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下第七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使天開了窗戶

    一、有很多糧食的響聲了(1~2)

        二、使用卑賤的人所傳的美好的消息(3~10)

        三、正如耶和華所說的(11~20)

 

貳、逐節詳解

 

【王下七1「以利沙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一細亞細麵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

  〔呂振中譯〕以利沙說:『請聽永恆主的話;永恆主這麼說:明天大約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一細亞細麵必賣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必賣一舍客勒。

  〔原文字義〕細亞」1/3伊法(約合7.3公升)

  〔文意註解〕以利沙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先知以利沙奉神的名說預言。

         「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一細亞細麵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撒瑪利亞』北國以色列的首都;『城門口』古時以色列的城市廣場;『一細亞』折合約7.3公升;『細麵』磨細的麵粉;『一舍客勒』約值工人四天的工資。

 

【王下七2「有一個攙扶王的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以利沙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

  〔呂振中譯〕有一個職司扶攙王、的軍官回答神人說:『除非永恆主在天上開了罅隙,哪裏有這事呢?』以利沙說:『你就看吧,你必親眼看見,卻喫不着。』

  〔原文字義〕攙扶」倚靠,倚在。

  〔文意註解〕有一個攙扶王的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攙扶』侍從;『王的軍長』王的侍從武官;『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通常指降時雨,或指神傾倒福或禍。

         「以利沙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親眼看見』意指活著時見證;『卻不得吃』意指緊接著看見之後就死了。

  〔話中之光〕()這位軍長根據人的理性判斷:即使當天亞蘭就退兵,從各地運糧到撒馬利亞也需要時間;即使神立刻降雨,糧食也不可能立刻長出來。因此,糧價不可能「明日約到這時候」(1)就暴跌。既然他斷言「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先知就宣告:「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我們若用人的理性去揣測神恩典的大能,也會讓自己與恩典失之交臂,雖「親眼看見,卻不得吃」。

         ()以利沙預言神要拯救,王的一個軍長說絕不可能。他失去信心與盼望,但神的話語仍然實現了(14~16)。在我們應當尋找機會的時候,滿心總是想著種種難處。不要只消極地想到失敗,要心存盼望積極爭取。你說神不能拯救某人或改變某種情勢,就表示你的信心不足。

         ()雖然人應當用信心和順服去承受神的拯救,但人的不信和不順服,並不能阻擋神定意賜下的拯救,因為「祂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二4)。既然大部分百姓都「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羅三11),神就主動興起個別回轉的人,讓他們的信心和順服成為神施行拯救的管道,好使「壓傷的蘆葦」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不熄滅(賽四十二3)。這乃是神寬容我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王下七3「在城門那裡有四個長大痲瘋的人,他們彼此說:“我們為何坐在這裡等死呢?」

  〔呂振中譯〕有四個人、是患痲瘋屬之病的、在城門那裏;他們彼此說:『我們為甚麼在這裏坐着等死呢?

  〔原文字義〕坐在」坐下,住下。

  〔文意註解〕在城門那裡有四個長大痲瘋的人」:『長大痲瘋的人』古時被視為不潔,需離群獨居。

         「他們彼此說:我們為何坐在這裡等死呢?」:『坐在這裡等死』因當時城裡有饑荒(4),無人替他們送食物。

  〔話中之光〕()當君王和軍長都不肯相信拯救的時候,神卻使用這些百姓所厭棄的大痲瘋病人,向長了屬靈大痲瘋的百姓宣告救恩的「好信息」(9)。今天,當那些自以為智慧的、剛強的、高貴的世人都不肯相信白白的救恩的時候,「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8~29)

 

【王下七4「我們若說,進城去吧!城裡有饑荒,必死在那裡;若在這裡坐著不動,也必是死。來吧!我們去投降亞蘭人的軍隊,他們若留我們的活命,就活著;若殺我們,就死了吧!”」

  〔呂振中譯〕我們若說:我們進城去吧,城裏呢、鬧饑荒,我們必死在那裏;我們若在這裏坐着不動呢,也是死。來吧,我們現在去投歸亞蘭人的軍營吧;他們若讓我們活着,我們就活着;他們若殺死我們,我們就死算了。』

