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下第二十三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留言與回顧】

    一、大衛的最後的留言(1~7)

    二、大的勇士們名錄(8~39)

 

貳、逐節詳解

 

【撒下廿三1「以下是大衛末了的話。耶西的兒子大衛得居高位,是雅各神所膏的,作以色列的美歌者說:」

   〔呂振中譯〕以下這幾句是大衛末了的話:是耶西的兒子大衛發的神諭,是那被舉起得高位的人發的神諭,雅各之神所膏立的,以色列的美妙詩人〔或譯:以色列詩歌的美妙題材〕:

   〔原文字義〕「末了」最後;「高位」上面的;「美」愉悅,甜美。

   〔文意註解〕「以下是大衛末了的話」:『末了的話』意指最後的話,有謂是臨終留言。

         「耶西的兒子大衛得居高位,是雅各神所膏的,作以色列的美歌者說」:『得居高位』指得以成為君王;『雅各神』即指「以色列的神」(3);『神所膏』指撒母耳奉神之命膏抹他的(參撒上十六12~13);『美歌』指讚美詩;『說』指為神說話,常用於先知正式場合的說話。

   〔話中之光〕()在聖經裏有許多說到「末了的話」的事,保羅在他的書信裏,就多次的題到「我還有末了的話」。甚麼叫作「末了的話」?看!差不多要講完了,但是還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非講不可,那些重要的事是重要到一個地步,非常有關鍵性的。所以聖經裏面常常說到末了的話,那是很重要的話。用人的話來講,就是有點指導性的話。

         ()當大衛走完了他該走的路,他完成了神給他的託付,遵行了神的心意,就領會到一個生命作王的恩典,這個就是他末了的話的主題。領會這個生命作王的恩典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他一生的經歷裏所領會出來的。當中有神的啟示,他把神的啟示成為他的實際。當中也有他的愚昧和神的管教,但是透過神對他的管教,他體會到神的本性。我們感謝讚美主!大衛在這裏用了很短的話,來說出一個好大的恩典。

         ()1~7是出於大衛純潔的良心和對神的感恩,總結自己的一生。他信息的核心是仰望、讚美將要來到的義的統治者。大衛沒有因現在的地位而自高。神的恩惠在謙虛人的身上顯得完全(參弗三7~13;彼前五5~7)。同時對大衛的身份變更的內容神早已在(參撒下七8)中啟示過。

 

【撒下廿三2耶和華的靈藉著我說,祂的話在我口中。」

   〔呂振中譯〕『永恆主的靈藉着我來說話:他的話語在我的舌頭上。

   〔原文字義〕「口」舌頭。

   〔文意註解〕「耶和華的靈藉著我說」:意指是在聖靈的感動下說話(參提後三16;彼後一21)

         「祂的話在我口中」:『口中』原文是「舌頭上面」;本句意指神將祂的話放在大衛的口中,使他不自覺的說出神的話來(參耶一9)

   〔話中之光〕()當大衛經歷了一生的功課,肉體的生命來到「末了」(1)的時候,他屬靈的生命卻越來越成熟,以致能完全被聖靈所管理,成為作神話語出口的先知。

 

【撒下廿三3「以色列的神、以色列的磐石曉諭我說:那以公義治理人民的,敬畏神執掌權柄,」

   〔呂振中譯〕雅各〔或譯:以色列詩歌的美妙題材〕的神說道,以色列的磐石〔即:神之表象〕告訴我說:一個憑公義統治人的、一個存敬畏神之心來統治人的;

   〔原文字義〕「治理」統治,管轄;「執掌權柄」(原文與「治理」同字)

   〔文意註解〕「以色列的神、以色列的磐石曉諭我說」:『以色列的磐石』意指神子民穩固的救恩根基。

         「那以公義治理人民的,敬畏神執掌權柄」:『公義』指公正無私;『敬畏神』指不敢得罪神。

   〔話中之光〕()以色列的神」那是管理、看顧、領導、保守、供應以色列的,叫以色列得供應的,叫以色列得保護的,叫以色列得領導的,乃是這一位神。「以色列的磐石」外面的以色列可以倒下去,但以色列的根基卻沒有破裂。因為這根基乃是一個磐石,這一個磐石乃是神自己。

         ()「那以公義治理人民的,敬畏神執掌權柄。」這是一個準確的作王的要訣。一位在神面前作王的人,他必須要有這樣的品質。他處理人民的事是憑着公義,而他本人是敬畏神,也帶領着人民敬畏神。他在執掌權柄的時候,神是他最高的權柄,他衹不過是神權柄的一個出口。這就是一位在神面前按着神心意作王的人。

         ()大衛預言神將賜下一位理想的彌賽亞君王(3~4)。雖然大衛「在神面前並非如此」(5),撒母耳記所記錄的是一個不完全的國度,一位滿了破口的君王,一幫滿了殘缺的百姓。但正因為如此,大衛才會憑信心盼望那「一切救恩」和「一切所想望的」(5),在神「永遠的約」(5節;撒下七8~16)裡得著「堅穩」(5)和實現。

         ()神必將賜下那位「以公義治理人民的,敬畏神執掌權柄」的彌賽亞基督,「祂必像日出的晨光,如無雲的清晨,雨後的晴光,使地發生嫩草」,把光明和生命帶到地上,並且消滅國度中的一切不義(6~7),使大衛的國度最終應驗在神的國度裡(路一32~33)。這就是神與大衛所立的「永遠的約」。

 

