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十六章拾穗 【王下十六1】「利瑪利的兒子比加十七年,猶大王約坦的兒子亞哈斯登基。」 「比加十七年」(1節)可能是亞哈斯開始與父親共同執政的時間。他可能與父親共同執政三年,在此期間遭遇亞蘭和以色列的攻擊。──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比加十七年」:大約是西元前735年。亞哈斯的年代有不少爭議,一般認為此處的時間是亞哈斯單獨作王的年代,但 16:2 登基是指他與約坦共同參政的時候,那時年齡二十歲。――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1~2】比加王第十七年乃以王獨力統治(十五27~31)之任期為準,亞哈斯的統治則約為主前七四四/三年起,當時他與亞撒利雅共同執政(十七1)。由主前七三五年起亞哈斯與約坦共同執政,於主前七三二年約坦死時開始獨力統治378。 亞哈斯乃人名,同時出現於別處,在一個刻有「亞哈斯之臣僕 Ashna」的印上379。此名為約哈斯(十三1)之簡寫,亞述人將此名 Ya~u* ~ha~zi
mat Ya~u*~da~aia 記於約主前七三二年向亞述進貢之君王名單上(由基利家至迦薩之君王名單)380。 這裡的年代頗為難解,可能可以視二十歲為他於主前七三五年開始與約坦共同執政時的年歲,如此當希西家出世時他大約為十四歲。 十六年的統治應當是由約坦死後開始計算(見十五30)。猶大君王之母的名字被省略是頗不尋常之事。不行正的事是對他的統治及他的品格之獨特評語。可能這個惡評暗指他並未做出邪惡之王會做出來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來看,評語比他差的王只有瑪拿西一位。──《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六1~4】亞哈斯作猶大王:亞哈斯並沒有像先祖一樣遵從神的律法,反而跟隨外邦人的習俗去敬拜假神。――《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六1~20】本文比較詳細地記錄了南猶大諸王中並不多見的惡君亞哈斯的事蹟。他的事蹟可從兩方面歸納:①依靠亞述:離開神的人會依靠虛無的東西。亞哈斯沒有歸向神,反而與亞述結盟(7節),試圖以此克服困境。為此先知以賽亞反對他的做法(賽7:3~25),先知耶利米則責難說,以色列百姓被擄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依靠神(耶2:14~19)。②積極拜偶像(3,10~20節):先王亞哈謝與北以色列的約蘭王交往時曾拜過他們的偶像(8:28),結果迎來了悲慘的結局(9:27,29),然而現王亞哈斯卻陷得更深(3,17,18節)。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過程中,曾經因拜了摩押巴力毗珥神,結果在一天之內24,000人丟了性命(民25:1~9)。因為神早已用律法宣佈禁止拜偶像(出20:40;利26:1)。儘管如此,亞哈斯作為神揀選之百姓的領袖,卻積極地拜偶像,結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神的懲誡(代下28:5~7)。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六2】「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不像他祖大衛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正的事,」 不像他祖大衛: 如果耶羅波安是以色列惡君的代表人物,那麼大衛則是賢君的代表人物(比較,王上15:3;15:11)。亞哈斯被評為比先王更惡劣的惡君(比較,12:2;14:3;15:3,34)等,猶大列王中得此惡評的人幾乎沒有。就因為有了他的先例,瑪拿西(21:2)和亞們(21:20)才會比猶大列王更加邪惡,偶像敬拜也更嚴重。可見領袖對群體的影響不僅會涉及當代,而且對後代也有很深的影響,因此作為領袖應當以畏懼的心去處理每一件事(耶22:1~7)。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亞哈斯得到的評價是完全負面的,如: 16:2 。他幾個先祖雖然有失敗,但還獲得有限度的稱讚 14:3 15:3 15:34 。此處也沒有紀錄亞哈斯的母親,通常沒有被提到母親是誰的王,都是作惡的王:如約蘭。――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3】「卻效法以色列諸王所行的,又照著耶和華從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所行可憎的事,使他的兒子經火,」 “經火”。亞哈斯真的把兒子獻了給摩洛。參看利未記十八章21節和以賽亞書三十章33節的腳註。――《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南國亞哈斯王行神看為惡的事,建造巴力像,並且把兒子焚燒為祭(參代下二十八3)。