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下第十章拾穗

 

【王下十1「亞哈有七十個兒子在撒瑪利亞。耶戶寫信送到撒瑪利亞,通知耶斯列的首領,就是長老和教養亞哈眾子的人說:」

         撒瑪利亞城防禦堅固,如同一個城邦,是暗利王朝的權力中心,完全在王室的控制下。耶戶此時在耶斯列,雖已消滅了約蘭王和耶洗別,但如何取得撒瑪利亞,盡殲王朝遺裔和餘黨,仍是十分刺手的問題。

耶戶用書信通知撒瑪利亞的領袖(此處的“耶斯列”有些古譯本作“城中”,因耶戶是在耶斯列寫信,後來七十個王族的首級也是送到耶斯列城,故這些首領應在撒城。)包括三種人:1,控制撒城的官(“首領”),這些都是由王任命的,包括軍隊統領;2,長老,百姓的代表,有如元老院的元老;還有3,教育王家年輕一代的太傅們。信中要他們選出繼位的王。

“七十個兒子”:2節說這是約蘭(“你們主人”、“坐他父親的位”)的眾子。“兒子”應指亞哈王室所有的後人,包括亞哈的孫子和曾孫。“七十”有“許多”的意思。――《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耶斯列」:有古卷作「撒瑪利亞」。

          「就是」:有古卷作「和」。――《串珠聖經注釋》

         「兒子」(1)原文是「兒子、後裔」。「七十個兒子」(1))指亞哈王室所有的後人,包括亞哈的孫子和曾孫。這些王室宗親都委託其他的領袖教養。──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耶斯列的首領,就是長老和教養亞哈眾子的人」(1),原文是「耶斯列的首領、長老與教養亞哈眾子的人」。──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兒子」:原文是「兒子」、「後裔」。此處應該是指皇族而言。這些皇族應該都委託其他的領袖教養。

         ●寫「信」:原文是複數型態,表示寫了「一批信函」。

         ●「耶斯列的首領,就是長老和教養亞哈眾子的人」:原文是「耶斯列的首領、長老與教養亞哈眾子的人」,可能亞哈家與耶斯列地區有特殊的關係,所以這些皇族都委託耶斯列的官員教養。當然,也有人認為「耶斯列」是「以色列」的筆誤。而由上下文看起來,筆誤是比較可能的。――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1~2此信的格式乃按照標準形式,有收信人,由「他說」引進簡短信息,因為信通常是由文士書寫,由受信人或對著受信人朗讀。此信可能有不只一份抄本,以便送給同一城市中不同的受信人。堅固城在此可能是指撒瑪利亞城(大部分希伯來文抄本為單數;參:NEB 的「眾城市」)。──《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1~10處死約蘭王和耶洗別之後,耶戶並沒有停止,繼續揮舞著劍除滅了所有70名亞哈的兒子。本文記錄的內容有兩方面的意義。1)耶戶的最後的政治改革:在以色列,亞哈家族是罪惡的溫床,而除滅他們無疑是神的旨意(王上2120~22)。耶戶熱心奉神的命而行事(16),最後處死了屬於亞哈家的所有人。他的這一行為在表面上與叛逆的心利沒有區別(比較,王上1611),但其內容卻完全不同。因為耶戶如此做是執行神的命令,而心利卻只為滿足自己的權利欲。這一差別在他們的命運中也體現出來,即心利奪取政權僅維持7天,但耶戶的家族卻在以色列歷代家族統治中維持了最長的時間。這同樣適用於今天為神工作的人,有些人雖然奉主的名傳道、趕鬼、行許多異能,但事實上不是為主,乃是為自己的私欲。因此主不認識這些在神面前作惡的人(721~23)。相反,人如果奉神的旨意作工,那麼神定會稱讚他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252123)。因此奉神的旨意作工的人應當時刻銘記這一點,一切照著神的旨意為神的榮耀而作工(146~8)2)成就了審判的預言:聖經象一面鏡子,使信徒省察自己的行為,又象一個指南針,使信徒在人生道路上把握方向。本文記錄的耶戶的政治肅清工作也不例外。因為這些都是為了成就神的預言而做的。也就是說,神通過實現預言,保證他所有的預言都將成為現實。同時,神對惡人的毫不留情的審判給今天生活在惡人橫行的社會的人帶來希望。因為神的審判已經決定了惡人的命運(318;約壹513)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1~11為了鞏固王位,耶戶先要求眾首領和教養亞哈七十個兒子的人,推舉一個人坐在王位上。他們明智地拒絕了,並且接受耶戶的條件,其中包括把亞哈眾子的首級送到耶戶那裏。耶戶向百姓保證,他們都是無辜的(9);殺害亞哈眾子,只是應驗以利亞的預言而已(王上一九17)――《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耶戶首先要對付的是住在首都的國家領袖和亞哈的七十個子孫(和合本作「兒子」)。這些領袖接到耶戶所發出的挑戰書,便立刻臣服耶戶,照他的吩咐把亞哈的子孫殺了。――《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1~17耶戶滅盡亞哈的後裔:耶戶除了在耶斯列除掉以色列王及母后之外,仍須征服首都撒瑪利亞,並殺盡王室的人。――《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2「“你們那裡既有你們主人的眾子和車馬、器械、堅固城,」

         「堅固城」(2)原文是單數,指撒馬利亞城。從耶斯列到撒馬利亞距離大約30公里,騎馬當天就能來回兩趟。──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堅固城」:「有堡壘的城市」,原文是單數型態,指的應該是「撒馬利亞」。

 

【王下十2~3 102~3 耶戶的意思是鼓勵那些擁有「名分與資源」的人挺身對抗耶戶,當然,言下之意也表示自己有自信可以面對各樣的挑戰。事實上撒馬利亞易守難攻,耶戶如果真的要用軍力攻擊,還頗有困難,不過他用恐嚇的方式,就直接取得了撒馬利亞與整個以色列的控制權。――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3「接了這信,就可以在你們主人的眾子中,選擇一個賢能合宜的,使他坐他父親的位,你們也可以為你們主人的家爭戰。”」

         耶戶的策略是軟硬兼施,城中首領若選不出賢能繼位,又不能接納他為王,則不妨一戰。――《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耶戶在信中邀請撒馬利亞城的貴胄從亞哈的眾子中「選擇一個賢能合宜的」(3)與自己爭戰(2~3),實際上是恐嚇他們。撒馬利亞是個「堅固城」,易守難攻,硬攻的難度很大。但這些貴胄「卻甚懼怕」(4),不戰而降。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耶戶是突然襲擊殺死二王的,所以認為「二王在他面前尚且站立不住,我們怎能站得住呢」(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3~5這個挑戰絕非虛張聲勢,因信中要他們選擇、提名、公開支持一位與耶戶對立的人選。他們已經知道耶戶的所作所為,「家宰」亦即宮廷總管(當代),相當於總理(見:王上四6)及其他所有王室任命的官員立刻回信稱臣(「我們是你的僕人」,參:書九8),並聲明「我們不立誰作王」。──《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4「他們卻甚懼怕,彼此說:“二王在他面前尚且站立不住,我們怎能站得住呢?”」