【撒下廿三4「他必像日出的晨光,如無雲的清晨,雨後的晴光,使地發生嫩草。」

   〔呂振中譯〕他必昇起晨光,像清晨的日頭、沒有雲翳、只射發光輝,像甘雨下降,使青草從地上長起。

   〔原文字義〕「出」上升;「晴光」光亮。

   〔文意註解〕「他必像日出的晨光,如無雲的清晨」:『他』指公義、敬畏神的統治者;『像日出的晨光』意指給人民帶來光明、溫暖、福氣;『如無雲的清晨』意指絲毫沒有缺陷。

         「雨後的晴光,使地發生嫩草」:陽光和雨水是生命成長的必要條件;『地發生嫩草』表徵帶給人民的生活欣欣向榮。

   〔話中之光〕() 神恩待人,好似日出的晨光,雨後陽光照耀下有嫩草滋生。這是指青年的時光,也指年老的情況。二者都有陽光,前者是在雲層密集之前,後者是在雲彩散去之後。

         ()雲彩——雲有多種:絮雲,好似天空中的白銀。積雲,堆聚起來好似遠處山阜之巔峰。層雲,好似長廊巨柱。雨雲,積滿水分必降雨霖。我們人生也有類似的經驗,沒有雲彩,我們也沒有什麼光暗,更顯不出光的性質了。我們若不受雲霧所困,就不知道神的安慰與幫助。多變的氣候顯示春日的美景,遠勝那無雲的蔚藍天空。

         ()晨光——神的愛進入我們的心好似清晨一般。祂是磐石,祂的來臨也好似光那麼柔和。神的愛進入呂底亞,她的心就好似花瓣般展開了。有些人重生的經驗就是這樣。不能確定到底什麼時候真正蒙恩。但是經驗是確定的,以前在黑暗中,現在卻在主的光亮裡。

         ()晴朗——有雲有雨之後天氣轉晴。沒有雨水,我們的人生就成為荒漠。雨水是必要的,使百種滋生。陽光也是需要的,使生命茁壯。喜樂與憂患都是必需要的,嫩草是雨水與陽光的產物。你若有眼淚,必有微笑!雲與雨過去之後就有陽光,晴朗非常。

 

【撒下廿三5「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祂豈不為我成就嗎?」

   〔呂振中譯〕我家在神面前豈不是這樣立着麼?神和我立了永遠的約;凡事安排、妥當穩固;我受的一切救恩和我的一切願望、他豈不使它發旺麼?

   〔原文字義〕「家」家族;「凡事堅穩」安排妥當;「想望」喜悅,歡愉;「成就」長出,發芽。

   〔文意註解〕「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並非如此』有兩種不同的解釋:(1)肯定式語氣,表示我家原來的情況,並非如3~4節所述;(2)疑問式語氣:「豈非是如此嗎?」表示我家在神面前的情況正如3~4節所述。

         「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永遠的約』指從建立以色列國延伸到應許彌賽亞國的約,大衛的子孫(單數種子)基督必要永遠掌權(參撒下七8~17);『凡事堅穩』指這約永遠堅定不更改。

         「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祂豈不為我成就嗎?」:藉著疑問式語氣強調神必親自成就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盼望。

   〔話中之光〕()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按著神的要求來說,我們都不合格。我和我家都是殘缺的,我和我家都是破破爛爛的,我和我家都沒有一點可誇的。我是不夠條件,但是神使我夠條件;我是沒有這樣的資格,但是神讓我得着這個資格;我沒有這些內容,但神把祂自己加進來作為我的內容。所有的工作都是從神那裏開始,也是在神那裏帶到結局,我就是這樣的蒙了恩典。

         ()神拯救我們的目的,並不僅僅停留在脫離罪和死,祂要領我們進到作王的地步,我們就追求作王。說實在話,我們追求來追求去,我們還是距離作王的要求很遠。感謝神!神不是看我們追求到一個甚麼程度,神是看我們的追求是不是盡了我們所能盡的。我們盡了我們所能盡的,剩下的也許還有很多,我們沒有辦法趕得上,神就替我們去成全。

         ()原來神給大衛所立的約,乃是遙遙的指着主在地上建立國度,主要在國度裏作王,直到永遠。「凡事堅穩」,神要親自成就這個約。祂是神,祂是以色列的磐石,有甚麼事能攔住祂的手,叫祂不能成全這一個約?沒有。

 

【撒下廿三6「但匪類都必像荊棘被丟棄,人不敢用手拿它;」

   〔呂振中譯〕但匪類卻像荊棘、都被丟棄〔或譯:都要像曠野的荊棘〕;是不能用手拿的;

   〔原文字義〕「匪類」無足輕重,沒用的;「丟棄」撤退,逃跑。

   〔文意註解〕「但匪類都必像荊棘被丟棄」:『匪類』意指一切不要神、偏離神、不敬虔的人;『荊棘』表徵被咒詛(參創三18)

         「人不敢用手拿它」:意指屬神的人不要與他們有親密的接觸、交通來往。

   〔話中之光〕()神的這一個約(5)不是那麼容易成就,要經歷許多的艱難。好像保羅勸勉外邦的弟兄們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要經過許多的艱難」(徒十四22)。神的國度在地上顯出來要經過許多的艱難。,艱難有些時候好像是掩蓋了神的信實,但是沒有人能叫神的旨意改變。「匪類」就是那些惹神怒氣的人,反對神的人,抵擋神的人,抗拒神的人,他們的結局必被丟棄。

