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十四章拾穗 【撒上十四1】「有一日,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對拿他兵器的少年人說:“我們不如過到那邊,到非利士人的防營那裡去。”但他沒有告訴父親。」 非利士的這支駐防軍大概是在密抹,也是從這裡派出三支軍隊進掠以境(十三17~18)。本章記述約拿單的戰績,和他吃蜂蜜獲罪,以及以軍吃帶血的肉得罪神的事。 “那邊”指密抹隘口的北邊,非利士人在那裡安營。――《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拿他兵器的少年」:即他的侍從。――《串珠聖經注釋》 有一日: 可能指非利士防兵抵達通往迦巴的隘口(12:23)後 。沒有告訴父親: 這麼做是因為:①形勢緊迫;②需要徹底保密。約拿但不曾告訴任何一個以色列軍人 (3 節)。掃羅看到非利士兵營中發生了騷亂,查點士兵,才發現少了約拿單(16,17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拿兵器的少年人」(1節),指為君王或將軍拿盾牌、武器的隨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拿兵器的少年人」:專為君王或指揮官拿盾牌或其他武器的人,埃及、赫、亞述等國的戰爭圖像中,都有類似的角色出現。――《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1~5】約拿單大概認為父親掃羅必定不贊同他的做法,故秘密行事。――《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四1~15】繼13章之後,描述了密抹戰役的第五局面。藉著約拿單,以色列從兵力上的劣勢(13:5~7),掃羅妄為的獻祭(13:8~14)造成的極其絕望的狀況中取得了戲劇性的勝利(16~23)。這裡我們尤其要留意的是約拿單的信心(6節)。他的勇敢固然寶貴,但使他能夠勇敢的是他對耶和華救恩的洞察力和堅定的信仰。神實實在在地在為自己的百姓作工,唯有對神的信心,才是真正的勇氣和膽量的根據(書1:9;賽41:10;約壹4:1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1~46】約拿單突襲非利士人奏效:約拿單憑著信心,靜悄悄地與拿兵器的少年私自攀過山峰突襲非利士防營。因有神的同在,這次行動果告成功,掃羅乘機揮軍將非利士人趕回故地。――《串珠聖經注釋》 密抹戰役開戰之前,掃羅因按已意獻祭而被先知宣告他將失去王位(13:13,14),在戰鬥的過程中,再次犯下嚴重的錯誤。士兵因戰爭而筋疲力盡,他卻命令他們要禁食(24節),錯失了獲勝的機會(14:29,30)。此罪源于掃羅的不信,他魯莽而獨斷,並且無視神而固執已見。本章特別刻畫了一位信心之人,與掃羅的陰暗面相對比,偉大的信仰人物,他就是掃羅的兒子約拿單。約拿單通過信仰的委身(6節),將絕對的劣勢扭轉為優勢。本章突出了約拿單出於信心的拯救行動,被譽為“約拿單的篇章”。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2】「掃羅在基比亞的盡邊,坐在米磯侖的石榴樹下,跟隨他的約有六百人。」 掃羅本在迦巴(十三16),現在南撤到基比亞的郊外,米磯侖若按《以賽亞書》十28所記,與基比亞相距甚遠,掃羅不可能既在基比亞又在米磯侖。此字或為“打禾場”的誤抄,他是在打禾場的石榴樹下。此樹當為一個顯著界標或宗教聖樹,以色列人的領袖喜在有歷史性的大樹下聽審(士四5)。――《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米磯侖」:在密抹以北;但按本段提及的地理,掃羅應在密抹以南,因此有學者認為原文可能是與「米磯侖」字根接近的另一個字;指「打禾場」。通常打禾場設在露天的小丘上,掃羅坐在那裡可俯瞰周圍,提防敵人突襲。――《串珠聖經注釋》 當約拿單突襲非利士的時候,掃羅因懼怕非利士軍隊,在“石榴樹下”耽延。這是心中有神同在和無神同在之人的不同之處(詩23:4)。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儘邊」:「末端」、「盡頭」、「邊界」。 ●「米磯崙」:字義是「斷崖」,也有人認為這是「打穀場」的誤寫。――《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2 米磯侖的石榴樹】部分學者認為米磯侖是個禾場,其他學者則提出這是司文尼幹河的古名。基比亞/迦巴東面一哩有個名叫臨門盤(希伯來語「臨門」是「石榴」之義)的地方(見:士二十45的注釋)。當地有一個巨大的山洞,可能是掃羅的大本營。但如果禾場的說法才是正確的話,迦巴和司文尼幹河之間有一個古禾場。烏加列文獻提到這禾場是達尼珥王與百姓會面之處。然而在本節所述的情況下,禾場這種空曠地方的可能性似乎比較低。──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四3】「在那裡有亞希突的兒子亞希亞,穿著以弗得。(亞希突是以迦博的哥哥,非尼哈的兒子,以利的孫子。以利從前在示羅作耶和華的祭司。)約拿單去了,百姓卻不知道。」 “以弗得”。在危急關頭,以弗得是用來求問神的。祭司大概是用以弗得胸牌上的烏陵和土明來求問神。參看出埃及記二十八章6至30節的腳註。借發問是非題,祭司可以剔除錯誤的選擇。――《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以弗得”為大祭司禮服的一部分,藏有烏陵和土明的決斷胸牌貼在以弗得上(出二十八28~30)。烏陵與土明為尋求神的旨意之用,由大祭司保管。參二18注。 亞希亞是撒母耳的老師以利的遺商,又名亞希米勒(二十二20),在掃羅朝中擔任大祭司。後來掃羅大殺祭司家族(二十二11~23),亞希亞(亞希米勒)之子亞比亞他攜以弗得投奔大衛。(也有人說亞希亞是二十一1提到的亞希米勒的兄弟,亞希米勒繼他為大祭司)。――《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以弗得」:祭司穿的無袖外袍,系於其上的胸牌附有烏陵、土明,祭司藉以求問神諭(參19)。――《串珠聖經注釋》 「亞希亞」(3節)是以利的孫子,在掃羅朝中擔任大祭司。──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希亞」:字義是「耶和華的兄弟」,以利的後裔,又名「亞比米勒」或者「亞比米勒」是「亞西亞」的兄弟22:20 。 ●「以弗得」:祭司所穿戴的禮服,後來成了迷信之物,用來求神問卜。 ◎看來掃羅失去撒母耳的支持之後似乎就轉向以利家族的大祭司尋求神的指引。 ◎這場戰役,以色列人在隘口南邊,非利士人在北邊。約拿單獨自滲透到北邊的敵營去,沒有讓其他人知道。――《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4】「約拿單要從隘口過到非利士防營那裡去。這隘口兩邊各有一個山峰,一名播薛,一名西尼;」 「播薛」:意即溜滑;「西尼」:意即荊棘眾多。這些名字顯示兩個山峰都難以攀登。――《串珠聖經注釋》 隘口: 意指通道兩邊。 播薛: “閃閃發光”。 西尼“荊棘,蒺藜”。 上述石頭的名稱暗示通往非利士人所駐紮的密抹(13:22)的路,是懸崖峭壁,路上有很多光滑而尖利的石頭(13節)。