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上導論短篇信息

 

目錄:

創造時代的器皿──撒母耳記上(江守道)

王權的恢復一撒母耳記(陳希曾)

撒母耳記上研究(巴斯德)

撒母耳記上精華(漆立平)

撒母耳記上──創造時代的器皿(張向晨)

撒母耳記上下()(大衛鮑森)

撒母耳記上要義—概論和要意(賈玉銘)

撒母耳記上概論(林獻羔)

 

 

撒母耳記上——創造時代的器皿(江守道)

 

綱要

引言

從士師到君王

撒母耳一生的第一個階段

(一)為著轉換而豫備器皿

(二)一個拿細耳人

(三)殷勤

(四)一個能聽的耳

(五)創造時代的器皿

(六)產難的禱告

(七)眾拿細耳人

(八)忠心

(九)團體的器皿

撒母耳一生的第二個階段

(一)神的榮耀離開了

(二)為以色列人求拯救

(三)求立一個王

(四)撒母耳的忠心

(五)主的一個僕人

撒母耳一生的第三個階段

(一)膏掃羅

(二)掃羅被神所棄絕

(三)一個合神心意的人

 

讀經:

 

「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三:1

 

「撒母耳長大了,耶和華與他同在,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從但到別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耶和華又在示羅顯現,因為耶和華將拯救的話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這話傳遍以色列地。」(撒上三:1921

 

「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的事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單單的事奉耶和華。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撒上七:16

 

「撒母耳對以色列眾人說,你們向我所求的,我已應允了,為你們立了一個王。現在有這王在你們前面行,我已年老發白,我的兒子都在你們這裡;我從幼年直到今日,都在你們前面行。我在這裡;你們要在耶和華和他的受膏者面前給我作見證,我奪過誰的牛,搶過誰的驢,欺負過誰,虐待過誰,從誰手裡受過賄賂因而眼瞎呢?若有,我必償還。眾人說,你未曾欺負我們,虐待我們,也未曾從誰手裡受過什麼。撒母耳對他們說,你們在我手裡沒有找著什麼,有耶和華和他的受膏者今日為證。他們說,願他為證。」(撒上十二:15

 

「於是撒母耳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就在這日打雷降雨,眾人便甚懼怕耶和華和撒母耳。眾民對撒母耳說,求你為僕人們禱告耶和華你的神,免得我們死亡,因為我們求立王的事,正是罪上加罪了。撒母耳對百姓說,不要懼怕,你們雖然行了這惡,卻不要偏離耶和華,只要盡心事奉他。若偏離耶和華去順從那不能救人的虛神,是無益的。耶和華即喜悅選你們作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棄你們。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只要你們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的盡心事奉他,想念他向你們所行的事何等大。你們若仍然作惡,你們和你們的王必一同滅亡。」(撒上十二:1825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真是何等的感謝讚美你!因為我們從前是罪人,是悖逆的,除了死之外毫無所值;然而借著你的愛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因著他的血流出、他的身體裂開,我們能來到你面前,在愛子裡蒙悅納。我們可以坦然無懼的注視你——這榮耀的主——敞著臉來注視你。所以父啊!我們真為著你賜給我們的這個特權來感謝你!當我們在你的同在中,我們實在祈求,你的話能向我們的心開啟。主阿!向我們說話!拯救我們,好使我們全然歸你!願榮耀歸給你!奉我們主耶穌的名。阿們!

 

引言

 

撒母耳記上是一卷時代轉換過渡的書,因為在其中我們發現以色列國的歷史,從士師秉政轉變成君王掌權。以色列人在士師秉政之下生活了相當的時日,而那是一個非常不能令人滿意的光景。以色列人一再的背叛神。因著他們的背叛,神就容許仇敵來壓制他們。當他們受壓制的時候,就向主呼求,而神在他極大的憐憫中,興起士師或是拯救者來,把他們從仇敵之下拯救出來。可是當士師死後,以色列人又回到罪中。而這一切事情是一而再迴圈。在那些日子中,以色列人沒有王,人人都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當時以色列人的這一切行徑,顯明了一件事;他們拒絕神作他們的王。

 

但是在這卷書中,你發現神把他們犯罪的事件改變成美好的事。那就是說,他們要求一個王,這是一件惡事,因為他們拒絕神作他們的主。他們要一個王像列國一樣。他們不要神作他們的主。但是感謝神!他用他們犯罪的事件,而興起了一個王權,乃是照著他的目的。神賜給他們一個合他心意的王。最後,借著那個王,神能帶進那一位君王,就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在古抄本中,撒母耳記上下是同一卷書,總稱為“撒母耳”,因為撒母耳是整卷書的中心人物。他不僅是最後一位士師,他也是神所興起的先知;而借著他,神帶進了君王和國度。然而,若是我們讀撒母耳記上,實際上會找到三個領袖人物:撒母耳、掃羅和大衛。所以,若從這一面來看,你可以很容易的把撒母耳記上分成三部份:一到七章——撒母耳;八到十五章——掃羅;十六到卅一章——大衛。當然他們的歷史是重迭的,彼此的影響也是重迭的;但是我們能很清楚的看見這三個人是領袖人物。

 

按照猶大人的遺傳,一到二十四章是撒母耳本人所寫的。在二十五章的開頭說撒母耳死了,所以他不可能寫撒母耳記上的其餘部份,乃是先知拿單和先見迦得所寫成的。這是歷代志上廿九:29所告訴我們的。

 

從士師到君王

 

前面說過,撒母耳記上是一卷從士師秉政到君王掌權過渡的書。事實上,在神原初的秩序裡,士師秉政是不在計畫內的。士師秉政乃是神一個暫時、緊急的作法。神興起了祭司,借著祭司的職份,百姓被帶到神面前;但是祭司失敗了。因著祭司的失敗,神用了一個緊急的措施而興起了士師的等次。實際上,神永遠的等次乃是王權。但是在主權沒有被帶進來之前,神用士師們先作應急的處置。然而,在士師手下,以色列人從沒有真正的回轉歸向主;雖曾短期的來到主面前,只不過是為著得拯救。然後,又回去;因為他們的心並沒有歸向神。但是現在神要把時代從士師秉政轉移到右主掌權。

 

另一件事是,從士師秉政到君王掌權的轉移中,神興起了另一個等次,那就是先知。借著先知,神把士師時代改變成君王時代。在使徒行傳三章,你會發現撒母耳被認為是眾先知中的第一位。當然我們知道,從某一方面看,亞伯拉罕是一個先知,可是嚴格說來,聖經是用撒母耳作為眾先知的第一位。而後自撒母耳起,先知們一直繼續了有一千年,直到施洗約翰為上。這些是舊約的眾先知,而借著他們神作了那個改變。祭司們代表了百姓在神面前,但是先知們為神向百姓說話。乃是借著眾先知,這個轉換終於完成。

 

撒母耳一生的第一個階段

(一)為著轉換而預備器皿

撒母耳被神興起來作為促成轉移的器皿。他是末期的一位士師,並且是引進君王的那一位,他乃是神創造時代的一個器皿。在那個時期,我們發現以利也是一位末期的士師。就歷史的年代而言,以利可能與參孫在同一個時期作士師。即使這些士師是神興起來拯救百姓的——神確曾使用他們作這工作——然而看看他們自己,實在不夠完全。在士師記裡我們看到參孫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他個人的生活是一種失敗。又如以利,他似乎是一個好人,但是他老邁,非常的無力和軟弱;他的視力不好,雙眼近乎失明;他尊重他的兒子過於尊重神。以利有兩個兒子都是祭司,他們非常邪惡;他們使獻祭成為可憎,在人們眼中成為可厭的事;他們使人離開神而不是説明他們認識神;而以利縱容他的兒子們一直如此。他尊重兒子過於尊重神。這些情況也是代表在士師時代未期百姓們屬靈的光景。

 

在那期間,神的言語稀少。神很少說話。我們知道我們的神是說話的神。他並不是多言但是他樂意說話。他從不說無意義的話,但他說出真理。可是神子民的光景如此,幾乎閉住了我們神的嘴。神不能向他們說話,因為他們沒有能聽的耳,同他們說話毫無用處。聖經說「不常有默示」。換句話說,神不常向他們顯現,但並不是他不願意。神樂意來交通,與他的子民交談。神喜歡向他的子民顯明他自己,但是他子民的屬靈光景是那樣的冷淡可厭,使他不得不收回他自己。那就是士師時期以色列人的光景。曾經多次的,他們真正經歷了從仇敵之下得著拯救,可是他們的心從未轉向神。那是一種可憐的情形。神的審判已經臨到以利。他說,「因為你尊重你的兒子過於尊重我,因此你的時候就要來到盡頭。」每一件事都是黑暗,非常的黑暗。對百姓來說好像毫無盼望;但是神,在他極大的憐憫中,正要作一件榮耀的事。他要帶進國度,帶進他的君主。

 

(二)一個拿細耳人

 

暗暗的,神預備了一個器皿。每當他要有一個行動,要在這地上作一些事時,就會首先預備一個器皿。所以暗暗的,他正為著這個黑暗的時期預備一個器皿,來作促成這轉換時代的工作,乃是從一個婦人哈拿開始。哈拿這名字的意義是「恩典」。神不使她生育,到一個地步她必須在禱告中受生產之苦;而從她勞苦的禱告中才生出一個兒子。這兒子的名字是撒母耳,意即從神那裡求來的。撒母耳既是從哈拿禱告的勞苦中出生的,因此他還在母腹中的時候,就要成為一個拿細耳人。

 

在民數記六章,可以知道拿細耳人是一個歸給神的人。在他許願的期間,拿細耳人是不能喝任何用葡萄作的飲料,也不能用剃頭刀剃頭,要讓他的頭髮長長,並且不能挨近死屍免得被玷污。所有這一切只有一個意思:這個人是完全的獻上並且歸給神來生活。撒母耳是終身作拿細耳人。即使在他的母腹中,他已經是個拿細耳人了,因為哈拿不能喝任何的酒。撒母耳一生下來就獻上並且完全的歸給神,當他斷奶之後,就被送到示羅的帳幕那裡,因為那時聖殿還沒有被建造。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他就被送去服事神。

 

這孩童撒母耳在以利的手下事奉神,因為以利是祭司也是士師。當撒母耳還是個孩童的時候,以利的兩個兒子就已是惡人了。你知道一個孩童是何等容易受影響來模仿大哥哥的樣子。但是即使他還是個小孩子,在那種邪惡的環境之下,撒母耳保守了他自己純潔的向著神。他沒有受周圍邪惡的影響。他在以利之下忠心的服事神。

 

(三)殷勤

 

當然,撒母耳不能擔負太多事務,雖然是一個孩童,他負責開門的工作。那是很重要的,因為若沒有人把門打開,人們就無法進來敬拜。在早晨很早的時候就必須開門,而一個孩童來作那種工作是需要相當殷勤的。撒母耳在神家中殷勤的作了所有的小事,並且他是很忠心的作著。

 

(四)一個能聽的耳

 

因著他的忠心,神注意到他,便在一個晚上呼喚他。撒母耳不知道那是神呼喚他,因為他以前從未聽見過神的聲音。他以為是以利在呼喚他,就跑到以利那裡說:「你呼喚我,我在這裡!」而以利說:「我沒有呼喚你,你去睡吧!」他就去腫了。耶和華又呼喚他,他又跑到以利那裡,而以利說:「不!我沒有呼喚你,你去睡吧!」然後神再呼喚,他又到以利那裡。忽然間,以利意識到那是神在呼喚他。不幸的是,如今以利非常衰弱,但是他有經驗,所以他告訴撒母耳,若是他再聽見那呼喚就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神又站在他旁邊並呼喚他,「撒母耳阿!撒母耳阿!」並且神開始向他說話又向他顯現。聖經說:「孩子撒母耳漸漸長大,耶和華與人越發喜愛他。」(撒上二:26)他在對神的認識上漸漸長大,而神的話語開始臨到他,凡他所說的都照樣成就了。所以全以色列,從但到別是巴,都知道神設立撒母耳作神的先知。神的話語開始借著他臨到神的子民,也借著向撒母耳顯現,神開始向他的子民顯現。神興起了一個器皿預備好了讓主人來使用。

 

(五)創造時代的器皿

 

弟兄姊妹們!豈不知我們也生活在轉換的時期麼?當時的以色列人是生活在從士師轉換到君王的時期,那是一個大的轉換。在士師手下,每一個人都照自己眼中看為好的去行。那時沒有合一,沒有力量,也沒有平安。但是在君王手下,百姓會被聯合成為一且得享平安。這二著有極大的不同。我們今天正生活在那樣轉換的時期。如今我們所虛的是什麼時代呢?是恩典的時代。「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二:8)。但是恩典時代也要結束。有一天,恩典的時期要過去而公義的時期要在這地上顯出來。有一日,這世代的國度要成為我們的神和他基督的國度。換句話說,有一日,神的國度要降臨在這地上。當神的國度降臨在這地上,那麼公義就要花全地掌權。今天,不法的權勢在地上掌權,但是有一天,公義將治理全地。公義的君王要來,我們知道這一天很快的就要來到。

 

然而,當神造成那極大的轉換時,他需要一個器皿。神上預備一個創造時代的器皿來作成的這個改變。這個器皿在那裡呢?誰是這個器皿呢?請記住!神的意念是關乎他的教會的;因為教會應該是那個器皿。教會理應作為那個器皿,來結束這恩典的時代而帶進公義的時代;教會理應作為那個器皿,來預備君王的降臨。但是不幸的,教會失敗了,她墮落到世界裡去了。因此,神在教會中興起了一班人,聖經稱他們作得勝者。神正從他所救贖的子民中興起一班人,他們要被預備正像撒母耳一樣。

 

然而,當神造成那極大的轉換時,他需要一個器皿。神上預備一個創造時代的器皿來作成的這個改變。這個器皿在那裡呢?誰是這個器皿呢?請記住!神的意念是關乎他的教會的;因為教會應該是那個器皿。教會理應作為那個器皿,來結束這恩典的時代而帶進公義的時代;教會理應作為那個器皿,來預備君王的降臨。但是不幸的,教會失敗了,她墮落到世界裡去了。因此,神在教會中興起了一班人,聖經稱他們作得勝者。神正從他所救贖的子民中興起一班人,他們要被預備正像撒母耳一樣。

 

(六)產難的禱告

 

撒母耳是怎樣被帶到這世上的呢?乃是借著哈拿產難的禱告而帶來的。從屬靈的原則看,哈拿代表恩典。是借著恩典我們得以生在神的國度裡,也是借著某些人產難的禱告我們才蒙拯救。若是你回想一下,你可能是經由某個人一直為你禱告,你才來到主面前。代禱著可能是你的母親,你的父親,你的丈夫,你的妻子或著甚至是你的兒女,或許某些你的朋友一直在為你禱告。通常是借著生產之苦的禱告,人們才被帶進神的國度裡。

 

(七)眾拿細耳人

 

一面來說,我們都像撒母耳一樣是恩典的兒女,但是那還不夠;我們必須在靈裡作拿細耳人。今天,神不要我們實行那一切肉身的條例好像以色列人一樣,因為他們是神屬地的子民,而我們是神屬天的子民。所以對我們來說,每一件事都是屬靈的;但那原則卻是相同的。神的目的是要我們作拿細耳人。每一個恩典的兒女都應該是個拿細耳人。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蒙了救贖;因此,我們要歸給神,我們要為神而活。我們要為他的利益而活,不論我們是在什麼行業裡。

 

我們應當是從世界中分別出來的。葡萄和一切葡萄的產品說出世界的快樂。世界所能提供我們的乃是罪中之樂。我們應當從世界中分別出來,因為我們乃是與真葡萄樹,就是與我們的主耶穌連結。我們從基督耶穌裡領受了一切的供應,而不再從世界中得到什麼了。

 

一個拿細耳人是應該讓他的頭髮長長。在聖經中,這是蒙頭(遮蓋)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在基督跟前需要蒙上我們的頭;讓他作我們的頭。我們是他的身體來執行他的旨意。

 

我們不能摸任何的死屍免得我們被玷污了。而死屍,在聖經中是肉體的意思。我們不能摸自己的肉體,也不能摸別人的肉體,因為肉體是非常的污穢並且一定帶來死亡。所以就屬靈的意義來說,我們都應當是拿細耳人,是分別出來歸給神的。我們真是這樣的麼?

