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第十二章拾穗 【代上十二1】「大衛因怕基士的兒子掃羅,躲在洗革拉的時候,有勇士到他那裡幫助他打仗。」 《撒下》的名單止于赫人烏利亞。本章在十一41節烏利亞以後,繼續記述下去,以迄十二40;所依據的資料不詳,但包括了十二支派的勇士,連掃羅所屬的便雅憫支派也在內。這說明全民都誠心要立大衛為全以色列的王(38節)。 關於大衛“躲在洗革拉”的事,看《撒上》27章。――《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在洗革拉的時候」:參撒上27章。――《串珠聖經注釋》 洗革拉, 非利士王亞吉,將此地賜給四處躲避掃羅的大衛作居住地。――《聖經精讀本》 「洗革拉」(1節)位於南地,在迦特以南約12公里、別是巴西北約20公里,是神賜給猶大支派的產業(書十五31),但在掃羅時代被非利士人佔領。在大衛被掃羅追趕的後期,他的信心陷入低谷(撒上二十七1),帶著六百人和家眷投奔迦特王亞吉(撒上二十七1~3)。神允許大衛按著自己的主意「逃奔非利士地去」(撒上二十七1),讓他能更深地認識自己、接受更深的破碎。但神卻不允許祂的受膏者越過界線,所以引導迦特王把大衛安置在「洗革拉」(撒上二十七5~7),讓大衛管治的第一個城邑是猶大支派的產業。──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當大衛因懼怕掃羅而「躲在洗革拉的時候」(1節),神卻安排了許多掃羅本族的便雅憫勇士「到他那裡幫助他打仗」(1節),讓大衛得著堅固和安慰。這對於被擄回歸的百姓是一個極大的安慰,他們也是內有懼怕、外有逼迫。但他們只要和大衛一樣行在神的旨意裡,縱然有暫時的軟弱,神也照樣會賜下幫助、堅固他們。──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洗革拉時期記錄於 撒上 27,1~12 ,但是此處的名單並未被記載於聖經其他 地方。 ◎這應該是大衛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之一,因為大衛得要躲到敵國非利士,臣服 於迦特王亞吉,獲得洗革拉作為根據地。
●「躲」:SH 6113+SH 6440,除了「躲避」的意義之外,有「限制」、「關閉」、 「阻礙」的意思。 ●「洗革拉」:字義是「迴繞」。――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洗革拉。猶大西南部的一座城市(見撒上27,6注釋)。在掃羅時代,非利士人佔領著該城。大衛逃到非利士時,迦特王亞吉曾把洗革拉給他作為住處(撒上27,2~7)。 有勇士到他那裡。本章的資料在聖經其他地方是沒有的。1~22節記錄了大衛逃避掃羅時投奔他的勇士;23~40節列出了在希伯侖擁大衛為王的各支派戰士。――《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1 洗革拉這座城……】洗革拉原是非利士的城邑,大衛逃避掃羅王的追殺,投奔了非利士王亞吉。亞吉樂見以色列的勇士向他投誠,卻不知道大衛對他只是假意順從。亞吉王將洗革拉給了大衛,好安頓他的家眷和軍隊(參撒上27,5~7)。大衛的住處並不是高級秘密,所以有許多效忠他的人前去投奔歸他。――《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十二1~7】來自便雅憫支派的勇士:這二十三位勇士排列最先,大概是因為他們背叛了回族的掃羅家,而且武功高強,他們特出的本領是射擊,而且左右手皆能用。――《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1~22】投奔大衛的勇士:大衛雖流亡在外,仍吸引了許多英雄豪傑前來歸依,這裡把他們按宗族分為四組。按次序,本段應放在11,9之後,不過,作者顯然有意先敘述大衛作全以色列王的光榮史,然後才記他流亡時的日子。――《串珠聖經注釋》 選擇大衛的洗革拉之士,在居住於洗革拉之前大衛與其勇士,不過是勢微力輕的軍隊。然而,自從居住在洗革拉之後,他們便迅速地擴張了勢力。這都藉助於來就大衛的勇士,大衛也靠著他們的幫助輔墊了登上王位的基石。掃羅所屬便雅憫支派的一些人不顧掃羅尚在世而支持大衛,引起了大衛的懷疑(17節)。他們突然的支援甚至使大衛誤認為他們是掃羅所派的奸細。然而,大衛在確信是神差他們來此之後便接納了他們(18節)。藉著神差來的不曾相識的人,我們認識到只要時候一到,神便為了使用自己所揀選的人,或在暗處或在明處給予幫助,使自己的計畫終得以成就(加4,4,5)。 ――《聖經精讀本》 1~22節是一個交錯平行(Chiastic
Parallelism)的結構,用關鍵字「説明」(1、17、18、19、21、22節)貫穿始終,列出了大衛在最軟弱的時候所得著的一系列「幫助」,並把聖靈的啟示放在整個結構的中心(十二18),顯明這些「幫助」真正的來源是神。 o
A. 在洗革拉獲得的幫助(十二1~7); o
B. 在山寨獲得的幫助(十二8~18); o
