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十七章短篇信息
目錄:
“猶大”比“以色列”好嗎﹖(王下十七7~18)(陳明斌)
教會與世俗文化(王下十七32~33)(陳終道)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十七章)(劉銳光)
人的罪越多,失喪越多(王下十七1~18) (臺北靈糧堂)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王下十七19~41) (臺北靈糧堂)
亞述攻取撒瑪利亞(王下十七1~41) (臺北靈糧堂)
一人不能事奉二主 (17章1至41節)
(香港讀經會)
以色列的敗亡(十七章1~23節) (臺北基督之家)
撒瑪利亞人(十七章24~41節) (臺北基督之家)
“猶大”比“以色列”好嗎﹖(王下十七7~18)(陳明斌)
不論是讀列王紀上,下,或歷代志上,下,我總以為南國的“猶大”比北國的“以色列”好得多。不是嗎﹖請問以色列哪一位王是被稱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呢﹖沒有,連一個也沒有。反過來說,要找出那一位以色列王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就輕而易舉。不單如此,連作王只有七日的心利,也逃不過“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的責備(王上一六:19),以色列國背道的情況可想而知。他們有摩西的律法可以遵行,更有大能的先知像以利亞等不斷的警告和提醒他們,但結果,全國上下仍拜偶像,離棄神。當你讀到以色列國的歷史,你不禁替他們難過,為他們着急,更替神大發義怒。我們有多少時候是以“第一身”的心情去自省“以色列”所犯的罪呢?
猶大國就大大不同了。二十個王之中,有八個被稱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其中有希西家,他不單除去邱壇,更打碎摩西所舉之銅蛇。足見他不單有愛神的熱心,更有正確的神學思想。試想,若今日銅蛇還在,天主教的教皇肯定將它好好保存,還可能每年“開光”一次,讓信徒可以隆隆重重的列隊參拜。還有“約西亞”,他的“復興運動”,豈不是我們每年全市的培靈會所羨慕,所盼望的經歷嗎﹖誠然,猶大國有它黑暗的一面,但這豈不像我們的靈性生活,有起有落嗎﹖當談到猶大國的歷史時,我們不禁心起共鳴。像希西家晚年的軟弱實在叫我們失望,但我們又豈敢苛責他呢﹖他總比任何一個以色列王好。我們不禁自比“猶大”,而在“心理”上疏遠“以色列”,因為我們雖然不好,但總勝“以色列”,但事實卻是如此嗎﹖
“耶和華對我說,背道的以色列,比奸詐的猶大還顯為義。”(耶三:11)是的,“以色列”的背道是鐵一般的事實,聖經並沒有諱言。但為甚麼它比“猶大”還顯為義呢?神藉着耶利米向猶大發出責備時,是在約西亞在位時,即“以色列”亡國後大約一百年左右。“猶大”既親眼見“以色列”被神管教,他最少可以明白到:
一.以色列所犯何罪(王下一七:7-18)
1. 忘記主恩(出埃及之拯救)
2. 敬拜別神(神稱之為“行淫”)
3. 隨世人的風俗和條規
4. 偽善(暗中行不正的事)
5. 不聽勸導,硬着頸項不悔改
二.神是言出必行的神,神所愛的,祂必管教。
猶大的罪在於有前車而不作為鑑戒。神說“雖有這一切的事”,猶大仍不一心歸向神,假意歸向神。故此神稱猶大為奸詐。
今日的神仍是昨日的神,祂沒有改變。到了時候,祂仍是向屬祂的人施以管教,甚至明顯的管教。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神管教祂的兒女,並非因祂殘忍,而是因愛他,叫他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一二:11)。所以神向以色列說:“回來罷,我必不怒目看你們,因為我是慈愛的,我必不永遠存恕…只要承認你的罪孽。”(耶三:12-13)
在另一方面,神向一人施管教,是叫我們“看見”的人“懼怕”,生敬畏神的心(耶三:9)。所以當我們看見別人受神的管教時,不應拍手高興。神在這末世施行公義的管教,固然叫我們得安慰,但更應使我們加倍自省,因為這“管教”是我們的“前車”,因此我們要自省有沒有“一心”向主?我們的事奉是否為名,為利?我們的事業和家庭是否以基督為中心?我們更要問自己,有沒有隱藏的罪,隱藏的嗜好,我們的私生活是否聖潔﹖
猶大其實亦有“背道”的罪,但神特別着重的是它“奸詐”的罪,就是它見“以色列”受管教而不自省的罪。
教會與世俗文化(王下十七32~33)(陳終道)
問題討論:
1. 信耶穌的人該與世俗同化還是分別?與世俗分別是否就是與社會脫節?
