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十五章拾穗 【王下十五1】「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十七年,猶大王亞瑪謝的兒子亞撒利雅登基,」 有關亞撒利雅與耶羅波安二世之關係,請見:導論Ⅲ C 「共同執政」。作者在此以登基之日為年代開始,有關對照歷史記載可以用亞撒利雅與其父亞瑪謝共同執政二十四年來解釋,如此他乃於約主前七六七年開始(NIV)獨力攝政。他正式在位的半年都當作一年來計算,亦即他約於主前七九一/○年至七六七年與父共同執政,如同他與其子約坦共同執政,而約坦則於主前七四○年下半年開始獨立執政(十五33;約主前750~740)。──《丁道爾聖經註釋》 「亞撒利雅」(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已幫助」,他的另外一個名字是「烏西雅」(13節),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先知以賽亞在烏西雅年間開始事奉(賽一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撒利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幫助」。亞撒利雅又名「烏西雅」 15:13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 亞撒利亞是個怎樣的王?有何貢獻?】亞撒利雅又名烏西雅。在歷代志下26章對他有更詳細的敘述(在賽1:1與6:1也提到他)。在他登基以前,以色列王約阿施打敗猶大,擄去亞瑪謝王、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約184公尺之多(14:13;代下25:23~24)。亞撒利雅作王的五十二年間,猶大重修了京城的城牆,安置好防禦工事並鞏固城防,不受以色列轄制。他對神專一敬虔,使猶大國享受到繼所羅門作王以後僅有的繁榮安定。――《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五1~5】亞撒利雅作猶大王:亞撒利雅(又名烏西雅)本是英勇的君王,但因為長了大麻瘋,便由兒子約坦代為攝政。――《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五1~7】本文簡單提到了猶大王亞撒利雅(烏西雅)的事蹟。1~4節記錄了新王的即位,5~7節則記錄了有關亞撒利雅生大麻風病以及他死後的一些事。對於亞撒利雅的52年(2節)的統治來講,這段記錄未免過於簡短。幸好與這一部分並行的代下26章,對亞撒利雅的善政(1~8節)、修建事業(9,10節)、大麻風病的發病原因(16~21節)等提供了補充資料。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五2】「他登基的時候年十六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二年。他母親名叫耶可利雅,是耶路撒冷人。」 亞撒利雅(即烏西雅)作王52年(主前792~740年),是南、北兩國諸王在位最長的一個人。不過這52年包括與他父親亞瑪謝共同秉政的時期在內(看十四2注). ――《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十六歲」:見王下14:21注。 「五十二年」:包括亞撒利雅與父親一同攝政的時期。――《串珠聖經注釋》 他登基的時候,年十六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二年: 亞撒利雅自B.C.790及其父親亞瑪謝7年開始攝政,至B.C.739在猶大作王52年。他正式登基的時間是亞瑪謝死後的B.C.767。所以他真正在位的時間是28年(與14:21;代下26:1~3比較)。本節記錄的16歲登基是指他開始攝政的時間,攝政時間23年。他在16歲的時候登基,治理國家52年後,于68歲時死的。關於亞撒利雅長時間(23年)攝政的原因,沒有留下任何記錄,可能與百姓對他父親的不滿情緒有關(14:1~20)。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亞撒利雅「作王五十二年」(2節),是到目前為止南、北兩國在位最長的君王(約主前791~740年在位)。他在正式登基之前,可能已經與他父親共同執政二十四年(1、8節;十四23),長大麻風後又與兒子約坦共同執政四年(5、30、33節)。亞撒利雅執政的時間與耶羅波安二世(約主前793~753年在位)大部分重疊,南北兩國都處在同樣安全的國際環境裡。神使新亞述帝國陷入了持續三十九年的衰落,阿達德尼拉裡三世(Adad~nirari III,主前811~783年執政)的三個兒子撒縵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主前783~773年執政)、亞述但三世(Ashur~dan III,主前773~755執政)和亞述尼拉裡五世(Ashur~nirari
V,主前755~745年執政)都面臨內亂,君權受到貴族的限制,不得不停止對外擴張,所以亞撒利雅所治理下的南國猶大和耶羅波安二世治理下的北國以色列一樣,都得著了幾十年的繁榮穩定(代下二十六6~15)。但「他既強盛,就心高氣傲,以致行事邪僻」(代下二十六16),要取代祭司在聖殿祭壇燒香,導致「耶和華降災與王,使他長大麻風」(5節),必須「住在別的宮裡」(5節)隔離(利十三4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耶可利雅」:字義是「耶和華是有大能的」。 ◎亞撒利雅同時的亞述王的是阿達德尼拉里三世、撒縵以色四世、亞述但、亞述尼拉里五世和提革拉毘列色三世。這些亞述王的大部分都很衰弱,加上猶大和以色列這一時期政治穩定,統治者還算英明,所以這兩國可以繁榮、擴張。――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3】「亞撒利雅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父親亞瑪謝一切所行的,」 「效法他父親亞瑪謝一切所行的」(3節),意思是他和父親一樣晚節不保。──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效法他父親亞瑪謝一切所行的」:似乎暗示他如他父親一樣晚節不保。――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3~5】歷代志作者另外添加了亞撒利雅其他的錯誤,這裡則只記載他沒有將邱壇廢去(見:王上三2~4)。亞撒利雅的病被描述為是神所加於他身上的,這是聖經時代對疾病常持的觀點。他患上「可怕的皮膚病」(GNB)或是痲瘋病(AV、NIV;見:王下五3),因為他不守律法,妄行祭司的職分在聖殿祭壇處燒香(代下二十六16~21;參:利十二46)。他不能夠再繼續進行王室公開的活動,因此必須「自己住在自己的家中,一事不問」(GNB)。 別的宮裡(RSV、NIV')是一個很難解釋的字(希伯來文 be{t[ hah]op{s%i^t[),實際上希臘文只不過是加以音譯。此字可能與免受奴役(出二十一3、5;申十五12;耶三十四9~11;烏加列文為 hpt[;亞喀得文為 hups%u)、免受徵稅賦役(撒上十七25)之「自由」有關。沒有證據顯示此字乃指一處與世隔絕的孤立地方(JB「他被禁足於自己的室內」),更有可能的是指他為一個「在家不問政務」的王。Aharoni 在耶路撒冷西南的 Ramat Rahel 發現一處小型精巧的王宮,他認為那便是烏西雅王後來去住的地方。撒瑪利亞及米吉多較早時期也發現過相似的石屋。──《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五4】「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百姓仍在那裡獻祭燒香。」 邱壇: 其字面意思是指“高處”,由指動物“脊背”語派生而來。聖經從兩個立場記述了邱壇。一是否定的立場,把邱壇視為拜偶像的地方。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前神命令拆毀迦南人的邱壇(民33:52)。邱壇的歷史可追溯到B.C.3000,迦南人在此獻幼兒或小孩作為偶像的祭物,甚至以宗教儀式的名義以淫亂為業(民25:1~3)。進入迦南後,以色列人應該徹底拆毀外邦人的邱壇,但是直到南北王朝雙雙滅亡,這一命令仍沒有貫徹執行。除了希西家王清除邱壇外,其他諸王均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因而受到了列王記作者的譴責(王上15:11~14;22:43;王下12:2,3)。二是肯定的立場,即耶路撒冷聖殿建成之前,邱壇作為敬拜的場所。在B.C.1075左右發生的亞弗戰役中,約櫃被奪走,中央聖所示羅被毀壞之後(耶7:12),以色列就沒有了敬拜的場所,所以只能利用邱壇作禮拜。撒母耳、大衛或所羅門似乎都不得已而選擇了邱壇(撒上9:12~14;王上3:2~4;代上16:39)。