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第四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重建工作遭受攔阻】 一、敵人擾亂修建聖殿(1~5,24節)──從古列王年間到大利烏第二年(主前538~521年) 1.先是建議參與建造聖殿被拒(1~3節) 2.後是擾亂建造並賄買謀士阻礙工程(4~5節) 3.神殿工程直停到大利烏第二年(24節) 二、敵人奏告阻止修建城牆(6~23節)──從亞哈隨魯登基到亞達薛西年間(主前486~445年) 1.在亞哈隨魯登基時上本控告猶民(6節) 2.亞達薛西年間再上本奏告猶民建造城牆(7~16節) 3.亞達薛西王諭令停工(17~22節) 4.敵人用勢力強迫停工(23節) 貳、逐節詳解 【拉四1】「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被擄歸回的人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 〔呂振中譯〕「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流亡回來的人為永恆主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堂,」 〔原文字義〕「殿宇」聖殿,聖所,宮殿。 〔文意註解〕「猶大和便雅憫」:他們是南國被擄前的兩大支派(參代下十一12),在此以他們代表被擄歸回的人;其實,歸回的人包括其他各支派(參四3;二1)。 「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即指所有猶太人的敵人,他們是被亞述王從巴比倫等地遷徙到撒瑪利亞的外邦人(參王下十七24),因不樂意看見猶太人在故土復興,故稱為敵人。 「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聖殿代表神的同在,也是猶太人凝聚的中心。 【拉四2】「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 〔呂振中譯〕「就進前來見所羅巴伯和父系的族長,對他們說:『請讓我們和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問你們的神、和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的日子以來、我們總是祭獻神的。』」 〔原文字義〕「尋求」尋找,求問,求助。 〔文意註解〕「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假意要參與建造,其實是為了方便窒礙工程的進行;同時,這也是不蒙神喜悅的一回事。 「你們的神」:他們不把真神耶和華當作他們惟一的神,在信仰上有所混雜(參王下十七41)。 「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亞述王以撒哈頓(主前681~669年)曾從巴比倫等地遷移外族人到撒瑪利亞居住(參王下十七34)。 「我們常祭祀神」:他們因懼怕耶和華,就在有邱壇的殿中向祂獻祭,但仍事奉他們自己的假神(參王下十七32~33)。注意,這句話在希伯來原文有正反兩個意思:(1)寫型,指經常祭祀神;(2)讀型,指不經常祭祀神。 〔話中之光〕(一)基督徒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可同負一軛(林後六14),這話不僅指不可結為夫妻,同時也指不可一起事奉神。 (二)為主的名出外者,對於外邦人一無所取(約參7);這個原則也應用在建造教會的事上,所以不可向外邦人募捐。 (三)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太六24)。我們千萬不可一面懼怕真神,又一面事奉偶像(特別注意無形的偶像)。 