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下第五章拾穗

 

【撒下五1「以色列眾支派來到希伯崙見大衛,說:我們原是你的骨肉。」

         第五至十章記載大衛在耶路撒冷執政管治全以色列的事蹟。在這些年間,大衛享受到極大的榮華富貴和從神而來的祝福。――《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骨肉」希伯來文慣用語「骨肉」的意思,與中文相同(英語則作「血肉」)。他們將血緣關係的肯定,視作政治聯盟的根據。參較:士師記九2的類似情況。──《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以色列眾支派:根據代上1233~40,大約將近35萬名的群眾。他們雲集希伯崙停留了3天,舉行擁立大衛為王的盛大的慶祝宴會。你的骨肉:字面上是你的骨頭, 並你的肉;這是以色列人表示血緣關係的慣用語(22329143727;士92)。表明百姓對大衛完全信賴。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骨肉」:表達以色列人與大衛有血緣關係。――《蔡哲民查經資料》

  眾支派。5章至10章處理的是建國和大衛早期對全國的統治。歷代志加上了某些有趣的細節,各支派從約但河兩邊來到希伯崙要立大衛作王,並且那個場合成了歡樂的宴會。不僅長老們作為百姓的代表來了(撒下53),而且有為數眾多的軍人參加(代上1223~38),還有4600利未人,有亞倫家的首領耶何耶大,以及“少年大能的勇士”撒督(代上1226~28)

  撒母耳記中的事件並沒有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這部書的作者先記述了國內的發展,然後才記述國土的外部發展。

  你的骨肉。希伯來人可能比地上所有其他民族更緊緊地通過血族關係連結在一起。他們都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與大衛本人一樣都是骨肉(見創2914;士92;撒下1912)。這種關係也使全地的猶太人連結在一起。──《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1~3大衛王國的確立:本文講述大衛被膏為王的加冕儀式。以神的原則處理所有事態的大衛,自然成為全以色列的統治者,以色列所有長老在希伯崙總會上,終於把猶大的王大衛推舉為全以色列的王(3)長老們推薦大衛為王的原因是:①他們與大衛同為以色列人(16節申1715) ;②早在掃羅時代,大衛就是以色列的領導者(2a),但最重要的是神立大衛為以色列王(26節;撒上161121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五1~5大衛被膏立為全以色列王:以色列人立大衛作王有三個原因:

 1 大衛與他們同一血源,都是雅各的後裔(1)

 2 掃羅作王時,真正領導百姓的已是他(2)

 3 神已應許他作以色列之君(2)――《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五1~25神計畫的成就:神要通過大衛建設神政王國的計畫完全成就了。這事的成就從大衛當牧童的年代,神向他啟示神的委託的那年(撒上1613)到現在大約過了20年。以人的眼光來看,這似乎是漫長而無意義,但正是在這期間,神培養鍛煉大衛作為統一王國的領袖應具備的軍事、政治素養,並通過具備了各種環境使他具有以神為中心的信仰品格。並且在這期間使大衛在以色列中得到廣泛的支援(代上121~37),最大程度的化解了各支派間的矛盾。並且沒有使大衛靠自己的力量強制鎮壓他的大敵掃羅家的人們,而是按照神的智慧(戰死或暗殺)逐漸滅絕,避免發生同民族間的血腥內戰(212~31)。因此統一王國的不是掃羅或大衛,而是神<緒論,神的計畫>――《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五2「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

         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  以色列百姓擁戴大衛為全以色列的王是神對大衛的信託(撒上1611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以色列眾支派」(1)早就知道神已經揀選大衛(2),也願意接受大衛作王(17),但卻不得不附從押尼珥擁立掃羅家。現在按著人看,米非波設還可以繼承掃羅的王位(4),但神已經讓百姓清楚地看見神的安排,就是「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日見衰弱」(1)。當他們認識到前面只有一條出路的時候,才能甘心樂意地接受神的受膏者為王。──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這也是我們生命成長的經歷:每個信徒都知道應該接受基督為王,但卻不得不「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羅七23)。人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努力來「脫離這取死的身體」(羅七24),但神借著十字架不斷地對付我們,讓我們裡面的舊人「日見衰弱」、新人「日見強盛」。當我們認識到「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八6)的時候,才能甘心樂意地接受基督為王。──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牧養」:「吃草」、「放牧」、「餵養」,形容君王的職責是照顧神的百姓。

         以色列的「君」:「領袖」、「統治者」、「王子」。

         ◎長老們提出大衛作以色列王的三個理由是:「本是骨肉」、「以前就率領過以色列人打仗」、「神應許大衛牧養以色列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率領以色列人出入。見撒上1816。百姓並沒有盲目地選擇他們的領導。甚至在掃羅作王時大衛作為領袖的傑出才幹就已顯明了。百姓對他的英勇和睿智有信心。

  耶和華曾應許你說。大衛應該作王的主要原因是耶和華已經揀選他擔任那個職位。長老們最後為什麼提到了這一點並沒有透露給我們。由於對勇敢善良的耶西之子的普遍信心,由於掃羅家實際上氣數已盡,並且由於神聖的旨意已經如此清楚地在大衛一邊顯明了,所以顯然百姓最好的利益就是團結在他的領導之下。

  你必牧養。字面意義是“你必放牧,”來自希伯來詞ra`ah,“放牧。”這個動詞的分詞在舊約中譯為“牧者”(見民2717;詩231;等等)。大衛要作全以色列的牧者,一個重要的地位,適合於一個通過經驗熟悉這種天職的繁雜廣泛責任的人。在欽定本中,“牧師”這個詞(28315;等等)就是從這個希伯來詞翻譯過來的。“牧師”這個詞在新約中只出現過一次(411),是從意思是“牧羊人”的希臘詞翻譯過來的。

  君。字面意義是“統治者,”“王子。” ──《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3「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大衛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

         這是大衛第三次的受膏,結果十二個支派共同在一位君王的統治之下聯合起來(比較撒上一六13;撒下二4)――《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第三次受膏為王也是在希伯崙(比較二4;撒上十六13)。他在此作猶大人的王已七年半(5)。此時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已死,大衛遂獲全民擁護登基。

    大衛作王之前與眾支派立約,各盡作王與作民的本分(參王下十一17)。此約因大衛之孫羅波安作王時,不肯遵守,反施高壓手段苦待其民,遂告廢除(王上十二16~19)――《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這節記錄大衛第三次被膏立。他首先被先知撒母耳膏立(撒上一六13),然後在希伯崙被膏立為猶大家的王(撒下二4),這時最終被膏立為全以色列合法的王。他曾亡命天涯,人生一片灰暗,但是神應許要立他作全以色列的王,現在都應驗了(雖然這國度在七十五年後再度分裂,然而統治南國猶大的大衛王朝,仍延續了四百多年)── 巴斯德《撒母耳記下研究》

         「立約」:條款大概包括君民之間的義務與責任。大衛成為全以色列民的首領,統一了十二支派。――《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在二章4節已受猶大的首領膏立。膏立代表身分的轉變,像徵他們對他王權的肯定。有關膏抹習例的進一步討論,可參看:撒母耳記上十六1的注釋。──《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大衛……與他們立約:通過此次的立約儀式,百姓答應效忠,並順從神膏立的王大衛。大衛則向他們承諾,自己將作為神的代理向百姓行善政。他們就膏大衛,這是大衛第三次受膏(124;撒上161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在七年半的等候裡經歷了兩次試探:第一次是押尼珥的試探,大衛差一點上當(13),但被神在關鍵時刻阻止了;而第二次是利甲和巴拿的試探,大衛已經學到了功課,所以斷然拒絕(12)。現在,神的時間到了,既不是倚靠個別權貴或者投機分子的擁立,也不是倚靠內戰,而是神感動「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3),並且有四千六百利未人、三千七百亞倫的後裔、三十三萬一千五百各支派的勇士(代上十二24~37),「要照耶和華的話,將掃羅的國位歸與大衛」(代上十二23)。雖然中間經過了許多波折、誤解,但百姓最終還是同心合意地擁立大衛,正顯明大衛作王是神的作為,因為「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一生曾經三次受膏:第一次撒母耳在伯利恒膏他作神百姓的王(撒上十六13),第二次是猶大支派在希伯崙膏他「作猶大家的王」(4),第三次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長老在希伯崙膏他「作以色列的王」(3)──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受膏的儀式,是將膏油倒在人的頭上。在舊約中只有三種職分需要受膏:祭司、君王和先知。古埃及的傳統,是法老膏立其臣子和諸侯(Vassal Kings),像徵他們是作為法老的僕人、管理法老的產業;撒母耳膏大衛,也是像徵將他分別為聖歸與神,作為神的僕人、成為管理神產業的君。古代赫人的傳統,則是百姓膏立君王,像徵接受君王的統治;而「以色列的長老」(3)膏大衛,也是像徵接受大衛的統治。──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長老都來。長老們行事作為百姓的代表和代言人。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許多戰士和祭司,都來承認他們對耶西之子的效忠(代上1223~38)。成千上萬的人群集到希伯崙參加這次加冕典禮。