但是所羅門到了統治末期變得墮落腐敗,自從把神的邱壇移到耶路撒冷以東高地之後,對邱壇的肯定的觀點便喪失了意義。先知以西結甚至諷刺說“你們所上的那高處叫什麼呢?”,以辛辣的語言譴責了以色列過去所犯的邱壇祭祀(結20:29)。其實敬拜的場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敬拜的人的態度(約4:20~24),真正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的人,就象耶穌基督一樣,努力保持敬拜場所的聖潔(太21:12,13;約2:13~17;林後6:16)。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經過了幾百年,「邱壇」已經成為南國猶大的傳統和文化的一部分,與北國以色列的「金牛犢」比起來,似乎也不算很大的事。但不合神心意的事,錯的永遠也不會變成對的,神不會象人一樣接受既成事實,也不喜悅自己的百姓在真理上隨波逐流、與時俱進。所以在對猶大諸王的評價中,聖靈一直不放過「「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4、35節)這件事。──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邱壇」:原文是「高處」、「高地」、「山脊」。以色列人進迦南之後,仿效當地的習慣,在山岡的高處建立祭壇敬拜神。 ●「獻祭燒香」:原文是「屠宰祭物,焚燒祭物」。 ◎一般認為此時這些邱壇還是用來敬拜神,不過到了後來有些邱壇就變質為敬拜巴力等其他神的地方。――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5】「耶和華降災與王,使他長大痲瘋,直到死日,他就住在別的宮裡。他的兒子約坦管理家事,治理國民。」 烏西雅長“大麻風”,因為他侵奪了屬於祭司的職務(代下二六17~21)。“住在別的宮裏”。即被隔離(利一三46)。――《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神降禍於亞撒利雅是因為他僭奪了祭司的聖職(代下二十六17~21),自己在聖殿中獻香。後因染大痳瘋,由兒子約坦主政,父子同時治國,直到死時。――《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亞撒利雅長大麻瘋,是因為他擅自進入聖殿燒香。(見代下26:16~20)――《串珠聖經注釋》 使他長大麻風,直到死日,他就住在別的宮裡: 亞撒利雅雖身為王,因患了大麻風病,也不得不被隔離,大麻風病是神對他的詛咒。根據律法,大麻風病患者必須與其他人隔離,獨居“營外”(利13:46)。因此亞撒利雅不得住在王宮內(代下26:23)。總之,亞撒利雅身為王,卻不能居住王宮,也“不能處理事務”,獨居別宮。亞撒利雅被詛咒的人生從側面反映了所有背離神、在罪惡中孤單獨守的人的一生。亞撒利雅雖然地位顯赫,擁有物質財富,生活無憂,卻在神的可怕的詛咒中度日,他的靈魂早已死了(羅2:9)。因為罪會阻隔與神的交通(路16:19~31)。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降災」與王:「擊打」。 ●聖經中的「大痲瘋」是一種集合名詞,泛指各種慢性皮膚病,當然也包括今日醫學上的痲瘋病。不過此時今日所謂的痲瘋病還不流行於當地。聖經中對於此病症的規定,可參考 利 13 利 14。事實上巴比倫人也是視這些皮膚病為不潔,又是神明的懲罰。 ◎ 代下 26:16~21 記載烏西雅王意圖取代祭司的職分在聖殿祭壇燒香,導致神降下大痲瘋。 ●「別的」宮裡:原文是「分開的」、「隔離的」、「獨立的」。 ●「約坦」:字義是「耶和華是完美的」。 ◎此時距離亞撒利雅去世只有三、四年。――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5 列王期間父子共同執政的事例不少,其好處是──】約坦與父親亞撒利雅共同執政有十年之久。父子一同執政的原因可能是:(1)父親年紀老邁需人幫助。(2)父親想訓練兒子,領導全國。(3)父親患病或被擄。在列王時代有許多共同執政的事;亞撒與約沙法;約沙法與約蘭;亞撒利雅與約坦;約阿施與耶羅波安二世;亞哈斯與希西家等。――《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五6】「亞撒利雅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亞撒利雅其他的事蹟可由歷代志下二十六章6~15節略窺一二。他戰勝非利士人,控制約但河東的阿拉伯人,並自亞捫人收取貢銀。他控制南地,立一連串的「沙漠守望塔」(其中有一處是在昆蘭,後人在其上建城居住),使他的名聲遠傳至埃及364。以拉他的重建及以旬迦別的擴展均在此時,他與阿拉伯人的良好關係有助於貿易。他加強耶路撒冷的防禦工事,裝備了最新進的防衛砲火,軍隊也被重組、重新裝備。經濟上一切都順利,但當烏西雅功成名就之後,他的驕傲使他不忠於神,以致跌倒失敗(代下二十六8、15~\cs1616)。然而在他死時,耶和華卻呼召以賽亞,主動向他啟示有關祂自己的新異象(賽六1;約十二41)。──《丁道爾聖經註釋》 「別的」:原文字根作「自由」。有學者認為這裡是指免除他一切君主的職責。 「家事」:原作「王宮」。――《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五7】「亞撒利雅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裡。他兒子約坦接續他作王。」 歷代志下二十六23記載他被葬在王陵的田間與他列祖同葬,這與此處的記載並無衝突。因為他是一個痲瘋病患者,因此他不是被葬在王陵中,而是在大衛城中靠近(NIV)王陵的地方。主前第一世紀亞蘭人的碑文記載他後來被遷葬:「我們帶著烏西雅的骨灰,不可打開」365。有關約坦之治,請見:第32~38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 代下 26:23 補充「烏西雅與他列祖同睡,葬在王陵的田間他列祖的墳地裡;因為人說,他是長大痲瘋的」。――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8】「猶大王亞撒利雅三十八年,耶羅波安的兒子撒迦利雅在撒瑪利亞作以色列王六個月。」 此處與十四章3節及十五章1節似乎有衝突,這是因為(i)亞撒利雅與他父親共同執政,或是因為(ii)撒迦利雅的六個月橫跨兩年(主前753~752年),參:列王紀上二十二51。──《丁道爾聖經註釋》 ◎撒迦利雅執政的六個月可能橫跨兩年,也可能他與父親共同執政一段時間。 ◎耶羅波安二世死後,北國以色列進入了一個內亂的時期,總共有五次的改朝換代。這個後期的內亂頻繁時期,與 王上 16:8~22北國早期的內亂時期前後相呼應。――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8~12】撒迦利雅作以色列王,沙龍篡位:撒迦利雅是耶戶的第四代子孫。耶戶的朝代在北國的歷史上是最長的一個;應驗了神給他的應許 (王下10:30)。 可是這朝代一旦結束,北國的輝煌日子便一去不復返。在耶羅波安二世死後的短短三十年後,北國便亡於亞述。期間,北國的王位共易手五次,而其中四次是流血政變。――《串珠聖經注釋》 本文記錄了耶戶王室的結束,如神所預言,耶戶王室四代80年的統治拉下了帷幕(10:30)。本文講述了兩件事:①堅守立約的神:聖經就是記錄神與他百姓的立約以及神如何成就他的約(來6:12~20)。神之所以堅守約是因為:i.神無所不能,ii.神是歷史的主宰。雖然我們都虧缺了神的榮耀,之所以能夠在救恩中不失落,是因為神與我們立了約,只要相信就可以得救(羅8:28~39)。②神對罪惡的必然審判:神的審判有時即刻實現(徒5:1~11),有時也因神的忍耐而延緩(出32:7~14;羅2:4~8)。耶戶王室就是如此,神長久忍耐,直到時候到了才審判了他們。對於所羅門也是如此,神甚至延緩到他的兒子羅波安時期才作了審判(王上11:29~36)。因此信徒不應當因惡人得志而失望,我們要堅信神的審判必然降臨,要堅持不懈地行善(太17:17)。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五9】「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所行的,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 有關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NEB,其相關分詞乃指耶羅波安,而非指罪,後者乃 RSV 之立場)請見:列王紀上十二26~33,十三33~34。──《丁道爾聖經註釋》 ◎「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就是用牛犢上面的神來代表耶和華神,以北國的聖所代替耶路撒冷的聖殿來敬拜耶和華。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0】「雅比的兒子沙龍背叛他,在百姓面前擊殺他,篡了他的位。」 雅比的兒子沙龍可以解作「一位雅比人」。聖經有時會記載謀反之地點(25節,參:王上十五27),但並非必然(30節)。因此 NIV 在百姓面前(qa{ba{l
