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八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大衛的武功】 一、使非利士人和摩押人臣服(1~2節) 二、大敗瑣巴王和亞蘭人,掠奪金和銅(3~8節) 三、哈馬王打發兒子約蘭送來金銀銅器,與掠奪物一起獻與神(9~12節) 四、打敗亞蘭和以東人,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13~14節) 五、統治全以色列,設立文武百官(15~18節) 貳、逐節詳解 【撒下八1】「此後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把他們治服,從他們手下奪取了京城的權柄(原文作“母城的嚼環”)。」 〔呂振中譯〕「此後大衛擊敗了非利士人,制服他們;大衛從非利士人手下奪取了母城的駕馭權。」 〔原文字義〕「此後」在…之後,以後;「治服」謙卑,被制服;「京城」母城;「權柄」嚼環。 〔文意註解〕「此後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把他們治服」:『此後』指在一段時間的「安靖」(參撒下七1)之後;『攻打非利士人』指以前兩次利乏音谷之戰(參撒下五17~25),是被動的防禦,現在則是主動出擊;『把他們治服』指徹底地擊敗非利士人,使他們不再能騷擾以色列境內。 「從他們手下奪取了京城的權柄」:『京城』指迦特城(參代上十八1);『京城的權柄』原文是「母城的嚼環」,意指統治中心或權力所在。 〔話中之光〕(一)非利士人被擊敗,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大衛的前一任以色列王掃羅,就是死在非利士人手中,而且當時非利士人已經佔據以色列中部,將以色列切割成兩塊。大衛能將非利士人徹底降伏,算是達成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撒下八2】「又攻打摩押人,使他們躺臥在地上,用繩量一量,量二繩的殺了,量一繩的存留。摩押人就歸服大衛,給他進貢。」 〔呂振中譯〕「他又擊敗了摩押人,使他們躺臥在地上,用繩子量量他們:把量二繩長的殺死,讓量一繩長的活着;摩押人就臣服於大衛,帶着禮物而來。」 〔原文字義〕「摩押」他父親的;「躺臥」躺下,倒下;「量」測量,測定;「存留」活著;「歸服」臣服;「進貢」禮物,貢物。 〔文意註解〕「又攻打摩押人,使他們躺臥在地上,用繩量一量,量二繩的殺了,量一繩的存留」:『攻打摩押人』摩押人是羅得的後裔,以色列人要進迦南地之前,神曾禁止擾害摩押人(參申二9),且大衛在逃避掃羅的追殺時,曾將父母送到摩押王那裡避難(參撒上二十二4),故有恩於大衛,究竟為何要攻打摩押人,根據猶太人的傳說,是因為摩押人殺害了大衛的父母;『量二繩的殺了,量一繩的存留』有兩種解釋:(1)指身材高大的戰士被殺,一般身高的戰士就存活(參民二十四17);(2)指殺死三分之二,存留三分之一(約瑟夫)。 「摩押人就歸服大衛,給他進貢」:『進貢』指藩屬國給宗主國的貢物。 【撒下八3】「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往大河去,要奪回他的國權。大衛就攻打他,」 〔呂振中譯〕「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往大河去、要伸展他的權勢,大衛擊敗了他。」 〔原文字義〕「瑣巴」哨站;「利合」寬闊的地方;「哈大底謝」勇敢是幫助;「奪回」返回,轉回;「國權」手,權勢,力量。 〔文意註解〕「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往大河去,要奪回他的國權。大衛就攻打他」:『瑣巴』位於利巴嫩山脈東面,大馬色和哈馬之間的亞蘭人王國;『大河』指幼發拉底河;『奪回他的國權』指他企圖向米所波大米擴張主權;『大衛就攻打他』意指大衛趁對方正在向北方用兵之際,主動出兵攻打。 【撒下八4】「擒拿了他的馬兵一千七百,步兵二萬;將拉戰車的馬砍斷蹄筋,但留下一百輛車的馬。」 〔呂振中譯〕「大衛擄獲了他的馬兵一千七百,步兵二萬。大衛將拉戰車的馬砍斷蹄筋,卻留下一百輛車的馬沒有砍斷。」 〔原文字義〕「擒拿」捕捉,抓住;「砍斷蹄筋」切段,割斷。 〔文意註解〕「擒拿了他的馬兵一千七百,步兵二萬」:『擒拿』指生擒、擄獲;『馬兵一千七百』可能抄寫有誤,別處聖經是「戰車一千,馬兵七千」(代上十八4)。 