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第十一章拾穗 【代上十一1】「以色列眾人聚集到希伯侖見大衛,說:“我們原是你的骨肉。」 作者筆下的大衛,出現至為突然。一字未提大衛牧羊童子的出身,與歌利亞的戰鬥,在掃羅王宮中的侍奉以及逃亡生活,甚至連在希伯侖作猶大王七年的事都略去。顯然這些都無關宏旨。他要介紹的是一個全以色列人都擁戴的君王(3節),以耶路撒冷為政教中心(7節),有神與他同在(9節)。他這樣做大概是因為《撒母耳記》已詳志諸事,不用他來複述。看《撒下》五1~3及注。――《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以色列眾人」:大概只是各支派的代表(參3; 撒下5:1)。――《串珠聖經注釋》 ◎歷代志作者完全捨棄大衛的年少時代、被掃羅追殺時期等記錄,一開始就記 錄大衛已經是眾人擁戴的君王。這應該也是假設讀者都知道大衛的故事,直接切入
重點,記載大衛的王朝。 ◎依照 撒下 2:11 記載,大衛單獨做猶大的王七年六個月,才變成全以色列的 王。 ●「以色列眾人」:原文是「全以色列」,意思是包含南北兩國的所有以色列 人。歷代志總共使用41次這個詞。 ●「我們原是你的骨肉」:原文是「看啊!我們是你的骨和你的肉」。
◎歷代志的讀者,主要是回歸的南國猶大子民,但是作者一直都沒有改變對整 個以色列國度的關注。
11:1 也透過全以色列國對大衛「我們是骨肉」的宣告,進 一步強調南北國原本是「骨肉之親」。――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第11章1~9節與撒下5:1~10是平行的。在簡述了大衛在希伯侖的執政以後,馬上轉入他在耶路撒冷的輝煌統治。伊施波設死後,以色列的各個支派都來到希伯侖大衛那裡(撒下4:5~12;5:1)。――《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 1~2 撒下與代上都記載大衛作王的事,是否重複,作者要告訴我們甚麼?】撒母耳記下詳述大衛作王的事。歷代志強調盡管大衛使用了許多人才,其中甚至有掃羅家族的人,但是使他作王的乃是神。神仍然掌管歷史,使萬事互相效力,以實現祂的旨意。歷代志說明,不管人如何攔阻神的作為,祂仍然管理一切,在萬事之中皆有祂的美意。――《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十一1~3】有七年半之久,大衛作猶大的王(撒下二4),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以色列和約但河東疆土的王(撒下二8,9)。這裏指大衛是再聯合之王國的王。“大衛……與他們立約”。
即關乎其君權和百姓之權利的一個協議,有點象一個立憲的君主政體。“撒母耳”在二十年前已經膏立大衛。參看撒母耳記上十六章13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大衛受膏作王:大衛得天下固然是他在軍事和政治上取得勝利的結果,但以色列人請求他作王時,另舉出三項(血統、歷史和宗教上的)理由: 1 承認大衛的統治是國內政權的轉移,而非外族的入侵; 2 肯定大衛歷來對國家的貢獻; 3 見證耶和華與大衛所立的約。――《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登基: 熱切地盼望王政體制的以色列百姓對大衛的即位存半信半疑的態度,有人甚至嘲諷他(撒上10:27)。但大衛的登基:①使百姓的關注集中在名叫希伯侖的城邑;②使他從一個軍事領袖變成整個以色列的統治者,給百姓帶來了希望與勇氣。正如大衛統一無秩序的以色列而給百姓帶去勇氣與希望一樣,今日的基督徒也成為這樣的人,因為這是效法基督將盼望與平安帶給陰暗心靈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 ◎ 11:1~3 簡要的說明全以色列人在神面前膏立大衛作王的經過。神、大衛與全以色 列人都有共識,大衛王朝是以色列的正統王朝(神應許、百姓擁戴、大衛自己也願 意)。――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1~47】大衛的眾勇士: 與掃羅王朝的悲劇告別之後,暫新的黎明悄悄來臨。本章記錄了聚集在以色列的英雄大衛旗下的眾勇士,敘述了藉著他們的幫助擊敗耶布斯人而奠定大衛王朝基石的故事,對此論證大衛軍隊的組織體系。因作者將本書的著眼點放在了大衛的統治上,因此他省略了大衛登基之前的風風雨雨和與掃羅家族相關的所有故事,甚至是他獻給掃羅與約拿單的歌(撒下1:19~27)。作者為了在大衛的歷史中刻畫王朝的明亮一面與繁榮之景,盡可能抹去了陰暗之面。自本章起作者開始介紹了大衛真正的征服事業,並寫下了為此作貢獻的勇士之名。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一2】「從前掃羅作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你的神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 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 本書作者將大衛塑造成真正的牧者,掌權者——耶和華的代理人。為以色列立一個牧人的預言,對歷代志作者的同時代人尤其是被擄歸回之民而言是指彌賽亞<可8:27~9:1,彌賽亞思想的展開>。此預言藉著大衛的子孫耶穌稱自己為牧人的比喻(約10:11)而完全得以成就。――《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一3】「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侖見大衛王,大衛在希伯侖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是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 「是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參撒上15:28; 16:1~13。這是作者的評語。――《串珠聖經注釋》 以色列的長老: 若說祭司以向神獻祭為業,長老則以治理百姓為業<申21:6,聖經中的長老職分>。在這裡大衛指著神的名字向百姓起誓要遵行君王所當遵行之事,並照著律法的律例舉行戴冠儀式。這律例就是膏立為君王,膏抹意味著分別為聖(出30:26)。這種膏油儀式反映了神政政治的特點(撒上24:6,10),也是彌賽亞在新約時代所要領受的標誌之一。神以“聖靈和能力”膏了基督耶穌,實現了百姓等候彌賽亞的心願(徒10:38)。 ――《聖經精讀本》 「照耶和華借撒母耳所說的話」(3節),指神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派撒母耳膏立大衛為王。「以色列眾人」(1節)早就知道神已經揀選大衛(2節),也願意接受大衛作王(撒下三17),但卻不得不附從押尼珥擁立掃羅家。