  〔原文字義〕饑荒」饑荒,飢餓;「投降」俯伏,撲倒。

  〔文意註解〕我們若說,進城去吧!城裡有饑荒,必死在那裡;若在這裡坐著不動,也必是死」:城內城外都缺少食物,到哪裡都是死路一條。

         「來吧!我們去投降亞蘭人的軍隊,他們若留我們的活命,就活著;若殺我們,就死了吧」:意指投降敵軍還有一半的活命機會,值得一搏。

  〔話中之光〕()本節描述四個大痲瘋病患者必死的決心。他們四人冒著生命危險,打算闖入亞蘭的軍營。今天我們周圍也有很多被社會遺棄,在痛苦中度日,甚至放棄求生希望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講,最需要的就是基督的福音。因此信徒無論在教會還是在社會,應當對這些人表示特別的關懷。因為耶穌也把「稅吏和罪人」當作朋友,給予他們極大的關懷和愛。何況耶穌還曾說過「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太十42)

 

【王下七5「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往亞蘭人的營盤去,到了營邊,不見一人在那裡,」

  〔呂振中譯〕黃昏時候他們起來,往亞蘭人的營盤去;到了亞蘭人營盤的邊兒,竟見那裏一個人也沒有。

  〔原文字義〕營盤」紮營處。

  〔文意註解〕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往亞蘭人的營盤去,到了營邊,不見一人在那裡」:『黃昏的時候』想必是為了趁著暮色漸濃,躲避我方偵查的眼目;『亞蘭人』即敵人;『營盤』指敵軍紮營處,可能離城牆有一段距離,故以色列人偵查不出敵軍的動靜。

 

【王下七6「因為主使亞蘭人的軍隊聽見車馬的聲音,是大軍的聲音,他們就彼此說:“這必是以色列王賄買赫人的諸王和埃及人的諸王來攻擊我們。”」

  〔呂振中譯〕原來主早已使亞蘭人的軍兵聽見車聲馬聲和大軍的聲音;他們就彼此說:『阿,這必是以色列王雇了赫人諸王和慕斯利〔傳統:埃及〕人諸王來攻擊我們的。』

  〔原文字義〕軍隊」營盤,紮營處;「大」巨大的;「軍」武力,軍隊;「賄買」雇用。

  〔文意註解〕因為主使亞蘭人的軍隊聽見車馬的聲音,是大軍的聲音」:『車馬的聲音』車輪和馬蹄所發出的響聲;『大軍的聲音』聲響巨大,有如眾多車輪聲和馬蹄聲匯合在一起,形成大軍壓境一般。

         「他們就彼此說:“這必是以色列王賄買赫人的諸王和埃及人的諸王來攻擊我們」:『賄買』指出錢雇用;『赫人的諸王』指亞蘭北方的眾小國;『埃及人的諸王』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南方上埃及和下埃及的聯軍,另是指鄰近赫人所居之地的穆斯理族酋長,因其名稱的希伯來文拼法近似埃及。

         亞蘭人長期圍困撒馬利亞城(24),但圍城對於亞蘭人也是沉重的負擔。長期在外的亞蘭人一直擔心後方的安全,軍心並不穩定。因此,他們一聽到風聲,就相信自己長期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以為以色列人從北方和南方找到了援軍,如果不立刻逃跑,隨時可能被截斷後路、腹背受敵。

 

【王下七7「所以,在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逃跑,撇下帳棚、馬、驢,營盤照舊,只顧逃命。」

  〔呂振中譯〕所以他們在黃昏時候起來逃跑,撇下他們的帳棚、馬、驢、──營盤都照舊──只顧逃命。

  〔原文字義〕撇下」撇氣,離棄;「照舊」(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所以,在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逃跑」:『黃昏的時候』應當比5節更早的時候,這樣,5節的黃昏則可能是指半夜,等到四個長大痲瘋的人吃飽喝足(8),大概將近天亮(9)

         「撇下帳棚、馬、驢,營盤照舊,只顧逃命」:『營盤照舊』意指來不及收拾裝備,全都丟棄在那裏。

 

【王下七8「那些長大痲瘋的到了營邊,進了帳棚,吃了、喝了,且從其中拿出金銀和衣服來去收藏了。回來,又進了一座帳棚,從其中拿出財物來去收藏了。」

  〔呂振中譯〕那些患痲瘋屬之病的來到營盤邊兒,進了一座帳棚,又喫又喝,又從那裏拿起銀子金子和衣服,去私藏着;回來,又進了另一座帳棚,又從那裏拿起東西去私藏着。

  〔原文字義〕收藏(兩次)」秘密放置。

  〔文意註解〕那些長大痲瘋的到了營邊,進了帳棚,吃了、喝了」:『進了帳棚』裡面有許多敵軍所丟棄的食物和飲料;『吃了、喝了』饑渴難耐,吃喝為先。

         「且從其中拿出金銀和衣服來去收藏了。回來,又進了一座帳棚,從其中拿出財物來去收藏了」:『金銀和衣服』指貴重物品;『去收藏了』指藏在眾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又進了一座帳棚』指他們逐一搜索敵人的帳棚,但可能僅僅搜索數座便良心發現(9)

