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第十六章拾穗 【代上十六1】「眾人將神的約櫃請進去,安放在大衛所搭的帳幕裡,就在神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 關於這些獻祭的重要性,參看利未記第一和三章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就在神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 大衛在安放約櫃之過程的始(15:26)末都獻祭給耶和華,這體現了他將凡事的都交托給神的信仰。今日,有一些聖徒認為將自己的一部分、時間或熱情獻給福音事業就以為已盡了作為基督徒的所有責任。然而,神是掌管一切的神。因此,聖徒亦當作好將自己的所有獻給神而為神盡忠的準備(29:14)。那時,神必以滿滿的祝福人(路6:38)。關於獻祭的節期,請見代下8:13,“獻祭的節期”。 ――《聖經精讀本》 ◎這一段也記載在 撒下 6:17~19 。 ●「請進去」:SH 935,「使之進來」、「帶進來」。 ●「燔祭」:是一種把祭物全部燃燒獻給神的祭。 ●「平安祭」:部份祭肉焚燒獻給神,部份祭肉由祭司和獻祭者分享的祭禮。 ◎ 16:1 此處的「燔祭」與「平安祭」都是複數形式,且聖經說是「眾人」獻 上的,不單單只是大衛一個人的敬拜與獻祭。 撒下 6:17 僅記載大衛個人的獻祭行 動。――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六1~27】神應允大衛的懇求: 大衛並不滿足於搬運神的約櫃、建築王宮的業績(15:1~16:1),如今開始熱切地想要為神建築聖殿。這既表現出了大衛想要徹底忠於耶和華信仰的純潔熱情,同時也表現了單為自己建造華麗宮殿的自責之情。神對大衛此番心願的應允可概括為以下兩點:①對大衛王朝的應許(大衛之約):當眾敵都被一一擊滅,以色列全地得享和平之時(撒下7:1),神便希望與大衛立約。在救贖史的進程中,曾多次啟示了神與百姓所立之約,大衛之約是舊約眾約之中的高潮,直到耶穌基督的彌賽亞國度才得以完全成就<撒下7:1~29,立大衛之約>。本文所記錄與大衛之約相關的內容如下文所示: i.神不僅在以色列百姓的曠野之旅與之同在(5節),而且是無論大衛走到哪兒都與他同在的以馬內利之神(8節); ii.神的殿與大衛王朝緊密相關,神先以主權建立大衛王朝,隨後大衛王朝便會為神建造聖殿(10,12節); iii.大衛之子與神兒子密切相關(13節)。耶穌基督雖然在血源上是大衛的子孫,同時也是神的兒子(詩2:7;羅1:3,4)。②無所不在的神:天和天上的天尚且容不下神(代下6:18),神只是為了百姓信仰的進步才允許建造聖殿(徒17:24,25)。 ――《聖經精讀本》 【大衛攻取耶路撒冷,將約櫃運到耶路撒冷】:1、大衛攻取耶路撒冷作為首都(撒下五6~10);2、非利士人攻打耶路撒冷,散佈在利乏音穀(撒下五17~18);3、大衛在巴力毘拉心擊敗非利士人(撒下五19~20);4、非利士人留下偶像就逃回去了(撒下五21);5、非利士人再次攻打耶路撒冷(撒下五22);6、大衛從背後攻打非利士人( 撒下五23~25);7、非利士人敗去,大衛就攻打非利士人,從迦巴到基色(撒下五25);8、大衛將約櫃從巴拉猶大運到耶路撒冷(撒下六1~19)。──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六1~43】謝恩之祭: 本章的整體氣氛就是感激與歡喜。約櫃終於安然抵達大衛城,利未人唱詩班的歌聲回蕩在耶路撒冷上空。本文顯明了大衛配作神政王國統治者,他主導了搬運約櫃之舉,當安放約櫃的程式即將結束之時,他欣喜若狂地跳躍如孩童,安放約櫃之後還親自作了一首極其壯麗的讚美詩命人吟誦。
――《聖經精讀本》 本章是一個交錯平行結構,大衛的感恩詩被利未人的事奉和神的祝福所包圍,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o
A. 大衛為眾民祝福(1~3節); o
B. 大衛安排利未人的事奉(4~6節); o
C. 大衛的感恩詩(7~36節); o
B1. 大衛安排利未人的事奉(37~42節); o
A1. 大衛為家眷祝福(43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六2】「大衛獻完了燔祭和平安祭,就奉耶和華的名給民祝福,」 祝福 <申28:6,聖經中出現的福的含義>。
――《聖經精讀本》 ◎ 16:2 大衛祝福以色列人,這個行動一般都是祭司來執行 申 10:8 代上 23:13 ,但偶爾也有其他領袖執行,如:摩西 出 39:43 、所羅門王 王上 8:14,55 。 不過聖經的記載中,君王僅有大衛與所羅門為百姓祝福過。―― 蔡哲民等《歷代志 上研經資料》 象徵全民族向耶和華獻身。平安祭表達百姓在同心稱謝神的恩眷時所感受的喜樂和平安。――《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3】「並且分給以色列人,無論男女,每人一個餅,一塊肉,一個葡萄餅。」 以色列人,無論男女: 希伯來人計算人口時單指成年男子(民1:2,3)。這裡則指所有百姓而不分男女,表明迎接約櫃的以色列之慶典是舉國性活動,使人聯想起羔羊的婚筵(啟19:7)。 ――《聖經精讀本》 「葡萄餅」(3節),原文特指獻祭筵席上的葡萄餅,在聖經中只出現過4次(撒下六19;代上十六3;歌二5;何三1)。 ──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每人一個餅,一塊肉,一個葡萄餅」(3節),不是為了讓人吃飽或作為禮物,而是分享平安祭筵席的食物,象徵全體百姓都與神恢復平安、重新蒙福(2、43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一塊「肉」:原文意義不詳,有人認為是「棗餅」。 ●「葡萄餅」:這種葡萄餅常常用於獻祭的宴席上,此字聖經只出現四次 撒 下 6:19 代上 16:3 歌 2:5 何 3:1 。 ◎當大衛給神足夠的尊重時,基本上整個移動約櫃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每個 參與活動的人都獲得食物作為禮物。――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大衛是仁慈和慷慨的國王。他愛自己的百姓。他的愛心之舉使百姓奉獻給他更大的愛心和更完美的忠誠。――《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4】「大衛派幾個利未人在耶和華的約櫃前侍奉、頌揚、稱謝、讚美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約櫃被迎接到耶路撒冷以後,就進入「安息之所」(代下六41;詩一百三十二8、14),再也沒有離開,聖殿被毀後不知所蹤。