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下第一章短篇信息

 

目錄:

永遠的先知(王下一至二章)(金約翰)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一章)(劉銳光)

問假神不問真神(王下一1~18)( 臺北靈糧堂)

神的火從天上降下來(王下一1~16) (臺北靈糧堂)

他們漠視自己的主!(1118) (香港讀經會)

以利亞與亞哈謝(一章1~18) (臺北基督之家)

 

 

永遠的先知(王下一至二章)(金約翰)

 

讀經:列王紀上第十七章至列王紀下第二章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之前,我必差遺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四:5~6)

  這是舊約聖經最後一本,最後一段,最後一句經文,無疑是對以利亞先知和他所做工作的肯定,並預言未來的先知必然像他。

  前不久去探望一位在比較艱苦環境之下事奉的弟兄,問起他最怕事奉中的感受,他直率地說:“真想逃,如果可能的話。”“大約是像先知約拿吧?”我以為我了解他,於是說,“不!以利亞。”他肯定地回答,我有些迷惑。

  我又一次地翻開了列王紀上,列王紀上第十九章記載着以利亞的一次逃亡,在以利亞殺死了巴力的四百多位先知之後,耶洗別發誓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的降罰我!”消息傳到以利亞的耳中,以利亞逃了…

一.以利亞選擇逃命的現實環境

  以利亞事奉的年代是以色列歷史上少有的邪教當道的黑暗年代,宗教鬥爭和政治鬥爭混合在一起。耶洗別不是不知道以利亞所做的一切,和所彰顯的神權,但這個掌有王權的王后更知道,這是一場矛頭直接指向她的政治鬥爭,因為她是被殺巴力先知的總後台,鬥爭的性質是你死我活的,耶洗別因此發狠要殺以利亞以鞏固自己的地位絕不是一句空言。

  以利亞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強大的壓力面前他“逃命”了。以利亞的“逃”使以利亞成為活生生的以利亞。

二.以利亞逃命的個人動機

  常常聽到有些傳道人因為各種各樣的逼迫而被迫出逃的事情,其背後自然有着多種政治和宗教的因素,每個人出逃自然有自己的考慮和打算,那麼以利亞出逃的個人動機又是甚麼呢?

  “耶和華,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王上一九:4)

  處在極度軟弱中的以利亞,在神的面前像一個飽受委屈的孩子而有滿腹的艾怨,“罷了…”雖然他是在和神鬥氣,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他仍然認同這一生命的歸屬,在死亡和逼迫的面前,他不願意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不信的人去褻瀆,寧可交給神以復命。 

  “…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一九:4)

  以利亞逃命的方向是朝着何烈山的方向,是摩西從神那裏領受立約的版的地方。他一定在此想到了他的祖先──摩西──這個被神大大使用的人,想到摩西剛剛沐浴在神的聖光之中,拿着兩塊立約的石版下到山下,看到以色列人鑄造的金牛犢,“便發烈怒,把兩塊版扔在山下摔碎了”的軟弱(出三二:19)他或許也想到了先祖大衛,在他失意和無可奈何之下,為了逃出掃羅的追擊,加入了非利士軍隊的軟弱(撒上二七:1)

  不難推論,以利亞把自己的軟弱與列祖的軟弱進行比較的心態,表明他素來就有的,要像主的眾僕人一樣忠心事奉神的強烈心志。心志愈高,跌倒就感到愈痛,由此也可以想到,此刻的以利亞內心充滿了多少的自怨,自責。雖然他後來兩次強調自己“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卻落得個“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的處境。這兩次在神面前的“強詞奪理”,正反映他企圖掩蓋自己的軟弱,欲蓋彌彰的矛盾心理。這矛盾心理旳背後仍然是他矢志的追求和對自己的軟弱無法寬容的艾怨。