2. 教會要進入社會才能影響社會嗎?教會不算是社會群體之一嗎?怎樣算進入,怎樣算是影響或是被影響?
3. 主耶穌與眾使徒是過着自顯清高的生活嗎?他們對當代社會有沒有影響?
4. 初期教會是與世俗合流因而把福音傳開嗎?當代的文化是甚麼文化?那時的稅吏是否會多取了人民的稅項,一如今日某些有官職的人受賄賂;兵丁會否用強暴待人,一如今日有勢力的人?
5. 宗教領袖會假冒為善嗎?施洗約翰是附和他們的所作所行,還是責備他們──“又有稅吏來要受洗,問他說,夫子,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又有兵丁問他說,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
6. (路三:12-14)約翰為甚麼要責備希律王不當娶他兄弟的妻以致自招殺身之禍?(太一四:3-11)施洗約翰時代的“世俗文化”跟現代大不相同,還是原則上是同一回事?到底哪樣算是世俗,哪樣不是世俗?
經文:雅各書第四章四節;
約翰壹書第二章十五至十七節;
列王紀下第十七章三十二至三十三節
一.“世俗”是怎樣回事?
雅各書告訴我們:“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這句話看來很難令人接受。俗語說“入鄉隨俗”,這觀念好像與聖經相反。但這句話本身已顯明它所偏重的世俗是敵擋神的惡俗。聖經從不反對與罪惡或信仰無關的習俗,例如中國人吃飯用碗筷,西方人用刀叉,印尼人用右手…這些事都與信仰或真道無關。約翰壹書第二章使徒勸勉信徒不要愛世界,愛世界的,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凡屬世界的事,無論是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或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神來的(在此世界與世俗同字)。所謂“肉體的情慾”不外是肉慾,食慾,貪慾,權力慾,以及各種活在肉身中的人會有的私慾;“眼目的情慾”特指感官方面的私慾:“今生的驕傲”指還在肉身活着的人,看自己比別人更高強,更優勝…而輕視別人的各種觀念。
這些都不是從神來的。換言之,是從人傾向於惡的本性來的(是從撒但來的)。所有生在世上的人,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所以都不斷受到傾向於追尋這些慾念的催逼,而日漸有更多的人,更普遍地接受那些能容讓他放縱私慾的“哲理”,或各種迎合人喜好,滿足肉體的情慾,觀感和慾念,和各種使人更自高自大,自我為中心的言論。這些言論都大受歡迎,使人類在新時代不斷取代舊時代之時,一代不如一代的更走向放縱不能自約的潮流之中。每一種新的使人更放縱肉體的主張初出現時,都會暫時受到阻力,但很快就被多數人接受,變成新的潮流。於是那些原先拒絕或不接受潮流的人就變成落伍且與時代脫節的人。這就是“世俗”潮流與文化敵擋永恆神的真道不斷重演的過程。
二.以色列人的鑑戒(王下一七:32-33)
以色列人原是神的選民,神按祂的應許把迦南地賜給他們為業。摩西在他們要得迦南地之前已先警告他們說:“你進去得他們的地,並不是因你的義,也不是因你心裏正直,乃是因這些國民的惡,耶和華你的神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又因耶和華要堅定祂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應許的話。”(申九:5)但他們竟忽視了摩西的警告,得了迦南之後,並沒有專心事奉神,反而隨從外邦的風俗,遠離真神,陷入各種罪中,終於亡國,為亞述所據。
“…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王下一七:32-33)
這兩節聖經是對北方以色列國亡國的原因下一個結論。以色列人到了大衛第三代羅波安,就分為南北國。北方以色列有十個支派,耶羅波安作他們的王。他恐怕百姓每年要到南方的耶路撒冷守節期獻祭,那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人心會歸向南國;所以他自己另立邱壇和祭司,造了兩隻金牛犢,告訴以色列人說:這就是代表領我們出埃及的耶和華。這事就把以色列人陷入拜偶像的罪中,整個列王時代有一句不斷重複的話:“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中的那罪”,從以色列立國到亡國,這話沒有停止過。那時以色列人被教導成為這樣的人,“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從何邦的風俗。”到了那一個國家,就跟隨那地方的風俗習慣,拜他們的偶像,所以這段經文中的“風俗”特別與拜偶像有關。這種風俗,也包括在屬世的文化之中。