 

(八)忠心

 

屬靈的生命是需要時間來成長的。你不是一出母腹就是一個長成的男人或女人。事實上,只有一個人是那樣來的,那就是亞當。當神造他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長成的人。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而逐漸長大的。屬靈的一面也是這樣。我們需要長大,得神和人的善愛。不僅我們需要有屬靈的成長,並且我們需要學習作僕人,來服事,在作學徒的情況中來服事神。可能在開始的時候只作像開門一類的小事,但是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借著服事神子民的事上,我們學習了服事神;我們的忠心就在此被證驗。

 

我們是否忠心呢?神尋找忠心的人,而不是有才幹的人。若我們是忠心的,那麼神會揀選我們。神給了一個人五千銀子,另一個人二千銀子,但是銀子數目的多寡在神的眼中是毫無區別的。真正有區別的乃是忠心和不忠心。我們需要在小事上忠心,因為我們若花小事上忠心,那麼神會把更大的事託付給我們。

 

然後我們需要聽見神的呼召。換句話說,需要有與神親身、個別的關係。我們與神的關係不能是間接的。我們必須要與神有一種直接的交通。神已經呼召我們每一個人,來作在基督身體裡所該盡的功用。著我們是忠心的,那麼神的話語會臨到我們,並且他要向我們顯現。

 

(九)團體的器皿

 

弟兄姊妹們!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器皿;神能在這末後的日子裡使用他們,來成功時代的改變,來結束這個世代並且帶進那要來的世代,就是國度的世代。神正在尋找一個這樣的器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被包括在內,但也可能不在其中。我們若像撒母耳一樣,就必可能。那就是,若我們是真正的被分別歸給神;若我們即使在小事上也忠心;若我們在主裡成長;若我們聽見他的聲音;若我們在我們的靈裡看見他。今天,那個創造時代的器皿是一個團體的器皿,而不再是稱作撒母耳的個人。這器皿乃是許多的人,乃是一班得勝著;借著這些得勝者,那男孩子(參看啟十二),那君王,那國度就會被帶進來。撒母耳一生中的第一個階段,是從第一章到第六章。

 

撒母耳一生的第二個階段

 

撒母耳一生的第二個階段是從第七章到第十二章。

 

(一)神的榮耀離開了

 

以色列人的光景是如此的可憐,他們與非利士人爭戰卻一再敗陣。他們不能爭戰因為神不與他們同在。但是他們相當迷信,以為若能將神的約櫃到前線來,神就會為他們爭戰。這乃是因為神的約櫃從前曾為他們爭戰過。例如他們先祖抬著約櫃圍繞耶利哥,那城就傾倒了。所以他們認為若他們把神的約櫃帶到他們中間,神就會為他們爭戰,仇敵就會被打敗;但是神從來不尊重任何的迷信。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的背叛,神不與他們同在。神也不再為著他們。即使他們把約櫃運到他們當中,把自己的信心放在約櫃上,認為因為約櫃代表神的同在,當然神會為他們爭戰。但是神卻不為他們爭戰。相反的,神甚至容許他的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神的見證,神的榮耀從以色列中離開了。當約櫃被擄的消息傳到以利那裡,他就從位上往後跌倒,頸項折斷而死。就在這時候他敬虔的媳婦生了一個男孩子。她就給這孩子起名叫以迦博——主的榮耀已經離開了——因為約櫃被擄了。以色列人不知道如何保護神的榮耀,但是神知道怎樣保護他自己的榮耀。

 

約櫃在非利士地七個月,在那段時期,非利士人再也不能忍受了。有瘟疫臨到那地和那地的人身上。他們把約櫃放在他們的神大袞的廟中。大袞是一個魚頭的偶像。大袞跌在門檻上,僕倒在神的約櫃前並且折斷了頸項。非利士人非常的驚恐,他們不得不把約櫃送回給以色列人,可是以色列人對神的約櫃毫無心願,就是對神絲毫無心。他們讓約櫃留在基列耶琳人亞比拿達的家中,在那樹林中隱藏了悠長的二十年。沒有一個人問起約櫃。

 

(二)為以色列人求拯救

 

神的先知,撒母耳,開始說話,並且借著他的勞苦,以色列人的心開始轉向神;按著,拯救才來到。許多時候,人們尋求拯救,但是他們的心卻不是為著神,所以即使神在他極大的恩典中,賜下拯救,那也不過是短暫的。更重要的乃是心。心必須轉回到神那裡。在士師秉政的時候,雖然他們被神使用,一次再次的帶來拯救,但他們不能把百姓的心帶回到神跟前。至終神興起了先知撒母耳,並且因著神借著他說話,以色列人的心開始轉回歸向神。他們承認他們犯罪得罪了神,神就為他們爭戰,非利士人被制伏;他們得了拯救。撒母耳立石為證,稱之為「以便以謝」——直到如今神都幫助我們。

 

(三)求立一個王

 

撒母耳是他們最後一位士師,可是當他還掌理審判權時,請留意第七章,他築了一座壇。這是非常重要的表明。

逐漸的,撒母耳老邁了,他的兒子們不行他的道,即使沒有以利的兒子們那麼邪惡,但也不像撒母耳那樣好。因此以色列人到撒母耳那裡說:「你年紀老邁了……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撒母耳心中憂傷,因為他知道在這樣的要求裡,他們已經拒絕了神作他們的王。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之後,當神在西乃山與他們立約的時候起,一直到這個時期,他們都在神治的光景中。神是他們的王。借著祭司,神與他的子民有連系;神自己是他們的王。但是這裡,在他們的歷史中,他們拒絕了神作他們的王。當他們求立一個王治理他們,好像列國一樣時,就顯明他們已經棄絕了神作他們的王。為著這個緣故,撒母耳心中傷痛。這不僅是棄絕撒母耳;這乃是棄絕神。撒母耳來到神面前,神向他說:「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又說:「給他們立一個王,好使他們知道像列國一樣的王在管轄之下生活將是怎樣的。」即使撒母耳不喜歡這意念,他仍然順服,就說,「好的!神會給你們一個王。」

 

(四)撒母耳的忠心

 

然後撒母耳向他們挑戰說:「我從幼年直到如今都在你們前面行。若是我作錯了任何事,欺詐了任何人,或從你們奪過任何東西;若我行了任何不義或是作了不義的審判,告訴我,我必償還!」以色列眾人說,「你從未作任何錯事!」他在眾人面前活出了如此的一種生活。然後他說,「你們求立一個王,那是錯的,因為你們棄絕了神,所以我要向你們證明。」那時正是收割的時候。在收割的時候是不下雨的,但是撒母耳說:「我求告耶和華,他必打雷降雨。」於是打雷降雨在眾民身上,他們這才恍然大悟,在要求立王的事上真是犯了大罪。所以他們說,「我們犯了罪;我們求像列國一樣立王的事,正是罪上加罪了!」撒母耳說:「是的,你們打了一件惡事,但是你們已經行了;從現在起要對神忠心。若你們的心向著神,神仍要祝福你們,但你們若離棄神,那麼你們必定滅亡。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心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讓我們想想!當百姓們要求立一個王的時候,撒母耳實際上是被他們棄絕了,但是他仍然能夠對他們忠心一直到底。

 

(五)主的一個僕人

 

在撒母耳一生的第二個階段裡有幾件事是需要重複提起的,其中之一就是先知撒母耳的工作。什麼是先知的職事呢?先知的職事不僅僅是把神的心意告訴人們,更是把眾人的心轉向神。一個先知是為神說話,但是他的話語是帶著如此的權柄,能摸著眾人的心——不是人的思想——而把人的心轉向神。你記得在舊約的末了說到神要興起以利亞來,他要使為父的心轉向兒女,也要使兒女的心轉向父親。所以先知的工作乃是要摸著人的心,而這正是撒母耳所作成的。那不僅是一種外在的拯救,而更是一種內在的轉向。任何外在的拯救都是暫時的,只有衷心內在的轉向才是永遠的;而那就是先知的工作。

 

第二,在那同一時期,撒母耳是個士師。當他作士師的時候,他築了一座壇。那是什麼意思呢?一座壇乃是求告主名的地方。所以你發現他沒有照著自己的智慧來審判,乃是借著求告主而來審判;他用神的判斷來行審判。

 

第三,他在神的手中是一個柔軟的人。縱使他不喜悅以色列人要求立王的事。因為他知道那是錯的;但是當神說去作的時候,他就作了。要被神用,你必須柔軟。作為神的僕人,一面,你必須堅定,你不能把真理妥協掉了;然而另一面,你必須要柔軟有彈性,什麼時候神要折彎你,你能夠向那個方向折彎。

 

第四,即使他被百姓厭棄,卻仍然忠心。他不僅責備他們,指出他們的錯誤;他還說:「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他是主的一個僕人。

 

撒母耳一生的第三個階段

(一)膏掃羅

 

撒母耳一生的第三個階段是從第十三章到第二十四章。那是神使用他來作成轉換的時期。首先,你看見他膏了掃羅。因為百姓要求立王像列國一樣,神向他們的要求讓步,但是他們的生命卻因而貧乏(心靈軟弱)。許多時候,當我們向神要某件事而不合乎他的旨意,他會讓我們得著,但是請記住,同時,在我們的生命中會有窮乏。強迫神答應我們的要求是不好的。我們肯聽從神遠勝於勉強神來聽從我們。

 

我不能忘記關於和受恩小姐的一件事。她是一個個性很強的人,一點也不軟弱。一次,神在關於她生命中的某件事情上向她啟示出他的心意,而她不喜歡。她對這件事有自己的意見,於是在神前有掙扎。這正像我們每一個人所作的一樣。但她向神這樣禱告:「主阿,不要讓步!不要讓步!我會屈服的。」弟兄姊妹們!那是我們所需要的。

 

不幸的,以色列人求立一個像列國一樣。列國會有什麼樣的王呢?當然,世界是看外貌,所以神給他們一個王是照著外面的儀錶,他就是稱作掃羅的那個人。掃羅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請求」。他們要求,所以他們得著了。撒母耳是從神求來的。最好的態度是向著神有請求,那麼你會從神那裡得著。但你若向人有請求,你就要從人那裡得著。

 

    實際上,掃羅並不是個壞人。從世界的觀點來看,他是一個好人。他高大,比眾人高出一頭,並且他容貌俊美。事實上,他是一個謙卑的人,因為當撒母耳告訴他神已經揀選了他,他說,「我是誰?在我家中我是最小的,我家在便雅憫支派是最小的,而便雅憫在十二支派中又具最小的。我是誰?」當他們搖簽,這簽就落在他身上指明他該作王。他們卻找不到他,因為他把自己藏在器具中了。當他受膏作王的時候,有些匪徒說,「他是誰?」就不肯跟隨他。事後百姓不平,想把那些人殺了,但是掃羅阻上了這事。可見他是一個好人。他有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但他是一個屬肉體的人。在神的眼中,人的肉體裡是一無良善,但我們看不見。在我們的眼中,承認肉體中是有許多的敗壞,但也有許多的良善。你是否認為自己還相當的不錯?是的!在你裡面是有許多的敗壞,這是你知道的;但你還並不是那麼的壞。有些時候你很仁慈,有時候你很溫和,有時你很慷慨;在你裡面是有些良善。那就是掃羅。掃羅是一個屬肉體的人。在他裡面有良善,但是肉體卻從不能順服神。神的事情對屬肉體的人來說都是愚拙的。他不肯,他也不能遵行神的旨意。

 

(二)掃羅被神所棄絕

 

試驗來了。撒母耳告訴掃羅,「你在吉甲等候十天,我要來並要獻祭。」非利士人聚集在那裡,掃羅與百姓在一起。他等候、等候、再等候直到第十天,但是撒母耳並沒有來。所以在那一天還沒有過完之前,他再不能等了。他想非利士人會來攻擊他,而他還沒有向神禱告過。他是很虔誠的,卻是相當律法的,所以他勉強自己去獻上祭物。那是一件他根本不應該去作的事,因為他不是祭司;可是他卻作了。他剛作完,撒母耳就到了。仍在這十天期限之內,只不過是在最末了。然而,掃羅不能等待,因這緣故,神說國權必從他那裡挪去,賜給一個更配得,一個合神心意的人。

 

以後,在十五章裡,神給掃羅另一次機會,告訴他將亞瑪力人完全除滅。掃羅殺盡了亞瑪力的眾民,卻生擒了他們的王亞甲。他殺了牛和羊,卻留下上好的不肯滅絕。他認為他已經遵行了神的旨意。他又大大的渲染,為他自己立了一個紀念碑。當撒母耳來到,他出去迎接並向他說,「我遵行了神吩咐我的命令。」撒母耳說,「我聽見的是什麼呢?豈不是羊叫和牛嗚麼?」掃羅說那是百姓要把上好的留下來好獻祭給神。請記住撒母耳所說的,「聽命勝於獻祭。」神棄絕了掃羅;但是撒母耳愛掃羅。他為著掃羅在神面前哀哭悲傷。他真正的愛掃羅。但神說:「夠了!去伯利恒膏另一位」。

 

(三)一個合神心意的人

 

你記得耶西兒子的故事。當長子以利押來的時候——他也是個高大的人——撒母耳看著他,心裡想這一定是那個人。他是看外貌,而神說,「不!我是看內心,而不是看外貌。這幾個兒子都不是。」最後,那第八個兒子來了,他就是大衛。大衛就是那一個,神說,「膏他!」撒母耳膏了大衛,從那一天起,撒母耳保護大衛並且愛掃羅直到死的日子。他是何等的愛神的子民直到末了!到了二十五章一節,你看見撒母耳死了。那是他一生的結束。

 

這一個器皿被神使用,來作成從士師到君王的時代轉移。一點不假,掃羅是第一個王並且是透過撒母耳選立的,而他卻不是對的那一位;然而大衛卻是被神揀選的那一位。這事似平很奇怪,卻常常是這樣發生的;肉體總是先來,然後才是靈。律法先來,然後才是恩典。所以掃羅先來,然後是大衛。掃羅是在神的計畫中,卻不在神的目的中。在這裡有一個區別,盼望各位都能明白:在神的目的裡,神的君王是依據于大衛。有一日,大衛的一個後裔(兒子)要坐在他的寶座上。那是神對於君王的意念。神的目的不在於掃羅作王,卻是神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神那樣計畫安排是為著顯明一個對比。就是世上的君王,或是照著列國樣式所立的君王和那個合神心意的君王之間,有何等的不同。

 

以上只交通了一個人物,但是還有兩位。我要說到關於掃羅的一點點而把大衛留到下一篇;因為撒母耳記下實際上是大衛的故事,所以我們可以連在一起來看。

 

我認為有一位弟兄說得很好,他說:「若是你看掃羅的一生,他的開始是光明的,但是不久,就變成晦暗,他的日頭沈落在烏黑的雲堆裡。」我認為這段話總括了掃羅的一生。他開頭的確很光明,可是不僅就進入陰暗;他的生命變成一塌糊塗的亂堆,而在非常黑暗中結束。他不僅逼迫大衛並且想要殺害他;因為神不回答他,,他甚至要詢問一個交鬼的婦人;最後他僕倒在戰場上。他死了!那就是掃羅的一生。

 

弟兄姊妹們!掃羅的生平真是我們的一個鑒誡。如果我們照著肉體來生活,實際就和掃羅沒有生命區別。掃羅是受膏的,卻是不活在膏油之下;他照著肉體而活。

 

我們是受膏的基督徒。基督徒這個字的意義是「受膏的人」。我們都是受膏的。聖靈住在我們裡面。他是在我們裡面的恩膏,如果我們活在膏油之下,並且讓裡面的聖靈在凡事上教導我們,我們就會住在基督裡。但是如果我們不聽從聖靈,那就不生活在恩膏之下。如果我們照著肉體而活;如果我們要自己的意志,其結局就會像掃羅一樣。願神憐憫我們眾人!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真為著你的話語感謝你。我們本你不要讓這些話語對我們僅僅成為歷史。並且我們求你借著你的聖靈照亮我們,鑒察我們的心,好使我們能像撒母耳一樣,成為一個器皿合乎主人來使用。我們求你禁上我們落進掃羅的道路中。哦主阿!拯救我們!只有你的恩典能保守我們不跌倒。因此我們只來仰望你,求你的保守!並且不僅求你保守,更求你在我們裡面作工,好使我們能行走在大衛的道路中來服事你和你的目的。奉我們主耶穌的名。阿們!── 江守道《神說話了──舊約各卷精華》

 

 

王權的恢復一撒母耳記(陳希曾)

 

撒母耳記告訴我們:大衛王終於於生下來了。這卷書是以三個人的故事為主體一撒母耳、掃羅、大衛。掃羅也是王,但大衛乃是那位合乎神心意的王。所以,只有藉著大衛,才能扭轉整個士師時代混亂的光景。

現在,我們要進入第三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神當初應許亞伯拉罕的,不只要給他地,要給他後裔,而且還說,要叫他成為大國:也就是國度要從他而出。為什麼在這裡要講到國度呢?那就是當神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全地都已經失去了,全地都已經被污穢了!現在,我們的神要作收復失土的工作。

在這麼多(七十個)國裡面,我們的主要得著一個國,就是“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因此,一面是地的問題,另一面是國的問題。現在如果我們從創世記一直讀到路得記,那條線一直是生命的線。在這條線裡所討論的,總是地和後裔。地是指著我們的產業,後裔乃是指著生命;所以那條線永遠是生命的線。

馬太福音第一章的家譜不是有四十二代麼?亞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一直生到大衛,這條線是生命的線。然後,從大衛開始,有十四個王,這條線是君王的線。最後以色列人被擄,那條線是恢復的線。生命的線是關乎地與後裔,君王的線則是關乎國度的問題。

今天我們為什麼會落到士師時代的光景裡呢?因為我們不認識什麼叫作國度。所以我們不僅需要認識我們的主是救主,還得認識我們的主是我們的君王,就像以色列有大衛王一樣。而將大衛的一生記載得最清楚的就是撒母耳記。

大衛曾說:[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詩二十七10)這就是大衛的開始。雖然耶西生大衛,但是大衛卻在神的手中經過雕刻。他的第一個功課是:父母離棄他,而耶和華收留他。這個故事發生在撒母耳要膏他之前。家裡有這麼重大的事,耶西卻沒有把他最小的兒子叫回來;結果,撒母耳一個一個的看,卻發現沒有一個是神所看中的,因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

大衛一生的三階段

你讀二卷撒母耳記,就會發現大衛的一生可以分作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他是牧人,第二個階段他是詩人,第三個階段他是君王。一直到了撒母耳記下,大衛就爬到了恩典的最高峰,他登上了寶座。這可以說是整本的撒母耳記給我們看見的。(參閱表4448

少年時期的大衛,我想各位讀者都很清楚,這裡不再贅述。到了詩人大衛的時候,因為[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的讚語(撒上十八7),大衛就開始落難,開始過逃亡的生活。他怎麼會成為詩人呢?乃是當他在逃亡、落難的時候,多多經歷神而造成的。因此,大衛之所以成為合乎神心意的人,乃是因為神把他握在祂自己的手裡,多方雕刻他,讓他從牧人的階段,經過種種歷練,直到詩人的階段。

雖然他經過了許多的苦難,但他的靈仍是非常柔和的。有兩次,他可以用自己的手,結束所有的苦難、進到榮耀裡去,但他沒有下手。有兩次,神把大衛的仇敵放在他面前,他可以輕易取得掃羅的性命。只要他動一動,第二天就脫離了所有的苦難並且登上寶座,就不需要再背十字架了。但是這兩次,大衛把神所放在他手裡的,又重新放回到神手裡。

如果神把你的仇敵交在你的手中,但你還是把他放回神的手裡,把主權交還給神,這就是大衛柔和、超越的靈。所以後來,不只神曾在暗中藉著撒母耳膏了他,因著神的靈在他身上的工作,現在,猶大家看見了,就膏他作王;後來以色列全家也都看見了,又膏他作王。最後他終於被神帶到寶座上。

先卑微,後得榮耀

讓我們記得,今天在我們身上若有聖靈的同在、有恩典的工作,我們千萬不要張揚,不要故意讓人看見。如果真的是神在暗中的工作,大衛的靈遲早一定會顯出來,最後,神會讓人看見基督的榮美在我們身上彰顯,我們就被推到了恩典的高峰。大衛作王就是登上了恩典的高峰。神的恩典在我們身上有一番工作;這個工作把我們帶到一個地步,最後大家都看見了基督的榮美。之前,你雖然在那裡流亡,雖然經歷了許多的苦難,但是至終要被帶到寶座上。

我們的主耶穌就是永遠坐在大衛寶座上的那一位。今天在我們裡面的那一位主,是先受苦後得榮耀,先卑微然後升高的。這就是整本馬太福音。馬太福音第一章給我們看見三個十四代,而君王大衛這名字字母所代表的數位加起來也是十四,所以馬太福音是說到:我們的主就是君王。大衛是先卑微後得榮耀,因此,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冠冕:十字架乃是達到榮耀的途徑。

高處的危機

然而不要忘記,什麼時候在恩典的高峰,什麼時候就是在最危險的地步,此時你千萬不可以在那裡放鬆。當大衛一連串的勝利以後,他漸漸放鬆,結果就從最高峰跌到了穀底。他犯了罪,就像世人一樣:他不只犯了淫亂的罪,也犯了謀殺的罪。

詩人大衛讓我們感覺到光、感覺到熱、感覺到愛,但是,那個墮落到深谷裡面的大衛,給我們看見的卻是冷血、殘忍、無恥。大衛裡面的肉體和世人裡面的肉體是一樣的黑暗、一樣的污穢。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警惕的。什麼時候我們稍微蒙了主的恩典,我們就容易自滿,一不小心我們就要走大衛的路。

