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下第十九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大衛勝利回朝】

    一、約押勸止大衛為押沙龍哀哭(1~8)

    二、民心轉向前來迎接大衛返回京城(9~15)

    三、小人之輩示每和洗巴也來迎接(16~23)

    四、米非波設當面洗清誤會(24~30)

    五、巴西萊送王過約(31~39)

    六、猶大人與以色列人爭先恐後(40~43)

 

貳、逐節詳解

 

【撒下十九1「有人告訴約押說:王為押沙龍哭泣悲哀。

   〔呂振中譯〕有人告訴約押說:『看哪,王為押沙龍哭泣哀悼呢。』

   〔原文字義〕「哭泣」哭泣,哀號;「悲哀」哀哭,哀輓。

   〔文意註解〕「有人告訴約押說:王為押沙龍哭泣悲哀」:約押率軍返回瑪哈念途中獲悉大衛王為押沙龍之死哀哭不停。

   〔話中之光〕()百姓因大衛的悲傷而低落:展示了儘管以色列取得了勝利,卻不能享有快樂的兩個人物:(1)約押:違抗王命,無法制止自己的憤怒而終於殺害了押沙龍(參撒下十八11~15)。像這樣,憤怒催毀團契的秩序,奪走人們的喜悅,播種報復的種子(參撒下三27~30;王上二5~6;箴十六14;十九12)(2)領導者的偏愛是毀壞團契和睦的毒素。因此領導者應擁有寬闊的胸懷(參約十三1;多三2)

         ()不會控制自己的內心情緒的領袖不能正確地統治百姓(參箴二十五28)。對自己的感情過於敏感的大衛,不顧征討叛軍,卻因對兒子的憐憫而傷神。事實上,人的情緒和情感,有可能對團體帶來惡影響,因此應該自己控制自己(參腓二4)

 

【撒下十九2「眾民聽說王為他兒子憂愁,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

   〔呂振中譯〕那一天人民聽說王為他兒子憂傷,那一天得勝的歡樂竟變成了眾民的悲哀了。

   〔原文字義〕「憂愁」悲痛,苦惱;「悲哀」哀悼。

   〔文意註解〕「眾民聽說王為他兒子憂愁,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全軍歡慶得勝的氣氛,由於王為他兒子的不停哀哭而變成傷悲。

   〔話中之光〕()雖然神賜下了得勝,但大衛卻被肉體的感情所轄制,一時忘記了神的旨意和應許,只看見押沙龍給他感情上的滿足,卻看不見押沙龍已經成為神的仇敵。因此,大衛只顧「為他兒子憂愁」,卻不顧神的百姓和神的公義;只顧作一位失敗的父親,卻忘了得勝君王的職責,以致「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

 

【撒下十九3「那日眾民暗暗地進城,就如敗陣逃跑慚愧的民一般。」

   〔呂振中譯〕那一天眾民偷偷走着進城,就像眾民在戰場上逃跑、很覺慚愧、偷偷走了一樣。

   〔原文字義〕「暗暗地」偷偷地;「敗陣」戰役;「慚愧的」被羞辱。

   〔文意註解〕「那日眾民暗暗地進城,就如敗陣逃跑慚愧的民一般」:本當興高采烈凱旋遊行,卻轉變成偃旗息鼓悄悄進城,好像打了敗仗的軍隊一樣。

   〔話中之光〕()押沙龍失敗了(參撒下十八17),但撒但還沒有失敗;大衛外面的爭戰得勝了,但裡面的爭戰卻還沒有得勝。作為國度的君王,大衛有許多恢復的工作要做:同工的弟兄需要鼓勵,愚昧的弟兄需要挽回,無知的仇敵需要赦免。但是,大衛卻陷在肉體的感情裡不能自拔,國度的破口不但沒有被堵住,反而出現了更可怕的破口:一面是以色列還沒有合一;一面是眾民在得勝中失去了喜樂,若不及時堵住,正如約押所說的:「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7)

 

【撒下十九4「王蒙著臉,大聲哭號說:我兒押沙龍啊,押沙龍我兒,我兒啊!

   〔呂振中譯〕王蒙着臉;大聲哀呼,說:『我兒押沙龍阿,押沙龍我兒,我兒阿!』

   〔原文字義〕「蒙」遮掩;「大」巨大的。

   〔文意註解〕「王蒙著臉,大聲哭號說:我兒押沙龍啊,押沙龍我兒,我兒啊」:『蒙著臉,大聲哭號』大衛毫不掩飾他的悲戚,幾乎使得眾人的犧牲變成沒有意義。

 

【撒下十九5「約押進去見王,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

   〔呂振中譯〕約押進了屋子去見王,說:『你今天使你一切僕人的臉面都慚愧了;他們今天搭救了你的性命、你兒女和妻妾的性命;

   〔原文字義〕「慚愧」乾燥,乾枯;「性命」生命,自我。

   〔文意註解〕「約押進去見王,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臉面慚愧』意指臉面羞慚無光。

         「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他們』指犧牲自己,為你爭戰的軍人;『救了你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意指如此豐功偉業在你眼中竟不如押沙龍伊人。

   〔話中之光〕()大衛當時能作的最賢明的態度,應該是稱讚百姓的勞苦,並祝賀勝利。聖徒對鄰舍最智慧的處世態度應該是「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

         ()這位粗暴的老元帥嚴厲地責備了王在他回城軍兵面前的行為。這些人曾奮勇成功地作戰。他們曾為王和王的家人冒生命的危險,但他對他們卻沒有一句感謝的話。他只會想自己個人的損失。那天別人也在為喪失了兄弟、丈夫和父親而悲傷哀痛,他們為了使大衛可以繼續作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對王竟然毫無意義。這位老將的責備是鋒利而痛苦的,但他只是在說出刺耳的真理。

         ()我們可以從約押諫王的話學習:(1)大衛對押沙龍的憐憫,是無視為擊敗叛亂而努力的士兵的勞苦(5~6)(2)如果大衛再不結束悲傷,安慰百姓,那麼又將開始新的叛逆(7)。像這樣,善意的忠告可以搭救走錯路的弟兄(參箴十七10;二十七6;加二11~14;雅五19~20)

 

【撒下十九6「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將帥、僕人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

   〔呂振中譯〕讓你去愛那恨你的人,去恨那愛你的人!因為你今天明明表示你以將軍和臣僕人為無物;因為我今天纔曉得假如押沙龍活着、我們大家今天都死去,那你就看得順眼了!

