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上第三十一章拾穗

 

【撒上三十一1「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爭戰。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在基利波有被殺撲倒的。」

         “基利波”。在耶斯列(艾斯杜倫)平原東南角的山脈,高約一千六百英尺(487)――《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基利波山為耶斯列平原上的高山,海拔517公尺。掃羅軍敗北,應驗了撒母耳的預言(二十八19)――《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爭戰:重新連接、記述2814291中談論的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的戰爭。在這裡“爭戰”的希伯來原文的過去進行時態來指“當時正在戰鬥”(were fightingKJV)。以色列人——被殺撲倒。 談論基比亞戰鬥中以色列人慘敗的事實,可見以色列的失敗是沉重的。更加詳細地談論掃羅的死(3~5)。在某種意義上掃羅的死,雖然是不可避免的(撒母耳預言的成就,13141526~29),但因掃羅導致整個以色列軍隊遭到慘敗,無疑是一個悲劇。以色列戰敗的原因如下:兵力上的劣勢,但這決不是戰敗的根本原因,因為以色列過去在兵力處於劣勢時,靠著神的能力取得了勝利(1415~231741~49)。以色列與他們的首領掃羅一同不順從、悖逆神(1225;民1710)是戰敗的根本原因。在這裡我們可以學到信徒與神建立美好的關係並生活在神的話語中教訓(24;羅117)。同時非利士軍隊到以色列領土中央的書念擺陣,表示當時以色列處於幾乎無防備狀態。(14212231)掃羅“懼怕,心中發顫”。因為力量的源泉神(181;腓413)不再成為他的後盾,因此掃羅不得不陷入恐怖之中。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基利波」:字義是「隆起之堆」,海拔517公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1~6掃羅的死:簡略地描述基比亞戰役的結果:①以色列人大敗(1); ②掃羅的三個兒子戰死(2);③掃羅自盡(3~5)。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掃羅王國的結果。由此違背神的旨意,在人的動機上所建立的掃羅王國的時代已經過去,開啟合神心意的王大衛的時代開始了(撒下24)。像這樣,無論環境如何混亂,但神掌握歷史的主權,因此黑暗的時代將會過去,光明的時代必然會到來。這來到世界上的真正的光,驅趕黑暗權勢他就是主耶穌,(159),我們也要作光的使者在黑暗掌權的生活中開啟了光明的時代(601;弗58)――《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1~6參見 代上 101~14――《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1~13掃羅的悲慘收場:掃羅與眾兒子戰敗陣亡, 應驗了2819的預言 : 掃羅的軍隊不敵非利士軍,逃跑之際,掃羅的三個兒子殺,他本人也身受重傷,並為了避免敵人的羞辱和折磨,終自刎而死。非利士人將他們數人的屍身示眾,但基列雅比人因曾受恩於掃羅,便冒險將屍身偷去,以禮安葬。――《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三十一2「非利士人緊追掃羅和他兒子們,就殺了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亞比拿達、麥基舒亞。」

         掃羅及其子的死應驗撒母耳的預言(二八19)。不知怎的,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倖存下來,後來由押尼珥擁立作王(撒下二89)――《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在這裡記敘了掃羅的三個兒子約拿單、亞比拿達、麥基舒亞(1332025)可能都在掃羅軍隊中擔負要職。約拿單:①雖然是掃羅的兒子,但與嫉妒和肅清的化身掃羅明顯不同(1829),是懂得真正的愛和友情的人(181~42017);②非常智慧而勇敢的軍人(146~14);③具有良好的信仰品格的義人(1912030~42)。他與悖逆的掃羅一同戰死的事實告訴我們如下教訓:①父親的邪惡的罪連累子孫受苦難 ;②義人的盼望和生命並不局限於這個世界而在於將來的真正、永恆的國度(1432);③約拿單不離棄邪惡的父親與他共患難的孝心可佳(2012;弗61;西320)――《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2819 中撒母耳的預言「明日你和你眾子必與我在一處了」在此實現。