三.以利亞逃命的處所  

  以利亞要逃脫耶洗別的魔爪,沒有必要跨過幾個國家跑到何烈山來,相信在當時資訊並不發達的年代,以利亞輕裝便服,從此再不按着神的心意說話,便化險為夷了。可是他偏偏是逃向何烈山──神親自向摩西向以色列人顯現的地方。並在別是巴城外的一棵羅騰樹下,在沒有任何食物和飲水的情況之下“睡着了”。讓我震撼不已的是他在自己軟弱和失意之中,有像嬰兒尋找自己母親一樣的追尋神的腳蹤的追求,和隨時隨地都相信主的看顧與保守的單純信心,既使是自己跌倒之時仍此心不改。

四.神的保守與帶領

  以利亞慌忙出逃之時,神好像也隱藏起來了。難道神不能在以利亞軟弱的時候堅固他,使他在“甚麼時候軟弱”就藉着主“甚麼時候剛強起來”嗎?隨着以利亞的腳蹤,我們也發現以利亞所行走的道路,實際上也滲透着神的帶領,神所揀選的人祂必看顧,神要使用的人,祂也必要熬煉。正如約伯所說:“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以致於成為更適合於神使用的器皿。

  1.神的帶領

  “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着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王上一九:5)

  以利亞南行何烈山,不是獨自的孤獨旅程,在他疲乏與飢餓之中,神的使者仍然保護在他的左右,如果聯繫到以利亞以後的事奉就更能體會神藉這次事件對以利亞個人的錘煉與帶領。雖然以利亞再也沒有從事像以前那樣轟轟烈烈的工作,但由他所膏立的三個人代表着三種不同的權勢,而這三個人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極大地影響了他們以後的社會發展。

  2. 曠野四十天

  “他就起來喫了喝了;仗着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王下一九:8)

  從別示巴到何烈山是否需要四十天的行程,本章節未作詳細交待。以利亞靠着那一次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其中強調的應更是屬靈方面的意義。

  除了以利亞在曠野的四十天以外,舊約的摩西,新約的主耶穌都有曠野四十天的特殊靈程的經歷。摩西曾經歷過兩次四十天在西乃山(何烈山)上的特殊靈程(參出二四:18;三四:28;申九:9~1118)特別是第二次,以色列人在神面前背信棄義之後,摩西靈程振蕩的四十晝夜。可想而知,在摩西的軟弱之中魔鬼趁虛而入,使得摩西經歷了何等的屬靈戰爭;主耶穌曠野的四十天則是在祂事奉的伊始,摩鬼故技重演地試探主耶穌(太四:2;可一:13;路四:2)。主耶穌以其對神完全的順服,使祂走進完全不同的事奉生涯。縱觀摩西和主耶穌曠野四十天的特殊經歷,以利亞四十天的屬靈意義也就在不言之中了。當他毫不猶豫地重返以色列來回應神的再次呼召時,我們就更能明白這四十天曠野生活對以利亞是何等的重要了。

  3. 復蘇與順服

  以利亞在神的面前像一個小孩子坦述了自己的處境,沒有理由懷疑以利亞在虛構一個故事,誇大自己的作為而忽略了神“為自己留下的七千人”(王上一九:18)。神也是理解了以利亞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因這種感受而導致心靈的軟弱。所以,大風和地震之中,神的微小的聲音向以利亞啟示自己的存在──在任何無堅不摧的自然力之後都有着神平穩,安詳的存在。永遠讓人敬佩的還是以利亞在軟弱之中面對神的臨在而表現出的完全的順服。神說:“你回去…”。以利亞再沒有半點的猶豫。“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裏走了…”,沒有半句怨言。毅然地回到了使自己受逼迫,甚至隨時有可能被捉拿,處死的工作環境。