聖經記載大衛失敗的故事,正是我們的鑒戒。一面讓我們看見主有恩典,另一面主也有行政的手。小孩一直偷吃糖,父親雖然赦免了他,他的牙齒還是壞了。所以請我們記得,雖然神赦免了大衛,可是他和拔示巴生的兒子還是死了。而且後來,他自己親生的兒子押沙龍起來背叛他,然後大衛再度逃亡。他這一次的逃亡,完全是在神行政的手之下。為什麼?因為他得罪了神,神現在要在他身上作審判、煉淨的工作。於是神的手很重的臨到大衛的身上。

但是感謝神!祂的忿怒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慈愛卻是一生之久(詩三十5)。神的慈愛是怎樣在大衛犯罪這件事情上顯出來呢?因為我們的主是從所羅門這一支生下來的。而所羅門正是大衛與拔示巴所生的兒子。所以這告訴我們,雖然神有忽怒,但只是轉眼之間,而祂的慈愛卻是一生之久。神讓我們的救主從那一條線下來,成為人以拯救我們。這就是大衛的故事。乃是提醒我們,今天若是被帶到恩典的高峰,也要恐懼戰兢;否則一放鬆,我們這個人就被肉體出賣了。

經過禾場

大衛一生犯了二個最嚴重的罪:一個是娶烏利亞的妻子,另外一個就是數點百姓。娶烏利亞的妻子只是玷污了一個人:只是敗壞了一個家庭:流了一個人的血。但是“數點百姓”卻幾乎把整個以色列人全都賠了上去。沒有一樣東西比權柄腐蝕人更為厲害。一個人如果在恩典底下,他會謙卑、會恐懼戰兢。什麼時候他登上了寶座、什麼時候他嘗到權柄的滋味,權力就把一個人完全腐蝕了!就在那個時候,大衛想知道到底他的百姓有多少,因著他驕傲、想展示自己的成果;他要藉著統計數字來告訴全世界。

用統計數字來征服人、來說服人,不是現代的產物,大衛那個時候就有了。我們基督徒應當數算神的恩典,但不是像大衛這樣。大衛以為自己是數算神的恩典,結果就落在撒但的網羅底下,然後天使就站在耶路撒冷之間,伸手要滅那個城。大衛就帶著長老,俯伏在神面前並承認:我有罪了!然後,神讓他揀選的時候,他說:我寧可落在神的手裡。

這是大衛可愛的地方,雖然他犯罪墮落了,他寧可落在神的手裡,因為他認識神的手。然後他帶著一批人到了一座高山的臺地,叫作阿珥楠禾場,本來是打麥的地方,在那裡,他把燔祭獻在壇上,結果神悅納了他。然後他說:這原來就是神的殿。

多少年來,以色列人不知道聖殿要蓋在什麼地方。但是大衛看見了,大衛怎麼看見的?是付了很重的代價;在那裡他看見神的憐憫,在那裡他看見這原來就是聖殿的根基。所以後來的聖殿就是蓋在阿珥楠的采場上面,也就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那就成為聖殿的根基。

聖殿的根基乃是兩個故事加起來的:一個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那個奉獻所代表的:另一個就是禾場所代表的。為什麼是采場呢?就告訴我們說,麥子需要經過禾場才能叫麥粒和殼子分開:否則今天人不能得著供應和滿足,因為要人連殼子一起吃進去,那是食難下嚥的。大衛要數點百姓,就證明大衛身上仍有殼子(肉體)存在。

所以,如果耶穌基督是坐在大衛的寶座上(參路一32),那麼神一定要潔淨大衛,神一定要把大衛帶到阿珥楠禾場。因此撒母耳記下最後一章就是用那一幅憐憫的圖畫來結束的。當大衛看見神憐憫、悅納了他的祭物,他就看見了那是憐憫發生的地方,於是他說:原來這就是神的殿。感謝主!多少年來沒有人知道聖殿應該蓋在哪裡,大衛終於看見了,就是在摩利亞山和阿珥楠的禾場上面。

這樣,我們就讀完了撒母耳記下。但願主藉著這些話,能把我們帶到深處,讓我們藉著這些話,能得著警惕,也看見神的心意怎樣藉著從創世記到撒母耳記下這十卷聖經,向我們完全的打開。── 陳希曾《毗斯迦山——舊約》

 

 

撒母耳記上研究(巴斯德)

 

第二十八課 撒母耳記上 之一

  

題示:把本書由頭至尾讀一遍,然後再重讀一至七章兩遍。

  

  那麼,對聖經我們又該作何想?我告訴你我們該怎樣想。我相信聖經作者都是神特別揀選,特別訓練,又接受聖靈特別的引導與感動,以至他們可以全然無誤地把每一卷書寫下,構成了這本在事實記錄上是真確的,在命令頒佈上是權威的聖經——神的話語。

                                        ——馬曹(J Gresham Machen)

  

  我們已經向溫柔優雅的路得告別,現在翻到聖經的另一頁撒母耳記。這本書把以色列歷史中最堪尊敬的人物之一——撒母耳,開啟在我們面前。這本撒母耳記上就是舊約中三本所謂「疊紀」(Double Books)中的一本——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三本「疊紀」是一組完整的記錄,是以色列國歷代王朝的遞嬗與替記。

 

  撒母耳記與列王

 

  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撒母耳記上下原是一書,列王紀上下和歷代志上下也是如此。它們之分為上下二書,始源於七十士譯本。在七十士譯本中,撒母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分別稱為列國一書、二書、三書和四書(Books of the Kingdoms;所謂列國者,其實是指南國猶大和北國以色列)。到武加大拉丁文譯本——耶柔米之著名譯本,約於主後四世紀完成——仍依那種分法,不過就稱之列王一書、二書、三書、四書(Books of Kings)。英文欽訂譯本中在撒母耳記上,另附一子題:「或稱列王一書」,就是源於此,到修訂本時,撒母耳上下和列王紀上下才除去此子題。

 

  有些學者對撒母耳記之分成上下諸多誹謗,卻總掩不了它們的證據。撒母耳記下明顯是關於大衛四十年的統治,把它分別出來,自成一書就十分自然了。至於撒母耳記上所包括的時間,也是自成一段落的,它由撒母耳的出生——最後一位士師,到掃羅的死亡一最早一個王,其間共約一百五十年左右。

 

  就是單純為了興趣吧,撒母耳記上也是不容錯過的。它不單把當代重要的史實展示在我們面前,更把三個極重要的歷史人物——撒母耳、掃羅,和大衛剖析出來。這三個人物就把全書的分段拱托得條理分明,叫我們不易忘記:

 

  一至七章:      撒母耳

  八至十五章:    掃羅

十六至三十一章:  大衛

 

    當然,此三個人物的分段是彼此重疊的,撒母耳一直活在掃羅的統治期內,又眼見大衛之興起,而掃羅的統治期亦延申到大衛三十歲那年;儘管如此,卻無礙於我們上述的分段。在前面七章,撒母耳是中心人物,跟著的八章,則全部集中在掃羅身上,撒母耳則退身幕後,餘下的焦點便集中在大衛身上了。

 

  中心信息

 

  在撒母耳記上,我們不用花大多筆墨在詳細分析上,我們只要好好記著——此後亦不易忘記——撒母耳記上是以色列人由神權統治過渡到君主政體的歷史;而那三個重要的人物乃是:

 

  撒母耳:  最後的士師

  掃羅:  最早的君王

  大衛:  最偉大的王

 

  我們若能把握這一點,書中屬靈的教訓就永志不忘。神曾呼召以色列人,與他們進入一特別關係,神自己就是他們的王。後來他們不順服,招來神的杖責,卻仍喜歡這個神權統治。後來列國日漸強盛,他們有一個可見的王治理他們,認為這是他們強盛的主因,就趁撒母耳年事漸高,乘機施加壓力,要求為他們立一個王。這個悲痛的選擇記在第八章,應該仔細閱讀。他們的選擇是一退步的選擇,只是接著表面的需要來選擇,這是出於人的智慧,不是出於對神的信心。這是退而求其次,是拒絕神最好的而選上次好的——二者的分別何啻天壤!

 

  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會叫事情變得出奇的容易,只要像鄰國有王治理,就會像他們一樣強盛;可惜不一會,他們的美夢就粉碎了,他們被自己所欺騙,他們正吃著擁立的王的苦頭:這就是本書的中心信息:我們若想妄用人的智慧去越過神的道路,為著尋求次好的,來代替神最好的,到頭來只會自討苦吃,愁苦增加。

  

      神最好的只為少數人存留,為那些敢於忍受試煉者存留;

      神次好的,卻只好給那拒絕接受最好的。

      敢於為應許而冒險者,絕不比苟且偷安的人困難:

      次好的是多固執的敵人,它叫我們永得不著最好的;

      挺起胸膛受試煉吧!你的選擇不會叫你後悔,

      那萎縮、放棄,和逃避十字架的人,也同時失去最好的產業。

 

  現在讓我們簡略地研究這三個特出的人物,第一個是撒母耳。

  

  撒母耳(一至七章)

 

  撒母耳一生的記載,過失甚少;若以領導一個國家之誕生的人物來說,就只有摩西幾堪比擬。撒母耳的工作,可以說是為一個君主政體立下常綱;由現在開始,我們可以看見以色列人是在君王的統治之下了。

 

  除此之外,撒母耳也是為先知的職責立規模的第一人。在他之前,以色列先知的鬥蓬破裂了(民十一25;士六8)。摩西曾被稱為先知(申十八18),但先知的職責還沒有正式建立起來,到撒母耳的時候,他創建了先知學校,也立下先知聖職,因此他堪稱「第一位先知」而無愧,在下列新的經文之中,我們可以略見一斑;

 

  「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凡說預言的,也都說到這些日子。」(徒三24)

  「此後,給他們設立士師,約有四百五十年,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時候。」(徒十三20)

  「我又何必再說呢?若要一一細說……撒母耳和眾先知的事,時候就不夠了。」(來十一32)

 

  撒母耳的重要由此可知,他結束了士師時代,開創了先知的聖職,創辦了國家最偉大的教育運動,膏了以色列第一位王掃羅,和最偉大的君王大衛。

  

  他短暫的出現

 

  以色列人接受的訓練,可說是集當時之精英,十二支派是在當時具有文化最璀璨的埃及中長大,然後他們又是在最有學問的摩西領導之下,接受了至今仍無出其右的律法與誡命。儘管如此,我們可不要以為以色列人當時的程度,已足與摩西等偉大的領袖並駕齊驅,摩西過世不久,他們就開始退步,直到士師記的時候,他們又回復至野蠻人一樣,輕視神為他們定下的尊貴目標,任意生活,放縱情欲,直到國家幾頻於滅亡而不省悟。非利士人反因這些新移民的刺激而奮力圖強,再加上不斷增添的武器,不久就使以色列人成為臣下之民。因此猶大早期漠視神的命令,不征服沿岸之民族,現今就自吃苦果了。就在以色列人快要亡國滅族之際,撒母耳來了;當時的情況真是再糟也沒有的了,但撒母耳就把日漸崩潰的以色列重建起來,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組織,有秩序,而又進步的國家,路途雖是崎嶇難行,他們到底是步上正軌,正邁向神的計畫,為獨一的真神向全人類作見證。

  他的教育工作

 

  撒母耳使以色列國成為有教育制度,和有秩序的政府國家,這在他們當時不單是一創學,也是必須的。這一切改革的基礎,就是要恢復他們的宗教和道德生活。立國之道,又豈能離開這根基呢!再者,我們看見撒母耳過人之處,乃在不全然倚靠個人的影響力。好多政治上的領袖到頭來失敗的原因,是太信賴自己的魔力,這種一旦過去,他的工作就會瓦解,沒有久存的價值。以色列人若要根基穩固,就一定要有一種制度建立起來,使人民不繼續不得向上,直到神為他們立下目標。

 

  撒母耳為要叫以色列內部可以被建立,他就建立了學校,這個不單使以色列的國民教育水準得以提高,也會使他們更容易瞭解真理,明白獨一真神的意義,從而建立起敬拜耶和華的風氣。

 

  撒母耳作士師的期間,一定深感國民教育的低落,無從向他們解釋正義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我們從滿有恩賜而到頭來失敗得非常悲慘的掃羅,就瞭解到他們教育的程度,這也許是為什麼撒母耳遲疑不願立王的原因之一吧。學校是急需待興的,以色列人才會有機會受教育,培養出有見地的領袖來。於是大衛及其官員漸漸成材。

 

  不久,以色列的先知學校紛紛建立了,年輕子弟可以學習寫字、讀書,和得到知識,整個國民教育的制度也慢慢得以普遍,而影響至全世界,至今我們仍受益不淺(譯者注:今天西洋教育史的學者承認,學校制度是始于以色列的先知學校的)。若沒有國民教育,受啟示寫聖經的人就變得不可能,我們可以這樣說,新舊約聖經作者,大部分都是受惠于撒母耳所創立的教育制度。

 

  撒母耳的另一建樹,就是創下了君主立憲制度,這又是超時代的睿智成果。從某程度來說,撒母耳不願立王,原因就是時機未成熟,一種受限制的君權只可能由受過教育的人擔任,但撒母耳寫的「國法書」(撒上十25)對一個文盲的掃羅能發生什麼影響?果然,掃羅的表現被撒母耳不幸言中。撒母耳心目中理想的政府,是由一個平民手握王權,卻是受制于神明文的律法,和神的先知,這是君主立憲。大衛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因此他可以坐上以色列王位,我們從大衛一生事蹟看,就知他從來沒有把自己高置於神的律法之上上,也沒假借神的律法,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他是嚴守神的律法來治理以色列人的。

 

  由此可見撒母耳是一個怎樣偉大的人:創辦了國民教育的制度,又建立了君主立憲的規模,其功豈可忽視。

 

 

撒母耳記上(巴斯德)

 

                            自神權統治到君主立憲

 撒母耳:最後的士師(一~七)

          他之出生及青年期(一~二)

          他之呼召及事奉  (三)

          他之時代與工作  (四一七)

          結論:七1517

       掃羅:最早的君王(八~十五)

         他之受膏為王(八~十)

         他之初期功勳(十一~十二)

         他之晚期失敗(十三~十五)

         被棄:十五23  28  35

      大衛:最偉大的王(十六~卅一)

         他受撒母耳膏立  (十六113

         他在掃羅面前事奉(十六14~廿)

         他的逃亡期      (廿一~卅)

         掃羅之死:卅一

 

第二十九課 撒母耳記上 之二

  

題示:由第八章至書末,仔細地重讀一遍。

  

  當一個人失去控制,儘管是短短的一刹那間,你都可以從他盡力要表現自己或隱藏自己而更深入地認識他。這是那一直潛伏在他裡面的自我意識顯露的時間,過後,他可能會道歉,說他不是有意如此的,但事實上,他一定驚奇自己會把心中一直思想著的事情,現在竟會用言語表達了出來。掃羅就是如此,他從未曾如此說過,將來也肯定不會,但這句話卻纏在他胸臆間不少時候了——『我是糊塗人』。人只要還會動腦根去想,他就不能逃避那赤裸裸的自我的真相;他或許弄點花樣來騙騙人,甚至愚蠢到一地步以為可以逃避神,卻從來不能欺騙自己。當我們情緒起了波動,或是緊張,或是沮喪,他就會把那盤據於胸臆間的思想說出來。

 

  那夜,掃羅睡得很熟,聖經說『耶和華使他們沉沉的睡了。』直到大衛在對面山頭向他呼喊,他才醒過來;醒來之後,他變得異常清醒與驚覺,沒有宿醉,也不再昏睡,周遭的事物都是清清楚楚的,一點也不含糊,就如我們睡醒過來那一刹那。他立刻明白了,就說:[我是糊塗人,大錯特錯了』——這就是他的故事。

——摩根(G. Campbell Morgan)

  

  如上所述,撒母耳記上是記載以色列人怎樣由神權統治過渡至君王統治的,我們不要忘記全本聖經的信息,這個關鍵非要牢記不可。我們也說過,撒母耳記是繞著三個重要人物來寫的——撒母耳,掃羅,大衛。我們已經看過最後一位士師,撒母耳一生最重要的貢獻,現在要看以色列人第一位君王,掃羅的生平了,但之前,我們仍要說說以色列人是怎樣由士師而遞嬗至列王這一節。

 

  由士師遞嬗至列王

 

  要求

 

  扼要言之,這轉變是出於民眾的執意要求的,第八章便記載著這件事情,第四、五節說:「以色列的長老都聚集,來到拉瑪見撒母耳,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你兒子不行你的道,現在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傑多博士(DrKitto)說得好:「他們這個要求不是出於無知或受烏合之眾的蒙蔽,乃是出於以色列長老們的決策。因著長老們的年事及國中的地位,他們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不是一時衝動,所以便向撒母耳提出那要求,乃是經過開會商討,達成協議,才向先知撒母耳提出要求。無可否認,他們採取那步驟之前,一定經過深思熟慮才下決定的。」

 

  他們向撒母耳提出要求時的態度,是很有分寸的,他們沒有表示對撒母耳個人的不滿,只是說明他年事已高,他兒子又不守常規,所以就希望他仍在生的時間,可以把政府納入常軌,藉著撒母耳的威望來選拔一人,治理他們。不錯,他們曾經計畫周詳,又作得很有分寸,只可惜他們仍是錯了;錯是錯在他們的眼目又再一次的轉離神,如斯重要的一個決定,他們竟可以不禱告,不求問神就作出來!他們在拉瑪聚集開會,卻不是開禱告會!結果,他們走的是離開神的一步,而不是親近神的一步,不信的噁心啊,你的奴僕何竟是委員會的群議!今天教會及教會機構中,什麼委員會委實太多了,多到一地步神總找不著機會表明一下他的意見!

 

  反應

 

撒母耳的反應記在第六節:「撒母耳不喜悅他們說:立一個王治理我們,他就禱告耶和華。」神的回應是:「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現在他們向你所行的,是照他們素來所行的,故此你要依從他們的話;只是當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那王怎樣管轄他們。」撒母耳就依著耶和華所吩咐的,警告他們(1018),只是他們不肯聽,十九節說:「百姓竟不肯聽撒母耳的話,說:不然,我們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本來是要求的,現在成了命令!神再對撒母耳說,「你只管依從他們的話,為他們立王。」(22)

 

  我們要留意這事件中三個重要的因素:

 

   (1)外在的原因是撒母耳的兒子的敗行。

   (2)內在的動機是以色列人想向外邦人看齊。

   (3)更深的原因是以色列人已經厭棄了神的管治,那才是嚴重的。

 

  神特別向撒母耳指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哀哉!多少曾被神大大使用的基督徒因為略享聲名,就想向外邦人看齊,像以色列人要求立王一樣,結果被神丟棄了!我們多麼容易倚靠那可見的卻短暫的埃及之杖,而不向那不可見的卻是永恆的神求幫助!對仍活在地上,受各種軟弱所限制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試探,但我們若屈服了,將來必收取懊悔,無窮的懊悔!

