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十四章拾穗 【王下十四1】「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第二年,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登基。」 ●「亞瑪謝」:字義是「耶和華是強有力的」。――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1~2】若在此加入亞瑪謝與其子亞撒利雅於主前約七九一年開始共同執政的二十四年(21節;參十五1~2)更合乎此處的年代。亞撒利雅共作王五十二年,因此二十四年的共同執政不算過分。有些解經家企圖將二十九年讀為「九年」,但卻與第17節不合。一如猶大君王慣有的記錄,他母親的名字約耶但(Jehoaddin,MT K#t[i^b 及希臘文)也被記錄在此(見:導論Ⅵ A 「前言公式」第7段 a.)。有些版本及約瑟夫(《猶太古史》ix.9.1)則按歷代志下二十五1讀為Jehoaddan「Yah(u) 大為喜悅」(NIV 邊註)。──《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四1~7】亞瑪謝作猶大王:亞瑪謝並沒有專心遵行神的律法,除了沒有拆毀邱壇外,還在擊敗以東人之後敬拜他們的神像(見代下25:14, 20),
這是導致他失敗的原因。――《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四1~14】本文記錄了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的善政和失敗。①善政(1~7節):i.儘管沒有除掉邱壇,但行了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3,4節),ii.推行了善政,結果大勝以東(7節),iii.按律法處置了殺害他父親約阿施的人(6節)。猶大的國力也因此得到了鞏固(5節)。亞瑪謝因遵從神的旨意,在神面前行神看為正的事,所以得到了國泰民安的祝福。這同樣適用於今天的國家領袖。社會上肯定有邪惡存在,但國家的領袖如何面對邪惡,決定著國家的穩定與否。因此領袖應當先敬畏神,並在神面前行神看為正的事。而且國民也應當努力選出能夠施與善政的領袖。②失敗(8~14節):大勝以東的亞瑪謝開始驕傲起來,向自己的弟兄以色列發動戰爭(10節)。結果戰爭以亞瑪謝的大敗而告終。因為驕傲是神所憎惡的(箴16:5),也是失敗的前奏(箴16:18;18:12)。――《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四2】「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親名叫約耶但,是耶路撒冷人。」 亞瑪謝作王29年應包括與他兒子亞撒利雅共同執政的24年在內。亞撒利雅在亞瑪謝為以色列王約阿施打敗被擒後(13節),便被立為王(21節)。――《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約耶但」:字義是「耶和華欣喜」。 ◎「作王二十九年」:事實上亞瑪謝與亞撒利雅於西元前約791年開始共同執政約24年。一般認為亞瑪謝被約阿施擒獲之後,亞撒利雅就被立為王與亞瑪謝共同執政。――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3】「亞瑪謝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但不如他祖大衛,乃效法他父約阿施一切所行的,」 雖然對他的評價是行……為正,但不如(MT raq,「只是」)一詞,使人憶及大衛(「除了赫人烏利亞那件事」,王上十五5),歷代志下二十五14~16也提醒我們亞瑪謝並沒有真正自異教崇拜之風中脫離出來。他對神的忠心無法與他前任的亞撒及約沙法相比(王上十五11、14,二十二43)。──《丁道爾聖經註釋》 “不如他祖大衛”。參看歷代志下二十五章14至16節。――《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不如他祖大衛: 在猶大的王中,除了亞撒得到了“效法他祖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的評價(王上15:11)之外,再沒有其他人得到過如此的評價。亞瑪謝儘管行了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但仍有很多不足之處。心不專誠(代下25:2),在他統治後期還拜了偶像(代下25:14~16)。可見信仰不能調和。神要我們聖潔,因為他是聖潔的,也要我們完完全全與他合而為一(約17:17,23)。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不如他祖大衛」(3節),意思是亞瑪謝不如大衛「專心順從耶和華」(王上十一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效法他父約阿施一切所行的」(3節),意思是亞瑪謝和約阿施一樣晚節不保(代下二十四25)。──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不如他祖大衛」: 代下 25:14~16 有相關的記載。亞瑪謝將以東擄回的神像立為自己的神。 ◎「效法他父約阿施一切所行的」:可能是暗示亞瑪謝和約阿施一樣晚節不保。――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4】「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百姓仍在那裡獻祭燒香。」 即使這些“丘壇”是用來敬拜耶和華,也必須被拆毀(申一二2~7)。――《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邱壇」(4節)原文是「高地、高處」,指在山崗上的露天祭壇,本來是迦南人敬拜偶像的地方,所以被律法所禁止(民三十三52;申十二13~14)。但以色列人進迦南之後,百姓在律法上越來越不嚴謹,開始效法迦南人在邱壇獻祭,成為以色列的一個傳統(王上三2)。百姓可能以為只要是敬拜神就可以了,在哪裡敬拜並不重要。結果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一開始只是敬拜的形式不嚴謹,很快就連敬拜的實際都沒有了。──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在《列王紀》中,對於每一個北國以色列王的評語,都是犯了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王上十五26;十六2、19、26;二十一22;二十二52;王下三3;十29;十三2、11;十四24;十五9、18、24、28),用金牛犢來冒充神。而對於南國猶大好王的評語,除了希西家和約西亞「廢去邱壇」(十八4;二十三5),都有一句「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王上三3;十五14;二十二43;王下十二3;十四4;十五4;十五35),始終不能「專心順從」;而壞王則大肆「建立邱壇」(十六4;二十一3;代下二十一11),從不能「專心順從」變成「離棄」(代下二十一10)。北國的「金牛犢」代表百姓的敬拜物件出了問題,南國的「邱壇」代表百姓的敬拜態度出了問題,這兩樣讓南北國神的百姓陷在罪中而不自知,歷經幾百年難以自拔。亞當後裔的本相都是一樣的,今天,讓我們難以擺脫的,是什麼樣的「金牛犢」和「邱壇」呢?──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邱壇」:原文是「高處」、「高地」、「山脊」。以色列人進迦南之後,仿效當地的習慣,在山岡的高處建立祭壇敬拜神。 ●「獻祭燒香」:原文是「屠宰祭物,焚燒祭物」。 ◎一般認為此時這些邱壇還是用來敬拜神,不過到了後來有些邱壇就變質為敬拜巴力等其他神的地方。――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5】「國一堅定,就把殺他父王的臣僕殺了,」 “殺他父王的臣僕”。參看十二章20節。――《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國一堅定: 此句有兩方面的意思:①王上2:46描述所羅門的繁榮時也用過這一詞,即指政權的穩固(15:19)。亞瑪謝即位初期必然受到暗殺其父約阿施的勢力(12:20,21)的百般阻撓。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他依然在耶和華面前行了神看為正的事,才得以確立了政權。②意味著隨著亞瑪謝統治權的確立,國力逐漸強大。恢復了經過亞哈謝(8:25~29;9:27,28;10:12~14)和亞他利雅的叛逆(11:1~3),亞蘭王哈薛的進攻(12:17,18;代下24:23,24)等事件而削弱的國力。正是在這時候亞瑪謝在與以東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殺他父王的臣僕」(5節)指「示米押的兒子約撒甲和朔默的兒子約薩拔」(十二2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國一堅定」:原文是「國家在他手中穩定」。 ●「殺他父王的臣僕」:指的是 12:21 所記「示米押的兒子約撒甲和朔默的兒子約薩拔」等人。 ◎顯然猶大國中政治也是相當險惡,殺約阿施的臣僕還可以在朝廷中擁有權位,新王一時還不敢報仇,非得等到自己掌握實權才能動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5~6】顯然亞瑪謝如同所羅門一樣必須力求控制大局(參:王上二46,該處之動詞為「堅定」,此處則為「強大」)。他最終處死了暗殺他父之人(王下十二20),這是近東風俗,王所有的藩屬及臣僕都必須起誓參與執行(如:以撒哈頓之屬國條約,主前672年,Ⅱ302~315)。亞述人的風俗是整個家族都受到牽連。然而,以色列的律法卻更為人道,禁止人因父親的罪(單數,申二十四16)處死兒子。這裡提及的摩西律法書並非後來申命記傳統的添加,而是必須對這種異於當時風俗的行為提出的解釋。跟隨神的律法而行的人應當是與眾不同的。──《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四6】「卻沒有治死殺王之人的兒子,是照摩西律法書上耶和華所吩咐的說:“不可因數殺父,也不可因父殺子,各人要為本身的罪而死。”」 這做法是按照申命記二十四章16節的律法。這也顯示申命記並不如某些聖經批判學者所稱,是後期才寫成的。――《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瑪謝起初「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3節),順服神所吩咐的「不可因數殺父,也不可因父殺子」(6節;申二十四16)。但他卻沒有徹底順服的心,所以對神「心不專誠」(代下二十五2),一半順服神、一半體貼自己,結果屬靈的光景就每況愈下。──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 14:6 記載亞瑪謝沒有殺戮殺其父親的人之子,是吻合申 24:16 的律法要求,雖然周遭的國家通常會將整個家族除滅。 ◎ 14:6 的記載也推翻了某些學者認為申命記是猶大王約西亞時代為了振興信仰創作出來的文件 22:8 。此時摩西在申命記中的命令,應該是眾所周知的。――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7】「亞瑪謝在鹽谷殺了以東人一萬,又攻取了西拉,改名叫約帖,直到今日。」 此處記載猶大如何重得在約蘭治下所失喪的以東治權(八20~22),但未提供歷代志下二十五12的細節,該處暗示一萬人被殺,那是一整個軍團(參:王下十三7)。 「鹽谷」位於北部的亞拉巴,在死海以南,是長年爭戰之處。大衛在此擊敗以東(撒下八13;代上十八12;詩六十篇首標題)。西拉(「石頭」)並非距死海以南八十公里的以東首都彼特拉,可能是位於 Buseirah 西北、俯視王道的 Sil` 349。將擄獲之地改名為約帖,表示對其有控制權。這種情況在以色列極為少見,例如迦南人拉億於被占領後被改名為但(士十八29),基納被改名為挪巴(民三十二42)。──《丁道爾聖經註釋》 “鹽谷”。位於死海以南的地帶。“西拉”。彼得拉。亞瑪謝從以東奪回先前失落在約蘭手下某些土地的控制權(八20~22)。――《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鹽谷”:死海南邊的平原。“西拉”:以東的首都,在死海南約80公里,其名有“石城”的意思。 猶大王亞瑪謝有意重新取得以東的控制權。約蘭作王時,就曾出兵平定以東人的叛變,大敗而歸;以東脫離猶大獨立(八21注)。亞瑪謝為達此目的,甚至打算從北國招兵助陣,為神人所責。他後來得神幫助,在鹽谷大勝以東人,陷其京城,奪回其地的控制權(代下25章).. ――《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鹽谷」:正確位置不詳,大概在死海南部與別是巴之間。 「西拉」:可能是指以東之首都彼得拉,離死海南部約八十公里(五十英里);亦可能是位於死海之南三十二公里(二十英里)的波斯拉附近。――《串珠聖經注釋》 「鹽谷」(7節)位於死海南方的亞拉巴峽谷,大衛曾在此「殺了以東一萬八千人」(代上十八12;撒下八13 )。過去,亞瑪謝的曾祖父約蘭王試圖平定以東人的叛亂,結果大敗而歸,以東脫離猶大獨立(八20~22)。現在,亞瑪謝卻像大衛一樣在「鹽谷」大大得勝,戰功超過約蘭、直追大衛,不由得「心高氣傲」(10節)起來。 「西拉」(7節)是以東的城市,意思是「磐石」;亞瑪謝把它改名為「約帖」(7節),意思是「神的賜福」。──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瑪謝攻打以東的細節非常曲折,詳細記錄在代下二十五5~16,但在《列王紀》中卻一筆帶過,單單提到《歷代志》中沒有提及的把西拉「改名叫約帖」(7節)。因為本書所要強調的,是亞瑪謝「打敗了以東人就心高氣傲」(10節),並且「以此為榮耀」(10節)。表面上,亞瑪謝改名字是承認得勝是神的賜福(代下二十五8),實際上卻是「以此為榮耀」(10節)。因為亞瑪謝馬上就無視神的恩典,狂妄地拒絕了先知的勸戒(代下二十五16),把以東的偶像「立為自己的神」(代下二十五1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有些事奉神的人也是口頭上「感謝神、把榮耀歸於神」,實際上心裡還是「以此為榮耀」,有意無意地顯擺自己為神的擺上,把成就歸功於人的熱心愛主、大有恩賜,把失敗歸咎於同工的冷淡、會眾的掛名。長此以往,這樣的人就成了亞瑪謝,把人的敬虔、熱心和恩賜當作偶像,「立為自己的神」,屬靈的光景也會每況愈下。──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鹽谷」:大衛在此也擊敗以東人 代上 18:12 撒下 8:13 。此處一般認為是死海正南方的亞拉巴峽谷。 ●「西拉」:字義是「磐石」。許多學者認為這就是「佩特拉」,不過近來認為埃西拉(es~Sela')可能更是此處的西拉。 ●「約帖」:字義是「神的賜福」。 ◎以東於約蘭王時背叛猶大國 8:20~22 。 ◎ 代下 25:5~16 記載比較詳細的以東之役紀錄。亞瑪謝本來希望依靠以色列傭兵幫忙戰爭,但是他信神,就放棄高價請來的傭兵,依靠自己的軍隊打敗以東。打敗以東之後,反倒自高自傲,忘記神的恩典,自己立神像來敬拜。又自認自己比以色列強大,要追討以色列傭兵劫掠猶大的仇恨,向以色列王宣戰,導致自己的敗亡。