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第十八章拾穗 【代上十八1】「此後,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把他們治服,從他們手下奪取了迦特和屬迦特的村莊。」 本章至20章記大衛的南征北討,和《撒下》8~21章的內容大致相同。――《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此後」(1節)這個轉折詞,開始了大衛爭戰歷史的第一個段落(十八1~13)。第十八至二十章的爭戰歷史是第十七章大衛之約的成就,大衛的得勝經歷證明神親自成就了祂的應許(6、13節): o
仇敵被「剪除」(十七8)或「治服」(十七10),以色列周圍的非利士人(1節)、摩押人(2節)、亞蘭人(5節)、以東人(12節)和亞捫人(二十2)都被大衛打敗; o
大衛「得大名」(十七8),外邦君王不是投靠大衛(十八10),就是「歸服」(十八2、6、13;十九19)大衛; o
以色列地不再被宿敵擾害(十七9); o
神堅定國度(十七11),使聖殿得以建造(二十二8~9)。──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之前的兩次利乏音谷之戰(十四9~16),是被動防禦;現在「大衛攻打非利士人」(1節),是主動出擊,目的是要得著整個應許之地。大衛「治服」(1節)非利士人,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沿海平原的非利士人從參孫時代開始就與以色列人為敵,被大衛徹底擊敗後,只能偶爾干擾以色列人。希西家是與非利士人有戰爭的最後一位王(王下十八8),非利士人最後被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王擄走。──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撒下 8:1~2 是說大衛奪取了「京城的權柄」,實際的意義應該就是此處說 明的「奪取了迦特」。――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此後。1~13節記錄大衛的征戰。參撒下8:1~4注釋。“此後”並不一定意味著這裡所講述的事件都是按照時間的順序。聖經記錄的事件不一定都嚴格按時間的順序。撒下第八章和代上第十八章都記錄大衛的各次征戰。從非利士和摩押開始,也列舉了在亞捫王拿轄死後的征戰中,從臣服的亞蘭各國所獲得的戰利品和貢物(見代上19章)。 迦特。在《撒母耳記》裡為“京城的權柄”(原文做“母城的嚼環”,見撒下8:1注釋)。按照這種解釋,大衛控制了非利士人的都市即母城,也就是《歷代志》所記的迦特。――《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8】在爭戰中得勝: 平定了風雲不定的內亂,平定敵人非利士之後,大衛靠著神對大衛王朝的應許,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服戰役。雖然聖經沒有進行記錄,但據推測大衛似乎大舉平定了迦密山南部與北部的海岸、平原、及散居於加利利地區的迦南人(士1:27~35)。正如本文所記,大衛的征服事業進行得一瀉千里,在短短幾年內就令非利士、摩押、亞蘭、亞捫、亞瑪利、以東等國降服稱臣,使巴勒斯坦的東部與西部全城,及南部與中央敘利亞全境都合併在大衛帝國之內。大衛之所以能夠如此乘勝直驅,誠然得力於大衛本人的卓絕指揮能力與軍事戰略及軍兵的英勇無懼,但最重要的還是藉靠著神對以色列與大衛王朝的護理(18:6)。大衛面對接踵而至的勝利,當比任何時候都要嚴戒驕傲與懈怠。然而,大衛在征服過程中犯了與烏利亞之妻拔示巴行淫的罪(撒下11章)與冒然數算民之數的過失(24章),不得不在神面前痛悔。總之,通過本文所記錄的征服事業,大衛出色地完成了作為征服者的使命,並且穩固了留給其子所羅門的和平王國之基石。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八1~13】制服強鄰:參撒下8:1~14注。――《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的征服事業: 因著大衛極其出色地征服事業,以色列戲劇性地迅速成為近東世界的強國。如此迅捷的對外膨脹使以色列內部發生全面變化。以色列不再是由信仰領袖所帶領的民族同盟,而是在王權的支配下有組織地帝國。在掃羅年間,各支派還擁有很大的獨立性,但隨著大衛的出現,尤其是隨著征服事業的結束,以色列就進入了中央集權體制。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八2】「又攻打摩押,摩押人就歸服大衛,給他進貢。」 此處略去了《撒下》八2對待摩押人的殘忍方法,以免損害大衛的形像。――《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約旦河東的「摩押人」(2節)是羅得的女兒亂倫而生的後代(創十九37),是以色列人的親戚,在士師時代曾經欺壓過以色列人(士三14)。大衛的祖先路得是摩押女子(得一22),他在逃避掃羅追殺的日子,曾把自己的父母送到摩押王那裡避難(撒上二十二4)。猶太傳統認為,大衛之所以攻打摩押人,是因為摩押人後來殺了大衛的父母。這正應驗了神借著巴蘭所說的預言:「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毀壞擾亂之子」(民二十四17)。──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摩押」:此民族人在聖經中的來源是 創 19:34~38 ,記載羅得與大女兒亂
