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下第二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大衛受膏作猶大王】

   一、大衛在希伯崙受膏作猶大王(1~4)

   二、大衛差人激勵基列雅比人(5~7)

   三、押尼珥在瑪哈念擁立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8~11)

   四、雙方軍隊在基遍相遇發生激烈戰鬥(12~17)

   五、猶大軍獲勝,亞撒黑追趕押尼珥被殺(18~24)

   六、雙方收兵各回根據地(25~32)

 

貳、逐節詳解

 

【撒下二1「此後,大衛問耶和華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耶和華說:可以。大衛說:我上哪一個城去呢?耶和華說:上希伯去。

   〔呂振中譯〕此後大衛求問永恆主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麼?』永恆主對他說:『你可以上去。』大衛說:『我上哪裏去呢?』永恆主說:『上希伯崙去。』

   〔原文字義〕「希伯崙」聯合。

   〔文意註解〕「此後,大衛問耶和華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耶和華說:可以」:『問耶和華』大概通過以弗得上的烏陵、土明詢問,因為祭司亞比亞他帶著以弗得逃到大衛那裡(參撒上二十三6);『猶大的一個城』指猶大支派轄境的城。

         「大衛說:我上哪一個城去呢?耶和華說:上希伯去」:『希伯崙』位於耶路撒冷西南方約三十公里,別是巴東北方約41公里,那裡的長老對大衛友好(參撒上三十31)

   〔話中之光〕()大衛受膏已經是很多年以前的事,在地位上他已經是一位王,但實際上他還不是一位王。現在那位好像是王的掃羅已經死了,現在他要作王,沒有人說不對。但是,我們看見大衛仍然在神面前等候神的時間。他清楚看見一件事,就是膏立他的是主,如果不是主自己來作成這件事,那就是他自己去作成。如果是他自己去作成,那麼他這一位作王就作得不太光明,因為沒有看見神的手

         ()大衛雖然自知將要作王(參撒上十六13二十三17二十四20),而掃羅之死似乎是他作王的適當時機,他仍然求問神,應否回到猶大故土。即使有時情勢似乎很明顯,但在採取行動以前,還是要求問神,只有祂才清楚何時是最適當的時機。

         ()大衛並不是先與謀士商議,也不是把自己的一套計畫交給神蓋章批准,而是一步步地求神帶領;連「上哪一個城去」,都要求神決定,絕不越過神的界線。因為他在被追趕的日子裡,已經學到了一個功課:神的時間、神的方法是最好的。今天,我們若以為只要是傳福音、事奉神,就可以任意而行,既不按照神的時間、也不根據神的方法,結果只會把美事做得不美。

 

【撒下二2「於是大衛和他的兩個妻:一個是耶斯列人亞希暖,一個是作過迦密人拿八妻的亞比該,都上那裡去了。」

   〔呂振中譯〕於是大衛上那裏去,他的兩個妻子、耶斯列人亞希暖和那作過迦密人拿八妻子的亞比該、也都上去。

   〔原文字義〕「耶斯列」神的播種;「亞希暖」我兄弟令人愉快;「迦密」花園地;「拿八」愚頑,笨蛋;「亞比該」我父親是喜樂。

   〔文意註解〕「於是大衛和他的兩個妻:一個是耶斯列人亞希暖,一個是作過迦密人拿八妻的亞比該,都上那裡去了」:『他的兩個妻』此時大衛在掃羅得女兒米甲之外,另娶了兩個妻子(參撒上二十五42~44)

 

【撒下二3「大衛也將跟隨他的人和他們各人的眷屬一同帶上去,住在希伯的城邑中。」

   〔呂振中譯〕大衛也將跟隨的人、各人和各人的家眷、都帶上去,住在希伯崙的城寨中。

   〔原文字義〕「人」人類;「各人」每個人;「眷屬」家族。

   〔文意註解〕「大衛也將跟隨他的人和他們各人的眷屬一同帶上去,住在希伯的城邑中」:『希伯的城邑』原文是複數,意指希伯崙何其周邊的衛星城鎮。

   〔話中之光〕()在猶大有這麼多的城都可以去,為甚麼就是說要去希伯崙呢?我們衹可從屬靈方面來領會。我們讀創世記時也稍微題到,希伯崙的意思其中的一個就是朋友,或者是友情。希伯崙是一個與神交通到一個地步,人與神中間沒有間隔,如同朋友一樣。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結盟,結盟就是聯合。是甚麼聯合呢?仍然是說到亞伯拉罕跟神的聯合。