   〔原文字義〕「恨」恨惡,懷恨;「明明地」顯明,聲明;「喜悅(原文雙字)」筆直,正直(首字);眼目(次字)

   〔文意註解〕「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指大衛不明敵友,不分皂白。

         「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將帥、僕人為念」:指大衛偏心,不尊重為他效勞的將士。

         「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指根據大衛今日的表現,無異顯示寧願看見押沙龍活著,其餘眾人都死了。

   〔話中之光〕()我們有時必須要責備執政掌權之人。約押知道,他直言頂撞大衛一定會令大衛不悅,但是他明白事情必須如此行。他告訴大衛,如果他不安撫軍隊的心,嘉獎他們奮戰的勝利,事情必定大大不妙;約押這種態度是值得效法的,因為有時我們應當直話直說。

         ()因著大衛一人在情感上受刑,使通國心靈受壓,不得舒暢。若聽任這種情形拖下去,勢將發生更嚴重的危險。雖然人的心緒免有起伏,有時歡樂,有時憂傷。然而一個人若任憑他的情感奔放,不在適可之時而止,就會給魔鬼留下地步,招來攻擊。感謝神,藉約押的諫勸,喚醒了大衛。約押的話確是忠言,但相當逆耳。

 

【撒下十九7「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僕人的心。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在一處。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

   〔呂振中譯〕現在你要出去、說些鼓舞你僕人的心的話;因為我指着永恆主來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就沒有一人會跟你在一處;這對於你的害處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遇的禍患更厲害了。』

   〔原文字義〕「安慰」說話;「禍患」壞的,惡的;「更甚」傷害,打破。

   〔文意註解〕「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僕人的心」:『當出去』意指在眾人面前露臉;『安慰』意指向眾人說感謝戰功的話;『僕人』指大衛的戰士。

         「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在一處」:『無一人與你同在』意指不再效忠於你。

         「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禍患』指政治上的災難。

   〔話中之光〕()約押的角色很特殊,他一面是忠心的為大衛著想,要大衛避免出現嚴重的錯誤,但另一面卻又強硬的命令大衛做事,似乎不尊重大衛的王權。真實的人性,好像就是這樣很難用簡單文句就說明清楚。至少大衛旁邊有個約押,這對大衛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

         ()大衛的悲哀給以色列全體帶來不安,總之大衛內心的決定左右大衛和以色列的興衰。尤其大衛的悲傷將成為成就神的義和旨意的障礙。躲避更大「禍患」的方法,是自己將所有擔心和悲傷都交托給信實地履行與自己所立之約(參撒下七8~16)的神(參詩三十七4~5;五十五22;彼前五7)。不把自己的一切問題交托給神是屬靈的驕傲,也是自取「禍」的行為(參太六27~31)

         ()神藉著環境一步一步地顯露大衛的本相,不是為了敗壞他,而是為了造就他,把他的生命帶到成熟的地步。因此,神沒有任憑大衛繼續沉溺在傷痛中,而是使用約押把大衛從愚昧中喚醒。雖然約押常常體貼大衛的肉體,但也最瞭解大衛的肉體本相、最敢在大衛面前說話,所以就被神用作喚醒大衛的器皿。

         ()約押這一番話直率得刺入,但對大衛當時的情形,確是苦口的良藥,救了他免遭在情感的浪濤中滅頂。於是大衛起來,坐在城門口,百姓乃回到王面前,使四散的眾民歸聚。大衛的勇於納諫,是他極可貴的特點,只要是利國益民的忠言,縱然聽來紮心刺耳,也不加棄絕。這是身為領袖者所當學的功課。我們的神攔阻驕傲的人,卻賜恩給謙卑的人。

         ()約押一番言辭激烈的話讓我們看見:血氣的話語也能挽回屬靈的人。約押的話句句在理(5~7),但卻滿了血氣(6)。我們若用血氣去對付血氣,用肉體去碰肉體,通常都會遇到對方肉體的反彈,結果越想挽回人,越會把人推遠;越想幫人脫離肉體,越會讓人深陷肉體。但大衛卻是一位屬聖靈的人,他的生命在神面前是柔軟、順服的,雖然陷在肉體的軟弱中,卻不會長久地被肉體轄制。因此,無論神的光照是借著拿單(參撒下十二7)還是約押(6),只要是神的光照,大衛都立刻在愚昧中蘇醒過來,按下心中的哀痛,回到神的旨意之中:「於是王起來,坐在城門口」(8)

         ()血氣的話語只能暫時挽回人。雖然約押的話讓大衛暫時脫離肉體的感情,後來他又繼續嬌縱「俊美」的四子亞多尼雅(參王上一6)。約押激烈的言辭也讓大衛暗暗記仇,又增加了新的難處(13)

         ()屬靈的人不必介意別人的血氣。雖然約押是一位體貼肉體的人,但神也會使用瞭解我們肉體的「約押」作我們生命中的「拿單」(撒下十二7)。因此,我們不必介意批評自己的是「約押」還是「拿單」。屬肉體的人是剛硬的,總愛斤斤計較別人的語氣和態度,介意別人的屬靈程度和資歷,結果卻忽略了聖靈對自己所說的話;不但自己容易受傷,也容易傷害別人。但屬靈的人卻是溫柔的,不會計較別人話語裡的血氣,只關心裡面有沒有聖靈的勸誡;結果是「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不但自己不容易受傷,也不容易傷害別人。

         ()不能因為血氣而放棄彼此守望。我們越是與人親密,越有責任彼此守望、提醒對方肉體的出頭。因此,雖然我們都應當求主除掉自己言行裡的血氣,但不能一直糾結於自己是「約押」還是「拿單」,結果不肯勸誡弟兄。因為神說:「倘若守望的人見刀劍臨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劍來殺了他們中間的一個人,他雖然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守望的人討他喪命的罪」(結三十三6)

 

【撒下十九8「於是王起來,坐在城門口。眾民聽說王坐在城門口,就都到王面前。以色列人已經逃跑,各回各家去了。」

   〔呂振中譯〕於是王起來,去坐在城門口。有人告訴眾民說:『看哪,王坐在城門口呢。』眾民就都到王面前來。先是以色列人都已逃跑,各回各家〔原文:帳棚〕而去。

   〔原文字義〕坐」坐下,居留。

   〔文意註解〕「於是王起來,坐在城門口」:意指公開露臉。

         「眾民聽說王坐在城門口,就都到王面前」:『眾民』指大衛的百姓,包括戰士在內。

         「以色列人已經逃跑,各回各家去了」:『以色列人』指追殺大衛的軍隊;『各回各家』指整個作戰的指揮系統分崩析離

   〔話中之光〕()大衛接受了約押的諫勸,將哭泣停止,起來坐在城門口,叫眾民都到他面前。他能約束自己的情感,實在需要極大的恩典和能力,是神的恩典使他能經過哭泣的長夜,以歡呼迎接早晨(參詩三十5)

