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以斯拉記導論短篇信息

 

目錄:

重建並修飾神的家──以斯拉記(江守道)

恢復聖殿(陳希曾)

恢復神的見證建殿(張向晨)

以斯拉記研究(巴斯德)

以斯拉記精華(漆立平)

復興的預備──以斯拉記全貌(鮑會園)

以斯拉記概論(林獻羔)

《以斯拉記靈訓》引言(Edward Dannett)

以斯拉記文字釋經證道(緒言)(張策)

 

 

以斯拉記——重建並修飾神的家(江守道)

 

綱要

前介

王的詔書

神的屬天選民

被擄到巴比倫的教會

屬靈的實際

一些餘數的歸回

會堂第一次的歸回

(一)所羅巴伯

(二)建造神家的呼召

第二次的歸回

(一)以斯拉

(二)百姓得著潔淨

(三)聖潔的祭司職分

 

讀經: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利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於是猶太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要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拉一:15

 

「猶大長老因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所說勸勉的話,就建造這殿,凡事亨通;他們遵著以色列神的命令,和波斯王古列、大利烏、亞達薛西的旨意,建造完畢。大利烏王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這殿修成了。」(拉六:1415

 

「這以斯拉從巴比倫土來,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亞達薛西王第七年,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歌唱的、守門的、尼提寧、有上耶路撒冷的;王第七年五月,以斯拉到了耶路撒冷;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因他神施恩的手幫助他,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拉七:610

 

「以斯拉說,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時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又在王和謀士,並大能的軍長面前施恩於我。因耶和華我神的手幫助我,我就得以堅強,從以色列中招聚首領,與我一同上來。」(拉七:2728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讚美你!借著你愛子我們主耶穌的血,並且借著他的身體,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使我們可以坦然無懼的進入你的同在裡;不僅來到你面前,並且停留在你面前。哦!為著這個榮幸和特權,我們何等的感謝讚美你!父阿!當我們停留在你面前時,我們只求你,使你的臉光照亮我們的心,好讓你的話說在我們心裡;使它成為我們的靈和生命,好使你得著榮耀。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前介

 

以斯拉記是歷代志下歷史的延續。歷代志下結尾的話就是以斯拉記開頭的話。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向我們證明這兩卷不同的書是由同一個作者寫成的。以斯拉記開始於主前536年,以色列被擄人中的餘數歸回之時;結束於主前458年,在以斯拉帶領之下,以色列人被擄的餘數第二次的歸回。所以粗略的說來,以斯拉記所涵蓋的歷史大約有80年。一到六章涵蓋了約二十年的歷史。然後在六章和七章之間有58年的間隔;我們知道那個間隔是被以斯帖的事蹟所補滿的。七章到十章大約涵蓋了一年。這就是在以斯拉記裡我們所看見的歷史。

 

我們知這以色列人因著對神的不忠心而被擄到巴比倫去。然而神是信實的,在他們被擄之前,神借著耶利米應許他們,被擄以七十年為期,七十年之後,他要將他的子民們帶回來。

 

「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

 

王的詔書

 

以色列人在被擄之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讀到耶利米的書,得知被擄將於兩年內結束。他因此而進入產難的禱告中。他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和全國的罪。他求神赦免並且把百姓帶回到應許之地(參看但以理書九章)。所以對於但以理產難的禱告,神的答應是在古列王元年所賜下的詔書。在那道詔書中,他說,「神已經將全地賜給我,如今所有屬他的子民可以回到耶路撒冷去建造神的家。」

 

我們可能會覺得希奇,為何一個外邦的君王,他並不認識神,會下一道這樣的詔書。我們必須記得,但以理那時仍與古列王在一起,最可能的是他向古列王說過,在兩百五十年前神曾藉先知以賽亞預言關於他的事情。先知以賽亞生活在主前八百年左右,在以賽亞書四十四:28和四十五章的開頭幾節裡,神發出預言,並且題名說到古列:「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我將所有這些賜給他,使他行我的旨意,就是重建我的殿。」當但以理與古列說到這些時,雖然他不認識神,卻必定是很受感動。他承認必定是神將整個帝國賞賜給他;為了表示他對神的尊敬,他頒下詔書允許所有被擄的神的子民歸回,去建造神的家。

 

然而我們必須記得,並不是百姓的忠心,而是神的信實才促成了這次歸回重建神的家。文士以斯拉,把從被擄之地歸回的歷史彙編在一起。在他寫作這卷書時,有一件事在他的意念中,就是要對我們顯明神向著他話語的信實。我們可能不忠心,但神是信實的。神能夠激動外邦君王的心。他也能夠興起器皿和環境來成全他 的應許。這是我們的神。真是何等的鼓舞我們!

 

在以斯拉記裡,從巴比倫被擄之地,以色列人有兩次的歸回。第一次的歸回是在所羅巴伯的帶領之下,第二次是在以斯拉之下。第一次歸回的目的是為著直建聖殿(神的家);第二次歸回的目的是為著修飾並鞏固神的家;換言之,就是加強神家的事奉。

 

神的屬天選民

 

弟兄姊妹們!當我們思想以斯拉記的時候,並不是僅僅來溫習一段以往的歷史,乃是來學習神要我們學的功課。從某種程度來說,以色列人的歷史乃是教會——今日神的子民——屬靈歷史的一個預表。因為以色列人乃是神屬地的選民,而神的教會乃是神屬天的選民;二著的原則常常是相同的。彼得前書二章九節說到神的教會是一個聖潔的國度。當然,這個聖潔的國度和地上的列國是不同的,因為在性質上她是屬天的和屬靈的。她是一個聖潔的國度;不僅如此,並且她還是一團聖潔的祭司。在彼得前書二章五節中告訴我們,我們在一起被建造成為一個屬靈的家(房屋),是一團聖潔的祭司,借著耶穌基督獻上屬靈的祭物,是神所悅納的。所以,一面說,我們是一個聖潔的國度;另一面,我們是一團聖潔的祭司。可是正像以色列人一樣,我們對神並不全然忠心。

