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二章短篇信息 目錄: 第二章
大衛凡事求問神(陳則信) 作王的道路(二章)(王國顯) 從撒母耳記下看對與錯(二章)(劉銳光) 大衛作猶大王(撒下二1~11) (台北靈糧堂) 大衛家與掃羅家(撒下二12~32) (台北靈糧堂) 興衰交替(撒下二12〜32) (臺北靈糧堂) 恩言厚待人(撒下2章1至32節) (香港讀經會) 大衛家與掃羅家的戰爭(二1~32) (台北基督之家) 第二章 大衛凡事求問神(陳則信) 大衛凡事求問神(1~4節) 大衛離開以色列境,只為逃避掃羅之追趕。掃羅既死,回到故土,實屬當然,而且刻不容緩。但大衛布擅自行事,他要先求問耶和華。「我上猶大的一座城區可以嗎?」耶和華說:「可以。」大衛仍不貿然採取行動,再求問說:「我上哪一座城去呢?」等到耶和華指示他說:「上希伯侖去。」大衛才帶著他的家人和跟從他的人,都上那裡去了。 大衛為投奔迦特王之前,已經學凡事求問神的功課。但得到迦特王收留之後,就把求問神的功課遺漏了,直到亞瑪力人將大衛和跟隨者的眷屬統統擄走以後,大衛才再開始學習求問神。如今掃羅已死,看情形大衛是必須要回猶大地去了。但他因受了教訓和管教,就非求問神並得到指示,他就不敢憑自己而行動。但願我們一生一世常學習凡事求問神的功課。 大衛回猶大以後,猶太人來到希伯侖,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先前撒母耳曾奉耶和華的差遣,在耶西的眾子中膏了大衛,預定他為王(撒上十六章)。那次受膏是在神面前,蒙神揀選的受膏。現在他受膏是在眾人面前,猶大人同尊他為王。從第一次受膏到被尊為王,大衛經過多次爭戰,數不清的苦難,歷時甚久。這說明作王的生命,需要何等的忍耐。「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後二12);而在蒙恩的人的道路中,患難使人學忍耐(羅五3),難怪保留說,我正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因為我們正就讀于作王的學校。 大衛安慰基列雅比人(5~7節) 大衛得知,基列雅比人的勇士,走了一夜,將釘在伯珊城上,掃羅和他兒子的死屍取下,葬在雅比(撒上三十一11~13),就差人去嘉許他們,並奉耶和華的名祝福他們。因為他們的壯舉和義行,不單使掃羅和約拿單不再暴屍異城,並得以歸葬故土,也將以色列人所受的恥辱洗去了一部分,使仇敵不能過份自誇,大衛對基列雅比人之勇敢,非但不加罪責,反而替他們祝福。可見他的心胸仁厚寬大,這誠然是作王之所當有的度量。 押尼珥立伊施波設繼掃羅位(8~11節) 掃羅死後,其子懦弱無能,王朝大權落入元帥押尼珥的手中,倘若他自立為國,無人敢加攔阻。但他本傳統觀念,仍立伊施波設繼掃羅的王位,卻忽略了神已揀選大衛,代替掃羅。這說明了人的觀念往往跟不上神的心意,拘守遺傳的,必定頂撞神的旨意。在屬靈的事上,我們當棄絕人意,掙脫傳統的束縛,不承襲遺傳的衣缽,單純以神的旨意為依據,活在神今天的引導中,方能不重蹈押尼珥的錯誤。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法利賽人和文士,就是拘守古人的遺傳,而廢棄了神的誡命。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敬拜也是徒然(參馬太福音十五1~9)。今天在事奉上要討神的喜悅,就必須棄絕傳統,凡事尋求神的帶領,照著今日的引導,行在神的旨意中。 押尼珥之立伊施波設繼掃羅為王,固然是錯,而伊施波設之接受押尼珥的安排,也同樣是錯。他缺少自知之明,不自量力,徒然屍位。從任何角度來看,他都不配坐以色列的王位。他若不作以色列的王,也許不致招來死亡。伊施波設在位只兩年,縱令享受無窮,畢竟只有兩度寒暑,為此斷送性命,太不值得!哦,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更可悲的是,猶大家和以色列家,本應合二為一的,如今因著人的野心,藉傳統的助力,深深
