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下第十章拾穗

 

【撒下十1「此後,亞捫人的王死了,他兒子哈嫩接續他作王。」

         第八章12節曾提到大衛與亞捫人和亞蘭人的衝突,第十章記載了這事的詳情。這裏也為大衛的犯罪事件(一一)提供背景。――《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本章詳細記述八12已略提的大衛和亞捫及亞蘭人間的爭戰。掃羅王當年曾因基列雅比事件大敗亞捫人(撒上十一1~11)――《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這句話不是為了表現一般的時間上的用語,而是為了對前面所述某個事件附加說明而使用的希伯來慣用語(218131313151;士164;代上191;代下201)。這慣用詞表示本章的戰鬥事件與8章記載的一次征服戰爭有關係。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約旦河東的「亞捫人」(1)是羅得的女兒亂倫而生的後代(創十九38),也是以色列人的親戚,在士師時代和掃羅時代曾多次欺壓以色列人(士三13;士十7;撒上十一1)──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亞捫人」:居於摩押人的東北方,在西元前十三世紀末左右立國,跟以色列一樣。亞捫人跟以色列人有血緣關係創 1938  219 。亞捫的首都是拉巴(今日的安曼)。士師時代亞捫人曾經想要佔領以色列的土地,不過敗在耶弗他手下 士 111~33 ,掃羅剛作王的時候可能因為以色列西邊有非利士人的威脅,所以由東方入侵。 撒上 111~13

         ●「哈嫩」:字義是「蒙喜愛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王。對觀經文給出了他的名字拿轄(代上191)。約在50年前一位名叫拿轄的亞捫統治者曾為佔領基列雅比與掃羅打了一仗(撒上111~11)。有可能掃羅時代的拿轄與大衛時代的拿轄是同一個人。作王50年雖然不同尋常但並不是不可想像的。這裡記錄的事件幾乎不可能發生在晚于大衛作王的中期,因為所羅門可能是在大衛通姦並與亞捫人作戰後兩年左右出生的(撒下1224),當他作王時已經有一個一歲的兒子了(王上11421421)。──《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1~5戰爭事由:戰爭是由亞捫人蓄意挑引的。――《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十1~14拉巴戰鬥——打贏亞捫。依次敘述了拉巴第一次戰鬥(1~5)、發展(6~8)、戰況(9~14),這場戰鬥的導火線是:①表面上雖然是哈嫩侮辱來弔喪拿轄的大衛的使者們;②裡面卻隱藏著周邊國家對以色列的急速成長的警戒心(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1~19膺懲亞捫:第10章是大衛犯罪的歷史背景,作為111的伏筆,解釋以色列為何和傳統鄰敵亞捫人爆發長期的戰爭。――《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十1~31大衛的二次征服戰爭事蹟 10~12章是接續8章的關於大衛的三次征服戰爭的記錄。這場戰爭分為下列三個階段:①第一次拉巴戰鬥(101~14),以色列和以亞捫為首的5個國家的聯合軍在亞捫的首都拉巴附近展開激戰;②希蘭戰鬥(1015~19):大衛親自出征對亞蘭戰鬥,殺戮敵軍將軍朔法為首的4萬大軍,取得大勝利;③第二次拉巴戰鬥(1111226~31):以色列不僅取得第一戰鬥中沒能成就的攻取拉巴城的勝利,並把亞捫人當作奴隸。這樣大衛在國內外築固了自己的王權,但與這次征服事蹟一同出現了大衛的犯罪(112~1220)暗示一片黑雲在靠近大衛王國。像這樣,如果聖徒不警醒抵抗與繁榮相伴而來的惡勢力的挑戰,只能跌倒(彼前589)。同時,犯罪後大衛又捲入災難的旋渦中,面臨一生最大的危機(13~20)――《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2「大衛說: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於是大衛差遣臣僕,為他喪父安慰他。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境內,」

         “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也許是正當大衛逃亡的時候。――《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此處提到拿轄厚待大衛,暗示掃羅在世之日,大衛與拿轄間可能有一段友誼,甚或訂有友好條約。八章記大衛南征北討,沒有攻打亞捫人的記載。――《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拿轄厚待我」:亞捫人拿轄曾與掃羅爭戰(撒上111~12),另外大衛被掃羅追殺期間,可能得到亞捫王的保護。――《串珠聖經注釋》

         哈嫩的先王拿轄曾在戰鬥中敗給掃羅(撒上111~12)也許因為出於報復他幫助了掃羅的政敵大衛(撒上223~5)――《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說:「拿轄厚待我」(2),可能是大衛在躲避掃羅追殺時與拿轄結交,因為拿轄曾敗在掃羅手下(撒上十一11);也可能指周圍列國都對付以色列的時候,唯獨亞捫人沒有進攻過以色列。──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厚待」(2)原文與「施恩」(1)、「慈愛恩待」(3)是同一個詞,用來描述忠於盟約。因此,大衛對待哈嫩的動機和對待米非波設一樣,都是為了實現對他們父親的承諾。一個敬畏神的人,對待弟兄和對待外邦人一樣信實。但亞捫人的首領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挑起了這場戰爭。──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拿轄」:字義是「大蛇」。 撒上 111~13 記載他曾經在「基列雅比」敗給剛剛作王的掃羅。