直到末日第七號吹響的時候,「神天上的殿開了,在祂殿中現出祂的約櫃」(啟十一19)。──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約櫃被迎接到耶路撒冷以後,利未人只抬過兩次約櫃(撒下十五24;代下五4)。大衛改變了利未人在約櫃前的事奉,設立了詩班和守門的,讓利未人從用肩膀來高舉約櫃,變成以讚美來高舉神:「頌揚,稱謝,讚美耶和華」(4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幾個利未人」:原文是「利未人」的複數型態。 ●「事奉」:SH 8334,「伺候」、「服事」、「供職」。 ●「頌揚」:SH 2142,「使憶起」、「使想起」。――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 研經資料》 約櫃搬運到耶路撒冷的帳幕中以後,就設立了侍奉制度,後來發展成聖殿的正規儀式。――《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4~6】唱詩班的任務: 大衛任命了專門事奉耶和華之櫃的人員。他們的職分是將頌贊歸給神,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唱詩班的重要<6:31~48,唱詩班的功能與組織>。大衛的此番措施是:①為了使會幕敬拜的氣氛煥然一新;②發現更加專業化的人力,在為神作工時可以最大限度的開發,使用各自的恩賜。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六4~6設立樂團】一般人常以為利未人只是會幕的雜役,負責一些粗重和不重要的工作,歷代志的作者卻列舉事實來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在記載搬遷約櫃的過程中,處處強調利未人的重要──他們除了抬約櫃之外,又能用音樂獻上讚美。由於效果甚佳,大衛就委任他們繼續以音樂事奉神。他們的職務有三:1 用祈禱詩為百姓代求(「頌揚」)、2 獻感恩詩,和3 讚美(4);這三類詩歌在詩篇中比比皆是。——《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4~43】創立音樂事奉:大衛宗教改革的一個特色是創立音樂的事奉。 【代上十六5】「為首的是亞薩,其次是撒迦利雅、雅薛、示米拉末、耶歇、瑪他提雅、以利押、比拿雅、俄別以東、耶利,鼓瑟彈琴;惟有亞薩敲鈸,大發響聲;」 “亞薩”。參看以斯拉記二章41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亞薩是革順族的利未人(參六39~43),大衛時代聖殿裡謳歌者的總長;他的後裔歷代掌管詩歌侍奉(25章;代下二十14;三十五15;拉三10;尼十一17,,2;十二35)。他也是多首《詩篇》的作者(詩73~83篇等)。――《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亞薩」(5節)是革順族的利未人(六39~43),大衛詩班的領袖,詩篇的作者之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薩」:字義是「收集者」。 ●「撒迦利雅」:字義是「耶和華記念」。 ●「雅薛」:字義是「因神而無懼」。 ●「示米拉末」:字義是「高處之名」。 ●「耶歇」:字義是「神活著」。 ●「瑪他提雅」:字義是「耶和華的禮物」。 ●「以利押」:字義是「我神是父」。 ●「比拿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建造」。 ●「俄別以東」:字義是「以東的僕人」。 ●「耶利」:字義是「神掃除」。――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耶利。在代上15:18裡譯為“雅薛”。――《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6】「祭司比拿雅和雅哈悉常在神的約櫃前吹號。」 “常在”。並非指不斷,而是某種固定和定期重複的事奉。――《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吹號: 並非指祭司作為唱詩班的一員吹號演奏,而是作為禮拜的開始或結束的信號而吹了號。當聽到此號聲時,百姓必不知不覺地省察自己的屬靈狀態。這號聲可:①激勵聖徒的信仰;②告訴世人神與教會的存在。
――《聖經精讀本》 ●「雅哈悉」:字義是「神看見」。 ●「常」在神的約櫃:SH 8548,「不停地」、「連續不斷地」。 ◎此處說明大衛設立利未人與祭司在耶路撒冷的約櫃前事奉,事奉的重點之一 是音樂。――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常。希伯來語是tamid,指聖所中每日不間斷的崇祀(見出25:30;27:20;29:38;30:8等)。――《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7】「那日,大衛初次藉亞薩和他的弟兄,以詩歌稱頌耶和華,說:」 這詩篇(直到36節)由詩篇一百零五篇1至15節、第九十六篇和一百零六篇1、47、48節組成,當中只有輕微的差異。這也許顯示大衛是作者(但詩篇中並沒有列出作者的名字)。――《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本節至36節的歌頌分別見《詩篇》一〇五1~15(8~22節);九十六1~13(23~33節);一〇六1,47~48(34~36節),類似而非全同,可能都是出自大衛之手。神信守祂和以民立的約是這些詩歌的主題,以民曆萬苦終獲回國,正是神信實的證據。――《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這首詩不知是出自大衛之手,而後命亞薩的唱詩班來唱的;還是大衛命亞薩作此詩來唱的。然而,重要的是大衛在就君王之職期間,比任何人都率先稱頌並感謝神。可見成熟基督徒的標誌,乃是效法偉大的信仰先人,以凡事謝恩的心常常向神獻上讚美之祭(帖前5:16;來13:15)。 ――《聖經精讀本》 ●「初次」:SH 7218,「起頭」、「開始」。 ◎此處的意思是大衛把約櫃運入耶路撒冷時,也設立了音樂敬拜的事奉工作。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這裡所記錄的詩歌幾乎《詩篇》的句子完全一樣: 代上16:8~22
