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下第十五章拾穗

 

【撒下十五1「此後,押沙龍為自己預備車馬,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

車馬」車馬和五十名扈從可能是官方語言,代表君王或其繼位者的地位。車以雙馬負軛拖拉,旁邊另有一至二隻套了輓具的馬。載客的小平臺安裝在後軸之上,兩個車輪木制有輻。乘車者一人負責駕駛,一人則配有弓箭槍矛。二人站于車上,護欄只高及大腿中部。本節字眼所指的,是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皆有使用之禮儀用車。這是當代最豪奢的交通工具,通常包了金子,又鑲滿了天青石等各種寶石。

「五十人奔走」這些在車前奔走的人,負責宣告君王和王子的來臨,以及作他的護衛。赫人文獻描述神明跑在君王車前,領他戰勝。跑在君王車前之人擔任徒步傳令兵之職。五十人是正規軍的單位。押沙龍的扈從有如此數目,也顯示他有尉級的軍階。他無論身往何處,這五十個引人注目的士兵,都顯然是他自居為太子的憑據。──《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押沙龍圖版之心漸露,既取得大衛寬恕,第二步則為爭取民心。他外出有車馬,有隨從開道,以建立王者氣派(參撒上八11);經常來到城門口為民斷案,暗中贏取民心(6)――《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車馬:押沙龍在裝作顯出自己王子權威的偽裝下預備各種兵器,著手叛亂的準備工作。但聖經禁止王依靠人的力量,因為那樣就會忘記耶和華。將自己的依靠放在神之外的物上,就是偶像崇拜(西35)。前頭奔走 除了護衛上級還做在前頭開闢道路的工作,使車能走過狹窄的路面,讓行人散開,使車容易出去。――《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城建在山坡上,地形不適合車馬賓士,但押沙龍卻刻意「為自己預備車馬」,凸顯自己改革者的面貌;「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以王位繼承人自居(王上一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有許多兒子,押沙龍犯罪以後,已經不適合繼承王位,精明的大衛不可能不知道這些。但他卻因著體貼肉體,默許了押沙龍的行為,結果為押沙龍的造反預備了條件和機會。──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車馬....五十人」:顯示君王或繼承人的地位。當時的車是用兩匹馬拖拉。載客的小平臺安裝在後軸之上,護欄高及大腿中間。此處所指的,是一種禮儀用車。這是當代最豪華的交通工具,通常包了金子,又鑲滿各種寶石。後來亞多尼雅也用類似的排場顯示自己是王位繼承人 王上 15 。耶路撒冷不大大衛不可能沒有注意到押沙龍的舉動,但是他放任押沙龍這樣的排場,恐怕是導致後來叛變的原因之一。

         151 是描述押沙龍自己以王位繼承人的排場出入, 152~6 則是描述押沙龍利用大衛施政的弱點,並假裝親民來取得民心。――《蔡哲民查經資料》

  車馬。押沙龍在秘密計畫獲得王位。為了給百姓留下深刻印像,他裝出了一種自認為是適合於確定的王位繼承人的姿態。請比較亞多尼雅,當他以登基為目的“自尊”時,也遵循了同樣的行動路線(王上15;另見撒上811)

  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這位王子的護衛隊。通過這種措施,押沙龍似乎在發出其要繼承王位的要求。這相當於向公眾宣佈他認為自己就是將成為下一任國王的人。──《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6押沙龍深謀遠慮,在興兵之前先爭取民心:

 1 以車馬及個人的侍衛表現自己的身分與地位(1)

 2 表現關心民情,暗諷父王對百姓疏於照顧(2~4)

 3 表現屈尊降卑,與民親善(5)――《串珠聖經注釋》

         圖謀叛亂的陰謀:押沙龍因著與大衛的和解,恢復了自己全部地位後,開始具體促進反叛的陰謀。他反叛的計畫非常周到嚴密。通過:①立護衛兵(1);②偷得民心的(6)狡猾的手段促進陰謀。直到四年後,在希伯侖自己行加冕儀式(7~12),大衛卻毫無所知(13),押沙龍計畫是在徹底地保密的前提下進行。他圖謀反叛是縮短自己生命的愚蠢的行為(181415)――《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五1~23在與大衛分開的兩年裏,押沙龍心裏產生苦毒。他最終爆發叛變。押沙龍篡奪王位的時候,大衛被迫逃離耶路撒冷。――《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下十五1~37押沙龍奪位與大衛逃亡:自從暗嫩死後,押沙龍本已成為王位的繼承人,但他仍急不及待要奪取王位,可能他不相信大衛會傳位予他,又可能他要顯示自己政治的才華。――《串珠聖經注釋》

         押沙龍陰謀篡奪王位:押沙龍的反叛事件可以說是部分成就了神藉著先知拿單宣告的警告預言。大衛家裡連續發生的犯罪(姦淫,殺人等),押沙龍的背叛和篡奪王位,使大衛又一次過流浪生活,經過押沙龍的死才可以使他回宮。通過一系列的悲劇事件,我們可以發現:①罪的影響力(205);②罪的破壞性質(115);③各人終在神面前,擔當自己的責任(18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五2「押沙龍常常早晨起來,站在城門的道旁,凡有爭訟要去求王判斷的,押沙龍就叫他過來,問他說:你是哪一城的人?回答說:僕人是以色列某支派的人。

         「城門」:古時裁訟的地方。――《串珠聖經注釋》

         城門的道旁:城門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中多為公共目的而使用。城門前廣場用於會朋友或交換新情報的場所(191;尼81;詩6912),為召開裁判,城邑的長老們定座的位置也是在城門口(2119;書204)。並且也是王坐下與百姓見面,定法律決定的地方,大衛收到押沙龍死亡的消息也是在城門口(198)因此押沙龍可能也站在此處的路口,以王的名字(3)施行裁判。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城門」(2)是古代以色列人交易、集會,處理訴訟的地方。──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押沙龍逢人便問「你是哪一城的人」(2),是一種談話技巧,讓人覺得他非常親民。──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城門」:當地古時候裁斷訴訟的地方。――《蔡哲民查經資料》

  城門。城門口是進行公共交易的地方,也是士師官長們進行司法管理的地方(見創191的註釋)

  去求王。百姓習慣于去求王判斷,但是審判卻遲鈍緩慢。大衛對自己所惹麻煩的先入之見,他在責備錯誤時要採取堅決立場的猶豫不決,顯然表現在他對公共事務的管理中。然而,押沙龍卻博得了大眾的好感,親自站在百姓去求問的路上,將自己的時間與服務都置於他們的支配之下。

  哪一城的人?。這位王子是一個靈巧的政客。通過詢問問題表示他真的關心百姓的利益,並且給人留下他是一個私人朋友的印像。

  某支派的人。我們會說“某某支派。”當然,被問到的人每次都會提到具體的支派。──《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 <syncBible ref=撒下15:2>押沙龍為甚麼選擇常常出現在城門的道旁?】

    城門的道旁就像市政廳兼購物中心之地。耶路撒冷是首都,地方官員與中央政府的首領每天在那裡相遇,處理業務與政務。城門口也是辦事的好地方,因為政治和經濟等事務需要有見證人才能合法,而出入這城的人皆要從城門經過,人流不斷。商人在城門附近支搭帳棚經營生意,也是為此。押沙龍站在那裡,暗中贏得以色列首領和百姓的心。──《靈修版聖經注釋》

 

【撒下十五2~6押沙龍博取民心】有意取代父王之位的王子,都必然會公開批評政府中的貪污和瀆職行為,試圖損害王者的威信。例如烏加列王凱雷特的兒子,就譴責說他不聽寡婦、窮人、受欺壓者的案件。押沙龍所採取的也是同樣的計策。趁著大衛領導能力不及(未能任命審判官),和北方支派日益動盪,乘虛而入。除了向他們描述自己會怎樣秉公行義以外,押沙龍又以平民百姓自居,不容求助者向他叩拜,反以親嘴相待,視之為平輩或朋友。──《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五3「押沙龍對他說:你的事有情有理,無奈王沒有委人聽你伸訴。

         押沙龍未經調查,就說「你的事有情有理」(3),是用群眾愛聽的話來討好群眾。口惠而實不至的政客,最能迎合體貼肉體的百姓;而以自我為中心的百姓最容易被收買,滿足他們不必付出真實的代價,只需要一張空頭支票。──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你的「事」:「事情」、「事件」。

         ●「有情有理」:「有益的、正直的」。

         ◎押沙龍取得民心的這一招很厲害,大家都樂意聽好聽的話,但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分辨甜言蜜語背後的動機呢?選舉將到,每個候選人選前都說「選民至上」,但事實上選後怎樣?我們應該都心知肚明。有智的人總要盡力去分辨甜言蜜語背後的用心。――《蔡哲民查經資料》