 

【王下十5「家宰、邑宰和長老,並教養眾子的人,打發人去見耶戶,說:“我們是你的僕人,凡你所吩咐我們的都必遵行,我們不立誰作王,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

         “家宰”為宮廷的行政官,權同首相(看王上四6),“邑宰”是撒城軍事指揮官。――《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家宰」:是管理王官的行政宮員。

          「邑宰」:即城裡的首領。――《串珠聖經注釋》

         家宰、邑宰和長老,並教養眾子的人: 1節說的是“首領,就是長老和教養亞哈眾子的人”。很多學者為了解決本節和1節的衝突,用“並”替代1節。但是“首領”通常指“領袖”,所以無需再區分首領、長老和教養的人。本節只是詳細說明了對耶戶的信作出反映的人而已。另外“家宰”原意是指管家,但在這裡是指“總管宮廷內一切事務的行政官吏”。“邑宰”是“治理城邑的人”,指“總管城邑內一切事務的行政官吏”。“教養眾子的人”為了教育和保護亞哈的兒子和孫子而設的官。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家宰」(5)是管理王官的行政宮員,「邑宰」(5)是管理城市的官員,「長老」(5)是民間的領袖。──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家宰」:指「管理亞哈家庭的人」。

         ●「邑宰」:指「管理城池的人」。

         ●「長老」:指「民事與宗教的領袖」。――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6「耶戶又給他們寫信說:“你們若歸順我,聽從我的話,明日這時候,要將你們主人眾子的首級帶到耶斯列來見我。”那時王的兒子七十人,都住在教養他們那城中的尊貴人家裡。」

第二封信可能故意寫得籠統含糊,因為首級(MT ra{~s%e^)亦可作「首領」解。許多版本省略希伯來文(「你們主人眾子」……NEBRSVNIV),否則將清楚無疑,一如結果那些首級真的被送來(8)時一樣的清楚。──《丁道爾聖經註釋》

         「首級」(6)原文是複數,可以指「領袖」,也可以指「頭顱」。耶戶可能是故意含糊其辭,而這些貴胄因為心中害怕,所以選擇理解成「頭顱」,「就把王的七十個兒子殺了」(7)。不敬畏神的人,對君王也沒有忠誠、對朋友也沒有情義。──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首級」:此字有點模擬兩可,原文是複數型態,指的可以是「領袖」或「頭顱」。這些貴冑選擇解釋為「頭顱」。――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7「信一到,他們就把王的七十個兒子殺了,將首級裝在筐裡,送到在耶斯列的耶戶那裡。」

執行這個恐怖令的是城中的尊貴人(或作「名人」,6),包括教養眾子的人(「監護人」,現中)。以利亞預言亞哈家所有的男丁都會被除滅,他的預言在此得到應驗(王上二十一21)。──《丁道爾聖經註釋》

         ●「筐」裡:「鍋子」、「水壼」。

          107 亞哈的眾子被殺,應驗了 王上 2121 的預言。――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8「有使者來告訴耶戶說:“他們將王眾子的首級送來了。”耶戶說:“將首級在城門口堆作兩堆,擱到明日。”」

古代中東各地均有一風俗,便是將被擄叛徒的首級「堆積」(REB)在城門口示眾,以公開嚇阻叛亂331。──《丁道爾聖經註釋》

         把王室眾子的首級堆放城門口示眾,既有儆誡作用,也可以要全民歸順新王。這種手法相當殘酷,可能取法亞述人。亞述王象撒縵以色等人喜歡把人頭堆在城門口,以警告反抗者殺無赦。――《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耶戶以亞哈子孫的首級示眾,是要威嚇群眾,以防叛變。――《串珠聖經注釋》

         將首級在城門口堆作兩堆,擱到明日: “城門口”是百姓聚會或執行裁判的場所(王上2112,聖經中出現的裁判制度)。因此把亞哈家族的70人的首級堆在城門口,一方面是為了按照當時的慣例公開處刑(撒上175),另一方面是為了表明這城對他們的死負有責任,因此通過徹底的裁判,將70名王子之死的全貌揭示于眾(211~9)。耶戶第二天站在眾人面前(9)作審判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將首級在城門口堆作兩堆」(8),是古代中東的風俗,目的是公開嚇阻叛亂。──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9「次日早晨,耶戶出來,站著對眾民說:“你們都是公義的,我背叛我主人,將他殺了,這些人卻是誰殺的呢?」

         耶戶在一個正式的集會中(「站在民眾面前」,NIV),一方面要減輕民眾為此殘殺而有的自責(「你們都是無罪的」,新譯,希伯來文「公義」),因為這是神所命定的,另一方面將判斷他的作為是否正確的責任放在他們手中(「你們是公平的審判官,若我背叛我主人,將他殺了,這些人卻是誰殺的呢?」NEB),因此他們已被牽連,捲入其中。──《丁道爾聖經註釋》

         “我主人”。以色列的約蘭王。――《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公義」:或作「無罪」,指眾民沒有背叛君主;或作「公正」,指他們能驗明誰要對這些血腥行為負責。耶戶的意思:亞哈家的滅亡是出自神的審判,並非其他人的錯。――《串珠聖經注釋》

         耶戶公開承認王是他殺的(9),但王的眾子卻是別人殺的,證明亞哈王朝已經眾叛親離,王室被剿滅是咎由自取,因為神早已借著以利亞向亞哈宣告:「凡屬你的男丁,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從以色列中剪除」(王上二十一2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公義的」:意思是「無罪的」、「合法的」。

         ◎有許多學者認為 109 的「這些人卻是誰殺的呢」,除了強調神的旨意實現之外,也要求無罪的群眾定罪那些殺害亞哈後裔的人,於是耶戶可以執行 1011 的殺戮行為。此時收養亞哈後裔的貴冑應該都到了耶斯列,正好可以被一網打盡。也有人認為這僅僅是強調「神命定亞哈家的男丁將會滅亡」。――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9~10耶戶公開承認國王乃他所殺,與百姓無關;國王和眾子的被殺是咎由自取,因舊朝作惡太多,耶和華神的先知以利亞早已預言其滅亡。――《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王下十10「由此可知,耶和華指著亞哈家所說的話,一句沒有落空,因為耶和華藉他僕人以利亞所說的話都成就了。”」

