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下第二章拾穗

 

【撒下二1「此後,大衛問耶和華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耶和華說:可以。大衛說:我上哪一個城去呢?耶和華說:上希伯侖去。

         ◎此處沒有記載大衛用怎樣的方式求問耶和華,但是祭司已經在大衛處,所以他可以用以弗得或烏陵、土明詢問。值得注意的是大衛面臨這種重大轉捩點,都是回到神面前尋求神的帶領。

         第二至四章記載兩股勢力的衝突:取了猶大之王位的大衛和佔據以色列之王位、掃羅倖存的兒子伊施波設。――《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希伯侖為巴勒斯坦南部古城,原名基列亞巴(看書十五13)。此城歷史可追溯到亞伯拉罕時代(創十三18)。大衛未取得耶路撒冷前,以此城為治理猶大人的政教中心。

掃羅已死,大衛為王位合法繼承人(看撒上十六13),但他沒有憑自己的實力和族人的支持魯莽行事,先尋求神旨。神會藉夢、或烏陵、或先知來回答他(比較撒上二十八6)。大祭司亞比亞他曾攜以弗得(內有烏陵與土明)逃奔大衛(撒上二十二20;二十三6),此時或用烏陵、土明求問。神的靈與他同在,立刻得到答覆,要他上猶大地古城希伯侖去。――《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掃羅死後,大衛毋須再流亡寄居非利士人中,故他返回自己的家鄉──猶大。

          「希伯侖」:位置見書103注。這城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加上與亞伯拉罕家族歷史上的關係,因此順理成章地在大衛作猶大王期間成為首都。――《串珠聖經注釋》

         希伯侖:①神聖的城邑:亞伯拉罕居住此地,向神築過壇(1318),以色列的三個族長葬在此地(2593527~295013);②親密的城邑:  當時希伯侖的長老與大衛有深厚的交情 (撒上302630);③安全的城邑:希伯倫城被山地圍繞的軍事要塞;④位於猶大支派領域的中心,也是政治中心。――《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早已受膏(撒上十六13),現在掃羅已經戰死(撒上三十一4),「天天有人來幫助大衛,以致成了大軍,如神的軍一樣」(代上十二22),看起來已經萬事具備,于情於理都可以稱王了。但經歷了洗革拉的功課,大衛不再自作主張,而是繼續「專等候」(詩六十二1)神。從前被追趕的時候,他順服神的權柄;現在環境有利了,他還是順服神的權柄。只有在各種環境下都以神為王、順服神權柄的人,才能為神做王、顯出神的權柄。──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神借著亞瑪力人燒毀了洗革拉(撒上三十1),大衛就明白是該回到猶大地的時候了。但他並不是先與謀士商議,也不是把自己的一套計畫交給神蓋章批准,而是一步步地求神帶領;連「上哪一個城去」(1),都要求神決定,絕不越過神的界線。因為他在被追趕的日子裡,已經學到了一個功課:神的時間、神的方法是最好的。今天,我們若以為只要是傳福音、事奉神,就可以任意而行,既不按照神的時間、也不根據神的方法,結果只會把美事做得不美。──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希伯侖」(1)位於耶路撒冷南方,位於猶大支派產業的中心地帶。亞伯拉罕曾在此為神築壇(創十三18),這裡的麥比拉洞是埋葬亞伯拉罕和撒拉、以撒和利百加、雅各和利亞的以色列人祖墳(創四十九29~32)。──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希伯崙」: 13:22 說此城的建造比埃及的瑣安城早七年,而瑣安城約建造於西元前1720年左右。字義是「聯合」。位於洗革拉東北。――《蔡哲民查經資料》

  問耶和華。大衛已經從沒有神聖的忠告就做重要決定這種荒唐事的痛苦經驗中學到了教訓(見撒上2730)。在這個重要關頭,他首先關心的是要知道神要他做什麼。他的求問可能是通過祭司亞比亞他進行的(見撒上2369~12306~8)

  我上去可以麼?。有一段時間大衛曾是一個背井離鄉的流犯,但是掃羅之死已經敞開了他返回自己國家的門路。所有的考慮似乎都表明回去的時間已經到了,但是在回去之前大衛還是尋求要知道耶和華的旨意。

  上希伯侖去。古時亞伯拉罕的家鄉(1318),也是亞伯拉罕、撒拉、以撒和雅各的埋葬之地。它在別示巴東北243/4英里(39.6公里),可能距洗革拉171/8英里(27.4公里),在一個被肥沃的丘陵和多產的土地圍繞著的美麗山谷裡。這個地方久以其葡萄園聞名,它的葡萄被認為是巴勒斯坦最好的葡萄。在掃羅的一生中,大衛與這個城市保持了友好的關係。它很適合作大衛南方王國的臨時首都,不僅因為它位於猶大山脈的堅固位置,在對大衛友好的人們中間,而且因為它與早期的先祖們有神聖的關係。在接下來的七年中,這座城市成了大衛的家。──《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1 <syncBible ref=撒下2:1>神為甚麼吩咐大衛上希伯侖去?】

    神吩咐大衛回到希伯侖,不久猶大人就要在那裡膏立他作王。他以希伯侖作首都,因為,(1)那是當時在猶大境內最大的城;(2)防禦堅固,足以抵擋仇敵的攻擊;(3)它位於猶大境內的中央附近,是作京城的理想之地;(4)有許多貿易路線彙集,在戰時可保障物資供應。──《靈修版聖經注釋》

 

撒下二1求問神諭】從撒母耳記上二十三章到全書結束,大衛一直是在祭司亞比亞他的引導下,用以弗得求問神。他在此所用的很可能也是這方法。求問神諭的過程,是向神明提出是/非問題,然後利用非是即否的機制求取答案。出埃及記描述的標準程式,是使用烏陵和土明(存放在以弗得的袋子)

「希伯侖」位於耶路撒冷以南二十哩左右的希伯侖,座落在猶大山地的中央,是該區重鎮之一。它占地十二英畝,定居日期約在主前一二○○年的遺址,附近的水泉超過二十四個,因此十分具有吸引力。大約在大衛的時期,這城裝修擴建了防禦設施。作為大衛首都的七個年頭,是這城的全盛時期。──《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1~4大衛受膏作猶大王:掃羅戰死後一段時間,大衛看起來還停留在南方的洗革拉。而且由於這期間更多的勇士湧向那裡(代上1216~182021),大衛的勢力大大擴張(代上1222),看起來接收以色列王權,已萬事具備。但大衛首先求問神的之旨意,得到神的引領(1)。這表明當時大衛凡事依靠神。撒母耳書中記載大衛求問神的事情出現三次(519;撒上23210)――《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1~12在希伯侖統治猶大:記載大衛確立王權的過程。因著掃羅王的戰亡,大衛雖在希伯侖登上王位,但只是局限於猶大支派。現在他擔負著確立全以色列王權的任務。這部分記錄掃羅家和大衛家的對立狀況。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2「於是大衛和他的兩個妻:一個是耶斯列人亞希暖,一個是作過迦密人拿八妻的亞比該,都上那裡去了。」

         大衛兩妻,一為耶斯列人亞希暖(和掃羅的妻亞希瑪斯的女兒亞希暖不同,看《撒上》十四50),是他的原配,生暗嫩。一為亞比該,為拿八的遺孀(撒上二十五40~4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亞比該」:大衛娶亞比該的事蹟記載於 撒上 25:33~39 。――《蔡哲民查經資料》

  他的兩個妻。見撒上254243。──《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3「大衛也將跟隨他的人和他們各人的眷屬一同帶上去,住在希伯侖的城邑中。」

