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十七章拾穗 【撒上十七1】「非利士人招聚他們的軍旅,要來爭戰,聚集在屬猶大的梭哥,安營在梭哥和亞西加中間的以弗大憫。」 本章以戰場為背景,記述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兩軍對壘,非利士人歌利亞罵陣。大衛聽見辱駡的話,極為不滿;又聽到掃羅答應把女兒許配給能殺歌利亞的人,躍躍欲試,但遭兄長禁止。可是消息傳到掃羅那裡,又知道他有打死獅子和熊的大勇,叫他出陣。大衛既不披甲,也未帶刀,只攜了甩石的機弦。結果歌利亞被石塊擊中斃命。 非利士軍結集的地點在猶大境。梭哥距伯利恒西只有24公里,近非利士邊界。亞西加在梭哥西北邊約5公里。――《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戰爭的地點大概在猶大西界的山丘地區。――《串珠聖經注釋》 非利士人主動發起了進攻,集結的地點是在猶大境內的「梭哥」(1節),位於伯利恒西邊約24公里,靠近非利士邊界。「亞西加」(1節)是在梭哥西北約5公里的一個要塞,扼守以拉谷。──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梭哥」:位於伯利恆西方24公里處。字義是「多毛的」。是今日的阿巴德廢墟。 ●「亞西加」:位於梭哥西北約5公里。字義是「被挖」。此處當時為一個城堡,鎮守橫過以拉谷的主要通道。 ●「以弗‧大憫」:字義是「血之邊緣」。就是 代上 11:13的「巴斯達閔」。位於梭哥東北6公里處。 ◎1~58本段馬所拉經文比七十士譯本多出不少記載: 17:12~31, 41, 50, 55~58 18:1~6 18:10~11 18:17~19 等。可能這些資料是後期增補進來的註釋資料,被抄寫經文的文士抄入正文中。――《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1 非利士人】撒母耳記上下所記述的非利士人,是主前一二○○年從愛琴海一帶移居至巴勒斯坦之海上民族的一支。學者一般相信就是這海上民族,驅使赫人帝國衰亡,並且摧毀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沿海多個城市,如:烏加列、推羅、西頓、米吉多、亞實基倫等;然而他們牽涉在這些地區只有間接證據而已。位於梅迪內哈布的著名壁畫,描繪了他們和埃及法老蘭塞三世打仗的戰況。描述特洛伊城之圍的荷馬史詩,也反映了這個國際性的動盪。這些來自克裡特、希臘、安那托利亞的人,大概以賽普勒斯島為發動攻擊的基地。海上民族被逐出埃及之後,這個後來被稱為非利士人的部落在巴勒斯坦南部沿海定居,建立了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米克納遺址)、迦特(薩非遺址)、迦薩五個都城。他們在奪取約櫃之戰(撒上四),和將來掃羅父子陣亡的一役中(三十一章),一再侵入以色列領土。掃羅在位時不斷與他們爭戰,試圖將他們驅逐出境,以及防止他們再度入侵。──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七1 非利士營的位置】梭哥(今阿巴德廢墟〔Khirbet Abbad〕)是薩非拉谷地的一個城鎮,在非利士領土附近,伯利恒以西約十四哩之處。學者在這遺址的勘測,找到了一些來自這時代的陶瓷文物。亞西加(今劄卡利亞遺址)是個梭哥西北三哩外的城堡,把守著橫過以拉穀的主要通道。考古學家在二十世紀初曾經挖掘這個遺址,發現了來自這個時代,有四個城樓的長方形城堡。這地是非利士平原通往猶大山地的主要隘口,因此對雙方來說都很具戰略性價值。貫通薩非拉地區的幹道從拉吉北上亞西加,但在亞西加南面一哩左右有一條朝東的岔路,沿桑特幹河(Wadi es~Sant)通往以拉穀。以弗大憫仍然未能確認,但理當在這一帶地區。──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七1~3】軍隊在以拉谷兩邊安營;以拉谷在伯利恆以西十五英里(24公里)。非利士人顯然在以拉穀以南的山上,以色列人在北面的山上。――《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聚集在猶大的梭哥。表明非利士已握有先機。非利士人曾被以色列人擊敗(14:46),養精蓄銳之後重新組織力量進行反攻。這件事教導我們屬靈真理,就是邪惡勢力(撒但)會巧妙地利用聖徒靈性與肉身的軟弱,伺機不斷挑戰(彼前5:8,9)。亞西加,以弗大憫。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1~11】非利士人歌利亞索戰:非利士人與以色列爭戰的方式是依他們的風俗,以單打獨鬥的方式來決定兩軍的勝負
(9)。 非利士人派出三米高(六肘零一虎口)的巨人歌利亞作代表,向以色列軍挑戰,以色列軍全非對手,不敢迎戰。――《串珠聖經注釋》 非利士的武力挑釁拉開了以弗大憫戰鬥的序幕,他們興起戰爭的原因如下:①非利士欲洗刷密抹戰鬥中慘敗的恥辱(14:1~46);② 掃羅王受到惡魔折磨的擾亂,統治能力減弱(16:14)。以色列儘管以前戰勝過他們,但現在面對非利士的挑釁,士氣極其低落,在恐懼中戰兢(11節),這種恐懼或許是因敵人兵多勢重,更是因他們不信全能之神。領袖掃羅已喪失了信心,旗下聚集的也是沒有信心的士兵。神若沒有與軍隊同在,他們也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詩127:1)。若神住在人心中在什麼光景之下,人都不會失去希望和勇氣。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1~58】大衛戰勝歌利亞:本章透過非利士人與以色列爭戰的背景襯托出大衛的英勇,表明他的作戰能力乃是來自他所倚靠的神。這次戰爭的勝利使大衛聲名大噪,以色列人對他刮目相看。――《串珠聖經注釋》 在本章神具體地成就離棄犯罪的掃羅,而立大衛作新領袖的計畫。大衛在掃羅和他的軍隊所不能戰勝的以弗大憫戰役中取勝。從而名正言順地登上以色列的歷史舞臺。因此本章的焦點不是與非利士人的戰役,而是通過戰鬥強調與神同在的大衛必然會成為以色列真正的救贖者。本章向我們揭示,世上的驚濤駭浪絲毫也不能威脅信靠神的人(約16:33),這世界的主角並不是世界的權貴,乃是與神同行的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2】「掃羅和以色列人也聚集,在以拉谷安營,擺列隊伍要與非利士人打仗。」 以拉谷也在梭哥與亞西加中間,兩軍隔谷對峙。――《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以拉谷」(2節)是從迦特通往希伯侖和伯利恒的主要道路,兩邊是丘陵,兩軍隔谷對峙。──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以拉谷」:字義是「橡樹山谷」。――《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2~3】按地理形勢,以色列與非利士軍分別在山谷兩邊的山丘地方對陣。――《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七3】「非利士人站在這邊山上,以色列人站在那邊山上,當中有谷。」 「當中有谷」(3節),指有一條季節性的河道。──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七4】「從非利士營中出來一個討戰的人,名叫歌利亞,是迦特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 一“肘”有十八英寸,一“虎口”有九英寸。歌利亞的身高是九又四分之三英尺(3米)!――《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討戰的人: 為了一舉決勝敗,介入兩軍之間的人。