 

【撒下二4「猶大人來到希伯,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有人告訴大衛說:葬埋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

   〔呂振中譯〕猶大人就來,在那裏膏立了大衛做王來管理猶大家。有人告訴大衛說:『埋葬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

   〔原文字義〕「猶大」讚美的;「基列」多岩之地;「雅比」乾地。

   〔文意註解〕「猶大人來到希伯,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猶大人』指猶大各地與大衛友好的長老們(參撒上三十26~31);『膏大衛』這是大衛第二次受膏,第一次是撒母耳在伯利恆膏他的(參撒上十六13);『作猶大家的王』指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僅猶大支派承認他是王。

         「有人告訴大衛說:葬埋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葬埋掃羅』詳情請參閱撒上三十一11~13;『基列雅比』位於約但河東,羅登基以前曾對那地的人有恩,解救他們不受亞捫王拿轄的迫害(參撒上十一9)

   〔話中之光〕()大衛並沒有自己稱王,而是猶大支派主動「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大衛不是倚靠刀劍打下了王位,而是被神追趕到了王位上面。他做王的經歷乃是經過拆毀和建造,時候到了,神就高舉他做王,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什麼時候人放下了自己,什麼時候神的生命就開始在我們身上做王,我們才可以為神作王。但現在大衛還只是在猶大局部作王,正如我們也是先「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羅六13),一直到「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十二1),讓神的生命完全做王。

         ()大衛作猶大家的王」,就預表而言,我們的主先是屬祂之人的王,以後才為舉世的人所公認。現在祂的國度還在隱秘中,好似大衛在亞杜蘭的階段。人們來自四方擁護她;但是世人尚未認識。不久將來,猶太人要承認祂的王權,我們也盼望祂在全球眾人前登基,那時世人要悔罪,全世界的人都要歸服祂。

         ()我們在生活之中凡事尊崇祂,擁主為王。我們信主時承認主,在靈命長進的每個階段又再尊崇祂的王權。每一個新的步驟都是等候神,由祂此賜下能力,心中剛強起來。祂是王,在隱秘時我們要尊崇祂,在顯赫時我們也更看見祂的威榮。神無論什麼時候向我們命令,或以生活的環境引導我們,我們總要起來,跪在耶穌腳前說:「主啊,還有不多時,我會專心事奉你,必得喜樂與力量。現在生活的責任在我身上,我要專一全心跟隨你。」

 

【撒下二5「大衛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將他葬埋,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

   〔呂振中譯〕大衛就打發使者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對你們的主上掃羅表示這樣的忠愛、將他埋葬;願你們蒙永恆主賜福。

   〔原文字義〕「差」打發,送走;「厚待(原文雙字)」做,製作(首字);善良,慈愛(次字)

   〔文意註解〕「大衛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將他葬埋,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厚待』指待以慈愛、善良;『你們的主掃羅』指你們的先王掃羅。

   〔話中之光〕()5~7節大衛得知,基列雅比人的勇士,走了一夜,將釘在伯珊城上,掃羅和他兒子的死屍取下,葬在雅比(參撒上三十一11~13),就差人去嘉許他們,並奉耶和華的名祝福他們。因為他們的壯舉和義行,不單使掃羅和約拿單不再暴屍異城,並得以歸葬故土,也將以色列人所受的恥辱洗去了一部分,使仇敵不能過份自誇,大衛對基列雅比人之勇敢,非但不加罪責,反而替他們祝福。可見他的心胸仁厚寬大,這誠然是作王之所當有的度量。

 

【撒下二6「你們既行了這事,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

   〔呂振中譯〕如今你們既行了這事,願永恆主以堅愛忠信待你們;我也必好待你們。

   〔原文字義〕「誠實」忠實,可靠;「待」做,製作。

   〔文意註解〕「你們既行了這事,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指確實蒙神恩待;『厚待你們』意指像從前掃羅王待你們一樣,善待你們,做你們的保護。

 

