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十章短篇信息 目錄: 以色列王耶戶(王下九至十章)(陳終道)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十章)(劉銳光) 神的話都要成就(王下十1~36) (臺北靈糧堂) 耶戶滅了巴力(王下十1~36) (臺北靈糧堂) 一場不費吹灰之力的革命 (10章1至17節)
(香港讀經會) 一代梟雄(10章18至36節)
(香港讀經會) 耶戶清理亞哈餘孽(十章1~17節) (臺北基督之家) 耶戶剷除巴力宗教(十章18~36節) (臺北基督之家) 以色列王耶戶(王下九至十章)(陳終道)
經文:列王紀下第九至第十章
以色列國最壞的王亞哈使全國深陷各種偶像的罪中,除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那罪”之外,還任憑王后耶洗別弄權,大力支持拜巴力神像,建造巴力廟,設立許多巴力先知。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一次就殺了四百五十個巴力先知(王上一八:22,40),而事實上當時並未盡除巴力先知。 一.耶戶與亞哈家
亞哈死後,他兒亞哈謝繼位,仍行惡一如其父(王上二二:51-53),作王僅二年就病死,他的兄弟(亞哈的另一子)約蘭繼位,耶戶就是約蘭王手下的元帥。 由於亞哈的罪惡深重,神曾藉先知以利亞預言:“我必使你的家像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家,又像亞希雅的兒子巴沙的家…”(王上二一:22)這意思就是亞哈全家必滅亡,一如耶羅波安與巴沙的家那樣(參王上一四:10-12,17;一五:29;一六:1-4)。 以利亞又對亞哈說:“…狗在何處舔拿伯的血,也必在何處舔你的血。”(王上二一:19)以色列王亞哈謝與約蘭既都是亞哈的兒子,耶戶則是約蘭的元帥,所以耶戶是僅較亞哈稍後的人物。神藉先知以利沙膏立耶戶取代約蘭作以色列王,使神對亞哈家受報應的預言得以應驗(王下九:1-10)。耶戶立即策戰車射殺約蘭王,又將耶洗別從窗戶扔下血賤田野,應驗先知預言(王下九:30-37),並追殺亞哈家的人“直到滅盡”(王下一○:17) 二.耶戶殺巴力先知(王下一○:18-31)
耶戶殺了亞哈家之後,又招聚眾民說,亞哈事奉巴力還冷淡,耶戶更熱心。又說他要為巴力獻大祭,應叫巴力眾先知和一切拜巴力的人都來,他差人走遍以色列地,“凡拜巴力的人都來齊了,沒有一個不來”,他又自己假意進巴力廟獻祭,獻完了祭,就出去吩咐眾軍長進去殺人,“不容一人逃脫”,徹底毀壞了巴力廟,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但耶戶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那罪,就是拜伯特利和但的金牛犢。”(王下一○:29)並不盡心遵守神的律法。 三.何西阿預言耶戶將受報
“於是何西阿去娶了滴拉音的女兒歌篾,這婦人懷孕,給他生了一個兒子。耶和華對何西阿說,給他起名叫耶斯列,因為再過片時,我必討耶戶家在耶斯列殺人流血的罪。”(何一:3-4) 神要何西阿給他兒子起名叫“耶斯列”,不是偏重“耶斯列”這個字的意義,而是偏重於耶斯列所曾發生過的流血事件。耶斯列是古代著名戰場,對耶戶來說更特有血腥氣味,因為約蘭,耶洗別,以及亞哈家屬四十二人都被殺死在耶斯列(王下一○:12-14)。所以雖然按耶斯列之名字的意思是“神播種”(楊氏經文彙編),但神在這裏吩咐何西阿要給他兒子起名叫耶斯列的原因,乃要藉此提出警告:“再過片時,我必討耶戶家在耶斯列殺人流血的罪。” 四.耶戶果真為神發熱心嗎?
