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三章拾穗

 

【撒上二十三1「有人告訴大衛說:“非利士人攻擊基伊拉,搶奪禾場。”」

         “基伊拉”,在亞杜蘭以南約三英里(5公里)外的一個猶大城市,與非利士人的邊境接壤。非利士人在以色列人完成收割和打榖的艱苦工作後,便來偷襲他們的禾場。――《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基伊拉為猶大城邑,在非利士地邊界上,距亞杜蘭南不遠。――《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非利士人控制猶大的山區,一到收割季節便上來掠奪猶大的穀物。

          「基伊拉」:距亞杜蘭的南面約五公里(三英里),接近非利士邊界。――《串珠聖經注釋》

         「基伊拉」(1)在亞杜蘭以南大約5公里。「禾場」(1)通常位於城外的空曠之處,沒有防禦設施。此時穀物已被收割並揚場,堆在「禾場」上,成為非利士人的搶掠目標。──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基伊拉」:位於西伯崙北方約13公里的基拉廢墟,鄰近非利士邊界,海拔450公尺。比猶大山地低,高於非利士平原。此處位於亞杜蘭南面約5公里。

         「禾場」:通常位於城外空曠處,沒有防禦設備。如果遇到穀物收成期間,收成堆在該處,的確是相當好的搶掠標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1  糧食,維持生命之來源,大衛要去奪回禾場──】禾場是人輪流打穀的地方,農夫會將穀揚起,讓風將糠秕吹去,留下麥粒。這種方式稱為簸穀子(參得32的註釋)。非利士人搶奪基伊拉人的禾場,就是搶走他們所有維生的來源。――《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二十三1~5基伊拉救贖事件:基伊拉救贖事件是大衛與跟隨他的人(2210),首次行的救贖工作。以這件事情為契機,大衛終於顯明自己作為以色列救贖者的形像。但隨著這件救贖工作,掃羅的追趕更嚴重地臨到大衛(6~29)。神要使被使用的人經歷苦難和試煉(129,提後18)――《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三1~13基伊拉人欲出賣大衛:基伊拉人雖得大衛的救助,免受非利士人的掠奪,但卻在掃羅圍攻的危急關頭打算出賣大衛,幸而大衛得神諭示及時逃離此城。――《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二十三2「所以大衛求問耶和華說:“我去攻打那些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耶和華對大衛說:“你可以去攻打非利士人,拯救基伊拉。”」

         大衛一方面關心自己同胞的利益,另一方面不放過與神為敵的非利士人。大衛身邊的祭司亞比亞他備有以弗得(6), 可求問神諭(143)――《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現在自身難保,而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按著人肉體的天然反應,應該讓報信的人去通知掃羅王才對。但大衛的肉體不斷地被神對付,生命在神面前也不斷長進。他不是先想自己應該怎麼做,也不是先看環境允許怎麼做,而是先「求問耶和華」(2),讓神指示怎麼做。──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二十三2~4大衛求問耶和華說:大衛接到自己的同胞城邑基伊拉被非利士人掠奪的消息,在援助他們之前,首先禱告神尋求神的旨意(2)。並得到神肯定答覆的大衛,當部下們的反對後(3),再一次禱告神得到戰勝的明確答覆(4)。在這裡我們應學習大衛:①神不會掩面不顧尋求他的人(277~14286~9)。神因自己的榮耀,喜悅自己百姓向神呼求,並應允他們(5015);②神會慈祥而親切地應允我們。我們有時得到神的答覆之後,也會被周圍的反對動搖。遇到這種情形,如果再一次真摯地向神呼求,神必然不責怪我們反而會賜給我們更加明確肯定的答覆(333;路181~8)――《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三3「跟隨大衛的人對他說:“我們在猶大地這裡尚且懼怕,何況往基伊拉去攻打非利士人的軍旅呢?”」

         跟隨大衛的人認為他在猶大本土已須面對掃羅的追捕,何必再招惹非利士人,加增敵人呢?――《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只有四百人,掃羅一發現就會來捉拿他們,所以「在猶大地這裡尚且懼怕」(3),更不用說攻打非利士強敵、替掃羅管轄下的百姓出頭了。──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軍旅」:原文是「戰鬥陣列」,意思應該是受過訓的正規軍。七十士譯本作「搶掠者」。