――《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六肘零一虎口」(4節),在七十士譯本中是「四肘零一虎口」。一肘大約是45釐米,一虎口大約是半肘,按馬所拉經文,歌利亞身高大約2.9米;按七十士譯本,歌利亞身高大約2米。他可能是亞衲族巨人的後裔(書十一22)。──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討戰的人」(4節)原文是「在兩軍之間的人」,指從自己的隊伍中走出來,代表己方軍隊挑戰對方的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討戰的人」:原文是「在兩軍之間的人」。意思是由自己的隊伍中走出來,代表己方的軍隊打仗。 ●「歌利亞」:字義是「光彩燦爛」。 撒下 21:19 記載大衛的手下「伊勒哈難」殺了歌利亞, 代上 20:5 記載「伊勒哈難殺了迦特人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由於大衛殺歌利亞的記載十分詳細,在撒上 21:9 22:10 也都有記載,所以真相應該是大衛殺了歌利亞,大衛的屬下殺了歌利亞的兄弟。 ●「六肘零一虎口」:七十士譯本記載是「四肘零一虎口」,一肘大約是46公分,一虎口大約是23公分。如果按馬所拉經文的記載,就是大約是三公尺,七十士譯本的高度是大約兩公尺。有人認為這是亞衲族人的後代 書 11:22 申 1:28 。西元前十三世紀的阿納斯塔西第一蒲草紙記載迦南地有些戰士身高270到210公分,另外也挖到兩具身高210公分的女性骸骨。所以亞衲族人的存在並非是虛假的傳說。 ◎古希臘人在兩軍對決時,有時後會各選出一名最厲害的戰士,用兩人搏鬥的方式決定雙方的勝負,以節省軍力。――《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4~7】一肘若等於從肘至指尖的長度,歌利亞身高近3公尺。他的盔甲重約57公斤。鐵槍頭也有7公斤重。――《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歌利亞作為非利士第一勇士而揚名天下(33節),本文詳細描繪了歌利亞全幅武裝的姿態。他身高2.93米,頭戴銅盔,身穿57公斤重的鎧甲,腿上有銅護膝,肩上背有銅戟,僅槍頭就重7公斤,腰間配有長刀(51節)。以色列軍隊缺乏對神的信仰,這個壯如山寨的大漢,必被視為不可抗力的存在。歌利亞可以說是武力和權力及各種力量(經濟、文化、思想等)的象徵,聖徒雖然不能輕看撒但外顯的力量,卻也不能懼怕它。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5】「頭戴銅盔,身穿鎧甲,甲重五千舍客勒;」 歌利亞的盔甲重約一百二十五磅(57千克)。――《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五千舍客勒」:即五十四公斤(一百五十磅)。――《串珠聖經注釋》 歌利亞的青銅盔甲重約57公斤,鐵槍頭大約有6.84公斤。「鎧甲」(5節)原文是「魚鱗」,可能是埃及式的青銅鱗甲。──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鎧甲」:原文是「魚鱗」,意思就是「有甲的保護衣」。甲是以銅製造的。 ●「五千舍客勒」:一舍客勒約等於11.4克,五千舍客勒就是57公斤。――《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5~7】歌利亞除了體格魁偉之外,全身都穿上銅制的盔甲與完整的護身戰衣,另配有盾牌與厲害的戰槍,以色列人簡直無法把他擊倒。――《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七6】「腿上有銅護膝,兩肩之中背負銅戟;」 “銅戟”。青銅製的標槍。――《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戟」:大概是用以投擲的兵器。――《串珠聖經注釋》 ●「銅戟」:銅製的「標槍」或「短劍」。――《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7】「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有一個拿盾牌的人在他前面走。」 “織布的機軸”又堅固又笨重(約17磅或7.7千克)。“鐵槍頭”重約十五磅(7千克)。有一個拿大盾牌的隨從走在歌利亞面前。――《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六百舍客勒」:即八公斤(十八磅)。――《串珠聖經注釋》 ●「六百舍客勒」:就是約6.84公斤。――《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8】「歌利亞對著以色列的軍隊站立,呼叫說:“你們出來擺列隊伍作什麼呢?我不是非利士人嗎?你們不是掃羅的僕人嗎?可以從你們中間揀選一人,使他下到我這裡來。」 古代戰爭常採用以戰士比武決勝負的經濟辦法;遇有難解仇怨,也由雙方比武定是非。――《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你們不是掃羅的僕人: 指以色列軍隊只不過是掃羅的僕人。歌利亞藉著掃羅的無能來侮辱以色列全體軍隊的無能(10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擺列隊伍」:「擺列戰爭隊伍」。暗示以色列人只會倚多為勝。――《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8~10】歌利亞建議兩軍各派一名戰士來代表競賽。在古時的戰役中,勝敗有時是靠這樣的競賽來決定。――《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歌利亞提出一對一決鬥的原因有二:①特殊的陣局:非利士人與以色列是隔著一個山谷對峙的(3節),因此,任何一方都不易首先發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兩軍必然要短兵相接。為了占肉搏戰的優勢,歌利亞作為先鋒提出一對一決鬥;②為了遵照戰爭的慣例,古代有一種慣例,就是以兩軍將軍的勝負來決定戰爭的勝敗。這也是歌利亞過於相信肉身之力的驕傲,驕傲把他引向滅亡(箴18:1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8~10 決鬥式戰事】戰果有時可由單獨比武決定,派遣單人為己方軍隊的代表,藉決鬥顯出神明的旨意。埃及便尼哈桑的壁畫(主前第二千年紀初期)和埃及《辛奴亥的故事》,都有單獨決戰的例子。一個主前第二千年紀上半的迦南陶瓶亦有決鬥的描繪。時間上比較接近當時的對應例子,還有《伊里亞德》(海克特〔Hector〕對艾傑克士〔Ajax,又作 Aias〕,巴里斯〔Paris〕對曼尼雷厄斯〔Menelaus〕)和赫人哈圖西利斯三世之辯述。在哈拉夫遺址發現的主前十世紀浮雕描繪兩個鬥士抓著對方的頭顱,用短劍相擊。──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十七9】「他若能與我戰鬥,將我殺死,我們就作你們的僕人;我若勝了他,將他殺死,你們就作我們的僕人,服侍我們。”」 就作你們的僕人: 根據決鬥的條件,敗者作勝者之僕,但並沒有兌現。因為,慘敗的非利士並沒有成為以色列的附屬國(52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10】「那非利士人又說:“我今日向以色列人的軍隊罵陣。你們叫一個人出來,與我戰鬥。”」 ●「罵陣」:「蔑視」、「譏誚」。――《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11】「掃羅和以色列眾人聽見非利士人的這些話,就驚惶,極其害怕。」 