         以利亞所說的話: 與巴力的走狗亞哈家奮勇對抗的先知的舉動,正合了在亞哈的高壓統治下依然堅持信仰耶和華的百姓的心,因此百姓堅信他的預言必將實現(936;可1635)。耶戶的宣佈正式明確了這些信念,同時應驗了眾所周知的神的應許(1488;代下3621;徒133233)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耶和華指著亞哈家所說的話」:指的應該是王下 925~2636~37 所記載一類的預言。

         ●「密友」:「熟識」,此字在亞喀得和烏加列文獻中,用來指「受宮廷供養的人」。

         ◎神讓耶戶順利的取得王位,並消滅所有的亞哈王朝勢力。雖說篡位者殺滅所有前朝的繼承人與重要官員是常見的事,但耶戶向眾人表明這是神的作為,不單只是他篡位的手段。――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10~11這絕非編者多此一舉,乃強調耶戶所行是神所命定及多次預言的應驗(參:王上二十一20~2429;王下九7~10)。沒有留下一個(參:14節;申三3;民二十一35;伯十八19)。耶戶同時也殘殺亞哈家以外的人,包括尊貴人及大臣(g#do{la{w,「貴族」),越過神所預告的種類。若將此字讀成「親人」(go^~@la{wBurneyGray)則必須更改「尊貴人」(參:6節,g#do^la{w)一字。王的密友(m#yuda{`i^m)都被包括在內,可能顯示撒瑪利亞及迦南(亞喀得文 mudu^ 宮廷事務有相似之處332。──《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11「凡亞哈家在耶斯列所剩下的人和他的大臣、密友、祭司,耶戶盡都殺了,沒有留下一個。」

         耶戶所為已超出亞哈家族範圍。他為了鞏固自己政治地位,盡殲異己。――《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大臣」:有古譯本作「親屬」(參王上1611)。――《串珠聖經注釋》

         耶戶殺了亞哈的眾子,執行了神的旨意。但他殺了「亞哈家在耶斯列所剩下的人和他的大臣、密友、祭司」(11),是為了消滅自己的潛在對手,已經越過了神的界限,所以神宣告:「我必討耶戶家在耶斯列殺人流血的罪」(何一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12「耶戶起身往撒瑪利亞去。在路上、牧人剪羊毛之處,」

         牧人剪羊毛之處乃一專有名詞(LXX,參:耶四十一7),有解經家認為這是距Jenin 東北五公里處的 Beit QadREB 將之譯為「牧羊人棲身處」,他爾根則譯為「聚會之屋」(阿拉伯文為 `akad)。──《丁道爾聖經註釋》

         “牧人剪羊毛之處”。更可作:伯厄可得(Beth~eked)。在撒瑪利亞東北面約十六英里(26公里)――《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牧人剪羊毛之處」:原為地名,位於耶斯列與撒瑪利亞之間,大概靠近以伯蓮(參王下927)。――《串珠聖經注釋》

         本文主要記錄了耶戶王室的興亡盛衰和以利沙的死,以及猶大王的事蹟。本文的內容由兩個部分組成:①耶戶王室的興旺:耶戶王室是北以色列建國以來統治時間最長的王室。因為耶戶在以色列諸王中最誠實可靠(16),因此神承諾與他(30)。他的子孫雖然在神面前犯了種種惡行,但守約的神始終堅守了約定。神甚至通過周邊國家懲誡拜偶像的以色列王,希望他們能夠離開惡道。神喜悅罪人悔改(3310;路157)。②耶戶王室的滅亡:耶戶王室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隨從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犯了敬拜偶像的罪(102913211159)。可見,犯罪不悔改等於自招神的審判(1426~28;創65~7721~23)。相反,尼尼微城的百姓聽到神的警告後,立即悔改而避免了滅亡(34~10)。因此信徒應當明白,不悔改、繼續背逆是自招神的懲誡的行為(14~6)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牧人剪羊毛之處」(12)可能位於耶斯列到撒馬利亞中間的多坍平原一帶。「剪羊毛之處的坑」(14)指儲水的洞,用來儲水飲牛羊。當年約瑟的哥哥們也把約瑟囚禁在多坍的一個坑裡(創三十七2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12~14耶戶續殺亞哈謝的兄弟 :耶戶接著前往首都撒瑪利亞,途中遇見亞哈謝的兄第,把他們全部殺了。這是因為亞哈謝亦屬亞哈家的人(見王下826~27)。――《串珠聖經注釋》

         亞哈謝被耶戶處死後,亞哈謝的弟兄為了弔喪滅亡的亞哈家,趕去撒瑪利亞。被耶戶發現後,也都被處死。可見被罪蒙住眼睛的人,分辨不出自己所走的路正是死亡之路,而非希望之路。我們周圍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因此我們應當向他們傳揚道路、真理、生命的基督。使徒保羅為此曾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神的子女應當以這樣的覺悟去傳福音。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13「遇見猶大王亞哈謝的弟兄,問他們說:“你們是誰?”回答說:“我們是亞哈謝的弟兄,現在下去,要問王和太后的眾子安。”」

         “亞哈謝的弟兄”應作“亞哈謝的親戚”,因亞哈謝是在非利士人侵掠猶大地時,約蘭王唯一倖存的小兒子(參代下二十一17)。亞哈謝是亞哈王的外孫(171826),他的這批親戚可能在8節所記撒瑪利亞城大殺戮前離開猶大,現在正在去耶斯列的路上,還不知道國王和王后已被殺,適遇耶戶從耶斯列去撒瑪利亞,悉遭殺害。――《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猶大王亞哈謝的弟兄」(13)指亞哈謝的親戚。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攻擊猶大的時候,亞哈謝的兄弟都已經被殺,亞哈謝是約蘭王唯一倖存的小兒子(代下二十一17)。這些人完全不知道耶戶叛亂的消息。而耶戶反正已經殺了猶大王,乾脆殺光猶大王室宗親,以阻止猶大國來報復。──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哈謝的「弟兄」:「兄弟」、「親戚」。 代下 2117 記載亞哈謝的哥哥們都已經被殺,因此此處指的如果不是亞哈謝的弟弟,就是亞哈謝的親戚。這些人都算是亞哈的姻親。

         ◎這些人大概因為之前都在路上,所以完全不知道耶戶叛變的消息,導致毫無防備。耶戶反正已經殺了猶大王,乾脆再殺這些王室宗親,以阻止猶大王朝來報復。也有學者認為耶戶可能也想趁機消滅猶大國,但是後來亞述王來襲,讓這個計畫失敗。――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14「耶戶吩咐說:“活捉他們!”跟從的人就活捉了他們,將他們殺在剪羊毛之處的坑邊,共四十二人,沒有留下一個。」

         這些亞哈謝的親戚也是亞哈家的親戚,所以也是以利亞預言要將其剪除的人(王上二十一2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坑」:「井」、「水池」。

