是分裂王國的間接原因。兩個地域的人數有明顯差距,這是因為兩地支派的比例是(10:2),而且猶大正與非利士軍隊對峙,無法從猶大徵集許多兵力。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比色」(8節)位於約旦河西以法蓮支派的境內,距河東的基列·雅比大約15公里,是集結軍隊救援基列·雅比的合適地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比色」:距離「基列雅比」大約十五公里。 ●「三十萬....三萬」:「三百千」、「三十千」,「千」是個軍事單位,並非真的是一千人。不過此處暗示掃羅對以色列北部的影響力比較大,對於南部的猶大影響力比較小。――《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8 為何要單獨強調猶大呢?】 猶大是以色列族的十二支派之一,聖經很多時都把它與其餘十一個支派分開來提,有幾個原因。猶大是最大的支派(參民一20~46),以色列的君王大多數皆出於這個支派(參創四十九8~12)。後來全族被充滿敵意的外族擄去一世紀以後,猶大是歸回神、能回到聖地的少數支派之一。彌賽亞也要從這個支派而出(參彌五2)。──《靈修版聖經注釋》 【撒上十一8 比色】比色的位置考證在約但河西岸,示劍東北十二哩,基列雅比以西約十四哩的伊布齊克廢墟(Khirbet Ibzik)。這廢墟位於俯瞰瑪拿西山地峻峭之拉斯薩珥默(Ras es~Salmeh)山坡的西南面,故此是個宜於渡過約但河,前往基列雅比的地點。──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一8 軍隊的大小】本節所列的士兵人數,舊約各古譯本之間有很大的分別。但後期版本所列的以色列和猶大人數都較龐大。按照不少考古學家的估計,這時代迦南的總人口也僅是這數目而已。學者經常將希伯來語的「千」字,解作是指形容士兵單位的字眼,不是指實數(見:書八3;士二十2的注釋)。──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一9】「眾人對那使者說:“你們要回復基列雅比人說,明日太陽近午的時候,你們必得解救。”使者回去告訴雅比人,他們就歡喜了。」 ●「太陽近午」:原文是「太陽正熱」。――《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9 從比色到基列雅比的距離】如果現代考古學家對比色和基列雅比的考據都是正確的話,二城就是相隔十三至十四哩了。若是傍晚開始行軍,很容易就能在翌日清晨到達亞捫人的陣營。──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一10】「於是雅比人對亞捫人說:“明日我們出來歸順你們,你們可以隨意待我們。”」 「出來歸順」(10節),原文是「出來」,雖然這也是「開城投降」的另一種說法,但是他們出來卻不是「歸順」,而是「攻擊」。但這種模棱兩可的用詞,卻讓亞捫人鬆懈下來。──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出來歸順」:原文僅有「出來」,沒有「歸順」,不過這也是「開城投降」的另一種說法,與 11:3 的說法一樣,但是這次的出來卻不是歸順,而是「攻擊」,但這種模擬兩可的用詞,會讓亞捫人鬆懈下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11】「第二日,掃羅將百姓分為三隊,在晨更的時候入了亞捫人的營,擊殺他們直到太陽近午,剩下的人都逃散,沒有二人同在一處的。」 “晨更”。晚上三更的最後一更(哀二19;士七19;出一四24~27),時間在大清早的時候。掃羅採取一種奇襲的戰略。一一14,15 在吉甲舉行的典禮包括把王國交在掃羅手中,以及確認君王的委任。――《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一夜有三更,晨更是最後一更,為淩晨3至6時。掃羅用傳統的戰術,把軍隊分為三隊,左右呼應,前後支援;更趁對方不備,漏夜突襲,取得大勝(比較士七15~23)。――《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採用昔日基甸的方法,在夜間秘密行軍,清早向敵人施以突襲(參士7章)。 「晨更的時候」:指早上三至六時這段時間。――《串珠聖經注釋》 晨更: 指清晨,在夜晚的三個時段之中的最後一個時段(出14:24~27;士7:9;哀2:19)。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古代以色列人把晚上分為三更,「晨更」(11節)指第三更,大約是晚上兩點到清晨六點。這是敵人睡意正濃的時間,掃羅趁機發動夜襲。這也是神在紅海邊攻擊埃及軍兵的時候(出十四24~27)。──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晨更」:當時的人把晚上分為三更,這裡就是指第三更,約為晚上兩點到清晨六點。這是敵人睡意正濃的時間,掃羅發動夜襲。 ●「太陽近午」:原文是「直到太陽熱的時候」。――《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12】「百姓對撒母耳說:“那說掃羅豈能管理我們的是誰呢?可以將他交出來,我們好殺死他。”」 這節回應10:27的事情。――《串珠聖經注釋》 「將他交出來,我們好殺死他」(12節),原文是「將他們交出來,我們好殺死他們」。因著掃羅的得勝,百姓現在擁戴他、跟隨他,並要追究那些原來「藐視」掃羅的人(十27)。掃羅卻寬容了這些反對派,因為他此時還清楚地知道,得勝並不是出於自己,而是「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13節)。屬肉體的人也能像掃羅一樣被神使用,也能有一時、一事的謙卑和寬容。但人只要還活在肉體當中,靈裡暫時的清醒並不能持久,掃羅一旦坐穩了王位,謙卑就逐漸變成驕傲,寬容也逐漸變成嫉妒。