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下第十八章拾穗

 

【王下十八1「以色列王以拉的兒子何細亞第三年,猶大王亞哈斯的兒子希西家登基。」

         “希西家”是猶大的一位賢君,實行反亞述的政策,引來西拿基立攻打猶大,結果導致希西家向亞述進貢,其後亞述軍隊離奇地被打敗(一八~二○;代下二九~三二;賽三六~三九)――《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希西家是猶大國的好王。北國以色列正為亞述吞併,但希西家毫不畏懾,反力圖自強,在靈性和政治上領導猶大國踏上復興之路。

聖經用相當多的篇幅記載他與亞述王西拿基立(此人接續在戰陣中死去的父親撒珥根二世為王,時在主前705)的接觸和晚年的政績。這些記載分別見十八13~21;《代下》三十二1~33;《以賽亞書》三十六1~三十九8,具見這位“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十八5~6)的君王在聖經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希西家統治猶大國二十九年的政績如下:1,掙脫亞述的轄制,不再進貢(7)2,廢去邱壇、柱像、木偶,連摩西在曠野所造的銅蛇也予摧毀;3,征服非利士人,恢復在亞哈斯王時為非利士人佔有的高原和南方的城邑(看代下二十八18)4,建造府庫、倉房、城邑,收藏金銀、五穀,為國家積財(代下三十二27~29)5,塞基訓河上源、引水入大衛城,以確保城中食水供應(二十20;代下三十二30)29年包括希西家作王19(715~697)及與子瑪拿西秉政10(697~686)。之,與父亞哈斯同治14(729~715)。參二十1;二十一1注。――《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何細亞第三年」:是主前七二九年,當時希西家的父親亞哈斯還在位,希西家與他一同執政。――《串珠聖經注釋》

         「何細亞第三年」大約是主前728年,對應於中國的春秋初期(770年—前476)。此時希西家的父親亞哈斯只有三十六歲(十六2),希西家可能只有十二歲,所以由父親攝政十三年。主前715年,希西家二十五歲時才獨立執政。──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希西家」(1)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希西家登基之前,他的父親倒行逆施(十六2~4),甚至「用火焚燒他的兒女」(代下二十八3);北國經歷第一次被擄(十五29),南北兩國都淪為亞述的藩屬國。這些都讓希西家觸目驚心、痛定思痛,促使他立志回轉向神、復興猶大。──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以拉」:字義是「橡樹」。

         ●「何細亞」:字義是「拯救」,與「何西阿」相同。

         ●「何細亞第三年」:一般認為是西元前728年左右,此時希西家開始與其父親共同執政。

         ●「希西家」: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1~3何細亞第三年亦即主前七二九/八年,希西家於此年開始與亞哈斯共同執政,並於主前七一六/五年開始獨力統治。將此節與第13節對照,他獨力統治(主前716/5~687/6)的第十四年(主前701)乃是由西拿基立的年譜中可以證實的年份。希西家登基時乃二十五歲。他母親名叫亞比(MT),乃亞比雅(代下二十九1)之簡寫。他行……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之好評與亞撒(王上十五11)、約沙法(王上二十二43)及約西亞(王下二十二2)的生平評語一樣。他的幕後功臣是鼓勵他將亞哈斯所關閉的聖殿重開(代下二十八24,二十九3),並潔淨耶路撒冷之敬拜(代下三十14)的以賽亞。上述作為被稱為是善行(參:代下十九3),先知彌迦對他的影響(耶二十六18~19)亦為人所稱道。──《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八1~8希西家作猶大王:希西家盡心遵行耶和華的律法,並從事宗教的改革。猶大王中只有他和約西亞(見代下343)把邱壇廢除。 他專心倚靠神,力抗亞述,在先知以賽亞的扶助下(見賽36~37)安然渡過亡國的危機   使猶大不像以色列一樣被亞述擄去。(參考:考古發現與希西家任內亞述的入侵)――《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八1~21本文與代下291~3233並行,記錄了從亞哈斯手中接管削弱的猶大的希西家,以信統治國家的事蹟。他的事蹟中最突出的就是改革運動。①政治改革(1878):北以色列投靠了亞述,卻反被亞述所滅(174~6)。希西家則採取反亞述政策,走向政治上的獨立自主。在國力薄弱的情況下,敢與強國對立,是因為他相信先知以賽亞的話(301~7311~3),表現出他堅定的信仰。希西家並沒有畏懼武力,而完全敬畏和依靠神(1028)。②宗教改革(184):與先王推行的局部改革不同,希西家的改革是全面徹底的改革(代下293~312)。因此作者說“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185)。可見希西家以信仰勝過了危機。信徒也應當如此,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難,只要以信心去面對,神就會賦予力量,使我們戰勝所有的困難(4031;林後129;弗316)。歷代志和本書對希西家事蹟記述的角度有所不同。歷代志對希西家推行的宗教改革和修繕聖殿及守逾越節等事蹟記述得非常詳細,對西拿基立的侵略則作了簡單的記述(代下329~19)。本書則相反,另外本書還記錄了希西家患病一事。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八1~30本章直到結束記錄了北以色列被亞述滅亡之後,南猶大140年的艱難歷程。南猶大的滅亡讓我們重新思考神的應許“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撒下713)。猶大的滅亡原因與以色列相同,也是因為統治者行惡和拜偶像。北以色列滅亡之後,治理南猶大的有8位君王,但其中推行宗教改革的只有希西家和約西亞兩人。希西家的兒子瑪拿西犯罪尤其嚴重(213~611),是猶大滅亡的決定性原因(2434)。猶大滅亡後,部分人被擄到巴比倫,另一部分人則逃到了埃及。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很大。①巴比倫,即迦勒底,是拜偶像之地,以色列的祖先亞伯拉罕是按著神的旨意離開了那裡(1113121),現今以色列百姓卻因背離神,拜偶像而被擄到了不得返回之地。②埃及曾是以色列人為奴之地。信徒中也有人,開始信主,活在神的恩中,後來又重新回到犯罪之路。使徒保羅責備這些人“情願再給他作奴僕”(49)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八2「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親名叫亞比,是撒迦利雅的女兒。」

         ●「亞比」:字義是「我父」。 代下 291 說希西家王的母親叫「亞比雅」字義是「耶和華是父親」,「亞比」應該是簡稱。

         ●「撒迦利雅」:字義是「耶和華記念」。――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3「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

         在猶大的王中得此好評的只有希西家、亞撒(王上1511)和約西亞(222)。從希西家父親亞哈斯王和先知以賽亞接觸頻繁的事實可推斷(73~16),希西家自幼受以賽亞的影響很大,也正是這一點把他造就成為傑出的依靠神的君王。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3),是對神百姓君王的最高評價,在猶大諸王中,只有希西家和約西亞得到了這一好評(二十二2)。──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希西家最初的改革行動之一就是重開被亞哈斯封鎖的聖殿門 代下 293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4「他廢去邱壇,毀壞柱像,砍下木偶,打碎摩西所造的銅蛇,因為到那時以色列人仍向銅蛇燒香。希西家叫銅蛇為銅塊(或作“人稱銅蛇為銅像”)。」

有關邱壇,請見:增註,列王紀上三2;有關柱像,請見:列王紀上十四23;有關木偶,請見:列王紀上十四15。「銅塊」(希伯來文為 Nehushtan,源自na{h]a{s%,「蛇」,及 n#h]o{s%et[「銅塊」),乃受人敬畏的一條銅蛇標誌,代表在摩西時代有信心者得生命一事(民二十一4~9),而非撒督在耶路撒冷所取得的耶布斯人之象徵。這種蛇的標誌似乎越來越受人敬畏(例:如在夏瑣所發現的一個象徵。IBDp.1421)。因此,希西家將錯誤的敬拜目標打成粉碎。──《丁道爾聖經註釋》

         “銅蛇”。七百年前作為醫治途徑的銅蛇(民二一89),當時已經成為百姓膜拜的偶像。“銅塊”的稱謂輕蔑地暴露那紀念物的本相。毀滅它是惟一明智的行動。參看羅馬書十三章14節。――《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銅蛇」:參串7。以色列人拜它,可能是因為蛇經常出現於迦南的神話中,甚至象徵女神。