A1. 在洗革拉獲得的幫助(十二19~22)。──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二1~40】助大衛建立王政體制的眾勇士, 本章亦與前章相同,記錄了為了擁大衛為王而盡忠的勇士。他們可大致分為掃羅生前歸於大衛的勇士(1~22節),和掃羅去世後歸順大衛的人(23~40節)。有些學者認為本章是歷代志作者的個人收集材料,因為本章的內容未見於其它史書(Curtis)。本章刻畫了擁戴大衛者的特徵,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發現神的工人所當具備的品格,①受聖靈感動的人(18節),神喜悅分別為聖的服侍者,當蒙受救恩之人大發熱心時神的工就會得以完成(羅14,18)。事實上,沒有蒙神恩典的確信而作神之工是不可能的。因為此種人的工作乃是不誠實的;②順服管理歷史之神的人(32節),我們曾見過不知時代的發展走向,卻逆行時代走向而滅亡之徒。神在每個時代都彰顯了自己的作為<西 緒論,啟示的漸進性>。認識神的此番旨意而遵行神話語的人,正如以賽亞“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賽55,6)勸告一樣,惟有神應許之時人才能領受,且不錯失機會;③並非表裡不一之輩(33節),或許那些乘權力之風之徒看似把握了歷史的潮流,然而,他們為個人的利益而出賣國家與民族甚至是神之聖名的行為必不免受審判(太27,3~5;路22,48)。神揀選誠實之人來顯明自己的旨意(腓2,5)。除此之外,大衛還與他們一同吃喝以示慶祝。這些事實暗示在耶穌基督裡面成就的天國是何等榮耀而充滿喜樂之地(賽11,6~9)<可1,15,神國度的概念>。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二2】「他們善於拉弓,能用左右兩手甩石射箭,都是便雅憫人掃羅的族弟兄。」 掃羅的族弟兄, 究竟是什麼促使便雅憫支派的一些勇士不顧掃羅尚在世卻來就大衛呢?①恐怕是掃羅的暴政與不信之舉,以及嚴重的精神病症狀使得他們無法期待明政(撒上22,17);②大衛已開始受以色列百姓的青眯(撒上18,7,16),其對神為中心的信仰在以色列百姓當中引起了極大的共鳴。今天,有許多社會團體形成了以血脈為中心的家族體制,甚至連有些教會都沾染了這種現象。這種體制只會給少數幾個人帶去利益,在整個組成成員之間卻造成莫大的隔閡。然而,便雅憫支派的一些勇士,不受人情或血統的局限,只為了神和正義而作出信仰決志。聖徒也並非從血氣或情欲而生,乃是從神而生,故當走上以神為中心的道路(詩51,6;約1,13)。 ――《聖經精讀本》 ●「善於拉弓」:SH 5401+SH 7198,「配備弓」、「操作弓」、「弓箭手」的 意思。 ◎ 士 20,16 記載便雅憫人擅長遠距攻擊的武器。――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 經資料》 便雅憫人擅長于左手甩石子(士20,16)。――《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2 兩手同利的戰士】左手便利在古時不被接受,因為普遍被視為與邪惡或鬼魔有關。由於他們在很多情況下都不能使用左手,左撇子盡都兩手同利。然而兩手同利在戰場之上卻能提供獨特的優勢。例如在作戰時逼使敵軍移向左方是很常見的戰略。這樣一來,使用右手的士兵(用左手)所持的盾牌便遠離敵人,而全身暴露在敵方攻擊之下。兩手同利的士兵只需把盾牌交到右手,作戰能力便不會受到損害。藏身在樹木或石頭後面的弓箭手可以射擊更廣的範圍,因為他們能夠在兩邊放箭,而不會暴露於敵軍攻擊之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上十二2 古代戰場上使用的武器可真多!】弓箭手和甩石之人皆有特別的武器。甩石之人用一根皮帶或山羊毛的繩子繫在淺淺的皮囊袋兩旁,甩石前將吊帶繞著頭掄起來,當一端鬆開時,石子就射向目標。弓箭是數千年來的兵器,因為非利士人壟斷冶鐵業,所以以色列人用石頭、木頭或骨頭做箭頭(參撒上13,19~20),箭桿則用蘆葦或木頭,弓弦則用動物的腸子或皮革製成。――《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十二3】「為首的是亞希以謝,其次是約阿施,都是基比亞人示瑪的兒子。還有亞斯瑪威的兒子耶薛和毗力,又有比拉迦,並亞拿突人耶戶、」 ●「亞希以謝」:字義是「我兄弟是幫助」。 ●「約阿施」:字義是「神的賞賜」。 ●「基比亞」:字義是「多丘陵的」。 ●「示瑪」:字義是「流言」。 ●「亞斯瑪威」:字義是「剛毅至死」。 ●「耶薛」:字義是「神的集會」。 ●「毘力」:字義是「釋放」。 ●「比拉迦」:字義是「祝福」。 ●「亞拿突」:字義是「禱告蒙應允」。 ●「耶戶」:字義是「耶和華是他」。――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4】「基遍人以實買雅,他在三十人中是勇士,管理他們,且有耶利米、雅哈悉、約哈難和基得拉人約撒拔、」 ●「基遍」:字義是「小山丘」、「多丘陵的」。 書 9,3~27記載這個迦南民
族逃避以色列人將之滅絕的事蹟。 ●「以實買雅」:字義是「耶和華會聆聽」。 ●「耶利米」:字義是「耶和華所指定的」。 ●「雅哈悉」:字義是「神看見」。 ●「約哈難」:字義是「耶和華已赦免」。 ●「基得拉」:字義是「一堵牆」。 ●「約撒拔」:字義是「耶和華已賜與」。――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5】「伊利烏賽、耶利摩、比亞利雅、示瑪利雅、哈律弗人示法提雅、」 ●「伊利烏賽」:字義是「神是我的力量」。 ●「耶利摩」:字義是「他是至高者」。 ●「比亞利雅」:字義是「耶和華是主」。 ●「示瑪利雅」:字義是「耶和華所保守的」。 ●「哈律弗」:字義是「拔出」。 ●「示法提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審判」。――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6】「可拉人以利加拿、耶西亞、亞薩列、約以謝、雅朔班、」 「可拉」:並非猶大的地方。――《串珠聖經注釋》 可拉人, 這句話意指可拉的後裔(出6,24;民26,58;代下20,19),這與(4,5,7節)的基遍、哈律弗、基多皆為地名有所不同。
――《聖經精讀本》 ●「可拉」:字義是「光禿的」。 ●「以利加拿」:字義是「神已經擁有」或「神已經創造」。
