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下導論拾穗

 

撒母耳記下提要

 

壹 由來

本書雖稱為‘撒母耳記下,’可是它並不是撒母耳所寫的。它的著者是拿單和迦得。因為撒母耳記上、下兩書,正如前述,在希伯來文的聖經中原是一卷,包括‘先見撒母耳的書…和先知拿單、並先見迦得的書。’(代上二九29。)以後的人才把它分為上、下兩書,而統以‘撒母耳記’名之。亦有在古本的聖經中稱撒母耳記上為‘列王紀卷一,’撒母耳記下為‘列王紀卷二,’列王紀上為‘列王紀卷三,’列王紀下為‘列王紀卷四。’

 

貳 時間

本書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三十八年,自主前一○五六年起,至主前一○一八年止。

 

參 內容

本書記載大衛一生歷史中最主要的一段。撒母耳記上是說到他的早年、被召、遭難、逃亡等等,王上一、二章是說到他的晚年;獨是在本書中記載他登基作王和他在神面前所受的對付。聖經中所以把他的傳記說得這麼詳細,是因為:

一 他是基督的祖先。神和他立的約都要在基督身上應驗。

二 他是基督的預表。

三 他是合乎神心意的人。(撒上十三14,徒十三22。)

四 他的一生對於今日的信徒都是重要而且寶貴的教訓、安慰、幫助。

五 他作神的出口。(撒下二三2。)幾乎一半的詩篇是大衛所寫的,而且都是結合到他一生的經歷。所以初讀聖經者如果要好好的讀詩篇,就得好好的讀大衛的傳記。有的詩篇是明寫大衛在什麼情況下所寫的,有的並沒有說明,需要我們仔細去比較和結合他的傳記才能看出。

 

肆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五2,)這是聖經中第一次說到神所安排的君王的任務是牧養百姓。

二 大衛也是基督的預表,因為:

()他先作牧者,後作君王;正像基督第一次來作牧人,第二次來作君王。

()他早是神的受膏者,掃羅也早被神廢棄,可是他甯受掃羅的攻擊,甘心等候神的時間;正像基督是神所立的受膏者,撒但的結局也早已定規,而祂今天還忍耐等候神的時間。

()大衛是得勝的王,勝過歌利亞,又勝過他四境的仇敵;正像基督是得勝的王,在十字架上傷了蛇的頭,又勝過一切鬼魔。(西二15。)

三 七章八至十六節是著名的‘大衛的約,’裡面包括彌賽亞的預言。八至十二節的話都是應驗在大衛身上,十二至十六節局部應驗在所羅門和羅波安等身上,而全部則應驗在基督身上。

‘為你建立家室’(11)-家室的意思就是後裔或子孫。神要恩待大衛,興起他家中的後裔來。

‘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12)-是指所羅門,更是指基督。(太一1。)

‘建造殿宇’(撒下七13)-所羅門建造了物質的殿,基督建造了屬靈的殿。(林前三1617。)

‘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撒下七13)-這並不應驗在所羅門、羅波安身上,因為在所羅門之後,國就分裂,甚至被擄。這是指著基督的寶座和國度而言。

‘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14)-不是指所羅門,乃是指基督。(來一5。)

‘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撒下七14)-似乎這句話只能應驗在所羅門和他以後的君王身上,而絕不能應驗在基督身上。豈知不然。因為‘他若犯了罪’的翻譯可能有問題。好些希伯來文的權威,像好斯來(Bishop Horsley)、克拉克(Adam Clarke)等都主張這麼翻:‘當罪加在他身上時,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的確,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當人類的罪加在我們的主的身上時,神就用人的杖、人的鞭責罰祂。

‘大衛的約’是神起誓向大衛所立的。在大衛的家室中,只有基督的國和寶座是存到永遠的。天使加百列也證實‘大衛的約’是應驗在基督身上,他說,‘主神要把祂祖大衛的位給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祂的國也沒有窮盡。’(路一3233。)果然在大衛的家中,只有一位在耶路撒冷以荊棘為冠冕,以蘆葦作王杖,以紫袍作王袍的,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從那一天起,祂的國和寶座是存到永遠的。

四 米非波設的故事(撒下四4,九113,十六14,十九2430,二一7)是一個奇妙的預表。讓我們注意:

()他是大衛王的仇敵的一個子孫。

()他是懼怕王、又躲避王的。(比較創三8。)

()可是王向他施恩,不是他去尋求王,乃是王先尋找他。(比較約壹四10,約十五16。)

()他自稱是奴僕,王卻要他作兒子。

()並且使他常和王親近,一同坐席,賜給他產業。

()王因著約,免去他應受的審判。(撒下二一,比較書九。)

這種種是預表什麼呢?

米非波設對王的態度也是值得我們注意並學習的。押沙龍作亂時,他因自己是瘸腿留在耶路撒冷,他‘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鬚,也沒有洗衣服,’(撒下十九24,)他完全抱著一個寡婦的心,王去後沒有一件事能摸著他的心,引起他的興趣。他受僕人的欺哄,產業被侵,含不白之冤,可是他不在乎,因為他的心只在乎王,只要‘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的回宮,就任憑洗巴都取了,也可以。’(30。)他的心黏附在王身上,沒有一件事能把它分開;他的態度正像約伯所說,‘祂雖然殺我,我還要信祂。’(伯十三15,直譯。)

五 烏撒的故事(撒下六28)是再一次教訓我們,事奉神的事不是講動機如何好,步驟如何必要,果效如何有利…乃是講神的旨意和定規究竟是如何。用新車及牛來運約櫃,這不是神所定規的方法;神寧可讓約櫃流落在外面,而不能更改它必須由利未人來抬的規定。雖然屬猶大支派的烏撒是何等熱心,伸出手來扶住約櫃,不讓它傾倒;可是神寧可它跌得粉碎,而不能失去它分別為聖的見證。所以讓我們注意在事奉上有否烏撒的手。

六 十一章是大衛一生中可怕的墮落史,他犯姦淫,謀害烏利亞。惟其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所以才把這樣黑暗的罪暴露出來;否則,一個普通的歷史家那敢寫出他當時代得勝又英明的君王的污點呢?定規把它掩蓋起來。讓我們注意:

() 他的失敗是在靈性大復興(七)和爭戰大得勝(八,十)之後。

() 別人在前線苦戰,他卻仍在耶路撒冷,日頭平西,方從床上起來,到王宮的平頂上遊覽。

() 大衛是由驕奢而放鬆,由放鬆而犯姦淫,由犯姦淫而欺哄,由欺哄而謀殺忠僕。可見犯罪是極易連續下去的,欲罷不能。

() 一個大能的勇士,合乎神心意的屬靈人,如果他離開了神的保守,立刻陷在罪中。任何信徒自恃聰敏的頭腦、堅強的意志、靈活的手腕、雄厚的財富,而不倚靠神的保守,他就是世界上最愚昧的人。

() 神的子民犯罪是使祂的仇敵有褻瀆的機會。(十二14。)

() 神絕不因大衛是合乎祂心意的人而不追討他的罪。(十二1014。)人判決大衛,最多是死刑;神判決大衛,卻比死刑更難受。他奪了別人的妻子,她的妃嬪和兒女受污辱;他背叛神,他的兒子背叛他;他出賣他的忠僕,他的臣僕也出賣他;他謀害人命,他的四個兒子喪命-與拔示巴姦淫而生的兒子、暗嫩、押沙龍、亞多尼雅。這些都很符合他自己的公義的裁判。(十二6。)不只,他的良心一直起尖銳的控告,使他‘終日唉哼…骨頭枯乾…精液耗盡。’(詩三二34。)

() 當他哭押沙龍時,他說,‘我兒押沙龍阿,我兒,我兒押沙龍阿!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阿,我兒,我兒!’(撒下十八33。)因為他很清楚,押沙龍的叛逆和死,都是他的罪的結果。

() 可是,神對於罪必須審判,對於悔改的罪人仍有恩典,赦免並除掉他的罪。(十二13,詩五一,三二。)

() 初讀聖經者以為掃羅罪小,大衛罪大,神不赦掃羅而赦大衛,似乎不公平。如果我們把他們兩人仔細比較,我們就看見:掃羅對罪從來不肯悔改,總是拿出自己的理由來應付撒母耳的責問。(撒上十三912,十五141624,二八15。)雖然他也曾說過‘我有罪了,’這是在他理屈辭窮,再也說不出理由之後才說的,並非真的表示悔改。可是大衛不然,每次他發覺罪時,從不肯以理由來遮掩,(撒下二四10,)他徹底承認罪,也切實痛恨罪。(詩五一。)憂傷痛悔的心,神必不輕看。

七 撒下二十章記載大衛手下一班忠勇將士們的故事。今天神手下的勇士們在那裡?

八 二十四章中大衛數點百姓,因而獲罪於神的故事,對於初讀聖經者是一個難解的疑問。是神還是撒但激動大衛?(代上二一1。)數點百姓何以是罪?何以約押在本書中所報的數目和在代上二十一章所報的數目有差別?

