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下第十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大衛戰勝亞捫人與亞蘭人】

    一、大衛遣使安慰亞捫新王被辱(1~5)

    二、大衛戰勝亞捫人及其雇傭兵亞蘭人(6~13)

    三、大衛再勝亞蘭人(14~19)

 

貳、逐節詳解

 

【撒下十1「此後,亞捫人的王死了,他兒子哈嫩接續他作王。」

   〔呂振中譯〕此後亞捫人的王死了,他的兒子哈嫩接替他作王。

   〔原文字義〕「亞捫」部落的;「哈嫩」蒙喜愛的。

   〔文意註解〕「此後,亞捫人的王死了,他兒子哈嫩接續他作王」:『亞捫人』羅得的後裔,其疆界位於希實本以北,基列以東,巴珊以南,阿拉伯沙漠以西,即雅博河和亞嫩河兩河之間的上游,以拉巴為京城,即今約但王國的首府。

   〔話中之光〕()這裡提到大衛要恩待亞們王哈嫩。亞捫人和摩押人的先祖,同屬羅得的後裔,其歷史很不光榮,是出於亂倫(參創二十章)。聖經說:「亞捫人或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他們的子孫雖過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申二十三3)。這樣的一族,大衛竟然加以恩待,可見大衛恩典的度量,是越過越擴大,是遠超我們的想像。這說明神的恩典,經過大衛傾注在以色列人中間,又從祂的選民中滿溢出來,擴大到原來在恩典之外的外邦人,大衛屬靈的光景,可以說是達到高舉。

         ()不只能愛不可愛的,且能愛仇敵,彼得在他所寫的後書中勉勵我們說,「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兄弟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一7)。末了的「眾人的心」是譯聖經者所加上的,原文中並沒有這幾個字。如果將它直譯「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這愛是沒有止境的,所以要一直加上去。愛心的不斷增添,是屬靈長進的必然結果。

 

【撒下十2「大衛說: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於是大衛差遣臣僕,為他喪父安慰他。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境內,」

   〔呂振中譯〕大衛說:『我要以厚愛待拿轄的兒子哈嫩,如同他父親以厚愛待我一樣。於是大衛差遣臣僕做代表為哈嫩父親的喪事去慰問他。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地方。

   〔原文字義〕「厚待」作,製作;「我的恩典(原文雙同字)」善良,慈愛;「安慰」安慰,同情。

   〔文意註解〕「大衛說: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拿轄厚待我』可能是在大衛逃避掃羅的追殺期間,得到過亞捫王拿轄的幫助,因為亞捫人曾經和掃羅有過爭戰(參撒上十一1~12)

         「於是大衛差遣臣僕,為他喪父安慰他。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境內」:派遣使者慰問新王,是古時友好國家間的慣行禮節。

 

【撒下十3「但亞捫人的首領對他們的主哈嫩說:大衛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嗎?

   〔呂振中譯〕但是亞捫人的首領對他們的主上哈嫩說:『大衛差遣慰問者到你這裏來,你看、他是敬重你父親麼?大衛差遣他的臣僕到你這裏來、豈不是窺察偵探、來傾覆這城麼?』

   〔原文字義〕「首領」族長,長老;「主」主人,國王;「尊敬」有份量,有尊榮;「詳察窺探」探索,尋覓;「傾覆」(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但亞捫人的首領對他們的主哈嫩說:大衛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亞捫王的臣僕誤解大衛派使者的動機。

         「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嗎?」: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撒下十4「哈嫩便將大衛臣僕的鬍鬚剃去一半,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使他們露出下體,打發他們回去。」

   〔呂振中譯〕哈嫩便拿大衛的臣僕、將他們的鬍鬚剃掉了一半,又把他們的衣裳割斷半截、到臀部,然後把他們放走。

   〔原文字義〕「割斷」砍掉,砍下。

   〔文意註解〕「哈嫩便將大衛臣僕的鬍鬚剃去一半」:『鬍鬚剃去一半』古時希伯來男人蓄鬍是尊嚴和榮譽的記號,所以剃鬍鬚是一種奇恥大辱。

         「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使他們露出下體,打發他們回去」:『露出下體』與剃鬍鬚是同樣的侮辱。羞辱使者等同宣戰。