了分裂的陷阱!使合一恢復倍加艱難,大衛甘願順服膏油,押尼珥和伊施波設步傳統之後塵,前者追求神的心意,後者單顧自身的利益。南轅北轍,怎能合一呢? 押尼珥輕啟戰端(12~17節) 猶大家和以色列家分立之後,一日,押尼珥率伊施波設的僕人,與約押所率大衛的僕人,在基遍池旁相遇。押尼珥竟提議,容兩邊的少年人起來戲耍。於是雙方各派出事兒人出陣,「彼此出頭,用刀刺肋,一同撲倒。」戰端起自戲耍,爭勝恥敗使戰爭升級,於是「…戰事兇猛!」那日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僕人面前!從這件事上暴露出憑血氣,屬天然的押尼珥是何等驕傲與不負責任,枉顧人的性命,輕啟戰端。押尼珥身為首領,應愛民如命,怎可以爭戰當做戲耍,以人命當作玩具呢?押尼珥得不到善終,是有因的。 單獨行動不足取(18~23節) 那場戰爭原本帥出無名,本應立即休兵。但亞撒黑不肯甘休,窮追押尼珥不捨,終至被押尼珥的強所刺透,倒斃路旁。亞撒黑之如此喪生,實在死得不值!倘若他在追趕押尼珥之先,與兩個哥哥商量,他們如果不是勸阻他,就是與他一同追趕,這樣就可免去單獨的失敗。但他仗著自己的腿快,竟一意孤行,一位只要將押尼珥殺死,就能一舉成名,功勳彪炳,長留青史,誰料他竟死於押尼珥的槍下!在爭戰中要能克敵致勝,最忌單獨行動,必須與同僚之緊密配合。教會是與惡魔爭戰,教會必須同心合意禱告,才能捆綁仇敵,這是不可忽略的原則。以為自己有大恩賜而單獨行動,往往是中途失敗,更談不上成功神的旨意了! 當亞撒黑窮追不捨的時候,押尼珥曾一再勸他停止追趕,無奈亞撒黑不肯善罷甘休,反以押尼珥為軟弱者,鍥而不捨。當押尼珥迫不得已轉身相向時,亞撒黑你前沖之勢太猛,反而來不及應付押尼珥之槍鐏刺入,他就如此喪命。不亦悲乎!這裡我們也可得一教訓,凡事當有節制,到了一個地步,就當適可而止,不可逼人過甚,使人無餘地可站,即使是本乎愛心的責備,也當有個限度。 不在追趕弟兄(24~29節) 當約押和亞比篩繼續追趕押尼珥到了薄暮時分,在通基遍曠野路旁,押尼珥站在一個山頂上,向約押發出一個沉痛的呼喊:「刀劍豈可永遠殺人麼?你豈不知終久必有苦楚麼?你要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哦!這呼喊豈不是今日之所需嗎?歷史上弟兄追趕弟兄,逼迫弟兄的事從未間斷。生命本同根,相殘無憐惜!這類事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但願我們都以父的喜樂為重,從一切爭端中出來,定意不再追趕弟兄。 戰爭告一段落(30~32節) 這場無謂之戰終告結束,雙方損失各有輕重之別,但無論哪一方的損失,都是弟兄的損失,是神家的損失,何等可惜!這場刀兵由押尼珥的一句話所挑起,說出了舌頭點燃了生命之輪,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雅三6)。求主使我們警醒,幫助我們,使能勒住自己的舌頭,免得我們落在虛偽的虔誠裡,欺哄自己的心。——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下》 作王的道路(二章)(王國顯) 第二章開始我們就看到大衛來到神的面前有一個求問,大衛在這一個時候的求問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掃羅已經死了,神所膏立的人衹有大衛,若按着人的想法,他就可以宣告一件事,『我現在要作王了。』但是,我們看見大衛沒有求問這件事。是在神面前求問,但不是求問神他是不是要作王。 寶貝的求問 我們曉得大衛受膏已經是很多年以前的事,在地位上他已經是一位王,但實際上他還不是一位王。現在那位好像是王的掃羅已經死了,現在他要作王,沒有人說不對。但是,我們看見大衛仍然在神面前等候神的時間。他清楚看見一件事,就是膏立他的是主,如果不是主自己來作成這件事,那就是他自己去作成。如果是他自己去作成,那麼他這一位作王就作得不太光明,因為沒有看見神的手。所以,我們看到大衛求問神的時候,衹是求問說,他上猶大的一個城可以不可以? 這個時候大衛仍在南地,就是在猶大的南方,靠近西乃的那一帶。現在他問神說:『神阿,我現在可以不可以往猶大的一個城去?我現在可以不必再流亡到外面了。我可以回家了,我可以往那一個城呢?』完全不是一位作王的尋求,他衹是在那裏尋求自己該去的地方。雖然,大衛知道他要作王,但是他並不自己去作王。如果他自己去作王,他就作自己的王。如果他在等候神讓他作王,他所作的乃是神所要他作的王。所以我們看見他現在作這樣一個請求實在是很有意思。 大衛已經學到一個功課,他不越過神的界線。他這樣請求的時候,神就給他一個答應。神說:『可以』。寶貝的就是在這裏,神既然說是可以,那我喜歡往那一個城就去那一個城啦。但是,我們看見大衛在這裏繼續地求問,『神阿,既然是可以,那麼我該去那一個城呢?』他不敢自己定規,他讓神來為他作定規。神就對他說:『上希伯崙。』我們感謝讚美神!希伯崙這個地方是亞伯拉罕進迦南以後長久停留的地方。 這一個地方從屬靈的意義上來看是很有意思,我們讀創世記時也稍微題到,希伯崙的意思其中的一個就是朋友,或者是友情。這一個友情是說到甚麼樣的友情呢?如果我們看到希伯崙的歷史,我們就看到這裏明明是指着亞伯拉罕跟神中間的那一個交通的感情。神和亞伯拉罕中間,他們交通到一個地步,神說亞伯拉罕是我的朋友。我們感謝神!希伯崙是一個與神交通到一個地步,人與神中間沒有間隔,如同朋友一樣。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結盟,結盟就是聯合。