  立約。這約的細節雖沒有給出,但是顯然是關於王的特權與國民權利的某些諒解。可能提到例如戰爭中的領導、脫離支派不公的自由、掃羅家餘剩之人的政治避難權、國家軍隊的規模、以及徵兵的方式等問題。

  作以色列的王。大衛先前已受膏作猶大的王(撒下24)。──《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3長老的角色】長老是以色列宗族的首領。在沒有君王或其他領導者的情況下,各支派必須倚靠眾長老的集體決策。這些人是鄉村文化中的執法者,並且在重要集會中充任百姓的代表。百姓在接受大衛的統治之前,首先尋求長老的認可。──《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五3與長老立約】 猶大支派的首領在二章4節達成協議,全體支派亦同樣在此正式宣告大衛的王權。此舉可能包括書面的認可,與撒母耳記上十25中掃羅登基的文件相似。──《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五4「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

         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4),利未人開始在聖殿事奉(民四3;代上二十三3)、約瑟做埃及宰相(創四十一46)、主耶穌開始傳福音的年齡也是三十歲(路三23)。大衛「在位四十年」(4),大約是主前1010~970年。──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三十歲。因為大衛作王40年,所以他死時70歲,被形容為“年紀老邁”(代上2928),可能是從他度了奮發努力的一生這個觀點來說的。──《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4~5作者在大衛成為全以色列王的起點上(1~3),概括了大衛的統治年代。這是聖經作者們記述王朝歷史時通常使用的方式(王上15910 1629;王下31121131142231527)。另外,大衛登基時的年齡30歲:①與利未人開始侍奉聖殿的年齡相同(93;代上233);②與成為埃及總理約瑟的年齡也一樣(446) ;③與主耶穌受洗開始神國度事工的年齡一樣(321~23)。神使用自己的百姓,不受年齡和學歷等限制。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五4~5年代小注】學者一般相信大衛的在位期間是在主前十世紀開首的三分之一(主前1010~970年左右)。四十往往是約數,但第5節的分目卻顯示它可能是準確的實數。──《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五5「在希伯崙作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

         本節說大衛“作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看來他與猶大(包括西緬)和與北方諸支派間的統治權力關係,其間或有分別。大衛作猶大王,乃族人擁立;作北方諸支派的王,則是立約的結果。――《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希伯崙屬於猶大支派,離北方十一支派比較遠,因此,大衛需要一個更理想的首都,才能促進神百姓的合一。耶路撒冷位於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的邊界上,現在不屬於任何支派,超越了支派之間的競爭,是作十二支派首都的最佳地點。──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耶路撒冷在亞伯拉罕的時代就已經是一座王城(創十四17~19),水源充足,居高臨下,東、南、西三面都有山谷作屏障,易守難攻。因此,雖然以色列人已經進入迦南四百多年,但耶布斯人還是牢牢佔據著耶路撒冷(書十五63)。耶路撒冷位於從約旦河東經耶利哥通往沿海大道的東西大道之側,又在從別是巴穿越中央山地通往北方的南北大道之旁,位置十分關鍵。大衛如果要完全取得神的應許之地,首先也應當攻取耶路撒冷。──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統治的時間大約在西元前1010~970年左右。 5:5 記載的年代應該是精確的,因為連月數都寫出來了,但是 5:4 40年應該就是約略的數字。七十士譯本將耶路撒冷作王的時間寫成「三十二年零六個月」,應該是為了跟 5:4 40年吻合之故,實際上馬索拉經文的「三十三年」應該比較接近原著。

         ◎掃羅死後,大衛還忍耐了漫長的七年半才真正變成以色列王。我們是否也長久忍耐,等待過神的應許呢?――《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五5假如大衛的對頭人伊施波設在去世前只作王兩年,大衛怎可以在希伯崙作王七年半呢?】

     根據撒母耳記下五章五節的記載,(在大衛被北方支派承認他作全以色列的王之前)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王七年半。歷代志上三4亦肯定了大衛作猶大王的期間。撒母耳記下二10亦記述大衛的對頭人——伊施波設——在押尼珥的協助下,作以色列王只有二年。然而,這句記載並不代表接著的一句經文——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個月一一是錯誤的。不過,這兩句經文(伊施波設及大衛作王的期間)怎能同時是正確的呢?耶路撒冷聖經(Jerusalem Bible)假設伊施波設作王的兩年,代表了大衛作以色列王之前真正的期間;於是將歷代志上三4改寫為「大衛在希伯崙作王 『三年』零六個月」。不過,其餘兩段經文(撒下二11,五5)卻沒有作出相應的修改!

若仔細考察伊施波設作王期間各地區的情況,可為我們提供了解釋他作王如此短暫的線索。基利波山一役,以色列全軍覆沒,非利士人則大獲全勝。押尼珥和其他慶倖逃脫的人,必須逃難至約但河東,而把以法蓮及瑪拿西全部拱手讓給非利士人。押尼珥必定是在瑪哈念設立總部。瑪哈念深入迦得支派地業的腹地,把伊施波設安置在這裡,可以確保他安全。押尼珥顯然要經過五年艱苦戰爭,才能把非利士人從伯珊迫回(非利士人曾把掃羅及他的兒子的屍首釘在這城的牆上)。這樣,方可穿過以斯得倫谷(即耶斯列平原)而與北部的以薩迦、拿弗他利及亞設聯絡,並與南部的便雅憫聯合起來。眾支派一日未聯合起來,將伊施波設立為王的時機亦未成熟。

無論如何經過了五年,押尼珥卒能召集十個支派的代表,在瑪哈念舉行一個公開的加冕儀式,立伊施波設為王。那時候,瑪哈念仍能充當首都,因為這地方在非利士人的勢力範圍以外。因此,伊施波設事實上只可作王兩年。後來,當伊施波設的兩個軍長巴拿和利甲聽聞押尼珥被約押用詭詐的手段殺死時(撒下三27),巴拿和利甲便將伊施波設殺死在床上(撒下四56)

    至於大衛,在基利波山之役後,他隨即被猶大支派的人封為王。因此,縱使伊施波設在死前只作了兩年王,但大衛卻作猶大王足足有七年半了。──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撒下五6「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到了耶路撒冷,要攻打住那地方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對大衛說:你若不趕出瞎子、瘸子,必不能進這地方。心裡想大衛決不能進去。」

         耶布斯人誇口說他們的瞎子和瘸子也能輕易地防衛耶路撒冷,城卻被大衛攻取了;他是透過進入水道而成功地攻取耶路撒冷的(8)――《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登位後的第一件工作是建都,為全國設立一個政教中心。他選擇了耶路撒冷。建都經過看<參考資料>中“建都與建國”條。

耶路撒冷在主前三千年已有人居住,亞伯拉罕時代,已是一座王城(創十四17~19)。約書亞率民入迦南,曾圖攻取此城,但只取得下城,上城亦即“錫安的保障,一直為耶布斯人控制(看書十五63)。耶布斯人屬迦南族,歷來住此(看創十15~16;民十三29;書十一3;十五8)

耶城面積不大,大衛時代不過4.5公頃(11英畝),人口約3500(1988年,耶城已有人口45);在地理上,西距地中海東岸55公里,南距死海22公里,海拔797公尺。此城建于群山之上,最大的一座在東南面,後來叫做錫安山。北山為所羅門建聖殿和王宮的地址。在此二山的東邊為汲侖穀,南面為欣嫩穀。城中央自北往南也是一塊谷地,把城分為東西兩部。耶城水源充足,山勢陡峭,易守難攻。――《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耶路撒冷因有堅固的天然保障,以前猶大及便雅憫支派都無法攻下(1563; 士121), 所以城中的耶布斯人譏笑大衛,說該城即使只由瞎子、瘸子防守,大衛的軍隊也無法攻陷。――《串珠聖經注釋》