【撒下二7「現在你們的主掃羅死了,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

   〔呂振中譯〕現在你們的主上掃羅已經死了,況且猶大家所膏立為王來管理他們的、就是我,所以你們的手要剛強,你們要做英勇的人。』

   〔原文字義〕「主」主人,國王;「奮勇(原文雙字)」孩子(首字);力量,能力(次字)

   〔文意註解〕「現在你們的主掃羅死了,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剛強奮勇』原文意思是「手要剛強,要作英勇人」。

   〔話中之光〕()大衛對基列雅比人寬宏的心胸,雖然基列·雅比人還在支持掃羅家,但大衛感謝他們對神的受膏者掃羅的忠心,又願神賜福與他們,而不是把是否歸順自己作為前提條件。一個合神心意的王,知道百姓乃是神的產業,不是自己私人的產業,所以不會「像列國一樣」(撒上八5),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來對待意見不同的弟兄。

 

【撒下二8「掃羅的元帥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曾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瑪哈念,」

   〔呂振中譯〕屬掃羅的軍長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曾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瑪哈念;

   〔原文字義〕「元帥(原文雙字)」軍隊(首字);首領,統帥(次字);「尼珥」燈;「押尼珥」我父是燈;「伊施波設」羞恥之人;「瑪哈念」雙營地。

   〔文意註解〕「掃羅的元帥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曾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瑪哈念」:『押尼珥』是掃羅的堂兄弟(參撒上十四51);『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是掃羅僅存的兒子,其他三個兒子都與掃羅一起死在基利波(參撒上三十一6);『帶過河』指帶過河到河東;『瑪哈念』位於雅博河北岸,毘努伊勒東方約11公里,疏割東方約19公里,是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支派之間的邊界城(參書十三2630),又是劃給利未支派的逃城(參書二十一38)

   〔話中之光〕()掃羅死後,其子懦弱無能,王朝大權落入元帥押尼珥的手中,倘若他自立為國,無人敢加攔阻。但他本傳統觀念,仍立伊施波設繼掃羅的王位,卻忽略了神已揀選大衛,代替掃羅。這說明了人的觀念往往跟不上神的心意,拘守遺傳的,必定頂撞神的旨意。在屬靈的事上,我們當棄絕人意,掙脫傳統的束縛,不承襲遺傳的衣缽,單純以神的旨意為依據,活在神今天的引導中,方能不重蹈押尼珥的錯誤。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法利賽人和文士,就是拘守古人的遺傳,而廢棄了神的誡命。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敬拜也是徒然(參太十五1~9)。今天在事奉上要討神的喜悅,就必須棄絕傳統,凡事尋求神的帶領,照著今日的引導,行在神的旨意中。

 

【撒下二9「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

   〔呂振中譯〕立他做王去管理基列、亞設人〔傳統:亞書利人〕、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

   〔原文字義〕「治理」(原文無此字);「亞書利」受引導的,受祝福的;「耶斯列」神栽種;「以法蓮」兩堆灰燼,我將獲雙倍果子;「便雅憫」右手之子。

   〔文意註解〕「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基列』泛指約但河東瑪拿西、迦得、流便二支派半;『亞書利』指亞設支派;『耶斯列』泛指西布倫、以薩迦、拿弗他利三支派;『以法蓮』指以法蓮山地,包括以法蓮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便雅憫』指便雅憫支派;『以色列眾人』指其餘的西緬、但兩個支派,以及分散在前述各支派境內的利未人。

         這樣,除了猶大支派擁護大衛之外,其他的以色列眾支派仍在伊施波設的治理之下。

   〔話中之光〕()神才是百姓真正的王,因此,以色列的王順服多少神的權柄,才能顯出多少神的權柄;若不順服神的權柄,也就顯不出神的權柄,不能為神「治理祂的百姓以色列」(撒上十五1)。同樣,基督才是教會真正的元首,教會的長老「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五3);因此,長老若沒有順服的榜樣,也就顯不出基督的權柄,不能照管神的群羊。

 

【撒下二10「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獨猶大家歸從大衛。」

   〔呂振中譯〕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極的時候、年四十歲;他作王管理以色列王兩年;惟獨猶大家歸從大衛。

   〔原文字義〕「歸從」在之後。

   〔文意註解〕「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聖經學者認為,掃羅戰死時,伊施波設年35歲,押尼珥花了五年的時間勸說以色列十一個支派擁護伊施波設,並收復被非利士人佔領的大部分失土。