這種把兒女當作祭物,使之經火,獻給亞捫神摩洛,為摩西律法所嚴禁(利二十2)。――《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使他的兒子經火」:是還願給摩押的神摩洛時所獻的人祭(見利18:21; 王下23:10; 耶32:35),亦可能與拜巴力有關(參代下28:2~3; 耶19:5)。亞哈斯可能是以異教的方法向耶和華獻祭,但耶和華卻不悅納(參耶7:31; 彌6:7)。――《串珠聖經注釋》 「使他的兒子經火」(3節),指把孩子焚燒獻給偶像為祭(利十八21;代下二十八3)。──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經過烏西雅和約坦兩代好王六十多年的統治,亞哈斯不但沒有效法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十五3、34節),反而倒行逆施,「效法以色列諸王所行的」(3節),敬拜巴力(代下二十八2),甚至在猶大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兒女焚燒為祭(3節;代下二十八3)。因為人已經全然敗壞,好的榜樣很難效法,壞的榜樣卻很容易傳染,所以神說:「撒馬利亞的傷痕無法醫治,延及猶大和耶路撒冷我民的城門」(彌一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使兒子經火」: 利 18:21 王下 23:10 可能指著把小孩燒死獻給神明,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這是指讓小孩經過火,以吸收火的精華,使小孩強壯的儀式。但此處的「經火」, 代下 28:3 記載是「用火焚燒他的兒女」,很清楚的說明是「獻子女為祭」。此處的「兒子」是單數, 代下 28:3 的「兒女」是複數型態。 ◎ 代下 28:2 還記載亞哈斯「鑄造巴力的像」。此處也是聖經中第一次記載以色列人把兒女用火焚燒獻祭。 ◎此處記載亞哈斯的信仰墮落狀況嚴重,很難想像一個猶大王會突然有焚燒兒子獻祭給其他神的作為,難怪神要生氣用戰爭懲罰他。――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3 “使兒子經火”,這是……】亞哈斯敗壞到將兒女獻給外邦神為祭。這是迦南人的習俗,以色列人本應趕走迦南人並清除他們的惡俗。――《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六3~4】這是第一件猶大王效法以色列王背道的個案(參十七17),影響遠及後來的瑪拿西(二十一6,二十三10)。他甚至使他的兒子經火(AV,希伯來文),解經家視此為獻祭(NIV)或燔祭(RSV),是在面臨戰敗噩運窮途末路時的狗急跳牆之舉(三27),違背摩西律法要贖回長子的規定(利十八21;申十八10)。但獻兒童為祭一事是直到後來才有證據可證明的,在此以前鮮有如此的記錄,因此可以視此為與士師記十一31之許願同樣的解釋。那可能是一個迦南風俗,用一個火的儀式將兒童獻給摩洛或為之啟蒙(見:王上十一7),與獻兒童為祭不同,亞述也沒有獻兒童為祭之風俗381。山岡樹下的邱壇現在被用來敬拜耶和華及其他地方性神祇,各青翠樹下顯示猶大國中不道德的儀式廣為風行,正如在以色列中一樣(見:王上十四23)。──《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六4】「並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 這是形容拜迦南神只的情況(見王上14:23注)。――《串珠聖經注釋》 本節的文體和用語與耶利米書和王上14:23的記錄非常相似(利2:20;3:6)。近東地區的拜偶像者為了更加接近自己所拜的偶像,通常在山上舉行宗教儀式。而且為了引起參與者的敬畏之心,會賦予嚴肅而神秘的氣氛,選擇樹木茂盛的地方舉行儀式(申12:2)。亞哈斯不僅允許在這樣的邱壇舉行宗教儀式(王上3:2;14:23;15:14等),而且還積極獎勵這些儀式。因此到了統治末年他還封鎖了耶路撒冷聖殿(代下28:24)。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4節),指效法迦南人的風俗敬拜巴力。──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青翠樹下」:迦南人習慣在高處與大樹下敬拜巴力。 ●「獻祭燒香」:原文就是「宰殺並焚燒祭牲」。――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5】「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利瑪利的兒子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圍困亞哈斯,卻不能勝他。」 看十五29注。利汛和比加之盟,除了聯手抗亞述外,還圖消滅大衛王朝,瓜分南國土地。《歷代志》作者且認為是神對猶大國犯罪的刑罰(代下二十八5)。――《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亞哈斯在與父親約坦共同執政的時候就開始了犯罪(5節;十五37;代下二十八5)。