         ()「人不敢用手拿他」,他們(匪類)真是有點本領,叫你不敢下手。他們滿身都是刺,你一碰他你就受傷,所以你不敢去碰他。雖然人不敢用手去碰他,但是可以拿鐵器和槍桿,來把他拿掉。拿掉的結果必被火焚燒。

 

【撒下廿三7「拿它的人必帶鐵器和槍桿,終久它必被火焚燒。

   〔呂振中譯〕人要摸它,總得裝備帶鐵器和矛杆,它就澈底被燒掉於火中了。』

   〔原文字義〕「焚燒(原文雙同字)」燃燒,燒盡。

   〔文意註解〕「拿它的人必帶鐵器和槍桿」:『帶鐵器和槍桿』意指帶著審判的戒心,定罪和棄絕的態度來與他們周旋。

         「終久它必被火焚燒」:意指這些人若不悔改,終久必會受神公義之火的燒滅。

   〔話中之光〕()神說那些人(匪類)是荊棘(6),在人看來是荊棘,但是對神來說,荊棘起不了甚麼作用,反倒有一天神要成為他們的刺。在大馬色路上,神對保羅說「你用腳踢刺是難的」(徒二十六14)。真正給人刺傷的,乃是抵擋神的人。真正叫人受了不能挽回的傷的,乃是神的審判。從正面來說,大衛勸勉所有跟隨主的人,不要站在與神為敵的地位上。你站在那個地位上,可能會有短暫的保護,但是那些保護沒有甚麼作用,終究還是要叫他們接受滅亡的事實。

         ()火象徵神的震怒和審判(參太十三30),特別強調審判的完全性和急速性(參來六8),這首歌最終提醒我們:(1)耶穌基督將完全消滅他的國度中的一切不義(參賽二十七4)(2)審判臨到不能榮耀神的人身上的必然性(參太二十五30)

 

【撒下廿三8「大衛勇士的名字,記在下面:他革捫人約設巴設,又稱伊斯尼人亞底挪,他是軍長的統領,一時擊殺了八百人。」

   〔呂振中譯〕以下是大衛勇士的名字:他革捫人約設巴設〔或譯:約設巴力〕;是三勇士級的首領;他揮了矛〔或譯:斧子〕一口氣刺死了八百人。

   〔原文字義〕「勇士」強壯的,大能的;「他革捫人」(原文與「勇士」同字);「約設巴設」居於罪過之中;「伊斯尼人」他的裝飾;「亞底挪」他的裝飾品;「軍長(原文雙字)」首領(首字);三分之一(次字)

   〔文意註解〕「大衛勇士的名字,記在下面」:『大衛勇士』指大衛麾下勇撓善戰的戰士;『名字』本章總共記錄了37人,代上十一10~47比此處稍多;『他革捫人』可能指族名,但其譜系和定居地點不詳。

         「他革捫人約設巴設,又稱伊斯尼人亞底挪,他是軍長的統領」:『軍長的統領』大衛設有十二支近衛軍,每軍二萬四千人,按月輪流替換出入侍奉王(參代上二十七1~15),軍長就是指揮各軍的人,而軍長的統領可能指協調各軍輪班事宜。

         「一時擊殺了八百人」:『一時』指在一次戰役中。

   〔話中之光〕()他革捫人約設巴設,是勇士中排名最先的一個,他是軍長的統領,殺敵之眾,沒有出其右者。他一時擊殺了八百人,足證他的能力是超過八百人的總和。這能力就是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是使祂從死裡復活的能力,因此,雖四面受敵也不被困住。他的英勇堪作軍長統領,誠為勇士之首。

         ()8~39列舉了大衛手下的勇士(參代上十一10~47),對大衛王國的繁榮作傑出貢獻的人。他們不是單純的向人奉獻出忠誠的人,他們是向主神的國度奉獻忠誠的人。本書的作者用很大篇幅去詳細地記錄這些勇士的名單和他們的形象:(1)他們作為選民有責任護衛神的榮耀;(2)他們要對抗的對手也是神的仇敵(侵害神的權威和聖潔的一群)。因此他們進行的戰爭不是爭奪權益的鬥爭,是為耶和華神的榮耀而進行的聖戰。

         ()通過上述事實,我們可以發現如下真理:(1)神國度的建立不是靠神單獨的事工而成就的事,而是需要人的同工。當然,這不是因為神力不從心,而是反映了神喜悅與人同行;(2)神的國度是忠誠於神的團體(參來三6)(3)儘管人的奉獻微不足道,神卻一一記住(參太二十五40),尤其對奉獻很大的人,神傾注更多的關心。

         ()這些在大衛得國的事上同工的勇士,不但有十二支派的人,也有利未人;不但有以色列人,也有外邦人;不但有「一時擊殺了八百人」(18)的,也有「給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拿兵器的」(37)。雖然他們的能力不同、出身不同,但卻一樣被聖靈數算,因為他們的共同點是忠心。要建立神的國度,不但需要大能的勇士(參撒下二十一15~22),也需要忠心的勇士(8~39)。在神的國度裡,事奉的能力來自神、事奉的機會來自神,無論是領了五千銀子的,還是二千銀子的,都是神恩賜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2),因此,凡是照著恩賜忠心事奉的人,主的獎賞都是一樣的:「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二十五2123)

         ()這些勇士過去可能是「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撒上二十二2),其中甚至還可能有「惡人和匪類」(撒上三十22),但最後都被神造就成了忠心的國度勇士。神把這些不同造型的忠心勇士賜給大衛,借著他們的忠心事奉和彼此配搭,支取神的得勝,建立神的國度。今天,神「配搭這身子」(林前十二24),也會把各種「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甚至「惡人和匪類」加進基督的身體。因此,我們不可「以貌取人」(申十17)地把信徒分成三六九等,也不可論斷暫時軟弱的弟兄,因為「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林前十二22),每個人都有可能被神造就成忠心的國度勇士。