約拿單和他的士兵,穿越這些岩石群潛入到固若金湯的要塞。當人遇到阻礙的時候,為義所發的熱心就會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藉著突破難關而顯明義舉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民14:6~10 ;太5:10~1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山峰」(4節)原文是「牙形峭壁」。「播薛」(4節)的意思是「極白的、閃耀」,位於峽谷的北面,受到充分日曬。「西尼」(4節)的意思是「多刺的」,位於峽谷的南面。以色列人在峽谷南邊,非利士人在北邊。約拿單與隨從要穿越峽谷,必須先爬下西尼懸崖,再爬上播薛懸崖,需要嫺熟的攀岩技巧和極大的勇氣。──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山峰」:原文是「牙形峭壁」。 ●「播薛」:字義是「極白的」、「閃耀」。顯示此峭壁受到充分的日照。位於北邊朝南。 ●「西尼」:字義是「多刺的」,位於南邊朝北的峭壁。――《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5】「一峰向北,與密抹相對,一峰向南,與迦巴相對。」 ◎由這裡的形容,可以想像約拿單他們要爬過怎樣艱險的峭壁。――《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6】「約拿單對拿兵器的少年人說:“我們不如過到未受割禮人的防營那裡去,或者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 未受割禮人: 與神的選民以色列相對比,出自以色列“選民信仰”的表達方式<利20:24,認識選民思想>。無論陷入怎樣危難的處境,聖徒行事當確信神愛我們並揀選我們的事實(約壹4:9,10)。 耶和華……不在乎人多人少: 體現了約拿單的信仰,他相信勝利的關鍵不在乎力量的大小,而在乎神的幫助。這與基甸(士7:4,15)、大衛(17:47)、所羅門(傳9:11)、亞撒(代下14:11)、希西家(代下32:7,8)等人的信仰一脈相通。因為,約拿單作戰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名,乃是為了對神的仇敵(未受割禮人)執行聖戰(民14:8;詩20:7;賽12: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6節),也可譯為「因為不管人多人少,都不能阻止耶和華拯救」(英文 ESV譯本)。約拿單認定是神為百姓爭戰,所以他所注意的不是「人多人少」(6節),而是神的同在。──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當掃羅抵抗亞捫人的時候,神激發起百姓的勇氣,結果有三十三萬人跟隨掃羅(十一8);這次神不再干預,結果只有六百人「戰戰兢兢地跟隨他」(十三7、15)。神這次只興起約拿單和他的隨從,又使用地震,好讓百姓認識到得勝不是根據「人多人少」(6節),也不是倚靠掃羅作王的領導能力,完全是倚靠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耶和華「使人得勝」:「拯救」。 ●「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因為不能阻止耶和華拯救,不在乎人多人少」。 ◎此處可以看出約拿單似乎對膠著的戰爭感到不耐煩,所以希望有些進展。於是冒險到敵營去。――《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6~12】約拿單尋求神引領的預兆:藉著非利士防兵所說的話來看神有否允賜勝利。――《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四6~15】講約拿單憑信心破敵的方法獲得成功。以色列人輕視非利士人,稱之為“未受割禮人”(士十四3)。――《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上十四7】「拿兵器的對他說:“隨你的心意行吧!你可以上去,我必跟隨你,與你同心。”」 【撒上十四8】「約拿單說:“我們要過到那些人那裡去,使他們看見我們。」 【撒上十四9】「他們若對我們說:‘你們站住,等我們到你們那裡去’,我們就站住,不上他們那裡去。」 神借默示、先知,也借環境來讓人明白祂的旨意。這裡和十3都是根據看似無關的事,來決定行動。――《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上十四10】「他們若說:‘你們上到我們這裡來’,這話就是我們的證據,我們便上去,因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們手裡了。”」 在正常情況下,非利士人應該要求約拿單留在原處,而不是讓他們爬上懸崖接近自己。因此,約拿單用反常的情況作為神開路的證據(10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四10神諭機制的解釋】這時代的神諭機制大體上是按照非是即否的機制運作,神明透過指定的事件提供是或非的答案。指定的事件一般是正常或異常事件的發生(見:士六36~40;撒上六7~9的注釋)。然而在本節的情況下,非利士人的兩個盤問都可說是正常而合宜的。──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四11】「二人就使非利士的防兵看見。非利士人說:“希伯來人從所藏的洞穴裡出來了。”」 洞穴: 原文中前面有定冠詞,因此此洞穴可能是約拿單和其隨從在非利士陣營附近,藏身用的地方。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11~12】「希伯來人 ...... 出來了 ...... 你們上 ...... 指示你們」:非利士防兵譏諷的話。他們邀請約拿單爬上山,顯然認為這是難以辦到的事。――《串珠聖經注釋》 非利士防兵一面嘲笑約拿單(11節),一面讓他們爬上山(12節),認為這是難以辦到的事。──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四12】「防兵對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說:“你們上到這裡來,我們有一件事指示你們。”約拿單就對拿兵器的人說:“你跟隨我上去,因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裡了。”」 ●「指示你們」:「讓你們知道」。 ◎ 14:12 中約拿單要求拿兵器的少年人「你跟隨我上去」。這真是以身作則的領導者風範,他先面對危險,才要求屬下跟著一起面對危險,我們有這樣的領導精神嗎?――《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13】「約拿單就爬上去,拿兵器的人跟隨他。約拿單殺倒非利士人,拿兵器的人也隨著殺他們。」 ●約拿單就「爬上去」:原文是「手腳並用爬上去」。