  有情有理。每個人都被一個討人喜歡的判決奉承了,因而受影響在遍地歌頌讚美押沙龍。

  沒有委人。這是暗諷王對審判之事的疏忽與漠不關心。當然,其目的是要通過指責王在他的公職上疏忽怠慢而激起百姓的冤屈不平感,並且暗示假如讓押沙龍作王就能補救這種令人不滿意的狀況。──《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3~4為了討好百姓,押沙龍不經任何調查便袒護他們;跟聲稱自己能夠解除民怨,是最理想的士師。――《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沒有委人聽你伸訴」(3),是指責大衛王的失職,煽動百姓的不平,暗示押沙龍作王就能滿足他們的要求(4)──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十五4「押沙龍又說: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裡來,我必秉公判斷。

         ●「士師」:「法官或官長」。――《蔡哲民查經資料》

  作士師。押沙龍對國務的可悲狀況裝出了一種慈悲義憤的樣子。只要他作士師,百姓就不會被剝奪他們的權利,因為他會迅速補救這種局面。每一令人不滿的案件都被他轉變成有利於自己而反對王的事。他利用每一機會表達他的同情和對行政管理沒有效率的遺憾,以及他對使事情進入正軌的熱切願望。──《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5「若有人近前來要拜押沙龍,押沙龍就伸手拉住他,與他親嘴。」

         「拜」(5)是下對上的禮儀,「親嘴」(5)則是表示親民。──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三千多年來,人從來都沒有進化過,押沙龍的伎倆在今天每個選舉季節都會重複。押沙龍裝出博愛公義的樣子,用廉價的話來討好人。但自古以來,屬肉體的人都喜歡聽這種廉價的好話,所以一個又一個主義被人推上臺,結果一次又一次令人失望。背離真理的人,總是這樣在屢敗屢試、屢試屢敗中偏行己路,一直到主再來結束這一切。──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親嘴」:是「平輩互相接納的禮儀」,叩拜則是下對上的禮儀。――《蔡哲民查經資料》

  與他親嘴。押沙龍使用了他可以藉以贏得民心的每一種詭計。通過他的和藹殷勤與極端謙恭禮貌,並且通過一種裝出來的友愛樣子,他使百姓認為他是真的關心他們的福利,並且要是他作了王,就會給他們一種會保證每個人都完全享受其所有權利的行政管理。──《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6「以色列人中,凡去見王求判斷的,押沙龍都是如此待他們。這樣,押沙龍暗中得了以色列人的心。」

         「暗中得了 ...... 的心」:或作押沙龍騙了百姓,參創3120 26――《串珠聖經注釋》

         得了……心:這句話表明押沙龍不是向百姓實行誠實的統治而得到百姓的依賴、信望的領導者,而是通過欺騙百姓的手法來得到人氣的事實(312026)――《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押沙龍暗中得了以色列人的心」(6),原文是「押沙龍偷了以色列人的心」。押沙龍與今天許多廣受歡迎的政客一樣,人長得帥,說話迎合群眾,在人前和藹殷勤、謙恭禮貌,所以很快「偷了以色列人的心」(6節原文)。但背離真理的政客,無論是好話、好事,還是殷勤、熱心,背後都可能隱藏著陰險的後招,導致可怕的後果。但體貼肉體的群眾所關心的是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是公義,所以並不關心押沙龍的動機是出於神還是人;而精明的大衛竟然容許這一切,則是因為體貼肉體的感情。結果百姓對大衛王的不滿日益增加,最後對國度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差點使神的應許落空(1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暗中得了」:原文是「偷竊」。――《蔡哲民查經資料》

  如此。押沙龍成功地造成了對大衛政府行政部門的普遍不滿。無常易變的平民沒有看穿他的陰謀。

  暗中得了人心。所使用的方法是不誠實不公平的。押沙龍故意欺騙了百姓,引起了對王的猜疑,不滿和憎惡。各處的人們都讚美押沙龍並且批評王。百姓希望大衛會退位,以便押沙龍可以登基。──《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7「滿了四十年(有作四年),押沙龍對王說:求你准我往希伯侖去,還我向耶和華所許的願。」

         “四十年”。大概是抄寫上的錯誤,應作“四年”,如七十士譯本、敘利亞譯本和約瑟夫的著作(猶太古史7.9.1)。這時期大概從押沙龍返回基述的時候開始(一四3233)――《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四十年”可能是“四年”之誤。這四年可自押沙龍從基述回國後(十四23)算起,亦即得到大衛完全寬恕後兩年。也有解釋說這“四十年”指押沙龍四十歲之時,或大衛作王滿了四十年。――《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四十年」:七十士譯本,拉丁譯本均作「四年」,大概從押沙龍回國算起或從大衛完全原諒算起(1433)

          「往希伯侖 ...... 許的願」:希伯侖雖不再是首都,但由於它是大衛登基的地方,仍不失其重要性,故押沙龍暫選擇此城作其造反基地。――《串珠聖經注釋》

         「滿了四十年」(7),在七十士譯本、敘利亞譯本和《猶太古史》中是「四年」,但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是「四十年」。有人認為是文士把「四 אַרְבַּע」抄成了「四十 אַרְבָּעִים」,但這兩個詞並不容易混淆。「押沙龍偷了以色列人的心」(6節原文),是從大衛那裡偷走的;因此,這「四十年」很可能從大衛打敗歌利亞、得了以色列人的心那一年起算(撒上十八6~8),大約是大衛作王三十一年的時候。──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希伯侖」(7)位於耶路撒冷東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墳墓麥比拉洞在這裡,這裡是大衛登基的地方,也是押沙龍出生的地方(2~3)──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四十年」: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將此處修訂為「四年」,指押沙龍回耶路撒冷四年以後。其他諸如押沙龍約四十歲、大衛作王四十年等,都有時間上的問題。

         ●「希伯侖」:位於耶路撒冷東南30公里,此地是列祖墳墓麥比拉洞的所在地,也是大衛作猶大王之時的京城。而且此處與耶路撒冷有相當的距離,使他能夠對大衛的軍事行動有時間反應,也能集結部隊進軍耶路撒冷。此處也是押沙龍的出生地。

         157~8 押沙龍離開耶路撒冷的理由是為了還六年前許的願,這是符合舊約律法的行為 利 271~13  302  2321~23 。――《蔡哲民查經資料》

  四十年。希臘文版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的路西安修訂版和亞蘭文版此處都是“4年。”這也是約瑟夫給出的年數(《古代史》卷七 9. 1)。不清楚這四年是從哪一點開始計算的,但是可能是從押沙龍回到耶路撒冷開始計算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通過奉承預備道路、陰謀篡位就有兩年了(見撒下1428)

  去還我的願。這樣一種請求會對大衛特別具有吸引力。但它卻是隱藏押沙龍叛變企圖的一件宗教虔誠的外衣。

  往希伯侖。這個願並不是在希伯侖許的,而是在基述許的(8),但是要在希伯侖還願。這個地方是押沙龍叛變的精選之地。希伯侖是他的出生地(撒下323),並且是大衛最初的首都。那裡的許多居民可能並不甘心接受將京城遷到耶路撒冷。希伯侖既是押沙龍的出生地,就為他假借還願在那裡舉行大型的獻祭宴會提供了一個似是而非的藉口。──《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7押沙龍結民謀叛究竟是在滿了四十年抑四年?】

答:本章是記載大衛之子押沙龍巴結眾民叛王謀位的事,在本節提到說是「滿了四十年」,下有小字「有作四年的」,因此發生了問題。究竟是四十年抑四年?按照英文聖經的注釋,是以多數的希伯來原文抄本為四十年,這樣的演算法,乃是始自大衛被先知撒母耳膏立的日子,    「撒母耳就用角裡的膏油,在他諸兄中膏了他,從這日起,耶和華的靈就大大感動大衛……」(撒上十六13)。至於大衛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共四十年(代上廿九2627),前說到滿了四十年,這必不是在大衛為王的最後一年。按照年曆表計算,押沙龍造反是在主前一○二三年,大衛之終是在主前一○一五年,乃是在押沙龍事件後八年。我們須注意小字中之「有」字,意思是指有些古抄本,例如敘利亞、亞拉伯文,以及猶太史家約瑟弗的記述是四年,這四年乃自押沙龍被大衛王恩准他返居耶路撒冷,在頭兩年他沒有見王(撒下十四28);至被王接見後,他就叛變造反了。由上觀之,這裡所說的四十年或四年,都是沒有錯誤。當初譯經家,為要忠於各種抄本,所以加上小字附注,以勳讀者用心研究而已。――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撒下十五7~10希伯侖】押沙龍在希伯侖(耶路撒冷東南19)登基在政治上十分高明。此地除了是列祖墳墓麥比拉洞的所在地以外,尚是大衛作猶大王之時的京城。押沙龍在此顯示他與盟約和大衛原本之權力中心的關係。此地與耶路撒冷有相當的距離,使他能夠避免干預,以及集結部隊進軍首都。──《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五7~10「四十年」七十士譯本,拉丁譯本均作「四年」,大概從押沙龍回國算起或從大衛完全原諒算起(十四33)

