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歷代志上第六章拾穗

 

【代上六1「利未的兒子是革順、哥轄、米拉利。」

         “利未”。參看創世記四十九章57節的腳註。以斯拉來自利未支派(拉七1~5)。第315節以及第4953節列出大祭司的家系,但並不完整;第1630節列出利未的三大家族;第3148節列出利未人中的歌者;第5481節列出分配給利未人的土地。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還有其它有關利未人的資料。――《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本章記載利未族的譜系和侍奉的種類與範圍,以突出祭司在社會上的地位。

利未的後裔分為三族:革順、哥轄和米拉利。由這三支再分出七支,主管聖殿各種事務。這七支是:從革順族產生立尼和示每二支(17),立尼的後裔主利未人的職事,示每的後裔主歌唱。從哥轄分出暗蘭(3)、亞米拿達(22)和以斯哈(38)三支,暗蘭的後裔是大祭司(亞倫的系統),亞米拿達主利未人的職事,以斯哈的後裔主歌唱。從米拉利產生了抹利(1929)和母示二支(1947),抹利的後裔主利未人的職事,母示的後裔主歌唱。

本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15)是大祭司的譜系,直記到被擄前的約薩答。第二部分為利未宗族的家譜(16~30)。第三部分記大衛所立司歌唱的人,來自革順、哥轄和米拉利三宗族(31~48)。第四部分是一個特別的譜系,專記自大祭司亞倫至亞希瑪斯一脈的歷代子孫(49~53)到大衛王朝時為止,目的似在肯定撒督為正統大祭司的地位。亞倫和他的後代是專職為大祭司的(民十八1~7),與利未人為祭司的輔佐不同,故在49節重申大祭司的職責。最後一部分列舉利未人(他們不可以有業地)在各支派中所分得的城邑(54~81),內容與《約書亞記》二十一39相同,但次序有異。――《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利未的三個兒子。――《串珠聖經注釋》

         革順、哥轄、米拉利:是利未三子之名(4611;出616),出現在6章。 ――《聖經精讀本》

         「革順」:字義是「流亡」。

         「哥轄」:字義是「集會」。

         「米拉利」:字義是「苦味」。――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1~15被擄前的大祭司家譜:利未支派的族譜共分縱橫兩線,這裡先提縱的一線,即歷代大祭司的名錄。――《串珠聖經注釋》

         大祭司的家譜:神揀選以色列作選民是為了使他們有萬國中建立祭司的國度(196;民1540)。尤其是,本文所記錄的家譜是大祭司亞倫(31~4)的家系,他們要擔負仲裁以色列百姓與神之間關係的作用(147~53)。這種祭司的職務各有分工,到了大衛時代則更加體系化、組織化。另外,所有基督徒都是君尊的祭司(彼前29)應傳揚神對世界的拯救計畫。(彼前29)――《聖經精讀本》

 

【代上六1~81利未支派:本章記錄祭司和利未人的家譜。除了記下人名外,也提及他們所擔任的不同職務。

 族譜的結構上有三大件值得注意的事:

 1 亞倫後代的祭司享有較崇高的地位;

 2 族譜收錄了兩份名單,其一記載一般的祭司利未人(16~30),另一份則錄下歌唱的利未人。前者列舉革順、哥轄、米拉利三支的長子譜系,而後者則為次子的譜系;

 3 當利未人供職時,哥轄族的站在中央,革順的在左面,米拉利的在右面,而出自哥轄族的祭司更在全體的中央。――《串珠聖經注釋》

         利未的後裔:本章介紹了利未的子孫,其具體內容可大體區分如下:①從亞倫到被擄期的大祭司家譜(3~15);②利未三子之後的粗略家譜(16~30);③擔負歌唱職者的家譜(31~48);④重複大祭司的家譜(49~53);⑤利未支派的居住地(54~81)。從如此詳細地記載關於利未子孫之內容的事實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本書作者對“聖殿”的格外關心。總之,本章所特意記錄的是關於在聖殿禮拜中的諸職分。賦予給利未人的職分是:①(僅限於亞倫的後裔)祭司職分(10節;利81~9);②在會幕頌贊神的職分(32333944節;1516~24);③除亞倫後裔大祭司的所有利未人在神的會幕服事的各種職分<85~26,利未人的祭司職分>等。關於這些利未人與以色列歷史一起走來的腳蹤請參照(231~2632)的注釋。我們當銘記凡在新約時代以基督為主的人:①擁有直接進到神面前的特權<彼前245,聖經中的人人皆為祭司主義>;②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頌贊神(1481~3);③可以服事基督的身體教會(林後912;腓217)――《聖經精讀本》

         1~53節是利未支派的家譜。國度和聖殿是《歷代志》的重點信息,利未是分別出來在聖殿事奉神的支派;因此,在十二支派的家譜中,利未支派的篇幅第二長(1~81;九14~44),數算得特別詳細。──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利未的後裔分為「革順、哥轄、米拉利」(1)三族,祭司必須由哥轄族中亞倫的後裔擔任。這份家譜的結構非常工整:

1.祭司的家譜(2~15)

2.其他利未人的家譜(16~30)

3.大衛詩班領袖的家譜(31~48)

4.大衛大祭司的家譜(49~5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利未支派的家譜位於整個家譜的中心,且佔據大量篇幅。

         這一段是聖經記載最詳盡的祭司家譜。祭司與大衛的家譜,都是由族長記錄 到被擄時期,顯見其被重視的程度。不過以利和以利的後代 撒上 227~36 王上 227 、耶何耶大 王下 114~129等人還是被省略。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歷代志還是 省略了一些祭司名單(計算代數與間隔年代),不過實際上很可能的原因是被擄前 的某些祭司名單已經佚失,即使是歷代志的作者也無法可考。―― 蔡哲民等《歷代 志上研經資料》

  第六章記錄利未支派,他的後裔和以及城邑。第3~5節記錄亞倫的後代,從以利亞撒到約薩答,至被擄到巴比倫。從以利亞撒開始,在八百多年時間了,共列出22個名字。――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2「哥轄的兒子是暗蘭、以斯哈、希伯倫、烏薛。」

         「暗蘭」:字義是「高貴的人」。

         「以斯哈」:字義是「光亮的油」。

         「希伯倫」:字義是「聯合」。與「希伯崙」同字。

         「烏薛」:字義是「神是我的力量」。――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2~15由於作者要集中在亞倫的家族上,所以撒下其餘兩系暫時不提,單提哥轄的後人。――《串珠聖經注釋》

         2~15節是祭司的家譜,從「亞倫」(3)一直記錄到被擄巴比倫的「約薩答」(1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這份大祭司的家譜是精心挑選的,雖然形式上是連續的,但實際上並不完整,而是刻意濃縮出二十四代、即兩個十二代。所以並沒有包括:扶持約阿施王的「耶何耶大」(王下十一9),阻擋烏西雅王進殿燒香的「亞撒利雅」(代下二十六16~20),幫助亞哈斯王建偶像祭壇的「烏利亞」(王下十六16),協助希西家王改革的「亞撒利雅」(代下三十一10)──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在十二支派中,只有君王(3~15;三1~17)和祭司(1~15)的家譜在形式上從列祖連續地傳到被擄時期,表明國度和聖殿是神揀選的中心。在整個利未的家譜中,一再提到「所羅門於耶路撒冷所建造的殿」(1032)和「贖罪」(49),使百姓回想起神在回應所羅門獻殿禱告時所表明的願意赦免的心意(代下七14~1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六3「暗蘭的兒子是亞倫、摩西,還有女兒米利暗。亞倫的兒子是拿答、亞比戶、以利亞撒、以他瑪。」

         米利暗:是摩西與亞倫的姐姐,出埃及時曾歌頌紅海的勝利(1521),給以色列百姓帶去了極大的勇氣。 ――《聖經精讀本》

         從「暗蘭」(3)的兒女中,神揀選「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領受律法;揀選「米利暗」作女先知;揀選「亞倫」作第一任大祭司,只有亞倫的後代才能當祭司。──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倫的長子和次子兒子「拿答、亞比戶」(3)輕忽神的命令,因獻上凡火被神擊殺(利十1~2),沒有留下後代。三子和四子「以利亞撒、以他瑪」(3)的後裔都做過大祭司,但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4)為神有忌邪的心,神就賜給他和他的後裔「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民二十五13)。因此,這份家譜只記錄了「以利亞撒」的後裔,並沒有記錄「以他瑪」的後裔。──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倫」:字義是「帶來光的人」。