「將拉戰車的馬砍斷蹄筋,但留下一百輛車的馬」:『砍斷蹄筋』意指使馬失去作戰能力,當時以色列人僅有步兵,尚未使用馬車作戰;『留下一百輛車的馬』供自己作交通工具,但此舉違反了「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的命令(申十七16),反而成了所羅門多增馬匹的契機(參王上四26;十26~29)。 〔話中之光〕(一)瑣巴王有強大的「馬兵」,以色列人只有步兵。馬車雖然不適合在山地作戰,但很適合在平原地區作戰。只要百姓永遠跟隨神、順服神的權柄,就不必倚靠「馬兵」或任何先進武器,因為神自己會為祂的百姓爭戰。所以大衛「將拉戰車的馬砍斷蹄筋」,免得百姓把信心放在眼見的馬匹車輛上。有利的環境、條件雖然好,但也很容易使屬靈的生命停滯不前、甚至後退,因為人的眼目很容易從神的身上轉移到人以為可靠的事物上,結果迷失了方向。大衛主動除去了這個試探,讓百姓學習單單仰望神:「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 【撒下八5】「大馬色的亞蘭人來幫助瑣巴王哈大底謝,大衛就殺了亞蘭人二萬二千。」 〔呂振中譯〕「大馬色的亞蘭人來幫助瑣巴王哈大底謝,大衛就擊殺了亞蘭人二萬二千。」 〔原文字義〕「大馬色」安靜的粗麻紡織者;「亞蘭」被高舉。 〔文意註解〕「大馬色的亞蘭人來幫助瑣巴王哈大底謝,大衛就殺了亞蘭人二萬二千」:『大馬色的亞蘭人』即今敘利亞人,以大馬色為京城;『幫助瑣巴』瑣巴人乃是大馬色以北的亞蘭人(參閱3節註解),彼此同族。 【撒下八6】「於是大衛在大馬色的亞蘭地設立防營,亞蘭人就歸服他,給他進貢。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 〔呂振中譯〕「於是大衛在大馬色的亞蘭設立了駐防營;亞蘭人就臣服於大衛,帶着貢物而來。大衛無論往哪裏去,永恆主都使他得勝。」 〔原文字義〕「防營」要塞,行政長官;「歸服」臣僕;「得勝」使得勝,拯救。 〔文意註解〕「於是大衛在大馬色的亞蘭地設立防營,亞蘭人就歸服他,給他進貢」:『設立防營』指在藩屬國中設立的駐防軍兵營(參撒上十5;十三3)。 「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意指大衛戰無不勝。 〔話中之光〕(一)「耶和華都使他得勝」(6,14節),表明大衛並不是戰無不克的軍事天才,他的得勝乃是支取神的得勝。因著完全順服神,才能顯出神完全的得勝。 (二)聖經對大衛戰爭的評論:「耶和華都使他得勝」或「耶和華拯救他」,就說明大衛並非真正是戰無不克的軍事天才,他也可能被打敗,甚至戰死,但是神動手幫助他,使他獲勝。我們如果在順境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己根本就是「會失敗的凡人」,而「神使我們得勝」嗎?還是我們自認自己是天才,本來就應該成功的? (三)本章聖經中曾兩次說:「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使他得勝。」這說出大衛的得勝是出於耶和華,是耶和華使他得勝隨著他。我們知道舊約的大衛,乃預表新約的王主耶穌基督。大衛的得勝,乃是預表天國的王,即萬主之主,祂無往不勝。「看哪!…大衛的根,祂已得勝」(啟五5)。這是說出大衛的得勝,完全是根據與耶穌的得勝,哈利路亞!祂是大衛的根,祂也是一切屬祂的人之根,祂已得勝,我們也得勝了! 【撒下八7】「他奪了哈大底謝臣僕所拿的金盾牌,帶到耶路撒冷。」 〔呂振中譯〕「大衛取了哈大底謝的臣僕身上的金擋牌,帶到耶路撒冷來。」 〔原文字義〕「帶到」進入。 〔文意註解〕「他奪了哈大底謝臣僕所拿的金盾牌,帶到耶路撒冷」:『所拿的金盾牌』意指國王上戰場時,王的隨從人員為他背負的金質盾牌。 【撒下八8】「大衛王又從屬哈大底謝的比他和比羅他城中奪取了許多的銅。」 〔呂振中譯〕「大衛王又從哈大底謝的比他〔或譯:提巴〕和比羅他城中奪取了極多的銅。」 〔原文字義〕「比他」安全;「比羅他」柏樹叢;「許多(原文雙字)」許多,為大(首字);極度地,非常地(次字)。 〔文意註解〕「大衛王又從屬哈大底謝的比他和比羅他城中奪取了許多的銅」:『比他和比羅他』確實地點不詳,可能兩城相距不遠,且其中之一為瑣巴國的京城,都在大馬色的北方約50至80公里,在哈馬口附近;『奪取了許多的銅』後來作了所羅門建造聖殿的材料(參代上十八8)。 【撒下八9】「哈馬王陀以聽見大衛殺敗哈大底謝的全軍,」 〔呂振中譯〕「哈馬王陀以聽見大衛擊敗了哈大底謝的全軍,」 〔原文字義〕「哈馬」堡壘;「陀以」流蕩;「殺敗」打擊,殺害;「全軍」武力,軍隊。 