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第二十一章拾穗 【代上二十一1】「撒但起來攻擊以色列人,激動大衛數點他們。」 大衛核點民數的事,可參《撒下》24章註解。這是本書所記大衛唯一的過犯。 二書雖同記此事,但《撒下》的重點放在神的怒氣和刑罰上,本書的重點則放在大衛購地築壇上。28~31節的材料為《撒下》所無,而接上二十二1便提到大衛準備建殿。――《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撒但」:名字的意思是「控告者」,蒙神允許對人類作有限度的攻擊(參伯2:1~8)。 「以色列人」:原文作「以色列」。――《串珠聖經注釋》 撒但起來……激動大衛: 重要的是誰誘使大衛犯了調查人口的罪。撒下24:1記錄說是耶和華激動大衛使他計以色列百姓之數,然而,本節則記錄說是撒但起來攻擊以色列而激動了大衛。控訴、欺騙、毀滅來源於撒但,神使用撒但的這些活動成為神審判的工具或磨練百姓的工具。這種思想強烈地暗示了被擄之後猶太教思想的影響。我們可以從約伯記關於撒但的記錄中(伯1:6~12)看到這種後期猶太教思想。正如大衛被撒但所誘惑,有時我們亦會被撒但所誘惑,想要誇耀自己的能力與智慧(賽47:10)。但是若我們承認神的主權並深刻地認識到作為管家的使命,便能克服這種誘惑(路12:42)。 ――《聖經精讀本》 撒但在舊約很少出現,正當大衛不斷得勝的時候(十八至二十章),牠卻突然登場了。撒但的目的是「攻擊以色列人」(1節),破壞神的工作;但神的意念卻高過仇敵的詭計,祂借著撒但「激動大衛」(1節),啟示了建造聖殿的地點。──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神曾經應許亞伯拉罕,要使他的後裔像天上的星星那樣數不過來(創十五5;二十二17;二十六4)。只有神才能「數點星宿的數目,一一稱它的名」(詩一百四十七4),所以只有神才能數點以色列人(二十七23~24);只有主人才有權數點自己的羊群(耶三十三13),所以只有神才有權數點祂的百姓。大衛並不是「耶和華的產業」(撒下二十一3)的主人,因此,任何不是神所吩咐的數點,不但影響了人的信心,也搶奪了神的主權。──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神曾經吩咐摩西兩次數點以色列人,第一次是為了準備爭戰(民一1~3),第二次是為了進迦南分地業(民二十六1~2)。但以色列此時沒有征戰,也不必分地業。大衛「數點以色列人,」(2節),動機可能是為了炫耀國力、自我欣賞(箴十四28);也可能因為在平定押沙龍叛亂以後,增加了「亞多蘭掌管服苦的人」(撒下二十24),要統計有多大實力來從事建設;因為後來「所羅門仿照他父親大衛數點住在以色列地所有寄居的外邦人」(代下二17),就是為了給他們分派勞役(代下二18)。──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數點百姓,希西家炫耀寶庫(王下二十13),結果都跌得很慘。當事奉神的人開始沾沾自喜地數點成就、計算功勞的時候,往往也是跌倒的前奏。因此,「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林前一31),我們只有數算自己的軟弱、數算神的恩典,才能單單歸榮耀於神。──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撒但」:SH 7854,「超凡的敵人」、專有名詞「撒但」。此處到底是一 般性的「靈界敵人」,還是專有名詞「撒但」,則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
●「激動」大衛:SH 5496,「煽動」、「引誘」、「唆使」。 ◎根據約伯記的觀念,很可能是神因為以色列人的罪惡,容許撒但煽動大衛數 點百姓。至於神是要懲罰以色列人的哪項罪惡,聖經並沒有說明。―― 蔡哲民等《歷 代志上研經資料》 撒但起來。第二十一章記錄大衛統計以色列的人口,招致神的不悅,結果瘟疫臨到了以色列。參撒下24章相應段落的注釋。 攻擊以色列人。聖經顯示神的旨意,揭露仇敵的邪惡。撒但不停地攻擊天國,竭力阻撓神的旨意,給神的子民帶來困惑和苦惱。神奇妙地賜福予大衛,給以色列人帶來了巨大的繁榮。但撒但總想讓大衛認為自己的成功是靠著他自己的勇猛和國家的兵力。撒但盡力使大衛越來越多地依靠人的力量,而不是天國的福氣。 激動大衛。這裡說撒但慫恿大衛統計以色列的人口。撒下24:1的對應句子是這樣寫的:“耶和華又向以色列人發怒,就激動大衛,使他吩咐人去數點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神經常被描述為做了祂所沒有阻止的事。驕傲自滿的大衛被惡者引誘,清點以色列的人數。神沒有干涉,而是讓大衛的不良動機付諸實現。當神允許罪惡的行為發生的時候,這往往被說成是出於神的干預,其實是邪惡的勢力在運作,導致有害的結果(見羅1:18,24,26,28)。 數點他們。統計以色列人是出於軍事目的,進行兵役的登記。統計的不是全部人口,而是國家的軍事力量(第5節)。大衛要通過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擴大以色列的勢力和聲威。但他這樣做,會使列國以為以色列的力量在於其強大的軍事,而不是神。――《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神或撒但激動大却呢?(參撒下廿四1)】 問:撒母耳記下二十四章和歷代志上二十一章同記一件事,而撒母耳記說神激動大却數點百姓,而歷代志則說撒但為之;且二書所言,能拿刀之人的數目不同;怎樣解釋? 答:加伯 再者,二卷書對於能拿刀的人記載如下:撒母耳記下說:「以色列拿刀的勇士有八十萬,猶大有五十萬。」歷代志上說:「以色列人拿刀的有一百一十萬,猶太人拿刀的有四十七萬。」撒母耳記下和歷代志上所記的不是相同的:撒母耳記下是說拿刀的勇士有多少,而歷代志上是說拿刀的人有多少。 我們應當知道,神並不負抄寫上錯誤的責任。譬如:官話和合本串珠聖經第二○五七頁,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三十一節將「聚」誤作「娶」,在民數記三章三十五節將「米」誤作「木」;這樣校對的錯誤,神是不負責任的。我們能否因此就說聖經錯了呢?願神祝福你、引導你離開那個地方,不信那荒謬高等批評學的不信論調。―― 倪柝聲《聖經問答》 【代上二十一1根據歷代志上二十一章的記載,大衛是受撒但控制去核民數,結果,神用瘟疫殺死七萬以色列人。神為大衛所犯的罪懲罰以色列人,公平嗎?(D*)】 從人的角度看來,最合理的方法是將犯罪的苦果規限在犯罪者身上。但家庭成員及構成社會的各項元素,是互相影響的,所以上述規限很難達成。正如在納粹時代,世上千萬人因一個人一一希特拉而受苦。至於大衛核點民數,這事情背後當時沒有狂暴或破壞性的動機。其實,大衛是因著國家在自己領導下走向富強,疆土拓展,人民生活富裕,便驕傲起來。這才是他核民數的真正動機。 然而,若我們假設那時候的國民沒有和大衛一樣地驕傲,就陷於錯誤了。撒母耳下二十四1記載:「耶和華又向以色列人發怒,就激動大衛,使他吩咐人去數點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由這節經文看來,極可能是大衛身旁的謀士獻策,提議大衛數點民數,以瞭解國家軍力及提供準確資料作徵稅之用。那時候,以色列國內必定湧現著高度自傲的情緒,而神那充滿恩典及權能的主權,就漸漸在他們腦海中褪色了。