         ◎猶大地比基伊拉更遠離非利士人,大衛的部下意思是他們身在猶大地都還會怕非利士人,怎麼可能主動去攻擊非利士人。大衛透過求問神,克服了他們的恐懼,打勝了戰爭。――《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4「大衛又求問耶和華。耶和華回答說:“你起身下基伊拉去,我必將非利士人交在你手裡。”」

         神說可以去(2),人說不可以去(3),但大衛沒有在那裡左右為難,而是「又求問耶和華」。神這次更清楚地應許了得勝:「我必將非利士人交在你手裡」(4),用得勝的應許來堅固大衛的信心。──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二十三5「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往基伊拉去,與非利士人打仗,大大殺敗他們,又奪獲他們的牲畜。這樣,大衛救了基伊拉的居民。」

         遵照神的應允,大衛出戰基伊拉戰役,儘管部下們優豫不決(3),卻取得了大勝利。遵行神旨意的人,不管周圍有多少惡劣的條件,必然會體驗神所賜的能力與成功。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牲畜」(5)可能是非利士人帶來馱運糧食的,結果卻偷雞不著蝕把米。──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二十三6「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亞他逃到基伊拉見大衛的時候,手裡拿著以弗得。」

         關於“以弗得”,參看第二章18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以弗得”參二十一9注。――《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亞比亞他逃到大衛那裡以後,一直跟隨他到處逃亡。――《串珠聖經注釋》

         從本節到2625為止,是大衛旅途的第二個時期,觀察以下地圖。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手裡拿著以弗得」(6),原文是「手拿著以弗得下來」。因為挪伯在猶大山地,所以亞比亞他是從高處下來。神借著亞比亞他帶來的「以弗得」,讓大衛知道神並沒有忘記他的受膏者,這「以弗得」不但成為神對大衛的安慰,也讓大衛與神有了更美的交通(9)──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大衛從此可以通過「以弗得」來求問神的旨意,但掃羅卻因為丟棄了「以弗得」,從此不再與神有交通。實際上,屬肉體的掃羅既然敢屠殺祭司,也就根本就不介意有沒有「以弗得」;人與神之間交通的中斷,其實都是人自己犯罪的結果,等到需要的時候才追悔莫及(二十八6)──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手裡拿著以弗得」:原文是「手拿著以弗得下來」。因為挪伯在猶大山地,所以亞比亞他是由高處下來。――《蔡哲民查經資料》

<syncBible ref=撒上23:6>

【撒上二十三6  以弗得是──】大祭司穿的以弗得顏色鮮艷,上面的胸牌鑲嵌著十二塊寶石,代表以色列人的十二個支派。烏陵和土明放在大祭司以弗得的袋子裡。(218的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二十三6~14圍繞基伊拉事件的三個人物:  本文講述基伊拉人的背叛和掃羅追蹤大衛的事蹟。在這裡有三種類型的人:①掃羅把自己當作受委任專門尋求自己的政敵大衛之命的耶和華使者,有嚴重的精神上的缺陷。但神不僅不會助長人的犯罪,也不與罪人同在;②基伊拉人們:他們向掃羅告密(13),這是厭棄救他們的大衛的忘恩負義的行為。如果有人為眼前肉身的安樂而不顧正義和真實,踐踏恩惠,那人就是現代版的基伊拉人;③大衛面對新危機,大衛向神呼求,得到了神的引領(9~12)。他沒有信靠基伊拉人,唯獨信靠神。大衛通過此事件深深體會到,只有神才是唯一可以信賴的(278~1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三7「有人告訴掃羅說:“大衛到了基伊拉。”掃羅說:“他進了有門有閂的城,困閉在裡頭,這是 神將他交在我手裡了。”」

         「困閉在裡頭」:原文只是「被禁閉」。――《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8「於是掃羅招聚眾民,要下去攻打基伊拉城,圍困大衛和跟隨他的人。」