――《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13~15】約拿單與侍從大概沿另一條路上山,或攀峭壁而上,使防兵看不到他們,未加防範,於是約拿單和侍從一下子殺了二十人。――《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四14】「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起頭所殺的,約有二十人,都在一畝地的半犁溝之內。」 從那比較細小的範圍可見,那是一場前哨戰。――《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一畝地的半犁溝”:原文作“半約克”。一約克(yoke)為一對牛在一個普通工作天能犁出的土地,為古代量度土地的一種方法。――《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在一畝地 ...... 之內」:經文殘缺,意思不易確定,可能是描述約拿單殺死非利士人的地點。――《串珠聖經注釋》 一畝地的半犁溝之內: 指“一對牛在半天內所耕的地”,相當於今天的約2023,8平方米。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一畝地的半犁溝」(14節)原文是「半個犁過的約克」。「約克」是土地量度單位,一「約克」大約是半公頃,即一對牛在一個工作日能犁出來的土地面積。──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一畝地的半犁溝」:原文是「半個約克」,當時的人用一對牛在一個工作天能夠犁出來的的土地面積作為土地量度單位,此處所指的就是這個大小的一半。這個面積大約四分之一公頃。――《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15】「於是在營中、在田野、在眾民內,都有戰兢,防兵和掠兵也都戰兢,地也震動,戰兢之勢甚大。」 “掠兵”。直譯作:破壞者;即非利士人的侵襲者。一場地震使士兵更加恐慌。――《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地也震動”是神親自干預。神用自然的力量來施行拯救的事看七10;書三14~17等。――《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防兵遇突襲而手足無措,跑回營地報訊,剛巧掠兵(13:17~18)回營,於是整個營地的軍兵戰兢起來,加上地震的影響,立時人心惶惶。――《串珠聖經注釋》 所有非利士人都因神超自然的工作而戰兢(王上19;11;賽33:14。)戰兢含有“恐懼”的意思(panic,NIV,RSV)。因此,本節是指非利士人陷入神所施行的恐懼中。 營……眾民……防兵……掠兵……地: 神的震怒臨到了全地,不論是人格體還是非人格體(出9:22,23;王下22:13;詩2:12;珥2:25)。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地也震動」(15節),是神的親自干預,使非利士人更加恐慌(16節),甚至互相擊殺(20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戰兢」:原文也有「震動」的意思。與後文的「地震」呼應。 ◎約拿單攀岩上到敵營後,還有能力殺死20個人。不過,即使是這樣,非利士人也不用害怕,但是神就用超自然的害怕來干擾非利士人,導致以色列人奇蹟式的獲勝。――《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16】「在便雅憫的基比亞,掃羅的守望兵看見非利士的軍眾潰散,四圍亂竄。」 掃羅的守望兵觀察到非利士營怎樣因約拿單的攻擊而潰亂。――《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守望兵」:應該是一種專門監視敵情的軍種。不過基比亞應該看不到密抹的敵營動態,此處應該是用特殊的情報傳遞方式傳達信息。 ●「潰散」:原文是「融化」。――《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16~23】掃羅乘勝追擊:正當非利士人在營中惶恐亂竄之際,掃羅已聞風聲,並查出是約拿單突襲的緣故,於是急不及待上戰場去。由於敵軍中的希伯來人轉過來作內應,另有百姓加入增援勢力,以色列軍能把非利士人趕出密抹。――《串珠聖經注釋》 這是始於13:1之密抹之戰的第七個局面,記述了以色列戲劇性的勝利。約拿單的突襲是以色列獲勝的契機(17節),但終極原因是神所降下的恐懼(15節),使非利士陷入一片混亂(20節)而不戰自敗(23節)。實際上密抹戰役的勝利是神的勝利。須知,聖徒的所有成功和通達,與其說是靠我們的能力和智慧,勿寧說是神的恩惠與禮物(羅8:37;林前15:57)。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17】「掃羅就對跟隨他的民說:“你們查點查點,看從我們這裡出去的是誰?”他們一查點,就知道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沒有在這裡。」 查點: 希伯來原文,在很多處被譯成“數點”(number)(11:8,13:15;民1:21,22;代上23:24),在此處則具存“點名”之意。(“查點”,共同譯文;muster,NIV)。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18】「那時神的約櫃在以色列人那裡。掃羅對亞希亞說:“你將神的約櫃運了來。”」 “約櫃”。這時約櫃在基列耶琳;約櫃放在那裏已經二十年了(七2)。然而,約櫃可能曾暫時停放在基比亞。七十士譯本作“以弗得”,一種可以用來作決策的物件(比較一四3)。――《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約櫃一直停放在基列耶琳(七1~2),到大衛王時才運到耶路撒冷(撒下六1~5)。約櫃從未作求問神旨意之用。掃羅所要的或為以弗得,因希臘文舊約《七十士譯本》不作“約櫃”,而為“以弗得”(看十四3)。――《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約櫃」:當時仍放在基列耶琳
(7:2) , 至大衛作王時才將它搬進大城(撒下6:2) 。 七十士譯本則作「以弗得」。掃羅要將「約櫃」(也可能是「以弗得」。見3)運來, 大概是要藉此求問神他們應否出戰。――《串珠聖經注釋》 「約櫃 אָרוֹן」當時仍放在基列·耶琳 (七2) ,七十士譯本譯為「以弗得 אֵפוֹד」,這兩個詞的希伯來原文相似,抄寫時容易混淆。掃羅將「約櫃」或「以弗得」運來,