         ()坐在城門口」對以色列來說,「城門」是行政和裁判的舞臺(參路四1~2;撒上九18;王下七1;伯二十九7;摩五1012)。大衛坐在這裡(瑪哈念的城們),指他恢復了曾失去的權力,他稱讚鎮壓叛軍的百姓,並一同分享勝利的喜悅。在大衛下這些決定之前,肯定有神的看顧和安慰(參詩四十17;五十六13),神的關懷才能使我們得以自由(參代上二十八9箴十六2~3)

 

【撒下十九9「以色列眾支派的人紛紛議論說:王曾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又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現在他躲避押沙龍逃走了。」

   〔呂振中譯〕在以色列眾族派中人民都紛紛爭論說:『王曾援救了我們脫離仇敵的手掌,他曾搭救了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掌;現在他竟躲避押沙龍、離開此地逃走了。

   〔原文字義〕「紛紛議論」主張,爭辯;「脫離」拯救,使逃出。

   〔文意註解〕「以色列眾支派的人紛紛議論說」:『紛紛議論』意指對自己當前的立場有所討論和爭辯。

         「王曾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又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仇敵的手』指雅蘭、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以東等周圍外邦(參撒下八12~13小字);『非利士人』特指從掃羅時代便一直侵害壓制以色列人的敵人(參撒上十四52;三十一7;撒下八1)

         「現在他躲避押沙龍逃走了」:『逃走』指逃到約但河東瑪哈念。

   〔話中之光〕()幾日以前,大多數以色列人還支持押沙龍的叛變,現在這一班百姓又要大衛回來作他們的王了。群眾的心理變幻無常,因此服從更高的道德律,遠勝過依從多數人的喜好作決定。依從聖經所定的道德原則,能幫助你不受群眾的喜好和意見所影響。

 

【撒下十九10「我們膏押沙龍治理我們,他已經陣亡。現在為什麼不出一言請王回來呢?

   〔呂振中譯〕我們所膏立來管理我們的押沙龍已經陣亡了,現在你們為甚麼靜不作聲、不請王回來呢?』

   〔原文字義〕「陣亡(原文雙字)」戰役,戰爭(首字);死(次字)

   〔文意註解〕「我們膏押沙龍治理我們,他已經陣亡」:『膏押沙龍』指擁立押沙龍;『陣亡』指他的頭髮纏掛在橡樹枝上,後被約押和他的親兵殺死(參撒下十八914~15)

         「現在為什麼不出一言請王回來呢?」:意指不宜再猶豫和遲延,應當主動邀請他回到耶路撒冷。

 

【撒下十九11「大衛王差人去見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說:你們當向猶大長老說:以色列眾人已經有話請王回宮。你們為什麼落在他們後頭呢?」

   〔呂振中譯〕大衛王打發人去見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說:『你們要對猶大的長老們說:以色列眾人已經有話到王那裏、請王回宮,你們為甚麼在請王回宮的事情上落在他們後頭呢?

   〔原文字義〕「撒督」公義;「亞比亞他」我付真偉大。

   〔文意註解〕「大衛王差人去見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說:你們當向猶大長老說」:猶大支派遲遲未有行動請大衛回京,是因在押沙龍叛變事件中曾參與領導而自覺有愧。為此,大衛派祭司遊說猶大長老們,應當率先表示效忠。

         「以色列眾人已經有話請王回宮。你們為什麼落在他們後頭呢?」:『落在他們後頭』大衛出身自猶大支派,本支派的人豈可落於人後。

 

【撒下十九12「你們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為什麼在人後頭請王回來呢?

   〔呂振中譯〕你們是我的族弟兄、我的骨肉;為甚麼在請王回來的事情上倒落在人後頭呢?

   〔原文字義〕「骨肉(原文雙字)」骨頭(首字);血肉之體(次字)

   〔文意註解〕「你們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為什麼在人後頭請王回來呢?」:『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這是強調血緣關係。

 

【撒下十九13「也要對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嗎?我若不立你替約押常作元帥,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

   〔呂振中譯〕你們也要對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麼?我若不立你代替約押常在我面前做軍長,願永恆主這樣嚴厲地待我,並且加倍地嚴厲。

   〔原文字義〕「亞瑪撒」負擔;「重重地」加,增加。

   〔文意註解〕「也要對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嗎?」:『亞瑪撒』他是押沙龍所立的以色列軍元帥,又是大衛的外甥(參撒下十七25註解)

         「我若不立你替約押常作元帥,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常作』原文是「所有的日子」;大衛早有意去掉約押元帥一職,大概是與他跋扈、越權、違命將押沙龍殺死有關。

   〔話中之光〕()大衛為了收買參加押沙龍叛亂(參撒下十五10~11)的支派採用了以下的措施:(1)通過祭司長說服;(2)起用叛軍的將軍亞瑪撒(參撒下十七25),但是他在合一的大前提下無條件的寬容種下了災難的火種(參撒下二十10)。即使大衛對殺害自己兒子的約押(參撒下十八14~15)有私人恩怨,而約押是鎮壓叛亂的功臣。撇開約押不顧,去立曾站在叛亂第一線的人為軍隊的統帥,這是大衛的不是。他把人的利害關係放在公義的統治之上。如果過分在意人,就容易忘記神的旨意而犯錯誤(參太二十六69~75)

         ()大衛撤了平叛功臣約押的職位,可能與他抗旨殺死押沙龍(參撒下十八14)、出言頂撞大衛(5~7)有關。大衛一面順從聖靈,接受了約押的忠告(8),一面隨從肉體,對他的頂撞耿耿於懷(5~7)。當我們還沒有完全脫離肉體的時候,也會像大衛一樣在聖靈和肉體之間來回搖擺、起起伏伏,「因為情欲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欲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加五17)

 

【撒下十九14「如此就挽回猶大眾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們便打發人去見王,說:請王和王的一切臣僕回來。

   〔呂振中譯〕這樣、猶大眾人的心就被挽回過來,如同一人的心;他們打發人去見王、說:『你請回來,您和您王的眾臣僕都回來。』

   〔原文字義〕「挽回」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如此就挽回猶大眾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如此』表示既往不究;『如同一人的心』指一心一意擁戴大衛。

         「他們便打發人去見王,說:請王和王的一切臣僕回來」:代表猶大支派正式提出邀請。

   〔話中之光〕()大衛並沒有像在希伯侖一樣安靜等候神,而是自己伸出手,運用手段「挽回猶大眾人的心」,一面推動冷淡的猶大支派來熱心跟隨神,一面也報復頂撞他的約押。大衛把這些政治手段運用得嫺熟而老練,但卻埋下了猶大支派與其他支派分裂的種子(43節;下二十一1),也導致了亞瑪撒被約押謀殺(參撒下二十8~10);更讓大衛自以為聰明,還沒有完全脫離肉體的感情,又陷入了肉體的驕傲。