         「惟獨猶大家歸從大衛」:意指只有地處迦南地南部的猶大支派擁護大衛作王。

   〔話中之光〕()押尼珥之立伊施波設繼掃羅為王,固然是錯,而伊施波設之接受押尼珥的安排,也同樣是錯。他缺少自知之明,不自量力,徒然屍位。從任何角度來看,他都不配坐以色列的王位。他若不作以色列的王,也許不致招來死亡。伊施波設在位只兩年,縱令享受無窮,畢竟只有兩度寒暑,為此斷送性命,太不值得!哦,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更可悲的是,猶大家和以色列家,本應合二為一的,如今因著人的野心,藉傳統的助力,深深 了分裂的陷阱!使合一恢復倍加艱難,大衛甘願順服膏油,押尼珥和伊施波設步傳統之後塵,前者追求神的心意,後者單顧自身的利益。南轅北轍,怎能合一呢?

 

【撒下二11「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個月。」

   〔呂振中譯〕大衛在希伯崙作王管理猶大家、其年數共有七年零六個月。

   〔文意註解〕「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個月」:大約在大衛作猶大王的最後兩年,伊施波設才登基作以色列王(10)。兩年後,伊施波設遇刺身亡(參撒下四5~7)

   〔話中之光〕()大衛安安靜靜地在猶大等候了「七年零六個月」,沒有發動內戰來爭奪王位。因為他知道,既然神已經膏他作王,神自己會負責除去一切障礙;既然神已經把他送上猶大家的寶座,神也會負責把他送上以色列的寶座。等候神是最不容易學的功課,被人追趕時不容易等候,坐上寶座以後更不容易等候。但一位生命成熟的王,無論是在曠野、還是在寶座上,都必須學會等候神。

 

【撒下二12「尼珥的兒子押尼珥,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僕人,從瑪哈念出來,往基遍去。」

   〔呂振中譯〕尼珥的兒子押尼珥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臣僕從瑪哈念出來,往基遍去。

   〔原文字義〕「基遍」丘陵城市。

   〔文意註解〕「尼珥的兒子押尼珥,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僕人,從瑪哈念出來,往基遍去」:『僕人』指士兵;『基遍』位於耶路撒冷西北方約9公里,伯特利西南方約10公里,原屬便雅憫支派(參書十八25),此時可能處於猶大和以色列兩邊勢力的交界。

 

【撒下二13「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大衛的僕人也出來,在基遍池旁與他們相遇。一班坐在池這邊,一班坐在池那邊。」

   〔呂振中譯〕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大衛的臣僕也出來,在基遍池旁和他們相遇;他們就坐下;一班坐在池這邊,一班坐在池那邊。

   〔原文字義〕「洗魯雅」香膏;「約押」耶和華是父。

   〔文意註解〕「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大衛的僕人也出來,在基遍池旁與他們相遇。一班坐在池這邊,一班坐在池那邊」:意指兩邊的士兵在基遍的池旁相遇,隔池對峙。

         『基遍池』是著名的給水系統,向下鑿通10公尺的石灰岩,造成直徑幾達十二公尺的井,井壁有螺旋石階通往底部。井底再有一條直行的隧道,鑿有79級石階下落13公尺,直達地下水位。這池是預備城被圍攻時,可以提供安全的水源。學者估計這項龐大的建築工程,一共搬運了三千噸的岩石。

 

【撒下二14「押尼珥對約押說: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約押說:可以。

   〔呂振中譯〕押尼珥對約押說:『讓青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耍耍武藝吧。』約押說:『就讓他們起來吧。』

   〔原文字義〕「戲耍」玩耍,嘲笑。

   〔文意註解〕「押尼珥對約押說: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約押說:可以」:『少年人』指士兵,與「僕人」(12~13)同義;『戲耍』意指格鬥比武。

   〔話中之光〕()他們的元帥,把戰爭當作了爭勝戲耍,犧牲個把人命,又算得哪回事!這成甚麼領袖!肢體互殘,豆萁相煎,最是親者痛而仇者快的事,各人「貪圖虛浮的榮耀」(腓二3),為了爭意氣,而打得焦頭爛額,兩敗俱傷;以色列損兵較多,猶大損兵少而折將;然後各自連夜趕路回去舔傷送死!為了甚麼?一句「戲耍」的話,造成多大犧牲(14~32)。從此種下深恨,慘劇繼續發生。弟兄相愛豈不對大家好得多?