──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將「他」交出來,我們好殺死「他」:原文都是複數,應該翻為「他們」。――《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12~13】耶和華……施行拯救: 體現了掃羅的敬虔。但他缺乏敬虔的實意(提後3:5),以這句話為分水嶺,他的靈性、道德及人格開始下降。請參考下面的圖表: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一13】「掃羅說:“今日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所以不可殺人。”」 戰爭本無勝利希望卻獲空前大勝;過去反對掃羅的人,眾人皆欲殺之,卻為掃羅所寬赦,因他知道這是神自己在施行拯救。――《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表示掃羅具有王者風度,待人寬大。――《串珠聖經注釋》 ◎雖然聖經中並沒有記載神怎樣干預這件戰事,甚至連撒母耳似乎也沒有介入這個戰役,但是掃羅還是承認這件戰役是耶和華的拯救與干預,不獨占功勞。並且他也不因為百姓的擁戴,就趁機去清算那些敵對過他的人,此時他還算是一個很不錯的君王。――《蔡哲民查經資料》 百姓還是那些百姓,卻一夜之間從失敗變為得勝。他們的得勝不是倚靠掃羅個人的勇氣和領導,而是「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13節)。但百姓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的歷史證明,得勝反而使他們更加跟隨人、而不是跟隨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一14】「撒母耳對百姓說:“我們要往吉甲去,在那裡立國。”」 「吉甲」(14節)位於耶利哥城附近,是約書亞領百姓進迦南時行割禮的地方,後來成為約書亞征服迦南的大本營(書四19~20)。「立國」(14節)原文是「更新國度」,意思是重建神的國度,讓掃羅代表神在地上管理祂的產業(十1)。撒母耳特地帶領百姓到吉甲立國,在這個地方提醒百姓割禮的實際,好「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地盡心事奉他」(十二24)。因為人若不肯行真割禮、對付肉體,就不可能以神為王(出十五18),也就沒有條件為神作王。──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立國」:「更新王權」、「更新國度」。――《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一14~15】立掃羅為王的經過:1,撒母耳先在拉瑪膏立他(十1);2,以色列人在米斯巴選立他(十17~27);3,在吉甲舉行隆重儀式,正式宣告他為王。這兩節是立王儀式的扼要說明,下一章才是詳細的記述。 吉甲在耶利哥城東邊。當日約書亞領以色列人進迦南,以吉甲為司令部(書四19~20)。 平安祭是一種酬恩祭(利三1~5)。神在西奈山與以色列人立約,摩西率領全民代表獻的便是平安祭(出二十四5)。撒母耳率眾獻此祭,除感恩之外,也讓以民知道,與神所立的約仍是立國之本,王和民都當尊神為大(十二14~15)。――《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終於舉行了以色列首任王的加冕儀式。當時掃羅的年齡是40歲,約B.C.1050(13:1),後來統治以色列40年(13:21)。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一14~15 在吉甲確認王權】吉甲是撒母耳巡迴範圍內一個祭儀中心,其位置至今未明,大部分學者相信是在耶利哥附近(見:撒上七16的注釋)。此地是最接近戰場的神聖地點,因此被選為登基的所在。掃羅雖經兩個不同的程式被選為王,卻要在如今經過戰火考驗之後(毋忘百姓想要一位能夠率領他們軍隊作戰的君王),才得以真正登基。經文沒有提到確認先前的選擇,只說他們立他為王。美索不達米亞的新年慶典中,有慶賀登基的典禮。古代近東登基時通常包括將王室的標誌、寶器授與君王,並且予以膏立。儀式通常亦包括主神確認君王已得天命。然而本節的掃羅不但早已受膏,其正統身分亦已得到確認。──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一15】「眾百姓就到了吉甲那裡,在耶和華面前立掃羅為王,又在耶和華面前獻平安祭。掃羅和以色列眾人大大歡喜。」 掃羅大約於主前1050年登基,統治以色列40年(徒十三21)。掃羅登上王位經過了三個階段:1、私下被膏抹(十1);2、公開被揀選(十24);3、戰場得印證(15節)。在人看來,掃羅的家世、身材、人品都出眾(九1~5),又有神的揀選(十21)、聖靈的感動(6節)、領導能力和戰績(7~11節),還有領袖的度量(13節),具備了理想的君王素質。但神很快就讓我們看見,這些只是「列國」(八20)的標準,卻不是神國的標準;因為屬肉體的人即便有再好的素質,最後都會全然敗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平安祭」:神與獻祭者一起分享祭物的祭,表示與神和好的意思。 ◎此時以色列人算是心悅誠服的接納保羅為王,大家又承認這都是神的美意,於是神和人可以快樂的分享美食與歡樂。我們是否也有這種一同在神面前歡樂的經驗呢?――《蔡哲民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1章)】 1 掃羅雖被選為王,但仍須等待,直至敗亞捫人後才正式登基。你是否相信神從不誤時,也不誤事?這事對你有何鼓勵? 2 掃羅認定這次勝仗是耶和華所施行的拯救(13)。他有此信念是基於什麽原因?參6~7節。你有否「離了神,我就不能作什麽」的屬靈經歷? 3 掃羅這次的表現有沒有可供借鏡之處?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