  常言道:“不以成敗論英雄!”即使一定要以成敗去衡量以利亞的話,他仍然是一個成功者。每一個人的靈命都會有以利亞一樣的起伏,而每個人靈命之中最大的挑戰也是來自於“我”在順服神的旨意時所表現的自私與愚頑。而以利亞面對挑戰最終還是放下了“我”,而順服了神的帶領。這就是他信仰和事奉生涯之中的最大勝利。他也因此而成為舊約先知中最偉大的先知之一,並成為舊約聖經在其最後篇章中向人們預言的未來先知,成為主耶穌登山變像時與摩西一起並肩事主的神僕。

  以利亞,一個永遠的先知。到現在他都還在透過聖經告訴我們一個神僕靈命起伏的故事,一個軟弱的人以順服神而走向成功的真理。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一章)(劉銳光)

 

列王記下一章     不知以色列中有神的亞哈謝

    亞哈的兒子亞哈謝繼位作王,但他一事無成,摩押也起來背叛他。鬱鬱不得志,只作王二年就死了,皆因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知以色列中有神,惹神發怒。
一.求問偶像     (v.1~8)
   
「亞哈謝在撒瑪利亞。一日從樓上欄杆裡掉下來,就病了」(v.2)。亞哈謝從樓上跌下來,就病了,並且傷勢嚴重。人有霎時禍福,我們真是不要誇口。
   
「於是差遣使者說,你們去問以革倫的神巴力西蔔,我這病能好不能好」(v.2)。在這危急關頭,他竟忘記耶和華神,而去求問非利士人的偶像。
   
以利亞指出「你差人去求問以革倫神巴力西蔔,豈因以色列中沒有神麼﹖」(v.36)。亞哈謝求問偶像,因為他心中忘記神,心中沒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危難中的反應往往看出一個人對神的信心和態度。你我在危難中,所依靠的是誰﹖在無法治癒的病患中,天父在我們心目中是否還有地位﹖要常記得我們中間有神!

二.不尊重先知     (v.9~18)
   
神差先知以利亞攔阻亞哈謝的使者,要他們去警告亞哈謝王,亞哈謝知道了,就差人去捉拿以利亞。
   
他差派五十名軍兵去見以利亞,明顯是要捉拿他。
   
五十夫長對以利亞說﹕「神人哪,王吩咐你下來」(v.9)。第二個五十夫長又說﹕「神人哪,王吩咐你快快下來」(v.11)。他們所講的話,明顯是轉達亞哈謝的意思,是要捉拿以利亞。他對神人不敬。
   
對偶像就必恭必敬,派使者去求問。對神人則派軍兵去捉拿,兩種不同的態度,豈不說明亞哈謝真是心中無神麼﹖
   
可憐的是,亞哈謝對神不敬,連累了兩個五十夫長和那一百士兵。然而,士兵們若肯謙卑下來,不助紂為虐,像那第三個五十夫長所表現的,他們也不至喪命(v.13~15)。善惡的取捨往往是在乎人,棄惡從善,敬畏神,神總不會虧待這樣的人。
   
亞哈謝忘記神,又不尊重神的僕人,結果就這樣帶著臭名離開世界。無建樹,與神無份,可憐阿﹗

 

 

問假神不問真神(王下一1~18)( 臺北靈糧堂)

 

一、亞哈謝從樓下欄杆掉下來就病了,從世俗眼光看,這是安全措施不良好;從屬靈眼光看,這是代表靈性的墜落。耶洗別從樓上被扔下墜死亡(王下九33),聽道的少年人困倦沉睡,從三樓掉下來死亡(徒廿9),都有靈性墜落受傷、受死的隱喻。

二、亞哈謝差使者去問巴力,我這病能不能好?神差以利亞去迎接使者責備他們,「你差人去問以革倫神巴力•西蔔,豈因以色列中沒有神可以求問嗎?」(16)「我們若靠著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眾人以假神為真神固然可憐,信徒以真神為假神,更可憐!亞哈謝之死,形式上從樓上掉下來,頭受重傷,實質上是離棄真神去求問假神。