         ()神從來都是重視人過於事奉,要得著的是工人而不是工作;我們的心思卻常常相反,越是向著神火熱的人,越容易用人的熱心來幫神的忙、成全神的事。神百姓的合一不能倚靠人的政治智慧,而是神自己賜下的;教會真正的合一也不是犧牲真理的彼此包容,而是聖靈賜下合一的心,人的責任是不要破壞合一,「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

 

【撒下十九15「王就回來,到了約河。猶大人來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請他過約河。」

   〔呂振中譯〕王就回來;他來到約但河。猶大人來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請王過約但河。

   〔原文字義〕「吉甲」滾動,輪子;「迎接」遭遇,降臨。

   〔文意註解〕「王就回來,到了約河」:指大衛在猶大支派勸請下,動身來到約河岸邊。

         「猶大人來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請他過約河」:『吉甲』位於約河西岸,距離岸邊不遠(參書四19);『過約河』指從東岸過到西岸。

 

【撒下十九16「巴戶琳的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示每急忙與猶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衛王。」

   〔呂振中譯〕屬巴戶琳的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示每急忙和猶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衛王。

   〔原文字義〕「巴戶琳」年輕人的村莊;「基拉」一粒穀粒;「示每」著名的;「急忙」加速。

   〔文意註解〕「巴戶琳的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示每急忙與猶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衛王」:『示每』當大衛一行人逃離耶路撒冷時,他曾咒罵大衛,向他丟石頭(參撒下十六5~7),現在見風轉舵,十足是一個投機者;『急忙與猶大人』他本身屬於便雅憫人,急切間依附猶大人,構成兩個大衛的基本內圍支派,以討好大衛。

   〔話中之光〕()示每的改變完全是利害所致。他是掃族基拉的兒子;當掃羅作王的時候;族人同享富貴。大衛登上寶座之後,掃羅的族人再無特殊利益可享;為此遷怒懷恨,至為自然。只是苦於不敢發洩。等到大衛落難,示每認為他已不可能東山再起,乃將積怒宣洩,以釋心中之恨。誰能預料押沙龍會一下子就兵敗身亡,大衛卻得勝,立即可以回宮。示每是個投機能手,當即率眾迎接大衛,盼望借此邀王的喜悅。這完全是以利害為出發點,以自己為中心。棄絕和歡迎,辱駡和稱讚,出之與這一種人,自然毫無價值。

 

【撒下十九17「跟從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憫人,還有掃羅家的僕人洗巴和他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僕人。他們都蹚過約河迎接王。」

   〔呂振中譯〕跟從示每的有一千人、都是屬於便雅憫的;還有掃羅家的僮僕洗巴、和他的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僕人跟着他:這些人都衝過約但河來到王面前。

   〔原文字義〕「洗巴」雕像;「蹚過」奔騰,急忙行進。

   〔文意註解〕「跟從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憫人,還有掃羅家的僕人洗巴和他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僕人。他們都蹚過約河迎接王」:『一千便雅憫人』示每以他的聲望動員了一千個族人;『洗巴』另一個奸詐的機會主義者,他曾編造謊言誣告他的主人米非波設(參撒下十六3);『蹚過』指涉水而過。

   〔話中之光〕()兩個機會主義人物:(1)示每:大衛處於危難關頭時,咒詛大衛,並嚴重地侮辱他(參撒下十六5~8)(2)洗巴:米非波設的僕人。他原本是管理掃羅家財產的人(參撒下九2~3),但用奉承賄賂得到大衛的歡心,霸佔了掃羅家財產相當的一部分(參撒下十六1~4)。現在大衛的統治一恢復,他們為了確保自己的生命和安全,最先出來,以極其謙虛地姿態迎接大衛。對此,大衛為了政治目的(不願影響百姓的感情,尤其不願意引起便雅憫支派的埋怨,而應允赦免示每(包容了洗巴的過犯)。但這不是容忍示每的罪,是拖延了對他的懲治。大衛沒有把示每的挑戰(參撒下十六5~12)當作單純對人的挑戰,而看作對神的主權的挑戰,雖然沒有當場處決他,但最終還是處決他(參王上二8~9)。人的過犯有可饒恕的,也有永遠得不到饒恕的。褻瀆神,阻礙神主權事工的人只能滅亡(參太十二31;可三28~29;路十二10)

         ()當時大衛一行正忙於過河。約河是以色列和外邦世界(亞捫,摩押等)的界河,大衛過河的事件可以理解為大衛結束了流亡生活,恢復了失去的王權。因此示每慌忙迎接和屈服雖可憎,但也可以說是適時的。饒恕和和解需要適當的時機。如果失去機會,就再找不到機會(參太五23~25)。如果想承認罪,就越快越好,現在正是時候(參林後六2)

 

【撒下十九18「有擺渡船過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王要過約河的時候,基拉的兒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

   〔呂振中譯〕有人來回地過〔傳統:渡口〕渡口,渡王的家眷過來,並照王所看為好的去作。當王要過約但河的時候、基拉的兒子示每俯伏在王面前,

   〔原文字義〕「擺渡船」淺灘;「任(原文雙字)」眼睛(首字);好的,令人愉悅的(次字)

   〔文意註解〕「有擺渡船過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擺渡船過去』原文是「渡過淺灘」,有解經家認為本句是指人們用肩挑的轎子,將王室的婦孺接過淺灘。

         「王要過約河的時候,基拉的兒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俯伏在王面前』指向王請罪。

 

【撒下十九19「對王說: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時候,僕人行悖逆的事。現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與僕人;不要紀念,也不要放在心上。」

   〔呂振中譯〕對王說:『當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那一天,你僕人所行悖逆的事,願我主我王不要歸罪於我,不要惦念,而使王放在心上。

   〔原文字義〕「行悖逆的事」彎曲,扭曲;「加罪(原文雙字)」謀算(首字);罪惡,不公正(次字)

   〔文意註解〕「對王說: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時候,僕人行悖逆的事」:『行悖逆的事』指他向王咒罵並投擲石頭的事(參撒下十六5~7)

         「現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與僕人;不要紀念,也不要放在心上」:『加罪與僕人』意指「視我為有罪的」;『不要紀念,也不要放在心上』意指請求赦免

 

【撒下十九20「僕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約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來迎接我主我王。

   〔呂振中譯〕僕人自知有罪;所以你看,約瑟全家之中、今天就是我首先下來迎接我主我王。』

   〔原文字義〕「約瑟」耶和華已增添;「首先」第一的。

   〔文意註解〕「僕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約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來迎接我主我王」:『明知自己有罪』表示認罪;『約瑟全家』有二意:(1)整個以色列人(參王上十一28)(2)北方對抗大衛的十個支派,以約瑟家的以法連和瑪拿西兩個最有勢力的支派為代表(參書十七17)

 

【撒下十九21「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說:示每既咒駡耶和華的受膏者,不應當治死他嗎?