是甚麼聯合呢?仍然是說到亞伯拉罕跟神的聯合。雖然意思是不完全一樣,但實際是完全一樣。 現在神就對大衛說:『你去希伯崙。』去希伯崙作甚麼呢?我不知道神的意思是不是讓他學一學他的祖先,在那裏經歷與神的交通,在交通裏面等候神的安排。可能是有這個意思的,我不敢說一定有,乃是可能有。因為在猶大有這麼多的城都可以去,為甚麼就是說要去希伯崙呢?我們衹可從屬靈方面來領會。大衛到了希伯崙就住在希伯崙,聖經沒有記載他在希伯崙作甚麼,也沒有記載他在希伯崙經過多久,然後就發生一件事了。是甚麼事呢?是猶大人來到大衛那裏接受他作王,作猶大家的王。 能顯明神權柄的人 在這一個時候,我們很清楚看見是神讓大衛來到希伯崙,然後是神在希伯崙把大衛送上寶座。整件事情的發生,我們看見是神在那裏作指引。在這裏我們注意一件事,神說去希伯崙,大衛就去希伯崙。就着這件事來說,我們看見大衛是一位完全服權柄的人。我們一直說神用甚麼人來表明祂的權柄呢?神不是用那些有才幹的人,神也不是用那些滿有智慧的人。我的意思不是說主不用這些人,不管是甚麼人,神都能用,你是有學問的,或是沒有學問的,神要用的時候神都能用。 在上星期有弟兄在聚會中交通到神手中可用的器皿跟這事一樣,不管我們的背景是甚麼,神所注意的是究竟可用不可用。如果不可用的話,有再大的才能也沒有甚麼意思,再有學問也沒有甚麼意思。但是如果有才幹、有學問,他卻不堅持這些,而單單去尋求神,作一位服神權柄的人,這真是可用的器皿。就算是沒有學問,沒有才幹,但是他就是會尋求神,順服神,這樣的人仍然是神手中可用的器皿。神作工不是藉着我們的所有去作工,乃是祂自己來作工,但是祂必須藉着我們這個人來讓祂顯出祂的工作。 如果我們留意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很清楚領會這個意思。說得清楚一點,神所要的乃是一位服神權柄的人。當人服在神的權柄底下,神就可以自由地作工,人不肯服在神權柄的底下,神要作工就受到攔阻。我們在這裏看到大衛先去希伯崙,在那裏停留一陣,然後神才讓他作猶大家的王。在這個過程裏,我們很清楚地看見,神在這裏給大衛一個試驗,看他能不能服權柄。也許我們會說,大衛過去那一段日子已經是學了不少服權柄的功課。但是從前是從前,從前是被追趕,現在是準備作王,情形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從前給人追趕的時候服神的權柄,這個我們容易領會。 現在準備要作王了,還能服神的權柄嗎?這就要經過考驗了。感謝神!神叫他去希伯崙,他就去了。他沒有甚麼頂撞,到了希伯崙也沒有甚麼動靜,安安靜靜地過了好一陣子,他也沒有像現在這班人說的來預備他去作王。他沒有,他衹是安安靜靜住在希伯崙,等到神的時候來到,是別人來請他作王,不是他自己去作王。如果我們說情和理,合不合情?合不合理?大衛都有足夠的情理說現在要來作王,但大衛沒有這樣作。雖然按情按理可以這樣作,但是他沒有這樣作,這就是生命作王的路。從開始到末了,都是神自己管理着、帶領着。 生命作王的路 我們看到大衛這一段作王的過程,我們就很清楚看到,為甚麼大衛作王是預表我們的主將來在國度裏作王。當然他們都是王,他們都建立了國度,一般人文的歷史過程都是這樣,沒有甚麼好希奇的。但希奇的就在這裏,大衛作王是怎樣作法呢?他不是打江山打出來,他卻是被人追趕到王位上去的。我們看我們的主,祂怎樣坐上國度的寶座呢?我們看主在地上的那一段路程,一直給人頂撞,頂撞到一個地步給釘死在十字架上。按人來看,被釘在十字架上就甚麼都完了。但是感謝主!被釘十字架就是轉機。我們的主作王就是因為祂走到給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個地點。也許還有多一點,埋葬在墳墓裏。 因此神就將祂升為至高,這都是我們很熟悉的腓立比書的經文。地上的人作王,他們是戰鬥得來的。在屬靈的國度裏作王,乃是十字架的道路帶出來的。十字架的道路是甚麼呢?沒有了自己。甚麼時候人沒有了自己,生命作王的事實就顯現出來。我們的主在國度裏坐上寶座了,祂所走過的路也是同樣的原則。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家的王,這一點給我們看見我們的主所走的路,這樣作王的路是沒有人願意走,也不合人的理由的,但屬靈的路就是這樣走,人降卑下去以後,神就把他舉起來。人堅持自己,神就沒有辦法藉着他來顯出權柄。現在,大衛開始王了,但是祇是猶大家的王,不是整體以色列的王,他還不是神百姓的王。 他這個作王的經歷也給我們看見現在在屬靈的路上走的時候,我們經歷作王的實際裏的經歷。我們看到大衛作王的經歷乃是經過破碎和接受造就,過去我們一直在大衛身上看到這一點。神破碎他,也同時在造就他。他經過這個破碎和造就,現在時候到了,神讓他作王。但他衹是局部作王,還不是完整地作王。