掃羅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九2),也曾帶領百姓戰勝過非利士人,但此時卻「極其害怕」(11 節)。人若失去了神的同在,只能看環境、看自己,在環境面前自然就會「極其害怕」,因為屬肉體的人總是害怕更大的肉體。──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的身高也相當高 撒上 9:2 但是他卻失去了膽量 17:11 。以致以色列人也失去了勇氣。當然,說什麼一對一決鬥,打輸就當對方奴隸,應該是說說罷了,後來大衛打贏,大家還不是靠軍隊對決才決定勝敗,但是一個這樣的人出來辱罵軍隊,以色列人派不出一個人與之對決,也是很丟臉的事。――《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12】「大衛是猶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耶西的兒子。耶西有八個兒子。當掃羅的時候,耶西已經老邁。」 已經老邁: 耶西可能已年逾六十,因為連最小的兒子都能放羊(15節;16:11),且可以差遣他作頗為重要的事(17,18節)。 八個兒子: (代上2:13~15)。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以法他」就是「伯利恒」(12節;創三十五19)。──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大衛此時可能只是偶爾進宮為掃羅彈琴,還沒有做掃羅「拿兵器的人」(十六21)。等他殺了歌利亞以後,才常駐宮中,因為「掃羅留住大衛,不容他再回父家」(十八2)。──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以法他人」:以法他應該是猶大支派迦勒的分支代上 2:19, 24, 50, 4:4 。 ◎七十士譯本沒有記載 17:12~31 ,這樣的話就是接著 16:21大衛的身份是為掃羅拿兵器的,所以他本來就會上戰場,聽見歌利亞挑戰,就自願迎戰。――《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12~15】耶西家中參戰的成員只有三個年長的兒子:耶西本人年紀老邁,大衛則年齡尚幼,都不能隨掃羅出征。――《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的身世: ①出生地:猶大伯利恒以法他(創48:7;彌5:2),他出生於猶大支派,據預言,以色列的救贖者將從此支派出現(創49:10),彌賽亞耶穌基督正是出於此地(彌5:2;太2:6);②家庭情況:是伯利恒的老翁耶西的8個兒子中的末子。只有三個兒子被徵兵的情況來看,可以推斷當時大衛的年齡不滿20歲(民1:3 ;4:3);③身份:樂師(16:23)兼牧童(15節)。由此可見無論是年齡還是身分大衛決不適合作以色列的救贖者。只有他屬於猶大支派的事實,才使人隱約預感到他將要成就的救贖工作,這與木匠耶穌基督未能引人注目的事實相仿(賽53:1~3;太13:55)。聖徒亦然,外表或許因軟弱而微不足道,得不到世人的注目,卻靠著神的兒女,耶穌的門徒這一屬靈血統,而作神大能的工人(約1:12;林後12:9,10)。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12~30】大衛往戰場探望哥哥:在以色列軍困窘之際,大衛受父所托到戰場探望三個出征的哥哥,得悉戰情,對歌利亞的侮辱大感氣憤,不由起了應戰之心。――《串珠聖經注釋》 七十士譯本中沒有12~31節。十七至十八章的希伯來聖經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比希臘文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LXX)多出了不少內容(十七12~31、41、48下、50、55~58,十八1~6上、8上、10~11、12下、17~19、21下、26下、29下~30),可能是在七十士譯本形成後增補的資料。──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七十士譯本中沒有12~31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七13】「耶西的三個大兒子跟隨掃羅出征。這出征的三個兒子:長子名叫以利押,次子名叫亞比拿達,三子名叫沙瑪。」 【撒上十七14】「大衛是最小的,那三個大兒子跟隨掃羅。」 【撒上十七15】「大衛有時離開掃羅回伯利恒,放他父親的羊。」 本節顯示大衛並不是經常居於王宮中,掃羅病癒時,他便回家去。另一方面,那時他還未作掃羅在戰場上的隨從(16:21)。――《串珠聖經注釋》 有時離開掃羅: 大衛是掃羅的樂師,且被任命作拿兵器的人(16:21~23),卻沒有安逸地住在宮中,有時會離開王宮回去為父親放羊。他是掃羅的私人樂師,他的離開意味著掃羅已得到恢復,與常人一樣(16:23)。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有時離開」:原文是「往返於」,亦即大衛是在掃羅和羊群間來來去去。――《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16】「那非利士人早晚都出來站著,如此四十日。」 兩軍在戰場上僵持了40天,這期間,或許有過小規模局部性戰役,但是因令人恐懼的歌利亞早晚的挑釁,戰勢越來越有利於非利士(24節)。這種局面均出於神的旨意,神要主導此事件,使大衛這一拯救者戲劇性地粉墨登場。我們生活在罪惡勢力日益猖獗的時代,這些事件會使我們更加企盼再臨的耶穌基督。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四十」(16節)代表完全、徹底。歌利亞羞辱了神的百姓「四十日」,竟然沒有一個人敢應戰,神也沒有任何干預。實際上,神在十多年前就預備了大衛(十三14),但祂還是等百姓受到「四十日」的羞辱之後,才讓耶西打發大衛來到軍營(17節)。因此,這並不是神的耽延,而是神要借著百姓徹底的蒙羞,顯明只有專心倚靠神的大衛,才能除去神百姓的羞辱。──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七16 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對峙了四十天之久,為甚麼沒有一方先行進攻呢?】兩軍傍著山谷安營,兩邊都有峭壁。不管哪一方先衝下山谷,再爬上對方陡削的高岩,都會在交戰之前消耗體力,處於劣勢,並可能造成重大的傷亡。所以雙方面都等候對方先發動攻擊。――《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十七17】「一日,耶西對他兒子大衛說:“你拿一伊法烘了的穗子和十個餅,速速地送到營裡去,交給你哥哥們;」 “伊法”。一種乾貨的量度標準,相等於五點八加侖(3/5蒲式耳,或22公升)。――《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大衛拿約廿二公升「一伊法」的穗子和十個餅送給哥哥們,補充不敷的糧餉。――《串珠聖經注釋》 「一伊法」(17節)大約是22公升。「一封信」(18節)原文是「保證物、信物」,意思是「收據」。可能耶西有送軍糧的任務。耶西只是偶然派大衛去送食物,大衛就遇到了歌利亞。許多在人看來是偶然的事,但是在神的管理裡都是特意安排的。──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一伊法」:大概四十公升或二十二公升。 ● 17:17~18 記載的,可能是當時供應軍糧的一種責任,由於軍隊駐紮在接近伯利恆的地方,因此耶西家庭可能要供應軍隊糧食。――《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17~22】本文描繪了大衛聽從父親耶西之命,去戰場見哥哥們的場面,可以得出以下教導:①順服父親(17,18節),顯出他謙遜、溫順的人格