 

  後果

 

  這些人就是運用了我們今天之所謂「自決權」了,這個由神權統治轉變到君王統治,全是由他們自己要求和決定的,神只好給他們一個王了。以色列人可能不喜歡他們的國運全倚靠國民的好行為來決定,所以就厭棄了神權統治,他們以為倘若由一個王來管理他們,就可以減輕他們在道德生活上的責任,那時國運會握在一個政府的特性和國王的本質上,作老百姓的就不必負責了。

 

  神讓他們立王的時候,曾經考慮過怎樣保存以色列人道德生活的標準,因此以色列人的王權仍保留著神權統治的原則的。對一個以色列王來說,他不是具有無上權威的,他是直接向神負責,而人民則向他負責,他不是一個大權獨攬的王;當時的先知及祭司不是在王之下來執行職務,乃是與王平衡地亦是分頭地治理百姓。上面已經說過,以色列人的王是在兩個條件下來行使他的權力:一、是明文記載的律法典章,二、是當代先知的說話;因此當我們說以色列人是由神權統治轉變到君主統治,那不是說神權統治的力量完全消失了,不,他們對神權仍有責任的,只是絕對的神權統治就真的不復存在了。

 

  後話

 

  我們可以瞭解以色列的首領,為何堅持要擁立一個王來治理他們。當時以色列人的處境是相當危險的,在西方有非利士人虎視眈眈,伺機入侵;而強大的亞瑪力人亦盤據在南面(十二12),但當時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特出的軍事領袖可以給他們安全感,四面楚歌,而他們卻群龍無首,這種局面所施予的壓力是值得同情的。從另一方面看,東方人的思想是比較喜歡有一位「真命天子」來領導的,一個偌大的國家竟沒有首領,他們會認為是一件不體面的事,甚至是有辱國體的。不過理由就是再充份,他們這個決定自然是大錯特錯的。

 

  以色列人立王這一件事,其實是有摩西五經作根據的,在申命記第十七章十四至二十節記得很清楚,而以色列的長老很可能是由此而得到鼓勵的,只是那裡明載若要立王,就必要先求問神才可以,他們沒有。我們還注意一點,這些行使了「自決權」的人,本應是按著神權統治所賦予他們的權利來要求自由,那麼他們不單放棄了自由,反要求枷鎖,甘伏於人的轄制之下。撒母耳曾明明的警告過他們!「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為他趕車跟馬……又派他們……為他耕種田地……必取你們的女兒為他製造香膏,作飯烤餅。也必取你們最好的田地……你們的糧食……他必取十分之一……」(1120)

 

  撒母耳說的真是再對也沒有了,他把一個人的政府所要求于百姓的,全寫了出來,但這些以色列長老仍然繼續向撒母耳施加壓力,急急要放棄自己的權利。還好,神所容許的政府不像他們所欽羨的列國那樣大權獨攬,如傑多博士說:「若不是由於撒母耳在神的引導有那種謹慎和遠見,以色列人這樣急急地棄自由如敝屐,他們早已亡于獨裁者的手中了。」

 

  掃羅:以色列最早的君王

 

  掃羅是以色列歷史中最特出,也是最悲慘的人物之一,我們若對最高價值和人生要義仍有所響往的話,他的一生應對我們有所警惕!從一方面說,他是一個極其英俊的人,從另一方面說,他也是一個極其醜陋的人,他是一個既偉大,亦渺少的人物。他的出現叫人精神為之一振,但他的失敗卻叫人黯然神傷。而他墮落的過程,應該叫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小心提防。我們特別留意他一生中的三個階段:

 

   (1)早期的光輝

   (2)後來的敗落

   (3)最終的失敗

 

  早期的光輝

 

  掃羅在青年期所具備的條件,實在叫人刮目相看,寄予厚望。首先,按他的外型來說,他是一個魁悟英偉的人,聖經說他是「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2),他強健,高大,俊美。雖然身體長得如何不是最重要,但對一個領袖來說,軒昂的氣宇到底是占盡優勢的。

 

  第二、從道德方面來說,我們也看見年輕的掃羅有很多過人之處。他的謙卑(21,十22);他的灑脫(27),他的體恤(5),和他廣闊的胸襟(十一13),這一切都可說是屬於柔性的美德。而另一方面,我們又看見他強烈的熱愛,或說是敢於去愛(十六21),對於邪術

等事的深痛惡絕(二十八3),與及在危機時所顯出的果斷與勇氣(十一611),這三點卻是屬於陽剛一方面的美德,想想看,一個外表軒昂,而內在又同時具備剛柔兩種美德的人,這又豈是尋常的呢!

 

  第三,他受膏作王之後,我們還看見神在他的靈性生命中,賜下不少的恩典,叫他可以勝任為王的職責。神「賜他一個新心」,他就「變為新人」(69);還有,「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他就在先知中受感說話」(10);這等說話,就表明掃羅的靈性得到復興,且在聖靈特別的引導和使用之下。還不止於此呢,往下讀去,我們看見「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26),這是他可信任的內閣人員,而撒母耳也是站在他那一邊。掃羅一登基作王,神就使他大大擊敗最叫以色列人提心吊膽的仇敵亞捫人,這個勝利就更叫他在以色列人心目中的地位,如日中天,光耀無比(十一12)

 

  這就是年青期的掃羅,天然具備的條件是出奇地優厚,屬靈方面的裝備也是無出其右,他的將來該是多光明彪炳;被選為王的機會,在千萬以色列人中只有他一個人享有,也可以說,他是千萬人中之首選。他秉乘之王位是一種神權的王位,是代表神來治理他們,因此神就用各方面的恩賜來裝備他,能與神共進退的合作,是何等榮耀的機會!

 

  在他早期的工作,我們看不到他有半點因為突然身居要位而驕奢放恣的跡象,很多恩賜次於他的人常就是受不了突然的蒙恩而開始墮落,掃羅早期仍然謹謹慎慎地守著他的崗位,無可否認,以色列人有如此一位王領導他們,是叫人滿懷希望的。

  

  後期的敗落

 

  真可惜,掃羅早期光明滿途的政治生涯,不久就烏雲密佈,放棄立場,聲望低降,退化敗落,悲劇重重,一一接踵而至,直到這個一代英雄在沙場伏刀自殺,血染黃沙為止,這個失敗我們又豈能無動於中?願我們都銘記他的教訓:他第一次的失敗是發生於相當早期的時候,在十三章中,我們看見他犯了不敬虔的任意妄為罪。當時非利士人集結在密抹,要攻打

以色列人,撒母耳要掃羅在吉甲等他。時候到了,撒母耳還沒有出現,掃羅等得不耐煩,竟然侵越了祭司的職權,用自己一雙手獻上燔祭。我們可以瞭解掃羅的焦慮,卻無法同意他所行的,因為他作王的第一條件,就是聽從神藉先知對他講的說話,他違背了。撒母耳便當面抵擋他,說:「你作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十三13)

 

  他第二個失敗緊跟著來,十四章記載了他不經思想就濫下命令的愚昧。神藉約拿單已使得非利士人陣腳大亂,哨兵回報敵軍軍情,掃羅便召見祭司,要尋求神的引導;那知祭司還未回答他,他就對祭司說:「停手吧!」(十四19)、他立刻就派了大軍開上前方。跟著又毫無智慧地下命令禁止軍士進食,使得兵馬疲乏,兩眼昏花(30),餓得發昏的士兵在饑不擇食的情形下,吃了帶血的肉,間接就是陷民於罪(32)。約拿單不知父王這個禁令,就在樹林中吃了蜂蜜,若不是百姓的哀求,掃羅就會連兒子也要處死了(2745)

 

  第十五章記載他的失敗是更嚴重,那是背逆與欺騙的結晶。神命令掃羅徹底毀滅惡跡昭彰的亞瑪力人,他卻愛惜亞瑪力王和上好的牛羊;撒母耳聽見境內有牛叫羊嗚,問他所作何事,他一股腦兒把責任諉過於百姓,甚至強辯說牛羊是為獻給耶和華的。這一次撒母耳真是忍無可忍了,他說:「你住口罷……從前你雖然以自己為小……」撒母耳是何等的人,豈是花言巧語可以矇騙的,他看出掃羅的罪根在那裡。昔日的謙卑現今成了專橫:「你為何沒有聽從耶和華的命令?」「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十五13)

 

  這裡開始,掃羅的敗落如江河下瀉,一日千里。「耶和華的靈離開掃羅」(十六14),邪靈開始來「擾亂他」,他開始嫉妒大衛,不惜日夜尋索他的性命。他讓裡面最卑賤的渣滓都浮上來。大衛兩次放過掃羅的性命,掃羅也兩次應允不再加害於他,他就是背約。其實他自己知道,謀害大衛,無疑就是公開反抗神,他說:「我也知道你必要作王」(二十四20),儘管如此,他仍要置他於死地,這是為什麼他說:「我是糊塗人。」(二十六21)

 

  最終的失敗

 

  這齣悲劇的最後一幕,在二十八和三十一章。掃羅在失去神的靈之後,內心落在墨漆的黑暗裡,終於去找隱多珥交鬼的女巫!可悲啊?這個一度樂於與天上的神交通的英雄,何竟墮落如斯,要尋找鬼魂的啟示。我們不必詳究撒母耳是否真的回魂,只要指出兩件鐵般的事實就足夠了:巫術與自殺,掃羅完結了。他臥屍沙場,連同他三個兒子,包括可愛的約拿單,一同的喪命!巨人何竟敗落!晨星之子何竟蒙羞!不錯,掃羅——早期的光輝,後來的敗落,以至最終的失敗,皆因他是個「糊塗人!」

 

  讀過聖經的,沒有不驚奇于一個如此崇高的人,會墮落至如此深的深淵,我們禁不了要問:為什麼啊!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失敗?簡言之,自作主張。他開頭犯的兩件錯事,一是任意妄為,自己獻祭,另一是不順服,二者所冒犯的對象都是神,而二者背後的原因,都是衝動,不把自己的主張放在神的命令之下,不尋求神的心意便任意而行。我們可以從四方面來看自我主義是怎樣敗壞如此的巨人,首先是他的自我敏感,然後是他的自我主張,繼而是他的自我中心,最後便招至自我毀滅。

 

  鑒戒

 

  掃羅雖然死了,卻仍在說話,聲調雖是悲沉而沙啞,我們仍要側耳而聽。首先,他告訴我們最珍貴的生命,就是肯順服神的生命,願我們緊記別忘。掃羅的王權本是以神權為依歸的,我們也如此。我們生命的王權若不以神權為依歸,結果就會像他一樣。掃羅之被膏立,從來就不是說他已大權在握,高高在上。不,他並沒有最後之決策權,他只是與神同工,為要執行比他更高的旨意,他是那不可見的王、耶和華的代理人。他若伏于神的管治之下,才可以管治百姓,對我們又何嘗不一樣?我們不是自己的主人,不是自我的產業,那是神的。他用各樣的恩賜和能力,叫我們可以成為自己性格的主人,但那主權不是絕對的,叫我們可以放恣的,我們是為神而管理自己,以至我們的生命能夠完成他的旨意,作成他的工。什麼時候越過了這界限,我們的王權就崩潰了,生命真正的意義和目的也隨之而失去,結果就成了「糊塗人」。

 

  再者,掃羅也告訴我們,若讓「老我」冒出頭來,我們生命中最好的福份必然失掉,而只會得著次好的。非利士人不是掃羅最大的仇敵,他致命的仇敵就是他自己。無論何人,若讓他的老我彌漫在他的異象,以至心眼蒙朧,看不見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屬天的,什麼是神所喜悅的,結果他必是一個「糊塗人」。我們若讓自己的旨意越過神的旨意,我們必是糊糊塗塗地混過一生。我們下墮的過程可能不如掃羅那樣明顯易見,原因是我們未必都如掃羅那樣身居要位,但篡奪神的主權的,其敗落就是必然的。

 

  最後,我們特別留意到其他幾方面的教訓:恩賜並不是成功的保證。掃羅所具備的,比任何人都多都大,但他失敗的程度也比任何人都深都大。這叫我們不敢以此為傲。我們也看到機會不會帶來榮耀的,我們若不善用它,將來失敗時就更悲痛。屬靈各方面的經驗也不足以叫我們以為可以放恣,可以越過神來行事,那只是「糊塗人」的想法。再者,人若輕視他最好的朋友,他的結局也是不好的;撒母耳是掃羅的好朋友,但掃羅忽視他,使他的敗亡失去阻力。人若未得神的同意而越俎代庖,擅自妄動,他只會自招煩惱,像掃羅所作的。在小事上不忠於神,日後必會完全背叛他;或是企圖用屬靈的藉口來掩飾他的背逆,或是讓嫉妒,仇恨支配自己,這些都是糊塗人的糊塗事,到頭來必自招敗壞。

 

  噢,掃羅該是一個怎樣的鑒戒,願神幫助我們,一生莫忘。

── 巴斯德《聖經研究》

 

 

撒母耳記上精華(漆立平)

 

第八講 《撒母耳記》

 

壹、王國時期的歷史書卷

  在以色列進入迦南之後,他們先是在士師的領導和治理 之下,大約經過四百多年的歷史,在士師時期的末後年代, 以色列子民起來要求當時的士師撒母耳,模仿以色列四境的 列國,為他們設立君王來統治領導他們(撒上 84-9)。 士師是神在以色列子民中,所挑選出來,服事以色列子民的 領袖。士師不是世襲的,而是神在每一個時代,為著當時的 需要而揀選出來的領袖,他們都是在那一個世代的以色列民 中,比較敬畏神,也比較愛以色列之民與國,願意服事以色 列子民的人。他們通常都不是一種強勢霸道的人。

   但是,後來以色列人看見四鄰的列邦,他們都有君王統 治領導。這些君王出來的時候,都非常有氣派威風,有大隊 人馬為他開道,許多穿著神氣精壯的軍士簇擁著他,使人好 生害怕羡慕。不像以色列人的士師顯得那麼平易,因此覺得 他們太平凡了,許多人都不尊重他們。許多以色列人甚至認 為,以色列人常受一些外邦欺凌,並非因為他們犯罪、離棄 耶和華神、拜偶像…等等原因,而是因為他們缺少「君王」的強勢領導。因此他們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君王統治他們。

   撒母耳求問耶和華神,神就要撒母耳順著以色列人的要 求,為以色列人膏立了君王來統治他們。以色列的歷史就從 士師時代,轉移到君王時代或王國時代。

 《撒母耳記上》與《撒母耳記下》

  舊約聖經中的《撒母耳記上》與《撒母耳記下》就是記 載從士師的領導,轉變成為君王時期的歷史過程,以及以色 列國最初兩位君王掃羅與大衛的記錄。   《撒母耳記上》記錄了以色列是怎樣從最末一位士師撒 母耳的士師時代,轉變成為君王時代的歷史過程。接著並記 錄了第一位掃羅王的興起和敗亡歷史。

   《撒母耳記下》則記錄了以色列第二位君王大衛的興 起、統一、與他建立以色列國的歷史過程。並且記錄了他在 位四十年之中,曾發生的重大事故與他的得失成就,以及他 對後世以色列人的影響。

《列王記上》與《列王記下》

   這兩卷書是接續《撒母耳記》,記述大衛王之後的以色 列各代君王的歷史。從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繼位開始,以至 於以色列國分裂為南國猶大和北國以色列的歷史記錄。接著 記錄了南、北兩國的各代君王的歷史與傳承經過。每一代君王有什麼功過,他們在信仰上的光景,對子民產生的影響。

   在《列王記上》將所羅門王繼位後,為穩定他的統治, 他的重要作為。他怎樣向神求智慧,然後他怎樣照著大衛的 遺訓,建造了聖殿。在向神獻殿時,他怎樣向神禱告並為民 祈福。他怎樣展現他豐富的智慧與財富,使當時周邊的各國 各民都敬仰欽慕,使多國多王來朝。像這樣一位國王又怎會 在統治四十年之後,使他的國分裂,而為以色列埋下滅亡的 種子。《列王記上》對這些歷史,都作了清楚而關鍵的記錄, 是值得後人去細讀、深思、發掘其教訓與鑑誡的。(王上 1 1-1143   在所羅門王之後,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兩國。北面的十 個支派聯合反叛所羅門兒子羅波安王的統治,他們擁立以法 蓮支派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為王。南面就只剩下猶大和便雅 憫兩支派,仍歸屬於大衛的子孫羅波安王統治。從此以色列 分為南北兩國。因為北國包含的支派和人口較多,土地面積 較廣大,他們就仍稱為以色列國。南國稱為猶大國。

   耶羅波安在北面作王之後,他害怕子民仍去耶路撒冷的 聖殿敬拜事奉耶和華神,他就邪惡的作了兩個金牛犢,引誘 北國以色列人在信仰上背棄耶和華神,而陷入敬拜和事奉偶 像的大惡與大罪中(王上 121-33)。後來所有北國歷代 的君王,都在這一大惡大罪中延續下去。北國從耶羅波安至 何細亞徹底被亞述帝國滅亡,約 258 年歷史,歷經十九位 王,其中幾乎沒有一個例外,他們為了政治而邪惡。在《列 王記》中都被定罪為「惡王」。

   南國猶大從羅波安至西底家被巴比倫徹底滅亡為止,約397 年歷史,歷經了二十位君王,其中幾乎半數,在《列王 記》中被評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認為是猶大國 中的持守信仰的「好王」。

   《列王記》原為一卷,因內容太長,在譯為希臘文的《七 十土譯本》中,分為上、下兩卷。《列王記上》的記載,是 從所羅門王繼位(主前 1020 年),到猶大王約沙法十七年 (約為主前 901 年),以色列亞哈王在戰場被殺,其兒子亞 哈謝繼位止,上卷共二十二章。《列王記下》則從亞哈謝作 以色列王開始,直記到猶大國被巴比倫滅亡(主前 586 年), 將猶大設為其版圖的一省,下卷書共二十五章。

  《列王記》是將南國猶大王,與北國以色列王的歷史, 按照歷史年代的先後次序,交替記錄的。前後所含蓋的歷 史,約 434 年。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讀經者注意的是:在列王時期的歷 史中,也同時記載了許多先知的故事與歷史。這些先知在 歷史中的分量,在神的眼目和旨意中,比耶些君王更重要。 這許多神所興起的先知,對以色列的君王與百姓,都產生了 非常重大的作用與影響。其實,在以色列的歷史上,君王時 期也就是先知時期。《列王記》為舊約聖經後面所列的十 四卷先知書,從《以賽亞書》至《西番雅書》提供了不可 或缺而的歷史背景。要想真正理解那些先知書,是不能不先 明白其相對的列王時代的歷史背景的。《列王記》的記載, 也陳明了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所滅;後來,南國猶大被巴 比倫帝國滅亡的歷史原因與經過。

《歷代志上》與《歷代志下》

   這兩卷書是對於《撒母耳記》和《列王記》中的猶大或 大衛後裔的君王,從另一種角度所描繪記述的歷史。《歷代 志上》書中的前九章,在追記以色列君王的家譜,以及所有 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各支派的家譜。