耶戶討亞哈家的罪,原是按神的旨意而行的事,使神藉先知以利沙的豫言得以應驗(王下九:1-10)。但為甚麼神又要追討耶戶在耶斯列的罪呢?因為耶戶殺亞哈家,表面上是為神發熱心,其實是要實現自己的野心。 他屠殺亞哈家和巴力的先知們,並非真正像他自己所說的為耶和華發熱心(王下一○:16),乃是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因為他雖然殺了巴力的先知,拆毀巴力的廟和偶像,但他自己卻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那罪,就是拜伯特利和但的金牛贖”(王下一○:29)。耶羅波在伯特利設立金牛犢,完全是因政治上的理由──恐伯以色列人上耶路撒冷獻祭守節,民心漸漸歸向猶大。耶戶若真為耶和華發熱心,就當連金牛犢也毀掉才對。但他除滅巴力,卻保存金牛犢,可見他不是真敬畏神。除滅巴力只是用宗教上的熱心,達到政治上目的之手段而已! 五.日久見人心
他用的手段十分毒辣而詭詐,甚至欺騙以色列人說他事奉巴力比亞哈還熱心,以求盡殺巴力先知。他顯然是一個不擇手段,心狠手辣的人。雖然他從神領受了託付,但他用的方法卻完全是屬肉體的惡毒手段,甚至可以裝假向巴力獻祭,以罪制罪?這倒可證明他對神的事不認真,不把拜偶像的罪看得嚴重,結果必使人對神的善良發生疑惑。他雖嚴責別人犯罪,自己也同樣犯罪。 所以神追討耶戶的罪是很合理的,並且耶戶所作的,充分表現當時以色列人的敗壞和黑暗,連那被神使用去懲戒犯罪的人,自己也同樣的向神不忠。那大力屠殺巴力之先知的耶戶,原來也不過是拜金牛犢的人罷了!在他還未篡奪亞哈的王位時,他的手指着亞哈拜巴力和各種偶像的罪,但當他自己作了王之後,卻不肯離開拜伯特利和但之金牛犢的罪,因為他恐怕以色列人上耶路撒冷敬拜神,他的王位可能受威脅,所以他的“熱心”是為自己,不是為耶和華。不過在他未登位之前,這種私心未顯露出來罷了! 六.復興不是改犯別樣罪
靈性得“復興”不是改換一種偶像,乃是拆除所有偶像。對當時的以色列人來說,拜巴力已經普遍到可成為拜一切偶像的代表語,就像中國人說“拜佛”,那意思可指那人是迷信各種神佛的,卻不一定僅限於信佛教拜佛像。可是當時以色列人另有一種偶像,實際上比巴力更可怕的,就是拜耶羅波安在伯特利和但所設立的金牛犢。金牛犢比巴力更可怕之處就是:拜巴力時,以色列人知道那不是耶和華,那是外邦人的神,是偶像;但拜金牛犢時,他們卻不覺得那是外邦的神像,因為一開始時他們就被耶羅波安誤導了說:“以色列人哪,你們上耶路撒冷去,實在是難,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地的神…”(王上一二:28),他們拜金牛犢時,不但拜偶像,且不認為自己是在拜偶像,甚至還認為自己是在拜耶和華!這樣的罪多麼可怕,多麼難以拔除呢!耶戶只看見亞哈拜巴力,彷彿為神大發熱心地清除巴力,豈知,那攔阻人上聖殿去向耶和華獻祭的金牛犢,也就是一般老百姓不會覺察它的政治作用,而每一位以色列王都明白它的政治作用的金牛犢,卻很安穩地受人的膜拜。這就是以色列國所得的“復興”麼? 七.總結
今日教會的情形,不正是這樣麼?那些起來大聲斥責罪惡的人,竟然也是不肯離開罪惡的人。我們所以敢指責別人的罪,只不過因為我們所犯的是另一種罪而己!我們嚴厲指責拜巴力的人是該死的,只不過因為我們所拜的不是巴力而是金牛犢而已!這是多麼悽慘的景象呢!教會到了這種光景,神除了把燈台挪去,沒有別的方法了!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十章)(劉銳光) 列王記下十章
耶戶的刀 神的話都要成就(王下十1~36) (臺北靈糧堂) 一、耶戶寫給撒瑪利亞的首領,長老及教育亞哈七十個兒子的人,叫他們從亞哈七十個兒子中選一個,作以色列國的王,首領們不敢,回答耶戶說:「我們是你的僕人,凡你所吩咐我們的都必遵守,我們不立誰作王,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5節)形勢比人強,首領們是一群沒有原則,沒有立場的人,見風轉舵,滿能適應環境的人,他們在社會上或許是成功的人,但在教會中是不能持守其道的人,他們的稱讚不是從神來的,乃是從人來的(參羅二29)。 二、首領們服從耶戶的命令,將亞哈的七十個兒子殺掉,將首級送到耶戶處,「由此可知,耶和華指著亞哈家所說的話一句沒有落空…都成就了。」