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六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求開眼目使能看見】 一、漂到水面上來的斧頭(1~7節) 二、圍繞以利沙的火車和火馬(8~23節) 三、被亞蘭王圍困的撒瑪利亞(24~30節) 貳、逐節詳解 【王下六1】「先知門徒對以利沙說:“看哪,我們同你所住的地方過於窄小,」 〔呂振中譯〕「神言人弟子們對以利沙說:『看哪、我們在你講座之前所住的地方過於狹窄、不夠我們使用。」 〔原文字義〕「住」居住,坐,停留;「窄小」狹窄的,患難,困境,敵人。 〔文意註解〕「先知門徒對以利沙說」:『先知門徒』原文是「先知的兒子」,指在先知學校受訓的學生。 「看哪,我們同你所住的地方過於窄小」:『過於窄小』指住宿的設備不夠寬敞,顯得擁擠。 【王下六2】「求你容我們往約但河去,各人從那裡取一根木料建造房屋居住。”他說:“你們去吧!”」 〔呂振中譯〕「請容我們去到約但河,各人從那裏取一根木料,在那裏造一座住所,可以在那裏居住。』以利沙說:『你們去吧。』」 〔原文字義〕「木料」椼,樑;「房屋」地方;「居住」居住,坐,停留。 〔文意註解〕「求你容我們往約但河去」:想必是約但河邊上長有許多大樹。 「各人從那裡取一根木料建造房屋居住」:『一根木料』指可以做為樑柱的大木料;『房屋』指課堂或宿舍;『居住』按照原文可解作「坐下聽課」和「住宿」兩種意思。 「他說:你們去吧」:意指學生們取得以利沙的許可。 【王下六3】「有一人說:“求你與僕人同去。”回答說:“我可以去。”」 〔呂振中譯〕「有一個人說:『請你跟僕人一同去。』他回答說:『我要去。』」 〔原文字義〕「求」開始,著手去做,願意,接受。 〔文意註解〕「有一人說:求你與僕人同去」:『求你』指請求你的同意;『僕人』這是謙稱,乃出於對先知的尊敬。 「回答說:我可以去」:表示以利沙相當隨和;由本節可見他們師生彼此相處融洽。 〔話中之光〕(一)學校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是生活的示範和輔導。 【王下六4】「於是以利沙與他們同去。到了約但河,就砍伐樹木。」 〔呂振中譯〕「於是以利沙跟他們一同去。他們到了約但河,就砍伐樹木。」 〔原文字義〕「砍伐」切割,分開,剪除。 〔文意註解〕「於是以利沙與他們同去」:『他們』指先知學校的學生們。 「到了約但河,就砍伐樹木」:『約但河』此處指靠近河的邊上。 【王下六5】「有一人砍樹的時候,斧頭掉在水裡,他就呼叫說:“哀哉!我主啊,這斧子是借的。”」 〔呂振中譯〕「有一個人砍取木料的時候,斧頭掉在水裏,他就喊叫說:『哀阿,我主阿,這斧子是借的喲!』」 〔原文字義〕「砍」掉落,跌下,跌倒;「斧頭」鐵,鐵製的工具;「掉」(原文與「砍」同字);「借」詢問,要求。 〔文意註解〕「有一人砍樹的時候,斧頭掉在水裡」:『斧頭』指裝在木質斧把的尖端鐵質部分;『掉在水裡』指鐵頭脫落而掉到水裡去了。 「他就呼叫說:哀哉!我主啊,這斧子是借的」:『這斧子是借的』當時的鐵器很貴,先知門徒沒有能力購買,只能借來使用。 【王下六6】「神人問說:“掉在哪裡了?”他將那地方指給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裡,斧頭就漂上來了。」 〔呂振中譯〕「神人問說:『掉在哪裏呢?』他將那地點指給以利沙看,以利沙就砍了一根木頭,丟在那裏,叫斧頭浮上來。」 〔原文字義〕「指給」看,顯明,顯現;「砍了」邊緣,極處;「拋」丟。扔,趕出;「漂上來」流動,溢出。 〔文意註解〕「神人問說:掉在哪裡了?他將那地方指給以利沙看」:『神人』字義是「屬神的人」,是先知的別名;『掉在哪裡了』表明以利沙自己也不知道斧頭掉在哪裡。 「以利沙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裡,斧頭就漂上來了」:『一根木頭』木頭本身比重比水輕,不會沉到水底,也沒有吸引斧頭的磁力,如何使它漂上來,這就是神蹟;『斧頭就漂上來了』意指斧頭就浮上來了。 〔話中之光〕(一)以利沙並沒有特異功能可以隨意行神蹟,他的神蹟都是神特意要行的,為要顯明「神是拯救」:祂不但肯拯救以色列聯軍脫離困境(參三17~18),也肯拯救不小心丟失斧頭的先知門徒脫離窘迫。 (二)每一天耶和華都垂聽那些求告祂名之人的禱告並滿足他們的需要。