是為了求問神能否出戰。──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約櫃」:七十士譯本作「以弗得」,由於前文沒有提及約櫃,所以七十士譯本可能比較正確。後面掃羅的吩咐的「停手」,也支持這是「以弗得」,而祭司正在用烏陵土明求問中。――《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18~19】體現了掃羅善變的信仰。 掃羅原本打算就作戰計畫求問神的指示(18,37節),但看形式有利於自己,就取消了對神的呼求(19節)。他認為,沒有神的指示也能戰勝。掃羅並沒有藉著祈禱和敬拜尋求神的旨意,反將這視作滿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是典型的祈福主義和迷信式的信仰<王下19:15,祈禱的要素和形態>。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19】「掃羅正與祭司說話的時候,非利士營中的喧嚷越發大了。掃羅就對祭司說:“停手吧!”」 “停手吧”。即“現在不要求問神了;沒有時間了!” ――《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停手”是說暫時停止不去尋問神。掃羅急於殺敵,故命祭司停手。掃羅將自己的判斷放在對神的倚靠之上。――《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非利士營混亂的情況正是掃羅出擊的好時機,故他命令祭司停手不用求問神,認為應把握時間立刻上陣。――《串珠聖經注釋》 「停手」(19節)指停止用烏陵和土明來尋問神。掃羅本來要求問神,但非利士營中明顯的混亂,使他滿有把握地認為不必再求問神,可以倚靠自己的判斷投入戰鬥。──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此處很寫實的紀錄掃羅本來要認真求問神,因為戰場上有明顯的優勢,所以就終止詢問神的儀式,先進行戰爭。雖然最後還是勝利,但是很明顯的「神」只是掃羅的工具,對他有妨礙,就丟一邊去。――《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20】「掃羅和跟隨他的人都聚集,來到戰場,看見非利士人用刀互相擊殺,大大惶亂。」 非利士人用刀互相攻擊: 神藉著約拿單的突襲,擾亂了非利士人的心,使他們互相擊殺。非利士軍隊曾誇耀自己的武器與兵力遠勝於以色列(13:19,22),卻因此遭到滅亡(士7:22;代下20:23)。這是掌管戰爭的神介入的結果(17:47),也是神對約拿單的幫助(6節)<緒論,聖戰>。確保國家安全的最明確的路徑就是被神認可,成為一位守望者(詩篇121:3~8;127:1;珥2:20)。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21】「從前由四方來跟隨非利士軍的希伯來人,現在也轉過來幫助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以色列人了。」 「希伯來人」:是外族人對以色列人的稱呼,在此指先前變節跟隨非利士人的以色列傭兵。――《串珠聖經注釋》 「希伯來人」(21節),可能指被迫跟隨非利士人的以色列僕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四21~22】聽見以色列人得勝的消息,逃兵(或雇傭兵)便回來了,而那些曾逃避初始衝突的人也加入戰爭。――《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十四22】「那藏在以法蓮山地的以色列人,聽說非利士人逃跑,就出來緊緊地追殺他們。」 「以法蓮山地」:在便雅憫境。――《串珠聖經注釋》 ●「法蓮山地」:在便雅憫山地北部,距離戰場比較遠。――《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23】「那日,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得勝,一直戰到伯亞文。」 「伯亞文」:按13:5,位於密抹的西邊。――《串珠聖經注釋》 一直戰到伯亞文: 戰爭從密抹往西邊的伯亞文(13;16)。在密抹之役中,以色列追殺非利士軍隊過了伯亞文直追趕到亞雅侖戰鬥才結束(31,46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伯亞文」:也就是「伯特利」。 ●「一直戰到伯亞文」:字義是「戰爭擴展到伯特利」。 ●七十士譯本在這段之後還加上「所有的百姓都與掃羅同在,約有一萬人,戰爭擴展到以法蓮山地的每一個城市」。 ◎事實上即使神幫助人成功,也未必表示那個人是比較敬虔或沒有錯誤的。由掃羅身上就可以看見這樣的狀況。――《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23 伯亞文】名為伯亞文的城鎮未有確切的考證。經文提及這城時的語氣顯示它比艾城著名。瑪爾揚遺址經常被提出為可能的地點。考古學家至今仍未在此挖掘,但初步勘測卻發現了鐵器時代的文物。有人相信何西阿以伯亞文(直譯:「罪惡之家」)為密抹以北之伯特利(直譯「神之家」)的貶稱(見:何四15,五8,十5)。此外又有一個可能。部分舊約古卷作伯和侖,這城位於密抹的東面。追擊往亞雅侖的途中,這幾個城鎮都有路經的可能。──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四24】「掃羅叫百姓起誓說,凡不等到晚上向敵人報完了仇吃什麼的,必受咒詛。因此這日百姓沒有吃什麼,就極其困憊。」 掃羅輕率起誓,百姓因此犯罪(32節),兒子約拿單幾乎喪命(43~45節),更延阻了追擊非利士人。他叫百姓起誓的重心是要向敵人報仇;不像他兒子約拿單,作戰是為了神的榮耀和全民的安全(看6~12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大概看出神與百姓同在,使他們能夠勝過非利士人,所以要求百姓以禁食這苦行討神歡心,盼望神繼續使他們得勝。 「向敵人報完了仇」:原為「我向我的敵人報完了仇」。――《串珠聖經注釋》 掃羅下達禁食命令,可能是為了在戰略上需要速戰速決以殲滅非利士,但更加重要的原因則是因他追求功名,且以自我為中心的獨斷。若有領袖不滿足手下的需要與基本需求,反而一味地追求名譽、財富與權力,不僅會受到手下的抵制,也會被神徹底排斥(弗6:9;腓2:4;雅1:27;彼前3:8)<耶22:1~7,領袖的責任>。
向敵人報完了仇: 暗示掃羅不以密抹之戰為聖戰,反而認為是高舉自己的戰爭。掃羅的判斷和誓言出於錯誤的動機,導致了各種不良結果(29,32,37,44,46節),雖戰勝卻導致失去神和百姓信任的悲劇(45節)。警戒了以自我為中心與輕率發誓言將會帶來惡果。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輕率地中止求問神(19節),卻草率地「叫百姓起誓」(24節),可能想用起誓的方法來討好神。這個誓言聽起來很熱心,但卻完全沒有必要,反而減弱了百姓的戰鬥力。倚靠肉體的事奉,有時冷淡,有時也會很熱心;但無論是冷淡還是熱心,都是根據肉體、根據環境,而不是根據真理,所以在神面前都不蒙悅納。──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極其困憊」:原文是「被嚴厲壓制」。 ◎不知道掃羅沒事要百姓發這種誓幹麼,沒必要的誓言導致軍隊力量減弱,也導致約拿單差點喪命,又讓百姓吃血犯罪。或許掃羅的立意是好的,但看來掃羅真的沒有當領導者的才能。 ◎有學者認為這是掃羅輕率終止用以弗得尋求神心意後,反過來希望用發誓、咒詛的方法換取神的恩寵所導致的「不必要發誓」。 ◎24~46上一段是「概述」,這一段是詳細記載 14:23 當天發生的重要細節。――《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24 為打仗而禁食】在聖經以外,古代近東沒有什麼禁食的例證。