         耶路撒冷」這城的地點極具戰略性。它位於耶利哥一帶約但河渡口通往沿海大道的東西橫貫公路之側,又在從別是巴穿越山地通往伯珊最重要之南北大道之旁,更座落於猶大和便雅憫的邊界之上。山脊東西兩旁的深谷和基訓泉可靠的水源,使它成為易於防守,極具吸引力的地方。耶路撒冷最早是在主前第二千年紀初期埃及的碎陶咒詛文獻中提及,其君王名為雅基蘭穆(Yaqirammu)和沙伊劄努(Shayzanu)。第二次在史料中出現,則是耶路撒冷王阿布迪黑巴在亞馬拿文獻的六封書函中,向法老請求軍事援助。耶路撒冷是該區重鎮之一,在亞馬拿時代與示劍爭奪山地的控制權。耶路撒冷在征服時期被以色列軍擊敗,但其中居民未被驅逐,以色列人亦未能在此定居(士一21)。這時代的耶路撒冷城在現代城牆的南面,只佔據了南北山脊十英畝左右的地方。全長約一千五百呎的山脊,頂部的寬度只有四百呎左右;其中居民不可能超過一千人。迦南人的耶路撒冷城建築在一個人工的平臺上面,由一系列的階丘支撐。考古學家在山脊的東北角上發現了一個「階梯石構」(Stepped Stone Structure),高度超過五十呎,可能就是建築第7節中耶布斯人衛樓(和合本:「保障」)的平臺。大衛把它擴充,用作第11節之宮殿的地基。圍繞這城的牆厚達十呎,首先建於八百年前。除此以外,考古學家在城中再沒有找到什麼大衛年間的文物。──《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耶布斯人」聖經最初提及耶布斯人時,將他們形容為迦南的後裔(創十16)。他們大概不屬閃族,是赫人和胡利人的遠親,于主前第二千年紀早期來到本區,沿著便雅憫的南界在山地(書十五8)和耶布斯城定居(書十五63;撒下五6)。大衛攻取耶路撒冷之後,耶布斯人若非受到同化,就是被奴役而至終失去其民族性(撒下五6~9)

  「瞎子、瘸子」有人提出這可能是個使用魔法的戰術。站崗在城牆上面,據稱能使進城的人變瞎、變瘸。但大部分學者都相信這句不過是誇口的譏笑而已:「即使是瞎子瘸子守城,你們也不能攻打進來!」──《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你若不趕出瞎子、瘸子,必不能進這地方」(6),意思是「我們只需要瞎子、瘸子,就可以把你打退」。──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耶布斯人誇口「瘸子、瞎子」(6)就足以守住耶路撒冷,所以大衛就用「瘸子、瞎子」來代表城裡的守衛者。──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耶布斯人」:聖經說這個民族是迦南的後裔 10:15~16 。他們於西元前2000年來到巴勒斯坦,沿著便雅憫的南界定居在中央山地 15:8 與耶布斯城定居 15:63

         「瞎子、瘸子」:應該是耶布斯人自認耶路撒冷防衛穩固,即使倚靠瞎子、瘸子防守都可以擋住大衛軍。 5:8 大衛用來反諷耶布斯守軍只是瞎子、瘸子,擋不住大衛軍。――《蔡哲民查經資料》

  到了耶路撒冷。大衛一被膏立為全以色列的王,就看出需要一個比希伯崙更好的地方作他的京城。希伯崙在希伯來人所占疆土的極南端。他顯然更喜歡他的京城仍在猶大,而耶路撒冷就是一個理想的場所(見書1563;士121)。約書亞曾殺死並擊敗過耶路撒冷王(1023~261210),後來這座城被猶大人攻佔並燒毀了(見士18)。但是佔據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並沒有被徹底征服,在被驅逐之後要麼繼續佔據著這城的一部分要麼又把它奪回去了(1563;士121191112)。把耶布斯人從這個重要的據點趕走對大衛在全以色列作王的開端來說是一次重大的勝利。

  趕出瞎子。這句話使註釋者們迷惑為難,關於這段話已經給出了許多解釋。其中可能最合理的解釋就是耶布斯人說:“你進不了這城,只要瞎子和瘸子就能使你進不來。”即,耶布斯的居民深信他們城池的堅固,並且嘲笑大衛沒有能力攻取他們的堡壘,告訴他瞎子瘸子就足以把守這城反對以色列軍隊的進攻了。

  這座耶布斯人的要塞是在摩利亞山南邊的錫安山上,聖殿后來就建造在摩利亞山這塊高地上。錫安山側面兩邊都是深谷,是極好的防禦地形(見以色列時代的耶路撒冷)。──《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撒下5:6>

【撒下五6  大衛為甚麼選擇攻取耶路撒冷並立為首都之城?】耶路撒冷的堅固城,設立在高高的山脊上,靠近合併後的以色列國中央。那裡是中立的地界,因為地處便雅憫與猶大兩個支派的邊界上,仍被迦南的一個部族──耶布斯人佔領,他們從來沒有被趕出去過(參士121)。大衛攻佔那地以後,因為戰略上的優勢,就以耶路撒冷作首都。――《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五6~8耶布斯人認為耶城城牆高築,牢不可破,連瘸子、瞎子也能守住。大衛借用此話,說守城的既是瘸子、瞎子,那我們就去攻打這些瘸子、瞎子吧。

“當上水溝攻打“有兩種解釋:一是說大衛的軍隊從水溝暗道潛入城內,裡應外合;一說謂”水溝“是個迦南字,指爪鉤;大衛的軍隊是爬牆進城的。

在這次攻城戰役中,約押立了大功(代上十一4~6)。再次證明他的傑出軍事才能。

本書從五章開始,有許多記事也見《代上》,有的幾乎完全相同,有的互為補充;讀時可以互參。――《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下五6~9大衛遷都:大衛登基成為全以色列名副其實的王以後,大衛首先做的事情就是遷移首都。古今中外很多國家,遇到歷史性轉機時,通過遷移首都來謀求安定民心,尤其對大衛來說,把分裂近8年的國家統一,因此選擇耶路撒冷為新首都,成為政治,民間,軍事,行政,宗教的中心。因為:①與位於約旦河東邊的瑪哈念或更南部的希伯崙相比,耶路撒冷更接近以色列的中心地區;②周圍被深谷環繞,城邑本身由高地形成,是天然要塞;③是猶大和便雅憫的境地(1578186);④擁有良好的水源,具備發達大城市的條件<代上114~9,征服耶路撒冷>――《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五6~12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放棄希伯崙而選上耶路撒冷作首都,因為後者正好在猶大與以色列北部支派之間的中立地帶(耶路撒冷屬便雅憫支派。見書1828,與猶大境接壤),位置適中,而且東、西、南邊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難攻。――《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五7「然而大衛攻取錫安的保障,就是大衛的城。」

         大衛在以色列與猶大之間的中立地設立他的首都。耶路撒冷是一個優良的防守要塞,因為它在東、南、西三面都有天然(山谷)的屏障,而且有充足的水源——基訓泉。帶領這次戰役的人是約押(代上一一6)――《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錫安」:聖經中在此首次出現,日後聖殿所在的山丘稱為錫安山。

          「大衛的城」:顯然是攻陷耶路撒冷後的命名。――《串珠聖經注釋》

       錫安」錫安一名的來源至今無法考證,然而在此(首次在聖經中出現)似乎是指耶布斯的衛城。這字後來成為大衛城的代表,在舊約大部分的預言和詩歌中,作為整個耶路撒冷城的別名。──《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錫安」(7)原指耶路撒冷城南面的山丘,後來被用來代稱整個耶路撒冷城,聖殿所在的摩利亞山也被稱為錫安山。「錫安的保障」(7)意思是「錫安的要塞」,被大衛攻取後,被改名為「大衛的城」(7)──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錫安」:字義是「乾枯之地」。,本來是指耶路撒冷南方的山丘,後來就指整個耶路撒冷城。

         「保障」:「要塞」,可能是指耶路撒冷舊城牆北端的耶布斯衛樓。――《蔡哲民查經資料》

  攻取保障。就其防衛者們來說,耶布斯似乎是不可能被攻取的。它已經抵擋以色列人許多年了。這座城距掃羅的京城基比亞雖不到4英里(6.4公里),但在掃羅作王的結束它依然保持著獨立。雖然如此,耶布斯人的這座京城卻抵擋不住大衛的英勇和他能幹的元帥。──《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8「當日大衛說:誰攻打耶布斯人,當上水溝攻打我心裡所恨惡的瘸子、瞎子。從此有俗語說:在那裡有瞎子、瘸子,他不能進屋去。

這節下半節回望耶布斯人在第6節的侮辱,後來成為一句俗語:在那裡有瞎子、瘤子,他不能進屋去。米羅是這個古城的保障的一部分(歷代志上第十一章的相同記載顯示,約押帶領軍隊攻入耶路撒冷,鞏固了他作大衛軍隊元帥的地位)── 巴斯德《撒母耳記下研究》

         “水溝”。更可作:地下水道。――《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本節殘缺,因而有不同的譯法,代上116有同樣的記載,可資參考。

