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以斯拉記第三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開始重建聖殿】

   一、重建祭壇,恢復日常獻祭(1~6)

   二、指派工匠和督工,訂購建殿材料(7~9)

   三、立定新殿根基(10~13)

 

貳、逐節詳解

 

【拉三1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

   〔呂振中譯〕到了七月、以色列人各在自己的市鎮裏:那時眾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

   〔文意註解〕七月」:指猶太宗教曆的七月,相當於陽曆的九、十月間。在這一個月裏,他們有三個節期要守:吹角節(利廿三23~25)、贖罪日(利廿三26~32)、住棚節(利廿三33~36)

         「如同一人」:意指同心合意。

         「聚集在耶路撒冷」:這是為了守住棚節(4)

 

【拉三2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他的弟兄眾祭司,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與他的弟兄,都起來建築以色列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

   〔呂振中譯〕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同作祭司的弟兄、跟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他的族弟兄、都起來、築了以色列神的祭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祭壇上獻上燔祭。

   〔原文字義〕「燔祭」上升(形容祭物焚燒,化為煙氣上升)

   〔文意註解〕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約薩達是被擄前的最後一位大祭司(參代上六14~15又名「約薩答」);耶書亞則是當時的大祭司(參該一1又名「約書亞」)

         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撒拉鐵是大衛王室的後裔(參代上三17);所羅巴伯大概過繼給撒拉鐵當兒子(參代上三18~19),所以是當時猶太人的民間首領,如果他和設巴薩是同一人的話,那麼他就是當時的猶大省長(參五14),否則,他就是在設巴薩死後繼任為省長(參該一1)

         建築以色列神的壇」:指建築祭壇。通常是先建聖殿,後建祭壇;此刻則是先建祭壇,後建聖殿,因建造聖殿須要一段年日。

         「神人摩西」:按原文直譯:屬神的人摩西。

         「在壇上獻燔祭」:燔祭重在滿足神的要求、討神喜悅(參利一章)

 

【拉三3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因懼怕鄰國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

   〔呂振中譯〕因為為了四圍各地的族民而起了恐怖的心,他們就在殿的基地上建設了祭壇,早晚在祭壇上向永恆主獻上燔祭。

   〔文意註解〕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舊的聖殿雖被拆毀,但根基仍在,因此就在原被拆毀祭壇的地方,修築新的祭壇。

         「鄰國的民」:指傳統上與猶太人為敵的以東人、亞捫人、摩押人等。

         「因懼怕鄰國的民」:『因』字也可譯作『雖然』或『不理會』。

   〔靈意註解〕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含有「從原來失敗的地方開始」的意味。

         「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含有藉遵守律法勤獻燔祭,求神保護的意思。

  〔話中之光〕()在甚麼地方跌倒,就在甚麼地方站起來重新往前。

         ()我們是否也能夠不理會懼怕,堅持去作該作的事呢?

 

【拉三4又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

   〔呂振中譯〕他們又照上記載的守住棚之節;按數照例獻上日日該獻的燔祭,按日日的本分獻;

   〔文意註解〕守住棚節」:這是猶太人每年三大節期之一,家家戶戶都要上耶路撒冷搭棚過節,以記念他們的先祖在出埃及時曾在帳棚裏度過四十年。

         「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住棚節共有七天,每天都要按照規定的數目獻上燔祭牲(參民廿九12~38)

  〔話中之光〕()「守住棚節」提醒神的子民:(1)應當記念我們在地上不過是寄居的客旅;(2)應當不從人的情慾,只從神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參彼前二11;四2)

 

【拉三5其後獻常獻的燔祭,並在月朔與耶和華的一切聖節獻祭,又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

   〔呂振中譯〕其後又獻上不斷獻的燔祭、月初祭、分別為聖的永恆主一切制定節期的祭、和各人自願獻與永恆主的祭。

   〔文意註解〕常獻的燔祭」:指每天早晚都要獻的燔祭(3)

         「月朔」:指陰曆每月初一。

         「耶和華的一切聖節」:指當時每年七大節日,它們是:逾越節、無酵節、初熟節、七七節、吹角節、贖罪日和住棚節(參利廿三5~43),加上每周必守的安息日(參利廿三3)