倫生下來的後代。出埃及時摩押和亞捫人還設法咒詛以色列人 申 23:4 民 22:1~23:17 。此民族是屬於以色列人眼中「不潔淨」的民族。字義是「他父親的」。
摩押在舊約歷史中也常常與以色列人有衝突,該民族位於死海東邊的地區。大衛是 摩押人的親戚(祖母是路得),摩押王也照顧過大衛的父母
撒上 22:3~4 。―― 蔡 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參撒下8:2。――《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3】「瑣巴王哈大利謝(撒母耳記下8章3節作“哈大底謝”)往幼發拉底河去,要堅定自己的國權,大衛就攻打他,直到哈馬,」 “瑣巴”。位於大馬色東北面的地帶。――《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瑣巴為亞蘭國要邑,在大馬色東北。――《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瑣巴」(3節)是位於北方大馬士革和哈馬之間一個亞蘭王國。此時瑣巴王哈大底謝正準備向美索不達米亞擴張勢力,結果被大衛擊敗。大衛的國權延伸到幼發拉底河,應驗了神對亞伯拉罕(創十五18)和摩西(出二十三31)的應許。──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瑣巴」:字義是「哨站」,位於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和哈馬之間。
●「哈大利謝」:字義是「哈大是有相助的」,「哈大」是亞蘭人的神。
●「往幼發拉底河去」:可能是「哈大底謝」或「大衛」往幼發拉底河去。不 過根據當時代亞述的文獻,應該是哈大底謝積極向亞述擴張領土,也就是「往幼發
拉底河去」的是「哈大底謝」。――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哈大利謝。關於其正確拼寫和來歷,見撒下8:3注釋。 直到哈馬。瑣巴是一個亞蘭人的國家,在幼發拉底河以西,大馬士革以北,哈馬以南。該國在掃羅,大衛和所羅門時代十分興旺(見撒上14:47;撒下8:3;代下8:3)。 要堅定自己的國權。“要收復他的國土”(見撒下8:3注釋)。 幼發拉底河。這句話證明大衛的“國權”延伸到幼發拉底河。在被征服的亞蘭同盟中有來自幼法拉底河以東的亞蘭人,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見代上19:16,19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4】「奪了他的戰車一千,馬兵七千,步兵二萬,將拉戰車的馬砍斷蹄筋,但留下一百輛車的馬。」 “砍斷蹄筋”。使馬殘廢。參看撒母耳記下八章4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參《撒下》八4注。――《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砍斷蹄筋: 此行為出自在爭戰中首先要依靠神而不是兵力或武器的信心(書11:6)。正因大衛作戰時有對神的信心,所以,無論大衛走到哪裡神都助他獲得勝利。
――《聖經精讀本》 「砍斷蹄筋」(4節)指砍斷馬的小腿筋,使馬失去作戰能力。──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瑣巴王有強大的「馬兵」(4節),以色列人只有步兵。馬車雖然不適合在山地作戰,但很適合在平原地區作戰。只要百姓永遠跟隨神、順服神的權柄,就不必倚靠「馬兵」或任何先進武器,因為神自己會為祂的百姓爭戰。所以大衛效法約書亞(書十一9),遵守「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的命令(申十七16),「將拉戰車的馬砍斷蹄筋」(4節),免得百姓把信心放在眼見的馬匹車輛上。有利的環境、條件雖然好,但也很容易使屬靈的生命停滯不前、甚至後退,因為人的眼目很容易從神的身上轉移到人以為可靠的事物上,結果迷失了方向。大衛主動除去了這個試探,讓百姓學習單單仰望神:「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戰車一千,馬兵七千」: 代上 18:4 、七十士譯本、死海古卷都作「戰車 一千、馬兵七千」。但
