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十二章拾穗 【撒上十二1】「撒母耳對以色列眾人說:“你們向我所求的,我已應允了,為你們立了一個王,」 在撒母耳的告別演說中,他為自己公正的管理作辯護,並且把領導權交給掃羅的支派。不過,撒母耳仍繼續他擔當祭司和先知的職分。――《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母耳既已為以民立王,攻成身退,本章是他告別前的訓誡,要求會眾為他行事為人的純全作證(1~5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上十二1 掃羅王跟身兼士師、祭司與先知的撒母耳在角色上有何不同?】撒母耳繼續作以色列人的祭司、先知兼士師,服事百姓,掃羅則對十二個支派不斷加強政治和軍事上的管治(7:15)。――《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十二1~5撒母耳回顧總結自己長久以來事奉的士師職責,勾勒了一個真正領袖的形象:①不會欺騙或欺壓百姓(3節)。獨裁者將無視現實,為了自己和不義目的而蹂躪人權,就必在神和歷史的審判台前受到嚴峻的刑罰(林後5:10);②不會收受賄賂或積攢不義之財(3節)。貪愛錢財乃是萬惡之本(提前6:10);③當出現新領袖時,會欣然讓位(1,2節)。被權欲或名譽欲所攫取的人斷不會為國家的未來著想。對這些人而言,統治權意味著破壞和暴力;④無愧於神和人。只有以神為大才能存純潔的良心(徒4:19;提後2:15)<耶22:1~7,領袖的責任>。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二1~25】撒母耳引退及立王的訓詞:撒母耳在吉甲給掃羅舉行登基大典,將領導以色列各支派的政權移交掃羅,自己則仍繼續執行祭司、先知的職分。他在交職儀式上自白,並訓勉全體會眾。――《串珠聖經注釋》 本文與11:14,15相聯,記載了撒母耳將以色列的統治權轉交給新的領袖掃羅,而作的告別演說:①出於良心的宣言(1~5節);②指出要求立王的以色列人的惡(6~18節);③賜下悔改的機會(19~25節)。此演說的主題是以色列的將來在神的手中,唯有敬畏耶和華是以色列唯一出路。落下了約400年的士師時代的帷幕,以色列的歷史迎來了新的局面,即君主體制時代。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二2】「現在有這王在你們前面行。我已年老發白,我的兒子都在你們這裡。我從幼年直到今日,都在你們前面行。」 「在你們前面行」(2節),意思是「領導」。──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在你們前面行」:有「領導」、「帶領」的意思。不過原文還真的是「在你們前面行」。現今我們的領導者,真的能夠在我們的前面行走嗎?或者我們中間作為領導者的,真的是以身作則成為眾人的榜樣嗎? ●「我」從幼年:雖然撒母耳提及他的兒子,不過此處及後面僅用單數的「我」,不把他的兒子包括在內。――《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3】「我在這裡,你們要在耶和華和他的受膏者面前給我作見證。我奪過誰的牛,搶過誰的驢,欺負過誰,虐待過誰,從誰手裡受過賄賂因而眼瞎呢?若有,我必償還。”」 撒母耳在百姓面前重申自己的誠實與正直(對比於他兒子的失敗;比較八3,5)。――《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眼瞎”是說人受賄後對壞事視而不見。撒母耳可能因二子的敗行受過不少的苦(八3),他自己行為清白,守正不阿。賄賂、欺負、虐待等等或均為他的兒子所為。 “他的受膏者”指新膏立的掃羅王。他在掃羅面前莊嚴說明他作以民領袖的清廉,勖新王學習。――《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受膏者」:指掃羅。 「牛 ...... 驢」:乃概括一切農村社會的財產(參出20:17)。 「賄賂」:帶有掩飾的企圖,指用金錢遮掩犯過錯者的過失。――《串珠聖經注釋》 藉著一連串的五個問題,撒母耳欲證明自己統治以色列的期間,行事為人問心無愧,光明正大。這些申辯的最終目的是要指出以色列人要求立王的動機是錯誤的(12,19,20節)。我們也有可能因著追求耶穌基督之外的王,而重蹈以色列的覆轍。我們只有一位王,就是耶穌(加2:20)。――《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眼瞎」(3節)原文是「遮住眼睛」。──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他的受膏者」:此處是指「君王」,也就是「掃羅」。以後這個字變成是「救贖主」的專有名詞,且音譯為「彌賽亞」。 ◎ 12:3 對照