         「摩西」:字義是「被拉的」。

         「米利暗」:字義是「反抗」。

         「拿答」:字義是「豐富的、慷慨的」。

         「亞比戶」:字義是「他是()父親」。

         「以利亞撒」:字義是「神已幫助」。

         「以他瑪」:字義是「棕櫚岸」。――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syncBible ref=代上6:3>

【代上六3  這三位人物很熟悉呀,他們的事記載於──】所列的幾個人,在出埃及的歷史事件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亞倫的事蹟見出埃及記、利未記與民數記,他的生平見出埃及記32章。摩西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先知與領袖之一,他的事蹟見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與申命記,其生平介紹見出埃及記14章。摩西和亞倫的姐姐是米利暗(她的故事記在出21520~21與民12211。生平介紹在民13)。拿答與亞比戶都因為不順服神而被燒死(參利1012)。以利亞撒繼亞倫之後,成為以色列的第二任大祭司(參民2024~28),以他瑪在組織民眾在會幕敬拜的事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參民4283378)――《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六3~4以利亞撒和非尼哈是亞倫之後的正統大祭司。撒督出自這個譜系(8)48節所列亞倫之後重見於49~53節。看1節注。――《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代上六4「以利亞撒生非尼哈;非尼哈生亞比書;」

         「非尼哈」:字義是「銅管樂器的口」或「黑人」。可能源自埃及文。

         「亞比書」:字義是「我的父是拯救, 或是富足的」。―― 蔡哲民等《歷代 志上研經資料》

         以利亞撒只是亞倫兒子中的一個。但這裡記錄的是他的後代。還有以他瑪家系的一些大祭司(代上241~6)――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5「亞比書生布基;布基生烏西;」

         「布基」:字義是「荒廢」。

         「烏西」:字義是「強壯」。――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6「烏西生西拉希雅;西拉希雅生米拉約;」

         「西拉希雅」:字義是「耶和華已起來」。

         「米拉約」:字義是「叛逆」。――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可能接近以利的時代。以利的家系如下:以利,非尼哈,亞希突,亞希米勒和亞比亞他(見撒上1432220;王上22627)。以利亞撒經由烏西和西拉希雅的子孫,無疑是與以他瑪~以利的家系一同擔任祭司的。在代上243,以利的後代亞希米勒被稱為以他瑪的子孫。詳見撒下817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7「米拉約生亞瑪利雅;亞瑪利雅生亞希突;」

         「亞瑪利雅」:字義是「耶和華已經應許」。

         「亞希突」:字義是「我兄弟是美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 料》

 

【代上六8「亞希突生撒督;撒督生亞希瑪斯;」

         “撒督”。在大衛和所羅門治下的大祭司,當大衛另一名祭司亞比亞他支持亞多尼雅的叛變時,他卻支持所羅門。參看撒母耳記下八章17節和列王紀上二章2627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撒督:是為繼承大衛王朝王位的所羅門膏油的大祭司(王上13839),是以色列在所羅門的治理之下進入全盛期時,守護以色列百姓之宗教生活的信心之人。相反,同時代的著名祭司亞比亞他(王上17),似乎因站在所羅門的仇敵亞多尼雅(王上15)的一邊,就排除在以大衛——所羅門為中心的歷史之外。然而,這種歷史敘述並不是本書作者個人的獨斷性決定,乃是反映了欲刻畫預表基督之大衛家族的救贖史性護理。 ――《聖經精讀本》

         「撒督」(8)是大衛和所羅門時期的大祭司,當另一名祭司、以利的後代亞比亞他支持亞多尼雅叛變時(王上一7),他支持所羅門。所羅門的聖殿被毀之後,神應許只有「撒督的子孫」(結四十四15;四十八11)才能重新成為祭司。

         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8)善於跑步,經常給大衛報信(撒下十七17~20;十八19)──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撒督」:字義是「公義」。

         「亞希瑪斯」:字義是「我兄弟是怒氣」。

  撒督和亞比亞他在大衛治下同任大祭司(見撒下8171524)――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9「亞希瑪斯生亞撒利雅;亞撒利雅生約哈難;」

         「亞撒利雅」:參王上42注。――《串珠聖經注釋》

         「亞撒利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幫助」。

         「約哈難」:字義是「耶和華已赦免」。――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 料》

 

【代上六10「約哈難生亞撒利雅(這亞撒利雅在所羅門於耶路撒冷所建造的殿中,供祭司的職分);」

         參看歷代志下二十六章17節及其後經文的記載。――《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亞薩利雅的事蹟見《代下》二十六7~20――《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於耶路撒冷所建造的殿:在曠野象徵神之臨在的處所是會幕(4034~38),自所羅門聖殿完成之後,以色列百姓的敬拜與宗教的中心則轉變為聖殿(代下52~7)<38~13,耶路撒冷聖殿的歷史>。本節談到了第一個事奉中央聖所所羅門聖殿的祭司亞撒利雅。――《聖經精讀本》

         約哈難的兒子「亞撒利雅」(10)是耶路撒冷聖殿建成時的大祭司(王上四2)──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610 特別標記約哈難的兒子亞撒利雅是耶路撒冷聖殿建成時的祭司。 615 則標出約薩答是被擄時的祭司。――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參王上42。亞撒利雅在目前這份名單上出現了三次(代上691013)。曾一個名叫亞撒利雅的祭司敵擋烏西雅(代下261718);還有一個雅撒利雅在希西家年間任祭司(代下3110)――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11「亞撒利雅生亞瑪利雅;亞瑪利雅生亞希突;」

       亞瑪利雅。可能在約沙法年間任大祭司(代下1911)。――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12「亞希突生撒督;撒督生沙龍;」

         「希勒家」(12)是在約西亞王時代發現律法書的大祭司(王下二十二3~8)──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沙龍」:字義是「報應」。――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他們擔任祭司的準確時間未能確定。可能是立約阿施為王在耶何耶大年間(代下23)。這份家譜中沒有耶何耶大的名字,證明這份家譜沒有全部列出祭司的名字。大約在一個世紀以後,還有一位可能是大祭司,也沒有出現在這份名單中。那就是亞哈斯年間的烏利亞(王下1610~16)――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13「沙龍生希勒家;希勒家生亞撒利雅;」

         “希勒家”。發現律法書的大祭司,他的發現導致約西亞進行改革。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二章8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希勒家是在約西亞王時代發現《律法書》的那位大祭司(王下二十二3~8)――《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希勒家」: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分」。――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可能是約西亞年間發現律法書的希勒家(王下228)――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14「亞撒利雅生西萊雅;西萊雅生約薩答。」

         西萊雅在南國猶大淪亡時為巴比倫人所殺(王下二十五18~21)。文士以斯拉是西萊雅一系的祭司(拉七1~5)

    約薩答又名約薩達(拉三2;尼十二26)。以民被擄回國時的大祭司耶書亞是他的兒子(拉五2;該一1)――《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西萊雅」(14)是猶大被擄前的最後一位大祭司,被巴比倫王擊殺(王下二十五18~2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西萊雅」:字義是「耶和華是統治者」。

         「約薩答」:字義是「耶和華是公義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西萊雅。是耶路撒冷陷落時的大祭司(王下2518~21;耶5224)。――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15「當耶和華藉尼布甲尼撒的手擄掠猶大和耶路撒冷人的時候,這約薩答也被擄去。」

         “約薩答”即約薩達,約撒達(拉三2;尼一二26)。與所羅巴伯一起從被擄之地返回的大祭司約書亞是他的兒子。――《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借尼布甲尼撒的手:本書作者並不認為以色列的滅亡就是神與以色列所立的永約已遭到廢棄。以色列的滅亡是自食其果,其審判是藉著亞述與巴比倫這兩個列強之手得以成就。然而,神對以色列的計畫是藉著被擄歸回,耶穌基督的事工,新約教會的成立而以繼續得成就。承認神之絕對主權的這種歷史意識:①給聖徒帶去終極勝利的確信(西215);②向聖徒提供對未來的盼望以勝過現在之痛苦(212)――《聖經精讀本》