 

【撒上二十三9「大衛知道掃羅設謀害他,就對祭司亞比亞他說:“將以弗得拿過來。”」

 

【撒上二十三9~10將以弗得拿過來:這是得知基伊拉把自己密告給掃羅的事情之後,大衛唯獨依靠神的行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三10「大衛禱告說:“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啊,你僕人聽真了掃羅要往基伊拉來,為我的緣故滅城。」

         「聽真了」:連續兩個「聽見、聽見」,強調用。

         23:2,5 大衛的目的是拯救基伊拉,但是掃羅的目的是毀滅基伊拉,如果大衛繼續留在基伊拉,就與他的初衷不合了。此處也可以看出兩個領導者的動機差異。――《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11「基伊拉人將我交在掃羅手裡不交?掃羅照著你僕人所聽的話下來不下來?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啊!求你指示僕人。”耶和華說:“掃羅必下來。”」

         七十士譯本 23:11 沒有「基伊拉人將我交在掃羅手裡不交?」。――《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12「大衛又說:“基伊拉人將我和跟隨我的人交在掃羅手裡不交?”耶和華說:“必交出來。”」

         基伊拉人不敢冒犯掃羅,寧願出賣大衛,免得像挪伯城那樣慘遭屠殺。――《串珠聖經注釋》

         人若不是屬聖靈的,就一定是屬肉體的。雖然基伊拉人和大衛一樣屬於猶大支派,但他們都不能脫離肉體的軟弱,必然會出賣救他們的大衛,免得自己像挪伯城那樣慘遭屠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神明確地回答:「掃羅必下來」(11),基伊拉人「必交出來」(12),卻沒有指示大衛當如何去行,而是留給大衛自己判斷。因為神的受膏者大衛是要作王的,必須學會在大小事情上體貼神的心意;同樣,被神膏抹(林後一21)的新約信徒將來也是要「與基督一同作王」(啟二十4)的,也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體貼聖靈的事」(羅八5)──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基伊拉人的決定乃是人之常情,與自己的性命相比,自己恩人的性命自然比較次要,大衛一行人只好離開這座城。掃羅既然無法掌握大衛的行蹤,就無法有進一步的行動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13「大衛和跟隨他的,約有六百人,就起身出了基伊拉,往他們所能往的地方去。有人告訴掃羅,大衛離開基伊拉逃走,於是掃羅不出來了。」

         “掃羅不出來了”。他放棄追捕。――《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他們所能往的地方去:文字上是“凡能去的地方,不管是哪裡就去了”之意,這表明被掃羅追趕的大衛每逢遇到危機,都遵行神的指示,過著在各處流浪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跟隨大衛的人,已經從「四百人」(二十二2)增加到了「六百人」(13)──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神其實早就表明了祂的心意:「拯救基伊拉」(2)。如果大衛繼續留在基伊拉,讓掃羅前來「滅城」(10),就不能「拯救基伊拉」;如果大衛報復基伊拉人的恩將仇報,也不能「拯救基伊拉」。因此,大衛選擇體諒基伊拉人的軟弱,主動「起身出了基伊拉,往他們所能往的地方去」(13),讓神的心意能滿足。大衛的選擇正預表了將來那位受膏者基督:「因為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三18),所以祂也體諒百姓的軟弱,求神「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二十三34)──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大衛之所以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是因為他的眼睛不是盯住人,而是盯住神,所以在靈裡看到是神的手在調動掃羅、調動基伊拉人的心。神既然允許這些事發生,大衛就在這些事上學習脫離人的恩怨,單單體貼神的心意。神也常常興起我們的「基伊拉」,讓我們和大衛一樣在「基伊拉」學到功課,不但學會倚靠神,也學會放下自己。──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二十三14「大衛住在曠野的山寨裡,常在西弗曠野的山地。掃羅天天尋索大衛, 神卻不將大衛交在他手裡。」