撒下 8:4 作「馬兵一千七百」。 ●「砍斷蹄筋」:「割斷小腿韌帶」,這樣會讓戰馬殘廢。大衛這樣等於放棄 大量作戰資源,一般認為可能以色列地形不適合馬車作戰,一方面可能這些馬被當
成宗教上的「當滅之物」 書 11:6~9 來處理。――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馬兵七千。撒下8:4為“馬兵一千七百”(撒下8:4)。七十士譯本裡這兩處聖經都是七千。 砍斷蹄筋。即砍斷後腿的筋使馬匹殘廢(見書11:6~9)。――《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5】「大馬士革的亞蘭人來幫助瑣巴王哈大利謝,大衛就殺了亞蘭人二萬二千。」 「亞蘭人」(5節)就是敘利亞人,亞蘭後來被希臘人稱為敘利亞。──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馬士革」:字義是「安靜的粗麻紡織者」,當時應該是哈大底謝的附庸 都市(所以聖經沒有提及「亞蘭王」)。――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八6】「於是大衛在大馬士革的亞蘭地設立防營,亞蘭人就歸服他,給他進貢。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 防營: 大衛為了維持被征服地的治安並防止叛亂,直接差遣本土的守備隊。但是,正如分裂王國之後的歷史所證明,當以色列喪失神政王國的面貌時,這些附屬國接二連三地圖謀叛亂。這樣的事件暴露了只靠武力進行統治的局限性。不僅如此,南北王朝滅亡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等列強先後入駐以色列。
――《聖經精讀本》 「耶和華都使他得勝」(6、13節),表明大衛並不是戰無不克的軍事天才,他的得勝乃是支取神的得勝。因著完全順服神,才能顯出神完全的得勝。這些爭戰讓大衛看到,是神在帶領他鞏固神的國度,因此更明確地跟隨神。──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設立防營」(6節),即設立要塞,控制北方通往美索不達米亞的商道,並向亞蘭人收取貢品。大馬士革是古代國際貿易路線沿海大道上的重要城市。──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防營」:「柱子」、「要塞」。 ●「歸服他」:「成為大衛的僕人」。 ●「使他得勝」:原文有「拯救他」、「使他獲勝」的意思。
◎聖經對大衛戰爭的評論:「耶和華都使他得勝」或「耶和華拯救他」,就說 明大衛並非真正是戰無不克的軍事天才,他也可能被打敗,甚至戰死,但是神動手
幫助他,使他獲勝。我們如果在順境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己根本就是「會失敗的凡 人」,而「神使我們得勝」嗎?還是我們自認自己是天才,本來就應該成功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防營。在希伯來語的《歷代志》裡沒有該詞。但在撒下8:6,七十士譯本,亞蘭語文本和塔古姆文本的《歷代志》中均有。――《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7】「他奪了哈大利謝臣僕所拿的金盾牌,帶到耶路撒冷。」 ●「金盾牌」:這個「盾牌」,應該是外來語,指的是一種禮儀用的「弓匣」, 用來裝箭的「箭筒」,是由臣僕背負,給王使用的戰具,後期的波斯壁畫中也可以
看到這種器具。――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八8】「大衛又從屬哈大利謝的提巴(“提巴”或作“比他”)和均二城中,奪取了許多的銅。後來所羅門用此製造銅海、銅柱和一切的銅器。」 “所羅門……製造銅海”。參看列王紀上七章23至26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這二城的名字參《撒下》八8注。――《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均」:王國時稱「比羅他」(撒下8:8)的地方,被擄歸回時稱「均」。――《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在戰爭中奪取了「許多的銅」(8節),預備將來建造聖殿。仇敵的進攻,卻叫大衛能按神的心意來做成神所要做的事,這正是「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榮美」(詩七十六10)。──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提巴」:字義是「延伸」。 ●「均」:字義是「已建立」。 ●「提巴和均」: 撒下 8:8 作「比他」、「比羅他」。