         「希伯侖的城邑中」:大概指希伯侖的城寨,不是指多個城邑。――《串珠聖經注釋》

         「希伯侖的城邑」(3)原文是複數,包括附近的許多城鎮。──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希伯崙的「城邑」:原文是複數,表示跟隨大衛的一大群人是住在希伯崙及附近的衛星城市中。――《蔡哲民查經資料》

  他的人。跟隨大衛到亞吉那裡的那600(撒上2723)。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結婚了,與他們的家眷和財產,包括他們的牛羊都一起來了。

  希伯侖的城邑。希伯侖顯然是這座城邑所在區域的名字,就像撒瑪利亞被用來指撒瑪利亞城四周的國土一樣。──《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4「猶大人來到希伯侖,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有人告訴大衛說:葬埋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

         這是大衛的第二次受膏(作猶大的王)。第一次受膏是十五年前由撒母耳舉行的(撒上一六13),而第三次受膏將會任命他作以色列全地的王(3)――《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母耳曾在耶西家中秘密膏大衛為王(撒上十六13)。這是第二次受膏,猶大族人擁他為王。西緬支派的業地在猶大地中間(書十九1),公開膏立王之舉,一定包括西緬支派。七年半之後,大衛第三次受膏(參五3~5),那時全民擁戴他作以色列國的王。――《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大衛第二次被膏 (首次被膏見撒上1613) , 公開登基作王,但統治權只限於向他效忠的猶大人(非利士人未有干預大衛作王,大概猶大仍在其影響範圍之內,參517)

          大衛對基列雅比人的撫慰和嘉許帶有政治性作用,藉此拉攏雅比人接受他的王權。

           「基列雅比」:在約但河東,見士218注。――《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約在15年前第一次受膏(撒上1613)15年後被猶大的長老們第二次膏抹。中間大衛絲毫沒有慌張,默默地忍受患難、逼迫,又等候了15年。現在大衛繼續堅持信心的路程,76個月之後作為全以色列名副其實的王第三次受膏(51~4)。像這樣,大衛忍耐,信靠眼不能見神的應許(82425),是當今信徒的榜樣(1422;來11131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一生曾經三次受膏:第一次撒母耳在伯利恒膏他作神百姓的王(撒上十六13),第二次是猶大支派在希伯侖膏他「作猶大家的王」(4),第三次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長老在希伯侖膏他「作以色列的王」(3)──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受膏的儀式,是將膏油倒在人的頭上,在舊約中只有三種職分需要受膏:祭司、君王和先知。古代赫人的傳統,是百姓膏立君王,像徵接受君王的統治;猶大支派膏大衛,也是像徵接受大衛的統治。而古埃及的傳統,則是法老膏立其臣子和諸侯(Vassal Kings),像徵他們是作為法老的僕人、管理法老的產業;撒母耳膏大衛,也是像徵將他分別為聖歸與神,作為神的僕人、成為管理神產業的君。──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並沒有自己稱王,而是猶大支派主動「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4);大衛不是倚靠刀劍打下了王位,而是被神追趕到了王位上面。他做王的經歷乃是經過拆毀和建造,時候到了,神就高舉他做王,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什麼時候人放下了自己,什麼時候神的生命就開始在我們身上做王,我們才可以為神作王。但現在大衛還只是在猶大局部作王,正如我們也是先「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羅六13),一直到「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十二1),讓神的生命完全做王。──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基列·雅比」(4)位於約旦河東,在伊施波設作王的「瑪哈念」(8)附近。當年曾有基列·雅比的四百個女子嫁給便雅憫人為妻(士二十一12~14),後來基列·雅比被亞捫人圍攻,掃羅率領以色列人救了他們(撒上十一)。因此,基列·雅比人一直是掃羅家的忠實支持者(撒上三十一11~13)──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膏」:這是大衛第二次受膏,第一次記載於 撒上 16:1 應該是私下被膏的,第三次則記載於 撒下 5:3

         「基列雅比」:位於希伯崙北方約130公里。――《蔡哲民查經資料》

  他們膏大衛。大衛已經私下地被撒母耳膏了(撒上1613)。這給了他被神指定的證據。現在公開被膏表明他已被猶大支派接受了。掃羅也是先私下被撒母耳膏了,後來才被公開宣佈為王(撒上10124111415)。大衛在猶大的同胞早就認出大衛已經被神揀選作他們將來的君王了,並且在大衛被掃羅當作一個逃犯和亡命者的長時期中在很大程度上與他保持了友好關係。為酬答他們的善意,大衛曾送禮物給他們(撒上3026~31),因而保持了友誼與忠誠的聯結。後來大衛第三次受膏作所有支派的王(撒下53)

  基列雅比。約旦河東約22/3英里(4.3公里)的一個城鎮,距加利利海約211/2英里(34.4公里)。關於這個地點的更多信息見撒上111的註釋。當亞捫人拿轄紮營與它作對時,掃羅曾來營救過基列雅比,使亞捫人四散奔逃(撒上111~11)。顯然因為這一仁慈的行動基列雅比人才把掃羅的屍身從伯珊的城牆上營救回來,並舉行了一場可敬的葬禮(撒上3111~13;代上101112)。──《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4支派君王】以色列最初也是在支派的級別上嘗試實行君主制度(士九)。由於非利士人在基利波一役之後(撒上三十一),很可能已經佔領了以色列的中部地區,有自由參與選立君王的,可能只有寥寥幾個支派。支派自治在以色列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在此以前當地的迦南民族也是奉行城邦政體。再者,掃羅三個兒子與他同時陣亡,即使支派首領滿意掃羅的王朝,非利士人亦容許他們繼續執政,有關繼位人選的清楚資料也不存在。基於上述因素,支派自行擁立君王是很合邏輯的一步。──《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4~7 <syncBible ref=撒下2:4-7>大衛為甚麼要差人去基列雅比?】

    基列雅比人曾經冒生命危險去埋葬掃羅的屍體,大衛作王以後遣使者道謝(參撒上卅一11~13)。在亞捫王拿轄圍攻基列雅比的時候,掃羅救他們免受恥辱(參撒上十一),所以那裡的人對他都很感激。大衛的信息也提示他們,最好效法猶大人以他為王。基列雅比在基列地的北部。大衛正尋求未承認他為王的十一個支派支持他。──《靈修版聖經注釋》

 

【撒下二5「大衛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將他葬埋,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

         基列雅比人住在約但河東,當年曾有四百個女子嫁給便雅憫人為妻,以延續該族不至消滅(21)。後來基列雅比為亞捫人圍攻,求援於便雅憫族,掃羅率軍往救,大敗亞捫人(撒上11)。基列雅比人一直是掃羅的支持者(撒上三十一11~13),大衛派特使去安撫,以取得其效忠。此舉似未收效,因支持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王的諸地中,基列也在其內(9)――《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厚待」你們的主:「善良」、「慈愛」。――《蔡哲民查經資料》