撒下二十四章一節說,‘耶和華又向以色列人發怒,’當然這是因為王和百姓在神面前有罪。雖然聖經中沒有載明什麼罪,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出,它可能是像二十一章一至六節那樣的罪,也可能是以色列人爭戰得勝後,懈怠放鬆、心高氣傲、不榮耀神等等的罪。神要追討罪,就許可‘撒但起來攻擊以色列人,激動大衛數點…。’(代上二一1。)

大衛數點百姓是罪:()因為他沒有得到神的命令或許可。摩西曾兩度數點百姓,非但不算為罪,而且是事奉,(民一2,二六2,)因為是神吩咐他這麼作的。()可能是因為他驕傲,誇耀他的百姓興旺、眾多。()也可能是因為他有顧慮,以為多次爭戰中百姓傷亡頗眾,影響實力,卻忘了神的恩約(申一11,創十三16,民二三10)和幫助。()也可能是因為他數點‘以色列人和猶大人’(撒下二四12)時,把二十歲以內的人也包括在內,違反了神對於數點百姓的指示。(代上二七2324。)()也可能是因為他數點人數時,沒有把每人半舍客勒的贖價奉上,所以‘數的時候,在他們中間有災殃。’(出三十1116。)總之,他數點百姓是一件愚昧且得罪神的事。

撒母耳記下和歷代志上所記的百姓的數目是有差別的。如果我們把撒下二十四章、代上二十一章、二十七章好好一讀,也可以看出一些實際情形。原來約押對於王的吩咐很是厭惡,(代上二一6,)勉強應命,可能是斷斷續續的去作,草率從事。王要數點的是所有的以色列人,(2,)約押所點的是拿刀的,不足二十歲的不在其內,利未人和便雅憫人也不在其內。(56。)撒下二十四章中的數字是經過九個月又二十天的工作的報告,代上二十一章中的數字顯然是九個月又二十天以後的繼續報告。總之,數點的工作並沒有作完,也沒有一個正式數字可以寫在大衛王記上。(代上二七24。)

 

伍 信息

本書主要的信息是:

一 凡要從神的應許得著成功的,就必須忍耐,並且專一的倚靠祂(撒下二14,五13。)

二 大衛靠著恩典作王,離開神就墮落。

三 神的公義必須追討罪。(參讀民三二23。)掃羅的陣亡和亞瑪力少年的被殺;(撒下一1016;)押尼珥的被殺;(三727;)大衛犯罪以後,家庭裡的兇殺、兒子叛變、臣僕作亂;(十二1015。)國內三年的饑荒,(二一,)民間三天的瘟疫(二四)…這些都是說明公義的神不能容忍罪,必須追討。可是感謝神,

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在祂公義之外,還有恩典和慈愛;(詩三十5;)只要我們真心悔改之後,仍能得到潔淨和赦免;當然應得的刑罰是不能免去的。(撒下十二13。)

 

陸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牧養。’(五2,七7。)

二 鑰節:

()‘大衛就知道耶和華堅立他作以色列王,又為自己的名以色列使他的國興旺。’(五12。)

()‘大衛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八14。)

 

柒 分析

本書顯然可以分成三大段:大衛的成功、大衛的失敗、附錄。

 

1 大衛的成功(一至十章)

一 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的死。(一116。)

二 大衛作弓歌志哀。(一1727。)

三 大衛受膏作猶大王。(二111。)

四 內戰和勝利。(二12~四12。)

五 大衛受膏作全以色列王。(五15。)

六 大衛建都耶路撒冷。(五616。)

七 幾次的勝利。(五1725。)

八 大衛運回約櫃。(六。)

九 大衛有意為神建聖殿。(七17。)

十 神與大衛立約。(七829。)

十一 幾次的勝利。(八,十二2631。)

十二 大衛與米非波設。(九。)

十三 大衛戰敗亞捫人和亞蘭人。(十。)

 

2 大衛的失敗(十一至二十章)

一 大衛犯可怕的罪。(十一。)

二 神定大衛的罪。(十二113。)

三 大衛受罪的審判:

()孩子的死。(十二1423。)

()暗嫩的罪。(十三122。)

()押沙龍之變。(十三23~十九43。)

()示巴之變。(二十。)

 

3 附錄(二十一至二十四章)

一 大衛尋求主。(二一。)

二 大衛謝恩作詩。(二二。)

三 大衛臨終之言。(二三。)

四 大衛數點以色列人的罪。(二四。)

—— 倪柝聲《聖經提要》

 

壹、書名

 

【本書書名】本書的希伯來文古卷與《撒上》原為一本書,以書中主要人物撒母耳為書名。──《啟導本聖經註釋》

 

貳、作者

 

【書之著者】 本書究為何人所著,是歷來解經家很費討論的問題,雖名為撒母耳記,卻非撒母耳之手筆,以本書所記史事,遠在撒母耳之死後。有人言此書是著于分國以後,因在撒母耳記上276節有話說:“因此洗革拉屬猶大王,直到今日。”但此“猶大王”並不一定是分國以後的猶大王,以在大衛時代,即早有猶大國與以色列國的稱呼;當稱大衛為猶大王,伊施波設為以色列王。惟我們若看所記大衛的歷史,而不記其死,則知作此書時,諒大衛尚在;所以有人說此書為先知拿單所作,較為可信。諒前書大半為撒母耳所作,後書為拿單所作,亦或為先知迦得所寫(代上29:29)。── 賈玉銘《撒母耳記下要義》

作者】
    (一)撒母耳在大衛即位之前就已經去世,所以不可能全是是撒母耳寫的。
    (二)猶太人的傳統,巴比倫的他勒目記載「撒母耳是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五章
          一節以前的作者,也寫了士師記,其他的由先知拿單和迦得補充」。
    (三) 代上 29:29  提及撒母耳、拿單、迦得三位先知都記載了「大衛王始終
          的事」。
    (四)許多書籍提及本書作者可能是 王上 4:5 提及的「拿單的兒子撒布得」
          因為他可以輕易的由父親拿單與所羅門王拿到相關的史料。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作者  在摩西五經中,有特別指出其中某些部分系摩西所著,相比之下,撒母耳記中並沒有提供有關其作者的線索。根據猶太傳統說法,《撒母耳記上》的頭二十四章是撒母耳所著。記上其餘部分,以及《撒母耳記下》系拿單和迦得所著(見代上29:29)。──《SDA聖經註釋》

 

肆、主旨要義

 

【書之要旨】   全書所載無非論大衛為王。第815節可為全書的鑰節:“大衛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又向眾民秉公行義。” ── 賈玉銘《撒母耳記下要義》

【本書要旨】本書為撒母耳記上之延續,係記載大衛生平中最重要之一段。撒母耳記上是說到大衛的早年、被召、遭難、逃亡等等。本書是以大衛在猶大登基開始,記載他登基在位四十年間(五45)之成功與失敗,着重于他轉敗為勝的事蹟,并以他臨終前的一段日子作為本書的結束。── 楊震宇《每日讀經》

 

伍、寫本書的動機

 

【為什麼要讀撒母耳記下?】

任何人若想要明白神在人身上作工的法則,并了解大衛是如何成為一个『合神心意的人』,就必須讀本書。

本書使我們認識:

·   神的公義必須追討罪(民三二23),因為神的寶座是立在公義的根基上。掃羅的陣亡和亞瑪力少年的被殺(撒下一1016);押尼珥的被殺(撒下三727);大衛犯罪以后,家庭里的凶殺、兒子叛變、臣仆作亂(撒下十二1015);國內三年的飢荒(撒下二一),民間三天的瘟疫(撒下二四)。這些都是說明公義的神不能容忍罪,必須追討。

·   神有恩典和慈愛(詩三十5),只要人真心悔改之后,仍能得到洁淨和赦免;當然應得的刑罰是不能免去的(撒下十二13)。

·   大衛(意親愛的)是基督的預表,如牧者(撒下五2;撒上十七3435;約十1115),受膏的君王(撒下二4;五3;路一33;徒四2627),得勝的主(撒下五710;林前十五57,約十六33),再者大衛的國度,亦為基督國度之預表(撒下七1316;路一3233;西一13)。

在舊約歷史中,本書是一本感人的傳記,其地位相當重要。大衛一生得勝、失敗、苦難和復興的經歷,都是重要而且寶貴的教訓,我们可从中得到许多教訓、安慰和幫助。縱觀大衛的生平,其中最感動我們的,就是他轉敗為勝的經過。── 楊震宇《每日讀經》

寫作目的:描述以色列由神權體制過渡到君王權體制的歷史。──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陸、本書的重要性

 

大衛在位四十年,道途並非完全平坦,宮廷內外變亂時生。本書以大半篇幅記述王室中的明爭暗鬥,和大衛的軟弱與失敗,包括與拔示巴的私情,對兒子押沙龍的嬌縱。大衛被迫逃亡河東以避叛軍和戰勝回朝之間,人間冷暖百態盡呈史家筆下。

本書在神學上的重要性,因先知拿單所宣佈的“大衛之約”而臻極峰。此約不只答應大衛王朝堅固,所羅門可完成他建造聖殿的心願;也應許一個永遠的王,出自大衛一脈,人類將因彌賽亞(基督)的到來,而有永久的正義與和平。──《啟導本聖經註釋》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書之地位】

    ()對於歷史書       解經家常稱撒母耳書為歷史書的中心,因全部歷史書,無非表明基督為君王;大衛則為全盛之王,且為合神心意之王;在他一生為王的事蹟,多有可以表顯基督之處,故本書可為歷史書的中心。

    ()對於撒母耳記上     就本書與撒母耳記上而論,若無撒母耳記下,則撒母耳記上即無結果;所以研究本書,須先研究撒母耳記上 1626章所載:大衛之出身、事業、受膏與逃亡等事。