= 詩105:1~15 代上16:23~33 = 詩96章 代上16:34 = 詩107:1 代上16:35,36 = 詩106:47,48 ――《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7~36】亞薩的感恩詩:這段是由詩96:1~13; 105:1~15以及106:47~48改編而成,有關內容討論,參上述各篇注。――《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的讚美詩: 本詩畫龍點睛地勾勒出了作為卓越的詩人與偉大信心之人的大衛,詩篇中有三首詩歌分別引用本詩(8~22節;詩105:1~15;23~33節;詩96篇;34~36節;詩106:1,47,48)。本文的特點如下:①以讚美為始為終:前一次雖然遭到失敗,但如今卻終於將約櫃安放在大衛城,此時的感激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對徹底忠於以色列正統耶和華信仰的大衛而言,造物主神的權能與威嚴是常常讚美的物件(詩145:1~4);②回顧以色列的救贖史:大衛將重點放在使人們回想神對迦南地的應許(18節),闡明了神驅逐眾敵要建立大衛王朝,勸告眾人當具備作為選民的態度。是回顧大衛個人的歷史,清楚地發現神特殊的護理和關懷;③強調神的王權(31節):大衛堅信神就是宇宙萬物的治理者、掌權者與永恆之君,故不肯自高地坐在專制君主之位而君臨百姓之上,而是代神管理了百姓。
――《聖經精讀本》 7~36節的詩歌引自詩一百零五1~15、九十六篇和一百零六47~48,紀念神「一切奇妙的作為」(9節),歡呼「耶和華作王」)31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六8】「“你們要稱謝耶和華,求告他的名,在萬民中傳揚他的作為。」 「在萬民中傳揚祂的作為」(8節),不但包括神帶領大衛得勝(十一~十二章),也包括神允許掃羅失敗(十章);不但包括神用恩典引導大衛(十四~十五章),也包括神嚴厲地擊殺烏撒(十三章)。神借著各樣作為啟示自己的性情,讓百姓能全面地認識祂的工作法則。──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他的「名」:在希伯來文化中,名字代表一個人的本質,特徵和人格,而且按 照我們對他的認識或他向我們啟示的程度而定。「他的名」等同於「他」。―― 蔡 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這是稱謝崇揚神的讚歌。――《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8~22】這篇記錄在這裡的詩篇有兩個主要的部分。本段是對以色列人說的,第23至34節是對萬民說的。第35至36節是這篇詩的結語。這篇詩是以下詩篇的綜合:詩一O五1~15 ;九六1~13 ;一O六1,47,48。 ◎ 16:8~22 與 詩 105:1~15 , 16:23~33 與 詩 96 , 16:34~36 與 詩 106:1,47~48 ◎這一篇描述了亞伯拉罕到摩西大約五百年的歷史。―― 蔡哲民等《歷代志 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六8~36 這首詩我在哪裡見過?】這首詩有些地方與詩篇類似。其中16章8至22節與詩篇105篇1至15節,第16章23至33節與詩篇96篇,第16章34至36節與詩篇106篇1節及47至48節相似。――《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十六9】「要向他唱詩、歌頌,談論他一切奇妙的作為。」 ●「奇妙的」作為:SH 6381,「奇妙的」、「特出的」、「非凡的」。―― 蔡 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六10】「要以他的聖名誇耀。尋求耶和華的人,心中應當歡喜。」 要以他的聖名誇耀: 這是在呼喚聖徒過積極的信仰生活。亦即,神的兒女不僅要承認神的存在、權能與主權,還要藉著讚美神的聖名,在聖徒之間彼此分享這一喜樂,在不信的人面前做光做鹽(太5:13,14)。若已告白基督是救主的人,卻不能自豪地誇耀主的聖名,其信仰就是尚不堅定,等於他尚未經歷震撼靈魂的救恩。我們當紀念使徒保羅不以福音為恥的告白(羅1:16),當大膽地且滿有喜樂的傳揚所蒙恩典。
――《聖經精讀本》 ● 16:10 「尋求」耶和華:SH 1245,「渴求」、「索求」。―― 蔡哲民等《歷 代志上研經資料》 大衛體驗到信仰的快樂和美。他在對神良善的認識中,找到人間最大的快樂。――《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11】「要尋求耶和華與他的能力,時常尋求他的面。」 對於大衛時代的百姓來說,這首詩是他們對神的感謝;對於被擄回歸的百姓來說,這首詩是神給他們的安慰。被擄回歸的百姓若定睛于大衛得勝的歷史,就會自慚形穢;若定睛于列祖失敗的歷史,就會悲觀絕望。但這首詩告訴他們:人並不是歷史的主人,神才是歷史的推動者和管理者。神的百姓只有常常「談論祂一切奇妙的作為」(9節),才能認識神在歷史中的護理大工,認清歷史的走向,在任何失敗和難處中都能「時常尋求祂的面」(11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16:11 「尋求」耶和華:SH 1875,「尋找」、「求問」。 ● 16:11 「尋求」他的面:SH 1245,「渴求」、「索求」。―― 蔡哲民等《歷 代志上研經資料》 人生要不斷地尋求神。這樣,尋求的人就會越來越接近天國的完美。――《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12~13】「他僕人以色列的後裔、他所揀選雅各的子孫哪,你們要紀念他奇妙的作為和他的奇事,並他口中的判語。」 雅各的子孫哪!你們要紀念: 這句話蘊含著兩種含意:①對神的信仰徹底地以歷史事實為基石,並非源自某一宗教天才的抽象冥想。因此,以色列漫長的歷史就是神對以色列漸漸啟示的歷史<西 緒論,啟示的漸進性>;②神一直在以色列百姓的具體生活中啟示了自己的旨意,以祝福回應了順服,以咒詛回應了不順服。因此,對過去清晰的認識會影響現在的決擇與對未來的預測。
――《聖經精讀本》 作者把詩一百零五6「祂僕人亞伯拉罕的後裔」改成了「祂僕人以色列的後裔」(13節),把焦點集中在以色列人迎接約櫃的事上。──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奇事」:SH 4159,「神蹟」、「奇蹟」、「預兆」。 ●口中的「判語」,他的「判斷」:SH 4941,「公正」、「公義」。―― 蔡 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神的兒女不斷地紀念神的福氣,就會有持久的快樂。如果一個人忘記了神所顯示的良善,他就會喪失生活中真正的熱情和快樂,他的屬靈經驗也就開始衰落。――《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14】「“他是耶和華我們的神,全地都有他的判斷。」 「全地都有祂的判斷」(14節),意思是神積極地介入人類的歷史,外邦人也在神的鑒察和管理之下:不但包括大衛時代的非利士人,也包括本書寫成時的波斯帝國,更包括今天世界上一切抵擋神的勢力。。