(參王上廿一17〜21)「所以眾位可以放心,我信神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徒廿七25)基督徒信心的根基是建立在神的話語上,不是建立在異象異夢、神蹟奇事,及個人經歷上,這些是信心的輔助,卻不是信心的根基,如這些事若明顯與神的話有衝突,應否定這些事,而相信神的話。 三、耶戶用計謀聚集拜巴力的人,「拿出禮服來,給一切拜巴力的人穿」(22節),然後吩咐事先安排好的八十人動手殺穿禮服拜巴力的人,不容一人脫逃;穿衣服也是一種符號,表明人的屬類,馬太福音廿二章11〜12節記載的赴王兒子婚筵的人要穿禮服,究竟這禮服是甚麼衣服呢?就是「披戴基督」(羅十三14及加三27)!與穿拜巴力的禮服一樣,雖然這兩種禮服都是非物質、無形的,但神看得見,天使看得見,撒但看得見,時間久一點,人心也看得見。 默想 既然神的話是我信心的根基,我願天天讀聖經。 回應 求主使我願意脫下舊的,穿上新的(參弗四22〜24)。 耶戶滅了巴力(王下十1~36) (臺北靈糧堂) 現在耶戶要執行耶和華給他的吩咐,不但除滅亞哈家,也要除滅巴力的崇拜。 一、亞哈的七十個兒子 首先,耶戶處理亞哈的「七十個兒子」,他挑戰教養這些皇子的貴冑,是否有人要立亞哈之子為王。這些貴冑都歸順耶戶,將亞哈的七十個兒子都殺了,帶著首級來耶斯列見耶戶。耶戶也殺了「亞哈家在耶斯列所剩下的人和他的大臣、密友、祭司」。之後耶戶就往首都「撒馬利亞」去,在路上遇見南王亞哈謝的弟兄,要來北國請安,於是殺了他們「共四十二人」。他在路上也遇到「約拿達來迎接他」,他要約拿達與他一同上車,回到撒馬利亞,把在撒馬利亞「亞哈家剩下的人都殺了」。耶戶徹底清除了亞哈全家與他們的子孫、臣僕。 二、耶戶除滅巴力 現在耶戶要面對的是巴力崇拜,他先假意要拜巴力,他宣稱「亞哈事奉巴力還冷淡,耶戶卻更熱心」,他招聚「巴力的眾先知和一切拜巴力的人,並巴力的眾祭司」一同聚集,耶戶進巴力的廟獻祭,之後就叫人擊殺所有拜巴力的人,並且「將巴力廟中的柱像都拿出來燒了;毀壞了巴力柱像,拆毀了巴力廟作為廁所」。於是耶戶「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 三、耶戶不離開金牛犢的罪 然而耶戶卻仍留下拜偶像的余續。他仍然「拜伯特利和但的金牛犢」,這仍然是出於政治考量,害怕以色列人到耶路撒冷守節,就回歸南國。神雖然揀選耶戶成為以色列的君王,但是他「不盡心遵守耶和華─以色列 神的律法」,仍然得罪耶和華。 因此,耶戶在世時,亞蘭的哈薛依然攻擊以色列的境界,國家並不太平。耶戶在撒馬利亞作以色列王共二十八年,最後葬在撒馬利亞,他兒子「約哈斯」接續他作以色列王。 默想 我是否在主所賜的得勝中,持守住得勝的法則,免得我一旦走出主的心意,讓得勝功虧一簣? 回應 親愛的主:你是得勝的主,讓我把握得勝的法則,走在你的心意之中,經歷你持續的賜福,得著一個完整的得勝。阿們! 一場不費吹灰之力的革命 (10章1至17節)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我心緊緊跟隨你的腳步,在你並沒有難成的事。 要剷除亞哈家族的龐大勢力殊不容易:亞哈有七十個兒子,其中不乏有從政經驗的人,而且他們的勢力都集中在北國最重要的城市撒馬利亞,因此,若他們凝聚合城的力量,連成一線,耶戶要對付他們就難上加難了。有見及此,耶戶致函予身處該城的長老及亞哈眾子的導師,表面上是叫他們從亞哈眾子中選出一人繼承王位,實際上是刺探他們的反應。這群撒馬利亞的首領既沒有原則,亦沒有立場,他們見風轉舵,很快便答應無條件支持耶戶。 得知眾首領的意向後,耶戶再給他們一封信,要求他們奉上亞哈王七十個兒子的首級。結果,只是透過兩封簡單的信,耶戶就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除滅了亞哈家族的勢力,過程中沒有戰爭、沒有反抗、也沒有一個人可以逃脫,「耶和華藉祂僕人以利亞所說的話都成就了」(10)。 耶戶心狠手辣,嗜殺成性,他為了鞏固自己新建立的勢力,於是不放過任何一個與亞哈王朝有關係的人。他在無意中遇見四十二個猶大王亞哈謝的兄弟,雖然這些人未必與亞哈家族有很密切的關係,但由於他們是亞哈謝的兄弟,而亞哈謝又是亞哈的姻親,因此耶戶仍決定大開殺戒,滅絕他們,不留下一個活口。 其後,耶戶又在途中遇上利甲的兒子約拿達。約拿達和他的族人既不喝酒,也不蓋房子,一生住在帳棚內,過的是克己儉樸的遊牧生活;他們敬畏耶和華,在宗教上屬保守黨派。