●「耶西亞」:字義是「耶和華會借予」。這個名字原和合本用「耶西亞」, 與 代上 7,3 的「伊示雅」同拼音,不同人。
●「亞薩列」:字義是「神已相助」。 ●「約以謝」:字義是「耶和華是幫助」。 ●「雅朔班」:字義是「百姓將回來」。――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7】「基多人耶羅罕的兒子猶拉和西巴第雅。」 「基多人」:有學者認為抄錄時誤加上去的。――《串珠聖經注釋》 ●「基多」:字義是「牆壁」。 ●「耶羅罕」:字義是「表示憐憫」。 ●「猶拉」:字義是「願他有益」。 ●「西巴第雅」:字義是「耶和華所賜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上十二8】「迦得支派中有人到曠野的山寨投奔大衛,都是大能的勇士,能拿盾牌和槍的戰士。他們的面貌好像獅子,快跑如同山上的鹿。」 “山寨”。亞杜蘭洞(一一15)。――《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獅子」:形容相貌兇惡。 「鹿」:形容他們擅長攀山。――《串珠聖經注釋》 盾牌和槍, 是猶大子孫為了在戰爭中取得勝利而使用的武器。這暗示了今日的聖徒為要在屬靈爭戰中獲取勝利而必備的信仰武器。關於聖經所記錄武器和其意義請參照上文圖表。
――《聖經精讀本》 「曠野的山寨」(8節)可能是西弗的曠野(撒上二十三14),大衛在這裡被掃羅追趕得特別急。當同族的西弗人屢次出賣他的時候(撒上二十三19~20;二十六1),迦得支派的勇士卻從約旦河東過來「投奔大衛」(8節),成為神所賜的安慰。──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他們的面貌好像獅子,快跑如同山上的鹿」(8節),是引自雅各(創四十六19)和摩西(申三十三20)對迦得支派的祝福。──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12,8 的意思是這些人兇猛善戰,又速度飛快。――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 經資料》 山寨。位置不詳。可能指亞杜蘭洞(代上11,15,16)。 快跑如同山上的鹿。參撒下2,18。 迦得支派中。8~15節列出了大衛在曠野藏身時跟隨他的迦得支派人。――《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8~15】來自迦得支派的勇士:這班勇士來自約但河東,特長是善用短距離的武器。――《串珠聖經注釋》 迦得支派勇士的決志, 迦得支派為業之地是約但河東的基列(耶49,1),此處土壤肥沃樹林茂盛,是適於放牧的佳美之地。但是,迦得支派的勇士為了一同參加大衛的事工,毅然離棄自己肥沃的土地,佳美的家鄉而選擇了荒蕪貧脊的戰場。今天,許多人享受著現代文明所創造出來的舒適,安逸的生活而陷入了懶惰。安然的生活有時會成為使我們的信仰懶惰起來的原因。迦得人的決志如此責問我們,①有沒有勇氣為了神的宣教事工而選擇艱苦的生活;②為了建設神的國度,是否在接受著勇猛於獅子,迅捷于跑鹿的信仰訓練;③有沒有像他們一樣持守信仰並與撒但爭戰?正如迦得人與大衛一起建設神之國度,我們也當傾注全力與基督一起建設天國,勝過世俗的安逸與懶惰生活的誘惑而在與撒但的屬靈爭戰中獲取勝利<弗6,10~20,聖徒的屬靈爭戰>。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二9】「第一以薛,第二俄巴底雅,第三以利押、」 ●「以薛」:字義是「寶物」、「財富」。 ●「俄巴底雅」:字義是「耶和華的僕人」。 ●「以利押」:字義是「我神是父」。――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10】「第四彌施瑪拿、第五耶利米、」 這裏的“耶利米”跟第13節在希伯來文的拼寫上略有不同。――《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彌施瑪拿」:字義是「肥胖」。 ●「耶利米」:字義是「耶和華所指定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上十二11】「第六亞太、第七以利業、」 ●「亞太」:字義是「合適的」。 ●「以利業」:字義是「我的神是神」。――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12】「第八約哈難、第九以利薩巴、」 ●「約哈難」:字義是「耶和華已赦免」。 ●「以利薩巴」:字義是「神已賜與」。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13】「第十耶利米,第十一末巴奈。」 ●「末巴奈」:字義是「主的聯繫」。――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14】「這都是迦得人中的軍長,至小的能抵一百人,至大的能抵一千人。」 軍長, 並非指一般的指揮官,乃是指軍隊的領袖。 ――《聖經精讀本》 「軍長」(14節),意思是「軍隊首領」。──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至小的能抵一百人」(14節),可能指這些軍長能管理的人數。──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歷代志作者很少提及迦得支派的事蹟。 ●「軍長」:字義是「軍隊首領」。――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軍長。即軍官。 至小的能抵一百人。