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十一章拾穗 【王下十一1】「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見她兒子死了,就起來剿滅王室。」 這裏接續第九章27節有關亞哈謝的事蹟。亞他利雅是亞哈和耶洗別的女兒,也是約蘭的妻子。――《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他利雅是北國暗利王朝亞哈王之女,猶大王約沙法與亞哈家聯姻,娶此女為媳(八18)。這件事不但令南國猶大陷入拜巴力的大罪中(八18注),大衛家幾乎遭滅門之禍。 亞他利雅所剿滅的王室,主要為亞哈謝的子女,也就是她自己的孫輩。南國王室所餘子孫已很少。亞他利雅的丈夫也就是亞哈謝的父親約蘭接約沙法的王位時,已把他自己的兄弟全殺掉(代下二十一2~4)。耶戶又把王室的親戚四十二人殺害,其中當不乏約蘭已死兄弟的兒子。約蘭的眾子早年為非利士人殺盡,只剩亞哈謝一人,現在亞哈謝也死了。耶和華神從大衛一脈興起後裔來拯救全人類的計畫(撒上十七11~16及注),面臨嚴重威脅。――《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剿滅王室: “王室”是指“後裔”。本節的“王室”是指有權繼承王位的所有亞哈謝的兒子和親戚。但是此時亞哈謝的親戚應該所剩無幾。因為他們被亞拉伯人(代下21:17)和耶戶(10:13)幾乎殺光。由此看來,亞他利雅所殺的就是亞哈謝的兒子,自己的親孫子。被罪惡蒙住眼睛的人,甚至會毫無顧及的殺害自己的血親(羅7:11)。可見不悔改自己的罪,那麼罪會使人的良心越來越麻木,越陷越深卻毫不內疚。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亞哈謝」(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掌握」。他在耶戶剷除亞哈家的時候,與北國以色列王約蘭一起被殺(九27)。他登基的時候才二十二歲,作王一年就死了(八26)。因此,他的兒子還都是幼兒。──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她利雅」(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受耶和華的苦」,她是北國以色列王暗利的孫女(八26)、亞哈的女兒,教唆丈夫猶大王約蘭和兒子亞哈謝「行以色列諸王所行的,與亞哈家一樣」(八18、27),敬拜巴力。──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她利雅」:字義是「受耶和華的苦」。 ●「剿滅王室」:原文是「消滅王國所有的後裔」。 ◎猶大王朝此時剩下的王室後裔已經不多,亞哈謝的哥哥們都已經被非利士人和亞拉伯人擄去,如 代下 21:17 記載。亞哈謝的父親約蘭也殺掉自己的兄弟 代下 21:2~4 ,北國的耶戶又殺掉42個南國的王室 10:13~14 ,所以剩下的不多。事實上這次大衛的後裔差點被殺光,神對大衛的應許撒下 7:11~16 與彌賽亞的應許差點就落空。 ◎作者並不把亞她利雅計算猶大王,所以不用君王的標準模式來紀錄她的統治。――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1 亞他利雅想把猶大引向何方?】這一章接續9章27節所記的,亞他利雅的兒子亞哈謝被耶戶所殺的事。亞他利雅想殺掉亞哈謝所有的兒子,但陰謀落空。因為神已經應許彌賽亞要從大衛的後裔而出(參撒下7)。――《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一1~3】亞她利雅在猶大執政:太后亞她利雅原是北國亞哈王的女兒,後來嫁入猶大王室。亞哈謝死後她竟然剿滅自己的子孫,公然奪去猶大的王位。但亞哈謝的幼子約阿施,在姑姐約示巴的安排下,得逃過這場劫難,不然大衛的後裔便告斷絕。約示巴是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見代下22:11),因此她可以在聖殿中把一歲大的約阿施收藏起來。――《串珠聖經注釋》 本文記錄了亞哈的女兒,猶大王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試圖剿滅大衛後裔的事件。亞他利雅的這一叛逆的行為可從兩方面分析:①背叛神的旨意:剿滅大衛的後裔等於廢除神要大衛家永遠堅立的約(撒下7:11~16)。進而違背了神救贖人類的旨意,因為神應許將通過大衛的後裔差彌賽亞來。這與耶穌來到世界時,撒但為了阻止救贖人類而想方設法殺害耶穌的情景類似(太2:16)。②偶像敬拜的擴大:亞他利雅出身偶像敬拜極度猖獗的以色列亞哈王室。因此亞他利雅剿滅大衛的家,目的可能就是為了自己掌權之後把巴力敬拜有效地擴大到全國。教會也有可能發生此類的事件。即為了阻止傳播福音,撒但會派敵基督者進入教會,想方設法趕走神的僕人,大肆宣揚自己的邪教<約貳 緒論,敵基督>。因此信徒要時刻在神的道上堅定自己,照著主警告推雅推喇教會的話,要徹底戰勝耶洗別樣的異類(啟2:18~26)。