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下第二十四章拾穗

 

【王下二十四1「約雅敬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到猶大,約雅敬服侍他三年,然後背叛他。」

         主前605年的迦基米施戰役(結束埃及的統治)之後,尼布甲尼撒進入耶路撒冷,使約雅敬作封臣,並把但以理和其它人擄到巴比倫去。――《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約雅敬(主前609~598)登位未幾,猶大國又落入巴比倫的控制下,因此時新興的巴比倫已征服亞述帝國,又在著名的迦基米施戰役中打敗埃及(耶四十六2)

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正式登基成為巴比倫帝國的大王。他從猶大擄走一部分百姓去巴比倫,但以理等人也在其內(但一1)。這是耶路撒冷城第一次淪入巴比倫手中。

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王再征埃及,為力守國土的埃及軍打退,約雅敬可能見有機可乘,不理先知耶利米的警告,起而背叛巴比倫王(耶二十七9~11)。――《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巴比倫因其帝國主義勢力和在拜偶像方面的宗教影響,聖經從歷史的角度和屬靈的角度都突出了它的存在。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關於尼布甲尼撒的詳細資料,請參看但以理書第\cs153章的人物介紹。――《靈修版聖經註釋》

         主前605年,也就是「約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耶二十五1),先知耶利米宣告,他已經不斷宣講神的旨意23年,但百姓始終「沒有聽從」(耶二十五3),反而惹神發怒,「陷害自己」(耶二十五7)。因此,「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耶二十五11),接受神的管教;而七十年後,神將刑罰巴比倫。──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在這一年,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主前605~562年在位)在迦基米施戰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敗了埃及和亞述聯軍,亞述帝國滅亡。同年,尼布甲尼撒繼承王位,乘勝追擊,把埃及法老趕回埃及,奪取了黎凡特地區的控制權。猶大也從埃及的藩屬國變成了巴比倫的藩屬國。──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尼布甲尼撒擄走了猶大王約雅敬、部分聖殿器皿(代下三十六6~7)和包括但以理在內的一些猶大貴族(但一1~26)。後來約雅敬被放回猶大,服事巴比倫三年(1)。這是猶大第一次被擄,猶大被擄七十年的時間從「約雅敬第四年」開始,一直到新巴比倫帝國滅亡。──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約雅敬背叛巴比倫王(1),並不能帶來國家的獨立。因為,約雅敬過去是埃及法老的藩屬(二十三35),後來是巴比倫王的藩屬,如果投靠埃及法老背叛巴比倫,結果還是回去作埃及的藩屬。但巴比倫王是神所使用的管教器皿(耶二十五9),約雅敬背叛巴比倫,實際上不肯順服神,想努力擺脫神所命定的管教(耶二十五8~1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西元前604年巴比倫軍隊於迦基米施之役大捷後南下,掃蕩巴勒斯坦,猶大王約雅敬臣服於巴比倫。後來西元前601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與埃及法老尼哥的軍隊對決,雙方傷亡慘重。巴比倫軍退回國內改組一年,於是約雅敬趁機背叛。結果西元前598年巴比倫軍重返巴勒斯坦,配合附近的附庸軍隊攻入猶大國,此時約雅敬去世、約雅斤即位,猶大期待的埃及卻無力來救。――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二十四國被侵、民被擄,猶大百姓為何還不覺醒?】

    巴比倫在西元前612年推翻亞述,又於西元前605年在迦基米施打敗埃及,成為世界上的新強國。他們打敗埃及以後,出兵侵略猶大,將猶大置於控制之下。巴比倫軍隊在以後的二十年中,三次進攻猶大,這是其中的第一次。另外兩次是在西元前597586年。每次入侵都將部分猶大人擄到巴比倫。但以理書的作者但以理,就是在他們第一次入侵時被擄去的(西元前605年;參但一1~6)。──《靈修版聖經注釋》

 