`a{m,參 NRSV「當眾」)雖然是不尋常的動詞形式,卻是有可能的。另一種讀法(RSV)讀為「在以伯蓮」(呂譯,希伯來文 be yibl# `a{m),支持這種讀法的證據卻不多〔LXX(L)〕,然而耶戶王朝本身也是始於暗殺(王下九27),因此導致此種讀法。──《丁道爾聖經註釋》 這是北國的第五次弑君纂位。雅比的兒子沙龍登上王位只一個月,又為米拿現所弑。――《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北國自耶戶王朝敗亡,政治極不穩定,除了米拿現作王長達十年,和被亞述擄去的何細亞之外,其餘諸王都是以弑君始,又為人所弑終。耶羅波安第二的中興景象一去不復返。――《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在百姓面前」:有古譯本作「在以伯蓮」。以伯蓮正是耶戶血腥暴行的地點(王下9:27),他的朝代最後一位繼承人即在此被殺。――《串珠聖經注釋》 「在百姓面前擊殺他」(10節),表明撒迦利雅王不是被暗殺,他可能已經失去民心、被公開殺死。──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雅比」:字義是「乾地」。 ●「沙龍」:字義是「報應」。 ◎「在百姓面前擊殺他」:表示這個王不是被暗殺,而是在公開場合被殺死。因此如果不是沙龍準備縝密,就是這個王已經不得民心了。――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0 撒迦利雅的死應驗了──】先知阿摩司曾警告撒迦利雅,他必很快死亡,耶羅波安二世的王朝也將隨之終結(參摩7:9)。――《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五11】「撒迦利雅其餘的事,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王下十五12】「這是從前耶和華應許耶戶說:“你的子孫必坐以色列的國位直到四代。”這話果然應驗了。」 “四代”。正如第十章30節所預言的。――《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你的子孫必坐以色列的國位直到四代: 耶戶是北以色列建國以來推行最強有力的宗教改革的君王(10:15~27)。但他也沒有離開耶羅波安所犯的拜金牛犢的罪(10:29)。結果,神宣告耶戶的王室只存續到耶戶以後第四代而告終(10:30)。神的審判性預言到撒迦利亞即位6個月後便應驗了。此處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耶戶在神面前行了一些正直的事,才得以在以色列統治了四代共80年的時間。可見神顧念耶戶一人的微不足道的善行(加6:7~10;來10:24),賜福與他的子孫。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耶戶的子孫「坐以色列的國位直到四代」(12節),包括約哈斯(十三1)、約阿施(十三10)、耶羅波安二世(十四23)和撒迦利雅(8節),應驗了神對耶戶的應許(王下十30)。──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耶羅波安二世死後,神就不再向北國差派先知。北國以色列就像暗利王朝之前的那段時期一樣(王上十六8~22),內亂頻繁,不到三十年就發生了四次改朝換代,換了五個王,然後就亡於亞述。──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直到四代」:參考 10:30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3】「猶大王烏西雅(就是“亞撒利雅”)三十九年,雅比的兒子沙龍登基,在撒瑪利亞作王一個月。」 一個月之希伯來文為「一個月的日子」,可能是指一整個月。──《丁道爾聖經註釋》 作王一個月: 人一心為了得到權力,甚至違背百姓的意願,無視神的旨意,不顧一切去行,卻不知權力如晨霧般容易消失(伯29:2)。以色列政治史上多位君王的命運毫無保留地揭示了人的貪婪欲望所造成的醜陋(提前6:9~11)及虛無(詩39:6)。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烏西雅」: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3烏西雅為何又稱為亞撒利雅?】 答:烏西雅--意即耶和華是力量,為猶大王亞瑪謝的兒子,又名亞撒利雅--意即耶和華是幫助。他十六歲的時候,父親被叛黨所殺,眾民就立他為王,自主前八○八年,至七五六年,在位五十二年。他在晚年的日子,因狂妄自大,越權擅自在耶和華的殿燒香,又未能廢去邱壇,遭神降災於身上,長大麻瘋,直到死日(代下廿六16-21,王下十四21-22,十五1-4)。在烏西雅名字下有小字「就是亞撒利雅」(王下十五13,代下廿六1),同樣在亞撒利雅名字下有小字「又名烏西雅」(王下十四21)。王的名烏西雅在舊約用了23次,名亞撒利雅用了9次,這是猶太人很普通用的兩個名字,寫書者為了避免王的名亞撒利雅,與阻擋王在聖殿燒香的祭司亞撒利雅同名的緣故(代下廿六17-20),所以常用烏西雅此名較為適當。――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王下十五13~16】沙龍作以色列王,米拿現篡位:沙龍作王僅一個月便被米拿現殺死。――《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五13~41】本文記錄了在神面前不斷犯罪的以色列受神的審判而滅亡的歷史。以色列滅亡的過程如下:①不斷叛逆(15:10,14,25,30):北以色列政權交替的特點之一,就是謀反奪權的情況頻頻發生,幾乎與和平即位的次數相當。尤其到了末期,耶戶王室以後僅有過一次和平交替,其餘都是通過叛亂奪權。在這樣的政局下,北以色列國力因:i.社會的混亂,ii.宗教腐敗的加深,iii.經濟的蕭條及官吏的偷稅漏稅(15:20),iv.政治的腐敗等原因而越來越削弱。這些也是世界任何一個走向衰退的國家都存在的現象。②周邊國家的強盛:均衡勢力一旦被打破,必定此消彼長。神為了審判不離棄罪惡的以色列,使亞述強大起來。過去神允許亞蘭欺壓以色列,但現在神為了最終審判以色列而興起了更強大的帝國亞述。在這期間,以色列仍沒有悔改,最終受到了神的審判,從此救恩便臨到了外邦人(羅11:11,12)。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五14】「迦底的兒子米拿現從得撒上撒瑪利亞,殺了雅比的兒子沙龍,篡了他的位。」 米拿現(「安慰者」)可能是在得撒(在撒瑪利亞城以前的以色列首都,王上十四17,十五21、33)的一名遊擊隊領袖。有關他的任期,請見:第17~22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得撒是以色列國暗利王朝的國都(王上十五21),米拿現是此城駐軍的指揮官。他弑君自立為王,曆二代而亡。――《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得撒」(14節)是耶羅波安、巴沙、以拉、心利和暗利時代的北國首都,是當時扼守商道的戰略重鎮。「提斐薩」(16節)可能位於得撒附近。──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迦底的兒子米拿現」(14節)可能是駐守得撒的將軍。「雅比的兒子沙龍」(14節)才作王一個月,就被米拿現奪取了王位。──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迦底」:字義是「我的財富」。 ●「米拿現」:字義是「安慰者」。 ●「得撒」:位於示劍東北十一公里的法爾阿遺址。耶羅波安、巴沙、以拉、心利、暗利應該都是以此為首都。――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5】「沙龍其餘的事和他背叛的情形,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王下十五16】「那時,米拿現從得撒起,攻打提斐薩和其四境,擊殺城中一切的人,剖開其中所有的孕婦,都因他們沒有給他開城。」 米拿現(有關他的統治,請見:下面17~22節)對提斐薩居民的酷行在以色列人中是空前絕後的。這可能顯示以色列周圍的國家對以色列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參:王下二十一2、6),因為這正是亞蘭人(王下八12)、亞捫人(摩一13)及亞述人(何十三8)這些外國人加諸以色列人身上的酷行。有些人認為若提斐薩(MT、NIV)乃遠在幼發拉底河西岸的 Thapsacus 此事方為可能,這是一塊重要的「淺灘地」(希伯來文 tip{sah]),位於所羅門王國的版圖邊境(王上四24)。雖然政治情況使這位置成為可能,但是沒有其他的證據顯示以色列人遠征至這麼遠的地方。因此有些解經家採取一個罕見的希臘文 'Tappuah' (RSV; LXX(L)),此乃位於示劍以南的以法蓮邊境之上(書十七8),距離得撒(現代的 Sheikh Abu Zarad)不遠。