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下第四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以利沙行五神蹟】

   一、使窮寡婦將一瓶油倒滿許多空器皿(1~7)

   二、使多年不育的書念婦人生子(8~17)

   三、使已死的孩子起死回生(18~37)

   四、撒麵粉消除鍋中的毒素(38~41)

   五、二十個大麥餅供飽一百人還有剩餘(42~44)

 

貳、逐節詳解

 

【王下四1「有一個先知門徒的妻,哀求以利沙說:“你僕人我丈夫死了,他敬畏耶和華是你所知道的。現在有債主來,要取我兩個兒子作奴僕。”」

   〔呂振中譯〕神言人弟子們的妻子中間有一個人向以利沙哀求說:『你僕人我丈夫死了;你知道你僕人是敬畏永恆主的;現在有債主來,要取我的兩個孩子去做奴僕。』

   〔原文字義〕「哀求」哭求,呼喊;「奴僕」奴隸,僕人。

   〔文意註解〕「有一個先知門徒的妻,哀求以利沙說:你僕人我丈夫死了,他敬畏耶和華是你所知道的」:『先知門徒』猶太傳統認為,這位「先知門徒」就是「俄巴底」(王上十八3),他為了養活一百個被耶洗別追殺的先知(參王上十八4)而到處借錢,死後寡妻無力還債;『他敬畏耶和華是你所知道的』顯然以利沙認識他,或者是他的師傅以利亞曾經告訴他有關俄巴底的事蹟。

         「現在有債主來,要取我兩個兒子作奴僕」:依摩西律法,可以將死者妻兒賣身為奴,清償債項(參出二十一7;利二十五39~41;申十五1~11)

   〔靈意註解〕『先知門徒的妻』表徵信徒雖然蒙恩得救,卻因靈命貧弱,仍受舊人的指使;『兩個兒子』表徵見證。

   〔話中之光〕()我們天然的只要自己有辦法,只要對自己還有點盼望,是多麼不容易到主的面前來,雖然口中說依靠主,心中也感覺要依靠主,但是只有主知道我們真正的光景如何。聖靈來要作一件事,要把我們身上所有的依靠都打掉,有一天主把我們帶到了盡頭,辦法沒有了,依靠沒有了,所有的盼望也都沒有了,要逼著我們對主說:主啊,這個局面不是我們所能應付的,這些難處我們毫無辦法解決,這些需要我們也沒有能力供應;我們只好停下來,只好藏起來,只好把自己關在裡面,回到主面前去禱告主,若是這樣我們還是一個蒙恩的人。但是何等可惜,許多時候主把我們管治到這個地步,我們天然的人還不肯服輸,還要想辦法,不會甘休。就像這位先知門徒的妻,只要自己還能應付的了,就不肯找以利沙。

         ()以利沙去找先知的門徒之妻,聽她哀求、訴苦。他的這種態度是今天屬靈領袖的榜樣。即不論是誰,只要他需要奉神旨意的人幫助,那麼就應該向他傳達神的旨意(參帖前二8;可十六15~16)。按自己的想法去判斷,按自己的意願去選擇的人,不是真正的屬靈領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群逃走的是雇工,而不是牧人(參約十12)

         ()人今生都有一死,但「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詩一百一十六15),無論是生是死,神都要借著我們顯出祂的榮耀和見證來。因此,我們「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0~21)

         ()這位「敬畏耶和華」的「先知門徒」死了,離世與主同在,固然是「好得無比」(腓一23);但卻撇下了孤兒寡母,全家陷入困境,兩個兒子即將成為奴僕,讓人很難理解神會怎樣得榮耀。然而,這位「先知門徒的妻」也是敬畏神的人,她雖然還不明白神在這件事上的美意,但卻知道神是她唯一的倚靠。因此,她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把難處帶到神面前,神的旨意就借著先知向她顯明出來。

         ()舊約聖經記載容許窮人、欠債者出賣自己或兒女為奴,以償還債務。神吩咐富人債主,不要在人極端窮困的時候佔他們的便宜(參申十五1~18中對這種習俗的解釋)。這個婦人的債主,沒有按照神律法的精神而行;以利沙的慈愛行為,顯明了神要我們不但遵守律法,更要超乎律法去憐憫人。

 

【王下四2「以利沙問她說:“我可以為你作什麼呢?你告訴我,你家裡有什麼?”她說:“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沒有什麼。”」

   〔呂振中譯〕以利沙問他說:『我可以為你作甚麼?你告訴我;你家裏有甚麼?』他說:『婢女家中、除了一缾油之外,甚麼也沒有。』

   〔原文字義〕「油」油脂,橄欖油。

   〔文意註解〕「以利沙問她說:“我可以為你作什麼呢?你告訴我,你家裡有什麼?」:『我可以為你作什麼呢?』顯示以利沙同情別人困苦的心懷;『你家裡有什麼?』顯示神施恩的一個原則:祂往往藉著我們手中所僅有的,豐足地供給我們的需要。

         「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沒有什麼」:『一瓶油』原文是「一小瓶橄欖油」,瓶並非通常裝食油之罐,而是指盛香膏的小瓶,容量極小。

   〔靈意註解〕『一瓶油』表徵「寶貝放在瓦器裡」(林後四7),就是住在信徒裡面的聖靈。

   〔話中之光〕()寡婦求助以利沙。先知說:「我可以為你作甚麼呢?你告訴我,你家裏有甚麼?」她說:「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沒有甚麼!」許多人求助於人,卻不知道他們家中的一瓶油就是至寶。

         ()這婦人是先知門徒的妻,她也是一位事奉主的人。原來丈夫是她的倚靠,兒子是她的盼望。但聖靈要作一件事,要把我們身上的倚靠都打掉,把我們帶到盡頭,沒有辦法,沒有倚靠,連所有的盼望都沒有了,使我們轉向主自己。主興起環境,把我們帶到絕地,破碎、倒空我們,直到甚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一瓶油。小瓶是表號,就是指著那一個門徒的妻子說的。

         ()雖然神的能力和資源是無限量的,本可以「使無變為有」(羅四17),但神喜歡使用我們手中所僅有的,再加上祂豐厚的供應。這對於今天神的僕人也是一樣的。或許他們沒有很多的天賦和物質資源,但如果他們將其所有的奉獻給神和的事工,祈求的賜福,那麼他們所有的那一點點就會成倍地增加了。當一個人努力幫助窮人時應該仔細思考怎樣幫助他們去幫助自己,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窮人應該被教導如何利用自己擁有的資源。若非如此,慈善賑濟將會使他們越來越貧窮,沒有幫助反倒是有害的了。

         ()這瓶油並不多,但在神的手中有的賜福就足以供應人的需要了。我們的天賦或許不高,我們屬世的財富可能很少,但神最能善加利用一切我們奉獻給的東西並使其增多。那瓶油象徵著寡婦最大的財富,但它被耶和華用來當作供應她一切需要的手段。

 

【王下四3「以利沙說:“你去,向你眾鄰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

   〔呂振中譯〕以利沙說:『你去、向外面借器皿,向所有鄰居借空器皿;不要少借。

   〔原文字義〕「空」空的,空虛的;「器皿(原文雙同字)」器皿,容器。

   〔文意註解〕「以利沙說:你去,向你眾鄰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你去』原文是「你到外面(abroad)去」,意指出到家門以外;『借空器皿』「借」字原文意思是「盡可能借用」;『不要少借』意指多多益善。

   〔靈意註解〕『空器皿』表徵倒空自己;『向鄰舍借』表徵十字架的對付;『不要少借』表徵對付得越徹底越好。

   〔話中之光〕()「預備空器皿」,婦人是因丈夫貧窮,甚至欠債。但她有一瓶油,這瓶油是基本的油。就是這瓶油,能使她還債,並供給她生活的需要。她所缺乏的,不過是空器皿。所以,以利沙叫她預備空器皿,並且要多預備。我們因亞當是貧窮的。但感謝神,我們已經有聖靈。我們不過缺少空位置,給聖靈充滿。我們不是得不著充滿,乃是沒有空位置,給聖靈作工。聖靈只充滿虛空的。屬靈的進步,是一直空,一直滿。不是一次空,永遠滿。一次過一次,我們都需要更多的空,也都需要更多的滿。

         ()「不要少借」,以利沙明知婦人家裡只有一瓶油,但他卻讓婦人去借空器皿,能借多少就借多少,為的是向她顯明神的無所不能的能力(參伯四十二2;詩一百十五3)。以利沙如此說也有試驗婦人之信心的目的。即她信得多,借來的一定多,而信得少,借的也一定少。此句與耶穌所說的「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太八13;九29)的話一脈相承。

         ()以利沙說你去向鄰舍借空器皿來,不要少借。限制不在於油,乃在於器皿;只要有空的器皿,油就湧流不停,一直等到再沒有空的器皿,油才止住了。倒空的結果就流露出神無限的豐滿來,不僅應付她事奉的需要,也應付她生活上的需要。我們的主是更偉大的以利沙,祂要帶領我們進入祂的豐滿,為此祂在我們身上作一個工作──把我們倒空。