   《歷代志上》從第十章記錄掃羅王的敗亡之後,詳細記 述大衛王朝的事蹟。他怎樣按照神的旨意,為以色列國建立 信仰的中心,在軍事上立定與鄰邦的安定基礎。他按照神的 律法典章,遵從「摩西五經」所記錄,將神所定的規劃,在 神面前,重新為以色列國,立下了各種相應的規章制度,建 立各種行政規模。尤其,他著重子民在神面前的事奉和分工 配搭。他對在聖殿中利未人的職務,祭司的事奉與班次,聖 樂的服事與班次,聖殿守門人員的安排與班次,都作了詳細 的規劃與安排。除此之外,他又對朝政上的各種治理與服 事,制定了各種行政事務的配搭與安排,他建立了非常良好 的行政體制。並且大衛為建造聖殿,不只儲備了豐富的金銀 與建材,他更作了許多人才的預備,對施工建造也作了周全 的規劃設計,而且很有計劃的傳授給他兒子所羅門以及以色 列子民。

   《歷代志》的記錄著重在規章制度的建立,與信仰相 關的各種事奉體制的建立和影響;與《列王記》著重在政 治與軍事的記錄,有所不同。   在《歷代志下》則記述了所羅門王的功績成敗,與以後 南國猶大各代君王的得失功過。尤其,記錄了他們在信仰與事奉上的作為與變遷,這些君王曾經有過的中興與建設。當 然也詳實的記述了,所羅門王之後,猶大的各代君王是如何 敗落,而至徹底滅亡的原委與經過。由於北國以色列從耶羅 波安王開始,就在伯特利和但,另立了兩個拜金牛犢的中 心,所以事實上,北國以色列已經變成了事奉偶像的國度, 是背離了耶和華神的國度,在對耶和華神的信仰與事奉上, 他們已完全乏善可陳,因此《歷代志》的編撰者,已經不將 他們看作是「神子民的國度」了,認為不值得再為他們有所 記錄。

   以上所列六卷書所記述的以色列的歷史,從主前 1160 年至主前 586 年,前後約涵蓋了 574 年。從撒母耳的母親哈 拿求子禱告開始,最後兩任士師的光景,到膏立掃羅作第一 任以色列王,開始進入「君王時期」,約在主前 1100 年左 右。至猶大國被巴比倫徹底滅亡為止,以色列的王國歷史總 共有 514 年。大衛王朝則是從主前 1060 年開始,共計 474 年。

貳、《撒母耳記》的著作者與年代時地

  《撒母耳記》傳統上,有好些人都認為是由撒母耳、拿 單、和迦得三位先知相繼寫成的。按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撒 母耳先寫了撒上一至二十四章,後面接著由先知拿單和先知 迦得完成。按照這種說法,這兩卷書除了撒上的前四章,是 撒母耳對自己身世的自述傳記記錄外,其餘部分都可視為是一種事奉記錄。撒上第五章至第二十四章,是撒母耳的事奉 記錄。從撒上第二十五章至撒下第二十四章,則為先知拿單 和先知迦得,對掃羅王與大衛王所作的事奉記錄。《撒上》 約完成於主前 1060 年左右;《撒下》則可能完成於主前 1020 年左右。兩卷都是在大衛王當政期間完成,上卷大概是在迦 南地的希伯倫完成,下卷則是在耶路撒冷完成的。

   另一種看法,認為《撒母耳記》上下,都是由大衛所設 立的第一任史官約沙法編修的(撒下 816)。史官約沙法 的職責,就是要蒐集了以前各種歷史記錄,包括《約伯記》、 「摩西五經」、摩西所遺留的記錄手稿、著作;約書亞的與 以後各代士師的事奉記錄,大祭司與祭司的事奉記錄,前人 所編寫的《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的自述和事奉 札記,大衛的手稿、札記、口述記錄,先知拿單和迦得的傳 講與寫作,以及朝中的各種報告,與他自己在朝中所作的各 種政事記錄,見聞札記…等等,都蒐集在大衛授命建立的「國 史舘」中。然後,然後由史官約沙法主持,編修出來的「斷 代史」。並由大衛親自審定的「史卷」。其實,《撒母耳記》 上下的確是一種經過編修的史書,而不像是幾個不同的人的 手札合訂本。

   自從大衛當政之後,他在朝政中設立了「史官」。「史 官」的主要使命,就是保存與整理以色列國的歷史文物與記 錄資料。因為大衛看重他們以色列人以前的歷史,例如「摩 西五經」、《約書亞記》、《士師記》都是他們的歷史。其 中詳細記錄了神的約,神的律法、誡命、典章、律例,神的 教訓,列祖的事蹟,出埃及的記錄,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征服迦南的過程,在迦南地受外邦欺凌的歷史,以色列人自 己墮落失敗荒涼的歷史教訓。   自從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後,經過士師時代和掃羅王時 期,將近五百多年的混亂,這許多歷史的書卷與各種文史資 料,長期以來都沒有受到重視,更沒有人作過有計劃,有規 模的整理。因此,大衛執政作王掌權之後,當國事內外都稍 安定後,他很重視的指派了專門有文字和歷史長才的人,擔 任「史官」。「史官」可謂是大衛建國所設立的文武官吏體 制中,最具特色的部門。可能我們從「歷史書」中,所看見 的很多位先知,例如:迦得、拿單、易多…等人(代下 9 29),都曾在「史舘」任職。許多先知的記錄也都蒐集保存 在「史舘」中,以致後來但以理、以斯拉可以據以編撰《列 王記》、《歷代志》、和許多「先知書」的依據。

   在大衛時代的史官,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就是專門整理 和保存已有的「摩西五經」、《約書亞記》、《士師記》歷 史記錄的人。另一面也是編修尚未完成的歷史,與編寫當代 歷史記錄的人。因此,認為《撒母耳記》上下,可能都是史 官約沙法編修的,是一種很合理的推斷。甚至《士師記》, 都是經過他的最後整編修定的。至少,他對於舊約聖經的前 七卷書,都作了一次全面的整理,並且將上述那些歷史書 卷,抄錄許多抄本,供各支派的需要與使用。並且存放在以 色列境內許多重要的城鎮。有可能也分配給祭司的 48 座城 中,都存放了一部「摩西五經」,和「迦南歷史」,供祭司 和利未人他們的後裔學習,並教導四圍的以色列子民。這些 工作都是在大衛王的指示與監督,並可能經他最後審定的。毫無疑問地,在大衛時代他作了對「神的話語」的第一次大 規模整修與推廣工作。而且《撒母耳記》上下,就是在這種 情形下完成的。

參、《撒母耳記》書名的由來與意義

  《撒母耳記》書名的由來,係因撒母耳是本卷書中所記 錄的第一位重要人物。同時,又因傳統上認為他是本書前二 十四章的作者。事實上,掃羅和大衛都是經過他所膏的王。 取名「撒母耳記」,可以解釋為:撒母耳及其所膏的掃羅王 與大衛王。   早期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撒母耳記》、《列王記》、 和《歷代志》均不分上下,乃是各成一卷。至希臘文《七十 士譯本》時,因這三卷書都因篇幅較長,而把這三卷書各分 為上下兩卷。當時將《撒母耳記上》,稱為「列王一書」, 《撒母耳記下》稱為「列王二書」,將《列王記上》則稱為 「列王三書」,《列王記下》稱為「列王四書」。因為這四 卷書的內容,都是記載以色列君王的歷史。「列王一書」是 記載撒母耳和掃羅王;「列王二書」是記載大衛王。

   但是,希伯來文聖經則仍然使用原名合為三卷。後來, 基督的教會,為求使希臘文聖經與希伯來文聖經一致起見, 就恢復使用希伯來文聖經的名稱,並也採三卷分法。直到 1517 年龐貝(Bomberg)版希伯來文聖經出版,才將這三卷 書各分為上下兩卷,此後其他各種語文的譯本,也跟隨著改變,沿用至今。

肆、《撒母耳記》的重要性

  《撒母耳記上》是以色列王國歷史的起頭。這卷書告訴 讀者與後人,以色列人如何由士師時代轉入君王時代的過 程。   《撒母耳記上》記錄了兩位最後的士師,以利與撒母耳, 他們的事奉歷史。同時在《撒母耳記上》中,也記錄了兩個 最早的君王,掃羅與大衛的興起,與他們不同的發展。

   這是兩對強烈的對比,叫後人有所學習,也有所鑑誡與 警惕。神子民的國度,不論是由「士師」領導,或像世間外 邦國度,由「君王」統治領導,其關鍵乃在於領導的「士師」 或統治領導的「君王」,是或衷心敬畏和尊從神的話語與律 法,並且教導子民在信仰上忠誠,學習並尊從神的話語與律 法。

伍、《撒母耳記》的主要內容

  《撒母耳記》的主要內容,是記載了以利、撒母耳、掃 羅、大衛四個人的歷史故事。以利和撒母耳是士師時期最後 的兩位士師;掃羅與大衛則是君王時代最早的兩位君王。《撒 母耳記》用了相當仔細的筆法,分別的記錄了他們四人之間 的傳承接續關係,也記載他們四人在事奉上的歷史與得失成 就。

   他們四人都是神國度與子民中的領袖,他們不同的人品性格、對神信仰的靈性光景、在神話語上的學習與態度、對 神子民的關懷心態,對神國度的啟示與認識,自然影響了他 們不同的領導風格,決定了他們的發展方向與結局。他們四 個人正代表了四種的典型。

一、以利是個得過且過,昏庸度日的士師   以利是一個不在乎,也不尊重神話語的士師。

   以利是一個士師,也是一位祭司,很明顯他在神的律法 與誡命上,都曾受過相當的教育。可是他在事奉上,只是屍 位素餐,是個自己不尊重所學習,也不教導子民學習,並不 聽從神話語的士師。

   例如:以利的兩個兒子,就是極壞的祭司(撒上 2 12-17)。以利身為大祭司,他的兩個兒子,也分別擔任祭 司之職,他們竟公然褻瀆子民奉獻,以利竟不嚴加禁止與懲 治。甚至當以利受了神嚴厲的責備與警誡之後,他仍然容讓 他兒子們我行我素,而不思予以糾正和改變(撒上 2 27-36)。他的問題就在於他對兩個兒子教育與管束的放任 與失敗,他們在神面前的事奉與態度,不只不尊重敬畏神, 許多行為簡直是對神的褻瀆,對民眾的藐視。

   由於他自己對神的話不從不聽,所以在他的日子「耶和 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 31)因為神總是 常對聽從祂話的人說話。以利容讓兩個兒子的糊作非為,以 利雖然知道卻不嚴予制止,以致於他的事奉一敗塗地,既不 得民眾稱許尊重,更不蒙神悅納賜福。甚至在神一再的警告之下,他仍然置之不理。最後在他與他的兩個兒子領頭之 下,國破家亡,他的兩個兒子都因此被殺,他也死於非命, 神的約櫃竟也失落於仇敵之手,成為以色列人的奇恥大辱。

   因此,以利的事奉極其得罪神,不帶給子民祝福,他也 不受子民的尊重。他自己雖然好像還盡心的在位上服事,卻 成為導至國破家亡,羞辱以終的悲殘結局。這是事奉神的人 都要引以為鑑的。

二.撒母耳是個尊重神話語,教育子民的屬 靈領袖。

  撒母耳是一個自小學習了聽神的話,又一生遵行聽從神 話的士師。並且他也盡力教導人學習又遵行神的話語。在他 身上的特色,就是他常有神的話。

   神的話分兩種,第一種是已經寫成文字記錄下來的話, 當時像「摩西五經」,和「約書亞記」的歷史,和書中的誡 命、律法、典章、教訓等等,都是神的話語。第二種是在神 靈的感召中,神應時或當時的吩咐。

   一個不看重也不遵行第一種話的人,通常就不太會有第 二種話語臨到。撒母耳自小在以利面前學第一種話,他看 重,他遵行;所以他自小也常有第二種話臨到。他一生的事 奉特點,就是「所有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 知。」(撒上 2:19-21)。

   撒母耳為了造就以色列人中的後起之輩,從他開始建立 了「先知學校」,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先知(撒上 7:15-1610:5-69-10)。在他每年巡行的地方,培養一班肯學習神 話語的青年人起來,使後來的世代中,不論以色列的君王是 好是壞,是亡國,是被擄,在以色列民中,不斷的有忠心於 神的先知產生。他的事奉能使子民歸向神,使弱國變強(撒 上 7213),使國家與子民蒙神賜福和保護,並且為神 的國度,不斷培養出後繼者。既使他的兒子不屑,他卻培養 了別的人,或膏了神所分別的人,起而忠心於神的託付,為 神的國、神的子民效力。他自己美好的見證,也受到子民的 尊重和效法,得著神的稱許(撒上 121-25)。

三、掃羅是一個在權勢中自私墮落失敗的王

  掃羅是以色列子民中,第一個被膏的君王。他有好的開 始,也曾經有英勇為國而戰的表現,但是他因在神的話上沒 有學習,他也不在乎學習,因此實際上他對神沒有認識,也 沒有真正的敬畏和聽從。尤其,他作了王掌權之後,我行我 素。因此,他始終沒有神的話,他也不尊重神藉先知傳給他 的話。他恃權而傲,跋扈囂張,唯我獨尊,忌才而玩弄手段, 自欺欺人,完全墮落在邪惡中。

   當掃羅初期稍有成功,稍得神賜恩祝福之後,他一改初 時的謙卑,他開始自高自大亂下命令,造成別人的禍患(撒 上 1424)。他不聽先知的話(撒上 138-13),也不尊 重神的話和命令(151-37-922-23)。大衛是個對掃羅、 對國、對民有功的人。掃羅忘恩負義,因忌才而追殺大衛。 他心胸狹窄殺害忠良,竟敢殺害無辜的大祭司全家八十五個人,眼中完全不怕神(撒 226-19)。他對子民與百姓的 殘酷冷血無以復加。最後他與他的兒子們都戰死沙場,好像 是為國捐軀,實際上,以色列也是被他弄得國破家亡,悲慘 不已,與當初撒母耳將國權交給他時,完全不同了。

四、大衛是敬畏神,照神旨意建國的領袖

  大衛原本只是一個牧童出身,但是他自小聽從了曾祖父 波阿斯與曾祖母路得的教誨,他敬畏神,學會了以祈禱、唱 詩、讚美親近神,成為以色列中有名的美歌者(撒上 16 14-23)。使他在年少時,從平常的牧羊生活中,就經歷到 神慈愛的保護、照顧、牧養、與信實,也培養建立他作好牧 人的性格(撒上 1734-37)。他因對神的信心,使他向仇 敵勇敢,愛神的國與神的民。   他的道路並不順利,雖然他因神的同在,使他在與歌利 亞的戰爭中,一戰成名。但是,卻因百姓讚美的說「掃羅殺 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引起掃羅的忌恨,使他從十八、 九歲之後,就必需逃避掃羅的追殺,在曠野山林四處逃亡達 十多年之久。可是,他既使在危難中,因敬畏神而不作任何 為非作歹的事。倒是有數百個原本受情況所迫,淪為綠林好 漢的打家刧舍者,因為看見他的見證,受他的感動效法他, 作他的追隨者。他們在逃亡中,仍勇於並甘願為以色列子 民,作救難解難的事(撒上 221-2231-52514-16 301-25)。

   兩次追殺大衛的掃羅,曾落在大衛的手裏,大衛卻依然尊敬掃羅為神所膏的王,不願親手也不准他手下的人加害掃 羅(241-15261-16)。就是因他這種種敬畏神的行事 為人風格與態度,薰陶了那些跟隨他的人,效法他,而使他 們作了大衛後來重建以色列國的勇士與骨幹。大衛的領導是 把他所信服的神,傳遞到他們的身上。甚至敵國的人都敬佩 尊重他(撒 271-12)。

   所以,從《撒母耳記》中,我們清楚的看見:   撒母耳一生的故事,包括他的家世、他的母親、出生、 成長、學習、和他一生的事奉。從撒母耳身上,叫人看見一 個被神得著,而能用以轉移時代之人的特質。

   從以利與掃羅身上,叫人看見一個不聽從神話語,不學 習神話語的人,是屬肉體的人,不能承受神的託付和旨意, 更不能建造神的國度。   從大衛身上,叫人看見一個建造神國度的人,所需要的 學習,鍛鍊、情操、胸懷,度量、以及在他身上的軟弱與試 探危機。

   《撒母耳記》上下叫人看見,神子民的國度是怎樣失敗, 又怎樣建造起來的。尤其是《撒母耳記下》,更是一部非常 清楚的國度建造歷史。值得神的兒女好好的細讀。尤其,教 會事奉的同工們,應該在一起一同研讀並詳細交通討論,這 會有極大的啟發作用,也有非常嚴肅的鑑誡價值。

陸、《撒母耳記》的主要分段

  《撒母耳記》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大段落:

一、 撒母耳的興起與其事奉工作(撒上1-16) 1、 撒母耳的身世和童年故事 2、 祭司士師以利的敗亡 3、 撒母耳擔任士師的工作 4、 撒母耳又身兼祭司與先知的工作 5、 撒母耳奉神之命,膏掃羅作王 6、 撒母耳責備掃羅王的違命與不義 7、 撒母耳再奉神之命去膏大衛的經過

二、掃羅王的興起與其惡行敗亡(撒上 9-31 章)

 1、 掃羅被膏時的起初光景 2、 掃羅作王初期的英勇事蹟 3、 掃羅王的違背神命 4、 掃羅王後期的膽劫和大衛的勇敢 5、 掃羅王對大衛的逼迫與追殺 6、 掃羅王的種種惡劣行徑 7、 掃羅王的最後敗亡

三、大衛王的建國過程,和他治國中的危機 (撒下 1-24 章) 1、 大衛王的建國過程(撒下第 1-10 章) 2、 大衛的犯罪與家中的內戰(撒下第 11-18 章) 3、 大衛平定內亂之後的治理(撒下第 19-24 章)

── 漆立平《聖典舊約精華》

 

 

撒母耳記上──創造時代的器皿(張向晨)

 

    從撒母耳記到歷代志,看見神使用的器皿與神棄絕的器皿,神在他們身上看中的是什麼?