         312 中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伊施巴力)」沒有被殺,掃羅軍隊的元帥押尼珥也倖免於難。――《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3「勢派甚大,掃羅被弓箭手追上,射傷甚重,」

         掃羅已經從交鬼的婦人那裡得知了失敗的結局(二十八19),但卻沒有逃跑,而是回到軍中與非利士人爭戰,表現出屬肉體的人最大的勇氣。在肉體中作王的掃羅以徹底的失敗完成了使命,讓神的百姓學到了一個教訓:立王本身並不能拯救以色列,最重要的是以神為王;神百姓的王最重要的不是才幹和勇氣,而是順服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勢派甚大」:原文是「戰事重壓掃羅」。

         ●弓箭手「追上」:「找到」、「發現」。

         ●「甚重」:原文是「極其痛苦扭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3~4萬一拿兵器的人殺死掃羅, 掃羅就等於安樂死(euthanasia)。在這裡使我們考慮到如何從基督教的倫理角度上看待自殺和安樂死的問題。①概念:首先自殺是指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結束生命的行為。而且安樂死對那些在痛苦中死去的人,根據本人或保護者的要求使他能夠在減輕痛苦的措施中死去的行為;②倫理性:部分極端的人文主義者 (humanist)認為自殺是人所擁有的不可放棄的特權。人們儘管對自殺本身採取否定的立場,但有時也以肯定對公共的利益和名譽自盡的行為或安樂死。對此聖經是如何講呢?雖然沒有直接的經句斷定自殺是罪,但根據聖經整體的倫理觀來看,自殺和安樂死絕對是犯罪行為。從聖經宣言的一切生命的所有權在於神的立場(956;詩369)上看,自殺和安樂死,違反神主權的非法行為。<164,聖經中所說的倫理和生活倫理> ③結論:在這個問題上信徒要特別留心的真理是“生活本身就是神賜給人的寶貴的禮物”,因此信徒應擁有把自己當作生命的守望者的心態,按照神的旨意生活,直到神所賦予的生命結束的那一刻,成為“若死,為主而死;若活著,為主而活”(2024;羅148)的人。尤其聖徒的身體是耶穌基督流寶血所買來的神的產業(111;彼前119),因此不能再按照自己的意圖主張自己的身體。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母耳記上三十一章3~4記載掃羅死亡的事蹟,與撒母耳記下第一章的記載相衝突。怎樣令兩者均屬正確呢?】

        根據撒母耳記下三十一34的記載,在基利波山的一場激烈的戰役中,掃羅被非利土弓箭手射傷,性命垂危。掃羅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就要求幫他拿兵器的人,用劍刺透他的心,使他立刻死掉——「免得那未受割禮的人來刺我,淩辱我,」但那時持兵器的人不敢殺害他的王。因此,掃羅拿起自己的劍,將劍柄插入地裡,然後自己伏在劍上。於是,掃羅就在基利波山結束他充滿傷痛的生命。

我們從撒母耳記下第一章卻獲得殊異的記載。有一個充當掃羅近身侍衛的亞瑪力人逃離戰場,奔往大衛的營裡,將掃羅身亡的消息告訴大衛,第六至十節記載這個亞瑪力人對大衛說的一番話:當掃羅身受重傷,被非利士人層層包圍,正處於絕望的境地時,掃羅呼喚這個亞瑪力人來到身旁,命令他立刻結束王的性命,使王免受箭傷之苦。那亞瑪力人便遵照王的要求,「我准知他僕到不能活,就去將他殺死,把他頭上的冠冕,臂上的鐲子,拿到我主這裡」(10)