現在神讓百姓清楚地看見神的安排,就是「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日見衰弱」(撒下三1)。當他們認識到前面只有一條出路的時候,才能甘心樂意地接受神的受膏者為王。這也是我們生命成長的經歷:每個信徒都知道應該接受基督為王,但卻不得不「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羅七21)。人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努力來「脫離這取死的身體」(羅七24),但神借著十字架不斷地對付我們,讓我們裡面的舊人「日見衰弱」、新人「日見強盛」。當我們認識到「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八6)的時候,才能甘心樂意地接受基督為王。──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作王,既不是倚靠個別權貴或者投機分子的擁立,也不是倚靠內戰,而是神感動「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侖見大衛王」(3節),並有各支派的勇士同心「要照耶和華的話,將掃羅的國位歸與大衛」(十二23)。雖然中間經過了許多波折、誤解,但百姓最終還是同心合意地擁立大衛,正顯明大衛作王是神的作為,因為「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一生曾經三次受膏:第一次撒母耳在伯利恒膏他作神百姓的王(撒上十六13),第二次是猶大支派在希伯侖膏他「作猶大家的王」(撒下二4),第三次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長老在希伯侖膏他「作以色列的王」(撒下五3)。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撒下五4),大約是主前1010~970年。──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受膏的儀式,是將膏油倒在人的頭上。在舊約中只有三種職分需要受膏:祭司、君王和先知。古埃及的傳統,是法老膏立其臣子和諸侯(Vassal Kings),象徵他們是作為法老的僕人、管理法老的產業;撒母耳膏大衛,也是象徵將他分別為聖歸與神,作為神的僕人、成為管理神產業的君。古代赫人的傳統,則是百姓膏立君王,象徵接受君王的統治;而「以色列的長老」膏大衛,也是象徵接受大衛的統治。──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本書對大衛的記載,直接從他受膏做全以色列的王開始,根本不提《撒母耳記》中詳述的大衛的出身、與歌利亞戰鬥、在宮中事奉、被掃羅追趕、在希伯侖作猶大王七年半等曲折的過程。因為《歷代志》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學習大衛生命的成長過程,而是讓我們看到神在歷史中的工作:時候到了,神就讓大衛坐在寶座上,顯明神所要的國度——國度的第一個要素是神的百姓,就是「我的民以色列」(2節);第二個要素是合神心意的王,就是「以色列的君」(2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見撒上15:28;16:1。神直接引導撒母耳膏大衛為王,代替掃羅治理祂的百姓。――《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4】「大衛和以色列眾人到了耶路撒冷,就是耶布斯,那時耶布斯人住在那裡。」 “耶布斯”。參看士師記十九章10節。――《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大衛和以色列眾人」:進攻耶路撒冷一事雖然可能只是由大衛的近衛部隊執行(參撒下5:6), 可是作者指出這不單是他們的計畫,也是全體以色列人的意願。 「那時耶布斯人住在那裡」:參士1:21的注釋。――《串珠聖經注釋》 耶布斯: <書 緒論,迦南諸民族>。他們的居住地被耶路撒冷所佔領而稱為耶路撒冷。
――《聖經精讀本》 本書特地把「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撒下五6)改為「大衛和以色列眾人」(4節),以強調大衛是十二支派的王。──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希伯侖」(1節)屬於猶大支派,離北方的支派比較遠,因此,大衛需要一個更理想的首都,促進神百姓的合一。而「耶路撒冷」(4節)位於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的邊界上,雖然被分給了便雅憫支派(書十八28),但便雅憫和猶大支派都沒能攻取它(書十五63;士一21),此時還在耶布斯人的手中。這城超越了支派之間的競爭,不屬於任何支派,只屬於神。──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耶路撒冷」在亞伯拉罕的時代就已經是一座王城(創十四17~19),水源充足,居高臨下,東、南、西三面都有山谷作屏障,易守難攻。因此,雖然以色列人已經進入迦南幾百年,但耶布斯人還是牢牢佔據著耶路撒冷(書十五63)。耶路撒冷位於從約旦河東經耶利哥通往沿海大道的東西大道之側,又在從別是巴穿越中央山地通往北方的南北大道之旁,位置十分關鍵。大衛如果要完全取得應許之地,首先也應當攻取耶路撒冷。──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耶布斯」:字義是「打穀之地」。――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見士19:10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4 大衛為何要攻取耶路撒冷?】大衛選擇耶路撒冷作首都,是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這個城市位於全國的中心,又地處南北支派的邊界上,是中立的緩衝地區。在此建都可以減少支派間的疑忌。耶路撒冷也位於高山山脊,易守難攻。(有關耶路撒冷的詳細資料請參撒下5:6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十一4~9】看《撒下》五6~10及注。這裡用“大衛和以色列眾人”而不是《撒下》五6的“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所著重的是大衛獲有一個團結的全民的支持。――《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建都耶路撒冷:大衛登基後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攻佔耶路撒冷,把它建為京都。