以色列人在戰場上的輝煌成果,使疆界擴展,南至埃及邊境,東至幼發拉底河,北達亞蘭的南界;以色列人沒有體會到這一些驕人的戰績都是神賜與的成就。這一切現象,在在都顯出,為警誡而懲治這個國家的時候到了,若非如此,聖經也不會指出「耶和華又向以色列人發怒」。 我們從歷代志下二十一1得知,撒但如何利用當時的環境:「撒但起來,攻擊以色列人,激動大衛數點他們」。撒但的作風古今如一,當他發覺時機成熟了,是它攻擊以色列人的時間,便激動大衛,使他進行核民數這項充滿自我中心的行動。縱使元帥約押極力阻止,大衛都一意孤行(參二十一3)。因此,我們不要奇怪,當十二支派繁衍眾多,以色列軍力達到高峰的時候,神提醒他們,使以色列強盛而戰勝外敵的,並非他們數目眾多,而是出自神的無限恩慈。──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代上二十一1 同是數點人數,神怎麼降罰於大衛呢?原來……】大衛數點人數帶來重大災禍,因為這有別於民數記所記載的那次(參民1~2),那次是神吩咐摩西統計人口的;而這次的數點,卻起因於大衛想誇耀強大的軍力。他既想清楚掌握自己的軍事實力,就已經開始倚靠兵力勝於倚靠神了。倚靠神的大能滿有信心,跟蒙神使用成就了大事而沾沾自喜,這兩者之間實有微妙的區別。――《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二十一1~4】實際上是神容許撒但激動大衛去數點民數,而大衛也不顧約押的忠告,堅持這樣做。參看撒母耳記下二十四章1節的腳註。雖然這事件在本質上不是錯誤的,但大衛的行動表明他依賴勇士的人數,過於依靠神。這次人口普查花了十個月才完成(撒下二四5~8)。――《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代上二十一1~7】大衛數點民數:大衛這樣做的動機聖經沒有說明。舊約內,通常數點民數的目的有: 1 統計軍隊預備作戰(例如民1~2); 2 徵收捐稅(例如出30:11~16); 3 挑選苦工(例如王上5:13~17)。 上述三個理由都不適用於這裡,顯然大衛是要瞭解自己治權的大小,因而下令進行這次人口普查。――《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8】大衛的人口調查: 神之所以視此調查為邪惡之罪,原因如下:1)這是以色列忘卻何為勝利之源的忘恩負義之舉。大衛因驕傲而遺忘了神的全能;2)這是杞人憂天之舉。雖然以色列的周邊民族現已合併在大衛帝國之內,卻不知他們何時再謀反,故大衛不能全然放心而急於準備出於人意的對策。
――《聖經精讀本》 【代上二十一1~31】購買殿址:本章記載大衛因數點民數而招致刑罰的前因後果,內容與撒下24大同小異。主要的分別有上面兩點: 1 在撒下,這件事發生在大衛的晚年,是列在一連串不幸的事件中,在代上,這事給擺在大衛的宗教貢獻之中,標誌著他事業的高峰;前者強調的是大衛的失敗,後者則著重大衛如何購買基址好作建築聖殿之用;作者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相信大衛是完美無瑕的人,而是因為當他編寫本書時,王國歷史──撒母耳記上、下與列王紀上、下早已是猶太人所認識的了。 2 有關事情的起源,代上聲明是出於撒但的攻擊(21:1), 撒下則按照猶太人的習慣,認為這事最終是出於耶和華(24:1),有 的准許才可發生;另一方面,歷代志作者的用意是要保存大衛完美的形像(見本書簡介)。――《串珠聖經注釋》 因驕傲而犯的罪: 敘述了大衛因陶醉于勝利而陷入撒但的誘惑並犯了罪,在受神懲罰之後,重新與神恢復關係的過程。本書作者對大衛王個人倫理上的罪過(殺害烏利亞而與拔示巴犯姦淫的罪)沒有著重記述、描寫,但決不能默認大衛在神面前所犯的罪。通過本文的事件,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種教訓:①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直到建立統一王國之前,大衛度過了艱難的歲月,越是艱難之時,他越以火熱的信心全然依靠了神的幫助(詩7,34,52,54,56,57,59,142篇)。然而如今,無論他走到哪裡勝利都伴隨其右,他也建立了帝國,忘記了依靠神,因此施行了以數點兵力為目的的人口調查;②神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公義之神會徹底地懲罰罪惡,然而,其懲誡背後總會伴隨著慈愛與寬恕。雖然七萬百姓因大衛的罪孽而橫遭死亡,然而,大衛卻因此事而悔改了自己的驕傲與愚蠢,得以出色地擔當全以色列牧人之責;③我們當銘記聖徒的終極仇敵是撒但(弗6:12),為了打好屬靈戰爭而要穿上神的全副軍裝(弗6:13~18)。
――《聖經精讀本》 【代上二十一2】「大衛就吩咐約押和民中的首領說:“你們去數點以色列人,從別是巴直到但,回來告訴我,我好知道他們的數目。”」 從別是巴直到但: 這是指以色列全境的慣用語。“但”是以色列北部邊界附近,“別是巴”是猶大南部邊界附近。 ――《聖經精讀本》 「從別是巴直到但」(2節),代指以色列全境。──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從別是巴直到但」:表示以色列國的南界到北界。意思就是「以色列全國」。
●「百姓」:「國民」。不過由 21:5 看來,約押只有數點能夠當兵的人,可 能約押自己不太贊同大衛的意見,就用狹義的方式來解釋大衛的命令。
◎「數點百姓」:當地早在西元前2500年的埃卜拉版片的時代,就有可能實 施過人口普查,西元前2000年就有明顯證據顯示當時的政府實施人口普查。普查的
結果,通常是賦稅、徵兵、徭役的增加。當時人的觀念認為人口統計是不幸之源, 或神明不悅的因由。西元前18世紀的馬里文獻中就描述有人逃入深山,以逃避人口
普查。――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大衛吩咐約押。大衛要進行的統計在全國造成很大的不安。在擴大兵力的問題上,百姓的意見並不一致。為了控制局面,大衛命令軍隊負責統計,而不是通過祭司和各支派的首領(見民1:2~18;26:1,2)。 從別是巴直到但。指以色列全境,從南端的別是巴到北端的但。――《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3】「約押說:“願耶和華使他的百姓比現在加增百倍。我主我王啊,他們不都是你的僕人嗎?我主為何吩咐行這事,為何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呢?”」 約押亦反對此次行動,勸諫大衛不要限制神的祝福。――《串珠聖經注釋》 作為大衛的勇將約押有其冷酷的一面,因此曾與大衛產生過矛盾(撒下3:27~29;王上11:15,16)。然而,本節中的約押則是合乎神心意的忠心的諫臣。約押: ①從大衛身上看到了與以往在神面前信實的行為相左的形象;②正視了大衛的新政策對神與百姓皆為巨大罪惡;③他深知昔日微弱的以色列成為今日的強國靠的都是神的恩典,因此,作為共同建立新王國的勇士,為了國家的安寧而毅然將實情告知君王。