――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7 西拉被攻下,對以東人的影響──】西拉就是古時的堅固城彼特拉,它是沿懸崖峭壁鑿出來的城市。它不但是以東的堅固城,也是與印度開展貿易的繁華重鎮。――《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四8】「那時,亞瑪謝差遣使者去見耶戶的孫子、約哈斯的兒子以色列王約阿施,說:“你來,我們二人相見於戰場。”」 你來,與我面對面相見(NIV),並非僅是個人見面的邀請。「面對面」的確包括這個意義在內,通常被用來作為與神相遇的挑戰(創三十二30;出三十三11;申五4及林前十三12),NEB 則將之口語化翻譯為「開會的提議」(REB 作「對質」)。有解經家將此解釋為提議立約,藉著聯姻結盟以確立此約,這個解釋乃以後面的寓言為基礎。這種解釋會將猶大帶回約蘭及亞哈謝的情況(八27),因此不大可能。更好的解釋是宣戰的挑戰,因為在衝突開始出現時往往會有這種的辱罵(撒上十七4及下)。──《丁道爾聖經註釋》 “我們二人相見”。即亞瑪謝向約阿施發出挑戰。――《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你來,我們二人相見於戰場: 本節委婉地表示宣戰。亞瑪謝向自己的弟兄以色列發動戰爭的動因可以分析如下:①自亞哈以來猶大一直受以色列勢力的壓制。亞瑪謝克服這些困難,戰勝以東之後,趁士氣大振,向以色列宣戰。②代下25:13中提到以色列軍隊攻打猶大的城邑,殺了3000名猶大人,並擄掠了財物,給亞瑪謝一個宣戰的藉口。③亞瑪謝的驕傲是最有可能挑起戰爭的因素,大勝以東後,亞瑪謝便找藉口,向以色列宣戰。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回答證明了這一點(10節)。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亞瑪謝可能在執政第十四年(《猶太古史記》卷9第9章203節),因為從以東得勝回來,自以為足夠強大,就藉口以色列雇傭兵劫掠猶大各城(代下二十五13),不聽勸阻(10節),狂妄地向北國以色列宣戰(8節)。實際上,「這是出乎神,好將他們交在敵人手裡,因為他們尋求以東的神」(代下二十五20)。──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那時」:指亞瑪謝勝過以東人之後。――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8~14】約阿施敗亞瑪謝:亞瑪謝向以色列發出挑戰,可能與他招募以色列兵進攻以東一事有關(見代下25:5~13)。以色列王約阿施以寓言勸告亞瑪謝,不要自相殘殺,兩國必須團結才能應付外敵。但亞瑪謝不理會他的勸告,結果被以色列人打敗。――《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四9】「以色列王約阿施差遣使者去見猶大王亞瑪謝說:“黎巴嫩的蒺藜差遣使者去見黎巴嫩的香柏樹,說:將你的女兒給我兒子為妻。後來黎巴嫩有一個野獸經過,把蒺藜踐踏了。」 這是個寓言(亦即並非建基於事實故事,與比喻及象徵相近),出現於許多古代文學文獻當中,通常以動物、樹木、植物為比喻,一如此處的用法一樣。有些解經家視此為城市之間的糾紛。主前十三世紀拉斯珊拉的一封信便是箴言謎語形式寫成的,是迦基米施及烏加列王之間的通信350,其形式可與約坦的寓言(士九8~15)相比。其他的例子包括以賽亞書十15;以西結書十七3~8;十九章1~9。約阿施視自己為強壯的香柏樹,視亞瑪謝為脆弱易折的小蒺藜。──《丁道爾聖經註釋》 以色列王見亞瑪謝戰勝以東後,心高氣傲,要和他較個高下,用寓言來奚落他,以挫其銳氣。他把自己比作香柏樹,對方只是棵無足輕重的小荊草,不堪一擊。――《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蒺藜」:代表猶大。 「香柏樹」:代表以色列。 「野獸」:代表敵軍,可能指亞蘭或亞述。――《串珠聖經注釋》 參見代下25:18。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蒺藜」(9節)代表猶大,「香柏樹」(9節)代表以色列,「野獸」(9節)代表敵軍。以色列王約阿施的這個寓言,是誇口自己強大如香柏樹,猶大王只不過是低矮的荊棘,雖然驕傲地想和香柏樹平起平坐,實際上根本不堪一擊。──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蒺藜」:「荊棘」。――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9~10】◎ 14:9~10 以色列王是說自己強大有如香柏樹,猶大王有如地上低矮的荊棘。荊棘口氣好像可以跟香柏樹平起平坐,事實上根本不堪一擊。――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約阿施嘗試用以下的比喻來掩蓋亞瑪謝的氣焰:有一棵蒺藜意欲使自己與香柏樹看齊,直至一隻野獸無意中踐踏了他,阻止他那充滿野心的計劃。同樣地,亞瑪謝應留在家裏,滿足於他小小的戰利品。――《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十四10】「你打敗了以東人就心高氣傲,你以此為榮耀,在家裡安居就罷了,為何要惹禍,使自己和猶大國一同敗亡呢?”」 大勝以東「沖昏了你的頭」(NEB)。因你的勝利而誇口,但別把我牽連進去,這解釋較你以勝利為榮耀更生動。從約阿施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個寓言的意義為警告他若「參與鬥爭」(希伯來文為 ga{ra^,參:「自找麻煩」)將會「惹禍」(NEB),殃及猶大王及人民。──《丁道爾聖經註釋》 ●為何要「惹禍」:「激發自己與仇敵對抗」、「發動戰爭」。――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11】「亞瑪謝卻不肯聽這話。於是以色列王約阿施上來,在猶大的伯示麥與猶大王亞瑪謝相見於戰場。」 「猶大的伯示麥」與屬拿弗他利支派(北國)之伯示麥(書十九38; 士一33)不同。——《串珠聖經注釋》 這裡的伯示麥(Tell er~Rumeilah)位於耶路撒冷以西約三十二公里處(王上四9),在靠近但邊界(書十五10;撒上六9)的猶大境內,並非拿弗他利境內的伯示麥。伯示麥(毀壞程度為IIc)可能便是在此時被約阿施劫掠。──《丁道爾聖經註釋》 猶大的伯示麥在耶路撒冷西(王上四9)。――《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猶大的伯示麥」:與屬拿弗他利支派(北國)之伯示麥(書19:38; 士1:33)不同。――《串珠聖經注釋》 參見代下25:21。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伯·示麥」(11節)位於猶大境內示非拉丘陵和沿海平原的交界處,二王在猶大境內、而不是以色列境內決戰,表明北國佔有優勢。──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伯示麥」:字義是「太陽之家」,位於耶路撒冷西方24公里。――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12】「猶大人敗在以色列人面前,各自逃回家裡去了。」 【王下十四13】「以色列王約阿施在伯示麥擒住亞哈謝的孫子、約阿施的兒子猶大王亞瑪謝,就來到耶路撒冷,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從以法蓮門直到角門共四百肘;」 以法蓮門在耶城北,角門在耶城西,以色列王所拆毀的只是城牆一小部分,後來在亞撒利雅(烏西雅)作王時修復。――《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以法蓮門」:位於北面之城牆。 「角門」:則在北牆西面的末端。 「四百肘」:約一八二公尺(二百碼)。