根據上下文,似乎是指這些軍官手下的人數。――《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15】「正月,約旦河水漲過兩岸的時候,他們過河,使一切住平原的人東奔西逃。」 “正月”。三、四月間,當時約但河正水漲,這使他們的行動顯得更見勇敢。――《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猶太曆的正月為陽曆三、四月間,正值春季,山區雪溶,約但河水氾濫。此時過河表現出戰士的英勇。 這些事(8~15節)很可能是大衛逃居亞杜蘭洞時發生的(撒上二十二1~2)。――《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正月 ...... 時候」:春天黑門山的冰雪融解,常令約但河氾濫。 「使一切 ...... 西逃」:這句可譯作「截斷低地東西岸的所有通路」。――《串珠聖經注釋》 正月, 就以色列的宗教歷史而言是“尼珊月”(1月),相當於今日陽曆的“3,4月”。
――《聖經精讀本》 以色列宗教曆的「正月」(15節)是陽曆三、四月間,這時雨季結束、雪山融化,約旦河水氾濫。這些勇士沒有等到約旦河水變淺的夏天,而是在最困難、最危險的漲水季節過河,以致對岸的敵人措手不及(15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住「平原」:SH 6010,「山谷」、「平原」。 ◎ 12,15 指的是那一個事件已經不可考,但是可以理解的是這些人在約旦河水 漲到最高的時候,還是渡過約旦河,讓住在對面河谷的人措手不及,只能四處逃竄。
12,16~12,18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正月。尼散月(或亞筆月Abib),指猶太人宗教年曆的一月,相當於我們的三月底到四月底。這時雨季結束了。這些英雄沒有等到約旦河水變淺的夏天,而是在最困難、最危險的漲水季節冒險過河。――《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15 高水位時渡過約但河】正月是西曆三月,春季的溫度使高山雪融,導致約但河水氾濫。亞述王撒珥根二世(主前八世紀)在一個值得留意的碑文中,宣稱自己在高水位時率兵渡過底格裡斯、幼發拉底二河,如行幹地。 渡河者一方面須冒大險,但另一方面(正因如此)由於沒有人想到有人在這種情況下渡河,奇襲才有可能成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上十二16】「又有便雅憫和猶大人到山寨大衛那裡。」 ◎ 12,16~17 顯出大衛並不相信這一批人,擔心他們根本是來確定大衛的位置, 然後要把大衛出賣給掃羅。但是大衛還是出去迎見他們,並且向他們表達自己在神
面前的無辜,與對同伴的歡迎。――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16~18】從便雅憫和猶大來的勇士:亞瑪撒率領三十個勇士前來襄助,大衛要他們先發誓效忠、答應不出賣他。在此之前,大衛曾被以東人多益
(撒上21~22章) 、
基伊拉人(撒上23章)及西弗人(撒上26章)所告發,先後共三次。――《串珠聖經注釋》 便雅憫與猶大支派的獻身, 便雅憫與猶大支派是統一王國分裂之後也依然支持大衛家族的勢力(王上12,21)。他們之所以支持大衛家族是因為聖靈感動了他們(18節)。當時,大衛受到許多人的欺騙(撒上23,7,19),幾乎懷疑所有人都是騙子(詩116,11)。他對本文的兩個支派亦持有相同的態度。然而,大衛全然信靠了公正之神,聽到他們的信仰告白之後,便接納了他們。事實上,教會之內也有聖徒不能彼此信任,若是真心想作主的工作,追隨主,便應儘快消除相互間的不信與反目。在彼此不能信賴之時,我們不能期待基督居於其中。
――《聖經精讀本》 16~18節提到另一組投奔大衛的人。――《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17】「大衛出去迎接他們,對他們說:“你們若是和和平平地來幫助我,我心就與你們相契;你們若是將我這無罪的人賣在敵人手裡,願我們列祖的神察看責罰。”」 “我心就與你們相契”即聯盟之意。――《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責罰」:可作「審判」。――《串珠聖經注釋》 ●「和和平平地」:SH 7965,「健全」、「平安」、「和平」。 ●「相契」:SH 3162,「共同地」、「一起地」。――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大衛懷疑便雅憫人的動機,因為他們屬於掃羅的支派。他擔心他們叛變,所以想確認自己不會落入圈套。――《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18】「那時神的靈感動那三十個勇士的首領亞瑪撒,他就說:“大衛啊,我們是歸於你的;耶西的兒子啊,我們是幫助你的。願你平平安安,願幫助你的也都平安,因為你的神幫助你。”大衛就收留他們,立他們作軍長。」 關於聖靈在舊約的工作,參看士師記三章10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亞瑪撒」(18節)率領三十個勇士前來幫助大衛,但大衛卻不敢相信他們,因為他曾被以東人多益 (撒上二十二9) 、 同族的基伊拉(撒上二十三12)和西弗人(撒上二十三19)多次出賣,何況這些人中還有掃羅同族的便雅憫人。但是大衛還是「出去迎接他們」(17節),表明他對神的信心。──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靈感動那三十個勇士的首領亞瑪撒」(18節),原文是「聖靈穿戴在勇士的首領亞瑪撒身上」,指聖靈透過人向大衛發表恩言。亞瑪撒的詩歌裡反復提到「幫助」(18節)和「平安」(18節),回應了大衛所問的「幫助」(17節)和「平安」(17節原文),證明是神在大衛的軟弱之中賜下那麼多的「幫助」。──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靈「感動」:SH 3847,「穿」。 ●「神的靈感動」:原文是「神的靈穿在....身上」。 ●「三十個勇士的」首領:如果按讀型SH 7991,「軍官」。如果是寫型,意 義就是「三十」。此處可能翻譯為「軍官領袖」比較合乎上下文。