「往希伯侖 ...... 許的願」希伯侖雖不再是首都,但由於它是大衛登基的地方,仍不失其重要性,故押沙龍暫選擇此城作其造反基地。——《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十五7~12押沙龍在希伯侖登上王位4 年來一直欺騙百姓,促進反叛陰謀的押沙龍,騙大衛說要在希伯侖獻祭,事實上卻舉行加冕儀式,高舉反叛的旗幟。但與神的旨意無關,脫離律法、用醜惡的方法建立的政府不能持續多久,因為神要正確建立這世上的秩序,建立作為代行神統治的國家(13 2)<2421 基督教的國家觀>即耶和華神是愛公義和秩序的神,徹底懲治反對秩序和正義的人和勢力(林前143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五8「因為僕人住在亞蘭的基述,曾許願說:耶和華若使我再回耶路撒冷,我必侍奉他。

         押沙龍以敬拜為名掩護叛變。“侍奉他”指向耶和華獻祭(1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事奉」(8)神這樣屬靈的理由,讓大衛很滿意,也會讓許多牧師、傳道人很滿意。押沙龍一面高舉人的利益,讓愚昧的群眾相信他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領袖;一面又高舉神的名,讓精明的大衛相信他是一個敬虔的兒子。大衛和百姓之所以輕信押沙龍,都是體貼肉體的結果。人若體貼肉體,就很容易被表面的屬靈欺騙,惟有「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5)。為神照管群羊的牧者(彼前五2)若是順從了肉體,就不能保護教會免受異端、謬誤的欺騙。──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耶和華若。押沙龍假裝要使他返回耶路撒冷看來是神的天意安排,當他還在基述是一個被放逐者時,就因一個嚴肅的許願准予他回來。──《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8~9還願】古代近東大部分文化,都有關乎許願的資料。這些文化包括了赫人、烏加列、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後者資料最少)。願是主動與神明建立的協議,通常是有條件的,並同時向神明作出祈求。許願是崇拜者召請神明同作協議的宗教行動,故此不得違背,免得惹起神明不悅。這可能是大衛應允押沙龍請求的理由,雖然這時離他許願,已經相隔六年之久。──《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五9「王說:你平平安安地去吧!押沙龍就起身,往希伯侖去了。」

         押沙龍去希伯崙,因那是他的出生地(32~3),也是大衛最初的首都;他想在那裡能得到忠實的支持者並以他為王。――《靈修版聖經註釋》

  平平安安地去吧。大衛到那時為止還沒有看穿押沙龍的陰謀,卻給了他支持和祝福。其間押沙龍的欺騙詭計卻成功了。他已經誘騙百姓認為他是他們的朋友和恩人,並且欺騙了大衛使他相信他是一個忠實本分的兒子。到現在為止他所沒有預見的就是他自己最後的失敗與死亡。──《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0「押沙龍打發探子走遍以色列各支派,說:你們一聽見角聲就說:押沙龍在希伯侖作王了。

角聲」號筒和羊角可以在戰時用作傳信號的工具,也可以在慶典之中,預備作出重要公佈,或君王登基之時吹奏。羊角能夠吹奏好幾個不同的音調,但卻不能奏出旋律。因此,它的主要用途是傳信號。這樂器獨特的外形,是把羊角在熱水中浸軟,把它扭曲壓扁造成的。有證據證實在晚銅器時代(這個時代),埃及在軍事和宗教上,都使用號筒發信號。他們據信是吹奏長短號聲作為預定的密碼。

   在希伯侖作王」大衛在遷都耶路撒冷之前,曾經在希伯侖作王七年。押沙龍依照這個王朝傳統,在希伯侖自立為王。叛亂因此可以有更大的正當性,可以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他得到猶大和北方支派雙方的支持。希伯侖位於猶大山地的中央,是當地最重要的城鎮之一。它大約在耶路撒冷南面二十哩。進一步資料,可參看二章1節的注釋。──《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希伯侖是大衛受膏為王的地方(4),也是押沙龍的出生地,現在成了押沙龍的總部。這次叛亂發動於南方,後來示巴(20)和耶羅波安(王上十一26)的叛變,都發動於北方。――《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顯然事前已作了一番周密的安排,以致探子的報信能喚起百姓的支持。――《串珠聖經注釋》

         ●「探子」:「四處探勘」、「刺探」。意思應該是「密使」。――《蔡哲民查經資料》

  打發探子。特務們被派到遍地的戰略地點,傳達他們所喜愛的共謀背叛的消息。為這次謀反所做的精心準備雖沒有詳細說明,但是顯然這陰謀是認真地通盤考慮過的。在發出給定的信號之後,遍地的探子們就會宣佈押沙龍的加冕禮已是既成事實了。──《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1「押沙龍在耶路撒冷請了二百人與他同去,都是誠誠實實去的,並不知道其中的真情。」

         “誠誠實實”。直譯作:正直;即無知地。――《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二百人」:這些人大概是顯赫家族的成員,深具影響力。

          他們以為只是應邀赴獻祭的筵席,誰知被押沙龍利用作為宣傳;他們若變節,就更助押沙龍一臂之了。――《串珠聖經注釋》

         從耶路撒冷去的「二百人」(11),可能都是身居要職的顯要人物。他們不知不覺地被當作人質,既可以壯大押沙龍的聲勢,也可以讓耶路撒冷的人心浮動,這一招非常厲害。──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誠誠實實」去的:「單純地」、「純真地」。

         ◎「二百人與他同去」:這兩百人顯然變成押沙龍的人質。――《蔡哲民查經資料》

  誠誠實實去的。陪伴押沙龍的那200個無辜的人可能是身居要職的顯要人物。一到希伯侖,押沙龍就希望使他們歸順,從而他們就能發生對他有利的強大影響。否則,要是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他也能防止他們進行任何反對他的努力。──《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2「押沙龍獻祭的時候,打發人去將大衛的謀士基羅人亞希多弗,從他本城請了來。於是叛逆的勢派甚大,因為隨從押沙龍的人民,日漸增多。」

獻祭」這些祭和撒母耳記上十8一樣,很可能也是最通用的祭之二:燔祭和平安祭。前者經常與祈求有關,後者則在節日喜慶時,提供在主面前進行團體性筵席的機會。獻祭的宗旨應當是王權的創立,甚或針對大衛的軍事行動。一方面祈求神的祝福,另一方面則是預備押沙龍與出席者設立聯盟的筵席。

「亞希多弗」大衛的首席顧問之一亞希多弗,在此初次出現。十一章3節的注譯提到過他可能是拔示巴的祖父。在王權若非承襲就是在戰場贏取的王國中,顧問對於提供老練、明智、得體的策略和見解,有莫大的幫助。這些人經常被冠以大臣、首相、王室管家等職銜,負起王國行政的很多重責。這時代的以色列君王還未設立這些職位,亞希多弗亦從無出現于他大臣的名單中,然而他身為王的參謀,必曾參與這些事務。

「基羅」雖然有些學者將亞希多弗的家鄉,考證為希伯侖西北五哩的賈拉廢墟(Khirbet Jala),它可能是在西南面一點,接近底璧的位置。這城是猶大支派的屬地(書十五51)──《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亞希多弗”不再作大衛的謀士,可能由於大衛苦待他的孫女兒拔示巴(一一3;二三34)――《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亞希多弗以足智多謀著稱(31節;十六20~23;十七11423),是拔示巴的祖父(十一3;二十三34)。他介入押沙龍的叛亂,為之策劃,當令大衛十分傷心(參詩四十一9;五十五12~13)。大衛祈求神使此人的計畫不能實現(31)。後來神聽了他的禱告。押沙龍事敗被殺(十八9),亞希多弗見計不從,也回家鄉自縊而亡(十七23)――《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基羅人亞希多弗」:拔示巴的外祖父(2334)。基羅位於猶大山地,離希伯侖八公里(五英里)

          作為大衛的謀士,亞希多弗應在京城,但竟從本城出來加入押沙龍的叛變行列,可見他早有預謀。有學者認為他之所以變節是因不滿大衛為他外孫女之緣故犯了姦淫與殺人大罪,使他家族蒙上污點。――《串珠聖經注釋》

