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十四章短篇信息 目錄: 晚節不保的亞瑪謝(王下十四章)(李志光)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十四章)(劉銳光) 順服有層次(王下十四1~29) (臺北靈糧堂) 亞瑪謝與耶羅波安(王下十四1~29) (臺北靈糧堂) 驕兵必敗 (14章1至29節)
(香港讀經會) 千秋盛世(十四章1~29節) (臺北基督之家) 晚節不保的亞瑪謝(王下十四章)(李志光)
聖經中許多失敗者,不是一開始便失敗的;有些在生命的早期相當成功:行為有好的表現,得人嘉許,甚至蒙神喜悅,可惜晚節不保,以致悲慘收場猶大王亞瑪謝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亞瑪謝的事蹟載於列王紀下第十四章與歷代志下第二十五章。以下就歷代志下第二十五章探討亞瑪謝的一生。 得天獨厚的成功
“亞瑪謝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親名叫約耶但,是耶路撒冷人。亞瑪謝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代下二五:1-2上)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亞瑪謝有好的開始,從三方面可以看到: 1. 他是二十五歲登基作猶大王,是正當青年有為之時,可以為國家獻上年輕的力量。他的大好青春實在是得天獨厚。 2. 亞瑪謝的家世也是得天獨厚。他母親約耶但是耶路撒冷人,由祭司耶何耶大撮合婚事而嫁給他父親約阿施王,相信她若非敬虔後代,也至少是名門望族(代下二四:3)。亞瑪謝有好的母親提攜,理應在靈性上出眾過人。相對而言,亞瑪謝的祖父亞哈謝則沒有那麼優越的家世,因為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是亞哈家的人,暗利的孫女。亞哈謝也行亞哈家的道,因為他母親給他主謀使他行惡(代下二二:2-3)。 3. 亞瑪謝登基後國家形勢很快便堅定了下來(三節)。這比起他的祖父亞哈謝幸福得多。亞哈謝登基後,他聽從亞哈家的計謀,同以色列王亞哈的兒子約蘭往基列的拉末去,與亞蘭王哈薛爭戰;亞蘭人打傷了約蘭,亞哈謝也不免吃了虧。後來亞哈謝去探約蘭的病就被耶戶所殺。亞哈謝根本未好好做過王。聖經作者的評語是“亞哈謝的家無力保守國權”(代下二○:19)。反觀亞瑪謝能得國堅定,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了。 4. 亞瑪謝雖一如列王登基後誅除異己,但願有節制,沒有濫殺無辜,也顯出了對律法原則的尊重。所以嬴得了“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的嘉許。 亞瑪謝若能貫徹行走屬靈的路線,可謂前途無可限量。但可惜他只有一半的成功,而後來的失敗簡直駭人聽聞! 駭人聽聞的失敗
“自從亞瑪謝離棄耶和華之後,在耶路撒冷有人背叛他,他就逃到拉吉;叛黨卻打發人到拉吉,把他殺了。”(代下二五:27) 亞瑪謝難逃亞哈謝的命運慘遭殺害,有以下主要原因: 1. 心不專誠--第二節記載:“亞瑪謝行耶和華看為正的事,只是心不專誠”。亞瑪謝心的方向與腳的方向不一致。試問“二人若不同心,豈能(與神)”同行呢?(摩三:3) 從第五至六節更證實了亞瑪謝心不專誠:“亞瑪謝招聚猶大人…共有三十萬。又用銀子一百他連得,從以色列招募了十萬大能的勇士。”亞瑪謝數點人數後,發覺明顯比先祖亞撒王時代有五十八萬大能的勇士少了許多(參代下一四:8)。於是不顧冒犯耶和華,從北國以色列請了十萬神不喜悅的雇傭兵。證明他的心靠人多過靠主。 2. “錢”途至上--第七至十節記載,當先知來規勸亞瑪謝勿用以色列雇傭兵時,亞瑪謝最關心的是他付與雇傭兵的一百他連得銀子。神人保證耶和華能把更多的賜給他後,他才肯放棄他的計劃。在他的步履上,好像走回正途,但實質心被“更多的銀子”充塞着,而不是心存對神的敬畏。 3. 