          「水溝」:原意不詳,據考古學家發現此城的供水系統來自山下的基訓泉,「水溝」可能是指通往水泉的井狀通道,大衛軍隊大概由此攻進耶城。

          「在那裡有瞎子 ...... 進屋去」:這句俗語意思不詳,解釋不一。――《串珠聖經注釋》

       水溝」超過一個世紀之久,很多解經家都認為大衛入城的途徑是華倫豎坑(Warren's Shaft)──一條在岩石中開鑿,供城中居民在基訓泉取水的隧道。但賴希(Reich)和舒克朗(Shukron)二人最近在隧道系統作出的考古研究,卻證明華倫豎坑從來沒有用作取水的隧道,並且在大衛年間並不與地下水道的系統相連。以下的注釋討論這詮釋所牽涉的各點。──《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上水溝: “水溝”指“地下通道”,“排水溝”等,耶路撒冷真不愧是攻不破的天然要塞,因此大衛經過徹底地探測地形,終於發現與耶路撒冷城相連接的地下排水溝,實際上,根據1886年發現的考古學發掘,證實了這是在耶路撒冷歷史初期,耶布斯人所建設的。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耶路撒冷的水源來自城東南汲淪谷的地下間歇泉基訓泉(代下三十二30),「水溝」可能是從基訓泉引水入城的沃倫豎井(Warren’s Shaft),約押首先從這條秘密水道攻進耶路撒冷(代上十一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水溝」:原文是「水管」、「導管」。很多學者都認為大衛入城的途徑是華倫豎坑(Warren's Shaft),也有學者持反對意見。不過大衛軍隊入城的方法,應該就是透過耶路撒冷引基訓泉入城的水溝。

         「有俗語說:在那裡有瞎子、瘸子,他不能進屋去」:「有俗語說:盲人和跛子不能進聖殿」或「有話說:瞎子、瘸子不能進屋子」。此處的「屋」有定冠詞,常常用來指「聖殿」。――《蔡哲民查經資料》

  水溝。被譯為水溝的這個詞在別處只出現在詩427中,在那裡它被譯為“瀑布”。這個名詞現在被認為是應用於這座古城的水井。為要從這座城門外的基訓泉引水進城,耶布斯人曾開鑿了一個約50英尺(15.2)的水溝,經過岩石到了一個可以聚水的水庫。這個水庫依次再與一個40英尺(12.2)的豎井相連,豎井連有一個通到城裡的階梯或坡道。城裡的女子可以下到這個豎井的頂部,將她們的水桶下到水塔裡取水,從而不必冒險出城就可以獲得用水。人若通過這條水溝上到豎井,就有進入耶布斯人首府的可能了。

  這節經文翻譯起來有些困難。通過比較代上116,似乎大衛向屬下提了一個建議,應許說完成這一進城壯舉的人將成為“首領元帥”。按照代上116,“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先上去,就作了元帥。”這樣,看來約押獲得他作大衛軍隊元帥的職位是由於他成功地奪取了耶布斯要塞。

  瘸子和瞎子。在獲得進城的一個入口之後,給大衛軍隊的主力打開城門相對來說就是比較容易的任務了,因為,可能只有很少的守衛兵會在城牆上。耶布斯人曾奚落大衛說瘸子和瞎子就足以把守這城使他不能攻入了(6節的註釋);因此大衛現在就用這個詞表示城裡的守衛者了。

  他們是大衛心裡所恨惡的。這是對希伯來原文的旁注的翻譯。原文是:“他們恨惡大衛的心靈。”

  那裡有瞎子瘸子。如此介紹的這種諺語式的表達,其意思不明確。進“屋”去,希臘文版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加上了“耶和華的。” ──《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9「大衛住在保障裡,給保障起名叫大衛城。大衛又從米羅以裡,周圍築牆。」

         “米羅”。源自解作“充滿”的希伯來文,從而轉喻一座“小山”。米羅是耶路撒冷北部防禦的一部分(王上九24)――《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取得耶路撒冷上城,歸於自己名下,叫它做大衛城,中立於各支派勢力之外,便於行使中央統治權。

    “米羅”義為“填滿”,可能是填築東方山邊斜坡而成的石壘。大衛加強其上防禦工事;到所羅門王時,更銳意在此建設(王上九24)――《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保障」:大概位於南面。

          「從米羅以裡」:或作「從米羅向殿往裡」。

          「米羅」:大概是在向山谷一面的山坡上用小石塊堆砌成的地基和護土坡,以便在上面可建築城牆或宮殿。――《串珠聖經注釋》

       米羅」大部分學者如今都接受新國際本的「支撐階丘」(和合本:「米羅」),就是考古學家稱為「階梯石構」(參看五6的注釋)的城防設施。它是用岩石和泥土造成,使城內的建築用地增多了二千方呎左右。──《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保障」(9)就是「錫安的保障」(7),被大衛攻取後改名為「大衛城」,成為以色列的首都。──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米羅」(9)的意思是「壁壘、土墩」,可能是大衛城斜坡上的護土坡。──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耶路撒冷雖然被分給了便雅憫支派(書十八28),但便雅憫和猶大支派都沒能攻取它(書十五63;士一21),實際上這城不屬於任何支派,只屬於神,因為神要揀選這個不屬於任何支派的耶路撒冷作立祂名的地方(王上十一3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米羅」:「壁壘」或「土墩」。應該就是指耶路撒冷古城中發現的「石製的階梯構造物」。――《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五9首都為王私產】「大衛城」稱號所反映的,可能是首都不但成為王室的居所,更成為在位君主及其承繼者私人物業的古代慣例。從主前十三世紀的杜庫提寧努他,到主前八世紀的撒珥根,亞述王都有將首都以自己為名的記錄。撒珥根買下了杜爾沙魯金(Dur~Sharrukin)一地,在其上興建京城(科薩巴德〔Khorsabad),和暗利為新都撒瑪利亞買地的作法相仿(王上十六24)。這些屬於王室領地的城市通常是行政機關(主要由王的親戚組成)的所在,並且享有某些特權,如:豁免賦稅、徭役、兵役、牢獄,以及有最美麗、最豪華的建築工程。例如在巴比倫,尼普爾、西帕爾、博爾西帕(Borsippa)等城由於是宗教中心,也在享有這些特權(稱為   米羅。可能是耶布斯城內的某種陽臺或防禦工事,當大衛奪取耶路撒冷之前就已經在那裡了,後來的列王又在其上增添了為數眾多的附屬設施(見代上118;王上915241127;王下1220;代下325)

  以裡。米羅可能是大衛城的東北界。在東邊,陡峭的汲淪穀提供了一個堅固的天然防線。大衛所有的建築因而都會在米羅南部並用米羅來保護北部。進一步加強此城的防禦交給了約押辦理(代上118)。──《SDA聖經註釋》

kidinnutu)的城市之列。政治首都如尼尼微、巴比倫等,也得到類似的地位。──《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五10「大衛日見強盛,因為耶和華萬軍之 神與他同在。」

         耶路撒冷離掃羅的京城基比亞只有6公里,但掃羅做王四十年都不能佔領它。而大衛之所以能攻取耶路撒冷,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比掃羅更強,是因為「神與他同在」(10)。而將來耶路撒冷能在戰爭中屹立不動,也是因為「神在其中,城必不動搖」(詩四十六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當大衛毫無保留地順服神、倚靠神的時候,神的能力和權柄就在他身上顯明出來,讓他「日見強盛」(10)。這是神第一次印證堅立大衛作王(10)──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與他同在。請比較代上119。大衛的成功不僅是由於他個人的努力和英勇,而且是因為神的臨格與祝福。人一生中最終的成功卻不是靠人力也不是靠智慧取得的,而是靠耶和華的靈取得的(見亞46)。──《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10~11推羅為一腓尼基人的城邦(<參考資料>“腓尼基人”)。大衛現在握有自南往北商貿通道,長於航海及經商的推羅城中人首先予新王國際承認。習於遊牧的以色列人也需要腓尼基人的工藝技術來建國。――《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下五11「推羅王希蘭將香柏木運到大衛那裡,又差遣使者和木匠、石匠給大衛建造宮殿。」