8:11~17 顯示出撒母耳要強調他與王的差異,他沒有奪去任何人的財物。此處的「奪過」、「搶過」、「受過」,原文與 8:11~17 的「派」、「取」一樣,編號都是3947。 ●「眼瞎」:原文是「遮住眼睛」。――《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4】「眾人說:“你未曾欺負我們,虐待我們,也未曾從誰手裡受過什麼。”」 【撒上十二5】「撒母耳對他們說:“你們在我手裡沒有找著什麼,有耶和華和他的受膏者今日為證。”他們說:“願他為證。”」 受膏者: 指掃羅(10:1,24)。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受膏者」(5節),指新膏立的掃羅王。──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母耳在吉甲給掃羅舉行登基大典,自己不再擔任士師,但繼續執行祭司、先知的職分。在卸任之前,他要求百姓證明自己的清廉和公正,這是士師在神面前的本分,也是新王在神面前的本分。──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二6】「撒母耳對百姓說:“從前立摩西、亞倫,又領你們列祖出埃及地的是耶和華。」 【撒上十二6~7】從前立……是耶和華: 在告別詞的序言中,撒母耳首先指出神是怎樣的一位。神帶領在埃及為奴的以色列建立了獨立的民族。神才是他們的拯救和保護。因此百姓拒絕神等於否認自己所得到的救恩,也是喪失現在存在價值的愚蠢的行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二6~12】撒母耳繼續複述神向以色列行公義的歷史。――《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以古訓今:藉神在歷史中的作為及百姓屢次叛逆神的事實,指示以色列人今天求王乃得罪神,因神現在仍然作王。――《串珠聖經注釋》 撒母耳在6~11節總結了以色列進迦南以後的歷史,向百姓清楚地指出了神做工的法則:神的百姓離棄神,必然會招來神的管教;神的百姓歸向神,必然會蒙憐憫、得拯救。因此,百姓在神面前蒙紀念、蒙憐憫的唯一道路,就是順服神、活在神的話語裡,而不是像列國一樣立王。──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從人的角度看,是亞捫人的攻擊導致百姓提出立王的請求。但從神那裡看,卻是神從耶弗他的手下放過了亞捫人(士十一33),讓亞捫人繼續成為以色列人的「肋下的荊棘」(士二3)。現在神允許亞捫人再次入侵,只不過是徹底暴露了百姓從基甸時代開始,已經持續了一百一十年的立王心思(士八22)。──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二6~12 歷史時距】出埃及記十二40說以色列在埃及居留了四百三十年。列王紀上六1說從出埃及到聖殿奉獻共有四百八十年。掃羅登基在奉獻聖殿之前可能達八十年之久。換言之撒母耳在短短五節之內,概述了八百至八百五十年的歷史。這就如一個現代的演說家在一百字之內,討論了基督教自十字軍時代至今的短處。──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二6~18】撒母耳追述耶和華神拯救以民的往事,指出要求立王,是忘記神、不要神。如果現在所立之王和百姓都能尊神為大,聽從祂,與他們立有約的神會幫助看顧他們。――《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母耳從歷史的角度指責以色列要求立王的罪惡。撒母耳所宣佈的信息內容如下:①序言(6,7節):從回顧出埃及時的感激開始,提醒大家出埃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國之年。對我們來說,出埃及也是我們屬靈意義上的(贖罪,重生)元年;②概述了神在出埃及之後的士師時代所施行的救恩史(8~11節);③以色列拒絕神的王權(kingship),而要求立人為君(12,13節);④警告(14~17節)。撒母耳宣佈的信息中含有舊約中之以色列所特有的歷史哲學,那就是在歷史中,當以色列正確事奉耶和華時,就迎來繁榮期(14節),當他們離棄神而犯罪時,就遭遇的各種困難而衰敗(15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二7】「現在你們要站住,等我在耶和華面前對你們講論耶和華向你們和你們列祖所行一切公義的事。」 ●「講論」:是法庭用語,意思是「辯護」、「抗辯」。――《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8】「從前雅各到了埃及,後來你們列祖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差遣摩西、亞倫領你們列祖出埃及,使他們在這地方居住。」 