――《聖經精讀本》 約押說。約押雖然是堅強的戰士,但他看不出大衛統計以色列人口有什麼好處,就提出了反對。 陷在罪裡。《撒母耳記》這樣記錄約押的意見:“我主我王何必喜悅行這事呢”(撒下24:3)?在對國王的規勸中,約押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大衛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愚昧,以及所導致的弊端。――《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4】「但王的命令勝過約押。約押就出去,走遍以色列地,回到耶路撒冷,」 大衛對約押的諫言表現出了過激的反應,並想要貫徹自己的心意。他的強迫性命令抹殺了約押的忠言。置身於撒但誘惑之下的人,失去甘願受教的心,再有益的忠告也不會接受。在這一點上,撒但為了使神的教會發生混亂的最狡詰方法之一就是使教會的領袖驕傲起來<耶43:2,謙卑與驕傲>。 ――《聖經精讀本》 約押可能發現大衛因為國力日強,變得日益驕傲,不再那麼謙卑了,所以大膽諫言。但屬靈的大衛一旦驕傲的本相被引動起來,也會固執己見,和體貼肉體的人沒有兩樣,結果「王的命令勝過約押」(4節),沒有虛心納諫。──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勝過」:SH 2388,「堅固」、「堅定」。意思是大衛堅持己見。―― 蔡
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王的命令勝過約押。令人遺憾的是,當權者不一定總是對的,但他們的話卻占著上風。這次約押是對的,大衛是錯的。 走遍以色列地。《歷代志》沒有記錄人口統計的細節。撒下24:5~8記載統計人員渡過約旦河,北至基列和但,然後繞到西頓,南至貝爾謝巴,再回到耶路撒冷,共花了九個月零二十天。――《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5】「將百姓的總數奏告大衛:以色列人拿刀的有一百一十萬;猶大人拿刀的有四十七萬。」 撒母耳記下二十四章9節那八十萬的以色列人數,可能不包括歷代志上第二十七章的三十萬,這樣總數便有一百一十萬(如這裏)。猶大的四十七萬可能沒有包括撒母耳記下六章1節的三萬,這樣總數便是五十萬。又或者歷代志所提供的是一個約數。――《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此處所記以色列人拿刀的為110萬人,猶大人拿刀的為47萬;但《撒下》二十四9則各記為80萬和50萬。何以有此出入殊難解釋,但和當日核點人數的方法必有關係(6節;參二十七23~24)。有的譯本將猶大人拿刀的47萬包括入總數110萬內,在“一百一十萬”之後,加上“包括”二字。有的則根據二十七1~15所記,將周年按月輪流服務王的人(每月24000)加起來共有288000人,加在《撒下》拿刀的80萬人中,構成110萬的概數。――《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這裡人口的數目與撒下24:9的記載稍有出入。――《串珠聖經注釋》 本節記錄以色列共有110萬士兵。猶大則有47萬士兵,這與撒母耳書以色列為80萬,猶大為50萬(撒下24:9)的數字有很大差距。對此差距有以下兩種解釋:①歷代志作者將外邦人也算在以色列士兵之內,猶大士兵的數量有所減少則是因為沒有包括利未支派和便雅憫支派;②(撒下24:9)的80萬沒有包括(27章)的30萬,而猶大支派的47萬則沒有包括(撒下6:1)的3萬。 ――《聖經精讀本》 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前,「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民二十六2),猶大支派「共有七萬六千五百名」(民二十六22),北方十個支派合計五十四萬八千四百八十名(民二十六51)。現在經過了四百年,猶大支派增長了554%,北方十個支派卻只增長了46%。──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所記以色列人拿刀的為110萬人,猶大人拿刀的為47萬;但撒下二十四9則各記為80萬和50萬。可能這80萬以色列人沒有包括代上二十七的28.8萬常備軍,而47萬的概數就是50萬。──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一百一十萬....四十七萬」:「一千一百千....四百七十千」,那個「千」也 可能只是軍隊單位,不是精確的1000人。此處的數字與撒下 24:9 的數字不同。由
於舊約的數字是用希伯來文字母記錄,常常會有精確數字難以保存(容易抄寫錯誤) 的困難。
◎
撒下 24:8 說約押花了九個月又二十天來數點人數。―― 蔡哲民等《歷代
志上研經資料》 這裡的總數與撒下24:9的總數有些不同。現分列如下: 《歷代志》 《撒母耳記》 以色列 1,100,000 800,000 猶大 470,000 500,000 總數 1,570,000 1,300,000 《歷代志》的1,100,000名以色列戰士可能包括大衛的常備軍288.000人(代上27:1~15,如果算大約數則是300,000人)。加上《撒母耳記》的800,000人,就是1,100,000人。《撒母耳記》裡猶大戰士的人數500,000是一個大約數,《歷代志》470,000的數字比較準確(詳見撒下24:9注釋)。出埃及以後,以色列戰士的數量有了很大的增加。當時不包括利未人,才603,550名(民1:46)。見《歷代志》序言。――《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5若與撒母耳記及列王紀相比,歷代志通常都記載較大的數值;縱使三者所記載的數值不協調,也是如此。為什麼?】 歷代志所記錄的事件,有很多與撒母耳記及列王紀重複了,但在這些重複的記述中,歷代志所記的數值都大於其餘兩段經文的數值,這情況出現了十八至二十次。有某些學者認為上述情況是一種證據,證明歷代志編者慣于榮耀以色列過去的歷史,傾向於誇大其詞。但在此要指出,歷代志的數字與統計資料,絕大部份都與列王紀及撒母耳記相符。由此看來,學者所指稱的——歷代志編者傾向于將記錄修飾,並誇大以色列人以往的榮耀——縱然編者有這種傾向,也是溫和的。 若細察那十八或二十處真正有衝突的經文(因為經過詳細考究後,發覺那些表面上有明顯衝突的經文,其實分別都是指不同的人物及時間,並非同時發生,或屬不同組合類型)便得出一個令人訝異的結果,在上述有衝突的經文中,有三分一是歷代志的數值較低於撒母耳記及列王紀下。例子有:代上十一11與撒下二十三8;代上二十一5下與撒下二十四9下;代下三16下與王上七20下(亦參第42節);代下八10與王上九23;代下三十六9與王下二十四8。還有兩個更顯著的例子:歷代志下九25記載所羅門王有套車的馬四千棚,而列王紀下四26卻說有四萬棚。此外,歷代志上十一11記載,大衛的其中一個戰士雅朔班,在一次戰役中殺死了三百人,但撒母耳記下二十三8則指出殺了八百人。還有另一個使人感興趣的例子,撒母耳記上六19記載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值(可惜歷代志沒有與此段相對應的經文);伯示麥居民擅觀約櫃,耶和華因此擊殺他們五萬零七十人(譯按:參和合本小字)——這個數字有可能多過伯示麥全部居民,雖然我們不能確定有多少人住在伯示麥。 我們相信歷代志上所記載的數值與列王紀及撒母耳記有差異,主要是在經文流傳過程中起了訛誤。在解釋這些訛誤之前,必須要瞭解專有名詞及數字較易出現手民之誤(尤其是並非源于希伯來文的專有名詞)。差不多所有啟人疑竇的數字都是整數,以「千」為單位。在經文流傳過程的後期(但早于文士用讀音記錄),是應用字母記錄數字。「千」的寫法是在個位數字之上加橫向的點。因此,若經卷被蟲蛀了,又或受了塗汙,就很難決定在個位數字之上有沒有橫向的點。縱使是較早時的記法,約主前五世紀埃及伊裡芬丁蒲草紙的記數法,也容易因經文的破損塗汙而使抄寫員抄錯。仿照古代埃及一種比象形文字更簡單的書寫體,猶太人用尾部有鉤的橫線(像魚鉤狀)來代表十。但這種記法也有缺點,容易因經卷遭塗汙而影響數字的準確,正如列王紀下八13,原稿應是「二十四」,但文士照一卷被塗汙了的經卷抄錄後,就變成「十四」。(有關這例子的詳細資料,可參尼希米記七章及以斯拉記二章,從巴比倫歸回的人數的討論。) 現在,我們返回本條題目所討論的問題。前兩段已指出,在十八至二十處數值不符的經文中,其實有七處歷代志的數值較撒母耳記及列王紀為低。因此,大約只有十二處經文成為支持歷代志編者傾向于誇大其詞的證據。然而,若考慮經文包括了大量數字的資料,而只有十二處不和諧,也屬難能可貴了。而且,經文所記載的數字乃取自不同的資料,有某些誤差實屬無可避免;另一方面,歷代志所記載的度量衡單位讀者可參看下文關於歷代志下二十二14的討論。(欲詳細研究歷代志數字資料的讀者,可參考J.B.Payne,“The Validity of Nummbersin Chronicles”Bulletin