這點很有意思,平常我們題到作王,我們的心裏馬上就有這個反應,能作王就是完全成熟。作王的經歷並不是這樣,生命作王衹是說出成熟的開始,在開始的時候,雖然是作王,但是這個作王的事實所顯出的範圍並不太大,衹是很小的一個部份。 生命在局部開始作王 從局部先開始作王,繼續在生命的功課上學習,這個作王的實際就擴充,繼續地擴充,一直擴充到有一天就可以完全作王。我們看到大衛先在希伯倫作王七年,以後才作以色列的王。我們看到他從局部作王到完全作王。這衹是大衛作王的經歷,跟我們有甚麼關連呢?我們看撒母耳記上的時候已經題過,藉着掃羅和大衛兩個人,我們看見屬靈的爭戰。屬靈的爭戰就是發生在肉體和生命的當中。掃羅死了,肉體完了,生命就已經長成,那還有甚麼好看呢?不錯,生命是長成了,但是沒有成熟,所以大衛作王的經歷是從局部到完全,正是我們生命經歷裏的過程。 我們先要領會這樣的一件事,我們讀下去的時候,才不會在那裏發生一些心思上的騷擾,因為以後我們看見大衛還是一再地發生軟弱,並且所發生的軟弱並不是一般性的軟弱,都是非常原則性的軟弱。生命成熟怎麼還會發生這些事情?我們若看清楚屬靈經歷的過程是這樣走過的,我們就不會在心思上受攪擾了。用羅馬書上的兩個地方來說明它就很清楚。羅馬書第六章說到我們不要讓罪在我們這個肢體上來作王,我們要把我們的肢體獻給神,讓義來作王。在我們屬靈的經歷上就很清楚,當我們受主吸引的時候,我們真愛慕獻給主。很多弟兄姊妹也曾經在神面前表達過一個心願,要把自己獻給主。我們這樣奉上的時候,我們裏面真是這樣真實的願意。 但是心願是一件事,實際是另外一件事。因為我們這個人仍然是活在肉身裏,還是有很多的騷擾,很多的吸引,叫我們不能完全地完成我們的心願。我們發覺自從我們有一個心思把自己奉獻給主,在生活上也產生了一些變化,但是自己不滿意這個變化的程度,當然神也不滿意我們這個變化的程度。我們總是發覺有很多的東西在神面前沒有辦法放下。舉例說,從前我還在學校作學生的時候,在我們的中間有一位姊妹,她是非常非常愛看電影的,後來她因着主的愛的吸引,她願意奉獻給主。但當她奉獻的時候,她對神說了這樣的一件事,『神啊!我是願意奉獻給祢,祢若從我身上拿去甚麼,我也不反對,但是你必須要把電影留下給我。』我們就看到當然這位姊妹當時說衹要留下電影,她當時眼睛所看見的衹是電影,事實上並不衹是電影那麼一件事。 弟兄姊妹們看到沒有?事實上,我們是有一個心願,但一碰到我們實際生活的時候,我們就發覺這一點要留下來,這一樣又要留下來,還在那裏對神說:『神啊!祢是很大的,祢根本不計較,我把這些留下來,祢也不會介意罷!』但是慢慢地你會覺得過不去了。這位姊妹已經回到主那裏去很久了,不過在她沒有回到主那裏去以前,她作了見證,她說:『那時我真是愚昧,我說主啊,你拿走甚麼都可以,就是不要把電影從我身上拿走。後來我說,主啊,祢要拿就拿罷!不必理會我的感覺。』我說我自己,我從前作學生的時候很喜歡跳舞。當主吸引我的時候,我差不多和這位姊妹一樣,我說:『神啊!祢甚麼都可以拿去,就是留下這一樣給我。』但是在主面前走過了一段路,裏面就覺得過不去了。就到主面前來說:『主,祢若不喜悅, 我就放下。』我們的經歷都是這樣。不是這一點,就是那一點;不是這一件,就是那一件。總是一點一點地交給主。我們在奉獻的時候,我們的心思就說,『神啊,我願意奉獻。』但是在實際裏,卻是一點一點地交出來。我們不是說神不容許我們作一些事。有好些事別人可以作,你就是不可以。為甚麼?因為別人作的時候,是別人作這些事的王。但你去作的時候,就是那一件事作你的王。在這種情形下,主就讓你過不去了,因為你並沒有讓主的權柄在那一件事上面顯得出來。 所以我們看羅馬書第六章的時候就看到,我們把肢體獻給神,從前肢體是作惡的,現在不作惡了,現在就作神所喜悅的事。從前嘴巴是說一些惹神怒氣的話,現在嘴巴奉獻給神了,不說那些了,衹說討神喜悅的事。我們都是一樣一樣的交給主,這是羅馬書六章所說到的將肢體獻給神,那生命就不住一點一滴的成長。到十二章的時候就看到一件很清楚的事,不再是獻肢體,乃是獻身體了,是整個的人都交出去了。這就是大衛作王的經歷,從局部到完全。我們在神面前生命的經歷也是這樣的走過來。我們感謝神! 從外面作王到裏面作王 大衛作王的經歷一直等到完全成熟,還不單是在從局部到整個,還有一方面我們要交通的,讀到大衛以後的歷史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那就足從外面作王到裏面作王。現在大衛作了猶大家的王,過了七年,他就作以色列家的王。按着神給他膏立的這件事,從外面來看,他完全是作王,但是這位王是作在外面的。在他裏面,他還是沒有完全讓神作王。因為在以後我們看見,大衛在外面作王以後,他還作了好幾件很嚴肅的,而且是原則性的得罪神的事。為甚麼呢? 外面是作王了,但是裏面還沒有作王,裏面還沒有讓神居首位,所以他就數點民數,所以他就出了拔示巴這個問題,所以他就縱容了押沙龍,這些都是很原則性的,很嚴肅的。