放縱己心--第十一至十二節:“亞瑪謝壯起膽來,率領他的民到鹽谷,殺了西珥人一萬。猶大人又生擒了一萬帶到山崖上,從那裏把他們扔下去,以致他們都摔破碎了。” 亞瑪謝摔碎一萬人的山崖,很可能指西拉,後改名叫約帖。傳說在今日皮特拉古城裏面,那處四圍崖壁筆直。人一經從崖頂拋下,必粉身碎骨。亞瑪謝在宮廷之中可忍手不殺無辜,大概是為順應母親的管教。但出到國外則大肆殺戮,不存憐憫,這反映了他放縱己心的可怕後果。 4. 心高氣傲--第十六節,當先知又來進諫之時,王竟對先知說:“誰立你作王的謀士呢?你住口罷!為何找打呢?”亞瑪謝聽到先知的忠告,不單沒有悔意,反而變本加厲,證明他並不相信他的得勝是由於神,乃是由於自己的手。 亞瑪謝既不肯聽從,結果害至兵敗如山倒,自己成了俘擄,耶京城牆被拆毀,神殿乃宮中寶物與不少人質都遭擄劫而去。許多年後,亞瑪謝逃離耶京,最後慘死於拉吉(20-28節)。 萬用錦囊保晚節
從以上事例的鑑戒,主的兒女可得幾點重要提示,幫助自己不致重蹈亞瑪謝的覆徹: 1. 專心靠主--除非不決志信主,一旦信主,便棄絕偶像,歸向真神,一生信靠,至死忠心,義無反顧。 2. 輕看物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在事奉神的同時不能又事奉瑪門(太六:24)。不如效法保羅糞土萬事,到頭來主的路會更易走。 3. 約束己心--正如彼得的勸勉“要約束你們的心”(彼前一l:13)。主的兒女一旦蒙主恩召參與事奉,便得預備“別人要把你約束,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被約束不一定人人願意,卻是榮耀神的不二法門(約二一:18-19)。 4. 謙卑束腰--“約束你們的心”原文作“束上你們心中的腰”(彼前一:13小字註)。用甚麼束腰呢?彼得在彼得前書第五章五節說:“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對照亞瑪謝的生平事蹟,新約的真理不辯自明!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十四章)(劉銳光) 列王記下十四章 一切都是神的憐憫 二.神向以色列施憐憫
(v.23-29) 順服有層次(王下十四1~29) (臺北靈糧堂) 一、猶大王「亞瑪謝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但不如他祖大衛,乃效法他父約阿施一切所行的;只是丘壇仍未廢去…。」(3〜4節)基督徒對神的順服是有層次的,高層次如大衛,他合神心意(撒上十三14),凡事遵行神旨意,在拔示巴及數點百姓的事上,雖然曾經犯罪;中層次如約阿施,雖行神看為正的事,但丘壇仍未廢去;低層次,如動物性的順服,因小利及鞭打,是完全被動的順服。「你不可像那無知的騾馬,必用嚼環轡頭勒住它;不然,就不能馴服。」(詩卅二9) 二、亞瑪謝因戰勝以東人,驕傲的向以色利王約哈斯挑戰,從約哈斯的回答,可以看見他也是自高自大的人,結果亞瑪謝戰敗,因他師出無名,聖城城被拆毀四百肘,聖殿及宮中金銀被奪,被擄人為質,「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神知道屬靈如保羅,因得的啟示甚大,也會驕傲(林後十二7);驕傲是宇宙中的第一個罪(天使長驕傲變成撒但),是基督徒生命中最後一個罪。 三、「以色列王約阿施…就來到耶路撒冷,拆毀耶路撒冷的城」(13節),聖城城牆先是被以色列人自毀,然後才有巴比倫王完全的拆毀(王下廿五10);基督徒若不自己毀壞,與神和好的關係,就立於永不敗的地位,人必自辱,然後人辱之。 四、「耶和華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27節),神曾說過的是重要的,神未說的也是同樣重要的,如神說「主必再來」,是基督徒知道的,神說主再來的日期,這是基督徒不知道的,我們對神曾說、未說的都同樣尊重、信靠、順服。 默想 我對神的信靠順服,是否不斷的長進,達到更高更深的層次? 回應 求主赦免我驕傲的心。 亞瑪謝與耶羅波安(王下十四1~29) (臺北靈糧堂) 現在來到猶大第九位君王亞瑪謝的時代。