         ◎耶戶能夠活捉42個猶大王族,顯示他有相當數量的軍隊。――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15「耶戶從那裡前行,恰遇利甲的兒子約拿達來迎接他,耶戶問他安,對他說:“你誠心待我,像我誠心待你嗎?”約拿達回答說:“是。”耶戶說:“若是這樣,你向我伸手”,他就伸手,耶戶拉他上車,」

         利甲人源自基尼人(代上二55;參:士四11~12),通常被視為是恢復遊牧民族應有的純樸沙漠生活方式,比後來的城市居民更能堅守跟隨耶和華。他們禁酒。約拿達因為帶領這個保守運動而著名(耶三十五614~16)。有些解經家相信利甲人乃製造鐵器維生者333。約瑟夫(《猶太古史》Ⅸ.6.6)主張約拿達乃耶戶的老朋友,因此巴力祭司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會因為他們的交往而引起驚慌。──《丁道爾聖經註釋》

         “約拿達”。遊牧以色列人中一個嚴謹教派的創始人,他抗拒受到迦南人令人墮落的影響(比較耶三五111)。他陪伴耶戶到撒瑪利亞,並參與除滅拜巴力者的行動。――《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利甲的兒子約拿達”:利甲是個敬虔的家族,以遊牧為主,《代上》二55提到此名,當屬摩西岳父的基尼族,隨以色列人入了迦南。從《耶利米書》三十五章所記,可知約拿達是北國以色列人中一個力守正道的領袖,團體中人不喝酒、不蓋房屋、不撒種,也不栽種葡萄園,堅決反對敬拜巴力和一切農業社會的習俗,終年住在帳篷裡。二百多年後,在猶大王約雅敬的時候,約拿達的後代仍謹守不逾。

耶戶邀約拿達同行,當在取得他的支持,來殲滅拜巴力的人。“向我伸手”是伸手擊掌,握住對方的手,以示支持。――《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約拿達」:屬於一群嚮往曠野苦修生活的敬虔人士,以生活方式上的禁戒來抗議當時迦南地的世俗風氣(參串10)

          「誠心待我」:或作「與我同心」。

          「伸手」:可能是彼此接納與同心的表示。這詞句於原文可譯作「應許」(1019)或「投降」。(5015 56 1718)――《串珠聖經注釋》

         利甲的兒子: 利甲的族人對耶和華信仰特別透徹,是注重實踐的集團(356)。有些學者認為他們是以色列早期的遊牧群體。耶戶與他們聯手,是想成功推行自己的宗教改革。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利甲」(15)是個敬虔的家族,以遊牧為生,是摩西岳父基尼族的後代(代上二55;士一16),跟隨以色列人進了迦南。「利甲的兒子約拿達」(15)的後人不喝酒、不蓋房屋、不撒種,也不栽種葡萄園(耶三十五6~7),終年住在帳篷裡。二百多年後,在猶大王約雅敬的時候,約拿達的後代仍謹守不逾(耶三十五8~10),成為神在以色列人中見證(耶三十五12~19),神向悖逆的百姓宣告:「利甲的兒子約拿達必永不缺人侍立在我面前」(耶三十五1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你誠心待我像我誠心待你嗎」(15),是詢問對方要不要聯盟。「伸手」(15)表示平等的雙方達成協議。──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利甲」:字義是「騎師」。這個種族是一個遊牧團體或是居無定所的工匠行會,是基尼人的後裔 代上 255 。與以色列的先祖有深厚的情誼 1519   116   524  撒上 156  3029 )

         ●「約拿達」:字義是「耶和華是熱心的」。  351~11 記載此人要求後裔要禁酒並維持遊牧生活。

         ●「誠心」:字義是「正直的心」。

         ●「伸手」:等同於「握手」,這個舉動對當時的人而言是表示平等的雙方達成協議的意思。

         ◎由經文中不知道約拿達到底具有怎樣的角色與地位,但是由耶戶以平等之禮對待他,可知約拿達應該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獲得約拿達支持之後,耶戶就進行斬草除根的動作,殺掉所有的亞哈家餘孽。――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15~17耶戶向最嚴謹保守的宗教派系招手,要證明自己清白,獲得各階層的支持。――《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15~29本文記錄了耶戶的宗教改革,他是在北以色列王國中除約蘭之外(32)唯一一位推行宗教改革的君王。他所推行的宗教改革如下:①對神的熱心(16):耶戶受膏作北以色列國的王,也是因為他對神的熱心。當時偶像敬拜在以色列全地猖獗,但惟獨耶戶保持著對神的熱心,的確很難得。這與亞哈王時期對抗450名巴力的先知、孤軍作戰的以利亞的熱心相似(王上1830~401910)。由此,信徒應當全力與自己內心的偶像敬拜做鬥爭,進而為教會的腐敗和一切不義的現象,積極大膽地進行改革。②宗教改革的不足之處(25~29):耶戶的宗教改革只是根除巴力偶像(29),但沒有持續推行(31)。與之相似的是,所羅門王一開始也對神表現出了極大的熱心,並一切順從神(王上34~15),但到了後來他的單純的熱心逐漸變淡,墮入了偶像敬拜之中。結果神便預言國家到了他兒子的時候將分裂(王上111~13)。所以當信徒蒙受神的恩惠後,要不斷革新自己,使自己成長,而不應當停滯不前(415;西110;彼前22)。不僅如此,要為教會、社會和國家不斷努力進行改革。只有這樣,基督教文化才能鮮花綻放,碩果累累。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16「耶戶說:“你和我同去,看我為耶和華怎樣熱心。”於是請他坐在車上,」

耶戶現在有了助手,可以顯示他用行動表示為耶和華……熱心,一如以利亞一樣(王上十九1014)。這並非狂熱(Grayp.560),乃是過分熱中於要完成神賜的使命。他請他坐在車上(RSVNIV 為單數;MT 則作「他們請他坐在車上」),公開地相互交往。──《丁道爾聖經註釋》

         看我為耶和華怎樣熱心: “熱心”在希伯來語中為“妒忌”,“熱情”等,特別是神對罪惡表示憤怒時也使用過這一詞,這裡則表示“嫉妒”。本節中是指耶戶對神的熱心。耶戶之所以對約拿達如此說,是為了與信仰堅定的約拿達協力推行宗教改革。由此可見,志同道合者對做神的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保羅起初與巴拿巴一起開始了傳道旅行(131~3),後來又與西拉一起傳道(1536~401619~40)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敬虔的「約拿達」可能在敬畏神的百姓中間很有影響力,所以耶戶以平等之禮對待他。獲得約拿達的支持之後,耶戶就放手除掉了亞哈家所有的餘孽,並且剷除了「巴力的眾先知和一切拜巴力的人,並巴力的眾祭司」(19),為的是讓敬畏神的百姓「看我為耶和華怎樣熱心」(1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17「到了撒瑪利亞,就把撒瑪利亞的亞哈家剩下的人都殺了,直到滅盡,正如耶和華對以利亞所說的。」