         亞希多弗:押沙龍成功地贏得以色列全地最出色的謀士,確保將他的叛亂推向成功。果然,他提供了出色的計謀,給押沙龍決定性的幫助(1620~23171~3),對亞希多弗離棄大衛的理由聖經給予沉默,或許是因為大衛玷污自己的孫女拔示巴之事受了衝擊,參與了此次叛亂(112~52334)。結果他是因個人恩怨而背叛大衛,大衛則因受情欲的迷惑犯了罪,在最緊要關頭失去最信任的人(4195513)。同時亞希多弗認識到自己在押沙龍集團內沒有價值後便自殺(172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亞希多弗是「大衛的謀士」(12)、拔示巴的祖父(二十三34)。他足智多謀,幫助押沙龍策劃叛亂,令大衛十分傷心而震驚(詩四十一9;五十五12~13),只能求神使他的計謀落空(31)──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獻祭」(12)可能一面是還願,一面是宣告登基作王。──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獻祭」:可能一面是還願,一面是登基作王的宣示。

         ●「謀士」:「諮詢顧問」。 1623  171~4

         ●「基羅」:位於希伯侖以南。

         ●「亞希多弗」:字義是「我兄弟是笨蛋」。這對謀士而言,是個很諷刺的名字。他應該是拔示巴的祖父 2334  113

         ●「勢派甚大」:「強壯的」、「強大的」。

         ◎顯然亞希多弗是一開始就參加叛亂,很可能押沙龍的計畫都是亞希多弗幫忙擬定的。至於亞希多弗為何要協助押沙龍?有人猜測可能跟烏利亞事件有關,不過我們無法確定這是否是真。――《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希多弗。他因大衛錯待他的孫女拔示巴的個人恩怨而與大衛疏遠了(見《祖知》735)。他的兒子以連(撒下2334)是拔示巴的父親(撒下113)。亞希多弗無疑是叛亂陰謀的同黨。他在煽動希伯侖的叛亂中足以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確保為押沙龍的加冕禮所做的各種事項都準備就緒。

  基羅。希伯侖西北偏北61/2英里(10.4公里)的一個城鎮(1551),現在是Khirbet Jâlā

  勢派甚大。在舉辦宴會的時候,必要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了。亞希多弗加入叛亂的同盟會吸引許多有勢力的人支持,並且會使押沙龍的事業看上去必定成功。有些人相信詩419暗指的就是亞希多弗。──《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3「有人報告大衛說:以色列人的心都歸向押沙龍了。

         ●「以色列人的心」:此處應該是泛指包含以後南北國的整個以色列。――《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十五13~16大衛聞變而遁:對大衛來說,堅守耶京不是上策,因京城內可能會有叛臣,會把他交在押沙龍手中,故急須逃離京城,以策安全。他的計畫得到臣僕的支持。――《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十五13~18大衛逃跑原因:大衛一接到押沙龍背叛的消息之後便逃亡。因為:①大衛覺察到他們的叛亂是神借著拿單預言對他的懲罰(121011);②不願意聖城耶路撒冷捲入戰爭的災禍之中。現在大衛因為自己的罪再一次開始流浪和避難的生活。即使位於榮耀之位的人,罪都可以暫態間把他拖向流浪者的境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五14「大衛就對耶路撒冷跟隨他的臣僕說:我們要起來逃走,不然都不能躲避押沙龍了。要速速地去,恐怕他忽然來到,加害於我們,用刀殺盡合城的人。

         大衛為了保存性命而逃亡,同時也恐怕留在耶路撒冷會導致全城受到攻擊。他希望可以避免內戰和流血的衝突。不過,他既然留下十名妃嬪來看守王宮(16節;一六2122),顯然仍預期要返回耶路撒冷。――《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為避免戰爭流血,決定暫逃以避其鋒,但在京城留下妃嬪十人照料王宮,還有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24~29)、戶篩等親信(30~37)。這些妃嬪後來為押沙龍公開親近,應驗了拿單的話(十二11;十六2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我們……都不能躲避:大衛這麼說的理由是想到了2年來軟禁的押沙龍(132021311424)會展開殘忍的復仇攻勢。但這背後,有懲罰惡人的神公義的工作。神通過頑惡的人使大衛蒙受痛苦和失意,叫他自覺醒悟自己的罪(1514~19)――《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得知押沙龍叛亂,第一個想法就是放棄耶路撒冷,避免神的百姓死于內戰(14)。他是管理「耶和華民以色列的君」(21),知道神才是以色列真正的王;使他登上寶座的是神(8),使他國位堅定的也是神(16)。既然神應許使他的國位「必堅定,直到永遠」(16),神自己會負責成就,不必人憑著血氣的去爭奪。因此,大衛果斷決定「逃走」(14),寧可放棄權力,也不能讓神的產業受損。──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的生命在登上寶座後出現了許多破口,越到晚年、破口越大。但神不允許合神心意的大衛晚節不保,所以允許難處在大衛身上接二連三地發生,要藉著難處將大衛「修理乾淨」(約十五2)、使他的「靈魂蘇醒」(詩二十三2)。因此,雖然這是大衛所面臨的最大危機,但卻使他立刻蘇醒過來,擺脫了靈裡長期的無精打采和優柔寡斷,重新恢復了果敢迅速的行動。──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擔心押沙龍會「用刀殺盡合城的人」(14),表明他非常瞭解押沙龍的心狠手辣,但卻因著體貼肉體的感情,沒有及時管教,釀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作父母的光是瞭解孩子並不夠,重要的是按照真理管教孩子。──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跟隨他的臣僕」:應該是大衛的官員們。

         1514 大衛判斷自己沒有能力與押沙龍抗衡,而且他也怕押沙龍會殘忍的殺光耶路撒冷城的百姓。由此也可以看出大衛心目中的押沙龍是怎樣的一個人。怎樣的一個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我們要逃走。這個決定是明智的,因為大衛此刻對這場危機毫無準備。在他所面臨的極大危險中,大衛擺脫了壓在他身上的無精打采和優柔寡斷,似乎重新恢復了他早期的果敢迅速的行動。結局證明這一做法是正確的。亞希多弗(撒下1712)和戶篩(撒下177~13)都承認延遲就會致命,而且押沙龍獲得成功最大的希望就是採取直接的步驟對付大衛。通過這次逃亡大衛給了自己準備好防禦的時間,也給了百姓時間思考他們的路線。一場長久內戰的慘事就這樣避免了。

  殺盡合城的人。大衛擔心他在此刻不能成功地守住耶路撒冷。城內的不滿,或許甚至他自己家中的不滿都可能改變局面使事態急轉直下。城中不會有像受到外敵進攻那樣可以預料到的團結精神。要來進行襲擊的是他親生的兒子,並且無疑城內有他兒子的許多支持者。──《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4  大衛害怕了嗎?他敵不過自己的兒子?還是……】大衛為甚麼不能平定這一場叛亂?他選擇逃跑有幾個原因:(1)叛逆的勢力甚大(1510~13),不容易被制伏。(2)他不願聖城因戰爭被毀滅。(3)他不願傷害兒子,仍然眷念他。――《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5「王的臣僕對王說:我主我王所定的,僕人都願遵行。

         ●「所定的」:「選擇」。――《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十五16「於是王帶著全家的人出去了,但留下十個妃嬪看守宮殿。」

妃嬪看守宮殿」君王的婚姻往往是他權力的反映,也是政治或經濟聯盟的代表。由於這些婚姻是以國家名義建立,王位易手之時,新王有責任接管舊王禁宮。如此條約的履行才不會有中斷的現像。大衛所留下的妃嬪可能來自耶布斯人(見五13)或希伯侖支持押沙龍的家族。──《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十個妃嬪留在宮殿:因為:①軟弱的女人們如果一同參加逃難,會帶來速度減慢等各種不便;②有必要保護並管理大衛王宮的器具。但這終究是神為了使(1211)的預言成就(1620~22)――《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留下十個妃嬪看守宮殿」(16),是因為沒有想到從小熟讀律法的押沙龍,竟然會在亞希多弗的教唆下肆無忌憚地亂倫,結果應驗了神的預言(十二11~12)。我們有時以為瞭解自己的孩子、以為孩子從小就熟悉聖經,但我們並不瞭解孩子周圍的朋友。人裡面深處的肉體一旦被環境所引動,什麼樣的惡事都可能做出來。因此,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敬畏神、建立與神真實的關係,讓聖靈來帶領孩子。──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帶著」全家的人:「跟在他腳後」。