         ()戰端起自戲耍,爭勝恥敗使戰爭升級,於是「戰事兇猛」(17)!那日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僕人面前!從這件事上暴露出憑血氣,屬天然的押尼珥是何等驕傲與不負責任,枉顧人的性命,輕啟戰端。押尼珥身為首領,應愛民如命,怎可以爭戰當做戲耍,以人命當作玩具呢?押尼珥得不到善終,是有因的。

 

【撒下二15「就按著定數起來:屬掃羅兒子伊施波設的便雅憫人過去十二名,大衛的僕人也過去十二名,」

   〔呂振中譯〕他們就起來,按數目過去:屬便雅憫、屬掃羅兒子伊施波設的有十二人;而大衛的臣僕也有十二人。

   〔原文字義〕「定數」數目,計算。

   〔文意註解〕「就按著定數起來:屬掃羅兒子伊施波設的便雅憫人過去十二名,大衛的僕人也過去十二名」:『定數』指約定的人數,在此兩方各十二人。

 

【撒下二16「彼此揪頭,用刀刺肋,一同撲倒。所以那地叫作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

   〔呂振中譯〕他們各揪着對手的頭,各用刀刺對手的肋旁,就一概仆倒;因此那地方叫做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

   〔原文字義〕「揪」堅定,強壯;「希利甲哈素林」,刀劍之的,刀劍遍野。

   〔文意註解〕「彼此揪頭,用刀刺肋,一同撲倒」:彼此對刺,無異自殺。『一同撲倒』第一回合勢均力敵,結果雙方人馬全都殞命。

         「所以那地叫作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希利甲哈素林』原文意思是「遍地刀劍」,形容遍處刀光劍影。

 

【撒下二17「那日的戰事兇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

   〔呂振中譯〕那一天戰事劇烈到極點;押尼珥和以色列人在大衛的臣僕面前被擊敗了。

   〔原文字義〕「兇猛」兇猛,激烈。

   〔文意註解〕「那日的戰事兇猛」:這是指第二回合不受規則約束的開打,戰事進行得非常激烈又兇猛。

         「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結果猶大人大獲全勝,這是決定性的一役。

   〔話中之光〕()大衛在希伯侖專心等候神,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周圍的人和環境不讓他專心等候,這是大衛所要學習的另一個功課。從過去的以色列到今天的教會,神百姓的歷史一直充滿了出於血氣的「結黨、紛爭」(加五20),甚至演變成「戰事兇猛」,導致兩敗俱傷。不管理由有多麼屬靈,實際上都是因為體貼肉體、不肯順服神的權柄。

         ()「我們並非不曉得仇敵的詭計」(林後二11),神的百姓應該對付的是撒但、肉體,而不是自己的弟兄姊妹;但人若不肯對付自己的肉體,必然會去對付別人。神允許祂的百姓飽嘗「結黨、紛爭」的惡果,正是為了讓我們看到前車之鑒,因此「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不放縱肉體的情欲」(加五16),「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

         ()從第一次受膏到被尊為王,大衛經過多次爭戰,數不清的苦難,歷時甚久。這說明作王的生命,需要何等的忍耐。「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後二12);而在蒙恩的人的道路中,患難使人學忍耐(參羅五3),難怪保留說,我正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因為我們正就讀于作王的學校。

 

【撒下二18「在那裡有洗魯雅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亞撒黑腳快如野鹿一般。」

   〔呂振中譯〕當時洗魯雅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也在那裏;亞撒黑的腿輕快、如同田野的瞪羚羊一般。

   〔原文字義〕「亞比篩」我父是禮物;「亞撒黑」神所造的。

   〔文意註解〕「在那裡有洗魯雅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亞撒黑腳快如野鹿一般」:『洗魯雅』大衛的姊姊(參撒上二十六6);『約押、亞比篩、亞撒黑』他們三位是大衛的外甥;『如野鹿一般』按原文可另譯:「如田野上的一隻羚羊」

 