         “推羅王希蘭”(推羅是以色列北部一個地中海沿岸的海港)與大衛建立友好關係,在經濟和政治上,那是一個機智的行動。這位希蘭後來給所羅門提供木材,作為建聖殿之用(王上五1)――《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推羅」推羅是古代腓尼基人的主要海港之一,位於耶路撒冷北面約一百哩,地中海岸的一個小島之上(占地約150英畝)。這城和它在大陸的堡壘多次出現在古代的史料中。最早的是埃蔔拉文獻,此外,埃及的碎陶咒詛文獻、亞馬拿文獻、《凱雷特史詩》(烏加列)、《溫納蒙的故事》(埃及),而至希臘、羅馬的史料,都有提及。它除了在當時的航海商業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之外,紡織和染色工業(見:民四6的注釋),以及香柏木出口,都是此地的經濟棟樑。──《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希蘭」按照猶太史家約瑟夫(主前一世紀)的紀年,學者一般認為推羅王希蘭一世(腓尼基語作阿希蘭〔Ahiram〕,亞述文獻作希隆穆〔Hirummu)是於主前九六九至九三六年在位。約瑟夫宣稱擁有廣泛的推羅歷史記錄,亦提供了很多希蘭年間的歷史資料。然而按這日期,大衛和希蘭卻沒有什麼重迭的時候,故此很是可疑;約瑟夫時代的推算方法可能有問題。現有的古代近東史料並無這位希蘭的資料,但後來以他為名的希蘭二世卻十分有名。他的名字也很常見。大約在同一時代,鄰邦比布羅斯王阿希蘭的名字,也出現在其石棺之上。──《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香柏木」香柏樹的生長速度緩慢,樹齡可以高達三千年,高達一百二十呎。其木紋理細緻,氣味芳香,經久耐用,因此古代大部分廟宇和宮殿都以之為精選的木料。高樹脂含量防止黴菌的生長。利巴嫩山脈西坡(海拔5000呎以上)的利巴嫩森林,是這些樹木生長的少數幾處地方之一。主前第四千年紀以降,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已經進口這些木材。到了主前一○○○年時,當地著名森林的樹木已經所餘無幾。這些罕有的木料亦因而日益珍貴。──《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推羅」(11)是以色列北部地中海的腓尼基海港,出口香柏木,腓尼基人的建築技術很好。推羅王與大衛建交,幫助大衛建造宮殿,將來也幫助所羅門建造聖殿(王上五7~8),這是神第二次印證堅立大衛作王(12)──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生長于黎巴嫩森林的香柏樹生長速度緩慢,高度可達40米,主幹直徑可達2.5米。「香柏木」(11)紋理細緻、經久耐用,高樹脂含量能防止黴菌的生長。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都進口香柏木,作為廟宇和宮殿的上等木料。──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推羅從此與以色列一直保持互惠的貿易關係,推羅提供木料和建築工匠,以色列提供農產品(王上五11),並控制從內陸到推羅的商業大道。──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泰爾(推羅)」:是古代腓尼基人的主要海港之一,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150公里 ,的一個小島之上。它除了在當時的航海商業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之外,紡織和染色工業,以及香柏木出口,都是此處著名的產業。推羅非常仰賴以色列的農產品供應 王上 5:11 ,以色列也控制內陸到推羅的商業大道。因此推羅王是最早承認大衛王的君王。

         「希蘭」:字義是「尊貴的」。目前歷史文獻記載過一位希蘭王是西元前969~936年當推羅王,此處的希蘭王應該是該希蘭王的父親。

         「香柏木」:香柏樹的生長速度緩慢,樹齡可以高達三千年,高達36.5公尺。這種樹木經久耐用,因此古代大部分廟宇和宮殿都以之為精選的木料。黎巴嫩森林是這些樹木生長的少數幾處地方之一。西元前4000年以來,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已經進口這些木材。到了西元前1000年時,當地著名森林的樹木已經所剩無幾,使得該木料越來越珍貴。――《蔡哲民查經資料》

  希蘭。有些人疑問這位希蘭是不是就是幫助所羅門建聖殿的那個希蘭(王上51;代下23)。認為這兩個希蘭是同一個人看來就要認定這個人作王異乎尋常地長久,雖然這並不是不可能的。本章的事件發生在大衛作王的早期,而與所羅門有關的希蘭在所羅門作王第24年時還在(王上910~14;參王上613871);如果這兩個希蘭是同一個人的話,那麼他作王就超過50年了。反對這種把兩個王看成是一個人的觀點是由約瑟夫提出的,因為幫助所羅門的希蘭作王為期34(Against Apion 1. 18)。然而,約瑟夫的年代聲明的準確性並不總是可靠的。

  差遣使者。希蘭尋求聯盟。這是對大衛的能力表示敬意的禮物。

  給大衛建造宮殿。腓尼基人(67~69)當時在建造的經驗和技巧方面遠遠高於希伯來人,因為大衛和所羅門都主要倚賴他們建造自己的宮殿和聖殿。考古學家證實在巴勒斯坦,希伯來人早期的石造建築不如那裡在他們之前的迦南人,腓尼基人就屬於迦南人。──《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11大衛的宮殿】考古學家雖然未能發現大衛宮殿的任何遺跡,推羅王希蘭的協助顯示它應該有腓尼基的建築設計。當代的腓尼基設計,有一例證在敘利亞出土。這種設計亞喀得語稱之為「比特希蘭尼」(bit~hilani),所指的特色是建築物正面有顯著柱子的門廊。在以色列米吉多挖掘出的比特希蘭尼式宮殿,學者考證為所羅門的王宮。耶路撒冷大衛宮殿的外貌,大概與此最為相近。米吉多的宮殿大約是七十呎見方,裡面的一樓有幾個大型的廳堂,聽政廳、內院各一,和約十二個較小的房間,供居住或行政之用。建築物至少樓高二層,並且有一戍樓。──《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五11~12推羅與以色列建立邦交。――《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五11~16大衛的繁榮:這部分談論大衛建設王宮的故事(1112)和在耶路撒冷生的子女名單(13~15)。本文中突然羅列這些內容是為了證實10節中提及的大衛的繁榮。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五12「大衛就知道耶和華堅立他作以色列王,又為自己的民以色列使他的國興旺。」

         5:12 中,大衛把自己的國家興旺,當成是「神為以色列人的作為」。也就是大衛把自己和自己的國度當成是神的「工具」,而非他自己的成就。我們是否有這樣的認知?把自己的事業當成是神賜福給這個世界的工具?――《蔡哲民查經資料》

  為自己的民以色列。耶和華因大衛本人的信實與忠誠祝福了他。祂也因祂意圖要使希伯來民族成為地上的一個屬靈的國度祝福了大衛。在接管了選民的這一積極進取的領導權之後,大衛在做與上天的意圖和諧一致的工作。這種計畫總是帶來成功與祝福。──《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13「大衛離開希伯崙之後,在耶路撒冷又立后妃,又生兒女。」

         大衛不斷增加妃嬪,是明明地違抗申命記十七章17節的命令。在古代,國際上的聯盟常常以婚姻來作保證,做法就是條約的這一方把公主嫁給另一方。這也就是大衛和所羅門多妻的原因(比較王上一一1~3)。參看第三章25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繼希伯崙之後,又在耶京期間廣立後妃。古代東方君主常借婚姻關係來保證邦交。大衛娶妃部分或為此目的。

    大衛諸子名單也見《代上》三56;十四4~6。此處11人除所羅門和拿單外,均不見他處。所羅門後來繼大衛為王,拿單的名字則見於耶穌的家譜(路三31)。《代上》的名單中多了一個挪迦和第二個以利法列(代上三8)――《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當「大衛日見強盛」(10)的時候,危機也潛伏下來。大衛漸漸跟隨周圍列國的行事方法,違反了神的律法:「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申十七17)。大衛「在耶路撒冷又立後妃」(13),很可能是效法外邦人搞政治聯姻。後來所羅門也效法大衛,用聯姻來建立國際聯盟(王上十一1~3),帶來了更大的屬靈危機。──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又立后妃。在實力增加並日益興旺的同時,以色列會越來越多地隨從四圍國家的行事方式這種試探與危險也來到了。有龐大的後宮是東方君主國的風俗,大衛隨從了這一風俗。在這事上大衛做錯了,因為神已經吩咐過:“他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1717)。大衛豎立的榜樣被他的後繼者們隨從了,給他們帶來了危害。

  兒女。大衛在希伯崙和耶路撒冷所生兒子的總數是19(見代上31~9)。除了他瑪以外(代上39),女兒們的名字沒有給出。──《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13君王以婚姻為政治策略】古代近東到處都以婚姻為外交工具。想要與這統治者結盟或受他保護的村鎮、城邦、部落、國家,都會將首領家族的女兒嫁給宗主或他兒子,來締結條約。這是藩屬效忠的表示,因為王朝的延續如今對他有了切身的關係。例如主前十八世紀的馬里王心利林,將幾個女兒嫁入鄰國的內宮,自己又娶了幾個外國女子,成功地鞏固勢力,使國土更加穩定。同樣,法老杜得模斯四世(主前1425~1412)亦與美坦尼國王的女兒結婚,來表示友好關係,結束與這個幼發拉底河中游的王國之間的一連串戰爭。大衛登上以色列國位之前,亦結了好幾次婚,以鞏固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地位(見:撒上二十五39~44的注釋)。本節所述婚姻的目的大概是保證耶路撒冷大族的支持。──《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五13~1632~5和這裡講述,大衛的兒子共有17名,比代上31~92名推測這裡沒有記載名字的兩個兒子是早死。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五14「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兒子,是沙母亞、朔罷、拿單、所羅門、」