他的倒行逆施並不意外,因為南國猶大始終沒有廢去「邱壇」,父親的管教可能也不上心。人在敬拜的態度若有一點不順服,破口必然會越來越大,最終發展成亞哈斯的逆反。──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以色列王比加登基後,聯合亞蘭王利汛抵抗亞述,猶大拒絕加入這個聯盟。因此,亞蘭和以色列就聯合攻打猶大(5節),想廢掉亞哈斯,「立他比勒的兒子為王」(賽七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由於亞蘭王利汛、以色列王比加攻擊猶大的事情,分別被紀錄成約坦 15:37 與亞哈斯 16:5~9 代下 28:5~21 作王的事,顯見這兩個王作王時間是重疊的。 代下 28:5~21 把這兩王圍攻猶大,當成是神對亞哈斯犯罪的懲罰。 ◎由於聖經把亞蘭王、以色列王攻擊猶大當成是約坦與亞哈斯兩王作王重疊時間發生的事,又當成是神對亞哈斯犯罪的懲罰,那就表示亞哈斯在約坦還活著的時候就開始犯罪了,而約坦如果不是被蒙蔽,就是不在乎。――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5 以色列與亞蘭、猶大與亞述,千絲萬縷的政治關係──】以色列與亞蘭都受亞述統治,他們聯合對付猶大,想強迫這南方之國和他們共抗亞述,強化他們的西部聯盟。但是猶大王亞哈斯竟然向亞述求助(16:8~9),他們的計劃即告吹。――《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六5~6敘利亞-以法蓮之攻擊】約坦王早期所承受的壓力(十五37)現在演變為直接的攻擊,並無證據顯示這是為了要逼使亞哈斯加入反亞述聯盟。原計畫是要廢掉亞哈斯,立他比勒為王(賽七6),而非要擴展以色列境界382。結果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不能勝過約哈斯,或未能「使他開戰」(NEB),也有可能是神的幹預(MT 作「他們無法打仗」),意指亞哈斯及他的人手並未反抗,因此後來落入敘利亞手中(代下二十八5)。猶大傷亡慘重,亞哈斯僅得倖免(賽七3),接著便尋求幫助。利汛收回以拉他歸與亞蘭(MT、NIV)因為地理因素受到質疑,RSV 及 NEB 視亞蘭('rm)為以東('dm,王上九26,二十二48)之誤。然而,因為以東人後來才搬入城中(AV將此改成「敘利亞人」!),以致亞蘭人短暫的占據成為可能。──《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六5~9】關於亞哈斯與亞述的聯盟,參看以賽亞書第七章的腳註。――《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述助猶大敵亞蘭與以色列:亞蘭聯同以色列合攻猶大,大概是因為他們聯盟對抗亞述,欲拉攏猶大參加,可是猶大不肯;亞哈斯雖然力守耶路撒冷,但結果仍有不少猶太人被殺和被擄(代下28:5~8)。 最後亞哈斯向亞述求救,亞述把亞蘭滅了,替猶大解圍。――《串珠聖經注釋》 猶大不顧要構築強有力的反亞述同盟的以色列亞蘭的阻止,選擇亞述為自己的聯合者。這充分地表現出了他世俗的考慮,而正是這一想法使亞哈斯無視以賽亞先知的“要惟獨求助於耶和華”(賽7:3~9,11;8:5~8)的忠告。但是人類歷史已向我們證明了為自國的生存而投靠更強大的外來勢力的政策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同樣猶大的計謀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是行不通的。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六6】「當時亞蘭王利汛收回以拉他歸與亞蘭,將猶大人從以拉他趕出去。亞蘭人(有作“以東人”的)就來到以拉他,住在那裡,直到今日。」 猶大國失去阿卡巴灣的港口以拉他(參十四22注),是國家經濟一大損失,再添上耶城被圍,情況的危殆,可見于先知以賽亞的記述中(賽七章)。以賽亞勸亞哈斯全心倚靠神,可是此人信心不足,仍向亞述王求救。 亞哈斯自稱為“僕人”、“兒子”,顯然已將猶大國置於亞述的保護下。――《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以拉他」:見王下14:22注。這是亞哈斯的祖父亞撒利雅從以東人收回的領土,但現在亞蘭軍把猶大人趕走,以東人重占以拉他(本節末句之「亞蘭人」應根據部分古卷及古譯本作「以東人」。「亞蘭」與「以東」於原文非常接近)。――《串珠聖經注釋》 「以拉他」(6)就是「以祿」(代下二十六2),是以東南部紅海亞喀巴灣的港口,古代約旦河東南北商道的起點,靠近以旬·迦別。所羅門和約沙法都曾經在以旬·迦別製造船隊(王上九26;二十二48),這個出海口對猶大國的商業貿易非常重要。猶大可能在以東人背叛約蘭時失去了以拉他(八20~22),後來被亞撒利雅收回(十四22),現在又被亞蘭奪去。──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蘭和以色列此時都是強弩之末,卻還能上來攻打耶路撒冷,這是神對亞哈斯的管教(代下二十八5)。