這樣做的用意有三方面: 1 從地理來說,耶城扼守著南北、東西交通幹線的交匯點,而位置在希伯侖之北,位於全國交通、文化、商業的心臟地帶; 2 從歷史來說,南面的希伯侖和北面的示劍都是希伯來民族的歷史名城,大衛顯然要擺脫與這些地方的關係,另覓新址作為王朝的京都; 3 從支派的關係來說,耶城位於南北支派的邊界上,有利於緩和彼此的衝突。――《串珠聖經注釋》 征服耶路撒冷: 作者對大衛在希伯侖的七年之治(29:27)並沒有予以關注。他深深地關注了作為威嚴的王國所當具備的面貌,刻畫了將要在戰略要地耶布斯建立的新都。因為耶路撒冷不僅是統一王國的政治首都,也是將要建築聖殿的聖潔之地。本文強調攻佔耶路撒冷並不是靠著大衛與幾個勇士,乃是靠著整個以色列百姓的團結一致(1,4節)。耶布斯城位於南,北兩個地域的中央,不屬於任何支派的領土,是極好的調節之地。因此,比任何地方都符合想要建立統一王國。在這裡,我們可以整理一下關於耶路撒冷的信息:①名字與含義:耶路撒冷的名字具有“生活之國”即和平之基的意思。詩篇歌頌此地是世上最美好而聖潔的城邑(詩87:2~5),也是神的城邑(來12:22)和基督復活之地(24:24),並有預言說是將要在榮耀中再來之地(亞14:5);②位置與地形:在地理上耶路撒冷位於東經35度,北緯31度,海拔762米之地,即位於地中海東部約53公里,死海西部約23公里處。此城是以堅硬的石灰石為基石的五個丘陵地帶,是典型的要塞。此地區的年降雨量約625釐米,集中在冬天的雨季,故水極其稀貴。所以,位於城上端與下端的泉水(西羅亞,伯賽大)就越發顯得珍貴;③聖經中的見證:在征服迦南時,約書亞也未能征服這個耶布斯人的居住地(書10:6~43)。因此,以色列百姓就與耶布斯人一同居住(書15:63;士1:21),直到大衛時代也被認為是耶布斯人的居住地(4節)。耶布斯人之所以能夠一直保存自己的領土,可能是因它位於猶大與便雅憫支派的邊界,處於力量的空白狀態。然而,大衛佔領了此地,作了統一王國的首都(7節),並將約櫃轉移到這裡,建立會幕而宣告了神的臨在(撒下6章),其子所羅門則在此地修築了聖殿(代下2:1)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一5】「耶布斯人對大衛說:“你決不能進這地方。”然而,大衛攻取錫安的保障,就是大衛的城。」 更多關於耶路撒冷及其被征服的資料,參看約書亞記十五章63節和撒母耳記下五章6、7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錫安」(5節)原指耶路撒冷城南面的山丘,後來被用來代稱整個耶路撒冷城,聖殿所在的摩利亞山也被稱為錫安山。「錫安的保障」(5節)意思是「錫安的要塞」,被大衛攻取後,被改名為「大衛的城」(5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國度的第三個要素是「耶路撒冷」。大衛一坐上以色列的寶座,耶路撒冷就被攻取了,因為神要揀選這個不屬於任何支派的耶路撒冷,作為立祂名的地方(王上十一36)。「耶路撒冷」在神救贖的計畫裡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是神選擇為立祂名的居所(申十二5)、將來聖殿的所在地,是大衛國度的首都,也是基督在千年國度的統治中心(啟二十9)。在新天新地裡,神將在「聖城新耶路撒冷」(啟二十一2)與人同住、直到永遠。──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你決不能進這地方」: 撒下 5:6~8 記載耶布斯人自豪靠著瞎子和瘸子就
足以守住耶路撒冷。 ●「保障」:SH 4686,「要塞」、「堡壘」。――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錫安”為古時耶布斯人的防城,位於耶路撒冷南部,大衛率軍攻下後,取名為“大衛城”。“錫安”也成為耶路撒冷的別名,成為神的城邑(詩四十八2~3;賽一27;二3;四1~6;珥三16;羅十一26等)。――《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耶布斯的居民認為自己的城市十分堅固,就取笑大衛,吹噓說就是瞎子和瘸子也能守住城市(見撒下5:6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6】「大衛說:“誰先攻打耶布斯人,必作首領元帥。”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先上去,就作了元帥。」 「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帶兵奪城的約押在本書內的形像是大衛的得力助手──大衛建造新城牆,約押就修補舊有的部分。――《串珠聖經注釋》 約押: 與大衛一起帶來以色列全盛期的大將軍,他比任何人都勇猛,有時會表現出令敵人膽顫心驚的毒辣一面。 ――《聖經精讀本》 「洗魯雅的兒子約押」(6節)是大衛的外甥,他從耶布斯人的秘密水道(撒下五8)攻進耶路撒冷。──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洗魯雅」:字義是「香膏」。 ●「約押」:字義是「耶和華是父」。――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約押。伊施波設在位時,約押已經在軍中身居重職(撒下2:13;3:23)。 先攻打。據推測攻上耶路撒冷是通過“水溝”(見撒下5:8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7】「大衛住在保障裡,所以那保障叫作大衛城。」 「保障」(7節)就是「錫安的保障」(5節),被大衛攻取後改名為「大衛城」(7節),成為以色列的首都。──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保障。即堡壘或要塞。――《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8】「大衛又從米羅起,四圍建築城牆,其餘的是約押修理。」 「米羅」:是耶城東坡一段城牆的地基。――《串珠聖經注釋》 「米羅」(8節)的意思是「壁壘、土墩」,可能是大衛城斜坡上的護土坡。──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米羅」:「壁壘」或「土墩」。應該就是指耶路撒冷古城中發現的「石製 的階梯構造物」。 ●「修理」:SH 2421,「復原」、「更新」、「修復」。 ◎這一段的重點在於大衛奠定了以色列王朝的整個基礎,攻下耶路撒冷作為長 期的國都與未來聖殿的所在。――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米羅。耶路撒冷堡壘這個部位的確切性質尚不清楚,似乎指城防中一個特別堅固的部位,在堡壘中起重要作用(見撒下5:9;王上9:15;11:27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9】「大衛日見強盛,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 耶和華與他同在: 大衛神話般的急速成長並非因為他有超人的能力,也並非因為百姓欣賞他。本書作者認為,大衛之所以能夠稱霸近東世界的根本原因是靠著在背後動工的神。大衛之所能夠如此蒙神眷愛是因為:①他順服神的話語(詩61:7);②無論是身處憂患還是大有喜樂,他都以讚美與智慧將榮耀歸給了神(29:10);③他是為自己所犯之罪立刻幡然悔悟並懇求救恩的信心之人。