  差人。大衛對基列雅比人的行為無疑是被仁慈和真誠促動的。它也是一個明智的方針。基列雅比人已經向以色列先前的王表示了自己的友愛,並且因此受到了新王的稱讚。雖然大衛在掃羅的手下受了劇烈的痛苦,但他對紀念掃羅並沒有懷存一點怨恨。通過賞識那些效忠掃羅之人的仁慈與英勇,大衛贏得了他們對自己的效忠。──《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5~7愛仇敵的大衛:大衛登上王位後,派使者到葬掃羅的基列雅比人那裡(撒上318~13),首先稱讚了他們的勞苦。通過此舉向我們展示信徒應如何去愛自己的仇敵(54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雖然此時大衛還只是猶大支派的王,但神膏立他是做全以色列的王(8),只要是神的產業,他就應當以寬闊的胸懷來包容他們。因此,雖然基列·雅比人還在支持掃羅家,但大衛也感謝他們對神的受膏者掃羅的忠心(5),勉勵他們在艱難中「要剛強奮勇」(7);並且主動宣告要成為神施恩厚待他們的器皿(6),而不是把是否歸順自己作為前提條件。一個合神心意的王,知道百姓乃是神的產業,不是自己私人的產業,所以不會「像列國一樣」(撒上八5),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來對待意見不同的弟兄。──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二5~7尋求支持】外約但的基列雅比應該還不是在非利士人的控制下。由於他們曾得掃羅拯救(撒上十一),此地一直是掃羅關鍵性的支持者。如果能夠說服這批忠誠擁護掃羅的首領承認大衛,他們或許能夠率先成為其他外約但城市甚或北部地方的榜樣。大衛指出他們妥善安葬掃羅,是已經報答他的恩情了──掃羅已經與世長辭,他們對掃羅和他一家已經沒有什麼虧欠了。掃羅昔日怎樣護衛他們,大衛也願意提供同樣的保障。──《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6「你們既行了這事,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

  厚待。大衛保證他會成為基列雅比人的朋友和保護者,正如在他前面的掃羅一樣。因為這座城邑容易受到來自東部沙漠地區的攻擊,所以百姓需要新王説明的時候可能會來到。大衛想要他們知道他不會因為他們忠於掃羅就有什麼反對他們的意思,而且就在他們忠於掃羅的時候他們也可以仰賴他。──《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7「現在你們的主掃羅死了,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

         大衛這樣默默地邀請基列雅比人加入他的王國,也是一種機靈的做法,因為基列雅比人正住在伊施波設的首都瑪哈念以北(8節;比較創三二12)――《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整節的意思是:雖然掃羅王已經去世,但有大衛作王保護雅比人,他們應振作。言下之意是邀請他們支持大衛的王權。――《串珠聖經注釋》

         「剛強奮勇」:「手要剛強,要作英勇人」。

         ◎基列雅比是約旦河東的主要城市之一,大衛可能知道掃羅王朝將在約旦河東重建,所以一方面向雅比人表達其善意與感激之意,另一方面也表達自己已經是猶大家之王,將會善待基列雅比人(也暗示希望雅比人也承認他是王)。――《蔡哲民查經資料》

  你們要剛強奮勇。大衛對基列雅比人的一個建議,邀請他們對他忠勇就像他們對以色列先前的王表示的忠勇一樣。──《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8「掃羅的元帥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曾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瑪哈念,」

         伊施波設為“羞辱之人”的意思。《代上》八33記他的名字為“伊施巴力”(義為巴力的人),以色列人不喜歡人名中有“巴力”,遂有人以音近的“波設”代替。

瑪哈念在約但河東迦得支派和瑪拿西支派業地的交界處(書十三2630),位於基列雅比之南。

掃羅的元帥押尼珥把伊施波設帶到河東,以避開在河西已有雄大勢力的非利士人。這裡所記接納伊施波設為王的五個地方都在北方,範圍有限,“以色列眾人”一語當為溢美之詞。事實上,押尼珥立掃羅之後為王之舉徒勞無功。伊施波設庸碌無能,不孚眾望。押尼珥用了近五年時間才能取得少數支派的同意,讓他登基,在位只有兩年左右。這先後七年多正是大衛在希伯侖作王的時間(11)

押尼珥實權在握,挾天子以令諸族,後來終於背叛,歸向大衛(6~1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伊施波設」:掃羅唯一生存的兒子。

          「伊施波設」原作「伊施巴力」(代上833),因「巴力」(意即「主」)乃迦南的神名(參何216),故凡有「巴力」的名字,後期文士均改作「波設」(意即「羞辱」)

          「瑪哈念」:在約但河東雅博河以北。自基利波山一役慘敗後,掃羅後人無法在約但河西重整政府,故遷都至此。――《串珠聖經注釋》

         瑪哈念」除了作為掃羅之子的行政中心以外,此地也是大衛逃避押沙龍時設立大本營的地方(十七27)。史籍記載法老示桑克在所羅門兒子在位時入侵,摧毀了這地方。瑪哈念雖然很明顯是在外約但地區,確實位置卻是不明。今日最普遍的看法,是認為它是雅博河北岸的達哈布加爾比遺址(Tell edh~Dhahab el~Gharbi)。這遺址未有挖掘活動,但表層勘測證實這時期有人在此定居。──《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押尼珥:押尼珥是掃羅的表兄,是伊施波設的堂叔。伊施波設是掃羅的第四個兒子(代上83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押尼珥」(8)是掃羅的堂兄弟,也是軍隊的元帥。「伊施波設」(8)原名「伊施巴力」(代上八33),意思是「主的人」;可能為了避諱「巴力」這個字,所以用「波設」替代,結果意思就成了「可恥之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押尼珥」:掃羅的堂兄弟,也是軍隊總司令。

         「伊施波設」:字義是「可恥之人」, 代上 8:33  9:39 說這個王的本名是「伊施巴力」,字義是「主的人」。後來應該是為了避諱「巴力」(迦南神)這個字,文士將之用「波設」(可恥)替代。

         「瑪哈念」:字義是「雙營地」,是雅各與天使會面之處 32:1 。位於約旦河東。――《蔡哲民查經資料》

  尼珥的兒子。見撒上1450的註釋。

  掃羅的元帥。當掃羅為王時,他立自己的叔叔押尼珥作他軍隊的統帥(撒上1450)。押尼珥因此既藉著血緣又藉著官職與掃羅家緊密聯合。他曾與掃羅一起追趕大衛,現在不願意他曾追趕了那麼久的這個人繼任掃羅曾統治的國度。押尼珥決沒有忘記大衛曾指責他在守衛時睡著了(撒上267~16)。他驕傲地、報復地、並且野心勃勃地決定要走他自己的路,而不是允許大衛作為耶和華的受膏者施行統治。

  伊施波設。掃羅最小的兒子。掃羅別的兒子已經在基利波戰役中與他一同被殺了(撒上312)。他的名字(在撒上1449中縮短為亦施韋)可能最初是伊施巴力(代上833939),意思是“巴力的人”,因為沒有王會給他的兒子起名為“伊施波設”,意思是“羞恥的人。”

  瑪哈念。字面意義是“兩營。”這座城鎮在約旦河東,但其地點還不確定。已提出的兩個地點之一在基列雅比的東邊。當雅各在離開拉班後過雅博河前遇見神的天使時,他給那地方起了這個名字(3212)。它是利未人的一座城(2138)。位於國家的東部地域,它比較安全,不易受到非利士人的進攻,也不易被大衛攻取,要是大衛選擇鎮壓他的對手的話。當大衛後來逃避押沙龍時,就把瑪哈念作為他的避難所(撒下1724)。在示撒的勝利碑銘Mhnm中,曾提到這座城的名字,用埃及的無母音像形文字寫成的(見王上1425的註釋)。──《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8~9伊施波設(“蒙羞的人”)接受加冕作北方眾支派和約但河東的王。參看歷代志上八章34節的腳註。押尼珥以擁立這位軟弱的君主來掩飾他自己的野心(11;四1)――《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瑪哈念」(8)位於基列·雅比之南、約旦河東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支派產業的交界處(書十三2630),是當年雅各過雅博河前遇見天使的地方(創三十二1~2),是利未人的城(書二十一38)。押尼珥明知神已經立大衛為王(9),但卻出於私心,立伊施波設作王,墮落到「像列國一樣」(撒上八5)的地步,把百姓當作了私人的產業、而不是神的產業(撒上十1)。但這位留戀權力的押尼珥卻不敢回到掃羅的首都基比亞,只敢躲在河東的「瑪哈念」,遠離非利士人;實際上只能控制河東的「基列」(9),完全不能保護河西「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9)的「以色列眾人」(9)。河西的這些地方很可能已經落在非利士人的控制之下(4;撒上三十一7)。百姓立王的初衷是更有效率地保衛國家(撒上八20),結果卻事與願違。──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二8~11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神雖立大衛代替掃羅作王,但時機似未成熟,除猶大外,其餘支派仍支持掃羅嫡系的政權。――《串珠聖經注釋》