          「銅塊」:原文作「尼護施坦」(參王下248),此字根可以譯作「銅」或「蛇」。――《串珠聖經注釋》

         廢去邱壇: 希西家之前所有實施過善政的王都沒有廢去過邱壇(123134154)。希西家則果斷拆除了邱壇,這是因為他信神。信徒也應當有這樣的信仰,果敢地糾正長年遺留下來的惡習。這便是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作到的信仰歸正<154,關於邱壇>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邱壇」(4)原文是「高地、高處」,指在山崗上的露天祭壇,本來是迦南人敬拜偶像的地方,所以被律法所禁止(民三十三52;申十二13~14)。但以色列人進迦南之後,百姓在律法上越來越不嚴謹,開始效法迦南人在邱壇獻祭,漸漸成為以色列的一個傳統(王上三2),以致歷代君王都不覺邱壇是個問題。希西家是第一個廢去邱壇的猶大王。──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柱像」(4)指代表迦南男神巴力的石柱。「木偶」(4)指代表迦南女神亞舍拉的木柱或樹木(申十六21),通常立于巴力祭壇旁邊(士六25)。──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希西家叫銅蛇為銅塊」(4),原文是「他稱它作『尼忽士但』」。膜拜摩西在曠野所造的「銅蛇」(民二十一9),此時已經成為猶大的民間習俗,並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妥,但「銅蛇」所代表的屬靈意義已經完全走樣。「尼忽士但」的意思是「黃銅之物」,可能是神明的名稱。百姓稱呼銅蛇為「尼忽士但」,敬拜屬靈的器皿,卻偏離了神自己,所以希西家必須打碎「銅蛇」。不只是屬世的人有屬世的偶像,屬靈的人也會有「屬靈的偶像」。許多看上去很有屬靈意義的人、事、物,如果與神的地位不相配,或者代替了神的地位,就會成為信徒心中的偶像。今天,信徒很容易用自己所偏愛的某種愛心、事奉或宣教理念來代替全備的真理,這也是我們應當打碎的「銅蛇」。──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邱壇」:原文是「高地」、「作為敬拜之處的高地」。這是迦南地很流行的敬拜方式,原本用來敬拜巴力,後來也用來敬拜神。但因為與巴力敬拜方式相近,所以邱壇也很容易轉為敬拜巴力。

         ●「柱像」:原來是迦南人祭壇旁的柱子,代表男性性器官。

         ●「木偶」:迦南人立木柱於祭壇旁,象徵巴力神之妻「亞舍拉」。

         ●「銅蛇」:   214~9 記載這是摩西所作。

         ●「燒香」:「獻祭」、「燒香」、「燒祭物」、「使祭物冒煙」。

         ●「希西家叫銅蛇為銅塊」:原文是「他稱它作『尼忽士但』」。「尼忽士但」意義是「黃銅之物」,應該是一種神明的名稱。此處應該是百姓稱呼這個銅蛇為「尼忽士但」,當作一個神明來敬拜。

         ◎摩西建造銅蛇,目標當然不是讓人敬拜,此時敬拜的銅蛇,很可能也不是摩西所造的那一條。應該是後來百姓把銅蛇和迦南的信仰混合,就拜起來了。――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4 銅蛇和銅塊】和合本之「銅塊」新國際本聖經按照原文音譯作「內胡什坦」(Nehushtan)。這字沒有在經外出現,大概是希伯來語青銅(neh]oshet)和蛇(nah]ash)的複合字。紫銅或青銅製造的蛇像在古代近東無數遺址出土,這些顯然是祭儀中使用的偶像,通常都是握在神祇手中。主前第二千年紀末葉至第一千年紀,這種蛇像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尤其普及。內胡什坦大概是個專司醫治的神祇(特別是醫治蛇咬),並且可能被視為耶和華與以色列民之間的中保(見:民二十一8~9的注釋)。一個著名的銅碗在尼尼微出土,上面不但刻有希伯來人名,更有一條掛在某種竿子上的有翼之蛇。──《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八5「希西家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

希西家的個性是倚靠耶和華神(5)、專靠祂並跟隨祂(6),以致耶和華與他同在(7),賜他勝利(8)。就此而言他是自大衛以後無出其右的君王,與後來的約西亞一樣遵守摩西律法(二十三25)。──《丁道爾聖經註釋》

         「希西家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3),與當時整個時代的趨勢截然相反,在國內外都面臨許多壓力。但「希西家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神」(5),他的回轉最徹底、最付代價,「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5)。在猶大諸王中,聖經對希西家的記錄最多(王下十八~二十章,代下二十九~三十二章;賽三十六~三十九章)。──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一個「及」他:「像」、「如」。――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5  “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指的是甚麼?】“沒有一個及他的……”希西家和他的父親亞哈斯有天淵之別,他緊緊跟從神,比猶大或以色列所有的君王都忠心。這句話指國家分裂後的諸王,不包括大衛。――《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八5~6 185~6 對希西家的評價超過猶大列王,雖然他也不是沒有失敗,但能獲得聖經作者這樣的評價,也是相當不容易了。――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6「因為他專靠耶和華,總不離開,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

         「專靠」:原文有「緊貼」之意,包括對神的效忠及愛慕。――《串珠聖經注釋》

         專靠耶和華,總不離開: 希西家自始至終保持了對耶和華的熱心,因此神使他亨通(8)。堅守起初的信並不容易。尤其在猶大和以色列列王紛紛墮入偶像敬拜之罪的情況下,能作到這一點可謂是鶴立雞群。因此信徒如果不與基督融為一體,就不能夠在世俗生活中堅守自己的信仰。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專靠耶和華」(6)原文是「緊緊跟隨耶和華」。許多王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後來都晚節不保,比如約阿施、亞瑪謝、烏西雅。但希西家雖然也有軟弱(二十12~19),卻始終「專靠耶和華,總不離開,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專靠」:原文是「緊緊跟隨」。――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7「耶和華與他同在,他無論往何處去,盡都亨通。他背叛、不肯侍奉亞述王。」

         結果之一便是神因他所彰顯的信心及勤奮地工作,以致雖然他面對困難,神卻使他凡事俱都亨通(AV作「興盛」)。──《丁道爾聖經註釋》

         “背叛”,發生在主前705年西拿基立取代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作亞述王之後不久。這事引致亞述的入侵,記載於第十八章13節至十九章36節。――《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猶大處於列強夾縫之中。埃及與亞述兩國都想控制猶大與以色列,因為他們位於古代近東貿易的主要通道上。能控制猶大的國家,就佔有了軍事和經濟上的優勢。希西家作王的時候,亞述控制了猶大。他的父親亞哈斯臣服於這強大帝國,希西家卻照神的旨意英勇地對抗亞述。他信靠神的能力,不靠自己的力量。從人的眼光看來,他這樣行雖然充滿障礙危險,但他卻甘願順服神的命令。――《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哈斯曾經向亞述稱臣進貢(十六7~8),但希西家卻倚靠神,「不肯事奉亞述王」(7),拒絕向亞述納貢。──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哈斯王時,非利士人「侵佔高原和猶大南方的城邑」(代下二十八18)。主前733~732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在位)發動第二次西征,佔領了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諸城。主前705年,亞述王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主前722705年在位)戰死,希西家可能趁機「攻擊非利士人」(8),強迫非利士人一起反抗亞述。以革倫王柏地(Padi)不願背叛亞述,甚至被自己的臣民押解到耶路撒冷囚禁。──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亨通」:「順利」、「興盛」、「成功」。――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8「希西家攻擊非利士人,直到迦薩並迦薩的四境,從瞭望樓到堅固城。」

擊退非利士人收復亞哈斯所喪失的疆土(代下二十八18~19)。亞哈斯淪為亞述的藩屬,希西家卻尋求獨立。他廢去以革倫的 Padi,與亞實基倫的 Sidga 聯盟,亞述年譜視此為反亞述的行動。迦薩則一直忠於亞述。──《丁道爾聖經註釋》

         當時非利士地有親亞述的勢力,希西家攻打非利士人,俘獲了以革倫的首領。

          「瞭望樓」:見王下179注。――《串珠聖經注釋》

         「從瞭望樓到堅固城」(8),意思是「全境」。──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主前727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去世,北國何細阿王趁機背叛亞述、投靠埃及(十七4),結果卻被亞述王囚禁(十七4)。主前722年,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主前727~722年在位)攻陷北國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同年繼位的撒珥根二世把以色列人擄到北方的亞述和東方的瑪代。──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迦薩」:字義是「強壯」。非利士人五大都市之一, 位於巴勒斯坦的極西南邊,靠近地中海。