 

【王下十18「耶戶招聚眾民,對他們說:“亞哈侍奉巴力還冷淡,耶戶卻更熱心。」

         耶戶聲言亞哈事奉巴力不夠熱切,可能是相對的說法,藉以強調自己的熱心;但亦可能是事實,亞哈大概只是為了耶洗別的緣故才敬奉巴力。――《串珠聖經注釋》

         「亞哈事奉巴力還冷淡」(18),指亞哈「心持二意」(王上十八21),一面跟隨外邦妻子耶洗別敬拜巴力;一面給一個兒子起名叫「亞哈謝」,意思是「耶和華掌握」,給另一個兒子起名叫「約蘭」,意思是「耶和華是被稱頌的」。──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還冷淡」:「一點點」、「稀少」。

         ●「更熱心」:「大大增加」、「極度增加」。――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18~27敬拜巴力者被殺】這件事乃有關巴力敬拜、其信徒及亞哈和耶洗別所起之廟宇(王上十六31~32)大破敗的經過,然而耶戶是藉著狡詐的手段(19)、詭計(NIV;希伯來文'qb)、「巧妙地」(AV)、「欺騙」(RSV)而達成的。雅各的名字便是同樣的動詞(創二十五26,二十七35~36)。一如以利亞曾經召集所有的巴力先知(王上十八19),耶戶現在也同樣召齊所有的「敬拜者」。這個翻譯比事奉者為佳,後者也包括在內(NIV MT `bd 意為「服侍、敬拜、事奉」)。此呼召乃以宣告一個特別的節日為藉口,可能耶戶想藉此挑戰宗教領袖(召來,新譯),正如他曾經挑戰其他領袖一樣(1~6)。這裡可能也使用「敬拜」(`a{b[ad[)及「殺戮」(~ibbad[)的雙關語,一如第19節所示。──《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18~28耶戶計殺巴力先知:耶戶假裝熱心向巴力獻祭,將敬奉巴力的人引進廟中,然後把他們殺盡。――《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19「現在我要給巴力獻大祭。應當叫巴力的眾先知和一切拜巴力的人,並巴力的眾祭司,都到我這裡來,不可缺少一個,凡不來的必不得活。”耶戶這樣行,是用詭計要殺盡拜巴力的人。」

         本節至28節記耶戶如何一舉盡殲拜巴力的眾人的事。耶戶已掌握撒城大權,又有民間崇敬的約拿達相助,於是下令一切拜巴力的都來開個大會。為免誤殺不是拜巴力的人,進廟的都穿上禮服;還叫巴力的祭司仔細檢查,不要讓拜耶和華的人混入大會中(23)。――《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拜巴力的人」(19)原文是「事奉他的人」,不是指一般的巴力敬拜者。──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清除巴力是合神心意的,但用「詭計」(19)卻不是神喜悅的。以利亞在迦密山對付巴力是行在光明中,耶戶對付巴力卻是行在黑暗中。做神的工作,目的要對,方法也要對,才能蒙神喜悅。──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拜巴力的人」:原文是「事奉它的人」、「服事它的人」,不是「敬拜者」。

         ●「缺少」一個、「不來的」:原文都是SH 6485,「訪問」、「派定」、「缺少」。此處取「缺少」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19 巴力的大祭(登位節期)古時即位的新王個個都會宣稱自己對於國神或地方性的神祇,比舊王虔誠。他們的承諾往往包括修理、重建、擴建、修飾神殿。這策略不但能夠賺取祭司和善男信女的支持,更有希望能夠博取神明對新政權的認可。自居為本地神祇的王室贊助人和首席支持者,對王來說是政治上正確的作法。耶戶可能是要舉辦登基節期的慶典,自己以巴力藩屬的身分登基,同時承認巴力登基為諸神之王。在這種慶典中缺席,很容易被視為叛國大罪。──《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19~20耶戶為巴力的餘黨準備了最後的慶典,這是與利甲人約拿達的宗教支持者的一次成功的合作。這次事件點綴了革命的勝利開始,同時把那些被偶像敬拜所迷惑、無法自拔的人的悲劇性結局展現在了我們面前(2220;利202~5)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20「耶戶說:“要為巴力宣告嚴肅會。”於是宣告了。」

這個召集是強迫性的,乃在廟中(MT `@s]a{ra^ 的封閉性、限制性聚會,因此廟中擠滿了人(直譯為「由一個出口擠到另一個出口」)。──《丁道爾聖經註釋》

         「宣告嚴肅會」(20),指舉行分別為聖的集會。當時外邦的新王常常宣稱自己對神明比前王更加虔誠,並承諾修理或擴建神殿,以贏得祭司和信徒的支持,並博取神明對新政權的認可。耶戶「宣告嚴肅會」,可能是表示自己將以巴力崇拜者的身份登基。在這種慶典中缺席,就會被視為對新王心懷不滿,所以「凡拜巴力的人都來齊了,沒有一個不來的」(2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為巴力「宣告嚴肅會」:「舉行分別為聖的集會」。――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21「耶戶差人走遍以色列地,凡拜巴力的人都來齊了,沒有一個不來的。他們進了巴力廟;巴力廟中從前邊直到後邊都滿了人。」

         ●「巴力廟」:應該是 王上 1631~32 耶洗別建造的那一個。

         ◎當時新王通常會宣稱自己對於神祇,比以前的王虔誠。他們常常會承諾包括修理或擴建神殿,以贏得祭司和信徒的支持,並期望能夠博取神明對新政權的認可。耶戶可能是要舉辦登基節期的慶典,表示自己將以巴力崇拜者的身分登基。在這類的活動中無故沒有參加的人恐怕會被認為不忠,而有殺身之禍。

         ●「前邊直到後邊」:「口到口」,意思是「這個出入口到另一個出入口」。――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21 撒瑪利亞的巴力廟】在撒瑪利亞的挖掘至今尚未發現亞哈的巴力廟遺跡。有人提出這廟宇有助推廣亞哈和耶洗別鼓吹這城是巴力聖地的概念。這表示這城是個獨立的行政區域,正如南國的錫安亦往往如此。因此即使在耶戶被立為以色列王,亞哈家滅族之後,撒瑪利亞城──特別是廟宇場地──的控制權,依然必須分別處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22「耶戶吩咐掌管禮服的人說:“拿出禮服來,給一切拜巴力的人穿。”他就拿出禮服來給了他們。」