of the Near EasArcheaological’Society,n.s.ll[1978]:5、58。] ──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代上二十一6】「惟有利未人和便雅憫人沒有數在其中,因為約押厭惡王的這命令。」 「利未人和便雅憫人」:以色列人口的總數向來不包括利未人(參民1:49, 2:33)。這次沒有數算便雅憫人,大概是因為會幕停留在這支派範圍內的緣故。――《串珠聖經注釋》 撒母耳記並沒有記錄此內容。作為元帥約押當如實執行大衛的命令,卻向他進行虛假的報告。對於利未支派,可以按照神對摩西的吩咐應用“惟獨利未支派你不可數點”(民1:49)的話語,對便雅憫支派則找不出任何理由。因此,這可以視為約押對大衛偏向己私之命令表現出了不滿。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發現,當為民而立的領袖掉進自私欲望時,共同體的秩序便很難維續。
――《聖經精讀本》 利未支派不包括在軍事統計之中(民一47~49),而便雅憫支派可能還沒有來得及數算,所以「惟有利未人和便雅憫人沒有數在其中」(6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代上 21:6 提到「約押厭惡王的這命令」。由約押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大衛 是想知道自己統治多少百姓,這現出大衛驕傲的動機。事實上單純的「數點百姓」
並不一定犯罪, 民 1:2~3 神就吩咐摩西要數點百姓。 ◎
21:6 的資訊並沒有記載於撒母耳記中。利未人一向被分開統計,便雅憫人 就不知道是因為什麼緣故特別沒有被計算。――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撒母耳記》沒有提這個細節。根據神對摩西的指示,利未支派不包括在軍事統計之中(民1:47~49)。沒有統計便雅憫支派可能是因為他們堅決反對大衛的兵力擴張計畫。約押可能因擔心強迫統計所造成的後果,就採取了慎重的態度。――《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7】「不喜悅這數點百姓的事,便降災給以色列人。」 「降災」:指的是14節的瘟疫。――《串珠聖經注釋》 ●「不喜悅」:原文是「眼中看為惡」。 ●「降災給」:SH 5221,「擊打」、「打擊」。――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 經資料》 《撒母耳記》沒有這句話,卻說:“大衛數點百姓以後,就心中自責”(撒下24:10)。關於不喜悅的原因,參代上21:1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8】「大衛禱告神說:“我行這事大有罪了!現在求你除掉僕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 大有罪了: 正如大衛在拔示巴事件時所作的懺悔(撒下12:13),認識到自己的罪惡之後,大衛便在神面前坦白自己的所有罪孽並痛悔前非。這體現了大衛能夠蒙神所愛的真實性情,他一句也未曾替自己辯白,也沒有將責任轉嫁給其它人,而是心甘情願地承擔了責任。事實上,罪孽所帶來最嚴重的弊病就是斷絕與神之間的屬靈相交。然而,大衛克服了撒但的試探,承認了自己的過錯,隨即努力恢復與神之間的關係<路13:1~9,關於悔改>。 ――《聖經精讀本》 大衛數點百姓,既是人出於驕傲、偷竊神的榮耀,也是神要管教悖逆的百姓(撒下二十1~2;二十四1)。因此,聖靈很快在大衛裡面做工,讓他認清自己「所行的甚是愚昧」(8節),因此「禱告神」(8節),主動向神認罪。大衛主動認罪以後,神才差遣先知迦得來宣告刑罰(11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撒下 24:10~15 記錄大衛做完這事,就自己覺得不妥。此處記載神降災之 後,大衛發現不妥。不過實際上這兩件事情發生的時間可能很近,而且不一定有因
果關係。 ●「大有罪了」:「極度犯罪」。――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大有罪了。大衛值得欽佩的品格之一,就是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願意認罪。掃羅就不肯這樣做。 我所行的甚是愚昧。犯罪肯定是愚蠢的,只能帶來不幸和禍患。――《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8~14】大衛選擇刑罰:參撒上24:10~15注。――《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9】「耶和華吩咐大衛的先見迦得說:」 大衛的先知迦得: 記錄了先知指出王的罪行並宣告神之審判的內容。先知是從分裂王國時代開始正式,先知迦得的事奉表明,政教一體大衛王國開始漸漸地出現了分裂。
――《聖經精讀本》 ●「迦得」:字義是「軍隊」。――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吩咐大衛的先見迦得。撒下24:11說,“大衛早晨起來”,就有信息傳來。顯然大衛在夜間深受良心的自責,並在神面前承認了自己的罪。神聽了大衛的祈禱,就通過迦得傳達祂的答覆。 大衛的先見。先知希幔也被稱為“王的先見”(代上25:5)。神曾通過迦得對大衛說話(撒上22:5)。迦得是記錄大衛統治歷史的作者之一(代上29:29)。――《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9~17】大衛的悔改: 大衛徹底地悔改了自己的罪行,並懇求神的赦免。雖然如此,神卻藉著自己的僕人迦得向大衛宣告審判,強有力地刻畫了神的公義,神雖然饒恕悔改的人,卻會徹底懲罰罪惡(傳7:5)。大衛謙卑地接受了此責備,流著眼淚呼求神免去百姓因自己的罪所受的痛苦(17節),最終經歷到了神的憐恤(15節)。 ――《聖經精讀本》 【代上二十一10】「“你去告訴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我有三樣災,隨你選擇一樣,我好降與你。”」 神讓大衛選擇的「三樣災」(10節),每樣都是不謹守遵行神的誡命所當受到的咒詛(申二十八15~23),每樣都足以打掉人肉體的驕傲。但大衛並沒有直接從中選擇一樣,而是情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裡」(13節),請神來決定懲罰的方法。