         ()王下第四章是說到倒空帶進充滿的故事。得著聖靈的充滿乃在於一件事,就是讓主把我們帶到無有的地步,使我們成為一個倒空的器皿,然後聖靈才充滿在這器皿裏面。聖經上所說的倒空,還不止於罪惡和世界的倒空,更是要把自己──就是我們的天然生命倒空。若不是主藉著十字架在我們身上作過深而厲害的工作,我們就永遠沒有辦法達到自己被倒空的境地。腓二章說主的降卑,原文是說「祂倒空了自己。」主在地上不憑自己說話、行動、審判,這就是祂把自己放在死地裏面。

         ()神是拯救」,但卻需要人用信心來接受,因此,以利沙叫婦人向「眾鄰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當婦人憑著信心順從以後,神的救恩才能滿滿地臨到她的全家(6)。今天,主耶穌差派我們實踐大使命(參太二十八18~20),也不是需要我們的所有、所能和所是,而是將祂「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二十八18)都放在我們這些小小的「空器皿」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四7)。而我們則需要憑信心去接受,當我們「去」(太二十八19)的時候,主就充滿我們,「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

 

【王下四4「回到家裡,關上門,你和你兒子在裡面,將油倒在所有的器皿裡,倒滿了的放在一邊。”」

   〔呂振中譯〕然後進屋裏,把門關上,使你和你兒子在裏面,將油倒在所有那些器皿裏,倒滿了的放在一邊。』

   〔原文字義〕「倒」流動,倒出;「放在一邊」拉出來,拉上來。

   〔文意註解〕「回到家裡,關上門,你和你兒子在裡面,將油倒在所有的器皿裡,倒滿了的放在一邊」:『關上門』表示不讓外人知道他們在家裡所作所為;『將油倒在所有的器皿裡』指將「一小瓶油」(2節原文)倒進所有借來的空器皿裡;『倒滿了』注意,將「一小瓶油」倒進正常的空瓶裡,居然還能倒滿了;『放在一邊』意指繼續倒油在別的空器皿裡。

   〔靈意註解〕『關上門』表徵接受十字架的對付,不可張揚;『倒油在器皿裡』表徵被聖靈充滿。

   〔話中之光〕()「關上門」,在隱密處,秘密的和聖靈辦交涉。把肉體關在外面,把聖靈關在裏面。碰到難處,就當在隱密處和聖靈對付。如何對付聖靈,就是如何解決我們的生活。

         ()他們必須關上門,與世隔別,專一親近神;因為他們不是靠自然的定律,不是靠世人的方法,不是靠教會的幫助,不是靠先知的神蹟;他們必須從可借助的人們,從可靠的環境,從可信的理由中出來,專一到密室中去親近神。這裡就是神課程中的一段,每一個信徒在隔離的密室中操練禱告和信心是非常有效果的。

         ()許多時侯,許多地方,神特地在我們四周圍一層神秘的牆來環繞我們,不讓我們和人的計謀和辦法接觸;在那裡神要我們依靠一個新而出乎常情的辦法;絕非舊環境所能適合,在沒有進入這個環境之先,亦非事先可以料想;換一句話說,就是在那裡神替我們裁一件新式的服裝,叫我們穿了像祂自己。甚麼時侯發生,該用甚麼方法對付;但是神抱有特別盼望的信徒,常被神圈在一個隔離的處境中,和一切常情向例斷絕,使他們知道只有神在維護他們,他們的希望也惟有仰望於神。讓我們像這個寡婦一樣︰外面與世隔離,裡面與神親近;這樣,我們就會看見神的神蹟了。

 

【王下四5「於是,婦人離開以利沙去了,關上門,自己和兒子在裡面。兒子把器皿拿來,她就倒油,」

   〔呂振中譯〕於是婦人離開了以利沙而去、照這樣作:她把門關上,使自己和兒子在裏面;兒子把器皿拿到她跟前,她就倒油。

   〔原文字義〕「關上」關閉。

   〔文意註解〕「於是,婦人離開以利沙去了」:指婦人真的照著以利沙的話去作,當然第一步是去「借空器皿」(3),並且借了許多。

         「關上門,自己和兒子在裡面。兒子把器皿拿來,她就倒油」:『關上門』表示此後整個過程僅有她和「兩個兒子」(1)參與其事;『她就倒油』這是對先知所說的話(代表神的話)「信而順從」,神蹟就此發生。

   〔話中之光〕()這位婦人一切照著以利沙的命令遵行了,這說明她的信心大。此處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即便在人看來很不合理,但是當人們順從神的旨意時,會發生偉大的神蹟。因為神所要的就是信徒的順從(參申三十2;撒上十五22;徒五29)

         ()這位婦人雖然失去了丈夫,但卻沒有失去信心;因為神所賜的信心,是任何人和環境都奪不走的。雖然婦人既不明白神「為什麼」取走敬畏神的丈夫,也不明白以利沙「為什麼」叫她借那麼多的器皿,但一旦她憑信心遵行了先知的吩咐,就立刻明白了神的美意:原來神取走她的丈夫,是要藉著人的困境,讓神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好向百姓顯明神的救贖。在許多時候,我們憑信心遵行神的旨意,不是先明白「為什麼」,然後才去遵行;而是先遵行了,然後才能明白「為什麼」。

         ()她就倒油」,這個寡婦沒有猶豫。得到先知的指示她立刻行動,並且她的兒子們和她一同工作。如果她的兒子們免於僕役的生活,他們將來也要為自己的生活勞力。她的信心和順從,在她兒子們的心中產生了同樣的效果。信心產生信心,一個人的順從也可鼓勵其他人的順從。

 

【王下四6「器皿都滿了,她對兒子說:“再給我拿器皿來。”兒子說:“再沒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

   〔呂振中譯〕器皿都滿了,她對兒子說:『再把器皿拿到我跟前來。』兒子對她說:『再沒有器皿了。』於是油就止住了。

   〔原文字義〕「止住」停止,站立。

   〔文意註解〕「器皿都滿了,她對兒子說:再給我拿器皿來。兒子說:再沒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器皿都滿了』我們不知道她借了多少的器皿,但知道所倒滿的油多到足夠「還債」且「靠著度日」(7)

   〔靈意註解〕『再沒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表徵聖靈的充滿受倒空自己的限制。

   〔話中之光〕()「兒子說,再沒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油的所以止住,是因為再沒有器皿了;不是油先止住,乃是空器皿先沒有了。神就是在等著我們空。你如果有一個無限的空,聖靈就要給你一個無限的充滿。充滿完全是聖靈負責的,空卻是我們也要負責的。我們如果不能把自己倒空了,神就不能充滿我們。聖靈所等候的就是空的地位。若是更多空的地位為著祂,祂就要充滿得更多。

         ()沒有空器皿,油就停止;油停止,是因空器皿沒有了。充滿停止,是因為沒有虛空了。以掃是頭一個自滿的人,至終是第一個虛無的人。我們當一直的倒空,好叫我們一直的滿。我們負責空,聖靈負責滿。

         ()神的作為是根據人的信心和順從程度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如果婦人只借了一個器皿,那麼只能裝滿一個,如果婦人借了十個,那麼就能裝滿十個。這在教育今天的信徒要像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一樣,信心格外地增長(參帖後一3)。今天的社會否認神的作為,合理主義和科學主義膨脹,我們必須每天在敬虔上操練自己(參提前四7),使信心不斷增長。

         ()神的大能是甘受我們的容量所限制的。神之靈的膏油是按著人為祂所預備的量度而湧流的。神的祝福,是根據人類通道的限量而賜下的。先知以利沙在另一處曾如此說:「要在這谷中滿處挖溝,因為耶和華如此說,你們雖不見風,不見雨,這穀必滿了水在耶和華眼中,這還算為小事,祂也必將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王下三16~18)。人沒有力量去多得神定規所賜的那一份,但人卻可以自己定規去少取他可能獲得的祝福。「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約五40)

         ()那麼可惜的口吻!油本來沒有理由止住的,油沒有比以前減少,而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油止住,只是因為器皿沒有了,那位寡婦與她兒子沒有多借器皿,以致限制了油的供應。(1)神的應許沒有完全實現——神的應許一直由我們支取,從來不會缺少。我們帶著一個個空的器皿,卻逐一充滿了。但是近來你沒有多要,不再將需要向神求,所以缺少供應。(2)你的生活沒有充分發揮——你沒有取足夠的器皿,你以為神已經儘量使用你了,你沒有期望神能繼續使用,像以前一樣,你信神的供應,為什麼不多要呢?(3)教會復興沒有長久發展——我們要有神的僕人繼續引導我們,以為這樣才可經常有神的福分。但是我們不能持久,聚會不再繼續,事工任其自由發展,結果福分就在中途止住了,讓我們再為未信者求,又將空器皿帶到神面前,求神裝滿,而且儘量擴充容量。神有說不盡的恩賜!