〔文意註解〕「哈馬王陀以聽見大衛殺敗哈大底謝的全軍」:『哈馬』是瑣巴的北方鄰國,也屬於亞蘭人;『哈馬王陀以』與瑣巴王哈大底謝對敵(參10節)。 【撒下八10】「就打發他兒子約蘭去見大衛王,問他的安,為他祝福,因為他殺敗了哈大底謝。原來陀以與哈大底謝常常爭戰。約蘭帶了金銀銅的器皿來,」 〔呂振中譯〕「就打發他的兒子哈多蘭〔傳統:約蘭〕來見大衛王,向他問安,慶祝他有福,因為他和哈大底謝交戰、竟擊敗了他;原來陀以跟哈大底謝常有戰事。約蘭〔傳統:亞蘭〕手裏還帶着銀器金器和銅器來。」 〔原文字義〕「約蘭」耶和華是被稱頌的;「爭」戰鬥,作戰;「戰」戰役,戰爭。 〔文意註解〕「就打發他兒子約蘭去見大衛王,問他的安,為他祝福,因為他殺敗了哈大底謝」:『他兒子約蘭』約蘭是一個以色列名字,原名「哈多蘭」(代上十八10),特地改名,顯然是為了討好大衛。 「原來陀以與哈大底謝常常爭戰。約蘭帶了金銀銅的器皿來」:約蘭隨身攜帶了珍貴的金屬器皿作為貢品。 【撒下八11】「大衛王將這些器皿,和他治服各國所得來的金銀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 〔呂振中譯〕「這些器皿大衛王也分別為聖獻與永恆主,連同他所祝聖過的金銀,他從征服的各國、」 〔原文字義〕「治服」制服,使受奴役;「分別為聖」使成聖,分別;「獻給」(原文與「分別為聖」同字)。 〔文意註解〕「大衛王將這些器皿,和他治服各國所得來的金銀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大衛不肯將所得的貢物和戰利品據為己有,而把它們『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表明他承認得勝並非倚靠自己的能力,而是神使他得勝(參6節)。 〔話中之光〕(一)大衛看出戰爭的勝利並非來自自己的能力,而是來自神的保守,所以他願意把戰利品都獻給神。雖然神說大衛「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撒下二十二8),沒有允許大衛建造聖殿,但大衛沒有感到任何委屈,也沒有影響為神擺上的心,反而「在困難之中為耶和華的殿預備了金子十萬他連得,銀子一百萬他連得,銅和鐵多得無法可稱」(代上二十二13)。 (二)大衛雖沒有建造聖殿,卻努力作各樣的準備。所羅門若沒有父親為他收集金銀,他也不能作成建殿的事。所以別人勞苦,我們就享受那成果,建殿的事是神歸功於每個有份的人。當所羅門完成這項工程,神不忘記大衛。獎賞是按各人的工作照比例賜給的。 (三)當我們制伏仇敵,取得擄物,將這些獻給神,使人得益,這原是美事。大衛可以作得到,我們也可以,在我們失敗與過錯之中,就得著能力,幫助與引導別人。主耶穌受死,就取得死亡與陰間的鑰匙。祂有能力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現在祂長遠活著,為眾人代求(參來七25)。 (四)本章主要的教訓是預表神的目的,說明外邦人應貢獻建殿的事。所羅門的聖殿預表教會。從各族、各民、各人之中都招集起來,建成靈宮。全世界都要為這聖潔的殿而貢獻,有預備的過程中雖是神秘的,不久必顯露十足的榮耀。讀以色列民族的史事,真是瞭解神的心意,神招聚他們自東自西都一起到祂面前。 (五)我們事奉神,受託作祂的工,也常常蒙神的祝福,將諸般的恩典和豐富賞賜給我們,我們理當將神所賜給我們的,有所奉獻,不應全數據為己有,而不讓神使用。舊約中的聖殿,正是新約時代教會的預表。大衛為我們留下榜樣,說明為神工作的成果,應該歸給教會,那原是神所賜給教會的,不是為自己。許多人在這一點上失敗。將工作的果子緊緊抓在自己的手中,以之堅固自己的工作,而不使之建立教會。這樣的工作在基本上有問題,是失敗的工作,因為不是照著神的計畫,不成全神的目的。一個忠心事奉主的僕人,總是先叫神和人有所得著,他往往忽略自己,忘記自己的需要,這樣的人神方能託付交給他,並加以祝福。 【撒下八12】「就是從亞蘭、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得來的,以及從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所掠之物。」 〔呂振中譯〕「從以東〔傳統:亞蘭〕、從摩押、從亞捫人、非利士人、亞瑪力人,從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所掠得來的、都分別為聖,獻與永恆主。」 〔原文字義〕「亞捫」部落的;「非利士」移居者;「亞瑪力」山谷的居住者;「所掠之物」掠奪品,戰利品。 