   〔呂振中譯〕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應聲地說:『示每既曾咒罵了永恆主所膏立的,豈不應當因此而被處死麼?』

   〔原文字義〕「洗魯雅」香膏;「亞比篩」我父是禮物。

   〔文意註解〕「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說:示每既咒駡耶和華的受膏者,不應當治死他嗎?」:『治死他』示每不獨冒犯國君,而且褻瀆神,因國君乃神所膏立的,故當處死他。

 

【撒下十九22「大衛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使你們今日與我反對呢?今日在以色列中豈可治死人呢?我豈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嗎?

   〔呂振中譯〕大衛說:『洗魯雅的兒子阿,我們與你就不同意了,所以你們今天纔跟我作對阿。今天在以色列中豈可有一個人被處死呢?我〔有古卷:你們〕豈不知我今天還作以色列的王麼?』

   〔原文字義〕「反對」敵人,對抗者。

   〔文意註解〕「衛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使你們今日與我反對呢?」:『我與你們有何關涉』是民間慣用語,意指「你們不可干涉我的事」;『與我反對』意指越權擅作主張。

         「今日在以色列中豈可治死人呢?我豈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嗎?」:『今日』指復辟之日,理當大行恩赦,不可殺人。

 

【撒下十九23「於是王對示每說: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

   〔呂振中譯〕於是王對示每說:『你一定不會被處死。』王並且向他起誓。

   〔原文字義〕「起誓」發誓。

   〔文意註解〕「於是王對示每說: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向他起誓』實際上大衛的內心並沒有完全赦免他,僅礙於當時的場合不適合處死人,可以等到適當的時候再予處置,故不應當起誓,使自己受到誓言的綑綁。大衛被迫後來私下托繼位的所羅門王找機會殺他(參王上二8~9)

 

【撒下十九24「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也下去迎接王。他自從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來,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鬚,也沒有洗衣服。」

   〔呂振中譯〕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也下去迎接王;他自從王出走的日子、到王平平安安回來的日子,都沒有修腳,沒有修鬍鬚,也沒有洗衣服。

   〔原文字義〕「平平安安地」平安,和平,健全。

   〔文意註解〕「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也下去迎接王」:『米非波設』約拿單唯一尚活著的兒子,蒙大衛王厚待(參撒下九7)

         「他自從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來,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鬚,也沒有洗衣服」:『王去的日子』指大衛逃難期間;『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鬚,也沒有洗衣服』意指以行動來表現與大衛王同受苦難。

   〔話中之光〕()米非波設用行動一同參與大衛的苦難,米非波設與那些話多善變的惡人(16)有根本的差異。在神面前樸實而真實的生活,比華麗的口才顯得更有價值(參箴十一20;太二十五40)

         ()米非波設的心,是一個寡婦的心。王不在這裏了,就他對一切都無心了。恩待我的大衛已經不在這裏,雖然他們不來殘害我,但是,我已經沒有樂趣了,我沒有心懷來修飾。我們所以能拒絕世界,不愛世界,並非世界不可愛,乃是因為我所愛的人不在這裏了。

 

【撒下十九25「他來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時候,王問他說:米非波設,你為什麼沒有與我同去呢?

   〔呂振中譯〕他從耶路撒冷來〔傳統:他來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時候,王問他說:『米非波設,你為甚麼沒有和我一同去呢?』

   〔原文字義〕「同去」行,走。

   〔文意註解〕「他來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時候,王問他說:米非波設,你為什麼沒有與我同去呢?」:『來到耶路撒冷』有二意:(1)指米非波設從他的住處來到耶路撒冷朝見大衛王;(2)有的譯本作「從耶路撒冷來」迎接王。

 

【撒下十九26「他回答說:我主我王,僕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備驢騎上與王同去,無奈我的僕人欺哄了我,」

   〔呂振中譯〕他回答說:『我主我王,我的僕人哄騙了我了;因為你僕人吩咐他說:「給我豫備〔傳統:你僕人說:我要為自己豫備……〕好了一匹驢,我好騎上,跟王一同去」;因為你僕人瘸腿;無奈他竟哄騙了我。

   〔原文字義〕「備」綑綁,約束;「欺哄」欺騙,誤導。

   〔文意註解〕「他回答說:我主我王,僕人是瘸腿的」:『僕人是瘸腿的』表示行動不方便。

         「那日我想要備驢騎上與王同去,無奈我的僕人欺哄了我」:『備驢騎上』有人認為洗巴帶給大衛的那兩匹驢(參撒下十六1),實際上是米非波設命洗巴預備好要與王同逃,但洗巴卻丟下他,單獨帶著所預備的去見王,變成是洗巴自己對王的禮物;『欺哄了我』不僅欺哄了主人,也欺哄了王。

 

【撒下十九27「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讒毀我。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吧!」

   〔呂振中譯〕他又向我主我王讒毀了你;然而我主我王如同上帝的使者一般。如今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吧。

   〔原文字義〕「讒毀」毀謗。

   〔文意註解〕「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讒毀我」:『讒毀我』指誣告米非波設想要趁機得回國權(參撒下十六3)

         「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吧」:『如同神的使者』意指他絕對不歪曲事實,按照正義和真理行事(參撒下十四17);『看怎樣好,就怎樣行』意指聽憑王的意旨發落。

 

【撒下十九28「因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為死人;王卻使僕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飯,我現在向王還能辨理訴冤嗎?

   〔呂振中譯〕因為我祖父全家在我主我王面前不過是該死的人;王卻使僕人列在王席上喫飯的人中間。我還有甚麼權利再向王哀呼呢?』

   〔原文字義〕「辨理訴冤」哭喊,呼求。

   〔文意註解〕「因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為死人」:『我祖』指掃羅;『算為死人』按照慣例,新王泰半會殺掉前朝的王室子孫,以防叛逆。

         「王卻使僕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飯,我現在向王還能辨理訴冤嗎?」:『王的席上同人吃飯』意指逾格的恩典;『辨理訴冤』意指據理力爭或厚顏抱怨。

   〔話中之光〕()米非波設除了說到受僕人的欺哄那一件事以外,別的都不說。他的心只想到一件事,就是我的大衛王會回來就好了,冤枉算甚麼。我是坐在大衛席上的,我已經夠了,我不必訴冤,不必辨白。王回來了,就已經夠了。我的得失算甚麼呢?如果王能平安回來,如果我的主有所得,我就是有所失,又何妨呢?大衛對於米非波設的處置,自然是錯了;但是,我們的主不會錯待我們。就是這樣一冤枉,就把米非波設的心顯明了。

 

