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六章拾穗 【撒下六1】「大衛又聚集以色列中所有挑選的人三萬。」 「挑選的人三萬」大衛的常備軍如今共有三十個部隊(見:書八3的注譯)。約櫃的重要性和軍事上的價值,從護送軍隊的大小就可見一斑。以遊行方式展示軍威,從古到今都很普遍。主前七世紀瑪爾杜克的神像從亞述城歸回巴比倫城時,亦有亞述軍隊偕同。──《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按代上13:1~5,大衛派人走遍全國,招聚各支派代表及利未人來運送約櫃入京。――《串珠聖經注釋》 挑選的人三萬: 可理解為為舉行全國性大型宗教事宜,應邀參加的各支派代表們,這措施是為了:①恢復整個國民對約櫃的關心,力圖復興耶和華信仰;②促成各支派間的團結,力圖築固統一王國。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三萬」:原文是「三十千」,「千」則是一個軍旅單位,應該不到一千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大衛聚集。見代上13:1,6~14中相同的敘述,那裡有一個比較長的介紹。大衛的意圖是耶路撒冷不僅應該是國家的民事首都而且應該是宗教首都。許多年來,約櫃一直在基列耶琳,在以利死後,它曾被擄到非利士後又歸來留在那裡(撒上7:1)。大衛渴望約櫃住在耶路撒冷的國家神祠裡。在繼續這個意圖前,他召集了全國的首領們(代上13:1~4),與他們商議他的計畫。 【撒下六1~10】新車運送約櫃至毗列斯烏撒:掃羅作王時,對約櫃置之不理(代上13:3), 但大衛則恰好相反,自定都耶路撒冷後,便希望使京城成為全國宗教中心,並大事準備將約櫃運進來。――《串珠聖經注釋》 記載了大衛執行搬運約櫃任務時失敗的事情,為了搬運約櫃,大衛作了詳細的準備(1,5節;代上13:1)。雖付出這許多努力,但最終還是失敗,依照律法,人必須抬著約櫃,大衛卻用牛車拉,並且烏撒碰了不應碰的約櫃,違反了搬運約櫃過程中應遵守的律法。(民4:15;7:9;10:21;申31:9;書3:6)。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六1~23】搬運約櫃: 大衛搬運約櫃通過下面的幾個過程而成就:①從巴拉猶大(基列耶琳)到俄別以東為止(1~11節),這時因烏撒事件約櫃的搬運中斷(6,7節);②從俄別以東的家到大衛城(12~13節)。約櫃停留在耶路撒冷是意味著神是真正統治者。今天主耶穌也願意通過我們的生活成就他的王國,並進到我們的內心,成為我們真正的統治者(啟3:20)。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六1~29】大衛的屬靈勝利: 確立作為以色列王的政治權力後,大衛這次要全方面地解決信仰問題。把70~80年來放置在基列耶琳(撒上6:21)的法櫃運到首都耶路撒冷,並計畫建造安置法櫃的聖殿之事。大衛通過這兩件大事取得屬靈的勝利。把他的王國建立在更加堅固的磐石上。以神為依靠,大衛征服四周所有的敵人,成功地擴張了王國的領土(8~10章)。如果我們也像大衛那麼樣首先正確地樹立與神之間的關係,那麼我們將在生活的所有領域體驗真正的復興。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六2】「大衛起身率領跟隨他的眾人前往,要從巴拉猶大將神的約櫃運來。這約櫃就是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留名的約櫃。」 「巴拉」按照歷代志上十三6,巴拉是基列耶琳的別名。約櫃自非利士地歸回之後,一直存放在基列耶琳。按照大部分學者的(初步)考證,其遺址是耶路撒冷西北偏西九哩的阿劄爾遺址。──《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巴拉猶大”。也稱為基列耶琳。參看撒母耳記上六章21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神的約櫃此時仍存放在基列耶琳,交由一個利未人比利亞撒看守。巴拉猶大就是基列耶琳(撒上七1;比較書十五9~10,60)。大衛建都耶路撒冷之後,決定把代表神住在人間的約櫃運來耶京,不但使此城成為全國宗教中心(申十二5~14),也將自己和全民交在至高神的治理下。――《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巴拉猶大」:即基列耶琳(參串2)。 「就是坐在 ...... 留名的約櫃」:於原文,「名」連續出現兩次,一些文句頗不通暢,意思大概是:約櫃上二基路伯中央為神的寶座, 名稱為萬軍之耶和華。――《串珠聖經注釋》 巴拉猶大: 基列耶琳的迦南式原名。在為遮蓋約櫃的施恩座的兩邊有基路伯(結10:9),耶和華臨到他們中間(出25:22;詩80:1)。這種描述表現出統治以色列的神,用權能臨到他們中間的威風凜凜的形像。(撒上4:5)。大衛在詩篇68中歌頌對神的感激之情。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巴拉·猶大」(2節)就是基列·耶琳,在耶路撒冷西北約23公里。「約櫃」(2節)是神與人立約的見證(出二十五11~22),是神同在的記號。「二基路伯」(2節)指安在約櫃施恩座上兩邊的兩個天使。──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約櫃從非利士歸回以後,一直留在基列·耶琳(撒上七1)。掃羅並不看重神的同在,所以從來「沒有在約櫃前求問神」(代上十三3),只有在最後關頭才想起要求問神(撒上二十八6),但已經太晚了。而大衛愛慕神的同在,所以一旦國家穩定,首先想到的就是「為雅各的大能者尋得居所」(詩一百三十二5),讓耶路撒冷成為地與天的連結,將自己和百姓交在至高神的管理之下。因此,他召集了全國的首領們商量,帶領各支派同心歸向神,將約櫃運到耶路撒冷(代上十三1~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早就可以用以弗得來求問神(撒上二十三9),因此,他將神的約櫃運到耶路撒冷,不是為了更方便地求問神,而是為神尋找「安息之所」(詩一百三十二8)。此時的大衛「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詩一百三十一2),所愛慕的不是恩典,而是賜恩典的神;所追求的不是滿足自己,而是滿足神。──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從約櫃被搬到基列·耶琳(撒上七2)一直到大衛作以色列王,中間經過了大約80年,至少包括:撒母耳作士師之前的20年(撒上七2)、撒母耳作士師的12年(《猶大古史記》卷6第13章294節)、掃羅作王的40年(徒十三21)、大衛在希伯侖作王的7年半(二11)。到了大衛登基作王的時候,百姓甚至忘了約櫃在哪裡,大衛還需要到處打聽約櫃的下落(詩一百三十二6)。因此,當時大部分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搬運約櫃。──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巴拉猶大」:字義是「猶大的主人們」。