但神不允許他們消滅大衛家(賽七7),所以借先知以賽亞勉勵亞哈斯回轉倚靠神(賽七3~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蘭人」....以拉他:許多版本都譯為「以東人」。因為以拉他以往都是以東和猶大爭奪的海港。亞蘭是北方的國家,奪取以拉他似乎比較沒有意義。不過馬索拉經文的確是作「亞蘭」,也有可能就是亞蘭人去奪取這個紅海港口。 ●「以拉他」:字義是「高聳的樹叢」,位於紅海伸向東北的海灣內的一個港口,是以色列臨紅海唯一的出海口。王上 9:26 和合本翻譯為「以祿」,事實上原文與此處相同。以拉他在約蘭時期大概被以東奪去王下 8:20~22 ,亞撒利雅年間又奪回王下 14:18~22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7】「亞哈斯差遣使者去見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說:“我是你的僕人、你的兒子。現在亞蘭王和以色列王攻擊我,求你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 「僕人」:代表順服。 「兒子」代表倚靠。――《串珠聖經注釋》 ◎亞述一份文件記載西元前734年的進貢名單中,即包括猶大王亞哈斯。――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7~9向亞述求助】亞述常藉信差傳送信件以進行談判。「我是你的僕人,你的兒子」的稱呼清楚將亞哈斯置於求情的屬國地位,顯示他信靠的是亞述,而非耶和華,此乃違反以賽亞勸告(七10~16;參:出二十三22)。猶大自此開始附屬於亞述,猶大居民在此首次被稱為猶大人或猶太人(AV)。根據亞述藩屬條約,屬國在遭受到任何宗主國敵國之攻擊時均可以得到宗主國之幫助。歷代志作者補充:當時以東及非利士人攻猶大(代下二十八20~21),並視與亞述建交為「大大不忠於耶和華」,「在猶大廣行惡事」。猶大為了這次的求助要付上極大的代價,聖殿及國庫儲備一掃而空(參十二18,十四14)才能湊足貢銀以「賄賂」(NEB,s%o]had[)亞述(見1節)。 提革拉毗列色攻取大馬色之事亦記載於他在主前七三三至七三二年之編年史中,在該處他指此城為「哈薛(Haza~ili)之家」。亞述在此時期常使用驅逐出境為手段以平靜任何敵對勢力(見十五29)。被擄至以攔的吉珥(賽二十二5~6)被視為是預言的應驗(摩一5,九7)。Gray 認為 qi^r(「城」)是尼尼微,但此說並無根據。──《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六8】「亞哈斯將耶和華殿裡和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 「禮物」:原文作「賄賂」。――《串珠聖經注釋》 將耶和華殿裡和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都……: ①“耶和華殿”的金銀是:i.諸王征服周邊國家後,作為勝利的紀念獻給神的禮物(撒下8:11,12),ii.百姓所獻的禮物(12 :4)。②王宮府庫裡的金銀可能就是百姓繳納的稅。可見亞哈斯拿獻給神的禮物和百姓繳納的稅用在了神所憎惡的事上。這種行為咎其根本就是不信神,這就足以引起神的震怒。因此今天教會和政治領袖在使用資金的時候,也要格外慎重,要把自己當成神的守望者。因為一不留神就會象亞哈斯一樣把資金用在神所憎恨的事情上。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聖殿的財物曾被猶大王約阿施送給亞蘭王(十二18),在亞瑪謝王時又被北國搶走(十四14),現在又被亞哈斯王送給亞述王。當神的百姓背棄神的時候,神的榮耀必然也會受損。──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主前738~735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東方打敗了制衡亞述最主要的敵人烏拉爾圖王國(Urartu Kingdom),西方的黎凡特諸王失去了重要盟友。因此,無論亞哈斯是否向亞述求援(8節),亞述都準備發動第二次西征,以征服大馬士革、完全控制地中海東岸的黎凡特地區。現在,「亞哈斯將耶和華殿裡和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8節),只是增加了仇敵的力量,亞述王「卻沒有幫助他,反倒欺淩他」(代下二十八20)。──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主前733~732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發動第二次西征。他採取迂回戰術,首先南下佔領了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諸城,征服了大馬士革的盟友迦薩和阿拉伯、以東、摩押等小國。這時北國的何細亞殺死比加篡位,然後向亞述投降,以色列北部和東部被亞述吞併為行省、百姓被擄(十五29)。