因為他知道神是「有豐盛的憐憫」(13節)的神,知道「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三十5)。但實際上,大衛是選擇了第三樣災,也就是與百姓一同受罰。因為作王的大衛在「饑荒」(12節)中也能優先得著食物的供應,在「被敵人的刀追殺」(12節)中也會優先得著保護,惟獨「瘟疫」(12節)能使王和百姓同樣「落在耶和華的手裡」。──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有三樣災」:原文是「攤開三樣敵對你」。――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 經資料》 神擺在大衛面前的,是不尋常的選擇。犯罪肯定要受到懲罰的,但大衛有機會選擇什麼樣的懲罰。――《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1】「於是迦得來見大衛,對他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可以隨意選擇:」 你可以隨意選擇: 神所賜給人的自由是在神裡面的自由而並非在神外面的放縱。就本節而言,事實上不論給大衛降下何種刑罰都在乎神的主權。然而,神卻指出三種方法讓大衛隨意選擇,這可以說是試驗大衛是否真心悔改並依靠神到<出9:12,人的自由意志>。 ――《聖經精讀本》 【代上二十一11~17】關於這些事件,參看撒母耳記下二十四章13、14、16節的腳註。――《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代上二十一12】「或三年的饑荒;或敗在你敵人面前,被敵人的刀追殺三個月;或在你國中有耶和華的刀,就是三日的瘟疫,耶和華的使者在以色列的四境施行毀滅。’現在你要想一想,我好回復那差我來的。”」 ●「三年」:七十士譯本作「三年」, 撒下 24:13 的馬索拉經文作「七年」,
該處七十士譯本也作「三年」。 ◎
申 28:15~23 記載,當以色列人背約時,神的懲罰也包括「饑荒」、「戰敗」 和「瘟疫」。――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三年的饑荒。見撒下24:13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3】「大衛對迦得說:“我甚為難,我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裡,因為 他有豐盛的憐憫;我不願落在人的手裡。”」 大衛堅信神的無限仁愛與慈悲。因此,在三種刑罰中,他選擇了可以瘟疫之刑。他之所以作出此番選擇是因為:①希望惟有獨一的全能之神耶和華來治理他,而不願由人來責罰自己。他深知神的手慈悲於人的手,並且知道當由神來解決自己的罪孽時,會結出更加令人滿意而蒙福的果子;②希望問題能在短時日內得到解決。他希望迅速清除這令人羞愧的事,在與神的嶄新關係中推動國事。
――《聖經精讀本》 大衛沒有馬上就面前的三種懲罰作出選擇。他願意把自己的事交在神手中,而不是人的手中。以色列人同樣充滿那激發大衛軍事計畫的驕傲精神,所以懲罰既是針對大衛的,也是針對他們的(撒下24:1)。――《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4】「於是耶和華降瘟疫與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就死了七萬。」 罪的後果往往也影響其它人。――《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有的聖經學者認為瘟疫所殺死的人可能和大衛的兒子押沙龍(撒下17章)及匪徒示巴的叛亂(撒下二十章)有關,在此受到刑罰。――《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這是一場非常大的瘟疫,不到一天,「以色列人就死了七萬」(14節),減少了5%的人口。大衛越想數算自己的實力(2節),神就越發減少百姓的數目;我們的肉體越是容易在什麼地方出頭,神就越會允許一根刺加在什麼地方,免得我們「過於自高」(林後十二7)。──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瘟疫可能從北方開始,到了便雅憫支派和猶大支派之間的耶路撒冷結束(撒下二十四15~16)。因此,瘟疫影響的範圍可能在北方的支派,神是公義的,祂絕不會濫殺無辜,因瘟疫而死的人很可能都屬於押沙龍叛亂之後、繼續參加示巴叛亂的北方支派(撒下二十1~2)。──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二十一14 一人犯罪,竟有七萬人被殺,為甚麼會這樣嚴重?】 大衛犯罪為甚麼叫七萬人遭殃?首先,在撒母耳記下二十四章對同一件事的記載中提到,耶和華神是要藉這件事審判以色列人(參撒下二十四1)。另一方面,聖經強調神的子民是一個整體,領袖犯罪是會禍及所有神的子民的,在撒母耳記下21章1節提到神因為掃羅殺死基遍人而降三年饑荒一事,所以祭司犯罪等同全會眾犯罪,官長犯罪也比一般老百姓犯罪更為嚴重(參利4章對贖罪祭的處理)。今日教會的領袖們要小心啊!神的子民作為一個整體,彼此也會互相影響,正如保羅指出的“一點面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參林前五6)。神使我們互相憑倚,在一起工作,不管我們覺得那是否公平,我們的行為總是常常影響別人。我們不能完全明白神施行這樣嚴厲的處罰的用意,我們也不知道當時的先知、各支派的首領以及王的謀士身在何處,有否追隨大衛的罪惡,贊同他行事。但是我們確實知道,單單信靠軍事力量,這種心態就是拜偶像。容許任何事取代神的地位皆是犯罪,都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靈修版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5】「神差遣使者去滅耶路撒冷,剛要滅的時候,耶和華看見後悔,就不降這災了,吩咐滅城的天使說:“夠了,住手吧!”那時,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那裡。」 “阿珥楠”即撒母耳記下二十四章16節的亞勞拿。――《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耶布斯人阿珥楠」:
撒下24:16作「亞勞拿」, 有學者認為他是耶布斯的廢王(參11:4~7)。――《串珠聖經注釋》 阿珥楠: 亦被稱為耶布斯人亞勞拿。 ――《聖經精讀本》 「後悔」(15節)原文是「憐憫、後悔」,是用擬人的方式來表達神的憐憫:祂「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結三十三11),所以用恩典的赦免遮蓋了公義的刑罰。神所降的本來是「三日的瘟疫」(12節),現在只是「自早晨到所定的時候」(撒下二十四15),顯明「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詩一百零三10)。而神宣告「夠了!住手吧」(15節)的地方,正是神公義的審判和恩典的憐憫相會的地方,這地方是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15節),也是在旁邊各各山的十字架上。──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21:15 所提到的「滅城使者」在聖經中出現不少次: 創 18:2 創 19:15~17 出 11:4 12:12~13,23 ●「後悔」:SH 5162,「憐憫」、「遺憾」、「極度憂傷」。 ●「阿珥楠」:SH 7711,字義是「不熄之光: 他們的樅樹」。撒下 24:18 作「亞 勞拿」。――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差遣使者。見撒下24:16。 後悔。關於神後悔的方式,見創6:6;出32:14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5~27】瘟疫止息:本段是整章的中心,目的是要表明聖殿是贖罪的地方,是存心悔改的人與施恩的神相會的地方。――《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6】「大衛舉目,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天地間,手裡有拔出來的刀,伸在耶路撒冷以上。大衛和長老都身穿麻衣,面伏於地。」 「耶和華的使者站在天地間,手裡有拔出來的刀」:這是聖經中一幅刻劃神審判的典型圖畫(見創3:24; 民22:31; 申32:41;書5:13; 賽34:5~6; 啟14:14~20)。――《串珠聖經注釋》 麻衣: 象徵大衛謙卑地接受神之嚴厲審判的悔改(賽50:3;啟6:12)。 ――《聖經精讀本》 「耶布斯人」(15節)是原來住在耶路撒冷的迦南人,大衛攻佔了耶路撒冷以後,並沒有趕走這裡的原住民。「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位於大衛城北面的摩利亞山頭,所以大衛從王宮裡就可以「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天地間」(16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麻衣」:是用山羊毛編織成的粗糙黑色的布料做成的衣服,通常是悔改、 守喪,或祈求時穿的。通常這種粗糙的布料是用來作袋子的。―― 蔡哲民等《歷代 志上研經資料》 看見耶和華的使者。參民22:31。那裡說巴蘭的眼目明亮,看見了神的使者站在路上。 拔出來的刀。就像站在路上攔阻巴蘭的天使(民22:23)。――《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7】「大衛禱告神說:“吩咐數點百姓的不是我嗎?我犯了罪、行了惡,但這群羊作了什麼呢?願耶和華我神的手攻擊我和我的父家,不要攻擊你的民,降瘟疫與他們。”」 「我犯了罪」:可作「我這作牧人的犯了罪」。――《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在接受神的懲罰時不僅悔改了自己的罪,還表現出了將民之痛視為己之痛的真正領袖之風範。這一場面令人聯想起將自己的生命交托給耶和華而被掛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懇求神懲罰自己的大衛,預表著“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的耶穌基督。
――《聖經精讀本》 在大衛禱告(17節)之前,神已經憐憫百姓、「不降這災了」(15節)。但大衛「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天地間」,並沒有聽到神吩咐天使「夠了!住手吧」,所以繼續禱告。──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在禱告中不但再次認罪,更求神把刑罰加在自己身上,好讓百姓能得著釋放。大衛作為神的百姓「以色列的君」(十七7),知道自己的職責是服事神的百姓,所以他願意為了百姓而犧牲自己。但神允許撒但「激動大衛」(1節)數點百姓,也是因為「對以色列人發怒」(撒下二十四1)。所以神「降瘟疫與以色列人」(14節),而不是大衛和他的父家(17節),也沒有指示大衛為自己的罪獻上贖罪祭(利四2~3)。因此,這個禱告實際上是一個中保的禱告,大衛的代求實際上是預表彌賽亞君王的中保。──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在以色列人遭遇這重大禍患時,表現得非常有領袖風範,他寧自己與家 人為百姓受苦,也不希望百姓承受苦難。我們中間當領袖的,會有大衛的這種想法
嗎? 大衛把統計人口的罪攬在自己身上。他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的罪,和眼前災難的責任。神聽了他的禱告,就饒恕了他。災難停止了。――《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8】「耶和華的使者吩咐迦得去告訴大衛,叫他上去,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為耶和華築一座壇。」 「禾場」:根據古代近東的習俗,除了在收割的季節外,禾場可用作獻祭的場所;另外,在原文,這個字可以指「(聖所的)地址」(參15:1)。――《串珠聖經注釋》 神選定外邦民族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為將來的聖殿之所的事實,明確地暗示了福音的普世性。
――《聖經精讀本》 「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18節)位於大衛城後面略高一點的摩利亞山(代下三1),所以說大衛「上去了」(19節)。這個禾場是天使要執行公義、準備滅城的地方(15節),也是神主動施恩、停止降災的地方(15節)。而摩利亞山更是神指示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創二十二2),這裡既有亞伯拉罕的信心和順服,又有神的代贖和恩典的預備,所以亞伯拉罕給這裡起名叫「耶和華以勒」(創二十二14),意思是「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創二十二14)。現在,神再次指示大衛在「耶和華以勒」築壇獻祭(18節),作為自己赦免和施恩典的記號。後來,所羅門在這裡建了聖殿(代下三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神親自指示大衛在摩利亞山築壇獻祭(18節),表明祂在對付罪的同時,早已預備好了人與祂和好的方法。人沒有辦法靠著自己與神和好,也不可能倚靠自己的覺醒或愛心主動認罪悔改,而是神主動預備了恩典和救贖。這就是「耶和華以勒」:神為我們預備救恩、為我們預備新的生命,引導我們求祂「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五十一10)。──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阿珥楠的禾場。在摩利亞山上。亞伯拉罕曾在這裡築壇獻要以撒(創22:1~14)。後來所羅門也在這裡造聖殿(代下3:1)。阿珥楠在撒下24:16稱為亞勞拿。――《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18~30】在阿珥楠的禾場所獻燔祭的意義:本文記錄了兩件事實:①聖約得以恢復:神與大衛所立的王國之約是出於神主權性旨意的永恆之約,任何人的譭謗都不能廢除此約(17:1~27)。因此,無論運用何種方法,神都能使此約得到恢復。當然,歷史的大衛王朝隨著耶路撒冷的被陷而消蹤匿跡(王下25:8~12),然而永恆的王國卻藉著大衛的後裔耶穌基督重新建立(路1:27;約18:36)。我們可以用謙卑、順服與委身來扼要大衛的信仰同時也教導我們今日的聖徒何為真正的悔改;②作為將來建造聖殿之所,為耶和華而築祭壇之阿珥楠的禾場具有重大的意義。自(22章)之後,大衛開始正式關注聖殿與事奉職分等。 ――《聖經精讀本》 【代上二十一19】「大衛就照著迦得奉耶和華名所說的話上去了。」 【代上二十一20】「那時,阿珥楠正打麥子,回頭看見天使,就和他四個兒子都藏起來了。」 「 ...... 和他四個兒子」:作者特別提及他們,以強調事情的真確性。――《串珠聖經注釋》 天使: ①為了將神的命令傳達給人(士6:11);②為了預告特殊的事情(創16:11);③為了保護義人,降刑罰給仇敵(王下19:35;賽37:36)。阿珥楠的家人之所以看到天使就躲避,是因為他們懼怕降瘟疫之刑會臨到全以色列。 ――《聖經精讀本》 「阿珥楠」(20節)又名「亞勞拿」(撒下二十四16),原文「亞勞拿