【撒下十九29「王對他說: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我說,你與洗巴均分地土。

   〔呂振中譯〕王對他說:『你何必再說起你的事來呢?我告訴你說吧:『你和洗巴要平分地土呢。』

   〔原文字義〕「均分」分開,分享。

   〔文意註解〕「王對他說: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大衛錯誤既已造成,不想去查個水落石出,以免影響自己斷案的聲譽。

         「我說,你與洗巴均分地土」:意指將事情真相擱置一旁,各負一半責任。

   〔話中之光〕()大衛處於靈性的無知狀態中(參賽五23),冤枉善良的米非波設。他狹隘的偏見,使他不顧及米非波設詳細的辯護和一片忠心,像這樣,出於人的判斷,好像正確,但實際上卻經常是錯誤的。

         ()你與洗巴均分地土」,人們在無法判斷誰是誰非時,常採用折衷的辦法,以為是聰明之舉。事實上,這是非常不公平、不公義的作法。如果米非波設的話是對的,就應當把財產全部歸還給他;如果米非波設的話是錯的,就不應當讓他均分地土,並且要懲罰不的一方,這樣才算公義。

 

【撒下十九30「米非波設對王說: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宮,就任憑洗巴都取了也可以。

   〔呂振中譯〕米非波設對王說:『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宮,就讓洗巴都取好啦。』

   〔原文字義〕「取」拿。

   〔文意註解〕「米非波設對王說: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宮,就任憑洗巴都取了也可以」:意指米非波設心裡所想望的,是大衛王的平安無事,而不是任何田產。

   〔話中之光〕()大衛用「和稀泥」的裁決來達成合一,實際上是偏袒了洗巴,犧牲了米非波設,保護了自己。但米非波設並沒有堅持自己的權利,而是以神的受膏者「平平安安地回宮」為滿足,以神的旨意不受攔阻為喜樂。雖然米非波設是「瘸腿的」(26),但正是這根加在他肉體上的刺(參林後十二7),不但使他脫離了肉體的感情,也使他脫離了肉體的驕傲,超脫了地上的是非恩怨。因此,在這件事裡,最不容易受傷的是最軟弱的米非波設,因為他是一位靈裡真正柔軟的人。

         ()幸虧米非波設所關注的,並非產業的得失,他所注意的是,「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回宮,就任憑洗巴多取了,也可以。」米非波設的態度,堪作一切單純愛主之人的榜樣,正如有一首詩歌所說:「我們的得失並不要緊,神的旨意當留心。」

 

【撒下十九31「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下來,要送王過約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河。」

   〔呂振中譯〕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下來,跟王走到約但河,要在約但河邊給王送行。

   〔原文字義〕「基列」嶙峋的區域;「巴西萊」鐵人;「羅基琳」套錘之地。

   〔文意註解〕「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下來,要送王過約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河」:『巴西萊』是基列地的大富戶,曾接濟大衛一行人食宿用品(32節;撒下十八27~29)

 

【撒下十九32「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

   〔呂振中譯〕巴西萊非常老邁,已經八十歲。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是他供養王的:因為他是個極大的財主。

   〔原文字義〕「瑪哈念」雙營地;「大富戶(原文三字)」極度地,非常地(首字);巨大的(次字);人類(末字)

   〔文意註解〕「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年紀老邁』當時的平均壽命不高,大衛自己只活到七十歲(參撒下五4)

         「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請參閱撒下十八27~29

 

【撒下十九33「王對巴西萊說: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裡養你的老。

   〔呂振中譯〕王對巴西萊說:『你和我一同過去,我要在耶路撒冷供養你和我在一起。』

   〔原文字義〕「養」支持,滋養。

   〔文意註解〕「王對巴西萊說: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裡養你的老」:『養你的老』原文是「供養你」。

 

【撒下十九34「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

   〔呂振中譯〕巴西萊對王說:『我活着的年日還能有多少、可讓我跟王同上耶路撒冷呢?

   〔原文字義〕「在世(原文雙字)」年(首字);活著的(次字)

   〔文意註解〕「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巴西萊自覺餘生的年日不多,不可能與王同上耶路撒冷。

   〔話中之光〕()謙虛而成熟的人身上,芳香四溢。這裡出現的巴西萊沒有富人的傲慢(參撒上二十五9~38),也曾慰問過處在困境的大衛(參撒下十七27~29)。但他並沒有期望得到施恩或賞賜,他的善行只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參傳十一1)。通過巴西萊的謝絕(34~37),我們可以學到:(1)人的生命有限(參詩九十10),人的氣力必然衰退(參傳十二3~6)(2)一切都不能換取寶貴的生命(參太六25)(3)儘管如此,一個謙虛、完全人的衰老和死亡是美麗的(參伯十二12;詩九十二14~15;箴十六31;二十29)

 

【撒下十九35「僕人現在八十歲了,還能嘗出飲食的滋味,辨別美惡嗎?還能聽男女歌唱的聲音嗎?僕人何必累贅我主我王呢?」

   〔呂振中譯〕我今年八十歲了;還能曉得辨別好壞麼?你僕人還能嘗出所喫的滋味麼?還曉得聽男女歌唱者的聲音麼?僕人何必再做我主我王的累贅呢?

   〔原文字義〕「嘗出」品嘗,感知;「辨別」認識;「累贅」負擔,重擔。

   〔文意註解〕「僕人現在八十歲了,還能嘗出飲食的滋味,辨別美惡嗎?還能聽男女歌唱的聲音嗎?僕人何必累贅我主我王呢?」:意指如此高齡,無法享受人生,反倒成為王的累贅。

 

【撒下十九36「僕人只要送王過約河,王何必賜我這樣的恩典呢?」

   〔呂振中譯〕僕人只要跟王走一小段路到約但河;王何必將這報償賞報我呢?

   〔原文字義〕「恩典」對待,報酬。

   〔文意註解〕「僕人只要送王過約河,王何必賜我這樣的恩典呢?」:『王何必賜我』意指對王的好意敬謝不敏。

 

【撒下十九37「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這裡有王的僕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

   〔呂振中譯〕請准僕人回去,我好死在本城,在我父母墓旁。看哪,你僕人金罕在這裏呢;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你看怎麼好,就怎麼待他吧。

   〔原文字義〕「金罕」他們的渴望;「隨意(原文雙字)」好的,令人愉悅的(首字);眼睛(次字)

   〔文意註解〕「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但求葉落歸根,與父母同長眠。

         「這裡有王的僕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王的僕人金罕』巴西萊可能舉薦自己的兒子(參王上二7);『可以隨意待他』意指「隨心所願的對待他」。

   〔話中之光〕()雖然巴西萊是一位「大富戶」(32),但此時地上的榮耀和享受對他卻不再有意義(34~35),所以他不再把地上的「恩典」(36)放在心上,而是「只要送王過約旦河」(36)、只求神的受膏者平安。巴西萊的柔和謙卑與一無所求,使大衛與他說話時完全不用政治思考,心裡卻充滿了平安與溫馨。「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一百三十三1),這才是神的百姓彼此相交的樣式。