         伊施波設登上王位後:大衛在希伯倫約5年半時(B.C.1005)在瑪哈念又成立了以掃羅之子伊施波設為王的一個政府。因此大衛必須經歷2年之久與同族間的對立和內戰,當時兩個王朝之間的交鋒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除了猶大支派的大部分以色列人認為:①掃羅之子接任王位是常理;②不能除去對大衛一時依靠非利士人行為的疑慮(撒上211~7)――《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9「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

         「基列」:河東北部一帶的地方。

          「亞書利」:學者認為是亞設(177),位於約但河西耶斯列平原以北。

          「以法蓮 ...... 眾人」:是指猶大以外其餘各支派。顯然,伊施波設得到大多數支派的支持。――《串珠聖經注釋》

         列舉了跟隨伊施波設的五個族。大衛曾派過使者的基列(5~7)在其中,暗示大衛還未完全得到以色列民心的信任。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神才是百姓真正的王,因此,以色列的王順服多少神的權柄,才能顯出多少神的權柄;若不順服神的權柄,也就顯不出神的權柄,不能為神「治理祂的百姓以色列」(撒上十五1)。同樣,基督才是教會真正的元首,教會的長老「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五3);因此,長老若沒有順服的榜樣,也就顯不出基督的權柄,不能照管神的群羊。──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亞書利」:字義是「受引導的」、「受祝福的」。有些學者認為此處應作「基述」 3:3

         ◎顯然基列雅比人沒有答應大衛的邀請,此處基列人還是忠於掃羅王朝。

         ◎整個以色列的中心被非利士人奪取,掃羅王國退到約旦河東由押尼珥把持,以色列南方有大衛作王。掃羅死後的以色列的局面算是分崩離析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立他作王。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的加冕禮是由於押尼珥的堅定意圖。長久與掃羅聯合,押尼珥已經開始恨惡神已揀選他作王的這個人。他是沒有原則的,是一個致力於自己低下的、自私的利益而不是百姓的利益或耶和華的旨意的人。他寧可帶來國家的分裂,造成民族的不幸,也不願接受大衛作王。

  治理基列。關於伊施波設所統治的領土的描述開始于首都周圍的地區,然後延伸到更遠的地區。除了基列之外,所有其它的地點都在約旦河西,便雅憫在這區域的南部,耶路撒冷以北。

  亞書利。不清楚指的是什麼人。可能指的是亞設支派的人(見士132)。希臘文版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是“Thasiri(他斯利),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和亞蘭文譯本是 “Geshur(革書珥)。伊施波設先是在基列被接受,後來擴展到“以色列眾人”。──《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9掃羅家政治實權的所在】押尼珥是掃羅的堂兄弟,也是他軍隊的總司令(元帥)。他沒有自登寶座,反而擁立了掃羅在世的兒子之一伊施波設為王。他似乎得到北方好幾個支派的支持。伊施波設雖有王位,經文給人的印像卻是手握大權的是押尼珥。軍事強人立無能者繼位是很尋常的事。在埃及初期歷史中,第十八王朝末期亞肯亞頓屬下的軍事司令(可能還是他的岳父)阿伊(Ay),是亞肯亞頓年紀尚幼之駙馬圖坦卡門的頭號支持者和顧問。──《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10「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獨猶大家歸從大衛。」

         伊施波設到了40歲才登上王位的理由推測如下:因為當年在基利波戰鬥時35歲的伊施波設必須與掃羅的軍長押尼珥一同過到約旦河東邊,歸集以色列剩餘者之後,須花5年左右的時間收復被非利士人奪走的土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先「在希伯侖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個月」(11),然後作整個以色列的王(3)。因此,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二年」(10),很可能是在大衛作猶大王的最後兩年。其他十一個支派的心意是接受大衛作王(17),但押尼珥可能花了五年時間,勸說他們轉而擁立伊施波設為王。──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四十歲」:許多學者對這個數字存疑,因為掃羅長子約拿單去世時大約四十五歲。如果伊施波設已經四十歲,應該也會上戰場,可能也不至於被押尼珥控制。因此這個四十歲可能是文士抄寫錯誤,或者是一個約略的數據(並非準確的正好四十歲)。不過我們手邊沒有其他抄本證據可以證明這種懷疑。

         「作以色列王二年」:不過大衛在希伯崙作王七年,然後到耶路撒冷作整個以色列的王,因此這裡的「兩年」似乎很難跟大衛的年代對應。很可能是大衛在希伯崙作王最後一、兩年,伊施波設才被承認即位當王(一開始可能是押尼珥想自己當王)。――《蔡哲民查經資料》

  兩年。伊施波設與大衛同年開始統治,在瑪哈念統治了兩年。這並不意味著伊施波設全部的統治時期,而是說在兩年後發生了即將要描述的事件:發生了押尼珥與大衛的戰爭(12~32),掃羅家與大衛家的持久戰(撒下31),以及押尼珥向大衛倒戈(撒下36~39)。──《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10~11伊施波設和大衛在位年分的不同(伊施波設兩年;大衛七年半)可能由於伊施波設並沒有馬上即位,用了五年時間從非利士人手上取回北方的領土。――《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掃羅死後七年半大衛才取得統一大權,但伊施波設只作王二年,這年期的差異有不同解釋:伊施波設花了五年時間恢復河西非利士人奪去的領土,然後才作王;或者伊施波設作王二年後被弑,以色列人便轉向大衛,於是大衛在希伯侖的後五年亦兼統治以色列,然後才遷都耶路撒冷(54)――《串珠聖經注釋》

<syncBible ref=撒下2:10-11>

【撒下二10~11  伊施波設遲遲沒有繼位,權力是否出現真空?】大衛作猶大人的王有七年半的時間,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的王只有兩年。這裡有五年的空白,可能是由於伊施波設在掃羅駕崩後不敢立即作王。以色列北部常有非利士人侵擾,所以伊施波設等了五年才敢即位。期間,他的元帥押尼珥擔任了主要的角色,驅逐非利士人,力促北方的聯盟。不管伊施波設何時稱帝,他的統治是既軟弱又有限的。非利士人仍然控制當地,而伊施波設也受到元帥押尼珥的威攝(311)――《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二11「大衛在希伯侖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個月。」

         此時,大衛要作全以色列的王,還面臨兩大障礙:1、內憂:十一個支派擁立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王(9)2、外患:非利士人剛剛得勝、虎視眈眈。但非利士人既沒有乘勝追擊伊施波設,也沒有阻止大衛在猶大作王,可能是想坐山觀虎鬥,讓大衛與伊施波設自相殘殺。結果卻讓大衛能從容地等候神,這正是「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二十一1)──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安安靜靜地在猶大等候了「七年零六個月」(11),沒有發動內戰來爭奪王位。因為他知道,既然神已經膏他作王,神自己會負責除去一切障礙;既然神已經把他送上猶大家的寶座,神也會負責把他送上以色列的寶座。等候神是最不容易學的功課,被人追趕時不容易等候,坐上寶座以後更不容易等候。但一位生命成熟的王,無論是在曠野、還是在寶座上,都必須學會等候神。──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七年零六個月。這句似乎是插入語,介紹大衛在希伯侖統治的年限總長。因為不知道伊施波設作王的年限(10節的註釋),所以我們就不知道伊施波設之死和大衛被膏為“以色列的王”之間的時間間隔(撒下53)。──《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12「尼珥的兒子押尼珥,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僕人,從瑪哈念出來,往基遍去。」