應該就是「基列耶琳」。位於耶路撒冷西北方約23公里處。 ●「基路伯」: 1.繡於隔開聖所和至聖所的幔子。 出 26:31~33 2.安在約櫃上邊施恩座的兩頭。 出 25:18~21 3.所羅門聖殿裝飾的一部分,並刻於聖殿牆上。王上 6:23~30 代下 3:7 4.舊約時代的認知,神乃坐於基路伯立侍兩旁的施恩座上垂聽人禱告。 王下 19:15 詩 80:1 99:1 賽 37:16 5.神坐著基路伯飛行,藉著風的翅膀快飛。 詩 18:10 6.猶太人的觀念上,基路伯也擔任神寶座的護衛。 以諾書 71:7 ●「約櫃」:常大約一公尺左右,寬和高都是70公分左右。四邊有環,可以穿上金槓用來扛抬。詳細的構造可以參考 出 25:11~22――《蔡哲民查經資料》 巴拉猶大。基列耶琳的別名(書15:9;代上13:6),在耶路撒冷西北約9英里。 耶和華留名。約櫃是神臨格的像徵從而被稱為祂的名下。神的子民(申28:10)和祂的殿(王上8:43)也是稱為祂名下的,字面意義是:“雅威之名被稱呼在他們身上”,顯然是在擁有的意義上。 【撒下六3】「他們將神的約櫃從岡上亞比拿達的家裡抬出來,放在新車上。亞比拿達的兩個兒子烏撒和亞希約趕這新車。」 「新車」使用新車能夠保證此車往昔的應用,沒有使之在禮儀上不潔的可能(如曾經用來裝載糞肥或死畜等)。然而聖經對約櫃運輸的指示,向來都是祭司用杠扛抬,不是用車。用車子搬運約櫃的先例,是非利士人所立的(撒上六7)。──《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約櫃必須由哥轄的子孫扛(出二五14,15;民三30,31;四15;七9),而不是用馬車或其它交通工具運送。大衛採取了非利士人較方便的做法(比較撒上六7~8)。參看歷代志上第十三和十五章類似的記載。――《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按摩西律法規定,約櫃要由利未人哥轄的子孫用杠抬(參出25:14~15;
民4:15, 18~20),不准用手觸摸,這次大衛用新車運櫃也許是受非利士人的影響(參撒上6:7~8)。――《串珠聖經注釋》 將神的約櫃……放在新車上: 違反律法(民4:15)的搬運方法。非利士人也使用過相同的方法(撒上6:7,8),但他們沒有遭到神的震怒,本文中的以色列人遭到震怒,因為非利士人對律法毫無所知(門外漢)。約櫃從亞比拿達的家裡抬出來的時候,推斷是約櫃運到那裡約70~80年後,這是根據:①自把約櫃安置在亞比拿達家至以便以謝的戰鬥(撒上7:5~12)為20年(撒上7:1);②之後撒母耳和掃羅的統治期間為約40~50年。大衛的統治期大約經過了10年左右。亞比拿達的兒子烏撒和亞希約,考慮到亞比拿達活著時已時70~80年以後的事實,本文中出現的“兒子”應理解為曾孫子輩的人(撒上7:1)。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向著神的心是準確的,他用「新車」(3節)運約櫃,是照著他自己所知道的最大敬意。但事奉神不但要有準確的態度,還要有準確的方法。照著人的方法去事奉,只能滿足人;只有照著神的方法去事奉,才能滿足神。今天,我們若把許多世界的東西搬進基督的教會來,以為這樣才算愛主、才算跟得上時代,這和用新車搬約櫃是同一個錯誤。──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按著律法,約櫃必須由利未人哥轄的子孫用杠抬(民四15),「只是不可摸聖物,免得他們死亡」(民四15)。大衛也許不知道,但作為利未人的「烏撒和亞希約」(3節)應該知道,但他們居然也忽略了神的律法,沒有提出正確的建議,成了失職的利未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亞比拿達」:字義是「我父是尊貴的」或「我父願意」,基列耶琳人, 撒上 7:1 記載約櫃移到他家中。 ●「烏撒」:字義是「強壯有力」。 撒上 7:1 提及亞比拿達有個兒子是「以利亞撒」,有可能「烏撒」就是「以利亞撒」的簡短稱呼。 ●「亞希約」:字義是「親如手足」。 ● 6:3 中用牛與新車搬運約櫃的方法與摩西律法中 民 3:29~31 7:9 中的慣例不同。反倒是與 撒上 6:7 非利士人送回約櫃的方式相同。「新車」則是用以保證車子不會沾染禮儀上的不潔。――《蔡哲民查經資料》 放在新車上。摩西律法規定應該由哥轄的子孫抬約櫃(民4:4~15;7:9)。大衛本應該聽從這個指示,但是他可能推論認為將約櫃放在一輛牛拉的新車上將會是特別尊敬的標誌。他無疑是想起了非利士人將約櫃歸還以色列時是把它放在一輛新車上帶回來的(撒上6:7~14)。那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情形,可是對非利士人來說,他們是照著他們所知道的最好的行了。當約櫃到達以色列時,它就被利未人從車上取下來了(撒上6:15)與對摩西的神聖指示一致。 【撒下六3~6】摩西律法清楚規定有運送約櫃的方法,必須由利未族哥轄的子孫用肩來抬,而且不可用手觸摸(民四1~15)。大衛把約櫃放在車子上,雖是新車,並不合律法條例,有違神旨;而車子因拉車的牛失前蹄,趕車的烏撒用手去扶。烏撒和亞希約都是利未人,應該熟悉不可觸約櫃之例;雖屬好心,但神的聖潔和命令的至尊,誰都不可以輕忽,故遭擊殺。 值大衛建國關鍵時刻,以色列人特別需要遵守神的律例和旨意,敬虔侍奉。烏撒之死對大衛和全民都是一個及時的警告。 3節沒有提到看守約櫃的以利亞撒(撒上七1),可能烏撒就是以利亞撒的簡稱;而“亞希約”不一定是人名,因此字有“他的兄弟”之義。――《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下六4】「他們將神的約櫃從岡上亞比拿達家裡抬出來的時候,亞希約在櫃前行走。」 ● 6:4 的經文沒有提及烏撒,而且七十士譯本和死海古卷都沒有「他們將神的約櫃從岡上亞比拿達家裡抬出來的時候」這句話。可能這句話的位置原本是用來記載「烏撒伴隨約櫃」,後來文士抄寫錯誤把 6:3前一句話誤抄過來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六5】「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在耶和華面前,用松木製造的各樣樂器和琴、瑟、鼓、鈸、鑼,作樂跳舞。」 “琴”指七弦琴。“瑟”指豎琴。“鼓”指手鼓。“鈸”指響板。――《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松木」:「柏樹」、「樅樹」。 ●「鼓」:「鈴鼓」。――《蔡哲民查經資料》 在耶和華面前作樂跳舞。將約櫃轉移到耶路撒冷應該成為一個既快樂又感人的場面。既有樂隊奏樂又有陪伴人群的歌唱。對百姓來說,約櫃代表神的臨格,他們在祂面前感到欣喜(見代上13:8)。 【撒下六5崇拜音樂】這些全部都是當代典型的樂器,早達主前第三千年紀,已經出現在古代近東的文獻、浮雕、繪畫之中。至於本節之中哪個當譯作「瑟」,哪個當譯作「琴」,學者仍然未有定論。和合本譯作「瑟」的,是個十弦的樂器,學者相信「琴」則弦數較少。兩種樂器都是手提的,框用木制。按照古代的浮雕,本節的「鼓」是圓框蒙皮的手鼓,不如現代的鈴鼓般,會叮噹作響。第四樣樂器最難翻譯(和合本:「鈸」,NIV:「叉鈴」),因為全本聖經只在這裡出現。大部分學者認為它是搖鈴或博浪鼓一類的樂器。最後一樣(和合本:「鑼」,NIV:「鈸」)是用青銅製造的敲擊樂器,惟一未能確定之處是其大小。