每一天都有神蹟,雖然以利沙不在了,但神仍舊以祂自己的方式為那些信靠祂的人行事。 【王下六7】「以利沙說:“拿起來吧!”那人就伸手,拿起來了。」 〔呂振中譯〕「以利沙說:『你自己拿起來吧!』那人就伸手去拿。」 〔原文字義〕「拿起來」高舉,抬高,升起(首字);拿來,奪取(次字)。 〔文意註解〕「以利沙說:拿起來吧」:先知對掉了斧頭的門徒說,伸手去拿起來。 「那人就伸手,拿起來了」:這表示斧頭掉下去的地方,伸手可及。 〔話中之光〕(一)鐵斧頭浮上水面,顯明神對信祂之人的看顧與供應,就連我們日常生活中芝麻綠豆般的小事,祂也無微不至地關懷,永遠在我們身邊看顧我們。 (二)這個神蹟仍需這個門徒「自己伸手拿回斧頭」,在這事上,神做神的工作,人也盡自己的責任。另有人認為以利沙要門徒自己撿起斧頭,是希望門徒親自體驗,了解這個神蹟不是一個幻覺。 (三)神不將斧頭直接放到那年輕人的手中,而要他伸手拿起來,表示要他聽命令行事。任何神蹟都有兩個部分:使斧頭浮起來是神的部分,伸手拿起來是人的部分。當神命令我們去拿的時候,只要我們伸手去拿,祂的恩典就是我們的了。神有很多偉大的賜福,只因悖逆和懷疑,我們不能得到。 (四)所有的神蹟都有神特別的目的,這個小小的神蹟,是要在本章結尾的時候,讓悖逆的百姓在神的管教面前無可推諉,不得不承認:神連丟失斧頭的門徒都肯顧念,撒馬利亞城的百姓陷入困境,不是因為「耶和華不幫助」(參27節),而是人拒絕回轉歸向神。 【王下六8】「亞蘭王與以色列人爭戰,和他的臣僕商議說,我要在某處某處安營。」 〔呂振中譯〕「亞蘭王和以色列人交戰;他和他的臣僕商議說:『我要在某處某處紮營。』」 〔原文字義〕「爭戰」戰鬥,作戰;「商議」勸告,提議,諮詢;「安營」紮營,駐紮。 〔文意註解〕「亞蘭王與以色列人爭戰」:『亞蘭王』應當是便哈達二世(參24節);『與以色列人爭戰』指對以色列人發動戰爭。 「和他的臣僕商議說,我要在某處某處安營」:意思若不是在某處設下埋伏,便是在某處發動突擊。 〔話中之光〕(一)箴言中有話說:「你去打仗,要憑智謀;謀士眾多,人便得勝」(箴二十四6)。然而問題乃在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再多的智謀,也無法與屬神的人對抗。 【王下六9】「神人打發人去見以色列王,說:“你要謹慎,不要從某處經過,因為亞蘭人從那裡下來了。”」 〔呂振中譯〕「神人打發人去見以色列王、說:『你要小心,不要從那地方經過;因為亞蘭人從那裏下來了。』」 〔原文字義〕「謹慎」防備,小心,保護,遵守。 〔文意註解〕「神人打發人去見以色列王」:『神人』指以利沙;『以色列王』應該是指「約蘭王」(參王下三1)。 「說:你要謹慎,不要從某處經過,因為亞蘭人從那裡下來了」:『謹慎』意指調兵行軍時應當防備中伏;『某處』就是亞蘭軍設伏的地方(參8節)。 【王下六10】「以色列王差人去窺探神人所告訴、所警戒他去的地方,就防備未受其害,不止一兩次。」 〔呂振中譯〕「以色列王打發人去窺探神人所告訴他的地方:他這樣屢次警告他,他就有防備沒有受害,不止一次兩次。」 〔原文字義〕「窺探」(原文無此字);「警戒」勸戒,警告,指教。 〔文意註解〕「以色列王差人去窺探神人所告訴、所警戒他去的地方」:這話表示以色列王對以利沙警告的話並不完全信任,而須差派人前去驗證。 「就防備未受其害,不止一兩次」:『不止一兩次』意指許多次。 〔話中之光〕(一)神早已宣告,百姓若悖逆神,「耶和華必使你敗在仇敵面前,你從一條路去攻擊他們,必從七條路逃跑」(申二十八25)。但是,滿有憐憫的神「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詩一百零三10),而是繼續忍耐,屢次差遣先知提醒以色列王。 (二)神的忍耐是有目的的,為要在本章結尾的時候,讓悖逆的百姓在神的管教面前無可推諉,不得不承認:自己「藐視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祂的恩慈」(羅二4)是領自己悔改。 【王下六11】「亞蘭王因這事心裡驚疑,召了臣僕來,對他們說:“我們這裡有誰幫助以色列王,你們不指給我嗎?”」 〔呂振中譯〕「因了這事、亞蘭王因為心裏十分憤激震盪,就召了臣僕來,對他們說:『我們中間有誰在向以色列王透露消息、你們難道不告訴我麼?』」 〔原文字義〕「驚疑」颳起風暴,暴怒;「指給」述說,顯明。 〔文意註解〕「亞蘭王因這事心裡驚疑」:『這事』指以色列軍多次未曾中伏;『心裡驚疑』原文的意思是「極為憤怒」。 