禁食通常是在哀悼之時進行。舊約中宗教性的禁食通常與向神懇求有關。其原則是所求之事重要到一個地步,懇求者集中精神於屬靈景況上,肉身需要則退居幕後。如此禁食是為使人淨化,在神面前謙卑而設的(詩六十九10)。這應該是備戰儀式的正常步驟之一,但為何要在戰爭進行時執行,卻不可理解。掃羅如此強調禁食,不是為了成聖給神,而是為了自己復仇的心。──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四24~30】掃羅渴望向敵人報仇雪恥的心,使他忽略自己士兵的需要,以至他起了一個魯莽的誓,幾乎犧牲自己兒子的性命。――《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十四24~46】掃羅鹵莽起誓:百姓在戰爭中極需食物加添體力,但掃羅為了討神喜悅,愚昧地強令他的百姓禁食直至晚上。約拿單因不知情誤違父親的誓言,當他知道後便批評父親的不是,而百姓因饑餓的緣故觸犯了宗教禁例,吃了帶血的肉(24~35)。約拿單因誤違父誓差點喪命,且連累以色列軍不能完全剿滅非利士人,讓他們得以歸回本地(36~46)。――《串珠聖經注釋》 描述與密抹戰鬥相關的一些事件。本文描寫因掃羅輕率的禁食令(24節),導致的一系列負面的結果:①削弱以色列的戰鬥力(29,30節);②饑餓的士兵犯罪(32節);③勝利的主人約拿單竟處於死亡的危機(43~45節)。作者藉著這些控告掃羅的禁食命令是錯誤的。在本文掃羅的靈性日益遲鈍,判斷力逐漸消退。掃羅並沒有認識到饑餓的士兵所犯的罪是因自己所下達的禁食命令,而一味地指責士兵(33節),並向毫無罪責的約拿單再次發出魯莽的誓言(39,44節)。掃羅的屬靈無知與判斷力的缺乏,皆因他不肯“敬畏耶和華”(18,19,37~39,44節)(箴1:7)。只有通過神才能擁有真正的價值觀和判斷力(賽5:10)。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25】「眾民進入樹林,見有蜜在地上。」 有蜜在地上: 當時迦南地有很多野蜜,因此叫“流奶與蜜之地”(出3:8;民13:27;申8:8;11:9),以色列百姓有時會從磐石取蜜(申32:13;詩81:16)。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26】「他們進了樹林,見有蜜流下來,卻沒有人敢用手取蜜入口,因為他們怕那誓言。」 【撒上十四27】「約拿單沒有聽見他父親叫百姓起誓,所以伸手中的杖,用杖頭蘸在蜂房裡,轉手送入口內,眼睛就明亮了。」 約拿單餓得眼睛發昏,吃了蜂蜜,體力恢復,眼睛也明亮了。――《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疲憊的人眼目會昏花。約拿單因有蜂蜜的滋潤,體力恢復,眼睛明亮。――《串珠聖經注釋》 約拿單沒有……起誓: 24節所記錄的掃羅誓言,可能是在約拿單襲擊(2節)非利士人之後而發。 眼睛就明亮了: 字面意思是“眼睛可以看見事物”。表明約拿單因饑餓和疲勞已到眼前昏暗的地步,具有高度熱量的蜂蜜使他立即恢復了元氣。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眼睛就明亮了」(27節),意思是「體力恢復」。──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杖」:應該是約拿單使用的武器。 ●「眼睛就明亮了」:意義應該是「體力恢復」。――《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28】「百姓中有一人對他說:“你父親曾叫百姓嚴嚴地起誓說,今日吃什麼的,必受咒詛。因此百姓就疲乏了。”」 ●「疲乏」:原文是「黑暗」,與「眼睛明亮」成對比。――《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29】「約拿單說:“我父親連累你們了。你看,我嘗了這一點蜜,眼睛就明亮了。」 連累你們: 具有 “給這地招來了災難”或“困擾這地”之意。這裡的災難指百姓陷入饑餓的狀態,並因此不能徹底追趕,殲滅非利士軍隊,使密抹的戰鬥只能獲取不完全的勝利(30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連累你們」(29節),指百姓受到誓言的限制,體力不支,因此不能徹底殲滅敵軍,密抹的戰鬥只能獲取不完全的勝利(30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連累」:原文是「擾亂」。 ◎看起來約拿單對神面前的誓言也不是很在乎,他責備掃羅連累以色列人,這樣並沒有錯。但他的這個行為卻也連累他父親與以色列人。畢竟掃羅的誓言雖然讓百姓疲憊,但到晚上就可以吃飯了,應該也沒有嚴重到可以違背對神的誓言。――《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30】「今日百姓若任意吃了從仇敵所奪的物,擊殺的非利士人豈不更多嗎?”」 【撒上十四31】「這日,以色列人擊殺非利士人,從密抹直到亞雅侖。百姓甚是疲乏,」 「亞雅侖」:扼守通往海濱平原的重鎮,顯示掃羅成功地將非利士人逐出以色列民居住的地方。――《串珠聖經注釋》 「從密抹直到亞雅侖」(31節)大約有32公里、一天的路程,非利士人已被逐出了以色列人的心臟地帶。──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雅侖」:位於密抹以西32公里。可見以色列人進展神速,因此身體更是會相當疲累。――《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32】「就急忙將所奪的牛羊和牛犢宰於地上,肉還帶血就吃了。」 由於身體虛弱乏力,士兵們便違反不吃帶血之肉的禁令(利一七10~14)。――《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有學者認為掃羅吩咐禁食是為了防範未然,免得百姓從非利士人那裡掠奪財物後,未經分別為聖獻與神便擅自取用,觸怒耶和華,但百姓始終犯了律法上的禁例。――《串珠聖經注釋》 亞雅侖之戰即將結束的時候(31節),饑餓的士兵看到掃羅規定的時間到了,宰殺牛羊吃帶血的肉,且在同一天宰殺小牲畜和母牲畜。這是違反律法的嚴重的罪行(耶3:17;7:26;22:28),都是掃羅的輕率的禁食令(24節)帶來如此結果。因此掃羅應承認自己的錯誤,為自己和犯罪的全體百姓悔改,但他反而責備百姓(33節),甚至要殺約拿單(44節)。掃羅只是看見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的愚蠢的人(太7:3~5)。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百姓在饑餓中宰殺牛羊,匆忙中來不及將血完全放淨,違反了「不可吃血」(申十二23)的律法。──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
利 17:10~12 就要求以色列人不可吃血。當然,吃血的禁令源自