──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14~18節回顧神向亞伯拉罕(創十二7;十三14~17;十五18~21;十七1~8;二十二15~18)、以撒(創二十六2~5)和雅各(創二十八13~15;三十五11~12;四十六3~4)所應許的約。神賜給人的一切恩典,完全是根據祂「所立的約」(16節),並非因為人有配得之處。聖約從一開始就是出於恩典,一切都出於神的定意,不倚靠人的光景,所以絕不會失敗。這是對被擄回歸的百姓最大的安慰。──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六15】「你們要紀念他的約,直到永遠;他所吩咐的話,直到千代,」 ◎ 16:15 的意思是呼籲以色列人要紀念神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也要紀念神吩 咐的話。――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人類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記住神的永恆存在,和祂與人立約所應許的永不止息的福氣。――《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15~18 神的應許時常被提及,是怕以色列人會忘記嗎?我又記得哪些?】神最初與亞伯拉罕立下此約(參創15:18~21),以後傳給以撒(參創26:24~25),又傳給雅各(參創28:13~15)。神應許將迦南地(就是現在以色列國所在之地)賜給他們的後裔,並應許彌賽亞將由他們而出。――《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十六16】「就是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向以撒所起的誓。」 參創12:1~3;15:5,6,18;17:1~8;22:16~18。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原來是與亞當立的。這是神與每一個信祂兒子耶穌基督的人所立的約。因著基督寶血的確認,它被稱為“新約”(伯8:8~13)。――《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16~18】關於亞伯拉罕的約,參看創世記二章2、3節、十五章18至21節、十七章7、8節和十六章24、25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代上十六17】「他又將這約向雅各定為律例;向以色列定為永遠的約,」 【代上十六18】「說:‘我必將迦南地賜給你,作你產業的份。’」 我必將迦南地……作你產業的分: 迦南地是以色列百姓的生活現場,亞伯拉罕藉著應許得到此地(創15:18~21),直至約書亞時代此應許才得以成就。然而,即便在約書亞的征服之役以後,迦南地內仍生活著諸原居民的殘餘勢力,約但地區的許多部分依然在亞捫、摩押等外邦勢力的手中。因此,應許給亞伯拉罕的迦南全境,直到大衛年間才真正進入以色列的管轄範圍。大衛深刻地認識到神之恩典與應許在他身上的成就。
――《聖經精讀本》 「產業的分」(18節),原文是「產業的疆域」。神把這產業賜給了以色列人,不但包括大衛時代的百姓,也包括被擄回歸的百姓。──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16:18,21~22 雖然是大衛引用詩篇的經文,但對於歷代志的讀者來說,也是 他們「被擄歸回」後復興的一個印證與保證。――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神應許把迦南地賜給祂古代的子民,就是承諾把全世界賜給各國得救的人。――《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19】「“當時你們人丁有限,數目稀少,並且在那地為寄居的。」 19~22節是回顧列祖的寄居歷史。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迦勒底的吾珥,到迦南「寄居」(19節),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在迦南、埃及和亞蘭之間遊牧(20節),等候迦南的居民惡貫滿盈(創十五16)。在四百多年漫長的等待時期,列祖屢次犯錯,是神自己負責保守選民不受傷害,並讓他們的人數不斷增長。──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神揀選以色列人,並非因為他們地大物博、或勤勞勇敢,完全是根據自己的主權:「耶和華專愛你們,揀選你們,並非因你們的人數多於別民,原來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只因耶和華愛你們,又因要守祂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申七7~8)。因此,神的救贖計畫並不倚靠選民的能力、品行或虔誠(19~20節),而是祂「親口應許,親手成就」(代下六15)。而百姓被擄巴比倫、分散到列國的時候,也是因為神信守聖約,「不容什麼人欺負他們,為他們的緣故責備君王」(21節),才得以存活、回歸。──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六20】「他們從這邦遊到那邦,從這國行到那國。」 ●「游到」、「行到」:SH 1980,「來來去去」。――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 研經資料》 【代上十六21】「耶和華不容什麼人欺負他們,為他們的緣故責備君王,」 這是亞伯蘭在埃及和基拉耳的經歷(創十二11~20;二十1~18),也是每個信靠祂的人的倚靠。――《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責備君王」(21節),指神為了亞伯拉罕責備埃及法老(創十二17)和基拉耳王亞比米勒(創二十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不容什麼人欺負他們。這是用詩歌的語言表達神無比關懷祂的子民。祂在對以色列人眷顧中,顯示了祂無窮的大愛和永不間斷的關懷。一個人如果離開神,就是離開了神保護的膀臂。本來避免的災禍就會降到在他身上。但人類的禍患並不都是因此而起的。因為在善惡的大鬥爭中,撒但有迫害義人的許可,所以受苦不一定證明被神拋棄(見伯1章和2紮根;約9:2,3)。 責備君王。見創12:17;20:3;出3:20;12:29~33。――《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22】「說:‘不可難為我受膏的人,也不可惡待我的先知。’」 不可惡待我的先知: 當亞比米勒取走撒拉時,神說過這句話(創20:1~7)。