         ()今天必須有一班人——容許我這樣說——代表著整個教會,起來應付今天的需要。是的,在這班人以外,還有其他人,還有全體以色列人;但是其中很多人無力站穩,因為他們沒有站在該有的屬靈地位上,也沒有充足的屬靈度量;他們在屬靈上是軟弱的,任何一點嚴峻的考驗和艱苦的困難,都會叫這些人陷入驚慌無助之中。那麼,仇敵是否就因此叫全教會落在軟弱之中呢?不!有少數人要像大衛的勇士一樣,為著別人,為著教會,站在該站的地位上。剛強的人要背負軟弱人的重擔,他們為了教會的緣故,也代表教會,奮起與仇敵爭戰。

 

【撒下廿三9「其次是亞合人朵多的兒子以利亞撒。從前非利士人聚集要打仗,以色列人迎著上去,有跟隨大衛的三個勇士向非利士人罵陣,其中有以利亞撒。」

   〔呂振中譯〕其次是亞合人朵多的兒子以利亞撒。他是三個勇士之中的一個,跟大衛在巴斯達閔;非利士人〔傳統:向非利士人罵陣〕聚集在那裏要交戰;以色列人退上去,

   〔原文字義〕「亞合人」安息之弟兄;「朵多」親愛的;「以利亞撒」神所幫助的。

   〔文意註解〕「其次是亞合人朵多的兒子以利亞撒」:『亞合人』可能指便雅憫支派中亞合亞的後裔(參代上八4),定居地點不詳。

         「從前非利士人聚集要打仗,以色列人迎著上去」:請參閱代上十一13

         「有跟隨大衛的三個勇士向非利士人罵陣,其中有以利亞撒」:『罵陣』意指挑戰。

   〔話中之光〕()以利亞撒起來擊殺非利士人直到手臂疲乏,手粘住刀把。他所顯出的不獨是勇敢,而且是堅忍,不顧身體的疲乏,在仇敵盡滅之先,誓不歇息。那日耶和華使他們大獲全勝,眾民追隨收取擄物。因著他的忠勇,眾以色列人同享勝利的果實。

 

【撒下廿三10「他起來擊殺非利士人,直到手臂疲乏,手粘住刀把。那日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眾民在以利亞撒後頭專奪財物。」

   〔呂振中譯〕他卻起來擊殺非利士人,直到手都困乏,手黏住刀把;那一天永恆主成就了大勝利;眾民在以利亞撒後頭回來,只顧剝取死者的財物。

   〔原文字義〕「疲乏」疲倦,辛勞;「粘住」附著,緊靠;「大獲」巨大的;「全勝」拯救,釋放;「專奪」剝奪,剝去。

   〔文意註解〕「他起來擊殺非利士人,直到手臂疲乏,手粘住刀把」:『手粘住刀把』意指手筋在緊握刀把處鬆不開來,或刀把處濺到敵人的血直到乾涸扒不開來。

         「那日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眾民在以利亞撒後頭專奪財物」:『大獲全勝』指所向無敵;『專奪財物』指剝除死傷敵人身上的財物。

   〔話中之光〕()沙瑪在眾民倉惶走避來犯的非利士人時,勇敢的屹立,將圖奪取紅豆田的敵人擊殺,使那田得保全。沙瑪不容非利士人蹂躪耶和華所賜的產業,在弟兄手軟之時,孤軍奮戰,終使仇敵潰退,轉敗為勝,國土得以完整。因著他的忠勇,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但願神在教會中,興起更多的沙瑪,當教會荒涼的時候,讓神的得勝彰顯無遺。

         ()「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勇士們都有大大擊殺敵軍的能力,但他們都承認自己是神使以色列人得勝(1012)的管道,得勝並非是自己的功勞,一切榮耀都歸於神。

 

【撒下廿三11「其次是哈拉人亞基的兒子沙瑪。一日非利士人聚集成群,在一塊長滿紅豆的田裡,眾民就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

   〔呂振中譯〕其次是哈拉人亞基的兒子沙瑪。非利士人聚集在利希,那裏有一份田地長滿着紅豆;眾民從非利士人面前逃跑。

   〔原文字義〕「哈拉人」山居者;「亞基」我應增多;「沙瑪」驚駭。

   〔文意註解〕「其次是哈拉人亞基的兒子沙瑪」:『哈拉人』可能指某處山區,確實地點不詳。

         「一日非利士人聚集成群,在一塊長滿紅豆的田裡,眾民就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長滿紅豆』代上十一13則是「長滿大麥」,可能兩種作物都有。

 

【撒下廿三12「沙瑪卻站在那田間,擊殺非利士人,救護了那田。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

   〔呂振中譯〕沙瑪卻在那份田地中間站穩着腳跟,救護了那田,擊殺非利士人;於是永恆主成就了大勝利。

   〔原文字義〕「救護」解救,營救。

   〔文意註解〕「沙瑪卻站在那田間,擊殺非利士人,救護了那田」:『站在那田間』大概是非利士人前來掠奪成熟的農作物,沙瑪聞訊趕來逆襲營救。

         「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結果是非利士人被殺退。

         以上三個人約設巴設(8)、以利亞撒(9)、沙瑪((11~12)是第一級三勇士,各殺死數百人。

 