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一2】「但約蘭王的女兒、亞哈謝的妹子約示巴,將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從那被殺的王子中偷出來,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臥房裡,躲避亞他利雅,免得被殺。」 亞他利雅有意剷除所有想爭奪王位的人,但約阿施被藏在“臥房”(一個儲存床墊和臥榻的房間)一事,卻破壞了她的計劃。――《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約示巴或為約蘭王與另一妻子所生的女兒,嫁給祭司耶何耶大為妻(4節;代下二十二11)。亞哈謝被殺時年22歲,兒子約阿施此時大約剛滿周歲(參3,21節),還須乳母餵養。神預備約示巴和耶何耶大這對夫婦,從要遭殺害的諸王子中救出約 阿施,藏在聖殿中。――《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約示巴」(2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已經起誓」,她是亞哈謝同父異母的妹妹(《猶太古史記》卷9第7章第141節),也是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代下二十二1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約阿施」(2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所賜下的」,當時還不到一歲(《猶太古史記》卷9第7章第142節)。亞她利雅敬拜巴力,在她的統治期間,聖殿無人看守(18節),所以就成了藏匿約阿施最好的地方。──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約示巴」:字義是「耶和華是誓約」。此人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 代下 22:11 24:6 ,很可能不是亞她利雅所生(約瑟夫的猶大古史這樣記載)。 ●「約阿施」:字義是「神的賞賜」。 ●「躲避亞她利雅」:直譯是「他們把他藏起來躲避亞她利雅」,「藏」字是複數型態,表示這並非是約示巴一個人的意圖,而是有一群人合謀要保護約阿施。――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2~3 約示巴為何能把約阿施藏於聖殿裡?】約示巴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也是亞哈謝的妹子,所以聖殿自然成為藏匿亞哈謝的兒子阿約施的好地方。喜愛拜偶像的亞他利雅對聖殿是不會關心的。――《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一3】「約阿施和他的乳母藏在耶和華的殿裡六年,亞他利雅篡了國位。」 約阿施能在聖殿裡藏躲六年,可能是亞他利雅根本不知道亞哈謝還有這個兒子。當日王室子女多住尊貴人家受教養(參十6),約阿施可能為其一。其次,祭司可以把約阿施當作自己的子女,在聖殿的環境中養育。 亞他利雅為惡比耶洗別更勝一籌。她剿滅王室,占奪王位,是南、北朝時唯一的女王,在位六年。但聖經沒有照一般記載新王登位元方式,說她“作猶大王”,也未說她登位的年齡和作王的年數,只說“亞他利雅纂了國位。”她來自北國王族,並非大衛一脈,但嫁為王后,仍在大衛家譜系內。王位繼承人約阿施這時正在聖殿中長大,神應許賜給大衛的“燈光”繼續點燃(八19;王上十一36)。――《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藏在耶和華的殿裡六年: 有些學者認為約阿施起初被藏在王宮寢室裡,後來才轉到“耶和華的殿”內,但並無根據。約阿施躲避亞他利雅的眼睛,藏在聖殿內六年的事實有著很重要的意義:①保全了大衛的王室:約阿施是大衛王室的繼承人。若大衛家斷代就意味著神所立的約被破壞。因此撒但策劃了可怕的陰謀,企圖通過亞他利雅殺滅大衛的王室,從而破壞神所立的約。撒但的這種陰謀在耶穌基督降臨這個世界時也沒有停止(太2:13~23)。不僅如此,對領受基督之血的新約的子女(林前10:16;11:25;來13:20),撒但同樣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企圖將信徒與神的愛隔斷。但是沒有人可以將神所揀選的百姓與神的愛隔絕(羅8:31~39),因此信徒不論遇到何種困難和逆境,都應當靠神勝過。②為宗教改革作了預備教育:約阿施在耶和華的殿裡接受了祭司耶何耶大的教訓(12:2),積累了守護耶和華的信仰所需要的覺悟(12:4~16)。這再次強調了教會之教育的重要性(提後3:4~17)。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亞她利雅篡了國位」(3節),原文是「亞她利雅統治這國」。亞她利雅是南北兩國唯一的女性統治者,但她的正式身分並不是王。──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南國猶大王約沙法是一位敬畏神的人,但卻高舉人的「大愛無疆」,毫無原則地與北國以色列王亞哈家結親(代下十八1),為兒子約蘭娶了亞哈王的女兒亞她利雅(八18),甚至「不分彼此」(三7;王上二十二4)地「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代下十九2)。