「召了臣僕來,對他們說:我們這裡有誰幫助以色列王,你們不指給我嗎?」:亞蘭王追究誰是替以色列王通風報信的內奸。 【王下六12】「有一個臣僕說:“我主我王,無人幫助他,只有以色列中的先知以利沙,將王在臥房所說的話,告訴以色列王了。”」 〔呂振中譯〕「臣僕中有一個人說:『我主我王,沒有的事,只有以色列中的神言人以利沙、他將王在臥房中所說的話告訴以色列王罷了。』」 〔原文字義〕「臥房」最裡面的房間,寢室。 〔文意註解〕「有一個臣僕說:我主我王,無人幫助他」:意指王的臣僕中並沒有以色列的間諜。 「只有以色列中的先知以利沙,將王在臥房所說的話,告訴以色列王了」:意指先知以利沙能夠憑神力知悉我國最機密的軍事情報。 【王下六13】「王說:“你們去探他在哪裡,我好打發人去捉拿他。”有人告訴王說:“他在多坍。”」 〔呂振中譯〕「王說:『你們去看看他在哪裏,我好打發人去捉拿他。』有人告訴王說:『看哪,他在多坍呢。』」 〔原文字義〕「探」看,顯現,顯明;「打發」差遣,釋放,送走;「捉拿」拿,取;「多坍」雙井。 〔文意註解〕「王說:你們去探他在哪裡,我好打發人去捉拿他」:以利沙既然有能力獲悉亞蘭的軍情(參12節),當然不可能被亞蘭人捉拿。 「有人告訴王說:他在多坍」:『多坍』位於以色列都城撒瑪利亞的北面約18~20公里處的一座高約70公尺的小山城(參17節註解)。 【王下六14】「王就打發車馬和大軍,往那裡去。夜間到了,圍困那城。」 〔呂振中譯〕「王就打發車馬和重兵往那裏去;他們夜間來到,圍繞那城。」 〔原文字義〕「車馬」車輛,戰車;「大」大的,多的;「軍」力量,財富;「圍困」封住,圍繞。 〔文意註解〕「王就打發車馬和大軍,往那裡去」:亞蘭軍能夠隨意深入以色列境內,顯見當時兩國的軍力相差懸殊。 「夜間到了,圍困那城」:以利沙當時所居住的城被大軍『圍困』,表示他這次似乎萬難逃脫敵人的手。 【王下六15】「神人的僕人清早起來出去,看見車馬軍兵圍困了城。僕人對神人說:“哀哉!我主啊,我們怎樣行才好呢?”」 〔呂振中譯〕「伺候神人的僕役清早起來出去,看見車馬軍兵圍着城;僮僕就對神人說:『哀阿,我主阿,我們怎麼辦呢?』」 〔原文字義〕「圍困」環繞,圍繞,改變方向;「哀哉」表示疼痛的驚叫。 〔文意註解〕「神人的僕人清早起來出去,看見車馬軍兵圍困了城」:『僕人』應當不是長大痲瘋的基哈西(參五27),而是另外新僱的少年人(參17節);『清早起來出去』可能一出房門就能看見圍城的車馬軍兵,但因他們不知先知以利沙住在哪一棟房,所以尚未動手抓捕。 「僕人對神人說:哀哉!我主啊,我們怎樣行才好呢?」:『哀哉』意指情勢危急,恐怕無法逃脫。 〔話中之光〕(一)許多時候,我們常有自己的辦法,來解決所面臨的困境,而從未想到把困境交給神,讓神來替我們做事。因此一旦困境臨頭,只好哀嘆說:「不知怎樣行才好」。 (二)最可悲的,有些人已經被帶到毫無指望的絕境,就在這重要的關頭,他們仍然自找出路,不讓神有工作的餘地。原來神蹟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人的盡頭。你既憑著自己的方法去解決了那個難處,就不能看見神蹟的產生。 【王下六16】「神人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 〔呂振中譯〕「神人說:『不要懼怕;和我們同在的比和他們同在的更多。』」 〔原文字義〕「懼怕」懼怕,敬畏,害怕;「同在(兩次)」(原文無此字);「更多」許多,很多,大量。 〔文意註解〕「神人說:不要懼怕」:以利沙安慰他的僕人。 「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與我們同在的』原文複數型態,指17節的火車火馬,亦即平時肉眼所不能見的天使天軍。 〔話中之光〕(一)肉眼所見,往往影響我們的心緒;而信心乃是我們的靈眼(參林後五7)。我們無論在甚麼樣的困境,只要有屬靈的眼光,就能安然無懼。 (二)天使乃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來一14)。 (三)15~16節顯明屬世的眼睛與屬靈的眼睛之對比:(1)僕人的眼睛:僕人只看到了圍困多坍城的亞蘭軍隊,並被嚇得驚慌失措。屬世的眼睛往往從人的角度去看事物,這樣做常會遭到神的責備(太十六21~23);(2)以利沙的眼睛:以利沙看到了天軍多於亞蘭軍隊,所以毫不畏懼。信神的人之所以理直氣壯,是因為他們看到了那看不見的(出十四1~14)。