【王下二十四1 尼布甲尼撒與約雅敬】尼布甲尼撒二世主前六○五年在迦基米施之役大勝埃及之後,于同年登上巴比倫的國位。從那時開始,約雅敬大部分的在位年日一直是巴比倫的藩屬。《巴比倫年鑒》指出這場戰役以後,迦勒底人從埃及手中奪取了黎凡特地區的控制權。此後尼布甲尼撒試圖乘勝侵略埃及(主前601~600),迦勒底卻似乎因此元氣大傷了一段短時期。這一點可以是促使約雅敬與埃及聯盟的原因。尼布甲尼撒的反應是開動西方的守備部隊攻打猶大,約雅敬成為枷上戰俘(見:代下三十六6)。聖經記載他卒於猶大,似乎顯示他得免被擄的厄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二十四1~4  巴比倫開始耀武揚威……】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年作巴比倫王。在那一年年初,他在迦基米施打敗由法老尼哥所統率的埃及大軍,巴比倫遂控制了埃及所有的附庸(包括猶大)。尼布甲尼撒後來入侵猶大,實施以武力統治。――《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二十四1~7約雅敬臣服巴比倫:約雅敬初時向埃及王進貢(見王下2335) 後來改為臣服巴比倫王,這是因為主前六○五年(約雅敬在位第四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大敗法老尼哥(見耶462),把他逐出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見本章7) 猶大從此受巴比倫的控制。當時巴比倫王奪去聖殿的器皿(見代下367 12) 並且擄去猶大的貴族,包括但以理在內(見但13 6)  後來埃及再度在巴勒斯坦展示勢力,與巴比倫對立。當時(約主前六○一年)約雅敬倚賴埃及的勢力,背叛巴比倫王,結果招來大軍壓境,猶大從此不再抬頭。但最終的原因,要歸咎於猶大人(尤其是瑪拿西王)所犯的罪(3~4)。――《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二十四1~30正如預言所說,猶大在巴比倫的多次進攻下滅亡。其過程如下:①第一次進攻(241):巴比倫在滅亞述之後,為了趁勢南征埃及,先攻打了當時作埃及附屬國的猶大,並成功地將其歸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巴比倫的勢力如此強大起來,是應了神所說的為了審判猶大而利用巴比倫為工具的話(2016~18)。②第二次進攻(10~17):約雅敬事奉3年之後背叛了巴比倫,因此在他兒子約雅斤登基3個月的時候,尼布甲尼撒再次發動了進攻。因約雅斤投降,猶大沒有變為平地。③第三次進攻(251~21):西底家登基後再次背叛了巴比倫。當時先知耶利米預言說,神已決意通過巴比倫滅猶大,因此投降才是猶大百姓的出路(219)。不懂神旨意的人會誤以為耶利米主張賣國。然而不聽耶利米勸告的猶大王和大臣最終也受到了嚴峻的審判。這與出埃及後的以色列百姓不順從神,除約書亞和迦勒外沒有人進迦南的情形相似(1320~25;來31718)。因此今天的信徒不要以自己的理性和主見任意判斷,要全心全意以謙卑的態度去讀、看和遵守神的道(13)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二十四2「耶和華使迦勒底軍、亞蘭軍、摩押軍和亞捫人的軍來攻擊約雅敬,毀滅猶大,正如耶和華藉他僕人眾先知所說的。」

         迦勒底是以巴比倫為首都的國名,又稱新巴比倫。佔領猶大國,擄去其民的便是迦勒底人。尼布甲尼撒在埃及之役戰敗,用兩年時間始克重整其軍隊(主前600~599)。不過,他對約雅敬的背叛很快採取膺懲行動,除派自己的迦勒底部隊外,還派屬國的部隊聯手進攻猶大(參耶三十五111;亞二8~10)。――《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迦勒底」:即巴比倫。――《串珠聖經注釋》

         僕人眾先知: 這是一個國難當頭,敦促百姓從悖逆中悔改、作惡者歸正的警告聲迴響全地的時代。先知為亂世敲警鐘,甚至為此犧牲(4),他們的獻身精神是生活在末世的信徒應當學習的榜樣,他們所宣佈的就是我們要聆聽的話< 緒論,先知與祭司職分>。然而猶大百姓再次把神因愛他們對他們說的最後一次忠告也當作了耳邊風,對於猶大來講剩下的只有等待滅亡的那一刻。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迦勒底軍」(2),指巴比倫軍隊。新巴比倫帝國(Neo~Babylonian Empire,主前626~539)是由巴比倫南部的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主前626~605年在位)建立的迦勒底王朝。因此,聖經中常用「迦勒底」來代指「巴比倫」。──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與法老尼哥在埃及小河再次對決,雙方傷亡慘重、不分勝負,巴比倫軍隊退回國內重整旗鼓。這時,約雅敬不聽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乘機投靠埃及、背叛巴比倫王(1節;耶二十七9~11)。尼布甲尼撒於主前598年重返猶大,率領周圍藩屬國的「亞蘭軍、摩押軍,和亞捫人的軍」(2)攻入猶大國。此時約雅敬去世、約雅斤即位(6),猶大所期待的埃及卻無力來救(7)。──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借祂僕人眾先知所說的」(2)話,包括先知以賽亞(二十17)和耶利米的預言(耶二十五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此時巴比倫就擄走第一批猶大人,包括但以理等人  11 。巴比倫人攻打猶大時,臣服於巴比倫的國家就會一同出兵攻擊猶大。――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二十四2 入侵的軍隊】迦勒底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閃族語系的民族。從主前第一千年紀初期開始,亞述記錄已經記載他們是巴比倫地的居民。我們最熟悉的亞蘭人來自以色列北方的亞蘭邦國,但除他們以外,尚有東亞蘭人。這些閃族語系的人種在底格裡斯/幼發拉底河谷廣泛居住,並且經常與迦勒底人一同出現。迦勒底人似乎主要在城鎮居住,亞蘭人則是半遊牧民族。按照巴比倫的史料,摩押人和亞捫人是巴比倫的屬國,因此有責任派兵協助攻打悖逆的鄰邦。──《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二十四2~4此段經文記載作者對歷史的神學評論。耶和華差派(新譯)。神藉著人所採取的行動是祂對罪的刑罰之一部分。歷史是耶和華的計畫實現(參:王下二十一12~15),這可以說是列王紀作者寫作全書所要表達的主題,並非一定是一位較後期的重編者(例:DtrP=「申命記式祭司的」資料來源)

  流無辜人的血(4),一如列王紀下二十一16所示,乃「暴君之酷行」(耶二十二17)及有意地破壞神的律法。因此耶和華決不肯赦免(AVNRSV「赦罪」),這與申命記二十九20(參:創九5)之記載相合。我們的罪雖已因基督的緣故得到赦免,我們仍要追求饒恕的恩賜,以致我們可以寬恕別人(詩一三○4;路七47;西三13)。──《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二十四3「這禍臨到猶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要將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