אֲרַוְנָה」的拼法由「阿珥楠 אָרְנָן」變化而來。──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那時阿珥楠正打麥子,回頭看見天使,就和他四個兒子都藏起來了」(20節),原文是「那時阿珥楠正打麥子,回頭看見天使,跟他一起的四個兒子都藏起來了。」──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21:20 原文的意思是「阿珥楠看到天使沒有藏起來,但是跟他一起的四個兒 子跑去藏起來」。 ◎
21:20~25 記載了許多 撒下 24:18~25 沒有記載的細節。―― 蔡哲民等《歷 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二十一21】「大衛到了阿珥楠那裡,阿珥楠看見大衛,就從禾場上出去,臉伏于地,向他下拜。 臉伏于地,向他下拜: 舊約頒繁論及的敬拜姿勢是跪拜(王上8:54;亞9:5;賽45:23)。而弓身使額頭著地的姿勢,則表示對上級的絕對服從(撒上25:23;王下4:37;斯8:3)。由此可知,阿珥楠的伏拜並非迫不得已的屈辱性服從,而是將自己完全交托在大衛手中。 ――《聖經精讀本》 【代上二十一22】「大衛對阿珥楠說:“你將這禾場與相連之地賣給我,我必給你足價,我好在其上為耶和華築一座壇,使民間的瘟疫止住。”」 大衛所購建聖殿之“地”(希伯來文作magon)比《撒下》二十四21所記的“禾場”(希伯來文作goren)為大,因為本節說他所購的為“禾場與相連之地”,且所付的代價是六百舍客勒金子,而不只是《撒下》所記的“五十舍客勒銀子”(二十四24)。聖殿后來造在這塊地上(代下三1)。――《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大衛先是用「五十舍客勒銀子買了那禾場與牛」(撒下二十四24),用來築壇獻祭。一個禾場已經足夠築一座壇了,但大衛又付了「六百舍客勒金子」(25節),買了整個山頭,使「這禾場與相連之地」(22節)成為大衛家的產業。因為大衛此時心中明亮,知道神指定在這裡建造聖殿(二十二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根據《撒母耳記》的記載,阿珥楠問大衛為什麼來,大衛回答說:“我要買你這禾場,為耶和華築一座壇”(撒下24:21)。――《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22~24】大衛向阿珥楠買地的討價還價活像亞伯拉罕的經歷(參創23章)。――《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23】「阿珥楠對大衛說:“你可以用這禾場,願我主我王照你所喜悅的去行。我也將牛給你作燔祭,把打糧的器具當柴燒,拿麥子作素祭;這些我都送給你。”」 阿珥楠願意盡可能作出犧牲,使瘟疫得到制止。――《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24】「大衛王對阿珥楠說:“不然,我必要用足價向你買,我不用你的物獻給耶和華,也不用白得之物獻為燔祭。”」 我必用足價向你買: 大衛雖然可以隨意擁有被征服民耶布斯人所有的一切,卻堅持支付價錢。原因還是由於大衛進到神面前的誠實信仰與敬拜態度。他不願用他人之物來向神獻祭,而是甘願盡自己的力量來獻給神。
――《聖經精讀本》 大衛說:「我不用你的物獻給耶和華,也不用白得之物獻為燔祭」(24節),因為他知道,神不在乎我們為祂做了什麼,也不在乎我們向祂獻了什麼,而是在乎我們這個人:「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只有「基督的寶血」(彼前一19)才能除去人的罪,但蒙恩、愛主的人必然會付出代價回應救恩。「白得之物」不必付出順服的代價,祭物獻上了,人的心還留著,所以在神的眼裡毫無價值。在網路時代,我們若不肯付上真實的代價,而是滿足於用社交媒體裡的屬靈套話來代替膝蓋上的代禱,用轉發別人的屬靈文章來代替生命對生命的影響,也是用「白得之物」來獻祭,只能自我滿足、自我安慰,在神面前並不蒙悅納。──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上二十一25】「於是,大衛為那塊地平了六百舍客勒金子給阿珥楠。」 總額約為二百四十安士(15磅或6.8千克)金子,是即將用來建聖殿之整塊土地的地價。撒母耳記下二十四章24節只記載禾場與牛的購入。――《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阿珥楠即亞勞拿(撒下二十四16)。這兩個名字在希伯來文只相差一二個字母。――《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六百舍客勒金子」:是購買整座山的價錢,當然比禾場本身的地價(見撒下24:24)為高。――《串珠聖經注釋》 舍客勒: 是重量單位,11.4克(約3噸)為一舍客勒(撒下14:26)。後用來作貨幣單位,一舍客勒是普通工人的四日工錢。 ――《聖經精讀本》 ●「六百舍客勒」:重約6.8公斤。 ◎「六百舍客勒金子」: 撒下 24:24 說是「五十舍客勒銀子」。不過該處的
記載是「禾場與牛」,此處記載的是整塊地,可能包括禾場週邊的土地,因此價格 不同。其實可以想像,大衛既然不用「徵收」的手法取得土地,他一定會付出合理 的價格才是。――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據撒下24:24:“大衛就用五十舍客勒銀子買了那禾場與牛。”據創23:16,17,亞伯拉罕付給以弗侖四百舍客勒銀子,買下了包括麥比拉洞穴的那塊地(見創23:15注釋)。買阿珥楠的地,五十舍客勒似乎太低了。五十舍客勒也許是禾場和牛的價格,只是總價的一部分(見撒下24:24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26】「大衛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使火從天降在燔祭壇上。」 應允他,使火從天降在燔祭壇上: 本節令人聯想起在迦密山對峙時,應允以利亞所獻燔祭的耶和華之權能(王上18:37,38)。(撒下24章)並沒有記錄此事件。本書作者為了描繪:①將要建造聖殿之阿珥楠禾場的位置;②神對大衛的特別恩典而如此詳細地進行了說明。