;②早晨起來(20節),反映忠於己任的熱忱;③將自己的羊交托看守的人之後,才起程(20節):這表現出大衛的細膩和責任感,他把自己原來的任務交給別人,以便防止差錯。很多時候,人們在接到新任務的時候,會丟掉原來的工作,絲毫也不會體貼繼位者的難處。這種人斷然無法有責任地執行新任務。神不會問我們所做之事的大小,乃是會問我們是否誠實地執行了自己的任務(太24:45;25:40;路19:17)。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18】「再拿這十塊奶餅,送給他們的千夫長,且問你哥哥們好,向他們要一封信來。”」 “向他們要一封信來”。即有關他們之安寧的報告。――《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奶餅」:屬於美食之類。 「一封信」:原文意思難以確定,大概指憑證,證明從軍之人仍然存活,並收到補給。――《串珠聖經注釋》 ●「奶餅」:「乳酪」。 ●「一封信」:「保證物」、「保證」。所以是「收據」的意思。――《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19】「掃羅與大衛的三個哥哥和以色列眾人,在以拉谷與非利士人打仗。」 掃羅……打仗: 大衛到戰場的時候,兩軍已打破僵持不下的局面,正要進行全面交鋒,是十分緊張的時刻( 20,21節)。為要藉著合神心意的人得榮耀,智慧之神為之預備了如此千鈞一髮的時間和環境。在人看來,大衛正在陷入極度的危險;但在神看來,他是在走進神最為安全的懷抱(計畫)(詩46:1~3)。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20】「大衛早晨起來,將羊交托一個看守的人,照著他父親所吩咐的話,帶著食物去了。到了輜重營,軍兵剛出到戰場,呐喊要戰。」 “輜重營”。直譯作:戰車壁壘。用戰車在營地四周圍成圓圈,是防禦的一種方法。――《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輜重營」(20節)指四周有壕溝環繞防衛的軍營。──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輜重營」:指「四周有壕溝環繞防衛的軍營」。――《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21】「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都擺列隊伍,彼此相對。」 擺列隊伍: “隊伍”是指佈陣。以色列與非利士即將要全面交鋒。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22】「大衛把他帶來的食物留在看守物件人的手下,跑到戰場,問他哥哥們安。」 【撒上十七23】「與他們說話的時候,那討戰的,就是屬迦特的非利士人歌利亞,從非利士隊中出來,說從前所說的話,大衛都聽見了。」 歌利亞可能是亞衲族人後裔(書十一2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上十七23~30】本文教導我們大衛之勇氣的兩個方面。大衛的勇氣:①源於對神的信仰,而非因王所懸的賞(25,26節);②不會因眾人的責備和憤怒而動搖(28節)。在神的榮耀受到損壞的時候仍然保持沉默(雅4:17),神喜悅人為神的榮耀震臂高呼,勇往直前。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24】「以色列眾人看見那人就逃跑,極其害怕。」 雖然以色列人在歌利亞面前「驚惶,極其害怕」(11節),又「逃跑,極其害怕」(24節),但他們確實是一群屬肉體的「永生神的軍隊」(26節)。「永生神的軍隊」靠著自己無法得勝,唯有靠神才能得勝,因為是神為他們爭戰,而不是他們為神爭戰。──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七25】「以色列人彼此說:“這上來的人你看見了嗎?他上來是要向以色列人罵陣。若有能殺他的,王必賞賜他大財,將自己的女兒給他為妻,並在以色列人中免他父家納糧當差。”」 掃羅懸出三種獎賞,要尋得一位可與歌利亞抗衡的人。由此可知,當時掃羅王與以色列因歌利亞面臨的危險。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以色列人彼此說」:「說」是第三人稱單數,所以原文應該是「有一個以色列人說」或「說:以色列人阿」,當然這都是掃羅的使者傳達命令。 ●「免....納糧當差」:原文僅作「是自由人」,不過意義也是免除賦稅、服役等義務。――《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26】「大衛問站在旁邊的人說:“有人殺這非利士人,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怎樣待他呢?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竟敢向永生 神的軍隊罵陣嗎?”」 「這未受割禮的 ...... 罵陣嗎」:大衛認為這拜偶像的非利士人辱駡永生神的軍隊(以色列),就是辱駡永生神自己。言下之意是他有應戰的意念(參28, 31)。――《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的怒言如實地體現了他的信仰:①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大衛將與歌利亞爭戰視為除掉以色列之辱的舉動,而非自己飛黃騰達的機會。知恥心是大衛之靈警醒的證據,雪恥心則是他活潑信心的證據(雅2:18,26);②他尋問人將會怎樣待那人,這並不是為了得到25節的獎賞,而是要確認事情的緊迫性與重要性;③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14:6)。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27】「百姓照先前的話回答他說,有人能殺這非利士人,必如此如此待他。」 【撒上十七28】「大衛的長兄以利押聽見大衛與他們所說的話,就向他發怒,說:“你下來作什麼呢?在曠野的那幾隻羊,你交托了誰呢?我知道你的驕傲和你心裡的惡意,你下來特為要看爭戰。”」 ◎猶太人傳說大衛在家中並不受兄長的愛護,由 17:28~30 中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16:11 中大衛沒被邀來平安祭,似乎也顯出這種跡象。不過以利押的責備也很可能是出於保護大衛的動機。――《蔡哲民查經資料》 以利押認為大衛不守本分,不在家看羊,倒跑到戰場來尋樂觀戰。――《串珠聖經注釋》 以利押: 是身材高大容貌出眾的人(16:7)。但他將大衛的信仰與俠義視作驕傲與惡意,不過是靈性遲鈍的匹夫。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28~30】大衛在戰勝歌利亞之前,必需得先征服自己,當長兄以利押大大責難大衛欲戰歌利亞的行為時,他必須克制內心的反叛。此時,大衛以溫柔和忍耐笑對了長兄的污辱,在某種意義上,