         ◎看不出為何大衛留下十個妃嬪看守宮殿,不過後來卻導致 1211~12的預言實現。――《蔡哲民查經資料》

  看守宮殿。表明大衛希望能回來。──《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7「王出去,眾民都跟隨他,到伯墨哈,就住下了。」

         “伯墨哈”。直譯作:最遠的房子。――《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伯墨哈:指“距離遙遠的宮殿”的意思,這可能是位於大衛城東側,汲淪溪前(23)的別宮。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伯·墨哈」(17)的字義是「遠方的房子」,可能是耶路撒冷城最週邊的房子。大衛沒走出幾里路,還沒過汲淪溪,在此稍作停留,以點算有多少跟隨者。──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伯墨哈」:字義是「遠方的房子」。詳細地點不明,很可能是耶路撒冷城最週邊的房子。

         ●「就住下了」:「停留」、「停在」。――《蔡哲民查經資料》

  到了最遠的房屋[伯墨哈]字面意義是“遠方的房屋”,可能是在穿越汲淪溪前的最後屋舍之一。有人認為指的是一個固有名稱,所以將這一子句譯為“伯墨哈”。這無疑是一段足夠遠的距離,既可以保證王的安全,又提供一個休息並召集可用軍隊的機會。──《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7~18“伯墨哈”在耶京郊外不遠處。有的譯本作“在離城不遠的某處”,或“在最後一座房子”,無“伯墨哈”字樣。這些從大衛面前走過去的都是他的功臣老將(參八18),大衛顯然在集結仍忠於他的力量,作平亂的準備。――《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到伯墨哈,就住下了」:可譯作:在稍遠的地方就停下來了。這地大概在耶京東面邊緣,靠近汲淪溪(23)

          大衛在此稍作停留,以點閱跟隨者。――《串珠聖經注釋》

<syncBible ref=撒下15:17-18>

【撒下十五17~18  大衛軍中也有外族人嗎?】大衛軍中有許多非以色列籍的忠心勇士。從非利士迦特城而來的迦特人,顯然是大衛逃避掃羅時所交的朋友。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都住在非利士人的境內。以色列人雖然應當除滅邪惡的仇敵,也應當歡迎對他們友善的外族人(參出239;申1019),極力教導他們順服神的重要。――《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8「王的臣僕都在他面前過去。基利提人、比利提人,就是從迦特跟隨王來的六百人,也都在他面前過去。」

基利提人、比利提人、迦特人」這些人不是正規軍人,而是以家臣身分服務大衛的雇傭兵。基利提人按考證是來自克里特島的移民。非利士人據信也是來自愛琴海這個區域,與他們有密切關係。比利提人只在這一類經文中出現,與基利提人有關。跟隨王來的迦特人可能是大衛作迦特王亞吉屬下時的軍旅(撒上二十七1~12),但也有可能不過是他登基後所組成的侍衛隊。這些軍人似乎全部都是非利士人或克裡特人。至於大衛撤出耶路撒冷時,所能召集的軍隊只有這些特種雇傭部隊(見:撒下八18),還是他們不過是軍團的一部分,經文並沒有交代清楚。──《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基利提人,比利提人:指侍衛隊長比拿雅率領的警衛兵(1818)。從迦特跟隨王來的六百人不是非利士迦特人,而是在大衛流浪時期就與大衛同行的600名隨從(撒上2313)。他們是誠實的人,情況越艱難,越自始至終保護自己的王。兄弟處於危難時,懂得看顧的人才是真正的信徒(62;腓2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基利提人、比利提人」(18)是大衛的衛隊(18),可能是來自克里特島和非利士的雇傭兵,是從非利士人之地「迦特」(18)招募來的。大衛逃離耶路撒冷時,神的百姓「以色列人的心」(6)大都因著自己的利益被押沙龍偷走了,只有這些沒有利害關係的外邦人還忠心耿耿地跟隨他,可見人心實在是不可靠的。──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這裡顯示大衛一出城就先停留,檢視、安排跟隨他的人。

         ●「過去」:應該是指渡過汲淪溪。

         ●「基利提人」:來自克里特島的移民,與非利士人有密切關係。比利提人也與基利提人有關。

         ◎「基利提人、比利提人,就是從迦特跟隨王來的六百人」:這些人是以家臣身分服務大衛的雇傭兵。跟隨王來的迦特人可能是大衛作迦特王亞吉屬下時的軍隊 撒上 271~12 ,也有可能是大衛特別組成的侍衛隊。這些人似乎全部都是非利士人或克裡特人。大衛撤出耶路撒冷時,所能召集的只有這些特殊傭兵部隊。――《蔡哲民查經資料》

  基利提人。這些人和比利提人都屬於大衛最信任的部隊並且組成了他的特別衛隊(撒下81820723;王上13844;代上1817)。他們可能是克里特島人和非利士人的雇傭兵(見第34頁;另見撒上3014的註釋;參結2516;番25)。有人基於拉斯珊拉泥磚認為基利提人是迦南人。這些與大衛在一起的人已經接受了以色列的信仰,並且是最忠於大衛的人。

  迦特人。600人是非利士城迦特的本地人,他們已經使自己與大衛聯合並且接受了希伯來人的信仰。他們顯然是受乙太指揮的(19)。──《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8~37忠心於大衛的人:有大衛的近身侍衛,並由乙太率領來自迦特的六百軍士(以上都是非利士人),和眾臣僕,祭司亞比亞他與撒督、他們的兒子,利未人,亞基人戶篩,都擁護大衛。――《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十五19「王對迦特人乙太說:你是外邦逃來的人,為什麼與我們同去呢?你可以回去,與新王同住,或者回你本地去吧!」

         雖然大衛不承認押沙龍是王,但鼓勵乙太留下來,與神所委任的任何一個王同在(比較一五2526)――《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本節至十六14記述一些支持和反對大衛的人與他的個別接觸。板蕩識忠臣,在國勢阽危之際,忠奸易辨。有忠貞如乙太的,願生死與共(19~23);有洗巴的乘人之危(十六1~4);也有示每,表現十分親押沙龍的感情(十六5~8)――《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乙太:大衛30勇士之一,本來是非利士人,後歸順以色列,定居在“基比亞”(2329)。逃來的人指乙太從本國非利士逃來,流亡在以色列居住的人。王同住:大衛為了使外邦人乙太不因為大衛家裡的分歧而陷入無辜的境地中,而派他到安全的地方去,等候戰禍過去為止,表示大衛對他的關心。大衛這樣的愛和關心表示,大衛是不依賴人的方法增強自己的實力,唯獨信靠神,信靠耶和華的人,在任何狀況中也不著急,首先考慮別人的平安和安全(2720~26)――《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迦特人」:迦特是非利士五大城之一,所以乙太是非利士人。

         ●「乙太」:字義是「和我在一起」。 182 中此人中此人被立為統帥與約押等人並肩率軍作戰。

         ●「外邦逃來的人」:「外國人,也是離開你本地的人」。

         ●「本地的人」:「全地」。――《蔡哲民查經資料》

  為什麼同去呢?。大衛真的關心這些來自非利士的外國人;他也在試驗他們的忠誠。現在是關鍵時刻,他只能留那些他可以完全信任的人與他同在。迄今為止這些人已經證明了他們的真誠。但是現在大衛要從事一場內戰,他可能不確定他們會不會繼續保持忠誠。──《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19~23外邦人也參與大衛的逃亡路程。這裡介紹了雖身為外邦人卻對大衛盡忠的乙太。這裡提及他的理由是:①他成為大衛的千夫長,在鎮壓叛亂時立功(182);②更重要的是大衛甚至把外邦人改造為有能力、忠誠的人。大衛之所以能得到像他那樣的忠臣是借著大衛超群的信仰和人格(2021)。在這一點上大衛預表耶穌基督使外邦人接受福音,是今日牧人帶領人走信仰之路的榜樣。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五20「你來的日子不多,我今日怎好叫你與我們一同飄流、沒有一定的住處呢?你不如帶你的弟兄回去吧!願耶和華用慈愛誠實待你。

         乙太既是雇傭兵,毋須效忠於大衛。――《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逃難,是因為神的管教;迦特人乙太是外邦雇傭兵,不需要跟隨大衛逃難受苦,所以大衛勸退外邦衛隊(20)──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的話既是出於關心,也是辨別他們的忠誠。雖然現在大衛是最需要衛隊保護的時候,但他卻單單倚靠神、不倚靠勢力,只有神交給他的人,他才可以使用。──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你回去吧。大衛對這些外國兵的關心得到了很好的回報。他仁慈地待這些人,就發現他們願意完全與他共命運。──《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1「乙太對王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又敢在王面前起誓,無論生死,王在哪裡,僕人也必在那裡。