――《串珠聖經注釋》 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從以法蓮門直到角門,共四百肘: “以法蓮的門”也作“便雅憫的門”(耶37:13;38:7;亞14:10),位於耶路撒冷城邑北邊,是通往便雅憫或以法蓮支派的必經之路。“角門”位於城邑的西北角(耶31:38;亞14:10),這兩個門之間的距離大概有400肘,約182米。後有記錄說烏西雅王修繕城牆,可能與這次事件有關。但是後來希西家王在耶路撒冷的原城牆以北修建了新的城牆(代下32:5)。這一新城牆被稱為“第二城牆”,“第三城牆”則由希律一世修建在第二城牆以北。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拆毀城牆是對城內居民的羞辱,使他們難以防禦將來的侵略。――《靈修版聖經註釋》 ●「以法蓮門」:位於耶路撒冷北面。 ●「角門」:位於耶路撒冷西北角。與以法蓮門距離大約180公尺。 ●「四百肘」:約180公尺。――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13~14耶路撒冷受侵犯】本段經文並未告知王於何處被擒、為時多久。可能他的兒子便是在此時被任命為代理執政(21節)。 耶路撒冷在此時的地形如何不詳,但以法蓮門應當在北牆(尼十二39),相當於現代的大馬士革(示劍)門,角門位於西北一百八十哩破口處以外(耶三十一38;亞十四10)。經文並未記明此時自聖殿中被劫掠之物為何,但自從哈薛(王下十二17~18)及更早期的示撒(王上十四25~26)的掠奪之後,應當已經所剩無幾了。 人質(14節;希伯來文b#ne{
hata`@rubo^t[{ 只在這裡及歷代志下二十五24的平行經文中出現)應當並非指要求戰爭賠償的抵押(此在舊約時代極為少見),而應當是將高級臣僕擄去以保證南國將來的行為不越軌。若被擄作人質者包括聖殿人員在內,則可能其中有些聖殿歌手被擄到北國,他們盼望回到神的殿中,因此寫作了諸如詩篇四十二至四十三篇的詩篇。──《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四14】「又將耶和華殿裡與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和器皿都拿了去,並帶人去為質,就回撒瑪利亞去了。」 以色列王約阿施(主前799~784年)帶了一批人質回撒瑪利亞,猶大王亞瑪謝可能在其內(13節)。《代下》記其事時,認為是亞瑪謝“尋求以東的神”的刑罰(二十五20),以致被擒,成為人質。約阿施掠去金銀不會太多,因亞蘭王攻打耶城時,猶大王約阿施(主前835~797年,與以色列的約阿施同名,但非一人),已把聖殿和王宮“所有的金子”都給了他(王下十二18)。以色列王約阿施帶走人質,以要脅更多貢物。約阿施死後(主前782年),亞瑪謝還活了15年(17節);後來回耶路撒冷作王,不久為人所殺(主前787年,20節)。――《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幾年前,亞蘭王哈薛剛剛從猶大王約阿施手中劫掠了聖殿和王宮裡的財物(王下十二18),現在,以色列王約阿施又再次「將耶和華殿裡與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和器皿都拿了去」(14節)。神的百姓越是高舉自己的「榮耀」(10節),神越要奪去人的榮耀。而北國以色列王竟敢劫掠聖殿裡的金銀和器皿,完全不把神放在眼裡,因此,「必有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要臨到驕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為卑」(賽二12)。──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事實上猶大王約阿施最後一年 王下 12:17~18 ,據此時大約五、六年前,亞蘭王哈薛才剛剛擄掠了耶路撒冷的金銀。另外,以色列人擄掠聖殿的金銀,總是讓人覺得怪怪的,畢竟以色列人應該也是敬拜神的,但他們居然好像一個沒有關係的外國人擄掠聖殿,看來耶和華信仰在以色列已經完全淪為一個形式了。 ◎綜觀北國以色列的狀況,事實上除了亞哈王朝比較嚴重去拜巴力,以巴力為國神之外,其他的王基本上還是敬拜耶和華,只是他們都用耶羅波安的策略,以金牛犢上的神來取代聖殿敬拜。怎麼幾代之後,以色列王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已經好像外國人對待聖殿一樣了?這種「似是而非的耶羅波安信仰」,到底有多大的負面影響力呢? ◎「帶人去為質」:許多學者認為亞瑪謝也被擄去為人質,因此亞撒利雅即位為王,但是以色列王約阿施死後,又把亞瑪謝釋放回猶大,於是亞瑪謝與亞撒利雅共同執政24年之久。――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15】「約阿施其餘所行的事和他的勇力,並與猶大王亞瑪謝爭戰的事,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王下十四15~22】本文記錄了被謀反者殺害的亞瑪謝的結局。眾人謀反殺死亞瑪謝的動機不清,從歷代志的記錄來看,有可能與他晚年離棄耶和華拜偶像有關(代下25:27)。還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亞瑪謝處死暗殺父親的人時,沒有殺掉他們的子女,後來這些人發動了叛亂,但這些觀點未被證實。再者,如果亞瑪謝的確被這群人所殺,那麼作者不會對亞瑪謝沒有殺死叛亂者子女的行為作肯定的評價(6節)。總之,亞瑪謝在他的統治末期連連失策,百姓怨聲載道,而部分人則利用輿論謀議了叛亂。所以根本原因還是,神派先知多次警告亞瑪謝,但他仍不悔改,神借這些人審判了亞瑪謝(代下25:26)。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四16】「約阿施與他列祖同睡,葬在撒瑪利亞以色列諸王的墳地裡。他兒子耶羅波安接續他作王。」 【王下十四17】「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死後,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又活了十五年。」 亞瑪謝被俘之後,貪生怕死,說服耶路撒冷的守軍打開城門投降(《猶太古史記》卷9第9章第200~201節),所以才被約阿施拆毀了西北角四百肘城牆,並「帶人去為質」(14節)。亞瑪謝也被擄為人質(《猶太古史記》卷9第9章第203節)。 15~16節再次引用了北國約阿施王的結束語(十三12~13),並說「約阿施死後,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又活了十五年」(17節)。這是強調亞瑪謝多活的十五年,在神面前完全不被紀念、毫無內容,他的生還不如約阿施的死。──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 王下 13:12~13 也紀錄類似的約阿施王朝結語。此處引用約阿施王朝結語,大概是要表明「約阿施死後亞瑪謝又活了十五年」,但是亞瑪謝活十五年的篇幅遠小於約阿施死的篇幅,顯示亞瑪謝存活是沒有意義的。 【王下十四17~22】亞瑪謝被弑,他兒子亞撒利雅繼位:亞瑪謝被叛徒殺死,可能是因為他的戰敗使他失去民心。――《串珠聖經注釋》 亞瑪謝的人生分成五個階段,虎頭蛇尾、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 1.治死殺王之人,一開始順服律法(3~6節); 2.打敗以東之後,體貼肉體、心高氣傲(7節); 3.不聽勸阻挑戰北國,結果慘敗被擄(8~14節); 4.雖然多活十五年,最終卻一事無成(17、22節); 5.失去民心,被叛黨所殺(19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瑪謝對神「心不專誠」(代下二十五2),有時順服、有時不順服,結果人生落到一事無成的悲慘境地。