從外面來看他已經作王了,但裏面還沒有作王的成熟的生命,我們看到大衛開始作王的時候,我們要先題出這幾樣,不然的話,我們以後看下去的時候就迷茫了。大衛完全成熟是在列王記上第一章一至四節。我們感謝讚美主!神讓我們看到生命作王的路是怎樣行走。 不越過神劃定的界線 我們回到撒母耳記裏面來,大衛作了猶大家的王,有一件小事就給記在這裏,這件小事就指出大衛的生命實在有點成長。他作王以後,就聽說基列雅比人埋葬了掃羅的屍體,他就去對基列雅比人說了一些非常有恩典的話。他說他們既然厚待他們的王掃羅,他也一定會厚待他們。有一句話很有意思的,在中文聖經就是第七節末了的話,『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注意這件事,基列雅比還是在掃羅家的管理底下。大衛要承認基列雅比的王是掃羅家,掃羅是一直追趕大衛的人。大衛說現在猶大家已經膏他作王了,他們的王已經死了,現在他作了猶大家的王,他們要剛強奮勇。這個『剛強奮勇』的意思是甚麼呢?若剛強奮勇來擁戴大衛作王,這事就沒有甚麼特別了。但基列雅比不是猶大家的人,他們是掃羅家的人。 以當時情形看,掃羅雖然死了,但是掃羅家還是與大衛家敵對的,所以大衛說:『基列雅比人啊!你們要剛強奮勇。』這話是甚麼意思?是不是你們幫助掃羅家來對付大衛呢?還是他們來歸從大衛?在這裏看不見大衛說這幾句話的目的在那裏。如果照着當時的情況說,就可以領會成『也許我們在戰場上見面』。但我們不要用屬世的眼光來看大衛,大衛在這裏作這件事,我們必須看到雖然他那時是猶大家的王,但是神膏立他不衹是作猶大家的王,神膏立他,乃是要他作全以色列的王。雖然,現在掃羅家還站在一個敵對的地位上,但是在神的託付裏,人衛是看見這些是他永遠的子民,因為他們是神的子民。他們可以看大衛是仇敵,但他卻不能看他們是仇敵。弟兄姊妹們,這是何等寶貝的經歷在大衛的裏面流出來。 大衛作猶大家的王的時候,那時候大的爭戰沒有了,大衛家跟掃羅家好像也沒有明顯的衝突。雖然大衛作王的這個地域衹是限於猶大,衹在這個小地方。其它十一個支派的地方,大衛還沒有權柄去約束。但是,掃羅家卻從約但河西撤退到河東。掃羅的元帥就立了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王,遷到約但河東那邊來跟大衛對抗。當然,我們可以說他們這些人沒有看見神的旨意,我們同時也可以說,神暫時保留他們是為要給大衛再學功課。不錯!你現在作了猶大王,但給你的是以色列家,還有十一個支派不在你手下。你已經作王了,你怎樣進一步去作以色列的王來成就神膏立的目的呢?我們看見大衛在猶大家作王,他就安安靜靜在猶大作王。他沒有攻擊其餘那十一個支派,要他們服在他權柄底下。 但掃羅就不是這樣,大衛沒有主動地攻打掃羅家,他看見神把他送上猶大家的寶座,以後神也要親自把他送上以色列的寶座,因為這是神膏立他的目的,祂會負責。也許有人以為大衛沒有志氣,但我們看到大衛是怎樣跟隨神的引導,我們就不會說他是一位懦弱的人,他是在等候神的時間。等候神的時間是最不容易學的功課,明明是應該作的,明明是對的,因為神的時間還沒有到,我就一直都不能動,這個功課實在不太容易學。但是感謝神!一位在生命裏要作王的人必須要學會這功課。大衛家一直在等候神的時間,但是掃羅家就不是這樣。現在就發生一件事,大衛作王以後,押尼珥帶着一些隨從從約但河東跑到約但河西去。剛好約押也帶着猶大家的一些壯士出去。他們偶然在基遍這個地方碰頭。本來碰了頭,若你不理睬我,我不理睬你,就沒有甚麼事了。 但是押尼珥題出一個意見來,他說:『約押,好不好你選一些人出來,我也選一些人出來,讓他們戲耍。』甚麼戲耍?就是彼此打鬥。約押說:『好。』他們就選出一些人來,就在那裏打起來,一同仆倒。就因為這樣,他們全體都打起來了。掃羅家不敵就逃跑了,約押就領着那些人去追趕。他們要跑回河東那面去,押尼珥走了,但約押的兄弟亞撒黑跑得很快,他一直追,追到一個地步,他單獨一個人在追押尼珥,一直追到日落的時候。押尼珥就對亞撒黑說:『你轉開不追我罷!你們打贏了,我認輸了。你可以回去了!』亞撒黑卻不聽,他就繼續地追。押尼珥就警告說:『我何必殺你呢?若殺你,有甚麼臉見你哥哥約押呢?』亞撒黑還是沒有理會,結果亞撒黑給他殺死了。等到後面約押的人追到那個地方的時候,他已經死了。就這樣,這一天的戰事就結束了。 這衹是一場小戰事。但是聖靈記錄了下來。記錄下來的目的是甚麼呢?這一段事情的重點是在亞撒黑的被殺。亞撒黑為甚麼要拼命地追趕押尼珥呢?我們沒有正面的資料來說他。但是我們從他的一些表現來看,我們推想當時他心裏所想的可能是這樣,亞撒黑是一位勇士,也是跟隨大衛的人中有名次的。我們讀到列王記上的末了,我們就看到他是大衛三十位勇士其中的一位,所以他是一位會打仗的人。此外他是走得很快的人。這兩件事情加起來,可能就是上面的原因。他想,押尼珥,你走不過我,我一定會追上你,雖然你是元帥,但我本領也不弱。