【撒下二19「亞撒黑追趕押尼珥,直追趕他不偏左右。」

   〔呂振中譯〕亞撒黑追趕押尼珥、不偏左右、一直跟着押尼珥跑。

   〔原文字義〕「追趕」追逐,追隨。

   〔文意註解〕「亞撒黑追趕押尼珥,直追趕他不偏左右」:押尼珥見兵敗欲逃,亞撒黑窮追不捨,因為若殺了他,整個以色列國便告瓦解。

 

【撒下二20「押尼珥回頭說:你是亞撒黑嗎?回答說:是。

   〔呂振中譯〕押尼珥轉身過來、問說:『亞撒黑阿,是你麼?』他回答說:『是我。』

   〔原文字義〕「回頭」背後,後面的。

   〔文意註解〕「押尼珥回頭說:你是亞撒黑嗎?回答說:是」:押尼珥知道亞撒黑是約押的弟弟,所以先確認對方的身份。

 

【撒下二21「押尼珥對他說:你或轉向左,轉向右,拿住一個少年人,剝去他的戰衣。亞撒黑卻不肯轉開不追趕他。」

   〔呂振中譯〕押尼珥對他說:『你或轉向右,或轉向左,抓住一個青年人,取了他被剝奪的衣裳也就夠了。』亞撒黑卻不情願轉開而不跟着他。

   〔原文字義〕「轉向」轉向,折彎;「轉開」轉變方向。

   〔文意註解〕「押尼珥對他說:你或轉向左,轉向右,拿住一個少年人,剝去他的戰衣。亞撒黑卻不肯轉開不追趕他」:『你或轉向左,轉向右』押尼珥不是怕被追上而遭殺害,而是怕殺對方(22);『剝去他的戰衣』被殺者的戰衣是勝利者的戰利品,可作為紀念。

 

【撒下二22「押尼珥又對亞撒黑說:你轉開不追趕我吧!我何必殺你呢?若殺你,有什麼臉見你哥哥約押呢?

   〔呂振中譯〕押尼珥又再對亞撒黑說:『你轉開不跟着我吧;我何必將你擊殺到地上呢?我若殺你,怎有臉面去見你哥哥約押呢?

   〔文意註解〕「押尼珥又對亞撒黑說:你轉開不追趕我吧!我何必殺你呢?若殺你,有什麼臉見你哥哥約押呢?」:押尼珥再三嘗試勸阻亞撒黑不要追趕他,免得被迫出手殺了他,以致與對方的哥哥約押結仇。

 

【撒下二23「亞撒黑仍不肯轉開,故此押尼珥就用槍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槍從背後透出。亞撒黑就在那裡撲倒而死。眾人趕到亞撒黑撲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

   〔呂振中譯〕亞撒黑仍然不肯轉開,押尼珥便用矛倒〔原文:用矛的後部〕刺入他的五臟,矛從的背後透出來;亞撒黑就在那裏仆倒,當場死掉;眾人趕到亞撒黑仆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

   〔原文字義〕「不肯」拒絕。

   〔文意註解〕「亞撒黑仍不肯轉開,故此押尼珥就用槍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槍從背後透出」:『槍鐏』指槍的尖銳後端,用來將槍插在地上(參撒上二十六7);『用槍鐏刺入他的肚腹』不須回頭直接將槍向後一推便能刺入;『肚腹』原文是「第五根肋骨的下方」。

         「亞撒黑就在那裡撲倒而死。眾人趕到亞撒黑撲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亞撒黑撲倒而死』亞撒黑只顧追敵以致大意中了回馬槍;『就都站住』表示為他哀悼。

   〔話中之光〕()亞撒黑仗著自己的腿快,竟一意孤行,一位只要將押尼珥殺死,就能一舉成名,功勳彪炳,長留青史,誰料他竟死於押尼珥的槍下!在爭戰中要能克敵致勝,最忌單獨行動,必須與同僚之緊密配合。教會是與惡魔爭戰,教會必須同心合意禱告,才能捆綁仇敵,這是不可忽略的原則。以為自己有大恩賜而單獨行動,往往是中途失敗,更談不上成功神的旨意了!