         ●「厚待」:「善良」、「慈愛」。這是大衛很喜歡用的字眼。91 用來表示他要因為約拿單的緣故「施恩」。不過亞捫王拿轄究竟怎樣善待大衛,聖經中並沒有說明,很可能是大衛躲避掃羅追殺時與拿轄建立不錯的關係。因為拿轄和大衛當時都是掃羅的敵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厚待。如果曾厚待大衛的拿轄就是曾被掃羅擊敗的拿轄(撒上111~11)的話,這似乎是可能的(撒下1012),那麼拿轄在大衛逃離掃羅期間待大衛如友就容易理解了。──《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2大衛對待哈嫩的原意】大衛流亡之時不但有作非利士雇傭兵的時候,更求助於掃羅的敵人亞捫王拿轄。互不侵犯和彼此支援的協定,對大衛拿轄二人都有益處。現存的古代近東條約,大部分都是強國向藩屬索要貢物和其他責任的宗主條約(見以撒哈頓的藩屬條約)。有些條約,如主前十三世紀結束埃及和赫人之間戰爭者,則以「兄弟」形容雙方君主(蘭塞二世和哈圖西利斯三世)間的平等地位。由於條約被視為「永遠」之約,大衛派遣代表與哈嫩更新約定的內容,並沒有反常之處。使臣所遭遇的敵對反應,顯示亞捫人恐怕大衛要將平等協議轉為宗主條約。──《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3「但亞捫人的首領對他們的主哈嫩說:大衛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嗎?

         亞捫王的臣僕誤解大衛派使者良善的動機(2),錯誤地報告給王。過去約押也如此對待押尼珥(3242527)。這裡我們可以學到,虛假的人總是把別人看作跟自己一樣虛假(撒上241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傾覆這城」(3)指攻取亞捫的京城拉巴。──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神百姓的得勝,是對神仇敵的羞辱,必然會遭到仇敵的反擊。因此,什麼時候大衛得勝,什麼時候就要遭到撒但攻擊;大衛在哪裡得勝,撒但就要他在哪裡失敗。第八章是大衛在外面得勝(1~18),第九章是大衛在裡面得勝(1~13),因此,從第十章開始,撒但就從外面和裡面攻擊大衛。──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哈嫩嚴重羞辱使節,等於正式宣戰。他挑起戰爭的理由是毫無根據的(3),但背後卻是撒但的手在操縱,牠要對付大衛的寶座和國度,要叫神所應許的「大衛之約」(16)落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尊敬」:「使之得尊重、尊敬、尊榮」。

         ●「詳察窺探」:「四處探勘」、「刺探」。

         ●傾覆「這城」:應該是指亞捫的首都「巴拉」。――《蔡哲民查經資料》

  差人來安慰。大衛曾派遣他的特使帶著友好的意圖去亞捫,但是他的動機卻被錯誤地判斷了。拿轄從未做過大衛的真朋友,而只是因為大衛也是掃羅的一個敵人所以才厚待他。亞捫人憎恨希伯來人,並且輕視對真神的敬拜。現在他們不能理解促使大衛差遣特使來訪的仁慈的真精神。他最好的意圖被誤解了,並且給他的動機加上了虛偽的色彩。亞捫人的首領們所說的話是不真實的,並且一定會引起麻煩。──《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3哈嫩給大衛臣子的待遇】大衛使者的鬍鬚被剃去一半(這是像徵性的去勢,延伸將大衛亦包括在內),並且衣服的下半截在大腿部位被割斷,使他們好像奴隸或俘虜一般赤身露體(見:賽二十4)。這些人是使節,理當受到尊重,並且更持有外交豁免權。這種看來像是「惡作劇」的行徑,其實是直接挑戰大衛的勢力和權柄,導致兩國之間的戰火。其代表受「強姦」或像徵式去勢的作為,大衛斷不能視若無睹,不予報復。按照亞述的王室年表(撒珥根二世、西拿基立和亞述巴尼帕),違犯起誓所立的協議,以及武力挑戰亞述的權柄,都是宣戰的正當理由。年表記載的事件雖然不及本段生動,仍然列出了政治上算為挑戰的作為。──《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4「哈嫩便將大衛臣僕的鬍鬚剃去一半,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使他們露出下體,打發他們回去。」

         亞拉伯人仍然認為剃掉別人的鬍鬚是一種極大的侮辱。――《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鬍子在希伯來人為男性尊嚴的記號。剃去鬍子乃大羞辱,招人嘲笑;要遇喪事舉哀才剃胡(賽十五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當時人蓄鬍鬚是榮譽的像徵,強將鬍鬚剃去是奇恥大辱。將大使衣服割斷致露出下體,同樣損害了他的尊嚴和體統。如此對待外國使節無異是種國際的挑釁行為。――《串珠聖經注釋》