         與所羅巴伯一起從被擄之地返回的大祭司約書亞,是被擄的「約薩答」 (15)的兒子(拉三2;尼十二26),被神潔淨恢復、授予治理百姓的權柄(亞三1~10)──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擄掠」(15)原文是雙關語,可被譯為「顯露」(賽四十九9)或「被擄」(賽四十九21)。巴比倫「擄掠猶大和耶路撒冷人」(15),表面上是仇敵擄走了神的百姓,實際上是神徹底「顯露」了百姓的肉體本相;表面上是人的失敗,實際上是神的得勝。正如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死,是對亞當的徹底否定、也是對罪惡與死亡的徹底對付,使我們可以「仗著十字架誇勝」(西二1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這份家譜所關注的是大祭司職分的連續性,絲毫沒有提及重大的歷史事件,甚至連「摩西」(3)也是一筆帶過,卻單單提到建殿(10)和被擄(15)。這是為了突出神的絕對主權,證明南國猶大的滅亡,並不是大衛之約的失敗或廢棄,而是「耶和華借尼布甲尼撒的手」(15)所施行的管教,正如神起初向大衛所應許的:「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但我的慈愛仍不離開他」(撒下七14~15)。因此,神的應許和絕對主權,是信徒在難處中可以倚賴的盼望:「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來六19)──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尼布甲尼撒」:字義是「願尼布保護王權」。――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 研經資料》

       這約薩答也被擄去。那時他一定很年輕(西元前586),因為他的兒子約書亞在居魯士治下猶太人回歸的時候擔任大祭司(大約在西元前553~530年,除非約書亞是他的孫子,或另一代,見代上27注釋),並延至大流士第二年(西元前520/519)。屆時開始了重建聖殿的工程(1114)。――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16「利未的兒子是革順、哥轄、米拉利。」

         「革順」:字義是「流亡」。

         「哥轄」:字義是「集會」。

         「米拉利」:字義是「苦味」。

  在記錄了從利未到約薩答的大祭司以後(1~15),《歷代志》作者回來描寫利未的子孫,敘述利未家族的幾個分支。――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16~30利未人的家譜:這是利未家譜橫的一線,但只數算到大衛的時候為止,因為大衛重整利未人的組織。――《串珠聖經注釋》

         利未三個兒子的後裔:本文是整個利未人的家譜。若與(23)的家譜相聯繫,不可能列出更加詳細而正確的目錄。若除去士師時代或其它南北王朝列王瘋狂地拜偶像之時期,利未人不僅在服事聖殿的事情上,而且在整個以色列社會擔負著重大的使命。也就是說,他們肩負為整個百姓的屬靈覺醒與進步而傾注全力的職分<85~26,利未人的祭司職分>――《聖經精讀本》

         16~30節是其他利未人的家譜,包括革順(20~21)、哥轄(22~28)和米拉利(28~30)三族的七個「宗族」(19),都是截至大衛為止(2830),使這份家譜成為第十章大衛事蹟的序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六17「革順的兒子名叫立尼、示每。」

         「立尼」:字義是「白色」。

         「示每」:字義是「著名的」。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18「哥轄的兒子是暗蘭、以斯哈、希伯倫、烏薛。」

         「暗蘭」:字義是「高貴的人」。

         「以斯哈」:字義是「光亮的油」。

         「希伯倫」:字義是「聯合」。與「希伯崙」同字。

         「烏薛」:字義是「神是我的力量」。――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19「米拉利的兒子是抹利、母示。這是按著利未人宗族分的各家。」

         「這是按著利未人宗族分的各家」(19),原文是「這是按著他們的父所分的利未人的宗族」。「宗族 Clan」原文是「部族、家族」,是十二支派與各個「父家 Fathers’ houses/Bet Ab(士六15)之間的單位,由長老領導,應許之地分配土地是按「宗族」為單位的(書十一23),同一「宗族」的土地形成一個行政區。

         「抹利」:字義是「生病的」。

         「母示」:字義是「柔順的」。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各家。即各個分支。――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20「革順的兒子是立尼;立尼的兒子是雅哈;雅哈的兒子是薪瑪;」

         「雅哈」:字義是「他要搶奪」。

         「薪瑪」:字義是「策劃者」。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2021節連續記錄革順的七個後代。這份家譜在摩西五經中是沒有的。――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21「薪瑪的兒子是約亞;約亞的兒子是易多;易多的兒子是謝拉;謝拉的兒子是耶特賴。」

         「約亞」:字義是「耶和華是兄弟」。

         「易多」:字義是「他的見證」。

         「謝拉」:字義是「升起」。

         「耶特賴」:字義是「耶和華所帶領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上六22「哥轄的兒子是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的兒子是可拉;可拉的兒子是亞惜;」

         聖經他處沒有出現過亞米拿達的譜系。――《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可拉:是摩西的表弟兄(161;代上62),沒有藉著忠實地履行託付給自己的“利未人之職任”而事奉神,反而追求世俗的名譽而貪戀“大祭司的職分”(16910),他可以說是看重名譽多於遵行神吩咐而逆天國之道而行的人。 ――《聖經精讀本》

         「亞米拿達」(22)可能又名「以斯哈」(38)──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可拉」(22)曾經挑戰摩西的權柄(民十六32)。但神是公義的,他的眾子未參與叛亂,神照樣大大使用,他的後裔中有士師和先知「撒母耳」(27),有在聖殿中歌唱的「希幔」(34),有撰寫詩篇的「可拉的後裔」(詩四十二等12)。撒母耳自己敬虔,兩個兒子「約珥、亞比亞」(28)卻很不像樣(撒上八2~3)。「約珥」屈枉正直,他的兒子中卻出了被神重用的詩班領袖「希幔」(34)。這份家譜中的名字,讓人思緒萬千,既看到了神公義的追討,又顯明了神長久的慈愛:「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二十5~6)──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29~30節是米拉利後裔的八代家譜,截至參與抬約櫃的「亞帥雅」(30節;十五6),也就是大衛的時代。──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米拿達」:字義是「我的親屬是高貴的」。

         「可拉」:字義是「光禿的」。

         「亞惜」:字義是「囚犯」。――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這裡列出哥轄的子孫(22~28)。參歌手希幔的祖先(33~38節;見33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22~28根據歷代志上第六章,撒母耳的父親是個利未人,但撒母耳記上一章一節則指出他父親是個以法蓮人。究竟那段經文正確?】

     歷代志上六22~28指出,撒母耳的父親名叫以利加拿(並非亞惜的兒子以利加拿,他比撒母耳之父早五代),及利未之子哥轄的後裔,而亞倫及摩西亦源出於哥轄。因此,當撒母耳還年幼時,大祭司以利就收了他作徒弟,跟隨以利事奉耶和華(參撒上一2428,二11)。撒母耳成年後,在當時以色列的屬靈中心——示羅——負擔起祭司的工作,在壇上獻祭。假如撒母耳並非祭司支派,又怎能做祭司的工作呢?