         ●「瞭望樓」:「塔」、「高台」。

         ●「堅固城」:「要塞城」、「堡壘城」。

         ●「從瞭望樓到堅固城」: 179 出現類似的用詞,意思應該就是「全境各地」。

         ◎聖經記載亞哈斯王時,非利士人佔據猶大高原和南方的城邑 代下 2818 ,到了希西家時代反倒可以征服非利士人。

         ◎非利士的海港自從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時(西元前745~727),就已經被亞述掌握。希西家大概於西元前705年,趁著亞述王撒珥根二世戰死,就向此地區進軍,公然反叛亞述。當時希西家已經是巴勒斯坦地區背叛亞述的領袖,以革倫王柏地不願意背叛亞述,甚至被自己的臣民押解到耶路撒冷囚禁。 188 記載希西家用武力強迫非利士人一起反叛亞述。――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8 擊敗非利士】非利士的海港自從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年間(主前745~727),已經被亞述所控制。希西家很可能是在亞述王撒珥根二世戰死沙場之後,於主前七○五年向這地區發動侵略。希西家大概是乘亞述虛弱,聯合本區的反亞述邦國公然反叛這個龐然大國。他發動攻勢的用意是逼使亞述放鬆對通往埃及商道的控制。但繼承撒珥根王位的西拿基立,卻成功地在非利士扶立了親亞述的政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八9「希西家王第四年,就是以色列王以拉的兒子何細亞第七年,亞述王撒縵以色上來圍困撒瑪利亞。」

         強烈對比的:在希西家治下,猶大被重新引導到神面前,但同時以色列在何細亞的統治下,卻被擄到亞述去。――《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十八9~11撒瑪利亞亡國記錄乃十七章3~6節的重複(見:上)。亞述人攻取了城(10節,希伯來文:「他們攻取」)可能是指撒珥根二世及撒縵以色五世在此事件中的角色,見:十七章3~6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參十七36注。――《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王下十八9~12亞述亡以色列:主前七二二年亞述攻陷以色列首都撒瑪利亞,把以色列人擄去亞述地。――《串珠聖經注釋》

         本文記錄了北以色列宗教的腐敗(12)和隨之而來的滅亡,與希西家虔誠的信仰生活和神給他的祝福成鮮明的對比。這一部分內容與1756相同,只不過從猶大的角度作了記述。這可能是作者要將希西家時期的南猶大國的繁榮與北國的滅亡作對比。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9~12節重述以色列被擄的歷史(十七5~8),是要讀者思想,強盛的以色列尚且被擄到亞述,弱小的猶大若反抗亞述,豈不是以卵擊石嗎?──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189~12這一段,簡要重複了 王下 17 的紀錄,除了將亞哈斯的年號改為希西家王之外,其餘大致上與前一章一致。多這一段,目標應該是要紀錄希西家王年間的大事,也是要鋪陳後一段亞述對猶大的威脅。以色列已經被亞述所滅,猶大還能怎樣?――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10「過了三年就攻取了城。希西家第六年,以色列王何細亞第九年,撒瑪利亞被攻取了。」

 

【王下十八11「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

         「哈臘」與「歌散」:見王下176注。――《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八11 北國百姓被遷往之處】撒瑪利亞人被遷往的地方不能完全確定。哈臘是尼尼微東北一個城市和省分的名字。撒珥根在此使用戰俘作為勞工建都,這些戰俘可能包括以色列人。哈博河是幼發拉底河在敘利亞東部的一條主要支流(即哈布林河),當地有龐大的亞蘭人口。歌散(哈拉夫遺址)是哈布林河源頭附近的城市,並且是亞述比特巴希安省(Bit Bahian)的首府。在歌散出土的亞述檔案中,找到了以色列的人名。亞述上幾個世紀不斷入侵,導致當地人口衰退。被遷移至此的人大概是耕種王室的田地。「瑪代人的城邑」大抵是受亞述控制的瑪代地區,位元於今伊朗西北部。撒珥根在瑪代的戰役有詳實的檔案記錄。他的碑文記載了被遷來的居民在哈哈爾城堡(Harhar)和基謝蘇(Kishessu)重新殖民的歷史。這些以色列人應當會在前線負責軍事任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八12「都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違背他的約,就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吩咐他們所當守的。」

 

【王下十八13「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

         在主前701年,西拿基立奪取了猶大的城鎮(據其年鑑記載有四十六個之多),除了耶路撒冷之外。――《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希西家十四年當為主前701年。西拿基立是亞述王撒珥根二世的兒子,統治期為主前704~681年。希西家和推羅、埃及結盟,共抗亞述(代下三十二1~8)。西拿基立於是派兵鎮壓,攻擊猶大設防的城邑,其中一城為拉吉。考古學家在尼尼微發現記有圍攻拉吉的石碑。希西家在強敵臨境無力抗拒下,同意納貢。石碑上說貢物包括寶石、大象的皮革,和希西家親生的女兒、妃嬪與樂師等,又擄去百姓廿萬人。但沒有說攻取到耶路撒冷城,只說希西家“象關在籠中的鳥”囚困在王宮中。看十九2注及《以賽亞書》三十六1~22. ――《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自本章13節至二十19的經文與《以賽亞書》36~39章的內容相似,有的完全相同。一般認為本書寫作時引用的史料,部分來自《以賽亞書》。茲將二書間相同的部分列後,括弧中為《以賽亞書》經文:1,西拿基立兵臨耶路撒冷城下,十八1317~37(三十六1~22)2,預言耶城必得拯救,十九1~13(三十七1~13)3,希西家的禱告,十九14~19(三十七14~20)4;希西家患病,二十1~11(三十八1~8)5,巴比倫來使,二十12~19(三十九1~8)。――《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十四年」:是由亞哈斯逝世希西家獨自執政時(主前七一六年)開始計算。――《串珠聖經注釋》

         「希西家王十四年」(13),可能是希西家獨立執政的第十四年,大約是主前701年,北國已經被擄21年。希西家與推羅、埃及和巴比倫結盟反抗亞述,亞述王撒珥根二世的兒子西拿基立(Sennacherib,主前705~681年在位)首先打敗了巴比倫,然後發動第三次西征,擄掠了腓尼基、非利士。亞述攻陷了亭納、以革倫和拉吉之後,就沿著梭烈穀和以拉穀進攻猶大山地,將希西家困在耶路撒冷。西拿基立的碑文(西拿基立多棱柱,The Taylor Prism and Sennacherib Prism)上宣稱擄獲了二十萬零一百五十人,攻陷了四十六所堅固城及數不清的小村鎮。──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希西家倚靠耶和華」(5),又有「耶和華與他同在,他無論往何處去盡都亨通」(7),所以敢於反抗亞述(7)。他一面盡本分周密籌畫(代下三十二2~6),一面用屬靈的話鼓勵百姓:「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因亞述王和跟隨他的大軍恐懼、驚慌;因為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大」(代下三十二7)。他所做的、所說的,可以說樣樣都很屬靈。但是,當「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13)的時候,就逼著屬靈的希西家暴露了裡面的軟弱:他竟然也會用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甚至還會用神的榮耀去換取眼前的苟且!──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一切堅固城」:照亞述帝國的紀錄,總共攻陷46個城邑。

 

【王下十八13 亞述王上來攻擊猶大!何解?】

    事情發生於西元前701年,那是西拿基立作亞述王的第四年。他的父親撒珥根二世將以色列的人民擄去(參十七3的注釋);南國猶大為免受他的攻擊,就每年進貢。西拿基立作王時,希西家不再給他進貢,並期望亞述能容忍,但西拿基立率領軍隊前來進攻,對他們實施報復。希西家看出自己的不智,遂向他進貢(十八14),西拿基立仍然攻打他(十八19~37)。幸好西拿基立不像以前的亞述諸王那麼好戰,他喜歡花較多時間建造美化京城尼尼微。他既不常常動武,希西家就可以實施多項改革,以鞏固國防。──《靈修版聖經注釋》

 