 

【王下四7「婦人去告訴神人。神人說:“你去賣油還債,所剩的,你和你兒子可以靠著度日。”」

   〔呂振中譯〕婦人去告訴神人;神人說:『你去賣油,把錢還給債主〔傳統:還你的債〕;剩下的、你和你兒子可以靠着過活。』

   〔原文字義〕「還」完滿,和諧;「度日」活著。

   〔文意註解〕「婦人去告訴神人。神人說:你去賣油還債,所剩的,你和你兒子可以靠著度日」:『去告訴神人』表示她不敢自作主張,擅自行動;『賣油還債』指優先脫離債務,使兩個兒子免於做奴僕(1);『靠著度日』當然不是指他們今後可以不必作工,而是指對於他們今後的生活需要不無小補,多少得到幫助。

   〔靈意註解〕『賣油還債』表徵豐盛剛強的靈命能勝過舊人;『靠著度日』表徵過討神喜悅的生活。

   〔話中之光〕()器皿是婦人的,但器皿裡的油卻是耶和華的,所以婦人沒有擅自處理,而是去問了神人,以此表明油的支配權在神。人常誤把神的東西認為是自己的,而按照自己的意願擅自處理。因此耶穌給我們講述了無知財主的比喻(參路十二16~21),明確告訴我們神才是真正的所有者。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只是「空器皿」(3),一切恩典和恩賜都是從神領受的(參林前四7),所以應當體貼恩典之主的心意, 「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

         ()以利沙對油的安排,顯明了神要拯救人到怎樣的地步:神不但賜下油,讓婦人可以「賣油還債」,救贖兩個兒子免作奴僕;而且所剩的「可以靠著度日」,讓他們可以滿有尊嚴地生活。同樣,主耶穌的救恩不但「使我們脫離罪惡」(啟一5),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六17);「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祂父神的祭司」(啟一5),恢復神起初創造時的樣式、能彰顯神的榮耀。

 

【王下四8「一日,以利沙走到書念,在那裡有一個大戶的婦人強留他吃飯。此後,以利沙每從那裡經過,就進去吃飯。」

   〔呂振中譯〕這一天、以利沙往前走到書念;在那裏有一個大戶婦人強留着他喫飯。此後、以利沙每逢從那裏經過,總轉進去喫飯。

   〔原文字義〕「書念」倍覺安息之地;「強留」堅定,加強。

   〔文意註解〕「一日,以利沙走到書念,在那裡有一個大戶的婦人強留他吃飯」:『書念』在以薩迦支派境內(參書十九18),位於耶斯列平原的摩利山西南麓,距迦密山約32公里(25);『大戶的婦人』指富有人家的妻子;『強留他吃飯』指堅持地邀請並且盛情款待。

         「此後,以利沙每從那裡經過,就進去吃飯」:『從那裡經過』以利沙可能長住迦密山,迦密山每逢下山常經過書念。

   〔靈意註解〕『強留他吃飯』表徵盛情服事屬神的人。

   〔話中之光〕()「用愛心接待客旅,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十三2)。這位婦人款待神的僕人,是給自己帶來屬天的祝福。有所付出,也就有所收入。但是要小心,因為若是接待傳異端教訓的人(例如耶和華見證人、摩門教士等),就在他們的惡行上有分(約貳10~11)

 

【王下四9「婦人對丈夫說:“我看出那常從我們這裡經過的是聖潔的神人。」

   〔呂振中譯〕婦人對她丈夫說:『看哪,常從我們這裏經過的那一位、我看出他是個聖潔的神人。

   〔原文字義〕「常」不停地,連續不斷地;「聖潔的」聖潔的,神聖的。

   〔文意註解〕「婦人對丈夫說:我看出那常從我們這裡經過的是聖潔的神人」:『我看出』意指一個人的「所是」,可以被人經由他的「所作所為」看出;『聖潔』原文「聖」的意思重於「潔」的意思,故可解作神聖或聖別;『聖潔的神人』意指分別為聖專屬於神的人。

   〔靈意註解〕婦人對丈夫說:我看出那常從我們這裡經過的是聖潔的神人。我們可以為他在牆上蓋一間小樓,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燈檯,他來到我們這裡,就可以住在其間」(9~10):表徵存著常以為虧欠的心彼此相待(羅十三8)

   〔話中之光〕()今天的信徒應當向神禱告,使我們一方面能像那婦人一樣,具有屬靈的分辨力,能看得出一個人的「所是」;另一方面像以利沙一樣,行事為人顯出屬神之人的模樣,使榮耀歸給神。

         ()書念的婦人代表屬靈的智慧。她是一個有屬靈智慧的人,所以她能認識以利沙是個神人。屬靈智慧的開端就是在於對主耶穌基督有確定出於啟示的認識。這個婦人不僅認識以利沙,並且寶貴以利沙,所以她強留以利沙吃飯;強留是指抓住不肯放手,吃飯是指交通。後來她甚至為以利沙蓋一間小樓,叫他在家裏住下來。這是說到從屬靈的交通,進步到與主同住。後來她就得著了一個兒子,這是預表基督在我們裏面長大成人。

         ()以利沙所留給書念大戶婦人的印象,是何等的超絕!然而直到那段時候(8),他並沒有在她的家裡行過什麼神跡,聖經也沒有記載他帶給那婦人什麼神的話。他只是途經她的家門,看一看他們,也進去吃一頓飯。她不會很熟識他的,然而她卻對她的丈夫說,我看出他是一個聖潔的神人。很明顯的,那婦人所獲的印象,並非由於以利沙的所說或所做,乃是由於他的所是。當以利沙來到,她就從他身上感到神的同在。別人從我們身上所感到的是什麼呢?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將一些印象留給別人,他們是感覺我們聰明呢、有恩賜呢、或者是別的什麼呢?以利沙的探訪,產生了一個顯著的結果:他在書念婦人的家中,給人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神自己。

         ()書念婦人看出以利沙是一位神人,所以給他預備房子,隨時款待。她這樣做純粹出於愛心,和看見先知有所需要,一點也不是出於自私。她的善良很快就得到報答,遠超過她夢寐以求的。你對路人或過客,尤其是傳揚教導神之道的人,有如此敏銳的感應嗎?你能給他們提供甚麼幫助?應當尋找方法向他們多施援手。

 

【王下四10「我們可以為他在牆上蓋一間小樓,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燈檯,他來到我們這裡,就可以住在其間。”」

   〔呂振中譯〕我們可以給他蓋間有墻的房頂小屋;裏面給他安放床榻、桌子、座位、燈臺;讓他甚麼時候來到我們這裏,都可以轉進來往。』

   〔原文字義〕「安放」放置,設立。

   〔文意註解〕「我們可以為他在牆上蓋一間小樓,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燈檯,他來到我們這裡,就可以住在其間」:『在牆上』意指在有牆的房子屋頂上;『蓋一間小樓』古代以色列人的屋頂是平的,可以從牆外的階梯直接上到屋頂,因此蓋在屋頂上的小閣樓算是客房,不至於打擾屋主的起居

   〔話中之光〕()財富經常使其擁有者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並對他人的需要和渴望視而不見。但這位書念婦人明顯不是這種情況。她的地位很高,但她仍和普通人接觸。她沒有專為自己生活,而是竭力謀求他人的幸福。當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她使別人也能分享她的財物。她有自己家中的掛慮和責任,但她沒有受到這些事情的纏累而使自己忽略了以利沙──也許還有其他很多人──的需要和方便。以利沙在旅途中經常期待著當到達書念這個村莊時,那屬於他的休息和放鬆的愉快時辰。殷勤友愛的招待,能使地上的兒女預嘗一點天國的和平與友誼。

         ()書念婦人服事以利沙,就是服事神;愛最小的人,就是愛基督。因此書念婦人的服事正是真正的信仰的果子(參太二十五40;路十六10)這位婦人和丈夫都是敬畏神的人,所以甘心樂意地殷勤接待神的先知(9~10),結果就被神選中,成為彰顯「神是拯救」的器皿。

 

【王下四11「一日,以利沙來到那裡,就進了那樓躺臥。」

   〔呂振中譯〕這一天、以利沙來到那裏,就轉進那房頂屋子去躺一躺。

   〔原文字義〕「躺臥」躺下。

   〔文意註解〕「一日,以利沙來到那裡,就進了那樓躺臥」:『躺臥』指休息或甚至過夜小住。

   〔話中之光〕()服事神的人雖然不求佔別人的便宜,但也不會故作矜持,全然拒絕別人的好意。

 

【王下四12「以利沙吩咐僕人基哈西說:“你叫這書念婦人來。”他就把婦人叫了來,婦人站在以利沙面前。」

   〔呂振中譯〕以利沙對僮僕基哈西說:『你去叫這書念的婦人來』;他就把婦人叫了來;婦人站在以利沙面前。

   〔原文字義〕「僕人」僮僕,少年侍從;「基哈西」夢幻谷。

   〔文意註解〕「以利沙吩咐僕人基哈西說:你叫這書念婦人來。他就把婦人叫了來,婦人站在以利沙面前」:『僕人基哈西』這裡是聖經首次提到他;他服侍以利沙,喜歡利用本身地位謀取小利(參王下五22~24),後來受罰,長了大痳瘋(參王下五27);『站在以利沙面前』指婦人來到以利沙那裡。當時她大概只站在門外,沒有進到屋內,因此以利沙是透過僕人與她對話(13)。直至第二次被召時,她才站在門口(15),以利沙便直接對她說話(16)

 

【王下四13「以利沙吩咐僕人說:“你對她說:你既為我們費了許多心思,可以為你作什麼呢?你向王或元帥有所求的沒有?”她回答說:“我在我本鄉安居無事。”」

   〔呂振中譯〕以利沙對僕人說:『你對婦人說:「看哪,你既對我們費了這一切心思,我可以為你作甚麼事?有沒有甚麼事可以為你向王或軍長稟告的呢?』她回答說:『我在我本族之民中居住、倒是平安無事。