●「銅」:「青銅」。――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銅。青銅或黃銅(見王上7:47注釋)。這種金屬在古代西亞很普遍。 這一章和撒下第八章一樣,似乎重點不是描寫征戰,而是大衛為將來的聖殿奪取和積攢戰利品和貢物(見11節注釋)。 銅海。見王上7:15~26,45;代下4:2~5,10,15,18。――《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9】「哈馬王陀烏聽見大衛殺敗瑣巴王哈大利謝的全軍,」 「哈馬」(9節)位於瑣巴以北,本來是哈大利謝攻擊的目標,所以現在來向得勝的大衛進貢。哈馬後來一直在以色列的控制之下(王上八65;王下十四28),直到被亞述所滅(王下十九1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哈馬」:字義是「堡壘」。是北敘利亞Orontes谷裡的主要城市。位於大 馬士革北方190公里。
●「陀烏」:字義是「流蕩」。 撒下 8:9 作「陀以」。―― 蔡哲民等《歷代
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八10】「就打發他兒子哈多蘭去見大衛王,問他的安,為他祝福,因為他殺敗了哈大利謝。原來陀烏與哈大利謝常常爭戰。哈多蘭帶了金銀銅的各樣器皿來。」 哈多蘭又名約蘭(撒下八10)。――《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哈多蘭」:又稱「約蘭」(撒下8:10)。――《串珠聖經注釋》 ●「哈多蘭」:字義是「哈大神是被稱頌的」。此人在 撒下 8:10 作「約蘭」, 是「耶和華是被稱頌的」之意,約蘭應該是為了來以色列當使者,所以取了一個以 色列名。派王子出使,可能是表示尊重,也可能表示臣服(因為使者可能被當人質)。 ◎此處約蘭來「問安」、「祝福」、「送禮」,又改了一個以色列名字。雖然 沒有明說,但應該有一種臣服的意味在內。――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哈多蘭。或約蘭(撒下8:10)。――《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1】「大衛王將這些器皿並從各國奪來的金銀,就是從以東、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奪來的,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 「以東」:撒下8:12作「亞蘭」。――《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獻給耶和華: 大衛的勝利背後隱藏著耶和華的力量(6,14節)。大衛所從事的戰爭是聖戰<書
緒論,聖戰>,在此過程中,大衛所要做的只是全然依靠、信賴神(14節)。因此,大衛將所有戰利品都獻在神的祭壇上。這些奉獻之物日後都被所羅門用在裝飾聖殿上(8節)。聖徒之所以能夠在與撒但的屬靈爭戰中得勝,也是靠著聖靈的幫助。因此,我們將得勝的榮耀歸給神,並一起分享那份喜樂。 ――《聖經精讀本》 大衛知道得勝並非倚靠自己的能力,而是神使他得勝(6節),所以不肯將所得的貢物和戰利品據為己有,而是把它們「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11節)。雖然神說大衛「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二十二8),沒有允許大衛建造聖殿,但大衛沒有感到任何委屈,也沒有影響為神擺上的心,反而「在困難之中為耶和華的殿預備了金子十萬他連得,銀子一百萬他連得,銅和鐵多得無法可稱」(二十二1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領受大衛之約以後,他的人生有了一個永恆的目標,餘生的首要目的就是建造聖殿預備材料。同樣,今天每個信徒在地上生活的首要目的,就是「榮耀神,以祂為樂、直到永遠」(《威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第一問)。──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意義是使這些財物成為受祭司經管,不入王庫的 產業。 ◎ 代上 22:14 29:2~5 記載大衛為神預備的貴金屬數量是「金子十萬他連得, 銀子一百萬他連得,銅和鐵多得無法可稱」。可以想見大衛真的是把大量的戰利品
都獻給神。我們是否也願意奉獻大量的財物給神?大衛應該真正看出戰爭的勝利並 非來自自己的能力,而是來自神的保守,所以他願意把戰利品都獻給神。―― 蔡哲