同樣,當信徒陷入困境時,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難,而應當看到神的手在背後做工。 【王下六17】「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耶和華開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 〔呂振中譯〕「以利沙禱告說:『永恆主阿,開他的眼,使他能看見哦。』永恆主開了那僮僕的眼,僮僕就看見滿山都是火車火馬圍繞着以利沙。」 〔原文字義〕「滿」充滿;「圍繞」周圍,四圍。 〔文意註解〕「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禱告』能牽動神的手作事,顯出神蹟來;『眼目』不是肉眼,此處乃指心眼(參林後四4)。 「耶和華開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滿山』原文單數型態,指多坍(參13節)東邊的丘陵;『火車火馬』指一隊天軍,奉神的差遣前來暗中保護先知以利沙。 〔話中之光〕(一)人肉眼能看見的「車馬軍兵」(15節)雖然可怕,但實際上不堪一擊;只有人肉眼看不見的「火車火馬」,才是在屬靈爭戰中決定勝敗的關鍵。因此,在難處面前,我們應當求神打開我們屬靈的眼目,讓我們能看到「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約壹四10)。因為「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5)。 (二)以利沙的僕人看見周圍有神大能的天軍,就不再害怕了。信心使我們所見到神為祂的兒女所做的事,遠超過我們憑眼晴所能看到的。你面對不能勝過的困難時,請記住即使你看不見,但靈界的資源卻是存在的。你要用信心的眼睛觀看,讓神指示你祂的幫助何在。如果在你的生命中看不見神的作為,問題可能在於你的屬靈眼光不足,而不是神沒有大能。 (三)仇敵無論多強,神必更剛強。打擊無論多快,神必更加敏捷,即刻為我們除去。我們雖然軟弱,只要長期順服,主比我們的心大,必能保守我們在完全的平安之中。你要恒心依靠主,主耶和華是你萬古的磐石。 【王下六18】「敵人下到以利沙那裡,以利沙禱告耶和華說:“求你使這些人的眼目昏迷。”耶和華就照以利沙的話,使他們的眼目昏迷。」 〔呂振中譯〕「敵人下到以利沙那裏、以利沙禱告永恆主說:『求你擊打這一國的人,使他們眼目突然昏眩。』永恆主就擊打他們,使他們眼目突然昏眩,正如以利沙所說的。」 〔原文字義〕「昏迷(兩次)」突然失明。 〔文意註解〕「敵人下到以利沙那裡,以利沙禱告耶和華說」:『下到』意指從高地下到低地;『禱告』這是以利沙在此事件中的第二個禱告(參17節)。 「求你使這些人的眼目昏迷。耶和華就照以利沙的話,使他們的眼目昏迷」:『眼目昏迷』意指眼睛突然失明,看不見面前的人物和景象(參創十九11;徒九8);『照以利沙的話』指他禱告的話,亦即使這些人的眼目昏迷。 〔話中之光〕(一)17~18節說出在任何環境中都可能有負面及正面的觀點,人所需要的是神的啟示(開他的眼目──惟有神能做到),讓人能見到神用更多的軍馬圍住那些圍城的軍隊。「眼目昏迷」有時被視為是神對不信的異教徒(創十九11)之刑罰,但耶穌說明其原因未必一定是罪(約九3)。以利沙的話(19節)乃是請君入甕之計。 【王下六19】「以利沙對他們說:“這不是那道,也不是那城,你們跟我去,我必領你們到所尋找的人那裡。”於是,領他們到了撒瑪利亞。」 〔呂振中譯〕「以利沙對他們說:『這沒有路;這也不是那城;你們跟我去,我要領你們到所尋找的人那裏。』就領他們到了撒瑪利亞。」 〔原文字義〕「領(兩次)」引導,帶走;「尋找」渴求,查詢。 〔文意註解〕「以利沙對他們說:這不是那道,也不是那城」:從表面看,好像以利沙對捉拿他的亞蘭軍兵說謊,但等到他們的眼目被開啟之後,的確以利沙也在那裏,並且以利沙的家就在撒瑪利亞(參32節),所以他說這話從後果看不算撒謊。 「我必領你們到所尋找的人那裡。於是,領他們到了撒瑪利亞」;『所尋找的人』就是以利沙自己;『撒瑪利亞』以利沙就在那裏被看清。 〔話中之光〕(一)亞蘭軍隊眼目昏迷,便跟隨以利沙去了。若信徒屬靈的眼目昏迷,任憑撒旦誘惑擺佈,好像飛蛾愛火,飛入火海一樣。 (二)法利賽人就因為沒有認識到自己瞎眼,才會把永生的主釘在了十字架上,從而不僅把自己,還把別人引向死亡(太二十三16,26;約九39~41)。