   〔原文字義〕「費了」小心,戰兢;「安居無事」居住。

   〔文意註解〕「以利沙吩咐僕人說:你對她說:你既為我們費了許多心思,可以為你作什麼呢?你向王或元帥有所求的沒有?」:『吩咐僕人』指透過僕人與她對話;『費了許多心思』指為以利沙和他僕人預備飯食(8),又蓋造閣樓(10)等;『向王或元帥有所求』以利沙經過乾涸的谷地突然積滿水,解決聯軍困境(參王下三17~20)之後,便受到王和元帥的尊重。

         「她回答說:我在我本鄉安居無事」:『在我本鄉安居無事』意指與鄉鄰和睦相處,一無所缺。

 

【王下四14「以利沙對僕人說:“究竟當為她作什麼呢?”基哈西說:“她沒有兒子,她丈夫也老了。”」

   〔呂振中譯〕以利沙說:『究竟要為她作甚麼呢?』基哈西說:『實情是、她沒有兒子,她丈夫也老了。』

   〔原文字義〕「究竟」真正地,確信地。

   〔文意註解〕「以利沙對僕人說:究竟當為她作什麼呢?基哈西說:她沒有兒子,她丈夫也老了」:『沒有兒子』對當時希伯來女人而言,不生育是一件羞恥的事(參創三十23;賽四1; 路一25);『丈夫也老了』意指她的困境幾乎沒有解決的希望,將來丈夫死後,也沒有後嗣來照顧她。

   〔話中之光〕()當以利沙問有何所求時,婦人的回答卻顯得對現狀非常滿足(13)。可見婦人對以利沙的服事的確是全心全意的,而沒有半點私心(參徒二十19)其實,書念婦人並不是真的「安居無事」,因為「她沒有兒子,她丈夫也老了」,將來既沒有人養老、也沒有人繼承產業,未來毫無指望。但這事實在太難,地上的「王或元帥」都幫不上忙,只能仰望神的救恩。今天,世人也「活在世上沒有指望」(弗二12),但卻同樣滿足於現狀,以為自己「安居無事」,不需要神的救恩。

         ()在這個婦人的經歷中,我們看見她從屬靈恩賜的境界轉到屬靈生命的境界。她家是一個大戶人家,家道豐富,甚麼都不缺,就是缺少一個兒子。好像哥林多教會,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在恩賜上沒有一樣是不及人的,但他們屬靈的生命並沒有長進,保羅說他們在基督裏面是嬰孩。所有屬靈的恩賜,若不是幫助我們來得到屬靈的生命,就沒有甚麼益處。

         ()這個婦人先得著啟示,認識以利沙是個神人;我們的心眼先被開啟,認識主耶穌是神的兒子。她寶貴以利沙,就強留他吃飯;我們寶貴主耶穌,就像馬利亞一樣,選擇坐在祂的腳前,與祂交通。她為以利沙蓋一間小樓,讓他住下來;我們與主的交通斷斷續續是不行的,必須與主同住,並且與祂聯合,這樣,生命才能生長,才會有兒子產生出來。

 

【王下四15「以利沙說:“再叫她來。”於是叫了她來,她就站在門口。」

   〔呂振中譯〕以利沙說:『再叫她來』;僕人叫了她來;她就站在門口。

   〔原文字義〕「叫」召換。

   〔文意註解〕「以利沙說:再叫她來。於是叫了她來,她就站在門口」:『再叫她來』以利沙亟思要為她作點甚麼,以回報她的接待;『站在門口』她之所以就站在門口也許是出於莊重和禮貌,因為對於她來說,進入以利沙的房間是不合適的。

 

【王下四16「以利沙說:“明年到這時候,你必抱一個兒子。”她說:“神人,我主啊,不要那樣欺哄婢女。”」

   〔呂振中譯〕以利沙說:『到了日期,約在婦人懷孕滿期的時候〔或譯:到了明年這時候〕、你一定必抱一個兒子。』她說:『神人、我主阿、不要那樣欺哄婢女。』

   〔原文字義〕「抱」懷抱,擁抱;「欺哄」欺騙。

   〔文意註解〕「以利沙說:明年到這時候,你必抱一個兒子。她說:神人,我主啊,不要那樣欺哄婢女」:『明年到這時候』意指經過十月懷胎;『抱一個兒子』意指得著一個親生的兒子;『不要那樣欺哄』表示事情難以相信,因此覺得那是開玩笑的話。

   〔靈意註解〕『生兒子』表徵生命得以顯和繁衍;供應靈命乃是對人最好的幫助。

   〔話中之光〕()書念婦人不但沒有信心禱告求兒子(28),而且當以利沙預言她將生一個兒子時,還和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一樣(參創十八12),說「不要那樣欺哄婢女」,因為這事已經遠遠超過了她的常識。因此,雖然人需要憑信心承受神的拯救,但人並不能靠著自信主動尋求拯救,救恩完全是神主動發起的。當書念婦人還不知道自己需要救恩的時候,神就已經預備好了恩典;正如當我們還在「作仇敵的時候」(羅五10),基督已經為我們成就了救恩,讓我們能「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羅五10)

         ()這裡引起的爭議是:「神蹟是否可以由施行神蹟者的意願來發動」?神蹟由神發動,透過他的僕人作為管道來施行,似乎是基督信仰的通則,此處看起來似乎神蹟成為以利沙主動報恩的一種工具,這也是以利沙的事蹟比較引人非議的地方。今天靈恩派的人引用以利沙的事蹟為前例,認為他們也可以隨時隨地施行神蹟奇事,好像神特別聽他們的禱告,其實不然,連使徒保羅也有不能「神醫」的時候(參提前五23)

 

【王下四17「婦人果然懷孕,到了那時候,生了一個兒子,正如以利沙所說的。」

   〔呂振中譯〕那婦人果然懷孕,到了日期,約在婦人懷孕滿期的時候〔或譯:到了明年這時候〕、正是以利沙所對她說過的,她就生了一個兒子。

   〔原文字義〕「那時候」指定的時間。

   〔文意註解〕「婦人果然懷孕,到了那時候,生了一個兒子,正如以利沙所說的」:『到了那時候』指懷胎足月;『正如以利沙所說的』意指應驗以利沙的預言(16)

 

【王下四18「孩子漸漸長大,一日到他父親和收割的人那裡。」

   〔呂振中譯〕孩子漸漸長大;這一天他出去到收割的人那裏、去找他父親。

   〔原文字義〕「漸漸長大」長大,變大。

   〔文意註解〕「孩子漸漸長大,一日到他父親和收割的人那裡」:『孩子漸漸長大』指他能走動、能說話(19)的時候,據推定約僅三、四歲,因七年後以色列王約蘭還在(參王下八1~4),而約蘭作王共12(參王下三1)

 

【王下四19「他對父親說:“我的頭啊,我的頭啊!”他父親對僕人說:“把他抱到他母親那裡。”」

   〔呂振中譯〕他對他父親說:『我的頭!我的頭!』他父親對僮僕說:『把他抱去給他母親。』

   〔原文字義〕「頭」頭部,首領。

   〔文意註解〕「他對父親說:我的頭啊,我的頭啊」:當時正值收割期(18),天氣最熱,故可能中暑而頭疼。

         「他父親對僕人說:把他抱到他母親那裡」:父親因為農忙無法親自照顧孩子。

 

【王下四20「僕人抱去,交給他母親,孩子坐在母親的膝上,到晌午就死了。」

   〔呂振中譯〕僮僕把他抱去交給他母親;孩子坐在母親膝蓋上、到中午竟死了。

   〔原文字義〕「晌午」中午,正午。

   〔文意註解〕「僕人抱去,交給他母親,孩子坐在母親的膝上,到晌午就死了」:『坐在母親的膝上』顯然以為孩子僅需休息一下,故未帶去看醫生;『晌午』指日正當中。

   〔靈意註解〕死亡表示靈命不能正常發揮功用。

   〔話中之光〕()「孩子死了」。在這個有罪的世界上,在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中,歡樂與悲傷,笑容和眼淚,生命與死亡,兩兩相距通常並不遙遠。書念婦人的兒子曾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歡樂,但他的死也使他們的心靈破碎。耶和華當年將這個童子賜給書念的婦人,但是現在死亡卻把他帶走了。

         ()神允許死亡臨到她的兒子身上,乃是要她經歷復活的生命。兒子死了,她還說「平安無事」,因為她的眼睛不在這個死孩子身上,她的眼睛只注視那位在迦密山上以利沙所預表的復活榮耀的主耶穌。後來以利沙要讓他的僕人基哈西拿著杖代替他前去,但她無論如何都要以利沙親自前去。基哈西的杖,代表神僕人們的許多辦法。今天在基督徒中間,有許多屬靈的辦法。但是,屬靈的道理不能叫人復活,連屬靈的經歷也不能叫人復活。復活的經歷,生命的成長,絕沒有一步登天的辦法的。

 

【王下四21「他母親抱他上了樓,將他放在神人的床上,關上門出來,」

   〔呂振中譯〕他母親把他抱上去,讓他躺在神人的床上,就關上門、出來;