         「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3),不是說神讓這代百姓代替瑪拿西受罰,而是因為猶大君王和百姓都還活在瑪拿西的罪中,所以「耶和華決不肯赦免」(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243~4 記載了巴比倫軍隊擊敗猶大的背後原因是因為瑪拿西王的罪惡所引致。 244 「流無辜人的血」,也是指著瑪拿西王的罪惡。――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二十四3~4參見211~18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二十四4「又因他流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決不肯赦免。」

 

【王下二十四5「約雅敬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王下二十四5~6結束公式並未提及約雅敬的埋葬,他死於主前五九八年十二月,略早於尼布甲尼撒第一次擄掠耶路撒冷之前。歷代志下三十六7暗示約雅敬被帶往巴比倫,但耶利米書二十二19描述他被丟在耶路撒冷以外,無人哭號,可能是由一群親巴比倫團體施行像埋葬「驢子」一樣的草草埋葬。傳統說他被埋葬於烏撒的園內(見:王下二十一26),此乃源自對歷代志下三十六8的一個希臘文翻譯。

  有關他的其餘的事便是重新引入偶像敬拜(「可憎」)之事(代下三十六8)。這是最後一次提及正式的猶大列王記(見:導論Ⅴ B 「年譜及年鑑」及王上十四29第一次的出現),應當於首都淪陷後告終。──《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二十四6「約雅敬與他列祖同睡,他兒子約雅斤接續他作王。」

         主前598年十二月,尼布甲尼撒派兵攻打耶路撒冷之時,約雅敬死了。他年才18歲的兒子約雅斤接續作王,在位只三個月。主前597年三月,巴比倫大軍圍城,尼布甲尼撒親征,廢了約雅斤,立西底家為傀儡王(17)。參《耶利米書》二十七16~22.

    這是巴比倫第二次攻陷耶城。約雅斤被廢複被擄走,同時擄去的還有太后、臣僕、百姓的領袖、百姓及工匠(12~1316)。先知以西結就是在這時被擄往巴比倫(結一1~3)。聖殿被洗劫,王宮的寶物被掠走(11~16)。從大巴比倫城一座建築物掘出的石版上,記有史稱為猶大國“第二次被擄”的事,並載有約雅斤和他一同被擄的五個兒子的名字。――《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約雅敬死後,他兒子約雅斤繼位。約雅斤又名耶哥尼雅(見代上316 26 241 111)或哥尼雅(見耶2224 371)。――《串珠聖經注釋》

         耶利米先知對約雅敬預言“他後裔中必沒有人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他的屍首必被拋棄,白日受炎熱,黑夜受寒霜”(3630)。但本節中他的兒子約雅斤代他作了王。也許有人會認為先知耶利米的預言沒有成就。但約雅斤作王僅3個月就被擄到巴比倫,被廢位,由約雅敬的弟弟即他的叔叔登上了王位(17)。因此事實上約雅斤的短暫的執政不能算作作王。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約雅斤」:字義是「耶和華建立」。

         ◎約雅敬死後三個月耶路撒冷就淪陷,至於約雅敬的死是自然死亡還是被暗殺,則無法得知。――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廿四6約雅敬因何事致死?死於何時及何地?】

         列王紀下二十四6指出:「約雅敬與他列祖同睡,他的兒子約雅斤接續他作王。」這段經文所涵指的意思是,這位行惡事的王死後,得享君王的葬禮,葬于王家墓地內。(雖然「與他列祖同睡」有可能是指他在陰間與眾先王相會。)

         歷代志下三十六5~8則記載:「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來攻擊他,用銅鏈鎖著他,要將他帶到巴比倫去……又將耶和華殿裡的器皿帶到巴比倫……他兒子約雅斤接續他作王。」這段經文可解作約雅敬被帶到巴比倫,成為階下囚,在巴比倫渡過餘生——這事情發生於五九八年,因為他從六0八年開始作王十一年。但這段經文卻沒有明說約雅敬以後沒有從巴比倫返回巴勒斯坦,作為尼布甲尼撒手中的傀儡。因為約雅敬可能向巴比倫王作出莊嚴的承諾,願意永遠效忠,並答應永不再與埃及的法老尼哥合謀來對抗迦勒底的大封主。果真如此,約雅敬可能於六0四年被擄。那時候,尼布甲尼撒的權力已擴張至亞蘭、腓尼基、撒瑪利亞及猶大,並將約雅敬帶走,作為人質,正如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一樣。

         從歷代志下三十三11~12的記載可知,亞述王亞述巴尼帕將瑪拿西擄走,囚禁在巴比倫,直至瑪拿西為以前所做的惡事悔改,才被亞述王恢復其猶大王位。同樣道理,約雅敬也有可能在耶路撒冷再次登基作王,成為迦勒底工手中的傀儡。當聖經記載約雅敬被擄走時,並未清楚言明耶路撒冷於五九七年陷落,但記載其幼子約雅斤被擄時,卻指出「又將耶路撒冷的眾民和眾首領,並所有大能的勇士,共有一萬人,連一切木匠、鐵匠、都擄了去,除了國中極貧窮的人以外,沒有剩下的。」(王下二十四14)而且,在尼布甲尼撒第二次來犯時,不單只「將耶和華殿裡的器皿帶到巴比倫」(代下三十六7),卻是「將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都』拿去了。(王下二十四13)

         由此看來,歷代志下三十六5~8所記載的,並非列王紀下二十四14的那件事。前者發生於六O四年,而但以理及其他友人均于此時被擄;後者則遲至五九七年,被擄去的是第二位王——約雅斤,巴比倫人還帶走大量寶物及俘擄。因此,上述兩段經文並不出現互相衝突的過程,而聖經本身的資料排除了將兩段經文視為記載同一事件的可能性。