   〔話中之光〕()許多誤會起自猜疑,許多爭端出於輕信無稽的傳言,惡意的猜疑,加上舌頭未受割禮,聽的人再加上自己的結論,繪聽繪影,廣為傳播,魔鬼就坐收其利了。教會中許多難處,就是這樣引起的,我們永遠不會對這些事提防得太過!妄聽傳言已經大錯,輕易採信遞加行動,往往鑄成無法彌補的禍害。哈嫩的輕狂,實在令人扼腕。

         ()大衛所差去的臣僕,處在眾目睽睽,瞪目敵視之下,忍受難堪的屈辱,心中的痛苦真是難以言宣。這裡能幫助我們領會,神差遣祂的愛子來拯救罪人,卻橫遭世人的棄絕,將他掛在十字架上,明明的羞辱祂。世人對神向人所施無比的恩愛,竟報之以羞辱和殺害。哦,世人因為被撒旦所愚弄,瞎了心眼,竟如此對待神所差來的使者!將祂掛在十字架上,這真是太對不起恩愛的神。難怪當我們蒙恩得救的時候,一想到這裡,就要難過,向神認罪。我們應當知道,主是赤露著身子,被懸掛在十字架上,因為貪婪的兵丁,將主的衣服剝奪,加以瓜分,在環伺著的眾人面前,那羞辱是何等的難以忍受啊!

 

【撒下十5「有人告訴大衛,他就差人去迎接他們;因為他們甚覺羞恥,告訴他們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起再回來。

   〔呂振中譯〕有人告訴大衛,大衛就打發人去迎接他們;因為那些人非常羞恥,王就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你們的鬍鬚長起來了再回來。』

   〔原文字義〕「迎接」遭遇,降臨;「甚覺」極度地,非常地;「羞恥」被羞辱;「耶利哥」它的月亮。

   〔文意註解〕「有人告訴大衛,他就差人去迎接他們;因為他們甚覺羞恥」:『甚覺羞恥』使者的羞恥就是差遣者──王──的羞恥。

         「告訴他們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起再回來」:大衛自己亦覺受辱,故此,他不讓他們公開露面,直至「傷害」看不出來為止。

   〔話中之光〕()本節很有屬靈的意義,從前的鬍鬚,乃代表天然的榮耀;再長出來的鬍鬚,是復活的榮耀。我們為主若肯失去天然的榮耀;將來必從主那裡得到復活的榮耀。我們的主從死裡復活時,祂為全人類所承擔的罪和羞辱並死亡,耶穌勸都滾去了。所以父神用右手將祂高舉得著尊貴榮耀為冠冕。感謝神,祂所受的羞辱和痛苦是暫時的,所得著的榮耀是永遠的。今日一切有份與主所受的羞辱和苦難的,必承受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撒下十6「亞捫人知道大衛憎惡他們,就打發人去,招募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與瑪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萬二千。」

   〔呂振中譯〕亞捫人見自己成了大衛所厭惡的,就打發人去雇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又雇了瑪迦王一千人、和陀伯人一萬二千人。

   〔原文字義〕「憎惡」可曾,發臭;「招募」雇用;「伯利合」道上之家;「亞蘭」被高舉;「瑣巴」哨站;「瑪迦」壓制;「陀伯」好。

   〔文意註解〕「亞捫人知道大衛憎惡他們,就打發人去」:『憎惡他們』意指彷彿發臭之物,須從眼前挪開一樣的憎嫌。

         「招募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與瑪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萬二千」:這些都是四散的亞蘭人小國,因當時亞蘭人還沒有統一的國家。

   〔話中之光〕()由於哈嫩聽了錯誤的勸告,懷疑大衛差去的臣僕不懷好意,因此羞辱了他們。之後他得知大衛憎惡他們,就立刻調集軍隊準備作戰。他本來應當仔細考慮臣僕的獻策,即或不然,也應當與大衛洽談;而他既不肯認錯,又在出錯時動兵。我們常常為自己辯護而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不願道歉去消除對方的怒氣,我們應當尋求和睦,避免爭戰。

 