若我們接受這個讀法,則這顯示出為爭奪王位而演出的劇烈鬥爭。另外有解經家認為這可能是指一處鮮為人所知的地方,當地的居民是沙龍的支持者(參:JB 'Tappush')。──《丁道爾聖經註釋》 “提斐薩”。位於撒瑪利亞之得撒附近的城鎮。不是列王紀上四章24節的提弗薩,那城位於幼發拉底河上。――《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提婓薩在以色列境,位於以法蓮與瑪拿西的邊境(書十六8;十七7~8),米拿現如此殘酷對待同胞,為歷史上罕見。――《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提斐薩」:屬瑪拿西支派的城邑,與王上4:24之「提弗薩」不同。有學者認為它便是書17:8的「他普亞」,位於瑪拿西與以法蓮的邊境。米拿現的篡位可能與這二支派之間鬥爭有關。 「剖開 ...... 孕婦」:是滅絕後代的殘暴行為。――《串珠聖經注釋》 「剖開其中所有的孕婦」(16節),原來只是外邦人在戰爭中對待以色列人的殘酷手段(八12;摩一13),現在被米拿現用來對待同胞,可見北國的掌權者已經墮落到可怕的地步。──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提斐薩」:字義是「穿越過」。在所羅門王王國東北邊界的一個地方; 位於幼發拉底河旁 ( 王上 4:24 )。不過沒有證據顯示當時的以色列國土地有這麼廣大。因此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北國境內的一個地方。 ◎將孕婦剖開,通常是恐嚇敵國百姓的一種方式,米拿現拿來用在自己的國民身上,令人覺得驚訝。聖經中除此處之外,都只記載外國人用這樣殘忍的手段屠殺以色列人 王下 8:12 摩 1:13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6 得撒】得撒是耶羅波安王的住處之一,大概從巴沙王開始,更成為北國的首都,直到暗利遷都到撒瑪利亞為止(王上十六24)。學者把它考證為示劍東北七哩,前往伯珊路上的法爾阿遺址。此地高度適中,水源可靠(兩道水泉供水給法爾阿幹河),處於商道的戰略性位置之上,並且很容易便可到達亞當城旁的約但河渡口。城門和防禦設施是重建於中銅器時代遺跡的上面,遍佈城中的新住宅有中央計畫的痕跡。示撒入侵巴勒斯坦時,攻取城市的名單中提到這城,足見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五16 提斐薩】提斐薩(或他普亞)可能後來稱為敘利亞的撒普薩庫斯(Thapsacus),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合本:「伯拉大河」)北部的河曲。撒普薩庫斯一名要到主前四世紀才在希臘史家色諾芬(Xenophon)的著作中出現。提斐薩也被列為所羅門的城市之一(王上四24,提弗薩)。提斐薩與以色列的距離,顯出米拿現在亞述的衰落時期有很大的影響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五17】「猶大王亞撒利雅三十九年,迦底的兒子米拿現登基,在撒瑪利亞作以色列王十年。」 米拿現之名出現於亞述編年史中( me~ni~hi~im~me a{lsa~me~ri~na~a)366他們知道他不屬於任何王朝(亦即他並非「暗利之家」王朝,Bit~Humri)。此名出現於主前七四三至七三八年間一進貢者名單之中。亞述人於主前七四五至七四○年間每年長途跋涉到Arpad收取貢銀,此時應當為此段時期中的早期367。──《丁道爾聖經註釋》 ●「迦底」:字義是「我的財富」。 ●「米拿現」:字義是「安慰者」。 ◎「米拿現」的名字曾經出現在亞述編年史中。――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7 年代小注】按照蒂利的考證,米拿現的在位日期是主前七五二至七四二年。與以往三位以色列王一樣,他也是與猶大王亞撒利雅同時。他的任期亦與提革拉毘列色三世領導下的新亞述帝國有部分的重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五17~20】米拿現作以色列王:米拿現實行親亞述的政策,當亞述入侵以色列時他以重金向亞述言和。――《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五17~22 亞述碑文中的米拿現】亞述年表描述米拿現和其他黎凡特地區的君王,一同向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又稱普勒或普盧〔Pulu〕)繳納極重的貢禮。他的名字又出現於近日在伊朗出土的一座亞述石碑上。所列的貢品包括了銀子、金子、錫、鐵、象皮、象牙、藍紫色和紅紫色的衣物、彩色的細麻衣服、駱駝。米拿現大概只送上了所列的部分貢物,沒有每樣都送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五17~22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西方戰役(主前734~732年)】 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即位(主前743年)不久,便在敘利亞積極活動,試圖控制行經這個在經濟上極具戰略價值之地區的商道。到主前七三八年,他已成功地從本區大部分重要邦國(包括大馬色、各港市、撒瑪利亞)手上收納了貢物。接下來幾年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烏拉爾圖(北方凡湖一帶),到主前七三五年時,他已控制該區。主前七三四年他發動了所謂第二次西方戰役。他最初的目標是率兵貫穿全區,沿大幹道直下迦薩,以炫示軍威,重新行使其控制權(特別是商道的控制),和收納貢物。一切史料都沒有提到他遭遇任何抵抗。主前七三三年亞述大軍重臨,大馬色是其主要攻擊目標。亞蘭人雖傷亡慘重,大馬色卻成功地抵受了亞述軍四十五日的圍攻。提革拉毘列色轉軍南下以色列地區,吞併了大片的以色列領土,立為亞述行省;夏瑣、米吉多等設防城皆被摧毀。以色列人被外遷了一萬三千人,但沒有遷入新居民。以致下加利利人口衰竭了幾代之久。戰役的最後階段發生在主前七三二年,大馬色城陷而被吞併。以色列王比加被處死,代之以親亞述的何細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五18】「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終身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 ◎「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就是用牛犢上面的神來代表耶和華神,以北國的聖所代替耶路撒冷的聖殿來敬拜耶和華。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9】「亞述王普勒來攻擊以色列國,米拿現給他一千他連得銀子,請普勒幫助他堅定國位。」 普勒就是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主前745~727年),這是聖經首次直接提到亞述王。普勒是他的巴比倫名字。此人纂了亞述王的位,重振國威;南犯以色列國應在主前743或738年,迫米拿現稱臣納貢。――《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普勒」:即本章29節的「提革拉毗列色」。普勒是他登上巴比倫寶座時的稱號。 「一千他連得」:重約三十公噸。――《串珠聖經注釋》 「亞述王普勒」(19節)就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29節;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在位),「普勒」可能是他作巴比倫王之後的稱號。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亞述內戰後登基,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加強了中央的權力,創建了亞述第一支專業常備軍,重新開始對外擴張,使新亞述王國成為一個真正的帝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開始對外擴張,正是米拿現「在撒馬利亞作以色列王十年」(17節)期間。──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主前743~740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發動第一次西征,入侵包括亞蘭、以色列在內的地中海東岸黎凡特地區(Levant),企圖控制該地區的商道。黎凡特諸王在東方烏拉爾圖王國(Urartu Kingdom)的支持下竭力抵抗,但最後大都被制服,以色列王米拿現也開始向亞述進貢。