以色列則仍在耶戶王朝,第十二位君王約阿施,與第十三位君王耶羅波安。不同于亞哈王朝與南國的交好,由於耶戶興起時,也殺了南國的人,因此這段時期南國與北國關係緊張,彼此爭戰。 一、猶大王亞瑪謝 南國的君王「亞瑪謝登基…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但不如他祖大衛」。由於他的父親約阿施是被臣僕所殺(十二20),所以亞瑪謝「國一堅定,就把殺他父王的臣僕殺了」,但他遵照「摩西律法書…不可因數殺父,也不可因父殺子,各人要為本身的罪而死」,因此沒有治死這些人的兒子。 二、猶大與以色列爭戰 但是好景不常,亞瑪謝雖在鹽海打敗以東人,立下戰功,但他卻將以東的神明帶回來膜拜(參代下二五14)。接著他對自己信心滿滿,轉而向北國以色列叫陣。他差人去挑戰以色列王約阿施「我們二人相見於戰場」。約阿施以一個寓言,表明自己如「黎巴嫩的香柏樹」而亞瑪謝不過是「黎巴嫩的蒺藜」,要他不要自不量力。亞瑪謝不聽,最後猶大在伯示麥敗給以色列人,亞瑪謝被擒,以色列軍隊前來「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將耶和華殿裡與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和器皿都搶奪一空。這是亞瑪謝高傲與拜偶像的結果。十五年之後,由於有人叛變,亞瑪謝逃到拉吉,最後死在拉吉。 三、以色列王耶羅波安 以色列王約阿施之後,是他的兒子「耶羅波安」登基,作王四十一年。他仍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繼續拜金牛犢。但是在以利沙對北王約阿施的祝福之下,耶羅波安成了北國少見的強盛之君「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這等於他打敗亞蘭人,取得大批土地。這同時也是「先知約拿」所預言的,因為「耶和華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因此屢屢搭救他們。 默想 我是否倚靠自己的才幹,一經成功就心高氣傲,並不專心倚靠主,終致導致失敗?我是否打沒有必要的仗,只為誇耀自己的能力? 回應 親愛的主:你是使謙卑人升高,驕傲人降卑的主,求主幫助我,能以謙卑束腰,以主賜的能力服事這個世代,不把力量花在不必要的競比之中。阿們! 驕兵必敗 (14章1至29節) (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鑒察我心裡面的意念有驕傲沒有,引導我行走義路。 列王紀作者把猶大王約阿施與大衛相提並論(3),從而表示他是一個好的君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或許,他的德行是受到其猶太人母親約耶但的影響。亞瑪謝作王后,隨即把謀殺他父王的兇手處死,但他遵行耶和華的律例,只追究行兇者本人,而放過了他們的家人。 亞瑪謝在位期間,收復了自約蘭時代已背叛猶大國的以東,並成功奪回西拉,把那地易名為約帖。然而,當他戰勝以東人後,便變得心高氣傲,輕看北國以色列的力量。意圖統一南北兩國的他,向以色列王約阿施發出挑戰;而先後三次戰勝亞蘭人的約阿施,亦毫不客氣地以傲慢的態度回復亞瑪謝。結果,兩國開戰,亞瑪謝敗北收場,更淪為戰俘,約阿斯則攻入聖城,拆毀城牆,大肆擄掠聖殿及宮中的財物。亞瑪謝的失敗,可用箴言16:18的教訓總結之:「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戰敗後的亞瑪謝繼續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五年,最後與他的父王一樣,被叛徒行刺而死。繼承王位的亞撒利雅(即烏西雅王)效法亞瑪謝,盡力維護國土的完整,收回以拉他。 至於北國方面,因著神對以色列人的憐憫,祂使繼承約阿施的耶羅波安二世得以收復「所有屬於以色列的領土,從北方的哈馬隘口直到南方的死海。」