【王下十八13西拿基立進攻猶大之事,怎可能發生於希西家王第十四年?】

 馬所拉經文的列王紀下十八13記載:「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進攻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佔。」但根據西拿基立自己於泰勒梭柱(Taylor Prism)的記載,他於主前七O一年進攻猶大,將這年份對照十八章十三節,可知希西家遲至七一五年方作猶大王。然而,就在同一章的第一節,經文指出希西家作猶大王時,是以色列王何細亞的第三年;照年譜推算,這年應是主前七二九或七二八年。希西家在這年被加冕為攝政王,協助其父亞哈斯(亞哈斯死於七二五年)。列王紀下十八章九節指出,希西家第四年是何細亞的第七年,而希西家的第六年則是何細亞的第九年(即主前七二二年);因此,十八13顯然與十八l910起了衝突。由此看來,我們所作出的結論必須是:馬所拉經文保留了一個源自較早時期的錯誤(這個錯誤同時出現於以賽亞書三十六1,可能是因這節經文而導致列王紀下十八13起了訛誤),就是代表「十年」的符號弄錯了。因此,「十四」應為「二十四」的訛誤。(欲詳細研究這問題,讀者可參考上文關於王下八24,下文以斯拉記二章及尼希米記七章的問題。亦參拙著,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pp291~92and EJYoungBook of IsaiahNew InternationalCommentary2 vols.[Grand RapidsEardmans1969],2 540~42)──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王下十八13~16亞述王西拿基立進攻猶大:亞述王撒珥根死後,希西家便背叛亞述,一方面鞏固防守設施,一方面借助埃及的勢力(參本章21 24)  亞述王西拿基立於是入侵猶大。此事發生於主前七○一年,是西拿基立的第三次遠征。他從腓尼基海岸南下至非利士地,攻取西頓、約帕等地,直入猶大,然後在拉吉紮營。他在亞述年譜中自稱獲得猶大的進貢及擄走猶大人。――《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八13~16亞述王西拿基立進攻猶大】亞述王撒珥根死後,希西家便背叛亞述,一方面鞏固防守設施,一方面借助埃及的勢力(參本章21 24)  亞述王西拿基立於是入侵猶大。此事發生於主前七○一年,是西拿基立的第三次遠征。他從腓尼基海岸南下至非利士地,攻取西頓、約帕等地,直入猶大,然後在拉吉紮營。他在亞述年譜中自稱獲得猶大的進貢及擄走猶大人。——《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八14「猶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見亞述王,說:“我有罪了!求你離開我,凡你罰我的,我必承當。”於是亞述王罰猶大王希西家銀子三百他連得、金子三十他連得。」

         貢銀總計有銀子三十六萬安士(11噸或10公噸),金子三萬六千安士(1噸或1公噸)――《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拉吉」:位於耶路撒冷西南約四十公里(二十五英里)

          「有罪」:可作「判斷錯誤」,但對西拿基立來說,希西家的背叛侵犯了亞述的主權。

          「三百他連得」:約重十公噸。――《串珠聖經注釋》

         本節描述了希西家向西拿基立忍辱屈服的情景。希西家出於守住最後防線耶路撒冷的目的,屈辱于對方,提議進貢,但對方的要求卻遠超出他的預料,並且得寸進尺(17)。這是神對他懦弱性格的考驗。希西家本該按著其一貫的政策(7),抵抗亞述,但這次卻屈服了。他的這一態度使耶路撒冷淪落為混亂與絕望的城邑(89~151924~2614242522513)。亞述的文獻比較詳細地記錄當時的情景,其中說“我把希西家困在了耶路撒冷,如籠中之鳥。在他周圍修了塹壕,凡出門的一律處斬”,接著記錄了西拿基立攻破的城邑。並記錄除了金銀之外,他們還掠奪了珠寶、象牙椅子、象牙床、珍貴的木材、他的女兒們、宮女、男女樂士等。如果信徒處事不依靠神,那麼靈魂體都會受損失。因此應當時刻大膽地以信去克服所有的困難。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銀子三百他連得」重約10噸,「金子三十他連得」重約1噸,可見希西家還有許多錢財可以倚靠。希西家在亞述大軍面前節節敗退、無力抵抗,神似乎不再與他同在了(7),所以只好從「倚靠耶和華」(5)變成倚靠耶和華殿中的金銀,想用錢財來解決問題(14)。結果聖殿的財物第四次慘遭洗劫。──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拉吉」:字義是「難以攻克的」,現代的Tell ed~Duweir,位於耶路撒冷西南55公里處。

         ●「我有罪了」:應該是「我犯錯了」。

         ●「銀子三百他連得」:重約10200公斤。約值1050萬美金。

         ●「金子三十他連得」:重約1020公斤。約值5575萬美金(以每盎司1700美元計算)

         ◎依照西拿基立的碑文,希西家進貢了金子三十他連得、銀子八百他連得。亞述文獻則記載希西家必須獻上他的女兒、妾、男女樂師、象牙、象皮,和各樣其他物件。――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14~16 1814~16 大概不是要褒揚希西家的能屈能伸,而是有責備希西家沒有信心,要靠金錢賄買生存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15「希西家就把耶和華殿裡和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銀子都給了他。」

 

【王下十八16「那時,猶大王希西家將耶和華殿門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來,給了亞述王。」

「柱」(希伯來文:~o{m#no^t[,只出現於此)可能是指「門框」(NEB)。──《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八17「亞述王從拉吉差遣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率領大軍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裡去。他們上到耶路撒冷,就站在上池的水溝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

「上池」(參:賽七3)位置不詳,可能便是指城東的基訓泉,水溝(部分在地下)便是藉此泉引水澆灌下池(Birket el~Hamra{)的田地401。有關希西家其他的灌溉工程,包括幫助聖城度過圍城之險的西羅亞城溝在內,請見:二十章20節及歷代志下三十二30

亞述派出來參與勸降的均為高級官員:一是大元帥(呂譯、和合作他珥探;希伯來文:tarta{n;亞喀得文為 turtan,參:賽二十1 [NRSV],「主帥」);二是拉伯撒利(rab[ sa{ri^s)可能是王室顧問之首(亞喀得文為 rab[ s%a re{s%i)總長( REB);三是拉伯沙基(NRSV "Rabshekah" ,可能並非戰地統帥之意)乃一位亞述省長的官銜。這是一組強而有力的組合,被差出來與猶大本身的高官對陣。──《丁道爾聖經註釋》

         “他珥探”。軍隊的元帥。參看以賽亞書二十章1節。會面的地方“漂布地”與以賽亞在三十三年前會見邪惡的亞哈斯的地點相同(賽七3),那兒有充足的水供漂布(洗衣)之用。“拉伯沙基”。不是一個專有名詞,而是一個解作“指揮官”的字。――《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述王西拿基立得到這許多貢物心仍未足,認為希西家誠意不足,派了三位大臣和大隊兵馬向希西家和耶城的居民進行宣傳戰。本節列出的三個名字,不是人名而是官銜。“他珥探”的意思是“最高指揮官”;“拉伯撒利”是“總太監”;“拉伯沙基”是“野戰指揮官”。有的聖經學者認為13~16節和17節以後所記是亞述人兩次不同的侵略。本節所記發生在13~16節的事以後13年。――《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此節所提到的三個官員名字並非人名,而是官階的稱號。