――《聖經精讀本》 耶路撒冷離掃羅的京城基比亞只有6公里,但掃羅做王四十年都不能佔領它。而大衛之所以能攻取耶路撒冷,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比掃羅更強,是因為「神與他同在」(9節)。神揀選大衛為王,並沒有撇下大衛獨自努力奮鬥,而是一直「與他同在」。神國度的建立,從頭到尾都是神在做工;當大衛毫無保留地順服神、倚靠神的時候,神的能力和權柄就在他身上顯明出來,讓他「日見強盛」(9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一10】「以下記錄跟隨大衛勇士的首領,就是奮勇幫助他得國、照著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的話,與以色列人一同立他作王的。」 這張大衛勇士的名單(十一10~十二40)比載在《撒下》二十三8~39的長得多,但有些數目字則比較小(11節的“三百人”在《撒下》作“八百人”)。重要的是作者一開頭便列出這張單子,沒有象《撒下》放在書末,目的無非在說明大衛所得到的支持是全民一致的。讀本章時可參《撒下》二十三8~39有關各注。――《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的話: 指神對撒母耳的應許(撒上16:1~3;撒下3:9,18),亦即,使大衛成為以色列的牧人和君王(2節)。 ――《聖經精讀本》 ●「奮勇」:SH 2388,「奮勇自強」、「使出力量」。 「奮勇幫助他得國」(10節),原文是「全力鞏固他的國度」(英文ESV譯本)。──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國度一顯出來,作者就立刻列出了一批國度的勇士。《撒母耳記》在大衛故事的結尾才提到這批勇士(撒下二十三8~39),《歷代志》卻在大衛故事的一開始就列出他們(十一10~十二22),並且比《撒母耳記》長得多。這是要讓讀者看到,大衛之所以能坐上寶座,完全是因為神改變人心,賜下一批國度的勇士,「照著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的話、與以色列人一同立他作王」(10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國度的第四個要素是爭戰的勇士。神要建立的國度,神自己會預備爭戰的勇士。聖靈在紀念他們的時候,並不都是記錄他們爭戰的記錄,而是點出幾樣特別的事蹟,讓我們看見神國勇士的特點:在大衛的國度裡如此,在基督的國度裡更是如此。──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得「國」:SH 4438,「王權」、「統治權」、「王位」。―― 蔡哲民等《歷
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10~19】大衛王朝的眾領袖: 本文記載了大衛旗下的最英勇的頭三個人的英雄故事。他們名字是雅朔班、以利亞撒和沙瑪,其中,本書並沒有記錄關於沙瑪的事件,但(撒下23:11)卻有所記載。在這裡,我們可以學會領袖與聖徒在教會生活時所當持有的態度。①若以屬世的眼光來看,勇士們為大衛獻上的忠誠或許是危險的冒險。然而,他們忠誠的對象並非某一領袖或他們只是全然委身于建設神國度的事情上(太25:40;彼前40:10,11)。若聖徒的教會生活只是為了從世俗角度上取悅牧會者或教會領袖,這無異於世俗的處世之道,是決不能長期持續的<來10:25,教會生活的益處>。但是,若是為了事奉神,便會帶來從神而來的平安與喜樂;②大衛因感動于眾勇士的忠誠而作出的反映足以深深打動人心。這是大衛的人格,他並沒有君臨於手下的犧牲之上。他也與眾勇士一樣,是神的工人。坦白了自己的過失,且為此事而蒙的恩典獻上感謝。領袖當與部下並肩作戰以彰顯神的榮耀,而不應該視自己位於別人之上<結33:6,宗教領袖的責任>。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一10~47】勇士的首領:這些勇士大部分來自猶大、西緬和但支派;另外,兩位來自以法蓮山地,三位來自約但河東,而約但河谷和便雅憫地則各有一位。――《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王朝得以建立的根本理由: 以色列之所以能夠成長為近東世界的強國,是因為:①他們的君王擁有以神為首的信仰;②有強有力軍隊的支持;③最重要的是,他們為了神的國度而聯為一體。本文介紹了為了以色列王國的基石立下赫赫戰功的勇士。他們之中既有因顯赫的戰果而被後人膾炙人口的英雄,也有冤死戰場的烏利亞,也包括沒有留下名字就悄然而去的壯士。他們都是為了建立神的國度而獻上生命,正因有他們,統一王國這一偉業才能得以成就。我們可以確信,每個人若以基督為中心盡力擔當自己的職分,就沒有作不到的事(太18:20;腓4:6,7)。 ――《聖經精讀本》 10~47節記錄了大衛王國勇士的名單,與撒下23:8~39相對應。――《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11】「大衛勇士的數目記在下面:哈革摩尼的兒子雅朔班,他是軍長的統領,一時舉槍殺了三百人。」 “三百人”。撒母耳記下二十三章8節的記載是八百,而不是三百,大概是一個抄寫上的錯誤,因為希伯來文的“三”和“八”十分相似。――《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雅朔班: (撒下23:8)記錄他的名字是約設巴設或亞底挪。他的故事流傳到歷代志作者的時代。
――《聖經精讀本》 「雅朔班」(11節)又名「約設·巴設」(撒下二十三8),他是大衛第一軍的軍長,每年正月服役(二十七2)。「三百人」(11節)在《撒母耳記》中是「八百人」(撒下二十三8),可能是抄寫錯誤,因為希伯來文的「三 שָׁלוֹשׁ」和「八 שְׁמֹנֶה」相似。──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哈革摩尼」:字義是「智慧」。 ●「雅朔班」:字義是「百姓將回來」, 撒下 23:8 作「約設設」。