亞瑪謝挑挑揀揀的「偽順服」,是天然人慣用的「屬靈偽裝」:合己心意的就順服,不合己意的就不順服;不付代價的就順服,要付代價的就不順服。今天,我們一定求主鑒察自己的「偽順服」,免得和亞瑪謝一樣「心不專誠」、一事無成: 1.真順服是「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需要聖靈使自己「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偽順服」卻是「隨從肉體」(羅八5)的天性,不需要聖靈的工作。 2.真順服要付出「捨己」(太十六24)的代價,「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太十六24)主,放下自己、倚靠神的恩賜,所以不會「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十二3),而是「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偽順服」卻不必付出「捨己」的代價,只是倚靠自己的能力和天性,所以常常高舉自己所擅長的、看輕自己所不擅長的。 3.真順服的人越事奉越謙卑,一切工作都是本於神、倚靠神、歸於神(羅十一36);「偽順服」的人越事奉越驕傲,工作不是本於自己的熱心、就是倚靠自己的能力,結果只能把榮耀歸給自己。 4.真順服的人遇到難處也不會氣餒,因為相信神在管理一切;「偽順服」的人在難處面前不是沮喪消極、就是推卸責任,完全忘了神在掌管一切。──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猶太傳統認為,先知以賽亞的父親「亞摩斯」(十九2)是亞瑪謝的兄弟(《他勒目 Talmud》Sotah 10b:3;Megillah 10b:13)、勸亞瑪謝遣返以色列雇傭軍的那位神人(代下二十五7~9;《米大示 Midrash》Seder
Olam Rabbah 20)。──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四18】「亞瑪謝其餘的事,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王下十四19】「耶路撒冷有人背叛亞瑪謝,他就逃到拉吉,叛黨卻打發人到拉吉將他殺了。」 “ 拉吉” 。在耶路撒冷西南面二十五英里(40公里)。――《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拉吉是猶大國的重要設防城(代下十一9),在耶路撒冷西南40公里。希西家與亞述王西拿基立作戰的記述中,屢次提到此城(十八13~17)。――《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拉吉」:距耶路撒冷約四十公里(二十五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有人背叛亞瑪謝: 參見代下25:27。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背叛」亞瑪謝:「同謀背叛」、「陰謀背叛」。 ●「拉吉」:字義是「難以攻克的」,現代的Tell ed~Duweir,位於耶路撒冷西南55公里處。――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20】「人就用馬將他的屍首馱到耶路撒冷,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裡。」 【王下十四21】「猶大眾民立亞瑪謝的兒子亞撒利雅(又名“烏西雅”)接續他父作王,那時他年十六歲。」 “亞撒利雅”。歷代志下二十六章1節和以賽亞書一章1節的烏西雅。――《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瑪謝的兒子繼他作王,名叫亞撒利雅,又名烏西雅,前者的意思是“耶和華已幫助”,後者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在意思上密切相連,當時或同為人所用。 亞撒利雅接續父親作王的事,極可能發生在亞瑪謝被擄作人質期間,故作王時期與其父有許多年的重疊(看十四2注)。――《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亞撒利雅在父親亞瑪謝未死之前,已與父親一同執政達二十五年之久。 「十六歲」:是指主前七九一年亞瑪謝初作攝政王時之年齡。――《串珠聖經注釋》 亞撒利雅: 是猶大王烏西雅的名字,“亞撒利雅”和“烏西雅”一直同時使用。對此學者有不同的見解:①兩個名字在希伯來原文中只差一個字母,因此有人認為“烏西雅”是作者的筆誤,但這一見解並不妥當。因為本書和歷代志下均同時使用了這兩個名字。如果這一觀點屬實的話,不可能兩本書同時有筆誤。②認為“亞撒利雅”是名字,而“烏西雅”是凱旋歸來後給他的別名。③相反,認為“烏西雅”是他的名字,而“亞撒利雅”是他的別名。④這兩個名字沒有區別。希伯來原文中“亞撒利雅”是“耶和華相助”的意思,而“烏西雅”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的意思。前者只在本書和代下出現過9次,而後者則在本書、代下、何、摩、亞等書中出現過22次。從使用的次數來看,“烏西雅”是正式的名字,而“亞撒利雅”不是他真名的可能性比較大。尤其歷史上很多君王登基後,都換過名字,由此看來這一推測的可能性更大(撒下12:24,25)。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亞撒利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幫助」。 ◎一般認為亞撒利雅十六歲作王時,是亞瑪謝死前24年,被以色列王打敗擄去撒馬利亞時,而非亞瑪謝去世時的年紀。 ◎有人猜測亞撒利雅也參與叛變的事情,因為沒有記載亞撒利雅有懲罰叛黨的行動。――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21~22】亞瑪謝的兒子亞撒利雅的被立可能是指較早時,當他仍然被囚之時,「猶大眾民已經立……亞撒利雅……作王,那時他年十六歲」。若譯成「已經」,這個「回顧」可以將這段經文與十五章1節所載有關他更加完全的故事相連。這個選立顯然是基於民意的揀選(參:王下十一14)。以拉他在亞喀巴灣西南,在 Tell el~Khaleifeh 發現的一塊印,上刻有「屬於約坦」,證明這塊地屬於猶大353。那是一個有防禦工事的古代港口,對當時的猶大極端重要,一如其對現代的以色列同樣的重要。由在伯特利發現的一塊南阿拉伯印,可知此地與南阿拉伯保持貿易的關係354。猶大對以拉他港的控制很快地便於約主前七三○年喪失於亞蘭人之手,亞蘭人後來將之拱手讓給與他們聯盟的以東人手下(十六6)。──《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四22】「亞瑪謝與他列祖同睡之後,亞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仍歸猶大,又重新修理。」 “以拉他”。位於亞卡巴灣上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以拉他位於阿卡巴灣,靠近以旬迦別。所羅門曾用此城發展他的船隊。因屬阿卡巴灣區的重要港口,一向為外國垂涎。亞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不久,又先後為敘利亞及亞述占奪(十六6~9)。此城為今天阿卡巴市所在地。――《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以拉他」:又名「以祿」(代下26:2),有學者認為這裡是指以祿附近的以旬迦別(見王上9:26)。