         鬍鬚剃去一半:在古代近東地區,頭髮和鬍鬚是權威的像徵,因此剃去鬍鬚被看成是:①當作奴隸受鞭打;②受奴隸印記(720506)。並且割下半截衣服,露出下體,對以色列人來說(2840;利87)像徵羞恥和污辱。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露出「下體」:「身體底部」、「臀部」、「屁股」。

         ●「鬍鬚」:當時的人認為「鬍鬚是男子性能力的像徵」,因此剃掉一半的鬍鬚,就有「去勢」的意味。

         ●「露出下體」:原文是「直到屁股」或「直到臀部」。

         ◎哈嫩的內閣顯然誤會大衛的好意,不過就算是他們認為大衛不懷好意(這算是合理的懷疑),也不用羞辱使節。這種行為等於是正式宣戰,而由後面的經文看起來,亞捫根本沒有獨力對抗大衛的能力。有時後人為了「面子」會做出很多傻事來。――《蔡哲民查經資料》

  剃去。這種淩辱不會被以色列輕易接受。身為大使,人身就不受侵犯在列國之中乃是公理。對大衛的使節施加這種無禮的侮辱,亞捫人就是在公開挑戰。有一段時間他們曾警惕於大衛實力的增長,現在可能決定算帳的日子到了。但是他們沒有親自發動對抗,而是通過這一事件,可能企圖要從事一種方針會使人看起來他們是受攻擊被侵犯的一方,以便他們可以要求其鄰邦的同情。

  割斷他們的衣服。大衛的使節顯然穿著長袍。割斷這些外袍的下半截,使穿著者受到羞辱與嘲笑,與剃去他們的鬍鬚是同樣的侮辱。侮辱大使就是侮辱他們所代表的國家。──《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4~5  剃去一半鬍鬚及割斷半截衣服意味甚麼?】按照以色列人的習俗,所有成年男子都留長鬍鬚,這是成熟與權柄的表徵。所以,大衛派往亞捫的臣僕被剃去一半鬍鬚的時候,就是受到極大的羞辱,失去尊嚴。被割斷下半截的衣服,也令他們受人嘲笑。――《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十5「有人告訴大衛,他就差人去迎接他們;因為他們甚覺羞恥,告訴他們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起再回來。

         等鬍鬚長起」鬍鬚是男子性能力的像徵(參較馬里書函中,亞述王桑希阿達德譏笑兒子雅斯馬阿杜〔Yasmah~Addu〕說:「你不是男人──沒有鬍鬚嗎?」)哈嫩此舉所傳達的實質信息,是以色列會失去能力,陷於哀悼,衣服撕裂,鬚髮剃除(見:賽十五2)。這些使節作為大衛的代表,所受的對待令他們極為難堪。大衛自己亦覺受辱,故此,他不讓他們公開露面,直至「損害」看不出來為止。──《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耶利哥」:位於亞捫至耶路撒冷中途,是與亞捫接壤邊界上的重鎮。――《串珠聖經注釋》

         「耶利哥」(5)位於亞捫到耶路撒冷的中間。大衛體恤使節,要他們在耶利哥等待羞辱過去。──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耶利哥」:字義是「它的月亮」。

         ◎大衛對哈嫩厚道,對他派出去的使節也厚道,還派人去接,還要他們在耶利哥等待羞辱過去,這真是值得我們學習。――《蔡哲民查經資料》

  住在耶利哥。鬍鬚被認為是必要的尊嚴;否則刮光鬍鬚可能就解決這個問題了。這些人從東邊穿過約但河就會抵達耶利哥。雖然耶利哥曾被約書亞毀滅了,但是可能有一小群定居者又在著名的耶利哥泉成長起來了(見書626)。約一個世紀之後,在亞哈作王期間,耶利哥被伯特利人希伊勒修建了(王上1634)。──《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6「亞捫人知道大衛憎惡他們,就打發人去,招募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與瑪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萬二千。」

         “亞蘭人”。第十章整章都是指敘利亞人。參看第八章5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亞捫人聯合亞蘭(敘利亞)四個城邦的王出兵攻打大衛。亞捫人住在約但河東,亞蘭人住在巴勒斯坦地北的幼發拉底河谷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伯利合」:即8節的利合,參串7