這一勝利比戰勝歌利亞理更可貴,更有價值。因為“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已心的強如取城”(箴16:3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29】「大衛說:“我作了什麼呢?我來豈沒有緣故嗎?”」 豈沒有緣故嗎: 當世人嘲笑信仰之勇是匹夫之勇和自我陶醉之時,聖徒也當作此番抗辯。聖徒有理由因信仰而冒巨大的危險,就像前人斷然踏進氾濫的約但河一樣(書3:8)。那是因為神曾應許,將以大能與那些追求神義的兒女同在(書1:9;賽41:10;太28:20)。――《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我來豈沒有緣故嗎」(29節):原文是「不是只說了這一句話嗎」。──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我來豈沒有緣故麼」:原文是「只不過是問了一句話嗎」。――《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30】「大衛就離開他轉向別人,照先前的話而問,百姓仍照先前的話回答他。」 不必……膽怯: 大衛不過是一個牧童,卻竟然如此安慰一國之君,實屬非同尋常的事情。大衛能夠安慰掃羅的根本原因是,大能的神在他心中掌管著他(林後1:3,4),在任何環境與人群中,與神同行的人均能站在主導地位。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大衛繼續「轉向別人,照先前的話而問」(30節),可能是要證實那些人說的話,結果就傳到了掃羅的耳中。──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不知道大衛為什麼重複問 17:26 的問題?有人認為重點是前半段的獎賞,有人認為是問後段的非利士人身份。當然,回答的人一定是著重在獎賞,不過大衛自己並不一定著重在獎賞。不過一個小孩子問來問去,當然會引起旁人與掃羅的注意。另外大衛多次詢問,也可能是因為懷疑這樣大的獎賞,這樣簡單正確的工作,為什麼沒有人去做。――《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31】「有人聽見大衛所說的話,就告訴了掃羅,掃羅便打發人叫他來。」 【撒上十七31~40】大衛向掃羅自請出戰:大衛認為自己牧羊時禦獸襲擊的經驗(如打死獅子和熊),定可對付非利士人歌利亞,將他擊倒。掃羅本打算將最好的戰衣給大衛穿,裝備他上戰場,但這套戰衣太大了,大衛穿起來行動反而不便。掃羅於是讓大衛以平常的裝束往戰場應戰。――《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十七32】「大衛對掃羅說:“人都不必因那非利士人膽怯。你的僕人要去與那非利士人戰鬥。”」 ●「人」都不必:七十士譯本作「我主」。 ●「膽怯」:原文是「心下沉」、「心倒下」,不一定是膽怯,可能是「擔憂」、「不愉快」的意思。 ●「人都不必因那非利士人膽怯」:很可能是大衛要掃羅放心。――《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33】「掃羅對大衛說:“你不能去與那非利士人戰鬥,因為你年紀太輕,他自幼就作戰士。”」 【撒上十七34】「大衛對掃羅說:“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群中銜一隻羊羔去。」 【撒上十七34~35】大衛知道昔日因神的幫助和恩典而獲得的勝利,並不單單是過去的事件,也可能發生在今天。他具有成熟的信仰人格,能夠將神昔日的恩典應用于現在與未來。只有能夠將昔日的經歷化為今天的信仰與生活之根基的人,才是真正以神的恩典為恩典的人(但3:17)。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35】「我就追趕它,擊打它,將羊羔從它口中救出來。它起來要害我,我就揪著它的鬍子,將它打死。」 ●「鬍子」:七十士譯本作「喉嚨」。――《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36】「你僕人曾打死獅子和熊,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向永生 神的軍隊罵陣,也必像獅子和熊一般。”」 【撒上十七36~37】真正有信心的人,確信神必將懲罰惡人,必會拯救義人(詩3:6~8)。當聖徒擁有此番心志的時候,就可以勇敢地對抗和戰勝橫行在世的罪惡與不義的勢力(太16:33)。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大衛曾經「打死獅子和熊」(36節),卻不認為是自己驍勇善戰,而是神的拯救(37節),所以深信「耶和華救我脫離獅子和熊的爪,也必救我脫離這非利士人的手」(37節)。這是神與人同在的見證,也是人支取神大能的秘訣。──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七37】「大衛又說:“耶和華救我脫離獅子和熊的爪,也必救我脫離這非利士人的手。”掃羅對大衛說:“你可以去吧!耶和華必與你同在。”」 「屬肉體」(羅八8)的謙虛只是修養和禮貌,內心還是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強,所以即使能「打死獅子和熊」,遇到更可怕的非利士巨人還會「驚惶,極其害怕」(11節)。我們如果在小事上倚靠自己、不去學習經歷神,在大事面前就更不敢倚靠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屬聖靈」(羅八9)的謙卑卻是支取神大能的鑰匙,大衛既然相信一切的成就都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而是倚靠神的大能和拯救,所以他相信「耶和華救我脫離獅子和熊的爪,也必救我脫離這非利士人的手」(37節);不但敢「打死獅子和熊」,也敢去面對更可怕的非利士巨人(36節)。如果我們小事上學習倚靠神、經歷神,在大事面前就能單單仰望神的同在,因此得勝有餘;這是大衛得勝的秘訣,也是我們能得勝的秘訣。──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大衛認為自己勝過猛獸,不是自己驍勇善戰,而是神的保護。我們會這樣看待自己的成就嗎?――《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38】「掃羅就把自己的戰衣給大衛穿上,將銅盔給他戴上,又給他穿上鎧甲。」 ●「戰衣」:「外衣」、「外袍」。 ◎ 17:38 顯示掃羅還是個不錯的領袖,對於願意冒死挑戰對手的屬下,提供君王等級的裝備。不過掃羅身材高大,大衛穿起這些裝備一定是相當累贅。――《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39】「大衛把刀挎在戰衣外,試試能走不能走,因為素來沒有穿慣,就對掃羅說:“我穿戴這些不能走,因為素來沒有穿慣。”於是摘脫了。」 大衛在掃羅的盔甲中就不能爭戰,他必須做回他自己才能爭戰。同樣,每個人都有神量給自己的盔甲,我們的事奉不必模仿、攀比別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七40】「他手中拿杖,又在溪中挑選了五塊光滑石子,放在袋裡,就是牧人帶的囊裡;手中拿著甩石的機弦,就去迎那非利士人。」 “甩石的機弦”是一種很厲害的武器,大衛可能常用此擊殺侵犯羊群的野獸。機弦用皮帶做成,一端挽在腕上,一端卷住石頭握在手上。用機弦的人揮動皮帶,到一定速度,放手讓石頭脫帶飛去,速度可達每小時150公里,殺傷力甚大。所用石塊約網球大小,甩石機弦的形狀參附圖。――《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杖: 通常是剝下樹皮的葡萄樹枝,一頭是彎的,可作手柄。用於牧人登山或邊走邊打樹枝和葉子,或救出掉在陷井裡的羊時使用(創32:10;民22:29)。 五塊光滑石子: 是大衛唯一的武器。大衛因著單單依靠神的信心,而依靠這微不足道的武器。信心之人的武器並非肉體,乃是掌管人類歷史的活神(弗6:10~20),機弦,主要用羊皮做的,中間部分較寬,以便能放要甩的石子。這機弦的一端系有繩,纏在母指中以甩石。