    ()對於列王紀     本書是說王國由分而合的經過,列王紀是說由合而分之經過;且顯明于分國以後,猶大國比以色列國所以仍能鞏固建立之原因何在。

    ()對於啟示錄      啟示錄是表明彌賽亞將來如何得勝仇敵,建立天國;正是成全大衛的盟約,應驗大衛的預表,因為基督必要坐在大衛的位上,治理他的禧年國。

── 賈玉銘《撒母耳記下要義》

 

玖、鑰節

 

鑰節:

()‘大衛就知道耶和華堅立他作以色列王,又為自己的名以色列使他的國興旺。’(五12。)

()‘大衛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八14。)

── 倪柝聲《聖經提要》

【本書鑰節】

「大衛就知道耶和華堅立他作以色列王,又為自己的民以色列使他的國興旺。」(撒下五12)

「你為什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呢?你借亞捫人的刀殺害赫人烏利亞,又娶了他的妻為妻。你既藐視我,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撒下十二910)

「耶和華的靈藉著我說,他的話在我口中。」(撒下廿三2)

── 楊震宇《每日讀經》

 

拾、鑰字

 

鑰字:‘牧養。’(五2,七7。)── 倪柝聲《聖經提要》

 

【簡介】

作者:撒母耳及其它   日期:主前930年及其後

與撒母耳記上的關係 在希伯來文聖經裏,撒母耳記上下屬於同一書卷。關於作者、寫作日期和背景的問題,參看撒母耳記上的簡介。

內容 撒母耳記上以以色列第一位君王掃羅的死結束。撒母耳記下記載大衛王在任的歷史,包括他把耶路撒冷定為全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大衛王朝的設立、大衛在軍事上取得偉大的勝利、他與拔示巴可恥的罪惡,以及他數點民數的錯誤。撒母耳記下七章414節記載神與大衛及其後裔所立的重要(而且有部分仍未應驗的)誓約。――《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母耳記下】

本書的主角是大衛。作者褒貶人物,令亂臣賊子懼,媲美《春秋》;應可稱之為“大衛王朝春秋”,是古代史中十分出色的作品。

大衛,這位掃羅王位的承繼人,是統一後的以色列國第一位受膏王。他的統治始於自己的支派猶大,建都古城希伯侖。在戰勝掃羅家之後,受全以色列民擁戴為王,定都耶路撒冷,迎約櫃入城。耶城遂成為全國的政教中心。

大衛長於組織,又擅軍略,南征北討,平定最頑強的非利士人和亞蘭人,國土廣及約但河東西兩岸,北達大河(幼發拉底河),南連埃及,“從但直到別是巴”全屬王土。以色列既控有巴勒斯坦自北徂南的貿易通道,適逢亞述、埃及諸國均有內顧之憂,無不圖與大衛修好。至所羅門王時代,以色列已成當時中東強國。

大衛在位四十年,道途並非完全平坦,宮廷內外變亂時生。本書以大半篇幅記述王室中的明爭暗鬥,和大衛的軟弱與失敗,包括與拔示巴的私情,對兒子押沙龍的嬌縱。大衛被迫逃亡河東以避叛軍和戰勝回朝之間,人間冷暖百態盡呈史家筆下。

本書在神學上的重要性,因先知拿單所宣佈的“大衛之約”而臻極峰。此約不只答應大衛王朝堅固,所羅門可完成他建造聖殿的心願;也應許一個永遠的王,出自大衛一脈,人類將因彌賽亞(基督)的到來,而有永久的正義與和平。

大衛常因肉體的軟弱而犯罪,決非完人。他能成為以色列民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是因為他謙卑;身為一國元首,肯公開承認己罪,並能徹底悔改;又深知受天父之托,經常能以牧者之心愛護其子民。在他晚年面臨瘟疫滅耶京之際,天父因著他的這些美質,全城得免於難。他一生飽經憂患,疆場上出生入死,無不化險為夷,深體天父不變豐盛憐憫,因而可以寫出這樣的詩句:

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

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

一宿雖然有哭泣,

早晨便必歡呼。——《詩篇》三十5――《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參考資料】

一、 本書作者及寫作時期

本書的希伯來文古卷與《撒上》原為一本書,以書中主要人物撒母耳為書名。看《撒上》的<參考資料>中的“本書作者及寫作時期:。

二、 本事

《撒上》的記述終於掃羅悲劇式的伏刀自刎而亡。本書講牧羊人大衛如何繼掃羅為王和他的彪炳戰功。他先受膏為猶大支派(包括西緬)的王,以希伯侖為軍政中心。掃羅之子伊施波設死後,猶大地以北各支派選他為全以色列的王,定都耶路撒冷。 

大衛在位四十年,南征北討,國家版圖大大擴充,北達幼發拉底河,南迄埃及,範圍之廣—如耶和華神當日所應許(創十五18;出二十三31;申十一24;書一4)。他為神建殿的心願未蒙接受,但神與他立約,應許他的國永遠堅定(7章)。

本書後半集中講大衛宮廷中的事,他的軟弱和失敗;以及因對兒子縱容,以致變生肘腋,幾至王位不保;他與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的淫亂,和謀殺烏利亞以掩其罪,雖在神前痛悔,得保性命及王位,但神的公正刑罰一直未離開他的家(十二1014)。

不過,神的恩典始終眷顧大衛,他的國成為後世諸王的典範(王下十八3)。他在臨終前讚美神的拯救和恩惠,又盼望神所應許的“以公義治理人民“的那位永生王,必會自大衛家出來,如日出的晨光,成為全世界人類的新希望(二十三24)。

三、 建都與建國

掃羅戰死,元帥押尼珥擁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為王,受到北方一些支派的擁護。而此時,大衛早已為位於南方的猶大支派膏立為王。國家陷於分裂,雙方武裝衝突時起。後來押尼珥為大衛的元帥約押暗殺,庸懦的伊施波設也為手下軍官所弑。大衛厚葬二人,獲北方諸支派擁戴,膏他為全以色列的王。登位時年三十歲。

他原以希伯侖為都,現在決定找一個更適當的地點,建為全國政治中心。他攻克了耶路撒冷。此城當時仍在迦南民族耶布斯人的手上。由於扼南北交通要津,三面環穀,形勢險要,乃極理想的建都地點。何況此城位置介乎猶大和北方國土之間,不屬任何支派,易為南、北雙方所接受,可成為團結全國力量的中心。

元帥約押率精兵從地下暗道潛入城中,裡應外合,攻下耶布斯人認為連瞎子瘸子都能守住的城池。大衛將此城命名為大衛城,正式建耶路撒冷為京城。

為了堅固耶京地位,他把約櫃迎入城中,使此城成為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大衛忙於征戰,終他一生,耶京的建設無幾;建聖殿和美化首邑的工作到他兒子所羅門王手上才開始。但全迦南一切反抗的力量都一一為他征服,以色列人真正成為應許之地的主人。

國土面積既大,情況也甚複雜,靠舊有的部族各自為政的政治架構,殊難有效統治。大衛本神給他的智慧和遠見,開始設立一個有效的中央政府,任命公忠體國的大臣擔任重要職務。這包括一位“史官”,又叫做“通知官”,是把國家的政策向大眾宣佈的人;這是相當高的官職,為宮廷行政管理官,職務包括國家大事的記錄和王室歷史。一位“書記”,處理內政、外交的文書,通常由賢能之士擔任,須熟悉法律,又長於文字,可能是“史官”的副手。兩位大祭司,來自兩個祭司望族;還有一位“宰相”,又作祭司,是為王室服務的;還有一位統領全軍的元帥和一位掌理俘虜服役的主管(看二十2326)。至於攻克後的各族的土地則任命次級官員管理。王室的府庫、畜群、農田等產業也有專人照料(代上二十七2531)。

大衛喜愛音樂,設立“謳歌者”,編寫詩歌,在會幕中歌唱,為《詩篇》之始(代上二十五18)。

四、 以色列的軍力

若和四鄰相比,以色列的軍力無論是人數或裝備都遠遠不及非利士人(撒上十三56;十三1922)。

大衛作王后,約但河東的亞捫、摩押和以東三個部落都給他先後征服(10章);然後北上,向敘利亞西部的亞蘭人進攻,歸服其地,設立防營,固守北疆(代上十八58)。現在剩下的強敵只有非利士人。大衛揮軍西征,將非利士人逐回地中海畔的原居地,向以色列納貢稱臣。

此際,一向覬覦以色列的大國,都忙於對付國內問題,無瑕外顧。巴比倫國力日衰,赫人早非近東霸權,而何利人已為赫人及亞述人所滅。亞述人雖漸強盛,尚無力南侵。至於南疆的埃及,王室積弱,僧侶階級爭權,無心也無力阻止大衛王的擴展。

外在的環境和大衛用兵過人的才能,使他能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為以色列建立了一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王國。

大衛的軍隊組織嚴密,由著名的“三十勇士”為核心,其下設正規軍與後備軍,正規軍人數約二千,久經戰陣,驍勇善戰;後備軍則自各支派中挑選。按10人、50人、100人、1000人,由小至大組成,交由身經百戰的勇士指揮。正規軍配有劍、弓及矛槍等,戴頭盔,披護胸,且有藤牌;後備軍只在緊急時徵用,自攜武器和武裝,任務完畢便可回家。

大衛在戰爭中身先士卒,大小戰役大都親自指揮,但遇特別情況,也交由他的親信元帥約押代領大軍。拔示巴的丈夫勇士烏利亞就是在約押統軍作戰時,為敵人所少(十一2224)。