【撒下十7「大衛聽見了,就差派約押統帶勇猛的全軍出去。」

   〔呂振中譯〕大衛聽見了,就差派約押帶着全隊勇士出去。

   〔原文字義〕「約押」耶和華是父;「勇猛的」強大的,大能的。

   〔文意註解〕「大衛聽見了,就差派約押統帶勇猛的全軍出去」:『勇猛的全軍』原文是「強壯的整個軍隊」,可能指不是一般的民兵,而是職業軍人。

 

【撒下十8「亞捫人出來在城門前擺陣;瑣巴與利合的亞蘭人、陀伯人並瑪迦人,另在郊野擺陣。」

   〔呂振中譯〕亞捫人出來,在城門外擺陣;瑣巴和利合的亞蘭人跟陀伯人瑪迦人另外在野地裏擺陣。

   〔原文字義〕「擺」安排,排列;「陣」戰爭;「郊野」田野,鄉間。

   〔文意註解〕「亞捫人出來在城門前擺陣」:『城門前』指亞捫人的京城拉巴(參撒下十二26)的城門前面。

         「瑣巴與利合的亞蘭人、陀伯人並瑪迦人,另在郊野擺陣」:『郊野』指城郊的開闊地。這樣,如果以色列人上前攻擊城門前的亞捫人,亞蘭人便會上來從後面夾攻。

 

【撒下十9「約押看見敵人在他前後擺陣,就從以色列軍中挑選精兵,使他們對著亞蘭人擺陣。」

   〔呂振中譯〕約押見前後都有戰陣擺着,就從以色列所有的精兵中挑選了一些來,把他們擺好了陣、以便對亞蘭人接戰。

   〔原文字義〕「挑選精兵(原文雙同字)」挑選,選擇。

   〔文意註解〕「約押看見敵人在他前後擺陣,就從以色列軍中挑選精兵,使他們對著亞蘭人擺陣」:『挑選精兵』指挑選善於對付亞蘭人戰車(18節;撒下八4)的經驗戰士。

 

【撒下十10「其餘的兵交與他兄弟亞比篩,對著亞捫人擺陣。」

   〔呂振中譯〕卻把其餘的兵眾交在他兄弟亞比篩手下,使他擺陣、去對亞捫人接戰。

   〔原文字義〕「亞比篩」我父是禮物。

   〔文意註解〕「其餘的兵交與他兄弟亞比篩,對著亞捫人擺陣」:『亞比篩』是約押的兄弟兼副手,是大衛三個勇士的首領,曾單槍殺了三百人(參代上十一20)

 

【撒下十11「約押對亞比篩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你。」

   〔呂振中譯〕約押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救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救你。

   〔原文字義〕「強過」強壯,加強;「幫助」拯救,解救。

   〔文意註解〕「約押對亞比篩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救你」:意指:(1)對作戰的部署沒有完全把握;(2)須視戰場實際發展情勢;(3)彼此支援,分頭赴敵。

   〔話中之光〕()在戰爭中,戰略,計畫,訓練,戰技,勇猛,都是很重要的,但沒有甚麼能夠代替同心聯合的行動。並肩作戰,默契與合作是最不可缺少的。這兩兄弟在出陣之先的相約呼應,說明了在教會事奉上肢體配搭的原則,而教會正面臨仇敵的多方攻擊,眾肢體必須並肩作戰,方能克敵,如果單獨行動和各不相顧,定規是給敵人個別擊破。

         ()屬靈爭戰的第一個要件是肢體的配搭與相助。他們是同在一個陣營裏,同站在神見證的一面,並且是向兩面作戰,分開在兩個戰場。他們是彼此連結在一起,任何一方面的得勝或失敗都影響另一方。若要知道在戰爭中誰強過誰,那就必須隨時注意戰場上的變化。用屬靈的話來說,你就必須隨時注意肢體們的遭遇。

 

【撒下十12「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願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

   〔呂振中譯〕你只要剛強;我們都要為我們的人民和我們的上帝的城市〔或譯:上帝的櫃〕而奮勇;願永恆主按他所看為好的而行。』

   〔原文字義〕「剛強」強壯,加強;「作大丈夫」(原文與「剛強」同字);「意旨」好的,令人愉悅的。

   〔文意註解〕「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 『本國的民』指血肉之親的同胞;『神的城邑』原文複數詞,意指國土;『都當剛強作大丈夫』原文前後同字,「剛強」即「大丈夫」,意指奮勇殺敵。