亞述解決了大馬士革所有的潛在盟友之後,就圍攻大馬士革一年,「將城攻取,殺了利汛,把居民擄到吉珥」(9節),應驗了先知以賽亞和阿摩司的預言(賽七16;摩一3~5)。──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在亞述帝國的壓力面前,南北兩國都不肯回轉尋求神,而是倚靠勢力、彼此爭鬥,結果兩敗俱傷(8節;十五29)。他們經過了這些慘痛的教訓,才能摒棄前嫌,一起禱告「神啊,求禰使我們回轉」(詩八十3、7、19);又求神「從天上垂看,眷顧這葡萄樹」(詩八十14),恢復合一的見證。神也常常允許教會的肢體之間彼此相爭、同受虧損,那時,我們才能認識自己的全然敗壞,痛定思痛,學會「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 賽 7:1~8:18 紀錄這個時期耶路撒冷瀰漫的氣氛。 【王下十六9】「亞述王應允了他,就上去攻打大馬色,將城攻取,殺了利汛,把居民擄到吉珥。」 亞述王在主前733年進攻大馬色,圍城二年,終於攻陷,利汛被殺,應驗了先知以賽亞和阿摩司的預言(賽七16;摩一3~5)。大馬色的居民被擄往的吉珥,地點不詳。有的學者說“吉珥”是一個普通名詞,義為“城市”,指的是亞述首都尼尼微。 亞述王然後進攻北國,將流便、迦得和瑪拿西支派的人擄往米所波大米,為以色列民的第一次被擄(十五29)。利汛既死,亞蘭國亡,亞述已成近東霸權。――《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 16:9 雖然記載亞述王應允亞哈斯,但事實上亞述王並沒有立刻去解危,反倒是繼續南下攻打了亞實基倫和迦薩,一直攻打到埃及河才回頭攻擊大馬色。所以 代下 28:20 說亞述王「卻沒有幫助他,反倒欺凌他」。不過亞述王這次攻擊大馬色就消滅了利汛,將亞蘭變成亞述的一個省。 ●「吉珥」:字義是「牆」。應驗了 摩 1:5 的預言。――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10】「亞哈斯王上大馬色去迎接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在大馬色看見一座壇,就照壇的規模樣式作法畫了圖樣,送到祭司烏利亞那裡。」 亞哈斯去大馬色大概是以附庸國王身分,向攻取了這座亞蘭京城的亞述王道賀,並謝他的幫助。聖經沒有說明這個壇的圖樣的來源,一般相信是仿亞述王築的壇而造。在耶城造新壇等於以亞述之神代替耶和華神。但《代下》二十八23為亞哈斯造壇的事作了解釋。新近的考證,認為新壇所仿的樣式為大馬色臨門神的壇,因亞述人的壇不用於獻燔祭,故《歷代志》所記正確。不問此壇來源為何,亞哈斯已將外邦的壇建在聖殿中,代替銅壇作獻祭之用,並且仿亞述人的方法,把原來的銅壇當作用祭牲的內臟尋求神諭的地方(15節)。“銅壇”為聖殿原有的祭壇(王上八64)。――《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大馬色」:是亞蘭的首都,此時已落在亞述王手中。――《串珠聖經注釋》 主前732年,亞述攻陷大馬士革,猶大王亞哈斯以藩屬的身份「上大馬士革去迎接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10節),表示臣服。──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規模樣式作法畫了圖樣」:原文是「把壇的模樣和它的樣式,它所有的細節」。 ●「烏利亞」: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應該是當時的大祭司。這也顯示當時連祭司們也不敢反抗王權,之前亞撒利雅王要自己燒香時,祭司還反抗王權,幾代後連祭司都不顧信仰與儀式了。 ◎ 16:10 所記載的事情發生在西元前732年以後,亞述大軍已經擊敗亞蘭人,猶大王亞哈斯以藩屬的身份出席表示臣服,並參加亞述王的慶功宴。 ◎亞述帝國並沒有強迫其屬國敬拜亞述神的習慣,因此這應該是亞哈斯自己為了藝術或其他理由而將該壇引進回猶大國。代下 28:23 記載亞哈斯是因為亞蘭國曾經打敗猶大國,他就要去敬拜亞蘭的神,但是他一點都沒想到目前亞蘭根本就被亞述所滅了。難怪很多學者原本都以為亞哈斯是引進亞述神,因為沒想到亞哈斯這麼愚昧。――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10 大馬色的壇】亞哈斯仿造大馬色祭壇的理由似乎不是出乎亞述的壓力,而是由於這壇給他的印象。按照現有的史料,當時亞述並沒有強逼藩屬崇拜其主神亞述的習慣。因此本段似乎應當視作藝術創作,而非混合宗教的問題。至今未有任何考古或文獻資料描繪這壇有何特色。──《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六10~11】亞哈斯在大馬色看見一座異教的祭壇,就吩咐大祭司複製一個,放在耶路撒冷作敬拜之用;當時他可能正在向提革拉毗列色進貢。――《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十六10~18】亞哈斯臣服亞述:亞哈斯為了得到亞述王的幫助,除了進貢一大批金銀 (8) 之外,還得臣服亞述,包括承認及敬拜亞述的神只,並廢棄聖殿內部分的器皿和設備。