         在哪裡……必在哪裡:乙太的告白與大衛的曾祖母“路得”的告白極其相似(11617)。即如同路得離棄自己平安的生活跟從拿俄米一樣,乙太也跟隨大衛,告白說要與他共生死。聖徒就要這樣執著於跟從神(514~16)。結果乙太純潔的忠誠被大衛所接受(22),後來對恢復大衛的王權作很大的貢獻(182)――《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越是善待這些外邦人,他們就越願意與他共命運。因為他們不但看到神對大衛的管教,也看到神對大衛的祝福。雖然大衛在失敗、受苦之中,但他們也清楚地看到神的旨意是在大衛身上,所以沒有見風使舵、投靠一時得勢的押沙龍。這些長期跟隨大衛的外邦人,都是有屬靈辨別力的人。「乙太」(21)後來被立為統帥,與約押等人並肩率軍作戰(十八2)──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押沙龍是親生兒子,卻要背叛大衛,這是神的管教;乙太是外邦人,卻對大衛絕對忠誠,這是神的安慰。神的手始終在那裡管理一切,讓大衛在被管教的過程中得著安慰,在被拆毀的過程中得著建立。因此,大衛情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裡,因為祂有豐盛的憐憫」(二十四14)──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押沙龍是親生兒子,卻要背叛大衛,乙太是剛來投奔的家臣,卻誓死忠心。大衛應該感慨良深吧!不過大衛其實也是個好長官,他也考慮乙太可能的包袱,甚至鼓勵他效忠新國王(那是他的敵人呢!)。這樣的特質也很吸引人為他效忠。――《蔡哲民查經資料》

  無論生死。乙太本人雖是新來的,卻宣誓絕對忠誠。大衛不能再要求什麼了。他知道這些人如有必要會與他同死。乙太的忠誠與路得的相似(11617)。──《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2「大衛對乙太說:你前去過河吧!於是迦特人乙太帶著跟隨他的人,和所有的婦人孩子,就都過去了。」

 

【撒下十五23「本地的人都放聲大哭,眾民盡都過去。王也過了汲淪溪;眾民往曠野去了。」

         “曠野”。在猶大,位於耶路撒冷和約但河之間。――《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汲淪溪為繞流耶京東面的小河,大半年乾涸,去橄欖山要先經過汲淪谷(30)。“曠野”指猶大曠野。――《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城中百姓對大衛的離去依依不捨。

          「眾民」:跟隨大衛的人。

          「過了汲淪溪。眾民往曠野去了」:他們走的路是過汲淪溪翻過橄欖山(30)下耶利哥及約但河谷。――《串珠聖經注釋》

         眾民:大衛的跟隨者們,即他的家族和隨行人員。汲淪溪是耶路撒冷和橄欖山之間的小溪(王上2371513)。在雨季有很急很強的湍流。但旱季,卻乾成像谷一樣的窪地。曠野從耶路撒冷北邊伯特利到耶利哥的路。大衛可以通過此路,過約旦河,到目的地瑪哈念(172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汲淪溪」(23)是耶路撒冷東邊的一條旱溪,旱季時是幹的。從耶路撒冷到橄欖山,要先經過汲淪溪谷。「曠野」(23)指猶大曠野,在橄欖山和約旦河之間。──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逃亡的路線是向東走過汲淪溪,翻過橄欖山,下到約旦河谷的耶利哥。一千年後,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也成為一個被拒絕的王(約十八1),沿著大衛的腳蹤過了汲淪溪,來到客西馬尼園禱告,要踏上為罪人捨命的道路。──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汲淪溪」:字義是「黑暗」,是耶路撒冷東邊的一條小溪流。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幹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十五23地理概況】大衛朝東出離耶路撒冷,橫越汲淪溪谷前往隔著山谷與耶路撒冷遙遙相對的橄欖山。他接而沿著耶路撒冷通往耶利哥的大道,朝東北方向巴戶琳前進,穿越經文稱為曠野的地區,直達約但河谷。他最後會在耶利哥的渡口橫渡約但河,北上瑪哈念。──《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五24「撒督和抬神約櫃的利未人也一同來了,將神的約櫃放下。亞比亞他上來,等著眾民從城裡出來過去。」

         關於“撒督”的祭司職任,參看第八章17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利未人將神的約櫃從城中抬出。大衛一定記得撒母耳時代以色列人抬著約櫃上前線打仗,強求勝利,以致約櫃被擄的事(撒上四3)。他明白神有祂的旨意(26),世事發展都在祂的掌握中,不可強求(25)。所以叫祭司撒督把約櫃抬回城中。――《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督……亞比亞他:撒督是亞倫的第三個兒子以利亞撒的後裔,亞比亞他的第四個兒子是他瑪的後裔,他們在大衛時代形成了執行祭司職務的兩大家族(817)<代上24章,祭司長職制度的變遷過程>――《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督、亞比亞他」(24)是兩位祭司長,他們年輕時就和大衛一起在曠野逃亡,現在和大衛一樣都老了。但他們都清楚地知道大衛是神的受膏者,所以情願放棄安逸的生活,跟隨大衛再度逃往曠野。──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督」:字義是「公義」,是屬於亞倫的兒以利雅撒家族, 亞倫的第十代子孫。

         ●「亞比亞他」:字義是「我父真偉大」,是屬於「以利」的後裔。――《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督也。撒督和亞比亞他是祭司長。當大衛逃亡時,祭司們計畫帶著神的約櫃與他一同逃亡。百姓看到約櫃很高興,因為他們認為這神聖像徵陪伴著他們會確保神的臨格與祝福,從而會保證最終的勝利。他們受到了信心與勇氣的鼓舞,而跟從押沙龍的人認識到這神聖的像徵不再與他們同在,就會受到懼怕與恐怖的打擊。

  亞比亞他。這位祭司後來在大衛年老的時候與亞多尼雅共命運,幫助他努力登基為王(王上17)。──《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4~25約櫃的角色】攜同約櫃是合理的一步,約櫃代表耶和華的臨在,因此被視為具有極大法力之物(有關約櫃在戰爭中意義的討論,見:撒上四3~7的注釋)。然而大衛卻能看出自己若是被神離棄,約櫃不但對他毫無幫助,可能更會構成危險。此外,將約櫃留在耶路撒冷對他可能還有利益,因為它能掩護撒督、亞比亞他,和眾祭司的間諜活動(撒下十五35~36,十七15~16)──《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syncBible ref=撒下15:24-25>

【撒下十五24~25  祭司和利未人對大衛是真心還是假意的?】祭司與利未人也忠於大衛。――《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4~29通常大衛軍隊出征必有約櫃同往,這次大衛棄城而逃,約櫃自然也跟隨著他。但對大衛來說,約櫃是否在身邊不是得勝關鍵,至要緊是神的旨意。另一方面,約櫃留在京城有實際的功用,侍候的祭司可作內應,俟機通風報信。——

《串珠聖經注釋》

         約櫃返還:過汲淪溪後大衛使祭司長撒督和亞比亞他抬著約櫃與亞希瑪斯,約拿單一同回到耶路撒冷。大衛這種處事方法出自他相信神必然會使自己回到存放約櫃的耶路撒冷的信念(25)。大衛在生命受到危險時堅信神會眷顧他,而泰然處置(35;來111)――《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24~29這一段看出大衛的兩種心情,一面他把自己交給神,一面又積極的布置人馬,要掌握整個叛亂的局勢。或者這樣的心態才是我們面對困難時最好的心態,不完全靠自己,也不是都不努力。――《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十五25「王對撒督說:你將神的約櫃抬回城去。我若在耶和華眼前蒙恩,他必使我回來,再見約櫃和他的居所。」

         若……蒙恩:雖然約櫃是神同在的像徵,但對於沒有從神蒙恩的人,神降下震怒來(撒上43~11)。因此正受神懲治的大衛認為即使自己跟著約櫃,也不能躲避不受懲戒。並且大衛堅信自己所受的終必結束,會再次回到耶路撒冷。大衛相信神必賜恩典。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在撒母耳的時代,以色列人抬著約櫃上前線,強求得勝,結果約櫃被擄(撒上四3)。因此,大衛降服在神面前,寧願神憑著自己的意旨待他(26),也不肯用抬走約櫃的方法來強求神的同在、贏得百姓的擁護。他在被追趕的過程中,已經學到了一個重要的屬靈原則:不能要求神跟著人走,而是人要跟著神走。因此,大衛不肯讓「神的約櫃」(25)跟著自己逃走,而是相信神若許可,祂自己「必使我回來,再見約櫃和祂的居所」(25)。因為「救恩屬乎耶和華」(詩三8),而不是屬乎約櫃,也不是屬乎教堂、聖經、十字架;人不必憑血氣為神出頭,神自己會對付那些藐視祂的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難處叫大衛的裡面明亮了,叫他重新看見神的手,甘心接受神手的對付。但是,大衛並不是消極、勉強地把一切難處都當作是神的對付,而是先借著禱告認識神的旨意:「主啊,如今我等什麼呢?我的指望在乎禰!求禰救我脫離一切的過犯,不要使我受愚頑人的羞辱」(詩三十九7~8),然後才降服在神的對付面前:「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禰,我就默然不語」(詩三十九9)──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帶約櫃一同出亡是合理的,因為約櫃代表耶和華的臨在,因此被視為具有極大法力。但大衛卻看出自己若是被神丟棄,帶著約櫃也沒有幫助。我們自己會在意是不是有「聖物」相隨嗎?――《蔡哲民查經資料》