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本節歸納了大衛獻給聖殿的財寶的來源。列舉他的征戰似乎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所提國家的征服要到十九章才講述。――《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2】「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在鹽谷擊殺了以東一萬八千人。」 “亞比篩”。大衛的外甥,約押的兄弟。根據詩篇第六十篇,他在這次勝利中也有參與。“鹽谷”。在死海附近(大概在南部)。――《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亞比篩是大衛的外甥(他姐姐的兒子)。亞比篩的哥哥約押是大衛的元帥(比較15節)。 鹽谷在死海南的以東地。――《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亞比篩 (11:6,圖表)。
――《聖經精讀本》 「鹽谷」(12節)位於死海南方的亞拉巴峽谷。──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征服以東,「得了大名」(13節),應驗了神所應許的「我必使你得大名」(七9)。──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鹽谷」:此處一般認為是死海正南方的亞拉巴峽谷。―― 蔡哲民等《歷
代志上研經資料》 撒下8:13為“大衛在鹽穀擊殺了亞蘭(或作以東,見詩篇六十篇詩題)一萬八千人回來,就得了大名”。大衛進攻北方亞蘭人的時候,以東人可能乘機襲擊猶大,所以亞比篩率軍進攻以東,殺死一萬八千人(見撒下8:12注釋)。根據《撒母耳記》和《歷代志》,這場戰鬥發生在“鹽穀”。在以東有這樣的一個谷(王下14:7;代下25:11)。――《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3】「大衛在以東地設立防營,以東人就都歸服他。大衛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 「設立防營」(13節),即設立要塞,控制南方通往紅海的商道,並向以東人收取貢品。──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當大衛前往北方的瑣巴攻擊亞蘭人時(3節),以東從南面入侵,約押和亞比篩(代上十八12)轉回迎戰以東。在危急之中,大衛首先向神認罪(詩六十1~3),反省自己陷入兩線作戰,是否是因為個人的野心膨脹。當「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撒下八6)的時候,肉體難免就會出頭;此時,神突然讓大衛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危機之中,好讓他清醒過來,認識到「人的説明是枉然的」(詩六十11),回轉單單倚靠神(詩六十12),最終贏得了這場爭戰。因著這一段歷史,大衛寫出了詩篇第六十篇。──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聖靈第一次說「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6節),是說大衛主動出擊,征服了從埃及小河到哈馬口的整個應許之地(民三十四2~12),是全面的得勝;聖靈第二次說「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13節),是說大衛打敗了入侵的以東人,超出了應許之地的範圍,是得勝有餘。神所賜的得勝,不是局部的得勝、也不是勉強的得勝,而是完全的得勝,並且「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7)。──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防營」:「柱子」、「要塞」。――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在以東。撒下8:14 “在以東全地”。顯然指以東全境都被以色列人控制了。考慮到這個地區的荒涼,需要在全境長期駐軍,以控制局面。――《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4】「大衛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又向眾民秉公行義。」 「秉公行義」(14節)原文是「施行公平和公義」。「公平」(賽三十18)和「公義」(詩三十六6)都是神的性情,神國度的君王必須按著神的性情來治理(詩八十九14)。──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秉公行義」:「施行公平公義」。――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大衛作以色列的王。第14~17節記錄大衛的治國。 秉公行義。大衛擔任國家的主要執法者(見撒下15:2~4)。――《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4~17】大衛的中央行政組織: 本文與(撒下9:1~13)一樣是插敘,大衛竭盡全力從事對外征服事業,還鞏固對內行政統治基石。當然,除了此處所論及的中央高級官員之外,各地方與征服的領地裡亦有地方長官及其它的官員。