         「甘心祭」:指為了向神表示感謝而自願額外獻上的燔祭(參利廿二18)或平安祭(參利廿二21)

 

【拉三6從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

   〔呂振中譯〕從七月一日起、他們開始向永恆主獻上了燔祭。那時永恆主的殿堂還沒有立下根基。

   〔原文字義〕「立定」設立,建立,奠基。

   〔文意註解〕從七月初一日起」:指他們從被擄之地回到耶路撒冷那一年(約為主前537)的七月初一日,即吹角節。

         「殿的根基尚未立定」:指舊殿的根基雖在(3),但仍須經過整修,方能在其上建殿。

 

【拉三7他們又將銀子給石匠、木匠,把糧食、酒、油給西頓人、推羅人,使他們將香柏樹從黎巴嫩運到海裡,浮海運到約帕,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允准的。

   〔呂振中譯〕他們又將銀子給了鑿石人和匠人,把食物、飲料、和油給了西頓人推羅人,叫他們將香柏木從利巴嫩運到海裏、到約帕來,照波斯王古列所准給他們運的。

  〔原文字義〕「約帕」美麗。

   〔文意註解〕將銀子給石匠、木匠」:指與建殿的工匠協議,交付所需費用。

         「糧食、酒、油」根據古時以物易物的辦法,這些物品用來交換建殿用的香柏木材。

         「西頓人、推羅人」:古時腓尼基人;西頓和推羅是黎巴嫩的兩大海港,黎巴嫩所盛產的香柏木由這兩地出口,所缺的糧食則由這兩地進口。

         「浮海運到約帕」:山區所伐木頭,經溪流運到海口後,札成木筏,再漂浮過海到目的地的港口。約帕是當時巴勒斯坦地的主要海口,即今日之「海法」。

 

【拉三8百姓到了耶路撒冷神殿的地方。第二年二月,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其餘的弟兄,就是祭司、利未人,並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又派利未人,從二十歲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

   〔呂振中譯〕他們來到耶路撒冷神之殿的地址第二年、第二月、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其餘的族弟兄、就是祭司和利未人、跟一切被擄中回到耶路撒冷的人、就開了工;都興工建造;又派立了利未人、從二十歲和以上的、來監管永恆主之殿的工程。

   〔原文字義〕「督理」監督,管理,指揮。

   〔文意註解〕第二年二月」:距離他們回到耶路撒冷開始獻祭之後大約半年。舊的所羅門聖殿也是在二月開始建造(參王上六1)

         「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指不分貴冑、平民,全都參與其事。

         「派利未人,從二十歲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利未人乃專門處理殿中日常事物的人,按規定須二十歲以上才正式服事(參代上廿三24),他們回歸的人數既少(參二40),故被分派作督理建造的工作。

 

【拉三9於是猶大(在二章四十節作何達威雅)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他的子孫與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孫,利未人希拿達的子孫與弟兄,都一同起來,督理那在神殿做工的人。

   〔呂振中譯〕於是耶書亞的子孫和族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孫、猶大〔拉二40作「何達威雅」〕的子孫、都站起來,一同負責監管在神殿裏作工的人:利未人希拿達的子孫和族弟兄、也都這樣作。

   〔原文字義〕「甲篾」神是始祖;「希拿達」哈大的好意,恩惠

   〔文意註解〕「猶大」:指利未人何達威雅(參二40)

         「耶書亞」:指利未人耶書亞,而不是大祭司耶書亞(2)

         「甲篾」:後來曾帶領全民公開懺悔的領袖之一(參尼九4)

         希拿達的子孫」:他們曾參與修建城牆(參尼三1824)

 

【拉三10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著讚美耶和華。

   〔呂振中譯〕建築的人立永恆主殿堂根基的時候、祭司穿着禮服、拿着號筒,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拿着響鈸,都站着,讚美永恆主,照以色列王大衛所手定的。

   〔原文字義〕「立」建造,重建,恢復,整修。

   〔文意註解〕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指舉行聖殿奠基禮之時,儀式相當隆重。

         「祭司皆穿禮服吹號」:祭司的禮服在回歸時已經有人甘心獻上,共達一百件(參二69);吹號是祭司的職責(民十8;卅一6;書六4;代上十五24;十六6;代下五12)