         「願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意指結果如何,只能交託給神,但願神的旨意成就。

   〔話中之光〕()屬靈戰的另一個要件就是爭戰的目的。你為甚麼爭戰?如果不知道爭戰的目的,那爭戰就是虛空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為甚麼去爭戰,所以不會看重那爭戰的結果。他們是非常清楚看見那爭戰的目的,約押說得很清楚,「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他們爭戰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為神的百姓和神的城邑爭戰,籠統的來說,那是為着神的名去爭戰。

         ()我們爭戰,不是要踐踏別人。我們爭戰,乃是為着神的名不受羞辱,乃是為着神的名不被人誤解,乃是要人知道神是怎樣的一位神,不能允許神的旨意被攔阻。他們出戰的態度非常可貴,不是為自己的得失和利益,乃是為神的榮耀和國度。只有持守著這一種態度的作戰,才是師出有名,才是站在耶和華的這一面。完全依靠祂,才能有把握。神的確是他們的後盾,因而他們大獲全勝。

         ()生活中我們對神的信仰與行為必須相稱。約押說:我們都當作大丈夫,換句話說,他們都應當做所當做的事,定出良謀和戰術,動用所有的資源來爭戰。他又說,「願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他知道爭戰的結果在於神。我們應當善用才智與資源,好好順服神,並倚靠神得享美果。

         ()屬靈戰要在戰中把自己交託在神的手裡。約押說:「願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衹求神的旨意成就。這話裡是有話的,因為憑神的旨意而行,那就包括了好些情形在裏面,第一,我可能戰死在戰場上,或者我可能受傷。但是不管戰死或是受傷,我沒有後悔,因為我看見這是神的旨意成全。其次,爭戰在人的估計中,可能是得勝,也可能不得勝,但是不管得勝或是不得勝,這都掌握在神的手裡。也許神會允許我們有點小挫折,但是為了祂的名,祂總會叫我們得勝。在最後的得勝沒有來到以前,一些挫折不要叫我們喪氣,也不要把我們帶到灰心絕望的光景裡。

 

【撒下十13「於是,約押和跟隨他的人,前進攻打亞蘭人,亞蘭人在約押面前逃跑。」

   〔呂振中譯〕於是約押和跟隨的兵眾往前進、去攻打亞蘭人;亞蘭人竟從約押面前逃跑了。

   〔原文字義〕「跟隨」拉近,靠近;「逃跑」逃離,奔逃。

   〔文意註解〕「於是,約押和跟隨他的人,前進攻打亞蘭人,亞蘭人在約押面前逃跑」:『亞蘭人在約押面前逃跑』意指亞蘭人戰敗潰逃。

 

【撒下十14「亞捫人見亞蘭人逃跑,他們也在亞比篩面前逃跑進城。約押就離開亞捫人那裡,回耶路撒冷去了。」

   〔呂振中譯〕亞捫人見亞蘭人逃跑了,他們也就從亞比篩面前逃跑,進城去。約押便從亞捫人那裏回來,到了耶路撒冷。

   〔原文字義〕「離開」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亞捫人見亞蘭人逃跑,他們也在亞比篩面前逃跑進城」:亞捫人見狀怯戰退進城內,靠城牆防禦。

         「約押就離開亞捫人那裡,回耶路撒冷去了」:聖經學者認為時值秋冬換季之際,雨季即將來臨,不宜圍城,只好暫時罷兵回師。

 

【撒下十15「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又聚集。」

   〔呂振中譯〕亞蘭人見自己在以色列人面前被擊敗了,就再集合為一。

   〔原文字義〕「打敗」擊打;「聚」招聚;「集」聯合地,共同地。

   〔文意註解〕「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又聚集」:亞蘭人捲土重來。

 