●「亞瑪撒」:字義是「重荷」。 ●「平平安安」:SH 7965+SH 7965,連續兩個「平安」,作為加強語氣之用。 ●「收留」:SH 6901,「接受」、「接納」。 ◎ 12,18 面對要投靠的領袖的不信任,亞瑪撒用大衛的關注來回答大衛:「神 幫助大衛」,所以他們也要投靠、幫助大衛。這樣的回答消弭的大衛的戒心,就接
納他們,立為軍隊首領。――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亞瑪撒雖然是堅強的戰士,但他仍能接受聖靈的感動。在聖靈的感動下,他向大衛表白了自己深深的忠誠,並相信神會幫助和賜福給大衛。――《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19】「大衛從前與非利士人同去,要與掃羅爭戰,有些瑪拿西人來投奔大衛,他們卻沒有幫助非利士人,因為非利士人的首領商議打發他們回去,說:“恐怕大衛拿我們的首級歸降他的主人掃羅。”」 “與非利士人同去”:參《撒上》29章。――《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大衛因懼怕掃羅而「躲在洗革拉」(1節),但神卻不允許他繼續在非利士地沉淪下去。所以風雲驟起,「非利士人聚集軍旅,要與以色列人打仗」(撒上二十八1),大衛和他的部下不得不「與非利士人同去,要與掃羅爭戰」(19節)。這是大衛一生最尷尬的時候,作為神的受膏者,怎麼能與神的百姓打仗呢?大衛「聰明反被聰明誤」,陷入了窘境。──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但神量給的功課都是有分寸的,雖然允許大衛陷入試探,卻不允許他在試探裡失落。神管理非利士首領們的心,讓他們在最關鍵的時刻發現了大衛,並且起了疑心,「打發他們回去」(19節)。大衛因此離開戰場,與掃羅的死毫不相干,並且得著許多的「幫助」(21、22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段的時空背景記載於 撒上 29 。 ●「投奔」:SH 5307,「俯伏在地」。――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這是掃羅的最後一戰(撒上29,1~ 11)。當時大衛在非利士人一邊,但在戰爭爆發以前,他被打發走了。――《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19~22】從瑪拿西來的勇士:當非利士人出發前往基利波山與以色列軍隊會戰之時,首先把大衛及同黨送走,以防他們在陣上倒戈相向(撒上29,4~11)。大衛回去洗革拉時可能取道瑪拿西支派的領地,號召該地的頭目脫離掃羅的政府,改而支持他。――《串珠聖經注釋》 瑪拿西支派對大衛的忠誠, 在掃羅戰死之前,亦即基利波之戰尚未開始之前,繼便雅憫和猶大之後,瑪拿西支派也有一些人離開掃羅而投奔大衛。他們是瑪拿西支派的千夫長(領袖),當亞瑪力人擄走大衛之妻與婦人之時,他們曾與 大衛並肩作戰,擊退亞瑪利人而奪回大衛之妻與眾婦人(12,21;撒上30,18,19)。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二20】「大衛往洗革拉去的時候,有瑪拿西人的千夫長押拿、約撒拔、耶疊、米迦勒、約撒拔、以利戶、洗勒太,都來投奔他。」 「瑪拿西人的千夫長」(20節)不是普通的戰士,而是大有影響力的瑪拿西支派首領。他們在掃羅還沒有失敗之前就來投奔大衛,當時大衛只有六百人。──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押拿」:字義是「愉悅」。 ●「約撒拔」:字義是「耶和華已賜與」。 ●「耶疊」:字義是「神使自己為人所知」。 ●「米迦勒」:字義是「有誰像神」。 ●「以利戶」:字義是「他是我的神」。 ●「洗勒太」:字義是「黑暗」。 ◎ 12,20 中,一般認為這些人是帶兵要與掃羅的軍隊集結前,發現狀況不對, 於是轉而投靠大衛。――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他們都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有影響力的瑪拿西重要首領。――《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21】「這些人幫助大衛攻擊群賊。他們都是大能的勇士,且作軍長。」 「群賊」:大概是指當時的遊牧民族──亞瑪力人(撒上30章)。――《串珠聖經注釋》 「群賊」(21節),指洗劫洗革拉的亞瑪力人(撒上三十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群賊」:SH 1416,「軍隊」、「襲擊的群夥」。原文是單數型態,指的 應該是攻擊洗革拉的亞瑪力人。
◎ 12,21 指的應該是 撒上 30 追擊亞瑪力人的事蹟。 12,22描述神幫助下的大 衛,勢力蒸蒸日上,而作者描述這支軍隊是「如神的軍一樣」。除了數量的龐大之
外,應該也包含了這支軍隊由「流氓、土匪」變成「信仰堅定的軍隊」。――