〔文意註解〕「就是從亞蘭、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得來的,以及從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所掠之物」:本節說明戰利品的來源,它們都是以色列四圍的鄰國,若按照時針方向,從北方轉東方,再轉南方而到西南方列名,應為:瑣巴、亞蘭、亞捫、摩押、亞瑪力人、非利士。 【撒下八13】「大衛在鹽谷擊殺了亞蘭(或作“以東”。見詩篇60篇詩題)一萬八千人回來,就得了大名。」 〔呂振中譯〕「大衛在鹽谷擊敗了以東〔傳統:亞蘭〕一萬八千人回來以後、就得了大名聲。」 〔原文字義〕「得了」做,製作;「大名」名字,名聲。 〔文意註解〕「大衛在鹽谷擊殺了亞蘭一萬八千人回來,就得了大名」:『鹽谷』應是死海以南的亞拉巴曠野;『亞蘭』又是另一個抄寫之誤,應為「以東」(代上十八12;參14節)。 〔話中之光〕(一)大衛在戰場上揚威,使他得了大名。大衛的名字不單是在以色列,就是在外邦,耶穌家傳戶曉,而且流傳到後世,至今不衰。這裡也有預表的意義,說出我們的主,祂的尊名在全地,在永世,是何其美!祂的名字超乎萬名之上,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於父神。 【撒下八14】「又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以東人就都歸服大衛。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 〔呂振中譯〕「他又在以東設立駐防營;他在全以東設立了駐防營,全以東就都臣服於大衛。大衛無論往哪裏去,永恆主總使他得勝。」 〔原文字義〕「以東」紅。 〔文意註解〕「又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以東人就都歸服大衛」:本句佐證13節的「亞蘭」實為「以東」。這樣,所有以色列的鄰國,都被大衛征服。 「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意指大衛戰無不勝(參6節下半)。 〔話中之光〕(一)當大衛前往北方的瑣巴攻擊亞蘭人時(參3節),以東從南面入侵,約押和亞比篩(參代上十八12)轉回迎戰以東。在危急之中,大衛首先向神認罪(參詩六十1~3),反省自己陷入兩線作戰,是否是因為個人的野心膨脹。當「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撒下八6)的時候,肉體難免就會出頭;此時,神突然讓大衛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危機之中,好讓他清醒過來,認識到「人的説明是枉然的」(詩六十11),回轉單單倚靠神(參詩六十12),最終贏得了這場爭戰。因著這一段歷史,大衛寫出了詩篇第六十篇。 (二)聖靈第一次說「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6節),是說大衛主動出擊,打敗了「亞蘭、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12節),征服了從埃及小河到哈馬口的整個應許之地(參民三十四2~12),是全面的得勝;聖靈第二次說「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14節),是說大衛打敗了入侵的以東人,超出了應許之地的範圍,是得勝有餘。神所賜的得勝,不是局部的得勝、也不是勉強的得勝,而是完全的得勝,並且「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7)。 (三)神的兒女蒙了神的恩典,最難記得施恩的主。一般的君王,打了勝仗,總是說,將士用命,領導有方,立小題大作的紀功碑,或竟乾脆製造謊言鬼話,來把王捧成英雄,成了神。但大衛知道,戰爭的勝敗,在於耶和華。因此,他自己不敢居功,也不忘感謝神的恩典,並且照律法的規定,把掠得的戰利品,和外國的貢品,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 【撒下八15】「大衛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又向眾民秉公行義。」 〔呂振中譯〕「大衛作王管理全以色列;大衛對他的眾民都秉公行義。」 〔原文字義〕「秉公(原文雙字)」做,製作(首字);審判,正義(次字);「行義」公平,公義。 