【撒上十二9】「他們卻忘記耶和華他們的神,他就把他們付與夏瑣將軍西西拉的手裡,和非利士人並摩押王的手裡,於是這些人常來攻擊他們。」 「付與」:原文作「賣」字。 「夏瑣 ...... 非利士 ...... 摩押」:乃士師時期以色列人的三大強敵。――《串珠聖經注釋》 他們卻忘記耶和華他們的神: 告訴我們偶像崇拜和不道德的行為玷污了以色列的歷史,使他們成為鄰邦的附屬國(10:18)。要求于神政政府和選民的是宗教、道德上的聖潔。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夏瑣、非利士、摩押」(9節)是士師時代以色列人的三大強敵。──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付與」:原文是「賣」,也就是「交給」的意思。 ●「夏瑣將軍西西拉」:參考 士 4:1~24 。 ●「摩押王」:參考 士 3:12~30 。――《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10】「他們就呼求耶和華說:‘我們離棄耶和華,侍奉巴力和亞斯他錄,是有罪了。現在求你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我們必侍奉你。’」 “〔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參看第七章3、4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巴力與亞斯她錄”皆是異教的神。詳情請參看7章4節的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 「巴力、亞斯她錄」(10節)是迦南人的偶像。──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巴力」:這個字字面意義是「主人╱所有人」, 通常是指迦南人的神哈達(Hadad)。巴力是迦南多神教中伊勒(El)的兒子,負責風調雨順,因此是農產之神。伊勒是較隱匿的神祇,而巴力則是諸多作為的神祇,因此古代近東極為盛行敬拜巴力。舊約中巴力的別名計有:巴力比力士(Baal~berith 士 9:4 )、巴力毘珥(Baal~peor民 25:3 )、巴力迦得(Baal~gad 書 11:17 )、巴力西卜(Baal~zebub, Baal~zebul
王下 1:2 )。耶洗別將腓尼基人敬拜巴力米爾夸特(Baal~melqart)的風俗引進以色列。迦南人稱敘利亞人之神哈達(Hadad)為巴力,因此同一時期的舊約作者往往將之統稱為複數的「眾巴力(諸巴力)」(Baalim)。此字又可解為「眾丈夫」、「眾主人」或「眾君主」,隱喻淫亂。有很多先知也採用這隱喻 何 2:1 及下, 何 3:1 及下, 耶 3:6 及下等等。 ●「亞斯她錄」:常被當成巴力的妻子,是掌管戰爭與生育的女神。敘利亞北方的人稱之為亞拿特神(Anath)。烏加列文本中的亞拿特神常以「童貞女」的形像出現,是巴力的妹妹,與巴力一樣是諸多作為的神明。這些生育神祇的敬拜儀式每每包含放蕩墮落的行為,包括獻嬰孩為祭,迦南地尤以為烈。――《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11】「耶和華就差遣耶路巴力、比但、耶弗他、撒母耳,救你們脫離四圍仇敵的手,你們才安然居住。」 “比但”。可能是一個不知名的士師(然而,他在這論證裏有什麼作用呢?),但這可能是抄寫員的錯誤,原本應作巴拉(如七十士譯本和敘利亞譯本;比較來一一32)。――《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比但當為巴拉之誤。9節提到西西拉,而巴拉是打敗他的人(士四14)。否則,此人便是一位沒有記名的士師。――《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比但」:此名未見於士師記中,古譯本一般認為是文士抄寫之誤,改譯作「巴拉」(參士4:6; 來11:32)。――《串珠聖經注釋》 基甸拆毀巴力的祭壇,以色列人給他起名“耶路巴力”(參士6:32)。――《靈修版聖經註釋》 「比但」(11節)可能就是「巴拉」。──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比但」:字義是「審判中」,不像 12:11 其他士師記中的人名,此名沒有出現在士師記中,不過七十士譯本作「巴拉」,也就是 士 4:1~24 中出現的那一個巴拉。比但有可能是另一個沒有被記載的士師,也有可能就是「巴拉」。 ●「撒母耳」:有一些古老譯本作「參孫」,不過撒母耳放在此處也沒有不對。――《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12】「你們見亞捫人的王拿轄來攻擊你們,就對我說:‘我們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其實耶和華你們的神是你們的王。」 