          「瑣巴」:見83注。

          「瑪迦」、「陀伯」:在亞捫以北的亞蘭小國,參串910――《串珠聖經注釋》

         污辱大衛的臣僕,以此亞捫王哈嫩向以色列正式宣戰。他雇用周圍四國的三萬三千名軍隊,準備與大衛一戰到底。他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悔改,反而為了正當化錯誤,用錢收買附近的亞蘭人攻擊大衛。被哈嫩雇用的四國軍隊中, 三個國家是亞蘭城的國家。當時亞蘭人沒能形成統一的國家,而各自分成相互獨立的小城市,聖經中出現的亞蘭的小國有瑣巴,亞蘭(6節;83),伯利合亞蘭(6),瑪迦亞蘭(6),大馬色的亞蘭(85)等。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哈嫩付了「一千他連得銀子」(代上十九6),折合三百萬舍客勒(出三十八25~26),可以購買十萬個奴隸(出二十一32)。他用這筆鉅款「從美索不達米亞、亞蘭、瑪迦、瑣巴雇戰車和馬兵」(代上十九6),包括步兵三萬三千人(6)、戰車三萬二千輛(代上十九7)。這樣龐大的雇傭軍,是要發動消滅以色列的全面戰爭。──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在哈嫩雇用的四國軍隊中,伯·利合、瑣巴和瑪迦都是亞蘭人的國家。當時亞蘭人還沒有統一的國家,分成相互獨立的城邦,由「諸王」(19)統治。「陀伯」(8)位於以色列的東界與亞捫的北界之間,士師耶弗他可能在陀伯地當過雇傭兵(士十一3)──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憎惡」:「發臭」、「討厭」的意思。

         ●「招募」:「雇用」。 代上 196~7 記載亞捫人用了一千他連得銀子(三萬四千公斤)

         ●「伯利合」:字義是「道上之家」。

         ●「瑣巴的亞蘭」:字義是「意氣高昂:崇高的爭戰」。

         ●「瑪迦」:字義是「壓制」。

         ●「陀伯」人:字義是「好的」。

         106 的人數由於用到那個可以當作軍旅單位的「千」,於是學者常常討論這是單位的「千」還是實際的一千人。不過由於招募的金額以及 代上 196~15 的記載,一般學者認為這裡的「千」是真實的一千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招募。根據代上196,哈嫩付了1000他連得銀子雇了馬兵和戰車。花這麼一大筆錢招募軍隊來支持亞捫預示著這場危機的嚴重性。對亞捫人來說,它意味著反對以色列的全面戰爭,企圖要壓碎大衛的軍隊,並且堅決消除希伯來人統治西亞的所有威脅。

  伯利合。字面意義是“街屋。”在8節中稱作“利合”。對觀段落是“美索不達米亞”(代上196)。其確切位置不知。

  瑣巴。見撒下83的註釋。

  瑪迦王。這個應該譯為“瑪迦的王”(見代上197)。兩處的希伯來詞是一樣的。關於它的位置見申314;書125。它很可能是亞蘭人一個較小的國,因為它只提供了1000人。

  陀伯人。字面意義是“陀伯的人[或人們]”。這個地點在歷代志的對觀記錄中沒有提到。耶弗他被迫離開基列時曾逃到陀伯(113)。它的位置不確定;可能在基列拉末的東北。

  一萬二千。從陀伯雇來的這12000人,從伯利合與瑣巴雇來的20000人,總計就是32000人。歷代志給出的這個數字是戰車的總數,意思也許是馬兵(代上197)。除此之外,歷代志還提到瑪迦“人”,但是沒有給出數目。顯然這32000雇傭兵是分為戰車、騎兵和步兵的。──《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6聯盟小邦小國經常會結盟合作,一起對付共同的敵人。覺得有需要增強實力來對付大衛的亞捫人,此時向亞蘭求助。二十分隊的士兵,分別來自敘利亞以色列交界的伯利合(位於胡列谷的但城遺址一帶;見:士十八28),以及貝卡谷北部的瑣巴。杜得模斯三世時的埃及記錄曾經提及前者。有關以色列與亞蘭王哈大底謝的其他衝突,可參看:撒母耳記下八3的注釋。瑪迦也是位於伯利合東南,黑門山以南,約但河東。最後一個軍隊(十二分隊)則來自陀伯(基列地中加利利海東南面十二哩的陀伊貝)。聯軍名單所列的地名自北到南,涵蓋了奧朗底河而至亞捫領土的區域。──《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7「大衛聽見了,就差派約押統帶勇猛的全軍出去。」

         「勇猛的全軍」(7),可能指不是一般的民兵,而是職業軍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勇猛的全軍」:「強壯的整個軍隊」。可能表示約押不是帶一般的民兵出戰,而是帶職業軍人出戰。――《蔡哲民查經資料》

  大衛聽見了。亞捫人已經招募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決心要壓碎大衛。從東方和北方傳來的消息是有廣大無邊的軍隊臨近了以色列邊境,威脅著要終結以色列國。大衛沒有坐著等待直到他的國家被侵略,而是派約押去對付即將來臨的眾軍。──《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7~12戰況】兩個不同的兵團(亞捫人防守自己的城門〔大概是拉巴〕,亞蘭人則在鄰近地區集結),逼使約押將軍隊一分為二,並且與同為司令的亞比篩商討應變計畫,以防以色列軍其中一隊潰敗(參較:代上十九9~13的記載)。他所採取的戰略,顯示敵軍的陣形出乎他意料之外,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兩面持續作戰。他兩面受敵,形勢雖然危殆,戰略卻似乎有效,至少造成了旗鼓相當的局面。這可能是他沒有乘勝追擊,反而退回耶路撒冷的理由。──《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8「亞捫人出來在城門前擺陣;瑣巴與利合的亞蘭人、陀伯人並瑪迦人,另在郊野擺陣。」