――《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六10~20】本文詳細記錄了亞哈斯前往亞蘭的首都大馬色,從那裡引進當地的偶像,並走向罪惡之深淵的過程:①他叫人仿照大馬色的壇,在耶路撒冷聖殿內建築一座壇(10,11節)。當時亞蘭已被亞述所滅,然而亞哈斯卻做出了為亞蘭的神建造祭壇的愚蠢的舉動。亞蘭人的神並沒有從亞述的侵略中保護他們,而亞哈斯卻引入他們的神作守護神,其信仰狀態暫且不談,從常理來講也不能不說是愚蠢到了極點。②他在那裡獻祭(12節)。在神的殿裡進行神所憎恨的偶像敬拜,這就意味著神的審判已臨近(太24:15)。③他還把聖殿內的擺設任意調換位置(14~18節)。耶路撒冷聖殿是照神指示的樣式建築的(出29:40;26:30;利1~7章;代上28:19等)。亞哈斯卻為自己引進的偶像而任意調換了聖殿的器皿。這是完全否認神,積極行惡的行為。可見被罪惡蒙蔽眼睛的人,良心已麻木不仁,在罪惡的深淵越陷越深。這是在震怒的日子,即在神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為自己積蓄忿怒的行為(申29:19~21;羅2:5)。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六11】「祭司烏利亞照著亞哈斯王從大馬色送來的圖樣,在亞哈斯王沒有從大馬色回來之先,建築一座壇。」 亞哈斯不肯承認自己的失敗是悖逆神的結果,反而認為是自己的神不如別人的神,所以「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代下二十八23),越被管教、越發頑梗。亞述帝國並不強迫藩屬國敬拜某個神明,亞哈斯卻主動將在大馬士革的亞蘭神壇引進猶大,愚昧地要去敬拜「亞蘭王的神」(代下二十八23)。他只記得亞蘭人打敗了猶大(6節),卻忘了「亞蘭王的神」也沒有保護亞蘭被亞述所滅。──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烏西雅時代的「祭司亞撒利雅率領耶和華勇敢的祭司八十人」(代下二十六17),阻擋王進入聖殿燒香。而亞哈斯時代的「祭司烏利亞」(16節)雖然是「誠實的見證人」(賽八2),但卻不敢指出亞哈斯王違背律法,順從地為偶像築壇獻祭(11、16節)。神宣告:「倘若守望的人見刀劍臨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劍來殺了他們中間的一個人,他雖然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守望的人討他喪命的罪」(結三十三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 代下 28:23 記載這個壇是仿造亞蘭的臨門神壇,而非亞述的神壇。――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12】「王從大馬色回來看見壇,就近前來,在壇上獻祭,」 ●「就近前來,在壇上獻祭」:原文是「就靠近到壇旁,上去到壇上面」或「就靠近到壇旁,在壇上獻祭」。「獻祭」在猶大國內,一向不是君王可以執行的任務。――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13】「燒燔祭、素祭,澆奠祭,將平安祭牲的血灑在壇上,」 【王下十六14】「又將耶和華面前的銅壇,從耶和華殿和新壇的中間搬到新壇的北邊。」 哈亞斯把獻燔祭用的“銅壇”挪開,讓位給新的異教祭壇。――《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哈斯以新造的壇代替銅壇,在其上獻祭。銅壇本來放在聖殿的前面,亞哈斯將它移到新壇的北面。――《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六14 重新排列祭壇】銅壇本來是放在聖殿的正東面,即殿門前面。亞哈斯的新壇原本是在殿院入口和銅壇之間。如今銅壇既被遷離東西軸心,安放在新壇以北的側位,焦點便轉移到新壇之上。換言之新壇實際上是取代了銅壇的地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六15】「亞哈斯王吩咐祭司烏利亞說:“早晨的燔祭、晚上的素祭、王的燔祭素祭、國內眾民的燔祭素祭奠祭,都要燒在大壇上;燔祭牲和平安祭牲的血也要灑在這壇上;只是銅壇我要用以求問耶和華。”」 「銅壇」乃是為求問(RSV)而設,這裡並未帶有貶低的評語。希伯來文 baqqe{r 意為「檢驗瑕疵」,猶太傳統中將此經文解釋為對獻祭動物進行檢驗。然而,檢驗動物的內臟以求問吉凶乃申命記十八10~12所咒詛的惡行。有解經家視此祭壇為供王私人所用(「至於銅壇我想要如此」,JB)。──《丁道爾聖經註釋》 “我要用以求問”。王要在那裏接受神諭。――《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求問」:可能是模仿當時外邦人的占卜(參結21:21)。――《串珠聖經注釋》 亞哈斯「求問耶和華」(15節)的「求問בָּקַר」,原文是「尋找、尋求」。《列王紀》中都用另一個字來描述「求問 דָּרַשׁ」神(三11),唯有這裡換成這個字,表明亞哈斯並不是真心「求問耶和華」,實際上只是敬拜偶像。