         「沙母亞、朔罷、拿單、所羅門」(14)都是拔示巴的孩子(代上三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沙母亞」:字義是「有盛名的」。

         「朔罷」:字義是「叛逆的」。

         「拿單」:字義是「賜予者」。

         「所羅門」:字義是「平安」,後來接替大衛當王。――《蔡哲民查經資料》

  名字是。此處提到的兒子們(14~16)是生在耶路撒冷的;關於那些生在希伯崙的見撒下32~5。同樣的名單,帶有某些變更,見代上35~8144~7。在耶路撒冷生的頭四個兒子是拔示巴的孩子(代上35)。因而他們是在大衛作王的稍後時期出生的。這些名單都把所羅門列在拔示巴生的四個兒子的最後,但是在撒下1224中卻表明他是存活的子女中最年長的(見撒下1214)。這些名單中的變更不一定意味著抄寫的錯誤。在這段有兩個名字沒有提到,在歷代志的名單卻找到了,並且基利押(撒下33)被稱為但以利。首先是沒有完全記錄的問題,其次可能僅僅表明一個兒子不只有一個名字。──《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15「益轄、以利書亞、尼斐、雅非亞、」

         「益轄」:字義是「耶和華揀選」。

         「以利書亞」:字義是「我的神是財富」或「神是拯救」。

         「尼斐」:字義是「幼株」。

         「雅非亞」:字義是「照耀」。――《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五16「以利沙瑪、以利雅大、以利法列。」

         「以利雅大」:即比利雅大(代上147)――《串珠聖經注釋》

         「以利沙瑪」:字義是「我的神已經聽到」。

         「以利雅大」:字義是「神知道」。

         「以利法列」:字義是「神是拯救」。――《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五17「非利士人聽見人膏大衛作以色列王,非利士眾人就上來尋索大衛。大衛聽見,就下到保障。」

         “保障”。亞杜蘭洞(二三1314),也可能是耶路撒冷(7)――《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這次戰役發生在耶路撒冷南邊的利乏音谷,地點在巴力毗拉心。《撒母耳記》作者有時喜歡以主題為經來記事,不理事件的先後次序。大衛與非利士人之戰,很可能發生在他攻取耶路撒冷以前。非利士人害怕大衛羽毛豐滿後,會威脅到他們在北方的安全,先發制人,揮軍南下,企圖消滅大衛。

    大衛有神同在,大敗強敵,勢如洪水破堤。――《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保障」:有學者認為這不是錫安城的保障,若是錫安城保障,大衛毋須「下到保障」去迎擊非利士人,因此這裡可能是指亞杜蘭洞(參撒上221; 撒下2313~14),而本段擊敗非利士人的戰跡大概發生於大衛剛被膏立(17)、尚未奪取耶路撒冷之時。――《串珠聖經注釋》

         保障:含有“網羅”、“要塞”難以接近的場所的意思。大衛一接到非利士軍侵略的報告,立刻離開錫安城,直接到那裡構建陣地防禦網。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當大衛做猶大王的時候,非利士人並沒有與他為難,而是等著他和北方的十一個支派自相殘殺。現在十二支派「膏大衛作以色列王」(17)),非利士人就坐不住了,決定出手阻擋大衛。同樣,當教會紛爭軟弱的時候,仇敵不會理會我們;當教會合一興旺的時候,仇敵的逼迫就會來臨。──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就下到保障」(17),指大衛沒有堅守在易守難攻的大衛城,等待非利士人圍城,而是主動出城迎戰,下到一處要塞。「利乏音谷」(18)位於耶路撒冷的西南,是從非利士人之地通往耶路撒冷的通道。──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此處的時間應該在大衛攻下耶路撒冷之前。這應該是非利士人不希望大衛領導北方的以色列影響他們在北方打敗掃羅所獲得的領土,因此先發制人攻擊大衛。

         「尋索」大衛:「尋求」、「尋找」。顯然大衛不在耶路撒冷要塞,所以非利士人必須「尋找」他。

         「下到保障」:此處的「要塞」指的應該不是前述耶路撒冷的「錫安要塞」,而是大衛以前躲藏的亞杜蘭山寨 撒上 22:1,4 。――《蔡哲民查經資料》

  非利士人聽見。在大衛作王的早期,他並沒有與非利士人為難。當他被掃羅驅逐時,非利士人曾待他如友,並且當大衛成為猶大王時,他們還希望在反對掃羅家中得到他的友誼。他們感到確信能保持他們對分裂的希伯來國的力量。但是當大衛成為全以色列的王,並且成功地奪取了耶布斯以及與推羅的希蘭實現了聯盟時,非利士人就擔心大衛的實力增長,決定要與以色列作戰,並抑制這位新王的能力。

  保障。希伯來文是mesudah,“要塞,堡壘。”同一個希伯來詞用在了7節中,並且顯然指的是同一個要塞。──《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撒下5:17>

【撒下五17  甚麼是“保障”?是一處藏身之所嗎?】這裡所說的“保障”,就是在猶大曠野的山寨,即大衛逃避掃羅的時候,藏匿自衛的地方(2314;參代上128)――《靈修版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撒下5:17>

【撒下五17  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的關係恩怨難解,但為甚麼非利士人選擇在此時攻擊大衛?】從參孫時代開始非利士人就壓迫以色列人(參士13~16),現在仍然是他們最強勁的敵人,不過大衛一度被他們當作朋友兼同盟(參撒上2729)。大衛作南部猶大王時,顯然非利士人並不與他計較,因為他們佔據的是以色列北部的土地。但是一旦知道大衛有意統一全國,他們就想興風作浪來阻止他。――《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五17~25兩次擊敗非利士人:大衛被膏立為以色列王,意味脫離先前附屬非利士的關係,與之對立,因此,非利士人決意攻克大衛新建立的以色列王國(24)。大衛與非利士人爭戰不只這兩次(81 2115~22 238~17),然而這兩次的勝利使以色列脫離非利士人的轄制。――《串珠聖經注釋》

         與非利士人的戰鬥取得勝利。非利士人的侵略發生在大衛登基王位儀式(1~3)和耶路撒冷征服(6~10)以後,時間上早於11~16節之間的內容,也許正因為大衛擊退了非利士軍隊,因此大衛王國才強盛起來,對外才能得到周圍國家的認可。同時大衛在兩次對非利士人的戰鬥中,取得大勝利。其意義是:①是對在以色列百姓中廣為傳播的關於大衛的預言(318)的成就; ②也是雪洗在基利波山戰鬥中以色列遭受的失敗和恥辱(撒上311~10)。通過此事,我們可以確認所有聖徒們的成敗在於是否有耶和華的同在<610~20,聖徒的屬靈戰爭>――《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五18「非利士人來了,布散在利乏音谷。」

         “利乏音”。從非利士到耶路撒冷最直接的通路。――《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利乏音谷」:多認為在耶路撒冷的西南。――《串珠聖經注釋》

利乏音谷」梭烈谷在伯示麥一帶的薩非拉地區的東面,在耶路撒冷周圍的山區分叉為幾個山隘。梭烈谷在一處地方轉向東北面的基遍,利乏音谷則朝東南偏東伯利恒和耶路撒冷之間的區域延伸。這谷與耶路撒冷通往伯利恒的南北大道接連,然後轉往東北進入耶路撒冷。這是非利士人切斷猶大支持大衛軍隊的戰略性地點。──《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利乏音谷:利乏音谷長約5km,寬約3km。同時,非利士人佈滿這地,可能由先頭部隊發動攻擊。他們為了繼續維持巴基斯坦的主導權,圖謀攻擊正處於繁榮過渡期的大衛。他們不認識歷史的主宰神的護理(通過大衛建設神的國度),神必削弱並消除人的野心和其力量(761~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利乏音谷」:字義是「巨人谷」。――《蔡哲民查經資料》

  利乏音谷。這個短語在書158中譯為“巨人谷[和合本譯為‘欣嫩子穀’]”。它是一個多產的山谷,延伸到耶路撒冷西南,並且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可以紮營。──《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19「大衛求問耶和華說:我可以上去攻打非利士人嗎?你將他們交在我手裡嗎?耶和華說:你可以上去,我必將非利士人交在你手裡。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大衛遇到重大問題時首先求問神的旨意並全心順從其旨意(21;撒上239~123078)――《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已經「日見強盛」(10),人多勢眾(代上十二23~28),但他還是沒有憑著自己所有和所能去爭戰,而是首先「求問耶和華」(19);他不但在曠野裡凡事尋求神,在寶座上也凡事尋求神。人常常在軟弱無助的時候尋求神,一旦有點能力,就漸漸開始倚靠自己、倚靠勢力。但合神心意的大衛登上寶座的秘訣是順服神、倚靠神,坐穩寶座的秘訣也是順服神、倚靠神。──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求問耶和華。見撒下21的註釋。