         亞捫人的軍隊在城門前擺陣,亞蘭的雇傭兵在拉巴以南約6km地點的“米底巴曠野”(代上197)擺陣。這種擺陣的方式可能是為了許多騎兵(18)能靈活作戰。最後他們的主力部隊不是哈嫩手下的本部隊,而是他雇傭的亞蘭兵。從此就可看出,在戰場上的亞捫人的士氣已像戰敗兵那樣也垂頭喪氣。因為這場戰鬥實際上是出於對對方急劇增長的嫉妒和憎恨。出於妒忌的行為會帶來滅亡(1720)――《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亞捫人守城,訓練有素的亞蘭雇傭軍安營在適合戰車展開的「米底巴」(代上十九7)曠野,從後面攻擊以色列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108~10 顯示約押的行動被敵軍掌握,導致腹背受敵。亞捫人守城,傭兵由後面攻擊以色列人。約押精確的掌握局勢,用少數的精兵對付傭兵,用大量的軍隊對付守城的亞捫人,並約定互相支援。――《蔡哲民查經資料》

  在城門前。進行這次戰役的城市名稱並沒有給出。它可能是拉巴(或拉巴亞捫),亞捫人的京城(見撒下1226~29的註釋)。拉巴靠近雅博河的源頭,在約旦東邊23英里(36.8公里)。這個地點,現在稱作`Ammân,是約旦國的首都。雇傭軍已經前進到了米底巴(代上197),在拉巴西南18英里(28.8公里),耶利哥東南23英里(36.8公里)。亞捫人直接紮營在城前,而他們的盟軍卻分成了幾支軍隊,紮營在距城有一定距離處,那裡的地面更適於機動運用戰車和騎兵。──《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9「約押看見敵人在他前後擺陣,就從以色列軍中挑選精兵,使他們對著亞蘭人擺陣。」

         亞蘭的聯軍比亞捫軍強,所以約押要挑選精兵與亞蘭軍作戰。――《串珠聖經注釋》

         約押看出以色列軍隊可能被前後包抄(9),所以兵分兩路,自己帶領少數精兵去攻擊訓練有素的亞蘭雇傭兵,其餘的兵交給弟弟亞比篩去攻擊戰鬥力比較弱的亞捫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擺陣。當約押視察局面時,他發現自己處於在京城前面擺陣的亞捫人之間,並且亞捫人的盟軍在西南。無論他可能進攻哪一支軍隊,都會發現另一支軍隊在他後面。敵軍的這種部署既有優勢又有危險,富有經驗的約押以敏銳的眼目看透了全域。他開始與已經分成兩部分的敵軍作戰。為了防止受到後方的襲擊,他把自己的部隊分成了兩部分,一支攻打亞捫人,另一支攻打他們的盟軍。

  挑選精兵。最好的以色列兵被選出來攻打亞蘭人,因為他們因著戰車和騎兵形成了敵軍的最強部分。約押親自統帥這些精兵。──《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9~10約押將大軍化整為零,兵分兩路同時攻打亞捫與亞蘭人,大敗敵方聯軍(13~14)――《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約押偵察出拉巴城前的亞捫軍隊,米底巴平地有亞蘭雇傭兵擺陣的狀況後,知道以色列軍隊可能受兩面夾攻的危險,因此自己帶領少數精銳兵去攻擊訓練有素的亞蘭雇傭兵。 剩下的兵力託付給兄弟兼副將亞比篩去攻擊亞捫軍隊。可以看出,以色列對敵人展開了全方面的戰鬥。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10「其餘的兵交與他兄弟亞比篩,對著亞捫人擺陣。」

         ●「亞比篩」:字義是「我父是耶西」是耶西的孫子, 大衛王的外甥。――《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十11「約押對亞比篩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你。」

         「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你」(11),意思是約押並不能完全確定哪一邊的敵人更強,對自己的作戰部署並沒有完全的把握。每個事奉神的人都是如此,雖然自己都當盡自己的本分「剛強、作大丈夫」(12),但結果並不在我們手中,要靠「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12)──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1011 可以看到以色列的軍隊非常團結,兩邊的將領願意互相支援。我們已經看到很多戰史,都是將領為了自保不去援救遭遇危險的友軍,最後被個個擊破。但是以色列軍隊倒是因為彼此信任,就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奮勇向前。我們作為別人的友軍,可以讓人家這樣信任自己嗎?――《蔡哲民查經資料》