【拉四3】「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 〔呂振中譯〕「但是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父系族長、卻對他們說:『這為我們的神建殿的事是與你們無干的;因為照波斯王古列王所吩咐的、是我們自己要單獨為永恆主以色列之神建造的。』」 〔原文字義〕「殿」房屋,家,住處;「協力」共同地,一同地。 〔文意註解〕「所羅巴伯、耶書亞」:他們分別是猶太人的政教領袖,前者是當時的省長,後者則是當時的大祭司(參該一1)。 「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意指在敬拜神的事上,絕對不容許異教徒有分於其中,以免得罪神。 「我們自己」:按原文意指惟有我們才可以。 「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意指波斯王古列只授權給猶太人(真神的子民)單獨建造(參一3),旁人無權染指。 〔話中之光〕(一)任何牽涉到信仰和事奉神的事,必須保持絕對的純潔,才能蒙神悅納;猶太人從前因為又拜真神、又拜偶像,帶來亡國的悲慘結果,所以對此特別謹慎。 (二)今天所謂「萬教合一」運動,乃是上了撒但的當,我們千萬不可認為「條條道路通真神」,因為惟有主耶穌基督才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 (三)基督徒在信仰上應該堅持時就務必要堅持,因為現今的社會潮流趨向妥協和寬容,容易使人忽略了基督信仰本身的排他性質。 【拉四4】「那地的民,就在猶大人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擾亂他們;」 〔呂振中譯〕「國中的平民就使猶大人的手發軟;當他們建造的時候常阻擾他們。」 〔原文字義〕「發軟」下沉,放鬆,懈怠;「擾亂」(原文為複字),第一字意為干擾,使驚慌、害怕,急促;第二字意為困擾。 〔文意註解〕「那地的民」:指從前被遷居到巴勒斯坦地的非猶太籍外邦人。 「使他們的手發軟」:含有使之沮喪、灰心喪膽的意思,和「堅固他們的手」(參六22)意思正好相反。 「擾亂他們」:原文的時態是經常性將來時式,表示從起頭到未來,都一直地受到驚慌和困擾。 〔話中之光〕(一)敵人一向想方設法阻撓教會的建造,不僅過去如此,並且將來仍是如此。 (二)敵人擾亂我們建造事工的首策,便是困惑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灰心喪膽。 【拉四5】「從波斯王古列年間,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登基的時候,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 〔呂振中譯〕「儘波斯王古列掌權的日子、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登基執掌國政的時候、他們總是買賂了一些參謀來反對他們,要破壞他們所計畫的。」 〔原文字義〕「賄買」僱用;「敗壞」破壞,挫敗,粉碎;「謀算」商議,勸告,提議。 〔文意註解〕「波斯王古列年間」:指主前538年下詔准許猶太人回國建殿(參一1~4)算起。 「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登基的時候」:指主前522年大利烏接續為波斯第三位國王之年。 「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大概是指收買波斯王宮裏的一些國策顧問,以影響波斯王對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決策。 〔話中之光〕(一)撒但是這世界的王(約十四30),牠知道抓住這世界首要人物如國王、總統、總理、首相等決策者身邊的心腹人員,便能左右政局。 (二)歷代教會首領的失敗,往往是受到左右親信人員的蠱惑;所以若要斷定領袖人物的好壞,可以從他們所信任的身邊人士之品格和想法而得知。 【拉四6】「在亞哈隨魯才登基的時候,上本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呂振中譯〕「當亞哈隨魯執掌國政,開始當國的時候、敵人寫了控訴書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原文字義〕「上本」書寫,寫給。 〔文意註解〕「亞哈隨魯才登基的時候」:他是波斯第四任國王,於主前486年登基,其時聖殿已經建成(主前516年)約達三十年,故所控告的事應是指猶民重建城牆,與建殿無關。本書作者將此事記在這裏,大概是以此為例,轉載波斯官方文件,證明敵人如何阻撓重建工作。 「上本控告」:王宮裏的謀士(參5節)趁著新王剛登基,對政務尚不熟悉的時候,就想破壞猶民的重建工作。 〔話中之光〕(一)我們後人查讀聖經,必須弄清楚記事年代,才不致誤解聖經。 (二)亞哈隨魯後來娶了以斯帖為王后,曾扭轉猶太人面臨滅族的困境(參斯二16~17;九20~22);可見敵人雖然想利用國王,但世局仍然握在神的手中。 (三)「控告」一詞說出與撒但有密切的關係,牠是最初的控告者;神子民所遭遇一切的敵對行動,都是從那惡者來的「火箭」(弗六16)。 【拉四7】「亞達薛西年間,比施蘭、米特利達、他別,和他們的同黨上本奏告波斯王亞達薛西。本章是用亞蘭文字,亞蘭方言。」 〔呂振中譯〕「當亞達薛西執政的日子、比施蘭、米特利達、他別、和他們其餘的同僚、寫了奏章奏告波斯王亞達薛西;奏章寫的是亞蘭語、用亞蘭語解釋的。」 〔原文字義〕「亞蘭方言」亞蘭人的語言;「同黨」同夥,同僚,相關人員。 〔文意註解〕「亞達薛西年間」:波斯歷史上的亞達薛西一世,他是波斯第五任國王,在位年間主前465~424年,曾先後批准以斯拉和尼希米帶領猶民回耶路撒冷(參七11~26;尼二1~8)。 「比施蘭、米特利達、他別,和他們的同黨」:這些人大概是當時波斯王朝中的高官,包括省長、書記之類人物(參8~9節);同黨指彼此地位相近且志同道合。 「本章是用亞蘭文字,亞蘭方言」:本章指這個奏章或這個文件;當時波斯帝國通用的官方文件,是用亞蘭文字書寫,又用亞蘭方言解釋。《以斯拉記》中的四8~六18;七12~26兩段經文即用亞蘭文,可能是因直接取材自官方文件的緣故。 【拉四8】「省長利宏、書記伸帥要控告耶路撒冷人,也上本奏告亞達薛西王。」 〔呂振中譯〕「省長利宏、祕書伸帥寫了一通呈文給亞達薛西王控告耶路撒冷人;寫的如下:」 〔原文字義〕「利宏」慈憐;「伸帥」陽光燦爛。 〔文意註解〕「省長利宏」:他是當時波斯帝國的撒瑪利亞省長。 「書記伸帥」:他是當時王室所派駐撒瑪利亞省長身邊的代表,有權直接向皇帝書寫報告;書記是用來牽制各省首長,以防叛變。 拉四8至六18的經文非希伯來文,乃亞蘭文。 【拉四9】「省長利宏、書記伸帥,和同黨的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毗拉人、亞法撒人、亞基衛人、巴比倫人、書珊迦人、底亥人、以攔人,」 〔呂振中譯〕「那時省長利宏、祕書伸帥、和他們其餘的同僚、司法官、將軍、河外巡撫、〔或譯: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毘拉人、亞法撒人〕、亞基衛人、巴比倫人、書珊人、就是以攔人、」 〔原文字義〕「同黨」同夥,同僚,相關人員;「亞法薩提迦人」波斯文意指負責行政工作的官員。 〔文意註解〕「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毗拉人、亞法撒人」:這些人可能指不同職位(官銜)的官員,請參閱「呂振中譯文」。 「亞基衛人、巴比倫人、書珊迦人、底亥人、以攔人」:指巴勒斯坦和附近一帶地方的異族人。 【拉四10】「和尊大的亞斯那巴所遷移、安置在撒瑪利亞城,並大河西一帶地方的人等,」 〔呂振中譯〕「和偉大尊貴的亞斯那巴所遷移而安置在撒瑪利亞城和大河以西那邊其餘地區的人:如今請看:」 〔原文字義〕「尊大」(原文複字)第一字是榮耀的,第二字是強大的;「安置」落腳,居住。 