          「他珥探」:即總司令。

          「拉伯撒利」:即耶393 13的「拉撒力」,是軍長的官銜。

          「拉伯沙基」:也是高級的軍官。

          「上池」:大概是指希西家在耶路撒冷所挖的水池。(見王下2020)――《串珠聖經注釋》

         亞述王……到希西家王那裡: 對亞述第二次進攻的時間,有不同的見解。有的學者認為是希西家給西拿基立獻貢品(16)後不久。西拿基立以龐大的貢品為條件接受了希西家的投降,但他立刻反悔,不守約定,再次進攻了耶路撒冷。但這一觀點存在很多疑問:首先第二次進攻時提及亞述王與埃及王特哈加交戰的事(199)。而特哈加的統治時間是B.C.690~663,與亞述第一次侵略時間相差甚遠。第二個疑問是在亞述第一次進攻中,猶大的軍事和經濟受到重挫。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西拿基立馬上第二次攻打猶大,並要求無條件投降,那麼猶大根本無還手之力,而書中卻說猶大起來應戰(19673233)。第三個疑問是,從1913可知埃及軍隊被亞述擊破的時間應在第二次進攻耶路撒冷之前。那麼猶大為什麼在第二次被侵略時還投靠埃及的原因就無法解釋(21)。因為第一次進攻時西拿基立已經打敗了包括埃及在內的巴勒斯坦附近所有反亞述國家(1913)。如果第二次進攻是在第一次進攻之後不久,那麼希西家投靠埃及的可能性就很小。綜上所述,可以作以下推論。B.C.701西拿基立進攻巴勒斯坦地區,打敗埃及軍隊,並有條件地接受了希西家的投降,帶著很多貢品撤回國內。後來巴勒斯坦地區的國家中又一次掀起了反亞述情緒,因此西拿基立再次計畫遠征巴勒斯坦。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亞述王一面攻打拉吉(代下三十二9),一面派三位官員去勸降希西家。「他珥探」(17)可能是元帥的稱號,「拉伯撒利」(17)可能是主管太監的稱號。「拉伯沙基」(17)可能是酒政的稱號。──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上池」(17)指耶路撒冷西北邊的蓄水池,「漂布地」(17)就是洗衣服的地方。三十多年前,以賽亞在這裡勸告亞哈斯王信靠神(賽七3);現在,亞述人卻在這裡勸說希西家王投降。──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他珥探」:字義是「將軍」、「指揮官」,這是亞述軍官的一種頭銜,指亞述軍的元帥(是僅次於亞述王的將領)而非人名。

         ●「拉伯撒利」:官職名,意義是「太監長」。

         ●「拉伯沙基」:應該是一種頭銜,可能是「酒政長」或一種「戰場指揮官」。該字是由「大量」、「灌溉」兩字所組成。

         ●「上池」:「上面的水池」,指耶路撒冷西北邊的蓄水池。

         ●「漂布地」:「洗滌者田地」、「漂洗者田地」,就是「洗衣場」。

         ◎當時,希西家的水道剛剛建造完成,希西家水道就是為了防止亞述圍城。以前耶路撒冷的水源是從東邊汲淪溪谷的基訓泉由導水管引入城西南角的蓄水池。該導水管被稱為「西羅亞水道」,西羅亞池的水,會輸送到水池以南的地區作漂布用。因此到「漂布地」的路很可能經過汲淪溪谷。――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17 西拿基立的官員】其他譯本的他珥探、拉伯撒利、拉伯沙基,新國際本作「最高統帥」、「軍官長」、「戰地司令」。新國際本譯作官職的作法是正確的,在亞述文獻中也很常見。第一,「陸軍元帥」他珥探(亞喀得語:圖爾探〔turtan)是首席的軍官。他代表王,有時是太子。第二,「太監長」拉伯撒利(亞喀得語:拉伯撒雷希〔rab sha reshi)大概是王的侍衛這支獨立軍隊的代表。第三,「酒政長」拉伯沙基(亞喀得語:拉伯撒克〔rab shaqe)相信是省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十八17  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是些甚麼人?】西拿基立派最高級軍政人員在陣前勸話,就類似於派副總統、國務院總理、三軍總司令去向對方招降。他派這些人去向猶大人耀武揚威以挫其銳氣。──《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十八17~251817~25此處記載的應該是亞述軍隊第二次入侵,時間在 1813~16 記載之後十三年。此時西拿基立已經鎮壓了非利士與推羅的叛亂,並且在拉吉北方的以勒德客打敗埃及軍隊。

 

【王下十八17~37亞述王誘嚇猶大人:亞述王圍困耶路撒冷,並差派官長去說服猶大人投降,一方面以自己的輝煌成就與猶大可憐的光景作一對比,企圖破壞猶大人的信心,另一方面又以豐衣足食的應許引誘他們效忠亞述。――《串珠聖經注釋》

         這一部分的記錄與賽3637章並行。希西家投降後,西拿基立第二次進攻耶路撒冷,但如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那樣,西拿基立慌忙撤出耶路撒冷,橫死在途中。亞述的碑文中沒有對此事件的記錄,因為亞述的史學家們不想留下戰敗或恥辱的記錄。然而這並不能否認這一事件的真實性。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八18「他們呼叫王的時候,就有希勒家的兒子家宰以利亞敬,並書記舍伯那和亞薩的兒子史官約亞,出來見他們。」

「家宰」以利亞敬(有關「家宰」,請見:列王紀上四6)乃希勒家之子。希勒家乃一通俗的名字(2637)402。書記舍伯那曾經作過家宰、「財務大臣」以及宮廷事務總管(「總理」),以賽亞曾經因為他的小信而責備他。舍伯那一名亦曾出現於印記之上403。對史官約亞則除此處的記載以外並無所知(希伯來文:mazki^r,參:撒下八16)。──《丁道爾聖經註釋》

         「家宰」:即負責管理王宮的官員。

          「史官」:見王上43注。――《串珠聖經注釋》

         「家宰」(18)是主管王宮事務的官員。「家宰以利亞敬」(18)是一個忠臣(賽二十二20~25)。──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書記」(18)負責管理外交公文,相當於外交部長。「書記舍伯那」(18)是一個奸臣(賽二十二15~1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史官」(18)負責記錄國家大事、管理政府的檔案和檔,兼作傳令官。

         希西家向亞述認錯賠款,努力想方法解決問題,但問題卻不肯放過他。亞述王得寸進尺,要徹底擄走百姓,把希西家逼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實際上,這是神不肯放過希西家,要借著仇敵的窮追不捨,讓他認識自己肉體的本相,也讓他看到:對仇敵的一點讓步,會換來變本加厲的攻擊;給自己留的一點破口,會導致一瀉千里的決堤;對世界的一點倚靠,會引出對神更多的不信靠。因此,神要借著環境裡的難處,讓希西家對自己所有的錢財和謀算徹底絕望,催促他走向更真實的恢復,走上單單倚靠神的信心之路。──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希勒家」: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產業」。

         ●「家宰」:主管皇宮事務的官員,可能就是「宰相」的職位。

         ●「以利亞敬」:字義是「神建立」。以賽亞對他和舍伯那的預言被記錄在  2220~21 

         ●「書記」:「書記」、「文士」。

         ●「舍伯那」:應該是一個埃及名字,字義是「活力」。根據猶太傳統,他串通亞述出賣猶大,引狼入室;但他的下場頗悽慘,被亞述人當作叛國賊,綁在馬後拖行而死。

         ●「亞薩」:字義是「收集者」。

         ●「史官」:「記錄」、「史官」。可以理解為「秘書長」。

         ●「約亞」:字義是「耶和華是兄弟」。――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19「拉伯沙基說:“你們去告訴希西家說,亞述大王如此說:‘你所倚靠的有什麼可仗賴的呢?」

         本節到25節和2935節是兩篇很精彩的陣前喊話,亞述人希望不用一兵一卒,憑言詞說服的力量,打擊民心士氣,取得耶城。為達到此目的,用了耶城居民聽得懂的希伯來話,而不是當日近東商業與外交中用的國際語言亞蘭話(26)

    拉伯沙基可能有傳譯,他自己不一定會說希伯來話。――《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大王」:「偉大的君王」,這是亞述王常用的頭銜。參 513 。這個誇大的頭銜後來也被波斯王大利烏二世使用。

         ●「可仗賴的」:原文是「可信靠的(事物)」。

         ●「你所倚靠的有甚麼可仗賴的呢」:「你倚賴的是甚什麼可靠的事物呢?」――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20「你說有打仗的計謀和能力,我看不過是虛話。你到底倚靠誰,才背叛我呢?」

         或譯作「難道虛謊的話(指埃及的承諾)可作為計謀和能力?」

          「能力」:指軍事力量。――《串珠聖經注釋》

         ●「虛話」:「嘴唇的話」。意思就是「嘴巴講講罷了」。

         ●「背叛我」:應該是「拒絕支付貢銀」。――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21「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壓傷的葦杖,人若靠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埃及王法老向一切倚靠他的人也是這樣。」