         然而,約雅敬逝世時的情景及地點,卻比王下二十四6一小節經文所顯示的更令人悲痛。根據耶利米書二十二18~19的記載:「所以耶和華論到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如此說,人必不為他舉哀……他被埋葬,好像埋驢一樣,要拉出去扔在耶路撒冷的城門外。」上述說話預言了當約雅敬死後,其屍身受到侮辱性的處置(約雅敬極可能死於五九八年十二月七日)。君王的屍體通常都會埋葬於皇室墓地裡(無論是在舉哀期間或於稍後才埋葬),但約雅敬的屍體被棄置在露天的陷坑中,像一隻牲畜所受到的對待一樣。後來,他就被埋葬在耶路撒冷的城牆之外,這正好反映他的惡行,以及統治期間為猶大帶來的災害。至於約雅敬的兒子約雅斤,也遭遇同一命運——被尼布甲尼撒擄走。──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王下二十四7「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因為巴比倫王將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直到幼發拉底河都奪去了。」

這節經文記載埃及軍隊戰敗後不再入侵,當時巴比倫遠達並防衛了猶大的南界448,於迦基米施擊敗埃及軍隊。埃及人一向是不可信賴的,不論是一位於主前六○四年寫信向法老求助的(一個不知名之城的)亞頓(Adon)449,或是約雅敬、西底家等,均未曾得到他們所要求的幫助。

「埃及小河」亦即 Nahal~musur,乃現代的艾勒亞利西小河(王上八65),位於迦薩南部與埃及的分界。有些解經家認為這裡是列王紀原書結束之處,其餘的部分均為一系列的附錄。──《丁道爾聖經註釋》

         「埃及小河直到伯拉河」:指巴勒斯坦及敘利亞一帶地方。埃及小河是埃及東在沙漠北端邊界。――《串珠聖經注釋》

         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 埃及王尼哥進行了兩次遠征。通過第一次遠征,成功地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但第二次遠征時卻慘敗在新興的強大帝國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手下,喪失了對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權。因此尼布甲尼撒在世時埃及王尼哥再也沒有遠征巴勒斯坦<代下366>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247 的記載就是迦基米施之役後或者西元前599年尼布甲尼撒再次西征,埃及勢力退回本國的狀況。――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二十四7 巴比倫對埃及】尼布甲尼撒二世在迦基米施之役擊潰埃及之後,試圖於主前六○一至六○○年乘勝追擊,侵略埃及。雙方在埃及小河(大概是尼羅河三角洲區域東緣的阿裡什幹河)會戰。戰況顯然十分慘烈,尼布甲尼撒的軍隊未能攻克埃及。然而巴比倫軍卻成功地在黎凡特重新集結部隊,發動攻勢。埃及無力反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二十四8「約雅斤登基的時候,年十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他母親名叫尼護施他,是耶路撒冷人以利拿單的女兒。」

「約雅斤」(希伯來文:y#ho^ya{k[i^n,「耶和華印證」;巴比倫文為.Yauki{n)可能是耶哥尼雅登基時的名字(希伯來文:代上三16;耶二十四1,「耶和華是堅穩的」),亦可簡稱為哥尼雅(耶二十二24;希伯來文)。此名於當時的曇柄上以ykyn的形式出現450

他作王三個月零十日(代下三十六9),大部分的時候都正值巴比倫圍攻耶路撒冷之時。十八歲比「八歲」更為可靠(一些希伯來文抄本,代下三十六9)。以利拿單乃亞革波之子(耶二十六22)。──《丁道爾聖經註釋》

         年十八歲: 代下3698歲。其治理時間本節為三個月,而代下則為三個月零十天。根據七十士譯本,約雅斤登基時的年齡為18歲的可能性比較大。聖經中有不少數位或有記錄不同的地方。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情況:①聖經的眾記錄者對某一件事或仔細或簡略地記述。②抄錄原文時出現筆誤。③記錄者所參考的資料不同。④強調的角度不同。本節的“3個月”和代下369的“三個月零十天”則屬於第一種情況。後者作了更詳細的記述。拉2章和尼7章中出現的被擄歸回者的名單和人數的差異屬於第二種情況。太11~16和路323~38中耶穌基督的家譜的差異大體上屬於第三和第四種情況。民259和林前108中因拜巴力毗珥而遭瘟疫死的人數的差異屬於第一和第四種情況。即,摩西的24000人和保羅的23000人是為了強調“一天”之內所發生的不幸事件。上述情況中第二種是一般抄錄時混淆相似的字母而造成的,尤其希伯來語和字母各代表不同的數位,所以混淆相似字母就容易造成數位的出入。此外,聖經的記錄者所採用的曆法不同,有時也會造成年代的不同。對這一問題,我們不應認為聖經是錯誤過多的書,而應當理解為:①聖經的原文是沒有錯誤的,②看似衝突的一些內容完全可以協調,③聖經並不是記錄歷史資料的事,而是為我們的救贖而寫的書(提後315~17),因此我們要以追求聖經的本質和信仰的態度去對待聖經,而不是強調非本質的東西。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十八歲」: 代下 369 說是八歲,不過一般認為是「十八歲」比較可能。