與此相反,大衛把耶和華當作自己的牧者,依靠耶和華(詩二十三1~6),所以才能夠以公義治理以色列(撒下八15)。因此我們也要脫去從前行為上的舊人,因為這舊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漸漸變壞的,並且穿上新人,因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2,24)。 【王下六20】「他們進了撒瑪利亞,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些人的眼目,使他們能看見。”耶和華開他們的眼目,他們就看見了。不料,是在撒瑪利亞的城中。」 〔呂振中譯〕「他們一進了撒瑪利亞,以利沙就禱告說:『永恆主阿,開這些人的眼哦,使他們能看見。』永恆主開了他們的眼,他們就看見,竟是在撒瑪利亞城中呢!」 〔原文字義〕「開(兩次)」開啟;「城中」當中,中間。 〔文意註解〕「他們進了撒瑪利亞,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些人的眼目,使他們能看見」:『進了撒瑪利亞』從多坍到撒馬利亞大約要走4個小時,早晨出發,大約中午能到。 「耶和華開他們的眼目,他們就看見了。不料,是在撒瑪利亞的城中」:『看見了』指看見所要捉拿的以利沙,和眼前一切景象;『不料』指他們原以為以利沙是在多坍(參13節),想不到他卻在撒瑪利亞的城中。 〔話中之光〕(一)本節顯示以利沙如何應允了他向軍兵所作的承諾一一他們在撒瑪利亞「看見」他們奉命要捉拿的先知。我們為神說話的人,應當注意說話誠信。 【王下六21】「以色列王見了他們,就問以利沙說:“我父啊,我可以擊殺他們嗎?”」 〔呂振中譯〕「以色列王看見他們,就問以利沙說:『我父阿,我可以一盡擊殺他們麼?』」 〔原文字義〕「擊殺」打擊,擊打,殺害。 〔文意註解〕「以色列王見了他們,就問以利沙說:我父啊,我可以擊殺他們嗎?」:『以色列王』大概是約蘭王;『我父啊』對年長先知的一般稱呼(參王下二12),表示尊重。 〔話中之光〕(一) 【王下六22】「回答說:“不可擊殺他們。就是你用刀用弓擄來的,豈可擊殺他們呢(或作“也不可擊殺,何況這些人呢?”)?當在他們面前設擺飲食,使他們吃喝,回到他們的主人那裡。”」 〔呂振中譯〕「以利沙說:『不可擊殺他們;你用刀用弓擄來的、哪裏可以擊殺他們呢?你要在他們面前擺設食物和水,讓他們喫喝,然後回到他們的主上那裏。』」 〔原文字義〕「面前」面,臉;「設擺」放置,設立。 〔文意註解〕「回答說:不可擊殺他們。就是你用刀用弓擄來的,豈可擊殺他們呢?」:意思大概是:所擄來的戰俘通常被強逼作奴隸,尚且不殺死,何況這些人呢? 「當在他們面前設擺飲食,使他們吃喝,回到他們的主人那裡」:『他們的主人』指亞蘭王。 〔話中之光〕(一)亞蘭的軍隊在以色列軍隊面前束手就擒。以利沙卻施恩於他們,讓他們返回自己的國家。儘管以利沙此舉似有七縱七擒的戰略意圖,但更重要的是刻畫了不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的事實(羅十二21)。這同時也實踐了耶穌要我們愛仇敵的命令(太五43~44)。因為這麼做,就如把炭火堆在仇敵的頭上(羅十二19~20)。因此今天的信徒也應當如此,努力作到愛所有的人(羅十二9)。 (二)神不允許約蘭擊殺俘虜,是因為這個神跡的目的不是要擊殺仇敵,而是要施行拯救。神不必使用「滿山的火車火馬」(16節)來擊殺敵軍,只讓約蘭王「在他們面前設擺飲食,使他們吃喝回到他們的主人那裡」(22節),就可以讓百姓得著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和平(23節)。 【王下六23】「王就為他們預備了許多食物。他們吃喝完了,打發他們回到他們主人那裡。從此,亞蘭軍不再犯以色列境了。」 〔呂振中譯〕「王就為他們豫備了盛大的宴會;他們喫喝完了,王讓他們走,他們就回到他們的主上那裏。從此亞蘭的遊擊隊就不再來侵犯以色列地了。」 〔原文字義〕「預備」交易;「打發」送走,遣散;「犯…境」進來,進出。 〔文意註解〕「王就為他們預備了許多食物。他們吃喝完了,打發他們回到他們主人那裡」:『預備了許多食物』呂振中譯為「豫備了盛大的宴會」。 「從此,亞蘭軍不再犯以色列境了」:這裡是指亞蘭人不再採用遊擊戰術,與下文之大軍壓境(24節)並沒有矛盾之處。 