   〔原文字義〕「放在」躺下。

   〔文意註解〕「他母親抱他上了樓,將他放在神人的床上,關上門出來」:『上了樓』指屋頂上的閣樓(10);『放在神人的床上』顯然此時以利沙不在書念;『關上門出來』未驚動任何人,婦人的表現相當冷靜。

 

【王下四22「呼叫她丈夫說:“你叫一個僕人給我牽一匹驢來,我要快快地去見神人,就回來。”」

   〔呂振中譯〕呼叫她丈夫說:『請給我打發一個僮僕和一匹驢來;我要跑到神人那裏,就回來。』

   〔原文字義〕「快快地」奔跑。

   〔文意註解〕「呼叫她丈夫說:你叫一個僕人給我牽一匹驢來」:『呼叫她丈夫』她大概是到田邊高聲對她丈夫說話;『叫一個僕人給我牽一匹驢來』在收割的農忙季節,家裡所有的僕人和牲畜都在田裡。

         「我要快快地去見神人,就回來」:她沒有告訴任何人關於孩子已死的事,只提說要趕快去見神人以利沙(9),快去快回,一則表示她對孩子的復活深具信心,二則不願使她丈夫分心。

   〔話中之光〕()當神把孩子賜給這位不孕的婦人的時候,也把信心賜給了她。書念婦人雖然失去了兒子,卻沒有失去信心;因為神所賜的信心,是任何人和環境都奪不走的。面對巨變,書念婦人並沒有和家人商量,而是冷靜地安排立刻去找先知。因為她知道這孩子是從神而來的,「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一21);她只知道一件事:要救活孩子,只能去尋找神。

 

【王下四23「丈夫說:“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你為何要去見他呢?”婦人說:“平安無事。”」

   〔呂振中譯〕丈夫說:『今天不是初一,又不是安息日,你為甚麼要去見他呢?』婦人說:『沒關係。』

   〔原文字義〕「月朔」月初,新月;「平安無事」平安,和平。

   〔文意註解〕「丈夫說: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你為何要去見他呢?婦人說:平安無事」:『月朔』指每月初一日(參民二十八14);『安息日』指每周第七日(參利二十三3);『平安無事』這是一句習慣用語,字面上好像是說沒有特殊事故,其實意思是說,不用擔心。

   〔話中之光〕()「平安無事」,婦人沒有將真相告訴丈夫和以利沙的僕人(26),大概是因為她認清楚信心的正確對象,是以利沙的神,所以不願花時間向其他人解釋。這句話顯示她對神有信心,她相信只需找到以利沙,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平安無事」字面上是「平安」。這樣的回答是信心和希望的表現。孩子雖然死了,但她沒有讓自己陷入悲傷和絕望之中。如果先知能求神賜給她一個兒子,那麼現在先知也能求神讓他復活。然而情況通常是這樣,當我們將一件事交托神手中時我們又不完全相信祂會給我們成就。事情的答案也許不是我們渴望的那樣,但是我們的心中能有平安,在祂的旨意前謙卑順服地下拜。

 

【王下四24「於是備上驢,對僕人說:“你快快趕著走,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遲慢。”」

   〔呂振中譯〕於是把驢豫備好了,對僮僕說:『你快快趕着走;我若不吩咐你,你可不要騎慢下來。』

   〔原文字義〕「快快趕著走(原文雙字)」引導,駕馭(首字);行走(次字)

   〔文意註解〕「於是備上驢,對僕人說:你快快趕著走,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遲慢」:『快快趕著走』意指儘可能加速往前走;『我若不吩咐』意指除非我受不了。

 

【王下四25「婦人就往迦密山去見神人。神人遠遠地看見她,對僕人基哈西說:“看哪,書念的婦人來了。」

   〔呂振中譯〕婦人就往前走,要到迦密山去見神人。神人從不太遠的地方看見她,就對僮僕基哈西說:『看哪,書念的婦人在那裏來了。

   〔原文字義〕「迦密」花園地;「遠遠地看見」看見,覺察。

   〔文意註解〕「婦人就往迦密山去見神人。神人遠遠地看見她,對僕人基哈西說:看哪,書念的婦人來了」:『往迦密山』相距32公里(8節註解);『神人』即指先知以利沙(8~9);『遠遠地看見她』先知的住所可能在一處高地上,他在那裡對下面山谷中大部分區域都能一覽無餘

 

【王下四26「你跑去迎接她,問她說:你平安嗎?你丈夫平安嗎?孩子平安嗎?”她說:“平安。”」

   〔呂振中譯〕你現在就跑去迎接她,問她說:「你平安麼?你丈夫平安麼?孩子平安麼?」』問了,她都說:『平安。』

   〔原文字義〕「迎接」遭遇,降臨。

   〔文意註解〕「你跑去迎接她,問她說:你平安嗎?你丈夫平安嗎?孩子平安嗎?她說:平安」:『平安嗎?』以利沙揣測,書念的婦人突然到訪,必然因有要緊事故;『她說:平安』表示除了對先知以利沙之外,她不肯向任何人透露她的難處,以免耽誤時間。

   〔話中之光〕()這位有信心的婦人非常冷靜,她知道只有神才能解決她的問題,所以一心只想見到先知、快快向神求救,一路上沒向任何人傾訴自己的難處,連對先知的僕人基哈西也隻字不提,單單把信心放在神的身上。

 

【王下四27「婦人上了山,到神人那裡,就抱住神人的腳。基哈西前來要推開她,神人說:“由她吧!因為她心裡愁苦,耶和華向我隱瞞,沒有指示我。”」

   〔呂振中譯〕婦人到了山上神人那裏,就抱住神人的腳。基哈西走近前來、要把她推開;神人說:『由她吧,因為她心裏愁苦;永恆主向我隱藏着,沒有告訴我。』

   〔原文字義〕「推開」擠,推,驅使;「愁苦」悲苦;「隱瞞」隱藏,遮眼。

   〔文意註解〕「婦人上了山,到神人那裡,就抱住神人的腳。基哈西前來要推開她」:『抱住神人的腳』是謙卑地懇求幫助的表現;『要推開她』因他無法瞭解婦人的心境。

         「神人說:由她吧!因為她心裡愁苦,耶和華向我隱瞞,沒有指示我」:『她心裡愁苦』以利沙看出婦人如此舉動,必因她的心裡的愁苦使然;『耶和華向我隱瞞』意指神尚未將她所遭遇的事啟示給以利沙。

   〔話中之光〕()先知也有所不知道的情況與時刻,除非神特別預告。先知也是人,他們的知識和判斷,和其他人一樣,都是有限度的。所以先知若不瞭解一個事件的全部情況,並不能證明他不是神的真先知。若有人宣稱他凡事都知道神的旨意,隨時隨地都能預言即將發生的事,反而可能是假先知,信徒應當時刻警惕這樣的人。

 

【王下四28「婦人說:“我何嘗向我主求過兒子呢?我豈沒有說過,不要欺哄我嗎?”」

   〔呂振中譯〕婦人說:『我何嘗向我主求過兒子呢?我豈沒有說過不要使我生起錯誤的盼望麼?』

   〔原文字義〕「求過」要求,詢問。

   〔文意註解〕「婦人說:我何嘗向我主求過兒子呢?我豈沒有說過,不要欺哄我嗎?」:『求過兒子』意指她本來就沒有兒子,也不曾指望能有兒子;『不要欺哄我』意指神既然已經賜給她孩子,何必又取去孩子的性命、叫她空歡喜一場呢?

   〔話中之光〕()當這位婦人傾吐自己心中憂傷苦痛之時她並不是在責備先知。當初她並沒有要求這個兒子,這孩子是先知所應許的。但不論如何,她當初得到的這孩子現在卻又失去了。對於這件事她沒有說太多的話,她不需要說太多,因為以利沙現在已經完全明白她心中的悲苦了。她的話已經揭示了她的痛苦和悲傷。她只知道這個她並未要求過的孩子死了,如果自己從未被允許嘗過這種愛就不會這樣難過了。

         ()我何嘗向我主求過兒子呢?」婦人從來不敢奢望自己會有兒子,然而神卻賜給了她兒子,所以她內心充滿了對神的無限感激。如今她的兒子已被神接回去,她自己又回到了當初的起點,而她卻毫無怨言地向神禱告說「我並無所求,惟願順從神的旨意」。從中我們看到了,她在逆境中也毫無怨言,惟有順從神的美好的信仰。

 

【王下四29「以利沙吩咐基哈西說:“你束上腰,手拿我的杖前去。若遇見人,不要向他問安;人若向你問安,也不要回答,要把我的杖放在孩子臉上。”」

   〔呂振中譯〕以利沙對基哈西說:『你束上腰,手裏拿着我的扶杖走;若遇見人,不要向他祝福請安;人若向你祝福請安,你也不要回答;要把我的扶杖放在孩子臉上。』

   〔原文字義〕「放在」放置,設立。

   〔文意註解〕「以利沙吩咐基哈西說:你束上腰,手拿我的杖前去」:『束上腰』意指行動要迅速,不可在路上耽延;『拿我的杖』杖是以利沙先知職任的標誌,就像摩西的手杖(參出四17;出十七59;民二十8~9),象徵著神的大能與他同在,好使他能奉耶和華的名行神蹟。