蔡哲 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群賊。可能指洗劫上述洗革拉的亞瑪力強盜(見撒上30,1)。――《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22】「那時,天天有人來幫助大衛,以致成了大軍,如神的軍一樣。」 「如神的軍一樣」:這句話可以從兩方面去瞭解,一方面大衛具有領導才華,而且能高瞻遠矚,前來投奔的豪傑絡繹不絕,終於結成革命洪流;另一方面,大衛既是「真命天子」,「替天行道」,那麽,他的軍隊就如神的軍隊一樣。――《串珠聖經注釋》 如神的軍一樣, 如同滴水穿石,始於兩個人的大衛軍隊以破竹之勢發揮出了驚人的威力。作者藉此稱大衛的軍隊為神軍。如今,他們不再是掌握一地霸權的軍事力量。他們是以色列的希望與夢想,也是為了使神的旨意成就在這地而竭盡全力的先鋒隊。歸回之民夢想著大衛時代的強盛統一王國(神之國度),維持了他們的理想和信仰。今日的聖徒是以基督的能力裝備的軍兵,不斷地抵擋撒但的權勢而與之爭戰。即便肉身會疲倦,若以對神之國度的信仰裝備自己,便可藉著基督守護我們的力量而取得最後的勝利<弗6,10~20,聖徒的屬靈爭戰>。――《聖經精讀本》 在神的「幫助」(18節)下,前來「幫助大衛」(22節)的勇士越來越多。他們過去可能是「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撒上二十二2),其中甚至還可能有「惡人和匪類」(撒上三十22),最後卻被神造就成了國度的勇士,「如神的軍一樣」(22節)。神把這些不同造型的忠心勇士賜給大衛,借著他們的忠心事奉和彼此配搭,支取神的得勝,建立神的國度。今天,神「配搭這身子」(林前十二24),也會把各種「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甚至「惡人和匪類」加進基督的身體。因此,我們不可「以貌取人」(申十17)地把信徒分成三六九等,也不可論斷暫時軟弱的弟兄,因為「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林前十二22),每個人都有可能被神造就成忠心的國度勇士。──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天天。掃羅失敗和死亡之後,擁戴大衛為領袖的人越來越多。 如神的軍一樣。喻指數量大。23~40節裡的實際數目與國家的全部兵力相比,是比較少的,但是與大衛在流亡之初跟隨他的少數失去法律保護的不幸者相比(撒上22,1,2),那是很了不起的。――《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23】「預備打仗的兵來到希伯侖見大衛,要照著耶和華的話,將掃羅的國位歸與大衛。他們的數目如下:」 勇士的總人數約有三十五萬(經文沒有說明以薩迦的人數;32節),他們從以色列的各支派而來,可見大衛已得到廣泛的支持。――《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將本節至37節所記戰士數目加起來,共為340,822人(撒下五1~3未記數目)。這末多的人來到希伯侖歡宴三日(39節),是很少可能的。一個解釋是:前來參加的只是十三1所說的千夫長和百夫長等首領。例如猶大支派的戰士6800人,代表參加的只有六個千夫長,八個百夫長。這也可從28節和32節所記撒督率族長22人及以撒迦支派族長200人得到證明。依此法計算,參加宴會的約近600人。 但解經家還有其他的解釋:1,原文中的“千”字其實是指一個隊,例如猶大支派有“六千八百人”,是說有六隊共八百人。2,每個支派中的每一族在理論上都應有一個千人的戰士隊伍,實際人數則甚少。3,“千”字原文為elep,與“首領”的原文allup在讀音上近似,故猶大支派的“六千八百人”實為六位軍官,八百兵士。 不問用那種解釋,作者的用意至為明顯:大衛獲有全民的支持,所擁有的大軍如神的軍隊一樣多(22節)。――《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預備打仗的兵」:「武裝軍的領袖」。――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二23~40】在希伯侖擁護大衛登基的軍旅:本段在解釋上的最大困難是數字的龐大。學者為把數字降至合理水準,提出三個不同的計算法: 1 「千」作「單位」解;如此24節是「猶大支派 ...... 有六個單位,共八百人」; 2 「千」是一種籠統的數位,實際數目遠比記錄的為低; 3 「千」的讀音和解釋應作「將軍」,24節因此可譯作「八百人由六位將軍率領」。 以上的計算法並不為一般保守派的學者所接受,事實上聖經內軍隊的數字都是很大的,例如出埃及早期百姓共達六十萬零三千五百五十人(民1,46),後期有六十萬零一千七百三十人(民26,51);大衛作王後期軍隊至少有一百多萬人(撒下24,9; 代上21,5);按此比例,這裡的數十萬人實在是不足為奇的。――《串珠聖經注釋》 希伯侖眾勇士, 掃羅戰死之後,大衛被以色列百姓立為新的統治者。雖然,以伊施波設為中心的掃羅之後尚在世,百姓卻認識到大勢所向,為了成為大衛旗下之兵而陸續前來投奔。作者藉著本文記述了以色列百姓和解的過程,我們可以類推出以下事實,①當以色列聯成一體時,就能向周邊世界顯示出莫大的力量,事實上,今日的教會雖然在一位神裡面抱有同一個志向,卻似乎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當教會分裂之時,就象無力的以色列百姓倍受周邊列強之折磨一樣,許多靈魂就會遭受被撒但試探的羞辱<創22,1,何為試驗>。然而,當在基督裡<弗2,7,在基督裡>成為一體時,便能發揮世界的光與鹽的作用(太5,13,14),撒但也就失去其立足之地;②當以色列聯成一體時,他們之中有喜樂與和平。在歷史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民心分裂後的國家會被一切混亂與罪行所染,終未能克服危機而滅亡。然而,藉著本文我們認識到當我們放棄自己的固執而為共同體的發展與利益獻身時,真正的和平便會隨之而來(徒4,32)。若按支派詳細區分來投奔大衛的人,就如以下圖表。