    至於撒母耳記上一1記載「以法蓮山地的拉瑪瑣非,有一個以法蓮人,名叫以利加拿」,原文是「來自」(min)拉瑪瑣非。根據民數記三十五6所立下的規例,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地域中,都有某些地方被劃為利未人的城邑。雖然我們不知道那些城鎮是屬￿四十八個利未城邑,但拉瑪瑣非可能是其中一個。

由其譜系看來,以利加拿是個利未人,上述兩段經文是沒有衝突的。──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22~28節是哥轄後裔的十三代家譜,截至撒母耳的兩個兒子(28),也就是大衛的時代。──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六23「亞惜的兒子是以利加拿;以利加拿的兒子是以比雅撒;以比雅撒的兒子是亞惜;」

         「亞惜、以利加拿、以比雅撒」(23)都是可拉的兒子(37節;出六24)22~23節的原文也可以理解為「可拉的兒子是亞惜、以利加拿、以比雅撒」。──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以利加拿」:字義是「神已經擁有」。

         「以比雅撒」:字義是「我父已經積聚」。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24「亞惜的兒子是他哈;他哈的兒子是烏列;烏列的兒子是烏西雅;烏西雅的兒子是少羅。」

         「他哈」:字義是「駐地」。

         「烏列」:字義是「神是我的光」。

         「烏西雅」: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少羅」:字義是「所想望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25「以利加拿的兒子是亞瑪賽和亞希摩;」

         按照原文,第25節的「以利加拿」很可能是可拉的兒子「以利加拿」。他的兒子「亞希摩」(25)又名「瑪哈」(3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瑪賽」:字義是「重荷」。

         「亞希摩」:字義是「我兄弟是死亡」。――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 料》

 

【代上六26「亞希摩的兒子是以利加拿;以利加拿的兒子是瑣菲;瑣菲的兒子是拿哈;」

         「瑣菲」:字義是「蜂巢」。

         「拿哈」:字義是「休息」。――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27「拿哈的兒子是以利押;以利押的兒子是耶羅罕;耶羅罕的兒子是以利加拿;以利加拿的兒子是撒母耳。」

         “撒母耳”:即掃羅時代的先知兼祭司撒母耳。《撒上》一1記有他的家譜,說他是以法蓮人,一般相信他是利未人的後裔,祖先分派住于以法蓮業地的山地裡(比較士十七7),故稱他為“以法蓮人”。不會因他從小在會幕利侍奉,擔任過祭司的職務,便把他列入利未人的譜系,這是不合律法的。――《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撒母耳亦列入利未人中(事實上他亦執行祭司的職務),撒上11稱以利加拿為「以法蓮人」,可能指他是居住在以法蓮山地的一個利未人,又或者撒母耳本屬以法蓮支派,但因他奉獻歸給耶和華,可以執行祭司的職務,所以也列入利未支派中。――《串珠聖經注釋》

         哥轄族的城邑位於以法蓮支派的境內(書二十一20~21),所以說「撒母耳」的父親是「以法蓮人」(撒上一1)。提醒百姓,他們的祖先藉口這兩個兒子不行正道,所以執意立王的歷史(撒上八1~22)──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以利押」:字義是「我神是父」。

         「耶羅罕」:字義是「表示憐憫」。

         「撒母耳」:字義是「他的名是神」。――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627~28 顯示撒母耳也是祭司中的一員, 撒上 211 顯示撒母耳曾經擔任祭 司職務。 撒上 11 雖然說撒母耳的父親以利加拿是以法蓮人,不過一般認為實際 上應該是「居住在以法蓮地的利未人」。――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28「撒母耳的長子是約珥、次子是亞比亞。」

         「約珥」:字義是「強壯」。

         「亞比亞」:字義是「耶和華是父親」。――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 料》

  在哥轄後代的名單裡,包括撒母耳和他的兒子們。――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28 <syncBible ref=代上6:28>撒母耳有甚麼特別?】

    撒母耳蒙神揀選作以色列人的領袖、為神說話,當時以色列正瀕臨崩潰的邊緣。士師記末後幾章清楚顯示以色列的道德敗壞、國勢衰頹。但是撒母耳靠神的幫助力挽狂瀾,使國家由敗亡走上復興。他使人民認識到:神是他們全體的領袖,因此他們團結一致,曉得只要專心仰望神,整個民族就能領受神的旨意,成就神對他們的託付。(撒母耳按屬靈的原則整頓和治理以色列人的情形參撒上及7章他的生平)。──《靈修版聖經注釋》

 

【代上六29「米拉利的兒子是抹利;抹利的兒子是立尼;立尼的兒子是示每;示每的兒子是烏撒;」

         「抹利」:字義是「生病的」。

         「烏撒」:字義是「強壯有力」。――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30「烏撒的兒子是示米亞;示米亞的兒子是哈基雅;哈基雅的兒子是亞帥雅。」

         「示米亞」:字義是「名聲」。

         「哈基雅」:字義是「耶和華的筵席」。

         「亞帥雅」:字義是「耶和華所造」。――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31「約櫃安設之後,大衛派人在耶和華殿中管理歌唱的事。」

         約櫃安設之後:耶和華的約櫃一直沒有安設在一處的空暇(1033;書833;撒上43;撒下1524)<撒上51,圖表,約櫃的移動路線>。然而,在大衛年間隨著以色列社會的安定,約櫃遂安設在耶路撒冷(撒上616)。那時,以色列百姓以頌贊環繞了會幕(撒下615)――《聖經精讀本》

         「約櫃安設」(31),原文是「約櫃休息」,指大衛把約櫃迎到耶路撒冷(代上十五1~十六4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把約櫃迎到耶路撒冷以後,建立了利未人的詩班(31),一共二十四班,每班十二人(二十五9~31),歌唱成為聖殿事奉中的重要部分(32)33~47節追溯大衛詩班中三位領袖的家譜,使這份家譜成為第十一章大衛事蹟的序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約櫃「安設」:SH 4494,「休息的地方」、「休息的狀態或狀況」。

         「約櫃安設」:指的應該是 代上 151~1643 這個過程之後。―― 蔡哲民等 《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syncBible ref=代上6:31>

【代上六31  大衛在音樂、詩歌上的貢獻是──】大衛善用音樂,豐富了敬拜的形式,貢獻良多。他設立詩班與伶長,經常在聖殿獻唱(25)。他年輕的時候在掃羅王面前為他彈琴驅魔(參撒上1615~23)。他也寫了許多詩歌,集在詩篇之中。――《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六31~32大衛取得耶路撒冷之後,將約櫃遷到城裡(撒下六章),派撒督在櫃前侍奉(撒下八16~18;二十23~26),然後在聖殿中設立歌唱的職事(見十五1623~26;代下三十五3等經文)。歌唱的利未人來自哥轄族的希幔(33~38)、米拉利族的以探(44~47)和革順族的亞薩(39~43)的後裔。以色列人自大衛開始,歌唱成為崇拜的一個重要部分(十五26~十六43;撒下六12~19)。他以前雖也有歌唱,但大衛自己有音樂恩賜,又將音樂用於集體崇拜中,開以民和今日教會重視聖詩崇拜的先河。――《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大衛創立音樂團(包括歌手和樂師)在會幕前用音樂帶領百姓敬拜神。他本身也是個中能手,不但長於彈琴(撒上十六14~23),更能作曲(撒下一17), 製作樂器(撒下六5 15)和撰寫詩篇。所羅門亦善於作詩(王上四32),聖殿建成後他把歌唱納入利未人正常的職務中。——《串珠聖經注釋》

  3132節是介紹大衛聖詩班領袖希幔,亞薩和以探家族的前言。――SDA聖經注釋》

 

【代上31~46 利未支派的樂師大衛的三名首席樂師希幔、亞薩、以探三人都有顯赫的家世,可循不同世系上溯到祖宗利未。古時有樂師行會在神廟和聖所事奉。早在主前第三千年紀的埃及,已經有祭司監察在崇拜中服務的樂師。赫人和巴比倫人的廟宇工作人員都包括樂師。很多宗教場面──包括各種儀式、典禮、節期──都包括了音樂伴唱或伴奏。進一步討論可參看:阿摩司書五23──《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上31~48歌唱者的家譜:家譜大都是從上到下的敘述,本文則是從下到上的記敘。這兩種形式的區別就是:①向從上向下地記敘家譜,強調了從祖先傳下來的血統之“正統性”;②從上向下式敘述則強調“現在的人物”而追溯其家族。本文所欲強調的人物是希幔(33)、亞薩(39)、以探(44),他們的職分(1516~22251~6)在聖殿禮拜中非常重要。根據這樣的事實,可縱觀唱詩班的功能與組織:①功能:唱詩班是在教會敬拜中負責頌贊的組織,也可帶領聖徒唱詩,進一步加深虔敬的禮拜氣氛。②歷史: i.音樂在禮拜中有組織地被使用是從大衛與所羅門時代開始(25)。大衛命希幔、亞薩、以探在會幕中唱詩。與他們一起組織的唱詩班由利未人組成(32~48),持續到希律聖殿被毀(A.D.70)之時; ii.因羅馬初期教會未能設立唱詩班。但自A.D.313發佈米蘭敕令教會被公認之後,各教會都踴躍開設了唱詩班;iii.以十字形建築為主流的中世教會,在祭壇的兩旁安置了唱詩班,由16歲以下少年組成;iv.宗教改革之後,使一般的聖徒也能唱詩,故一時廢棄了唱詩班這一特殊的職分,後因需要音樂而得以重建。③組織:聖經中沒有對唱詩人員的規定。但根據神將唱詩的職分賜給為自己而分別為聖的利未人的事實來看,唱詩班的隊員當是神面前誠實的人,罪得赦免,且受過洗的聖徒。 i.指揮以探、亞薩是利未人的族長,被認為是唱詩班的指揮。他們的音樂技巧獨具一格,足以使詩篇中有耶杜頓式標題。因為每個教會的情況各有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論,但有領導才能且專習音樂的聖徒較適合擔任指揮一職; ii.伴奏—在聖經中,頌贊神之時會動員很多樂器(1503~5)。伴奏如同唱詩班的生命,因為它能提高所唱之詩的品質。 ――《聖經精讀本》