〔話中之光〕(一)22~23節真正能夠勝過敵人的,並不是用刀或武力,而是用仁慈和愛。同樣,能夠使頑固不化的心靈歸向主基督的,並不是有條有理的論證的勝利,而是打動人內心的真愛(約壹三16;林後五14)。 (二)神用一頓飯贏得了與亞蘭的和平,是要在本章結尾的時候,讓悖逆的百姓在神的管教面前無可推諉,不得不承認:神兵不血刃就能讓「亞蘭軍不再犯以色列境了」(23節),因此,後來亞蘭王「上來圍困撒馬利亞」,不是因為「耶和華不幫助」(27節),而是人拒絕尋求神的拯救。 【王下六24】「此後,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上來圍困撒瑪利亞。」 〔呂振中譯〕「此後亞蘭王便哈達集合了他所有的軍兵,上來圍困撒瑪利亞。」 〔原文字義〕「圍困」封鎖,包圍,限制。 〔文意註解〕「此後,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上來圍困撒瑪利亞」:『此後』並不是連接前後事件的時間副詞,表示23節和24節彼此並沒有前因後果的關係;『亞蘭王便哈達』就是上一段經文所提到的便哈達二世(參王上二十1註解);『上來圍困撒瑪利亞』因撒瑪利亞地勢較高,故用「上來」。23節和24節之間至少相隔兩三年。 〔話中之光〕(一)神一再地向百姓顯出拯救,不住地留給他們悔改的機會;但百姓已經全然敗壞,拒絕悔改。因此,在短暫的和平之後,亞蘭王又「上來圍攻撒瑪利亞」(24節),百姓所面臨的嚴重的刀劍和饑荒,都是神早已宣告過的刑罰(參申二十八22)。 【王下六25】「於是撒瑪利亞被圍困,有饑荒,甚至一個驢頭值銀八十舍客勒、二升鴿子糞值銀五舍客勒。」 〔呂振中譯〕「當時在撒瑪利亞正鬧着大饑荒;他們繼續地圍困它,甚至一個驢頭也值得八十錠銀子,二升〔原文:割亞伯,等於一伊法的十八分之一〕四分之一的鴿子糞也值得五錠銀子。」 〔原文字義〕「饑荒」饑荒,飢餓;「值銀」銀錢,價值。 〔文意註解〕「於是撒瑪利亞被圍困,有饑荒」:『被圍困』成孤立狀態,斷絕糧食供應;『有饑荒』時日一久,糧食日漸短缺,乃至發生大饑荒。 「甚至一個驢頭值銀八十舍客勒、二升鴿子糞值銀五舍客勒」:『驢頭』驢子是不潔的牲畜,如今因為饑荒,被迫殺驢子充饑,而驢頭那樣少肉的部位,竟也高價售賣;『八十舍客勒』將近一公斤價銀,貴得離譜;『二升』原作「四分一卡夫」,折合約半公升;『鴿子糞』有兩種解釋:(1)指某種皂莢樹的豆莢;(2)據猶太史家約瑟夫說,鴿子糞是用來代替鹽。『五舍客勒』正常時期約值工人20天的工資。 〔話中之光〕(一)本節生動地描繪當時的緊張局勢。對於饑餓的恐懼,導致平時並不值錢的驢頭急速漲價。當人的所有希望都破滅而伏服在神面前時,神的愛便應允人所願的一切,神的作為便臨到人。 【王下六26】「一日,以色列王在城上經過,有一個婦人向他呼叫說:“我主、我王啊,求你幫助!”」 〔呂振中譯〕「有一次以色列王在城墻上經過,有一個婦人向他哀叫說:『我主我王阿,拯救哦!』」 〔原文字義〕「經過」穿越,走過;「幫助」拯救,解救。 〔文意註解〕「一日,以色列王在城上經過,有一個婦人向他呼叫說:我主、我王啊,求你幫助」:『城上』指在城牆上;『求你幫助』另譯「求你救我」,此處含有求王主持公道的意思。 【王下六27】「王說:“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是從禾場、是從酒醡呢?”」 〔呂振中譯〕「王說:『不;願永恆主拯救!我從哪裏拯救你呢?從禾場上呢?還是從酒池裏呢?』」 〔原文字義〕「幫助(兩次)」拯救,解救。 〔文意註解〕「王說: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意指呼天天不應,我也無能為力。 「是從禾場、是從酒醡呢?」:『禾場』指打穀場,是產糧的地方;『酒醡』或作「壓酒池」,是產酒的地方。全句意指「我從哪裡得著食物和飲料來幫助你呢?」 【王下六28】「王問婦人說:“你有什麼苦處?”她回答說:“這婦人對我說,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今日可以吃,明日可以吃我的兒子。」 〔呂振中譯〕「王問她說:『你怎麼啦?』她回答說:『這婦人對我說:”將你兒子交給我,讓我們今天來喫他;我兒子呢、明天我們再來喫。”」 〔原文字義〕「苦處」(原文無此字);「取來」給,置,放。 〔文意註解〕「王問婦人說:你有什麼苦處?」:意指你到底有甚麼事求我幫助呢? 