         「僕人」:指兵士,與13節的「僕人」同。

          「基遍」:見書93注。――《串珠聖經注釋》

         屬聖靈的大衛可以等候神,但屬肉體的押尼珥卻等不及了。「基遍」(12)位於約旦河西的便雅憫支派境內,靠近掃羅的老家基比亞,也靠近猶大的邊界。押尼珥大老遠地從約旦河東的「瑪哈念」(12)到猶大邊界的「基遍」來宣示權柄,約押前往攔阻,結果就揭開了內戰的序幕。這件事情可能發生在大衛作猶大王的最後兩年。──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基遍」:字義是「丘陵城市」,位於耶路撒冷北方9公里處,非常接近猶大的領土。――《蔡哲民查經資料》

  出來。即,為了戰爭的目的(見撒上1830;撒下2117;代上201)

  往基遍去。渴望將他的勢力擴展到全以色列,押尼珥就冒險來到大衛領地的邊界。基遍在便雅憫境內,在耶路撒冷西北53/4英里(9.2公里)。這個地點現在以ej~Jib聞名。──《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12基遍」基遍一城通常被考證為位於耶路撒冷西北六哩,艾城西南大約七哩,現代名叫吉布之處。當地的挖掘發現了早至士師時代已經建成的雙重的給水系統。兩個系統中時代較早的一個,包括垂直鑿通三十五呎的石灰岩(井壁有供人上下的螺旋石階)和一條隧道,容許城中居民在圍城之時到遺址基層的水泉打水。第二個系統則是由一條有階梯的隧道通往另一個(較可靠的)水泉。由於本節中的「基遍池」十分有名,這給水系統也是有力的證據,證明此地確是基遍的遺址。當地發現的刻有這城名字的瓶柄,更是進一步的證據(但必須同時一提的,是當地也發現了一些印有其他城市名字的瓶柄,原因是出口葡萄酒是這城的主要工業)──《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syncBible ref=撒下2:12>

【撒下二12  雙方以對等人數撕殺,為何?】他們各選出十二個人,彼此爭鬥(用刀互刺),存活的人數較多的一邊為勝。大衛和歌利亞的爭戰(參撒上17)也是採取類似的方式──避免雙方全面戰爭,造成眾多傷亡。但是,此役雙方的二十四個勇士皆戰死了,所以沒有一方面能宣稱得勝,既沒有結果,廝殺就得繼續下去。――《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二12~13在以色列南北各有一王期間,雙方武裝衝突在所不免。押尼珥用當時流行的徒手搏鬥的方法來定勝負,希望阻止大衛的勢力向北擴展。

基遍在約但河西的便雅憫支派境內,位於耶路撒冷西13公里。基遍池為貯水的大池塘。――《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書中所描寫的基遍戰鬥的戰場最近(1956~1960)被考古學發現。據推斷基遍池的直徑約為11m,深度約14m,其中有探出的79個螺旋形的臺階,在這個池裡積的水估計可以供4~64人喝水。因此,這個池對水源珍貴的迦南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塞,因此為了爭奪此處的支配權發生了軍事衝突。同時這個池所屬的基遍是離耶路撒冷西北9km的城邑,離希伯侖遠遠近于瑪哈念(離瑪哈念約60km,離耶路撒冷約35km)。由此看來,這是基遍王國先對大衛王國攻擊,是具有侵略性質的戰爭(121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12~13打鬥的理由】基遍是非利士人所佔領之地區中的主要城市,因此大概還在非利士人的控制下。任何一方的軍隊竟然能夠在非利士領土中彼此發動軍事行動,是難以想像的事。比較有可能的是押尼珥有意投奔大衛,這旅程是初步的商討。押尼珥不會愚蠢到不帶兵隨行,大衛亦自然謹慎從事派兵護送。約押在基遍截獲押尼珥,二人決定派遣新丁或傭兵競技以供娛樂。這些「比賽」發生流血事件雖在意料之中,爭執卻惡化到全面鬥毆的地步。──《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12~17  這一戰發生在……】以色列分裂後,南北兩地不斷鬥爭對峙。不過,大衛在北部真正的對手並非伊施波設而是押尼珥。這段經文記載,押尼珥提出叫雙方的勇士用短刀互刺,(亦可譯作“戲耍”或“肉搏”。)此役發生於基遍附近(在掃羅家鄉便雅憫的地業以內),說明約押的軍隊已經向北推進,佔領了更多的土地。押尼珥提出這建議,可能是想阻止約押軍隊的挺進。――《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二12~32大衛和伊施波設的戰爭:通過基利波戰鬥在某些程度上轉變希伯侖的大衛王國和瑪哈念的伊施波設王國主導地位,以此次戰鬥為起點展開的以色列的內戰持續約2年之久,(31),當押尼珥被約押所殺(3),伊施波設被自己的部下暗殺(4)之後才結束。基遍戰鬥的特徵如下:①作為以色列的王權爭奪戰是雙方都不願意的戰爭,因為他們的敵人不是對方而是非利士人;②約押的弟弟亞撒黑戰死於押尼珥的槍下(18~23),這事件成為押尼珥被約押暗殺的直接動機(327),以約押悲慘的結局為結束(王上232~34);③以大衛軍隊的勝利告終(3031)。此事顯現了掃羅家和大衛家之間持續兩年的矛盾,暗示大衛家的興旺和掃羅家的衰敗。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12~1兩軍武鬥:伊施波設的軍兵與大衛的軍兵相遇武鬥,結果後者獲勝。在伊施波設與大衛仍分別作王的日子裡,雙方的部下勢不兩立,難免常有爭戰。本段的記載只是兩軍衝突的其中一次(31)――《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二13「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大衛的僕人也出來,在基遍池旁與他們相遇。一班坐在池這邊,一班坐在池那邊。」

         “約押”。大衛的外甥,是大衛軍隊的元帥。他是一個英勇、能幹而狂妄的戰士,盡忠於他的王。――《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洗魯雅」:大衛的姊妹(參代上216)

          「約押」:即大衛的外甥。在大衛作王期間為重要將領,一生鞠躬盡瘁效忠大衛,為人勇敢擅戰,但性格衝動,嫉妒心重,曾殺掉兩位英勇的元帥,於所羅門時終因謀反見殺。(王上234)――《串珠聖經注釋》

         基遍池」基遍池是個著名的給水系統──現代工程的模範。建築者向下鑿通三十五呎的石灰岩,造成直徑幾達四十呎的寬井,井壁有螺旋石階通往底部。井底再有一條直行的隧道,鑿有石階下落四十五呎,直達地下水位(石階共有七十九級)。建築這池的用意,是以備城被圍攻之時,可以為城中居民提供安全的水源。學者估計這項龐大的建築工程,一共搬運了三千噸的岩石。至於通往城外水泉的隧道,則要等到後來才開鑿出來。──《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洗魯雅」(13)是大衛的姐姐,她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18)都是大衛手下的勇士。──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基遍池」(13)是基遍附近的一個大蓄水池。──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基遍池」:是著名的給水系統,向下鑿通10公尺的石灰岩,造成直徑幾達十二公尺的井,井壁有螺旋石階通往底部。井底再有一條直行的隧道,鑿有石階下落13公尺,直達地下水位。這池是預備城被圍攻時,可以提供安全的水源。學者估計這項龐大的建築工程,一共搬運了三千噸的岩石。