――《聖經精讀本》 23~37節列出的三十四萬勇士來自以色列所有的支派,包括不必打仗的利未人(26節)和「掃羅的族弟兄」(29節)。掃羅死後,他們從以色列的各支派而來,「一心要立大衛作王」(38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在23~37節的名單中,離非利士人遠的以法蓮、瑪拿西、以薩迦、西布倫、拿弗他利、但、亞設和河東支派來的人比較多,離非利士人較近的猶大、西緬、便雅憫支派來的人較少,可能因為他們需要防備非利士人。──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二24】「猶大支派,拿盾牌和槍預備打仗的,有六千八百人。」 ◎ 12,24 中,即使記載的人數可能只是「軍隊領袖」,猶大支派的人數也不太 合乎比例。不過猶大支派早就立大衛為王,此處可能只記錄掃羅勢力範圍的猶大軍
隊領袖數量。――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大衛的勇士名單從猶大支派開始。這是大衛王國的主要支派。――《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25】「西緬支派,能上陣大能的勇士,有七千一百人。」 西緬支派是在南部,與猶大支派關係密切(見書19,1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26】「利未支派有四千六百人。」 【代上十二26~29 利未人入伍?可以嗎?】神在民數記1章47至50節之中說到,不用數點利未人(不要他們服兵役)。這裡為甚麼又把他們中許多人列在大衛的軍隊中?因為他們雖然可以不被徵召入伍,卻主動地支持大衛,為擁立大衛作王而努力。――《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十二27】「耶何耶大是亞倫家的首領,跟從他的有三千七百人;」 「亞倫家」(27節),指祭司家族,他們始終支持大衛、擁戴神的受膏者。「少年大能的勇士撒督」(28節),後來成為大衛的祭司長之一(撒下八17),最後成為所羅門的大祭司(王上二3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倫家族是利未支派的主要家族。――《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28】「還有少年大能的勇士撒督,同著他的有族長二十二人。」 26和27節記了利未人和亞倫家。但作者添上撒督,以增強祭司在整個歷史中的地位,也為撒督後來作大祭司埋下伏筆。――《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如果像許多注釋家所認為的,這個撒督是大衛年間的大祭司之一(撒下8,17;王上2,35;4,4),他此時的幫助可能是他與原先和大衛一起亞比亞他被任命為大祭司的原因(撒上22,20~23)。――《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29】「便雅憫支派、掃羅的族弟兄也有三千人,他們向來大半歸順掃羅家。」 ●「向來大半歸順掃羅家」:直譯是「到現在為止他們大多持守掃羅家的職務」。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掃羅所屬的便雅憫支派,自然是所有支派中來的最少的。――《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30】「以法蓮支派、大能的勇士,在本族著名的有二萬零八百人。」 以法蓮支派所提供的勇士迄今是人數最多的,是大衛自己的猶大支派的三倍多。――《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31】「瑪拿西半支派,冊上有名的共一萬八千人,都來立大衛作王。」 冊上有名的。即登記下來的。這個用語還見民1,17;代上16,41。――《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32】「以薩迦支派有二百族長,都通達時務,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他們族弟兄都聽從他們的命令。」 「通達時務」:分析時事的專家。――《串珠聖經注釋》 ●「通達時務」:「通曉時勢」。 ◎此處記載具有軍事實力的以色列各族都來擁護大衛做王。12,27~28 更說明祭 司也支持大衛做王。――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通達時務。這些以薩迦人有明白時務的智慧,能提供聰明的見解(見斯1,13)。他們顯然看到大衛是時代的俊傑。以色列人接受他是出於審慎的考慮。――《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33】「西布倫支派能上陣,用各樣兵器打仗,行伍整齊,不生二心的,有五萬人。」 行伍整齊。希伯來語是la`ador,其詞根是動詞`adar,詞義可能是“建立戰鬥秩序”,或“聚集”。在七十士譯本為“幫助大衛”,把`adar