以色列人是否單單因離棄神拜偶像就至於亡國?事實上他們離棄真神的結果,也就離棄神的慈愛,憐恤,聖潔…之標準,而使全國陷於各種敗德的罪行中。這些事可從先知們指責當時以色列人的罪行中證明──“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與這地的居民爭辯,因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神。但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接連不斷。”(何四:1-2)“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為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賣了窮人。他們見窮人頭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礙謙卑人的道路,父子同一個女子行淫,褻瀆我的聖名。”(摩二:6-7)
三.世俗潮流向負面演變
為甚麼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呢?世俗不一定壞,何以說是與神為敵?因為無論是風俗習慣與文化,都是會改變的;向那一方面改變?向好的還是壞的?一定會向壞方面改變。因為人性本惡。世人卻不承認人性本惡,且說行惡是受環境影響。但人若本性是善的,何來惡的環境?所以人不但本性傾向於惡,且不承認自己的惡行,為自己編造掩飾的道理。凡能為人編造作惡不算是罪使人可安心放縱慾念的“學說”,都會受廣大群眾所歡迎。所以人的文化必然越來越向下坡。物質文明與享受不斷提高,公正,良善,道德與倫理,卻不斷下降。有一項事實無法否認,就是凡是能體貼肉體,偏袒私心,奉承討好,教人放縱等類的事,都是人容易接受的;凡是要我們拒絕肉體私慾,勸人行正路的事,凡事有節制,約束自己的言行,都比較難以接受。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忽略:魔鬼會藉着文化來敵擋福音的工作,我們不是盲目地否定文化或風俗習慣,但也不要盲目地跟隨所有的風俗習慣,因為它們的本質都是向壞方面走的。世界的虛榮,權位,財富,享樂,不知不覺的使人的心靈漸漸偏離真道。
近年世人高舉過於偏激的個人人權,只有自己的人權,不理會別人的人權,歪曲了人權的真正意義。這種理念更助了人的自私,自是,正如聖經所說:“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提後三:1-4)
物質的科學方面中國人落後,在倫理道德方面我們未必落後。這和思想古舊是完全兩回事,我們必須看清,文化是不斷在演變的,卻是向着負面演變,道德觀念必然一代不如一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未必會因物質文明或心理學的進步而改善,卻會因人更趨向自我中心,更重視自己的成功,不擇手段的“自由競爭”,使人更精明也更無情(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在高呼和睦聲中,爾虞我詐,因而增加人際更多爭端。這就是新潮文化所帶給人的新煩惱。
四.教會群體與傳道方法
教會應把福音傳到地極,卻不等於說教會要跟上社會的群體的潮流。福音是要把在世界的罪與慾之權勢下的人救出來歸向神,不是把已在基督裏的人引向世俗。“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二六:18)
神用任何方法救人,只要能救人,方法可以靈活;但我們不能放棄基本原則,就是必須引到救恩最實際的問題上,例如人若不知罪就不會悔改,不悔改就不會歸向神,也就不會真正接受耶穌基督作他的救主。若只想到神是慈愛而不會懲罰罪的,那就不需要救恩了!耶穌說:“我來是救罪人,不是救義人。健康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神能用任何不合用的人和不理想的方法拯救失喪的人,卻不會改變福音真理的內容,所以我們不能用虛假的儀式或方法去取代真誠的悔改,接受救贖之恩,歸向真神。所以教會要完成福音使命,要抓緊福音的基本原理。
照筆者所知,有些人信主竟是非基督徒帶領的。(1)有還未信主的人說:某某禮拜堂的禱告會很靈驗,你去吧。那人去了,聽牧師講解聖經真理,終於信了主,不是因禱告靈驗,而是認識自己在罪的權勢下的無能,認識基督是生命的主。(2)在大陸時有一位陳默生教授,他讀詩篇和雅歌,是用文學的觀點來讀的。大學裏有一個團契,教授鼓勵他的學生去參加,結果有一個人信了主。問他是誰帶你來的?他說是陳教授鼓勵他來的。大家都知道陳教授不信主,他讀聖經只是欣賞文學。但事實上竟有人因他信了主。(3)新約聖經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她有五個丈夫,現在有的還不是她的丈夫。她遇見了耶穌,指出她的罪,又告訴她所需要的是能解除她心靈乾渴的活水。她跑去對城裏的人說,有人把她已往的事都說出來,“莫非這就是基督麼”?這句話可見她對基督的認識還很初步,還未深識基督,但結果引領了許多撒瑪利亞人信主。那些人見了耶穌後,對這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四:40)
神可能藉不同的方法或不大合用的人拯救失喪的靈魂,卻不等於說神不要教會成為與世俗有分別的群體。世人所有的群體(社團),都不是以敬畏神為中心的。他們各有自己的宗旨和活動範圍。惟獨教會卻是以神的旨意和事奉神為中心的群體,是領受了神的生命之人的聚合。神把這些人召聚在一起,學習以神的話語為標準的愛心,公義,活出神的各種優美德性,建立天國子民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天國的“文化”。