【撒下十16「哈大底謝差遣人,將大河那邊的亞蘭人調來。他們到了希蘭,哈大底謝的將軍朔法率領他們。」

   〔呂振中譯〕哈大底謝差遣人將大河那邊的亞蘭人調出來;他們到了希蘭,有哈大底謝的將軍朔法在他們前面率領着。

   〔原文字義〕「哈大底謝」大能是幫助;「希蘭」堅固防守;「將軍(原文雙字)」統領(首字);軍隊(次字);「朔法」擴張。

   〔文意註解〕「哈大底謝差遣人,將大河那邊的亞蘭人調來」:『哈大底謝』是當時亞蘭人的盟主;『大河』指幼發拉底河;『大河那邊的亞蘭人』他們可能受雇於哈大底謝。

         「他們到了希蘭,哈大底謝的將軍朔法率領他們」:『希蘭』確實地點不詳,位於瑣巴(參撒下八3)境內某處;『將軍朔法』亞蘭人名將,後來被以色列軍殺死(18節;代上十九18)

 

【撒下十17「有人告訴大衛,他就聚集以色列眾人,過約但河,來到希蘭。亞蘭人迎著大衛擺陣,與他打仗。」

   〔呂振中譯〕有人告訴大衛,大衛就聚集了以色列眾人,過約們河來到希蘭。亞蘭人擺好了陣迎接大衛,同他交戰。

   〔原文字義〕「聚集」招聚;「約但河」下降。

   〔文意註解〕「有人告訴大衛,他就聚集以色列眾人,過約但河,來到希蘭」:大衛在大馬色的亞蘭地設有防營(參撒下八6),防備亞蘭人集結大軍的敵對企圖。因此大衛一接到消息,就率軍前來討伐。

         「亞蘭人迎著大衛擺陣,與他打仗」:戰爭一觸即發。

 

【撒下十18「亞蘭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大衛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人,四萬馬兵,又殺了亞蘭的將軍朔法。」

   〔呂振中譯〕亞蘭人從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大衛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人馬,四萬馬兵,又擊殺了亞蘭的軍長朔法、使他死在那裏。

   〔原文字義〕「殺了(首字)」殺害;「殺了(次字)(原文雙字)」打擊(首字);死(次字)

   〔文意註解〕「亞蘭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結果亞蘭人再度被打敗。

         「大衛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人,四萬馬兵」:『七百輛戰車』又是抄寫的錯誤,應作「七千輛戰車」(參代上十九18);『四萬馬兵』別處聖經記載「四萬步兵(參代上十九18),大概是馬兵和步兵合計共有四萬。

         又殺了亞蘭的將軍朔法」:原文說他「死在那裡」。

 

【撒下十19「屬哈大底謝的諸王,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與以色列人和好,歸服他們。於是亞蘭人不敢再幫助亞捫人了。」

   〔呂振中譯〕臣服於哈大底謝的眾王見自己在以色列人面前被擊敗了,就跟以色列人講和,臣服於他們。於是亞蘭人懼怕、不再救助亞捫人了。

   〔原文字義〕「和好」締結和約,和平;「歸服」工作,服事。

   〔文意註解〕「屬哈大底謝的諸王,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與以色列人和好,歸服他們」:『諸王』指亞蘭人諸小王;『與以色列人和好』指與以色列人締結和約;『歸服他們』指向大衛稱臣進貢。

         「於是亞蘭人不敢再幫助亞捫人了」:『亞捫人』一旦失去亞蘭人的幫助,很快就被大衛徹底打敗了(參撒下十二26)

 

叁、靈訓要義

 

【屬靈的爭戰】

   一、爭戰的原因:

         1.來自仇敵撒但的挑釁:「哈嫩便將大衛臣僕的鬍鬚剃去一半,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使他們露出下體,打發他們回去」(4)

         2.消極方面──被迫應戰:「亞捫人知道大衛憎惡他們,就打發人去,招募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與瑪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萬二千」(6)

         3.積極方面──為神榮耀:「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12)

   二、爭戰的要件:

         1.關心肢體的感受:「有人告訴大衛,他就差人去迎接他們;因為他們甚覺羞恥,告訴他們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起再回來」(5)

         2.分配肢體的責任:「約押看見敵人在他前後擺陣,就從以色列軍中挑選精兵,使他們對著亞蘭人擺陣。其餘的兵交與他兄弟亞比篩,對著亞捫人擺陣」(9~10)

         3.肢體協調相助:「約押對亞比篩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你」(11)

         4.剛強作大丈夫:「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12)

         5.全然交託給神:「願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12)

         6.直到全然得勝:「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又聚集。被以色列人打敗,歸服他們。於是亞蘭人不敢再幫助亞捫人了」(1519)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下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