對外邦國家而言,不僅是亞伯拉罕,而且其子孫以色列百姓也是先知與具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並且,這句話適用於耶穌基督裡的所有聖徒。亦即,基督徒是按照神揀選的存在,在神特殊的保護之下,還要對世界擔負起光與鹽的作用(太5:14;弗1:4;猶1:24)。 ――《聖經精讀本》 「受膏的人」(22節),指列祖都是蒙神選召的人,要完成神所指派的工作;「先知」(22節),包括亞伯拉罕(創二十7)。──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受膏的人」、「先知」:原文都是複數型態, 詩篇 105:15應該用來指「列 祖」, 創 20:7 稱呼亞伯拉罕是「先知」。不過此處應該是用來指「以色列君王與 先知」。――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六23】「“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天天傳揚他的救恩。」 大衛的爭戰得勝和運回約櫃,都是神的「救恩」(23節)。而對於本書最初的讀者來說,被擄回歸更是「救恩」的證據。──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傳揚祂的救恩」(23節),是彌賽亞的使命(賽六十1),也是信徒真實敬拜的一部分。人的內心若向神歌唱(8~9節),必然會無法抑制地向萬民述說(24節)。我們的崇拜若是首先誠心向神(23節),必然也會熱心向人(24節);敬拜就不會死氣沉沉,講道也不會膚淺空洞。──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傳揚」:SH 1319,「報消息」、「報好消息」。―― 蔡哲民等《歷代志 上研經資料》 全世界既接受神的福氣,就應該將尊榮歸給神。當人們頌贊神的時候,就會給自己帶來快樂,也給地上各族帶來和平與安寧。人類對自己和所生存之世界的最大傷害,就是沒有因上天所顯示的福氣而揚聲讚美神。――《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24】「在列邦中述說他的榮耀,在萬民中述說他的奇事。」 「奇事」(24節)原文是「奇妙的、卓越的、非凡的」。神向祂的百姓所行的最大「奇事」,並不是出埃及、過紅海,而是「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結三十六26)。信徒最能向世人見證神的「奇事」,不是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而是生命一天天地被神改變。──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時代的以色列人、
被擄回歸的百姓、今天得救的信徒,有著共同的生活目的。我們之所以被神留在地上,並不是讓我們滿足於今生的享受,更不是讓我們與世界同流合污,而是要我們「在列邦中述說祂的榮耀,在萬民中述說祂的奇事」(24節)。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見證。──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奇事」:SH 6381,「奇妙的」、「特出的」、「非凡的」。―― 蔡哲民 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當人們到各國述說神奇妙之愛的動人故事時,就會感動人心,爭取許多人歸向主的事業。世界正等著要看真理大能的活見證,而不是要聽真理的學說。當人們真心愛神,並走進各國讚美祂,告訴人祂那無比憐憫和恩典的故事時,世界的黑暗角落裡會迴響起歡樂的歌聲,榮耀歸給神。――《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25】「因耶和華為大,當受極大的讚美;他在萬神之上,當受敬畏。」 「萬神」(25節),指外邦人敬拜的假神、偶像。──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祂在萬神之上,當受敬畏」(25節),本書最初的讀者對這句話有著特別的體會。因為波斯帝國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假神,但古列王卻宣告:「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代下三十六23),這證明以色列的神超越了列邦和萬神(24~26、28、30、33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25~27節陳明神配得讚美和敬畏的理由:祂是大能的創造者。──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世人尚未開始欣賞神的偉大和良善。我們越思考神的榮耀,就越少尋求自己的利益,或挑剔我們的同胞。――《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26】「外邦的神都屬虛無,惟獨耶和華創造諸天。」 「虛無」(26節)原文是「沒有價值的」。第26節的「虛無
אֱלִיל/el·ēl’ 」和「神 אֱלֹהִים/el·ō·hēm’」原文諧音,是雙關語。──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的神「在萬神之上,當受敬畏」,因此,信徒對人的愛心、尊重和寬容,並不是犧牲真理、沒有原則;我們接納罪人,但決不接受「萬教歸一」,因為「外邦的神都屬虛無;惟獨耶和華創造諸天」(26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假神是人製造的。真神則是人類的創造主,是我們所住之世界的維持者。――《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27】「有尊榮和威嚴在他面前,有能力和喜樂在他聖所。」 ●「他聖所」:SH 4725,「他的地方」。此時還沒有聖殿,因此作者謹慎的 用「地方」取代 詩 96:6 的「聖所」。――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認識神的人有許多高興的事。對於神的真正兒女來說,宗教是快樂的事。天國將是幸福的地方。因為與神的自由交往,會導致最高的喜樂。――《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28】「“民中的萬族啊,你們要將榮耀能力歸給耶和華,都歸給耶和華!」 「萬族」(28節)原文是「部族 Clans」,是以色列人十二「支派 Tribes」與各個「父家 Fathers’ houses」之間的單位(書七14),又被譯為「家室」(民一2)。