五、 拔示巴的沐浴

在巴勒斯坦,住屋大多有兩層,二樓作睡房兼貯藏室。一樓為工作間,家畜也養在那裡。窮苦人家的住屋只有一層,工作和吃住都在這裡。

房子用太陽烘乾的磚塊造成。屋頂是平的,由屋外的階梯走上去,用途很多,家務、炊事、曬穀子和葡萄,都在屋頂上進行。比較有錢人家的婦女沐浴大多在室內,窮苦人家或會走到屋頂上去。聖經沒有說拔示巴在屋頂上沐浴,一般相信在院子內。房屋建造時鱗次櫛比,大衛住的王宮地勢可能較高,站在屋頂上可以見到他的臣民在屋內的活動,因而得見拔示巴。

婦女依律法潔身沐浴的過程,是先用水淋濕全身,然後用油抹上,擦去身上的塵垢,就象今天的婦女用潔膚霜一樣,擦洗過後塗上香膏。這種沐浴通常是在月經乾淨之後為之(十一4),取得禮儀上的潔淨(利十五2830)。聖經特別提到“月經才得潔淨”,當在說明她與大衛同房前並未懷孕。

六、 大衛之約

大衛自己住在香柏木的宮中,而神的約櫃反在簡單的幔幕中,他要為耶和華建殿。先知拿單聽到,認為大衛的想法不錯,立刻同意。這次,先知犯了錯誤,他同意得太快;當夜從神那裡得到啟示,大意是:“大衛要為我建造殿宇,不可以,我卻要堅定他的國位”(七117)。神在這一段經文中所說的話,對大衛、對以色列人、對今天的我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神在這裡答應大衛,他的後裔要世代為王,即令後來的王達不到神的標準,“但我的慈愛仍不離開他”(七15)。

神與大衛所立的這個不附條件的約,是基督信仰的一個不變的中心原則:我們得到神的恩典和祝福,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長處或功勞,完全是神的恩典。大衛在七1829的禱告,以萬分感謝的心承認自己的微小,不配得到這末大的恩典。

後來,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死了,十二支派中有十個支派不接受羅波安為王,但大衛之約一樣為神信守。甚至350年後耶路撒冷為巴比倫攻陷,國王約雅敬被擄往巴比倫(代下三十六58),以色列人仍舊盼望神從大衛的後裔中賜他們一位受膏王(彌賽亞)來拯救他們。這位受膏者終於來到,祂就是耶穌基督。人類與神的關係因主基督的來到而展現了新的一頁。

大衛之約其實是神應許夏娃的後裔終必戰勝罪惡的延續(創三15)。神對閃和他後裔的應許(創九2627),對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應許(創十二23;十五5),現在都落實到大衛的王位上。那位出自大衛一脈的萬王之王基督,會要來完成救贖神子民的工作,把撒但踐踏在祂的腳下(羅十六20)。

七、 腓尼基人

大衛開疆辟土的時候,以色列國北方,介乎黎巴嫩山區與地中海之間的肥沃濱海土地上,住有腓尼基人。“腓尼基”的意思是“紫色的大地”,因其地出產一種紫色的染料而得名。腓尼基人長於航海、貿易和工藝,有高度文明,影響及於四鄰。西頓和推羅是腓尼基人的兩個著名城邦。大衛及所羅門時代,以色列人已受到其文化的薰染。主前九世紀,亞哈王時代,以色列人在西頓王女兒耶洗別的影響下,且拜腓尼基的偶像(王上十六3033)。

本書五11記有推羅王希蘭運香柏木給大衛的事,等於腓尼基人承認了大衛王朝(參代上二十二3)。

――《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重要資料】

要  旨:

記錄大衛作王的一段歷史,表明神掌管下的有力領導以及領袖的個人作用,也顯示討神喜悅的品格。描述了不完美國度裡的理想領袖大衛,並預表在完美的新國度裡的理想領袖基督(7章)。

作  者:

不詳,有人認為是拿單的兒子撒布得(參王上4:5),並包括了先知拿單和先見迦得的手筆(參代上29:29)。

寫作時間:

公元前930年,寫於大衛王朝(公元前1050-970年)之後不久。

背  景:

大衛統治下的以色列

鑰  節:

大衛就知道耶和華堅立他作以色列王,又為自己的民以色列使他的國興旺。(5:12

主要人物:

大衛、約押、拔示巴、拿單、押沙龍――《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

壹、書名

  在《馬索拉抄本》,這兩卷書原是一卷,後來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將它分成上下兩卷,分別稱為王國史壹書王國史貳書,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分別稱為列王紀壹書列王紀貳書,後來的譯本則以書中一主角撒母耳為名。

貳、作者與日期

  作者:不詳。寫作日期:主要看法有兩種,一是早期說,即約主前900年;另一是晚期說,即主前六世紀。

叁、內容剖析

  一、 神立撒母耳取代以利

  本書主要記載以色列最初兩位君王的事蹟,交代掃羅王被大衛王取代的前因後果。第一至七章以撒母耳取代以利祭司的職分作為全書主題發展的伏筆。以利年老時,他的兩個兒子貪財行惡、藐視 神,引致 神責備以利尊重自己的兒子過於尊重祂,而且向他宣告別人將要取代他(撒上2:35)。

  二、百姓要求立王取代 神

  撒母耳興起,不但成為 神選立的祭司和先知,更擊敗非利士人,成為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外族欺壓的士師(撒上7:15)。可惜他晚年時立兩個兒子為士師,他們卻不行他的道,反而收受賄賂,屈枉正直(撒上8:3)。撒母耳和兩個兒子重蹈祭司以利家的覆轍,讀者正期待 神介入施行懲罰時,以色列百姓這時卻突然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一個王治理他們,像列國一樣(撒上8:5)。這不但引起撒母耳不悅,更激怒 神,因祂知道他們不是厭棄撒母耳,而是厭棄祂,不要祂作他們的王(撒上8:7)。 神藉撒母耳警戒他們將來的王會怎樣管轄他們,可惜他們還是堅決要求立王。在對答的過程中, 神三次重複指示撒母耳只管依從百姓的話(撒上8:7922),為他們(撒上8:22;比較16:1,立大衛時耶和華卻說是為祂作王)立了以色列第一位君主掃羅(撒上10:1)。

  三、 神立大衛取代掃羅

  本書的作者認為掃羅一生的戰績是非常輝煌的,他打敗以色列四境的仇敵,救了以色列人脫離搶掠他們的人(撒上14:47~48),可惜他被 神選立的地位最後也是由別人取代。這悲劇不是在他年老時發生,更不是被不肖兒子拖累,竟然是他年輕時,初登基作王出戰,兩度以獻祭為藉口抗拒遵守 神的命令(撒上13:12~1315:22),引致 神在他初為王不久後,就藉撒母耳宣判放棄他:但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為自己找到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自己子民的領袖,因為你沒有謹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撒上13:14)掃羅不但犯罪抗拒 神的命令,後來他迫害兒子約拿單和女婿大衛,正表明他拒絕 神的刑罰,處心積慮地要剷除兩位比他更合 神心意的人。

  四、 神在大衛心中是不能被取代的

  年輕的大衛俊美英武,深受眾人愛戴(撒上18:17162022)。當他被追殺時,有兩次良機可以剷除仇敵掃羅(撒上24:626:9),但他因為敬畏 神而不敢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難怪 神認為他是更合 神心意的人。不過,大衛登基作王後也犯下滔天大罪,不但姦淫愛國忠臣之妻,更借刀殺人,掩飾罪行。拿單先知斥責他的惡行是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祂眼中看為惡的事(撒下12:9)。所以論罪的性質而言,對比前王掃羅,大衛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無可否認,大衛將要受的報應也不輕。不但即時要面對姦淫而生的兒子病逝(撒下12:15~18),而且連累自己的兒女、妃嬪在日後接二連三遭遇禍患。以利和掃羅的失敗正表明 神是輕慢不得的,人若離棄 神, 神也會離棄他。但為甚麼大衛雖然受罰不輕,卻沒有為 神所棄?為甚麼他的王位沒有被人取代?原因可能在於大衛肯真誠認罪悔改(撒下12:13),不像掃羅諸多推卸責任。而且掃羅不甘心被人取代,更抗拒 神的刑罰,不斷追殺更合 神心意的受膏者。相對而言,大衛處處降服 神懲罰的旨意(撒下12:22~2316:11)。他對 神的敬虔和依靠可在書末他的心聲中表露無遺:我們情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裡,因為他有豐盛的憐憫,不要讓我落在人的手裡。(撒下24:14

肆、與新約的關係

  一、哈拿之歌(撒上2:1~10)讚美及感謝 神的作為,跟新約馬利亞的尊主頌(路1:46~55)十分相似。

  二、大衛是合 神心意的王,但也有缺點;新約的耶穌基督卻是完美無瑕的君王,完全滿足 神的心意。

伍、大綱

卷上

一、神立撒母耳取代以利(1~7章)

二、百姓要求立王取代 神(8~12章)

三、神立大衛取代掃羅(13~31章)

  

卷下

一、大衛在希伯崙作王(1~4章)

二、大衛作全國的王(5~10章)

三、大衛的失敗(11~20章)

  1. 犯罪(11~12章)

  2. 家變(13~18章)

  3. 叛變(19~20章)

四、大衛事蹟的附錄(21~24章)

  1. 三年饑荒(21章)

  2. 讚美之詩(22章)

  3. 臨終之言(23章)

  4. 核點民數(24章)

陸、讀經提示

  一、比較以利和撒母耳、掃羅和大衛有甚麼異同,犯錯後有甚麼反應?