然而,作者沒有記錄關於他們的數量、組織或功能的具體情況。本文所記錄了中央行政組織在大衛末年和所羅門年間多次被改編,關於此舉請參照下文圖表。通過此圖表我們可以認識以下幾點:①大衛在世時並沒有大舉改編行政組織(統治初期擔任五種職分之人連任到末期;②所羅門年間有很多人事調動,連任者只有史官約沙法、及祭司長撒督等3人);③增設了行政組織,這體現王國的擴張。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八15】「洗魯雅的兒子約押作元帥;亞希律的兒子約沙法作史官;」 “史官”。公共關係方面的官員,負責安排王室的典禮、委任和出遊。――《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史官: 是以色列王室的重要官職之一(撒下8:16;王上4:3),據推測不僅記錄國史與王室之事,還任決策顧問。
――《聖經精讀本》 「元帥」(15節)是軍隊的統帥。──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史官」(15節)負責記錄國家大事、管理政府的檔案和檔,兼作傳令官。──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史官」:負責管理政府的檔案和文件,也兼有傳令官、新聞祕書的功能。 任何人晉見王都須先得到這個官員的批准。――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洗魯雅。大衛的姊妹(代上2:16)。約押是大衛的外甥。――《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6】「亞希突的兒子撒督和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作祭司長;沙威沙作書記;」 “撒督”在基遍的會幕事奉(一六39),而“亞比亞他”在耶路撒冷的臨時帳幕事奉。“亞希米勒”。參看撒母耳記下八章17節。――《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或為抄寫之誤,因《撒上》二十二20說亞比亞他為亞希米勒之子。而《撒母耳記》和《列王紀》以及本書都說與撒督同為祭司的是亞比亞他,可證此處為誤抄,二名應對調。參《撒下》八17注。――《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文士: 他們負責記錄檔或計算公共資金(24:6;王下12:10)。其中最重要的官員是王室的行政文士,負責招募軍民(王下25:19)。此職份向來由某一特定家族來擔當(2:55),在統一王國時代,利未家族裡面有很多人擔當了此職。 ――《聖經精讀本》 ●「撒督」:字義是「公義」,是屬於亞倫的兒以利雅撒家族,
亞倫的第十代 子孫。 ●「亞比亞他」:字義是「我父真偉大」,是屬於「以利」的後裔。
●「亞希米勒」:字義是「我兄弟是王」或「王的兄弟」。
●「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可能是文士抄寫錯誤,因為
撒下 15:29,25 王 上 1:7~8 都說與撒督一同作大祭司的是「亞比亞他」,而 撒上 22:20 說「亞希米
勒有一個兒子,名叫亞比亞他」。因此可能正確的內容是「和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 亞他作祭司長」。 ●「沙威沙」:字義是「貴族」。 撒下 20:25 作「示法」,而撒下 8:17 作 「西萊雅」。「示法」和「沙威沙」並非以色列名字,可能是「西萊雅」的別名。
●「書記」:負責管理外交公文,在某些方面大概等同於今日的外交部長職務。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撒督。關於以利亞撒家系的撒督(代上6:4~8),見撒下8:17注釋。 亞希米勒。這裡的亞希米勒和撒下8:17的亞希米勒是同一個人。有一個亞希米勒既說是亞比亞他的父親(撒上22:20),又說是他兒子(代上24:6)。還有說撒督和亞比亞他是祭司(見撒下15:29,35)。關於這些記錄的解釋,見撒下8:17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7】「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統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大衛的眾子都在王的左右作領袖。」 比拿雅 (11:22~25)。――《聖經精讀本》 「撒督」(17節)是非尼哈的後裔(六4~8),他和以利的後裔「亞比亞他」(16節)一同作祭司長。到了所羅門王的時代,撒督代替亞比亞他作大祭司(王上二35;代上二十九22),應驗了神棄絕以利家的預言(撒上二35~36)。──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沙威沙」(17節)可能是「西萊雅」(撒下八17)的別名。