由於耶戶是次起義是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參9:22),因此得到約拿達的支持。耶戶難得與這支持者相遇,一拍即合。對耶戶來說,多一批支持者實是一件好事。 耶戶的手段,令人聯想起中世紀時代歐洲的教會歷史,那些發起十字軍東征與宗教裁判所的人,外表亮出正義的旗幟,但心底裡卻包藏了很多自私的動機和念頭。今日,我們實在要小心留意自己做事的動機,因為正如聖經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另外,耶和華是叫萬事互相效力的神,正如祂會使用耶戶等惡人來成就其審判和計畫一樣。當我們明白這點時,才能夠在人際矛盾、教會紛爭、社會動盪等不完全的際遇中,看見神完全的旨意。 一代梟雄(10章18至36節)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求你鑒察我的心思,更求你以你的話語更新我的意念。 有人認為耶戶的功過參半,因為論功績,他曾熱心和堅定果斷地肅清了巴力敬拜的問題,但論個性,他卻又集合了自私、心狠手辣、嗜殺,以及深謀遠慮的特點於一身,是一位絕不單純的俗世梟雄。 列王紀作者在本章18-27節記述了耶戶以斬草除根式的策略對付敬拜巴力的人。他假裝比亞哈更熱衷於巴力敬拜,並舉行一次全國性的敬拜巴力大典,下令所有拜巴力的人都要前來。當所有巴力先知和祭司齊集後,耶戶讓他們穿上禮服,以識別他們的身分,又派精銳的軍兵把守神廟出口,不容任何巴力敬拜者有逃脫的機會。當他親身給巴力獻祭後,便向軍兵下令,剿滅所有在廟內的人。隨後,他又燒毀了巴力石柱、拆毀了巴力神廟,使之作為糞土之地。 耶戶因肅清了巴力的敬拜而得到神的贊許,但他和其他北國的王一樣,未能擺脫耶羅波安的惡習,基於政治上的考慮而仍然容許百姓敬拜金牛犢。自從以色列分為南北兩國後,北國的王為了阻止百姓前往南國的耶路撒冷聖殿朝聖,於是在自己的國土內建造了金牛犢來代替耶和華,並誘導百姓參拜(參王上12:25-31),耶戶便是其中一個採用這政策的北國君王。為此,耶和華對耶戶的祝福只是短暫的。在他執政期間,耶和華容許亞蘭王哈薛攻擊以色列,使以色列的國土縮小了(32,現代中文譯本)。 耶戶剷除巴力勢力的熱心及決心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對那些阻礙我們與神建立關係的東西,我們也應要毫不留情地從生活中除去。但另一方面,耶戶繼續容讓百姓敬拜金牛犢,卻又成為我們的鑒戒:或許,我們可以尊重和接納別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但卻不應容讓自己在生活中偏離神的心意,因為這樣會玷污了我們被神分別為聖的子民身分。今天,我們是否全心全意順服神,遵行祂的旨意到底? 耶戶清理亞哈餘孽(十章1~17節) (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耶戶的屠殺行動繼續進行,毫不手軟。僅從表面看來,就已經可以輕易發現他的真實動機,不只是奉神之命行事,更是盡力掃除可能攔阻他作王的勢力,否則他就不會趁機將亞哈的外孫猶大王亞哈謝,與亞哈謝的親戚都一網打盡、趕盡殺絕。因為,畢竟猶大王室與亞哈家有姻親關關係,難保不會揮軍北上,來為以色列王約蘭報仇,並保護王儲繼位;甚至趁勢統一南北國都不無可能。其實,耶戶犯了與耶羅波安一世相同的毛病,不相信神會為他保守住神所應許的王位,因此他就憑藉殺戮永絕後患來鞏固王朝。 難道神完全贊成耶戶此種「株連十族」的作法嗎?似乎並不儘然。因為何西阿書一章四至五節:「耶和華對何西阿說:『……因為再過片時,我必討耶戶家在耶斯列殺人流血的罪,也必使以色列家的國滅絕。到那日,我必在耶斯列平原折斷以色列的弓。』」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史學家也證實,耶戶的殺戮行動使得許多以色列的治國菁英,都因為與亞哈家的關連而被剪除,造成以色列國元氣重挫,以色列國勢自此顯出頹敗之勢(王下十32~33)。從猶大國的角度來看,也因為猶大王亞哈謝被耶戶殺死,才造成皇太后亞他利雅能夠趁機除滅猶大王室,專權篡位七年的後果。 有俗諺說:「得理不饒人」。基督徒做事當然不能理虧,但也要小心得理之後,有否僭越了神審判的角色;因為我們的心如何,有時連自己也不察覺。