創 9:2~6 ,表達對生命的尊重。現在我們知道血無法放乾淨,就不必遵守不吃血的禁令,反倒要抓住尊重生命為神所造的背後精神。――《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32~34 為何不可吃血?我如何看待吃血?】在希伯來人有關食物的條例中,最古老、也是最認真的一項,是不准他們吃帶血的牲畜肉(參利7:26~27)。這個律法從挪亞時代開始(參創9:4)到早期教會時代一直被遵守著(參徒15:27~29)。吃血是犯罪的,因為血代表生命,生命是屬於神的。(參利17:10~14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十四33】「有人告訴掃羅說:“百姓吃帶血的肉,得罪耶和華了。”掃羅說:“你們有罪了,今日要將大石頭滾到我這裡來。”」 你們有罪了: 具有“欺騙”(賽24:16;33:1;瑪2:11),“叛逆”之意(have transgressed, KJV,RSV) 要將大石頭滾到我這裡來: 使牲畜的血滴在石頭上,以防流在地上。根據律法,血代表生命,不得流在地上(利3:17;17:10)。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在「大石頭」(33節)上宰殺牛羊,可以將血完全放淨,流入土壤(申十二24)。──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有罪了」:「不忠實」、「背信」。主要是違背神的誡命。――《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33~34】律法禁止以色列人吃血(利七26;十七10)。吃肉帶血是極大的罪。掃羅要百姓把牲畜牽到壇前去了血再吃。“大石頭”用來作臨時祭壇之用。――《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為免一錯再錯,掃羅立刻用「大石頭」作壇,把牛羊宰在壇前,又遵照律法的吩咐(參申12:16),把血倒盡。――《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四34】「掃羅又說:“你們散在百姓中,對他們說:‘你們各人將牛羊牽到我這裡來宰了吃,不可吃帶血的肉,得罪耶和華。’”這夜,百姓就把牛羊牽到那裡宰了。」 掃羅吩咐士兵在壇上宰殺牲畜,這樣就可以把血流乾。――《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十四35】「掃羅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這是他初次為耶和華築的壇。」 掃羅築壇獻牲為祭,當為代百姓贖罪。――《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初次為耶和華築的壇: 這是掃羅作為以色列君王的一個儀式,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委身感恩,他表面上是對神很有熱心,但他在內心拒絕神的能力。使徒保羅痛斥這些人說“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3:5)。當時掃羅用石頭築了壇(出20:24;申27:5)。根據摩西律法,在聖所之外所築的壇,必須使用泥或沒有加工過的石頭(書8:31)。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雖然判斷力不怎樣,但是他還是緊急處理吃血的問題,表示他也不是完全不敬畏神,只是這個信仰對他好像越來越接近民間信仰,信仰一個可以利用、取悅的神,而非創造者。――《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36】「掃羅說:“我們不如夜裡下去追趕非利士人,搶掠他們,直到天亮,不留他們一人。”眾民說:“你看怎樣好就去行吧!”祭司說:“我們先當親近神。”」 「親近神」(36節),意思是求問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親近」:原文的確是「親近」,但實際的意義就是「求問耶和華」。――《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36~42】祭司亞西亞提出尋問神的意思(36節),在此過程中,約拿單吃蜂蜜(27節)的事情就暴露了出來。通過這件事情神揭示掃羅的誓言是多麼輕率而錯誤。因此掃羅和約拿單之間的是非也得以辯明(45節)。神時刻正鑒察我們的行為,且判斷善惡(伯31:6;詩62:9;但5:27)。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屬肉體的第五個特點是自以為義:總是只看見「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太七3),自己不肯接受十字架的對付(38節)。神沒有回答掃羅(37節),但掃羅不但不反省自己、承認錯誤、帶頭悔改,反而滿有把握地認為是百姓犯了罪(33節),所以冒失地起了第二(39節)、第三個誓言(44節),要殺死無辜的約拿單。──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同樣,屬肉體的事奉,也可能會像掃羅一時成功,也可能會被神用來拓展神國、造就教會。但這些得勝也會餵養事奉者的肉體生命,結果恐怕是「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7)。──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四37】「掃羅求問神說:“我下去追趕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你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裡不交?”這日神沒有回答他。」 掃羅求問神: 可能是通過舊約時代普遍的求問方式,即通過祭司的烏陵和土明來問神。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並沒有求問神、信靠神的心,而是倚靠肉體,心中早有決定(36節),只是在祭司的提醒下履行一個形式。因此,「這日神沒有回答他」(37節),因為神不回答例行公事的禱告。──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四38】「掃羅說:“你們百姓中的長老都上這裡來,查明今日是誰犯了罪。」 長老們: 在希伯來文中指眾長老(民11:30;士20: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百姓中的「長老」:原文是「角落」、「房角石」。指「統治者」或「領袖」。――《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39】「我指著救以色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就是我兒子約拿單犯了罪,他也必死。”但百姓中無一人回答他。」 掃羅另一個愚蠢的誓言!――《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百姓中無一人回答他」:比照 14:28 掃羅的錯誤,百姓立刻就指出來給約拿單知道,我們可以知道以色列人比較擁護約拿單。此處他們不說話,是因為知道問題出在約拿單,他們要保護約拿單。 ◎其實掃羅並沒有必要這樣發誓,因為違背誓言有一些「解決方法」(透過獻祭等等方式 士 17:1~5 ),但他卻非要殺人不可。――《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40】「掃羅就對以色列眾人說:“你們站在一邊,我與我兒子約拿單也站在一邊。”百姓對掃羅說:“你看怎樣好就去行吧!”」 【撒上十四41】「掃羅禱告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說:“求你指示實情。”於是掣簽掣出掃羅和約拿單來,百姓盡都無事。」 【撒上十四41~42】借掣籤,他們找出那違反掃羅愚蠢之誓言的人是約拿單。――《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十四42】「掃羅說:“你們再掣簽,看是我,是我兒子約拿單。”就掣出約拿單來。」 擎簽: 譯成“扔”,更接近于原文(民26:55;書14:2;18:6,8;代上24:5;25:8;弗3:7)。據傳以色列人在抽籤時,並非從袋中抽取,而是扔在地上<斯 緒論,掣簽>。根據這一歷史事實,較好的譯本譯為“扔”( cast, KJV,RSV,NIV)。這種慣例不同於外邦迷信的占卜,其中有神的主權介入,是神的決定<民23:1~30,關於咒術>。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約拿單和百姓都誤犯了律法(27、32節),但神卻只讓掃羅「掣出約拿單來」(42節),表明神不是為了對付罪,而是為了顯明掃羅倚靠肉體的愚昧。──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七十士譯本在 14:42 中加插了一段「抽中了誰,誰就必死。百姓對掃羅說:不可如此。掃羅卻不從」。 ◎約拿單到底有沒有犯罪?其實是一個可以爭議的題目。單就神不回答,而且抽籤最後抽到約拿單,好像約拿單果然犯罪得罪神。問題是約拿單也不知道掃羅要軍隊發誓,他也沒發誓,我們也不知道掃羅抽籤時怎樣禱告,因此也不知道抽籤出來的意義如何。比較可能的猜測是約拿單 14:29~30 中的發言,導致以色列人 14:32 的吃血舉動。或者說掃羅問的是「誰違背誓言」,結果答案就是「約拿單」。不過我們還是無法確知整件事情的答案。――《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43】「掃羅對約拿單說:“你告訴我,你作了什麼事?”約拿單說:“我實在以手裡的杖,用杖頭蘸了一點蜜嘗了一嘗。這樣我就死嗎(“嗎”或作“吧”)?”」 「我就死嗎」:可譯作「我就死罷」,意即約拿單勇敢地承擔違背誓言的後果。――《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四43~46】本文的核心是“約拿單因違背掃羅的錯誤命令而該死嗎?”掃羅的回答說:“是”(44節),但百姓卻說斷乎不可(45節)。神支持了百姓,約拿單免於死刑。神的這種旨意,同樣也適用於今天制定罪惡法律的執政者和無意觸犯這些罪惡法律的公民。神不喜悅手握大權而行使不義的人,也不喜悅與神的旨意相背的法律得到實施(摩5:7~13)。在這一點上,當不義的勢力要不正當地處罰沒有嫌疑的政治犯或因不同信念而入獄之人的時候,國民抵抗他們是神藉著民心而動工的一種標誌<羅 緒論,基督徒順服與不順服的界限>。約拿單違反禁食令的行為不是造反或不順從。因為他根本沒有聽到這命令,不是故意的,而是“無意”中犯錯誤。根據律法,如果承認自己的罪,獻贖罪祭就可以赦免(利5:1,5,6)。但掃羅以過度的權利意識和頑固不化,不僅沒有給獻贖罪祭的機會,反而定約拿單的罪,急於要殺他。同樣有些人被自己的權利意識沖昏了頭腦,為堅持自己設定的法則,而不惜付出別人生命為代價的人是非常危險的。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四44】「掃羅說:“約拿單哪,你定要死!若不然,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 【撒上十四45】「百姓對掃羅說:“約拿單在以色列人中這樣大行拯救,豈可使他死呢?斷乎不可!我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連他的一根頭髮也不可落地,因為他今日與神一同作事。”於是百姓救約拿單免了死亡。」 百姓的意思是:約拿單今日戰勝敵人是因神喜悅他的緣故,神又怎會要奪取他的性命呢?――《串珠聖經注釋》 與神一同作事: 約拿單突然襲擊非利士(6節),靠的是對神的信心(6節)。掃羅定約拿單的罪是高舉自己的智慧和意見,違背神的旨意(賽29:14;耶4:22;雅3:15)。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倚靠肉體行事,不肯順服神;神就「掣出約拿單來」(42節),讓屬肉體的百姓違抗掃羅的命令(45節),使不肯順服的掃羅蒙羞,三個誓言句句落空。神要我們看到,屬肉體的人,必然會肉體碰肉體,肉體被肉體羞辱。──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執意要殺約拿單,造成百姓表態推翻掃羅的決定。讓掃羅的意見赤裸裸的被百姓拒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46】「掃羅回去,不追趕非利士人,非利士人也回本地去了。」 非利士人的銳氣經此役後大為收斂,但在掃羅王晚年,其勢複盛,掃羅死在他們手上。――《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本可以在密抹之戰取得完全的勝利,卻因他的輕率的誓言(24節),只取得了一半的勝利。在這場戰役中倖存的非利士人,日後再次攻擊並大大地擊敗以色列人,導致掃羅和其兒子們戰死戰場的悲劇(29:1;30:1~6)。惡總要連根拔起,這是最好的辦法(帖前5:22)。罪若沒有根除, 就會有可能重新發芽(詩34:21a)。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決定「夜裡下去追趕非利士人」的是掃羅(36節);被百姓頂撞之後,決定「不追趕非利士人」的也是掃羅(46節)。這兩個決定都不是根據神的旨意,而是根據人意。──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四47】「掃羅執掌以色列的國權,常常攻擊他四圍的一切仇敵,就是摩押人、亞捫人、以東人和瑣巴諸王,並非利士人。他無論往何處去,都打敗仇敵。」 掃羅把他的國度向南(以東)、東(亞捫和摩押)、北(瑣巴)、西(非利士)四方面擴展。“打敗”。直譯作:重擊,即擊敗。――《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掃羅時代以色列國土的範圍,東到約但河東岸的摩押與亞捫人境界,南臨以東,西達非利士邊境,北至瑣巴(今敘利亞)。以色列的國運在他手中漸好轉,但國家疆域則遠不及大衛和所羅門時代。――《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作王期間的戰績與族譜:在掃羅未被罷黜(15:28)而下一任君王大衛又未出現之前,作者在此總結掃羅一生的功勳及其族譜。――《串珠聖經注釋》 執掌以色列的國權: 也可譯為“獲得了王位”(had taken the kingship, KJV,RSV),意指掃羅藉著上文所述(13:1~14:46)取得的密抹戰役的勝利,挫敗仇敵非利士人的勢力,確立了王的統治權。