基督徒原本是一團黑炭,在神的愛火中變成有光有熱,能給人光明與溫暖的群體。這正是初期教會影響社會的原因。沒有在基督裏成為新造的人,不可能也學不會過這種生活,正像初期教會中有一位被撒但充滿的亞拿尼亞,他不能領悟初期教會幾千人在一起過凡物公用的生活是怎麼回事,因而假裝完全奉獻,以為神是可被人欺哄的(參拙作使徒行傳講義五章一至十一節詳解)。神不是把一群沒有神生命,未得聖靈更新的人放在一起,而是把那一百二十人與三千悔改歸神,領受聖靈的人聚在一起,藉這整個體影響當代的社會。今日教會雖未必像最初期教會有共同生活的日子,卻理應追求因被神的愛充滿而顯出是神兒女的生活,並保持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心志。
五.基督與使徒抗拒當代文化的行動
猶太人的文化是以舊約聖經的教訓為主體;基督的救恩若要迎合當代文化,早就猶太教化了,那裏還會有福音真道的存在?無論主耶穌和使徒所傳的,都不是當代猶太教的道理而是救恩的真理。施洗約翰和主耶穌,一開頭傳就宣告“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叫猶太人悔改信福音,信的是甚麼福音?要他們從那只有宗教外表而沒有實質的各種罪行中悔改。怎樣悔改?悔改信福音(可一:15),悔改歸向神(徒二六:18),悔改得生命(徒一一:18)。
1. 主耶穌對抗當代的文化:祂一再嚴斥當代的宗教領袖假冒為善,以宗教的儀式規條取代實際的信德;注重外表上守安息日,卻常在安息日設計陷害耶穌;(路六:6-11)“薄荷,茴香,芹菜都要奉上十分之一,以表示他們的虔誠;卻在暗中侵害寡婦的家業。”(太二三:14節小字)如此大膽的假虔誠,使人誤以為他們的神是可受人欺騙利用的,這正是福音真理所要指責的錯誤。
2. 保羅對抗當代猶太人的文化:上文提過猶太人的文化主要以舊約聖經為根據,使徒保羅根據舊約律法,指明當代律法主義的文化,法利賽人的錯誤,特別以割禮的禮儀為靠律法誇口的代表。在羅馬書,加拉太書中痛陳靠律法稱義的錯誤。更令人敬服,保羅同樣根據舊約律法講明恩惠的福音真理,不但在他的書信中如此辯明,在使徒行傳中,也一再“本着聖經”(即本着舊約聖經),向猶太人辯明救恩真道(徒一七:2,一八:28),恩典的福音,這憑恩典得救的福音及其生活為人的原則,無論對猶太人,希臘人,或羅馬人,都不是他們的文化,而是保羅從天上神的啟示而來的(加一:11-12,參弗三:1-6)。
3. 保羅對抗當代希臘人的文化:保羅到了雅典,看見滿城偶像,心裏焦急(徒一七:16)。有“以彼古羅”(Epicuren)“斯多雅”(Stoic)兩門的學士與保羅辯論,因而有解經家認為保羅用當代希臘哲學與當代人辯論,事實不是這回事。聖經明說:“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徒一七:18)。緊接着保羅按聖經指明創造萬物之神。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又勸他們悔改歸向真神,因神已使耶穌從死裏復活,又設立祂按公義審判萬人。(徒一七:22-23)保羅不是用當代哲學跟那兩門的“學士”辯論,及乃是用耶穌基督受死,復活,再來的救恩跟他們辯論。保羅不但不是順應當代的文化而隱藏福音,倒是明明宣講福音真道,更正人間文化的錯誤。
4. 彼得與眾使徒:照樣,初期教會的彼得與眾使徒,不是憑關懷社會把福音傳開。關懷社會偏重於社會的福利,安寧,公理,貧富…這些都是好事,卻都是肉身方面的事,與靈魂得救只有間接的關係。彼得與保羅的講道中,一再講明基督受死復活…之福音,明知當時的猶太人不接受,但那是救人的福音,他們雖在此一再受迫害,毀謗仍然忠心傳講。
關懷失喪靈魂則是教會的首要使命。主耶穌用了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之後,許多人乘船追蹤要找祂,也有人要“強迫”祂作王。祂卻回答他們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約六:27)主的回答,已非常明確的說明甚麼是祂和祂門徒們(整個教會)的主要使命,不是肉身的飽足,是那能使人得着永生生命的食物。照顧人的身體是主所樂做的事,但那是終必朽壞的生命;給人存到永生的食物──救恩真道,才是祂降世為人的目的,因為那是存到永恆的真道。
六.基督與使徒如何抗拒當代文化
今日基督徒應看清楚,若我們能夠憑人間的學識,聲譽,才華,社會高位來改造社會,救人靈魂,耶穌基督就不必降世了。抗日戰爭時期(也包括任何時期)許多大學生高呼反貪污,反官僚,反腐敗…到他們自己畢業不到三,五年,已經貪污,官僚,腐敗得比他們所指責的官僚更甚。基督徒應從世俗的壞潮流中分別出來,在靈性生命上學習彼此相愛,保守純一愛主的心,像初期教會那樣,才能使許多滿肚子是世俗觀念的人不但聽見福音,且看見許多被福音的大能更新了的人群而願意歸信基督。今日教會不是沒有人來,而來的人多半都留不住,來了又走了。那不是因我們四面的牆造得太高阻擋了他們,也不是缺乏向外號召,而是缺乏內在溫暖的吸引力!讓我們留心思想基督與使徒的教訓,作為我們追尋的標竿吧!