  二、思考為何以利、掃羅會被別人取代、被 神所棄?

  三、從大衛家的遭遇(撒下13~20章)反省犯罪的後果是何等嚴重。

──《聖經新譯本》

 

【撒母耳記前言】

一、撒母耳是最後一位士師,也是最大的一個士師,是引進君王時代、引進大衛進來的人。大衛是舊約聖經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預表耶穌基督、是神百姓的君王的人物。所以撒母耳記是舊約聖經中很重要的一卷書。

二、撒母耳的屬靈生命從詩篇中十一篇可拉後裔的詩中可以看見他啟示和經歷的豐富,這十一篇詩特別的意義是聖殿和錫安。大衛的生命可以從詩篇中知道,詩篇特別稱為大衛的寶庫。我們要從詩篇來認識撒母耳和大衛的屬靈生命。

三、本書的作者主要是撒母耳,二十四章以後的部分是先知拿單和迦得寫的。(代上二十九29節)本書涵蓋的年代經歷一百十五年,自主前一一七一年起至主前一零五六年止。

四、撒母耳名字的意義是「神聽見了」,撒母耳屬靈生命的特點是禱告,士師是唯一的一個以禱告勝過仇敵的。

五、本書是歷史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屬靈意義最豐富的一部分。君王所產生的教訓都是應用在每一位神兒女日常生活中,所以對我們是非常寶貴的一卷書。

── 史伯誠《撒母耳記下綱要》

 

 

舊約歷史書講義──撒母耳記下(謝老師)

 

撒母耳記上下

  《撒母耳記》上、下在希伯來古卷原為一冊。猶太人稱這兩卷書為撒母耳記,原因有三:1. 撒母耳為書中主要人物;2. 他膏立書中兩位主角(掃羅、大衛)為王;3. 猶太人尊他為民族領袖,僅次於摩西。

作者

撒母耳記的作者不詳。他勒目(T.B. Baba Bathra 14b)歸撒母耳為本書以及士師的作者。不過,撒上廿五章1節就已記載撒母耳的離世。根據歷代志上二十九章29節的提示,有人提出撰寫這書卷前部分的是撒母耳,自廿五章後先知拿單和迦得二人作所補完。其它人則提出作者應是大衛時代的人,例如亞希瑪斯(撒下十五2736,十七17)、戶篩(十五32,十六16),或撒布得(王上四5)。這些人可能曾接觸撒母耳、拿單和迦得的著作,並其它關於掃羅和大衛的生平及為王的資料(例:撒下一18,雅煞珥書)。然而從現有的證據看來,誰是真正的作者至今還未有一致的結論。

編寫日期

如上所述,部分撒母耳記的作者可能是該諸事件(約主前1050-970)的目擊者。而書卷撰寫的完成日期至少要到主前930年王國分裂之後(參撒上十一8,十七52,十八16;撒下五5,二十四1-9的「猶大中的以色列」;和撒上二十七6的「猶大王」)。由於書中沒有提及撒瑪利亞淪陷,使得有些學者斷定書卷成形日期介於約主前930年至722年之間。

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

《撒母耳記》指出以色列為何厭棄神為他們的王,及記述神如何容讓他們由一個「神治制度國」轉為「王治制度國」的過程及後果,藉此帶出沒有神治的君王統治下,那是一個失敗的制度,但卻為彌賽亞的盼望奠下了基礎。

整體的主題是連于君王和約之間。撒母耳所設立的王位本是以約為本的;掃羅作王所行的違背了約;而大衛所實踐的王權雖不算完美,但卻是立約之王的理想代表。關於以色列中立王的評論(撒上八至十二章),常出現矛盾的地方。有些地方提到以色列不適合立王,但有些卻似乎認為立王是神對祂子民的心意。撒母耳記上十二章為此局面提出指正,那時撒母耳按立掃羅為以色列第一個王,並在定立的典禮中,重新確立對神的忠心。這裡清楚可見,立王對以色列而言並不為錯;神願意以色列有王,但以色列所渴望膏立為王的人(像周圍列國一樣)和她想要有王的理由(給予百姓安全感,並帶領國家在戰爭中得勝),都牽涉對神終極主權的抗拒。撒母耳重新解明以色列建立的君主制度模式,必須與約相符。以色列的君王,正如任何別的國民一樣,都受制於耶和華的律法和先知的話語。君王要留心先知口裡所講的,因為他們是在國中詮釋與上帝所立之約。離了對上帝的忠誠與尊行與祂所立的約,以色列就沒有真正的君王了。

內容提要

III. 掃羅與大衛(撒上十六至撒下一27)

. 掃羅和他眾子之死(撒上三十一1至撒下一27)

正如先前預言一樣,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作戰,以慘敗告終,其中掃羅在重傷後自殺,約拿單和掃羅另外兩個兒子則一同陣亡。大衛為掃羅和約拿單極其悲傷,他作哀歌吊念掃羅和約拿單,哀歌內容記載在撒母耳記下一章19-27節。

IV. 大衛之興(撒下二至十)

A. 大衛作猶大王(撒下二至四)

一﹒受膏作猶大王(撒下二1-7)

掃羅死後大衛為位合法繼承人但他沒有憑自己的實力和族人的支持魯莽行事先尋求神旨。耶和華指示大衛前往希伯侖,猶大支派在那裡膏立他作他們的王。大衛未取得耶路撒冷前,以此城為治理猶大人的政教中心。

二﹒平息內戰(撒下二8至四12)

大衛只作了南面猶大的王,餘下的支派卻在掃羅軍隊的元帥押尼珥影響下,立伊施波設為掃羅的繼任人(8-10),在北方稱王。伊施波設是掃羅的兒子,在與非利士人的戰役中幸然生還。大衛與伊施波設各據一方,雙方武裝衝突在所不免。押尼珥用當時流行的徒手搏鬥的方法來定勝負,希望阻止大衛的勢力向北擴展(12-14)。在這次衝突中,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面前,約押的弟弟亞撒黑被押尼珥殺死(12-30)。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許久(1)。當大衛的勢力日強,伊施波設的勢力漸弱,押尼珥離開伊施波設轉而投靠大衛(1-21)。然而,約押為報他兄弟亞撒黑流血的仇,藉詞與押尼珥說話而把他殺了(22-38)。雖然大衛厭惡這惡行,為押尼珥舉哀,並咒詛約押(39),但那罪行沒有受到懲罰,直至在所羅門統治初期才得到報應(參王上二5629-34)。不久之後,伊施波設被兩名軍長所殺,他們把他的首級帶往給身在希伯侖的大衛看,希望得到賞賜(撒下四1-8),他們卻不知道此舉足陷大衛於不義。大衛下令把二人殺了,同時厚葬伊施波設(12)。掃羅家系唯一生還的男丁就只有約拿單的瘸腿兒子,名叫米非波設(4)

B. 大衛作全以色列王(撒下五至十)

. 受膏作以色列王(撒下五)

伊施波設死後以色列各支派的代表有長老也有軍隊首領來到希伯侖見大衛(參代上十二38-40)。基於三個原因他們要立大衛作全以色列王:1. 大衛與他們原是體肉之親;2. 大衛曾為國家民族的生存力戰強場,出死入生;3. 撒母耳秘密膏大衛為全以色列王的事,眾所周知。於是大衛被立為以色列眾支派的王(1-4)。統一王國後,大衛登位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耶路撒冷(撒下五8-9),他選擇在這裡建都,為全國設立一個政教中心,也在那裡建築宮殿居住(6-12)

. 約櫃被帶往耶路撒冷(撒下六)

大衛建都耶路撒冷後,決定把代表神與祂的百姓同在的約櫃運來耶京。因著在掃羅的統治時期,約櫃一直存放在基列耶琳的亞比拿達家,大衛決定把它運回。然而,亞比拿達的一個兒子烏撒,違反觸摸約櫃的規定,被耶和華擊殺,因而使約櫃延誤達3個月之久才運往耶路撒冷(3-11)。在第二次嘗試中,大衛帶領一列歡欣的隊伍進入耶路撒冷城,把約櫃放進為它而預備的帳幕中(12-17)。約櫃在耶路撒冷不但使此城成為全國宗教中心(申十二5-14),也將大衛和全民交在至高神的治理下。

. 大衛之約(撒下七)

大衛定意為耶和華建聖殿,來安放約櫃(2),神卻透過先知拿單對大衛宣佈祂的應許。神單方面與大衛立約,立的是「永遠的約」( 8-16節),這約後來稱之為「大衛之約」。這約的許多福氣是神本諸祂的恩典和祂永遠的計畫,答應賜給大衛,非靠大衛自己的能力來得到;因此是神不附任何條件的應許。基督的國度(羅一3),亦是根據此約建立的。

大衛之約又是以亞伯拉罕之約(創十七6)為基礎的,因為以色列民已建立了一個王國,並展望那個以基督為王的永遠的國。此約應許四件事:1. 大衛死後,他的兒子的王國必被堅立(12節);2. 他的兒子必完成他的心願為神建造聖殿(13節);3. 大衛的家和國必永遠堅立(16)4. 大衛的國位也必永遠堅立(16)。前兩個應許是屬世的,幾乎立即應驗;後面兩個是屬基督的國度的,也一定會在王國時期內實現。