●「一時」舉槍:「一次」。 ◎ 11:11 說「一時舉槍殺了三百人」, 撒下 23:8 說是「一時擊殺了八百人」, 可能是經文抄寫失誤導致的問題。――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三百。見撒下23:8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11~14】本節內容是以利亞撒的故事,(撒下23:11)卻記錄說是沙瑪的英勇之舉。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一12】「其次是亞合人朵多的兒子以利亞撒,他是三個勇士裡的一個。」 「朵多」(12節)可能是大衛第二軍的軍長「朵代」,每年第二個月服役(二十七4)。──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三個勇士」(12節),指「雅朔班」(11節)、「以利亞撒」(12節)和「沙瑪」(撒下二十三1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合」人:字義是「安息的兄弟」。 ●「朵多」:字義是「他的摯愛」。 ●「以利亞撒」:字義是「神已經幫助」。――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 料》 【代上十一13】「他從前與大衛在巴斯達閔,非利士人聚集要打仗,那裡有一塊長滿大麥的田,眾民就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 如比對撒下23章,可發現文士抄錄時把該處的9節下~11節上遺漏了,以致「哈拉人亞基的兒子沙瑪」的功績給人誤會是以利撒的所為。――《串珠聖經注釋》 ●「巴斯達閔」:字義是「血界」。 ● 11:13~14 在 撒下 23:11~12 記載為「沙瑪」的事蹟,此處可能是經文佚失的 結果。――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要打仗。詳見撒下23:9~12對相同事件的描述。 有一塊長滿大麥的田。如果這塊田是撒下23:11的那一塊,那就不是大衛與非利士人交戰的巴斯達閔,而是本節所沒有提到的,沙瑪與非利士人遭遇的那塊地(見撒下23:11注釋)。沒有提沙瑪的名字是因為記錄的不完整。事情的起因似乎是非利士人試圖搶奪沙瑪的莊稼,沙瑪奮起保衛田地。――《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14】「這勇士便站在那田間,擊殺非利士人,救護了那田。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 「這勇士便站在那田間擊殺非利士人,救護了那田」(14節),原文的動詞都是複數,可譯為「他們便站在那田間擊殺非利士人,救護了那田」,可能是「以利亞撒」、「沙瑪」與大衛一起爭戰(撒下二十三9~12)。──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當眾民逃跑的時候,神讓以利亞撒站住,他便「站在那田間」(14節),成為「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14節)的管道。神國勇士的第一個特點是站立:「你們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林前十六1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這勇士。在撒下23:12也是單數。那裡說人們都逃跑了,惟獨沙瑪與非利士人作戰,保衛田地。不過可能有一個持兵器的陪著他。――《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15】「三十個勇士中的三個人下到磐石那裡,進了亞杜蘭洞見大衛,非利士的軍隊在利乏音谷安營。」 “亞杜蘭洞”。參看撒母耳記上二十二章1節的腳註。“利乏音穀”。鄰近耶路撒冷,向伯利恆方向的一個山谷。――《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亞杜蘭洞: 在這裡,大衛和其擁護者過著逃亡的生活(撒上22:1~5)。尤其是,追隨大衛的皆為在現實中遭受患難的人,大衛表現出了巨大的包容性來接納他們,這一舉動正是預表了耶穌基督的生活(太11:3,5)與事工。 ――《聖經精讀本》 「三十個勇士」(15節)組成大衛勇士中的核心,當中若有人犧牲,便由另一個人補上,保持三十這個數目。──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杜蘭洞」:位於耶路撒冷西南,距離利乏音谷24公里,距離伯利恆21 公里。 ●「利乏音谷」:字義是「巨人谷」,位於耶路撒冷東南邊。―― 蔡哲民等
《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這三十個勇士是大衛軍中最英勇、也是最高級的將領。――《靈修版聖經註釋》 關於這些人的功績,見撒下23:13~17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16】「那時大衛在山寨,非利士人的防營在伯利恒。」 “山寨”。即亞杜蘭洞的防守據點。――《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大衛與非利士之間的爭戰並不有利於大衛。因他被非利士所包圍而困在山寨中,迫切地感到了圍困所帶來供給物資的不足。
――《聖經精讀本》 「伯利恒」(16節)是大衛的家鄉,他懷念家鄉的井水(17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防營」:「駐軍」、「兵營」。――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17】「大衛渴想,說:“甚願有人將伯利恒城門旁井裡的水打來給我喝。”」 ●「渴想」:「渴望」。 ●「甚願有人將伯利恆城門旁....」:「誰將伯利恆城門旁...」。―― 蔡哲民等
《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18】「這三個勇士就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從伯利恒城門旁的井裡打水,拿來奉給大衛。他卻不肯喝,將水奠在耶和華面前,」 ●「闖過」:「劈開」、「破開」、「穿透」。 ●「奠在」耶和華:「倒出奠酒」。 ◎此處可以看到這三個勇士對大衛的忠誠,而大衛也珍惜他們的努力,忍住自 己的渴望,把家鄉的井水當成是屬下生命之祭,奉獻給神。亦即大衛認為只有神有資格接受別人用生命準備的祭禮,人是不能承受這樣的禮物。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