 

【代上六32「他們就在會幕前當歌唱的差,及至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耶和華的殿,他們便按著班次供職。」

         「當歌唱的差」:「擔任歌唱的工作」、「從事歌唱的職務」。―― 蔡哲 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進入迦南以後,摩西所造的會幕安放在示羅。到了以利的年間還留在那裡(181;士1831;撒上13)。後來會幕遷到挪伯,其證據是那裡有陳設餅(撒上21146)。在大衛的時代,約櫃搬到耶路撒冷以後(代上135~14151166),會幕和燔祭壇仍留在基遍(代上2129)。會幕似乎在那裡一直留到所羅門執政(代下13)。所羅門最後把會幕遷到新的聖殿(代下55)

  31節提到了約櫃。不很清楚32節的會幕是指原來在基遍的約櫃,還是指在耶路撒冷安放約櫃的帳幕。――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33「供職的人和他們的子孫記在下面:」

歌唱者希幔;希幔是約珥的兒子,約珥是撒母耳的兒子,

         “哥轄的子孫”。有些負責搬運會幕的器皿(民四1~20),有些受大衛指派把約櫃領回耶路撒冷(一五45)又有些如本節所述負責讚美謳歌的事奉。――《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希幔是撒母耳的後裔,為詩歌班的領袖,是《詩篇》88篇的作者。――《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希幔:第一個唱詩班班長是希幔,他是撒母耳的孫子。雖然唱詩班班長的地位足以擁有很大的權威,但他並沒有張揚自己的權利,反而以謙卑地態度來完成了神的工作。 ――《聖經精讀本》

 

【代上六33~38哥轄的子孫(22~27):這名錄是由撒母耳的後人開始(33),一直追溯至哥轄的次子以斯哈身上。――《串珠聖經注釋》

         33~38節是哥轄族的詩班領袖「希幔」(34)的家譜,哥轄族站在詩班的中間。──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33~38節記錄了大衛時代會幕的歌手、哥轄人希幔的先輩。他的家系還記在22~28節中。這兩份名單有些不同。從利未到大衛的時代有二十一代,約650年。得418~22列出從猶大到大衛的十代人(見太13~6注釋)。並非所有的家譜把每一代都列出來的(見代上27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34「哥轄的子孫中有歌唱的希幔。希幔是約珥的兒子;約珥是撒母耳的兒子;撒母耳是以利加拿的兒子;以利加拿是耶羅罕的兒子;耶羅罕是以列的兒子;以列是陀亞的兒子;」

         「希幔」是撒母耳的後裔,也是可拉的後裔、詩篇八十八篇的作者。──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哥轄」:字義是「集會」。

         「希幔」:字義是「信實的」。

         「約珥」:字義是「耶和華是神」。

         「撒母耳」:字義是「他的名是神」。

         「以利加拿」:字義是「神已經擁有」。

         「耶羅罕」:字義是「表示憐憫」。

         「以列」:字義是「我的神是神」。與「以利業」原文相同。

         「陀亞」:字義是「卑微」。――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35「陀亞是蘇弗的兒子;蘇弗是以利加拿的兒子;以利加拿是瑪哈的兒子;瑪哈是亞瑪賽的兒子;」

         「蘇弗」:字義是「蜂巢」。

         「瑪哈」:字義是「握住」。

         「亞瑪賽」:字義是「重荷」。――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36「亞瑪賽是以利加拿的兒子;以利加拿是約珥的兒子;約珥是亞撒利雅的兒子;亞撒利雅是西番雅的兒子;」

         「亞撒利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幫助」。

         「西番雅」:字義是「耶和華所珍愛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上六37「西番雅是他哈的兒子;他哈是亞惜的兒子;亞惜是以比雅撒的兒子;以比雅撒是可拉的兒子;」

         解經家相信,這裡的可拉就是反抗摩西領導以色列民的那個可拉(民十六32),地吞滅可拉等人中,沒有他的眾子,可見未參與叛事。他的後裔有的在聖殿中供職並撰寫詩篇。《詩篇》中篇首注明“可拉的後裔”作的詩有十八篇(例如詩42)――《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他哈」:字義是「駐地」。

         「亞惜」:字義是「囚犯」。

         「以比雅撒」:字義是「我父已經積聚」。

         「可拉」:字義是「光禿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38「可拉是以斯哈的兒子;以斯哈是哥轄的兒子;哥轄是利未的兒子;利未是以色列的兒子。」

         「以斯哈」:字義是「光亮的油」。――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39「希幔的族兄亞薩,是比利家的兒子,亞薩在希幔右邊供職。比利家是示米亞的兒子;」

         亞薩:是大衛時代的聖殿音樂家(1517256),作了許多曲子,其中有十二篇被收錄在詩篇之中(5073~83)。其作品內容是勸勉以色列百姓當以虔敬心過敬拜神讚美神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

         「亞薩」:字義是「收集者」。

         「比利家」:字義是「耶和華祝福」。

         「示米亞」:字義是「名聲」。――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右邊。即亞薩人站在希幔人右邊。――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39~43革順的子孫(20~21):這名單以著名的亞薩(參詩篇標題)開始,追溯到革順的次子示每。――《串珠聖經注釋》

         39~43是革順族的詩班領袖「亞薩」(39)的家譜,革順族在詩班的右邊(39)──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薩」是詩篇五十和七十三至八十三篇的作者。──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六40「示米亞是米迦勒的兒子;米迦勒是巴西雅的兒子;巴西雅是瑪基雅的兒子;」

         「米迦勒」:字義是「有誰像神」。

         「巴西雅」:字義是「服事耶和華」。

         「瑪基雅」:字義是「我的王是耶和華」。――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上六41「瑪基雅是伊特尼的兒子;伊特尼是謝拉的兒子;謝拉是亞大雅的兒子;」

         「伊特尼」:字義是「我的雇價」。

         「謝拉」:字義是「升起」。

         「亞大雅」:字義是「耶和華已榮耀了祂自己」。―― 蔡哲民等《歷代志 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42「亞大雅是以探的兒子;以探是薪瑪的兒子;薪瑪是示每的兒子;」

         「以探」:字義是「堅忍」。

         「薪瑪」:字義是「策劃者」。

         「示每」:字義是「著名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43「示每是雅哈的兒子;雅哈是革順的兒子。革順是利未的兒子。」

         雅哈應與示每互換次序,示每乃革順的次子(17 20)――《串珠聖經注釋》

         「雅哈」:字義是「他要搶奪」。

         「革順」:字義是「異族人」。――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44「他們的族弟兄米拉利的子孫,在他們左邊供職的,有以探。以探是基示的兒子;基示是亞伯底的兒子;亞伯底是瑪鹿的兒子;」

         以探:據推測與耶杜頓<1641251;詩39篇標題>是同一人物,其理由是,以探與耶杜頓交叉出現於記錄希幔與亞薩之史的位置上。他活躍在大衛王年間(42),據39篇的標題是“以耶杜頓的方式唱的歌”來看,足以見得他在以色列的唱詩班裡是何等重要的人物。尤其是,此詩以大衛家族與神之間所立的聖約內容為主題,很好地反映了以探對以色列王國的熾愛。 ――《聖經精讀本》