         「若遇見人,不要向他問安;人若向你問安,也不要回答」:打招呼致敬在東方國家中很講究形式,會佔用很多時間,在此以利沙的意思是,命令僕人不要在路上耽擱時間。

         要把我的杖放在孩子臉上」:以利沙可能盼望藉此行動出現神蹟,使死去的孩子得以復甦。後來證實此舉並沒有奏效(31)

 

【王下四30「孩子的母親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以利沙起身,隨著她去了。」

   〔呂振中譯〕孩子的母親說:『我指着永活的永恆主、也指着你的牲命、來起誓,我一定不離開你。』以利沙就起身,跟着她去。

   〔原文字義〕「離開」離去,放開;「隨著(原文雙字)」行走(首字);在之後(次字)

   〔文意註解〕「孩子的母親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婦人堅決表示請求先知本人親自出動,否則誓不肯離開。

         「於是以利沙起身,隨著她去了」:以利沙被迫前去救活孩子。

 

【王下四31「基哈西先去,把杖放在孩子臉上,卻沒有聲音,也沒有動靜。基哈西就迎著以利沙回來,告訴他說:“孩子還沒有醒過來。”」

   〔呂振中譯〕基哈西在他們前頭先去;他把扶杖放在孩子臉上,卻沒有聲音,也沒有注意的樣子;基哈西迎着以利沙回來,告訴他說:『孩子還沒有醒過來。』

   〔原文字義〕「動靜」注意,留意。

   〔文意註解〕「基哈西先去,把杖放在孩子臉上,卻沒有聲音,也沒有動靜」:先知的僕人奉命用杖施行神蹟,但無效果。

         「基哈西就迎著以利沙回來,告訴他說:孩子還沒有醒過來」:『沒有醒過來』意指並未起死回生。

   〔話中之光〕()基哈西是個只憑外貌事奉神的人,他只會模仿先知的外表,卻沒有先知實在的靈感,所以做出許多既糊塗又愚味的事來,不但不能榮耀神,也無益於人,至終又害自己。他第一次的出現是在書念婦人家裡,當以利沙感覺受婦人接待之情時,他就建議為婦人求子(14);婦人雖得了兒子,但卻未及她對神的感恩,結果又引出喪子之痛苦。當婦人雖帶著憂傷悲痛之心情來到先知面前時,他竟敢冒昧的要推開她(27);他如此沒有憐憫,充分證明他的事奉只在外表形式上,卻沒有內在實意,只顧維護師父的尊嚴,卻不知道體恤人的痛苦,徒有道德的外貌,卻缺少救恩的實際。

 

【王下四32「以利沙來到,進了屋子,看見孩子死了,放在自己的床上。」

   〔呂振中譯〕以利沙來到,進了屋子,看見孩子死了,躺在自己的床上。

   〔原文字義〕「進了屋子」房屋。

   〔文意註解〕「以利沙來到,進了屋子,看見孩子死了,放在自己的床上」:以利沙親眼看見孩子的確死了,且放在他自己的床上。

   〔話中之光〕()32~36節通過以利沙救活死人的事件,我們再次重溫耶穌為了罪人死在十字架上,因著祂的犧牲,不僅使我們的靈魂,連我們的肉身也與耶穌的復活聯合。因為以利沙為了救活孩子所做的一切意味著自我犧牲。與之相似的例子在新、舊約中的兩位偉大人物身上也表現得淋漓盡致。(1)摩西:「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這是當以色列百姓因鑄造金牛犢而受到神的震怒時,摩西為他們作的中保禱告,表現出了甘願承擔的自我犧牲精神(參出三十二32)(2)保羅:甚至為拒絕神的同族以色列百姓,就是自己被詛咒,與基督分離,也願意(參羅九1~3)。這正是領袖之道,引領主所交付的羊群的人理應有的態度。

         ()32~36以利沙的禱告以及他使孩子復生的方法,顯示神親自眷顧受創傷的。我們將神的信息傳給別人,也必須真心真意地關懷他們,只有這樣行,才能真正地傳揚我們在天上的父神。

 

【王下四33「他就關上門,只有自己和孩子在裡面,他便祈禱耶和華,」

   〔呂振中譯〕他一進去,就把門關上,只有自己和孩子在裏面;他便禱告永恆主。

   〔原文字義〕「祈禱」祈禱,干預,介入。

   〔文意註解〕「他就關上門,只有自己和孩子在裡面,他便祈禱耶和華」:『關上門』表示不容任何人介入;『祈禱耶和華』獻上信心的禱告,使「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來十一35)

 

【王下四34「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對口、眼對眼、手對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體就漸漸溫和了。」

   〔呂振中譯〕又在床伏在孩子身上,使口對口,眼對眼,手掌對手掌;既俯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肉身就漸漸溫煖起來。

   〔原文字義〕「伏在(首字)」倒下,與同臥;「伏在(次字)」彎曲,曲膝蹲伏。

   〔文意註解〕「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對口、眼對眼、手對手,既伏在孩子身上」:表徵與孩子合而為一的禱告(參王上十七21)

         「孩子的身體就漸漸溫和了」:孩子顯出復活的跡象。

 

【王下四35「然後他下來,在屋裡來往走了一趟,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孩子打了七個噴嚏,就睜開眼睛了。」

   〔呂振中譯〕然後以利沙就下來、在屋裏來回地走了一趟;又上去、俯伏在孩子身上;孩子打了噴嚏、打到七次;然後孩子就睜開眼睛。

   〔原文字義〕「來往(原文有四字)」一個,一次(首字和第三字);到這裡,直到現在(次字和末字);「睜開」開啟。

   〔文意註解〕「然後他下來,在屋裡來往走了一趟,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可能與孩子合而為一的禱告(34)消耗不小的精神和體力(參路二十二43),所以需要下來在屋裡來回走動。

         「孩子打了七個噴嚏,就睜開眼睛了」:『七個噴嚏』表示完全恢復氣息;『睜開眼睛』表示復活有生命的跡象。

   〔話中之光〕()以利沙兩次伏在孩子身上,眼對眼、口對口、手對手,意思是基督的眼光代替了你的眼光,基督的口代替了你的口,基督的手代替了你的手。這叫作死裏復活。主自己代替我們活著是復活經歷的奧秘。這孩子連打了七個噴嚏,表示所有的死亡都過去了。從此,我們不再憑自己的眼光看事情,不再憑自己的口說話,不再憑自己的手作事。

 

【王下四36「以利沙叫基哈西說:“你叫這書念婦人來。”於是叫了她來。以利沙說:“將你兒子抱起來。”」

   〔呂振中譯〕以利沙叫基哈西來,說:『你叫那書念婦人來。』他就去叫她。婦人來到以利沙面前,以利沙說:『將你兒子抱起來。』

   〔原文字義〕「抱起來」舉起,承擔。

   〔文意註解〕「以利沙叫基哈西說:你叫這書念婦人來。於是叫了她來。以利沙說:將你兒子抱起來」:把活過來的孩子交在他母親的手裡(參王上十七23)

 

【王下四37「婦人就進來,在以利沙腳前俯伏於地,抱起她兒子出去了。」

   〔呂振中譯〕婦人就來,就俯倒在以利沙腳前,下拜於地,將兒子抱起,就出來。

   〔原文字義〕「俯伏」下拜。

   〔文意註解〕「婦人就進來,在以利沙腳前俯伏於地,抱起她兒子出去了」:『俯伏於地』表示婦人向神謝恩和敬拜,藉著先知施行神蹟奇事。

   〔話中之光〕()不能生育的書念婦人有了孩子,並不是因為自己的信心(16),而是神主動賜下了恩典,也賜給她信心。但書念婦人的孩子從死裡復活,卻需要她憑信心及時地尋求神,才能經歷神的拯救。這兩個神蹟合在一起,向我們顯明了救恩的奧秘:救恩是神主動發起的,也完全是神做成的,但需要人憑信心去接受;而人的信心也是神主動賜下的,人是被動地藉著神所賜的信心接受神主動的救恩。

 

【王下四38「以利沙又來到吉甲,那地正有饑荒,先知門徒坐在他面前,他吩咐僕人說:“你將大鍋放在火上,給先知門徒熬湯。”」

   〔呂振中譯〕以利沙又來到吉甲;那地正鬧饑荒;神言人弟子們坐在他面前;他吩咐僮僕說:『你將大鍋放在火上,給神言人弟子們煮豆湯。』

   〔原文字義〕「吉甲」滾輪;「熬」烹煮。

   〔文意註解〕「以利沙又來到吉甲,那地正有饑荒,先知門徒坐在他面前」:『吉甲』不是指耶利哥以東的吉甲(參書四19),是指從前以利亞所住的山區,位於伯特利以北約13公里,示羅西南方約5公里(參王下二1);『那地正有饑荒』可能與王下八1的饑荒發生在同一時間的廣大地區,飢荒往往表明神正在管教以色列;『坐在他面前』可能正在聽他教導。