機弦: ①可控制走偏的羊群;②抵擋擄掠羊群的野獸;③也可作戰時的裝備(25:29 ;箴26: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杖」(40節)是牧羊人用的木杖。「溪中」(40節)指以拉谷中季節性的河道。──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甩石的機弦」(40節)用皮帶製成,一端固定在手腕,一端抓在手上,揮動皮帶到一定轉速後放手,石塊飛出可達時速150公里。甩出的石塊可達網球大小,殺傷力甚大。──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倚靠神的人,不會只坐在那裡禱告,等著天上下冰雹(書十11)。而是認真預備,「在溪中挑選了五塊光滑石子」(40節);又主動出擊,「去迎那非利士人」(40節),這才是與神同工。──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甩石的機弦」是牧羊人平時驅趕野獸的武器,大衛是一個忠心的牧羊人,所以平時練得相當准。但是他還是專心倚靠神的拯救(37節)。能力不是倚靠的物件,信心也不是懶惰的藉口,我們若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每件事上都忠於本分,任何一件小事上的操練都能被神使用:因為「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路十六10)。──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杖」:應該是牧羊人用的「木杖」。 ●「溪中」:以拉谷有小溪流通過。 ●「甩石的機弦」:以皮帶製成,一端固定在手腕,一端抓在手上,揮動皮帶到一定轉速後放手,石塊飛出可達時速150公里。甩出的石塊可達網球大小(直徑2到3英吋),殺傷力甚大。 ◎大衛僅選了五個石頭,光滑石頭可能射程比較遠,也比較準確,數量這麼少可能是大衛對自己有信心,或者他評估面對歌利亞頂多只有五次機會,因此選了少數的石頭以降低重量提昇靈活度。 ◎有時候我們會太過偏重自己能力的培養或者是神的幫助。在大衛身上我們看到一種平衡,大衛自己平常大概也練甩石練得相當準(所以他敢只拿五塊石頭就去應戰),但是他還是深信他能夠得勝,是神的幫助。神的幫助也好像是奠基在那個人原有的素質上。對我們來說,信心不應該是懶惰的藉口,勤勞積極,也不應該讓我們只信任自己。――《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41】「非利士人也漸漸地迎著大衛來,拿盾牌的走在前頭。」 七十士譯本中沒有41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 17:41 七十士譯本沒有。這樣似乎比較合理,不然即使歌利亞被打昏,拿盾牌的也會保護歌利亞。――《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41~54】大衛戰勝歌利亞使非利士人潰敗:大衛的勝利並非倚靠厲害的武器,乃是靠神的名;戰爭的成敗都操於神的手,是 使非利士人大敗。――《串珠聖經注釋》 描述大衛和歌利亞之間展開的舌戰(43~47節)和決鬥。這場決戰,使我們聯想起聖徒和世界之間的屬靈的對立和鬥爭。歌利亞代表那些否定神,認為只有自己的力量是生存唯一根據的驕傲之徒(4~7節),大衛則代表雖有軟弱之處,卻相信神的能力而與邪惡勢力鬥爭的信心之人。大衛的勝利,宣告神高舉軟弱之人而叫那強壯之人羞愧的(林前1:27)。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42】「非利士人觀看,見了大衛,就藐視他,因為他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 “光紅”。微紅。參看第十六章12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大衛的容貌不像一個戰士,故此歌利亞藐視他。――《串珠聖經注釋》 「面色光紅」(42節),表明大衛是個還沒長鬍子的孩子,所以歌利亞「就藐視他」(42節)。歌利亞又以為大衛是「拿杖」(43節)當武器,就更加驕傲,也被轉移了注意力。──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面色光紅」:暗示大衛還沒有長鬍子,派個乳臭未乾的人去挑戰非利士第一勇士,難怪歌利亞會氣死。――《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43】「非利士人對大衛說:“你拿杖到我這裡來,我豈是狗呢?”非利士人就指著自己的神咒詛大衛。」 “我豈是狗呢?”在當時的社會,狗是被人輕蔑的。――《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指著自己的神表明歌利亞是信多神教的偶像崇拜者。歌利亞是奉偶像之名,大衛是奉神的名出戰(45節)。因此兩個人的決鬥實際上是非利士眾神和以色列的唯一神耶和華之間的大決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拿杖」:顯示歌利亞被誤導了,其實大衛的主要武器根本不是木杖。――《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44】「非利士人又對大衛說:“來吧!我將你的肉給空中的飛鳥、田野的走獸吃。”」 ●
17:44 非利士人常常用這種方式侮辱敵人的屍體。31:9~10 就記載他們侮辱掃羅的屍體。――《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45】「大衛對非利士人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就是你所怒駡帶領以色列軍隊的 神。」 突出顯明大衛信仰的句子。刀槍和銅戟是歌利亞所擁有的武器,象徵著屬世的武力。以色列軍隊的神。
大衛對神的理解是他確信神是指揮以色列軍隊的神(1:3;王上22:19)。他的這種確信,暗示大衛是奉神之命,作為神的僕人參戰的事實。同時論及“耶和華的名”,證明大衛自己的信仰,大衛把自己和歌利亞之間的爭戰視為屬靈力量之間的戰鬥。追求真正勝利的人都應擁有因信靠神而得到的屬靈的力量(徒3:1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46】「今日耶和華必將你交在我手裡。我必殺你,斬你的頭,又將非利士軍兵的屍首給空中的飛鳥、地上的野獸吃,使普天下的人都知道以色列中有 神;」 這裏不是說『神』將你交在我手裏,使普天下的人知道『耶和華』。因為耶和華是和我有關係,祂顧念到我,把仇敵交在我手裏。但是對於普天下人,就是在以色列人之外的人,神不給他們知道祂是耶和華,只給他們知道神。耶和華是對於親近神的人發生關係的。神是對普通人發生關係的,使人知道祂的能力。 【撒上十七46~47】大衛希望他的勝利能讓人知道,耶和華是真正的神,祂把自己的子民拯救出來。――《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在這裡大衛宣講戰爭的目的終歸是為了見證神在歷史中的作為。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的“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爭戰的勝敗全在於耶和華
,指戰爭的勝敗是按照神的主權意旨所決定的(詩127:1;144:1),神甚至通過戰爭成就他的旨意<書 緒論,聖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大衛看歌利亞不是透過自己的眼睛,而是透過神的眼睛。他不是靠自己爭戰,也不是為自己爭戰,而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45節)爭戰,目的是「使普天下的人都知道以色列中有神」(46節),也向世人見證「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47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