――《聖經精讀本》 「耶和華就應允他」(26節),並不是指停止降災,而是指悅納大衛借著「燔祭和平安祭」(26節)所表明的全然奉獻、與神相交的心志。因為在大衛獻祭之前,神已經停止降災了(16節)。所以神並沒有指示大衛獻上贖罪祭,而是讓他獻上「燔祭和平安祭」作為回應。新約的救恩也是神自己預備的,人還沒有認罪悔改,神就主動「設立耶穌作挽回祭」(三25)。因此,不是百姓的認罪悔改停止了瘟疫,也不是信徒的認罪悔改換取了救恩,是神主動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徒五31),並且「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徒十一18)。而人的回應應當是「燔祭和平安祭」,也就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十二1),並且在平安生命裡彼此相交、又「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約壹一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用火表示神臨格和應允的其他事例見利9:24;王上18:24,38;代下7:1。這裡獻燔祭的地點後來成為所羅門聖殿的所在地(代下3:1)。――《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27】「耶和華吩咐使者,他就收刀入鞘。」 天使「收刀入鞘」(27節),指得瘟疫的人逐漸痊癒了。──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收刀入「鞘」:SH 5084,「刀鞘」,聖經中僅出現於此。―― 蔡哲民等《歷
代志上研經資料》 拔出刀的天使象徵瘟疫的下降(第16節)。照樣,收刀入鞘象徵瘟疫的結束。――《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28】「那時,大衛見耶和華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應允了他,就在那裡獻祭。」 【代上二十一28~30】大衛所築的祭壇: 摩西所築的會幕還在基遍,在這會幕中獻祭的時間長達620年以上。然而,大衛在耶路撒冷另築一個祭壇,使得可以在兩處獻祭。之後,未敢在基遍祭壇獻祭,因為懼怕耶和華使者的刀。這就再次強調了耶和華祭壇的至高性。神悅納新祭壇所獻的諸祭物,顯明了對以色列人眷愛。據推測,在建造獨一的中央聖所聖殿之前,允許在多處獻祭和敬拜;但自建造聖殿以後卻禁止在丘壇獻祭(王上15:14)。 ――《聖經精讀本》 【代上二十一28~31】作者解釋大衛為什麽把祭祀的中心由基遍遷到耶路撒冷。――《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29】「摩西在曠野所造之耶和華的帳幕和燔祭壇,都在基遍的高處。」 「高處」:可譯作「邱壇」。――《串珠聖經注釋》 ◎
21:29~30 顯示即使神赦免大衛的罪惡,但大衛犯罪的結果還是讓他再也不能 去會幕求問神。――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在基遍。參代上16:39,40。――《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29~二十二1
基遍在以色列人歷史中原來地位很重要──】基遍是便雅憫支派的一個城市。掃羅是便雅憫支派的人,他毀滅祭司城挪伯以後,就將耶和華的會幕移到基遍。基遍在耶路撒冷西北,約有兩小時的路程。──《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上二十一30】「只是大衛不敢前去求問神,因為懼怕耶和華使者的刀。」 「大衛不敢 ...... 因為懼怕耶和華使者的刀」:「不敢」應作「不能」。本節是對16節的補充和解釋,可能大衛原想去基遍獻祭求問神,因見此異象而領悟到此地乃獻祭的地方。――《串珠聖經注釋》 耶和華的使者: <創6:7,耶和華的使者>。 ――《聖經精讀本》 「大衛不敢前去求問神」(30節),原文是「大衛不能前去求問神」。「基遍」(29節)位於耶路撒冷的西北,而天使站在北面「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15節),擋住了前往「基遍」獻祭的道路,所以大衛不能前往基遍「求問神」。但神既然「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應允了他」(28節),「使火從天降在燔祭壇上」(26節),表明這裡才是「禱告的殿」(賽五十六7)和「祭祀的殿」(代下七12)。所以大衛立刻領會到:「這就是耶和華神的殿,為以色列人獻燔祭的壇」(新標點和合本二十二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因大衛的罪而降臨國家的瘟疫,使大衛極其小心,唯恐再次招致神不悅。――《SDA聖經注釋》 【代上二十一31】「大衛說:“這就是耶和華神的殿,為以色列人獻燔祭的壇。”」 在希伯來文的舊約裡,本節為22章的第一節。――《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這就是耶和華神的殿: 之所以選擇阿珥楠的禾場作聖殿是因為:①以色列的首都位於耶路撒冷;②此地是耶和華降火應允的神聖處所(21:26)。此地原被外邦人所擁有預表將來神的教會將建立在外邦當中<太8:11~13,猶太人與外邦人得救的關係>。――《聖經精讀本》 聖靈並沒有記錄神允許「撒但起來攻擊以色列人」(1節)的原因,因為祂要我們注意的不是人的罪,而是「耶和華以勒」(創二十二14),是神赦罪的恩典(15~27節),聖殿因此成為見證施恩赦罪的神與認罪悔改的人相遇的地方、也是見證神公義的審判和恩典的憐憫相會的地方(新標點和合本二十二1)。──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神指示大衛在「耶和華以勒」築壇獻祭(18節),而大衛體貼神的心意,買下了這塊「耶和華以勒」的地(25節),完成了建殿的預備。這個「耶和華以勒」,表明神將用自己的預備來成就大衛之約。此後大衛國度的中心,就是耶路撒冷的聖殿:「神在其中,城必不動搖」(詩四十六4)。──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既然神如此顯著地表明祂的臨格,並接納了大衛在阿珥楠禾場的祭壇上所獻祭(代上21:26,28),大衛就認定這裡是建造聖殿,讓百姓來獻祭和敬拜的地點。 在本章的事件以後,第二十二章記錄了大衛為建造聖殿所做的準備。這個內容在別處是沒有的。――《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21章)】 1 若本章注釋對大衛數點民數所給的理由屬實,你想當日的情況為何使大衛特別容易受到試探呢?為什麽神不喜悅這件事? 2 以大衛這樣一個合神心意的人,這次連約押都不如,做出了神不喜悅事,這給你什麽警惕? 3 從8~13, 17節看來,人的悔改牽涉什麽?這時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4 本章中,有那些證據表明神對人其實滿有憐憫,樂意施恩?參10, 15, 18, 20, 26節。 5 試從大衛購地獻祭一事(18, 24~26),探討「奉獻」的真義。 ──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