【撒下廿三13「收割的時候,有三十個勇士中的三個人,下到亞杜蘭洞見大衛。非利士的軍兵在利乏音谷安營。」

   〔呂振中譯〕三十個首領之中有三個人下到亞杜蘭山寨〔傳統:洞〕碞石〔傳統:收割時候〕那裏去見大衛;非利士人的兵團在利乏音山谷紮營。

   〔原文字義〕「亞杜蘭」人的正義;「利乏音」巨人。

   〔文意註解〕「收割的時候,有三十個勇士中的三個人,下到亞杜蘭洞見大衛」:『亞杜蘭洞』位於希伯崙西北約16公里,伯示麥南方約11公里,以拉谷的南側山區有很多洞穴可容人(參撒上二十二1)

         「非利士的軍兵在利乏音谷安營」:『利乏音谷』利乏音谷』最北端在耶路撒冷的西南方約5公里,最南端在伯利恆的西北方約4公里,呈西南至東北走向,全長約6公里(參撒下五18)

 

【撒下廿三14「那時大衛在山寨,非利士人的防營在伯利恆。」

   〔呂振中譯〕那時大衛在那山寨;非利士人的駐防營那時在伯利恆。

   〔原文字義〕「山寨」要塞,堡壘;「伯利恒」糧食之家。

   〔文意註解〕「那時大衛在山寨,非利士人的防營在伯利恆」:『防營』指駐紮兵營;『伯利恆』位於大衛山寨的東北方約有7公里。

 

【撒下廿三15「大衛渴想,說:甚願有人將伯利恒城門旁井裡的水打來給我喝。

   〔呂振中譯〕大衛渴想着說:『阿,誰能將城門旁邊伯利恆井的水給我喝阿!』

   〔原文字義〕「渴想」渴望,渴求。

   〔文意註解〕「大衛渴想,說:甚願有人將伯利恒城門旁井裡的水打來給我喝」:伯利恒是大衛的家鄉(參撒上十六1),他懷念兒時家鄉的井水。

 

【撒下廿三16「這三個勇士就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從伯利城門旁的井裡打水,拿來奉給大衛。他卻不肯喝,將水奠在耶和華面前,」

   〔呂振中譯〕這三個勇士就闖過非利士人的軍營,從城門旁邊伯利恆井裏去打水,拿起來,帶到大衛那裏;大衛不情願喝,反而奠在永恆主面前,

   〔原文字義〕「闖過」劈開,破開;「營盤」軍營;「奠」倒出來,澆奠。

   〔文意註解〕「這三個勇士就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從伯利城門旁的井裡打水,拿來奉給大衛」:『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意指需要闖過許多敵人的關卡(13),往返冒著生命的危險,將伯利恆井裡的水攜回。

         「他卻不肯喝,將水奠在耶和華面前」:『奠在耶和華面前』即指澆奠在神面前,如同奠酒一樣。

   〔話中之光〕()大衛將勇士從伯利恆城門旁井裡打上來的水,澆奠在耶和華面前;他不肯喝那水,因為他深為勇士犧牲的精神所感動。以色列人獻祭的時候,從來不將血與祭牲一同焚燒,而是將血澆奠在神面前,因為血代表生命。大衛不願喝這水,因為它代表戰士的生命,所以將水奠在神面前。

         ()大衛將用部下們的生命換來的那水作為奠祭獻給耶和華,表明他省悟了自己的愚蠢行為(17),將他們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獻給神(可三4)。所有的犧牲應獻給生命的主耶和華(詩三十六9;啟十二11),任何生命都不能成為人邪惡欲望的犧牲品。神保全懂得尊重鄰舍的生命和人格之人(詩五十六13a;箴十四25a)

 

【撒下廿三17「說:耶和華啊,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這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我斷不敢喝。如此大衛不肯喝。這是三個勇士所作的事。」

   〔呂振中譯〕說:『永恆主阿,我絕對不作這事。這豈不是冒命而去的人的血麼?』他不情願喝。這是三個勇士所作的事。

   〔原文字義〕「斷不敢(原文雙字)」絕不是那樣(首字);做,製作(次字)

   〔文意註解〕「說:耶和華啊,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這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我斷不敢喝」:意指這水如同他們的血那樣的寶貴。

         「如此大衛不肯喝。這是三個勇士所作的事」:『不肯喝』意指他(大衛)承受不起;『三個勇士』指亞比篩(18)、比拿雅(20)兩個人,至於第三位是誰,聖經沒有提到他的名字。

   〔話中之光〕()從本節可以看到這三個勇士對大衛的忠誠,而大衛也珍惜他們的努力,忍住自己的渴望,把家鄉的井水當成是屬下生命之祭,奉獻給神。亦即大衛認為只有神有資格接受別人用生命準備的祭禮,人是不能承受這樣的禮物。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認知?知道我們雖然可以是別人的領袖,但卻不能主宰或任意奪取別人的生命。

         ()誰都不願意遭受反對,遇到背叛更是心碎的經驗,特別是在患難的環境中。因此,受到人的擁戴,效忠,是極為快意的事情。人用盡方法,想維護奴隸制度,全不是由於生活上的需要,而是樂意得到這種效忠服事的滿足,更進一步,就是受人崇拜了,那簡直是變成神!