穿著特別的(通常為白色或紅色)的禮服增添此場合的肅穆氣氛,因為這些禮服乃由掌管禮服的人所提供的(AV「掌管法衣室的」)。禮服一字(melta{h]a^)惟有出現於此處以及用來放在耶利米身上以提他出牢獄的碎布(耶三十八11)。──《丁道爾聖經註釋》

         “掌管禮服的人”。掌管衣櫥的人。――《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禮服」(22)指巴力崇拜儀式中的法衣(番一8),可以用來分辨「拜巴力的人」(22)。身穿「禮服」既不方便逃跑,也不能攜帶兵器。──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禮服」:「全套服裝和行頭」、「盛裝」。這是要辨識巴力的祭司,而且穿著這種衣服就無法快速活動,也不能攜帶兵器。――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23「耶戶和利甲的兒子約拿達進了巴力廟,對拜巴力的人說:“你們察看察看,在你們這裡不可有耶和華的僕人,只可容留拜巴力的人。”」

         耶戶要確保耶和華的僕人不會與巴力的祭司一同被殺。――《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在你們這裡不可有耶和華的僕人: 此處的“耶和華的僕人”與“拜巴力的人”是相對應的。雖然都是“僕人”,但一個是指“熱心敬拜耶和華的人”,一個則是“熱心拜巴力的人”。耶戶之所以分開耶和華的僕人和拜巴力的人,是為了在屠殺拜巴力的人時以免誤殺耶和華的僕人。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24「耶戶和約拿達進去獻平安祭和燔祭。耶戶先安派八十人在廟外,吩咐說:“我將這些人交在你們手中,若有一人脫逃,誰放的,必叫他償命。”」

此處有些含糊不清,因為他們進去(新譯;RSV  LXX 採單數的「他」,亦即耶戶)可能是指耶戶及約拿達(和合),也可能是指敬拜巴力的人,或者兩者都有。有關以命抵命(新譯)請見:約書亞記二14,列王紀上二十39。──《丁道爾聖經註釋》

         約拿達堅決反對拜巴力,不會向巴力獻祭,獻祭的是耶戶(25)。原文為“他們進去”,指耶戶和拜巴力的人。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只用單數“他”,與25節說“耶戶獻完了燔祭”一致。――《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1024 耶戶的命令顯示出耶戶要滅絕巴力崇拜的堅定決心。要求他的屬下以性命保證滅絕巴力的事奉者。――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24~25耶戶命令自己的軍隊處死所有拜巴力的人,此舉有兩方面的意義和教訓:①從倫理的角度講,這似乎不合情理。但從代表神主持審判的角度講,有充分而正當的理由。出埃及時神也曾命令以色列人殺滅被征服地區的所有的人<31~3;書818~25;書 緒論,聖戰>。這也是神對罪人的審判(1516)。即神拿起審判的劍,如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完全消滅墮入罪惡之中的人。這體現了絲毫不能容忍罪的神的公義。那些只知道神的愛,而不知道神的公義的人甚至會否認神在末日的大審判和地獄。②這同時是耶戶大膽實踐的表現。即他與約拿達許諾要表現出他對神的熱心(16),所以他在約拿達面前殺滅了所有拜巴力的人。耶戶的這一舉動向那些只作懺悔而不付諸行動的人發出了警告。因為神不希望我們象溫水一樣不冷也不熱(31516)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25「耶戶獻完了燔祭,就出來吩咐護衛兵和眾軍長說:“你們進去殺他們,不容一人出來。”護衛兵和軍長就用刀殺他們,將屍首拋出去,便到巴力廟的城去了。」

獻祭之人不詳,可能是不定代名詞(「的人」)NIV 與和合加上了耶戶。經文並未指明耶戶行祭司的職分(參:王上八5)。護衛兵為王宮保鏢或「在前奔跑者」(參:王上一5),軍長為王的助手(「第三軍長」,s%a{lis%i^m,見:王下七2)。他們似乎在拋出屍首後便「進入城中」(`i^r)去了。若將此字解為進入廟內(NIV,參和合;Gray 找到一個烏加列文的相似詞 gr,但有值得商榷之處)或「廟樓」(NEB)似乎更好。其他的人則掠奪廟宇,將廟內的敬拜物搬出去,在外面較易將之砸碎。──《丁道爾聖經註釋》

         “巴力廟的城”指巴力廟的內壇,那裡立有巴力的柱像。――《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城」:指「內殿」。――《串珠聖經注釋》

         耶戶被神揀選,成為執行神審判的器皿,並不是因為他的敬虔。他心目中的「耶和華」,只不過是可以用功勞去討好、利用的金牛犢(29),並沒有公義、聖潔的要求。因此,耶戶雖然堅決剷除巴力,但既不介意使用「詭計」(19),也不介意向巴力獻祭(25)。──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巴力廟的城」(25)指巴力廟的「衛城」,即廟旁邊的城堡。──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護衛兵」:原文是「奔跑」的分詞,意思的確就是「護衛兵」。

         ●「軍長」:此字原本是指戰車上的第三名隊員,這人的職責是持盾保護駕車者和弓箭手。後來泛指拿兵器的人,或在行政事務中作王輔助的人。

         ●巴力廟的「城」:指的可能是巴力廟的「衛城」(廟旁的城堡)。――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26「將巴力廟中的柱像都拿出來燒了,」

         「柱像」:指代表迦南神只的石柱。亞哈的兒子約蘭曾把它們除掉(見王下32),大概後來這些偶像又被人重建起來。――《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26~27主要的異教儀式用品乃是神柱(mas]s]#b[o^t[)或偶像(AV 'images')。若非是能燒毀的巴力之妻亞舍拉柱像(因此 NEB 將經文改成「柱像」,參:王上十四15),便是被高熱化解成碎塊的石頭(有些解經家將此字改變成為 mizbe{ah],「獻祭之處,祭壇」,卻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援如此的改動),一如摩押石碑於一八六八年被發掘時一樣。──《丁道爾聖經註釋》

         “柱像”。可能指被焚燒的木柱和被粉碎的石頭,或首先受到被焚燒的玷辱,然後被粉碎的一塊石頭。――《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十27「毀壞了巴力柱像,拆毀了巴力廟作為廁所,直到今日。

         「柱像」(27)指代表巴力的石柱。約蘭王曾把它們除掉(2),後來又被人重建。──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當時外邦人的習慣是在原址重建廟宇,因為他們相信神廟的位置是聖地。耶戶「拆毀了巴力廟作為廁所」(27),把這裡變為污穢之地,目的是為了避免巴力崇拜死灰復燃。──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廁所」:原義是「出去的地方」,當時的習慣是在原址重建廟宇,因為他們相信神廟的位置是聖地。當該地變成作廁所,就已經變成污穢之地,不可能再興建神廟。如此,巴力信仰在撒馬利亞建造的神殿的地方就會減少,較不易死灰復燃。