  〔話中之光〕()人們最先追求滿足食慾,當解決了饑渴的問題之後,下一步就對錢財起了貪念。大痲瘋病患者也不例外。人們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全力以赴,但是欲望似乎永遠也得不到滿足,反而增加了空虛和不滿(參詩三十九;哈二;提前六9~11)

 

【王下七9「那時,他們彼此說:“我們所作的不好!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們竟不作聲!若等到天亮,罪必臨到我們。來吧!我們與王家報信去。”」

  〔呂振中譯〕然後彼此說:『我們所作的很不好;今天是有好消息的日子,我們竟不作聲;若等到早上辰光,我們就要受罪罰了;來吧;我們現在就去向王家裏報信吧!』

  〔原文字義〕好信息」好消息,報佳音;「臨到」找到,發現;「報信」通知,宣告。

  〔文意註解〕那時,他們彼此說:我們所作的不好」:『所作的不好』指他們良心發現,覺得單顧滿足自己的貪慾,而沒有顧到城裡眾多忍饑挨餓的同胞。

         「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們竟不作聲!若等到天亮,罪必臨到我們」:『有好信息』指亞蘭人已經退兵的消息;『等到天亮』即第二天早晨;『罪必臨到我們』指被追究他們知情不報的罪。

         「來吧!我們與王家報信去」:『王家』指以色列王統治下的官員;『報信』報告消息。

  〔話中之光〕()今天,我們也像這四位大痲瘋病人,都得了屬靈的大痲瘋、「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像大痲瘋病人一樣活在彼此的隔閡裡。但得了救恩的人,也應當像這四位大痲瘋病人一樣,不能只顧自己吃喝享用,還要把「好信息」傳給別人。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有愛心,而是因為我們欠了世人福音的債(參羅一14);我們若「竟不作聲」(9),等到見主面的時候,罪也「必臨到我們」。

         ()大痲瘋病患者後悔自己的自私行為,開始為城裡挨餓的兄弟姊妹們著想。他們的這一舉動對於今天接受福音的信徒有著教育意義。我們領受了世間的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珍貴的福音,如果我們不把福音傳給別人,連自己原有的恐怕也保不住(太二十五29)。因此使徒保羅曾說他若不傳福音,就有禍了(林九16)

 

【王下七10「他們就去叫守城門的,告訴他們說:“我們到了亞蘭人的營,不見一人在那裡,也無人聲,只有拴著的馬和驢,帳棚都照舊。”」

  〔呂振中譯〕他們便去叫守城門的,告訴他們說:『我們到了亞蘭人的營,竟見那裏一個人也沒有,沒有人的聲音,只有馬拴着,驢拴着,帳棚都照舊。』

  〔原文字義〕叫守城」哨站,城市的堡壘;「拴著」束起,綁住;「照舊」(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他們就去叫守城門的,告訴他們說」:原文『守城門的』是單數型態,可能指值班的守門員(11);『他們』原文無此字

         「我們到了亞蘭人的營,不見一人在那裡,也無人聲」:表示整個敵營空無一人。

         「只有拴著的馬和驢,帳棚都照舊」:留下馬匹、驢子和帳棚,沒有帶走。

  〔話中之光〕()大痲瘋病患者馬上回城,把自己所目睹的情況毫無誇張地、如實地告訴了人們。耶穌的門徒也把他們所聽見的、親眼看過的、親手摸過的福音原原本本地傳給了人們(約壹一1~3)。與之相反,當撒但誘惑夏娃時,夏娃卻把神的誡命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釋了(創二17;三3)。結果中了蛇的詭計,而受到了神的詛咒(創三16)。可見信徒正確理解神的道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他所傳的道只會成為撒但的工具。就因為潛在著這樣的危險,使徒彼得才強調說「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彼後依20~21)

 

【王下七11「守城門的叫了眾守門的人來,他們就進去與王家報信。」

  〔呂振中譯〕守城門的叫了人進裏面向王家裏報信。

  〔原文字義〕守城門的」(原文無此字);「叫了」呼喚,召集。

  〔文意註解〕守城門的叫了眾守門的人來,他們就進去與王家報信」:『與王家報信』向王宮的值夜官員通報消息。

 

【王下七12「王夜間起來,對臣僕說:“我告訴你們亞蘭人向我們如何行:他們知道我們饑餓,所以離營,埋伏在田野,說:‘以色列人出城的時候,我們就活捉他們,得以進城。’”」