         猶大的“曠野”是荒涼不毛之地,位於山地和死海之間。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利用這地的許多峽谷和洞穴來躲避掃羅的追捕。“西弗曠野”。距離希伯崙四英里(6.4公里)的貧瘠高地。――《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曠野”指“猶大的曠野”,位於猶大山地與死海之間,荒涼渺無人跡。“西弗曠野”指希伯侖以南西弗附近(二十三24)的一片荒曠高原,為猶大曠野的一部分。――《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西弗曠野的山地」:在猶大的東南部,靠近死海。這一帶地方為畜牧之地,另有樹林(15)――《串珠聖經注釋》

         掃羅天天尋求:概括地說明了掃羅為逮捕大衛不擇手段行各種事的事實(152526節;242262),“掃羅一生作大衛的仇敵”掃羅不能原諒大衛,到他的臨終時刻,一天也不能享受平安和休息,神卻不將……交與他手裡:神總是成為敬虔信徒們的保護者(312046114520)。如果沒有創造天地萬物並掌握一切的神的許可,人連一隻麻雀的性命也奈何不得(1029~31)――《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曠野」(14)指「猶大的曠野」,是位於猶大山地與死海之間的乾旱地帶。──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西弗曠野」(14)指希伯侖以南西弗附近的一片荒涼高原,是猶大曠野的一部分。這裡有很多旱溪的河谷,容易藏身。這裡是猶大山地的東邊,而大衛以前活動的地點主要在猶大山地的西邊。──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山寨」(14)原文是複數,表明大衛有許多個山寨。──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山寨」:原文是複數型態,顯示大衛一行人有不少「堡壘」。

         「西弗」:位於西伯崙東南8公里的山上,屬於猶大的領域。此處位於基伊拉東南大約21公里。此處已經是中央山地的東邊,不同於以往大衛活動的地點主要在中央山地西邊。――《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14~28非利士人犯境使大衛得以脫險:掃羅的追捕並沒有鬆懈,加上大衛匿居之處的居民西弗人向掃羅告密,大衛的生命危在旦夕。在緊急的關頭,神藉非利士人的入侵使掃羅忙於應付外敵,無暇追捕大衛,以致大衛終能脫險。――《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二十三15「大衛知道掃羅出來尋索他的命。那時他住在西弗曠野的樹林裡。」

         “樹林”。更可作:何利。在西弗地之內。――《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樹林”亦作“何利沙”,為一地方名。――《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樹林」:比較可能是作為一個專有地名「何烈斯」。――《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15~18大衛通過與約拿單的會面:①可以擺脫絕望的心情。當時大衛正處於生命受威脅的處境(15),愛自己如同愛自己生命的摯友約拿單的訪問,使他有了新的盼望。同樣當我們處於絕望的時刻,主耶穌親自賜給我們恢復、愛和交通(319~26;林後13~4);②更加信靠神(依靠神得以堅固,16)。約拿單特別通過信仰上的勉勵,加給大衛力量(17)。出自信仰的勉勵,一定來自聖靈(1416);③得到了忍耐的心。約拿單的會面,使大衛在遇到極大的苦難和危機時,都不衝動,而能夠忍耐,並等候神的旨意直到最後(247269)。此次的會面以後,大衛和約拿單沒能再見面(撒下117~27)。但通過這最後的會面,兩人的友情昇華到極其美好的愛的境地,成為一段美好的佳話(17)――《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三16「掃羅的兒子約拿單起身,往那樹林裡去見大衛,使他倚靠神得以堅固,」

         雖然掃羅找不到大衛,約拿單卻按照他們最後一次會面的地點找到他。――《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這是大衛和約拿單的最後一次見面。約拿單再一次確認了大衛的王權,願意退居第二位,表明他是一個順服神的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二十三16~17約拿單來見大衛,聲明支持他,並重申所立之約(183 208)帶給他安慰和鼓勵。――《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二十三16~18這是大衛和約拿單有生之日的最後一次晤面。袂別後,二人信守盟誓,恩及後人(撒下9)――《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上二十三17「對他說:“不要懼怕,我父掃羅的手必不加害於你。你必作以色列的王,我也作你的宰相。這事我父掃羅知道了。”」