17:45~47 大衛把歌利亞的辱罵回罵到非利士人身上,而且還把戰爭的目的提升到神的榮辱層次。――《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47】「又使這眾人知道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他必將你們交在我們手裡。”」 「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47節),原文是「戰爭是屬於耶和華的」,指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見證神的作為、成就神的旨意。──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直譯是「耶和華的戰爭」或「戰爭是屬於耶和華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48】「非利士人起身,迎著大衛前來。大衛急忙迎著非利士人,往戰場跑去。」 【撒上十七49】「大衛用手從囊中掏出一塊石子來,用機弦甩去,打中非利士人的額,石子進入額內,他就僕倒,面伏於地。」 像這樣,神與大衛同工取得了以色列的勝利。同樣,神也通過使用我們所具有的才能,知識等來彰顯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林前1:24,27~29)。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大衛與神同工,倚靠神打倒了歌利亞,卻沒有不屑拿起歌利亞的刀來完成工作;我們把一切都交托給神,並不等於不盡本分。「機弦甩石」(50節)可能只是把巨人打暈了,所以「他就僕倒,面伏於地」(49節),現在大衛必須用刀殺了他,確保得勝。而非利士人曾許諾說只要歌利亞被殺他們就成為以色列人的僕人(9節),現在卻背信逃跑。──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七50】「這樣,大衛用機弦甩石,勝了那非利士人,打死他;大衛手中卻沒有刀。」 “機弦”甩石的準確性可以是很高的(參看士二○16)。――《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七十士譯本沒有 17:50 ,不過意義是一樣的,大衛打昏歌利亞,才用歌利亞的刀殺了他。歌利亞的武裝弱點,僅有前額,一定要用箭或甩石一類的武器才能命中,大衛一次就命中此要害,可以想見他也不是「把責任完全推給耶和華」,還是有花頭腦思考戰略。――《蔡哲民查經資料》 大衛用機弦和石子打倒歌利亞的事件,使我們聯想“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砸碎神像,打碎這像的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的話語(但2:34,35)。在這裡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把神像的各部分砸得粉碎一樣,大衛擊中歌利亞的額,打倒他(49節)的事件,象徵著聖潔的神將殲滅惡勢力(詩2:9;太21:44)。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十七50是誰殺死歌利亞?大衛抑或伊勒哈難?】
根據撒母耳記上十七50的記載,大衛用機弦甩石打倒歌利亞,然後用歌利亞的刀割下歌利亞的首級。經過這次大勝非利士人後,大衛成了以色列軍隊中最勇猛的戰士;雖然他那時只是個少年人。但在馬所拉抄本的撒母耳記下二十一19則指出:「伯利恒人雅雷俄珥金的兒子伊勒哈難殺了迦特人歌利亞,這人的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馬所拉抄本這段經文,肯定與撒母耳記上十七章有衝突,但幸好歷代志上二十5有如下記述:「睚珥的兒子伊勒哈難殺了迦特人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這顯然是正確的讀法,不單在歷代志的上文下理中是正確的,置於撒母耳記下二十一19也一樣適合。
抄寫員最早看見的抄本,在這節聖經中肯定被塗汙或損毀了。因此,抄寫員犯了兩個至三個錯誤,正如下文: 1
在歷代志上二十5,代表直接受詞的字~t,位於字母Lahmi的前面,但撒母耳記下二十一19的抄寫員卻誤將這字抄成b~t或b~y~t,而使經文變成Bet hal~Lahmi(伯利桓人)。 2
抄寫員將代表「兄弟」的字(,~h)誤看為在g-l-y-L(歌利亞)之前的直接受詞。因此,使經文記載「歌利亞」成為被殺(wayyak)的對象,而不是歌利亞的兄弟被殺。但歷代志上二十5的經文則正確地記載歌利亞的兄弟身亡。 3
抄寫員誤將「編織者」(~r~g~ym,)一字誤置於「伊勒哈難」之後,使這字被讀為伊勒哈難的父親(ben~Y ~r~y'~rg~ym或ben ya 'arey'ore~gim;意即「織布者林中的兒子」——似乎任何人的父親都不會有這個名字!)在歷代志下,'or'gim(編織者)正確地置於menor(軸)之後,使經文所表達的意思更完整。 換言之,撒母耳記下工十一19的原來字句有訛誤,但幸好正確的字句被保存於歷代志上二十5。──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撒上十七51】「大衛跑去,站在非利士人身旁,將他的刀從鞘中拔出來,殺死他,割了他的頭。非利士眾人看見他們討戰的勇士死了,就都逃跑。」 割了他的頭古代的戰士殺死敵軍的將軍以後,做為勝利的證據,割他的頭獻給王(57節)是當時的慣例。就這樣絕對地信賴自己的力量並大肆炫耀的歌利亞終於滅亡了(詩64: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大衛用歌利亞的刀割了歌利亞的頭,用仇敵的武器勝過了仇敵。當我們生命中的那些「歌利亞」被神的「機弦甩石」打敗以後,從前轄制我們、叫我們最害怕的弱點,也會轉變我們最能榮耀神、叫仇敵蒙羞的地方:驕傲變成謙卑,剛硬變成柔和,自私變成捨己,嫉妒變成欣賞;上癮的從此得了自由,愛發怨言的變得凡事謝恩。──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他的刀」:前面記載歌利亞的武裝沒有這種武器,但「銅戟」是一種短劍,此處指的應該就是這個武器。――《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52】「以色列人和猶大人便起身呐喊、追趕非利士人,直到迦特(或作“該”)和以革倫的城門。被殺的非利士人倒在沙拉音的路上,直到迦特和以革倫。」 「迦特」、「以革倫」:均為非利士人的首邑。非利士敗軍逃返自己的地方。 「沙拉音」:在戰場附近猶大的低地。――《串珠聖經注釋》 「迦特和以革倫」(52節)都是非利士人的主要城邑。──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七53】「以色列人追趕非利士人回來,就奪了他們的營盤。」 “奪了他們的營盤”。在他們的營中搶掠。――《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十七54】「大衛將那非利士人的頭拿到耶路撒冷,卻將他軍裝放在自己的帳棚裡。」 “耶路撒冷”。這裏的耶路撒冷必定指以色列人所得到的部分(書一五63;士一8),在耶布斯人的城堡以外,而耶布斯人的城堡要到大衛作王後才被征服(撒下五6~9)。“帳棚”。可能指大衛在伯利恆的家。歌利亞的刀後來存放在挪伯的聖所那裏(比較二一9)。――《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自己的帳棚裡”指伯利恒家中。