「她回答說:這婦人對我說,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今日可以吃,明日可以吃我的兒子」:『這婦人』指她控訴的對象,看來兩個婦人都是沒有丈夫的單親母親,是社會上的弱勢者,在饑荒時缺乏求生的能力;『兒子…兒子』看來她們的兒子都是嬰孩,故毫無自衛能力;『可以吃』竟至吃自己的兒子,真是慘絕人寰的事。聖經早有預言和警告,當以色列人犯罪至引來神的審判的時候,他們甚至會吃自己兒女的肉(參利二十六29;申二十八53,57)。 【王下六29】「我們就煮了我的兒子吃了。次日我對她說:要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可以吃。她卻將她的兒子藏起來了。”」 〔呂振中譯〕「我們就把我兒子煮了喫。第二天我對她說:「將你兒子交給我,讓我們來喫他呀」;她卻把自己的兒子藏起來。』」 〔原文字義〕「取來」給,置,放;「藏起來」隱藏,退出。 〔文意註解〕「我們就煮了我的兒子吃了。次日我對她說:要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可以吃」:『煮了我的兒子』這是違反人性的行為;『吃了』吃自己兒子的肉,何等殘忍。 「她卻把自己的兒子藏起來」:那婦人可能母愛發動,捨不得犧牲自己的兒子。問題是吃兒子的主意是她提出的,此刻自私之心促使她將公義置之不理。 〔話中之光〕(一)人們饑餓到極處,竟至吃自己兒子的肉,簡直禽獸不如,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這種婦人活著有甚麼意義呢? 【王下六30】「王聽見婦人的話,就撕裂衣服(王在城上經過),百姓看見王貼身穿著麻衣。」 〔呂振中譯〕「王聽了婦人的話,就撕裂衣服──他當時從城墻上經過的,人民都看見;看哪,他貼身穿在裏面的是麻衣呢。」 〔原文字義〕「撕裂」撕,撕碎;「貼身」身體的,血肉之體。 〔文意註解〕「王聽見婦人的話,就撕裂衣服」:『撕裂衣服』表示他的心非常傷痛悲憤。 「(王在城上經過),百姓看見王貼身穿著麻衣」:『貼身』外面的衣服撕裂之後,顯露裡面貼身內衣;『穿著麻衣』也是痛苦與哀到的表示(參王下十九1;創三十七34;撒下三31;代上二十一16;斯四1;伯十六15;賽十五3;但九4;拿三8;太十一21;啟十一3)。 〔話中之光〕(一)王既不忍心命那婦人獻出所藏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無法主持公道,只能表達悲痛至極,無能為力。他至少是真心把百姓的痛苦當成是自己的痛苦。 【王下六31】「王說:“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在他項上,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 〔呂振中譯〕「王說:『我今天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留在他脖子上,願上帝這樣懲罰我,並且加倍地懲罰。』」 〔原文字義〕「沙法」審判的,他已判定;「在…項上」挺立,站立;「重重地」加,增加。 〔文意註解〕「王說: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在他項上,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若容…以利沙的頭仍在他項上』意指以利沙的頭顱必須落地,表示誓必殺他;『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表示無論如何務必完成此事。 〔話中之光〕(一)此刻王的言語和舉動,表現出他似乎瞭解以色列所面臨的災難乃出自神的懲罰,卻又不明白緣何獲罪於神。思前想後,可能認為先知以利沙觸犯了亞蘭王,惹來敵人大軍圍城,才有此饑荒之禍,故此定意殺他。人們在災難當前,往往不思己過,總喜歡把過錯推給別人,但基督徒切勿推諉塞責。 【王下六32】「那時,以利沙正坐在家中,長老也與他同坐。王打發一個伺候他的人去,他還沒有到,以利沙對長老說:“你們看這兇手之子,打發人來斬我的頭,你們看著使者來到,就關上門,用門將他推出去。在他後頭不是有他主人腳步的響聲嗎?”」 〔呂振中譯〕「那時以利沙正在屋裏坐着,長老也跟他一同坐着。