雖然現在以色列人已經立了王,但這位王不能代替神,更不能越過神,因為「其實耶和華——你們的神是你們的王」(12節)。後來神揀選大衛作王,也不是用大衛來代替神。大衛之所以合神心意,是因為他一生都接受神在自己身上掌權,所以能顯出神自己作王的事實,可以預表基督永遠作王,也就是神永遠作王。 ◎「亞捫人的王拿轄來攻擊你們」:這個應該不是 8:1~7 的主因,但是可能是原因之一,不管怎樣掃羅剛剛打勝仗,撒母耳就拿這個作為立王原因之一。――《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12神的王權】出埃及記以降,經文一直發展的觀念是耶和華為以色列人爭戰,以致祂受推崇為戰士與君王。約書亞記一再表示以色列的勝利是主的勝利。耶和華被公認為他們的王和勇士,引領他們在戰爭中得勝。聖經有眾多的經節,形容耶和華是王(如:出十五18;民二十三21;士八7;撒上八7,十19)。然而神是王的概念,並非只見於以色列。瑪爾杜克(巴比倫)和巴力(迦南)二神都制服了海洋──他們仇敵的化身(分別名為查馬特和雅姆)──來彰顯其王權。在爭戰中建立秩序,被高舉為王,和設立居所,都是古代近東文學描述宇宙性戰事中穿插的主題。具體一點來說,亞述人就宣稱亞述神是君主,在位的亞述王基本上只是他世上的代表而已。其分別是以色列和其他國家不同,截至此時為止仍然沒有在世的對應角色。神被視為興起軍事領袖和賜與勝利的那位,證明了祂才是引領他們在戰爭中得勝的君王(見八7的注釋)。從今開始,掃羅在世上的王權就是耶和華在天上作王的反映。──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二13】「現在你們所求所選的王在這裡。看哪,耶和華已經為你們立王了。」 神揀選了屬肉體的掃羅作王,不是因為他合神心意,而是因為他合人心意,是百姓「所求所選的王」(13節)。人若「順從耶和華」(14節),以神為王(出十五18),就可以為神作王;人若「不聽從耶和華的話」(15節),不肯以神為王,就不能為神作王。神要借著掃羅讓我們看到,人的肉體生命若不肯接受神的拆毀和建立,就不可能為神作王。──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二13~18】撒母耳警告以色列人,只有當他們敬畏耶和華,不再背逆祂,王才會實現所預期的拯救。――《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對立國的忠告:雖然立王一事神所不悅,但只要百姓敬畏神,聽從神的命令,仍可得享神佑。最後撒母耳以打雷降雨的神跡印證這忠告的嚴厲性及真確性(17)。――《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二14】「你們若敬畏耶和華,侍奉他,聽從他的話,不違背他的命令,你們和治理你們的王,也都順從耶和華你們的神就好了。」 ●
12:14 原文最後沒有「就好了」,因此節的語意並不十分清楚,不過基本上就是說明如果以色列人和他們的王順服神的話,就不至於被神擊打。――《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14~15】提出了耶和華的祝福和懲戒標準:①是否盡心委身於神(太22:37);②是否順從神的旨意(撒上15:22;來5:8);③是否做好準備要聽從神的引導 。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二15】「倘若不聽從耶和華的話,違背他的命令,耶和華的手必攻擊你們,像從前攻擊你們列祖一樣。」 ●
12:15 後面應該譯為「雅威的手必攻擊你們,和對你們列祖一樣」。 ◎對神來說,「要求立王」是一種叛變,不過如果以色列人的「不信」僅止與此,神還能接受。如果更進一步的悖逆,就會有更嚴重的後果。有時候我們也會做了一些錯誤,但我們能夠在被提醒後,就停留在原處或往回走嗎?還是繼續犯罪下去?――《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16】「現在你們要站住,看耶和華在你們眼前要行一件大事。」 【撒上十二16~18】超自然的氣象現象結束了撒母耳的信息,這是神同意撒母耳的慈愛答覆。在米斯巴擊敗非利士人時也曾出現過這一現象(7:9,10),是百姓經歷神的存在、治理與震怒的重要事件(賽63:10;7:10)。若有人與神相交而傳講真理,他的信息必更為有力,且使百姓有機會作到真正的悔改與覺醒(19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二17】「這不是割麥子的時候嗎?我求告耶和華,他必打雷降雨,使你們又知道又看出,你們求立王的事,是在耶和華面前犯大罪了。”」 割大麥約在陽曆五、六月間,“打雷降雨”是極不尋常的現象,神藉此要百姓順服。