大衛把歌利亞的頭顱送到耶路撒冷,就是耶布斯城(書十五63;士一8)。 不過,此時耶路撒冷尚在耶布斯人手中,後來才為大衛攻取。此處或為後來補記,所攜者當為歌利亞的頭骨;也可能當時便拿給耶布斯人看,讓他們看見神的作為。 大衛又將歌利亞的戰衣帶回家中,當作戰利品。但是戰刀則放在挪伯神的聖所裡,獻給真正的勝利者耶和華神(二十一9;參三十一10)。後來大衛攜此刀過逃亡生活(二十一9)。――《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本節引起不同的猜測及解釋。由於耶路撒冷當時還未落在猶大人手中,仍為耶布斯人所佔領,因此有學者認為這裡是指大衛後來奪得耶路撒冷後將歌利亞的頭放在那裡一事。至於「將他(歌利亞)軍裝放在自己的帳棚裡」,似乎顯示大衛已是軍人,有自己的帳棚,這與上文顯然有矛盾;而且按21:9的記載,歌利亞的刀是存放在挪伯處。對於這些疑問,有學者的解釋是:「自己的帳棚」指大衛自己的家,而歌利亞的刀是後來才放在挪伯的祭司那裡。――《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將那非利士人的頭拿到耶路撒冷,卻將他軍裝放在自己的帳棚裡」(54節),可能是指後來發生的事。歌利亞的刀後來存放在挪伯的聖所那裡(二十一9)。──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拿到耶路撒冷」:應該是後來發生的事,此時耶路撒冷還是耶布斯人佔領著。 ●「自己的帳棚」:指的應該是大衛伯利恆的家中。 21:9 記載歌利亞的戰刀放在挪伯的聖所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55】「掃羅看見大衛去攻擊非利士人,就問元帥押尼珥說:“押尼珥啊,那少年人是誰的兒子?”押尼珥說:“我敢在王面前起誓,我不知道。”」 掃羅經過在宮中與大衛的接觸,對他已經十分熟悉(一六18~23),但他顯然已經忘記大衛父親的名字,而這時為了大衛的勝利而需要知道他父親的名字,好對他的家族加以獎賞(一七25)。――《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那少年人是誰的兒子, 作為宮廷樂師,侍立在旁的大衛,掃羅是認得他的。但並不瞭解他的家族和血統。尤其是考慮到掃羅當時正處於精神受擾亂的狀態來看(16:14),他對除掉歌利亞的大衛不甚瞭解也是情理中的事。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向押尼珥詢問大衛的家庭(55節),可能因為要履行諾言,把女兒嫁給大衛(25節),所以必須瞭解他的背景。押尼珥與大衛並不熟悉,可見大衛在宮庭並不太出名。──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押尼珥「在王面前起誓」(55節)自己不知道,可能要免除沒有早一點推薦大衛的責任。──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此處掃羅好像不認識大衛?這可能是當時的一種感歎用語,表示掃羅對大衛所做所為的讚嘆。不過此處掃羅僅僅是不知道大衛的出身。顯出耶西並不是什麼顯赫有名的大家族,掃羅也不可能記得所有屬下的出身。再者,這時大衛可能成為掃羅的女婿(雖然掃羅沒有實現這個諾言),更詳細的問清楚大衛的家世也頗為重要。押尼珥那麼緊張的回答,大概是要免除自己不認識勇士,沒有早一點推出大衛去迎戰的責任。不是系出名門的年輕人,誰會知道他有如此高強的能力。――《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十七55~58】把這幾節和十六21對照,似乎矛盾,大衛既在王宮中侍奉,何以掃羅還問“那少年人是誰的兒子”?一個解釋是,大衛被引進到宮中只有一個短時期,後來仍回到伯利恒,掃羅對他的身世瞭解殊微;又或精神紊亂,記憶不佳。另一個解釋是,掃羅雖然認得大衛,不知道他有此神勇,何況曾承諾把女兒嫁給戰勝的人,又免父家的捐稅(25節),因此希望知道他的家世。――《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大衛被引進宮中:這段向為學者所爭論, 按16:21~22,大衛曾入宮服事掃羅,本該為掃羅所認識。但是這裡卻顯示掃羅似乎對大衛不大認識。事實上,大衛雖曾入宮中治療掃羅的病,掃羅與押尼珥未必與大衛的家族熟稔,而且大衛在掃羅病情好轉時便回鄉牧羊,宮中又有多人侍候掃羅,掃羅與大衛的關係不密切是自然的事,及至大衛殺了歌利亞後,才一直逗留宮中,至掃羅追殺他時才離開。――《串珠聖經注釋》 七十士譯本中沒有55~58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因為神與大衛同在(十六18),所以大衛能不看環境、不看自己,單單仰望神。他看到神所要成就的事(46節),就放膽地接過來,神就把得勝顯在他身上。神所造就的「合祂心意的人」(十三14),不但順服神,而且單單倚靠神,按著神的心意走神要我們走的路,才能彰顯神的得勝。──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十七 55~58 掃羅為何不認識大衛?】 答:大衛David(意親愛)曾經侍立在掃羅Saul(意求問)面前,作過拿兵器的人,為掃羅彈琴驅除惡魔。(撒上十六 21—23)。掃羅似乎不認識大衛,還問「那少年人是誰的兒子」,(撒上十七 55—58),其原因可能是掃羅時常被惡魔所擾亂,神經反常,記憶力不清。大衛是耶西最小的第八個兒子,他彈琴時還是童子,以後仍回父家放羊,(撒上十七 12—15)。當他打死了非利士人回來時,已經成了少年人,身材與外貌都會改變而長大了,使掃羅對他感到陌生。及至大衛回答「我是你僕人伯利恒人耶西的兒子」以後,掃羅得到更深的回憶,知道他的名字了。──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撒上十七55~58】雖然大衛有好多次在掃羅面前彈琴,但掃羅向押尼珥所發出的問話,似乎表明他對大衛所知不多。也許因為掃羅已經定規,只要大衛得勝,他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大衛(17:25),所以想更清楚知道他的家世。掃羅也可能因為情緒上的不穩定(16:14),使他認不出大衛。──《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十七56】「王說:“你可以問問那幼年人是誰的兒子。”」 【撒上十七57】「大衛打死非利士人回來,押尼珥領他到掃羅面前,他手中拿著非利士人的頭。」 【撒上十七58】「掃羅問他說:“少年人哪,你是誰的兒子?”大衛說:“我是你僕人伯利恒人耶西的兒子。”」 【思想問題(第17章)】 1 身材比常人魁梧的非利士人歌利亞向以色列人討戰,掃羅和以色列人聽見討戰的聲音,就驚惶不已。同樣的,你曾否因為不利的環境與外來的攻擊而驚惶害怕,忘卻了施行拯救的神?你對神的信心是建立在什麽上? 2 大衛初見非利士勇士歌利亞出來討戰之時,他的反應如何與眾不同?依你看,大衛為何有那麽大的勇氣?參26, 36節。大衛的表現給你什麽激勵? 3 大衛在過去牧羊時蒙耶和華的拯救,給他信心面對當前的危難(37),他用機弦甩石的本領也是在牧羊時鍛鏈出來的。試思想你過去經歷對你現今的影響。你當如何把握今天受訓練的機會,好叫自己將來更蒙神使用? 4 大衛奉父親命令,攜食物到戰場探望當兵的哥哥們,剛巧遇見歌利亞出來討戰。你以為這只是偶合,抑或是神的安排?你猜大衛當時有否想到自己受膏的身分和使命? 5 試分析大衛迎戰歌利亞時所處的不利條件。參28~29, 39, 42, 50節
為什麽他沒有因為環境的不利而退縮?參45~47節。 6 你認為歌利亞之所以敗在大衛手上,是因為犯了什麽錯誤?這對你有何提醒? 7 倘若你要以「歌利亞與大衛」的故事教導孩童,你會著重故事中那一部分的教訓?為什麽?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