當時他就是這樣想,結果並不是像他所想的,他被殺了。這給我們留意一件事,在屬靈的爭戰裏,我們不能依靠自己,人若依靠自己,在屬靈的爭戰裏,我們已經站在失敗的那邊了。屬靈的爭戰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則,一個是依靠神,大衛能殺掉哥利亞,乃是因為他依靠神,他沒有依靠他自己。 我若看自己,我衹有五塊石頭,又有甚麼可依靠呢?但他說,他打仗不是用刀用弓,乃是靠萬軍耶和華的名。屬靈的爭戰是依靠耶和華,支取神的得勝,這是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第二個是不能脫離身體,雖然在舊約沒有身體這樣的說法,身體是在新約時才說的,但是這個身體的原則在舊約裏仍是很清楚的。亞撒黑就是脫離這個身體的原則,他不肯與弟兄配搭,他要自己出頭,結果就給押尼珥殺了。我們若把亞撒黑跟大衛擺在一起,我們就看出一個對比來了。作王的卻是一直在仰望等候神,但是跟隨王的卻忘記了仰望神,反依靠自己。結果跟隨大衛經過了許許多多的難處,等到大衛作工時,按人來看,他也可以分享大衛的榮耀,但他卻死了,因為他沒有按着神的心意來行走,卻走在自己要出頭的路上。 取用主在十字架作成的 這一次的戰事就這樣結束了。當然掃羅家上陣的人比較多,大衛家上陣的人比較少,但是大衛家出來的卻是元帥和大將。聖靈好像沒有叫我們注意這戰爭的結果,衹是讓我們看到一件事比戰爭的結果更重要。掃羅跟大衛家的主力戰已經結束了,但是掃羅家的影響仍沒有停止,還不住地對大衛家有騷擾。在這樣的光景底下,怎樣去看這件事呢?我們若把當時的歷史帶入屬靈的原則裏來看,就看得很清楚了。 肉體給釘死是在我們的主掛在木頭上的時候,在理來說,它就不能再有活動了,但在我們的感覺裏,肉體的騷擾仍是不斷在發生。我們說主已經把它釘死了,我們也與主聯合了,怎麼我們還受這個肉體的騷擾呢?我們不看這外面的東西,我們要看這個事情發展的結果。在我們的主釘十字架的時候,已經定了肉體的罪案,也已經把它釘死了,所以這個肉體雖有影響,但卻越來越衰殘。我們要記得,衰殘不等於停止,雖然衰殘,但仍然發生一定的影響,這就是我們常常受到肉體騷擾的原因。 我們碰到這光景要怎麼辦呢?有時我們看到這個肉體還是來勢洶洶的,但是主要我們看的不是這個,乃是要我們看我們的主已經作成功的那件事,讓我們支取主的得勝來作我們的得勝。事情一直發展下去,結果就是第三章的第一節,『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許久,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日見衰弱。』我們感謝主!聖靈要我們看的是這個結果,不是看這結果以前那些零零星星的過程。我們不是說不要注意這些過程,但我們卻不把注意力放在那過程,我們的注意力是要放在基督已經得勝的這件事實上。 從撒母耳記下看對與錯(二章)(劉銳光) 撒母耳記下二章 初登王位 經過多年的逃亡,追殺他的掃羅死了,大衛從此可以開展他自己的事業。 二.初次戰爭 (v.12-32) 大衛作猶大王(撒下二1~11) (台北靈糧堂) 現在大衛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掃羅不再追殺,雖然掃羅的兒子暫時被立為王,但以色列人其實是處在無王的狀態下,猶大支派首先膏大衛為王。 一、大衛上希伯侖去 在掃羅死後,大衛求問耶和華是否可以離開洗革拉,也不再做亞吉的傭兵,他希望可以重返故土猶大――「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耶和華引導他去到「希伯侖」(1節)。希伯侖是猶大的重鎮,它是迦勒在八五高齡親自征討下來的城池,將其中高大的亞衲族人趕出。「希伯侖」的意思是「聯合」。大衛果然在此城不但聯合了猶大支派,日後也在此聯合了以色列眾支派。 二、猶大人在希伯侖膏大衛作王 我們還記得大衛在流亡期間,保護過猶大地,也與那地的長老們交好,因此猶大支派首先來到希伯侖――「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4節)。 接下來,大衛做了一件事,非常具有指標意義,他聽見「葬埋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之後,他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誇讚他們――「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5~6節)我們看見大衛懲罰殺死掃羅的人,卻褒揚厚葬掃羅的人,大衛一再表明他與掃羅之死無關涉,並且他也看重這些人與掃羅原本的情誼,現在他無意與這些人為敵,反到願意與他們結交。