約沙法的愚昧和濫愛被撒但大大利用,不但使南國猶大陷入拜巴力的罪中(八18),更把大衛家的後裔和亞哈家的後裔摻雜在一起,讓神左右為難:在審判亞哈家時,不是投鼠忌器、破壞神剷除亞哈後裔的預言(王上二十一21);就是玉石俱焚、破壞神興起大衛後裔的救贖計畫(撒下七1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她利雅的丈夫約蘭一登基「就用刀殺了他的眾兄弟」(代下二十一2~4),接著自己的眾子被擄,只剩下小兒子亞哈謝(代下二十一17),然後耶戶又殺了亞哈謝和四十二個王室宗親(十13~14 )。因此,此時大衛的後裔已經所剩無幾,沒有成年人可以出來作王。現在,亞她利雅居然不顧親情,「起來剿滅王室」(1節),冷血無情地殺死年幼的孫子們,定意不讓有王再出於大衛的家(《猶太古史記》卷9第7章140節)。這既應驗了以利亞的預言(王上二十一21),剷除了亞哈家的後裔,但也滅絕了大衛的後裔。神所應許「直到永遠」(撒下七16)的大衛之約,在審判亞哈家的同時,幾乎就要落空。──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她利雅篡了國位」:直譯是「亞她利雅統治這國」。 ◎可以想像約阿施應該是被藏在聖殿中,祭司的房間內。――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4】「第七年,耶何耶大打發人叫迦利人(或作“親兵”)和護衛兵的眾百夫長來,領他們進了耶和華的殿,與他們立約,使他們在耶和華殿裡起誓,又將王的兒子指給他們看,」 “耶何耶大”。大祭司(9節)。――《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耶何耶大在亞他利雅霸佔國位時作大祭司,是推翻她的計畫的主持人(代下二十三章),也是聖經記載中唯一娶公主為妻的祭司。因這次對國家和大衛家有功,死後葬在大衛城列王的墳墓裡(代下二十四16)。 “迦利人”是從小亞細亞西南的迦利亞請來的雇傭兵,負責王室警衛。據《代下》二十三1所列,五位百夫長都是以色列人。參加立幼子為王的還有利未人和百姓的首領(代下二十三2)。――《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迦利人」:即基列提人(見撒下8:18; 王上1:38),是由非利士人組成的雇傭兵,充任王室近身的侍衛。――《串珠聖經注釋》 迦利人: 迦利人可能是王宮的禁衛隊,由基利提人組成(撒下20:23)。歷代志記錄耶何耶大的王權恢復運動純粹依靠了猶大的勢力而成功(代下23:2,3), 但本書則記錄有外邦人參與。有關兩本書的差異請參考代上緒論。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神的工並不局限在某個人,而是接納所有願意為神事奉的人(可16:15,16;太24:14)。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耶何耶大」(4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知曉」,他是聖經中唯一娶了大衛家的公主為妻的祭司,活了一百三十歲,死後「葬在大衛城列王的墳墓裡;因為他在以色列人中行善,又事奉神,修理神的殿」(代下二十四1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迦利人」(4節)可能是基利提人雇傭兵。從大衛的時候開始,王室衛隊就由外邦的雇傭兵擔任,但管理他們的是以色列人(撒下八18)。「眾百夫長」(4節)是五位以色列人(代下二十三1),這五位先王的護衛官首先確認約阿施是先王的後裔,然後就「從猶大各城裡招聚利未人和以色列的眾族長」(代下二十三2),擁立大衛的後裔為王。──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耶何耶大」:字義是「耶和華知曉」。 ●「迦利人」:「基利提人」,應該是外籍的護衛兵。撒下 20:23 ●「迦利人和護衛兵」:實際上的意義應該是「迦利人,就是護衛兵」。 ●「百夫長」: 代下 23:1 記載這五人的名字,都是以色列人。 ◎其實約阿施到底是不是先王的後裔,得要見過先王的護衛兵領袖們才容易確定。當然,這些人一定也得相信耶何耶大,不然隨便找個七歲小孩子,就算長得有點像以前的國王,恐怕也很難取信於人。――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4 迦利人從何而來?】迦利人可能是非利士籍的雇傭兵。有學者認為他們是由克里特島而來,定居在非利士地南部之民。――《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一4~8耶何耶大的計畫】耶何耶大得到軍隊將領(可能是宮廷護衛長)、宮廷護衛兵的信任,與他們立約(NEB「協議」;REB「契約)、起誓。迦利人乃來自小亞細亞西南部的 Caria 的商人,可能便是大衛護衛兵中的基利提人(撒下二十23;Kari^。歷代志的記載(代下二十三1)指明眾將領之名,以及對利未人及眾族長之招聚。耶何耶大的計畫是分成五組祭司,包括兩組進班一星期後出班的,以及一組進班的,於一個大的安息日節慶時全部聚集在聖殿,王宮的護衛兵(13節)等人便同時可以在幼主出現時保護他。