  王國興衰的根源,在於神是否有絕對的權柄,君王是否順服神的旨意。

  大綱:

    由三人物組成:撒母耳-創造時代的器皿         第一~八章

          掃 羅-神棄絕人要求的王        九~十五章

            大 衛-神命定合神心意的王 十六章~王上二章12

  一,撒母耳:神破例選召的可拉後裔,拿細耳人

     1. 經過生產之苦,引出神的旨意〔第一章〕(加四19

     2. 以利踐踏神的祭物,尊重冒犯神的兒子,藐視神導致祭司職分的衰落,引進先知的職分。

      罪惡引出神的干預,設立大衛君王引向萬王之王耶穌基督。〔二~六章〕

     3. 事奉的開始審判以色列人背叛神的罪惡,使民歸向神

       撒母耳是最後一位士師,結朿了士師時代,開始君王的時代,使神有祂的國度,有君王代表祂的權柄。〔七章〕

     4. 百姓欲設立君王,效法外邦列國,棄絕神作王,神許可的旨意藉著撒母耳膏抹掃羅王。〔八章〕

      他一生膏抹二個王,另一個是大衛王,直到路終。〔二十五章1節〕

  二,掃羅王:憑肉體事奉神的王

     1. 天然人超眾,高過眾人一頭,運用自己才能任意妄為,領導百姓背離神的旨意。(參撒下一24

     2. 僭越祭司獻祭的職分,開始遭神棄絕 〔十三章114節〕

     3. 存留當滅的亞瑪力美物,違抗神命,愛惜肉體,不肯毀滅〔十五章19節〕(申七26

     4. 為己樹立記念碑,是巴別塔的再現,奪取神的榮耀〔十五章1012

     5. 追逼大衛,嫉妒至死,屬肉體的逼迫屬靈的〔十八章8節〕(加四29

     6. 殺害85個祭司,藐視神權  〔二十二章18節〕

     7. 求問交鬼的婦人,帶來身亡 〔二十八章814節〕

神的判語:(代上十1314

  干犯神,不遵守神命,自高自大是撒但罪性的表現,是基督徒事奉神的警戒,不肯向己死,靠屬地屬己的才能來事奉神,必遭神的擊打至死。

 

  三,大衛王:

     從大衛的歷史,看見合乎神心意的人〔十三章14節〕(徒十三36

     1. 是神預定的王 〔十六章1節〕

     2. 是耶西第八個兒子,八是復活新造之數。神選召的人必須是新造有神復活生命的人。〔十六章10節〕        

    3. 神的預備期,曠野忠心的牧羊人,為羊爭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從仇敵口中搶回羊。〔十七章3436節〕

     4. 具有實際戰鬥的經歷,使用神的兵器,五塊光滑的石子,表示人被神磨煉除去神以外的稜角,放在神的囊中成為神的利器。(賽四十九2) 他的第一塊石頭就擊中仇敵的額,是主藉著死敗壞了那掌死權的魔鬼。(來二14)

      第一塊石頭是主的受死,除滅魔鬼一切的作為。

      第二塊石頭是主的埋葬,世界撒但舊人徹底毀滅。

      第三塊石頭是主的復活,開始了一個新創造,賜下復活的生命。

      第四塊石頭是主的升天,賜下聖靈的生命與恩賜。

      第五塊石頭是主的再來,審判一切,更新一切。

   人聯合於主的這五件事情,是使用主已經得勝的事實。個人經歷主是爭戰的經驗,不模仿別人的經歷。大衛穿不慣掃羅的盔甲,又重又不能走路。〔十七章〕

     5. 神藉著掃羅的嫉妒追逼大衛16年,

      要拆毀瓦解他的舊生命,使他認識自己,承認自己是死狗不如的人,是虼蚤。神始終與大衛同在,使他獻上讚美的祭,認識一切的遭遇是從寶座上下來。(撒下一1727)

        使他愛仇敵,歌頌掃羅的一生是多麼美,認為這個人一直不讓他登上寶座,是神手中使用的工具來雕刻他,神的旨意何等美好。

        十六年的逃亡生活,有失敗也有得勝,投靠仇敵亞吉王而裝瘋。二次不伸手害神的受膏者掃羅,心中自責,明亮。因為他時時求問耶和華,尊主為大,與主親近,心裏堅固,神喜悅他。〔十八~三十一章〕

――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撒母耳記上下()(大衛鮑森)

 

大衛鮑森-20撒母耳記上下()

從亞伯拉罕到大衛有一千年,撒母耳記上下這兩卷書涵蓋最後的150年,從漸漸走上坡,最終到達高峰,得享平安和富足。大衛作王時是高峰期,但大衛死後一切開始走下坡,以色列在短短500年間失去了神所應許的一切。撒母耳記上在談以色列的第一個王掃羅,他是人選出來的王,不是神的人選,掃羅的一生是個走下坡的悲哀故事。撒母耳記下講的則是以色列最好的一個王──大衛,大衛不但是撒母耳記下的主角,連掃羅的故事也大多在談大衛。撒母耳記上主要在講撒母耳和掃羅,這兩人各有四個重要的關係,是了解整個故事的關鍵,撒母耳的四個關係分別是哈拿、以利、掃羅和以色列民,而掃羅的四個關係分別是他的兒子約拿單、先知撒母耳、進入王宮的年輕大衛以及非利士人。從這四種關係可以了解他們的為人。

 

撒母耳記跟聖經裡頭其他的書卷比較起來,算是容易讀的,因為都是故事,都在敘述真實的故事,聖經上的敘述部份,我們比較容易理解,不過我們還是有一些問題,就看為什麼要讀這些故事,以及想從中學到什麼,所以我在撒母耳記上下的第一個單元裡,會先看整個故事的輪廓,看這些故事到底是怎麼發展的,至於第二單元我們會看可以從這些故事學到什麼?要從什麼層面來讀這些故事。以上就是這兩個單元的重點。
 
撒母耳記上下在希伯來聖經裡其實是同一卷書,我們分成兩卷是因為它有點長,但是它其實是一卷書,了解嗎?它們是同一卷書,撒母耳記上下這整卷書總共涵蓋了150年的歷史,你能夠想像用這麼短的篇幅來敘述英國過去150年的歷史嗎?實在很難做到。但這是從神的角度寫的歷史,只記錄了神所看重的事,祂覺得重要的事,所以有很多事沒有記載,這150年當中發生的事,可能有很多是我們感興趣的,但神一點也不感興趣,在舊約希伯來聖經中這兩卷書不叫歷史書,而是叫作先知書,撒母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都是屬於「前先知書」,因為這是從先知的角度所記載的歷史,這是先知眼中的歷史,也是神眼中的歷史,所以是用主要的先知來取書名,也就是撒母耳,這可能是他寫的。
 
我們從其他卷書知道先知會從神的角度來記錄歷史,所以他們記錄的都是神所看重的事,神不看重的事就不會記錄了,這是從先知角度所寫的歷史,所以猶太人稱它為先知書,撒母耳先知書。
 
150年是一千年的末了,亞伯拉罕的年代大約是西元前兩千年,大衛則是在西元前一千年作王,1996年的那一年,是大衛在耶路撒冷設都的三千週年紀念,所以那一年在耶路撒冷有很大的慶祝活動。各位!從西元前兩千年到西元前一千前,以色列從一個75歲的老人開始,成為一個家族,再成為一個民族,最後再成為一個有十二支派的國家。在大衛的治理下成為王國,得到了全部的應許之地,這是以色列歷史的高峰,從亞伯拉罕到大衛,有一千年的時間,撒母耳記上下這兩卷書涵蓋最後的150年,漸漸走上坡,最終到達高峰,得享平安和富足,大衛作王時是高峰期,大衛死後,從列王紀可以看到一切開始走下坡,短短500年間失去了一切,但猶太人直到今天,都把大衛王的時期視為以色列歷史的高峰,當時他們得到神所應許的全部土地,享有平安和富足,非利士人已經走進歷史,猶太人到今天還在禱告神再給他們一個大衛王,他們稱這個王為彌賽亞-受膏者,猶太人他們還在切盼大衛的子孫,再度來掌管以色列,這不難了解,因為那是他們的黃金時代,我們要來看他們走上坡直到大衛王國高峰期的150年歷史。
 
首先,我們需了解整體的架構,然後等一下會再來看相關的圖表,撒母耳記上的前十二章講的是最後一個士師的故事,撒母耳是士師記之後最後一個治理以色列的先知,所以他等於是最後一個士師,他也是最後一個帶領以色列的先知,以色列經過了四段500年的時期,每段時期的領導人角色都不一樣。西元前20001500年,這500年期間,是由我們所謂的族長帶領,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第二個500年是由先知帶領,從摩西一直到撒母耳,第三個500年是由君王帶領,從掃羅一直到西底家,第四個500年則是由祭司帶領,從約書亞到亞拿和該亞法,所以以色列有過各種領導人物,有族長、先知、君王和祭司。其實他們需要的領導人物必須是先知、是祭司、也是君王,是永恆的父,同時也是和平君王,這樣的領導人物直到耶穌來了才出現,所以這是領導角色的轉換期,要從先知變成君王,撒母耳記上在談以色列的第一個王掃羅,他是人所選出來的王,雖然經過神的同意,卻是人用民主方式所選出來的,百姓選出掃羅認為他是最佳人選,神同意讓他作王,但他其實並不是神的人選,我們都知道掃羅走下坡的悲哀故事,他是以色列的第一個王,從某個角度來看也許是最糟的一個。
 
撒母耳記下講的則是以色列最好的一個王,你可以看出大衛其實是撒母耳記的主角,他不但是撒母耳記下的主角,就連掃羅的故事裡面,其實作者想講的人也是大衛,所以大衛是撒母耳記的主角,他的名字好像具有魔法一樣,大衛、大衛、大衛,撒母耳記上主要在講撒母耳和掃羅這兩個人物,他們兩個人各有四個重要的關係,這四個關係是了解整個故事的關鍵,前三個是和個人的關係,第四個則是和一個民族的關係,所以撒母耳的四個關係分別是:哈拿、以利、各位記得嗎?還有掃羅,掃羅這個名字的希伯來發音是「撒烏」,中文翻譯成掃羅,第四個是撒母耳和以色列這個民族的關係,至於掃羅呢?有三個對他的王權有重要的影響,第一是他的兒子約拿單,第二是先知撒母耳,但是兩個人的關係結束得很突然,第三則是進入王宮的年輕人大衛,第四是和非利士人的關係,他和兒子都遭到非利士人殺害,你可以看出這個故事有一個清楚的輪廓,他們分別跟三個人和一個民族有非常親密的互動關係,從這四種關係可以了解他們的為人,大衛的一生可以用四章來做總結,進、出、上、下,所謂進和出是發生在掃羅作王期間,上和下則是發生在他自己作王期間,為了記住大衛的故事,我想出這四個詞,他進宫仍後又出宫,他在王宫中升到最高,然後又走下坡,所以進、出、上、下,這四章可以總結大衛的人生。
 
好,我們先來看撒母耳,如果你從小就上兒童主日學,那麼一定對這些故事倒背如流,撒母耳的母親哈拿,每年都會做一件新外套,送到住在聖殿中服侍祭司以利的撒母耳,但是撒母耳記上一開始就講一個愁苦的妻子哈拿,她的丈夫娶了兩個老婆,小老婆叫毗尼拿,生了很多孩子,但哈拿不能生育,沒有孩子。我們在聖經裡一再看到神在不孕的婦女身上行奇事,撒拉不孕,哈拿不孕,以利沙伯原本也是不孕,後來生了施洗約翰,神能夠在不孕的婦人身上施行奇事,在看似山窮水盡的時候,神就開始動工了,故事就是從哈拿開始,二老婆毗尼拿生了很多孩子,常常嘲笑哈拿,取笑她不能生育,所以哈拿很受傷,有一天哈拿來到示羅的聖殿,那座聖殿的遺址在最近幾年出土,我這裡有一張挖掘前的照片。各位!你們只能看到一圈石頭,但是今天到示羅會看見那座聖殿的遺址已經出土,位在山上的這座聖殿,只剩下了一堆石頭,不過當時約櫃就放在示羅的聖殿中,給你們看一下約櫃,噢!噢!掉了一塊,我借給一個朋友被他的小孩弄壞了,各位看,這是約櫃,是以色列敬拜的焦點,當時就是存在示羅這個地方,對不起,這張我先把它收起來。以色列人都是到那裡去禱告,祭司以利就是在那裡事奉,哈拿也去那裡禱告,沒有出聲,只有嘴唇在動,以利以為她喝醉了,她說:我沒有跟醉,我是在向神求一個兒子,如果神給我一個兒子,我要奉獻這個兒子來事奉祂,後來她就生了撒母耳,接下來我們看到撒母耳在服侍祭司以利,然後就是那個關鍵性的晚上,你們應該聽過那個故事,那天晚上撒母耳聽到大人叫他:撒母耳、撒母耳,他就跑到以利那裡說:你叫我有什麼事嗎?以利說:我沒有叫你啊!撒母耳又回去躺下,然後他又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就跑到以利那裡說:你叫我有什麼事?以利說:我沒有叫你啊!最後以利對他說:我想是神要跟你說話,你回床上去,如果祂再叫你,你就說:請說,僕人敬聽!後來這個12歲的小男孩,聽到了可怕的消息,神說:祂將審判這個老人以利。為什麼?因為繼承以利作祭司的兩個兒子行為惡劣,但是以利根本不管教他們,聖經說:百姓帶烤羊來獻祭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會把最好的部位拿去自己享用,而不是獻給神,更壞的是有漂亮的女人來獻祭的時候,他們會把她們拖到帳幕後面行淫,這樣的事就發生在大祭司的家裡,神對這個12歲的男孩說:以利的末日到了,我要呼召你來帶領以色列,這就是故事的結局,兒童主日學不會教這個部份,只教「請說,僕人敬聽」那部份,其他的就不說了,所以神給撒母耳這個信息,撒母耳就取代以利,不是成為祭司,而是成為以色列的領袖,哈拿的願望實現了。她每年都會帶著比去年大一號的外套來探望兒子,很感人的一個故事。
 
當時以色列人傲慢地認為一定可以打敗非利士人,他們以為帶著約櫃同行,一定會打勝仗,肯定會把非利士人嚇死,根本就是把約櫃當成有魔力的幸運符,只要帶著約櫃同行就會打勝仗,當然抱著這種驕傲的心態,必定要跌倒,結果以色列打了敗仗,死了四千人,連約櫃也沒了,被非利士人抬走,可是非利士人卻因為抬走約櫃而招來各樣禍害,他們就把約櫃放在牛車上,讓兩條牛把它拉走,牛竟一路直行,把牛車拉到耶路撒冷,實在很奇妙,連動物的世界也是神統管的,以色列軍隊就是因為傲慢,所以才會吃了一個大敗仗,撒母耳就告誡他們說:非利士人之所以會打勝仗,殺死這麼多以色列人,那是因為你們得罪了神,這是撒母耳當先知之後,第一次的事奉,他叫以色列人除掉家中的偶像,因為他們學周遭的亞摩利人去拜那些偶像,他們除掉了偶像後再度去攻打非利士人,這一次就打了勝仗,這裡簡單地描述了以色列和鄰國的關係,他們每次悖逆神,都會有敵人來打敗他們,但是每一次他們悔改與神和好就能夠打敗敵人,把土地搶回來,重獲自由,這種情況一再一再地發生,而麻煩呢,通常來自非利士人,撒母耳的最後一項工作是膏抺掃羅作王,百姓來找撒母耳說:我們要跟鄰國一樣,他們都有一個看得見的王,我們的王肉眼看不見這樣不好。他們明明知道神是他們的王,但是上戰場時,沒有看得見這個王,所以他們想要肉眼看得見的領袖,就向撒母耳要求一個王,撒母耳很不高興,他對神說:百姓要一個領袖,但是我就是他們的領袖啊!神說:你不是領袖,我才是領袖。很幽默,對吧!
 
神講了這句話,撒母耳才認清自己的角色,神叫他告訴百姓有君王的代價很高,君王會要求你們繳稅,維持一個中央政府得花很多錢,這跟我們現在的情況很像,這些不用我多說你們都曉得,君王想要軍隊,會徵召你們的年輕人去當兵,君王想要宮殿,會找你們的女兒去當婢女,他需要很多錢來維持宮殿,和政府的運作,所以到時候大家都得繳稅。撒母耳告訴百姓,有君王的代價很高。但他們還是要一個王。撒母耳就回去稟告神說:他們還是要一個王。神說:好,就給他們一個王,神的心情八成是說:我真的受夠他們了。於是百姓就選出一個人作王,他們選那個人是因為他的個子最高,而且他長得最英俊。聖經說:他比大家高一個頭,他們就是想要這種英雄。我想到了納瑟上校,埃及的納瑟上校也是身材高大,而且長相英俊,中東人就是喜歡這樣的人作王,所以以色民選掃羅作王。記得幾年前有個傳道人在薩里郡講道談到掃羅,說他高人一等,百姓的頭只到他的肩膀,一天早上他走上講台的時候,台上放了一瓶抗屑洗髮精,有趣吧!他不曉得那是什麼意思,其實只是有人跟他開玩笑,掃羅的個子高眾人一個頭,長相英俊,敵人在戰場上看到他就會落荒而逃。但神選人不是看這個,後來神選上大衛的時候,祂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祂說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神把以色列想要的王給了他們,掃羅剛開始做得還不錯,掃羅和大衛都是開始做得很好,最後卻做得很糟,兩個人都是一開始做得很好,最後卻做得很糟,但是大衛卻是個合神心意的人,兩個人都一樣,但是神為什麼說:大衛合祂心意,掃羅卻不合祂心意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們很快地來看一下答案,先看一下掃羅,掃羅和兒子約拿單的關係,很有意思,約拿單出去和非利士人打仗,他打勝仗的時候,掃羅以他為榮,他說:這是我的兒子。後來約拿單犯了一個錯誤,他再度出去打仗,但是卻沒有先告訴父親,他再度打了大勝仗,這時候掃羅的缺點開始浮現出來,這次掃羅很嫉妒兒子,因為大家現在都在講約拿單多麼英勇,掃羅這個人不能忍受身邊的人表現過於傑出,就是他最大的缺點。我們會看到大衛王不一樣,他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欣賞身邊有才華的人,他能夠肯定身邊表現傑出的人。這種缺點對工作、家庭各方面都會造成影響,這是一個缺點,不能忍受身邊的人有才華,不能忍受別人在你面前稱讚你身邊的人,這是掃羅的缺點。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是跟兒子約拿單有關,他本來以兒子為榮,兒子上戰場打了勝仗,他說:這是我的兒子,但現在別人稱讚約拿單英勇的時候,做父親的竟然很不高興,開始跟兒子產生心結,他也跟撒母耳產生心結,因為撒母耳仍然在繼續傳達神的話,吩咐王該怎麼做,有幾件事讓撒母耳對掃羅很生氣,因為掃羅很沒有耐性,有一次撒母耳吩咐掃羅打完勝仗後在某地等他,他說:我一定會來,等我來再向神獻上感謝祭,但那次撒母耳遲遲不來,掃羅等了又等,最後沒有耐心再等下去,就決定不再等了,他自己去獻祭,撒母耳來了以後質問他:你為什麼獻祭?我不是叫你等我來再獻祭嗎?後來又發生了一件更嚴重的事,撒母耳對掃羅說:神叫你去攻擊那些亞瑪力人,打敗他們以後要殺掉所有的人和牲畜,因為他們罪大惡極,必須把他們完全滅絕,可是撒母耳來到戰場上,卻聽到了有牛羊的叫聲,他問掃羅說:我不是叫你殺光所有的牲畜嗎?撒母耳發現連戰敗的亞甲王掃羅也沒有殺掉,撒母耳就下令在耶和華的祭壇前面殺掉亞甲,這時他就對掃羅說:順從勝從於獻祭,悖逆的罪與行邪術的罪相等,這句話被很多人錯誤地引用,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樣講卻是很貼切的,撒母耳對掃羅說:我不再跟你說話,所以他一直到死都沒有再見過掃羅,撒母耳死後,倒是和掃羅見過一次面,因為掃羅找了一個交鬼的人,撒母耳就出現向掃羅說話,但是在掃羅的餘生中,不再有先知的引導,所以他無法知道神的旨意,不知道該不該打仗,他身邊的策士統統幫不忙。掃羅剛作王的時候,禁止以色列地有交鬼的人,這是正確的作法,但是最後當他想知道如何做決定的時候,就問是不是所有交鬼的人都被殺了,他們說:北方的書念還有一個沒有被殺掉,於是掃羅他就暗中去找那個交鬼的人,我講到後面去了。
 
掃羅撕破臉的第三個人是這個年輕人,當時這個年輕的牧童,被帶進王宫裡,主要是因為他會彈琴,掃羅當時的精神狀況和人格已經急速惡化,很多心理學家在研究掃羅當時是什麼毛病。聖經說:聖靈後來離開了掃羅,以致於邪靈開始來擾亂他,這種情形有可能發生,而且就發生在掃羅身上,現在他變成了一個難以捉摸的人,隨時都可能會情緒失控,大家都怕他。他們發現只有音樂可以安撫他,其實音樂是對抗邪靈很有效的利器,於是他們為掃羅找到了一個純樸的牧童,他擅長彈奏樂器,就帶他進宮彈琴給掃羅聽,他也是一個優秀的戰士,你們都知道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歌利亞頭破血流,他自己也沒有想過會是這種死法。了解嗎?
 