  你就來幫助我。彼此的戰鬥都在附近,約押和亞比篩的軍隊都處於便於彼此幫助的位置,敵軍就不是這樣了。這兩兄弟知道他們可以彼此依賴,並且如果形勢變得十分艱難了,每一方都知道會立即得到幫助。──《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12「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願耶和華憑他的意旨而行。

         “作大丈夫”。即顯示我們是剛強的。――《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約押要執行的這場戰爭必然是以色列勝利(代上191~203)。約押把戰鬥的目的說成是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表明以色列全民和整個國土都是神應許的。並說願耶和華憑他的旨意而行,這句話包含著:①耶和華神必勝利 ;②全權交托神的意思。約押這種告白與大衛面對歌利亞決鬥時說的“爭戰的勝敗全在於耶和華,他必將你們交在我們手中”(撒上1747)的告白是一脈相承的。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但操縱亞捫人和亞蘭人聯合對付以色列,是要消滅神的國度。約押意識到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爭戰,所以說要「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12),把自己交托在神的手裡,只求神的旨意成就。──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神的城邑」:原文型態是「陰性複數」,可能是指以色列的城邑,但更可能是指外約旦南部的城邑,如果約押打輸,這些城市立刻會被亞捫聯軍侵佔。

         ●「剛強....作大丈夫」:原文是兩個「奮勇自強」、「奮勇自強」連接在一起。――《蔡哲民查經資料》

  當剛強。這是一種需要勇氣的局勢。以色列國的存在處於危險之中。一個堅決而強大的敵人正在擺陣反對他們。對約押來說,在兩支敵軍之間帶領他的屬下需要極大的膽量,他可能很容易就會被包圍,於是就會同時受到兩方的攻擊。

  神的。這是耶和華的事業,以色列是神的子民,而巴勒斯坦是神的土地。這是神應許給他們的土地。以色列是為耶和華而戰。──《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13「於是,約押和跟隨他的人,前進攻打亞蘭人,亞蘭人在約押面前逃跑。

 

【撒下十13~14約押用精銳兵攻打亞蘭雇傭兵後,用亞比篩率領的第二軍擊退亞捫本陣的作戰計畫正中下懷。亞蘭和亞捫聯軍急忙逃跑,因為:①他們是亞蘭雇傭兵,是收錢(代上19 6)來打仗的,沒有心思與因信耶和華信仰而士氣沖天的以色列軍隊(12)決一死戰。②亞捫軍隊是因雇傭兵的逃亡而感到戰鬥力大降。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爭戰的勝敗全在於耶和華的事實(代下2015)――《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14「亞捫人見亞蘭人逃跑,他們也在亞比篩面前逃跑進城。約押就離開亞捫人那裡,回耶路撒冷去了。」

         亞捫人落敗而逃,約押沒有繼續攻取敵城,可能當時己接近雨季,不宜作戰(111)――《串珠聖經注釋》

         約押沒能及時攻陷拉巴城而撤退是因為到了不利於作戰的雨季——冬天。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圍城(14)通常需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約押沒有繼續圍攻拉巴城,因為不利於作戰的冬天雨季到了,所以先行撤退,等第二年春天再戰(十一1;《猶太古史記》卷76129)。──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約押雖然打勝,但是不知道因為什麼理由沒有乘勝追擊,拿下亞捫人的首都。有人猜測是天氣或者約押判斷他們沒有能力在傭兵的威脅下長久作戰。――《蔡哲民查經資料》

  他們也逃跑。亞捫人的勇氣並不比他們的盟軍大。要是亞蘭人證明得勝了,然後亞捫人才會前進去與亞比篩作戰。但是當亞蘭人逃走時,他們的勇氣也就消失了,他們得勝的希望也隨之消失了。

  進城。他們在城門紮營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萬一局勢反轉他們便可以就地撤退。在這種情況下,而且帶著這種精神,他們不可能會盼望盡其全力。

  約押就回去了。約押把勝利進行到底是不可能的。亞蘭人與他們的馬兵戰車很容易逃脫,而亞捫人也可以得到他們城牆的保護。只有長期高代價的圍攻才能使他們就範。大衛似乎沒準備這樣做。──《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15「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又聚集。」

         亞蘭人不甘失敗,把幼發拉底河他岸的軍隊也調了來,作第二次進攻。從此處所記,亞蘭人似已在大河一帶建立了一個很強大的國家。

    希蘭在約但河東的北方。亞蘭王大概是從首都大馬色揮軍南下的。――《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又聚集。約押的勝利並沒有結束這場衝突。以色列軍隊的撤退給了敵軍重新作戰的機會。──《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15~18在第二次戰役裏,哈大底謝徵募幼發拉底河外的亞蘭人來支持他們。軍隊在約但河東的希蘭交戰,大衛在那裏為以色列帶來又一次的勝利。――《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另一場戰役 ── 亞蘭捲土重來:大衛親自出戰再次勇挫敵軍,使他們不敢再當亞捫的雇傭兵。――《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十15~19希蘭戰鬥——打贏亞蘭。記述了大衛的二次征服戰爭中的第二次戰鬥“希蘭戰鬥”。通過這場戰爭我們可以發現:①惡勢力連續不斷地挑戰屬靈的人(彼前58);②惡勢力的凝聚力強(2312);③惡勢力最終只能滅亡(731819;啟207~10)的屬靈真理(代上1916~19)――《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16「哈大底謝差遣人,將大河那邊的亞蘭人調來。他們到了希蘭,哈大底謝的將軍朔法率領他們。」