──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榮耀能力」(28節)若不歸給耶和華,必然會被歸給偶像、歸給人,竊取神的榮耀,結果是驕傲、滅亡。每個教會都要仔細思想:我們的主日崇拜到底是自我陶醉、自我安慰,還是把榮耀、能力和自己全然獻上的真實敬拜(28~29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十六28~30】向萬民宣揚神: 令人聯想起以賽亞書(賽55章)之壯麗描述語,向世界萬民宣告當敬拜以色列的神。在某種意義上,本文對外邦世界而言是請他們接受福音的邀請;對以色列百姓而言則是宣教的命令。因此,大衛似乎已領悟到外邦人也會加入到亞伯拉罕的福份當中(加3:14)。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六29】「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他,拿供物來奉到他面前; 當以聖潔的妝飾(“的”或作“為”)敬拜耶和華。」 「當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29節),原文也可以理解為「當敬拜那聖潔華美中的耶和華」(英文ESV譯本),是雙關語。敬拜聖潔華美的神,當然應該用「聖潔的妝飾」;不但外面要端莊聖潔,裡面更要分別為聖。我們參加主日崇拜的儀錶、態度應當是心存敬畏、「在祂面前戰抖」(30節),而不是隨意放肆、敷衍了事。──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拿供物。真正感受神奇妙良善的人決不會空手到祂面前來。人根據自己的能力奉獻給神的禮物,表明他對上天福分的欣賞程度。人類既白白地領受,就該視白白的奉獻為快樂的特權(見待10:8;林後9:7)。 妝飾。希伯來語為hadarah(“裝飾”,“榮耀”)。真正的敬拜是一件聖事,也是一件美事。古代的祭司穿上聖服從事崇祀,既莊嚴又美觀。但是象徵性的美還不足以體現“以聖潔為裝飾”。該詞可以被理解為包括靜穆的尊敬,內心的奉獻,外表的虔誠,誠懇的態度,快樂感恩的精神。無論在天國還是人間,都沒有什麼美能超過真聖潔的美。――《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30】「全地要在他面前戰抖,世界也堅定不得動搖。」 ●「戰抖」:SH 2342,「痛苦扭動」。 ●「堅定」:SH 3559,「他使....堅立」。――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即帶著聖潔敬畏的精神站在祂面前。人不必懷著恐懼畏縮的心來到神面前。神是人類的朋友,而不是敵人。祂是罪人的最好朋友。耶穌降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接近罪人,把他們從罪惡中救出來(路19:10)。小孩子到祂那裡沒有一點懼怕。但是神是聖潔的。祂是天地的主宰,所以人類應對祂表現出與祂的聖名相稱的敬重。這種敬重與愛是和諧的,但決不像有些人那樣隨隨便便地談論和與他們的創造主和救贖主說話。――《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31】「願天歡喜,願地快樂,願人在列邦中說:‘耶和華作王了!’」 願天歡喜!願地快樂: 本節用詩的語言優美地表現出了萬物皆源自神,且繼續處在神之保護之下的希伯來式世界觀。尤其是,詩人並沒有羅列繁複的說明或抽象概念,而是以簡潔對偶句的形式漚歌了具體的自然物件,表現出了希伯來詩歌的典型特徵。
――《聖經精讀本》 大衛把約櫃迎接到耶路撒冷,就是宣告「耶和華作王了」(31節):從此神在國度掌權、成為百姓生活的中心。──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31~34節所描述「耶和華作王」之後恢復全地的光景,將在千年國度和新天新地裡完全實現,但被擄回歸的百姓已經經歷到一部分的事實。因為神不但激動古列王允許百姓回歸重建聖殿(拉一1),也讓大利烏王繼續提供資助(拉六7~9),正如先知哈該所預言的:「過不多時,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旱地。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我就使這殿滿了榮耀。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該二6~7)。──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16:31~33 說明大衛看約櫃進入耶路撒冷,等於是「神作王」,因此他要求天、 地、人都歡喜快樂,迎接神來作王。――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對於心思煩亂的人來說,最令人慰藉的信息就是耶和華在天地作王。否則,人就有充分的理由不安和擔憂。“那位坐在基路伯之上的主,在各國的紛爭和混亂之中,仍引導著世界的事務”。――《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32】「願海和其中所充滿的澎湃,願田和其中所有的都歡樂。」 思念神無限的良善和慈愛,實在妙不可言。這裡甚至呼籲無生命界在他們的創造主面前歡喜快樂。對於一顆與神和諧的心來說,大自然發出榮耀神的快樂信息,給人的心靈帶來欣喜。在神所造的地球上,人和自然可以共用來自神之手的豐盛福氣。――《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33】「那時,林中的樹木都要在耶和華面前歡呼,因為他來要審判全地。」 「審判」(33節)的意思不但指在法庭上斷案,也代表統治。──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審判之主的降臨將是一件喜事,因為它標誌著罪惡和恐懼在人間統治的結束。人間的詛咒消除了,地上恢復了伊甸園原先的美麗和福氣。對於那些已經與神和好的人,天國公義審判者的來到標誌著他們一切盼望的快樂的實現。這是每一個先祖和聖徒所指望美夢成真的時刻。今日的世界非常需要公義審判者的來臨。一切不平和壓迫,暴行和罪錯,每一顆傷痛的心和患罪病的靈,都需要神的來到,以審判全地,恢復人類的正義,尊嚴,平安和盼望。參啟6:10。――《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34】「應當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慈愛」:SH 2617,「慈愛」、「立約的忠誠」。―― 蔡哲民等《歷代志 上研經資料》 神是永恆的,所以祂的憐憫,慈愛和忍耐也是永恆的。――《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35】「“要說:‘拯救我們的神啊,求你救我們,聚集我們,使我們脫離外邦,我們好稱讚你的聖名,以讚美你為誇勝。’」 