──《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六6】「到了拿艮的禾場,因為牛失前蹄(或作“驚跳”),烏撒就伸手扶住神的約櫃。」 「拿艮的禾場」這禾場位置不明,經文表示它在俄別以東家附近。俄別以東的住處離耶路撒冷不遠,但無法更準確地肯定其地點。──《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禾場主人的名為拿艮,意為“已準備”,後來可能起外號叫“基頓”(“災難”之意)(代上13:9)。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基列·耶琳位於猶大山地的一座山崗上,牛車要先下山,然後一路上坡到耶路撒冷。蹊蹺的是,一路下坡、上坡都沒有出問題,偏偏在平坦的「拿艮的禾場」(6節)出了問題。──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拿艮」的禾場:字義是「準備好的」。 代上 13:9 作「基頓」字義是「標槍」。 ●拿艮的「禾場」:「打穀場」。 ●「失前蹄(或譯:驚跳)」:原文是「掉下」、「跌落」,意思應該就是「牛被絆倒」。――《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艮的禾場。“基頓的禾場”(代上13:9),一個人或地方不只以一個名字聞名的例子。沒有關於這個地點的線索。可能當牛來到這個禾場時,轉到一邊去吃一些散落的穀粒,從而引起了這場事故。 【撒下六6~7】烏撒因觸摸約櫃而有罪(比較民四15),原因是約櫃沒有按照神的指示由利未人來扛。侵犯神的聖潔(以約櫃作代表)使他喪掉性命。――《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下六 6 ~7烏撒手扶約櫃被神擊殺何故?】 答:神的約櫃原是應當由利未人來抬的,但未按照定例求問神旨,受到刑罰。(代上十五 2 12—15,王上八 4 6,民四 1—15,書三 3)。約櫃自從亞比拿達家中抬出來時,是放在新車上,用牛運送。這本是非利士人的辦法,不是神所定規的方法,(撒上六 2 7—12,七 1 2,撒下六 3)。當約櫃到了拿艮的禾場,因為牛失前蹄,亞比拿達的兒子烏撒Uzza(意力量),就伸手扶住約櫃,不讓它傾倒損壞。依人看來,這種熱心的服事,堪稱美好,無可指責。但是不合神的旨意,烏撒此舉已使約櫃失去了分別為聖的見證,以致神向他動怒。因這錯誤,(呂振中譯作冒失),擊殺他而死在約櫃旁,連大衛也因此事心裡愁煩懼怕起來,就稱那地方為毗列撕烏撒Perez~Uzzah,意思是烏撒的干犯,(撒下六 6—8,代上十三 7—12),乃為後人之鑒戒。神不但對人擅自手扶約櫃,嚴厲刑罰,即使眼目隨意觀看亦所不容。比如伯示麥人曾因擅觀約櫃,就被擊殺七千人,(撒上六 19)。這種事情的發生,是人常難以料及的。今日我們信徒在事奉神的聖工上,能不時刻儆醒自守,注意凡事按祂旨意命規而行。豈可再有烏撒的手,輕舉妄動隨意行事呢!──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撒下六6~10】由於拉車的牛晃動而烏撒要抓住約櫃,從人的角度來看,並無過錯。但卻是違背了神的話語(民4:15)。神並不需要人的保護,出於人意的輕舉妄動反而違背神的旨意。做神的事時,不要先考慮人想法和原則,而是要遵行神的旨意(弗6:4;提後3:15~17)。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六7】「神耶和華向烏撒發怒,因這錯誤擊殺他,他就死在神的約櫃旁。」 “錯誤”。更可作:不敬。――《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不曉得律法的要求,用車子運送約櫃,以致發生悲劇;至於烏撒,本應對抬約櫃的規條相當熟悉,竟也觸犯禁例,藐視神的聖潔,因而招來神的懲罰。――《串珠聖經注釋》 神耶和華……發怒: 神向侵害神“聖潔”的人急速降下死亡的刑罰,但凡相信耶穌基督代贖之恩的信徒,無論誰都可以進到聖潔的神的寶座前(來9:11~2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烏撒「伸手扶住神的約櫃」(6節),完全是好心幫助神,但做的卻是神所禁止的事。因為律法明明地規定:只有亞倫的後代祭司才可以觸摸約櫃,其他的人「不可摸聖物,免得他們死亡」(民四15)。「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神「向烏撒發怒,因這錯誤擊殺他」(7節),是因為他裡面沒有敬畏的心。每當神的國度開始復興的時候,也是容易被仇敵摻雜的時候;因此,百姓尤其要注意「照耶和華——你們神所吩咐的謹守遵行,不可偏離左右」(申五32),才能歸神「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我們常常以為人若不「伸手扶住神的約櫃」,約櫃就要掉在地上了。但約櫃是神自己的見證,神若不允許,它絕不會掉下去;即使牛車翻了,神自己也會伸手扶住;甚至約櫃落在非利士手中,也能自己照顧自己。在我們事奉神的路上,也常常看見「約櫃」似乎要傾倒的時候;只有不認識神的人,才會下意識地伸出肉體的手去幫神的忙。如果我們用不順服的方法來順服神、用不敬畏的態度來敬畏神、倚靠肉體來治死肉體,結果都不蒙悅納。──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神並沒有一開始差派先知迦得(撒上二十二5)或拿單(十二1)來阻止大衛用「新車」(3節)搬運約櫃,而是在最不可能失蹄的「拿艮的禾場」讓「牛失前蹄」(7節),然後借著擊殺烏撒,讓大衛、百姓和我們都上了難忘的一課:「神是輕慢不得的」(加六7),事奉越是火熱,靈裡越要冷靜;教會越是興旺,越要警惕仇敵的摻雜。我們若是只重視外面的熱鬧,卻忽略了真理,越是火熱,越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小小的摻雜也會給神的家帶來重大的破口。──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錯誤」:「失誤」、「錯誤」。聖經僅出現一次。此字在亞喀得語中意義是「侮蔑」,亞蘭語中意義是「輕率」。 ● 6:6 的錯誤是違背 民 4:15 「不可摸聖物,免得他們死亡」的禁令。――《蔡哲民查經資料》 發怒。人只看外貌,但是神看內心。對那些陪伴著烏撒的人來說,似乎好像烏撒的意圖是完全可敬的—他只是伸出手想幫助穩定約櫃而已。但他的心對神卻不正直。他觸摸約櫃的行為是一種僭越的行為。一個有罪的人不該膽敢觸摸像徵著神臨格之物。耶和華不能允許忽視放任公然漠視祂明確的命令。如果允許烏撒的罪不受懲罰,那麼他的罪行就會使許多人陷於罪中。要是那些知道烏撒背命的人蒙允許得出結論說像烏撒犯的這種錯誤可以不加管教並且這種冒犯是被神接受的話,他們就會更為大膽的犯罪。烏撒之死是對許多人的一個警告,要知道耶和華是一位正義的神,祂要求所有人都嚴格的順從。 【撒下六7烏撒的錯誤】 處理約櫃必須尊重謹慎從事,因它具有危險的本質(和電流一樣)。本節譯作「錯誤」(NIV:「不敬」)的字眼,全本舊約只在此出現,但其字根在同來源語言中,卻有「侮蔑」(亞喀得語)、「輕率」(亞蘭語)的意思。