三、亞哈謝王三次差五十夫長帶五十人去見以利亞,前兩次來人驕橫,都被以利亞吩咐天火燒滅,第三次來人自卑謙恭,先知與他們一同去見王。雅各、約翰問主,要不要吩咐天火降下,燒滅拒絕接待他們的撒瑪利亞人,被主責備(路九2324)。以利亞曾經降火(忿怒責罰),但也曾降雨(慈愛恩典,參雅五18)人老我的天性,只喜歡效法權威責罰,不喜歡效法柔和謙卑、寬恕赦免,社會如此,教會亦如此。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

四、亞哈謝果然死了,先知說的預言,從神來的話必然應驗;若不應驗,就證明不是從神來,是假先知。(參王上廿二111223)

默想

我的心是不斷上升,思念天上的事;抑是逐漸下沉,思想地上的事?

回應

求主保守我心,常盼望降「雨」,不盼望降「火」。

 

 

神的火從天上降下來(王下一1~16) (臺北靈糧堂)

 

列王紀上結束在亞哈王的結束,同時代的以利亞則在王下一開始,走完他的世代。

一、亞哈謝求問巴力西蔔

首先,我們看亞哈之子「亞哈謝」即位,他是惡王。當他「從樓上的欄杆裡掉下來,就病了」時,他派人去「問以革倫的神巴力.西蔔,我這病能好不能好。」這是非利士人的神明「蒼蠅之神」。這事讓耶和華對他發怒,讓以利亞去對他說「豈因以色列中沒神嗎?」同時也宣告「你必不下你所上的床,必定要死!」果然使者回報亞哈謝,亞哈謝得知此人「身穿毛衣,腰束皮帶」,就知他是以利亞,於是派人去捉拿他。

二、火從天上降下來

第一個「五十夫長」來捉拿以利亞,傲慢的對以利亞說「神人哪,王吩咐你下來!」以利亞回他說「我若是神人,願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你和你那五十人!」果然有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五十夫長和他那五十人。

第二個「五十夫長」又來捉拿以利亞,他也傲慢的說「神人哪,王吩咐你快快下來!」他的口氣更不客氣。以利亞說「我若是神人,願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你和你那五十人!」果然再次有火燒滅五十夫長和那五十人。

三、第三個五十夫長

現在誰敢再去呢?當第三個「五十夫長」來的時候,他「雙膝跪在以利亞面前,哀求他說:神人哪,願我的性命和你這五十個僕人的性命在你眼前看為寶貴!」果然因著他態度的正確,神要以利亞「同著他下去」,去見亞哈謝。以利亞當著亞哈謝的面重申「你差人去問以革倫神巴力.西蔔,豈因以色列中沒有神可以求問嗎?所以你必不下所上的床,必定要死!」果然亞哈謝死了,因他沒有兒子,他兄弟約蘭接續他作王。他是短命的君王,僅僅作王兩年。

默想

我是否分別為聖,不再求告鬼神,不再算命、改運、占卜,而是單單倚靠耶和華?我是否因為敬畏神,而懂得敬重神的僕人?

回應

親愛的主:你是忌邪的主,幫助我們分別為聖,不再沾染污穢不潔,也不再求神問卜。我們要單單倚靠你,也要敬畏你,同時敬重主的僕人。阿們!

 

 

他們漠視自己的主!(1118)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除你以外,我不作別求!

 

列王紀下開始時呈現了一個混亂的景象。那時,亞哈王戲劇性地中了別人隨便開弓的箭,傷重死亡(參王上2234);此後,摩押背叛以色列,而亞哈的兒子、王位的繼承者亞哈謝又莫名其妙地遇上意外受傷,結果以色列在短時間內接連失去了兩個王。由於亞哈謝在遇上意外後,第一時間選擇問卜於外邦神只巴力.西蔔,而不把耶和華放在眼內,於是神就容讓他定意尋求庸醫的幫助,最終因失救而死。亞哈謝的愚昧,似乎成為了日後以色列諸王在亂世中重重複複的歷史經驗模式。