  〔呂振中譯〕王夜間起來,對臣僕說:『亞蘭人向我們所作的是甚麼意思、我告訴你們。他們知道我們在鬧饑荒,所以他們就離開營盤、在野外埋伏着,說:以色列人一出城,我們便可以活活捉住他們,我們就得以進城了。

  〔原文字義〕埋伏」隱匿,自我隱藏。

  〔文意註解〕王夜間起來,對臣僕說:我告訴你們亞蘭人向我們如何行:他們知道我們饑餓,所以離營,埋伏在田野」:以色列王雖然早已聽見先知以利沙的預言(1),但如今聽了大好消息,仍未相信,認為這是敵軍所設的圈套。

         「說:以色列人出城的時候,我們就活捉他們,得以進城」:敵軍藉此引誘以色列軍開門出城,他們好趁機進城。

  〔話中之光〕()不信的人總是像以色列的心態,只相信合乎常理的事情,所以即使神跡已經在眼前發生也會否認。同樣,法利賽人也把自己的遺傳放在了神的誡命之上,用傳統觀念判斷一切(太十五;可七13),甚至不相信耶穌所行的神跡(約九1~34)。馬利亞和馬大姐妹也有相似之處。她們倆雖熱心追隨耶穌並聽他講道(1039~42),但她們還是不能相信耶穌此刻就能讓自己的弟弟拉撒路活過來,因此固執地堅持末日的復活(約十一24)。耶穌便責備她們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約十一40)。可見,嘴上承認信,而內心卻執著於錯誤的理解或教義的人,斷不能經歷神的大能(2)

 

【王下七13「有一個臣僕對王說:“我們不如用城裡剩下之馬中的五匹馬(馬和城裡剩下的以色列人都是一樣,快要滅絕),打發人去窺探。”」

  〔呂振中譯〕臣僕中、有一個人回答王說:『從剩下的馬、在城裏所剩下的之中、叫人去牽五匹來吧。反正所有在城裏剩下來的以色列大眾也必像所有死去的以色列大眾早晚都死去阿。我們打發人去看看吧。』

  〔原文字義〕剩下」保留,倖存;「滅絕」耗盡,終結;「窺探」察看,觀察。

  〔文意註解〕有一個臣僕對王說:我們不如用城裡剩下之馬中的五匹馬,打發人去窺探」:『不如用』意思是說,不用白不用,反正遲早都要餓死;『城裡剩下之馬』指尚未餓死,還活著的馬;『窺探』此處有偵查的意思。

         「馬和城裡剩下的以色列人都是一樣,快要滅絕」:即是指這些「馬和城裡已死的或還存活的所有以色列眾人一樣」。換言之,這些馬與其他人一樣,留在城中也只有餓死。如果去了敵營,最多像毫無還手之力的撒瑪利亞城的人一樣也是一死,反正結果都是一樣的。

 

【王下七14「於是取了兩輛車和馬,王差人去追尋亞蘭軍,說:“你們去窺探窺探。”」

  〔呂振中譯〕有人取了兩輛車和馬來,王就打發人去追尋亞蘭的軍兵,說:『你們去看看。』

  〔原文字義〕追尋」在之後,背後;「窺探窺探(原文僅有一字)」察看,觀察。

  〔文意註解〕於是取了兩輛車和馬,王差人去追尋亞蘭軍,說:你們去窺探窺探」:『兩輛車和馬』一般一輛車有兩匹馬,加上一匹備用馬,所以兩輛車要用五匹馬(13)

  〔話中之光〕()神已經完成了拯救,白白的恩典正等著人去享用,但人的理性還在困擾自己,不肯相信白白的救恩,必須「窺探窺探」才能確定。但是,人可以用肉眼確定亞蘭人撤軍;但神所應許的永生,卻要因信稱義、重生得救以後才能經歷。

 

【王下七15「他們就追尋到約河,看見滿道上都是亞蘭人急跑時丟棄的衣服、器具。使者就回來報告王。」

  〔呂振中譯〕使者追尋到約但河,看見路上滿是亞蘭人慌慌張張時所丟棄的衣服和器物,就回來,向王報告。

  〔原文字義〕追尋(原文雙字)」行走(首字);在之後(次字);「滿」充滿;「急」匆忙,驚懼;「丟棄」投擲,拋棄。

  〔文意註解〕他們就追尋到約河,看見滿道上都是亞蘭人急跑時丟棄的衣服、器具。使者就回來報告王」:從撒馬利亞『追尋到約河』,往返大約120公里,馬車大約需要六小時。

         本節顯示亞蘭人逃跑的路線,是向東迅速渡過約河,然後再北上回到亞蘭。這樣的路線,可以避免被他們心中的假想敵「赫人的諸王和埃及人的諸王」(6)的伏擊。

 