    這段記載顯然與撒母耳記上三十一章有衝突。不過,撒母耳記下第一章所記載的,並非掃羅身亡時的真實情況,而只是出於那亞瑪力雇傭兵的口。這亞瑪力人拿著先王的冠冕和手鐲來到以色列的新王面前,當然是希望從這位新王的手中獲得豐厚賞賜,並以為可以在新政府中獲得一官半職。假若依照撒母耳記下三十一章的陳述,就可知道那亞瑪力人撒謊,為賺得大衛的贊許與賞賜。但實情是怎樣的呢?當掃羅自己結束生命後,拿兵器的人跟著亦自殺了(撒上三十一5)。就在這時候,那亞瑪力人剛好來到了,看見王的屍體,於是,他在非利士人發覺之前,儘快將掃羅的冠冕和鐲子拿走。亞瑪力人運氣好,得以逃離刀光劍影的戰場,來到大衛在洗革拉的總部。然而,他認為可藉以獲得賞賜的憑據,卻為他招至殺身之禍。大衛因他的說話而將他處死:「你流人血的罪,歸到自己的頭上,因為你親口作見證,說我殺了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下一16)那亞瑪力人趁機會油嘴滑舌,期待可獲得賞賜;結果適得其反,招至殺身之禍。大衛異常尊敬掃羅,這卻是亞瑪力青年始料不及的;他向大衛邀功,只落得被殺的下場。

         在此要指出,往大衛營中報訊的亞瑪力人,不屬曾被掃羅攻打的那一族。掃羅遵照神的命令攻擊居於哈腓拉至書珥的亞瑪力人,而他們的王是亞甲(參撒上十五7~8)。但亦有另一些亞瑪力人不屬￿這族的,曾經洗劫大衛在洗革拉的居所的,就不隸屬亞甲。──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撒上三十一4「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說:“你拔出刀來將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禮的人來刺我、淩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懼怕,不肯刺他,掃羅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

         “未受割禮的人……淩辱我”。掃羅沒有忘記非利士人如何虐待和折磨參孫,因而希望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因為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關於聖經裏其它自殺事件的記載,參看撒母耳記下十七章23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那些未受割禮的人”指非利士人。掃羅伏刀自刎而亡。比較《撒下》一910所記亞瑪力人謊言欺騙大衛。――《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拿兵器的人不敢刺殺神的受膏者,掃羅惟有自刎。――《串珠聖經注釋》

         掃羅曾多次想借著非利士人的手殺害大衛(十八1721),最後自己卻倒在非利士人面前,這正是神的審判。掃羅的眾子中只有伊施波設沒有被殺,後來被押尼珥擁立作王(撒下二8~9)──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的一生都是活在肉體當中。如果從外面看,掃羅和大衛沒有太大差別:大衛尋求神,掃羅也曾尋求神;掃羅有許多罪過,大衛也沒有少犯罪。但他們的裡面卻不同:大衛不僅外面要神,裡面也要神;掃羅外面要神,裡面卻沒有神的地位。因此,屬肉體的掃羅總是不肯在神的光照面前悔改,屬聖靈的大衛卻每一次都俯伏在神的光中,仰望神的憐憫來脫離肉體敗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未受割禮的人」:指「非利士人」,以色列附近僅有非利士人不行割禮。

         ●「淩辱」:「戲弄」、「惡意無情對待」。這時代中戰爭被擄的君王經常會被人傷害成殘廢,並且終身受盡淩辱。士 16~7  1625

         ●「伏在」刀上:「跌落」、「倒下」、「撲倒」。

         ◎掃羅這樣是「自殺」?此處的記載是為了貶低掃羅的地位?很多傳統的教導為了讓人珍惜生命,就直接簡單的反對自殺。甚至有些人(通常是天主教的教導)有「自殺不能上天堂」的說法。對於基督信仰來說,人得救不是靠行為,所以並不會有新的罪惡影響我們被救贖的地位(當然,通常自殺不是好事)。但聖經記載掃羅此時的狀況,與其說是要責備他的自殺,不如說是要彰顯他的英勇。事實上「自殺」還得看一下當時的狀況,如果是「捨身救人」,或者是「捨命完成任務」,我們也很難說這樣的行為不正確。不可自殺,基本上就是不要違反十誡「不可謀殺(包括自己與其他人的生命)」的命令。――《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5「拿兵器的人見掃羅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

 

【撒上三十一6「這樣,掃羅和他三個兒子,與拿他兵器的人,以及跟隨他的人,都一同死亡。」

         316 顯示的是一個全面的失敗,掃羅自己和全軍都滅亡。――《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7「住平原那邊並約旦河西的以色列人,見以色列軍兵逃跑,掃羅和他兒子都死了,也就棄城逃跑。非利士人便來住在其中。」