  將約櫃帶回去。大衛明白只有約櫃並不能保證勝利。在以利的日子約櫃曾被帶到戰場與非利士人作戰,但是卻被擄了,以色列人也失敗了(撒上43~11)。大衛知道除非他的心和百姓的心是正的,否則約櫃帶來的不會是勝利反而是災難。約櫃應該在耶路撒冷而不是與他一起逃亡。

  我若蒙恩。成功與獲勝的秘決並不在於有約櫃同在而是在於順從和神的恩眷。──《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5~26試驗神的恩寵】以色列人相信從人生際遇的順逆,就能看出他是否蒙神恩寵。因此大衛王被逐出耶路撒冷,幾乎可以被形容為神明的裁判。他的話顯示他寧可將事情交托給神。大衛沒有忘記十二章10~12節中拿單的判語,也不能肯定這些事件是否對他罪行的審判。大衛所靠的是撒督先見之能,從耶和華處得悉他至終的命運(參較掃羅所用的,則是隱多珥的交鬼婦人;撒上二十八3~8)。馬里一個先知文獻警告將有叛亂,並且說明君側必須多有可靠的臣僕。大衛希望聽到的,可能是這一類的信息。──《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十五26「倘若他說,我不喜悅你,看哪,我在這裡,願他憑自己的意旨待我。

         可以看出大衛在逆境中也順從神旨意的,無私、純潔的信仰。我在這裡:如果這句話與大衛的犯罪聯繫看的話,其意思是“該死的罪人在這裡”(125),或者是“該受如此懲戒的罪人在這裡”(513)。大衛承認自己的罪,徹底順從神的旨意。在神面前的謙虛和對神旨意的順從是信徒當效法的榜樣(撒上1522;徒529)――《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對於這次逃亡不但沒有懷恨在心,反而降服在神的對付之下,相信「救恩屬乎耶和華」(詩三8)。在自己的兒子和百姓的攻擊面前,他對神的信靠一點沒有動搖:「雖有成萬的百姓來周圍攻擊我,我也不怕」(詩三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願他憑。大衛承認他曾犯了罪嚴重得罪了神,而且臨到他的這場動亂部分是他犯罪的結果。他願意接受耶和華對他的任何懲戒,完全順從神的旨意。──《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7「王又對祭司撒督說:你不是先見嗎?你可以安然回城。你兒子亞希瑪斯和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都可以與你同去。」

         你不是先見嗎:可視為:“你這先知啊”單純的稱呼。大衛此話是提醒撒督作為祭司長,具有通過烏陵和土明預言的特殊身分,大衛使撒督回想起自己的身份,指出明知神旨意(大衛必能回來)的人,為什麼還參加我的流浪生活呢?帶著責備的話語<撒上9章,先知和先見>――《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你不是先見嗎」(27),潛臺詞可能是:「你不是一個觀察敏銳的人嗎」?所以大衛讓兩位元祭司回去,監視押沙龍的動態。──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你不是先見嗎」:原文是一個疑問詞字首再加上「看」,可能應該翻譯成「你明白嗎?」、「你瞭解嗎?」,而非說撒督是先知之一。

         ●「亞希瑪斯」:字義是「我兄弟是怒氣」。

         ●「約拿單」:字義是「耶和華已給與」。

         ◎此處大衛要兩個祭司回去,並讓他們的兒子當間諜,調查押沙龍的動態。此處似乎撒督已經是領袖了,因為大衛主要是對撒督發言。――《蔡哲民查經資料》

  先見。先見是由神指定來教導百姓的(見創207的註釋;參撒上99)

  回城。作為大衛的朋友,撒督在那裡會對他有極大的幫助。

  亞希瑪斯。祭司們的這兩個兒子在傳達關於耶路撒冷城的事務的消息上會有無法估價的幫助(3536)。──《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7~37  周瑜打黃蓋的計謀,原來中外皆有……】大衛需要在押沙龍朝中安置間諜,好得知押沙龍的計謀。他差派戶篩去押沙龍那裡,佯裝背叛大衛,並出主意破壞亞希多弗的計劃。亞希多弗是押沙龍的謀士,也是拔示巴的祖父。──《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8「我在曠野的渡口那裡,等你們報信給我。

「曠野渡口」所指的,是耶利哥附近可涉水渡河的地點,距離耶路撒冷約有一天的行程。與其踏出完全離開王國之像徵性的一步,大衛計畫在約但河西岸,距離流入死海之河口約四哩處紮營。他可以在此休息,等待耶路撒冷形勢如何發展的消息(見:撒下十七16)──《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曠野的渡口”。若有需要,他們可以從那裏渡過約但河。――《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曠野的渡口”指吉甲附近過約但河的渡口。情勢如果危急,大衛一行便立刻渡河。――《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曠野的渡口:約但河的渡口,大衛後來在這附近的河邊受亞希瑪斯和約拿單的報告(1820),這渡口是重要的軍事要塞(328)――《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曠野的渡口」(28)原文是複數,可能是吉甲附近約旦河的幾個渡口。大衛在那裡等候,如果情況危急,便立刻渡河。──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曠野的渡口」:應該是指位於吉甲、耶利哥附近,可涉水渡過約旦河的地點。該處距離耶路撒冷約有一天的路程。原文是複數。該處有幾個渡口。――《蔡哲民查經資料》

  平原[渡口]字面意義是“淺灘”。解釋為“平原”來自希伯來文聖經的旁注,也是古版本的解釋。耶利哥東南的約但河有許多淺灘。大衛會等待,預備過河。他只聽到了叛亂的簡要彙報,更進一步的計畫必須等候更多的消息。──《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29「於是撒督和亞比亞他將 神的約櫃抬回耶路撒冷,他們就住在那裡。」

 

【撒下十五30「大衛蒙頭赤腳上橄欖山,一面上一面哭。跟隨他的人也都蒙頭哭著上去。」

         橄欖山」古代地名所指的是如今已不復存在的地標或小徑,是時常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本節的地名可能是指橄欖山(見:亞十四4),但也有可能是指橄欖山三個山脊中一個山腰上通往東北的一條路徑。距離耶路撒冷城牆不到一哩。──《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蒙頭赤腳”為哀慟的表示(看斯六12;賽二十2~4;耶十四3~4)――《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蒙頭、赤腳而哭是悲傷、舉哀的表現。(見斯41; 結2417)――《串珠聖經注釋》

         蒙頭赤腳……一面上,一面哭:這種舉動是極大的悲傷、羞辱和痛苦的表示(194;斯612;賽202~4;耶143;結2417)。大衛可能是因著自己的罪招致神的懲治,即因押沙龍的反叛而感到痛苦。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蒙頭赤腳」(30)是在神面前悔罪、舉哀。大衛並沒有故作剛強、鼓舞士氣,而是將自己赤露敞開在神面前,承認「有無數的禍患圍困我,我的罪孽追上了我,使我不能昂首;這罪孽比我的頭髮還多,我就心寒膽戰」(詩四十12)──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東邊。

         ●「蒙頭赤腳」:哀痛的表現,像送葬的樣子。

         ◎即使是出亡,大衛王也不需要蒙頭赤腳走山路。顯然大衛王並不忌諱讓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給他的隨從們看。――《蔡哲民查經資料》

  蒙頭。極度悲慟的標誌(見撒下194;斯612;耶1434)

  他們都哭著上去。對大衛和跟從他的人來說,這是黑暗時刻。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家,為自己的性命逃亡。沒有一個人能預知將來。他們只能看到更深的陰影和更大的悲哀在前面。──《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30~37在痛苦中祈禱:記載了當大衛邊哭邊經過橄欖山頂時,受到其朋友兼謀士戶篩來訪的事。這時大衛吩咐戶篩進入耶路撒冷,託付他看破亞希多弗的計謀(34)。像這樣大衛在逃亡的急難情形中也開始設定作戰計畫,並且持續向神禱告(31)。大衛的這種沉著和成熟的信仰最終使他取得最後的勝利。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五31「有人告訴大衛說:亞希多弗也在叛黨之中,隨從押沙龍。大衛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使亞希多弗的計謀變為愚拙。