──《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六8】「大衛因耶和華擊殺(原文作“闖殺”)烏撒,心裡愁煩,就稱那地方為毗列斯烏撒,直到今日。」 “擊殺”。突然闖出擊殺。“心裏愁煩”。或作生氣。大衛的怒氣不是針對耶和華,而是因為這災難乃源於他自己的不慎。――《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愁煩”,不是怨怪神,而是自責何以如此不小心。――《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擊殺」:原文指「衝破」(5:20),與「毗列斯」同字根,意思是突然奪去生命。――《串珠聖經注釋》 「心裡愁煩」(8節),意思是大衛「生自己的氣」。「毗列斯·烏撒」(8節)字義是「烏撒的違背」。──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擊殺(原文是闖殺)」:原文是「強行通過或搗毀」、「攻破」。 ●「心裡愁煩」:原文是「怒火中燒」、「生氣」。參考 創 45:5 的自「恨」也是同一個字,意思應該是「生自己的氣」。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生神的氣」。 ●「毗列斯烏撒」:字義是「烏撒的違背」。――《蔡哲民查經資料》 大衛心裡愁煩。大衛對烏撒被擊殺感到不愉快,大部分是因為他自己的心實際上並不完全正直。如果他與神完全和睦的話,他就沒有任何理由感到懼怕並且就會接受耶和華的旨意了。耶和華所行的盡都完全,每當人對神的工作不滿意時,就暗示這個人自己的經驗有某種錯誤。對大衛來說,最好還是謙卑己心並為潛伏的罪省察己心,而不是批評神。──《SDA聖經註釋》 【撒下六9】「那日,大衛懼怕耶和華,說:“耶和華的約櫃怎可運到我這裡來?”」 大衛對神的作為大感困惑,充滿懼怕,不敢將約櫃運進京城保障。――《串珠聖經注釋》 過去伯示麥人對約櫃不敬,被神「擊殺了他們七十人」(撒上六19)。現在烏撒也被擊殺,大衛就以為神不要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因此「懼怕耶和華」(9節),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壞事。──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把約櫃運回耶路撒冷是一件美事,但是大衛和以色列人沒有按著神的安排來做,結果就把美事做得不美。事奉神的人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以為只要是事奉神、傳福音,不管怎麼做,神一定會悅納。但神的工作一定要按照神的方法去做,才能把美事做美,所以神反復叮嚀:「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出二十五40)、「要謹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利二十22),一切的事奉都要「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十一3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懼怕」:「害怕」、「敬畏」。 ◎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大衛跟神順遂的關係中,第一件大意外。我們很可能也會因為不斷地順利進展,而失去警醒、忽略應該注意的細節。其實這不算是細節,不久前 撒上 6:19 才記載伯示麥人對約櫃不敬,死了七十人。以目前大衛的能力,是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的。 ◎我們的信仰中,是否還存有對神的「敬畏」?即使是在大規模的敬拜中,神仍然審判對他的「不敬畏」,神的這個屬性,我們是否真正認知了? ◎以大衛目前的狀況,他只看到烏撒死了,知道神生氣,但他應該不確定神為何生氣。搞不好還以為神不要進入耶路撒冷,因此他第一個反應就是先停止把約櫃運入耶路撒冷,這也是人之常情,他對神的「害怕」,也應該是「對神的敬畏」不是某些學者說的「貪生怕死」。 ◎烏撒之死,讓大衛害怕。但是神卻像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先教大衛「敬畏」,又用俄別以東家的福氣教大衛「恩典」。看起來大衛學會了,所以下一段就用正確的方式要來把約櫃迎回耶路撒冷。――《蔡哲民查經資料》 懼怕。大衛害怕他自己生活中的某種罪會給他帶來神聖的審判(見《祖知》第七十章)。──《SDA聖經註釋》 【撒下六10】「於是大衛不肯將耶和華的約櫃運進大衛的城,卻運到迦特人俄別以東的家中。」 「俄別以東」俄別以東一名,是「以東之僕」的意思(以東大概是神祇的名稱;參較俄巴底亞=俄別──雅,即「雅(巍)之僕」)。他又稱為迦特人。大衛的近衛是由一群迦特軍人(雇傭兵?)組成(見十五18),這人可能是其中之一。學者一般相信他家是在耶路撒冷附近,但卻沒有證據。──《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俄別以東”是基他音(迦特臨門;書二一24,25)的一個利未人(代上一三13)。――《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俄別以東”是“以東的僕人”之意,可能是利未族可拉的遺裔(參代上十五18,24)。所以稱之為迦特人,或因出生在但或瑪拿西半支派的利未城邑迦特臨門(書二十一23~25)。也有人說,此人為一非利士人,出生於非利士的城邦迦特,為當年大衛逃亡洗革拉的追隨者;後來在猶大落籍。大衛將約櫃放在不是以色列人的家中以避神怒。――《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迦特人俄別以東」:為利未人,專職守門(見串13)。――《串珠聖經注釋》 ●「迦特」:可能是指「迦特臨門」 書 21:24~26 ,因為代上 15:24~25 說俄別以東是利未人,迦特臨門是一座利未城市。大衛應該也不會把約櫃讓一個非利士人保管。 ●「俄別以東」:字義是「以東的僕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俄別以東。這個名字出現在代上15:18,21;26:4,8,15,但是不能肯定地確定其身份。 【撒下六11】「耶和華的約櫃在迦特人俄別以東家中三個月,耶和華賜福給俄別以東和他的全家。」 約櫃停在俄別以東的家裏,耶和華就賜福於他的全家。神的祝福乃是以家為單位,不是以一個人為單位。 耶和華賜福: (申28:6)這一次由於相同的約櫃,神賜福於俄別以東的家。現今,耶穌基督的福音賜給接受的人,咒詛違背神旨意的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迦特」(10節)可能指但支派境內的利未城市「迦特·臨門」(書二十一24~26 )。 「迦特人俄別·以東」(11節)可能是利未人、哥轄族可拉的後裔(代上十五18、24)。──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俄別·以東明明知道烏撒因扶約櫃而被擊殺(7節),也看到大衛的「懼怕」(9節),但他還是歡迎約櫃到他家。