         「相遇」:「遇見」、「碰面」。不一定是偶然相遇,可能是已經約好見面。――《蔡哲民查經資料》

  洗魯雅。洗魯雅是大衛的姐姐(代上216),因此約押就是大衛的外甥。他後來成了大衛軍隊的首領元帥(代上116;參撒下58)

  基遍池。在基遍山的東南,有一個豐富的泉源流到一個在石灰石中鑿出的蓄水池中。下面還保留著一個大型露天水庫的遺跡,貯存從其地下的泉源湧出的泉水。約押與押尼珥的軍隊在這池的兩邊對座,彼此可以望見。──《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14「押尼珥對約押說: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約押說:可以。

         “戲耍”。即由雙方軍隊的代表戰士進行競賽。――《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戲耍」:比武來分高下(16),結果演變成集體打鬥。(30~31)――《串珠聖經注釋》

         戲耍:也許是當時以色列軍隊的隱語,指選拔對陣的兩軍代表進行決鬥。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讓少年人「起來」:原文有「敵對」、「對抗」的意思。

         「戲耍」:「表演」、「彈奏」,此處是「比劃」的意思。此處大概是雙方元帥要用少數人比武的方式來決定戰役的輸贏,結果由於雙方輸贏不清楚,導致戰爭態勢擴大。

         「可以」:原文是「讓他們起來」。――《蔡哲民查經資料》

  戲耍。押尼珥向約押挑戰,要通過從各方中選出的相同數量的戰士之間的格鬥作一個實力測試。在古時,戰前的這種競賽並不常見。──《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14~16單獨比武】視一人為全軍代表,讓神明表達旨意的單獨決戰(如大衛與歌利亞的比武),有時自會發生。但本段所述的大概不是這種武鬥,因為同時有十二組人對打,並且用意亦據稱是娛樂。但值得一提的,是戰爭有時也被描述為節期(早至撒珥根年間,比較接近當代的則有《杜庫提寧努他史詩》)。新國際本將「戲耍」譯作「肉搏」,掩蔽了這是表演賽的事實。個人武鬥的例子在埃及的便尼哈桑壁畫(主前第二千年紀)和《辛奴亥的故事》,都找得到,一個主前第二千年紀上半的迦南陶瓶亦有繪畫。時間上比較接近的又有希臘邁錫尼和赫人的文學。在哈拉夫遺址發現的主前十世紀浮雕,描繪兩名比鬥者抓著對手的頭,用短劍互刺。──《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14~17“戲耍”等於我們說“玩幾手”,其實是生死的搏鬥,雙方各派出勇士12人,徒手搏擊,且動用兵器。這種比武定勝負的經濟方法未能成功,因為兩邊都未取得決定性勝利。大戰隨之而起,大衛的軍隊占了上風(17)

    “希利甲哈素林”義為“鋒刃之野”。――《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下二15「就按著定數起來:屬掃羅兒子伊施波設的便雅憫人過去十二名,大衛的僕人也過去十二名,」

         押尼珥和約押決定掃羅王家和大衛王家各自選出代表12名出戰,根據決戰的結果決定戰鬥的勝敗。這裡的“12名”指以色列12支派,意味著以色列有權支配戰爭。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16「彼此揪頭,用刀刺肋,一同撲倒。所以那地叫作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

         “希利甲哈素林”意指刀劍之地。二十四名參與競賽的戰士全都僕倒死亡,以至這場代表戰役的賽果未定,有需要進行一場全面的戰爭(17)――《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希利甲哈素林」:意即「刀鋒之地」:。――《串珠聖經注釋》

         」形容比武者所用兵器的希伯來語字眼,通常譯作「刀」。但這字可以是描述兩刃的短劍(長度不超過十六吋),或單刃的長刀。按照本節近身互刺的描繪,所用的兵器是前者。──《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希利甲哈素林:意指“刀劍的田”。這戰爭大衛方20人死亡,伊施波設一方360名死亡(3031),以大衛一方的勝利結束(17)――《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戲耍」(16)原文是「表演」,意思是比武。押尼珥和約押可能想減少傷亡、避免大規模內戰,所以同意用少數人比武的方式來決定輸贏。但結果卻是雙方「一同撲倒」(16),沒有分出輸贏,導致了全面爭戰。──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希利甲·哈素林」(16)的意思是「刀劍遍野」。──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希利甲‧哈素林」:字義是「刀劍遍野」。

         ◎由 2:16 看起來雙方的特選戰士勢均力敵,結果都共同殞命,於是全面戰爭就展開了。――《蔡哲民查經資料》

  希利甲哈素林。一個紀念性的名字,意思是“燧石之地”或“[劍的]利刃之地”。希臘文版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譯為“背信棄義之人的一份”。──《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17「那日的戰事兇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

         「凶猛」:「艱難」、「嚴苛」、「激烈」。

         ◎由 2:31 死亡的人數看起來,顯然押尼珥帶來超過360個人,恐怕約押這邊的人也不會太少。

         2:17 提及的就是全面戰爭的狀況。雙方雖然勢均力敵,不過大衛方終究是贏了。此處似乎可以看見 3:1 的結果,大衛家終究是獲勝。――《蔡哲民查經資料》

  戰事兇猛。參戰的人數可能並不很多,因為在大衛這方只有20個人被殺,以色列一方有360人被殺(3031),但是這場戰事進行的很兇猛,最終給猶大的部隊帶來了決定性的勝利。──《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18「在那裡有洗魯雅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亞撒黑腳快如野鹿一般。」

         “洗魯雅”。大衛的姐妹(代上二16)。“如野鹿一般”。更可作:如田野上的一隻羚羊。――《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洗魯雅是大衛的姐妹,他還有一位姐妹叫亞比該(代上二16~17)。十七25說洗魯雅和亞比該的父親是拿轄,而非耶西。解經家相信她們大概是大衛同母異父的姐妹。洗魯雅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和亞撒黑都作了大衛的勇士,亞比該的兒子亞瑪謝則在押沙龍時作了他的元帥,取代約押(十七25;十八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洗魯雅」:字義是「香膏」,是大衛的姊姊,他的三個兒子亞比篩約押和亞撒黑是大衛手下的英勇戰士。他的丈夫名字聖經沒有記載。 代上 2:16

         「約押」:字義是「耶和華是父」,是大衛的軍隊統帥。

         「亞比篩」:字義是「我父是耶西」或「我父是禮物」。

         「亞撒黑」:字義是「神所造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18~23亞撒黑的死:像野鹿一樣敏捷的男子(代上128;箴65),亞撒黑被押尼珥的槍所殺的場面。在這裡詳細記錄亞撒黑的死,是因為這件事後來釀成另一個悲劇事件(327)――《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約押」(18)是大衛軍隊的元帥,押尼珥不想殺他的弟弟「亞撒黑」(18)而與約押結仇,所以兩次勸阻亞撒黑(2122)。但亞撒黑卻執意追趕他,結果被押尼珥所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二19「亞撒黑追趕押尼珥,直追趕他不偏左右。」

         押尼珥知道可以輕易取亞撒黑的性命,不願殺他以免加深他和約押之間的仇恨。可是亞撒黑逼他出手,終至死於他的槍下。約押率眾追到,大家站住在亞撒黑舉哀。約押後來為報弟仇,暗殺了押尼珥,做法很不正當(26~30)――《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亞撒黑窮追對方首領押尼珥,欲立大功。――《串珠聖經注釋》