         “亞希多弗”:看12節注。――《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這裡提及亞希多弗,可以看作:①為介紹戶篩對抗他而為大衛爭戰事蹟的引言;②進一步暗示亞希多弗和戶篩 之間發生的事(171~14)。耶和華啊…變為愚拙:雖然很短,但大衛的這個禱告有極大的能力,藉著亞希多弗的謀略被戶篩的計策擊敗來得到應允(171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亞希多弗」(31)足智多謀,又很瞭解大衛,向他「以惡報善,以恨報愛」(詩一百零九5),是大衛最意外、也是最危險的敵人,所以大衛說:「不料是你;你原與我平等,是我的同伴,是我知已的朋友」(詩五十五13),並且向神祈求:「求禰把我隱藏,使我脫離作惡之人的暗謀和作孽之人的擾亂」(詩六十四2)。但神能使人最聰明的計謀「變為愚拙」(31),所以大衛剛禱告完,就看到「亞基人戶篩」(32)來迎接自己,他的禱告立刻蒙神應允了。──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變為愚拙。亞希多弗是一個能幹而老謀深算的謀士,但是耶和華比人強大,能使最聰明的計謀歸於無有。──《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31~32亞希多弗的背叛有戶篩的忠誠來平衡,戶篩留在耶路撒冷作大衛的密告者,是大衛第31節之禱告蒙應允的開始(另參看一七14)――《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下十五32「大衛到了山頂敬拜 神的地方,見亞基人戶篩衣服撕裂頭蒙灰塵來迎接他。」

         山頂敬拜神的地方」這個崇拜地點聖經從前沒有提及過,大概是指某個傳統的露天祭壇或荒廢的神廟。有人認為此地就是挪伯(撒上二十一1,二十二19),但這看法不能肯定,再者,學者一般相信挪伯應該在北面更遠的地方。──《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亞基在以法蓮支派境內(書十六2)。戶篩是大衛的“朋友”(37節;代上二十七33),有若今天的“資政”或“顧問”。大衛叫他回城去破壞亞希多弗的計畫。――《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亞基人戶篩」:亞基在以法蓮屬地南界地方,戶篩是大衛的朋友(37),他的出現表示大衛的祈禱(31)得蒙應允,能使亞希多弗的計謀受阻撓(177)――《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到了:如同KJV所述應譯為“大衛到了山頂,敬拜神時”(When David was come to the top of the mountwhere he worshipped God),本文中的敬拜神的地方是大家公認的神受敬拜的橄欖山山頂。同時這裡指的“敬拜”應理解為祈禱的含義而不是祭祀(1613)。這地方是人員稀少的地方,是能與神進行安靜交通的地方<11章,正確的祈禱生活>。耶穌也喜歡這些地方,大衛可能在此地將自己痛苦的內心向神述說,這時,神作為應允賜給他出眾的謀士“戶篩”,代替叛變者亞希多弗。神不會掩面不顧屬神子民的懇求(5015),並在必要時施下恩典(416)。亞基人戶篩“以力”是甯錄建設的四個城邑中的一個(1010),位於巴比倫東南側160km的地方。據判斷“戶篩”可能是在約書亞時代(B.C.15世紀),從以力遷到巴基斯坦的,到伯特利附近地方來生活的後代(162)――《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到了山頂、敬拜神的地方」(32),意思是「大衛到了山頂,在那裡敬拜神」。在那裡,神用「亞基人戶篩」(32)來回應大衛的禱告。「亞基」位於以法蓮支派境內(書十六2),「亞基人戶篩」是大衛的朋友(代上二十七33),他就是神為了「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34)而預備的。──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到了山頂、敬拜神的地方」:橄欖山頂是否有敬拜神的地方,還有不少爭議,不過此處主要是說大衛在山頂敬拜神。

         ●「亞基」:字義是「冗長」。在以法蓮支派境內 書 162

         ●「戶篩」:字義是「匆忙」。――《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基人戶篩。戶篩的出現似乎是對大衛祈禱的立即應允。──《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33「大衛對他說:你若與我同去必累贅我。」

         ●「必累贅我」:「成為我的重擔」。――《蔡哲民查經資料》

         你……累贅我:大衛的此番話語裡面含有雙重含意:①從巴西萊的話(1935)來看,可能當時作為老年人的戶篩與大衛同行的話,彼此都會有不便的事實;②包含著能與亞希多弗相媲美的謀士戶篩,作為提供情報及押沙龍勢力的破壞者滯留在耶路撒冷比跟隨大衛更有益的意思。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五34「你若回城去,對押沙龍說:王啊,我願作你的僕人。我向來作你父親的僕人,現在我也照樣作你的僕人。這樣,你就可以為我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

         你……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這個預言在171~14中戶篩通過假計謀被押沙龍接納而成就。這段經文給我們留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謊言”確實作為善的目的被使用時,在神面前是否也認為是正當的(24~6)。某些人主張,根據情形撒謊也是必要的,但在聖潔的神的寶座面前,無論什麼理由,虛假的就是虛假的<撒上164,聖經和情境倫理>――《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你若回城去。戶篩來是要與大衛共命運,但是如果他回到耶路撒冷去服務押沙龍的話,就會對大衛有極大的幫助,盡他所能做的使亞希多弗狡詐的計謀歸於無有。──《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35「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豈不都在那裡嗎?你在王宮裡聽見什麼,就要告訴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

  在王宮裡聽見什麼。有大衛的朋友戶篩作押沙龍的謀士,就可能給大衛傳遞最重要的保密信息。──《SDA聖經註釋》

 

【撒下十五35~36大衛指定的聯絡人:①戶篩;②撒督,亞比亞他;③亞希瑪斯,約拿單;④大衛。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十五36「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也都在那裡。凡你們所聽見的,可以托這二人來報告我。

 

【撒下十五37「於是大衛的朋友戶篩進了城;押沙龍也進了耶路撒冷。」

         追趕大衛的押沙龍和保護大衛的戶篩同時進了城,同時顯明了神的管教和保守。雖然大衛狼狽逃離了聖城耶路撒冷,有許多人議論他說:「他得不著神的幫助」(詩三2),但神借著忠誠的外邦衛隊、祭司和戶篩,一路安慰、扶持大衛,堅定了大衛的信心,讓他在逃難中也能高唱:「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詩三3);在曠野裡也能宣告:「我用我的聲音求告耶和華,祂就從祂的聖山上應允我」(詩三4)──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做王之前最大的功課,是學習順服神、倚靠神、認清肉體的本相。大衛做王之後最大的功課,是學習順服神、倚靠神、脫離肉體的轄制。因此,大衛的一生都在被人追趕,坐上寶座之前是被掃羅追趕,坐上寶座之後是被押沙龍追趕。從地上看,是嫉妒他的人在追趕他,是自己的兒子在追趕他;但從天上看,卻是選召他的神在那裡追趕他,要把他趕進合神心意的地步裡去。──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每一位被神選召的信徒的人生,也都是被追趕的人生。我們如果在神的追趕中降服下來,用信心和順服來回應神在我們身上的管教,我們屬靈的生命就能不住地被神煉淨,不斷地長大成熟,最終「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彼後一11)──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的「朋友」:可能是一種「官職名」,一般猜測是類似「資政」、「顧問」一類的職位。 代上 2733 稱他為「王的陪伴」。

         ◎有些注釋書提及大衛其實擁有軍隊領袖、宗教領袖的支持,相較於押沙龍用心思騙人擁護他,大衛是鼓勵人離開他、逃離災禍。即使押沙龍佔領京城,大衛還是掌握實際的王權。――《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十五章】基督徒彼此的交通乃是根據於和基督的關係。你的交通是憑著人,就不是持定元首,你的交通就不過是押沙龍和人的交通。像押沙龍和人那種的交通,把大衛和以色列人分開了,這不是持定元首,不是正常的交通。

 

【思想問題(15)

 1 本章2~12節記載了押沙龍所犯的罪。比起他以前的表現,這些罪有何分別?有何相同點?這對你有什麽提醒?

 2 押沙龍的謀反應驗了先知拿單的預言(1210~12)。這事反映了耶和華的什麽特性?

 3 乙太對大衛的忠心對你工作與事奉的態度有何提醒?

 4 在危難之中,大衛仍堅信約櫃並不代表神的保守。你對神的信心是否系於外在的事物或禮儀?

 5 由本章看來,大衛對神的主權與人的行動有何看法?參14 25~29 30 34~36節。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