1. 主耶穌說:“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一七:19)主耶穌已經是聖的,為甚麼祂還要為我們自己分別為聖?分別為聖是驕傲,自以為義,自顯清高嗎?為甚麼主耶穌要在禱告中這樣告訴神?祂不享用門徒對祂應有的敬重,反為門徒洗腳;祂原不須納稅,卻為不絆跌那收稅的人,吩咐彼得釣魚上稅。“祂並沒有犯罪,口中也沒有詭詐,祂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彼前二:22-23)這就是祂的分別為聖了。祂不是在外表行動上擺架子,擺氣派的分別為“勝”,而是在愛心,謙卑,聖潔,良善的生活上顯出分別為“聖”。
2. 使徒彼得說:“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從我們信主以來,曾有人向你我問說:為甚麼你們信耶穌的人能經許多苦難委屈,仍存喜樂?為甚麼你們能真誠相愛,不怕受騙?若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是否因為他們在我們身上看不出我們是跟從耶穌的人沒有值得他們求問之處?是否因你所領受的道種,從未結出子粒來?
3. 使徒保羅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保羅是教信徒與世界隔離還是與世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上有分別?信徒應在生活為人,財利,虛名,享樂,縱情上與世俗分別?那才是使徒教訓他們的目的。
七.省思
現今,基督徒可能不先向世俗的潮流,信仰…低頭,仍穩握政治權力或社會高位的嗎?還有像約瑟,但以理那樣的信徒,在全然屬外邦異教的信仰的君王手下,保持自己的信仰的政治家嗎?若有基督徒幾經奮鬥才取得社會高位與聲望,他們敢指責皇室或高官的腐敗品德嗎?施洗約翰是先取得權位才指出希律王之行事不當嗎?使徒時代的教會是追求取得社會權位而影響社會,還是追求在生活見證上顯出與世人不同而影響當代的社會?他們是憑偽裝的敬虔而受外人敬重,還是因他們真誠的相愛而得眾民的喜愛(徒二:47)?我們要做一個掛着鑲滿鑽石的十字架,向世界炫耀的基督徒,還是做一個真正背着“十字架”走天路的基督徒?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十七章)(劉銳光)
列王記下十七章 悖逆的收場
北國的歷史到這裡劃下句點,這是北國的亡國恨,然而卻是與人無尤,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誰。
一.亡國之君
(v.1-6)
何細亞篡位得國,但沒有把握良機,去移風易俗,為神做大事,為民謀幸福。反仍然行惡,招來滅亡。雖然他比以前的君王好一點,沒有像他們那樣敗壞 (v.2),但是他還是行惡,仍是一個壞王。人常以為自己不是大奸大惡,沒有別人那麼壞,就沾沾自喜,自以為義。誰知在神眼中,壞就是壞,惡就是惡。惡終必自吃惡果。
何細亞被亞述征服,雖試圖藉埃及來反抗 (v.3),終究積弱太久,失去神的同在,被亞述擄去,從此分散列國,幾乎消失。本為全能神的選民,竟到此下場,能不令人歎息﹗
離棄神,不要神總沒有好結果。
二.咎由自取
(v.7-41)
神的民被擄,是神無能為力麼﹖不是。是神的錯麼﹖更不是。
北國如此下場全是咎由自取﹗
1.前人悖逆神
(v.7-23)
這是前人悖逆神的遺害,留下壞榜樣﹕他們敬拜別神(v.7),隨從外邦風俗(v.8),暗中行不正的事(v.9),硬著頸項不信服神(v.14),厭棄神的律例(v.15)。他們行各種各樣的惡,招惹神的怒氣(v.16-18)。
耶羅波安從猶大人手中得國,因為猶大也行神看為惡的事,自招其辱。可是耶羅波安卻背神道而行,帶以色列人敬拜偶像,惹神發怒。
2.後人悖逆神
(v.24-41)
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去,不等於神沒有能力,保護不了以色列人。神仍大有能力使亞述人知道祂仍是神,是可畏的神。祂使亞述人不敢輕視神,不敢不照神所定下的規矩(v.27),於是派一祭司回來教導他們,敬畏耶和華神(v.28)。