──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用來獻祭的「銅壇」(14節)本來放在聖殿門口的正東面,現在被「搬到新壇的北邊」(14節),意味著「新壇」取代了「銅壇」的地位。從此,亞哈謝一面用新壇「祭祀攻擊他的大馬士革之神」(代下二十八23),一面用銅壇來「求問耶和華」(15節);一面用外邦的偶像來代替神,一面裝作沒有離棄神,甚至還很會說屬靈的話:「我不試探耶和華」(賽七12)、還要「求問耶和華」。神的百姓敬拜偶像是悖逆,偽裝成屬靈是更深的悖逆。──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有些人也不肯檢討個人、家庭或教會的失敗的屬靈根源,反而認為是因為沒有好的方法、資源,所以「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代下二十八23),把許多世界的方法、理論換上屬靈的包裝,引進教會、代替聖經。他們所做的,實際上也是一面用「新壇」敬拜世界之神,一面用「銅壇」賄賂真神,實際上是用「新壇」取代了「銅壇」的地位,在兩個壇前都是拜偶像的心思。因為「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壹二15)。──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求問」耶和華:此字是SH 1239,原文有「尋找」、「尋求」的意思,聖經中很少用此字來描述「求問」神,大部分是用SH 1875。有不少學者注意到這個字是異教透過檢驗祭牲的內臟來尋求神明旨意的用字。所以懷疑銅壇被用來進行這種異教儀式,或至少亞哈斯非常熟悉這種異教儀式用詞。――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15 功用分配】新壇上所執行的都是以色列獨有的儀式,在祭儀上並無創新之處,也沒有在以色列慣例中攙合異邦儀式。新壇照單全收了祭禮系統規定在銅壇執行的全部儀式。惟一一項在銅壇執行的功用,在以色列的儀式文學中卻沒有出現過。所用的動詞(和合本:「求問」)是或檢驗或審查的意思,可能表示檢驗獻祭祭牲的內臟是否提供兆頭。至於亞哈斯為何專把這功用留給銅壇卻理由不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六16】「祭司烏利亞就照著亞哈斯王所吩咐的行了。」 祭司烏利亞就照著亞哈斯王所吩咐的行了: 祭司烏利亞雖然是神面前的誠實的見證人(賽8:2),但他明知亞哈斯的命令違背了神的律法卻依然照辦,這是錯誤的。就象守望的人見刀劍臨到,卻不吹角(結33:6)。與此相反,施洗約翰大膽地責備了希律王的罪(可6:17),耶穌也毫不留情地責備了大祭司和法利賽人,以及律法師和文士們的罪行(太23:1~36)。所以教會的領袖不僅要積極推行宗教改革,而且也要關注政治改革,努力使社會在神的道上堅固。如果象烏利亞沉默不語,那麼神會向屬靈領袖討回在罪孽之中死去的人的血債。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六17】「亞哈斯王打掉盆座四面鑲著的心子,把盆從座上挪下來,又將銅海從馱海的銅牛上搬下來,放在鋪石地。」 亞哈斯需要珍貴金屬以補足國庫耗竭之問題,也可能是要為下年度的貢銀預作準備,因此他打掉那十個可移動之盆座(王上七27~33)的心子(「鑲板」;「邊緣」,NASB,新譯:「框架」,RSV),用石座來取代大銅「海」原來的銅座(參:王上七23~25)。這都是為要取得原本只能供作敬拜榮耀神而用的金屬。──《丁道爾聖經註釋》 亞哈斯拆下聖殿中盆座的心子、銅牛等,很可能是用來籌足向亞述王繳交的貢銀。――《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心子」:見王上7:28注。亞哈斯移動盆和銅海,可能是為了把盆座和銅牛的金屬拿去進貢亞述王。――《串珠聖經注釋》 ◎ 16:17 中所記這樣移動聖殿器具的理由不明,一般認為是要取得這些器具週邊設施的銅,以便進貢給亞述。――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17 朝貢】本節所述的是收集貢物的步驟之一。用來搬運銅海之水的盆子是安放在四面鑲版,有輪子的手推車上。在賽普勒斯出土的類似設施,按考證是所羅門時代的物件。支持銅海的銅牛(其描述可見於:代下四2~5的注釋)能夠供應大量的銅,以滿足朝貢定額之所需。銅牛是主前九世紀時亞述王亞述巴尼帕所收貢物的一部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六17~18】王把聖殿的傢俱打破(王上七23~39),為的是用那些金屬來進貢。“為安息日所蓋的廊子”。也許是一條有蓋的通道,供王在安息日前往聖殿守節之用。――《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十六18】「又因亞述王的緣故,將耶和華殿為安息日所蓋的廊子和王從外入殿的廊子挪移,圍繞耶和華的殿。」 其他建築的改變很難解釋。「結構」(NEB)「座的覆蓋/根基」(LXX;希伯來文 mu^sak)可能是指「為安息日而設立的」「有遮蓋的路」(RSV 按照傳統猶太解經;參:NIV的安息日篷)。