 

【王下十28「這樣,耶戶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

 

【王下十29「只是耶戶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就是拜伯特利和但的金牛犢。」

         雖然耶戶破壞巴力的膜拜,但他並沒有把耶羅波安拜偶像的做法根絕(參看王上一二2829的腳註),也沒有盡心遵守神的律法(31)――《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耶戶肅清巴力極其徹底,但沒有廢除建于伯特利和但兩地的金牛犢。若能廢此,當可促使北國的人回耶路撒冷敬拜,走上南北複合的道路。耶戶沒有離開當年耶羅波安另立門戶的宗教政策(31),他的王朝只延續四代:約哈斯(十三1)、約阿施(十三10)、耶羅波安第二(十三13)、撒迦利雅(十五8),連他自己一共五代。但這是北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共曆89年。――《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本節暗示耶戶雖然剷除了拜巴力的人,但並沒有推行徹底的宗教改革。這與南猶大國的君王儘管推行宗教改革,但沒有除掉邱壇相似(1231441535;代下15172033)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耶戶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29),卻不肯離開金牛犢。因為他還要借著「伯特利和但的金牛犢」(29),阻攔百姓去耶路撒冷的聖殿敬拜神,以維持自己的政治利益。耶戶表面上是為神「熱心」(16),實際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不是為了「盡心遵守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律法」(31),所以並不能帶來北國以色列的屬靈復興。──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就是用牛犢上面的神來代表耶和華神,以北國的聖所代替耶路撒冷的聖殿來敬拜耶和華。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29~31耶戶仍使民眾拜耶羅波安所立的金牛犢:耶戶雖然照神的意思剷除亞哈家和巴力,但他對神並非盡忠,仍然使民眾拜耶羅波安所立的金牛犢。大概耶戶表面的熱心,出於個人的政治野心過於對神的服從,所以後來神仍要追討耶戶的罪(見何14)。――《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30「耶和華對耶戶說:“因你辦好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照我的心意待亞哈家,你的子孫必接續你坐以色列的國位,直到四代。”」

         “四代”。即約哈斯、約阿施、耶羅波安二世和撒迦利雅。――《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耶戶的王朝長達九十年(由主前八四一年耶戶登基至七五二年他的第四代子孫撒迦利雅被殺),是北國最長的朝代。――《串珠聖經注釋》

         但是,神揀選耶戶的目的是為了審判亞哈家(7~9),而不是復興以色列,因為神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復興以色列國」(徒一6)的時候還沒有到。因此,只要神所要辦的事辦好了(30),神就允許耶戶王朝成為北國延續最久的王朝,總共89年,在耶戶之後傳位「直到四代」(30),歷經耶戶、約哈斯、約阿施、耶羅波安二世和撒迦利亞五個王。──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直到四代」:不是「僅有四代」意思,而是「至少有四代」,言下之意是如果耶戶的後代也一樣的在神旨意下作王,王朝是可能可以超過四代的。

         ◎耶戶王朝是北國延續最久的王朝,總共89年,歷經耶戶、約哈斯、約阿施、耶羅波安二世、撒迦利亞五個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30~36本文簡單總結了耶戶的功過,分為善與惡兩部分:①善政:耶戶行了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30)。但此句並不是對他全部業績的評價。因為下面緊接著提到了他的惡政。所以耶戶的業績只限在神命令他作的除滅亞哈的家以及禁止巴力崇拜的兩件事情。儘管如此,神稱他為義,並賜福與他,使他的王室統治在北以色列建國以來維持了最長的時間。可見,神不忘信徒的善行,必回報給他們(104142)。②惡政:i.耶戶並沒有全心全意遵守耶和華神的律法。這說明耶戶雖然滅除了亞哈家,並廢止了巴力崇拜,但他沒有繼續照神的旨意行事。同樣,我們的信徒當中也有一些人開始信耶穌的時候充滿熱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拯救之恩的感激和感謝之情逐漸淡化,去教會變成一種習慣。這樣的人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如果不悔改,那麼神的審判會象夜間的賊一樣來到(31~3)ii.他並沒有離開耶羅波安致使以色列人犯的拜金牛犢偶像的罪。拜偶像是神最憎恨的事<王上115,偶像論>,但他卻沒有離開其罪,所以神才會利用亞蘭王哈薛來騷擾他的邊界(3233)。因此信徒也應當對信仰忠貞不渝,如果遇到偶像的試探,應當毫不猶豫地抵制。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31「只是耶戶不盡心遵守耶和華以色列 神的律法,不離開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

 

【王下十32「在那些日子,耶和華才割裂以色列國,使哈薛攻擊以色列的境界,」

         北國在耶戶時代,受外國,特別是亞蘭王(敘利亞)和亞述的欺侮最甚。“割裂以色列國”亦作“縮小以色列國版圖”,是以色列國勢削弱的伊始,以後日益衰微,終至為亞述所滅。《申命記》二十八章所列舉的禍,諸如被擄,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253641),後來一一臨到。――《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割裂以色列國」(32),意思是「縮小以色列的版圖」。「亞嫩谷邊的亞羅珥」(33)是約旦河東基列地的南界(申二36),「巴珊」(33)是基列地的北界。──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聖經形容約旦河東落在哈薛手中。西元前838年以後,亞述帝國有幾十年沒有進入本區,亞蘭人因此得以擴張自己的小型帝國。

         ●「割裂」:「截斷」。

         ●「境界」:原文是「整個邊境」、「各個邊界」。――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32~33亞蘭王利用以色列政治上的新局,又正好不再受到亞述人的欺壓(亞述人在其他地方伸展),便攻擊以色列的北界,重得一向使他們之間僵持不下的約但河東,以縮小(現中)、「割裂」(MT)以色列國。亞羅珥可能是現代的 Khirbet `Ara{~ir,位於 Medaba  Kerak 之路以東四公里處,在 Meyi{b 小河(亞嫩河,以色列南界,申二36)北岸。我們對摩押歷史所知有限,沒有資格質疑這些記載的可靠性,摩押本身在此時可能亦積弱不振。這塊地區在耶羅波安二世時卻被得回(王下十四25)。──《丁道爾聖經註釋》

         耶戶作王時是以色列孤立的時期,他因殺了耶洗別和猶大王亞哈謝,便與腓尼基(耶洗別是西頓的公主 見王上1631) 和猶大斷絕邦交。耶戶政變那一年(主前八四一年)正是亞述南下威脅巴勒斯坦一帶地方的時候。當時亞蘭欲與以色列聯盟共同對抗亞述,以色列此時正需要鞏固內部,耶戶不敢輕舉妄動,惟有向亞述求和。但亞蘭能抵受亞述的攻擊,亞述退去後,哈薛便找以色列晦氣,入侵以色列,終於