可是,以色列並不因為前人的錯誤而知改變,他們仍照樣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拜偶像的事,照外邦所拜的去拜(v.30-33)。他們亡國了仍不知悔改,他們這樣滅亡,豈不是自取的麼﹖豈不是罪有應得麼﹗
人不要神,人必自取滅亡,咎由自取,怪不得誰。神的子民也要留意,因為他們若是這樣,也不會例外。小心,小心。
人的罪越多,失喪越多(王下十七1~18) (臺北靈糧堂)
一、以色列王何細亞靠埃及王梭,背叛亞述王撒縵以色;基督徒不要靠敵人來抵擋另外的敵人,更不要靠敵人抵擋弟兄姊妹,應當單靠神來抵擋真正的敵人─撒但。
二、因以色列人犯的罪越大越久,現在亞述王攻取了撒瑪利亞,將以色人擄到亞述去,神寬容忍耐人犯罪,不立刻毀滅,從一個人到全人類都是如此。
三、「以色利人暗中行不正的事」(9節),人犯罪都是行在暗中,以為人不知道,但神都知道,「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太六1)人的天性喜暗中犯罪,明顯行善,但基督徒勿掩飾自己的罪,並要暗中行善。
四、「…在他們所有的城邑,從望樓到堅固城,建築丘壇;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立柱像和木偶;在丘壇上燒香,效法…外邦人所行的…」(9〜11節)拜偶像的丘壇,本只有一處或少數的幾處,現在在各處設立了,罪是會長大擴散的,如癌症一樣,故聖經將罪比喻為酵,防止大罪從小罪著手!
五、「厭棄祂的律例」(15節),基督徒犯罪有一定的步驟,從硬著心違背神的話,到懼怕神的話,到不信神的話,到厭棄神的話;十字架有討厭的地方(加五11),世俗、撒但、老我、私欲都是討厭十字架的,人心有所恨必有所愛,討厭神的話及十字架,必喜愛世界、金錢、情欲、邪術等,以致「為自己鑄了兩個牛犢的像,立了亞舍拉,敬拜天上萬象,事奉巴力」(16節)。
默想
我不該以為神會站在我這一邊,乃是我該去站在神的那一邊。
回應
求主使我在暗中行善,在小事上忠心。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王下十七19~41) (臺北靈糧堂)
一、因「耶羅波安引誘以色列人不隨從耶和華,陷在大罪」(21節),以致「所以耶和華向以色列人大大發怒,在自己面前趕出他們,只剩下猶大一個支派」(18節)。人的罪愈大,神的忿怒也愈大,人的刑罰也愈重;亞當夏娃犯罪,被趕出伊甸園(創三24);該隱犯罪,被趕離開神的面,神不輕易發怒,神怒都是因人的罪引發的。「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羅二5)
二、亞述人初遷入以色列人的撒瑪利亞,他們不敬畏耶和華,神叫獅子進入咬死了些人,亞述人就叫被擄的一個祭司回到撒瑪利亞,指教他們如何敬畏耶和華;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基督徒有責任指教世人,當如何敬畏這位宇宙的真神─從信耶穌開始。
三、「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從何邦的風俗」(33節),「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當時的外邦人,真假不分,真假並列,他們不知道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當真假並存在人心中時,人總是傾向愛並重假的,恨並輕真的,社會看多元是進步,聖經看宗教信仰的多元是墜落!「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廿3),「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徒四12)。神的工作是從多歸為一,撒但的工作是從一分為多。
默想
我是否因為自己積蓄錢財、名譽、榮耀等,同時也積蓄了神的忿怒呢?