認知?知道我們雖然可以是別人的領袖,但卻不能主宰或任意奪取別人的生命。――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18~19】大衛受到三個奮不顧身之勇士的感動,不肯喝他們奉上來的水,卻把水獻為奠祭。參看利未記二十三章10至14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代上十一19】「說:“我的神啊,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這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我斷不敢喝!”如此,大衛不肯喝。這是三個勇士所作的事。」 「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19節),只是為了讓大衛滿足。大衛口裡雖然沒有喝那水,但他心裡比用口喝還要暢快,因為他得著了一批愛他的人。神國度勇士的第二個特點是愛主,凡事都是為了讓主滿足,所以就像馬利亞打破香膏一樣不計代價(可十四3~9),為要「討神的喜悅」(帖前四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一20】「約押的兄弟亞比篩,是這三個勇士的首領,他舉槍殺了三百人,就在三個勇士裡得了名。」 「亞比篩」(20節)是約押的弟弟,也是大衛的外甥。──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比篩」:是約押的弟弟,也是大衛的外甥。――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
研經資料》 20~25節敘述了亞比篩和比拿雅的功績。關於者件事,見撒下23:18~23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20~21】「亞比篩 ...... 前三個勇士」:可見「三勇士」的成員是常常改變的。――《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21】「他在這三個勇士裡是最尊貴的,所以作他們的首領,只是不及前三個勇士。」 「前三個勇士」(21節)指11~14節所記錄的第一組三位元勇士。15~25節是第二組的三位勇士。他們的戰鬥力雖然不如第一組三勇士,但卻一樣忠誠。──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一22】「有甲薛勇士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行過大能的事:他殺了摩押人亞利伊勒的兩個兒子,又在下雪的時候,下坑裡去殺了一個獅子,」 「亞利伊勒」:有譯作「戰士、英雄」。――《串珠聖經注釋》 獅子: 意指“年輕的獅子”,表明大衛年間近東地區還棲息著獅子,進入新約時代之後,其數量驟減,只見過關於獅子的比喻,而不聞實際存在的跡象。
――《聖經精讀本》 「比拿雅」(22節)是祭司的兒子(二十七5),他是大衛外邦人衛隊的「護衛長」(撒下二十23),並擔任大衛第三軍的軍長,每年第三個月服役(二十七5~6),後來代替約押擔任所羅門的元帥(王上二3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摩押人亞利伊勒的兩個兒子」(22節),也可譯為「兩個勇猛的摩押人」(英文ESV譯本)。──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比拿雅作為祭司的兒子,不但裡面有神的話語,外面也不懼怕摩押勇士、獅子或埃及巨人。神國勇士的第三個特點是信心,不被眼見的環境和事物影響。──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甲薛」:字義是「耶和華積聚」。 ●「耶何耶大」:字義是「耶和華知曉」。 ●「比拿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建立」。 撒下 8:18 20:23 記載此人統帥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外籍傭兵)。王上 1:32~48 記載此人擁護所羅門繼位。
●「摩押人亞利伊勒的兩個兒子」:字義不詳,有人譯為「兩個最好的戰士」、 「兩個像獅子一樣的摩押人」。――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22~25】護衛長比拿雅的事蹟: 古代的君王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而擁有精選的傭兵。大衛也擁有由基利提人與比利提人組成的六百護衛兵。任命比拿雅作他們的隊長(撒下8:18;15:18)。比拿雅之所以能夠得到這種信任,是因為:①他並不像押尼珥一樣(撒下3:6~8)敏感於爭權奪利;②並且,他們對大衛家族忠心耿耿,任何事大衛皆可交托給他(王上1:8)。我們要持有成熟的信仰,足以使神看到我們的信心便將一切事都交托給我們,並且即使是推動一件事也要堅持矢志不移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一23】「又殺了一個埃及人,埃及人身高五肘,手裡拿著槍,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比拿雅只拿著棍子下去,從埃及人手裡奪過槍來,用那槍將他刺死。」 那埃及人高約七英尺半(2.3米);他的槍重約十七磅(7.7千克)。――《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身高五肘 ...... 機軸」:作者對此埃及人的形容與歌利亞的形像相似(參撒上17:7)。――《串珠聖經注釋》 比拿雅殺死魁偉埃及人的事件令我們想起大衛殺死歌利亞的事件。這表明無論在何時,信靠耶穌的聖徒皆可戰勝撒但。
――《聖經精讀本》 ●「五肘」:約2.22公尺。――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24】「這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所行的事,就在三個勇士裡得了名。」 【代上十一25】「他比那三十個勇士都尊貴,只是不及前三個勇士。大衛立他作護衛長。」 ●「護衛長」:SH 4928,「保鏢」。 ◎「三十個勇士」應該是一支精銳特選部隊,因此人數會隨著成員戰死、離開 和加入等因素增加,因此
撒下 23:39 說總共37人。撒下 23:24~39 的名單也與此處
有出入。――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26】「軍中的勇士有約押的兄弟亞撒黑,伯利恒人朵多的兒子伊勒哈難、」 「亞撒黑」(26節)是大衛第四軍的軍長,每年第四個月服役(代上二十七7)。他是約押的弟弟、大衛的外甥,被押尼珥所殺(撒下二23)。亞撒黑在大衛還沒作以色列王的時候就戰死了,但在建立神的國度裡有分的人,無論在地上是活著還是死了,都在神永遠的數算裡蒙紀念。──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撒黑」:字義是「神所造的」,約押的兄弟,大衛的外甥,後來被押尼 珥所殺 撒下 2:18~23 。 ●「朵多」:字義是「他的摯愛」。 ●「伊勒哈難」:字義是「神是有慈愛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26~47節列出軍中的勇士,與撒下23:24~39相似,但兩份名單有所不同(見撒下23:24~39注釋),如在拼寫方面。另外,這裡有十六個名字在《撒母耳記下》裡是沒有的。――《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27】「哈律人沙瑪、比倫人希利斯、」 可能漏了「哈律人以利加」(參撒下23:25)。――《串珠聖經注釋》 ●「哈律」人:字義是「顫動」。 ●「沙瑪」:字義是「驚駭」。 ●「比倫」:字義是「特定的一位」。 ●「希利斯」:字義是「他已拯救」。――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28】「提哥亞人益吉的兒子以拉、亞拿突人亞比以謝、」 ●「提哥亞人」:約押曾經借重此處的一個智慧婦人勸大衛撒下 14:2 ,很可 能就是因為以拉是此處人所以約押認識這個婦人。先知阿摩司也是出自此處。