         「他吩咐僕人說:你將大鍋放在火上,給先知門徒熬湯」:『僕人』原文單數詞,大概指基哈西;『大鍋熬湯』表示煮湯給不少人喝。

   〔話中之光〕()那地正有饑荒」,迦南地並沒有適合灌溉的河流,農業的收成基本上倚靠神按時降下秋雨和春雨,因此,豐收還是饑荒,取決於百姓與神的關係是否正常。神早已宣告,百姓若謹守遵行神的一切誡命,「耶和華必為你開天上的府庫,按時降雨在你的地上。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申二十八12);而百姓若離棄神、拜偶像,「因為你富有的時候,不歡心樂意地事奉耶和華——你的神,所以你必在饑餓、乾渴、赤露、缺乏之中事奉耶和華所打發來攻擊你的仇敵」(申二十八47~48)

         ()38~41記錄了以利沙如何解除鍋中的死毒:(1)即使在人看是有害的,只要神作工,有害也會變得無害。在保羅事奉的過程中也有過類似的事件。當時保羅在米利大土人的村落生火時,不慎被蛇咬了一口,但保羅身上卻沒有發生絲毫的變化(參徒二十八1~6)。這應驗了耶穌所說的「若喝了什麼毒物,也必不受害」的話(可十六18)(2)以利沙解毒的神蹟可以與耶穌救贖人類聯繫在一起。如果沒有基督的救贖,使人類的靈魂墜入死亡之淵的罪(參羅六23)就斷不能得到解決。正如通過以利沙的神蹟,原本有死毒的湯也能喝一樣,把人類推向滅亡之深淵的毒,被耶穌基督的寶血除去了(參太二十六28;羅五9;彼前一18~19)

 

【王下四39「有一個人去到田野掐菜,遇見一棵野瓜藤,就摘了一兜野瓜回來,切了擱在熬湯的鍋中,因為他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呂振中譯〕有一個人出去到田野掐菜;遇見一棵野瓜籐,就從上頭去招野瓜,滿了一兜而來,切在豆湯鍋中;不知道是甚麼東西。

   〔原文字義〕「掐」拾取,採集;「野野」(原文與「田野」同字);「瓜藤」藤類植物;「瓜」葫蘆瓜。

   〔文意註解〕「有一個人去到田野掐菜,遇見一棵野瓜藤,就摘了一兜野瓜回來,切了擱在熬湯的鍋中,因為他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田野』指郊外野地;『掐菜』指摘採野生菜書;『野瓜藤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指未經證實可以吃的野生藤類植物;『一兜』原文作「滿了他的外衣」,大概是指那人拉起身上的外衣,以此盛滿了野瓜。

 

【王下四40「倒出來給眾人吃,吃的時候,都喊叫說:“神人哪,鍋中有致死的毒物!”所以眾人不能吃了。」

   〔呂振中譯〕又倒出來給眾人喫。喫豆湯的時候,大家都嚷叫說:『神人哪,鍋中有致死之毒哦!』大家便不能喫了。

   〔原文字義〕「致死的」死亡;「毒物」(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倒出來給眾人吃,吃的時候,都喊叫說:神人哪,鍋中有致死的毒物!所以眾人不能吃了」:『鍋中有致死的毒物』可能僅吃一兩口,便覺肚子起不良反應。

 

【王下四41「以利沙說:“拿點來。”就把撒在鍋中,說:“倒出來,給眾人吃吧!”鍋中就沒有毒了。」

   〔呂振中譯〕以利沙說:『拿點麵來。』他把麵撒在鍋中,就說:『倒出來給眾人喫。』鍋中就無害了。

   〔原文字義〕「撒在」投擲,扔;「沒有毒(原文雙字)」言論(首字);壞的,惡的(次字)

   〔文意註解〕「以利沙說:拿點來。就把撒在鍋中,說:倒出來,給眾人吃吧!鍋中就沒有毒了」:『把撒在鍋中』麵粉本身並沒有消毒的作用,故純屬神蹟。

   〔靈意註解〕麵粉表徵基督是生命的(參約六35),能消除致死的毒素。

   〔話中之光〕()這裡有一個屬靈的教訓。基督的福音對於那些在死亡詛咒之下的人來說就是生命的糧。死亡的果實罪人不論吃了多少、吃了多久,福音都有能力醫治並使其恢復。罪惡所造成的破壞,聖靈都能修復。神對於任何形式的罪惡,都有解藥。對於每一個願意得生命的人,基督永遠是生命之源(參約六273335)

 

【王下四42「有一個人從巴力沙利沙來,帶著初熟大麥作的餅二十個,並新穗子,裝在口袋裡,送給神人。神人說:“把這些給眾人吃。”」

   〔呂振中譯〕有一個人從巴力沙利沙來,帶着首熟大麥作的餅二十個、和新穀子、在旅行袋裏、來送給神人。神人說:『給眾人喫吧。』

   〔原文字義〕「巴力沙利沙」加倍偉大的主;「新穗子」園地採收物。

   〔文意註解〕「有一個人從巴力沙利沙來,帶著初熟大麥作的餅二十個,並新穗子,裝在口袋裡,送給神人」:『巴力沙利沙』位於加拿河之南岸,示劍西南西約22公里,示羅西北西約24公里;『初熟大麥作的餅並新穗子』這是敬畏神的人給先知的供奉(參利二14;二十三20)

         「神人說:把這些給眾人吃」:在饑荒中(38)顧念到眾人。

   〔靈意註解〕『巴力沙利沙初熟的大麥餅和新穗子』表徵基督是生命的(參約六935),能滿足眾人的需要。

   〔話中之光〕()「神人說:把這些給眾人吃。」當時是缺乏的時候,甚至對先知和那些與他在一起的人也是一樣。人們缺衣少食,處在饑餓之中。以利沙沒有考慮自己而是掛念他人的利益。基督也是這樣,當祂和他的門徒在曠野,「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太十四14)。黃昏到來之際,門徒們希望遣散他們,讓他們去為自己尋找食物,但基督的話是,「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太十四16)。今天神的兒女看到世界上那些疲倦饑餓的人群,神對他們的話仍然是,「把這些給眾人吃。」

 

【王下四43「僕人說:『這一點豈可擺給一百人吃呢?』以利沙說:『你只管給眾人吃吧!因為耶和華如此說,眾人必吃了,還剩下。』」

   〔呂振中譯〕伺候的人說:『我怎能將這一點點擺在一百人面前呢?』以利沙說:『你只管給眾人喫吧;因為永恆主這麼說:「大家都要喫,並且還要有剩下的。」』

   〔原文字義〕「剩下」剩下,留下來。

   〔文意註解〕「僕人說:這一點豈可擺給一百人吃呢?以利沙說:你只管給眾人吃吧!因為耶和華如此說,眾人必吃了,還剩下」:『這一點』表示數量不多;『一百人』當時在場的先知門徒共約一百人;『耶和華如此說』表示有神的話臨到他。

   〔靈意註解〕『一百人眾人』代表凡是有需要的人。

   〔話中之光〕()僕人用人的眼光看待這送來的出產,但以利沙卻用信心的眼睛站在神那邊來看待這相同的禮物。對於僕人來說,先知的命令似乎是愚蠢和不可能實現的。二十個小小的大麥餅和一點點穗子怎能滿足這一百個饑腸轆轆的人呢?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所提出的問題也具有同樣的精神,當耶穌要用五個大麥餅和兩條小魚來讓眾人吃飯時,他說,「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六9)。今天,那些自認為是神兒女的人,由於他們的缺乏信心,眾人還在挨餓。

         ()以利沙是受聖靈感動才說話的。一位先知奉主的名說話就是在說主的話。神擁有無限的權能。祂的資源可以供應所有人的需要。祂的手一摸就可以讓最缺乏的供應增加。正是神的能力使得那些小餅不斷增加直到滿足所有在場之人的需要。那位不知姓名的農夫將初熟的果子帶來送給以利沙,就是將它們奉獻給了神。耶和華接受了這樣的奉獻,並將祂的賜福放在其上。同樣,現今主也悅納並賜福我們獻上的禮物。無論在哪有工作要做,神的兒女切不可只看他們自己的不足,而要仰望神並他無窮的供給。他們手中的那一點點東西似乎完全不夠滿足缺乏之人的需要,但只要有神的賜福他們所有的就會滿溢了。

         ()天地之間的距離比很多人想像的更近。神一直牽掛著他地上有需要的兒女,並隨時準備供應他們的缺乏。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個民族有需要的人們不得到神持續的供應。每一處果園,每一片土地都見證著神奇妙工作的能力和他無限的大愛。神始終在工作,他一直照料著地上那些軟弱的孩子們。神的愛和能力的表現方式也許不如以利沙時代那麼引人注目,但如果我們的眼睛能夠被打開,我們就會更清晰更深廣地認識到他一直在我們身邊,並且他仍然在以仁愛和憐憫對待他地上有需要的兒女。神忠心的兒女仍然為主獻上禮物,藉著他的能力和賜福,他們微不足道的資源就會成倍增加來滿足世上勞苦大眾肉體和屬靈雙方面的需要。今天的世界更需要的是以利沙那樣的信心、勇氣、精神的力量、屬靈的眼光以及同情心。