無論如何,此地帶是通往紅的重海要海港,在約蘭時曾被以東奪去(王下8:22),現亞撒利雅把它收回。――《串珠聖經注釋》 「以拉他」(22)就是「以祿」(代下二十六2),是以東南部紅海亞喀巴灣的港口,古代約旦河東南北商道的起點,靠近以旬·迦別。所羅門和約沙法都曾經在以旬·迦別製造船隊(王上九26;二十二48),這個出海口對猶大國的商業貿易非常重要。猶大可能在以東人背叛約蘭時失去了以拉他(八20~22)。亞瑪謝在鹽穀打敗了以東(7節),但卻因為「心高氣傲」(10節),結果一事無成、到死也沒能收回以拉他,反而被他的兒子收回了。──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以拉他」:字義是「高聳的樹叢」,位於紅海伸向東北的海灣內的一個港口,是以色列臨紅海唯一的出海口。王上 9:26 和合本翻譯為「以祿」,事實上原文與此處相同。以拉他在約蘭時期大概被以東奪去王下 8:20~22 。 ◎亞瑪謝王一生的主要正面貢獻,就是報其父親的仇,打敗以東。自從他打敗以東,卻迎回以東神像之後,就沒有什麼正面的記載,不要說敗給以色列王,連重要的港口「以拉他」也是死後才由其兒子收回。――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23】「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十五年,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撒瑪利亞登基,作王四十一年。」 若耶羅波安二世與約阿施曾經共同執政,則亞瑪謝十五年與第1、17節及十五章1節沒有衝突。這裡所記載的是他獨自作王的開始,包括共同執政共計四十一年,約由主前七九三年至七五三年。──《丁道爾聖經註釋》 「四十一年」:包括了耶羅波安與父親約阿施一同執政的十二年。耶羅波安的北國君王中執政最長的一個。――《串珠聖經注釋》 耶羅波安二世是北國以色列執政最久、最有成就的君王(約主前793~753年在位),把北方的邊界恢復到大衛的時代(25節;代上十三5;王上八65)。他在正式登基之前,可能已經與他父親共同執政了十二年(十四23;十五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耶羅波安二世是以色列最輝煌、任期最久(約西元前793到753年)、最富強的君王。阿摩司與何西阿就是這個時代的北國先知。――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23 年代小注】按照蒂利的時序,耶羅波安二世在主前七八二年即位。在此以前(主前七九三年起),他可能與父王約阿施共政了十一年,也計算在他在位年數之內。這時以色列不受亞述和亞蘭的威脅,使他們有一段可以繁榮和擴張的安全時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四23~27】耶羅波安作以色列王:耶羅波安與同期的猶大王亞撒利雅是能幹和長壽的君王,他們執政期間是以色列自從大衛所羅門之後最興盛的時期(有關這時代的政治背景,參阿摩司書「寫作背景」)。此時耶羅波安收復亞蘭人所奪去的國土(參王下10:32~33)。――《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四23~29】本文記錄了耶羅波安二世的事蹟,他是繼暗利和亞哈之後在北以色列諸王中擁有強大國力的人。耶羅波安時期之所以有強大的國力,並非因為他行了神眼中看為正的事,而是因為神體恤以色列百姓的困苦(26,27節)。通過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瞭解到統治世界的神有他的時間。因此,耶穌作工也隨父神的時間(約2:4;7:6,8)。而且記錄耶穌生平的福音書的門徒也多次強調神的時候(約7:30;8:20;13:1)。而神的時候與神主宰這世界的計畫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當信徒禱告時,神在他的計畫中應允(約壹5:14;可11:24)。因此信徒不應該因神沒有即刻應允禱告而灰心,而應當在忍耐中默默地等待。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四24】「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一切罪。」 ◎「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就是用牛犢上面的神來代表耶和華神,以北國的聖所代替耶路撒冷的聖殿來敬拜耶和華。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25】「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 新收回的地區包括曾屬亞蘭/大馬色的哈馬口,為以色列與哈馬王國之間的北界,亦即在 Lebanese Beqa` 山谷的 Lebo(Labweh),介於利巴嫩及背利巴嫩山脈之間。就歷史而言,這是以色列最理想的北界(民十三21),一如大衛及所羅門時代的國境一樣(王上八65)。南界乃是亞拉巴海(河),若這裡便是「柳樹河」(`@rabim,賽十五7,RSV)或鹽谷(見:7節),則耶羅波安控制了摩押地及整條王道358。阿摩司書六13~14印證這方面的成就。──《丁道爾聖經註釋》 “哈馬口”。參看列王紀上八章65節的腳註。“亞拉巴海”。死海。――《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北國耶羅波安第二和南國亞撒利雅在位期間,是以色列人自大衛、所羅門以來最強盛的時期。耶羅波安把北疆擴展到哈馬口(所羅門王時代也用此詞來描寫最北的邊界),又收復了大馬色和哈馬(28節)。既取得這些土地,過去為亞蘭王哈薛奪去的約但河東的土地當然也已收復。以色列人有了這一大片土地後,已成地中海東疆最大、勢力最強的一個國家。 哈馬口即往哈馬的關口之意。亞拉巴海即死海。迦特希弗在西布倫境內(書十九13),靠近耶穌的故鄉拿撒勒城。 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就是《約拿書》所記的先知約拿。他往尼尼微傳講神的信息,正是亞述帝國內部積弱的時候。――《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哈馬口」:見王上8:65注。 「亞拉巴海」:即死海。哈馬口與死海分別代表以色列北面與南面的邊界。――《串珠聖經注釋》 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 關於先知約拿,除了“約拿書”外,本節是唯一的記錄。但約拿書並沒有記錄這段內容。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關於先知約拿的詳細資料,請看約拿書。――《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拉巴海」(25節),即死海。哈馬口與死海分別是北國以色列在約旦河東的北界和南界。──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25節),就是《約拿書》中的先知約拿。先知約拿、阿摩司、何西阿都在耶羅波安二世執政時期,被神差遣在北國事奉(摩一1;何一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哈馬口」:「哈馬」是「堡壘」的意思,「哈馬口」是「哈馬關口」的意思,位於以色列理想國土的北界。 ●「亞拉巴海」:就是「死海」。 申 3:17 ●「迦特希弗」人:字義是「礦區的榨酒機」,位於西布倫的邊境上,拿撒勒東北5公里處。 ●「亞米太」的兒子:字義是「我的真理」。 ●「約拿」:字義是「鴿子」,就是約拿書的作者。 ◎此處沒有提及先知約拿到底說了什麼,不過至少可以成為約拿書的作者的確存在的旁證。