〔文意註解〕「大衛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又向眾民秉公行義」:『以色列眾人的王』意指以色列眾支派全民的王;『秉公行義』意指秉持公義的原則審判且施政。 〔話中之光〕(一)以色列人要求耶和華為他們立王的時候,撒母耳訂下了一國之君應守的準則(參撒上十25),其中一定包括了「秉公行義」的施政原則。「公平」(賽三十18)和「公義」(詩三十六6)都是神的性情,神國度的君王必須按著神的性情來治理(參詩八十九14)。 (二)大衛有了神的應許,但卻不是躺著等待神來堅立國度,而是緊緊抓住神的應許,一面對外南征北戰,一面對內「向眾民秉公行義」,積極支取神的得勝。雖然神自己會負責成就祂的應許,但「與神同工」(林前三9)的人不能消極怠工,應當緊緊跟上神的帶領,因為「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林前三8)。人若不肯忠心在神面前盡本分,「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六7)。 (三)大衛得眾民喜愛(參撒下三36),不在於他討好人,乃因想討神喜悅。有些人常極力贏取個人的聲望,卻從來不能成功。得到百姓的稱讚其實並不重要,不要浪費時間與心機,只為贏得大眾的讚許,要極力行當行的事,這樣,神與人才會看重你。 【撒下八16】「洗魯雅的兒子約押作元帥;亞希律的兒子約沙法作史官;」 〔呂振中譯〕「洗魯雅的兒子約押統領軍隊;亞希律的兒子約沙法做通知官;」 〔原文字義〕「洗魯雅」香膏;「約押」耶和華是父;「元帥」軍隊;「亞希律」孩子的弟兄;「約沙法」耶和華已審判,耶和華所審判的;「史官」紀念,記憶。 〔文意註解〕「洗魯雅的兒子約押作元帥;亞希律的兒子約沙法作史官」:『洗魯雅』她是大衛的姊姊;『洗魯雅的兒子約押』他是大衛的外甥;『元帥』指全軍統帥;『約沙法』聖經中有不少同名不同人;『史官』負責記錄國務文件並管理歷史檔案。 【撒下八17】「亞希突的兒子撒督和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作祭司長;西萊雅作書記;」 〔呂振中譯〕「亞希突的兒子撒督、和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做祭司長;西萊雅〔或譯:沙威沙〕做祕書;」 〔原文字義〕「亞希突」我的兄弟是美善的;「撒督」公義;「亞比亞他」我父真偉大;「亞希米勒」我兄弟是王,王的兄弟;「西萊雅」耶和華是統治者;「書記」描述,記載。 〔文意註解〕「亞希突的兒子撒督和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作祭司長」:『亞希突的兒子撒督』是亞倫兒子以利亞撒的後裔(參代上六4~8),非尼哈家系的祭司(參民二十五11);『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又是另一個抄寫之誤,應為「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亞他」(參撒上二十二20;撒下十五24,29;王上一7),亞比亞他是亞倫之子以他瑪的後裔(參代上二十四3),屬於以利家系的祭司(參撒上十四3);『祭司長』亦即大祭司,大祭司的職位在所羅門時代由亞比亞他轉到撒督(參王上二35;代上二十九22),應驗了神棄絕以利家的預言(參撒上二35~36)。 「西萊雅作書記」:『西萊雅』又名「示法」(撒下二十25)、「示沙」(王上四3)、「沙威沙」(代上十八16);『書記』負責處裡外交事務。 【撒下八18】「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統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大衛的眾子都作領袖。」 〔呂振中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統轄〔傳統:和〕做衛兵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大衛的兒子都做祭司。」 〔原文字義〕「耶何耶大」耶和華知曉;「比拿雅」耶和華已建造;「基利提人」行刑人;「比利提人」僕從;「領袖」祭司。 