因著他對神同在的愛慕,「耶和華賜福給俄別·以東和他的全家」(11節)。──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神是一位善於「教導」(二十二35)的老師,祂先是用擊殺烏撒來教導大衛「敬畏」,然後用賜福俄別·以東全家來教大衛「恩典」,讓大衛明白不但要有愛神的忠心、事奉的熱心,也要根據真理,這樣的事奉才能蒙神悅納。──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賜福給俄別以東。約櫃臨到俄別以東家帶來的是祝福而不是咒詛。俄別以東知道當約櫃不被尊重時耶和華如何可怕地刑罰了不敬的罪。他可能看到大衛和數以 千計的以色列人因恐懼而戰慄,害怕神約櫃的臨格。然而不管這一切,他還是歡迎約櫃到他家。 【撒下六12】「有人告訴大衛王說:“耶和華因為約櫃賜福給俄別以東的家和一切屬他的。”大衛就去,歡歡喜喜地將神的約櫃從俄別以東家中抬到大衛的城裡。」 神不但賜福俄別以東的家,還旁及一切屬他的人,可證神怒已息。大衛歡天喜地把約櫃迎進大衛城,也就是耶路撒冷。大衛這次不是用車,而是記起教訓,用人來抬,又在城裡建了一座會幕來安放(代上十五1)。――《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神賜福給俄別以東,表示神的忿怒已過,大衛於是歡歡喜喜地將約櫃抬進京城。――《串珠聖經注釋》 神不但「因為約櫃賜福給俄別·以東的家」(12節),還惠及「一切屬他的」(12節),借著這麼大的恩典使大衛認識神的工作法則,向他顯明神不但「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三十四7),也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三十四6),「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第一次搬運約櫃的時候,大衛興師動眾、率領三萬人前往迎接(1~2節),然而樂極生悲、顏面盡失。但神卻用恩典讓大衛不再沮喪和氣餒,而是柔軟下來,接受失敗的教訓,再次迎接約櫃。──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但在禰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禰」(詩一百三十4),真正認識恩典的人,不會因著神的恩典而輕慢神的律法,而是更加敬畏神。約櫃在俄別·以東的三個月,也是大衛認真查考律法、反省思想,從「懼怕」(9節)到「歡歡喜喜」(12節)的三個月。因此,當他第二次搬運約櫃時,作了更仔細的預備(代上十五11~15),嚴格照著神的吩咐去行,不再用車,而是用利未人來抬,又建了一座會幕來安放約櫃(代上十五1~2)。──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歡歡喜喜地」:「喜悅」、「歡樂」、「高興」。 ◎ 6:8~9 中大衛是生氣、害怕,到這時候他就是用「歡喜快樂」的態度來搬運約櫃了。我們可想而知大衛在這三個月中應該是深切反省,重新擬定計畫,又看到神賜福給俄別以東,所以他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 ●「抬到」大衛的城裡: 代上 15:1~3 說明大衛改用合乎律法記載之人力扛抬方式搬運約櫃。――《蔡哲民查經資料》 有人告訴。臨到俄別以東的經驗證明雖然神是一位聖潔的神,但是一個謙卑順從的人卻沒有必要懼怕祂。全國的人都曾觀看有什麼事會臨到這個迦特人和他的家庭。所臨到的祝福驅散了烏撒之死帶來的陰暗與不祥之兆。──《SDA聖經註釋》 【撒下六12~23】大衛試圖第二次搬運約櫃: 大衛第一次搬運約櫃失敗的3個月後(11節),決定再次計畫搬運約櫃:①明白了第一次搬運工作失敗的原因(代上15:2,12,13);②聽到存放約櫃的俄別以東家受大祝福的消息(12節)。因此大衛自我反省第一次搬運工作失敗,謙虛地遵行神所定下的規則而成功地把約櫃安置在耶路撒冷。通過大衛不顧自己體面盡情跳舞,舉行大型慶祝宴會的情景我們可以明白這搬運約櫃的工作是多麼重要的大事(13~19節),約櫃像徵神的同在(2節;出25:22;30:6),大衛把萬軍之耶和華視為自己王國的真正統治者。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六13】「抬耶和華約櫃的人走了六步,大衛就獻牛與肥羊為祭。」 大衛第二次嘗試把約櫃運到耶路撒冷的時候,是按指定的方法來運送(比較六3)。――《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代上》十五26說,抬約櫃的是利未人。大衛在抬約櫃的走了六步,平安無事,證明神怒已止,並喜悅此舉,所以他立刻獻上牛羊為祭。約櫃運到終點,又再獻祭(17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走了六步」:大概作為試驗,看神是否准許約櫃前去。 「就獻牛與肥羊為祭」:作為運送約櫃行程的開始,表示分別為聖,以及感恩(參代上15:26)。――《串珠聖經注釋》 抬耶和華約櫃的人: 指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並利未人烏列,亞帥雅,約珥,示瑪雅,以列,亞米拿達等8名(代上15:11)。走了六步: 大衛一看,抬約櫃的利未人安全地踏上前六步,就知道神允許搬運約櫃之事,就獻上七隻公牛和公羊為祭物。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這次抬約櫃的是利未人(代上十五26)。抬約櫃的走了六步,平安無事,證明「神賜恩與抬耶和華約櫃的利未人」(代上十五26),所以大衛立刻獻祭感恩。「走了六步」(13節)就停下來,可能是因為第七日是安息的日子(創二2)。──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走了六步」:不是「每走六步」,而是開始抬了六步,大衛確定利未人扛抬是蒙神悅納的,就獻祭給神。 代上 15:26 記載利未人的獻祭與大衛的獻祭並不衝突,應該是兩個不同來源的獻祭。 ◎「六」這個數字比較奇怪,通常以色列人是以「七」當成完整的數字。可能大衛是故意選一個「不完全的數字」來表明「神只要在正確的方式下願意移動到耶路撒冷,即使沒有走到一個里程碑,大衛都真心感謝」。――《蔡哲民查經資料》 抬約櫃的人。大衛已經學到了完全順從神之要求的教訓。約櫃現在不是被放在一輛車上運送,而是與大衛的吩咐(代上15:2)和神的話和諧一致了(民4:5,6,15;7:9;代上15:15),它是由利未人抬著的。關於約櫃返回,歷代志的記錄比這裡記述的更為詳細清楚(見代上15:1~29)。 【撒下六13六步獻祭一次】亞述王亞述巴尼帕將瑪爾杜克的神像歸還到巴比倫時(主前七世紀),沿途每隔兩哩便獻上肥牛一次(亞述城到巴比倫之間約有250哩)。大衛半哩路所獻的祭,數目就與亞述巴尼帕的相同了。經文並無說明祭壇是什麼,遊行的時間有多長。譯作「牛」的字眼是個統稱,公牛母牛都包括在內。摩西五經的禮儀指令之中,並沒有「肥牛犢」的類別(和合本:「肥羊」)。一般假定這時牲畜受特別的喂飼嬌養,好使其肉嫩滑。經文沒有說明這是何種祭禮。