有一次,我從以色列回來帶了五顆小石子,就是我手上的這些,這是從以拉谷也就是當年那條溪裡揀出來的石子,那座河谷很特別,這邊的聲音可以傳到對岸,站在溪邊就可以看見另一邊站著一個290公分高的巨人,喊著:誰要跟我單挑?那就是迦特人歌利亞,這個擅長彈琴的牧章也在場,他說:我去跟他單挑,當時的人會用這種不流血的方法來解決糾紛,兩個軍隊各選出一個最厲害的人來一對一單挑。哪個人贏了,那一方就算贏了,不用流很多血,這樣的代價比較低,不用損失很多人命,所以他們就用這個做法,這個高大無比的非利士人喊著說:誰要跟我單挑?大衛回答說:我來,第一顆石子就正中目標。我看過中東人甩機弦,很像我們現在擲鉛球一樣,甩出去的石子力道很大,可以擊碎石頭,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歌利亞會一石斃命,五顆石子才甩第一顆就解決了,這個男孩贏了,很有意思是他不肯穿上盔甲,就像別人的鞋子不會合腳一樣的道理,掃羅要大衛穿上他的盔甲,他穿上去以後根本不合身,動彈不得,他說:我不需要盔甲,就讓以色列的神來打贏這場戰爭,很精采的故事,你們一定都知道。
 
各位可以想像,掃羅此刻的心情,如果他連自己的兒子都會嫉妒,現在大家都在歡呼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大衛成了全國的英雄。
 
我和師母有一次去弗羅倫斯,你們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那裡有一座巨大的大衛雕像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其實這座雕像很糟糕,因為完全不像大衛,倒像是一個希臘英雄,最重要的是竟然沒有行割禮,這實在是可笑之至,不過這座巨大的大衛像傳遞了一個訊息,大衛是舊約聖經中最偉大的人物,他就像巨人一樣踩在世界之上,他從一開始就成了主角,但是當時他只不過是個牧童而已,而且在家中的七兄弟中排行最小,但是神卻告訴撒母耳,他是我所挑選的君王,撒母耳來到伯利恆大衛的家中,對他父親耶西說:我想見見你的兒子。耶西知道先知撒母耳是以色列的領袖,就吩咐兒子站成一列,個個長得英俊高大,撒母耳看完以後問他,你還有別的兒子嗎?因為這幾個都不是。耶西說:還有一個老么可是他在牧羊。也就是說這個老么微不足道。後來這個氣色紅潤的老么來了,一手拿著機弦,一手拿著吉他,撒母耳說:就是這個孩子。
 
不過這當然有問題,撒母耳膏抹另外一個人的時候,掃羅仍然在作王,我相信士師記和路得記是撒母耳寫的,而且當時掃羅雖然還在作王,但是撒母耳已經膏抹大衛,這推測跟情況十分吻合,士師記最後幾章都在講便雅憫這個小支派,描述便雅憫支派所做的惡事,你們都讀過士師記,最後的幾章描述便雅憫支派因為罪大惡極差點被消滅了。但是接下來卻是一卷很美的短書叫路得記,寫的是在美麗的鄉間,有一個善良敦厚的好家庭。我想撒母耳要傳達的信息其實很簡單:不能信任便雅憫這個小支派,你要仰望伯利恆。這是一個很好的背景敘述,了解我的意思嗎?他想說的是:掃羅出身的便雅憫是邪惡的,是不值得信賴的,住在伯利恆的好人才是以色列的盼望,因為路得記這卷書最後兩個字是「大衛」。
 
以上是我的推論,但是如果拿士師記和路得記來對照撒母耳,在撒母耳記中所講的話,會發現是一樣的風格,撒母耳喜歡講歷史,那是他的風格。好,我們繼續往下看。
 
 
隨著掃羅對大衛的疑心越來越重,大衛不得不逃命。約拿單幫助大衛,跟他立約,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約拿單竟然跟他說:你將是下一任君王,我願意做你的臣民,約拿單可是王的兒子,堂堂的王子竟然讓位給這個牧童,很美的一個故事。聖經說約拿單和大衛之間的愛,遠超過任何兩個男人之間的愛,但是今天心思污穢的人卻說:這兩人一定是同性戀,人實在很會扭曲,這樣講只會透露出自己的邪念,大衛成了一個被追殺的逃犯。
 
我這裡有一張是隱基底的照片,這是一個很棒的地方,有一條河流入死海,在死海的西邊往上走會經過一個深谷,這裡有一個很棒的水池,水池附近有一個洞穴,大衛當初就是藏身在那個洞穴。有一次掃羅到洞穴裡解手,大衛只是偷偷地切掉他的衣襟並沒有殺他,即使掃羅當時率領了一萬名士兵要來追殺大衛,大衛卻放他走,等他走出洞穴的時候,才對他喊:掃羅!掃羅!我對你忠心耿耿,你為什麼要殺我?掃羅非常震驚,因為大衛本可以在穴中殺掉他,掃羅有了悔意,但只是暫時的,他對大衛有過兩次悔意。大衛藏身在這裡的期間寫了很多詩篇,如果你看過馬撒大的照片,那是一座巨大的懸崖,這是大衛常常寫到磐石的原因,神是我的磐石,是我的避難所,他就是在講那種磐石,如果你看到這些地方就會明白,大衛的詩篇為什麼流露出這麼寂寞的心情,他說:主啊!除了你,人人都敵擋我,我能求告的只有你!詩篇前半部不斷出現那種字句,這些詩篇是他逃命期間寫的。
 
大衛有一段經歷很不尋常,但是兒童主日學從來不教這個,他曾經做非利士人的傭兵,大衛在亞杜蘭洞聚集了很多人,那些都是對掃羅不滿,來投靠大衛的人,他率領這些人去做非利士人的傭兵,非利士人對大衛疑心很重。有一次,大衛還得要裝瘋賣傻、口吐白沫,才能夠避過,但是最壞的情況發生了,掃羅和約拿單決定聯手攻打非利士人,這個時候,大衛和他的手下是非利士人的傭兵,他們必須跟掃羅和約拿單對打,但是神介入了,非利士領袖不讓大衛和他的手下攻打以色列人,因為怕大衛他們中途倒戈,所以就不讓他們上場,但是掃羅和約拿單不幸陣亡。如果你去伯善這個地方,那座古城門現在還在,我走過那座城門。那場戰爭結束以後,掃羅和約拿單的屍體就被掛在城門口,這個時候大衛其實可以登基作王,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效忠掃羅,他們不喜歡大衛,所以大衛他還要再過幾年才能夠作王。
 
現在很快來看一下撒母耳記下,我們在前面九章中看到大衛的得勝,步步高昇,剛開始是猶大支派在南方的希伯崙擁立他作王,接下來大衛統一全國,他攻下來位在東部的耶路撒冷,把它設為國都,那座城是很理想的地點,因為它易守難攻。以色列人最初雖然佔領應許之地大部份的地區,但耶路撒冷仍在耶布斯人手中,以色列人攻不下來,因為這座城的防禦十分堅固,三面有山,只有北邊需要防禦,但是大衛攻下了這城,你可能知道他攻下這城的故事,很高明的戰術,如果你去耶路撒冷,從南邊看這座城,會看見最上面是聖殿,綠色的線代表當年大衛的城,整片古城區就在今天城牆所在的南邊,唯一的水源是汲淪谷中的基訓河,這一條河位在城牆外面,所以很容易受到攻擊,因此有一段期間他們從石中鑿出一條階梯,往下通到城牆外的河水,大衛的得力助手約押就是從那條階梯進城,為他攻下耶路撒冷的。
 
多年以後,希西家挖了水道,把水從石中引進城內低處的西羅亞池,所以先是有一座階梯,後有一條水道把水引進城內,讓耶路撒冷更加鞏固,等一下你們可以走到前面來看,可以看得更清楚,這是考古學家的圖,有那條階梯和希西家水道,在座可能有人走過那條水道,現在的水位比較低了,我以前去的時候,水位很高,感覺有點可怕,這條石中挖出的水道有半哩長,所以他們當年就是從石梯進去,攻佔耶路撒冷城,撒母耳記敘述了這件事,考古學家也印證了這些,所以大衛建立了一個大王國,他打敗了亞捫人、以東人等等的鄰國,把他們納入了版圖,大衛作了王,非利士人被打敗,以色列到達了歷史的高峰。
 
可是到了某一天的下午,卻出了差錯,一步錯,步步錯。當時軍隊出外遠征,大衛本來應該率領他們去打仗,但是他想留在家裡。隔壁有一名婦人以為所有的男人都出去打仗了,就在屋頂上沐浴,大衛就在那裡看見了她,這婦人就是拔示巴,大衛違背了十誡中的五誡,他貪戀鄰舍的妻子,他向那個婦人的丈夫說謊,他偷別人的老婆,跟她犯了姦淫,最後又設計害死那婦人的丈夫,很可怕的一個故事。從那天下午之後,一切就開始走下坡。接下來的500年間,以色列失去神所賜的一切,禍端就從那一天而起,後來不但拔示巴懷孕,她的丈夫烏利亞被大衛害死,連生下的孩子也夭折了。大衛把拔示巴帶進宮中,再度讓她懷孕,這次生下的孩子取名叫所羅門,意思就是平安。因為他們有平安。
 
但先知拿單說了一個故事,指出大衛的罪,這件事在大衛心中藏了一年,讀詩篇三十二篇就知道,他說他閉口不認罪的時候,終日唉啍,骨頭枯乾,罪惡感不斷地打擊他,一年以後,先知拿單來跟大衛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有個貧窮的牧羊人,家裡有一隻小母羊羔,他家隔壁住了一個富人,養了一大群羊,但這個富人卻偷了這個窮人的那隻羊,拿單說:你是王,你會怎麼審判?大衛說:理當把這個富人處死,拿單說:可是說那個富人就是你。你宮中已經妻妾成群,卻還要去偷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之後,大衛就寫下詩篇51篇,這是一篇懺悔詩,大衛向神呼求說:求你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他最擔心的竟然是「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他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他不是指淫亂,而是指他知道自己一出生就有罪,個人蒙羞因而導致了家庭的破碎,親生的兒子犯下可怕的罪行,他的長子強暴了親妹妹,接著又發生了他的兒子押沙龍受到百姓的愛戴,就把父親趕出耶路撒冷,為了躲避兒子的追殺,大衛一路哭著逃到橄欖山,仍後押沙龍做了一件可怕的事,他接收了大衛的妻妾在王宮平頂上耀武揚威,公然和她們行淫。
 
可憐的大衛,不但個人蒙羞,家庭破碎,百姓也對他不滿,全國的百姓開始感到一滿。你知道他們不滿什麼嗎?不滿王子的行徑。百姓說大衛是個好王,但是他的兒子不成器,君主制度如何延續下去, 一切就是這樣走下坡。
 
我們下個單元繼續再談!

 

 

撒母耳記上要義—概論和要意(賈玉銘)

 

第一章  概 論

 

    於舊約歷史中,不論在政治方面,或宗教方面,皆占重要地位的撒母耳,適於以色列國勢衰弱,宗教腐敗,社會擾亂,人心黑暗之時,應運而生。這固然是由於賢母的禱求,也是由於神的美旨,因為于陰翳黑暗痛苦紛擾的當中,正是神工作的好機會。我們看撒母耳記,不但可以曉得他于當時國族的重要,也可曉得他於曆世宗教之關係。

一、書之名稱  

書名撒母耳記,非必以本書為撒母耳所寫,乃以書之開始,詳記他的事蹟,且以書內所載掃羅與大衛二王,皆經撤母耳所立。或有稱本書為列王紀第一書,稱撒母耳下為列王紀第二書,稱列王紀上下,則為第三書與第四書者。

二、書之著者  

既於本書第二十五章,記載撒母耳卒,所以教中學士,多以首二十四章為其本人所寫,于二十五章以下,則為先知拿單,或他人所寫。

三、書之要旨  

本書要旨是“過渡”,按政治方面說,是從士師秉政——神權政治,變為王國——仿效列國。按宗教方面說,是從祭司時代,變為先知時代。按撒母耳則為最後的士師,也是先知時代最先的先知。他既適當此過渡,所以他於國家與宗教,皆有極大關係。

四、書之時代  

(1)為國政擾亂的時代——“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17:618:l19:l21:25)(2)為宗教腐敗的時代——于士師時代,未提到帳幕祭祀等事,至撒母耳時方提起。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3:1)。(3)為道德衰落的時代——看士師記十九至二十章,便雅憫人所犯的罪,可知當時社會人心如何黑暗,道德如何墮落。(4)為急需復興的時代——不論政治、宗教、社會,既皆腐敗不堪,正是需要大復興的時候。所以撒母耳就作了當時復興的人物,他是當時的士師,也是當時的先知。他不但改革政治,也是巡行各地,訓教百姓,並立先知學校,今日教中的神學院,正是拉瑪的遺風。

五、書之內容  

本書內容,系述明以色列國,如何自士師時代,過渡到王國時代,其中經過足以顯出百姓的悖逆,在吉甲要求立王之罪,是神所痛恨的。聖經說:他們一切的惡事,都在吉甲,神在那裡憎惡他們。書中所記事實,即以利、撒母耳、掃羅、大衛四人的歷史。從這四人的事蹟中,顯出百姓雖欲效法列邦,立王治理他們,但神在他允許的旨意裡,終究要達到他那命定的旨意。所以以色列國于此王國時代,神仍在天上為王,對其選民施行他的權柄;人的政治雖失敗,神的政治卻勝利。故實際說來,仍為神權政治的王國政治。

六、書之分段

   ()按三人的歷史分

    1.幼年神交的撒母耳(1-7)

    (1)預備之時(1-3)

      甲、誕生與孩提之時。(1-2:10)

      乙、在示羅之時。(2:11-36)

      丙、首先之選召。(3)

(2)危急之秋(4-7:1)

甲、以利。(4:1-22)

乙、約櫃。(5-7:1

(3)士師之年(7:2-17)

2.高人一頭的掃羅(8-15)

(1)被選為王(8-l0)

甲、百姓之要求。(8)

乙、撒母耳之尋覓。(9)

丙、掃羅之當選。(10)

(2)建國勝敵(11-l4)

甲、建立王國。(11-12)

乙、戰敗敵國。(13-l4)

(3)中途失敗(15)

甲、與亞瑪力人之交戰。

乙、違背神命之關係。

丙、撒母耳之憂忿。

3.合神心意的大衛(16-31)

(1)被立(16-17)

甲、受膏。(16)

乙、戰敵。(l7)

(2)造就(18-23)

甲、招妒。(18)

乙、謀殺。(19)

丙、逃亡。(20-21)

丁、追逐。(22-23)

(3)勝利(24-31)

甲、自己不報仇。(24-27)

乙、報仇在於主。(28-31) 

()按三個轉機分

1.以利之失敗撒母耳之興起。(1-8)

2.撒母耳之退位掃羅之興起。(9-15)

3.掃羅之失職大衛之興起。(16-31)

()按四個時代分

1.自撒母耳生至以利死。(1-4)

2.自搬約櫃至立王。(5-8)

3.自掃羅為王至大衛被召。(9-l5)

4.自大衛被召至掃羅死。(16-31)

 

第二章  書之要意

 

    撒母耳記上下二卷,原是一書,二卷意義亦一脈貫注,即文法與詞旨亦屬一氣。其書之內容,上卷即論以色列國之過渡,如何從士師秉政,過到神權政治之王國;從祭司掌權,過到先知掌權。撒母耳即一過渡人物,他是末一個士師,是第一個最幼的先知,也是一個特別的祭司,承先啟後地自神權轉移至君王,由祭司過渡到先知,他兼為先知、祭司、士師三職。且開先知學院,留拉瑪遺風。全書所論,乃撒母耳、掃羅、大衛三人的歷史,表顯政治與宗教的過渡。

一、幼年神交的撒母耳——祭司而先知式的末一個士師(1-7)

本書首七章述撒母耳的歷史,同時亦說到以利的歷史。以利約與參孫同時,為祭司亦為士師。撒母耳生時,其已年邁,身體固衰弱,靈性更昏暗,其二子“行惡”得罪耶和華,神即廢除以利,而興起撒母耳。

    ()撒母耳之幼年神交      撒母耳是由禱告產生,由禱告得名,藉禱告拯救同胞,家中築有禱告祭壇,有時終夜禱告,以不常為會眾禱告為有罪,最感人的,是其為兒童時,已與神有交通,于教會黑暗時,因有一個小撒母耳,神殿的燈得以不滅,耶和華的殿門天亮即開,耶和華自己的話……可以傳達以色列地。

    ()撒母耳之奮興會眾     撒母耳幼年與神有密交,以後即成為會中的奮興家,我們可以從米斯巴之大奮興,深知訓教。(1)基列耶琳之預備(7:2-4)——基列耶琳意即森林城,約櫃在此二十年,為待撒母耳長成;即神所興起“有名的植物”——或產物(34: 29),即樹林中超然特起之“產物”。(2)米斯巴之祈禱會(7:5-11)——米斯巴意即守望樓,這守望樓即成了當時的馬可樓。一則、聚集以色列眾人,在米斯巴禱告。二則、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表活水之澆灌。三則、禁食認罪,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不但認罪,且是“審判”了他們的罪,“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四則、獻羔羊與耶和華為燔祭。五則、蒙神聽允他們的禱告,呼求耶和華,就聽允他們。六則、神為他們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土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七則、追殺敵人,直到伯甲——牧地。(3)以便以謝之見證石(7:12-14)——以便以謝意即“得救磐石”,即“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此磐石:一則、為紀念;二則、為見證;三則、為謝恩;四則、為警告。這石頭好像說話,警告會眾,要切切紀念,唯要倚靠耶和華,只有主可靠。

()撒母耳之巡視各地(7:15-17)      “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裡,也在那裡審判以色列人,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其為士師,不僅為審判會眾,更是為靈道上的訓練:(1)至伯特利——伯特利意即神的殿,或神的家,原為雅各事神之處。會中領袖宜領會眾進到伯特利。(2)吉甲——吉甲意即輥開,或轉離,可表明人的悔改,轉離罪惡,如以色列會眾,在吉甲第二次行割禮。(3)米斯巴——意即守望樓,正好在此為會眾代禱,聚集會眾,在此聚奮興會。(4)拉瑪——拉瑪意即高地,多為人敬拜神之地。把這四個地方的意義合起來,可見他實在是一個屬靈的士師,領導會眾,在靈道上進行。他自幼年即與神有密交,成人後即為當時的奮興家。即遊行各地,審判會眾,奮興聖會。

二、高人一頭的掃羅——第一個王(8-l5)

掃羅為王,原是由於神允許之旨,並非原於神命定之旨,是因為百姓“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撒母耳不喜悅他們說立一個王治理我們,他就禱告耶和華。耶和華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所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8:5-8)“耶和華說:他們一切的惡事,都在吉甲,我在那裡憎惡他們。”即言他們在吉甲立王的罪,是罪中的罪,是罪源之源,為神所憎惡。所立頭一個王掃羅,既是由會眾的要求,並非出於神的原旨,他的身量“高人一頭”,正是顯出他那自高自大,屬於肉體的表像。他為王的歷史可分三時代。

 (一)早晨一線曙光     掃羅初為王時,像是很屬靈,曾“藏在器具中”。而且亦屢次戰勝敵人(11-l4),其事工亦頗利達。

  ()終日愁雲密佈      掃羅最堪痛惜的,即中途失敗,其一生之早晨雖顯有朝氣,晨光四射,可惜不久即烏雲密佈。其失敗之最大原因,即因其屬於肉體,而愛惜亞瑪力人,雖不遵神命,卻不悟其罪,而推諉其過,雖有撒母耳終夜為他代禱,亦無效力。甚至妒賢忌能,追殺大衛,只求自私,不順神旨,肉欲之私,為害匪淺。

  ()晚間黑暗慘痛      掃羅是高人一頭,合人私心之王,跡其平生,莫非自我的表像,至日暮窮途,自戕而死,使神的名,大受羞辱,是何等黑暗慘痛啊!