         ()在神的工作上,信心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沒有信心,就沒有真正的屬靈工作。但在我們的信心需要操練和加強,而神是用物質上的需要,作為一種訓練方法,使我們能達到那目的。在許多不可觸摸的事物上揚言向神有信心是不大困難的。我們甚至可以在這事上自欺,因為客觀方面沒有具體的實例,來證明我們那種缺乏信心的真情。但要是有了經濟上,飲食上,現款上等需要,這些非常實際的事物,就立即試驗出我們信心的實在。如果我們在工作上不能信靠神供給我們地上的需要,那我們談到屬靈的需要又有什麼用處呢?我們向別人宣告神是活的神,讓我們就在物質的實際範圍裡,證明神是活的。如果我們先學會了在物質的需要上信靠神,那麼當屬靈需要來臨的時候,我們便知道應該如何堅定不移的信靠祂了。

 

【王下四44「僕人就擺在眾人面前,他們吃了,果然還剩下,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呂振中譯〕僕人就擺在眾人面前;大家都喫了、並且還有剩下的,正如永恆主所說的。

   〔原文字義〕「果然」(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僕人就擺在眾人面前,他們吃了,果然還剩下,正如耶和華所說的」:『正如耶和華所說的』表示應驗了神的預言。

   〔話中之光〕()42~44節二十個大麥餅和口袋裡的新穗子喂飽一百人的神蹟。這與耶穌的五餅二魚(參太十四13~21)及婦人用一瓶油裝滿所有空器皿的神蹟相似(1~7)。三件事的共同點是都有剩餘(7節,43節;太十四20)。這意味著神的恩惠充滿盈溢(參申二十八1~12)。耶穌來到這世界的目的,也是為了使生命充滿神的恩惠(參約十10)。然而今天有很多信徒還沒能領受神的豐盈的恩惠。聖經將其歸為兩個原因:(1)因為不求(參雅四2):神已應許只要我們祈求,就給我們(參申四29;賽五十15;耶三十三3;太七7~12)。神的應許是不改變的。因為神決不能說謊,必然成就所應許的(參來六18)。神的應許如此真實,人卻不求,這是沒有信心的表現。(2)因為出於私欲而妄求(參雅四3):這裡的「私欲」是指「世俗的情欲」(多二12),或「肉體的情欲」(加五16,約壹二16)。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祈求的,神不會應允。耶穌也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本章記述先知以利沙所行的一連串神蹟,讓我們看見神怎樣看顧敬畏祂的人。人因不信陷在罪惡中,遭受疾病、痛苦和死亡。神願意人人健康、幸福,甚至予死了的人生命;災禍乃人自己招來。人若肯悔罪,回轉仰望神,不問是以色列人或非以色列人,都可脫禍得福。施行拯救、醫好疾病的不是以利沙,也不是他的杖,而是神自己。

         ()本章所記載的五個神蹟,都是行在敬畏神的人身上。神藉著這五個神蹟,不但顯明了「神是拯救」,也啟示了怎樣才能承受神的拯救。雖然以利沙向以色列王約蘭顯明了「神是拯救」,但他卻「總不離開」(王下三3)金牛犢,所以不敢信靠神的拯救,最終所承受的拯救是不完全的(參王下三27);而先知門徒的妻子(5)、書念婦人(22)、先知門徒(41)和僕人(44),則用神所賜的信心和順服支取了神的拯救。所以說:「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二8)

 

叁、靈訓要義

 

【生命豐滿的顯彰】

   一、生命豐盛的秘訣(1~7)

         1.有一個先知門徒的妻,哀求以利沙說:你僕人我丈夫死了,他敬畏耶和華是你所知道的。現在有債主來,要取我兩個兒子作奴僕」(1):『先知門徒的妻』表徵信徒雖然蒙恩得救,卻因靈命貧弱,仍受舊人的指使;『兩個兒子』表徵見證。

         2.「以利沙問她說:我可以為你作什麼呢?你告訴我,你家裡有什麼?她說: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沒有什麼」(2):『一瓶油』表徵「寶貝放在瓦器裡」(林後四7),就是住在信徒裡面的聖靈。

         3.「以利沙說:你去,向你眾鄰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3):『空器皿』表徵倒空自己;『向鄰舍借』表徵十字架的對付;『不要少借』表徵對付得越徹底越好。

         4.「回到家裡,關上門,將油倒在所有的器皿裡,倒滿了的放在一邊」(4~5):『關上門』表徵接受十字架的對付,不可張揚;『倒油在器皿裡』表徵被聖靈充滿。

         5.「器皿都滿了,她對兒子說:再給我拿器皿來。兒子說:再沒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6):『再沒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表徵聖靈的充滿受倒空自己的限制。

         6.「婦人去告訴神人。神人說:你去賣油還債,所剩的,你和你兒子可以靠著度日」(7):『賣油還債』表徵豐盛剛強的靈命能勝過舊人;『靠著度日』表徵過討神喜悅的生活。

   二、生命顯彰的秘訣(8~17)

         1.一日,以利沙走到書念,在那裡有一個大戶的婦人強留他吃飯。此後,以利沙每從那裡經過,就進去吃飯」(8):『強留他吃飯』表徵盛情服事屬神的人。

         2.「婦人對丈夫說:我看出那常從我們這裡經過的是聖潔的神人。我們可以為他在牆上蓋一間小樓,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燈檯,他來到我們這裡,就可以住在其間」(9~10):表徵存著常以為虧欠的心彼此相待(羅十三8)

         3.「一日,以利沙來到那裡,就進了那樓躺臥。以利沙吩咐僕人基哈西說:你叫這書念婦人來。他就把婦人叫了來,婦人站在以利沙面前。以利沙吩咐僕人說:你對她說:你既為我們費了許多心思,可以為你作什麼呢?你向王或元帥有所求的沒有?」(11~13):神的僕人一面接受別人的好意,一面心存感謝、思有所回報。

         4.「她回答說:我在我本鄉安居無事。以利沙對僕人說:究竟當為她作什麼呢?基哈西說:她沒有兒子,她丈夫也老了」(13~14):神僕從旁人獲悉對方實情。

         5.「以利沙說:再叫她來。於是叫了她來,她就站在門口。以利沙說:明年到這時候,你必抱一個兒子。她說:神人,我主啊,不要那樣欺哄婢女。婦人果然懷孕,到了那時候,生了一個兒子,正如以利沙所說的」(15~17):『生兒子』表徵生命得以顯和繁衍;供應靈命乃是對人最好的幫助。

   三、生命勝過死亡(18~37)

         1.孩子漸漸長大,一日到他父親和收割的人那裡。他對父親說:我的頭啊,我的頭啊!他父親對僕人說:把他抱到他母親那裡。僕人抱去,交給他母親,孩子坐在母親的膝上,到晌午就死了」(18~20):死亡表示靈命不能正常發揮功用。

         2.「他母親抱他上了樓,將他放在神人的床上,關上門出來,呼叫她丈夫說:你叫一個僕人給我牽一匹驢來,我要快快地去見神人,就回來。丈夫說: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你為何要去見他呢?婦人說:平安無事」(21~23):尋求靈命的幫助,既不驚慌失措、也不張揚。

         3.「於是備上驢,對僕人說:你快快趕著走,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遲慢。婦人就往迦密山去見神人。神人遠遠地看見她,對僕人基哈西說:看哪,書念的婦人來了。你跑去迎接她,問她說:你平安嗎?你丈夫平安嗎?孩子平安嗎?她說:平安」(24~26):持定『解鈴仍需繫鈴人』的對象,心不旁騖。

         4.「孩子的母親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以利沙起身,隨著她去了。以利沙來到,進了屋子,看見孩子死了,放在自己的床上。他就關上門,只有自己和孩子在裡面,他便祈禱耶和華」(30~33):進入內室,獻上信心的禱告,求神施恩。

         5.「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對口、眼對眼、手對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體就漸漸溫和了。然後他下來,在屋裡來往走了一趟,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孩子打了七個噴嚏,就睜開眼睛了」(34~35):『口對口、眼對眼、手對手』表徵合而為一;『打噴嚏睜開眼睛』表徵靈命復活的跡象。

   四、生命消除致死的毒素(38~41)

         1.以利沙又來到吉甲,那地正有饑荒,先知門徒坐在他面前,他吩咐僕人說:你將大鍋放在火上,給先知門徒熬湯」(38):在饑荒中仍顧念聖徒的身體需要。

         2.「有一個人去到田野掐菜,遇見一棵野瓜藤,就摘了一兜野瓜回來,切了擱在熬湯的鍋中,因為他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倒出來給眾人吃,吃的時候,都喊叫說:神人哪,鍋中有致死的毒物!所以眾人不能吃了」(39~40):有人誤摘野瓜致鍋中有致死的毒物。

         3.「以利沙說:拿點來。就把撒在鍋中,說:倒出來,給眾人吃吧!鍋中就沒有毒了」(41):麵粉表徵基督是生命的(參約六35),能消除致死的毒素。

   五、生命的供應綽綽有餘(42~44)

         1.「有一個人從巴力沙利沙來,帶著初熟大麥作的餅二十個,並新穗子,裝在口袋裡,送給神人。神人說:把這些給眾人吃」(42):『巴力沙利沙初熟的大麥餅和新穗子』表徵基督是生命的(參約六935),能滿足眾人的需要。

         2.「僕人說:這一點豈可擺給一百人吃呢?以利沙說:你只管給眾人吃吧!因為耶和華如此說,眾人必吃了,還剩下。僕人就擺在眾人面前,他們吃了,果然還剩下,正如耶和華所說的」(43~44):『一百人眾人』代表凡是有需要的人。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列王紀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列王紀下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