亞哈謝決定在宗教上叛逆,放棄求問耶和華的祭司而假以外求,應該是有因可尋的。有人認為巴力.西卜於當日的近東和鄰近地區,在治病方面享有盛名,加上一般君王總是喜歡聆聽受人讚賞和悅耳的話,多於接受耶和華的先知不留情面的責備,因此亞哈謝所作出的選擇並不足為奇。事實上,從亞哈謝的舉動可見,他不單不想尋問先知的意見,更想阻嚇先知說出對自己不利的凶言(911)

這段經文出現了兩個對比:首先,心硬的亞哈謝與敢言的以利亞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一個自我中心與倚靠神權的對比;至於另一個對比,是三位被派去見以利亞的五十夫長的態度和結局──前兩位五十夫長因公開挑戰神的僕人而遭天譴,而第三位五十夫長則因採取謙卑的態度,結果得以保命。先知一句「豈因以色列中沒有神嗎?」(616)提醒了神的子民,王權天授,誰主浮沉!

亞哈謝從樓上的欄杆掉下來,表面上是因安全措施不足而發生的意外,但這意外卻引發他投靠假神,以致最終失救而死。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無可避免,問題是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在我們盡諸般努力去解決問題的同時,有否忘記讓神介入其中?

另一方面,三位五十夫長的遭遇,表明了神要求人對祂的使者和僕人有謙卑和尊敬的態度。今天,我們是以甚麼態度來對待牧者的呢?我們有否以謙卑和尊敬的心接受牧者的教誨?

 

 

以利亞與亞哈謝(一章1~18) (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經文敘事以亞哈謝從欄杆摔下說起,其實主角仍是以利亞。亞哈謝因為傷病而差遣人去求問非利士人的神明,巴力西蔔在新約中稱之為別西蔔(太十25),這不但代表亞哈謝已經遠離耶和華的信仰,也表示耶和華信仰在北國以色列的一般百姓生活中,可能幾近蕩然無存。以利亞對亞哈謝的回答,不但是宣告神對他個人的審判,也宣示神與選民關係的一項原則:「選民離棄了神,就是失喪了生命」。接下來,五十夫長與以利亞的互動,其實是反映亞哈謝與神間的互動;當人反客為主,對神失去敬畏態度的時候,不但得不到神的啟示,反而只能得到如烈火般的審判。

亞哈謝不但繼承了亞哈的王位,同時也繼承了亞哈錯謬混亂的信仰態度;他雖然只作王二年,仍然難逃聖經對他的負面評價,因為他早已遠離了列祖的神,跟隨了耶羅波安的錯謬與亞哈的悖逆。「選民離棄了神,就是失喪了生命」,這是項重要的信仰原則,因為關鍵不是「離開神多久、多遠」,而是「有否離棄神」。有些基督徒雖然信主多年,仍然不能體悟這項原則。所以他們以為只要與神維持某種程度的關係,即便是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也仍然是神的選民,仍然能保有神的恩典、生命;其實正好相反,這種與神保持「若即若離」的心理和態度,就是離棄神的態度。舉例來說,有些基督徒知道自己生活中,有些層面(如:生意場上的言語行為、與家人的互動關係、與異性的親密關係等)是神不喜悅的,就把這一塊切割出來,獨立於神的管轄之外,想要以此方法與神相安無事,卻不知道此種態度已經是在離棄神了。

因著同樣的原則,主耶穌責備法利賽人將公義、憐憫的生活方式,從宗教、信仰中切割出來:「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二十三23)所以,主耶穌對門徒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五20)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需要反省自己的生活態度,是否已經滲入了與神保持「若即若離」的心理,和離棄神的態度。

回應:親愛的天父!謝謝禰提醒我「離棄了禰,就是離棄了生命」;求主幫助禰的眾百姓,過一種全面基督化的生活,儆醒、謹守不遠離禰。阿們!

禱讀:馬太福音五章20

20 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