表面看來,耶戶的確是在替神清理門戶,但是當私欲摻雜進來之後,耶戶的熱心就熱過了頭,變成了假神之名,行整肅異己之實。 回顧以往,教會之內的紛紛擾擾,各方豈不都是引經據典,證實真理站在自己這一邊;然而,真理難道會彼此矛盾、自相攻伐嗎?當然不是!會產生矛盾、攻伐的乃是人的私欲;每當私欲披戴了神的權威,也就是人類的苦難臨到之時。耶戶的例子提醒我們,即便自己真是神的使者,要完成神交付的使命,也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讓私欲摻雜進來,漸漸的忘記了自己的本相,誤以為自己是神的全權代表。與此相反的,基督耶穌才是我們的榜樣,他雖然與神同等,卻是謙謙卑卑的,來到世界上服事人。 回應:親愛的主耶穌!我承認自己是個罪人,因為有時候,連我都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動機、心態;主耶穌,我需要禰常常光照提醒我,將自己看得合乎中道,謙卑成為禰的使者,完成愛人、救人的任務。阿們! 禱讀:彼得前書五章5~6節 5 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 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耶戶剷除巴力宗教(十章18~36節) (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耶戶一路殺來,他的殺氣從耶斯列延伸到撒瑪利亞,屠殺行動從亞哈家擴大到巴力宗教。耶戶用了一個詭計,將撒瑪利亞城中所有的巴力信奉者完全網羅進來,不允許有任何漏網之魚;此計策甚為成功,巴力宗教因此連根拔除,換言之,耶洗別在宗教層面的勢力,也被剔除得乾乾淨淨。 然而,經文對耶戶此項行動的評價,卻語帶保留:「這樣,耶戶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只是耶戶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就是拜伯特利和但的金牛犢。」(王下十28~29)由此看來,對耶戶而言,耶和華信仰並不是個委身的祭壇,仍只是個政治的工具,是用來安撫百姓、宣洩百姓的宗教情操,或統一百姓思想的工具。耶戶為什麼會這樣呢?經文的解釋是這樣的:「只是耶戶不盡心遵守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律法。」(王下十31)當人不能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神,即便有短時間的熱心表現,恐怕也不是真的「愛神的熱心」,而只是如耶戶一般「假公濟私」的「為自己利益的熱心」。 在福音書中,耶穌曾經強調,愛神一定要把神放在第一優先,要跟隨耶穌基督也是一樣的,要撇棄一切來跟從。有不少基督徒,口裡不敢不認同,內心與生活卻很困難實行這樣的價值觀;以至於教會中常常會見到兩套價值法碼,有時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有時是「法利賽人的通病: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用兩套作法」。的確,人若不能專一、盡心、盡力愛神,怎麼可能徹底的遵行神的命令?因為在許多方面,無可諱言的,「罪人的利益」與「神的旨意」之間是嚴重衝突的。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不能再繼續「自欺欺人」;明明無法全心、全意的愛神,偏偏又要表面上的、假意熱心。也許剛開始時,我們的本意不是要欺騙別人,只是暫時的、有限度的愛神,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夠全心愛神;但是久而久之以後,連自己都習慣了此種「有保留的信仰方式」,以為這就是我們信仰應有的全貌,反而認為那些「信仰的狂熱份子」只是少數的特例。 回應:親愛的主耶穌!我需要禰的話語常常來光照我,檢查我的內心、和我的生活,是否存在兩套「信仰標準」;求禰幫助我每一天都全心、全意的愛禰,遵守禰的命令。阿們! 禱讀:詩篇一百十九章33~36節 33 耶和華啊,求禰將禰的律例指教我,我必遵守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