三、合神心意的大衛   

大衛名字為“蒙愛”之意,本書只論其幼年,已足以表顯其如何蒙神愛,並蒙人的愛戴。

 ()為神所愛     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是“蒙神愛的人”,其所以蒙神愛,最大的原因亦在於信仰;他是生在乃祖若父的信心中,其牧童之年,已表顯其信心的偉大,曾徒手打死獅子與熊;其打死非利士的大將軍歌利亞,更顯出信心的能力,以後被掃羅追逐,飄流無家,又使他的信心受了相當的訓練。這一個自幼小有偉大信心的大衛,怎能不為神所愛呢?其在兄弟行中,是最小的;他的位分小,年紀小,身村亦小,但“神看人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所以在兄弟中,特膏立小大衛。

  ()為人所愛      他是歷史上的偉人、是世界的偉人、是靈界的偉人、其人生對於世界與靈界的影響至大。在本書看見他是個牧童、是個音樂家、是個勇士、是個詩人。曾有一個少年人論到他說:“我曾見伯利恒城耶西的一個兒子善於彈琴,是大有勇敢的戰士,說話合宜,容貌俊美,耶和華也與他同在。”(16:18)按此少年人對於他的品評,已足夠令人愛的了。

  ()為友所愛      “大衛對掃羅說完了話,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一則、約拿單愛大衛如同自己的性命。二則、甘讓王位。約拿單愛大衛,甚至願意犧牲性命,並犧牲王位,願將王位讓與大衛。三則、勝於婦女之愛。——或勝於愛女子之愛——大衛曾追悼約拿單說:“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我甚喜悅你,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過於婦女的愛情。”故大衛與約拿單,即成了標準的朋友。

 

 

撒母耳記上概論(林獻羔)

 

目錄:

撒母耳记上概论.. 1

一、在正典中独特的地位.. 2

二、作  者(17章).. 2

三、背景与主题.. 3

四、年  .. 7

五、文学特色.. 7

六、钥节和钥词.. 7

七、核心章.. 8

八、主要人物.. 8

九、目  .. 8

十、大  .. 8

    讓主在你身顯大 ………………………………封三

        賀祂為王 ………………………………………封底

 

 

撒母耳記上概論

撒母耳記上是一卷引人入勝的書,特別是三位極具風采的人物生平:撒母耳、掃羅和大衛。

撒母耳記上有好的開始,但以悲劇收場。開卷是士師時代,以利作大祭司,起初與神的關係很密切,在他與哈拿交談和訓練撒母耳的事上,都顯示出他清楚瞭解神的旨意和呼召(1章,3章)。可是因他兒子褻瀆神而被神處罰,神的約櫃被擄去,這都使他的終局抱愧蒙羞(4章)。他的死標誌著祭司體系的沒落和先知的興起。

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從小將他獻給耶和華。他是一位注重禱告的人、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先知之一。他了結士師工作,創辦了先知學校,並膏立了以色列二王。可惜他晚年也是慘澹告終。他的兒子像以利的兒子那樣背逆神,收受賄賂又屈枉正直,以致百姓要求立王治國。

掃羅的一生先喜後悲。他很有吸引力,樣子又俊美(92),且很謙卑(9211022),是以色列首王(1024)。他治國初期到處顯出超人的領導才華(11章),表現很英勇(144648);但後來不順服神(15章),嫉妒成狂(1819章),最後被神收回他的王位(16章)。他的生命每況愈下,因他終日想要殺大衛(2027章),又求問女巫(28章),最後戰敗而自殺(31章)。

在掃羅的生命中,另有一位偉人嶄露頭角——大衛,他跟從神(1314,參1617),服侍掃羅(16章),殺死歌利亞,成了偉大的鬥士(17章)。

請留意以色列人的政治是由神權時代轉為王權時代的過程。大衛與歌利亞,大衛與拿單,大衛與亞比該令人百談不厭。先知興起也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一、在正典中獨特的地位

撒母耳記上下,在希伯來文本原是一卷的,但後來編舊約希臘七十士譯本時,為了方便翻譯,便一分為二。曾命名為“王國史上下”、“列王史上下”。

許多人被書中事實所吸引。從教義看,多注意大衛的約和拔士巴犯罪。有人將撒母耳記和列王記叫《王國記》或《列王記》1234卷。

撒母耳記上下,是士師時代與大衛王室間的橋樑。這兩卷書在以色列歷史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撒母耳記上17章是812章敘述以色列王權體制興建的必要引言。許多人認為是君主政體所引起的張力或矛盾:一方面,耶和華命撒母耳為百姓立王(879229161710241213);另一方面,百姓要求立王又被視為一種拒絕耶和華的罪(8710191212171920)。

二、作  者(17章)

被作者稱為“史聖”是當之無愧的。

撒母耳只能撰寫他生平的事(1章-251),而許多資料是撒母耳死後發生的。這可能是跟從撒母耳的一位元年輕先知撰寫餘下部分。另一個可能是祭司亞比亞他收集第一手資料並完成這書。他曾與大衛為同事,甚至與他一同度過逃亡的歲月。

撒母耳膏立掃羅與大衛,他也為神治理以色列的新秩序作了詮釋,這秩序是由君王政體納入原有體制開始的。撒母耳是這時代的代言人。他地位的重要性可與摩西相比(詩996,耶151);在以色列由士師統治轉進君王統治期間,他對維繫以色列與神立約關係所作的貢獻,是無人能比的。

本書未明言作者是誰。有人認為是先知拿單的兒子撒希約,即列王記上45那稱為“所羅門朋友”的,是本書的作者。無論是誰,本書的作者必是所羅門去世(西元前930年)及王國分裂不久(北國淪亡之前)的人(撒上11817521816,撒下552419“以色列人和猶太人”的用詞;及撒上276“猶大王”的用詞)。同時,他也必有關乎撒母耳、掃羅和大衛的生平及時代的史料。本書只明確地提及一份這類資料(“雅煞珥書”,撒下118),但歷代志作者則提及另外四份有關這時期的資料(“大衛王記”,代上2724;“先見撒母耳的書”、“先知拿單並先見迦得的書”,代上2929)。撒母耳的事蹟也寫在拿單和迦得的書上。

書中沒有記掃羅和大衛的出生,但撒母記上13章詳述撒母耳出生後的事,他是以色列王朝的真正奠基人。撒母耳是聖經中最後一位士師(撒上71517),同時也是君王時代第一位先知(320,徒324)。撒母耳後來繼以利任大祭司,先後膏掃羅和大衛為王,又在故鄉拉瑪設立訓練先知的學校,自為監督(參撒上105191920)。

三、背景與主題

撒母耳記上下卷勾畫從西元前1214世紀時,神為以色列所作的事情。撒母耳(先知兼士師)、掃羅(被厭棄的王)和大衛(牧羊人兼君王)是主要的人物,也編織當中的情節。

撒母耳被神興起,從而結束士師時代,展開王朝的歷史。在成長的日子裡,他親眼看見祭司的失敗(以利與他的兒子為代表),以及引進先知的職任。撒母耳是最後的一位士師和第一位先知(不是聖經中提及的第一位先知——創207),他也是膏立以色列第一位君王的人。他雖然是利未人,但他不屬於亞倫家族;然而,他是第一位祭司,顯然是蒙神的批准。他的心情全然是奉獻的;而以利卻是被玷污的、不順服的。

主題:神是以色列真正的君王,祂怎樣回答百姓的要求,把王權交予撒母耳,然後到大衛和他的後裔。

撒母耳記上描繪了王權體制在以色列人中被建立。作者在描述神權(神統治)政體重大改變之前,已有效地帶出其錯綜複雜的背景。以下諸事件為君主政體的產生提供了歷史與神學兩方面的背景。

1.撒母耳的出生、成長與蒙召(13章)

這雖然基本上是一本有關以色列最初二王(掃羅與大衛)的史節的書,但作者作了一個意義深長的決定。他沒有記載二王中任何一人的誕生,他反倒描述了二王的先驅與膏立人(先知撒母耳)的出生。這顯明撒母耳在日後發生的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何等的重要。他似乎以微妙的方法告訴我們:在王權體制建立的過程中,肉體與血氣要服於神的話與靈之下。因此,13章被視為全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以後的編章關係密切;而不能當作可以包括士師記內的一個片段,或是隨便附在撒母耳記上下其它各章之前的一段引言而已。王權體制產生及其後的成長,有賴於先知書撒母耳的預言與工作。再者,就全書主題而言,撒母耳出生的事也將本書以下所記載神日後的作為預告了出來。

2.約櫃之事(46章)

這部分描述了神的約櫃如何被非利士人所擄;後來神降災給非利士人幾座城之後,約櫃如何歸還給以色列人。以色列人以為擁有約櫃便自然而然保證他們必能打敗仇敵;非利士人被迫公開承認自己無法抗拒神的大能,而將約櫃歸還以色列人,使我們明白以色列人是出於罪欲而要求立一個人作王。

3.撒母耳成為士師與拯救者(7章)

撒母耳號召以色列人悔改,耶和華便以大能介入以色列中,讓他們戰勝非利士人。

掃羅(815章):當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時(851920),表明他們拒受耶和華治理(871019121719)。雖然這樣,耶和華仍指示撒母耳為民立王(87922)。撒母耳膏掃羅(9章-1016)。之後,撒母耳聚集百姓于米斯巴,再警戒他們求立王的罪(101819);之後掣簽選王,掣出掃羅(1024)。掃羅不即接職,反而回鄉到田裡作工(1157),直到基列雅比居民飽受亞捫王拿轄威脅,掃羅聚民成軍奮起應戰,大獲全勝。這次得勝成為掃羅受神委派為王最後的肯定(1024111213),於是掃羅在吉甲開始作王(111412章)。

後來仍有要解決的問題,但不是以色列人要有王不是,而是他們有了王之後,怎樣維持他們與神立約的關係(即怎樣讓神繼續統治他們)。當掃羅正式登位為王時,撒母耳已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他呼召百姓悔改,重新歸向耶和華(111412章,參1025)。撒母耳在以色列人重申與神立約關係之際,為他們設立君王,顯然是要將君主政體置於與鄰國截然不同的基礎上。以色列人的君王並不擁有獨斷獨行的權柄與勢力;相反,他必須受耶和華的律法與先知的話語管制(10251223)。這一點不但是對掃羅說,也是對日後所有坐王位的以色列王說的。君王不過是耶和華藉以治理祂百姓的器皿,君王與百姓都必須一直承認惟有耶和華才是他們最高的統治者(121415)。

掃羅即位不久,就顯示他不願順服神權政體對他的要求(1315章)。在他準備對抗非利士人之時,他違背撒母耳所給他的指示(1313);他也沒有遵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命令他的話,未將亞瑪力人全然滅絕(15章)。這時,他不是耶和華藉以治理祂百姓的器皿了。因他如此拒絕依順神權統治對他的要求,以致耶和華厭棄他作王。

撒母耳記上其它部分1631章,描述耶和華揀選大衛為掃羅的繼承人,以及大衛邁向登基的途徑。顯然掃羅的統治在本質上愈來愈違背神權統治,大衛卻拒絕以武力奪取王權,惟將承受王位的事交托耶和華。最後,掃羅在與非利士人的戰役中受傷,為免被擄而結束自己的生命。掃羅的三個兒子包括大衛的摯友約拿單,也在這場戰役中喪命(31章)。

這書始于士師時代,描述以色列由神治轉為王治的過程。

撒母耳記,在希伯來文稱為先知書。

大衛自幼愛神。他生得俊美,他能唱、能彈、寫詩、作曲,孔武有力,可說文武全才。

書中著名人物:大衛與歌利亞(17章)、大衛與約拿單(18章)、掃羅與隱多珥的女巫(28章)。

四、年 

作者不是完全按年代的先後次序排列事件,例如:撒母耳記下7章顯然是在8114之後發生的。又如撒母耳記下2114,耶和華在大衛年間降饑荒給以色列,應放在撒母耳記下1518章押沙龍叛變之前。

撒母耳出生(撒上120)和死亡(撒上251)。

大衛出生年日及統治年日(撒下545)。

約在西元前1000年寫作較早部分。書中沒有關於以色列人被擄的資料(西元前722年),所以可以肯定寫作日期是在此之前。有人根據撒母耳記上276相信以色列和猶大的資料顯示本書是在西元前931年寫成,當時正是以色列王朝分裂為二(南北)時期,有些用詞在政治分裂前方可使用。例如美國歷史中,有些字眼可在1861年脫離聯邦前使用,如“(美國)北方人”和“(美國)南方人”。

五、文學特色

作者可能儘量保持這些史料未經編輯的原始風貌,將它們納入自己的作品中。

六、鑰節和鑰詞

1.鑰節

“耶和華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自從我領他們出埃及到如今,他們常常離棄我,侍奉別神。現在他們向你所行的,是照他們素來所行的。故此,你要依從他們的話,只是當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那王怎樣管轄他們。’”(879

2.鑰詞“轉換”:

1)由以利到撒母耳。

2)由撒母耳到掃羅。

3)由掃羅到大衛。

七、核心章

15章:介紹從掃羅轉換到大衛的過程。

八、主要人物

以利、哈拿、撒母耳、掃羅、約拿單、大衛。

九、目 

王國的特徵。

十、大 

1.撒母耳的職事直到膏立掃羅(19章)

1)以利與撒母耳(17章):

這是以色列立王的背景。

① 撒母耳童年時代(13章):

a. 撒母耳出生及年輕時代(1章)。

b. 哈拿之歌(2110)。

c. 以利和他兩個不肖之子(21136):

a)他們在示羅的惡行(21117)。

b)撒母耳在示羅蒙福(1821節)。

c)責備與贊許(2226節)。

d)以利及二子受責(2736節)。

d. 撒母耳蒙召與蒙福(3章)。

② 神的約櫃(47章):

a. 非利士人把約櫃擄去(4章)。

b. 非利士人受約櫃的咒詛(5章)。

c. 非利士人送還約櫃(6章)。

d. 撒母耳戰勝非利士人(7章)。

2)要求選立一王(89章):

① 百姓要求立王之罪及神同意為他們立王(8章)。

② 撒母耳膏掃羅為王(9章)。

2.掃羅的君權直到他被棄(1015章)

1)膏立和確立(1011章):

① 撒母耳膏掃羅為王(10章)。

② 掃羅擊敗亞捫人(11章)。

2)撒母耳的提醒(12章)。

3)掃羅不順服與被棄(1315章):

① 掃羅被拒絕(13章)。

② 掃羅的品格(14146)。

③ 掃羅與非利士人無休戰(144752):

戰敗非利士人(1314章)。

④ 亞瑪力人被滅與掃羅的違命(15章)。

3.大衛的一生直到掃羅之死(1630章)

1)大衛受膏,侍立掃羅王前及其逃亡生涯(1626章):

① 揀選大衛為王(16章):

a. 大衛被撒母耳膏立為王(16113)。

b. 大衛服侍掃羅(1423節)。

② 大衛打敗歌利亞(17章)。

③ 大衛的成就與掃羅的嫉妒(18116)。

④ 大衛娶米甲(1730節):

大衛的成就與掃羅的陷阱。

⑤ 逃避掃羅的追殺(1926章):

a. 約拿單愛大衛(1917)。

b. 米甲保護大衛(817節)。

c. 得撒母耳的幫助(1824節):大衛受撒母耳保護。

d. 大衛再次得約拿單保護(20章)。

e. 大衛得約拿單的幫助,受亞希米勒的保護(2119)。

f. 大衛裝瘋受亞吉的保護(211015)。

g. 大衛得摩押王幫助(2215)。

h. 掃羅責臣僕(22610)。

i. 掃羅殺祭司家(221123)。

j. 大衛的美事美德(23章)。

k. 大衛不加害掃羅(24章)。

l. 大衛娶亞比該(25章)。

m. 掃羅複追大衛(26章)。

2)住在非利士地(2730章):

① 大衛逃到非利士地(27章)。

② 掃羅求見女巫(28章)。

③ 非利士人挑戰(29章):

大衛沒有參加非利士人和掃羅的戰爭。

④ 大衛滅亞瑪力人(30章):亞瑪力人為患。

4.掃羅及兒子約拿單在與非利士人作戰時陣亡(31章)

掃羅戰死,以色列人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