回應
求主使我心漸漸的更重更愛主耶穌,使那另一個主逐漸消失。
亞述攻取撒瑪利亞(王下十七1~41) (臺北靈糧堂)
在本章,我們看到北國的敗亡,以及被擄到亞述的真象與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拜偶像,以及不聽先知的警戒。
一、亞述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
我們看到北國最後一位君王「何細亞」,他作王一共「九年」,他也是惡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此時面對日益強大的亞述帝國,周邊的國家一一敗亡,包括北國的宿敵亞蘭。正如同先知以賽亞的預言,緊接著就是以色列。當亞述王「撒縵以色」來攻擊以色列時,何細亞暫時屈服,並且向他進貢。但當亞述離去,何細亞就背叛,去投靠埃及,亞述就再來攻擊以色列,圍困撒馬利亞三年,直到何細亞第九年,撒馬利亞城被攻陷,亞述就將以色列人都擄到亞述去,把他們安置在當地。
二、這是因為
現在我們看到列王紀的作者,對這次被擄作出了評論「這是因…」,因為什麼呢?有兩點,第一點就是他們「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的神,去敬畏別神」。北國自始至終陷在金牛犢的罪中,其間也引入巴力崇拜,讓百姓陷入無知與黑暗。第二點,就是「耶和華藉眾先知、先見勸戒…他們卻不聽從」,神一心想要挽回以色列,舊約中最有力的先知以利亞與以利沙都生在這個時代,也都服事北國,但仍然無法挽救北國的命運。
三、亞哈斯投靠亞述王
亞哈斯差遣使者去見亞述王「求你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並且將府庫裡的金銀都獻作貢物。亞述王攻打亞蘭,殺了亞蘭王利汛。而亞哈斯王到大馬士革去迎接亞述王時,看見大馬士革的祭壇,就在聖殿中也修一座相同的壇,並把原本的銅壇搬開。他又將銅海挪下來放在地上,將聖殿的廊子挪移「惹動神的怒氣」(代下八25)。亞述隨後也滅了北國以色列(王下十七章)。但就如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這百姓既厭棄西羅亞緩流的水,…主必使大河翻騰的水猛然沖來,就是亞述王和他所有的威勢,必漫過一切的水道,漲過兩岸;必沖入猶大,漲溢氾濫。」這裡「西羅亞緩流的水」指的是神對耶路撒冷城的護衛,而「大河翻騰的水」則指亞述的入侵,果然亞哈斯引狼入室,讓亞述覬覦猶大的財富,到了亞哈斯之子希西家時,亞述就來圍困耶路撒冷。
默想
我是否脫離世俗的倚靠,專心仰賴主,以免我將不屬主的事物,帶入我的生命。造成破口?
回應
親愛的主:你是四面環繞我們的主,説明我認識你的保守,並願意住在你的同在之中,好叫仇敵的手不能落在我們身上。阿們!
一人不能事奉二主 (17章1至41節)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除你以外,並無別神,也找不到可配頌贊的,你是永遠配受崇拜的神。
何細亞是以色列國的最後一位君主,他即位的時候,以色列已是一個苟延殘喘的國家。與其他的以色列王比較,他雖然未算是最壞的一個,但歷代列王與百姓早已惡貫滿盈,神的審判終於在他作王的期間臨到。
其實,不論以色列選擇投靠埃及還是亞述,都需要年年進貢,角色與附庸國無異。最後何細亞選擇投靠埃及,但埃及王還未及幫助他,亞述便已攻陷撒馬利亞,擄走何細亞和大批百姓,以色列至此進入亡國時期。
列王紀作者在本章經文詳細解釋了以色列亡國的原因,包括他們忘記耶和華──就是那位曾幫助他們出埃及之主(7)、敬拜別神(8)、建築丘壇(9)、公然在青翠樹下和各高岡上豎立木偶柱像(10)、不聽從先知的勸告(13-14)、拜偶像(16),以及用殘忍的手法把人獻為祭,燒在壇上(17)。雖然神曾多次警告列王與百姓,但他們仍然偏離耶和華的道路,尤其是繼續陷在耶羅波安所犯的一切罪中,始終未見悔改,結果公義的神向他們施行了審判,讓他們面對亡國的命運。
亞述王在攻陷撒馬利亞後,為了防止那裡的人在將來發動叛亂,於是把當中大部分的人擄到亞述(6),然後又把不同種族的人遷徙至撒馬利亞(24)。這遷徙政策讓移居撒馬利亞的外族人有機會認識耶和華,但他們既懼怕耶和華,又繼續事奉自己的神,結果一種混雜式的宗教由此產生;列王紀作者說他們「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33)這句話其實亦可以反映那時代的信仰風貌。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以色列的結局是長久犯罪累積下來的結果。今日,在我們努力累積成就、名譽和財富的同時,是否也累積了從神而來的忿怒呢?
以色列的敗亡(十七章1~23節) (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何細亞殺了比加,篡位作以色列王的時候,以色列國早已失去了大部分的土地,而且在國際地位上,也只不過是亞述帝國轄下的一個屬國,既沒有自主的尊嚴,也沒有自保的力量。然而世人何其虛妄,竟也垂涎如此的王位,寧可背負弒君的罪名,也要坐上這樣的虛擬王位,過過幹癮。何細亞作王九年,卻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被亞述軍隊圍困在撒瑪利亞城內,令人感到既可憐又可笑。究竟是亞述的軍隊圍困了何細亞呢?還是他自己選擇了「被圍困」呢?