――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25 收復故土】耶羅波安的擴張使以色列回復到所羅門在位時的版圖。帝國的北角是哈馬口(今名萊布韋;埃蔔拉文獻稱之為艾瑪圖〔Ematu〕,亞述史料稱之為拉布烏〔Lab'u〕),即大馬色北面四十五哩,今日黎巴嫩貝卡谷北部,奧朗底河發源地之一的地方。這是哈馬地的南界,因此也是迦南地的北界,和帝國的北界。埃及王杜得模斯三世的城市名單(主前十五世紀),和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年表(主前八世紀)都曾經提及這城。亞拉巴海(或作亞拉巴幹河,參:摩六14)就是死海,是王國的南界。──《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四25 在此期間,除約拿之外,神還興起很多先知,他們是──】在這期間,神為他們興起許多先知,例如何西阿、阿摩司、約拿、彌迦、以賽亞等人,他們在神的靈引導下說出一連串預言。他們繼續傳講神普世的大工,也展望神未來的屬靈國度。神會在以色列人道德與靈性衰敗之時,預備彌賽亞的來臨。因為在以色列國和她的的軍力被消滅時,許多人就會歡迎耶穌帶來的大好消息。――《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四26】「因為耶和華看見以色列人甚是艱苦,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也無人幫助以色列人。」 「都沒有了」:或作「也不例外」。――《串珠聖經注釋》 「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26節),是一種修辭方法,表示幾乎被全部滅絕。「無人幫助以色列人」(26節),指當時以色列周圍的亞蘭、摩押、亞捫都是敵國,而腓尼基在耶洗別死後已經與以色列斷交。──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甚是艱苦」:「悲慘、患難」很嚴重。 ●「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這是一種修辭法,表示以色列人全面的幾乎被滅絕。――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26~27】以色列人歷經亞蘭人(十32~33,十三3~7)、摩押人(十三20)及亞捫人(摩一13)的逼迫,現在神給他們一段恩典時期,是要給他們悔改的機會。見:十三章23節。然而他們卻繼續不斷地叛道,以致引向最終的審判(摩四2,六14),「以色列人用她緩刑的時間自掘墳墓,編織將要吊死她的繩索」361。──《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四27】「耶和華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乃藉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拯救他們。」 耶和華並沒有說從天下塗抹: 以以色列人的背逆,神完全有理由將他們從生命冊上塗抹,但神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耐心地等待他們悔改(何5:15;彼前3:20;賽5:4;來10:13)。如果神只是以公義的標準主宰世界,那麼他們根本不可能存活到那個時候。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在耶羅波安二世執政期間,神使新亞述帝國陷入了持續三十九年的衰落,阿達德尼拉裡三世(Adad~nirari III,主前811~783年執政)的三個兒子撒縵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主前783~773年執政)、亞述但三世(Ashur~dan III,主前773~755執政)和亞述尼拉裡五世(Ashur~nirari
V,主前755~745年執政)都面臨內亂,君權受到貴族的限制,不得不停止對外擴張,使以色列有了一個安全的國際環境。先知約拿前往亞述首都尼尼微宣告審判,亞述王謙卑悔改(拿三6~9),就在這一時期。──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在耶戶王朝時期,北國以色列飽受亞蘭人(十32~33;十三3~7)、摩押人(十三20)和亞捫人(摩一13)的欺壓,但信實守約的神仍然憐憫他們(十三23),「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27節)。所以神在北國滅亡之前的一段時期,先使用亞述王阿達德尼拉裡三世壓制亞蘭、「使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十三5),讓約阿施王能「三次打敗哈薛的兒子便哈達」(十三25);然後一面使亞述陷入內亂,讓以色列免受亞述威脅;一面「借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拯救他們」(27節),「收回大馬士革和先前屬猶大的哈馬歸以色列」(28節),賜給北國四十多年的繁榮穩定。──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耶羅波安二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一切罪」(24節),百姓的屬靈光景也極其黑暗,但他所執政的時期卻是大衛、所羅門之後最富強的時候,北國以色列經濟繁榮、疆域廣大,成為整個黎凡特(Levant)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但是,這種「迴光返照」的好景不長,耶羅波安二世死後不久,神最後的審判就開始了:亞述王普勒(即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登基後一年,就重新開始對外擴張(十五19、29),北國不到三十年就迅速滅亡。──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因此,一個國家是否富強,與這個國家的屬靈光景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在2017年世界銀行人均GDP排名表上墊底的二十名中,有十三個國家(中非、布隆迪、賴比瑞亞、剛果、馬拉威、莫三比克、多哥、南蘇丹、海地、幾內亞比索、烏干達、衣索比亞、盧旺達)的最大宗教都是基督教;而位居榜首的二十名中,有九個國家和地區(卡達、澳門、新加坡、汶萊、阿聯酋、科威特、香港、沙特、巴林)的最大宗教都不是基督教。因此,我們不能根據地上的成功和財富來判斷個人和國家是否蒙神喜悅,也不要以為有了十字架就可以使經濟增長、社會和諧。人若把福音當作民族復興、強國富民的補藥,或者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良策,不知不覺就會把神當成一個可以操縱、利用的金牛犢。──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四27 前古典預言】在王國時代初期,先知宣講的主要對象是君王和宮廷,與古代近東其他地方的先知一樣。有人稱他們為「前古典先知」。但從主前八世紀開始,他們逐漸將焦點集中到百姓身上,成為社會/屬靈事務的評論員,這一種才是我們心目中的先知,稱為「古典先知」和「寫作先知」。他們的角色不是預告未來,而是向人解釋神的政策和計畫。在本段中約拿所扮演的是前古典先知的角色,他在約拿書的角色則比較近似當時發展中的古典先知。有關古代近東預言的進一步資料,可參看:申命記十八14~22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四27 塗抹】「塗抹」一語來自洗淨蒲草紙卷,以便再用的典型埃及作法。按照美索不達米亞的信念,在碑文中塗抹祖先名字會觸犯神明。