         ()巴西萊真是一切清心愛主之人的榜樣和典型。巴西萊為自己一無所求,卻為金罕求王攜帶栽培。這種情形實在美麗,實在感人。

 

【撒下十九38「王說:金罕可以與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願待他。你向我求什麼,我都必為你成就。

   〔呂振中譯〕王說:『金罕要跟我一同過去;我呢、你看怎麼好,我就怎麼待他;凡你所快擇要我作的,我總要為你作。』

   〔原文字義〕「心願(原文雙字)」好的,令人愉悅的(首字);眼睛(次字)

   〔文意註解〕「王說:金罕可以與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願待他」:『照你的心願待他』意指我會善待他。

         「你向我求什麼,我都必為你成就」:意指若有甚麼要求,儘管提說。

   〔話中之光〕()神藉著米非波設和巴西萊,讓大衛的生命更深地蒙光照。到了「大衛王年紀老邁,雖用被遮蓋,仍不覺暖」(王上一1)的時候,他就能脫離肉體的感情,也脫離肉體的驕傲,果斷處理亞多尼雅(王上一32~35),讓神的旨意得以成就(王上一17)

 

【撒下十九39「於是眾民過約河,王也過去。王與巴西萊親嘴,為他祝福。巴西萊就回本地去了。」

   〔呂振中譯〕於是眾民都過約但河,王卻站着〔傳統:過去〕;王和巴西萊親嘴,給他祝福;巴西萊就回自己地方去了。

   〔原文字義〕「祝福」祝福,屈膝。

   〔文意註解〕「於是眾民過約河,王也過去。王與巴西萊親嘴,為他祝福。巴西萊就回本地去了」:『眾民』指王的跟從者;『王與巴西萊親嘴』巴西萊似乎與王一同過了河(36),在西岸親嘴道別。

 

【撒下十九40「王過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過去。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過去。」

   〔呂振中譯〕王往前走、到了吉甲,金罕也和他一同往前走;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就送王往前走。

   〔原文字義〕「過去(原文雙同字)」橫越,誇過。

   〔文意註解〕「王過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過去」:『吉甲』位於約河西岸,距離岸邊不遠(參書四19);『金罕』巴西萊的兒子。

         「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過去」:『以色列民的一半』意指以色列支派的一部分人。

   〔話中之光〕()大衛恢復王權:不能因為大衛和他兒子們的犯罪而破壞神藉以色列建立他的國度的神聖(Sacred History)旨意。神沒有放棄因犯罪而墮落的以色列,懲罰隱藏在他們中間的惡的根源,在防止進一步的腐敗的同時,確立起新的秩序。神這樣的旨意,使沉浸在失去兒子的悲傷中的大衛得以回宮,收拾百姓分散的心(9)

         ()大衛回想神極大的智慧,以詩歌歌頌神的作為(參詩92122)。同時,撒但要妨礙神的國和計畫的挑戰並沒有低頭。以沒能一起分享回宮的喜樂之由,以色列和猶大之間產生紛爭。撒但動用一切妨礙工作,圖謀以色列的沒落。通過一系列事件,我們可以發現:(1)神對自己的百姓有特別的旨意,並一定會成就(參腓一6)(2)從耶穌基督開始到他再次降臨時完成的神的國度之前,撒但的挑戰將一直持續(參彼前五8~10;啟二十7~15;二十二1~5)

 

【撒下十九41「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他說:我們弟兄猶大人為什麼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河?

   〔呂振中譯〕當下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王說:『我們的族弟兄猶大人為甚麼偷偷把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接過約但河來呢?』

   〔原文字義〕「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河?

」偷走,拿走。

   〔文意註解〕「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他說:我們弟兄猶大人為什麼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河?」:『暗暗送王』意指不公開地、秘密地送王。

   〔話中之光〕()猶大人和以色列的互爭,起自以色列人中有人向王抱怨,為何猶大人暗暗送王和王的眷屬,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旦河;不先與以色列人商量。這樣的爭端實在是無謂之爭。世人罕願雪中送炭,卻常爭著錦上添花,因此就使紛爭迭起。當大衛落難逃亡之日;如果有人自認是王的親屬,與王有十分情分,與王同度逃亡生涯,同受羞辱痛苦,那才是可珍可貴。可惜這樣的人太少了。

         ()古語說,「疾風知藎草,亂世時忠臣。」當大衛在寶座上安坐的時候,以色列眾人,和王的臣僕無不敬畏愛戴,他們心中所有的,沒有環境使之顯影。因著押沙龍叛王作亂,將一切隱藏的全加揭露。這豈非也告訴我們,何以教會要經過艱難,困苦,逼迫和混亂。約翰記載說:「當許多人看見主所行的神跡;就信了祂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祂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二24)。求主使我們能經得起環境的考驗,並向主更忠誠但單純。主既知道我們的心,但願我們以真誠事奉祂!

 

【撒下十九42「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你們為何因這事發怒呢?我們吃了王的什麼呢?王賞賜了我們什麼呢?

   〔呂振中譯〕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是我們的近親;你們為怎麼因這事而發怒呢?我們喫了王的甚麼沒有?我們收到甚麼禮份沒有?』

   〔原文字義〕「賞賜」承擔,高舉。

   〔文意註解〕「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親屬』在此意指同一支派的人。

         「你們為何因這事發怒呢?我們吃了王的什麼呢?王賞賜了我們什麼呢?」:意指王對猶大支派的人並沒有特別優待。

   〔話中之光〕()「王與我們是親屬」,王不僅是有權勢的,也是親民的(英文語系King一詞為kithkin)。這是我們主與救主最完善的說明。祂是王,因為祂得勝仇敵,祂也親自成為血肉之體,使我們與祂合一。王是我們的親屬,王與我們是親屬。

()王與我們相合,實在值得我們慶倖。福音滿有奇妙的記載。祂與我們有親屬的關係在於:(1)祂的祈禱——祂祝福我們向神呼求:「我們的父」,這是多麼奇妙的關係。除了我們需要祈求赦免之外,祂的心意也都在祂教導我們的禱文之內。(2)祂的體恤——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的饑餓與乾渴,疲倦與辛勞,受苦與受死,都使我們與祂更為親近。(3)祂的經歷——祂凡事經過試探,只是沒有犯罪。祂所經歷的事 是我們可資參考的,那試探者怎樣對付祂,也照樣對付我們。試探無法征服祂,又怎能征服我們?祂走近孤單的兵士說:「放心,我已經有這些經歷,我與你並肩作戰,對你十分關切,我寶座的榮耀不會改變我真心的愛!」

 