         ◎關於八歲與十八歲的登基年紀,除了可能一方抄寫錯誤外,也可能是因為 代下 366~7 記載約雅敬被擄到巴比倫,此時約雅斤八歲,就已經替代約雅敬執政,但後來約雅敬獲釋回耶路撒冷,這時約雅斤應該與他共同執政,後來約雅敬死後,約雅斤單獨執政三個月。

         ●「尼護施她」:字義是「黃銅」。

         ●「以利拿單」:字義是「神已付出」或「神賞賜」。――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二十四8 年代小注】約雅斤短暫的任期包括主前五九八年最後一個月,和五九七年頭兩個月。由於約雅斤似乎是在尼布甲尼撒軍隊即將抵達耶路撒冷之時登基,挑釁巴比倫西行的應該是他父親約雅敬。──《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廿四8約雅斤登位作猶大王時,是八歲抑或十八歲?】

     列王紀下二十四8告訴我們,「約雅斤登位的時候,年十八歲」,但歷代志下的平行經文卻指出,當約雅斤開始作王時,年僅「八歲」。在列王紀下及歷代志下這兩段經文中,顯然有一處起了訛誤,是抄寫員弄錯了。這種錯誤的起因,是抄寫所根據的那份古卷被塗汙或破損了。歷代志上下成書於主前五世紀(極可能是在以斯拉的監督之下進行),這時候用以記載數字的有一套符號,以右邊末端有一小鉤的一劃代表「十」,兩個這樣的符號代表「二十」(參看研究王下八26的那條問題);「十」以下的數目則以一列稍微傾向右邊的一「/」代表,通常是每三個成為一組。

    在兩段經文的數字中,錯誤的可能是歷代志下三十六9。因為八歲著實是太年幼了,不能承擔起國家領導者之職(雖然亞哈謝之子約阿斯作王時也只有七歲;王下十一21;約西亞亦於八歲作王;王下二十二1)。另一方面,迦勒底人亦視他為一個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成人來加以對待,在五九七年以後,把他囚禁在巴比倫。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抄寫員根據被塗汙了的古卷抄漏了一個「十」的符號,這可能性遠超過抄寫員自己加添一個「十」的符號在「八」字之上。

    當我們接納上述解釋時,就出現了一個可能性——約雅敬于極年青時就娶妻生子(十六或十七歲),但無論如何,有一些猶大王族似乎傾向於早婚。換言之,若約雅敬於六O八年作王時有二十五歲(王下二十三36),又假如約雅斤于其父親去世時(五九八年)有十八歲(參王下二十四8),兩者在時間上的差距也只有十七或十八年。在猶大王族中有另一個早婚的例子,亞哈斯於十三或十四歲時成為希西家的父親。亞哈斯於七四三年作攝政王時是二十歲,至七二五年去世時,其子希西家已二十五歲(參看王下十六2[代下二十八1];王下十八12[代下二十九1]]。──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王下二十四8~17約雅斤作猶大王被擄:約雅敬因背叛巴比倫所惹來的災禍,到他兒子約雅斤作王時才臨到。結果巴比倫王將約雅斤、王室、官員及大部分的百姓都擄走,並立西底家代替約雅斤作王,同時又奪去聖殿和王宮的寶物。這事發生於主前五九七年,是猶大第二次的被擄,被擄的人當中除約雅斤之外還有以西結(參結12)和末底改(見斯26)。――《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二十四9「約雅斤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親一切所行的。」

耶路撒冷第一次淪陷(10~17)記錄在此,與《巴比倫年鑑》的記載相符:「在尼布甲尼撒第七年的基斯流月(十一/十二月),巴比倫王召集軍隊,行軍至 Hatti (敘利亞/巴勒斯坦),包圍了猶大城(耶路撒冷),並於亞達月第二日拿住猶大王,擄獲全城。451」──《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二十四10「那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軍兵上到耶路撒冷,圍困城。」

         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97年第二次向耶路撒冷進侵。有關的年表,參看耶利米書的簡介。――《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二十四10  猶大人二次被擄,王亦被擄,他們怎樣才能擺脫困境?】

巴比倫的軍隊已經出發,要討伐約雅敬的叛逆,但那時約雅敬已經死了。在他逝世以後,國民立他的兒子約雅斤作猶大王,他登基後(西元前597),只隔了數周時間,就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在巴比倫人三次入侵之中的第二次,他們劫掠聖殿,擄去大多數領袖,內中也有約雅斤王。這時尼布甲尼撒就立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約雅斤的叔父西底家作猶大王。但由於約雅斤仍然活著,雖然他被擄到巴比倫,人民還是不承認西底家為真正的君王。──《靈修版聖經注釋》

 

【王下二十四10~11 五九七年耶路撒冷之圍】迦勒底人在主前五九七年攻打耶路撒冷,作為對猶大叛亂的回應。按照《巴比倫年鑒》的記載,圍城的時間是三個月,即大概是約雅斤作王的整個期間。尼布甲尼撒雖然在年表中將勝仗歸功於己,卻沒有親自督兵,反將這責任交給手下大將。城這麼容易被攻取可能是因為當時是冬天,糧食短缺。城中人口則比平常為多,因為猶大其餘地方的人都到耶路撒冷來避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二十四11「當他軍兵圍困城的時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