●「益吉」:字義是「糾結的」。 ●「以拉」:字義是「城市的監察者」。 ●「亞拿突人」:字義是「禱告蒙應允」,此處也是先知耶利米的家鄉
耶 1:1 , 位於耶路撒冷東北6.5公里。 ●「亞比以謝」:字義是「我父是幫助」。――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29】「戶沙人西比該、亞合人以來、」 ●「戶沙」人:字義是「急忙」。 ●「西比該」:字義是「編織者」。 ●「亞合」人:字義是「安息的兄弟」。 ●「以來」:字義是「崇高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30】「尼陀法人瑪哈萊、尼陀法人巴拿的兒子希立、」 「希立」(30節)是第十二軍的軍長,每年第十二個月服役(代上二十七1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尼陀法」人:字義是「落下」。 ●「瑪哈萊」:字義是「猛烈的」。 ●「巴拿」:字義是「痛苦」。 ●「希立」:字義是「短暫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31】「便雅憫族基比亞人利拜的兒子乙太、比拉頓人比拿雅、」 「乙太」(31節)是便雅憫族的勇士,是掃羅的族人。──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基比亞」人:字義是「小山」。 ●「利拜」:字義是「向耶和華籲請的人」。 ●「以太」:字義是「與我同在」。 ●「比拉頓」人:字義是「尊貴的」,是亞瑪力人山地的一座以法蓮人的城鎮。
●「比拿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建造」。――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32】「迦實溪人戶萊、亞拉巴人亞比、」 「戶萊」、「亞比」:撒下23:30~31分別作「希太」、「亞比巴本」。――《串珠聖經注釋》 ●「迦實溪」:「迦實溪谷」、「迦實窪地」。迦實是「振動」的意思。
●「戶萊」:字義是「織麻者」。 ●「亞拉巴」人:「沙漠之家」。 ●「亞比」:字義是「神為我父」。――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33】「巴路米人押斯瑪弗、沙本人以利雅哈巴、」 ●「巴路米」人:字義是「年輕人的村莊」。 ●「押斯瑪弗」:字義是「一生剛毅, 至死方休」。 ●「沙本人」:「沙賓地的居民」。 ●「以利雅哈巴」:字義是「神隱藏了」。――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34】「基孫人哈深的眾子、哈拉人沙基的兒子約拿單、」 ●「基孫」人:字義是「剪毛者」、「採石人」。 ●「哈深」:字義是「油脂」。 ●「哈拉人」:字義是「山居者」。 ●「沙基」:字義是「有過錯的」。 ●「約拿單」:字義是「耶和華已給與」。――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 料》 【代上十一35】「哈拉人沙甲的兒子亞希暗、吾珥的兒子以利法勒、」 ●「沙甲」:字義是「報應」。 ●「亞希暗」:字義是「母親的兄弟」。 ●「吾珥」:字義是「火焰」。 ●「以利法勒」:字義是「我的神是聽禱告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36】「米基拉人希弗,比倫人亞希雅、」 ●「米基拉人」:字義是「掘地之人」。 ●「希弗」:字義是「一口井」。 ●「比倫人」:字義是「特定的一位」。 ●「亞希雅」:字義是「耶和華的兄弟」。――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37】「迦密人希斯羅、伊斯拜的兒子拿萊、」 「伊斯拜的兒子拿萊」:撒下23:35作「亞巴人帕萊」。――《串珠聖經注釋》 ●「迦密」人:字義是「花園地」。這個迦密應該是猶大南方的迦密,而非迦 密山。 ●「希斯羅」:字義是「包藏的」。 ●「伊斯拜」:字義是「我的謙卑」。 ●「拿萊」:字義是「婢女」。――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38】「拿單的兄弟約珥、哈基利的兒子彌伯哈、」 ●「拿單」:字義是「賜予者」。 ●「約珥」:字義是「耶和華是神」。 ●「哈基利」:字義是「漫遊者」。 ●「彌伯哈」:字義是「上選」。――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39】「亞捫人洗勒、比錄人拿哈萊,拿哈萊是給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拿兵器的;」 聖經沒有提到拿哈萊的任何事蹟,但卻兩次提到他「是給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拿兵器的」(39節),「拿兵器的」的事奉,竟然被神紀念兩次!神國勇士的第四個特點是忠心,在任何崗位上都「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弗六7),因為「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2)。──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洗勒」:字義是「分裂」。 ●「比錄」人:字義是「我的井」。 ●「拿哈萊」:字義是「自鼻孔哼氣」。――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40】「以帖人以拉、以帖人迦立、」 ●「以帖人」:「益帖(SH 3500)的子孫」。