         約拿單再一次確認大衛的王權(參看二○1415的腳註),願意退居第二位,並且再次確認他們兩人之間的誓約。約拿單憑他在軍事上的英勇,可說是大衛一個不可輕視的對手。――《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約拿單的勸勉:①關於懼怕:約拿單以“不要懼怕”勉勵大衛,給他的心裡帶來平安。同樣,當今的信徒面臨世俗的威脅和不義的勢力的挑戰,主耶穌也通過聖經,傳達平安的信息(19;太10311427177;徒1892724);②關於安全(我父…… 必不加害於你)。有神同在的人,惡人必不能傷他,(319~30;約518);③關於盼望(“你必作…… 知道了”):神所賜下的預言必定成就(374~6;太5182435)――《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可能約拿單覺得大衛正在害怕,所以鼓勵他「不要懼怕」(17)。當我們受試煉到一個地步,神也會借著屬靈的夥伴來給我們安慰,讓我們的信心「倚靠神得以堅固」(16)──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加害」:「發現」、「找到」。――《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18「於是二人在耶和華面前立約。大衛仍住在樹林裡,約拿單回家去了。」

 

【撒上二十三19「西弗人上到基比亞見掃羅,說:“大衛不是在我們那裡的樹林裡山寨中,曠野南邊的哈基拉山藏著嗎?」

         “曠野”(Jeshimon)指希伯崙東南面的曠野(二三24;二六13)――《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哈基拉”的意思是“沙漠”或“荒地”,指希伯侖南邊的曠野(二十六13)――《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樹林裡山寨」:「何烈斯的堡壘」。

         「曠野」南邊:應作「約斯門」,指猶大曠野東邊與死海接壤的帶狀地區,氣候乾旱、地勢崎嶇,相當容易躲藏。

         「哈基拉山」:字義是「黑暗」,位於約斯門區域中。

         ◎這些西弗人應該是為了效忠正統王室而密報大衛行蹤。有時候我們也會盲目效忠「正統」,不管那個「正統」是不適合乎神的心意。我們如果處於「正統」的地位,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如掃羅一般,失去了該地位應該有的素質。我們如果效忠某個正統,有時也要反省一下自己這樣無保留的效忠,是不是反而敵對了神。――《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19~20西弗人把大衛密告給掃羅,是一種背叛行為:①他們與大衛都是猶大支派的人(712),大衛以為至少能得到本支派人的保護,反而受到徹底的背叛(20);②大衛是把以色列人從非利士人手中拯救出來的恩人(1740511830198)。西弗人的密告事件,在屬靈的意義上預示,為救罪人降世的耶穌被自己的百姓所排斥(111),並被其門徒之一加略人猶大背叛(273~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三19~29瑪雲曠野追趕事件:大衛因西弗人的密告,又一次受掃羅的追殺。稱之為“瑪雲曠野追趕事件”在這事件中,大衛雖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危險的狀況(2526),但由於掃羅因非利士人犯境搶掠,放棄追擊而退兵,大衛從而得以倖免於難。這是神介入保守自己百姓的安全。大衛經歷了持續不斷的逆境,但卻通過這些成就了信仰上的成熟(18)。由此我們信徒也應通過人生所遇到的苦難,領悟神的旨意,使自己的生命漸漸長大、成熟、滿有基督的身量 (1929)――《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三20「王啊,請你隨你的心願下來,我們必親自將他交在王的手裡。”」

         「下來」:原文也是「下來、下來」,希望掃羅一定要「下來」。

 

【撒上二十三21「掃羅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因你們顧恤我。」

         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  掃羅雖在行動上否認神,但嘴上卻宣佈神的祝福。聖經指這些人說“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2913;太158)――《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大衛此時寫了詩篇五十四篇,說「他們眼中沒有神」(詩五十四3)。掃羅的心裡早就沒有了神,卻還是滿口「屬靈的口頭禪」,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21)──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顧恤」:「顧惜」、「憐憫」。――《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22「請你們回去,再確實查明他的住處和行蹤,是誰看見他在那裡,因為我聽見人說他甚狡猾。」