         “平原”。耶斯列平原。――《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平原”指戰場所在的耶斯列平原。――《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一死,住在平原的以色列人要棄城而逃,可見掃羅在軍事上與政治上的貢獻:他在世時為以色列人爭戰,阻止非利士人深入內陸控制以色列。――《串珠聖經注釋》

         「平原那邊」(7),指耶斯列平原北面的加利利山區。經過基列波之戰,肥沃的耶斯列平原完全落入非利士人之手,以色列的領土被分割為兩半,所以北方的百姓紛紛「棄城逃跑」(7),光景比立王之前更糟。當初執意要求立王的百姓(19),現在終於看到了他們所選擇的結果。神說:「以色列啊,你與我反對,就是反對幫助你的,自取敗壞。你曾求我說:給我立王和首領。現在你的王在哪裡呢?治理你的在哪裡呢?讓他在你所有的城中拯救你吧!我在怒氣中將王賜你,又在烈怒中將王廢去」(何十三9~11)──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平原」:「山谷」、「低地」,指的應該是「耶斯列山谷」。

         ●「約旦河西」:原文是「約旦河那邊」,傳統上都譯為「約旦河東」,但此處的戰爭不太可能影響約旦河東,所以比較可能是指耶斯列山谷與約旦河交接的河西區域。――《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7~13掃羅的葬禮:我們可以看到對待掃羅屍體的兩種人:①非利士人(7~10)他們割下掃羅的首級,脫下軍裝放在亞斯他錄廟裡,把無頭屍釘在伯珊城的牆上。這樣的事件可以說是對頑固悖逆神之人掃羅的審判。同時非利士人如此殘忍地對把神當作王敬拜的以色列人,終究遭到了無法挽回的羞辱。神拒絕作離棄自己之人的保護者;②基列雅比的居民們(11~13):他們把掃羅的屍體從伯珊城牆上取下來,舉行葬禮後禁食七日。這是因為他們紀念過去掃羅向他們的施恩(111~11),作為報答他行這樣的善事。受到別人的恩惠很重要,但記住這種恩惠報答的行為更為重要。因為感恩將成為帶來更大恩惠的通道。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三十一8「次日,非利士人來剝那被殺之人的衣服,看見掃羅和他三個兒子僕倒在基利波山,」

         剝那被殺之人的衣服:不是對屍體的毀壞行為,而是為獲得戰利品的行為。對非利士人來說,沒有一個擄物比這偶然發現的掃羅的屍體更有價值。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三十一9「就割下他的首級,剝了他的軍裝,打發人到非利士地的四境(“到”或作“送到”),報信與他們廟裡的偶像和眾民;」

         根據代上1010的記載,掃羅的首級被釘在大袞廟中。――《串珠聖經注釋》

         ●「首級....軍裝」:都是單數,指非利士人僅對掃羅這樣做。――《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10「又將掃羅的軍裝放在亞斯他錄廟裡,將他的屍身釘在伯珊的城牆上。」

         “亞斯他錄”是掌管生育的迦南女神,男性神有巴力。亞斯他錄廟位於重要的城市伯珊(在耶斯列和約但河谷的匯合處)。被殺戰士的屍首都掛在伯珊向街市的城牆上(比較撒下二一12)――《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亞斯他錄為迦南人所拜女神,是巴力的配偶。伯珊是耶斯列平原和約但河谷之間的城邑。非利士人如何處理掃羅的遺體,參《代上》十812。非利士人把掃羅的軍裝放在廟裡,志謝他們的神賜予勝利。――《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伯珊」:位於耶斯列平原與約但平原的交界。――《串珠聖經注釋》