         「壓傷的葦杖」:指軟弱無能的支援。――《串珠聖經注釋》

         壓傷的葦杖: 埃及尼羅河邊生長著很多蘆葦。蘆葦外觀很漂亮,而且看起來強韌結實,但實際上非常脆弱,並不適合做手杖。那麼“壓傷的葦杖”就更加脆弱了。“壓傷的葦杖”帶有諷刺意義,先知以賽亞宣佈不得依賴埃及時也用過這詞(366;結296)。而且與“將殘的燈火”用在一起比喻了脆弱而墮落的人生(423)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埃及尼羅河邊生長著很多蘆葦,外觀看起來強韌結實,但實際上非常脆弱,並不適合做手杖。「壓傷的葦杖」(21)就更加脆弱了。指埃及遠征軍剛被亞述打敗,所以亞述人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壓傷的葦杖」(21)。希西家一面「倚靠耶和華」(5),一面運籌帷幄,聯合推羅、埃及和巴比倫來反抗亞述。但神偏偏要讓埃及戰敗,成為倚靠不上的「壓傷的葦杖」,免得希西家把神的榮耀歸給人。──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埃及法老剛剛被亞述在拉吉北方的以勒德客打敗。――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22「你們若對我說,我們倚靠耶和華我們的神,希西家豈不是將神的邱壇和祭壇廢去,且對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說,你們當在耶路撒冷這壇前敬拜嗎?」

希西家的改革可能並非全國性的,因此亞述人在談判的時候便掌握這個弱點,試圖分化他們。這裡所提的改革乃是指希西家的改革,而非指約西亞的改革,在別示巴出土的那個時代被拆毀的祭壇可以為證405。──《丁道爾聖經註釋》

         希西家廢除邱壇之舉可能使一些本國人不高興,亞述人利用這弱點煽動猶大人背叛希西家。――《串珠聖經注釋》

         亞述人以為,希西家廢去眾多的「邱壇和祭壇」(22),單單在耶路撒冷的祭壇前敬拜,是減少了敬拜神的地點,肯定會得罪神,所以神不可能幫助希西家。──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這壇」:指「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壇」。

          1822 的意思是希西家廢去眾多的邱壇和祭壇,是讓神的敬拜地點減少,顯然一定會惹神生氣,所以不可能幫助希西家。――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22~25亞述的軍長為了動搖以色列的軍心而搞的攻心戰:①指出猶大軍事上的弱點(2324):數量上的劣勢會影響軍隊的士氣。但是信神的人卻堅信戰爭的勝負在乎耶和華(撒上1747),而且能夠看到神為了守護自己的子女派來的火車和火馬(617)。②假冒神的名(2225):亞述的軍長宣稱自己攻打猶大是奉了神的旨意。這自然是他編造的謊言,目的是為了動搖希西家的宗教改革所帶來的同心合一的耶路撒冷百姓的信仰(30)。撒但也一樣,為了迷惑神的子女而顯示大的權勢和權威(48;啟1311~18)。對神的道沒有確信的人很可能上當隨從撒但。但是在神的道上堅定的人就會無所畏懼,也不會被迷惑(724~27)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八23「現在你把當頭給我主亞述王,我給你二千匹馬,看你這一面騎馬的人夠不夠。」

         “把當頭給我主”指作交易。這裏的意思是希西家連二千個騎馬的人也沒有。――《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把當頭給我主」:或作「與我主打賭」。――《串珠聖經注釋》

         「把當頭給我主」(23),意思是「與我主打賭」。猶大軍隊以步兵為主,能夠騎馬的人確實不多,根本沒有能力抗拒亞述的大軍。──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當頭」:「典押」、「抵押品」、「押金」、「交換信物」。

         ●「騎馬的人」:原文是「騎乘之人」,有人認為當時騎兵還不普遍,應該是戰車兵。

         ◎猶大軍隊以步兵為主,馬兵很少,所以能夠駕馭馬車的戰車兵不多。所以,拉伯沙基說得很對,其實猶大根本沒有能力抗拒亞述的大軍。後來我們也看到,如果不是神介入,猶大根本就無力抵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23~24拉伯沙基的舌如火花般尖刻,使希西家的弱點無處可藏。事實上猶大的軍力的確非常薄弱,騎兵不到2000人。而拉伯沙基的三寸之舌足以挫傷幾萬軍隊的士氣(537;士124;箴212)。但是惡人的舌只能一時稱雄,斷不能戰勝永生神的話。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八24「若不然,怎能打敗我主臣僕中最小的軍長呢?你竟倚靠埃及的戰車馬兵嗎?」

 

【王下十八25「現在我上來攻擊毀滅這地,豈沒有耶和華的意思嗎?耶和華吩咐我說,你上去攻擊毀滅這地吧!’”」

         那指揮官進一步聲稱,他來對付猶大是出於神的命令。――《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豈沒有耶和華的意思」:原文是「除非是雅威」。

         ◎最近考古學研究的結果,發現耶路撒冷城在希西家年間有擴建的跡象,並且人口也有增加。希西家似乎加強了城防設施,大概還設立了行政中心和戰鬥司令部。在現代耶路撒冷舊城猶大人區的挖掘,找到了希西家城牆的殘餘片段。原建於南北向山脊上的城市,大概因此向西擴張了七百碼之多。――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26「希勒家的兒子以利亞敬和舍伯那並約亞,對拉伯沙基說:“求你用亞蘭言語和僕人說話,因為我們懂得;不要用猶大言語和我們說話,達到城上百姓的耳中。”」

這裡解釋他們為何堅持要用當時猶大通用的語言(希伯來文:y# hu^di^t[,「猶大言語」,28節;參:尼十三24),而不用亞述宮廷檔當時的官方外交語言亞蘭言語(~@ra{mi^t[)406。亞述記錄中有官員操這種地方性語言的詳細記錄,當中有些人是被擄的猶太人(見十七5)。──《丁道爾聖經註釋》

         那些希伯來官員要求亞述人用當時的商業和外交語言“亞蘭語”來說話,以至旁觀者不明白他們的對話。那指揮官本身顯然正用希伯來語來說話,或正透過一個傳譯者來說話。――《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蘭言語」:是當時外交或商業公函所採用的官語。希西家的臣僕怕猶大人聽了拉伯沙基的狂言後會士氣大減,所以叫他用一般百姓不易聽懂的亞蘭話。――《串珠聖經注釋》

         「亞蘭言語」(26)是當時亞述、巴比倫和波斯通行的語言,也是當時中東各國商業貿易通用的國際語言。「猶大言語」(26)是希伯來語的猶大方言(賽十九18)。──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這三位猶大官員求亞述人用亞蘭語說話,免得影響百姓的士氣。神允許他們愚昧地自爆短處,也允許亞述人趁機利用他們的弱點、摧毀百姓的信心。因為許多百姓只是「靠猶大王希西家的話」(代下三十二8),所以才「安然無懼」(代下三十二8),並不是真心信靠神。在仇敵對神的放肆攻擊面前,百姓才能認識自己的屬靈真相:是信靠人,還是信靠神;是信靠經歷,還是信靠應許?──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亞蘭言語」:和希伯來文同屬閃族語系。亞蘭語是當時近東的官方(包括亞述、新巴比倫、波斯)和商業通用的國際語言。此時的亞蘭文被稱為「古典亞蘭文」或「帝國亞蘭文」。

         ●「猶大言語」:原文是「猶大人的語言」。應該是一種屬於希伯來文的猶大方言,參  1918 

         ●「坐」在城上;「停留」。

         ●「城」上:「牆」、「城牆」、「城牆」。――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27「拉伯沙基說:“我主差遣我來,豈是單對你和你的主說這些話嗎?不也是對這些坐在城上、要與你們一同吃自己糞、喝自己尿的人說嗎?”」

         “吃自己糞,喝自己尿”指亞述大軍若包圍耶城,斷絕糧食和水源,百姓只有吃糞喝尿。“坐在城上…的人”指百姓。

    本節至35節的二篇喊話,仍舊志在打擊希西家的威信,說倚靠耶和華的話只是欺哄,根本救不了百姓;接連用三個“你們不要”否定希西家的權威,然後列舉投降的好處,和反抗必遭滅亡的實例。――《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吃自己糞、喝自己尿」(27),是指圍城時,城中百姓的食物與水源斷絕以後的慘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糞」:原文是「穢物」。

         ●「吃自己糞喝自己尿」:指被圍城時,食物與水源斷絕,人民只好吃喝自己的排泄物。――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27~32亞述人的策略是運用恐懼及懷柔的心理戰。他們的威脅是若猶太人不投降,將會遭受長期被圍的痛苦(27)。他們強調亞述大王(亞述王的頭銜,在別處均指耶和華神,詩四十七2;瑪一14;太五35)的能力(2829)。他們基於上述的威脅利誘,呼籲猶太人要與我和好(NIVNEBMT)。立約關係中的「祝福」──通常便是「和好」(s%a{lo^m)──只出現於此處,可能是指妥協投降便可以在他們自己的家園中安享和平富裕的田園生活(31節;參:王上四25;彌四4;亞三10)