         ◎「親自來了」:巴比倫文獻記載尼布甲尼撒於猶大城外紮營,於西元前597316日攻陷耶路撒冷,俘虜猶大王。這是耶路撒冷第二次被巴比倫攻陷。――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二十四11~17本文記錄了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第二次進攻,以及對耶路撒冷採取的措施,其內容如下:①威脅猶大王,帶走了大部分臣僕(12)。②掠奪、毀壞財物(13)。③除了窮人外,都擄到巴比倫(14),其中包括先知以西結(112)和末底改(26)。尼布甲尼撒如此作是為了:i.使猶大人不得重建家園,ii.在國內大規模進行土木工程。早在約雅敬在位時,尼布甲尼撒第一次侵略猶大,掠奪了珠寶,並擄走了很多人才(11~4)。神使猶大變得如此荒涼,表示神對猶大的震怒同樣猛烈。即,猶大蔑視神的忍耐,始終沒有悔改,從而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245;申3234;雅53)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二十四12「猶大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便拿住他。那時,是巴比倫王第八年。」

尼布甲尼撒王來到利比拉可能是要接受約雅斤的投降,圍城可能是由主前五九八年十二月軍隊開出巴比倫開始,直到主前五九七年三月十五/十六日占領耶路撒冷為止。

尼布甲尼撒的第八年始於四月十三日,此日期與過了一年(亦即春季,代下三十六10NEB)相符。戰俘及戰利品不一定立即被帶走452。根據《巴比倫年鑑》之記錄,尼布甲尼撒「按他自己的選擇」(直譯為「心」)在那裡選立了一位王,(亦即瑪探雅/西底家),並收取钜額貢銀帶回巴比倫」。這是聖經以外的記錄證明被擄的開始。

約雅斤「出城」(MT),亦即投降。被擄的人數可能只是一個「極多人數」的概括(一萬人)或是七千戰士加上一千技工(16),加上另外未註明者。──《丁道爾聖經註釋》

         和他母親……投降巴比倫王: 撒上113;耶2193817等處翻譯成“歸順”、“歸降”。在以色列背逆的歷史中,以色列百姓所承受的痛苦(彼後27;耶219)遠不及愛惜自己的百姓卻又不得不懲誡他們的神的痛苦(1634)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二十四12 約雅斤被囚】猶大迅速投降可能是巴比倫人頗為寬容地對待猶大人的原因。亞述和巴比倫對待叛盟國王的慣例是把他們外遷。巴比倫(或亞述)認為他們是違背效忠誓言的統治者,處以適當的懲罰。征服者通常會另立尊重他們利益的人為王,這人通常來自同一王族,為百姓在政權交替上保持一定的連續性。──《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二十四13「巴比倫王將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都拿去了,將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殿裡的金器都毀壞了,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關於尼布甲尼撒把聖殿寶物奪去的事蹟,參看但以理書一章2節的腳註。――《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毀壞」:大概是指巴比倫人把其中較大的金器打碎,以便攜帶(參王下2513)。當時巴比倫人並沒有把所有器皿奪去(參王下2513~15;耶2719~20)。――《串珠聖經注釋》

         「將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殿裡的金器都毀壞了」(13),可能是把包金器皿外面的金子都刮走,所以把器皿都毀壞了。──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正如耶和華所說的」(13),指先知以賽亞在巴比倫的使者訪問希西家之後所作的預言(二十17),表明神寧可交出自己名下的榮耀,讓仇敵毀壞「耶和華殿裡的金器」(13),也不願意百姓繼續活在虛謊之中,滿足於外表的敬虔,說:「這些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耶七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二十四14「又將耶路撒冷的眾民和眾首領,並所有大能的勇士共一萬人,連一切木匠、鐵匠都擄了去,除了國中極貧窮的人以外,沒有剩下的。」

         除了國中極貧窮的人以外,沒有剩下的: 據耶利米書38472527407527的記錄,當時在西底家的治理下耶路撒冷還剩下大臣、軍長和為數不多的軍隊。那麼與本節的內容如何協調呢?這可能是記錄角度不同。本節想要說明的是,經過巴比倫的第二次進攻,猶大到了滅亡的邊緣。耶利米書則側重記錄為了維持猶大的行政而留下的少數人員。也就是說,本書的作者更強調當時的狀況,事實上當時留下的人大多數都是窮人,人數也少,已無力抵抗巴比倫的侵略。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2414 的「一萬人」,大概包括 2416 的「七千人」。

         ●「木匠、鐵匠」:指具有專業技術的技術人員。

           11~2 記載先知以西結也在這次被擄的行列之中。  26則說末底改也同時被擄。這樣的擄掠,是要確保猶大國沒有能夠帶領叛亂的領導階層,也沒有能夠建造防禦工事的技術人力,而且這些技術人力還可以為巴比倫所用。――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二十四14 這次被擄在靈性方面對猶大人有何促進?】

    巴比倫人處理被擄之人與亞述人不同,亞述人將原處的大多數人民擄去後,又將異族置於所攻佔之地(參十七24的注釋)。巴比倫人則只擄去最富強與最有技能的人,留下貧窮軟弱之人管理那地,使他們掌權以得到其效忠。高層的領導人被擄到巴比倫的城市後,則被准許聚居、工作,成為社會中的重要人物。巴比倫人的這種政策,使猶大人在被擄期間團結一致並忠於神,以後在以斯拉與所羅巴伯時代得以歸回本土,這事記在以斯拉記中。──《靈修版聖經注釋》

 

【王下二十四14 外遷】現存的巴比倫記錄雖然沒有提及外遷策略,可以假定的是他們在某個程度上承襲了亞述的行政方針。一般的政策是擄走有勢力的人(有錢人和軍隊)和熟練的工匠──在巴比倫可以廉價雇用這些人。「極貧窮的人」若非無用,就是不會構成威脅,因此可以留在猶大。──《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二十四15「並將約雅斤和王母、后妃、太監,與國中的大官,都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去了,」