         44~47是米拉利族的詩班領袖「以探」(44)的家譜,米拉利族在詩班的左邊(44)──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以探」可能就是詩篇三十九篇的作者耶杜頓(十六41;二十五1)

這份家譜對其他利未人的事奉只是輕輕帶過,卻仔細數算了三位詩班領袖的家譜(33~47),篇幅甚至比祭司的家譜還長(49~53)。將來在新天新地神的僕人永遠的事奉(啟二十二3),就是敬拜和讚美,也就是人從心裡承認神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啟四1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基示」:字義是「耶和華的弓」。

         「亞伯底」:字義是「耶和華的僕人」。

         「瑪鹿」:字義是「謀士」。――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44~47節記錄了米拉利人以探的先輩。――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45「瑪鹿是哈沙比雅的兒子;哈沙比雅是亞瑪謝的兒子;亞瑪謝是希勒家的兒子;」

         「哈沙比雅」:字義是「耶和華已思量」。

         「亞瑪謝」:字義是「耶和華是強大的」。

         「希勒家」: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分」。――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上六46「希勒家是暗西的兒子;暗西是巴尼的兒子;巴尼是沙麥的兒子;」

         「暗西」:字義是「我的力量」。

         「巴尼」:字義是「建立」。

         「沙麥」:字義是「被保守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47「沙麥是末力的兒子;末力是母示的兒子;母示是米拉利的兒子;米拉利是利未的兒子。」

         「末力」:字義是「生病的」。

         「母示」:字義是「柔順的」。

         「米拉利」:字義是「苦味」。

         這些歌唱者是選自利未的三個兒子的後裔中的各個家族,而非單獨來自利未 某一個兒子的後裔。――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48「他們的族弟兄利未人,也被派辦神殿中的一切事。」

  即不擔任歌手的利未人。――SDA聖經注釋》

 

【代上48~49除了崇拜外,利未人也要協助祭司獻祭和辦理聖所的一切事務。――《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48~49 利未人和亞倫子孫的不同職務亞倫子孫的祭司職責主要是獻祭和與聖所有關的事務。利未人則主要是照管聖潔界限的其他職任,包括管制出入禁區的人等,以及供應、維修聖所(詳情見九22~33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上六49「亞倫和他的子孫在燔祭壇和香壇上獻祭燒香,又在至聖所辦理一切的事,為以色列人贖罪,是照神僕人摩西所吩咐的。」

         至聖所:這是聖殿內最為聖潔之處,代表百姓的大祭司一年也只能進入一次(163;來97)。以色列宗教的獻祭方式源自神所賜下來的摩西律法。根據律法,大祭司的職分就是幫助獻祭,尤其是至聖所內的事皆由大祭司親歷親為(967)。今日,至聖所不再是某一建築,乃是聖徒心靈深處的隱秘居所。因為,當耶穌身受代贖之死時,聖所的幔子被裂為兩半(2751)――《聖經精讀本》

         有關祭司的詳情,請參看利未記8章的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

         「在至聖所辦理一切的事,為以色列人贖罪」(49),指贖罪日的事奉(利十六1~31 )──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事奉的根據乃是神的揀選。舊約裡利未人事奉的資格,乃在乎他是不是神所揀選的利未的後裔;大祭司事奉的資格,乃在乎他是不是神所揀選的亞倫的後裔、非尼哈的後裔和撒督的後裔。同樣,新約裡事奉神的資格,也不在乎才幹或能力,而在乎是不是神所揀選的重生信徒。每個重生得救的人都是被揀選的「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都有事奉的責任,都會自然而然地渴慕與神同工。人的熱情很容易被消耗殆盡,只有從重生的生命裡出來的事奉負擔,才能直湧到永生。──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燔祭壇」: 271~8 記載會幕中祭壇的製作方法。

         「香壇」: 301~10 記載會幕中香壇的製作方法。

         「在至聖所辦理一切的事,為以色列人贖罪」:指的是 161~19 所記,贖 罪日的禮儀。――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本節引出以下有關利未人城邑的段落,其中部分重述了祭司的家系,到大衛和所羅門時代的亞希瑪斯為止(50~53節;參4~8)――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49~53大祭司家族的家譜:本文重複了大祭司家族的家譜,以此強調了他們的職分。若考慮到以色列共同體的最高中心地為聖殿(會幕),而事奉聖殿的代表人物正是大祭司這一事即時,我們便能領會本書作者的意圖。 ――《聖經精讀本》

         49~53節是大衛大祭司的家譜,名單與2~15節中的相同,但單單選取從「亞倫」(49)到與三位詩班領袖同時事奉的大祭司「亞希瑪斯」(53)十二代。這並非重複,而是為了突出大衛時代的兩位大祭司「撒督」(53)和「亞希瑪斯」,使這份家譜成為第十章大衛事蹟的序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六50「亞倫的兒子是以利亞撒;以利亞撒的兒子是非尼哈;非尼哈的兒子是亞比書;」

         「以利亞撒」:字義是「神已幫助」。

         「非尼哈」:字義是「銅管樂器的口」或「黑人」。可能源自埃及文。

         「亞比書」:字義是「我的父是拯救, 或是富足的」。―― 蔡哲民等《歷代 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50~53再次列舉亞倫後代中以利亞撒家族的首領,直至大衛時的撒督。――《串珠聖經注釋》

         650~53 基本上是重複 64~15 大祭司的家譜,只是介紹的形式不同。這一段 更是突出撒督與亞希瑪斯的地位,記載到此停住,藉此引此讀者注意。―― 蔡哲民 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51「亞比書的兒子是布基;布基的兒子是烏西;烏西的兒子是西拉希雅;」

         「布基」:字義是「荒廢」。

         「烏西」:字義是「強壯」。

         「西拉希雅」:字義是「耶和華已起來」。――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上六52「西拉希雅的兒子是米拉約;米拉約的兒子是亞瑪利雅;亞瑪利雅的兒子是亞希突;」

         「米拉約」:字義是「叛逆」。

         「亞瑪利雅」:字義是「耶和華已經應許」。

         「亞希突」:字義是「我兄弟是美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 料》

 

【代上六53「亞希突的兒子是撒督;撒督的兒子是亞希瑪斯。」

         「撒督」:字義是「公義」。

         「亞希瑪斯」:字義是「我兄弟是怒氣」。――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上六54「他們的住處,按著境內的營寨,記在下面:哥轄族亞倫的子孫先拈鬮得地,」

         “營寨”。更可作:“帳幕”。――《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他們的住處”指利未人居住的城邑。本節至81節所列的城邑也見《約書亞記》二十一5~39,但本書作者側重的為利未人的居住狀況,所得城邑數目反居次要。――《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拈鬮:舊約時代的拈鬮並不意味著魔術、算命或運氣(186~8),乃是為了信靠神公正的判決而採取的方法<斯 緒論,掣簽>。一旦被分為產業的地將永久地傳給後裔,故很有可能圍繞分配產業產生大矛盾。因此,依靠神的判決是最好的方法(1818)――《聖經精讀本》

         54~60節是祭司的城邑,與書二十一9~19所記錄的基本相同。但「何侖」(書二十一15)被寫為「希侖」(58),「亞因」(書二十一16)被寫為「亞珊」(59),「亞勒們」(書二十一18)被寫為「阿勒篾」(60),可能是因為古代地名的變化、或一地多名;並且沒有提到「淤他」(書二十一16)和「基遍」(書二十一17)──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祭司的城邑都在南國猶大境內,靠近耶路撒冷。進迦南分配地業的時候,會幕還在迦南地中央的示羅,所以住在南方的祭司來值班很不方便。但人所預料不到的是,三百多年後將在耶路撒冷建成永久的聖殿,那時祭司們就可以就近事奉。而南北分裂以後,北國沒有亞倫的後代做祭司,就不顧神的命令,「將那不屬利未人的凡民立為祭司」(王上十二31),結果迅速敗壞。──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住處」:SH 4186,「居所」,意思是比較長期的居住地點。