  七章18-29節為大衛感恩的祈禱,感謝神對他和他的後裔的奇妙應許,以及對全以色列民的無比恩惠。

四﹒大衛的戰績(撒下八)

在大衛的統治下記載大衛唯一的功績乃是打仗在打仗中神是祝福他的與神立約的大衛到那裡打仗都得勝。他征服了四境眾多民族,擴張以色列的疆界,並為國家建立繁榮和安靖的時代。

五﹒大衛和米非波設(撒下九)

大衛為紀念他與約拿單的結盟(參撒上十八1-3,二十13-1642),遂查探掃羅家的生還者,好向他施恩。當大衛找出米非波設,便把他帶到宮廷,享受與王同席吃飯的榮譽。

六﹒大衛與亞捫爭戰(撒下十)

  亞捫人的首領(3)顯然是懼怕大衛當了統一以色列的王,聯合亞蘭(𥱥利亞)四個城邦的王出兵攻打大衛。大衛的將軍約押將大軍分兩路同時攻打亞捫與亞蘭人,並且大敗敵方聯軍(13-14)。亞蘭人不甘失敗,作第二次進攻(15)。結果,亞蘭大軍不敵,向以色列國臣服,不敢再幫助亞捫人。大衛至此已完成全控制約但河東西兩岸之地。

V. 大衛之失敗(撒下十一至二十)

A. 個人的失敗(撒下十一至十二)

大衛雖在戰場上得勝,卻在品德上失足成千古恨。第十一章為大衛一生最大的污點,也是全書的反高潮。大衛與亞捫人戰爭期間,他和赫人烏利亞的妻子犯姦淫,赫人烏利亞是大衛手下一個戰士。拔示巴懷孕以後,大衛設計謀害烏利亞。這些罪行招致神的憤怒,所幸大衛順服神借著先知拿單之痛責,澈底悔罪(參詩5132),可見其痛罪之深,悔罪之誠。神的刑罰(10-14)分為:1. 立即實施的──大衛和拔示巴淫亂而生的孩子不能存活(1418)2. 長久的──「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10)。大衛在他的餘生都飽嘗到他的罪行所造成的惡果。

B. 家庭之失敗(撒下十三至十八)

罪孽具影響性和報復性的力量。首當其衝是大衛家庭方面,大衛之子暗嫩學效乃父之淫行,亂倫其妹,而引起家庭內各子仇殺,親子押沙龍出走叛變,也使自己下位出走,父子交鋒,骨肉為仇,愛子戰死,這些皆是種豆得豆之實征。先知拿單說大衛家中會興起禍患攻擊他,果然應驗。

一﹒暗嫩、押沙龍和他瑪(撒下十三)

大衛的長子暗嫩裝病,為要使他同父異母的妹妹他瑪來照顧。暗嫩便借機玷污了她,犯了亂倫罪(參利18:920:17)。大衛「甚發怒」(21),但明顯並沒有懲罰犯錯的人。他這種決定是很大的錯誤,因為這樣只會使他瑪的胞兄押沙龍的憤怒加劇為憎恨。他定意殺暗嫩,為他妹妹報仇。押沙龍等了兩年,後來他在剪羊毛期間的歡宴中,把暗嫩殺死。押沙龍隨之逃往敘利亞的一個小城基述,其外祖父曾在那裡作王。

. 大衛和押沙龍(撒下十四至十九)

押沙龍經過了三年的流亡生活。約押借著「一個聰明的婦人」勸服大衛,使他願意把兒子押沙龍召回耶路撒冷(十四1-17)。然而押沙龍回來後,大衛拒絕見他達兩年之久,直至他們最終和好為止(28-33)。在整個事件中,大衛回避了悔改和公義的問題,事後沒有採取任何有效的懲罰行動。與此同時,押沙龍企圖使人懷疑大衛處理百姓訴訟的能力(十五3),自己則竭力贏取百姓和宮廷上下的愛戴(6),藉此密謀篡奪父親大衛的王位。四年後,押沙龍在希伯侖自稱為王,召集充足的軍事力量,迫使他父親逃離耶路撒冷(14)。由於戶篩之計謀使到他們沒有立時追殺大衛(十六15-19),結果引致押沙龍的勢力崩潰,押沙龍最後死于大衛的元帥約押之手(十六15至十八18)

C. 國家之失敗(撒下十九至二十)

戰爭(尤其是內戰)也許能達到目的,但卻無可避免地引起一些新的問題。大衛得勝了,但國家卻失去了合一;十九和二十章展示了其中一些後果。大衛最終能成功地在他治下重建以色列的合一,因而神給他的應許也應驗了。他並沒有失去王位,但他的晚年是不愉快的。

. 大衛的回歸(撒下十九)

作戰疆場的人勝利的歡樂,為大衛的沉重憂傷所掩蓋(1-3)。大衛這種「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的態度,引起了眾人的不滿(7),尤其是那支剛剛勝利的軍隊。幸虧約押出面勸王,才令風浪平息(8)。大衛返回耶路撒冷,恢復他的統治(十九9-43)。大衛因著約押殺死押沙龍而懲罰他,決意使亞瑪撒代替約押成為軍隊的元帥(13)

大衛回歸作王,並沒有帶來全以色列的合一,反倒因著之前各人的叛變,各懷鬼胎(9-14),這種緊張的關係在本章末完全的顯現出來。猶大人和北方各支派為迎接大衛一事爭吵起來(40-43節),這帶來了日後的危機。

二﹒示巴叛亂(撒下二十)

便雅憫支派的示巴趁機藉製造支派間的分裂煽動叛亂(1)。亞瑪撒顯出他是一個不勝任的元帥(4),大衛只好叫亞比篩當此任務。約押和舊日將領出發追趕示巴,途遇亞瑪撒,約押假意和他親嘴,把他殺了(10),可見約押那種殘酷無情的性格。然而,約押再一次得勝,鎮壓這次叛亂(14-26)

III. 大衛之餘事(撒下二十一至二十四)

本書末後四章為全書的附錄,以各樣在大衛生平中發生有意義之瑣記集錦一爐為結束。先是國家大事,再申述大衛的神之偉績,顯明使人得勝的不是刀槍而是耶和華(撒上十六47)(21);再述私人方面之事,顯出大衛感恩之心(22),又紀念國中諸勇士,顯明大衛不是忘恩負義之人(23);最後以大衛之惡(24章上)與他的善(24章下)作一對比,而以善為終,顯出凡是愛神的人也有惡,但是善到底得勝。

A. 國家之事(撒下二十一)

一﹒大衛和基遍人(撒下二十一1-14)

在大衛統治期間,地上經歷了三年饑荒,但發生時間不詳。耶和華向大衛啟示說,這次饑荒是由於掃羅違背了以色列人與基遍人所立的盟約而降下的(參書九1518-26)。最後,這過犯借著把掃羅的七個子孫交給基遍人處死才得以彌補。

二﹒大衛和非利士人(撒下二十一15-22)

這裡的四段插曲,記下了大衛的勇士與非利士人作戰的英勇成就。

B. 私人之事:感恩之歌(撒下二十二)

大衛以一首優美的頌贊之歌,描述他脫離仇敵的手(4-30),及耶和華向他施予幫助(31-51)。同一首詩歌也見於詩篇十八篇,但有少許改動。

C. 其它雜事(撒下二十三至二十四)

一﹒大衛臨終之言(撒下二十三1-7)

這裡很可能是大衛臨終前勉勵其子所羅門的話。大衛借著簡短的話語,承認是神的靈使他能夠說出神的話,並確信耶和華對他和他的國所應許的終必成就。

二﹒大衛的勇士(撒下二十三8-39)

這一段為忠於大衛的勇士的一張名單,也見於《代上》十一章10-47節,名字比此處稍多。名單包括了大衛三十七位勇士的名字,並描述部分人的成就。

三﹒數算之罪(撒下二十四1-17)

大衛決定數點他戰士的數目,約押卻為此對大衛的錯誤直諫不諱。約押一定已發現大衛因國力日強,頓生驕傲,借著數點百姓的數目來炫耀,與大衛一向的謙卑和順服大相徑庭(看詩廿二26)。但大衛沒有聽他的忠告(1-4)。神的刑罰很快便臨到,耶和華透過先知迦得要大衛在三樣災中揀一樣(11-13)。大衛沒有揀選,只說「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裡」(14)。他相信神的一生之久豐盛的憐憫。於是耶和華就降下瘟疫,使地上很多人死去。

四﹒感恩之壇(撒下二十四18-25)

大衛目睹國人受瘟疫之苦,從內心深處傾吐出對神的哀求,寧願為臣民受罰,勿令國中無辜的「群羊」受苦(17)。耶和華就透過先知迦得吩咐大衛,在亞勞拿的打穀場上築了一座壇,這處後來成為聖殿所在的位置(參代下三1)。耶和華接納了大衛的獻祭,並垂聽他為百姓所作的禱告,瘟疫就止住了。

應用

1.  撒母耳的教訓很多,尤以禱告為甚。請參考以下經文,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撒上1:10-287:5-108:5-69:1512:19-2328:6

2.  參考從撒母耳的呼召(撒上三章),你認為一個呼召需要甚麼內容?它與基督徒的事奉有何關係?