──《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六14】「大衛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 「細麻布的以弗得」以弗得雖然是祭司服裝,大衛卻不一定是扮演祭司角色主持其事。他可能是以懇求者的身分來到主前,和一般崇拜者一樣,而不是以祭司的身分「獻祭」(見下文第17節的注釋)。──《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細麻布的以弗得”。一種無袖的祭司服飾,衣襟長至臀部,祭司在壇前供職時穿。參看撒母耳記上二章18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細麻布的以弗得乃祭司的服飾,大概像撒母耳童年所穿(撒上二18)。“跳舞”指以色列人的宗教舞蹈,跳者多為女性(出十五20;士十一34;二十一21;撒上十八6)。――《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細麻布的以弗得」:祭司穿在外面的無袖短袍,但這種服飾並非祭司專有(參士8:27)。 大概大衛極力跳舞時,衣袍掀起,米甲認為他有失君王體統,所以輕視他(參20)。――《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穿的細麻布的以弗得,可看成是參於特殊的宗教儀式時所穿的禮服。還未達到祭司的適當年齡時撒母耳也穿過細麻布的以弗得(撒上2:1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把他的王袍放在一邊,只穿了一件祭司的「細麻布的以弗得」(14節),表明他作為祭司國度的君王,願意自卑成為一個事奉神的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14節),是抒發對神的感恩和讚美,是古代中東人自然的表達方式,與現代人自我陶醉的舞蹈狂歡不是一回事,而是「神上升,有喊聲相送;耶和華上升,有角聲相送」(詩篇四十七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細麻布的以弗得」:指的應該是「祭司的衣物」。此處指的應該是比較不正式禮服如同撒母耳穿的 撒上 2:18 。 ●「極力跳舞」:「全力旋轉、舞蹈」。――《蔡哲民查經資料》 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大衛的舞蹈是一種莊嚴的動作和神聖的喜樂。當時對一個東方人來說,這種行為是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雖然對我們現今來說似乎可能是奇怪的。大衛通過這種方式抒發了他感恩的讚美,因而將尊敬與榮耀歸給神的聖名。大衛的舞蹈與現代的舞蹈沒有什麼可以比較的,也不能證明現代的舞蹈是正當的。流行的舞蹈的既不能使任何一個人親近神,也不能激發更純潔的思想或更聖潔的生活。它是墮落敗壞的。一個人祈禱或學習神的道又轉離義路去狂歡是不適宜的。狂歡之人的道德被敗壞,時間就算被浪費掉也比用在狂歡上強,並且常常會犧牲健康。 【撒下六14古時之舞蹈】古代跳舞的證據大部分都和祭儀有關,但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史料,卻經常描繪為提供娛樂而跳舞的人。節期時的舞蹈大概與現代的土風舞相同,一組人以互相配合的舞步演出。其他時間的舞蹈則比較接近芭蕾舞,演出戲劇或其中一幕。單獨演出的,有包括旋轉、蹲伏、踴躍、蹦跳等的舞蹈,亦有類似現代體操的特技舞步。舞者有時穿著極少的衣物,有時甚至裸體。在祭儀中除了專業跳舞的人外,參與的公務人員(祭司或政府官員)有時亦會跳舞。某個赫人儀式指明王后亦須參與。但現有史籍卻沒有君王跳舞的例證。──《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六14 大衛一身的衣著有何特別的含意?】大衛穿著祭司的外袍、細麻布的以弗得,可能因為那是宗教慶典。――《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六15】「這樣,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歡呼吹角,將耶和華的約櫃抬上來。」 「吹角」本段所指的號角是公綿羊的角。羊角能夠吹奏好幾個不同的音調,但卻不能奏出旋律。因此它的主要用途是在崇拜或戰事中傳送信號。這樂器獨特的外形,是把羊角在熱水中浸軟,把它扭曲壓扁造成的。──《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歡呼: “歡呼之聲”“送上掌聲”之意。這時所唱的歌,推測是詩篇97。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吹角」:吹奏公綿羊角作成的樂器。――《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六16】「耶和華的約櫃進了大衛城的時候,掃羅的女兒米甲從窗戶裡觀看,見大衛王在耶和華面前踴躍跳舞,心裡就輕視他。」 “跳舞”。直譯作:旋轉。――《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當約櫃順利地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大衛和百姓都一同喜樂,但「掃羅的女兒米甲」(16節)所關心的卻是大衛是否合乎作王的體統,毫無神同在的喜樂。──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聖經不再把米甲叫做「大衛的妻米甲」(撒上十九11),只稱她為「掃羅的女兒米甲」(16、20、23節),可能因為米甲已經再嫁,大衛把她要回來(三14~16),雖然只是打了律法的擦邊球(申二十四1~4),但也不蒙神喜悅。──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很難想像大衛在此是盡全力的跳著舞蹈來敬拜神,甚至米甲看了都覺得大衛不像個國君,我們敬拜神時是否能像大衛這樣,真心謙卑、不顧形像? ●「踴躍跳舞」:字義是「跳躍跳舞」、「輕快活潑跳舞」。當代跳舞大部分都和祭儀有關,但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典籍,也曾提及為提供娛樂而跳舞的人。當代跳舞的舞者常常穿著很少的衣物,有時甚至裸體跳舞。在宗教儀式中除了專業跳舞的人外,參與祭司或政府官員有時也會參與舞蹈。甚至有一個赫人儀式指明王后也要參與跳舞。但現有典籍並沒有君王參與宗教跳舞的例子。 ●此處用「掃羅的女兒」而不用「大衛的妻子」來稱呼米甲,似乎表明米甲在此是繼承掃羅家族的王權觀念,而不是大衛的「牧者觀念」。――《蔡哲民查經資料》 輕視他。米甲不能賞識或理解導致大衛與百姓聯合,如此活潑地表達了他在耶和華裡的喜樂和熱情。當大衛在神面前歌唱舞蹈時,他的敬拜行為是被上天尊榮的,但卻被他妻子輕視了。米甲的父親曾不只一次陷入欣喜若狂的狀態(撒上10:10;19:22~24),她沒有權利抱怨大衛手舞足蹈的表現。但這場合給她提供了一個藉口,可以發洩其被壓抑了許久的惡感。她曾愛過大衛這個年輕英雄,但是他們的婚姻不久就因他逃離掃羅結束了。