         「利未人敲鈸」:敲鈸是利未人的職責(代上十五1619;十六5;代下五1213;廿九25)

         「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大衛王在迎接約櫃時,曾定下吹號和敲鈸的慣例(參代上十五16~24;十六4~6)。本書作者刻意把立聖殿根基所行的儀式,跟以色列人被擄前的定例串連起來,使之前後一致。

 

【拉三11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

   〔呂振中譯〕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永恆主、說:『因為他至善;他向以色列人所施的堅愛永遠長存。』他們讚美永恆主的時候、眾民都大聲歡呼、慶祝永恆主之殿的根基已經立定。

   〔原文字義〕「立定」設立,建立,奠基。

   〔文意註解〕彼此唱和」:指分組輪流對唱。

         「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此頌詞類似大衛安放約櫃時的歌頌(代上十六34;參詩一百卅六1),和耶利米的預言(耶卅三11)

         「眾民大聲呼喊」:表示異常喜樂。

 

【拉三12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

   〔呂振中譯〕但是有許多祭司中的人和利未人、以及父系的族長、那些曾經見過先前的殿奠基的、老年人、如今看見這樣的殿在眼前,便大聲哭號;不過也有許多人提高了聲音、歡喜快樂地呼喊;

   〔文意註解〕見過舊殿的老年人」:此時距離第一次被擄已達七十年之久,即便稍後才被擄的人,也已有五、六十年,故僅有老年人見過舊殿。

         「大聲哭號」:他們哭號的原因有三:(1)有感於在異國歷經亡國之痛;(2)聖殿代表神的同在,因此覺得光明在望;(3)新殿的規模不能與舊殿相比擬(參該二3)

         「大聲歡呼」:他們單純受到鼓舞,歡喜快樂地高聲呼喊。

  〔話中之光〕()「大聲呼喊」(11)、「大聲哭號」、「大聲歡呼」,表示他們毫無保留地宣泄內心的感觸,在神面前傾心吐意;當神藉著人事物感動我們時,我們也當向神有所回應。

         ()同一件事,有的人觸景生情,因緬懷過去而傷心悲泣;有的人歷盡滄桑,因眼前成就喜極而泣;有的人則從未見此恢宏氣象,因滿懷希望而大聲歡呼。人們往往因為經歷不同,而對於事物的反應也就不一樣。在教會中如遇有不同的看法時,應當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著想,彼此包容。

 

【拉三13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

   〔呂振中譯〕以致眾民竟不能分辨歡樂呼喊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民都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

   〔文意註解〕不能分辨」:因為歡呼與哭號僅能從動機和表情加以分別,卻不能從聲音來分辨。

         「聲音聽到遠處」:這是一種文學上的伏筆,暗示遠處的敵人因為聞到巨大的聲音,引起他們注目而起意阻撓建殿的工程(參四章)

 

叁、靈訓要義

 

【建造教會當有的存心】

   一、同心──如同一人聚集(1)

   二、熱心──都起來建築(2)

   三、信心──照律法書上所寫的獻祭(2~5)

   四、甘心──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5)

 

【重建聖殿的第一步】

   一、必須回到神所定的地方──聚集在耶路撒冷(1)

   二、必須彼此同心合意──他們如同一人,弟兄都起來建築(1~2)

   三、必須遵照神的話──照律法書上所寫的(24)

   四、必須在正確的根基上──在原有的根基上(3)

   五、必須滿足神公義的要求,蒙神喜悅──獻燔祭甘心祭(2~6)

   六、必須付出代價──將銀子給,把糧食、酒、油給(7)

   七、必須分工合作,互相配搭──興工建造,督理建造(8~9)

   八、必須先立定根基──匠人立耶和華殿的根基(10~11)

   九、必須歸榮耀給神──穿禮服、吹號、敲鈸、唱和、讚美稱謝(10~11)

   十、必須全心投入──大聲哭號,大聲歡呼,大聲呼喊(12~13)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以斯拉記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以斯拉記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