──《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一4~21】耶何耶大助王子約阿施復位:過了六年,約阿施的姑丈耶何耶大聯同他的親信擁立約阿施為王,把亞她利雅殺了,並著手從事宗教改革,清除猶大家對巴力的敬拜。――《串珠聖經注釋》 本文詳細地記錄了在祭司耶何耶大的指導下約阿施登上王位的過程:①為起義作準備(4~8節):耶何耶大為了保證起義的成功,首先勸服宮廷的衛兵,舉行即位儀式時將他們安排在了各要道。從當時的政局來看,沒有軍隊的支持,起義不可能取得勝利。因此,首先要拉攏軍隊的勢力(撒下15:7~12;王上1:5~10)。②即位儀式(9~12節):在戒備森嚴的情況下,耶何耶大按照程式舉行了即位儀式(12節)。換言之,約阿施是通過祭司的授膏,得到冠冕的合法的王。這強調了約阿施是神所認可的王,同時與非法奪取統治權的亞他利雅成了對比。③除滅亞他利雅(13~16):一國不容二君。因此非法篡位的人和其追隨者應當被處決。因此耶何耶大除滅了亞他利雅及其跟隨者。因為耶穌基督將在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中,從天降臨作王(帖前4:16),用鎖鏈把非法掌握王權的撒但拘留,進行審判(猶1:6)。④宗教改革(17~20):拜巴力的亞他利雅在猶大作王六年的時間裡,“耶和華殿”的一切祭祀被廢除,只是多了巴力的邱壇。所以耶何耶大不僅拆毀巴力的廟,還殺了巴力的祭司瑪坦。百姓便開始主動事奉神(12:9~16)。同樣,教會的領袖也要除去世俗的東西,每天都要革新,竭力保守教會在神面前的純潔。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一5】「吩咐他們說:“你們當這樣行:凡安息日進班的三分之一要看守王宮;」 耶何耶大要在不引起亞他利雅的疑心下,調動兵力。第一步是把警衛部隊的頭領找來秘商,領見密藏了六年的幼王,並在殿裡發誓,共擁幼主。 第二步是安排在安息日發動。五班衛隊中,有三班在安息日值班,一班守王宮,一班守蘇珥門,一班看守護衛兵院的後門。這三班人要輪流來守衛聖殿。另外安息日休班的兩班人,取消休班(代下二十三8),來聖殿護衛新王。這樣,新王在聖殿裡有三班人保衛(平常安息日只有兩班人)。 這天是安息日,還可能是一個宗教節期,許多敬虔的人都來了耶路撒冷,所以有“國中的眾民”參與其事(14節)。 此舉部署嚴密,上下齊心,亞他利雅孤立無援,也無力制止,回到王宮時為擁立幼王的軍隊所殺(16節)。――《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凡安息日進班的三分之一: “進班”是指“為了執行護衛任務而進宮”的意思。據考證,當時進班的護衛兵分三班,平日三分之二的人護衛王宮,三分之一的人安排在聖殿,而在安息日王宮則只安排三分之一的人,聖殿安排三分之二的人。如果這一點屬實,那麼耶何耶大選擇了聖殿的護衛兵多的安息日為起義日,可見他的計畫非常周密。有關“安息日進班”,本書和歷代志記錄上有差異,請參考代下23:4的註解。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進班」:「值班」。――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5~6】「凡安息日 ...... 擱阻閒人」:可譯作「你們當中在安息日值班的(三分之一看守王宮,三分之一在蘇珥門,三分之一在護衛兵院後面的門),要輪流把守宮殿」。――《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一6】「三分之一要在蘇珥門;三分之一要在護衛兵院的後門。這樣把守王宮,攔阻閒人。」 「蘇珥門」可能便是聖殿外院的基址門(代下二十三5;y#so^d[),不需視之為馬門(su^s)之誤(參16、19節)。他勒目(Erubin 22c)認為這是聖殿的東門,是不潔之人退出的地方。此處經文在聖殿之後加上瑪撒,有些解經家認為這是一個地方的專有名詞,但LXX、RSV、NEB 卻將之省略,RV 作「成為攔阻」。AV 的「以免被擊潰」乃根據一本猶太解經書而來,「被毀滅」也是一樣(Rashi)。護衛兵院的後門之址無從稽考,但我們必須記著聖殿和王宮建築乃毗鄰而建,二者之間有許多護衛兵的門。──《丁道爾聖經註釋》 ●「蘇珥」門:字義是「轉向旁邊」。實際的位置並不確定,猶太傳統認為是聖殿東門。 ●「攔阻閒人」:原文意思不確定, 可能是「驅逐」、「護衛」之意,TWOT認為是「輪流」、「交替」。――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7】「你們安息日所有出班的三分之二要在耶和華的殿裡護衛王,」 「出班」:即「休班」。當時有三分之二侍衛原在安息日休班,耶何耶大不許他們下班(見代下23:8),要他們把守聖殿。另外當值的三分之一亦要全部把守聖殿(6 的「王宮」原文僅作「宮」,與「聖殿」同字)。――《串珠聖經注釋》 「出班的三分之二」(7節),原文是「出班的兩隊」。當時的王室衛隊可能分成五隊輪值,平時兩隊,安息日三隊。耶何耶大特意把登基儀式安排在安息日,並且「不許他們下班」(代下二十三8),這樣,五隊護衛兵當天全部在場,既把守了王宮(5~6),也護衛了聖殿和新王(7~8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出班」:「沒有值班」。 ●「三分之二」:原文是「二」,大部分譯本翻譯為「兩隊」而非「三分之二」。 ◎由上下文中看出來,禁衛軍分成幾班輪值(有可能總共五隊,三隊值班,兩隊休息,總共五個百夫長管理),但是全部被叫過來加班,而且登基儀式應該就在接著的安息日。歷代志下的記載中,參與保護約阿施的人,還包括利未人與猶大首領。當然軍隊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8】「各人手拿兵器,四圍護衛王。凡擅入你們班次的,必當治死。王出入的時候,你們當跟隨他。”」 “班次”。隊伍(15節也一樣)。――《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班次」:或作「所管轄的範圍」。――《串珠聖經注釋》 ●擅入你們「班次」:「列」、「排」。 ●「當跟隨」他:「當靠近」。――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9】「眾百夫長就照著祭司耶何耶大一切所吩咐的去行,各帶所管安息日進班出班的人來見祭司耶何耶大。」 【王下十一10】「祭司便將耶和華殿裡所藏大衛王的槍和盾牌交給百夫長。」 “大衛王的槍和盾牌”:盾牌或為大衛當年從瑣巴王那裡奪來的金盾牌,後來帶到耶路撒冷,獻給了神(撒下八7)。“槍“原文為單數,應指大衛自己用的長槍,存在殿裡,現在取出來為新王加冕之用。――《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槍」:代表王的權柄。 「盾牌」:王進出聖殿時由護衛兵手持著(參王上14:28)。――《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王的槍和盾牌: 是大衛的戰利品,為紀念勝利而獻在聖殿的祭物(撒下8:7~12)。尤其耶何耶大交給百夫長的“盾牌”一定是哈大底謝的心腹用過的“金盾牌”(撒下8:7)。可想眾百夫長拿著300多年前立約之王國的開國君王大衛所獻的武器,定會士氣沖天。更何況,他們要做的是通過約阿施恢復大衛王朝的正統,因此必然會忠於耶何耶大的指揮。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大衛王的槍」(10節)原文是單數,可能是大衛本人用過的槍,代表大衛王的權柄,而不是當作兵器來使用。眾百夫長高舉神的受膏者大衛王的武器,恢復神所應許的大衛的「國位」(撒下七16),大大鼓舞了士氣。──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王的槍和盾牌」: 撒下 8:7 記載大衛由哈大底謝臣僕手中奪取金盾牌, 王上 14:25~28記載羅波安製造銅盾牌來替代金盾牌。「槍」是單數,應該是大衛自己的槍。――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11】「護衛兵手中各拿兵器,在壇和殿那裡,從殿右直到殿左,站在王子的四圍。」 【王下十一12】「祭司領王子出來,給他戴上冠冕,將律法書交給他,膏他作王。眾人就拍掌說:“願王萬歲!”」 膏他作王的人包括耶何耶大、眾祭司及眾民的代表(參:代下二十三11)。有關膏抹,請見:列王紀上一34~39,有關願王萬歲的歡呼,請見:列王紀上一25、列王紀下九13;參:撒母耳記上十24。──《丁道爾聖經註釋》 “律法書”。可能是一分摩西律法,其用途是叫王不要忘記自己的責任。關於膏立的意思,參看撒母耳記上九章16節的腳註。――《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律法書」:指摩西的律法。王要與神立約,遵行 的誡命,國位才能夠持久(見申17:20; 詩132:12)。――《串珠聖經注釋》 眾人就拍掌說 :“願王萬歲”: 革命儘管付出了流血的代價,但勝利依然給眾人帶來了感動和喜悅。對於盼望耶和華救恩和神應許之成就的百姓來講,拜巴力的罪魁禍首亞他利雅的六年統治無疑是一段黑暗的年代。而如今在祭司的指揮下,重新恢復了立約之王室,約阿施的登位為盼望天國的所有信徒帶來了末日的歡喜<啟 緒論,新天新地>。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律法書」(12節)原文是「見證」,可能就是神吩咐以色列王登基時當抄錄的「律法書」(申十七18~20)。約阿施接受「律法書」,象徵接受神的管理,表明神在百姓中恢復了自己的見證。──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律法書」:原文是「見證書」。大概是 申 17:18~20 所記載的「律法書」。 ◎此處紀錄著猶大王標準的加冕典禮,護衛兵手中的兵器,大概除了當作武器以外,也是一種「禮儀」的元素。――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13】「亞他利雅聽見護衛兵和民的聲音,就到民那裡,進耶和華的殿,」 王宮就在聖殿的隔壁,所以亞她利雅很容易就「聽見護衛兵和民的聲音」(13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一13~16亞他利雅之死】參:歷代志下二十三12~15。有解經家認為此段經文源自不同的資料來源,因為看來有極大的差異(但見:1、20節)。當亞他利雅出現時,支持登基的眾民已與護衛兵(王宮的護衛)一齊歡呼。