〔文意註解〕「亞斯那巴」:可能是最後一代亞述王亞述巴尼帕(主前668~626)的誤拼,是他完成了以撒哈頓(參2節)的遷徙行動。 「撒瑪利亞城」:原北國以色列的首府(參王下十七1)。 「大河西一帶地方」:指幼發拉底大河以西的波斯帝國轄境,在古列王時代,是一個包括巴比倫(亞蘭)、腓尼基、巴勒斯坦的巨大行省。 【拉四11】「上奏亞達薛西王說:“河西的臣民云云:」 〔呂振中譯〕「這就是他們所寄上的呈文本子──『你的臣僕、大河以西那邊的人上奏亞達薛西王。如今」 〔原文字義〕「臣」僕人;「民」人民,人類;「云云」如今,現在。 【拉四12】「王該知道,從王那裡上到我們這裡的猶大人,已經到耶路撒冷重建這反叛惡劣的城,築立根基,建造城牆。」 〔呂振中譯〕「請王知道:從王那裏上到我們這裏來的猶大人已經到了耶路撒冷,一個又反叛又極惡的城:他們正在建造起來,正要把城墻築完,把墻根挖好。」 〔原文字義〕「反叛」背逆的;「惡劣」邪惡,壞的。 〔文意註解〕「從王那裡」:指從巴比倫。 「我們這裡」:指巴勒斯坦。 「反叛惡劣的城」:指耶路撒冷城;在巴比倫王時代,猶大國的最後三個王曾一再的反叛(參王下廿四、廿五章)。 「築立根基,建造城牆」:應是指尼希米修造城牆之前的小規模整修,但在亞達薛西王二十年(主前445年)就被拆毀(參尼一1~3)。 【拉四13】「如今王該知道,他們若建造這城,城牆完畢就不再與王進貢,交課,納稅,終久王必受虧損。」 〔呂振中譯〕「如今請王知道:這城如果建造起來,城墻如果築完了,他們就不將貢品賦稅服役獻給王了,終究王就受了虧損。」 〔原文字義〕「受虧損」承受傷害。 〔文意註解〕「城牆完畢就不再與王進貢」:進貢指屬國向宗主國納貢;全句意指一旦城牆修造完成,就有可能起而反叛君王,拒不納貢。 「交課」:指交納消費稅。 「納稅」:指交納進口關稅。 【拉四14】「我們既食御鹽,不忍見王吃虧,因此奏告于王。」 〔呂振中譯〕「如今呢、我們喫的鹽既是朝廷的鹽,自不該見王白受剝奪,故此送上呈文來稟知王,」 〔原文字義〕「不忍」不合適的,不適當的;「吃虧」受辱,赤身露體(是非常強烈的用語)。 〔背景註解〕「我們既食御鹽」:古代近東文化,有「你我之間有餅和鹽」的俗語,表示彼此之間息息相關。 〔文意註解〕「既食御鹽」:意指食君之祿,理當分君之憂。用現代的話來說,意指我們既在朝廷供職,受王供養,理當為王的利益和尊榮把關。 注意,在這篇奏章中,共提到王可能面臨的三個損失:(1)財政上的虧損(參13節);(2)尊榮上的虧損(本節);(3)失去部分國土(參16節)。 【拉四15】「請王考察先王的實錄,必在其上查知這城是反叛的城,與列王和各省有害;自古以來,其中常有悖逆的事,因此這城曾被拆毀。」 〔呂振中譯〕「請王考查王列祖的記錄,在記錄上王就會查出,知道這城是個反叛的城,對列王和各省都有損害;自古以來其中常行悖逆的事,故此這城遭受了荒廢。」 〔原文字義〕「考察」查詢,尋找;「查」發現;「悖逆」反叛,煽動叛亂。 〔文意註解〕「先王的實錄」:指歷朝的典籍和大事記錄(參五17;六1),亦即皇家檔案。 「反叛的城」:不是指反叛波斯帝國,而是指反叛亞述和巴比倫。 「與列王和各省有害」:列王指波斯帝國成立以前的歷代王朝;各省指鄰近巴勒斯坦各省。 「這城曾被拆毀」:特別指耶城曾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拆毀(參代下卅六19)。 【拉四16】「我們謹奏王知,這城若再建造,城牆完畢,河西之地王就無分了。”」 〔呂振中譯〕「我們奏王知道:這城如果建造起來,城墻如果築完了,大河以西那邊之地王就無分了。』」 〔原文字義〕「無分」失去產業。 〔文意註解〕「河西之地」:指幼發拉底大河以西。 【拉四17】「那時王諭覆省長利宏、書記伸帥,和他們的同黨,就是住撒瑪利亞並河西一帶地方的人,說:“願你們平安云云。」 〔呂振中譯〕「那時王就發諭旨給省長利宏、祕書伸帥、和他們其餘的同僚、就是住在撒瑪利亞、和大河以西那邊其餘地區的人、說:『願你們平安。