──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米拿現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對內倚靠暴力維持統治(16、20節),對外使用錢財投靠亞述王(19節)。因為得到了亞述的支持,所以以色列人沒有再次篡位,米拿現得以壽終正寢(22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一千他連得銀子」(19節)折合三百萬舍客勒。當時亞述一個奴隸的價格是五十舍客勒銀子(《The Nimrud Tablets, 1953》,135頁注1)。以色列每一個富戶出「五十舍客勒」,必須六萬富戶來分攤,表示他們承認自己是亞述王的奴僕。──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普勒(亞述文為 Pulu)」:字義是「分辨」,是提革拉毗列色於西元前729年在巴比倫登基之時所取的巴比倫名字。 ●「一千他連得」銀子:34000公斤、3百萬舍客勒。大約值美金3500萬。 ●幫助他「堅定國位」:直譯是「使國度在他(指米拿現)手中堅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19~20】普勒(亞述文為 Pulu)乃提革拉毗列色於主前七二九年在巴比倫登基之時所取之名,亦出現於歷代志下五26,參:多利買的 Canon 中的 Poros。一千他連得等於三百萬舍客勒,約為三十七噸或是「三萬四千公斤」(GNB)。一家出五十舍客勒,這是當時亞述奴隸的市價368,必須要有六萬戶才能付清(贖回)普勒的威脅。這個數目是索要而得,銀子乃是大富戶(gibbo^re{ hah]ayil)所出,否則他們就得派人出去打仗。「所有有地位的人」(JB)不及\cs9大富戶或「有錢人」(GNB)那麼傳神,這些付得起錢的人應當是尚未被欺壓的人。這次的徵賦顯然有助於米拿現指定他兒子比加轄為繼承人,因為以色列人畏於亞述可能再來侵犯,因此減少了背叛的可能性。──《丁道爾聖經註釋》 “普勒”。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代上五26)是取得亞述政府治權的將軍,他把軍隊訓練成一副有效率的戰爭機器。“一千他連得”相等於三百萬舍客勒。因此,約有六萬人在這次征稅中作出貢獻。――《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十五19~20 亞述羽翼漸豐,終於撲向以色列……】普勒(又稱為“提革拉毘列色”15:29)登基作亞述王,亞述帝國成為世界強國,亞蘭、以色列與猶大的國勢盡皆衰落。這是在列王紀下第一次提到亞述。普勒在公元前743年入侵以色列,使以色列淪為亞述的附庸國,米拿現被迫向他們納貢。這是亞述三次入侵中的第一次(15:19與17:6講到另外的兩次)。――《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五20】「米拿現向以色列一切大富戶索要銀子,使他們各出五十舍客勒,就給了亞述王。於是亞述王回去,不在國中停留。」 亞述王要索的貢銀為數基钜。一他連得相等於三千舍客勒。一千他連得銀子(19節)等於三百萬舍客勒。每一富戶出五十舍客勒,須有六萬富戶來分攤這筆大貢款!――《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五十舍客勒銀子大概是當時一個奴隸的身價。若每戶付出此數則共需要六萬戶才夠給亞述王。――《串珠聖經注釋》 一切大富戶索要銀子: 米拿現甚至下令剖開同族中懷得撒人孩子的孕婦(16節),如此之兇殘的米拿現為了填充虧空的財政,鞏固自己的王位,大肆搜刮富人的錢財。這表明當時以色列的政治和經濟狀況非常混亂。當社會陷入困境時,昏庸的統治者和官吏急於為自己謀財,而賢明的統治者和官吏則為了克服困難,甚至會犧牲自己的利益。米拿現忙於從富人那裡搜刮錢財,可見他只不過是一個貪婪而無賴的統治者。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如果統治者如此,那麼國家不可能復興。所以信徒有義務規勸領袖要立足于神的公義治理國家。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五21】「米拿現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王下十五22】「米拿現與他列祖同睡。他兒子比加轄接續他作王。」 ●「比加轄」:字義是「耶和華看見」。 【王下十五23】「猶大王亞撒利雅五十年,米拿現的兒子比加轄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二年。」 米拿現於亞撒利雅三十九年登基,作王十年(17節),一直到亞撒利雅四十八年,但比加轄要到「亞撒利雅五十年」(23節)才登基,可能當時發生了嚴重的權力鬥爭,以致「米拿現的兒子比加轄」(23節)過了兩年才繼位。他是以色列後期的諸王中惟一不是用武力得位的,但繼位後兩年就被比加以武力推翻。──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比加轄」:字義是「耶和華看見」。 ◎米拿現於亞撒利雅三十九年登基,作王十年,那就是做到亞撒利雅四十八年,但比加轄要到亞撒利雅五十年才登基看起來朝廷中有相當嚴重的權利鬥爭,導致比加轄無法很順利即位。――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23~26】比加轄作以色列王,比加篡位:比加是北國中反對親亞述政策的代表。在米拿現執政時已自立一派,伺機奪位。米拿現死後便向他兒子下手。――《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五23~26以色列的比加轄】這是短暫的統治,作者記載了簡介(23~24節)及結束公式(26節),並報告了一個謀反事件(25節),引進繼承他的比加。比加轄顯然遵守他父親的親亞述人策略,導致他被殺。 這裡的年代資料亞撒利亞五十年與本章的資料相合(8、13、17、27節)。比加轄(「耶和華開了〔眼/母胎〕」)一名出現於一個巴勒斯坦印之上(pkhy)369,刺殺他的人可能是他的將軍(希伯來文 s%a{li^s%「第三人」,軍長,見:王上九22),有些人認為後者是基列族一黨派首領,認為比加轄代表不正統的王室,因此反對他。 實際暗殺發生的地點不詳。亞珥歌伯及亞利耶可能是人名,一如 NIV 所示,也可能是護衛軍單位名稱370,甚至有可能是地名(參:王上四13;申三4);RSV 將此省略,認為這是第29節誤放至此的。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指門口的鷹(~rgb)及獅子(~ryh)的雕像。根據亞述巴尼帕的記錄,西拿基立便是在兩個保護性雕像中間被殺的371。然而在此若包括這麼細節的記載將是不大可能的。──《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五24】「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 ◎「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就是用牛犢上面的神來代表耶和華神,以北國的聖所代替耶路撒冷的聖殿來敬拜耶和華。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25】「比加轄的將軍、利瑪利的兒子比加背叛他,在撒瑪利亞王宮裡的衛所殺了他。亞珥歌伯和亞利耶並基列的五十人幫助比加,比加擊殺他,篡了他的位。」 這是北國的第七次纂位,建立了一個一代而亡的“比加王朝”。 比加在撒瑪利亞城殺死繼米拿現為王的比加轄,有基列人助他。有人據此推想,比加可能是約但河東基列地的實際統治者,並且和敘利亞的亞蘭王利汛關係友好。他表面效忠比加轄,骨子裡十分反對他的親亞述政策,終於叛變(十六1~9)。――《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衛所」:指內宮或堡壘。――《串珠聖經注釋》 「利瑪利的兒子比加」(25節)是駐守基列地的將軍、北國反對親亞述政策的代表。他可能在米拿現執政時已經自成一派,米拿現死後就伺機奪位。──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珥歌伯和亞利耶」(25節)可能是人名、護衛軍單位名稱或地名。──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將軍」:此字原本是指戰車上的第三名隊員,這人的職責是持盾保護駕車者和弓箭手。後來泛指拿兵器的人,或在行政事務中作王輔助的人。 ●「利瑪利」:字義是「為耶和華所保護」。 ●「比加」:字義是「被打開」。 ●「衛所」:「城堡」、「要塞」。 ●「亞珥歌伯」:字義是「土堆」。 ●「亞利耶」:字義是「獅子」。 ●「基列」:指約旦河東一帶的地區。――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25 王宮裡的衛所】「衛所」一語以賽亞書十三22也使用過,並在對句中與「華美殿」對偶。這字在該處經文,似乎是特指在王宮場地之內的一個建築物。這建築物很可能是某種防禦工事。亞述君王建築的大型宮殿經常稱為「王的堡壘」。