         亞斯他錄的廟:指迦南的 神殿。位於以色列和約旦峽谷的交叉點“伯珊”。同時這女神與叫“巴力”(Baal)的男神作為一對受敬拜,從古代迦南族的各個城邑和村莊中發現了這個痕跡。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伯·珊」(10)位於耶斯列平原東部,此時被非利士人控制。這個城邑居高臨下地俯瞰耶斯列平原,是將掃羅示眾的理想地方。「亞斯她錄」(10)是迦南人掌管戰爭與生育的女神。非利士人把掃羅的首級和軍裝放在偶像廟裡示眾,是要羞辱神的名。──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活的時候要面子(十五30),死了還是要面子(4),但卻偏偏徹底丟了面子,屍體和軍裝都被非利士人淩辱、示眾(9~10)。我們肉體的本相也是這樣,無論自尊、自憐、自愛還是自卑,都是為了自己,結果「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太十六25)──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斯她錄」:常被當成巴力的妻子,是掌管戰爭與生育的女神。敘利亞北方的人稱之為亞拿特神(Anath)。烏加列文本中的亞拿特神常以「童貞女」的形像出現,是巴力的妹妹,與巴力一樣是諸多作為的神明。這些生育神只的敬拜儀式每每包含放蕩墮落的行為,包括獻嬰孩為祭,迦南地尤以為烈。非利士人進入迦南後,也接受亞斯她錄的信仰。

         ●「伯珊」:字義是「安靜之地」,考古學家在此城遺跡中找到「雙廟」,應該就是大袞和亞斯她錄的廟。這個城應該早就在非利士人的控制下。――《蔡哲民查經資料》

<syncBible ref=撒上31:10>

【撒上三十一10  掃羅死後就可免去非利士的羞辱嗎?】非利士人將掃羅的軍裝放在他們的廟裡,是將戰勝掃羅的榮耀歸於異教的女神。亞斯她錄是司豐收(使地土肥沃)與多產(以濫交使人多生兒女)的女神。伯珊是俯瞰約旦河谷的一個城,在基利波山以東,建在山坡上。――《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三十一11「基列雅比的居民聽見非利士人向掃羅所行的事,」

         「基列·雅比」(11)在約旦河東,距離伯·珊大約20公里,掃羅曾經拯救過這裡的居民(十一1~11 ),現在他們冒險搶救掃羅和眾子的遺體。掃羅和他眾子的骸骨後來被遷移到家族墳墓中(撒下二十一12~14)。火葬不是以色列人中常見的做法,這次的火葬可能是因為掃羅的屍身已經殘破,也是防止非利士人進一步踐辱屍身。──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基列雅比人」: 111~11 記載掃羅曾經拯救過這一族人。該地距離伯珊大約20公里。――《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11~13基列雅比的人取回那些屍首,並且埋葬了;他們沒有忘記掃羅從前曾經拯救他們(一一111)――《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基列雅比在約但河東。雅比人在掃羅登位之初曾受其恩,解亞捫人之圍(十一111),現冒生命危險搶救掃羅和他諸子的遺體,予以火化,殮葬其骸骨。古代人的觀念,人須安葬,讓靈魂安息。但以色列人極少火化遺體,也許害怕非利士人再騷擾掃羅屍體始出此舉。大衛後來將這些骸骨歸葬在便雅憫掃羅的祖墳裡(撒下二十一1214)――《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上三十一12「他們中間所有的勇士就起身,走了一夜,將掃羅和他兒子的屍身從伯珊城牆上取下來,送到雅比那裡用火燒了;」

         火葬並不是希伯來人普遍的做法,除非死者是罪犯(書七25)。雅比人把屍首燒了,可能由於屍首已經很不完整;即使這樣,他們仍保存骸骨並且安葬了。――《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用火燒了」:這不是以色列殮葬的習俗,可能是特殊情況下的應急做法。不過,屍骨顯然沒有燒毀(13之「骸骨」)――《串珠聖經注釋》

         ●「用火燒了」:此處的原文如果沒有問題,那其受詞就是指「燃燒他們的屍體」。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的喪禮,猶太傳統將之解釋為「焚燒香料」 耶 345 ,不過因為掃羅的屍體過份腐敗,或者為了避免非利士人又來侮辱掃羅的屍體,因此先焚燒消毒或消滅屍體再埋葬也不無可能。――《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13「將他們骸骨葬在雅比的垂絲柳樹下,就禁食七日。」