         ()押尼珥一再勸告亞撒黑,不要冒生命危險去追趕他,但是亞撒黑不肯放棄自己的堅持。如果是為著有價值的事,貫徹始終是好的;但是如果只為著個人的榮辱和利益,這種堅持就等於固執。亞撒黑的固執不僅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使大衛的軍隊在以後多年陷於苦境(參撒下三26~27;王上28~35)。你在決心達到目標之前,先要確認那是否有意義。

 

【撒下二24「約押和亞比篩追趕押尼珥,日落的時候,到了通基遍曠野的路旁,基亞對面的亞瑪山。」

   〔呂振中譯〕約押和亞比篩追趕押尼珥,日落時候到了一個〔傳統:亞瑪〕山、就是在基遍對面、基遍曠野的路旁。

   〔原文字義〕「基亞」併發;「亞瑪」一尺。

   〔文意註解〕「約押和亞比篩追趕押尼珥」:兩兄弟為報殺弟之仇,窮追不捨。

         「日落的時候,到了通基遍曠野的路旁,基亞對面的亞瑪山」:『基亞對面的亞瑪山』基亞和亞瑪山的確實地點不詳,按照此處經文,應當是在基遍城外不遠處,那裡有道路通往附近的曠野。

 

【撒下二25「便雅憫人聚集,跟隨押尼珥站在一個山頂上。」

   〔呂振中譯〕便雅憫人彼此集合、跟隨押尼珥、成為一隊,站在亞瑪〔傳統:一個〕山崗上。

   〔原文字義〕「聚集」聚集,召集。

   〔文意註解〕「便雅憫人聚集,跟隨押尼珥站在一個山頂上」:『便雅憫人聚集』大概是住在鄰近的便雅憫人聞訊趕來救援。

 

【撒下二26「押尼珥呼叫約押說:刀劍豈可永遠殺人嗎?你豈不知終久必有苦楚嗎?你要等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

   〔呂振中譯〕押尼珥呼叫約押,說:『刀劍哪可永久吞滅人呢?你豈不知終久必有苦辣事麼?要等到幾時你纔吩咐眾民回去、而不追趕自己的族弟兄呢?』

   〔原文字義〕「終久」後面,最後。

   〔文意註解〕「押尼珥呼叫約押說:刀劍豈可永遠殺人嗎?」:這話表示押尼珥的軍隊損失慘重,故有意叫停戰火。

         「你豈不知終久必有苦楚嗎?你要等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押尼珥曾挑起爭戰(14),現在他又呼籲和平了。開始時沒有考慮到「苦楚」和「弟兄」之情,現在嚐到苦頭了才提及它們。

   〔話中之光〕()這呼喊豈不是今日之所需嗎?歷史上弟兄追趕弟兄,逼迫弟兄的事從未間斷。生命本同根,相殘無憐惜!這類事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但願我們都以父的喜樂為重,從一切爭端中出來,定意不再追趕弟兄。

 

【撒下二27「約押說:我指著永生的神起誓,你若不說戲耍的那句話,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趕弟兄了。

   〔呂振中譯〕約押說:『我指着永活的上帝來起誓:你若沒有說話,眾民非到明日早晨是不會停止不追趕族弟兄的。』

   〔文意註解〕「約押說:我指著永生的神起誓,你若不說戲耍的那句話,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趕弟兄了」:『說戲耍的那句話』意指是你挑起爭端;『今日早晨』由此可見由早晨到「日落」(24),已經打了整個白天了。

   〔話中之光〕()這場無謂之戰終告結束,雙方損失各有輕重之別,但無論哪一方的損失,都是弟兄的損失,是神家的損失,何等可惜!這場刀兵由押尼珥的一句話所挑起,說出了舌頭點燃了生命之輪,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參雅三6)。求主使我們警醒,幫助我們,使能勒住自己的舌頭,免得我們落在虛偽的虔誠裡,欺哄自己的心。

 

【撒下二28「於是約押吹角,眾民就站住不再追趕以色列人,也不再打仗了。」

   〔呂振中譯〕於是約押吹號角,眾民就都站着不再追趕以色列人,也不再繼續打仗了。

   〔文意註解〕「於是約押吹角,眾民就站住不再追趕以色列人,也不再打仗了」:『吹角』收兵的訊號;『站住』指停止追趕。

 