古代近東所有的少數民族均長期面臨被擄的危險,因此舊約中所提及的被擄不一定是指猶大被擄之後才寫成的,例如撒瑪利亞人的被擄便是記憶猶新的例子407。──《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八28「於是拉伯沙基站著,用猶大言語大聲喊著說:“你們當聽亞述大王的話。」

 

【王下十八29「王如此說:‘你們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救你們脫離我的手。」

 

【王下十八29~35企圖借助神的名勸誘耶路撒冷百姓的亞述軍長終於露出了他醜惡的本性:①藐視先知的預言(30):先知以賽亞忠告百姓耶和華必相助(代下326~8),並預言耶路撒冷不會淪陷(314~63420~22)。但是亞述的軍長正面挑戰這一預言,這正是狂傲之人的嘴臉(345)。②誘惑他們離開應許之地(3132):他的話對恐慌中的耶路撒冷百姓來講無疑是甜言蜜語。這也是罪惡的誘惑所具有的普遍特點(36)。但是離開應許之地等於背叛賜予此地的神。可見謊言通常要打動人的情感需求,而且偽裝自己是真理(林後1114)。③否認神的能力(33~35):他把神與列邦的偶像相提並論,用一套自編的理論否認神的能力。可見依靠自己的能力或智慧(理性)的人狂傲自大,不僅否認神的能力,甚至否認神本身的存在(104141~3)。但神會擊打這等人(1618;雅46)。西拿基立也不例外,落得自取滅亡的下場(1935~37)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十八30「也不要聽希西家使你們倚靠耶和華,說耶和華必要拯救我們,這城必不交在亞述王的手中。’」

         這是一場現實與信心的爭戰。希西家鼓勵百姓憑信心「剛強壯膽」(代下三十二7~8),亞述人卻用現實來勸說百姓「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救你們脫離我的手」(29),也不要相信「耶和華必要拯救我們」(30)。今天,仇敵也常常用眼花繚亂的現實來吸引我們的眼目,讓我們只注意表面和暫時的現狀,卻看不清裡面和永恆的屬靈真相。──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十八31「不要聽希西家的話,因亞述王如此說:‘你們要與我和好,出來投降我,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果子,喝自己井裡的水。」

         百姓若投降,亞述將把他們擄到遠方,但拉伯沙基卻為亞述殘酷的流放遷徙政策大作虛假廣告(31~32)。今天,仇敵也常常把地獄描繪成天堂,把違背真理描繪成人性解放。──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與我「和好」:「和平協定」。――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31~32指揮官直接向群眾說話,斷言他們惟有投降,前往那可悅的被擄之地,才得存活。“勸導”指欺騙。――《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述人以神所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及所羅門時代安居樂業的景況比喻降服亞述的好處。――《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八32「等我來領你們到一個地方與你們本地一樣,就是有五穀和新酒之地,有糧食和葡萄園之地,有橄欖樹和蜂蜜之地,好使你們存活,不至於死。希西家勸導你們,說耶和華必拯救我們;你們不要聽他的話。」

         本節記錄了亞述的軍長向耶路撒冷百姓許諾烏托邦式的承諾的情景。西拿基立之前的亞述王把撒瑪利亞人趕到外邦(176),再把外邦人移居到撒瑪利亞(1724),當時亞述王因統治的需要,通常都把被征服地的百姓集體移居到其它地方。因此拉伯沙基的花言巧語也是他政策上的需要。撒但就是如此,在為人謀利的幌子下卻是為自己謀利(715)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五穀」:原文是「玉米」、「穀類」 

         ●「新酒」:原文是「酒」、「新醡出的酒」。

         ●「領你們」:這是當時大帝國征服某個國家之後,避免叛亂的作法,就是將當地的人民遷移到另一個地方,讓他們無法叛亂。

         ◎「等我來領你們到一個地方,與你們本地一樣....」:把戰敗國居民強制遷移是亞述的慣用伎倆,參 王下 1810~12 。這裡說新的地方有糧食、酒和葡萄園,不過是說的好聽點罷了,事實上就是迫離家園、放逐邊地。我們聽得懂這種糖衣毒藥的說詞嗎?這裡其實就是透露出亞述計畫猶大投降後,將其人民擄到異地,跟他們處理北國以色列一樣。

         ●「勸導」:原文是「煽動」、「引誘」。――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33「列國的神,有哪一個救他本國脫離亞述王的手呢?」

 

【王下十八33~35亞述人嘲笑猶太人的神無能拯救他們脫離亞述人的手,以賽亞面對這樣的譏笑時便答以耶和華是真實永活的神,不能用其他的假神與祂相提並論(申四35,五7),祂也的確拯救了聖城(參十九31~36;代下三十二21;賽十9~11)

哈馬(34)於主前七二○年被西拿基立攻陷後被他占領。亞珥拔(Tell Erfad,位於Aleppo 以北);西法瓦音及以瓦請見:十七章24節;希拿則不詳,有可能是在其境內。有些抄本(LXX(L)及古拉丁文抄本)在以瓦後添加「撒瑪利亞的神在哪裡呢?」但這已可由上文下理中看出。「他們曾救撒瑪利亞脫離我的手嗎?」乃指撒瑪利亞之諸神,見:十七章5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十八34「哈馬亞珥拔的神在哪裡呢?西法瓦音、希拿、以瓦的神在哪裡呢?他們曾救撒瑪利亞脫離我的手嗎?」

         這些都是曾給亞述打敗的外邦人所信的假神,現在與真活神耶和華相提並論。――《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此節所提的地方位於敘利亞和巴比倫一帶(參王下1724)。這些國家曾被亞述擊敗。――《串珠聖經注釋》

         他們曾救撒瑪利亞脫離我的手嗎: 本節因主語“他們”而導致了理解上的不同。七十士譯本在此句子前加了“撒瑪利亞地的諸神在哪裡”。撒瑪利亞人早在撒瑪利亞淪陷(B.C.722)以前就已經事奉了很多外邦神(177~23),在淪陷以後又與新移民(1724)的宗教溶合。而且他們一定認為耶和華無力拯救他們,便把希望寄託於新的宗教,而且更加熱心地拜外邦神。但是新的假神也不可能拯救他們。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哈馬、亞珥拔、西法瓦音、希拿、以瓦」(34)都是被亞述打敗的外邦人,他們的神都是假神,亞述人卻偷換概念,用假神來與真神相提並論,一面恐嚇、一面哄騙,要摧毀神百姓的信心。──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哈馬」:「堡壘」,位於敘利亞北部。

         ●「亞珥拔」:「我必得伸展 (或得支持)」,也是位於敘利亞北部。

         ●「西法瓦音」:「兩個 Sipparas」,位於巴比倫北方。西法瓦音人的偶像敬拜方式類似亞們人敬拜摩洛,用火燒活人獻祭,參 王下 1731 

         ●「希拿」:字義是「煩惱」。

         ●「以瓦」:字義是「廢墟」。應該就是 1724 的「亞瓦」。

         ●「撒馬利亞」:撒珥根二世在西元前722年攻陷撒馬利亞,以色列被圍困三年後終於亡國。根據亞述陶土文獻的記載,撒馬利亞失守後,被亞述王擄走居民兩萬七千二百九十人。

         ◎西元前720年,哈馬、亞珥拔與撒馬利亞起來背叛亞述王,仍然被亞述平定,因此 1834 的意思被移來撒馬利亞的這些民族的背叛還不是被鎮壓下去,為什麼猶大的背叛可以獨存呢?――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35「這些國的神有誰曾救自己的國脫離我的手呢?難道耶和華能救耶路撒冷脫離我的手嗎?’”」

         亞述確實已經征服了許多國家,所以驕傲地說:「列國的神有哪一個救他本國脫離亞述王的手呢」(33),「難道耶和華能救耶路撒冷脫離我的手嗎」(35)?亞述人引用的事實是真的,但使用的邏輯卻是錯的,因為他們偷偷地把真神降到了假神的位置。今天,許多好辯論的人也想用邏輯思辨來挑戰神,比如「全能的神能創造祂不能舉起的石頭嗎」?其中的隱性假設,都是把超越的真神降到受造物的位置,結果也會用正確的事實推理出謬誤的結論。──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很多人都指出,拉伯沙基的錯誤僅僅是誤把神當成是一般的精神寄託了,其他方面而言,這個將領的語言攻勢真的是可圈可點。