七歲大的約阿施王(21節)在靠近聖殿入口(代下二十三13;結四十六2),站在柱旁(MT ~ammu^d[),可能是象徵約雅斤及波阿斯柱(見:王上七21)。此處需要的是準確的位置,而非如有些解經家將此重讀為「在一個臺上」(NEB `o{me{d[)或「在他的地方」(`om#d[o^,參:代下三十四31);也不需要將「軍長」或「將領」(s*a{ri^m)讀為「歌唱之人」(s%a{ri^m,參:代下二十三13)。──《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一14】「看見王照例站在柱旁,百夫長和吹號的人侍立在王左右,國中的眾民歡樂吹號。亞他利雅就撕裂衣服,喊叫說:“反了!反了!”」 國中所有的人民(`am ha{'a{res])曾引起諸多的討論。這是一個猶大用語,並無明確定義342。這些人有一些司法權柄(王下二十一9;耶三十六),在立王之時代表民眾(王下十四21,二十一24)。他們並非全部都是地主或無產階級(因 NEB 作「一般民眾」),也並非聖禮團體(Gray)。他們顯然是國中的百姓,包括農夫在內。──《丁道爾聖經註釋》 幼王所站的“柱旁“,應為聖殿門口兩根叫做波阿斯和雅斤的大銅柱之一(王上七20注),象徵神與大衛所立之約,堅固他的王位到永遠(參二十三3;代下二十三13)。――《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站在柱旁: 聖殿內設有柱子,供王使用。獻祭時王要從側門的廊進入,站在門框旁邊(結46:2)。其具體位置現已無法確定,但是希伯來語的柱子也指“兩個銅柱”,由此可推其位置很可能就是聖殿前柱子附近<王上 緒論,所羅門聖殿的模型圖>。此外,代下23:13也記錄約阿施站在殿門的柱旁。此處的柱子是用銅鑄造的(代下6:13),可能是王位的象徵。所以當亞他利雅見約阿施站在此處,便立刻明白他們發動了政變。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照例」(14節),指照著登基儀式的規矩。「柱旁」(14節)原文是單數,指站在聖殿門口的兩根銅柱雅斤或波阿斯旁邊(王上七2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照例」:「照律例」、「照慣例」、「照規矩」。 ●「柱」旁:原文是單數型態,可能指的就是聖殿的兩根銅柱雅斤、波阿斯之一。 ●「百夫長和吹號的人」:原文是「百夫長(帶著)號角」。 ●「國中的眾民歡樂吹號」:原文直譯是「國中的眾百姓都歡樂吹號」。 ●「反了」:「同謀背叛」、「陰謀」。――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15】「 祭司耶何耶大吩咐管轄軍兵的百夫長說:“將她趕出班外,凡跟隨她的,必用刀殺死!”因為祭司說,不可在耶和華殿裡殺她。」 祭司吩咐將亞他利雅趕出去,以免污染神的聖所。從各班軍兵中(新譯)較 AV 的「無人」或 NEB 的「境外」為更好的翻譯。此字(MT s*#de{ro^t,亞喀得文為 sidirtu),乃指有次序的排或行,這是為了要保證沒有人可以企圖打亂軍伍去拯救或跟隨亞他利雅。──《丁道爾聖經註釋》 「班」:見8注。――《串珠聖經注釋》 耶戶剷除北國亞哈家的勢力,是執行神的審判,所以自稱「看我為耶和華怎樣熱心」(十16);但他行事卻不擇手段,「用詭計要殺盡拜巴力的人」(十19)。耶何耶大剷除南國亞哈家的餘孽,也是執行神的審判;但他卻頭腦清醒、謹守地位,沒有用自己的「熱心」(十16)來取代神的律法,所以在得勝時也注意不可讓神的殿被玷污,吩咐「不可在耶和華殿裡殺她」(15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趕出」班外:「帶出去」。 ●「班」外:「列」、「排」。――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16】「眾兵就閃開讓她去,她從馬路上王宮去,便在那裡被殺。」 馬門(和合:「馬路」)位於王宮後面(參:王下二十三11;耶三十一40;尼三28)。在尼尼微出土的一個亞述浮雕便描繪一條通往馬棚院子的彎路。──《丁道爾聖經註釋》 「閃開讓她去」:或作「下手拿住她」。 「馬路」:可能是指在聖殿東南的馬門(見尼3:28; 耶31:40);或指馬匹出入王宮院子的地方。――《串珠聖經注釋》 「馬路」(16節),指馬匹出入王宮的地方。眾人等到亞她利雅離開聖殿、進入王宮,才將她處死。──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馬路上王宮」:直譯是「馬的入口的走道進到王宮」。 ●在那裡「被殺」:實際上就是「被處死」。 ◎事實上王宮就在聖殿的隔壁,因此聲音很容易傳達過去。眾人特別等亞她利雅離開聖殿區進入王宮區域時,再將她處死。――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17】「耶何耶大使王和民與耶和華立約,作耶和華的民;又使王與民立約。」 新王和民在這裡與神立約,重申神當日與摩西所立之約。猶大國民與王室背離耶和華神多年,值新王膏立之際,必須向神重申盟誓。王與百姓之間也立約,規定權利和義務(參撒下五3)。――《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耶何耶大先使「王和民與耶和華立約,作耶和華的民」(17節),然後才「使王與民立約」(17節),讓約阿施作百姓的王。