  我可以上去嗎?。即,去作戰,而不是字面意義上的“上去”,因為非利士人是在一個山谷裡(見士11123;撒上77)

  必交在。更可說是“確實交在。”希伯來文沒有副詞,但是這種造句結構要求強調翻譯這個動詞。──《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19求問神諭】從撒母耳記上二十三章到全書結束,大衛一直是在祭司亞比亞他的引導下,用以弗得求問神。他在此所用的很可能也是這方法。求問神諭的過程,是向神明提出是/非問題,然後利用非是即否的機制求取答案。出埃及記描述的標準程式,是使用烏陵和土明(存放在以弗得的袋子)──《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五20「大衛來到巴力毗拉心,在那裡擊殺非利士人,說:耶和華在我面前衝破敵人,如同水沖去一般。因此稱那地方為巴力毗拉心。」

         “巴力毗拉心”。直譯作:突圍之主。這裏所採用的意像是洪水突破水壩,如大衛軍隊突破非利士人的猛攻一樣。――《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巴力毗拉心」:大概離利乏音穀不遠,意思見20節下。――《串珠聖經注釋》

巴力毘拉心」學者相信這名字中的「巴力」(作為神明的稱號),表示這是聖地。其名字可能源自猶大的兒子法勒斯,大衛一脈的祖先。部分學者認為此地是伯利恒西北約兩哩,基羅和貝特賈拉(Beit Jala)之間的山脊。──《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巴力毗拉心:理解為“打破巴力”,“趕散巴力”等意思。這是紀念因大衛的突襲,他們甚至都沒有真正抵抗就紛紛逃散的事實。因此這地的名稱因大衛把勝利的榮耀歸給神而顯得美麗。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巴力·毗拉心」(20)的意思是「破壞之主」。大衛得勝了,卻沒有像掃羅一樣給自己立紀念碑(撒上十五12),而是用「巴力・毗拉心」這個地名讓子孫後代能紀念神的作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巴力‧毗拉心」:「破壞之主」、「冲破之主」。――《蔡哲民查經資料》

  巴力毗拉心。字面意義是:“突破之主”或“爆破的所有者。”大衛突襲了非利士人,衝破了他們的防線,席捲了他面前的一切。在耶和華的幫助下,以色列軍隊衝破了敵軍的抵抗,就像大水衝破了水壩一樣。可能在他們獲得這次勝利後,這個地方就名為巴力毗拉心了。──《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21「非利士人將偶像撇在那裡,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拿去了。」

         非利士人希望得神庇佑,打仗帶著偶像。敗陣之後,連偶像也來不及攜走,“拿去”敵軍的偶像是得勝的表示;大衛拿了偶像,遵照律法的吩咐,將之燒毀(代上十四1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按代上1412,大衛用火燒掉非利士人的偶像。――《串珠聖經注釋》

         「偶像」(21)原文是複數,非利士人隨軍攜帶他們眾神的神像,指望這樣可以保證獲勝。古代中東外邦人的軍隊,都有祭司、占卜者與可擕式聖物同行,好在戰場上求問偶像,或者召喚偶像爭戰,只有在最危急的情況下偶像才會被丟棄。──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過去,以色列人把約櫃當作偶像,結果被非利士人擄走,但卻完好無損、被不得不歸還(撒上六2)。現在,非利士人的偶像被大衛拿去,卻自身難保,被一把火燒了(代上十四12)。這證明人手所做的偶像根本就是虛假,只有以色列的神才是真神。──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拿去了」:依照 代上 14:12 的記載,隨後「大衛吩咐人用火焚燒了」。這是依照 7:5 的教導,將偶像燒毀。這也是一雪約櫃被擄的恥辱 撒上 4:1~11 。――《蔡哲民查經資料》

  像。來自希伯來詞`asab,別處都譯為“偶像。”在代上1412中提到的類似的詞是'elohim,“神像。”當非利士人斗膽參戰時,他們隨軍帶著他們眾神的神像,指望這樣可以保證獲勝。他奔逃時把他們的神像丟在背後的事實表明他們是突然潰退的。

  燒了。字面意義是“拿去了。”欽定本的翻譯對這句的理解顯然來自代上1412。──《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21撇棄偶像】古代近東幾乎所有的軍隊,都有祭司、占卜者(可見于馬里文獻)、先知(王下三),與手提的聖物(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的年表〔主前858~824年〕)同行。這樣神明才可以在戰場上被人求問,或被召喚來領導軍隊得勝。神聖戰士的主題描述己方的神祇與敵方的神祇作戰,把他擊敗。他們通常會進行祈禱、觀兆,以求肯定神明的臨在。只有在最危急的情況下偶像才會被丟棄。古代有好幾個神像被奪為戰利品的例證。請參看:撒母耳記上五2的注釋。──《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五22「非利士人又上來,布散在利乏音谷。」

         本節至25節記述大衛第二次戰勝非利士人,地點仍在利乏音。大衛照常求問神,但神卻叫他等候,聽到桑樹梢上有腳步聲,也就是等到神自己和天軍來作戰的時候,才可以沖上去(比較創三十二2~3;王下六17)――《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非利士人捲土重來,又「布散在利乏音(22),但大衛卻沒有照著上一次的成功經驗去正面攻擊他們(19)──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又上來。這次的敗北只不過激起了非利士人更大的努力。他們聚集了更大的軍隊,又來與大衛作對,決心要獲得勝利。──《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22~25非利士人大敗的原因。 非利士軍先發兵攻擊以色列,反而遭到預想不到的襲擊而各自逃奔,重新整頓之後再次攻擊以色列。也許他們是想挽回第一次的失敗。但非利士人的計畫成了泡影。他們被信靠神超自然工作的以色列軍隊連續打敗兩次,完全喪失了對巴基斯坦地區的控制權。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五23「大衛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不要一直地上去,要轉到他們後頭,從桑林對面攻打他們。」

         這次神沒有讓大衛正面迎戰,而是讓他從後面發動奇襲,截斷非利士人撤退的路線(23),因為神要徹底瓦解非利士人的勢力。大衛單單倚靠神,不但不倚靠自己的所有和所能,也不倚靠自己的屬靈經歷,而是每次都重新尋求神。越是屬靈的人,越容易倚靠從前的屬靈經驗,實際上是用屬靈的經驗代替了神,結果就淪為「屬靈的以老賣老」,無論是講道還是事奉,都越來越陳舊、越來越失去能力。神是永不改變的神,但絕不是墨守成規的神,祂的恩典和帶領「每早晨,這都是新的」(哀三23)。我們哪天不肯重新被祂的話語更新,哪天就會陳舊。──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桑林」(23),不能確定是什麼植物。──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求問耶和華。19節。大衛先前的勝利並沒有使他自信或自以為是。尋求神的指導現在已是他的習慣了。

  不要一直地上去。19節,在那裡大衛蒙耶和華指示要“上去”。敵軍已經回到了原來的戰場,並且顯然預料大衛會使用與先前一樣的方法。這次他們無疑為這種直接攻擊作好了準備。但是耶和華指示大衛不要正面進攻。

  轉到後頭。即,“轉到他們後頭”(修訂標準本)。通過迂回到敵軍後面,從一個意外的方向進攻他們,大衛獲得了勝利。神運用不同的方法把勝利賜給祂的子民。有時那些尋求神聖幫助的人蒙指示只要靜靜站立看耶和華的拯救(見出141314;王下1973235)。在其它時候,救助來自神的指示和蒙祝福的人的努力。一個人在向神提出一個請求後,盡自己的全力使其實現並不證明這個人缺乏信心。

  桑林。不確定是什麼植物。有些版本解釋為“香脂冷杉”(見修訂標準本)。──《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23~24“桑樹”。一種矮樹,會流出樹液或樹脂。神給大衛的暗號就是樹梢上有腳步的“聲音”。――《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下五24「你聽見桑樹梢上有腳步的聲音,就要急速前去,因為那時耶和華已經在你前頭去攻打非利士人的軍隊。

桑樹梢上有腳步的聲音」如果所指的是香脂樹(NIV;和合本:「桑樹」),這些樹就是名叫乳香篤耨樹(mastic terebinth)的灌木叢,在山地十分常見。這翻譯雖然有很多疑點,其他的看法亦無可取之處。但本節提到某種樹木,卻是眾所公認的。有人提出大衛是在樹木中尋求神諭,觀察樹木,視之為神的帶領。但這是否正常求問神諭的程式,卻難以證實。──《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有腳步的聲音:有些人說這是樹枝因風搖晃的聲音,  但從文章的結構上看並不恰當,神應許給大衛的是明確的“超自然的徵兆”,其實這場戰爭是按照神的作戰命令,以神的方法執行的耶和華的戰爭(93;士414;詩687;賽5212)――《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腳步的聲音」(24),代表神在前面的帶領。「急速前去」(24),代表人殷勤的跟隨。當神為我們爭戰的時候,我們應當跟上神的腳步,盡我們當盡的職責,而不是懶惰地袖手旁觀。順服神的人,必須緊緊跟隨聖靈:等候有時,行動也有時。──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桑樹」:指「乳香篤耨樹(mastic terebinth)」。