         ()今天我們屬主的人,特別是作領袖的,也應該有這樣的存心:一切榮耀都歸於主。我們不配得人的崇敬,頌揚,所能作的,都是神在我們身上顯大,願更加傾奠在主前。

 

【撒下廿三18「洗魯雅的兒子約押的兄弟亞比篩是這三個勇士的首領。他舉槍殺了三百人,就在三個勇士裡得了名。」

   〔呂振中譯〕洗魯雅的兒子約押的兄弟亞比篩是三十〔傳統:三〕勇士級的首領。他揮了矛刺死三百人,就得了名像三勇士一樣〔傳統:在三勇士之中〕。

   〔原文字義〕「洗魯雅」香膏;「約押」耶和華是父;「亞比篩」我父是禮物。

   〔文意註解〕「洗魯雅的兒子約押的兄弟亞比篩是這三個勇士的首領」:『亞比篩』是大衛的外甥(參代上二16);『三個勇士的首領』意指他的位階高於其他兩個勇士。

         「他舉槍殺了三百人,就在三個勇士裡得了名」:『殺了三百人』比約設巴設殺了八百人(8)少。

 

【撒下廿三19「他在這三個勇士裡是最尊貴的,所以作他們的首領;只是不及前三個勇士。」

   〔呂振中譯〕在三十〔傳統:三〕勇士級裏他是最尊貴的,所以他做他們的隊長;只是還沒有達到三勇士的等級。

   〔原文字義〕「最尊貴的」沉重,有份量,有尊榮。

   〔文意註解〕「他在這三個勇士裡是最尊貴的,所以作他們的首領」:『這三個勇士』指第二組的三個勇士;『最尊貴的』指最受敬重。

         「只是不及前三個勇士」:『前三個勇士』指第一組的三個勇士(8~12)

 

【撒下廿三20「有甲薛勇士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行過大能的事:他殺了摩押人亞利伊勒的兩個兒子;又在下雪的時候下坑裡去,殺了一個獅子;」

   〔呂振中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是甲薛有力氣的人,曾行過大有作為的事;他擊殺了摩押兩隻小獅;又在下雪的日子下到坑中去擊殺一隻獅子。

   〔原文字義〕「甲薛」耶和華積聚;「耶何耶大」耶和華知曉;「比拿雅」耶和華已建造;「亞利伊勒」神的獅子。

   〔文意註解〕「有甲薛勇士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行過大能的事」:『甲薛』位於希伯崙西南方約33公里,別是巴東北方約10公里;『比拿雅』聖經中有十幾位同名不同人的比拿雅,但這位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在伴隨大衛逃避掃羅王之追殺時,即已在勇士中間嶄露頭角(2022),後來大衛立他作護衛長(23)

         「他殺了摩押人亞利伊勒的兩個兒子」:即指殺了摩押人的兩個傑出戰士。

         「又在下雪的時候下坑裡去,殺了一個獅子」:『坑裡獅子』困獸之鬥,相當危險,用來形容他所殺的對象極其兇猛。

 

【撒下廿三21「又殺了一個強壯的埃及人。埃及人手裡拿著槍,比拿雅只拿著棍子下去,從埃及人手裡奪過槍來,用那槍將他殺死。」

   〔呂振中譯〕他又擊殺了一個埃及人、一個體格很好的人。這埃及人手裏拿着矛;比拿雅只拿着棍子下去,竟從埃及人手裏將矛奪過來,又用他的矛將他殺死。

   〔原文字義〕「強壯的」外表,眼所見。

   〔文意註解〕「又殺了一個強壯的埃及人,埃及人手裡拿著槍,比拿雅只拿著棍子下去」:『強壯』指身材高大;『用棍子對抗槍,又加上拿槍的人身材高大,顯示非常不容易。

         「從埃及人手裡奪過槍來,用那槍將他殺死」:顯示他膽識過人,手腳敏捷且精準。

 

【撒下廿三22「這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所行的事,就在三個勇士裡得了名。」

   〔呂振中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行了這些事,他就得了名、像三勇士一樣〔傳統:在三勇士之中〕。

   〔原文字義〕「名」名聲,名望。

   〔文意註解〕「這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所行的事,就在三個勇士裡得了名」:『三個勇士』指第二組的三個勇士。

 

【撒下廿三23「他比那三十個勇士都尊貴,只是不及前三個勇士。大衛立他作護衛長。」

   〔呂振中譯〕在三十勇士級裏他是尊貴的,只是還沒有達到三勇士的等級。大衛立他做衛隊長。

   〔原文字義〕「尊貴」沉重,有份量,有尊榮;「護衛長」保鑣。

   〔文意註解〕「他比那三十個勇士都尊貴,只是不及前三個勇士」:『那三十個勇士』指24~39節中所列舉的勇士,實際上共有三十一個人;『前三個勇士』指第一組的三個勇士(8~12)

         「大衛立他作護衛長」:『護衛長』指隨身保鑣的首領。

 

【撒下廿三24「三十個勇士裡有約押的兄弟亞撒黑、伯利恒人朵多的兒子伊勒哈難、」

   〔呂振中譯〕三十個勇士之中有約押的兄弟亞撒黑,伯利恆朵多的兒子伊勒哈難,

   〔原文字義〕「亞撒黑」神所造的;「朵多」親愛的;「伊勒哈難」神是有慈愛的。

   〔文意註解〕「三十個勇士裡有約押的兄弟亞撒黑、伯利恒人朵多的兒子伊勒哈難」:『三十個勇士』實際上24~39節共列了三十一個勇士;『亞撒黑』被押尼珥所殺(參撒下二23);『伊勒哈難』請參閱代上十一26