人與神的關係恢復了正常,人與人的關係才能恢復正常;作王的人首先必須接受神的權柄,願意「作耶和華的民」,才能為神作王,在神的百姓中間顯出神的權柄。──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 11:17 立約的內容聖經沒有記載,不過可以想像就是全國要全心事奉神。因此接著有消滅巴力崇拜的作為。――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17 耶何耶大使王和民與神立約,實際是──】這裡的立約實際上是對那古老之約的重新承諾,就是記載在申命記中,作為治理全國的公義規章。這是指要將這個約作為人民的憲法,這個約實際上已經被忽略了一百多年。可惜的是,在耶何耶大死後,這改革也終止了。――《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一18】「於是國民都到巴力廟,拆毀了廟,打碎壇和像,又在壇前將巴力的祭司瑪坦殺了。祭司耶何耶大派官看守耶和華的殿,」 立約惟獨事奉耶和華,這意味著必須剷除巴力主義、其祭祀處所(祭壇,現中),以及所有代表性的人像或偶像(現中),無疑包括亞斯他錄柱像在內。作者視此與撒瑪利亞剷除巴力敬拜一事(十17~18)相似。他的評語是他們將偶像「理所當然地」或「完全地」打碎(MT he^t]e{b[,NIV 作打成碎片),可能與他對敬虔君王「行得正」(見:導論Ⅵ A 「前言公式」第7段)的評語有關。瑪坦(Mattan)一名可能帶有「(巴力的)恩賜」之意,但並非一定如此(耶三十八1),因為瑪他拿(Mattaniah)一名意為「耶和華的恩賜」(參:瑪他拿,民二十一18)。──《丁道爾聖經註釋》 「巴力廟」(18節)和「巴力的祭司」(18節)原文都是單數,可能指約蘭、亞哈謝或亞她利雅統治期間,在耶路撒冷城中建立的巴力廟和設立的巴力祭司。──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聖殿本來應該是有人看守的,可能在亞她利雅執政期間被撤除,現在由祭司耶何耶大重新「派官看守耶和華的殿」(18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像」:「偶像」。 ●「瑪坦」:字義是「禮物」。 ◎由此處的記載看起來,耶路撒冷已經有了巴力廟,很可能是約蘭、亞哈謝或亞她利雅統治期間才建立的,因為看起來只有一個廟被毀、巴力祭司被殺,巴力信仰進入猶大應該只是剛剛起步。所以很有可能是亞她利雅統治期間才將巴力信仰引入耶路撒冷。 ●「派官看守耶和華的殿」:原文是「設立耶和華殿的官員(複數型態)」。照說聖殿來本來應該有管理和協助的官員,應該是亞她利雅執政期間將之撤除的。耶何耶大將之恢復。――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19】「又率領百夫長和迦利人(或作“親兵”)與護衛兵,以及國中的眾民,請王從耶和華殿下來,由護衛兵的門進入王宮,他就坐了王位。」 「迦利人」:見4節注。――《串珠聖經注釋》 在人看來,在亞她利雅統治的六年裡,撒但肆虐一時,全靠少數熱心為神的人力挽狂瀾,才保存了大衛的後裔,並讓他「坐了王位」(19節)。我們不禁要問:「耶和華啊,禰為什麼站在遠處?在患難的時候為什麼隱藏」(詩十1)。但實際上,本章中幾個人的名字,已經顯明了這個事件背後的屬靈真相: 1.「亞哈謝」(1節)的意思是「耶和華掌握」。「亞哈謝的母親亞她利雅見她兒子死了」(1節),也就是以為「神不再掌握了、不再理會祂的產業了」,才敢放肆地「起來剿滅王室」(1節),要替撒但剷除大衛的後裔。──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2.「亞她利雅」(1節)的意思是「受耶和華的苦」,表明她的倒行逆施,正是神要讓百姓嘗到在真理上妥協的苦果,正如神借著先知耶戶對約沙法的譴責:「你豈當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呢?因此耶和華的忿怒臨到你」(代下十九2)。神允許這一切發生,一面是要在南國徹底剷除亞哈家的後裔,一面也是要讓百姓痛定思痛,激勵他們在屬靈的黑暗中悔改。──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3.「約示巴」(2節)的意思是「耶和華已經起誓」,表明神是信實的,祂「親口應許,親手成就」(王上八24),絕不會允許自己的救贖計畫因為撒但的破壞和人的失敗而被攔阻。所以「約示巴」雖然是悖逆神的「約蘭王的女兒」(2節),卻大有信心地把大衛唯一的後裔約阿施隱藏了六年(2~3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4.「約阿施」(2節)的意思是「神所賜下的」,他正是神在黑暗中賜給百姓的出路。約阿施雖然是亞她利雅的孫子,卻被亞她利雅棄絕,並且欲殺之而後快。神保存了他的性命,從此他不再算為亞她利雅和亞哈的後裔,單單成為「神所賜下的」大衛的後裔。撒但以為神在審判亞哈家的時候,只能在投鼠忌器和玉石俱焚之間作選擇,不料神卻有第三種奇妙的救法。祂使用被亞哈家棄絕的約阿施,成為彌賽亞基督的祖先,這正是「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詩一百一十八22;太二十一42;徒四11)。