【王下七16「眾人就出去,擄掠亞蘭人的營盤。於是一細亞細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賣銀一舍客勒,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呂振中譯〕眾民就出去,掠劫亞蘭人的營。於是一細亞細麵就賣了一舍客勒銀子,二細亞大麥也賣了一舍客勒銀子,正如永恆主所說的話。

  〔原文字義〕擄掠」搶劫,掠奪。

  〔文意註解〕眾人就出去,擄掠亞蘭人的營盤」:『亞蘭人的營盤』是儲備大量軍糧的地方。

         「於是一細亞細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賣銀一舍客勒,正如耶和華所說的」:亞蘭人要長期圍城迫使以色列人投降,自己首先要有足夠的糧食儲備。因此,以色列人從「亞蘭人的營盤」中擄掠了大量的糧食,撒馬利亞的糧價立刻降到了可以承受的地步,應驗了先知的預言(118)

  〔話中之光〕()神人以利沙的預言終於得到了應驗。可見神對祂子民的管教與考驗不會太長,正如詩篇所說:「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三十5)

 

【王下七17「王派攙扶他的那軍長,在城門口彈壓,眾人在那裡將他踐踏,他就死了,正如神人在王下來見他的時候所說的。」

  〔呂振中譯〕王派了手扶攙他、的那個軍官在城門口彈壓着;眾民在城門口竟直踐踏他,他就死了,正如神人在王下來見他時所說過的;

  〔原文字義〕攙扶」倚靠,倚在;「軍長」副官,軍官;「彈壓」(原文無此字);「踐踏」踐踏,欺壓;「神人(雙字)」屬神的人。

  〔文意註解〕王派攙扶他的那軍長,在城門口彈壓,眾人在那裡將他踐踏,他就死了」:『彈壓』指維持秩序;『將他踐踏』大批群眾彼此推擠,凡失足跌倒者就會被踩死。

         「正如神人在王下來見他的時候所說的」:就是本章2節「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的話。

  〔話中之光〕()輕視神的軍長就這樣在撒瑪利亞城獲得拯救的時刻悲慘地死去了。不信神的人下場就是如此。出埃及的途中,除了約書亞和迦勒外,其他人均不信神的應許,埋怨神,並背叛領袖摩西,結果最終沒能進入應許之地。希伯來書的作者把這一歷史事件解釋為,因為他們不順從神,所以沒能進入安息(來三17~19;四5~6)。同樣,因為法利賽人拒絕接受神子耶穌,所以救恩便臨到了外邦人(羅十一11)。神通過耶穌基督成就了比本節記錄的更大的救贖。不信救恩的人,就象被踩死的軍長,聽到了救贖的信息,卻沒有得到救贖而死去了。

 

【王下七18「神人曾對王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二細亞大麥要賣銀一舍客勒,一細亞細也要賣銀一舍客勒。”」

  〔呂振中譯〕神人所告訴王的話是說:『明天大約到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二細亞大麥必賣一舍客勒銀子,一細亞細麵也必賣一舍客勒銀子』;

  〔原文字義〕城門口」大門。

  〔文意註解〕神人曾對王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二細亞大麥要賣銀一舍客勒,一細亞細也要賣銀一舍客勒」:請參閱1節。

 

【王下七19「那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神人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

  〔呂振中譯〕那軍官回答神人說:『除非永恆主在天上開了罅隙,哪會有呢?』神人說:『你就看吧,你必親眼看見,卻喫不着。』

  〔原文字義〕軍長」副官,軍官;「神人(雙字)」屬神的人。

  〔文意註解〕那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神人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請參閱2節。

 

【王下七20「這話果然應驗在他身上,因為眾人在城門口將他踐踏,他就死了。」

  〔呂振中譯〕這事果然應驗到他身上了:眾民在城門口直踐踏他,他就死了。

  〔原文字義〕應驗」(原文無此字) ;「踐踏」踐踏,欺壓。

  〔文意註解〕這話果然應驗在他身上,因為眾人在城門口將他踐踏,他就死了」:請參閱17節。

  〔話中之光〕()真預言的試金石是看其是否應驗(參申十八21~22)17~20節本段經文並非只是重複或誤寫,而是一個總結,強調作者對此事件的道德評價。信靠神的人絕對不會有缺乏,在此一餐所需的貴重細麵價錢相等於普通大麥的雙倍,由此可見其貨源豐富。

 

叁、靈訓要義

 

【】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列王紀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列王紀下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