感謝神,當初祂創造人類的時候,就已經賦予人自由意志;所以我們有相當大的自主權選擇向左或向右。今天常聽見基督徒向人吐苦水、表達無奈,一副無法為自己的行為、選擇負責的樣子。難道人真的可以把「環境、外力」當作藉口,而無需承擔責任嗎?彼得前書一章十七節:「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神的公義正是顯明在,祂按「各人行為」作為審判依據的事上。因此,我們不但在今世要承擔「自己的選擇」所產生的後果;也要在來世為自己的行為,面對神的審判。我們所犯的罪行,若不願意在今日悔改,就是選擇來世的審判。
以色列的敗亡,不僅是因為他們不聽神的命令,也是因為他們輕看神所賜許多悔改的機會,硬著頸項不肯及時悔改,以至於錯誤越陷越深、積非成是、倒黑為白,到末了終於被神棄絕。一生的失敗很少只是因為一次的錯誤,一生的失敗總是因為「一生都不悔改」的錯誤。以色列國的失敗乃是因為兩百多年來都堅持重複相同的錯誤;雖然有先知、神人(如以利亞、以利沙),受差遣呼籲他們悔改;雖然有國勢中興的時期(如暗利、耶羅波安二世),可以休養生息、調轉腳步。然而不論神是警告、是管教、是安慰、是幫助,以色列總不調轉回頭,仍然堅持錯誤,以至於以色列國從上到下、由裡到外,全然敗壞到體無完膚,完全失去選民的見證,完全與外邦人無異。
有些基督徒豈不也是如此?一生堅持用爾虞我詐的方式從商、一生堅持自己沒有恩賜可以沒有福音果子、一生拒絕心意更新傾聽神旨、一生堅持照自己意思作基督徒、一生堅持不下功夫去明白神的話、一生拒絕成為代禱的角色、一生只顧自己不管別人、一生堅持選擇不必捨己的道路。難道我們仍然誤以為,可以把「環境、外力」當作不悔改的藉口,而無需面對神的審問嗎?神必須公義,我們不能再自欺!
回應:親愛的天父!禰是公義的神,所以禰必須審判;謝謝禰已經為我預備了救贖的恩典,幫助我珍惜、寶貴基督為我付出的贖價,一生堅持走悔改的道路。阿們!
禱讀:彼得前書一章17節
17 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
撒瑪利亞人(十七章24~41節) (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王下十七章二十九節出現了聖經中第一次的「撒瑪利亞人」,而這段經文也就是要交代撒瑪利亞人的由來。撒瑪利亞人是亞述帝國征服與統治策略下的結果。亞述帝國為了要方便統治所征服的屬地,為使征服地的人民不能夠很快的團結起來組織反抗的力量,於是遷徙征服地的百姓,去到不同的地方,與其他各地不同的種族混雜在一起,使他們失去了原有種族的特異性、和文化的特質。希伯來民族是一個具有強烈信仰、文化特質的種族,即便以色列國是個不順服神的國家,但是仍然保有濃郁的耶和華信仰色彩。
亞述帝國的征服、遷徙策略是個實行成功的辦法;帝國並不要求被征服的民族放棄自己的信仰,因為這會引起更大的反動和抗爭,帝國只是將不同的民族混雜在一起,讓他們彼此影響,在接受其他信仰元素的同時就會失去一些本身信仰的特性。久而久之,原本住在以色列領土上的以色列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忘記了純正的耶和華信仰,而以一個混雜的信仰新產品代之。
魔鬼撒但至今仍是運用亞述帝國的老套,來對付基督徒,不幸的是,這老套仍然常常奏效。這老套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不要求基督徒放棄信仰,只期待基督徒更合群、更融入,願意跟上時代,樂意加上一些看似無害的生活方式,用以表達自己對於社會環境的認同。於是乎,基督徒們為了能夠被環境、同儕接納,前仆後繼、不落人後地擁護新思潮、新事物,而不思考這些「新東西」骨子裡的動機為何,是否背離信仰精神。
因此,大批基督徒加入「短線炒股族」,卻不問「神是否喜悅投機」;也有決志成為「頂客族」(雙薪但不生孩子的夫婦)的,卻不理會「神是否贊成自私」;或者誤以為「殷勤工作」的意思就是犧牲一切責任只為追求業績;更多追求時髦風尚的基督徒是完全不管簡樸生活的信仰精神!當這些看來無害的世界價值,進入基督徒生活的時候,基督徒所信的已經不是聖經所啟示的信仰了。
回應:親愛的天父!幫助我能夠認清魔鬼的詭計,也懂得如何能夠真正的「入世而不屬世」;求禰幫助今天的教會持守純正信仰的規模,能散發出基督的香氣來。阿們!
禱讀:提摩太后書二章15~16節
15 你當竭力在 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16 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