王打發一個人先去;這使者還沒有到以利沙那裏,以利沙就對長老們說:『你們看這殺人的人打發人來、要取下我的頭呢。你們看,使者一來到,你們要關上門,使勁地砰他在門外。聽!他他主上的腳步聲不是在他後頭來了麼?』」 〔原文字義〕「到」進入,進來;「兇手」謀殺,殺人者;「斬」拿走,脫下。 〔文意註解〕「那時,以利沙正坐在家中,長老也與他同坐。王打發一個伺候他的人去,他還沒有到,以利沙對長老說」:『家中』指以利沙自己在撒瑪利亞的家;『長老』指民間備受尊敬的長者;『伺候他的人』指侍立在王面前等候隨時差遣的人。 「你們看這兇手之子,打發人來斬我的頭」:『這兇手之子』有二意:(1)指約蘭是亞哈的兒子,因亞哈是殺害拿伯的兇手(參王上二十一18~19);(2)指約蘭此時殺氣騰騰,具有兇手的特質。 「你們看著使者來到,就關上門,用門將他推出去」:意指不要讓王的使者進門,而將他擋在門外。 「在他後頭不是有他主人腳步的響聲嗎?」:『他主人』指約蘭王。 〔話中之光〕(一)城中的長老們此時來到以利沙家中「與他同坐」,可能是為了尋求神的拯救。本章之前所記錄的神蹟,正好讓他們此時反省、思想:神既然願意憐憫一個丟失斧頭的先知門徒,此時為什麼不肯憐憫易子而食的百姓(29節)?神既然可以兵不血刃地就讓「亞蘭軍不再犯以色列境了」(23節),為什麼此時不能阻止亞蘭王「上來圍困撒馬利亞」(24節)? (二)約蘭王先派使者前來殺人,而王自己卻又隨後趕到,這種情形說出王在發出命令後隨即後悔,證明他是一個「心持兩意」(王上十八21)的人,他既不相信巴力(王下三2),又不願離開金牛犢(王下三3);既不肯完全順服神,又不敢放肆地對先知發怒,一生都活在糾結之中,最後還是死在耶戶手裡(王下九24)。今天,許多信徒的生活豈不也像約蘭一樣嗎? 【王下六33】「正說話的時候,使者來到,王也到了,說:“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 〔呂振中譯〕「神人還和長老們說話的時候,看哪,王〔傳統:使者〕已經下來了;他說:『看哪,這災禍是從永恆主那裏來的;我何必再仰望永恆主呢?』」 〔原文字義〕「災禍」壞的,惡的;「仰望」等待,期望。 〔文意註解〕「正說話的時候,使者來到,王也到了」:意指正當使者在門外掙扎著要進門之時,王本人也已到達。按照原文僅有『使者來到』,但下一句卻是王在說話,故和合本譯文加上『王也到了』。 「說: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這災禍』指京城被圍困、城內有饑荒(參25節);『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意指神給的懲罰,這話可能是複述先知以利沙的宣告,呼籲向神悔改;『我何必再仰望』這是針對先知以利沙勸勉以色列人應當仰望並等候神的拯救,所發的消極反應。 〔話中之光〕(一)人若沒有聖靈在裡面動工,也會像約蘭王一樣,不管是恩典的感化、還是管教的催逼,都不會主動歸向神。恩典反而讓人更加放縱,管教反而使人更加剛硬。實際上,以色列的王比亞蘭的元帥更加難以回轉:同樣是到了人的盡頭,乃縵願意拋棄外邦偶像,但敬拜金牛犢的約蘭王卻以為自己一直在穿著麻衣「仰望耶和華」(30、33節),所以神欠他一個拯救,因此理直氣壯地揚言:「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 (二)同樣,傳福音的人沒有辦法靠愛心來感動人,也不必用末日、地獄來嚇唬人;不能「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加一7),變成迎合人口味的「別的福音」(加一7)。信從「別的福音」的人,就像敬拜金牛犢的約蘭,比不信的乃縵更難悔改。因此,主耶穌吩咐保羅照著真理「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徒十八9),因為凡是城中被神揀選的百姓(徒十八10),一定會在聽到「基督的福音」後回轉歸向祂。 叁、靈訓要義 【】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列王紀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列王紀下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