         「營寨」:SH 2918,「紮營」、「帳蓬」。

         拈「鬮」:SH 1486,「用來抽籤用的小鵝卵石」。―― 蔡哲民等《歷代志 上研經資料》

         住處。參書215~39節。――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54~81利未支派所得的產業:利未人的居住地不同於其它支派,分散在以色列全城<351~8,利未人分散的意義>。他們因管理聖所,在各支派的產業中分得了一部分<181~32,祭司與利未人的產業>。這是因為他們為百姓肩負信仰的屬靈的任務。詳細情況請見書21章的地圖。 ――《聖經精讀本》

         54~81節是遍佈應許之地的利未人城邑,與書二十一的內容基本相同,但卻首先列出了祭司的城邑(54~60節;書二十一10~19),次序如下:

o 祭司的城邑(54~60)

o 利未人城邑的概述(61~65)

o 哥轄族的城邑(66~70)

o 革順族的城邑(71~76)

o 米拉利族的城邑(77~8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六54~81利未支派的城邑】利未支派在分地時並沒有得到任何地域,因為摩西吩咐:「祭司利未人,和利未全支派,必在以色列人中無分無業 ...... 耶和華是他們的產業。」(申十八1~2) 他們只是在各支派中領有城邑。在他們管理的城邑中,有六座特別劃出作為逃城(申十九1~13; 書廿1~9) 。 有關他們居住的地方,參書廿5~39。——《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六55「在猶大地中得了希伯侖和四圍的郊野;」

         「希伯崙」:字義是「聯合」。――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郊野。即周圍的牧場(見民352;書144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55~56關於把“希伯崙”分配給“迦勒”的事件,參看約書亞記十四章615節的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代上55~56 郊野和村莊的區別圍繞著希伯侖城的郊野是授與利未人之土地的一部分。但本節澄清希伯侖地區的其他村鎮,包括周圍的可供耕作的農田,都仍是迦勒的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上六56「只是屬城的田地和村莊都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所得。」

         這裡特地提到希伯侖「屬城的田地和村莊都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所得」(56),再次提醒百姓迦勒憑信心奪取應許之地的事件(書十四6~15)。迦勒把自己付代價攻取的希伯侖城給了祭司,自己卻住在鄉村,這是最美好的見證。──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耶孚尼」:字義是「他將被面對」。

         「迦勒」:字義是「狗」。――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57「亞倫的子孫得了逃城希伯侖,又得了立拿與其郊野,雅提珥、以實提莫與其郊野,」

         “逃城”。參看民數記三十五章1112節和約書亞記二十章19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逃城: <201~9,逃城制度的社會意義>――《聖經精讀本》

         「希伯侖」(57)是神帶領大衛開始作王的地方(撒下二1)。大衛的第一個首都希伯侖就是祭司的城、也是「逃城」(57),而第二個首都耶路撒冷也將成為聖殿的所在地,神對國度和聖殿的旨意始終結合在一起。──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逃城 מִקְלָט」原文是「避難所、收容所」,是讓「誤殺人的」(民三十五7)躲避報仇人的地方,可以「使誤殺人的不至於死,等他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民三十五12);不但是以色列人的避難所,也讓「他們中間的外人,並寄居的」(民三十五15)能得蔭庇。神使利未人成為百姓的祝福,最明顯的就是「逃城」的安排。──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根據猶太傳統,一般大路的標準寬度是16肘,但通往逃城的道路必須寬兩倍(《他勒目 TalmudBava Batra 100b),並要修直、修平,在每個岔路口重複標上「逃城,逃城 מקלט מקלט(《密西拿 MishnahSefer HaChinukh 5201)。兩個「逃城 מִקְלָט」的希伯來字母數值(Gematria Value)179+179=358,這正是「彌賽亞 מָשִׁיחַ」的希伯來字母數值。「逃城」正預表彌賽亞基督的救恩。神為世人預備的救恩離我們也不遠,人要得著救恩並不困難,問題是人是否知道自己需要「逃城」、肯不肯逃往「逃城」。──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以色列人進迦南的時候,神安排了六座逃城,迦南地和約旦河東各有三座(民三十五13~14)。這六座城分散在全地,每個人都離逃城不遠,「誤殺人的都可以逃到那裡」(民三十五15),得著保護。但在這份家譜中,只提到迦南地離耶路撒冷聖殿最近的南北兩座逃城:「希伯侖」(57)和「示劍」(67)。這提醒回歸的百姓:當人遠離神的時候,逃城名存實亡;當人拒絕真理的時候,寬容就成了包庇、愛心就成了濫情,救恩也就沒有了。──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逃城」:cities of refugeSH 4733+ SH 5892,「避難所」、「收容所」。所 以許多譯本將「逃城」翻譯為「庇護城」。可參考 3516~34 201~6

         657 說明亞倫的子孫得到希伯崙附近的城市,這正好是在耶路撒冷附近, 尤其是希伯崙,更是大衛一開始作王的地方。所以大祭司的子孫一開始就與大衛這 一族是鄰居。

         「立拿」:字義是「鋪過的道路」。

         「雅提珥」:字義是「充裕的」。

         「以實提莫」:字義是「我會使自己被聽見」。――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 研經資料》

 

【代上六58「希侖與其郊野,底璧與其郊野,」

         「希崙」:字義是「洞穴之地」。

         「底璧」:字義是「聖所」。――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希侖。在書2115裡為“何侖”。――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59「亞珊與其郊野,伯示麥與其郊野。」

         「亞珊」:字義是「煙」。

         「伯示麥」:字義是「太陽之家」。――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60「在便雅憫支派的地中,得了迦巴與其郊野,阿勒篾與其郊野,亞拿突與其郊野。他們諸家所得的城共十三座。」

         「十三座」:事實上此處只列有十一座,漏掉了淤他和基遍(參書2116~17)――《串珠聖經注釋》

       城共十三座。只提到十一座城的名字。沒有提到的是遊他和基遍(見書211617)。――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61「哥轄族其餘的人又拈鬮,在瑪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十座城。」

         「在瑪拿西半支派的地」:或作「 ...... 從以法蓮支派、但支派、瑪拿西半支派的地業」(參書215)――《串珠聖經注釋》

         61~65節是利未人城邑的概述,與書二十一4~7所記錄的相同,但沒有提到哥轄族在以法蓮、但支派的地業中得城(書二十一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迦巴」:字義是「山」。

         「阿勒篾」:字義是「遮蓋」。

         「亞拿突」:字義是「禱告蒙應允」。――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本節似乎簡要重複了書215――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61  拈鬮的目的是……】以色列人拈鬮是為了不以人的意志作決定,讓神的手來工作。拈鬮就像抽籤或擲骰子一樣。他們先祈求神的引導,然後才拈鬮(拈鬮的詳細情形,請參書188的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六62「革順族按著宗族,在以薩迦支派的地中、亞設支派的地中、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中、巴珊內瑪拿西支派的地中、得了十三座城。」

         “巴珊內瑪拿西支派”指約但河東的那半個瑪拿西支派。――《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瑪拿西支派」:應作「瑪拿西半支派」(參書216)――《串珠聖經注釋》

         「巴珊內瑪拿西支派」(62)指約旦河東的半個瑪拿西支派。──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六63「米拉利族按著宗族拈鬮,在流便支派的地中、迦得支派的地中、

西布倫支派的地中得了十二座城。」

 

【代上六64「以色列人將這些城與其郊野給了利未人。」

       這些城。即61~64節所列的那些城(見書214~8)。――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65「這以上錄名的城,在猶大、西緬、便雅憫三支派的地中,以色列人拈鬮給了他們。」

         「這以上錄名的城」(65),指55~60節中記錄的亞倫子孫所得的城。──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這些城市並不是歸利未人所獨有的,因為神要利未人分散在以色列人中,而不是與百姓隔離,所以利未人的城也有其他支派的人居住。神把利未人擺在以色列人中間,就是要使他們成為神在百姓中間的祝福和同在。利未人的四十八座城邑(民三十五7)平均分佈在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境內,使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常得律法的教導(利十11),因為沒有人會住在距利未人的城半天路程以外的地方。──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除了祭司之外的利未人都分佈在北國以色列境內。南北分裂以後,北國敬拜金牛犢,所有的「利未人撇下他們的郊野和產業,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是因耶羅波安和他的兒子拒絕他們,不許他們供祭司職分事奉耶和華」(代下十一14)。結果沒有利未人的北國的信仰迅速徹底敗壞,被擄更早,而南國猶大的屬靈光景還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六66「哥轄族中,有幾家在以法蓮支派的地中也得了城邑。」