         「腳步的聲音」:「行進的聲音」、「行軍的聲音」。

         「急速前去」:「果斷」、「作決定」。――《蔡哲民查經資料》

  腳步。希伯來文是se`adah,字面意義是“行軍。”這聲音對大衛來說是一個神聖的信號,神會與他同在而且天軍會行在他前面。se`ad的陽性形式用在士54和詩687中,指萬軍之耶和華行走。

  急速前去。在耶和華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做我們該做的部分。那些懶惰地袖手旁觀,指望耶和華去行事而自己什麼都不做的人,除非耶和華已如此指示,否則必須預期失敗。神出言要大衛和他的百姓急速前去,並且應許說那時祂就會在他們前面去擊打非利士眾軍。神的應許,那時和現在,是有條件的。當我們盡我們的職責時,神就必盡祂的職責。──《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24神聖前鋒】在神聖戰士的主題中,神明會率先進入戰場克服敵軍;這是古代近東普遍的看法。在赫人記錄中,哈圖西利斯三世宣稱女神伊施他爾在他前頭出去。在埃及,則宣稱亞孟─銳神在杜得模斯三世的軍隊前頭出去。神明使敵軍滿心恐怖,陣腳大亂,有時還會帶來雷轟(見:撒上七10的注釋)、地震(見:撒上十四15的注釋)──《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五25「大衛就遵著耶和華所吩咐的去行,攻打非利士人,從迦巴直到基色。」

         大衛把附近的非利士人痛擊一頓之後,便可以進一步將他的王國建立成帝國。――《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迦巴”在《代上》十四16作“基遍”,為非利士人在猶大高原所佔據的最近耶路撒冷的一個城邑。基色在猶大地南靠地中海,為距耶城最遠的非利士人的城。“從迦巴直到基色”等於說大衛攻打非利士全境,收復失地,取得重大勝利。――《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迦巴」:按代上1416,應作「基遍」,位置見書93注。

          「基色」:位於非利士邊境。 ──《串珠聖經注釋》

         「迦巴」就是「基遍」(代上十四16)。「基色」位於沿海平原非利士地的邊境,是迦南人的城市,直到所羅門的時代,才被埃及法老征服並當作嫁妝送給所羅門王(王上九16)。大衛追擊非利士人「從迦巴直到基色」,是因為非利士人沿利乏音谷原路往西撤退的路線已經被以色列軍隊截斷(23),所以向北繞道到基遍,然後經過伯和侖山隘,沿著亞雅侖谷向基色方向逃回沿海平原。這場戰役是決定性的,大衛把非利士人完全趕出了山地,從此非利士人再也不能嚴重威脅神的百姓。──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掃羅平生常與非利士人大大爭戰」(撒上十四52),盡心竭力(撒上二十三28),四十年中也有過許多得勝(撒上十四31;十七52),但最終還是死于非利士人之手(撒上三十一6)。而大衛經過兩次利乏音谷之戰,就徹底戰勝了非利士人,使神的國度得以穩固,這是神第三次印證堅立大衛作王(2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神的百姓從參孫的時代開始,就經常被非利士人轄制(士十三1),到利乏音谷之戰已經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在這一百年裡,神的名被羞辱(撒上十七45),神的約櫃被擄走(撒上四11),神的受膏者被殺(撒上三十一4),神的百姓被驅散(撒上三十一7)。在人看,徹底戰勝非利士人是最重要的事奉;但在神看,這件事卻可以等一百年。因為神所要得著的不是得勝,而是合神心意的人。神百姓的爭戰,是神親自為他們爭戰(申二十4;書十42);神百姓的得勝,是支取神的得勝。只有合神心意的人,才能完全支取神的得勝。大衛得勝的秘訣,就是凡事「遵著耶和華所吩咐的去行」(25),所以凡事都能支取神的得勝;而掃羅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不肯完全遵行神的命令(撒上十五11),所以只能局部支取神的得勝,最終還是歸於失敗。──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今天,我們也常常以為神最看重的是我們的工作,所以把信主的人數、熱心的程度、活動的豐富當作績效考核的目標。但在神看來,這些事像徹底戰勝非利士人一樣,也可以等一百年。因為神所要得著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人。神「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來二10),要得著的是一批合神心意的人。出於肉體的工作,也可以像掃羅一樣帶來暫時的得勝,用「草木、禾秸」(林前三12)來讓教會熱鬧一時,但卻經不住火的試驗(林前三13);只有一切都「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十一36)的工作,才是合神心意的事奉,才能造就合神心意的工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迦巴」:「山」的意思,此城還位於耶路撒冷北方九公里左右。七十士譯本與 代上 14:16 都作「基遍」,基遍位於耶路撒冷西北方十公里左右,而且連接往基色的道路,因此比迦巴可能。

         「基色」:「部分」的意思,處於以色列與非利士的邊界,已經很接近海岸。

         ◎簡單的說,大衛第一次打敗非利士人,證明他有能力保護以色列人,使得他的王權穩固。第二次打敗非利士人,就讓非利士人的勢力由中央山地退回海岸邊,使得大衛的王國穩固。――《蔡哲民查經資料》

  大衛就如此行。大衛成功的秘訣是簡單的;他精確地照神指示他去做的做了。當人將自己的意願置於神的旨意之上時,就必招致失敗。我們不會總是明白神發命的原因,這也不總是必要的。所期盼我們去做的就是信任與順從。大衛絕對服從了神聖的指示,結果就是另一場偉大的勝利。

  從迦巴。希臘文版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解釋為:基遍。這也是在代上1416中類似段落的解釋。迦巴是現代的Jeba`,在耶路撒冷東北差不多6英里(9.6公里)處,而基遍在西北同樣距離處,因為它就在從利乏音穀到基色撤退的路途上。

  基色。是一個俯瞰亞雅侖穀的堡壘,在基遍以西15英里處。這個地點現在叫做Tell Jezer,已經被發掘出來了,並且發現了豐富的考古學證據。當耶路撒冷王、希伯崙王、耶末王、拉吉王和伊磯倫王攻打基遍時,約書亞追擊他們到伯和侖的下坡路並在亞雅侖谷獲得了一場著名的勝利,日頭在那裡停住了(101~14)。這無疑是大衛現在擊潰非利士人的相同路線,因為從基遍到基色的路經過亞雅侖穀。大衛轉到非利士人後頭,從南部攻擊他們的事實,決定了他們從耶路撒冷的西北方向逃跑的路線,從而使他們向北逃往基遍再向基色逃跑。在對觀記述中,這些戰役發生在大衛不成功的(代上135~14)和成功的(代上15)將約櫃帶回耶路撒冷的努力之間(代上148~17)。但是歷代志也記錄了在大衛不成功的和成功地把約櫃帶到那裡之間希蘭幫助大衛建造他的宮殿,並記錄了大衛在耶路撒冷生的孩子(代上141~7)。因而應該注意在撒下和代上中所記錄的事件的順序並不總是相同的。有時不可能確定所涉及的時間順序的精確細節。顯然事件的次序並不比事實本身和從中得到的屬靈教訓重要。──《SDA聖經註釋》

 

【撒下五25從基遍到基色】利乏音谷(按照第22節,這是非利士人安營之處)是在耶路撒冷西南面。基遍到基色的走廊地帶是在亞雅侖谷內,即耶路撒冷西北。第23節顯示大衛調兵到非利士人西面,截斷他們的退路。這樣做會將非利士人趕往耶路撒冷(2)。他們會在西面經過該城,然後在城北朝西北方轉向基遍(6)。非利士人在這地區可能還有防營,他們也有可能不過是前往下一條可以下到平原的通道。由於經文提到基色,他們可能是朝西北離開基遍,經伯和侖山隘(約在3哩外;見:書十10的注釋)下入亞雅侖谷(5),基色則在七哩外。換言之,大衛將非利士人完全逐出山地。──《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syncBible ref=撒下5:25>

【撒下五25  遂登帝位即下令制伏仇敵──大衛此舉是為了──】大衛登基以後,第一道命令就是要制伏仇敵──這是以色列人剛進入迦南時未做到的。(參士21~4)他知道必須如此,為了(1)保衛疆土,(2)統一國家,(3)預備建造聖殿(在神引領之下,能使全國信仰一致,有助於剎住拜偶像之風)。──《靈修版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56)

 1 「第5章多次表明大衛與耶和華的關係極為密切」,你同意嗎?為什麽?

  你與神的關係又如何?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