         亞撒黑以腳程快聞名,但是 2:19~32 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押尼珥的速度也絕對不慢。――《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撒黑追趕。押尼珥是反抗大衛的中堅力量。如果能在這場戰事中除掉他,伊施波設的事業就會崩潰了,整個王國很快就會統一在大衛的領導之下了。明白這一點,亞撒黑就堅持緊追以色列首領元帥的腳跟。──《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0「押尼珥回頭說:你是亞撒黑嗎?回答說:是。

         “亞撒黑”。約押的弟弟。他追趕押尼珥,後來在押尼珥的兩次警告之後被殺(23)――《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下二21「押尼珥對他說:你或轉向左,轉向右,拿住一個少年人,剝去他的戰衣。亞撒黑卻不肯轉開不追趕他。」

         「拿住一個 ...... 戰衣」:即殺押尼珥手下一個普通戰士算了。――《串珠聖經注釋》

         剝去他的戰衣」單獨決戰的戰利品是被殺者的財物。軍人的衣著、盔甲,和武器的品質,能夠反映其軍階和地位。這些物件就成了勝利者得勝的紀念品和地位的象徵。亞撒黑不肯要無名小卒的戰衣,只肯要軍官的。──《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你轉向。認出追趕他的仇敵是約押的兄弟,押尼珥就不願意傷害他,並且力勸他轉到一邊去與某個較低的對手爭鬥。雖然腳快(18),但是亞撒黑無法對抗一個可能比他更強壯老練的戰士。──《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1~22這裡提到的押尼珥的喊叫聲不是為了使自己擺脫危機,而是為了避免流無辜的血。在這裡,我們應留意押尼珥曾是掃羅的軍長,但最後卻走向順從神旨意的善道。相反,約押雖為大衛的軍長,但因私人感情,作錯公事,最後當作反叛者被處死(王上228~35)。尤其有必要注意一下押尼珥的慎重(21a22)和亞撒黑的固執(21b23a)。押尼珥不願流無辜的血,沉著且深思熟慮。與此相反,亞撒黑卻因為自己的優勢快腳而自取滅亡。由此可見人所具有的品性和氣質很重要,甚至可以左右人的性命。大部分人認為自己的品性和氣質是先天的,是不能靠人的教育和意志所改變,但通過萬物的創造主——神,可以更新而變化(林後517)――《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22「押尼珥又對亞撒黑說:你轉開不追趕我吧!我何必殺你呢?若殺你,有什麼臉見你哥哥約押呢?

         「若殺你 ...... 約押呢」:押尼珥不想殺亞撒黑而與約押結下血仇。――《串珠聖經注釋》

  有什麼臉。押尼珥再次嘗試勸阻亞撒黑不再追趕他,明說他擔心如果自己殺了大衛勇猛的首領元帥的兄弟,不可避免會帶來族仇。──《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3「亞撒黑仍不肯轉開,故此押尼珥就用槍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槍從背後透出。亞撒黑就在那裡僕倒而死。眾人趕到亞撒黑僕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

         那“槍鐏”()是尖的,使它能插在地上(撒上二六7)。“肚腹”。原文作:第五條肋骨以下。“站住”去哀悼他的死。――《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槍鐏」(23)可能是槍矛的尾端。──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槍鐏」:可能是「回馬槍」或者是槍矛的尾端。

         ◎看起來是亞撒黑輕敵看不起押尼珥導致喪命。雖然押尼珥雖然希望以人為的方式減少自己民族百姓的死傷數量,也不希望在自己與約押之間增加了親人的血仇大恨,但局勢演變就是兩方面都不如他的預期。他引發了大戰,又殺了約押的弟弟(大衛的親戚)。――《蔡哲民查經資料》

  第五肋下[肚腹]這種表達(見撒下327462010)的意思僅僅就是“肚腹”,並且應該如此翻譯。──《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3「亞撒黑仍不肯轉開,故此押尼珥就用槍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槍從背後透出。亞撒黑就在那裡僕倒而死。眾人趕到亞撒黑僕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

槍鐏」槍桿的末端通常用金屬包裹,並不磨尖,但收細為銳利的刃口。槍鐏可以當作刺棒使用,也可以用來把槍插在地上。這種金屬槍鐏出土的很多,在壁畫中亦有出現。──《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24「約押和亞比篩追趕押尼珥,日落的時候,到了通基遍曠野的路旁,基亞對面的亞瑪山。」

         亞撒黑的兄弟要為他報仇,卻同意休戰(26)――《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約押窮追不捨,押尼珥有了便雅憫人的援軍,呼籲停戰,約押見戰場形勢逆轉,也同意退兵;但結怨益深,內戰持續不已(1)――《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基亞」:字義是「迸發」。

         「亞瑪山」:字義是「一尺山」,詳細地點不詳。――《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瑪山。這個地方和基亞都不確定。──《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4地理概況】節中幾個地名的考據都沒有把握。「通基遍曠野的路」可能朝東北通往約但河谷。基亞和亞瑪山都位置不明。基遍通往迦巴的路上,在其附近的肥沃谷地有一個小山,可能就是亞瑪山。──《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25「便雅憫人聚集,跟隨押尼珥站在一個山頂上。」

         2:25 字義是「便雅憫人聚集,跟隨押尼珥成為一隊,站在一個山頂上」。――《蔡哲民查經資料》

  聚集。看來押尼珥的軍隊已經廣為分散了,但是便雅憫人還在一起,現在跟隨押尼珥站在一個山頂的強勢地點。──《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6「押尼珥呼叫約押說:刀劍豈可永遠殺人嗎?你豈不知終久必有苦楚嗎?你要等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

         挑起內戰的是押尼珥(14),呼籲停戰的也是押尼珥(26);想爭戰的時候不提「弟兄」(26),想休戰的時候就打出「弟兄」的旗號。屬肉體的人一切決定都是圍繞自己、根據形勢,而不是出於真誠。──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刀劍豈可永遠「殺人」嗎:「吃」、「吞噬」。

         「你要等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一面承認雙方是弟兄,又把戰爭的責任歸咎於對方,一面也要求停戰。――《蔡哲民查經資料》

  豈可永遠殺人麼。押尼珥的軍隊在爭鬥中損失慘重,但是要是約押繼續進攻的話,押尼珥他們在現在所處的山頂地利就能給約押的軍隊造成重大傷亡。押尼珥知道自己沒有處在得勝的位置,並且知道約押會曉得要是他決定從這個堅固的防禦地點擊潰押尼珥的話,會付上重大代價,所以押尼珥就呼籲對方的軍隊停止追擊他們的希伯來同胞。押尼珥曾挑起爭戰,現在他又呼籲和平了。這一呼籲大部分是受他自己的失敗和現在的危險推動的,而不是受終止與大衛家爭鬥的真誠願望推動的。他求和的提議是受環境的改變指使的,而不是受心靈的改變指使的。──《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7「約押說:我指著永生的 神起誓,你若不說戲耍的那句話,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趕弟兄了。

         押尼珥若沒有發出挑戰(14),這場衝突便可以完全避免。――《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說戲耍的那句話:意為“相互產生隔閡的話”。但希伯來文聖經中並沒有這句話,只說“如果你當時沒有說”。約押把基遍戰鬥的責任歸咎於押尼珥的提議(1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你若不說戲耍的那句話,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趕弟兄了」(27),也可譯為「你若不說那句話,百姓會一直追趕弟兄到早晨」(英文ESV譯本),意思是約押接受停戰,但他們也有能力一路追殺到天亮。──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此時是日落的時候,已經到了次日,「今日早晨」(27)可能指第二天早晨。