這些防禦工事能夠在城被攻破或發生叛亂時,在城內提供可供防守的陣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五26】「比加轄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王下十五27】「猶大王亞撒利雅五十二年,利瑪利的兒子比加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二十年。」 亞撒利雅五十二年與第33節及十五章8節相符。希伯來經文省略了他作王一詞,但這可根據通常的公式而得。若與亞述的記錄相對照,二十年的統治似乎是不可能的事373。然而上述立場卻通常是以米拿現於主前七三八年開始進貢為根據,現在則發現應當為約於主前七四三年(見17節)。解決的辦法應當不需要在沒有手稿證據時仍刪去這裡及第\cs1630節的二十,而可能是比加的頭十二年與米拿現重疊十年,與比加轄重疊兩年,因此那些年份沒有算進去。因此比加的「統治」可能始於主前七五二年,而他「獨力的」統治則始於主前七四○年。基於此立場,比加是與他同期的兩任君王的敵對勢力,正如心利、提比尼、暗利的情況一樣(王上十六15~24)。──《丁道爾聖經註釋》 比加殺死比加轄後實際上只作王二年。 「二十年」可能是由米拿現執政時開始計算,當時比加已自立一派反抗朝廷。――《串珠聖經注釋》 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二十年: 對比加的20年的統治時間不少學者提出了疑問。首先年代與本章30節和16:1的記錄不相吻合。又根據17:1,比加之後的何細亞王的統治時間是9年。那麼從比加登基的B.C.740到撒瑪利亞淪陷就有29年的時間,而撒瑪利亞淪陷的時間也應該是B.C.711。但事實上撒瑪利亞是在B.C.722淪陷的,因此比加作王20年的結論不符合歷史事實。而且同一時期的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B.C.744~727)的在位時間只有17年,而據亞述的文獻記載,他的活動年代是從以色列的米拿現王時期到何細亞王統治末年。這些記錄也對比加20年的統治提出了疑問。然而若按以下方法推算,可以得到解決。即,比加在B.C.740~732的9年時間裡作王治理了以色列,但在此之前在基列地區治理了11年時間(25節)。換言之,他在耶羅波安二世死後,在B.C.752年左右開始控制了基列地區,並一直在尋找機會搶奪以色列的統治權,終於在B.C.740得到亞述的支持起義成功,並登上王位。因此加上在基列的統治時間,那麼他的統治時間便是從B.C.752~732,20年的時間。所以本文的“在撒瑪利亞作王20年”應理解為“在撒瑪利亞作王,並治理了20年”,這樣就比較接近當時的情況。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比加「作以色列王二十年」(27節),可能是從他控制基列地後開始計算的。他正式登基後,實際上只作王九年(主前740~732年)。──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比加登基後,聯合亞蘭王利汛抵抗亞述。主前738~735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東方打敗了制衡亞述最主要的敵人烏拉爾圖王國(Urartu Kingdom),西方的黎凡特諸王失去了重要盟友。主前733~732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發動第二次西征,征服了大馬士革王國,殺了亞蘭王利汛(十六9);然後攻擊以色列,處死以色列王比加,扶持親亞述的何細亞統治以色列。在這次西征中,亞述摧毀了夏瑣、米吉多等設防城,把以色列北部和東部吞併為亞述行省(29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利瑪利」:字義是「為耶和華所保護」。 ●「比加」:字義是「被打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27 年代小注】經文指出亞撒利雅統治猶大最後一年,比加成為以色列王,作王據稱二十年。按照蒂利的考證,他的在位日期是主前七五二至七三二年,換言之他與米拿現和比加轄同時。若然,則這期間有超過一人自稱為王,吻合列王紀下的作者(們)對這動盪時期的形容。列王紀下的作者(們)可能從約但河東另立王國之時開始計算比加的王祚。這個複雜的問題依然有待解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五27比加是否真的統治了撒瑪利亞二十年?】 列王紀下十五27記載:「利瑪利的兒子比加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主二十年。」這節經文出了問題,因為比加於七三九年謀殺了米拿現的兒子比加轄,在這時候,比加才在撒瑪利亞設立了治理以色列的總部(王下十五25)。但到了七三二年,比加便被何細亞謀殺篡位。由此看來,比加在撒瑪利亞管治以色列國只有八年,而非二十年之多。 要瞭解經文所說「二十年」的意思,我們必須回頭看看主前七五二年所發生的事情。在那一年,耶羅波安第二的兒子,以色列王撒迦利雅被統領軍隊的沙龍謀殺。但沙龍作王只有短短一個月,因為米拿現從得撒出發,進攻撒瑪利亞,殺掉沙龍而篡位(參王下十五8~16)。七四五年,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攻打以色列,米拿現向亞述進貢,送出一千他連得銀子,於是米拿現得到亞述的「承諾」,成為受亞述擺佈的傀儡皇帝(19節)。可能是因為米拿現當時要面對國內的反對勢力,所以需要亞述方面的支持。事實上,米拿現面臨這種困境,早在七五二年撒迦利雅被殺之時,利瑪利的兒子比加早已有野心於以色列的王位。比加更於基列設立總部,管理以色列國於約但河東岸的領土。比加顯然一直以來都與米拿現爭持不下,直至主前七四二年米拿現去世之時,那時候,他必定與米拿現的繼承者比加轄達成協議,條件是比加管理撒瑪利亞的兵權。到了後來,比加與五十個從基列而來的支持者密謀策劃,在王宮內殺死比加轄。於是,比加自立為王。 那麼,中間相隔的「二十年」又怎樣定斷呢?撒迦利雅(或沙龍)被殺後,比加在約但河東設立起自己的政府。不過,他肯定沒有足夠力量趕走西岸的米拿現。但在比加自己的心目中,他的政府是以色列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他當然有權在撒瑪利亞設立國都。最後,在七四O至七三九年間,他設計殺害了比加轄,正式在撒瑪利亞設立了政府。但在理論上,比加在撒瑪利亞作王的期間,應由七五二年開始計算。──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王下十五27~31】“比加”登基一年後,猶大王烏西雅便死於大麻風病,這時以賽亞看見那記載在以賽亞書第六章的異象。由於猶大不肯與以色列聯盟對抗亞述,於是受到以色列的侵襲(代下二八5~15)。以色列幾個月後的第二次侵襲並不成功,因為亞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約在主前733年攻擊以色列北部(29節;賽七),並且標誌北國衰亡的開始。傀儡王和以色列的最後一個王何細亞試圖與埃及聯盟,卻被亞述人囚禁了;亞述人圍攻首都撒瑪利亞,在主前722年把它攻陷,並且結束北國以色列的歷史。――《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比加作以色列王,何細亞篡位:比加登基後,聯同亞蘭合力抵抗亞述,不肯求和,結果導致主前七三三年亞述舉軍南下,滅了亞蘭(見王下16:9), 並將以色列北面的國土奪去。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年譜亦有提及此事。當時以色列不致亡國,是因為親亞述的何細亞及時背叛比加,奪了國位,向亞述求和。亞述王曾寫道:「以色列人推翻自己的王,而我將何細亞放在王位上」。――《串珠聖經注釋》 以色列是耶和華神為王的神權國家,與南猶大國不同的是,神並沒有立一個象大衛家那樣永遠作以色列王的君王。因此,在那裡似乎誰都可以去競爭王位,時局混亂,權力的爭奪異常激烈。神通過亞述向混亂的以色列發出了警告。但以色列民族卻沒能齊心協力克服危機,卻逐漸走向了瓦解。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五28】「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 ◎「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就是用牛犢上面的神來代表耶和華神,以北國的聖所代替耶路撒冷的聖殿來敬拜耶和華。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29】「以色列王比加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來奪了以雲,亞伯伯瑪迦、亞挪、基低斯、夏瑣、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將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擄到亞述去了。」 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參:十六章7、10節(更正確的拚法應為Tiglath~pileser,參:亞述文Tukulti~apil~es%ar(ra))及歷代志上五6(26節)、歷代志下二十八20的 Tilgath~pilneser 應當只是希伯來文不同的拚法374。 以雲(Tell ed~Dibbi^n)、距其南方十四公里的亞伯伯瑪迦(T. Avel Bet Maakha)、及夏瑣(T. el Qedah])乃是一連串的堅固防禦城,位於往南直抵以色列的路上。這些地方於猶大早期呼求幫助時被亞蘭人所占領(王上十五19~20)。夏瑣的毀壞程度(VA)顯示一陶瓷碎片上刻著 lp{qh]