   〔話中之光〕()24~39大衛身邊的勇士們的身份、出身、氣質和才幹等都各不相同,他們從各個支派中被選拔出來,其中也包含著外邦人出身的歸順者。但他們的目的相同(保護大衛),他們的忠誠和事奉也一致。這些事實提供如下真理:(1)以神為中心的聖徒雖具有各種不同的性情、地位和才能,只有一個目標榮耀神(參羅十五6)(2)聖徒的團契應是同甘共苦的生命的聯合體(參林前十二26;提後二10)(3)為了神和鄰舍犧牲自己的人才能成為團契的一員。無論誰,都不只為自己而存在,而是為了神和鄰舍存在。

 

【撒下廿三25「哈律人沙瑪、哈律人以利加、」

   〔呂振中譯〕哈律人沙瑪,哈律人以利加,

   〔原文字義〕「哈律」顫動;「沙瑪」驚駭;「以利加」我的神拒絕。

   〔文意註解〕「哈律人沙瑪、哈律人以利加」:『沙瑪』請參閱代上十一27;『以利加』未被列在代上十一章名單內。

 

【撒下廿三26「帕勒提人希利斯、提哥亞人益吉的兒子以拉、」

   〔呂振中譯〕帕勒提人希利斯,提哥亞人益吉的兒子以拉,

   〔原文字義〕「帕勒提人」脫逃;「希利斯」他已拯救;「提哥亞人」吹號;「益吉」糾結的;「以拉」城市的監察者。

   〔文意註解〕「帕勒提人希利斯、提哥亞人益吉的兒子以拉」:『希利斯』另稱「比倫人希利斯」(參代上十一27);『以拉』請參閱代上十一28

 

【撒下廿三27「亞拿突人亞比以謝、戶沙人米本乃、」

   〔呂振中譯〕亞拿突人亞比以謝,戶沙人米本乃,

   〔原文字義〕「亞拿突人」回答;「亞比以謝」我父是幫助;「戶沙人」急速;「米本乃」耶和華的殿。

   〔文意註解〕「亞拿突人亞比以謝、戶沙人米本乃」:『亞比以謝』請參閱代上十一28;『米本乃』又名西比該(參代上十一29)

 

【撒下廿三28「亞合人撒們、尼陀法人瑪哈萊、」

   〔呂振中譯〕亞合人撒們,尼陀法人瑪哈萊,

   〔原文字義〕「亞合人」安息之弟兄;「撒們」可遮蔭的;「尼陀法人」掉落;「瑪哈萊」猛烈的。

   〔文意註解〕「亞合人撒們、尼陀法人瑪哈萊」:『撒們』又名以來(參代上十一29);『瑪哈萊』請參閱代上十一30

 

【撒下廿三29「尼陀法人巴拿的兒子希立、便雅憫族基比亞人利拜的兒子乙太、」

   〔呂振中譯〕尼陀法人巴拿的兒子希立,便雅憫子孫基比亞人利拜的兒子以太,

   〔原文字義〕「巴拿」憂傷痛苦;「希立」奶;「基比亞人」山谷;「利拜」向耶和華呼籲的人;「乙太」和我在一起。

   〔文意註解〕「尼陀法人巴拿的兒子希立、便雅憫族基比亞人利拜的兒子乙太」:『希立』請參閱代上十一30;『乙太』中文另翻作「迦特人以太」(參撒下十五19)

 

【撒下廿三30「比拉頓人比拿雅、迦實溪人希太、」

   〔呂振中譯〕比拉頓人比拿雅,迦實溪人希太,

   〔原文字義〕「比拉頓人」山嶺之民;「比拿雅」耶和華已建造;「迦實」震動;「希太」為耶和華的喜樂。

   〔文意註解〕「比拉頓人比拿雅、迦實溪人希太」:『比拿雅』請參閱代上十一31;『希太』又名戶萊(參代上十一32)

 

【撒下廿三31「伯亞拉巴人亞比亞本、巴魯米人押斯瑪弗、」

   〔呂振中譯〕亞拉巴人亞比亞本,巴魯米人押斯瑪弗,

   〔原文字義〕「伯亞拉巴人」沙漠之家;「亞比亞本」神是我父;「巴魯米人」屬於青年人的;「押斯瑪弗」一生剛毅、至死方休。

   〔文意註解〕「伯亞拉巴人亞比亞本、巴魯米人押斯瑪弗」:『亞比亞本』又名亞拉巴人亞比(參代上十一32);『押斯瑪弗』另稱巴路米人押斯瑪弗(參代上十一33)

 

【撒下廿三32「沙本人以利雅哈巴、雅善兒子中的約拿單、」

   〔呂振中譯〕沙本人以利雅哈巴,沽尼人雅善〔傳統:雅善的兒子們〕,

   〔原文字義〕「沙本人」狐狸之地;「以利雅哈巴」神隱藏了;「雅善」睡著的;「約拿單」耶和華已給與。

   〔文意註解〕「沙本人以利雅哈巴、雅善兒子中的約拿單」:『以利雅哈巴』請參閱代上十一33;『約拿單』另稱哈拉人沙基的兒子約拿單(參代上十一34)

 

【撒下廿三33「哈拉人沙瑪、哈拉人沙拉的兒子亞希暗、」

   〔呂振中譯〕哈拉人沙瑪的兒子約拿單,哈拉人沙拉的兒子亞希暗,

   〔原文字義〕「哈拉人」山居者;「沙瑪」驚駭;「沙拉」敵人;「亞希暗」母親的兄弟。

   〔文意註解〕「哈拉人沙瑪、哈拉人沙拉的兒子亞希暗」:『沙瑪』本章的勇士名單中一共有三個同名的沙瑪(112533),而本節的「哈拉人沙瑪」未見列名於代上十一章中;『亞希暗』又稱哈拉人沙甲的兒子亞希暗(參代上十一35)