3.  從以色列立王一事,縱使屬神的人求得不對,神有時也照他們所求的成就(撒上8:6-9),為甚麼呢?求的人是否會自討苦吃呢?(參詩106:15)

4.  靈性退步的原因何在?試以掃羅的生平為例說明。

5.  大衛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他有甚麼的特質呢?

6.  大衛在國運最隆的時候犯下姦淫和謀殺罪。你是否同意基督徒的生命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逸」?你有這方面的經驗嗎?

7.  大衛一時個人私欲所犯的罪,引來有多大的影響?從這事,可否看見罪的可怕?我們又可以得著甚麼的教訓呢?

8.  試比較大衛與掃羅所犯的罪,誰嚴重些?為甚麼最終神厭棄了掃羅,卻堅立大衛的國度呢?

9.  先知在《撒母耳記》中擔當甚麼樣的角色?作先知要付甚麼的代價?

 

 

撒母耳記下概論(林獻羔)

 

目錄:

撒母耳记下概论.. 11

一、书  .. 11

二、作  .. 11

三、主要人物.. 11

四、背  .. 11

五、年  .. 12

六、核心章.. 12

七、钥节和钥词.. 12

八、内容与主题.. 12

九、大  .. 15

    讓主在你身顯大 ………………………………封三

        賀祂為王 ………………………………………封底

 

撒母耳記下概論

撒母耳記上記載以利、掃羅的成功與失敗。

撒母耳記下記載大衛生平:先作猶大王,建都耶路撒冷(撒下5612),以錫安為敬拜中心(57617)。在南北統一後,神與大衛立約(7817),立約裡特別提及神要堅定大衛的寶座。大衛作詩預言將來的國度(2317)。

一、書 

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原為一卷。

二、作 

有人認為是先知拿單的兒子撒布得,即列王記上45那稱為所羅門“王的朋友”的,是本書的作者。

應是所羅門王去世(西元前930年)及王國分裂後不久的人。同時,必關乎撒母耳、掃羅和大衛生平及那時代的史料。

作者是集結先知撒母耳、拿單及迦得的書編篡而成的(代上2929)。

三、主要人物

大衛、約押、拔示巴、拿單、押沙龍。

四、背 

大衛統治下的以色列。

五、年 

所羅門去世後,王國分裂後,西元前930年寫的。

六、核心章

1112章。本書以大衛犯罪為中心。

七、鑰節和鑰詞

1.鑰節

“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52

2.鑰詞

“應許”(7816)。神決不放棄自己的應許,而是信實地成就祂所應許的(王上856,詩365)。

八、內容與主題

王權與神人之約。

撒母耳記下描述大衛為神權政體之下理想君王的代表。他最先在希伯侖由猶大支派膏立為王(14章),掃羅殘存之子伊施波設被謀殺後,其餘支派也接受他為王(515)。大衛的領導方式果斷且有效,他從耶布斯人手中奪下耶路撒冷,建為皇都與王宮(5614)。不久,他又將耶和華的約櫃從亞比拿達家中運到耶路撒冷,藉此表明耶和華的王權,他和整個國家都歸祂掌管(6章,詩13235)。

在大衛統治下,耶和華使國家興盛,使仇敵敗亡,且實現祂的應許(創1518),擴展以色列的國界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幼發拉底河,創8章)。大衛想為耶和華建聖殿,作為祂的王宮,祂寶座(約櫃)的所在地,及以色列人敬拜的地方。但先知拿單告訴大衛,他不能為耶和華建立家室(聖殿);反而耶和華要為大衛建立家室(王朝)。第七章說耶和華的應許;大衛王朝將永存。這是最高潮的一章,也描述了大衛約的設立(詩893437),神藉這約應許,透過夏娃的後裔(創315),戰勝那惡者,最終得勝必來到。這應許最先落在閃和他的後裔身上(創92627);然後落在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身上(創12231316155等);隨後落在猶大和他(皇室的)後裔身上(創49811);現在特別落在大衛王的家族身上。後來的先知會更清楚地指出,大衛的後裔中,一位坐大衛寶座的,會將神權政體下作君王的角色完全發揮出來,祂要完成救贖百姓的工作(賽96711116,耶23563089331416,結342324372425),使他們能與祂一同贏得祂所應許的得勝(羅1620)。

在描繪大衛統治期間的榮耀與興盛後,撒母耳記下1020章則敘述大衛統治下黑暗的一面,也說出大衛的弱點與失敗。雖然大衛願意認罪悔改(1213),仍然可算是一個合神心意的君王,但他遠遠未達到神權政體下作王的理想目標,同時因他的背逆,他承受了管教的後果(121012)。他與拔示巴所犯的罪(1112章),以及他對兒子的惡行(1321141331946)和約押犯上抗命(329201023),所持的縱容態度,導致他家中和國中滿有勾心鬥角、暴力、屠殺的事,最終使在押沙龍叛變時,被逐出耶路撒冷,然而耶和華還恩待大衛,他的治國準則成為衡量日後君王的標準(王下183222)。

本書結束時,記載大衛對神的頌贊(神曾拯救他脫離一切仇敵,撒下223151),以及他對神的應許所持的盼望——就是有一君王要出自大衛家,他要“以公義治理人民”(2335)。這些詩歌與哈拿的讚美詩(撒上2110中的很多主題)互相呼應,兩者一前一後地將書中主要的敘事部分描畫出來,並加以詮釋。

他是合乎神心意的人(撒上1314)。

撒母耳記下510章總結大衛王建立王朝的演變過程,包括政治和宗教上的演變。56章敘述大衛奪取耶路撒冷作以色列首都,大敗非利士人,遷約櫃回耶路撒冷。第七章記錄了極為重要的大衛的應許(或稱“國度的神諭”)。810章總結他的戰績,忠於對約拿單的誓約,即向米非波設施以仁慈。

第七章給大衛應許,肯定神建立大衛家的永遠性。不過這不表示如果大衛或他的後裔犯了罪,是不會失去他們因特別地位所享有某些神賜他們在世上的福分。

1112章描述大衛犯姦淫及謀殺罪之後,國內和政治的混亂狀況(11章),在12章大衛面對拿單的指責,生出真誠的悔意,神亦立時饒恕他,但大衛仍需要承擔他犯罪所造成的後果;因犯姦淫而令他的王權及威信受損,目睹兒子們重蹈自己的覆轍(1321)。大衛經歷兩次叛變(先是押沙龍後是示巴)之後,他的統治才重拾正軌。

2024章是結束,總結全書主題。這幾章記述大衛一生不同階段所發生的事。當中有兩首大衛的預言,是這幾章的核心,列出大衛蒙神賜福的兩個基本因素:(1)耶和華是他的救贖者;(2)同時也是與他立“永遠的約”的那位(235)。作為這個核心信息框架的,是大衛兩批勇士的名單,他們是輔助大衛成功的人力因素。最後,除了詩歌和勇士之外,經文也兩次描述大衛為以色列禱告,令以色列免于受掃羅和大衛自己罪的牽連而受刑罰。這些經文讓初期讀者清楚知道他們的盼望在乎大衛家族,儘管大衛及子孫們都曾為以色列民帶來苦難。

大衛在猶大希伯侖作王7年半,後33年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撒母耳記下概論(林獻羔)

 

 

《撒母耳記》背景

  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撒母耳記下、下》是一卷書,緊接著《士師記》,之後是《列王紀》。七十士譯本為了方便,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各分為上下兩冊。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撒母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合稱為《王國記一、二、三、四卷》,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稱之為《列王紀一、二、三、四卷》。《撒母耳記》記錄了主前11世紀初葉到10世紀早期撒母耳、掃羅和大衛的歷史,敘述神怎樣照著祂對列祖的應許,在百姓中興起君王(創十七6;三十五11;四十九10),用大衛的寶座來預表基督永恆的王權,用大衛的王國來預表基督永恆的國度(撒下七16)。

  《撒母耳記》是在聖靈的管理下,由多部文獻編撰而成的。先知撒母耳可能是《撒母耳記上》前二十四章的作者 ,而先知拿單與迦得的書(代上二十九29)、詩歌《雅煞珥書》(撒下一18)也被編輯在內。撒母耳是書中的三位主角之一,他是最後一位士師,也是祭司和先知。神借著他帶領百姓回轉歸向神,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了「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的混亂與黑暗,也脫離了非利士人的轄制;神又借著他膏立了另外兩位主角掃羅(撒上十1)和大衛(撒上十六13)為王,使以色列從士師時代進入了王國時代。而「撒母耳」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祂的名是神」,也是「求」神(撒上一27)、「歸於」神(撒上一28)的諧音,因此,以「撒母耳」為書名,能貼切地表明神是歷史的主宰。

  《撒母耳記》不但是歷史的記錄,也是先知的話語,所以在希伯來聖經《塔納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為《早期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的第三卷。先知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記錄歷史,他們更關心的是神借著歷史所顯明的心意,好作為後人的鑒戒。因此,《撒母耳記》中人物、事件所占的篇幅,並不是按其政治地位、執政時間或治國成就,也沒有羅列所有的歷史資料,而是按照屬靈的意義加以取捨、整理。例如:以利當士師四十年,但他的政績卻從未被提及;掃羅作王四十年,除了早期的爭戰以外,其他的事蹟也鮮有記述。相反,聖靈卻借著三對人物,讓我們看到:同樣是神的百姓,裡面卻有兩種不同的生命,因此向神就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人生也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