         ◎尼尼微城描繪拉吉之圍的亞述浮雕,刻有撞城錘、七個攻城車、被擄的猶大人,以及坐在躺椅之上,旁觀拉吉之戰利品在面前搬過的西拿基立。除這浮雕以外,古代近東各處地方尚有很多壁畫浮雕,描繪亞述的攻城戰事。雖然如此,亞述人依然認為談判是更上之策。――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36「百姓靜默不言,並不回答一句,因為王曾吩咐說:“不要回答他。”」

         亞述人的“喊話”沒有收到威脅的功效,反激起了上下同仇敵愾的心,更願意仰望耶和華(十九3~4)。――《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並不回答一句: 舌戰總需要在雙方你來我往的話中抓住對方的弱點而攻擊,才能夠達到舌戰的效果。然而猶大的百姓都靜默不語,使得拉伯沙基企圖刺激猶大的百姓,誘導他們不滿而造成混亂的計畫成了泡影。這給絕對信賴神的信徒以榜樣,面對撒但怎樣誘惑,只要對其置之不理,就能勝過(47;約壹54;加516)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在現實面前,百姓雖然「靜默不言」(36),但心裡一定百感交織:既然王已經效法大衛(3)、除去偶像(4)、專心倚靠神(5~6),神也一直與他同在(7~8),為什麼還會落到這樣艱難、危急的光景?合神心意的事奉為什麼會這麼不順利?神為什麼不拯救敬虔的百姓?耶和華是真神嗎?到底有沒有神呢……今天,每當危機來臨的時候,這些問題也會一次又一次地折磨信徒,試驗我們所信靠的到底是神的話語,還是別人的教導、自己的想像、亦或是過去的經歷?──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當我們覺得自己熱心愛主的時候、當我們看不慣「掛名信徒」的時候,神也會興起我們生命中的「亞述王」,讓我們看到,不管自己做過多少屬靈的大事、講過多少屬靈的道理,最後也會像希西家一樣暴露肉體的軟弱。因為,凡是神所揀選的人,祂一定會親自修剪:「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因此,神不會放過希西家,也不會放過我們;祂一定要把我們對付到一個地步,讓我們徹底承認自己的全然敗壞,不但放下外面的自己,也放下裡面的自己,真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太十六2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並不回答一句」:原文是「沉默、安靜」、「裝聾不聽」。――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十八36~37百姓的靜默顯示他們支持他們的王,並不一定表示他們害怕,但有可能顯示出他們所受到的壓力極大,這由官員們撕裂衣服可以看出,那是傳統象徵哀哭的舉動,在此可能是因為敵人對神侮辱及褻瀆而引起(十九46;參:太二十六65)。──《丁道爾聖經註釋》

         猶大人沒有回答這番侮辱耶和華和希西家的話,只回去稟告王。――《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十八37「當下,希勒家的兒子家宰以利亞敬和書記舍伯那,並亞薩的兒子史官約亞都撕裂衣服,來到希西家那裡,將拉伯沙基的話告訴了他。」

         撕裂衣服: 聖經中有很多撕裂衣服的場面。患大麻風病的(1345),或作某些象徵(王上1130),或悔改時(228~20)都會撕裂衣服。但最多的是表示在悲傷、痛苦、憤怒的時候(3734;書76;士1135;撒下3311319;徒1414)。希西家的心腹之所以如此悲痛和憤怒,是因為亞述的軍長不僅褻瀆耶和華,而且還無視和嘲笑他們的王和神的百姓。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看起來希西家知道亞述將領會來「心戰喊話」,所以事先要百姓沉默以對。不過希西家的官員都「撕裂衣服」,顯然大受亞述將領話語之影響。連官員都這樣了,百姓的狀況怎樣可想而知。――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十八章)

 1 本章開首盛讚希西家是猶大諸王中最賢明的君王,又說耶和華使他「盡都亨通」,跟著記載亞述將領似是而非的罵戰。這對基督徒境況的順逆、所受的批評有何提示?

 2 亞述人根據什麽說出藐視猶太人的話?你對這番話有何感想?現今信徒的行事為人會否成為未信主的人藐視基督徒的話柄?基督徒在那幾方面需要反省和改進?你在生活中應如何榮耀神?

 3 亞述人以軍事力量侵佔猶大的領土,同時又用言語打擊他們的信心。你曾否受過別人對你信仰和人格的攻擊?你怎樣應付他們的攻擊?

 4 亞述將領除了威逼,更用利誘(31~32)。今日你能否抵受罪惡和世界的利誘,對神忠心?

──《串珠聖經注釋》

 

         1813~198這一段與以賽亞書的記載一致可能是列王紀的作者引用以賽亞的著作,並增補自己的資訊。也有可能是兩卷書的作者都可以參閱皇家歷史,所以可以引用同一份記載。

         ◎此時正是西元前701年,亞述王西拿基立王第三次西征的戰役。亞述軍經過腓尼基直接南下非利士,腓尼基的西頓王 Luli 逃往塞浦路斯,非利士的 Sidqa、伯大袞、約帕、便巴拉及亞所均被亞述擄掠。以革倫人背叛當時被希西家拘留在耶路撒冷的 Padi 王,因此受到報復。根據西拿基立年譜,此時埃及王的軍隊遠征至伊利提基,被亞述打敗。西拿基立宣稱西頓、亞發、迦巴勒(Byblos)、亞實突、亞捫、摩押及以東都向他進貢。

         ◎亞述王西拿基立進攻時,大批亞述帝國的軍隊進入巴勒斯坦。按照西拿基立年表的說法,這些軍人在攻打巴勒斯坦期間,佔領了絕大部分的猶大城市,使得希西家王被困在耶路撒冷中。當然也有官員想要逃跑,但都被捉拿,也有不少被處決。考古學家挖出大批墳墓,可以看見整個部隊被屠殺。聖經記載與亞述記載都說猶大各地被摧毀,後來因為希西家付了大筆貢物與贖金,軍隊才撤退。――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南國:一、好王約坦征服亞捫,日漸強盛,其子壞王亞哈斯繼位(代下二十七5~9);二、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攻打耶路撒冷,圍困亞哈斯,亞蘭佔領以拉他,並擄走許多猶大人到大馬士革(王下十六5~6,代下二十八5);三、以色列王比加攻打猶大,殺了十二萬猶大人,擄走二十萬人,先知俄德說服他們把被擄的猶大人送回到耶利哥(代下二十八5~15);四、以東人又來攻擊猶大(代下二十八17);五、非利士人侵佔高原和猶大南方的城邑,攻取了伯示麥、亞雅倫、基低羅、梭哥、亭納和瑾鎖等城(代下二十八18);六、亞哈斯重金向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求援,亞述王攻佔大馬士革,殺了利汛,把居民擄到吉珥(王下十六7~9);七、亞述王提革拉毘尼色欺淩亞哈斯,亞哈斯把聖殿和宮中的財寶送給亞述王(代下二十八20);八、亞哈斯去大馬士革見亞述王,仿大馬士革神壇建壇獻祭,得罪神,其子希西家繼位(王下十六10~18) 

         北國:1、米拿現從得撒上撒馬利亞殺了沙龍篡位,攻打提斐薩,屠殺百姓(王下十五14~16)2、亞述王普勒攻擊以色列,米拿現給他金銀才退兵(王下十五19~21)3、以色列王比加殺了十二萬猶大人,擄走二十萬人,先知俄德說服他們把被擄的猶大人送回到耶利哥(王下十六5)4、比加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佔領以雲、亞伯伯瑪迦、亞挪、基低斯、夏瑣、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將當地居民都擄到亞述(王下十五29~31)5、何細亞殺比加王篡位,亞述王撒縵以色攻擊何細亞,何細亞先是臣服,隨後背叛,與埃及結盟,被亞述王囚禁,亞述佔領撒馬利亞(王下十七1~6,十八9~12)6、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又從巴比倫、古他、哈馬等地的人移來撒馬利亞,代替以色列人,北國以色列從此滅亡(王下十七624~33,十八11)。──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