smdr(「給比加,semader[~oil]」,IBD,p.1181)。亞述人由西上達基低斯(Abu
Qedes,靠近米吉多,而非米倫湖以北的 Tell Qades)及亞挪(亞柯東北的 Yanuh),切斷了以色列人北上向亞蘭人求助的可能性。因此加利利及基列全地都失守,以色列人被迫退守「以法蓮」山地。──《丁道爾聖經註釋》 比加取得北國王位後,走自己的路線,和亞蘭王聯盟對抗亞述、並強迫猶大國加入。猶大未允,以色列武力相向(代下二十八5~21)。 這是先知以賽亞和彌迦在猶大工作期間。 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19節注)應猶大王之請,發兵進攻以色列,深入加利利和基列,以解猶大之危(十六7)。軍隊所至,廬舍為墟,並擄去不少百姓,後揮戈攻大馬色,殺了利汛,擄走其民(十六9)。北國國土被侵,百姓被擄,盟邦亞蘭已亡,國運岌岌可危,時為主前732年。十年後,以色列國終為亞述所滅。――《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這裡所提到的地方皆屬北加利利一帶。――《串珠聖經注釋》 比加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來: 提革拉毗列色在B.C.744~727的在位期間多次遠征周邊國家。他在B.C.743年首次遠征亞蘭,並從亞蘭王利訊和以色列王米拿現收取了龐大的貢品(19節)。之後在B.C.735年,以色列王比加和亞蘭王利訊組織反亞述同盟,攻打了猶大,猶大王亞哈斯便向亞述請求了救援(賽7:1~9)。提革拉毗列色便在B.C.734年進攻了巴勒斯坦全地,並佔領了以色列的大部分城邑。他又在B.C.733~732年大舉進攻了大馬色。有關他的出征路線請參考代上5:6的地圖。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以雲,亞伯·伯·瑪迦、亞挪、基低斯、夏瑣、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29節),都位於約旦河東的基列地和北方的加利利地區。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把這些地方吞併為亞述行省之後,就把這裡的居民遷徙到遙遠的幼發拉底河省份,好打消他們造反的決心。這是以色列人第一次被擄,亞述不但擄走了下加利利地區的人口,還擄掠了「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代上五2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年譜(Paqaha)中提到,此時以色列沒有立刻亡國,是因為親亞述的何細亞及時背叛了比加,奪了國位,向亞述求和。亞述王宣稱:「以色列人推翻自己的王,而我將何細亞放在王位上」,並向以色列索取極重的朝貢。──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百姓第一次被擄(29節),是摩西所預言的刑罰的開始(申二十八36~37、64~65),但他們卻始終都沒有蘇醒,無法從罪惡中自拔。北國以色列的最後五個王雖然都很短暫,但毫無例外地繼續敬拜金牛犢,「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9、18、24、28節;十七2),越來越不敬畏神、越來越殘酷。──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即位(西元前743年)後不久,便開始在敘利亞境內積極活動,意圖控制該地區的商道。西元前738年,他已成功地降伏該區大部分的國家,讓這些國家向他進貢。大馬色與撒瑪利亞都向他進貢。到了西元前734年他發動了第二次西方戰役、大軍一直開到迦薩,西元前733年亞述大軍重臨,大馬色是其主要攻擊目標。大馬色意外地成功阻擋亞述軍四十五日的圍攻。亞述王轉而南下以色列地區,吞併了大片的以色列領土,立為亞述行省。夏瑣、米吉多等設防城都被摧毀。以色列人被外遷了一萬三千人,並且沒有遷入新居民。導致下加利利人口衰竭了幾代。到了西元前732年,亞述再次揮軍攻擊大馬色,終於攻下,亞蘭被亞設吞併。而以色列王比加被處死,代之以親亞述的何細亞統治以色列。亞述於西元前731年攻下大馬色後,也攻擊了鄰近的以色列北邊的領土,此處就是指這件事情。 ●「提革拉毗列色」:字義是「你將會發現這美妙的結合」。 ●「以雲」:字義是「毀滅」。 ●「亞伯伯瑪迦」:字義是「瑪迦家的牧場」。 ●「亞挪」:字義是「他休憩」。拿弗他利境內的城。 ●「基低斯」:字義是「聖所」,位於以薩迦境內。 ●「夏瑣」:字義是「城堡」,此處指的應該是Tell el~Qedah,位於迦南地北方。 ●「基列」:指約旦河東一帶的地區。 ●「加利利」:字義是「一帶」、「行政區」。 ●「拿弗他利」:字義是「摔角」,此支派分到的土地在加利利西面。 ◎ 15:29 記載的是以色列人第一次被亞述人擄去。亞述的文獻記載提革拉毗列色三世自己說是他立何細亞替代比加的。當然,有可能是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命令何細亞殺死比加並取代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30】「烏西雅的兒子約坦二十年,以拉的兒子何細亞背叛利瑪利的兒子比加,擊殺他,篡了他的位。」 何細亞(「救主」)一名亦出現於提革拉毗列色之編年史上:「他們推翻他們的王比加(pa~qa~ha),我立何細亞(a~u*~si~~i)為王治理他們。我從他們那裡得到貢銀十他連得金子及一千(?)他連得銀子,並將他們帶到亞述。」376列王紀的記載顯示這是廣泛的革命,而亞述歷史的記載則強調他們在此變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丁道爾聖經註釋》 亞述王沒有殺以色列王比加,殺他的是何細亞。此人為北國中的親亞述派。據亞述史料,何細亞得登王位乃獲亞述支持,這是以色列國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纂位。何細亞王朝只維持了九年,為北國最後一位王。――《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何細亞是北國以色列的末代君王。――《靈修版聖經註釋》 約坦正式「作王十六年」(33節),但在亞撒利雅長了大麻風之後,已經與父親共同執政(5節),所以總共在位「二十年」(30節)。他晚年可能與兒子亞哈斯共同執政三年(37節;十六5;代下二十八5)。先知彌迦在約坦年間開始事奉(彌一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以拉」:字義是「橡樹」。 ●「何細亞」:字義是「拯救」,與「何西阿」相同。――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31】「比加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王下十五32】「以色列王利瑪利的兒子比加第二年,猶大王烏西雅的兒子約坦登基。」 ●「約坦」:字義是「耶和華是完美的」。――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32 與烏西雅同時代的先知有──】在比加作王一年以後,猶大王烏西雅(又稱為亞撒利雅)逝世,先知以賽亞看到神的聖潔,又看見以色列將來敗亡的異象。詳情見以賽亞書第6章。――《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五32~33】約坦(「耶和華是完全的」)於十年的共同執政後,於比加第二年開始獨力統治,他的統治共長達十六年。他母親的出生地被省略未記,可能是因為撒督的祭司頭銜暗示應指耶路撒冷。歷代志下二十七1將她的名字讀成耶路沙。一塊在以拉他(以旬迦別)出土屬於約坦的印,顯示有攜帶風箱者,顯出當時在亞拉巴銅工業之重要性(參十四22)。──《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五32~36】當北國以色列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之中,瀕臨滅亡之際,在南國猶大約坦結束攝政,正式登上了王位。