1.兩種生活:屬肉體的毗尼拿和屬聖靈的哈拿(撒上一1-11);

2.兩種事奉:屬肉體的以利和屬聖靈的撒母耳(撒上二12-17);

3.兩種君王:屬肉體的掃羅王(撒上八1-十五35)和屬聖靈的大衛王(撒上十六1-撒下二十四25)。

  聖靈要我們在《撒母耳記》裡看清這兩種生命的結局,也認識神對付我們的肉體,破碎舊人、造就新人的過程:「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羅八6-9)。因此,每一位信徒都「當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不放縱肉體的情欲」(加五16),而是甘心接受十字架的對付。這樣,神的手就能把我們模造成「合祂心意的人」(十三14),好讓我們能成為「合乎主用」的「貴重的器皿」(提後二21)。

  《撒母耳記》的最後成書時間可能是在所羅門死後、北國滅亡之前(撒上二十七6),目的是為了向南北分裂後陷入失敗的以色列人說明,神的選民為什麼會淪落到當時可憐的光景,神對大衛寶座的應許到底有沒有前途?先知所要傳達的信息是:神是歷史的掌管者,百姓在應許之地的生存、國家的興亡,完全取決於他們是否忠於聖約、遵守神的律法(申二十八)。雖然以色列的失敗可以追溯到所羅門的敗壞,甚至遠至大衛的犯罪、士師時代的敗壞,但在失敗中的百姓也可以盼望:不管人怎樣軟弱、失敗,神都有辦法挽回自己的百姓,把「屬肉體」(羅八8)的生命改變成「屬聖靈」(羅八9)的生命,把全然敗壞的亞當後裔造就成合神心意的君王(徒十三22),將來在榮耀的國度裡「與基督一同作王」(啟二十6),「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二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序言

一、卷名

  《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在1517年以前所有的希伯來文本中是合為一卷的,直到大約西元前三世紀舊約譯成希臘文時才第一次將它分為兩部分。在那個七十士譯本中,撒母耳記上,下分別被稱為“王國記”第一,第二,而列王記上下被稱為“王國記”第三,第四。西元四世紀的哲羅姆武加大拉丁譯本首次給了“列王”的名稱,以代替“王國”。基督降世幾世紀後,瑪所拉學派的人注意到撒上28:24在希伯來文本中處於本卷書的當中。事實上希伯來舊約一直保留原來的排列直到1517年在威尼斯丹尼爾·本伯格(Bomberg)版本的印行。

  原來前半部分主要講撒母耳的人生和工作,所以冠以他的名字。鑒於他所起的重要作用,採用這個卷名是很合適的,因為他是最後一位士師,最偉大的先知之一,先知學校的創造者(見《教育論》46頁),希伯來王國的創建者之一,以及其立國基本原則的奠定人之一(見撒上10:25)。本卷採用撒母耳的名字實質上是指內容而非作者。

二、作者

  在摩西五經中,有特別指出其中某些部分系摩西所著,相比之下,撒母耳記中並沒有提供有關其作者的線索。根據猶太傳統說法,《撒母耳記上》的頭二十四章是撒母耳所著。記上其餘部分,以及《撒母耳記下》系拿單和迦得所著(見代上29:29)。

  本卷書在希伯來文本以及大部分英譯本中分為兩部分時,仍採用《撒母耳記》的原名,儘管撒母耳的名字在記下中一次也沒有提到。撒上25:1記載了撒母耳之死,他的名字最後一次出現在《撒母耳記》中是在撒上28:20中。鑒於《撒母耳記》的後半部分主要是講大衛的事蹟,這一部分冠以大衛的名字也許是更合適。塔木德說《撒母耳記》全部是撒母耳所著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全部《撒母耳記下》以及《撒母耳記上》的最後一部分,記載了撒母耳去世以後以色列的歷史。聖經學者曾提出撒上27:6作為證據,表明撒母耳記著于王國分裂的年代。但是如果《撒母耳記》的兩個部分是由不同的作者寫于不同的時代,為什麼原來它是一卷書?然而,這卷書若為一個作者所著,他必須寫于掃羅和大衛去世以後(撒下21:1-14,見撒下23:1)。比較合理的說法是:其作者不止一位,是兩部獨立創作的敘事作品的合集。每一位作者均在聖靈的感動下寫作,各個部分在聖靈的引導下合成一個整體。

三、歷史背景

  《撒母耳記上》記載了以色列從士師執政到聯合王國的過渡時期,包括最後一位士師撒母耳和第一位國王掃羅。《撒母耳記下》專門敘述大衛的統治。所以《撒母耳記上》包括了一個世紀左右的歷史,從西元前1100年左右至1011年;《撒母耳記下》包括了40年的歷史,即從西元前1011971年。

  西元前1200年左右至西元900年,是一個民族動盪,政治衝突劇烈的時期。古時候沒有專人把這段時期中發生的事件記錄和保存下來。古代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貝羅梭斯,約瑟弗斯,以及後來的尤西比烏在撰寫這段歷史時,主要取材於民間傳說。所以,需要用現代考古所提供的資料有許多是古代得不到的。有新的材料不斷地發現,以增加我們對《撒母耳記》所述時代的認識。

  這個動盪不安,歷經蒼桑的時期是從海上民族的遷移開始的,這次遷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古代近東的所有地區。在《撒母耳記》所述的整個時期中,第二十王朝的神權君主和第二十一王朝的世俗君主統治著埃及。他們統治的特點是衰弱,全國性的腐敗和分裂。在這段時期中,亞述國基本上也極其衰弱。巴比倫的狀況與亞述和埃及也差不多,國力甚衰,又有外敵入侵。所以埃及和敘利亞的政治影響從敘利亞消失了。海上民族及阿拉米人的遷移加添了內部的動亂,使古代近東的國際政治形勢在兩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處於動盪之中。

  結果,以色列早期的國王可以比較放手地鞏固對應許之地和附近地區的控制,而沒有受到過去南方北方強鄰的干預。他們唯一的敵人就是巴勒斯坦當地的民族,如非利士人,亞摩利人,以東人,米甸人和亞捫人。這些鄰近民族的反抗逐漸被鎮壓,其中大部分都臣服於以色列人。大衛和所羅門最終控制了原先屬於埃及帝國以及米索不大米亞各國的大片領土。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時候,上帝曾命令他們在各個支派中給利未人劃出城池,以便讓全國人民受到公義之道的教誨。可是他們似乎不大注意這條命令。他們事實上甚至沒有把迦南人趕出去,而是住在他們中間(士1:21,27,29-33)。在一段時間裡,利未人由於沒有分到地,也就失了業。甚至摩西的孫子約拿單(見士18:30注)來到以法蓮人米迦家裡,“要找一個可住的地方”(士17:8),後來成為米迦“神堂”(士17:5)的祭司。他後來從米迦家裡偷走了神像,與但族移民同走,成了他們的祭司(見士18)。在那段時期中,以色列人“任意而行”,違背了上帝讓利未人指教他們正路的計畫,很快就陷入了周圍外邦的無知和迷信之中。在士師時代,上帝六次借著讓他們受制于周圍民族,而設法使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可是每次得救以後不久,他們又步入無知和偶像崇拜之中。

  撒母耳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主動抵制當時的罪惡,立志糾正這些風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創建了所謂的“先知學校”。其中之一設在他的故鄉拉瑪(撒上19:19-24),後來還有其他先知學校設在吉甲(王下4:38),伯特利(王下2:3)和耶利哥(王下2:15-22)。青年人在這裡學習閱讀,寫作,音樂的原理,以及律法和聖史。他們學習各種手藝,以便盡可能地學會自立。舊約聖經裡沒有用“先知學校”的名稱,不過那些如此接受訓練的青年人被稱作“先知的門徒”。他們獻身事奉上帝,其中有些人受聘為國王顧問。

  撒母耳在年老的時候接受了他所不願意的任務,就是著手建立君主制。經過與百姓討論,他寫了一本關於“國法”的書放在上帝面前(撒上10:25)。這本書對於掃羅也許沒有什麼用,因為據認為掃羅沒有閱讀能力。撒母耳以上帝的時常同在鼓勵掃羅,可是掃羅不久就拒絕撒母耳出於靈感的勸勉,為自己設立了身強力壯的衛士,讓自己成為絕對的統治者。

  掃羅被上帝棄絕以後,撒母耳奉召挑選和訓練了一位合上帝心意的人(撒上13:14),一位不把自己放在律法之上,而願意順從上帝的人。大衛所受的訓練,就象基督一樣是在嫉妒和仇恨之中進行的。雖然大衛有時也違犯了他所尊崇和宣導的律法,但他總是在至尊的律法前謙卑己心。由於大衛與上帝借著摩西和撒母耳所奠定的律法相配合,以色列人逐漸征服了它所有的敵人。其北部邊界實際上推進到幼發拉底河,南部推進到埃及的邊界。上帝賜福給以色列人,使他們在以後的所羅門時代享受了空前絕後的民族繁榮和光彩。

四、主題

  《撒母耳記上》記載了以色列從先知和士師秉政的神權國家一下子轉變為君主制的國家。有關掃羅的記錄暴露了隨著王國的建立而產生的若干問題。《撒母耳記下》記載了大衛先是在希伯侖,後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鼎盛時期,最後記載了大衛購買了亞勞拿的禾場,以後讓所羅門在上面蓋聖殿。大衛的晚年和逝世記載在《列王記上》的頭幾章中。──《SDA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