【撒下十九43「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情分。你們為何藐視我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呢?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在王身上我們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分;你們為甚麼輕看我們,接們的王回來、也不先和我們一聲〔或譯:豈不是我們先說的麼?〕呢?』但是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

   〔原文字義〕「藐視」小看;「商量」參議,建言。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情分」:『十分的情分』意指以色列人佔了十個支派。

         「你們為何藐視我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呢?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不先與我們商量呢』另譯「豈不是我們先提議的麽」;『話更硬』意指各不相讓。

   〔話中之光〕()一個團體最大的敵人不在外面,而在團契裡面。即破壞團契的聯合,嫉妒心和競爭心,極端的利己之心比外來的挑戰更危險(參林前一10~17;加五20)。 以色列又一次迎來分裂的危機。以色列的十個支派對猶大自己掌握主導權的舉動表示不滿,攻擊猶大而開始了分歧。並在大衛回宮的事件上表現出來,其根本原因是以色列和猶大之間長期彌漫的嫉妒心和競爭心。這種緊張是所羅門死後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總之,北國的以色列沉迷在自己的自尊心和名譽。

         ()以色列其他支派早已商議迎接大衛回宮(9~10),比猶大支派還要熱心(11),現在看到被猶大支派搶了先,熱心就變成了憤怒(4143);猶大支派好像是無私付出(42),「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43),奉獻卻成了驕傲的資本。他們表面上是為了神的受膏者熱心,實際上都是為了滿足自己肉體的驕傲,甚至用與王的「情分」(43)彼此爭吵。今天,許多人也像這十二支派一樣熱心奉獻、事奉、傳道,但也像十二支派一樣經不起批評拒絕、坐不得冷板凳,甚至連事奉的機會、與主的關係也會成為紛爭的原因(42~43節;林前一12)。這樣的事奉實際上是在餵養自己的肉體,成就越大、肉體越肥,離主耶穌「柔和謙卑」(太十一29)的樣式越來越遠。

         ()神膏立大衛是做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王,而不只是猶大的王。但大衛只顧遊說猶大支派帶頭來迎接自己(11~2),卻忽略了提醒他們注意言行,免得破壞十二支派的合一。因此,猶大支派此時炫耀「王與我們是親屬」,結果這句充滿血氣的話惹動了同樣血氣的其他各支派,讓其他各支派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製造了更大的破口,導致了示巴的叛亂(參撒下二十1)

         ()大衛沒有專心等候神,卻靠自己的聰明去挽回人心、促成合一(11~14),結果把百姓肉體裡面的驕傲、嫉妒和紛爭都引動了起來,十二支派不但不能合一,反而埋下了所羅門之後南北分裂的因素。人最大的仇敵不是來自外面,而是來自裡面。所以神允許大衛自作聰明,又把他的自作聰明一件一件地變成了作繭自縛;這既是讓大衛徹底暴露肉體,也是幫助大衛徹底脫離肉體。同樣,當我們像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時候,才能像大衛一樣呼求:「我心裡發昏的時候,我要從地極求告禰。求禰領我到那比我更高的磐石」(詩六十一2)

 

叁、靈訓要義

 

【冷暖人間】

   一、直言勸諫的約押(1~8)

         1.有人告訴約押說:王為押沙龍哭泣悲哀」」(1):王只顧私人親情。

         2.「眾民聽說王為他兒子憂愁,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那日眾民暗暗地進城,就如敗陣逃跑慚愧的民一般」(2~3):眾民變喜樂為悲哀。

         3.「約押進去見王,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5~6):直言無諱,責備王未顧及眾民的感受。

         4.「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僕人的心。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在一處。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7)勸諫王應立刻止悲,改以民為念。

   二、見風轉舵的以色列人(9~10)

         1.以色列眾支派的人紛紛議論說:王曾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又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9):感念王過去對他們的恩情。

         2.「我們膏押沙龍治理我們,他已經陣亡。現在為什麼不出一言請王回來呢?」(10):理當擁戴王復位。

   三感覺遲鈍的猶大人(11~15)

         1大衛王差人去見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說:你們當向猶大長老說:以色列眾人已經有話請王回宮。你們為什麼落在他們後頭呢?」(11):因曾參與叛變,遲遲不敢表態。

         3.「你們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為什麼在人後頭請王回來呢?」(12):需要別人動之以骨肉之情。

         4.「如此就挽回猶大眾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們便打發人去見王,說:請王和王的一切臣僕回來」(14):猶大眾人同心差派代表請王復位。

   四、投機諂媚的示每和洗巴(16~23)

         1.「巴戶琳的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示每急忙與猶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衛王。跟從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憫人」(16~17):示每見情勢不利於己,轉辱罵為迎接。

         2.「還有掃羅家的僕人洗巴和他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僕人。他們都蹚過約河迎接王」(17):洗巴良心有虧,惟恐落於人後。

         3.「基拉的兒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對王說: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時候,僕人行悖逆的事。現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與僕人;不要紀念,也不要放在心上」(18~19):示每求王恕罪。

         4.「於是王對示每說: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23):王起誓赦其不死。

   五、單純慕主的米非波設(24~30)

         1.「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也下去迎接王。他自從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來,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鬚,也沒有洗衣服」(24):米非波設以行動表示與王同受苦難。

         2.「王問他說:米非波設,你為什麼沒有與我同去呢?他回答說:我主我王,僕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備驢騎上與王同去,無奈我的僕人欺哄了我,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讒毀我」(25~27):據實回答王的責問,表白自己無辜。

         3.「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吧!因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為死人;王卻使僕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飯,我現在向王還能辨理訴冤嗎?」(27~28):因王恩而知足,不為自己辨理訴冤。

         4.「王對他說: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我說,你與洗巴均分地土。米非波設對王說: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宮,就任憑洗巴都取了也可以」(29~30):面對王不公義的判斷,表示他所關注的不是財產,而是亡自己的平安。

   六、清心無欲的巴西萊(31~39)

         1.「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下來,要送王過約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河。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31~32):巴西萊從始至終擁戴王,勝利後送王過河。

         2.「王對巴西萊說: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裡養你的老。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33~34):謝絕王欲供養他的建議。

         3.「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3537):球王恩准讓他老死家鄉。

         4.「這裡有王的僕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37):舉薦年輕後輩,為別人著想。

   七、爭先恐後的猶大人與以色列人(40~43)

         1.「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過去。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他說:我們弟兄猶大人為什麼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河?」(40~41):猶大眾民和一部分的以色列民陪王過河,後者卻對整個安排有所不滿。

         2.「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你們為何因這事發怒呢?我們吃了王的什麼呢?王賞賜了我們什麼呢?」(42):猶大人自認識王的親屬,關係特別。

         3.「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情分。你們為何藐視我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呢?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43):以色列人卻自認有十分的情分,兩下各不相讓。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下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