         巴比倫軍隊在主前598~597年的冬天圍城三個月(耶三十六22)。城中可能缺糧,所以約雅斤作王「三個月零十天」(代下三十六9)就投降了。《巴比倫年鑒》記載,巴比倫王于亞達月第二日(主前597316)拿住猶大王,擄獲全城。尼布甲尼撒擄走猶大王約雅斤母子(15),應驗了耶利米的預言(耶二十二24~27);又立約西亞王的第三個兒子西底家(代上三15)為傀儡王(17),約雅敬和約雅斤的後裔再也沒有人坐在猶大的王位上,應驗了耶利米的另外兩個預言(耶二十二30;三十六30)。──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這是猶大第二次被擄,失去了所有的精英分子,包括先知以西結(結一1~2)、末底改(斯二6)。耶利米用「好無花果」(耶二十四5)來比喻這些被擄走的猶大精英。──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二十四16「又將一切勇士七千人和木匠、鐵匠一千人,都是能上陣的勇士,全擄到巴比倫去了。」

         「耶路撒冷的眾民」(14)指上層階級,「木匠、鐵匠」(16)指專業技術人員。巴比倫如此擄掠,是要確保猶大再也沒有能力叛亂,也沒有建造防禦工事的技術人才,並讓這些「木匠、鐵匠、勇士」為巴比倫效力。──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二十四17「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作王,給瑪探雅改名叫西底家。」

尼布甲尼撒選擇立約西亞的第三子瑪探雅(代上三15)繼承他兄弟約哈斯為王(他們二人均為反埃及的)。因此他是約雅斤的叔叔(代下三十六10;希伯來文用「兄弟」,亦即「親屬」)

將瑪探雅(「耶和華的恩賜」,耶一~)一名改為西底家(「耶和華是公義的」或「公義的耶和華」)可能是為了要強調耶和華伸手攻擊耶路撒冷之行乃是公義合理的,而並非僅是要強調西底家的身分為藩屬(王下二十三14)454。──《丁道爾聖經註釋》

         約雅斤的後裔沒有一人坐在猶大的王位上,一如耶利米的預言(二二30)――《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西底家是約西亞王的兒子,排行第三(見代上315)。――《串珠聖經注釋》

         「瑪探雅」(17)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的禮物」,而「西底家」(17)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公義的」。巴比倫王將「瑪探雅」改名為「西底家」,可能要證明他是替神攻擊耶路撒冷,也表示自己對猶大王擁有主權。神的百姓若不肯榮耀神的名,結果不是被埃及王改名(二十三34),就是被巴比倫王改名(17),連自己的名都沒有了;神的百姓若不肯以神為王,結果不是作埃及的奴僕,就是作巴比倫的奴僕,根本沒有自由可言。今天,許多人藉口不喜歡被約束,所以遠離神、遠離教會,結果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被世界和罪惡轄制:「豈不曉得你們獻上自己作奴僕,順從誰,就作誰的奴僕嗎?或作罪的奴僕,以至於死;或作順命的奴僕,以至成義」(羅六1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瑪探雅」:字義是「耶和華的禮物」。

         ●「西底家」:字義是「耶和華是公義的」。――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廿四17西底家(參代上三15~16;代下卅六10)問:歷代志上三章十五至十六節:「約西亞的長子是約哈難,次子是約雅敬,三子是西底家,四子是沙龍。約雅敬的兒子是耶哥尼雅和西底家。」列王紀下二十四章十七節:「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作王,給瑪探雅改名叫西底家。」歷代志下三十六章十節:「……就立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王。」西底家是約雅斤(耶哥尼雅)的叔叔還是哥哥?

       答:西底家是約雅斤的叔叔(王下廿四17)。歷代志下三十六章十節原文的「兄」字,Wordsworth氏說,可譯為「其父之弟」──這就是叔叔。至於歷代志上三章十五至十六節,我們應當知道著者寫家譜的方法。西底家是約西亞的第三子(15)。但是,為何西底家又作其姪耶哥尼雅之子呢?(此節當譯作:「約雅敬的兒子是耶哥尼雅;耶哥尼雅的兒子是西底家。」)因為這裏的兒子。好像中國的嗣君,立叔為嗣,則叔為其子了。這裏是錄各代合法帝王的家譜,西底家是繼耶哥尼雅為王的;所以,就兩記其名。不然則豈有一人在上下節就寫錯了的理。我們明白聖經的體裁,就要少有所疑。―― 倪柝聲《聖經問答》

 

【王下二十四17 更改名字】瑪探雅和約雅敬一樣,也被巴比倫強制改名。《巴比倫年鑒》只說尼布甲尼撒二世立他所撰擇之人為王,並且這是一個「合他心意的人」,換言之這人已經被巴比倫人所「馴養」。巴比倫人為王所起的,和往常一樣是個希伯來語的名字,這樣做對他們最是有利,因為不會激起暴亂。──《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二十四18「西底家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一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他母親名叫哈慕他,是立拿人耶利米的女兒。」

         「立拿人耶利米」(18)不是先知耶利米。西底家與約哈斯同父同母(二十三31),但與約雅敬同父異母(二十三36)。──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西底家是猶大國的最後一位君王,他「作王十一年」(18),於主前597~586年執政。在此期間,埃及經歷了尼哥二世(Necho II,主前601~595年在位)、普薩美提克二世(Psamtik II,主前595~589年在位)和合弗拉(Apries,主前589~570年在位)三任法老。巴比倫則由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哈慕她」:「岳父是靠山」。