         七日的禁食表示群眾一起為以色列的王舉哀。掃羅作王的失敗全由於他的不順服;對神不順服至終使他失去君王的職位。掃羅若是順服神,他的性命可能以大的榮譽,而不是悲慘地被打敗來結束(比較約一四15)――《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葬在……垂絲柳樹下:掃羅生前喜歡坐在樹陰下休息(142226)。基列雅比的人可能是紀念他,把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葬在當時在雅比繁茂的垂絲柳樹下(他的身體已火化,但骨頭被保存)。後來大衛把他們的葬地搬到掃羅家族墓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垂絲柳樹」(13)就是檉柳樹(Tamarisk Tree),這種樹很特別,細小的樹葉能夠分泌鹽分,既耐乾旱,也耐水濕,更耐鹽鹼,樹齡可達百年以上,適合在荒漠中生長。今天生活在曠野中的貝督因(Bedouin)遊牧民族種植這種繁茂的樹木來遮蔭,並用樹葉飼養牲畜。掃羅活著的時候「坐在垂絲柳樹下」(二十二6)任意行使生殺大權,屠殺挪伯的祭司(二十二18~19),死後也被「葬在雅比的垂絲柳樹下」(13);「垂絲柳樹」這個記號,正是神對活在肉體中的人的諷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以色列的王死了,但還有基列·雅比人這樣的勇士。神百姓的失敗,並不是因為沒有立王,也不是缺乏勇士(12),更不是缺乏忠心的人(5),而是因為從百姓到王都不肯順服神,所以擋住了神的旨意(二十八6)。但神的名卻並沒有因此蒙羞,因為祂借著基利波之戰,讓百姓看到了以人為王的結局,然後才肯回轉順服神,專心跟隨合神心意的受膏者大衛(撒下二4;五3)。正如大衛需要經過「洗革拉」的徹底失敗,才能離開安樂窩,跟隨神走向更高的得勝;神的百姓需要經過「基利波」的徹底失敗,才能離開以人為王的幻想,跟隨神的受膏者走向榮耀的恢復;我們也需要經過生命中的「洗革拉」和「基利波」,才肯「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基督(路九23)──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禁食」:應該是為了表達對掃羅死亡的哀悼之意。

         ◎掃羅死後的屍體居然無法立刻拿回到家鄉或王宮去安葬,而且還沒有頭。當然這是戰敗者難免遭遇的命運,但是也讓我們想到神對他的懲罰。後來掃羅和他的眾子的骸骨被遷移到家族墳墓中 撒下 2112~14 ――《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十一13 雅比的垂絲柳樹】掃羅記述中充滿諷刺的最後一點,是他葬在垂絲柳樹之下。撒母耳記上二十二6描述他在這種樹底下或旁邊召集軍隊,行使君王的權力。他墓地的標記不是宮殿、都城、王國,而是簡單一棵沙漠草木。垂絲柳樹長於沙地,落葉,高度可達二十呎,細小的樹葉能夠分泌鹽分。樹皮可硝制皮革,木可作建材或制為木炭。這種健壯的樹木可作樹蔭,又可作為牧畜的草料,貝督因人常常種植。美索不達米亞的符咒以垂絲柳為聖樹,有淨化之能。其木可供造像,一度被視為與宇宙的穩定息息相關。──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思想問題(31)

 1 在與非利士人的戰役中,掃羅與三個兒子都死去,應驗了28章的預言。你對聖經中的預言有什麽認識?預言的應驗對你的信仰有產生什麽積極的作用嗎?

 2 基列雅比人因掃羅曾救過他們,便知恩圖報,冒險偷走掃羅和他兒子的屍首安葬,並為他們禁食。若你是他們一分子,你會如此做嗎?

 3 掃羅一表人才(92), 一生曾立下不少功勳(7注及111~11),然而卻被神廢棄了,不得善終。你若稟賦甚高,也微有建樹,可從掃羅身上得到什麽監戒?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