同時大衛也告知他們「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7節),並要基列人――「你們要剛強奮勇」,這等於拍拍他們的背,以表示好,也表明主權。 三、伊施波設在瑪哈念作王 然而掃羅王朝仍在約旦河東殘存一段時間。掃羅的元帥「押尼珥」,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了瑪哈念,立他作王」(8~9節),治理基列、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這個王朝只維持了「二年」,而大衛在希伯侖作王「七年零六個月」(11節)。其中的差距可能是在大衛作王之後,押尼珥才立伊施波設為王,同時當伊施波設死後一段日子,以色列眾支派才來擁戴大衛。 默想 我是否在被提升負更高責任時,能夠有足夠的氣量容人,無論原本助我或阻我的人們?我是否能以德服人,舉才唯賢,開誠佈公的給予眾人機會?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高舉非從東,非從西,乃從你而來;幫助我在被提升到更重要位置時,能有不一樣的眼光,不一樣的度量,有更高的格局與承擔,好叫我在新的位置上能說對的話,做對的事,能夠成為真正有承擔力的領袖。阿們! 大衛家與掃羅家(撒下二12~32) (台北靈糧堂) 在這段時期中,以色列維持著兩個王朝,一是伊施波設的王朝,一是大衛的王朝。而兩個王朝不斷在競比中,這樣的競比造成兄弟相殘的局面。 一、約押與押尼珥相遇 約押是大衛的元帥,押尼珥是伊施波設的元帥,現在二隊人馬在「基遍」相遇,其實彼此都是熟人。原本兩方無事,「一班坐在池這邊,一班坐在池那邊」(13節),但是押尼珥對約押說:「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14節)於是雙方各出十二人,彼此開始爭鬥,結果越演越烈,而押尼珥一方敗在大衛一方的面前。 二、亞撒黑追趕押尼珥 於是約押帶著部眾開始追擊押尼珥,特別是他的兄弟「亞撒黑」,他的腳「快如野鹿一般」(18節);也許是求功心切,亞撒黑誰也不追,單單追趕押尼珥,押尼珥要亞撒黑去追別人,亞撒黑卻不肯,押尼珥表示大家只是戲耍,若傷了他如何面對約押,其實雙方原本都有一定的交情,押尼珥不願因戲耍結怨。 三、押尼珥殺了亞撒黑 終於押尼珥在無法可躲的情況下,用槍刺入亞撒黑的肚腹,「眾人趕到亞撒黑僕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23節)。這下可好,原本的戲耍變成雙方的結怨,押尼珥與約押彼此抱怨對方挑釁,雙方吹角收兵。約押數算一下,這邊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而押尼珥那邊則死了三百六十名。從此約押與押尼珥結怨,因為押尼珥殺了亞撒黑。約押與亞撒黑都是大衛姊妹洗魯雅的兒子,等於是他的外甥。 《箴言》說:「弟兄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這樣的爭競如同堅寨的門閂。」(箴十八19);又說:「遠離紛爭是人的尊榮;愚妄人都愛爭鬧。」(箴廿3)兩位元帥的相爭,導致日後持續的紛爭。 默想 我是否喜歡彼此爭競,或以言語挑釁他人,造成關係上的不和諧?《箴言》說「驕傲只啟爭競」,也說「愚昧人張嘴啟爭端」,卻說「遠離紛爭是人的尊榮」。我是否懂得適度的遠離不必要的紛爭? 回應 親愛的主,你容許我們在工作上做良性的競爭,卻不喜悅出於驕傲的挑釁,幫助我免於愚昧的爭競,懂得敬重每一份關係,追求和睦;不因不必要的紛爭,導致失去該做之事的份際。阿們! 興衰交替(撒下二12〜32) (臺北靈糧堂) 一、殘餘的戰爭(12〜17節) 掃羅已死,大衛已在希伯侖作王,大局已定,然而殘餘的努力,仍將作最後的掙扎,發起殘餘的戰爭。屬掃羅的押尼珥與屬大衛的約珥在基遍池旁相遇,押尼珥主動向約押挑戰說,「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14節)於是兩隊人有了爭戰,戰事兇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基督徒若在甚麼事發現大局已定,這是神的旨意,就當信靠順服,不要憑自己的意氣、喜好、利益,反抗神的旨意,以致景況越來越不好。 二、不必要的追,不必要的殺(18〜32節) 屬掃羅的押尼珥逃炮,屬大衛腳快如母鹿的亞撒黑去追趕,押尼珥回頭警告亞撒黑停止,亞撒黑靠肉體血氣,逞強逞能,不聽勸告,結果被押尼珥殺死;這是一場不必要的鬥爭,兩敗俱場,因押尼珥一句挑釁輕浮的話,使兩邊共死了三百七十人,「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十19)要慎言謹行!