「拯救我們的神啊,求禰救我們,聚集我們,使我們脫離外邦」(35節),這個拯救不但是大衛時代被非利士欺壓的百姓所經歷的,更是本書最初的讀者所盼望的。神過去怎樣在掃羅的失敗之後帶領大衛得勝;現在也必然會在猶大被擄之後再次復興自己的百姓,讓蒙救恩的百姓以讚美祂「為誇勝」(35節)。正如神借著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在這荒涼無人民無牲畜的猶大城邑和耶路撒冷的街上,必再聽見有歡喜和快樂的聲音、新郎和新婦的聲音,並聽見有人說:要稱謝萬軍之耶和華,因耶和華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又有奉感謝祭到耶和華殿中之人的聲音;因為我必使這地被擄的人歸回,和起初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耶三十三10~1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16:35 在大衛的時候,應該只是求神由外國的攻擊中拯救以色列人。但是到 了歷代志作者的時候,更是求神由以色列人分散到的列國手中將以色列人帶回應許 之地。――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六36】「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從亙古直到永遠,是應當稱頌的!”眾民都說:“阿們!”並且讚美耶和華。在耶路撒冷和基遍的敬拜」 “阿們”的意思是“堅定”(因而是“誠心實意”),從一個解作“相信”的希伯來文動詞衍生出來。參看創世記十五章6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阿們: 不僅指理性的認識,還指全人格的認可。因此,當這首壯麗的讚美詩伴著演奏而被吟誦時,安放約櫃之後的以色列百姓將這首詩視為自己的信仰告白。
――《聖經精讀本》 「阿們」(36節)的意思是「真正地、確實地」。──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阿們」:「真正地」、「確實地」。――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在大衛詩篇的結束,百姓同聲說“阿們!”至少大家在表面上同意了所說的話。國王和百姓同心讚美和感謝上天。他們用熱情的“阿們”聲,重申自己接受神永約的條款。他們再次保證自己願意成為神的子民。――《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37】「大衛派亞薩和他的弟兄在約櫃前常常侍奉耶和華,一日盡一日的職分。」 “在約櫃前”。約櫃當時已在耶路撒冷,但會幕仍在基遍(39節)。直到所羅門的聖殿建成,兩者始再次在一起(王上八4)。――《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約櫃已安放在耶路撒冷(十五1~4),但摩西造的會幕則在基遍。歌唱者在耶城侍奉,由亞薩統領,基遍會幕中的侍奉則派祭司撒督主持(39~40節)。參十五11注。等到所羅門聖殿建成,會幕搬進聖殿,祭司和歌唱者不再分開。――《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當所羅門建成聖殿以後,「會幕和會幕的一切聖器具」(代下五5)都被搬到聖殿,祭司和詩班不再分開。──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薩」:字義是「收集者」。――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祭司們在聖所中每天不間斷的侍奉,象徵耶穌在天上不停地為祂的子民服務。――《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37~43】大衛細心指派利未人執行在耶路撒冷的約櫃前,以及在基遍(帳幕和燔祭壇的所在地)對耶和華的敬拜。他在耶路撒冷任派歌唱的、守門的和吹號的人,由亞比亞他管轄。撒督在基遍作祭司。這段經文的主要重點是歌唱和彈奏樂器的人。第38節可能提到兩個不同的俄別以東,而第38和42節有兩個不同的耶杜頓。約櫃在錫安安頓好之後,眾民各歸各家,大衛也回去為家眷祝福。——馬唐納《歷代志上》 事奉的劃分:本文接在6節之後。 從此敬拜神的地方共有兩處: 1 會幕和祭壇仍留在基遍,由祭司主理獻祭; 2 約櫃則安放在耶路撒冷,由利未人用音樂事奉。 本段中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1 大衛任命亞薩在約櫃前事奉神,仿似摩西委派亞倫一樣(參本書簡介); 2 祭司撒督開始超越其他派系祭司; 3 基遍亦開設音樂崇拜。――《串珠聖經注釋》 呼召利未人事奉會幕: 將會幕設立在耶路撒冷之後,大衛似乎更加認真地選擇、安排了事奉會幕的人。他在臨終之前,再一次全面地進行了這方面的整頓(23~26章)。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六38】「又派俄別以東和他的弟兄六十八人,與耶杜頓的兒子俄別以東,並何薩作守門的。」 「與耶杜頓的兒子俄別·以東,並何薩作守門的」(38節),可譯為「這俄別·以東是耶杜頓的兒子,他和何薩作守門的」(英文ESV譯本)。「耶杜頓」(38、41節)就是大衛詩班的三大領袖之一「以探」(十五19)。──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此時,摩西所造的會幕和裡面的器具還留在基遍,只有約櫃被安放在耶路撒冷的帳幕裡。詩班在耶路撒冷的約櫃事奉,由亞薩主持(37~38節),而祭司撒督則在基遍的會幕主持獻祭(39~40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邱壇」(39節)原文是「高處」。迦南人流行在高處敬拜偶像(民三十三52),士師時代的以色列人效法迦南人在高處敬拜神(撒上九12;王上三2),但邱壇很容易轉為敬拜偶像(王上十一7)。因此,神並不喜悅百姓在「邱壇」敬拜祂(利二十六30),最終還要建造聖殿。──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耶杜頓」:字義是「讚美」。 ●「何薩」:字義是「庇護」。――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六39~40】「且派祭司撒督和他弟兄眾祭司,在基遍的邱壇耶和華的帳幕前燔祭壇上,每日早晚,照著耶和華律法書上所吩咐以色列人的,常給耶和華獻燔祭。」 ◎一般認為 16:39 「耶和華的帳幕」是指摩西建造的「會幕」。