「書記」(17節)負責管理外交公文,相當於外交部長。──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比拿雅」(17節)是大衛的護衛長,在所羅門的時代取代約押作了元帥(王上四4)。──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17節)是來自地中海克里特島的雇傭兵,作大衛的近身侍衛。──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領袖」(17節)可能指「王室顧問」。──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14~17節是大衛國度的行政組織,以色列的國家體制開始制度化,正如神所應許「我也必堅定他的國」(十七11)。神的國度不是只講愛心、只要火熱、只傳福音就可以了,還必須有規矩,「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林前十四40),「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林前十四33)。神的百姓各就各位,神的國度才能「堅定」;新約的信徒「循規蹈矩」,才能站穩信心的腳步,「信基督的心也堅固」(西二5)。──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得著了神的應許,卻沒有躺著等待神來堅定國度,而是緊緊抓住神的應許,一面對外南征北戰,一面對內「向眾民秉公行義」(14節),積極支取神的得勝。雖然神自己會負責成就祂的應許,但「與神同工」(林前三9)的人卻不能消極怠工,而應當緊緊跟上神的帶領,因為「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林前三8)。人若不肯忠心在神面前盡本分,「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六7)。──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耶何耶大」:字義是「耶和華知曉」。 ●「比拿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建造」。是大衛的護衛長撒下 23:20~23 。 ●「基利提」:此處的居民也是非利士的一族,來自克里特島(這個名字的意
義就是克里特島)。 ●「比利提人」:字義是「僕從」,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大衛由非利士雇來的傭 兵,這個字的發音與「非利士」也有相當的關聯。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這兩類人不是一般軍人,而是「以家臣身分服務 大衛的僱傭兵」。 王上 1:36~38 ●眾子都作「領袖」:SH 7223,「首先的」、「領袖」。 ◎這段的意思是大衛的王權公義且穩固。――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這些外族人組成了王室的衛隊(見撒下15:18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7 大衛吸引了很多的人追隨他,那是些甚麼人?】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可能是一支外國軍隊,在大衛逃避掃羅的時候他們來投靠他,直到大衛登基後仍然對他忠心耿耿(參撒下15:17~18),且成為他的衛士。──《靈修版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18章)】 1 試找出本章的主題經文。見6, 13節。 2 大衛對強鄰是否兼采「攻」、「守」政策?這反映出他是怎樣的一個王?他如何行使王的權柄和責任? 3 本章記載中大衛所向無敵的戰績,印證了17:8裡神對大衛的應許;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能舉出事例證明神確實引導你,在你身上顯出作為? 4 大衛在爭戰獲勝時對神的態度如何?這給我們什麽榜樣? 5 大衛除了本身善戰之外,兼且擇人善用(12, 14~17),這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今天,你若站在領導的地位,是否懂得把工作委派給適當的人選? ── 《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八1~二十8
大衛的戰績】本段資料乃取材自撒下8~21章。作者列舉大衛在軍事上的成就有兩個目的: 1 解釋大衛不適宜建造聖殿的原因,強調「安息」在聖殿整個觀念上的重要性; 2 表明聖殿的器皿及材料多來自戰爭的勝利品。(18:8, 11; 撒下8:8, 11)――《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