根據歷代志下27章的記錄,有關他的事蹟可總結如下:①修建事業(35節;代下27:3,4):作為信仰耶和華神的標誌,約坦建了聖殿的上門,修繕和新建了幾個城邑,並建築高樓以防備外來的侵略。此舉對內來講是宗教的振興政策,對外則是強國政策。而關鍵是他的這些事業均以對神的信仰為出發點,所以才得以成功。②與亞捫的戰爭(代下27:5):約坦在與亞捫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從而收取了3年的貢品。關於取勝的原因,歷代志的作者認為,是因為他行了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6節)。可見真正依靠神,並行正路的人,無論周圍環境如何混亂,有神作他的避難所。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五32~37】約坦作猶大王:在猶大方面,約坦接續父親亞撒利雅(即烏西雅)作王,依然行神視為正的事。――《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五33】「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他母親名叫耶路沙,是撒督的女兒。」 此處說約坦作王十六年,但30節則說他在位二十年時,何細亞弑以色列王比加後纂位。其間的四年出入應為他與父親烏西雅(即亞撒利雅)共同主政。――《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撒督」:屬祭司家族。――《串珠聖經注釋》 ●「耶路沙」:字義是「霸佔者」。 ●「撒督」:字義是「公義」。身份不詳,有人認為他是祭司,所以其女兒耶路沙的出身也就不多加說明。不過這指是一種臆測。――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34】「約坦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父親烏西雅一切所行的,」 【王下十五35】「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百姓仍在那裡獻祭燒香。約坦建立耶和華殿的上門。 「上門」於原文與耶廿2的「高門」為同一字,是聖殿朝北之門(見結9:2),又名「便雅憫門」(見亞十四10)。——《串珠聖經注釋》 重建的上門可能是聖殿東北的便雅憫門(亞十四10),亦即耶利米書二十2所載面向北邊(結九2)的便雅憫高門。歷代志作者加上其他的建築事工,例如在俄斐勒城上多有建造,在猶大山上建造城邑,在樹林中建築營寨和高樓,這是當時防禦敘利亞/以法蓮工事之所需。──《丁道爾聖經註釋》 “上門”。在聖殿的北面。――《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上門”為聖殿向北的“便雅憫高門”(耶二十2;結九2)。《代下》二十七3~4記有約坦王的一些建設工程。建殿宇的上門,加強俄婓勒城上的牆和國中其他的防禦,都是為了對付亞蘭王和以色列王的聯合攻勢的措施(看十六5)。――《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上門」:於原文與耶20:2的「高門」為同一字,是聖殿朝北之門(見結9:2),又名「便雅憫門」(見亞14:10)。――《串珠聖經注釋》 「上門」可能是聖殿東北的「便雅憫門」(亞十四10;結九2;耶二十2)。──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邱壇」:原文是「高處」、「高地」、「山脊」。以色列人迦南之後,仿效當地的習慣,在山岡的高處建立祭壇敬拜神。 ●「獻祭燒香」:原文是「屠宰祭物,焚燒祭物」。 ◎一般認為此時這些邱壇還是用來敬拜神,不過到了後來有些邱壇就變質為敬拜巴力等其他神的地方。 ◎「上門」:可能是指聖殿東北的便雅憫門 亞 14:10 ,或便雅憫高門 耶 20:2 。事實上 代下 27:2 記載約坦不進入聖殿,但他還是注意到並積極去滿足聖殿的需要。――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36】「約坦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約坦執政期間,猶大國面臨亞述的壓力,北國走馬燈似地換了米拿現(17節)、比加轄(23節)、比加(27節)、何細阿(30節)四個王。他又目睹了父親因驕傲而患上大麻風(代下二十六19),因此,不敢再驕傲(代下二十七2),而是「在耶和華——他神面前行正道,以致日漸強盛」(代下二十七6),與陷入混亂、瀕臨滅亡的北國形成鮮明對比。但《列王紀》並沒有像《歷代志》一樣詳述約坦的敬虔和功績(代下二十七3~5),因為本書所要顯明的,是亞當的後裔已經全然敗壞:無論是南國還是北國,不管是努力還是不努力,人都無法在神面前維持準確的地位: 1.約坦的父親烏西雅大體上是一個敬虔的好王(3節),而約坦比父親更加敬虔(代下二十七2),但本書卻單單指出「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35節)。北國的「金牛犢」代表百姓的敬拜物件出了問題,南國的「邱壇」代表百姓的敬拜態度出了問題,這兩樣都讓南北國神的百姓陷在罪中而不自知、歷經幾百年而難以自拔。雖然許多猶大王都努力敬虔,但始終不能廢去「邱壇」,最終和拜金牛犢的北國一樣,無法擺脫被擄的命運。 2.約坦執政期間,大興土木、防備侵略(代下二十七3~4),但本書卻單單提到「約坦建立耶和華殿的上門」(35節)。因為在本書最後完成之前,不喜歡耶利米預言的祭司「就打先知耶利米,用耶和華殿裡便雅憫高門內的枷,將他枷在那裡」(耶二十2)。因此,本書的作者在「耶和華殿的上門」前觸景生情,回想起當年約坦的敬虔、再看看他子孫的敗壞,深深體會到,人無法靠自己的努力來維持敬虔。 3.亞蘭和以色列聯合攻擊猶大,實際上是亞哈斯與約坦共同執政時發生的(十六5;代下二十八5),但本書卻指出根源是在約坦:「在那些日子,耶和華才使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比加去攻擊猶大」(37節)。因為約坦雖然敬虔,但「邱壇」已經深入人心,所以「百姓還行邪僻的事」(代下二十七2),破口越来越大,最终无法逃脱神的管教。──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五37】「在那些日子,耶和華才使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比加去攻擊猶大。」 利汛和比加開始攻擊猶大,此節乃對35節的解釋,到了亞哈斯時代才發展成為全面的敵對(十六5~12),但約坦知道他父親時代耶路撒冷被侵(十四13)一事的影響,因此沒有掉以輕心。利汛(Rezin)乃亞蘭/大馬色最後一位君王,在亞述編年史及以賽亞書(七1~8,八6,九11)中均有提及此名。此名另一拚法為利遜(Rezon,王上十一23~25),有解經家認為這是一個頭銜(參:ro{ze{n,「統治者」),亞蘭不止一位王擁有此名。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約於主前七三八年記錄 Ra~hi~ia~nu 之名(Rahya{n,Razyo^n,亦即Rezo^n,以前被誤讀為 Ra~s]un~nu)於一進貢者名單中,排名於撒瑪利亞的米拿現之前377。──《丁道爾聖經註釋》 本節、十六5~12以及《代下》二十八5~21都將亞蘭王利汛和比加攻擊猶大國,說是亞哈斯作王時的事,證明約坦和亞哈斯在位的時期必有重疊,亦即父子二人有一段時期同時主政。33節說約坦作猶大王16年(主前750~735年),亞哈斯作王應為主前750~740年。約坦可能在主前735年遜位給其子亞哈斯。――《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亞蘭與北國合攻猶大的事件,見王下16:5注。――《串珠聖經注釋》 ●「利汛」:字義是「穩固」。 ◎這時候北國與南國的戰爭,已經不像一開始兩國追求統一,而是北國把南國當成一個鄰國來侵略了。 ◎當時因為約坦不願意加入亞蘭和以色列同盟去抵抗亞述,於是亞蘭和以色列就聯盟攻擊猶大。事實上同一時間非利士與以東也一起起兵攻擊猶大,正好約坦也去世,亞哈斯向亞述求援解圍。――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五38】「約坦與他列祖同睡,葬在他祖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裡。他兒子亞哈斯接續他作王。」 ●「亞哈斯」:字義是「他已掌握」。――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十五章)】 1 以色列國內弑君篡位的流血政變和列國的戰爭,使你對現今國際政治舞臺有什麽聯想?你對人類歷史有什麽體會? 2 以色列這段歷史和各君王的表現,與他們起初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時,耶和華對他們的警告(參撒上8:6~18),有什麽關係?本章37節說明神和人類歷史的關係,這對你的生活有何意義?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