――《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割麥子的時候」(17節),大約是四月中旬到六月中旬,已經進入旱季,「打雷降雨」(17節)是很不尋常的事情,會損害莊稼,所以說: 「夏天落雪,收割時下雨,都不相宜」(箴言二十六1)。神用「打雷降雨」作為記號,讓以色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罪上加罪」(19節):1、立王的動機不對,百姓要求立王,實際上是不肯以神為王(12節);2、立王的時間不對,百姓著急立王,但神早已暗中預備的大衛王(得四22)還沒有出生。──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割麥子的時候」:時間大約是四月中旬到六月中旬。此時春雨已經結束,進入巴勒斯坦的旱季。――《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17~18】由於在割麥子的季節(五、六月間)很少下雨,所以這次雷雨被視為神所顯的神蹟。――《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通常在以色列地四至十月是旱季,如今竟在五、六月間「割麥子的時候」有「打雷降雨」的事,實在是神跡。――《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二18】「於是撒母耳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就在這日打雷降雨,眾民便甚懼怕耶和華和撒母耳。」 ●「懼怕」耶和華:也就是「敬畏」的意思。 ◎這個「神蹟」變成一種記號,讓以色列人清楚知道神的心意,也讓撒母耳先知的職分在君王制度之外繼續存留。――《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19】「眾民對撒母耳說:“求你為僕人們禱告耶和華你的神,免得我們死亡,因為我們求立王的事,正是罪上加罪了。”」 我們求立王的事正是罪上加罪了: 百姓原是出於以人為本的動機執迷不悟地要求立王(12節;8:5,19,20),如今終於明白自己的罪並悔改。我們也是曾經離棄神的王權,追求世俗目標的人。若有人認識到了這種深重的罪孽,必會象以色列百姓那樣獻上“免得我們死亡”的迫切禱告(19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二19~25】百姓認罪求赦及撒母耳的安慰語:百姓因懼怕神的刑罰而求神赦宥,撒母耳於是重申順從神、事奉神的重要,且答應「不停止為他們禱告」。――《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二20】「撒母耳對百姓說:“不要懼怕!你們雖然行了這惡,卻不要偏離耶和華,只要盡心侍奉他。」 【撒上十二20~21】這是對悔改百姓的三重勸勉:①以神的恩典安慰他們(不要懼怕);②通過話語使百姓回想過去的罪孽(你們雖然行了這惡);③指出信仰的道路(卻……事奉他)。選擇作工的神而離棄假神,就是信心的開端。神要求那些放棄被罪所玷污的過去而開始過聖潔的生活(書24:5)的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二21】「若偏離耶和華去順從那不能救人的虛神是無益的。」 「虛神」(21節)原文是「虛空」、「虛幻」。──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虛神」:「虛空」、「虛幻」。――《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22】「耶和華既喜悅選你們作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棄你們。」 神的名象徵祂的聲望與品格。――《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神的這一偉大應許,正是我們得救的喜樂和平安的根據(書1:5)。儘管以色列人不斷的悖逆神,但耶和華還是:①“喜悅選你們做他的子民”。這節經文證明神的愛永不失敗,神才是愛的本體(哈3:17;約壹4:8,16);②藉著自己的百姓而彰顯其“大名”。換言之,神要藉著自己的選民得榮耀(詩50:15)。因此聖徒的生活斷不會以失敗告終(路1:78,79;羅8:2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整個士師時代,以色列人不斷悖逆、受管教,又不斷蒙拯救,證明一個事實:神是信實的,祂的揀選決不會失敗。因為「耶和華既喜悅選你們作祂的子民,就必因祂的大名不撇棄你們」(22節),神的百姓在最黑暗的時候也能看到希望。