〔文意註解〕「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統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聖經中有十幾位同名不同人的比拿雅,但這位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在伴隨大衛逃避掃羅王之追殺時,即已在勇士中間嶄露頭角(參撒下二十三20,22),後來大衛立他作護衛長(參撒下二十三23);『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這兩類人不是一般軍人,而是以家臣身分服務大衛的雇傭兵(參王上一36~38),作大衛的近身侍衛。 「大衛的眾子都作領袖」:『領袖』原文字面意義是「祭司」,可能指在王室眾多女兒、家臣、僕婢中具有領導地位,如同所謂「家庭祭司」一樣,作各家的代表。 〔話中之光〕(一)15~18節是大衛國度的行政組織,以色列的國家體制開始制度化。神的國度不是只講愛心、只要火熱、只傳福音就可以了,還必須有規矩,「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林前十四40),「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林前十四33)。神的百姓各就各位,神的國度才能「堅立」(撒下七16);新約的信徒「循規蹈矩」,才能站穩信心的腳步,「信基督的心也堅固」(西二5)。 叁、靈訓要義 【得勝的王】 一、在軍事上得勝: 1.「此後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把他們治服,從他們手下奪取了京城的權柄」(1節):治服非利士人。 2.「又攻打摩押人,使他們躺臥在地上,用繩量一量,量二繩的殺了,量一繩的存留。摩押人就歸服大衛,給他進貢」(2節):征服摩押人。 3.「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往大河去,要奪回他的國權。大衛就攻打他,擒拿了他的馬兵一千七百,步兵二萬;將拉戰車的馬砍斷蹄筋」(3~4節):擊敗瑣巴王哈大底謝。 4.「大馬色的亞蘭人來幫助瑣巴王哈大底謝,大衛就殺了亞蘭人二萬二千。於是大衛在大馬色的亞蘭地設立防營,亞蘭人就歸服他,給他進貢」(5~6節):征服大馬色的亞蘭人。 5.「大衛在鹽谷擊殺了亞蘭(以東之誤)一萬八千人回來,就得了大名。又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以東人就都歸服大衛」(13~14節):征服以東人。 6.「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6,14節):勝過四圍鄰國。 二、在財物上得勝: 1.「他奪了哈大底謝臣僕所拿的金盾牌,帶到耶路撒冷。大衛王又從屬哈大底謝的比他和比羅他城中奪取了許多的銅」(7~8節):奪取了許多的銅。 2.「哈馬王陀以聽見大衛殺敗哈大底謝的全軍,就打發他兒子約蘭去見大衛王,…約蘭帶了金銀銅的器皿來」(9~10節):進貢金銀銅的器皿。 3.「大衛王將這些器皿,和他治服各國所得來的金銀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就是從亞蘭、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得來的,以及從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所掠之物」(11~12節):將全部擄物和貢物都分別為聖獻給神。 三、在治理上得勝: 1.「大衛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又向眾民秉公行義」(15節):施政秉公行義。 2.「洗魯雅的兒子約押作元帥;亞希律的兒子約沙法作史官;亞希突的兒子撒督和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作祭司長;西萊雅作書記;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統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大衛的眾子都作領袖」(16~18節):用人唯才,確立制度。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下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