同樣,耶和華應許不塗抹以色列的名(把它毀滅),反應許施行拯救。──《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四28】「耶羅波安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他怎樣爭戰,怎樣收回大馬色和先前屬猶大的哈馬歸以色列,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在耶羅波安二世長期統治中的其餘的事及凡他所行的包括在得撒的許多建築,修理城門及地方首長有石頭地基的大型王宮建築。在米吉多有一個可容12,800蒲式耳谷物的極大型儲物坑(7哩長 ×11.4哩寬)亦為他所造。撒瑪利亞出土的瓷器碎片可能是出於他的年代(而非米拿現時代),其上的碑文顯示當時的富強使他們有能力自附近國家進口油及酒,以致他們藉這些及其他物品增加許多稅收。──《丁道爾聖經註釋》 「哈馬」:位於亞蘭的北部,本不屬於猶大,但在大衛作王時哈馬曾經在以色列人統治之下。有學者則認為「猶大」於原文可譯作「猶地」,指當時敘利亞一個小王國。――《串珠聖經注釋》 「大馬色」(28節)是當時亞蘭的首都,「收回大馬色」(28節)意味著擺脫亞蘭長期的欺壓、收復了被亞蘭王哈薛奪去的約旦河東土地。今天在撒馬利亞、米吉多和得撒出土的許多文物也表明,耶羅波安二世四十一年的統治中有許多成就,但《列王紀》的作者卻一筆帶過、認為不值一提。因為這些成就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也不是因為他的敬虔,只不過是神所安排的「迴光返照」,好預備即將到來的審判。──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但是,北國以色列不但不感謝神,反而用這段緩刑的時間自掘墳墓,「自誇說:我們不是憑自己的力量取了角嗎」(摩六13)。因此,神借著先知阿摩司宣告:「以色列家啊,我必興起一國攻擊你們;他們必欺壓你們,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的河」(摩六14),「日子快到,人必用鉤子將你們鉤去,用魚鉤將你們餘剩的鉤去」(摩四2)。──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神早已知道百姓不會悔改,祂賜給北國這四十多年的繁榮穩定,並不是等待百姓悔改,也不是為了拯救復興,而是為了預備審判。所以神在這一時期所差派的先知阿摩司、何西阿,不再顯明「耶和華是神」、也不再顯明「神是拯救」,而是宣告神的譴責(摩六1~7;何二2~8)和審判(摩三13~15;何十三16),「使以色列的驕傲當面見證自己」(何五5;七10)。並且在審判中宣告了唯一的盼望:「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摩九11),「我必醫治他們背道的病,甘心愛他們;因為我的怒氣向他們轉消」(何十四4)。「原來滅絕的事已定,必有公義施行,如水漲溢」(賽十22),神馬上就要用亞述來擄走百姓(賽十5~6),所以要先使北國的人口增加,使以色列的百姓「多如海沙」(賽十22),然後才能「有剩下的歸回」(賽十22;摩九13~15)。而被擄到亞述和瑪代的百姓(十七6)最終與當地人混合,但「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羅十一5),在新約時代的東方亞述教會和波斯教會裡得著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真正救恩。──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大馬色」:字義是「安靜的粗麻紡織者」。是亞蘭的重要城邑,佔領大馬色等於宣告掙脫亞蘭的壓迫。 ●「先前屬猶大的哈馬」:原文僅僅是「猶大的哈馬」,所以可能意思真的是「先前屬猶大的哈馬」(所羅門時曾經統治過哈馬王上 8:65 ),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猶迪的哈馬」的抄寫錯誤,而「猶迪」是亞蘭的城邦名。――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四28 大馬色、猶大、哈馬】大馬色和哈馬都是有名的亞蘭邦國(進一步資料,見:撒下八)。但堯迪(Yaudi,和合本:「猶大」)卻不容易考證。堯迪很可能是亞述史料中的姚迪(Iaudi),學者一貫視後者為猶大。亞述當時無能阻止主前約七七三年至七四五年之間,以色列在耶羅波安統治之下的擴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四29】「耶羅波安與他列祖以色列諸王同睡。他兒子撒迦利雅接續他作王。」 ●「撒迦利雅」:字義是「耶和華記念」。 ◎耶羅波安二世並沒有特別對神忠心,但是神因為憐恤以色列人,就讓耶羅波安二世的領土擴張到大衛、所羅門時期那麼大,其實此時南國的亞撒利雅(烏利亞)王也是一個能幹而領土頗大的君王。這時期整個南北國統治的土地跟所羅門時代相近,但至少北國的百姓不是特別對神忠心。亦即不能只看土地或國力的大小來判定國家的屬靈狀況,否則我們很容易覺得耶羅波安二世統治的以色列國,非常蒙神的喜悅呢。這樣,我們怎能說人有錢、成功,就表示這個人合乎神的心意呢?――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撒迦利雅登基,應驗了耶戶支派將會有四代的預言(十30)。有關猶大的亞撒利雅之治,請見:十五章8~12節。 以色列及猶大的歷史最終的指標始終都是神學性的。因此亞撒利雅(烏西雅)雖然是大衛之後最偉大的猶大王,但是作者卻僅用極少的篇幅來記載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這一章涵蓋了約五十年的時間,包括了二位猶大王(約主前790~732年)及五位以色列王。──《丁道爾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十四章)】 1 為什麽以色列的王始終未能廢去邱壇?在你的生命中有什麽東西強奪了神的地位,是你仍未除掉的? 2 你對亞瑪謝戰勝以東人之後的態度有什麽評價?他戰勝和戰敗的原因是什麽?這對你日常待人接物的態度有什麽提醒? 3 從13~14章所述耶和華對北國以色列的忍耐及恩慈,你可否體會到神的心腸?見13:2~7, 22~25; 14:23~27。這對你的生命有什麽意義? ──《串珠聖經注釋》 【南北國迴光返照時期】南國:一、亞瑪謝率三十萬大軍攻打以東,佔領西拉,帶回西珥的神像,立為自己的神,得罪了神(王下十四7);二、亞瑪謝所遣回的十萬以色列人攻打猶大各城,從撒馬利亞直到伯和倫(代下二十五13);三、亞瑪謝向約阿施挑戰,在伯示麥被擊敗,約阿施拆毀耶路撒冷城牆四百肘,奪取聖殿和宮中寶物,帶走人質(王下十四8~14);四、國內反叛,亞瑪謝逃到拉吉被殺,其子亞撒利雅(烏西雅)繼位(王下十四19~21);五、亞撒利雅收復以拉他(王下十四22);六、神幫助亞撒利雅攻擊非利士人,拆毀了迦特、雅比尼和亞實突等城(代下二十六6);七、亞撒利雅攻擊住在姑珥巴力的阿拉伯人和米烏利人(代下二十六7);八、亞捫人向亞撒利雅進貢,他的名聲傳到埃及和遠方(代下二十六8) 北國:1、約阿斯照先知以利沙死前的預言,三次打敗亞蘭王便哈達,收復失地(王下十三25);2、猶大王亞瑪謝向約阿施挑戰,約阿施在伯示麥打敗猶大人,拆毀耶路撒冷城牆四百肘,奪取聖殿和宮中的金銀器皿,帶回人質(王下十四8~14); 3、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二世繼位四十一年,照先知約拿預言佔領大馬士革和哈馬,恢復所羅門時期以色列的疆域,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王下十四23~28)。──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