         66~70節是哥轄族的城邑,與書二十一20~26所記錄的基本相同。但「基伯先」(書二十一22)被寫為「約緬」(68),「他納」(書二十一22)被寫為「亞乃」(70),瑪拿西支派的「迦特·臨門」(書二十一22)被寫為「比連」(70),可能是因為古代地名的變化、或一地多名;並且沒有提到在但支派地業中所得的「伊利提基」和「基比頓」(書二十一23),也沒有指出「亞雅侖」、「迦特·臨門」是但支派的地業。──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參書212066~81節列出了61~64節裡所提到的城市。參書2120~39。兩份城市的名單中有一些差異。在編著《約書亞記》和《歷代志》之間的大約九個世紀時間裡,地名發生了許多變化。――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67「在以法蓮山地,得了逃城示劍與其郊野,又得了基色與其郊野,

         「示劍」:字義是「背」或「肩膀」。

         「基色」:字義是「部分」。――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這裡只有示劍是逃城。關於逃城,見民356;申1923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68「約緬與其郊野,伯和侖與其郊野,」

         「約緬」:字義是「民眾所收聚的」。

         「伯和崙」:字義是「空虛之家」。――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69「亞雅侖與其郊野,迦特臨門與其郊野。」

         「亞雅崙」:字義是「鹿原」。

         「迦特臨門」:字義是「石榴的酒醡」。――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 料》

  書212324把亞雅侖和伊利提基,基比頓,迦特臨門列入但支派的地業。――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70「哥轄族其餘的人,在瑪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亞乃與其郊野,比連與其郊野。」

         「亞乃」:在書2125作「他納」,可能是後來抄寫的錯誤。――《串珠聖經注釋》

         「亞乃」:字義是「男孩」。

         「比連」:字義是「非民的」。此字與 225 的「巴蘭」相同。―― 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71「革順族在瑪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巴珊的哥蘭與其郊野,亞斯他錄與其郊野。」

         71~76節是革順族的城邑,與書二十一27~33所記錄的基本相同。但「比·施提拉」(書二十一27)被寫為「亞斯他錄」(68),「基善」(書二十一28)被寫為「基低斯」(72),「耶末」(書二十一28)被寫為「拉末」(73),「隱·幹寧」(書二十一28)被寫為「亞年」(73),「米沙勒」(書二十一30)被寫為「瑪沙」(74),「黑甲」(書二十一31)被寫為「戶割」(75),「哈末·多珥」(書二十一32)被寫為「哈們」(76),「加珥坦」(書二十一32)被寫為「基列亭」(76),可能是因為古代地名的變化、或一地多名。──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在這份家譜中,沒有指出「巴珊的哥蘭」(71)和「加利利的基低斯」(76)是逃城(書二十一2732)──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哥蘭」:字義是「他們的囚禁」、「他們的喜悅」。

         「亞斯他錄」:字義是「星辰」。――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革順族71~76節列出革順後代的城邑。參書2127~33

         亞斯他錄。該城顯然曾是崇拜亞斯他錄的地點。――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72「又在以薩迦支派的地中,得了基低斯與其郊野,大比拉與其郊野,

         「基低斯」:屬拿弗他利支派(76),書2128在此處作基善。――《串珠聖經注釋》

         「基低斯」:字義是「聖所」。

         「大比拉」:字義是「話語」。――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73「拉末與其郊野,亞年與其郊野。」

         「拉末」:字義是「高度」。

         「亞年」:字義是「泉源」。――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74「在亞設支派的地中,得了瑪沙與其郊野,押頓與其郊野,」

         「瑪沙」:字義是「懇求」。

         「押頓」:字義是「屈從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75「戶割與其郊野,利合與其郊野。」

         割」:亦屬拿弗他利支派(1934),而非亞設支派,書2131作黑甲。――《串珠聖經注釋》

         「戶割」:字義是「指定的」。

         「利合」:字義是「寬闊的地方」。――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76「在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中,得了加利利的基低斯與其郊野,哈們與其郊野,基列亭與其郊野。」

         「哈們」:字義是「溫水泉」。

         「基列亭」:字義是「雙城」。――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六77「還有米拉利族的人,在西布倫支派的地中得了臨摩挪與其郊野,他泊與其郊野。」

         77~81節是米拉利族的城邑,與書二十一34~40所記錄的基本相同。但「約念」(書二十一34)被寫為「臨摩挪」(77),「加珥他」(書二十一34)被寫為「他泊」(77),「雅雜」(書二十一36)被寫為「雅哈撒」(78),可能是因為古代地名的變化、或一地多名;並且沒有提到西布倫支派地業中的「丁拿」和「拿哈拉」(書二十一3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在這份家譜中,沒有指出「曠野的比悉」(78)和「基列的拉末」(80)是逃城(書二十8;二十一38)──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利未支派的四十八座城分散在十二支派中間,又把十二支派凝聚在一起,使神能借著祂的話語與百姓同在。同樣,信徒的分散也是為了凝聚,正如主耶穌所說的:「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19~20)──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臨摩挪」:字義是「石榴樹」。

         「他泊」:字義是「石墩」。――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米拉利77~81節列出米拉利族的城邑。參書2134~39

       臨摩挪。參書213435。――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78「又在耶利哥的約旦河東,在流便支派的地中,得了曠野的比悉與其郊野,雅哈撒與其郊野,」

         「比悉」:字義是「金礦」或「遠方的營寨」。

         「雅哈撒」:字義是「被踩下」。與 1318 2136 的「雅雜」原文相同。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書2136沒有交代這些地理細節,只提到這些城市是流便支派的。――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79「基底莫與其郊野,米法押與其郊野。」

         「基底莫」:字義是「東方的」。

         「米法押」:字義是「光彩」或「高度」。――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上六80「又在迦得支派的地中,得了基列的拉末與其郊野,瑪哈念與其郊野,」

         「瑪哈念」:字義是「雙營地」。――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拉末。逃城之一(見書208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六81「希實本與其郊野,雅謝與其郊野。」

         「希實本」:字義是「堡壘」。

         「雅謝」:字義是「受幫助的」。

         利未人的城邑有的負擔逃城的功能,其他的至少也是「律法教導中心」,這 些城邑遍佈以色列地,就表示神一開始是在以色列各地安置了律法中心,讓以色列 人不至於不知道怎樣遵守祂的誡命。此處詳細列出這些城邑,就是要提醒以色列人: 神是不厭其煩的避免以色列人離棄祂的命令,無奈以色列人還是背逆導致被擄。

說起來我們在居住的地方、網際網路、電視、電臺中,都可以輕易取得神的 命令。但我們願意去取得、遵守嗎?――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希實本。位於耶利哥的約旦河對岸,在尼波山和米底巴附近。――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6)

 1 作者在此對利未支派的族譜有特別詳細的記錄,你以為有什麽原因?

 2 利未支派是特選在會幕和聖殿供職的,在以色列人中有特別尊崇的地位。比對之下,今天在教會中被選召事奉的人,是否也同樣享有尊崇的地位?

 3 你是否羡慕作今天的「利未人」──在教會中專職事奉神呢?

 4 31~47這段經文對現今教會中的聖樂事奉有什麽提示?倘若你從事聖樂事奉,這段經文又給你什麽支持和鼓勵?

5 亞倫後裔(祭司)的一切職務,都是依照摩西律法所吩咐的(49)。今天教會聖職人員的職務,又應該依據什麽呢?

 6 利未支派被分散在各支派中居住,可有什麽作用?這對今天聖職人員(教牧傳道)的居住地方,有什麽應用教訓呢?

 ── 《串珠聖經注釋》

<syncBible ref=代上6>

【代上六  利未人的職責是甚麼?】利未支派被分別出來,在會幕裡事奉神(參民34),以後則在聖殿之中事奉(參代上23~26)。利未的後裔亞倫(63)是以色列的頭一任大祭司,神規定將來凡祭司皆要出於亞倫的後裔;其餘的利未人,則協助會幕或聖殿中的各種事務,扶助人民,教導他們神的真道,並勸人順服神的旨意。――《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