今天,神也讓我們在「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二5),讓我們能脫離首先的亞當屬土的生命,在末後的亞當裡得著屬天的生命(林前十五45~4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5.「耶何耶大」(4節)的意思是「耶和華知曉」,表明神從高天鑒察這一切,也管理這一切。雖然百姓的屬靈昏暗只配在亞她利雅的統治下受苦,但「耶和華卻因祂僕人大衛的緣故,仍不肯滅絕猶大,照祂所應許大衛的話,永遠賜燈光與他的子孫」(八19)。時候到了,神預備了人心,就讓耶何耶大振臂一呼,讓撒但的詭計徹底破產。今天,撒但也會利用一切難處和誘惑,將信徒與神的救恩隔斷;但我們也可以放心,既然「耶和華知曉」一切,「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詩二十九10),那麼,「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羅八31~3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護衛兵的門」:原文是「護衛兵的門的走道」,大概是11:6 有三分之一值班護衛兵把守的「護衛兵院的後門」。――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20】「國民都歡樂,合城都安靜。眾人已將亞他利雅在王宮那裡用刀殺了。」 耶路撒冷城中並無離心分子的擾亂,「合城均無動靜」(JB),一切都安靜。此節應當是過去完成式(亞他利雅已經被殺了),不需要視此為與第16節的記錄不符。──《丁道爾聖經註釋》 國民都歡樂,闔城都安靜: 本節從側面反映了在亞他利雅的宗教腐敗和暴政的統治下百姓飽受的痛苦和壓制。此時百姓從痛苦和壓制下獲得解放,得到了歡樂和平安,也說明新的王權相當穩定。在昏君和暴政統治下的百姓沒有歡樂可言,他們的未來難以預測,在不安中度日。所謂義人增多,民就喜樂;惡人掌權,民就歎息(箴29:2)。因此今天的信徒不僅要忠於個人的信仰生活,更要在政治、經濟等社會各個領域為正義而努力,把信仰活出來。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猶大還有許多敬畏神的百姓,他們可能在約蘭王和亞哈謝在位的九年裡,看到他們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與亞哈家一樣」(八18;27),與亞她利雅都是「天下烏鴉一般黑」,所以當亞她利雅「起來剿滅王室」(1節)的時候,都保持沉默、獨善其身。但是,神借著這六年中亞她利雅的倒行逆施,任憑巴力的勢力越來越猖獗,讓敬畏神的百姓深受其害、無法再繼續沉默。當神預備好人心之後,年屆百歲的祭司耶何耶大登高一呼,眾人立刻順服大衛的後裔,「國民都歡樂,合城都安靜」。──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當罪惡在一些歐美基督教傳統的國家裡倒行逆施、猖獗一時的時候,許多信徒也甘願做沉默的大多數,既不肯順應公民本分積極投票、又不敢在罪惡面前作神話語的出口;以為自己是在獨善其身,其實是捨不得「從那城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災殃」(啟十八4),所以對罪惡一再妥協、讓步、包容,最終同流合污,與所多瑪一同被神毀滅(創十九28;啟十一8)。信徒既然不肯作「世上的光」(太五14),神就會任憑亞她利雅掌權,讓神的百姓落在黑暗裡、深受其害,直到痛定思痛、置於死地而後生,轉眼仰望那將要來的王——主耶穌基督。──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安靜」:「平靜」、「不受干擾的」。 ◎ 11:20 意思是政權轉移時,雖然舊統治者亞她利雅被殺,但也沒有造成流血政變,眾人都服膺新王的領導(雖然新王只有七歲)。顯見猶大人還是覺得大衛後裔才是正統的統治者。――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一21】「約阿施登基的時候年方七歲。」 【王下十一21約阿施由誰輔佐?】 約阿施七歲就作王,那麼究竟是誰在治理這個國家呢?儘管聖經沒有點名道姓地說出來,在他作王的最初的七年,猶大國可能由他母親和大祭司耶何耶大,並其他謀士共同治理。──《靈修版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十一章)】 1 請閱但11:6, 17及注。由此看來,亞她利雅剿滅王室之舉,除了因為自己想篡位之外,可能還有什麽政治因素?參8:25~27; 10:11, 17。 2 你認為約示巴為何違背母后旨意,私藏約阿施?同樣,護衛兵和民眾為何擁護七歲的約阿施登基,寧願殺死亞她利雅?是重男輕女,還是有宗教上的原因?參8:19。 3 祭司耶何耶大使王及百姓與耶和華立約,又使王與民立約,這有什麽含義?如果國家的領導人敬畏神,遵從神的旨意,對國家有什麽影響? 4 對於「政教合一」及「政教分離」,你有什麽意見?「政教合一」和「神權統治」兩者有沒有關係?有什麽分別?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