拼寫為`azar。`adar 只出現在這裡和第38節,故無法確定其詞義。在38節,它與ma`arakah (意為“排”,“隊伍”,“戰線”)連用。兩個詞合起來意為“行伍整齊”。――《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34】「拿弗他利支派有一千軍長,跟從他們拿盾牌和槍的有三萬七千人。」 【代上十二35】「但支派,能擺陣的有二萬八千六百人。」 【代上十二36】「亞設支派,能上陣打仗的有四萬人。」 【代上十二37】「約旦河東的流便支派、迦得支派、瑪拿西半支派,拿著各樣兵器打仗的有十二萬人。」 約旦河東岸的兩個半支派人數加在一起是十分可觀的。大衛的隊伍裡來自東部支派的人數龐大,而自己的猶大支派只有6,800人,這是因為大衛已經統治猶大,6,800人可能代表那些以前不忠順他的人。――《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38】「以上都是能守行伍的戰士。他們都誠心來到希伯侖,要立大衛作以色列的王;以色列其餘的人也都一心要立大衛作王。」 本節至40節是歡慶大衛受膏為王的宴會的記錄,全民與王在此立約,共誓協力建設一個強大的王國,和平歡樂。――《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守行伍」(38節),原文是「能列陣」,指受過軍事訓練。──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守行伍」:SH 5737+SH 4634,「列陣」。當時的戰爭都是靠雙方列陣互相 攻擊,能夠「列陣」就是熟練戰爭技藝。――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能守行伍。見第33節注釋。 一心。整個民族一致擁戴大衛為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39】「他們在那裡三日,與大衛一同吃喝,因為他們的族弟兄給他們預備了。」 「一同吃喝」:是慶祝立約的一個重要節目。――《串珠聖經注釋》 「一同吃喝」(39節),指慶祝大衛作王的宴會。──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他們的族弟兄」(39節),指希伯侖附近的猶大人,而「以薩迦、西布倫、拿弗他利人」(40節)在地理位置上最遠。整個以色列民族,從最近到最遠的支派,都一心一意地聯合起來,參與大衛的加冕典禮。──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本書最初的讀者讀到此處,心中必然會產生疑問:合神心意的大衛王隆重登基,為什麼加冕典禮上只有「吃喝」(39節)、「歡樂」(40節),卻沒有像所羅門登基時那樣隆重獻祭(二十九21~22)。這正是作者特意設下的懸念,把讀者的心從國度轉向聖殿,從政治的復興轉向屬靈的復興,接下來立刻就提到「我們要把神的約櫃運到我們這裡來;因為在掃羅年間,我們沒有在約櫃前求問神」(十三2)。──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這是加冕宴會。參為亞多尼雅舉行的類似加冕宴會(王上1,9,19,25)。――《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40】「靠近他們的人,以及以薩迦、西布倫、拿弗他利人,將許多麵餅、無花果餅、乾葡萄、酒、油,用驢、駱駝、騾子、牛馱來,又帶了許多的牛和羊來,因為以色列人甚是歡樂。」 ●「以色列人甚是歡樂」:原文直譯是「以色列歡樂」。
◎這一段是描述以色列眾人都一心一意,快樂的要設立大衛做王。希伯崙人當 然歡迎這件事,事實上其他支派的人也供應這個三天宴會的需求,一同慶祝大衛作
王。大衛成為神與全以色列共同設立的君王。 ◎我們的日子好像充滿苦悶,「歡樂」這個元素在信仰中好像不常出現。但是 此處描述神讓大衛作王時,以色列是充滿歡樂的。我們能讓「喜樂」這個元素常常
出現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之中嗎?――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這裡提到的三個支派在地理位置上是最遠的。本節說明整個以色列民族,從最近的到最遠的支派,都聯合起來,為大衛的加冕典禮提供物資。――《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二40 大衛作王,百姓歡喜,只因……】掃羅不順服神,在位之日人民受盡了痛苦(10,13),人心思變,期望改朝換代。大衛受膏作王,民眾自然喜樂洋溢,大事慶祝。興高采烈地敬拜神,全心全意地慶賀讚美,是理所當然的事,神既然是我們喜樂的泉源,祂也要與我們一同歡樂。──《靈修版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12章)】 1 大衛立耶城為京(11,4~9),又收攬各方勇士(12,17),可見他是一位怎樣的人才? 2 勇士們歸順大衛,除了因為大衛個人的因素之外,更因為受神的靈感動(18),並且看見神幫助大衛。這對今天作屬靈領袖的有什麽啟發? 3 按照這段經文的提示,統計一下大衛登基時軍旅的數目。試投入在場者的心情,想像這些軍旅與其他官員一同擁戴大衛作王的情景,你有什麽感受? 4 對於一些學者所提出軍旅數目龐大的困難,你會怎樣回答?這些難題和釋經的疑惑,會影響你對聖經的信心嗎? 5 擁戴大衛作王的軍旅都是同心合意的,所以他們「甚是歡樂」。比對今天教會的情況,教會中的領袖是神所選派的嗎?信徒又是否同心擁戴與支持領袖呢?若這樣做會引致什麽不同的效果呢? ──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