現在約有20年過去了,這期間她曾與另一個人結婚,但她被迫離開那個人,並作為一個與她父家長久爭戰的政治掠物被交到她前夫手裡。掃羅這個驕傲的女兒充滿了怨恨,準備批評大衛,甚至批評他以一種當時所接受的讚美方式尊榮耶和華的熱心。──《SDA聖經註釋》 【撒下六17】「眾人將耶和華的約櫃請進去,安放在所預備的地方,就是在大衛所搭的帳幕裡。大衛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 「燔祭、平安祭」燔祭通常與祈求有關,要完全燒在壇上(見:利一3~4的注釋)。平安祭是團體性的筵席的基礎,典型用於條約和盟約的確立典禮。進一步資料,可參看:撒母耳記上十8;出埃及記二十四5;利未記三1~5節的注釋。平安祭也在登基典禮(撒上十一)和聖殿奉獻典禮中出現。約櫃的安置儀式可能還與登基慶典同時舉行。參看下一個注釋。──《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大衛有權這樣做,因為他是王(比較王上八62~65)。――《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獻燔祭和平安祭: (代上16:1)。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請進去」:「帶進來」。 ●「大衛所搭的帳幕」:應該不是「會幕」,而是一個暫時預備的地方。 ●「燔祭」:是一種把祭物全部燃燒獻給神的祭。 ●「平安祭」:部份祭肉焚燒獻給神,部份祭肉由祭司和獻祭者分享的祭禮。――《蔡哲民查經資料》 帳幕。不是古時的那個帳幕,它那時還在基遍(代上16:39),而是大衛特別為約櫃預備的新帳幕(代下1:3,4)。 【撒下六17為約櫃搭帳幕】經文並沒有將這帳幕形容為會幕或聖幕,這兩個是西乃山所制定之聖所的專有名稱。迦南的宗教文獻亦提過作為神明居所的帳幕。考古學家在亭拿找到主前十二世紀一個米甸廟帳的遺跡,這帳棚也是幕幔掛在柱子上的形式。設計相仿的活動建築(幔子懸于鑲金的柱子或橫樑之上),早在主前第三千年紀中葉已經在埃及使用,聖用俗用的都有。──《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六17登基慶典】杜庫提寧努他一世(主前十二世紀)年間的亞述文獻,形容君王在登基節期時脫去王袍,在神明面前謙卑祈禱,然後重新登基,接受祝福。接著是列隊向寶座遊行,以接受大臣所獻的效忠禮物作結。大衛的慶典與之相似是顯而易見的。本段所慶祝的是耶和華的登基。大衛脫下王袍,以普通祈求者的身分,領隊向覲見室(帳幕)遊行,接著獻上祈求和效忠的祭。根據第21節,更可以推斷這典禮同時重新認可大衛被立為王。亞述文獻又保存了幾個建立王城的記錄(亞述納瑟帕、撒珥根、西拿基立、以撒哈頓)。這些記錄描述神像搬運入城,同時舉行獻祭和宴會(又有音樂),將大量飲食分派給百姓。──《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六17
大衛的獻祭方式是怎樣的?】只有祭司可以將祭物獻在祭壇上。利未記說,凡是在禮儀上潔淨之人,可以協助祭司獻祭(參書3:5;撒上20:26的註釋)。大衛獻祭時可能有祭司在旁協助,後來所羅門也是照樣做的(參王上8:62~65)。──《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六17~19】舉行約櫃奉獻儀式大衛平安無事地搬運約櫃,並且舉行獻祭儀式:①獻上燔祭和平安祭(17節;代上16:1);②祝福百姓(18節;代上16:2);③把餅,肉,葡萄餅分給所有參加的人(19a節;代上16:3);④利未人亞薩之外又設立9人演奏樂器(代上16:4~6);⑤大衛以詩歌感謝神(代上16:37~42);⑥畢會——大衛和所有百姓各回各家(19b)。大衛的這種奉獻儀式的規模與40年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的聖殿奉獻儀式(王上8:1~66)相媲美,是全國性的,盡心盡意的,像徵著把神奉為真正的統治者。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六18】「大衛獻完了燔祭和平安祭,就奉萬軍之耶和華的名給民祝福,」 萬軍之……祝福: 突出了神政王國的統治和所擔負的中保的地位。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給民祝福。大衛既是百姓的政治領袖也是屬靈領袖。以色列的王既是神選立的,就完全適合給百姓宣佈神聖的祝福。請比較所羅門在獻殿時的祝福(王上8:14,55)。──《SDA聖經註釋》 【撒下六18給百姓祝福】初民相信祝福自有能力,使之能以成就(咒詛亦然)。祝福通常是在人參加過儀式,離開神殿時由祭司給予的。一句古代近東召請神明賜下看顧和平安的慣用語句,經常出現在烏加列和亞喀得的問安中。此外,西乃半島北部的孔蒂拉特阿吉魯,又發現了一個主前九世紀的大型罎子,上面用希伯來文字漆上了「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的話。──《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六19】「並且分給以色列眾人,無論男女,每人一個餅,一塊肉,一個葡萄餅。眾人就各回各家去了。」 “一塊肉、一個葡萄餅”。更可作:一顆棗,一塊葡萄乾。――《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一塊「肉」:原文意義不詳,有人認為是「棗餅」。 ●「葡萄餅」:這種葡萄餅常常用於獻祭的宴席上,此字聖經只出現四次撒下 6:19 代上 16:3 歌 2:5 何 3:1 。 ◎當大衛給神足夠的尊重時,基本上整個移動約櫃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每個參與活動的人都獲得食物作為禮物。――《蔡哲民查經資料》 分給眾人。大衛有一種慷慨的本性。當百姓即將離開時,每人都分得了一份王家贈禮。這會使他們帶著一種幸福、滿足的心情回家,並且會幫助他們忘記自己的煩惱,歌唱讚美他們的神和君王。 【撒下六19給百姓的禮物】這裡所說的餅,是烘制時打過孔的辮狀環形麵包。「棗餅」(和合本:「肉」)是傳統的翻譯;這字只在本段出現,意思不明。譯作「葡萄餅」的美食可以是用任何乾果製成。何西阿書三1指明用的是葡萄乾,但本節並沒有提供這一類資料。它應該是整個壓成方塊或球狀的乾果。──《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六20】「大衛回家要給眷屬祝福;掃羅的女兒米甲出來迎接他,說:“以色列王今日在臣僕的婢女眼前露體,如同一個輕賤人無恥露體一樣,有好大的榮耀啊!”」 米甲諷刺地責備大衛不該用一種(她認為)不合君王體統的方式,與百姓一起慶祝。“露體”。大衛只穿以弗得(14節),而不是穿上他的王服。――《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米甲譏諷大衛輕賤的原因見14節注。――《串珠聖經注釋》 輕賤人: 有“無價值的人”,“無用武之地的人”之意。米甲把跳舞視為輕賤的,無廉恥的行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露體」(20節)原文是「自我揭露」。