 

【撒下廿三34「瑪迦人亞哈拜的兒子以利法列、基羅人亞希多弗的兒子以連、」

   〔呂振中譯〕瑪迦人的兒子亞哈拜的兒子以利法列,基羅人亞希多弗的兒子以連,

   〔原文字義〕「瑪迦人」她已施壓;「亞哈拜」包圍我的人之兄弟;「以利法列」神是拯救;「基羅人」充軍;「亞希多弗」我兄弟是笨蛋;「以連」神是親屬。

   〔文意註解〕「瑪迦人亞哈拜的兒子以利法列、基羅人亞希多弗的兒子以連」:『以利法列』又稱吾珥的兒子以利法勒(參代上十一35);『以連』這個名字沒有出現在代上十一章的名單中,他父親基羅人亞希多弗可能就是背叛大衛的謀士(參撒下十五1235)

 

【撒下廿三35「迦密人希斯萊、亞巴人帕萊、」

   〔呂振中譯〕迦密人希斯萊〔或譯:希斯羅〕,亞巴人帕萊,

   〔原文字義〕「迦密人」花園地;「希斯萊」包藏的;「亞巴人」伏擊;「帕萊」瞠目結舌。

   〔文意註解〕「迦密人希斯萊、亞巴人帕萊」:『希斯萊』又稱迦密人希斯羅(參代上十一37);『帕萊』可能與伊斯拜的兒子拿萊是同一個人(參代上十一37)

 

【撒下廿三36「瑣巴人拿單的兒子以甲、迦得人巴尼、」

   〔呂振中譯〕瑣巴人拿單的兒子以甲,迦得人巴尼,

   〔原文字義〕「瑣巴人」哨站;「拿單」賜與者;「以甲」祂救贖;「迦得人」軍隊,財富;「巴尼」建立。

   〔文意註解〕「瑣巴人拿單的兒子以甲、迦得人巴尼」:『以甲』可能與拿單的兄弟約珥是同一個人(參代上十一38);『巴尼』可能與哈基利的兒子彌伯哈是同一個人(參代上十一38)

 

【撒下廿三37「亞捫人洗勒、比錄人拿哈萊、是給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拿兵器的、」

   〔呂振中譯〕亞捫人洗勒,比錄人拿哈萊;拿哈萊是給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拿軍器的護兵,

   〔原文字義〕「亞捫人」部落之人;「洗勒」分裂;「比錄人」多井之地;「拿哈萊」打鼾者。

   〔文意註解〕「亞捫人洗勒、比錄人拿哈萊、是給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拿兵器的」:『洗勒』請參閱代上十一39;『拿哈萊』請參閱代上十一39;『拿兵器的』約押是大衛軍隊的元帥(參撒下二十23),給他拿兵器的是指他的親信。

 

【撒下廿三38「以帖人以拉、以帖人迦立、」

   〔呂振中譯〕以帖人以拉,以帖人迦立,

   〔原文字義〕「以帖人」餘民,傑出;「以拉」城市的監察者;「迦立」有痂的。

   〔文意註解〕「以帖人以拉、以帖人迦立」:『以拉』請參閱代上十一40;『迦立』請參閱代上十一40

 

【撒下廿三39「赫人烏利亞,共有三十七人。」

   〔呂振中譯〕赫人烏利亞:一共三十七人。

   〔原文字義〕「赫人」恐懼;「烏利亞」耶和華是我的亮光。

   〔文意註解〕「赫人烏利亞,共有三十七人」:『烏利亞』是拔示巴的前夫,被大衛謀害(參撒下十一14~15);『三十七人』包括8~12節的第一組三個勇士,13~19節的第二組三個勇士,20~39節的三十一個勇士,總共三十七人。元帥約押沒有列名在其中,很可能就是第二組中的那個無名勇士。

 

叁、靈訓要義

 

【神國的小影】

   一、彌賽亞是國度的君王(1~7)

         1.耶西的兒子大衛得居高位,是雅各神所膏的」(1):大衛表徵基督是受膏者。

         2.「作以色列的美歌者說:耶和華的靈藉著我說,祂的話在我口中」(1~2):口裡充滿神的話。

         3.「那以公義治理人民的,敬畏神執掌權柄,他必像日出的晨光,如無雲的清晨,雨後的晴光,使地發生嫩草」(3~4):向著人乃是公義、亮光、生命。

         4.「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祂豈不為我成就嗎?」(5):豐滿救恩,永遠堅定。

         5.「但匪類都必像荊棘被丟棄,人不敢用手拿它;拿它的人必帶鐵器和槍桿,終久它必被火焚燒」(6~7):惡人匪類,必遭審判火焚。

   二、勇士們為國度效力(8~39)

         1.「他是軍長的統領,一時擊殺了八百人。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眾民在以利亞撒後頭專奪財物。站在那田間,擊殺非利士人,救護了那田」(8~11):擊殺仇敵,保國衛民。

         2.「大衛渴想,說:甚願有人將伯利恒城門旁井裡的水打來給我喝。這三個勇士就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從伯利城門旁的井裡打水,拿來奉給大衛。他卻不肯喝,將水奠在耶和華面前」(12~23):冒險犯難,滿足基督。

         3.「三十個勇士裡有約押的兄弟亞撒黑、伯利恒人朵多的兒子伊勒哈難」(24~39):兩兩成對,配搭建造。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下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