【撒下二29「押尼珥和跟隨他的人整夜經過亞拉巴,過約河,走過畢倫,到了瑪哈念。」

   〔呂振中譯〕那一整夜押尼珥和跟隨的人沿亞拉巴走,過約但河,走了一上午〔傳統:走遍畢倫〕,纔到瑪哈念。

   〔原文字義〕亞拉巴」沙漠曠野,乾草原;「約但」下降;「畢倫」裂開,峽谷。

   〔文意註解〕「押尼珥和跟隨他的人整夜經過亞拉巴,過約河,走過畢倫,到了瑪哈念」:『經過亞拉巴』指沿著約河谷向北直走;『過約河』指從河西過到河東;『走過畢倫』原文晦澀,意思難明,有兩種解釋:(1)指走過整個雅博河峽谷;(2)走了一個上午。『到了瑪哈念』即指回到王宮所在地(812)

 

【撒下二30「約押追趕押尼珥回來,聚集眾民,見大衛的僕人中缺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

   〔呂振中譯〕約押追趕押尼珥回來,集合了眾民一點閱,見大衛臣僕中缺少了十九個人,也缺少了亞撒黑。

   〔原文字義〕「聚集(原文雙同字)」聚集,召集。

   〔文意註解〕「約押追趕押尼珥回來,聚集眾民」:即指回到基遍池旁(13)

         「見大衛的僕人中缺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猶大軍這一邊共折損了20個人,若減去自殺式決鬥的12個人(15),實際在戰鬥中死的僅有8個人,可見約押這一邊的武技高強,遠勝押尼珥的手下。

 

【撒下二31「但大衛的僕人殺了便雅憫人和跟隨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

   〔呂振中譯〕但是大衛的臣僕卻擊殺了便雅憫人中跟隨押尼珥的人三百六十名。

   〔文意註解〕「但大衛的僕人殺了便雅憫人和跟隨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以色列軍共折損了360個人,當日雙方共有380個人死於刀下。

 

【撒下二32「眾人將亞撒黑送到伯利恆,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裡。約押和跟隨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時候到了希伯崙。」

   〔呂振中譯〕大家將亞撒黑抬起來、去埋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裏、就在伯利恆。約押和跟隨的人走了一夜,天亮時候到了希伯崙。

   〔原文字義〕「伯利恒」糧食之家,麵包之家。

   〔文意註解〕「眾人將亞撒黑送到伯利恆,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裡」:『伯利恆』位於回希伯崙的途中,是大衛親族的居住地,也是大衛姐夫的葬身之地。

         「約押和跟隨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時候到了希伯崙」:從日落收兵(24),經伯利恆回到希伯崙,共走了一整夜。

 

叁、靈訓要義

 

【大衛第二次受膏】

   一、具王者的風範(1~11)

         1.「此後,大衛問耶和華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耶和華說:可以。大衛說:我上哪一個城去呢?耶和華說:上希伯去」(1):凡事求問神。

         2.「猶大人來到希伯,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4):二次受膏作猶大王。

         3.「大衛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將他葬埋,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你們既行了這事,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5~6):心胸寬宏,應許厚待基列雅比。

         4.「現在你們的主掃羅死了,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7):勉勵剛強奮勇,各為其主。

         5.「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獨猶大家歸從大衛」(10):其他十一支派仍擁立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

   二、潛伏的危機(12~32)

         1.「尼珥的兒子押尼珥,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僕人,從瑪哈念出來,往基遍去。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大衛的僕人也出來,在基遍池旁與他們相遇」(12~13):猶大軍與以色列軍在基遍池旁相遇。

         2.「押尼珥對約押說: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約押說:可以」(14):戰鬥由一句話引起。

         3.「那日的戰事兇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17):以色列軍敗給猶大軍。

         4.「亞撒黑追趕押尼珥,直追趕他不偏左右。押尼珥又對亞撒黑說:你轉開不追趕我吧!我何必殺你呢?若殺你,有什麼臉見你哥哥約押呢?」(19~22):約押的弟弟亞撒黑窮追不捨,再三不肯聽勸。

         5.「亞撒黑仍不肯轉開,故此押尼珥就用槍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槍從背後透出。亞撒黑就在那裡撲倒而死」(23):亞撒黑被殺,從此兩軍統帥結下冤仇。

         6.「押尼珥呼叫約押說:刀劍豈可永遠殺人嗎?你豈不知終久必有苦楚嗎?你要等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26):戰爭之引起與結束全因口舌。

         7.「約押追趕押尼珥回來,聚集眾民,見大衛的僕人中缺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但大衛的僕人殺了便雅憫人和跟隨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30~31):猶大軍大獲全勝,但是問題仍未解決。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下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