●「迦立」:字義是「有痂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41】「赫人烏利亞、亞萊的兒子撒拔、」 “烏利亞”的故事可見於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赫人烏利亞」(41節)是拔示巴原來的丈夫,本書沒有提到他的悲劇,而是單單紀念他對國度的忠心。──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烏利亞」: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亮光」。 ●「亞萊」:字義是「啊! 但願!」。 ●「撒拔」:字義是「他贈與」。――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赫人烏利亞。這是《撒母耳記》名單裡的最後一個(撒下23:39)。《撒母耳記》對烏利亞的記敘(撒下11章),沒有出現在《歷代志》中。――《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41~47】本段名錄並未見於其他經文,作者大概採用了獨立的資料。內中的地名如流便(42),亞施他拉及亞羅珥(44)、摩押(46)都屬約但河東的地區。――《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42】「流便人示撒的兒子亞第拿,他是流便支派中的一個族長,率領三十人,」 從42節到十二40的名單是撒母耳記裡沒有的。──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第拿」(42節)來自河東的流便支派。──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示撒」:字義是「燦爛光華」。 ●「亞第拿」:字義是「瘦長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42~47節所列的十六個名字,在別處是沒有的。與撒下23章的名單相比,這些勇士可能屬於大衛統治較晚的時期。――《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43】「瑪迦的兒子哈難、彌特尼人約沙法、」 ●「瑪迦」:字義是「壓制」。 ●「哈難」:字義是「他是仁慈的」。 ●「彌特尼」人:字義是「運動家」。 ●「約沙法」:字義是「耶和華施行審判」。――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44】「亞施他拉人烏西亞、亞羅珥人何坦的兒子沙瑪、耶利、」 「亞施他拉」(44節)和「亞羅珥」(44節)都是河東的地名,44節的三位勇士都來自河東支派。──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施他拉」人:字義是「星辰」。 ●「烏西亞」:字義是「耶和華的力量」。 ●「亞羅珥」人:字義是「貧困的」。 ●「何坦」:字義是「封印」。 ●「沙瑪」:字義是「服從的」。 ●「耶利」:字義是「神掃除」。――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45】「提洗人申利的兒子耶疊和他的兄弟約哈、」 ●「提洗」人:字義是「你應向前行去」。 ●「申利」:字義是「提高警覺的」。 ●「耶疊」:字義是「神使自己為人所知」。 ●「約哈」:字義是「耶和華賜予生命」。――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 料》 【代上十一46】「瑪哈未人以利業、伊利拿安的兒子耶利拜、約沙未雅、摩押人伊特瑪、」 摩押人: 大衛的軍兵中恐怕有相當多的外邦人,他的護衛兵(撒下15:18)與本節中的伊特瑪與(39節)的洗勒都是外邦人。律法記錄說他們“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申23:3),但他們卻進入了勇士的佇列,這首先是表明了大衛王朝的包容性,從終極意義上則是說明救恩的無差別性<太8:11~13,猶太人與外邦人得救的關係>。凡與主同工者皆已得到了救恩(羅10:12,13)。――《聖經精讀本》 「亞捫人洗勒」(39節)、「赫人烏利亞」(41節)和「摩押人伊特瑪」(46節)都是外邦人。神借著以色列人和外邦人配搭,使大衛坐上寶座。今天教會的建造也是同樣的事實,建立基督的身體,乃是叫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兩下合為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這些大衛國度的勇士,不但有十二支派的人,也有利未人;不但有以色列人,也有外邦人;不但有「一時擊殺了三百人」(11節)的,也有「拿兵器的」(39節)。雖然他們的能力不同、出身不同,但卻一樣被聖靈數算。因為在神的國度裡,事奉的能力來自神、事奉的機會出於神,無論是領了五千銀子的,還是二千銀子的,都是神恩賜的管家。凡是照著恩賜忠心事奉的神國勇士,主的獎賞都是一樣的:「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二十五21、2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瑪哈未人」:字義是「繁殖者」。 ●「以利業」:字義是「我的神是神」。 ●「伊利拿安」:字義是「神是喜樂」。 ●「耶利拜」:字義是「我的爭辯」。 ●「約沙未雅」:字義是「耶和華是施行公平的」。 ●「伊特瑪」:字義是「孤兒」。――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一47】「以利業、俄備得並米瑣八人雅西業。」 ●「俄備得」:字義是「服事」。 ●「米瑣八人」:字義是「耶和華所設立的」。 ●「雅西業」:字義是「神是創造者」。――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 11章)】 1 大衛作以色列王,是應人的要求呢?還是神的安排?你對「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這句話有什麽領會? ── 《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1~十二40 大衛登基】歷代志有關大衛的記錄是由他在希伯侖作王開始。 作者略去大衛和伊施波設爭霸的經過 (見撒下2~4章) 可能是因為他只想記錄有關大衛王朝的歷史,以及保存大衛完美的形象(參簡介)作者喜歡用「全以色列」來代表聯合王國,所以在大衛歷史的開頭就強調他是「以色列眾人」所膏立的「以色列的王」。古代君王都以武功開國,所以作者用了軍事領袖的形象來介紹大衛。雖然本書中大衛的歷史是由希伯侖時代開始,但名單所記載的勇士都是他在逃避掃羅追殺,四處流亡時的部下。――《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一10~十二40 大衛的勇士】作者把大衛勇士的名錄放在王朝歷史的開始(撒下23:8~39則置於大衛故事之末),是為了誇耀大衛的威榮──他是「全以色列」的英雄好漢所擁戴的。透過他們軍事上長期的努力,以色列終蒙拯救,脫離了敵人的侵害。――《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