──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雖然神「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三十四7),但只要百姓的心思回轉歸向神,神在追討罪惡、對付愚昧的同時,還是會「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出三十四7),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因為神既然揀選了我們「作祂的子民」(22節),「就必因祂的大名不撇棄」(22節)我們。因此,當信徒軟弱、跌倒、甚至犯罪的時候,不要因為「懼怕」(20節)而去「順從那不能救人的虛神」(21節),而應當「不要偏離耶和華,只要盡心事奉祂」(20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大名」:「偉大的名字」。――《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23】「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 撒母耳認為不禱告是得罪耶和華的罪。――《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領袖所當作到的兩件重事:①不住地為百姓代禱;②完全投入到教導真理的教育工作中,將良善的真理教導他們。尤其是撒母耳宣告領袖停止代禱是“罪”。今天的教會領袖(牧師、教師等)所必須做到的是迫切“祈禱”和“透過身體力行來教導”。教育若缺少這一環,或許能傳達言語和知識,卻無法改變人格<提後 緒論,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先知的兩個職分,是為百姓禱告(23節)、「以善道正路指教」(23節)百姓。先知停止為百姓禱告,就是得罪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意思是「絕不會因為停止為你們禱告而得罪耶和華」。 ◎此處提及先知的兩個職分:一是「為百姓禱告」、二是「教導百姓正道」。我們是否也為基督徒禱告?教導信徒正道?――《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二24】「只要你們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地盡心侍奉他,想念他向你們所行的事何等大。」 只要你們敬畏耶和華: 這是勸勉的核心:①敬畏的對象是神。我們“沒有必要畏懼”(詩3:6)世上的被造物,但要“畏懼”(太10:28)創造宇宙的神;②敬畏神的根據是神為我們行的大事,“所行的事”在這裡指從亞捫人手中救贖以色列人的事,在新約中則指基督的救贖事工;③敬畏的結果是誠實地事奉耶和華。“敬畏”神是聖徒屬靈生活,倫理生活,實踐生活的目標。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人若「敬畏耶和華」(24節),就不必「懼怕」(20節)滅亡;人若不「敬畏耶和華」、「仍然作惡」(25節),即使有王帶領、有群眾壯膽,結局也只是「一同滅亡」(25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百姓要求立王,雖然是「罪上加罪」(19節),但只要百姓「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地盡心事奉祂」(24節),神仍然能使用人的錯誤來成就祂榮美的旨意,借著屬肉體的掃羅王來顯出屬聖靈的大衛王。同樣,我們過去的失敗和愚昧,也不會影響今天在神面前的追求;認識了肉體的敗壞,正是我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的動力。──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二25】「你們若仍然作惡,你們和你們的王必一同滅亡。”」 你們若仍然作惡……必一同滅亡: 這裡的“惡”,參考24節就是指“不敬畏神”。神借著無數神跡奇事證明自己是活著的神,並藉著先知明確啟示了自己的旨意,人若還不肯敬畏神,無疑是在悖逆神。悖逆神的個人或民族只有滅亡(太21:44)。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思想問題(第12章)】 1 在掃羅登基的慶典中,撒母耳為何首先自白一番 (2~5), 然後才訓勉百姓? 2 撒母耳在民眾面前,可坦然自稱治事正直,並以耶和華和掃羅王為證。你若是群眾的領袖,你能否問心無愧,而且在眾人面前無可指摘? 3 撒母耳道出以色列的歷史,到底這和當日百姓的行為有何相關?對你又有何意義? 4 試從撒母耳對百姓的囑咐(14~25)看耶和華是一位怎樣的神。 5 撒母耳答應百姓不停止的為他們禱告(23)。你有多久沒有為別人代禱了? 6 試分析撒母耳在整個過程中對百姓的態度和手法。你認為那些方面是今日教會領袖應學效的?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