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瑣巴諸王」:七十士譯本作單數「瑣巴王」,是亞蘭人的重要城市,位於以色列北方。 ●「無論往何處去,都打敗仇敵」:馬索拉經文是「無論往何處去,都是邪惡的」,七十士譯本則是「無論往何處去,都打敗仇敵」。――《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47~52】除西面的非利士外,其餘外族均在約但河東:亞捫、摩押在東面,以東在南面,瑣巴(屬亞蘭)在北面。這顯示掃羅在位期間四處征討。――《串珠聖經注釋》 依次介紹掃羅王的政績(47,48)和他的家族(家譜,49~51節)。這不同于對王生平的一般的記錄模式。聖經的一般順序是,首先記述王的統治時間和家譜,之後概括性地對王的統治進行評價(王下8:25~27;14:1~6;代下14:1,2;29:1,2),但本書的作者先記載了戰爭歷史。是因為掃羅一生中最輝煌的業績就是,為爭取以色列的獨立與外邦民族進行爭戰作為首任王為大衛和所羅門的帝國奠定基礎(11:1~11;15:1~9;29:1,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主動攻擊東方的「摩押人、亞捫人」、南方的「以東人」、西方的「非利士人」、北方的「瑣巴諸王」和曠野的「亞瑪力人」,雖然屢戰屢勝,但也越來越驕傲、越來倚靠勢力;外面是得勝的,裡面卻是失敗的。就連外面的得勝其實也是不徹底的,因為他最終也沒能制伏非利士人,反而死在非利士人的手中。──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47~52 掃羅作王期間的戰績與族譜:在掃羅未被罷黜(15:28)而下一任君王大衛又未出現之前,作者在此總結掃羅一生的功勳及其族譜。――《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48】「掃羅奮勇攻擊亞瑪力人,救了以色列人脫離搶掠他們之人的手。」 “亞瑪力人”。過遊牧生活的以掃後裔(創三六12),他們曾在利非訂與以色列人爭戰(出一七8~13),並且受到神的審判(申二五19)。――《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亞瑪力人住在以東地南部,屬亞拉伯族,以擄掠為生(參三十1~20),是以色列人的死敵(出十七8~16;申二十五17~19)。掃羅對亞瑪力人之戰見下章。――《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亞瑪力」:掃羅與這族人的戰爭見下章。――《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四49】「掃羅的兒子是約拿單、亦施韋、麥基舒亞;他的兩個女兒,長女名米拉,次女名米甲。」 「亦施韋」:大概是伊施波設的原名(參撒下2:8注)。掃羅另一個兒子亞比拿達(31:2)未見於本族譜。――《串珠聖經注釋》 米甲後來嫁給了大衛。──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亦施韋」:字義是「他像我一樣」。可能就是「伊施波設」。 ●「麥基舒亞」:字義是「我的王很富有」。 ●「米拉」:字義是「加增」。 ●「米甲」:字義是「有誰能像神」。――《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50】「掃羅的妻,名叫亞希暖,是亞希瑪斯的女兒。掃羅的元帥,名叫押尼珥,是尼珥的兒子;尼珥是掃羅的叔叔。」 押尼珥在掃羅死後扮演重要角色,擁護掃羅王朝,與大衛的王朝對抗(參撒下2~3章)。――《串珠聖經注釋》 押尼珥在掃羅死後扮演重要角色,擁護掃羅王朝,與大衛對抗(撒下二、三)。──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希暖」:字義是「我兄弟令人愉快」。大衛的妻子也叫亞希暖 撒上 25:43 不過不是這個亞希暖。 ●「亞希瑪斯」:字義是「我兄弟是怒氣」。 ●「押尼珥」:字義是「我父是燈」。 ●「尼珥」:字義是「燈」。――《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51】「掃羅的父親基士,押尼珥的父親尼珥,都是亞別的兒子。」 ●「亞別」:字義是「神為我父」。――《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四52】「掃羅平生常與非利士人大大爭戰。掃羅遇見有能力的人或勇士,都招募了來跟隨他。」 本節為掃羅和大衛的事寫下伏筆,因為大衛也是掃羅招募的一位勇士。――《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一生中不斷地與非利士人爭戰(17:1~3;23:27;29:1;31:1,2)。這與撒母耳的統治形成鮮明的對比(7:13)離棄耶和華的民族和個人的生活只能在夜以繼日的痛苦中度過(詩篇16:4)。 掃羅……招募了來跟隨他: 為了對付頻繁的戰爭,掃羅使用軍事統治權,向以色列百姓徵兵(8:11,12)。被徵集的人形成了常備軍(13:2)。掃羅不遵行神的旨意而偏行已路 (10:8;13:8,9),卻為以色列的國防問題大發熱心。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最頑固的仇敵是非利士人,所以招募勇士組成了一支常備軍,以抵擋他們入侵。這本來是一個君王的本分,但掃羅卻從此越來越倚靠勢力、倚靠人,而不是倚靠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倚靠肉體的人在沒有勢力的時候,只能倚靠神;一旦有了勢力,就會倚靠勢力,並且害怕失去勢力。因此,掃羅開始「懼怕百姓,聽從他們的話」(十五24),甚至不惜違背神的命令。──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倚靠勢力的人,也必然會敗在更大的勢力之下。因此,當掃羅遇到更厲害的勇士歌利亞的時候(十七4),他所倚靠的勇士就毫無用處,反而「就驚惶,極其害怕」(十七11),被仇敵盡情羞辱四十天(十七16)。──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此處記載掃羅的戰功、後裔與「內閣」成員。看得出掃羅是愛才的人,只要是有能力的人,掃羅都聚集來跟隨他。――《蔡哲民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3, 14章)】 1 掃羅違命擅自獻祭,之後又為自己辯護,這對他的個性與屬靈情況有何提示?你認為他對撒母耳所作的答辯(11~12)是否有理?為什麽? 2 你認為神對掃羅的處分是否太嚴厲?為什麽?參路12:47~48。 3 從13~14章看來,掃羅與約拿單這一對父子在個性、智勇與對神的態度上有何差異? 4 13章裡掃羅私自獻祭一事顯出他個性急躁,在14章他這弱點有否改善?這引起什麽後果?急躁雖然不是極大的毛病,卻能影響他人,敗壞自己。你有無終日不能勝過的「小毛病」,妨礙你與神、與人的關係?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