有些解經家認為這可能是指祭司用的有蓋廊子。王專用由王宮通向建築物外面(h @ h]i^s]o^na^)的通道顯然也被改動(MT he{se{b;RSV 改為「拆除」,he{si^r)。這些變動的原因均是「因亞述王的緣故」(MT),可能「因為」(RSV)建立一個異族王的雕像的緣故。大部分的解經家視此變動是為了順服(NIV)亞述王而作,但這並不是惟一可能的解釋。──《丁道爾聖經註釋》 亞哈斯把造在王宮和聖殿之間有蓋的走廊拆除,以示對亞述王的敬意。這事有幾種解釋:一是說他從此只在外邦的壇上敬拜,把進聖殿的門封了。“安息日所蓋的廊子”指只在安息日和月朔才開的殿門,供王進殿之用。一說是他現在只是亞述王的臣僕,舊日象徵國君地位的建築物須加拆除。另一說則是緊接17節而來,他拆掉這些,是把廊子上的金銀裝飾取下,籌措給亞述王的貢銀。以第三說較可信。――《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為安息日所蓋的廊子」:原文作「安息日的蓬蓋」,可能安放於王在安息日進入聖殿通道(參結46:1~2);希臘文譯本則作「寶座的基台」。亞哈斯連自己進出聖殿的私人通道也要遷移,他受亞述王的支配由此可見一斑。――《串珠聖經注釋》 本節提到了兩種“廊子”:①耶和華為安息日所蓋的廊子: 這裡的廊子的希伯來語意思是指“被覆蓋的路”,即“鋪平的道路”,這可能是君王來聖殿時停留的場所。②王從外入殿的廊子: 這是所羅門所建的(王上10:5),可能是“王入聖殿時必經的樓梯”。這裡的廊子的希伯來語意思為“入口”。亞哈斯因亞述的緣故,把這兩個廊子從耶和華的殿移到了其他地方,亞哈斯之所以這麼做可能是為了表示對亞述王的忠誠。但神反而宣佈將通過亞述懲罰猶大(賽8:7)。所以我們應當領悟到,無論其勢力有多強大,都不應該依靠世俗的人,而應該遵行神的旨意,這才是贏得生命的路。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亞哈斯的這些破壞行為,可能是要用銅盆、銅牛和廊子上的金銀裝飾向亞述王進貢。盆座和銅海沒有被破壞,後來被尼布甲尼撒擄走(二十五13、1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 16:18 所記載的改變,也是理由不明。一般認為這可能是亞哈斯關閉猶大王入聖殿的特權路徑,藉以承認亞述王才是真正的猶大統治者。――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六19】「 亞哈斯其餘所行的事,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亞哈斯其中一件“所行的事”就是把聖殿關閉(代下二八24)。――《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十六20】「亞哈斯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裡。他兒子希西家接續他作王。」 亞哈斯還在宮殿的屋頂上築了一座壇(二十三12),用來崇拜天上的星體。他還毀壞聖殿中的器皿,將聖殿關閉並終止了其中的服事(代下二十八24)。亞哈斯如此作惡多端,神卻容忍他壽終正寢,因為神要使用「他兒子希西家接續他作王」(20節),成就大衛之約(撒下七1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都是神的百姓。在耶羅波安二世和烏西雅王執政的期間,神賜給南北兩國安全的國際環境,但四十多年的繁榮穩定並沒有帶來任何屬靈的改善,反而使百姓越來越安于自己的屬靈現狀。現在,神興起亞述作為試驗和管教的工具(賽十5),結果北國聯合亞蘭(5節)、南國賄賂亞述(7節);無論是拜金牛犢的北國、還是有聖殿的南國,無論是北國的軍閥、還是南國的大衛子孫,都忙著尋找各種靠山,卻沒有一國肯回轉倚靠神。──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神也不會只給我們賜下世界和平、幸福健康,讓我們滿足于虛假的平安和屬靈。凡是屬主的人,神一定會興起環境來修剪我們,讓我們在難處面前,看清自己是尋找世界、還是尋找神,是倚靠肉體、還是倚靠聖靈,是以人為中心、還是以神為中心。然後,正如主耶穌所說的:「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希西家」: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即便亞哈斯是作惡多端的王,神還是容讓他壽終正寢。有時候人會覺得應該有「現世報」,但神常常是以「憐憫」的態度看這件事。如果要讓亞哈斯橫死,恐怕也要賠上一大堆無辜的百姓。――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十六章)】 1 亞哈斯面對亞蘭和以色列王的圍攻,向亞述求救,甚至採用亞述的宗教儀式,是否情有可原?參代下28:22~25;
賽7:1~9; 8:6~8。 2 亞哈斯為討好亞述王,將聖殿和敬拜生活大事修改。今天教會的敬拜儀式,有那一些可按需要而修改?那些是絕不能改變的?你有否為了某些原因而輕視對神的敬拜,甚至對神不忠?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