         屬聖靈的大衛凡事可以求問神(10~11),所以他能滿有信心地說:「神是幫助我的,是扶持我命的」(詩五十四4);而屬肉體的掃羅「眼中沒有神」(詩五十四3),只能詢問人(22~23),結果無功而返。──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狡猾」:原文也是「狡猾、狡猾」,強調用。

         ◎比起大衛在 23:6,9~13 的狀況中,有祭司幫忙求問神,掃羅只能詢問人 23:22~23 其間的差異非常明顯。一個可以逃離危險,一個卻無功而返。――《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23「所以要看准他藏匿的地方,回來據實地告訴我,我就與你們同去。他若在猶大的境內,我必從千門萬戶中搜出他來。”」

         回來「據實地」告訴:很可能是一個專有地名「拿孔」, 26:4 似乎也是指同一個地名。亦即掃羅到該地等消息。

         「千門萬戶」:原文是「千」,也是部隊的單位。――《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24「西弗人就起身,在掃羅以先往西弗去。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卻在瑪雲曠野南邊的亞拉巴。」

         “瑪雲曠野”。鄰近瑪雲城的曠野,在西弗以南五英里(8公里)。“亞拉巴”指一片荒地,是死海南北向的裂谷,但這裏解釋為猶大曠野的一個地方。――《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西弗在希伯侖東南約6公里。瑪雲在西弗以南約8公里。亞拉巴的意思為“荒野”,一般指死海附近的荒野,此處指猶大曠野。――《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瑪雲曠野南邊的亞拉巴」:瑪雲在西弗之南,而亞拉巴則位於約但裂谷的南端,連接紅海與死海。――《串珠聖經注釋》

         「瑪雲」(24)位於在西弗以南約8公里。「亞拉巴」(24)的意思是「荒野」,指猶大曠野和死海連接的地帶。──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瑪雲」:字義是「部落」。應該就是現今的馬因廢墟。位於西弗南方7公里。

         「亞拉巴」:字義是「荒野」。指猶大曠野和死海連接的地帶。――《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24~29神的戲劇性救贖:本文描述了困在絕境中的大衛,因神的保護得到戲劇性救贖的場面,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以下教訓:①神通過人所不能預測的方法施行拯救(91~9),事實上非利士人入侵決不是為了幫助大衛。神掌管所有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場所,拯救了在那事件中幾乎被生擒的大衛;②神決不離棄信賴神的人(778),大衛在極其危急的狀況中繼續向神禱告,並信靠神經歷了神的救贖(6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三25「掃羅和跟隨他的人去尋找大衛。有人告訴大衛,他就下到磐石,住在瑪雲的曠野。掃羅聽見,便在瑪雲的曠野追趕大衛。」

 

【撒上二十三26「掃羅在山這邊走,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在山那邊走。大衛急忙躲避掃羅,因為掃羅和跟隨他的人,四面圍住大衛和跟隨他的人,要拿獲他們。」

         山那邊走:這裡的山是指“瑪雲曠野”的山。掃羅的軍隊在這裡分為兩隊,展開夾攻的陣式。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三27「忽有使者來報告掃羅說:“非利士人犯境搶掠,請王快快回去。”」

 

【撒上二十三28「於是掃羅不追趕大衛,回去攻打非利士人。因此那地方名叫西拉哈瑪希羅結。」

         “西拉哈瑪希羅結”。即避難的磐石。――《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西拉哈瑪希羅結”是“隔離的磐石”之意,紀念掃羅在此雖與大衛近在咫尺,始終未能追上。――《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西拉哈瑪希羅結」:意思是「分開(將掃羅與大衛分開)的岩石」。――《串珠聖經注釋》