大衛脫去王服,穿著以弗得跳舞,米甲認為這樣有失莊重,所以尖酸刻薄地挖苦大衛。──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眷屬」:「家族」、「同一家的人」。 ●「臣僕的婢女」:「奴隸的女奴」、「僕人的女奴」,意思是「最卑下的女奴」。 ●「露體」:原文是「自我揭露」,大衛應該是脫去王服,穿著輕便的以弗得跳舞,米甲認為這樣有失莊重。 ◎米甲用很尖酸的話挖苦大衛,可能她真的覺得君王應該高高在上,不應該做一堆「低賤」的事情,而大衛卻認為自己可以為正確的事情低賤。這個差異,應該是大衛離開掃羅之後導致的。大衛離開掃羅之後裝瘋賣傻還四處逃命,米甲應該都沒有離開過「上流社會」的生活圈,所以她無法接受「庶民的大衛」。 ●「輕賤人」:原文是「空虛的」、「無用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迎接大衛。大衛在陪伴約櫃到新帳幕的路上曾經過自己的家並被米甲觀察到(16節)。在完成各種奉獻儀式之後,他回到自己的家,遇見米甲,米甲此時正因怨恨而惱怒,幾乎不能等待機會就責備她丈夫在轉移約櫃的儀式中表現的快樂的手舞足蹈。米甲與這次節慶的精神完全不一致。 【撒下六20米甲不滿之處】經文在第16節說米甲看見大衛所做的事(見六14~21的注釋)就輕視他,但要等到本節才解釋得罪了她的是什麼。米甲不滿之處不在有損威嚴的舉止,而在大衛的衣著。上文已經提出兩個理由,解釋大衛為何脫下王袍,穿上細麻布的以弗得之簡單服飾。若在遊行時參加跳舞(見上文六14的注釋),他的衣著更可能與其他舞者相同──往往是極少的衣物。此外,這慶典若是類似登基節期(見上文六17的注釋),則君王的習例是要扮演一般祈求者的角色。由於米甲將他比作「輕賤人」,前者可能才是她的意思。──《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六20~22】米甲輕視大衛(16節),並且出言諷刺。在她心目中,一國之君怎可像賤僕穿這種“露體”的衣服,在大眾前踴跳,有失身分和體面!“露體”指除下莊嚴王服,著細麻衣的以弗得(14節)。大衛的答覆是:他還卑微得不夠,因為在耶和華面前他實在算不得什麼,神卻提拔他作了以色列人的君王。為了榮耀神,他願意忍受更大更多的訕笑。他相信他會得到臣民的尊敬(22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下六20~23】大衛和妻子米甲之間發生的關於“跳舞的爭論”,米甲把跳舞視為輕賤的世俗之物,大衛卻認為通過孩子般的舞來把感謝和讚美獻給神是神所喜悅的。內心的動機很重要,跳舞和歌可以成為世俗的,也可成為聖潔的行為(太18:3,4;19:14)。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六21】「大衛對米甲說:“這是在耶和華面前;耶和華已揀選我,廢了你父和你父的全家,立我作耶和華民以色列的君,所以我必在耶和華面前跳舞。」 我必在耶和華面前跳舞: 大衛不顧王的尊嚴和體統高興地跳起舞讚美神,表現了他純真的信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這是在耶和華面前。米甲需要明白大衛這種行為的真實原因。她還需要知道她自己苦毒精神的背後是她自私的驕傲。大衛感到米甲輕視的不是王而是耶和華和祂的崇祀。 【撒下六21~22】大衛針對米甲的譏笑,指出他雖卑微,但他作王乃出於神的揀選,他不介意米甲的批評,因為百姓明白他跳舞的舉動乃出於對神的虔誠,只會尊敬他。――《串珠聖經注釋》 ◎ 6:21~22 中大衛解釋自己這樣的行動並非故意在低下的人面前貶低自己,而是在神面前自居卑微,而且他要追求在神面前能夠更自居卑微。我們能像大衛這樣願意為神放棄自己的自尊嗎?其實我們會真心尊重謙卑的領導者,但當我們在領導地位時,能夠真心謙卑嗎?――《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六22】「我也必更加卑微,自己看為輕賤。你所說的那些婢女,她們倒要尊敬我。”」 大衛願意謙遜地降卑,因為他知道耶和華會高舉這樣的人(撒上二7,8;比較太二三12)。――《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為「耶和華揀選了錫安,願意當作自己的居所」(詩一百三十二13)而喜樂,當他興奮地「回家要給眷屬祝福」(20節)的時候,面臨的卻是米甲的譏諷。米甲所愛上的是「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撒上十八7)的英雄,所「輕視」(16節)的是自甘「卑微」(22節)的大衛;米甲所看重的是上流社會的體面,大衛所看重的卻是「為耶和華尋得所在」(詩一百三十二5)。大衛與米甲重婚(三13),不管是因為愛情、還是為了鞏固王位,現在都被這一盆冷水澆醒了。──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卑微」:「顯得微不足道」、「極為不重要」、「無足輕重」。 ●看為「輕賤」:「卑微的」、「低下」。――《蔡哲民查經資料》 卑微。希伯來文是qalal,“成為輕微的,”“成為不重要的,”並且此處所使用的形式意思是“被視為卑微。” 【撒下六23】「掃羅的女兒米甲,直到死日,沒有生養兒女。」 耶和華譴責米甲,使她受到不孕的羞辱。――《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米甲終生無所出,可能是大衛見她輕看自己,不再與她同房;也可能是神對她的懲罰。――《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大衛可能自此疏遠米甲,或米甲受到神的懲罰,以致終生不育。――《串珠聖經注釋》 米甲沒有生養兒女的原因,學者們推斷是:①大衛厭煩與他同寢;②神對米甲降下不孕的懲罰。――《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照著人的想法,如果大衛與米甲的兒子將來作王,一面繼承了大衛、一面又繼承了掃羅,可以讓大衛的王權更加鞏固。但神既已廢棄了掃羅(七15),就讓「掃羅的女兒米甲」(23節)不能生育(《猶太古史》卷7第5章89節指出,米甲之前與帕鐵生了5個孩子)。因為神絕不倚靠人的方式,讓榮耀歸於人;而要用自己的方式,讓大衛的家和國在祂面前「永遠堅立、直到永遠」(七16),使榮耀歸於神。──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米甲沒有生養兒女,可能是被神處罰,也有可能僅僅是跟大衛之間夫妻關係破裂,導致無法生育。不過不管是怎樣的理由,作者應該也無從得知,僅知道米甲沒有生育。 ◎在當時的環境中,或許大衛與米甲生下兒子當作王子,是對分裂的南北兩國最好的下一代君王,也可以讓大衛的王權鞏固。但是顯然神沒有打算讓掃羅的後裔當王。――《蔡哲民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 6章)】 1 將約櫃搬到耶路撒冷原本是神所喜悅的事,然而人的錯誤卻導致悲劇產生,你會怎樣討神的歡心,避免違背祂的心意呢? 2 米甲對大衛的輕視及大衛對耶和華的謙卑給你什麽教訓呢?許多不信主的人說:「信耶穌是好事,但不宜太沈迷。」你對此有何感想?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