(25上,現代中文譯本)然而,在列王紀作者的眼中,他並不是一位好的君主,因為他與耶和華的關係,可說是在北國諸王中最差的。神借著這段太平盛世的日子,給予以色列民悔改的機會,可惜他們卻在這段日子繼續行惡(26-27),最後為此付上沉重代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對自己有深切的瞭解和認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亞瑪謝因戰勝以東就變得心高氣傲,高估自己實力,輕率地挑戰北國,結果慘敗收場。亞瑪謝忘記了,「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127:1上)他的失敗提醒我們,在行事時,除了倚靠計畫、資源和自己的智慧外,更要先求問神的心意。 從有關耶羅波安二世的記載可見,要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成功,並不是著眼於他/她所做的,而是要看看他/她有否順服神、行在神的心意中。今日,我們是以甚麼標準去衡量自己、別人甚或教會? 千秋盛世(十四章1~29節) (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短短的一章經文,不但記載了南北兩國的戰事,也速寫了南北國分裂以後的國力最強盛之時期。猶大王亞瑪謝的靈性表現並不比他的父親約阿施高明,只是跟隨著乃父的腳步而已;當他收復了以東地的控制權以後,就轉向北國挑戰,要與以色列王約阿施兵戎相見。經文並未說明亞瑪謝挑戰以色列國的理由為何,可能只是單純的為擴展疆界,也可能是為要報復以色列傭兵掠奪了猶大的城邑(代下二十五);不管理由為何,觀察亞瑪謝的行事態度,就能發現他振興國勢的積極企圖。亞瑪謝的兒子亞撒利雅也是勵精圖治的猶大君王。北國以色列自從約阿施王大敗亞蘭軍隊之後,約阿施之子耶羅波安二世乘勝追擊,收復許多失土;再加上亞述坦三世治下的亞述帝國,國勢日衰,為猶大和以色列營造了一個情勢大好的國際空間。所以,北國耶羅波安二世和南國亞撒利雅在位期間,是自所羅門以來,以色列人最強盛的時期。 以色列史學家大書特書的時期,聖經經文卻只用了短短一章的篇幅匆匆帶過。人類所追求的青史留名、歷史定位,在神的眼中卻輕如鴻毛;至於功名利祿、或萬貫家財,其屬靈價值更是低賤如同糞土。君王、臣宰、富豪、貴冑都沒放在神的心上,乞丐拉撒路卻被放在亞伯拉罕的懷中;究竟神那把丈量永恆的尺規,是如何定準刻度的呢?以下的經文應該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我喜愛良善(或作:憐恤),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六6)「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羅一28)「他們說是認識神,行事卻和他相背,本是可憎惡的,是悖逆的,在各樣善事上是可廢棄的。」(多一16)「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多多的加給你們。」(彼後一2) 因為只有神是永恆的,所以也只有與神建立的關係,才能帶進永恆裡。神看重我們與祂的關係,也喜悅我們奉祂的名行善、施憐憫,因為那是為祂而做的。總而言之,重點不是作了什麼偉大的事,重點是為誰而做,是為討誰的喜悅而做;大衛是為神作了以色列的君王,但以理是為神作了巴比倫的臣宰,他們所做的能説明他們認識神。親愛的基督徒,我們手中的工作,是為了神而做的嗎?是為了認識神而做的嗎? 回應:親愛的天父!求禰開基督徒的眼睛,不但能看見永恆的價值,也懂得為永恆效力;主耶穌,求禰教導我們為「認識禰」而努力,將我們的一切努力建立在「與禰的關係」之根基上。阿們! 禱讀:何西阿書六章6節
6 我喜愛良善(或譯:憐恤),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 神,勝於燔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