希蘭」這個城市或地區的確實位置不明,但大概是在外約但北部,大馬色和哈馬之間(結四十七16的異文支持這一點)。哈大底謝從幼發拉底河對岸召來的軍隊,可以逼近到這個足以對大衛控制本區構成威脅的地方集結。差不多一千年以前,埃及的碎陶咒詛文獻曾經提及這個地方,但對於確定其位置並無幫助。──《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大河」:即幼發拉底河。

          「希蘭」:地點不詳。――《串珠聖經注釋》

         「哈大底謝」(16)是瑣巴的亞蘭王,已經被大衛打敗過一次(3)──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河那邊」(16)指幼發拉底河那邊的美索不達米亞。──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希蘭」(16)位於約旦河東的基列地。──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之前亞蘭人只是亞捫人的雇傭軍,現在卻是他們主動進攻以色列,甚至從遙遠的美索不達米亞調兵增援。──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哈大底謝」:字義是「哈大是幫助」。

         ●「希蘭」:字義是「堅固防守」。位於約旦河東的、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基列地。

         ●「將軍」:「軍隊領袖」。

         ●「朔法」:字義是「擴張」。――《蔡哲民查經資料》

  哈大利謝。或哈大底謝(見撒下83的註釋),瑣巴王(撒下83)

  大河。幼發拉底河。這位亞蘭王因其軍隊所遭受的失敗而悔恨,現在為他自身的利益從事這場戰鬥了。先前亞蘭人只是作為受雇的援軍,但是現在他們決心要作戰以便恢復他們所喪失的聲望了。哈大底謝的影響力超過了幼發拉底河,進入了後來顯然屬於亞述的領域,並且從那裡調集了軍隊來支持他的兵力。

  希蘭。約旦東邊某處的一座城(17),但是其確切位置不知。它可能被認為是阿力瑪(瑪加比上526),現在是`Alma,在浩蘭地區,加利利東部,或者在靠近雅博的埃蘭姆。──《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17「有人告訴大衛,他就聚集以色列眾人,過約旦河,來到希蘭。亞蘭人迎著大衛擺陣,與他打仗。」

         亞蘭人的總兵力是八萬步兵和一萬戰車(《猶太古史記》卷76127),這是大衛所面臨的最強外敵。撒但在背後煽動亞蘭「諸王」(19),要徹底毀滅以色列。因此,大衛「聚集以色列眾人」(17),集合了全國的力量,親自過河迎戰;結果大大得勝,亞蘭諸王投降,一直到所羅門的時代才重新與以色列為敵(王上十一2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聚集以色列眾人。這是大衛作王時最嚴重的一次危機。以色列受到了毀滅的威脅。撒但在影響著列國發動這次進攻為要毀滅以色列。為應付這局勢,大衛親自統帥他的軍隊,並且集合了全國的力量。──《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17戰線軍隊通常是取地勢之利和按己方武器方面的優勢而佈陣。經文顯示亞蘭將軍朔法有戰車,又有步兵。步兵是由五十夫長率領,作密集隊形擺列,前排是拿盾的槍手,緊貼他們後面的是弓箭手和投石兵。雙方軍隊接戰時,使用板斧和匕首肉搏。戰車通常部署在兩翼,使之有靈活運作的餘地。──《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18「亞蘭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大衛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人,四萬馬兵,又殺了亞蘭的將軍朔法。」

         “七百”。大概是抄寫上的錯誤,這裏應作七千(比較代上一九18)――《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七百輛戰車”在《代上》十九18記同一事作“七千輛。”以當時軍隊資源,七千戰車極不可能,應屬抄寫之誤。抄錄經文的錯誤大半為古卷殘破難以辨認所致。――《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七百輛戰車」(18),應該是「七千輛戰車」(代上十九18;《猶太古史記》卷76128)。「四萬馬兵」(18)應該是「四萬步兵」(代上十九18;《猶太古史記》卷76128)──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從地上看,是仇敵處心積慮地一再攻擊大衛,要消滅神的國度;結果大衛靠神得勝,諸王不堪一擊,撒但蒙羞退去。但從天上看,我們卻看到撒但在幕後暗暗發笑,原來兩場聲勢浩大的戰役只是序曲,十多萬軍隊只不過是龍套,這一切都是為著一個女人的出場預備舞臺(十一2)。當作了足夠的鋪墊以後,撒但才在一個慵懶的午後親自出手,要「叫耶和華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十二14)──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七百」輛戰車: 代上 1918 記載是「七千」。