神給我們的恩賜要善用,不要亂用,「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林前九26) 默想 我的生活及服事是否安心接受神的安排,不靠肉體血氣反抗掙扎? 回應 求主使我善用你賜的恩賜奔跑,向著標竿直跑,鬥拳以撒但為對手。 恩言厚待人(撒下2章1至32節) (香港讀經會) 祈禱: 聖潔的主,求你保守我的心懷意念,使我生命成聖,分享主恩。 1. 凡事求問神(1~4上):雖然本章以至後來的經文都指出大衛有多於一個妻子,但這並不表示神在今天仍然容許多妻主義。基於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處境,神只是暫時容許那時的人有多於一個妻子;事實上,到了瑪拉基先知的時代,神已直接說明多妻是罪(參瑪2:14~16)。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大衛即使多妻仍得神的賜福,因此我們便可以放縱自己,在婚姻上不忠。其實,大衛得到神的賜福,是因為他有敬畏和信靠神的生命。雖然他在婚姻上未達神的標準,但他在當時的世代仍算是一個完全人,正如挪亞在其當時的世代一樣(參創6:9)。大衛敬畏和信靠神的一個重要證據,是他在一個各人任意而行的世代裡,仍凡事尋求神的心意,連居住的地點也聽從神的指引。這才是神悅納他的原因。 2. 以恩情相待(4下~11):大衛尊重神行事的法則與時間,雖然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早已從神那裡得到作王的應許,但他卻沒有趁掃羅戰死而攻打掃羅的後人,奪取對方的政權。他更派人讚賞、安撫和鼓勵那些冒死奪回掃羅和他三個兒子的屍體、又把他們厚葬的基列.雅比人。大衛不但胸襟廣闊,還口吐恩言,以恩情待人。他明白基列.雅比人的行動,是要回報掃羅當年拯救他們的恩情(參撒上11:1~11),他知道這是合乎神心意的事,便為他們祝福。 3. 兄弟痛相爭(12~32):大衛的手下似乎沒有好好跟隨大衛的榜樣,他們與掃羅後人的支持者未能和平相處,結果雙方由說話開始(14),進而彼此相殘,最終落到兩敗俱傷的地步。表面上,約押一方的傷亡人數比押尼珥那方較少(30~31),但約押的弟弟亞撒黑被押尼珥殺死,導致約押跟押尼珥結怨,且為後來約押隱瞞大衛而刺殺押尼珥的事(參3:22~30)埋下了伏線。 本章經文讓我們看到念恩報恩的美麗,願主幫助我們也學效基列.雅比人,做個對主對人都念恩報恩的人。此外,從大衛的手下與掃羅後人的支持者相爭一事,可見不當的說話會帶來嚴重後果(27)。求主幫助我們勒住舌頭,不講拆毀人的惡言,多講造就人的恩言,又求主幫助我們除去好勇鬥狠的心,使我們在待人接物方面,學效主的柔和謙卑,既不動血氣,亦不做傷害人的事。 大衛家與掃羅家的戰爭(二1~32) (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掃羅的死並未讓大衛順利的成為全以色列國的元首,雖然猶大家已經公推大衛成為支派領袖,但是掃羅的元帥押尼珥挾天子以令天下,把掃羅之子伊施波設當作他的傀儡政權,統領猶大以外的其他地區。聖經有意的對照大衛和押尼珥,前者順著神的旨意被眾人膏抹作猶大家的王,後者則為著自己的野心,挾制一個軟弱的傀儡,滿足本身的權利欲望。 無論如何,一國分治已經成為事實,而且伊施波設政權的總部也遷往比較安全的約旦河東,非利士人的勢力在約旦河西又興盛起來,只有大衛的軍事力量能制約非利士人的擴張,分治的結果產生另一種防禦性的軍事平衡。遺憾的是,敵人並未剷除,押尼珥卻挑起了內戰,導致日後的仇恨與連年的戰爭。稍後的經文告訴我們,伊施波設政權的力量因此漸漸衰弱。 對我們而言,撒旦一直、也永遠都是我們真正的仇敵,但是教會卻常常忽略它的存在,誤將自己的弟兄當作敵人,把力量消耗在權力內鬥、鉤心鬥角上。因此,教會常常看到一些不樂見的事:不嚴重者是,同工彼此存著心結,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不能真心相待、密切配搭;嚴重者,彼此互不相容,不是有人換教會,就是教會分裂,另起爐灶。臺灣基督教是個少數的弱勢,力量本來就很有限,但是我們卻常常為了種種理由,不能合作、不能交流、不能將力量團結起來,實在是親者痛仇者快。 回應:主耶穌基督!我們要為地方教會的合一、地區教會的合一、教會宗派間的合一禱告。求禰幫助我先有寬廣的心,能包容我的弟兄、欣賞我的姊妹,能與他們在聖靈裡成為親密的同工。阿們! 禱讀:腓利比書二章1~3節
2.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3.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