         神借著掃羅來追趕大衛、拆毀大衛,目的是要造就大衛,而不是敗壞大衛。因此,神的手是有分寸的,祂允許大衛被破碎,卻不允許大衛被害。所以,當大衛被掃羅「四面圍住」(26)、走投無路的時候,神就使用仇敵非利士人拯救了大衛(27~28)。而大衛只有經過了神這樣的保守,才能為我們留下誇勝的詩篇:「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詩二十七1);「雖有軍兵安營攻擊我,我的心也不害怕;雖然興起刀兵攻擊我,我必仍舊安穩」(詩二十七3);「因為我遭遇患難,祂必暗暗地保守我;在祂亭子裡,把我藏在祂帳幕的隱密處,將我高舉在磐石上」(詩二十七5)──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攻打」:「遭遇」、「面對」、「迎戰」。

         「西拉·哈瑪希羅結」(28)的意思是「分隔之岩」。──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西拉‧哈瑪希羅結」:字義是「逃亡之崖」或「區隔之崖」。――《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29「大衛從那裡上去,住在隱基底的山寨裡。」

         “隱基底”。即小山羊的泉源,希伯崙以東一個綠洲,在死海的海岸之上;這地以其青蔥繁茂的葡萄園而知名(歌一14)――《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隱基底”的意思是“山羊泉”,在死海西邊,為猶大曠野中最大的一塊沃土。沙漠綠洲,舊約詩歌常有提及(歌一14)――《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隱基底”的意思是“山羊泉”,在死海西邊,為猶大曠野中最大的一塊沃土。沙漠綠洲,舊約詩歌常有提及(歌一14)――《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隱基底」:死海西岸乾旱地帶中的綠洲,以盛產葡萄聞名(參歌114)――《串珠聖經注釋》

         「隱·基底」(29)的意思是「小羊的泉源」,是死海西岸邊的一個綠洲,盛產葡萄(歌一14)。這是一個陡峭、蜿蜒的峽谷,從海拔三百多米的猶大曠野下降到海平面以下四百米的死海,有許多泉水和洞穴。──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隱基底」:字義是「小羊的泉源」,是死海邊的一個綠洲。――《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三29 隱基底】隱基底綠洲位於死海中部,耶路撒冷東南約三十五哩之處。源源不絕的泉水,使它在這荒蕪地區,灑上了一抹生命和色彩。在其悠久歷史中,這地曾經用作祭儀場所、軍事崗哨、商業中心。大衛選擇這個地區的理由,大概是基於這一帶洞穴的數量和水源的供應。考古學家在這附近發現了好幾個分裂王國時代(主前八至七世紀)的堡壘。一個建于水泉,另一個則建於峭壁頂部,可以俯瞰方圓數哩內的遊人。──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思想問題(23)

 1 本章記載了大衛與耶和華之間「有問有答」的關係,表明了大衛對神的尊敬,也看見神指示大衛當行的道路。你是否羡慕大衛與神的關係?你是否學大衛一樣,凡事尊神為大、求問祂旨意?

 2 大衛在決定應否出擊非利士人時,要考慮那些正面和負面的因素?整個過程可否供我們借鏡?

 3 面對掃羅兵臨基伊拉城的危險,大衛的禱告如何重複地稱呼神和他自己?這顯示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4 約拿單冒險到樹林去見大衛,「使他倚靠神得以堅固」。大衛得此良友,「夫複何求」!但約拿單這樣做對他父親與他本人有何影響?你願否付上代價,使你的好友「倚靠神得以堅固」?

 5 西弗人和基伊拉人面對掃羅尋索大衛的命一事,反應有何異同?你認為他們的做法可取嗎?

 6 在瑪雲曠野,掃羅差點捕獲大衛(26),到最後才藉非利士人的犯境轉移掃羅的注意力(27~28)。你認為大衛從這次經歷學到什麽功課?參詩1831

 7 掃羅一點也不甘休地尋索大衛的命,但神卻保護他,約拿單也安慰鼓勵他,使他在黑暗中仍見曙光。你曾否有過大衛這樣的經歷?這經歷對你的信仰生活有何幫助?

 ──《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二十三29~二十四22大衛在隱基底放過掃羅:掃羅在追殺大衛時,獨自撞進大衛躲藏的洞穴,給大衛下手殺他的好機會,但大衛憐惜神的受膏者,未加以傷害。掃羅得悉此事,暫時良心發現,承認過錯,並懇求大衛將來登基後放過他的子孫。――《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