佔據了約但河以東的土地。這其實是神對以色列的審判(參王下133),也符合神向以利亞的啟示(王上1917 王下812)。――《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33「乃是約旦河東、基列全地,從靠近亞嫩谷邊的亞羅珥起,就是基列和巴珊的迦得人、流便人、瑪拿西人之地。」

         以色列的衰弱使哈薛有機會奪取約但河東的以色列領土。――《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北國約但河東的土地都為亞蘭王哈薛攻佔,到耶羅波安第二始獲歸還一部分(十四25),以爭取以色列王共抗亞述。――《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亞羅珥與巴珊分別為以色列在約但河東基列地的南北邊界。全節應譯為「乃是約但河東基列全地(即迦得人、流便人、瑪拿西人之地),從靠近亞嫩谷邊的亞羅珥起,橫過基列,直到巴珊」。――《串珠聖經注釋》

         ●「亞嫩」谷:字義是「湍急的溪流」。

         ●「亞羅珥」:字義是「毀滅」。在亞嫩河北岸的一個城市, 亞摩利王西宏的領土之南端,後來為流便族的領土;現在的'Arair'。――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34「耶戶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其餘的事包括耶戶於主前八四一年向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臣服一事(黑色稜形石碑文;IBDp.242)。「他的功績」(NIV;和合作他的勇力)參:列王紀上十6。此詞通常是指戰績。有些解經家認為耶戶為以色列重新得回摩押。──《丁道爾聖經註釋》

         ◎亞述文獻中記載亞述王於耶戶登位那一年(西元前841)就西進,耶戶便立刻向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進貢。亞述王後來轉攻擊亞蘭,直到西元前838年停止像亞蘭施壓。――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34 亞述記錄中的耶戶】耶戶一登以色列的國位便立時向撒縵以色三世進貢,顯示他的支持者不但包括信奉耶和華的宗教保守派,更有政府中的親亞述黨(見九14的注釋)。這一黨的人認為被亞述擊敗是西方聯盟解體的必然結果,並且厭倦永無止境的戰爭。報告耶戶主前八四一年向亞述王撒縵以色所獻貢物的黑色棱柱,描繪耶戶卑微地俯伏於地。他所獻上的貢物包括金、銀和一些短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35「耶戶與他列祖同睡,葬在撒瑪利亞。他兒子約哈斯接續他作王。」

         ●「約哈斯」:字義是「耶和華已奪取」。――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36「耶戶在撒瑪利亞作以色列王二十八年。」

         主前841年,耶戶政變成功之後,以色列和亞蘭都向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臣服。主前838年以後,亞述面臨東方的戰爭和內戰,國力衰退,給了以色列和亞蘭二十多年喘息的機會。不久,亞蘭王哈薛捲土重來,全面攻擊約旦河東的基列地,大大縮小了北國以色列的版圖。這是神審判以色列繼續敬拜金牛犢的罪(十三2~3)。從此,北國以色列日益衰微,最終被亞述所滅。──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耶戶雖然自稱「為耶和華……熱心」(16),但他利己的心卻大於順服神的心,所以一面辦神「眼中看為正的事」(30),一面「不盡心遵守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律法」(31),動機不純(11)、不擇手段(19),「不離開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31),把敬拜金牛犢當作敬拜神。──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耶戶被先知膏立,又辦好了神眼中看為正的事,照著神的心意審判亞哈家(30),但卻不蒙神悅納。到了他重孫耶羅波安二世的時候,神宣告:「我必討耶戶家在耶斯列殺人流血的罪,也必使以色列家的國滅絕」(何一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也有許多人奉主的名傳道、奉主的名趕鬼、奉主的名行許多異能(太七21),但主耶穌卻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七22)。因為人不管怎樣為神發熱心,若是沒有一顆順服神的心,最終的結局也像耶戶一樣。所以主耶穌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0)。──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十章)

 1 你對耶戶消滅敵人的手法有何意見?有人認為:縱使目的正確,也不應不擇手段行事。你同意嗎?

 2 既然耶戶是耶和華揀選來執行 計畫的人,理應蒙神喜悅,為什麽後來神竟然追討他的罪?參31 14注。這對你的事奉有什麽提醒?怎樣才是合神心意的人?

 3 試從910章的記載,看耶和華的預言如何全部應驗。這對你的信心和對神的認識有什麽啟迪?

──《串珠聖經注釋》

 

【南北國衰微時期】南國:一、以東人背叛,約蘭領兵到撒益,戰敗而返,以東脫離猶大(王下八20~22);二、立拿人背叛猶大(王下八22);三、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來攻擊猶大,擄掠了王宮中的財物,殺了他的妻兒,只留下小兒子亞哈謝,不久約蘭就病重而死,亞哈謝繼位(代下二十一16~20) 四、惡王亞哈謝作猶大王一年,與以色列王約蘭一同攻打拉末(王下八25~28);五、約蘭受傷後回耶斯列,亞哈謝去探望他,但被耶戶所殺傷,死在米吉多(王下九27~29);六、亞蘭王哈薛攻取了迦特、再攻打耶路撒冷,約阿施就把宮中的寶物給了哈薛,亞蘭人才離去,未攻打耶路撒冷(王下十二17~18) 北國: 1、摩押背叛,約蘭請猶大王約沙法及以東王一同攻打摩押,在曠野缺水,先知以利沙令他們挖溝,就得了水,又打敗了摩押(王下三4~27)2、亞蘭王攻打以色列的計畫常被以利沙破壞,就派大軍到多坍去捉拿以利沙。以利沙使亞蘭王的軍兵眼目昏迷,竟跟隨以利沙走到了撒馬利亞,亞蘭人因此驚恐懼怕,就撤兵回去,不敢再犯以色列了(王下六8~23)3、亞蘭王便哈達上來圍困撒馬利亞,城內在已絕糧之時,以利沙預言亞蘭人次日必潰退。結果果然神使亞蘭人逃跑,解了撒馬利亞的圍(王下六24~20)4、約蘭邀猶大王亞哈謝一同去攻打拉末(王下八28~29)5、約蘭受傷回耶斯列後被耶戶所殺,耶戶篡位。又在耶斯列殺了他的母親太后耶洗別(王下九14~2630~37)6、先知以利沙令一個門徒到拉末去,膏耶戶作以色列的王(王下九1~37) 7、耶戶在米吉多殺了猶大王亞哈謝(王下九27)8、耶戶令人在撒馬利亞殺了以色列王亞哈的七十個兒子,又在撒馬利亞的路上,殺了猶大王亞哈謝的四十二個兄弟,到了撒馬利亞,就把亞哈家剩下人都殺盡了(王下十1~17)9、神割裂以色列國,使亞蘭王哈薛攻擊河東之諸地(王下十32~3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