         ●「四萬馬兵」:一般認為應該是「四萬步兵」。

         ◎馬索拉經文和七十士譯本的一種記載 七百戰車、四萬馬兵;敘利亞譯本記載一千七百戰車、四千馬兵和許多步兵;七十士譯本某類抄本記載七百馬兵、四萬步兵代上 1918 ;約瑟夫的猶太古史記載 七千戰車、四萬步兵。

         83~8 大衛已經跟亞蘭領袖哈大底謝打過一次仗,這次看起來是另外一次。――《蔡哲民查經資料》

  四萬馬兵。代上1918說是“四萬步兵。”此處沒有本質上的矛盾,因為馬兵和步兵都包括在那些被殺的人之內。撒母耳記的作者著重于馬兵而歷代志的作者著重于步兵。兩種兵都在場並且兩種兵都是主力。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敗北,使得大衛的仇敵在大衛作王的餘下時間沒有復原,在所羅門作王的期間也沒有復原。

  殺了朔法。那時候將軍是與他們的士兵一同作戰的,他們本人受著同樣的危險並且經常遭受同樣的命運。亞哈就是這樣在與亞蘭人作戰時被殺死的(王上2234~37),約西亞也是這樣在米吉多被埃及王尼哥殺死的(王下2329)。──《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19「屬哈大底謝的諸王,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與以色列人和好,歸服他們。於是亞蘭人不敢再幫助亞捫人了。」

         亞蘭大軍不敵,向以色列國臣服。大衛至此已完全控制約但河東西兩岸之地。當時在“彎月形肥沃地帶”的諸國和南方埃及及其他諸國通商,須經過巴勒斯坦。這些地方全在大衛王的管治下,成為以色列國在大衛、所羅門時代富強的一個地理因素。――《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屬哈大底謝的諸王:本節表明哈大底謝統治亞蘭各國的事實。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歸服」:「以臣民的身分來服事」。

         ◎主子打敗了就換主子,這算是很平常的國際政治,小國要求生存,自然就得如此。這時大衛王朝正處於穩定而強盛的高峰期。――《蔡哲民查經資料》

  屬哈大底謝的。從這句話可以略知哈大利謝(哈大底謝)的大權柄。這些曾向哈大利謝進貢的附屬國現在轉而效忠于大衛並向他進貢了。神曾通過亞伯拉罕(1518)和摩西(1124)預言過以色列的統治會延伸到幼發拉底河,這些預言現在應驗了。以色列已經成了四圍列國要認真對付的一個強大勢力。曾擺陣與以色列作對的國家已經被制服了,並且要壓碎大衛的努力只是增強了他的能力和聲望而已。沒有任何對準神或神的子民的武器能成功。可能會有考驗與艱難的時期,但神的聖工卻必在每一考驗中顯出勝利。

  亞蘭人不敢。大衛是成功的,因為他信靠的遠遠不止人力。亞捫曾尋求來自亞蘭的幫助,但是大衛尋求來自神的幫助。神的百姓可能會想他們有時必須倚靠世界的能力與影響以便成功地完成他們的任務。但是他們常常是通過與世界不聖潔的聯盟使自己的意圖遭到失敗。當以色列初次面對強國大聯合的列陣攻擊時,許多人的心都充滿了恐懼,但是當鬥爭結束時,以色列的敵人就有理由恐懼了。亞蘭人發現在幫助亞捫人反對以色列的努力中,他們從事的是一場沒有希望的戰鬥,與神作戰。──《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19以色列的附庸國】戰場上的興衰導致政治聯盟上的改變,在古代近東並不罕見。隨著亞蘭的兵敗,很多本來向哈大底謝宣誓效忠的村鎮,都轉而支持大衛,向他進貢。以撒哈頓的藩屬條約和大部分亞述君王的戰事記錄,都可以找到這作法的對應例證。但不要以為大衛能夠完全而徹底地號令外約但的北部地方。戰場上一日得來的強制支持,只需稍露弱點,便會煙消雲散。──《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思想問題(10)

 1 亞捫王哈嫩誤聽讒言,向大衛恩將仇報。今日你會否為了本身安危而冤枉他人,甚至傷害你的「假想敵人」?大衛怎樣應付哈嫩的侮辱?你又如何應付別人對你的誤會或攻擊?

 2 「約押是一個英勇而臨危不亂的戰士」,這給今日教會領袖什麽提醒?你同意嗎?他的成功秘訣是什麽?參9~14節。

 ──《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十1~十二31大衛犯罪的詳情:作者詳述大衛犯罪的整個事件作為後人的警戒,他按次分析犯罪的社會環境、引發的動機、經過詳情和事後的掩飾。――《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十1~二十26大衛干罪及其牽連:大衛曾犯姦淫殺人大罪,不但有損一世英名,更成為家庭連鎖悲劇的主因。――《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