―― 蔡哲民 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現在從耶路撒冷安放約櫃的帳幕轉到基遍的摩西帳幕。燔祭壇(代上21:29),和除約櫃之外的一切聖幕物品,都留在基遍。約櫃搬到耶路撒冷的新居,標誌著國家建立新聖所的第一步。撒督在基遍原來以色列聖所的祭司職位暫時保留。見王上3:4;代下1:3~6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41】「與他們一同被派的有希幔、耶杜頓和其餘被選名字錄在冊上的,稱謝耶和華,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慈愛”。參看何西阿書二章19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慈愛」(41節)可譯為「不變的愛」(英文ESV譯本),是盟約中的用語,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愛」。本章兩次強調「衪的慈愛永遠長存」(34、41節),而在《歷代志》中一共六次重複(代下五13;七3、6;二十21)這句話,是要反復提醒被擄回歸的百姓,也提醒今天的每一位信徒:無論他們過去曾經怎樣不忠、失敗和跌倒,神都始終信守聖約,因為神「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三十四6;民十四18);而百姓之所以能蒙神的憐憫和恩惠,並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或品德,而是因為神有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愛」。──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不住地「派」(4、37、38、39、41節)定任務,安排了新的敬拜和事奉制度。烏西雅王要強行進殿燒香,結果長了大麻風(代下二十六19);大衛所「派」的比燒香更重要,卻沒有長大麻風。因為大衛並沒有逾矩,不是越過祭司和利未人的權柄,而是按照神的心意派定事奉的秩序(二十八19),具體的人事由利未人的族長來安排(十五16)。──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邱壇」:原文是「高地」、「作為敬拜之處的高地」。這是迦南地很流行 的敬拜方式,原本用來敬拜巴力,後來也用來敬拜神。但因為與巴力敬拜方式相近, 所以邱壇也很容易轉為敬拜巴力。――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稱謝耶和華。這是禮拜儀式中一句富有特色的話語(見代上16:34;詩136:1~3,26)。――《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六42】「希幔、耶杜頓同著他們吹號、敲鈸,大發響聲,並用別的樂器隨著歌頌神。耶杜頓的子孫作守門的。」 ●「希幔」:字義是「信實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六43】「於是眾民各歸各家,大衛也回去為家眷祝福。」 我們可從結束朝聖而回各自家庭的百姓身上學會關於真正家庭禮拜的教訓。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是承繼先祖的信仰遺產。事實上,現代的基督徒因過於偏重在教會中的敬拜生活,有時忽視在家庭和社會中的作用。然而,若要將真正的信仰傳給後人,沒有比在家庭開展信仰教育更為重要和有效的。――《聖經精讀本》 「家眷」(43節)原文是「房子、家 בַּיִת」,與「宮」(十七1)、「殿宇」(十七4)、「家室」(十七10)和「家」(十七16)是同一個字。大衛不但為百姓祝福(3節),「也回去為家眷祝福」(43節),這個雙關語成為一個轉捩點。到了下一章,大衛想為神建造「殿宇」(十七4),神卻應許為大衛「建立家室」(十七10),並應許將他的後裔「永遠堅立在我家裡和我國裡」(十七14)。──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徒十三36英文ESV譯本),不單是管理神的百姓、帶領百姓遵行神的律法,更重要的是把整個以色列都帶進敬拜裡。因為萬有都是神造的,神在萬有裡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一樣,就是祂的所是被萬有毫無保留地接受。──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就像第二個摩西,「照耶和華借摩西所吩咐的」(十五15),把摩西的教導(民三5~9)應用到新的時代,建立了利未人在聖殿的事奉制度。在《歷代志》成書的時代,回歸的百姓雖然重建了聖殿,但卻忽略了事奉神的利未人(尼十三10),實際就是忽略了神。因此,十五~十六章的歷史勉勵「以色列眾人」(十五3、28)和利未人彼此配搭,把神放在生活中當有的優先位置,神的榮耀(24節)和救恩(35節)就能在衪的百姓當中再次彰顯出來。同樣,我們若讓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才能得著真正的屬靈復興。──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到這裡大衛似乎已經為耶和華敬拜安排妥當,約櫃也進入耶路撒冷,有人負 責敬拜,摩西的會幕前也有人負責敬拜。但大衛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立刻就想到要 為神建立聖殿。――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6章)】 1 從約櫃前的事奉和在帳幕前的獻祭(40)看來,昔日以色列人的崇拜可歸納為那些主要模式?這些模式在新約教會應否改變?參來10:1~12; 13:15~16。 2 為什麽大衛要提醒眾人紀念耶和華的約(15)?見12~22節。你與神之間是否也有約的關係?若有的話,你如何紀念這約?參林前11:23~29; 彼前1:13~19等。 3 耶和華的「能力」和 的「面」(11)對當時的以色列人有什麽意義?你又是否尋求這些?參太6:31~33。 4 大衛舉出了那些理由說萬族人應當敬拜耶和華?見23~24, 26, 33~34節。有那些方面是你以前忽略了的?試加以反省,並學效大衛存感謝的心,承認耶和華的美善。 5 大衛在這首讚美詩中聲稱「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從亙古直到永遠,是應當稱頌的」(36);在你的生命中,神是否掌握著過去、現在、未來?你能否認同大衛這句話? 6 從本章中找出大衛時代「音樂事奉」的具體做法和目的。今日,你教會的詩班、聖歌團,是否有達成音樂事奉的任務? ──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