         ●「立拿」:字義是「鋪過的道路」。

         ●「耶利米」:字義是「耶和華所指定的」。此人不是先知耶利米。――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二十四18 年代小注】猶大國最後一位君王西底家於主前五九七至五八六年在位。當時統治埃及的是尼哥二世(主前601~595年在位)、森美忒庫二世(Psammeticus II;主前595~589年在位)、阿普裡斯(Apries;主前589~570年在位)。統治迦勒底帝國的則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主前604~562年在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二十四18~20西底家作猶大王:西底家仍繼續干犯耶和華,猶大終於在他作王時滅亡。――《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二十四18~20猶大的西底家】此王(主前597~587)繼承了一個疆土大為縮小了的猶大,因為南地盡失(耶十三18~19),國勢也因資深人士盡被擄去而大為衰弱。在餘下來的人中同時存在有親埃及分子及假先知(耶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八5)。然而,耶利米卻繼續主張凡是背叛巴比倫的必被外邦人攪擾的預言(耶二十七),但他仍然支持西底家。作者認為耶和華是真正的王,約雅斤只是「猶太人的王」,而非被擄的猶太人的首領。

  西底家上巴比倫去探訪(耶五十一59),並與當地被擄的人民保持聯繫(耶二十九3),可能是為了要消除尼布甲尼撒對他的忠心所可能有的任何懷疑之處。但他在主前五八九年背叛了,可能是受到於主前五九二年探訪過腓尼基人沿海城市之埃及法老王森美忒二世的鼓動而致。他的繼任者亞比裡斯(合弗拉)於主前五八九年與猶大的將軍可萊雅(Koriah)合作455。西底家召集了推羅、西頓、以東、摩押及亞捫的外交代表去到耶路撒冷(耶二十七1~11),卻沒有召集非利士人城市的代表,這可能表示上述國家乃鼓動他於主前五九五/四年的背叛,那是尼布甲尼撒在自己國中亦面臨叛局的一年。──《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二十四18~26本文記錄了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登基時發生的幾件事:①他背叛了巴比倫王(251):當時主張反亞述政策的一群人慫恿西底家採取親埃及政策。這些人甚至說服優柔寡斷的西底家起兵反抗巴比倫,並向埃及要求援助(271~22)。當時假先知也以假預言支持了這一政策(282~4)。但耶利米卻警告了猶大與埃及結盟並投靠埃及的做法(376~8)。可見,人如果沒有聆聽的耳,沒有洞察的眼,就不懂得神所說的和所行的一切,從而為自己引來禍患。就如亞哈王不聽先知米該雅的預言,而聽從假先知,與亞蘭作戰,結果死在戰場(代下1834)。②他是猶大列王中最悲慘和屈辱的王(4~7)。如果他順從神,服從巴比倫的話,也許猶大就不至於滅亡,而他自己的命運也不至於如此淒慘。可見,人若離開了神的道,那麼就必然會按著申命記的祝福與詛咒的原則受到審判(281~68)。我們要銘記這一依然適用於新約時代的原則。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二十四19「西底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是照約雅敬一切所行的。」

         「西底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19),包括不肯在神的話語面前自卑(代下三十六12)、違背誓言反叛巴比倫(代下三十六13)。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的本質,是因為「強項硬心,不歸服耶和華以色列的神」(代下三十六13),想努力掙扎、擺脫神的管教。──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西底家與約哈斯 王下 2331~35 是同一位母親。但與約雅敬的母親不同 王下 2336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二十四20「因此耶和華的怒氣在耶路撒冷和猶大發作,以致將人民從自己面前趕出。」

         「因此 ...... 發作」:原文可譯作「這些事在耶路撒冷和猶大發生,是因為耶和華的怒氣」。耶和華向猶大發怒,不單是西底家犯罪所引致的後果,同時亦是罪行的因由。神因為瑪拿西的惡行已定意將猶大趕出迦南地(參王下2326~27 本章3~4),所以神沒有在這時興起忠心的君王去挽救殘局,只是任由猶大人放縱行惡,招來神所命定的審判。――《串珠聖經注釋》

         以致將人民從自己面前趕出: 加勒底軍隊的進攻,如同日期滿足忽然降臨的耶和華的審判,懲誡背逆的百姓。離棄神的人得到的便是被逐出應許之地的報應。等葡萄園主來的時候,兇惡的農夫必受懲罰(2133~41)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亞當後裔的天性就是不肯順服神,所以跟隨神非常困難,離棄神卻非常容易。約西亞的三個兒子、一個孫子,不但不能效法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二十三25),在神的管教面前還不肯順服,藐視神「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羅二4),任著自己剛硬不悔改的心,就像陷在泥潭之中,越掙扎、陷得越深,「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二4~5)。「因此耶和華的怒氣在耶路撒冷和猶大發作,以致將人民從自己面前趕出」(20),猶大很快就國破家亡。──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此時埃及的統治者是尼哥二世(西元前601~595)、森美忒庫二世(Psammeticus II 西元前595~589)、阿普里斯(Apries 西元前589~570)。巴比倫則是尼布甲尼撒統治(西元前604~562)。――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廿四章)

         約西亞死後,猶大國的形勢每況愈下,百姓被巴比倫王任意擄掠。為什麽耶和華容許災禍臨到祂的子民?

         處身於苦難中白基督徒應持什麽態度?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