如今」 〔原文字義〕「諭覆」發出諭令;「云云」如今,現在。 【拉四18】「你們所上的本,已經明讀在我面前。」 〔呂振中譯〕「你們送上來給我們的奏章已在我面前傳譯清楚讀過了。」 〔原文字義〕「明讀」高聲朗讀,清楚地誦讀。 【拉四19】「我已命人考查,得知此城古來果然背叛列王,其中常有反叛悖逆的事。」 〔呂振中譯〕「我下了諭旨,人一考查,就查出這城自古以來對列王就常造反,其中常行叛悖逆的事。」 〔原文字義〕「考查」查詢,尋找;「古來」在長遠的日子裡;「背叛」對著,向著;「反叛」背叛,叛逆;「悖逆」反叛,煽動叛亂。 〔文意註解〕「背叛列王」:指背叛亞述王(王下十八7)和巴比倫王(王下廿四1;廿五1)。 【拉四20】「從前耶路撒冷也有大君王統管河西全地,人就給他們進貢,交課,納稅。」 〔呂振中譯〕「從前也曾有王管理耶路撒冷,統轄大河以西那邊全地,貢物賦稅、和服役都進獻給王。」 〔原文字義〕「大」有能力的,大能的,強壯的;「統管」統治的,有主宰權的,有權柄的。 〔文意註解〕「大君王統管河西全地」:指大衛和所羅門時代,領土曾經達於亞述域內。 「進貢」:指屬國向宗主國納貢。 「交課」:指交納消費稅。 「納稅」:指交納進口關稅。 【拉四21】「現在你們要出告示命這些人停工,使這城不得建造,等我降旨。」 〔呂振中譯〕「如今你們要下命令叫這些人停工,這城不得建造,等到我下諭旨。」 〔文意註解〕「出告示」:指由地方官員稟承王的意旨發佈命令。 「等我降旨」:其後亞達薛西王七年(主前458年)降旨允准文士以斯拉帶領第二批猶民回耶路撒冷(參七7~8),又於亞達薛西王二十年(主前445年)允准酒政尼希米回去修造城牆(參尼二1~8)。 【拉四22】「你們當謹慎,不可遲延,為何容害加重,使王受虧損呢?”」 〔呂振中譯〕「你們要當接受警告,不可懈怠,免得損害加重,使王受着虧損。」 〔原文字義〕「謹慎」留心,注意,提醒;「遲延」疏忽,粗心;「容害」傷害,受傷;「加重」增大;「受虧損」承受傷害。 【拉四23】「亞達薛西王的上諭讀在利宏和書記伸帥,並他們的同黨面前,他們就急忙往耶路撒冷去見猶大人,用勢力強迫他們停工。」 〔呂振中譯〕「那是亞達薛西王的上諭本子唸在利宏和祕書伸帥跟他們的同僚面前,他們就急忙往耶路撒冷去見猶大人,用武力強權迫使他們停工。」 〔原文字義〕「急忙」慌張,匆忙地;「勢力」武力,軍力,實力,力量。 〔文意註解〕「用勢力強迫他們停工」:王的命令僅叫他們暫時停工,不得繼續建造,直等他降旨(參21節);但這些官員卻擅自超過王命,使用武力強行拆毀城牆、焚燒城門(參尼一3)。 【拉四24】「於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 〔呂振中譯〕「於是在耶路撒冷神之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執掌國政的第二年。」 〔文意註解〕「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其實亞達薛西王的停工命令是指耶路撒冷的城牆,而不是指聖殿。本章六至廿三節是插入的記事,記載聖殿完工多年以後的事。 「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本句乃接續第五節,因敵人阻撓重建聖殿的工程,直到波斯第三任王大利烏的第二年(主前521年),因查得古列王曾特准猶民回去建殿的檔案(參六1~5),故降旨不得攔阻建殿工程(參六6~12)。 叁、靈訓要義 【仇敵攔阻建造的策略】 一、假裝好意要一同建造(2節) 二、使之手發軟,擾亂(4節) 三、賄買謀士,敗壞建造設計,延宕建造工程(5節) 四、誣告,利用政權來阻止(6~22節) 五、用勢力強迫停工(23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以斯拉記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以斯拉記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