「亞拉巴」(29)指約旦河谷。──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約押說:我指著永生的神起誓:你若不說戲耍的那句話,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趕弟兄了。」:原文應該是「約押說:我指著永生的神起誓,你若不說剛剛那句話,百姓到早晨才回去,不追趕弟兄」。意思約押接受停戰,但是大衛家有能力一路追殺到天亮。――《蔡哲民查經資料》

  你若不說。約押這些話的確切意思不明。已經有幾種解釋被提了出來:(1)約押是回指早上的事件,將這場戰事的過失歸給押尼珥,並且堅持說要不是押尼珥挑戰的話,雙方的人那天早上都準備不作戰就回家的。(2)約押努力向押尼珥說明要不是他請求和平,人們會繼續作戰直到早晨,所暗示的就是會給押尼珥造成更深重的損失。(3)即使押尼珥不說,約押也有意繼續作戰直到早晨,但是鑒於押尼珥現在的請求,他願意在這個當口停戰。大體上,似乎約押努力要把過失放在押尼珥身上,後者在基遍的魯莽挑戰帶來了弟兄之間那天的戰爭。參與內戰是極其不幸的,並且約押尋求清除自己對已發生之事的責任。──《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8「於是約押吹角,眾民就站住不再追趕以色列人,也不再打仗了。」

  再。希伯來文是`od,字面意義是“還,”“仍,”“又。”這個詞表達的是繼續的意思,但不一定是無止境的持續。此處為期顯然有限,因為“掃羅家與大衛家爭戰許久”(撒下31)。“再”這個詞只是標誌著這場特別戰事的終止。──《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8  戰爭,國家與人民都要付出代價……】一場大戰,約押的軍隊得勝了(217),但是國土分裂,戰爭持續到大衛作全以色列王的時候才停止(51~5)。──《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二29「押尼珥和跟隨他的人整夜經過亞拉巴,過約旦河走過畢倫,到了瑪哈念。」

         “亞拉巴”。死海從北至南之裂谷的荒地。――《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亞拉巴本指約但河東的曠野(申一1),此處指約但河谷。

雙方暫時收兵,漏夜趕返基地。押尼珥回到瑪哈念,約押回到希伯侖(3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亞拉巴」:這裡指約但河谷。

          「走過畢倫」:原文晦澀,可能是「走過整個峽谷」。――《串珠聖經注釋》

         「走過畢倫」(29)也可以譯為「走了一個上午」(英文ESVNASB譯本)──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走過畢倫」:也可以譯為「走了一個上午」,而且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譯為「走了一個上午」。――《蔡哲民查經資料》

  整夜經過。押尼珥無意冒險繼續戰鬥到第二天早晨,而是立即撤退了。

  經過平原。字面意義是“經過亞拉巴。”亞拉巴是一個用來指約旦盆地的術語,約旦從加利利海到死海,盆地從死海南部延伸到亞喀巴灣。

  畢倫。來自詞根bathar,“切成兩個。”因此在被山與山谷切開的一個地區的意義上,可能是一個峽谷。畢倫一般被認為是通向瑪哈念的一個不知名的山谷或地區。有人把“切成兩個”這種思想用在一天上,認為押尼珥和跟隨他的人的整夜撤退後,另外又行軍了“整個上午”,即,接下來的一天的一半(見修訂標準本)。──《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29押尼珥的行程】亞拉巴是指約但河谷。押尼珥可能是經密抹隘口(見:撒上十5的注釋),下入河谷中亞當城的渡口(見:書二7的注釋)。畢倫可能根本不是地名,即使是,地點依然不明。──《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30「約押追趕押尼珥回來,聚集眾民,見大衛的僕人中缺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

         戰亡者的數目是20360的差距,告訴人們大衛家的強盛和掃羅家的削弱。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十九人。這可能是除了那天早晨死在基遍的那12個人之外的人數(1516) ──《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31「但大衛的僕人殺了便雅憫人和跟隨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

         ◎雖然聖經說戰爭很激烈,但是最後數點人數時居然死亡人數差這麼多,有人認為這是誇大的說法,不過由押尼珥主動求和的表現來看,恐怕以色列人真的是死傷不少。雙方都是隔天就回到自己的大本營。――《蔡哲民查經資料》

         在這場爭戰中,兩方一共死了三百八十人,從此開始了「爭戰許久」(1)的內戰。神百姓之間內戰,無論誰輸誰贏,受虧損的都是神的國度,高興的都是仇敵非利士人。雖然約押願意休戰,但仍為他弟弟之死而懷恨在心(23),最終暗殺了押尼珥(27),自己也落到悲慘的結局(王上二32~34);這一切,都印證了「體貼肉體的,就是死」(羅八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在希伯侖專心等候神,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周圍的人和環境不讓他專心等候,這是大衛所要學習的另一個功課。從過去的以色列到今天的教會,神百姓的歷史一直充滿了出於血氣的「結黨、紛爭」(加五20),甚至演變成「戰事兇猛」(17),導致兩敗俱傷。不管理由有多麼屬靈,實際上都是因為體貼肉體、不肯順服神的權柄。「我們並非不曉得仇敵的詭計」(林後二11),神的百姓應該對付的是撒但、肉體,而不是自己的弟兄姊妹;但人若不肯對付自己的肉體,必然會去對付別人。神允許祂的百姓飽嘗「結黨、紛爭」的惡果,正是為了讓我們看到前車之鑒,因此「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不放縱肉體的情欲」(加五16),「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三百六十名。猶大人與以色列人所損失的人數之間這麼大的不同可能是由於這個事實:大衛的人是老練的戰士,曾在大衛被掃羅長期追逐期間與他在一起(見撒上2313272309),而押尼珥的人可能是掃羅失敗後剩下的軍隊。──《SDA聖經註釋》

 

【撒下二32「眾人將亞撒黑送到伯利恒,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裡。約押和跟隨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時候到了希伯侖。」

         「眾人將亞撒黑送到伯利恒,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裡。約押和跟隨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時候到了希伯侖。」

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裡」鐵器時代埋葬的習俗是多人葬在同一墓穴中。屍體仰臥,四周排列私人對像。──《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將亞撒黑送到。被殺的其他士兵的屍體可能就埋在了他們倒下的地方,但是因為亞撒黑與大衛和約押的關係,他的屍體被帶到了伯利恒,葬在他家的墓地裡。

  天亮的時候。希伯侖在伯利恒南西南14英里(22.4公里),距基遍23英里(36.8公里)。對大衛的人來說,這會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壯舉,他們長久追擊了押尼珥的軍隊後,在黃昏後離開戰場(24),找到亞撒黑的屍體,將它帶到伯利恒,葬在他家的墳地裡,然後繼續行軍在天亮的時候抵達希伯侖。然而,敘述並沒有明說這次整夜行軍是從戰場還是從伯利恒開始的。可能是從伯利恒開始的,因為埋葬亞撒黑會需要一些時間。

  有時很難理解促使人採取某種做法的動機,回顧往事,那種做法似乎是沒腦筋的。一個人不能不盼望做出更好的判斷。──《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2)

 1 大衛作猶大王,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他們的分別在那裡?

 2 押尼珥為何殺死亞撒黑?他的處境是否值得同情?亞撒黑之死是否咎由自取?

 3 押尼珥挑起戰爭,結果大敗,這件事給我們什麽監戒?

 4 本章中作者兩次強調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手下(17 31),到底有什麽含義?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