 

被擄到巴比倫的教會

 

若我們回顧教會兩千年的歷史,很快的就會發現教會離開了她原初的地位。教會已經墮落了,落進世界裡;絕大部份的,是在被擄於巴比倫的光景中。如果你讀改教的歷史,就會發現路德和其它的改革著都提到,在他們那個時代的教會是在被擄於巴比倫的光景中。雖然神在那時就發出歸回的呼召,然而直到今日,我們必須承認,普遍的說來,教會仍然在被擄於巴比倫的情形裡。

 

巴比倫和埃及不同。神領他的子民出了埃及,而埃及是代表著世界。這世界上的財富,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驕傲利肉體的情欲;那就是埃及。神帶領袖的兒女從埃及出來進入應許之地——迦南(一個流奶與蜜之地),代表著基督的豐滿。然而,以色列人因著他們的不忠心,就落進了被擄於巴比倫的光景中。巴比倫也是這世界的一個代表,值它指的是宗教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中所有的宗教都能追溯到巴比倫。他們從世界中出來然後又落進宗教的世界裡。

 

弟兄姊妹!今天神的教會的確是這樣光景。神把我們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中呼召出來。他把我們從世界中召出來,把我們一起聚集在基督耶穌之下。他所盼望的就是我們應該住在基督裡並且享受他的豐滿。可是很不幸的,教會並不忠心,因著不忠心的緣故,不僅是以往,並且如今仍在被擄於巴比倫的光景中。換言之,今天教會已經變成了一個宗教的系統,與世界上其它的宗教沒有大大的差別。巴比倫的意義是「混亂」,即使是今天,我們確實看見在神的子民中有許多的混亂。

 

在教會歷史中,當教會進入了被擄於巴比倫的光景時,神就一直在呼召他的子民歸回——回到耶路撒冷來重建神的家。這個呼召是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的持續著;不僅是出現在改教的時候,我們還能追溯到第二世紀。神是如何的一次又一次的呼召他的子民們回到耶路撒冷——回到那平安、單純、純潔的城,在那裡重建他的家,他的見證,這是我們要從以斯拉記的歷史裡記取的教訓。

 

屬靈的實際

 

以斯拉記裡的歸回不是國家及政治上的恢復,其所代表的是人們屬靈的或是道德情形的恢復。他們不是自主自由的人。他們是在波斯(外邦)君王的詔書之下被允許歸回的人。事實上,在被擄於巴比倫之後,以色列國從沒有在政治上恢復過,直到1948年;雖然在馬喀比時期他們有一段很短暫的獨立自主。在他們滿長的歷史中,即使他們回到了那地,他們卻一點也不自由。他們是在外那人不同的帝國、不同的政權統治之下。所以這些歸回並不代表政治上的恢復,乃是代表靈性上的,或是道德上的恢復。

 

為什麼要提起這一點呢?因為,按照神的原則,屬靈的恢復總是先於政治或肉身上的恢復。神是看人心,而人總是看外貌。所以神所要的總是內心的,屬靈的實際;有了屬靈的實際,外面的表現遲早會顯明出來。屬靈的實際先於外面的表現;但作為人的我們,在這一點上總是有不同的想法。常我們主耶穌在兩千年前來到地上,猶大人拒絕了他,因為他們要政治上的復興,但是主耶穌卻先要屬靈的恢復。所以當我們注意到教會已經落入被擄於巴比倫的光景中之時,就不要只在外表的榮耀中尋求恢復。但是請記住,神今天正在作的是,首先在他的子民中恢復那屬靈的實際。屬靈的實際若未得著恢復,那外面的樣子有什麼用呢?不幸的,今天神的子民都在尋求外面的榮耀而不求裡面的實際。有一日,那榮耀的教會,就是羔羊的新婦,要彰顯出來並與基督一同掌權。所以當我們研讀歷史或是恢復的原則時,請記住,神所要的永遠是裡面的實際,而不是外面的樣子。

 

一些餘數的歸回

 

古列王元年,他下一道詔書,允許所有被擄的以色列人歸回耶路撒冷去重建神的家。我們說過,被擄的以色列人並不是自由自主的,他們乃是奴隸。他們不能隨著自己的意願就這樣回去,而必須等待直到王許可他們回去。這道詔書是包括了所有被擄的子民。所有的人都可回去。並且這詔書是明確特定的;他們回去只為著一件事,就是重建神的家。我們會認為當這樣一道詔書頒佈的時候,肯定的所有在被擄之地的以色列人都會起來回去。假若我們被擄了,而有一天,我們被允許可以回家,你會不回去嗎?當然你會回去!但是很希奇的,當時他們的反應,並非如此。雖然所有的以色列人被許可回去,卻只有一些餘數歸回了。那呼召應該激動了神子民們的心,但是不平的,只有一些餘數的靈被激動才歸回了。其它的多數人都沒有回去,他們滿不在乎;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在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去之後,雖然,他們足在巴比倫河波斯統治之下的奴隸,而實際上卻享受相當多的自由。他們被許可建造自己的房屋。他們被許可建立自己的生意——我們知道他們是如何的會作生意。所以在那七十年中,他們在被擄之地繁茂興盛起來。他們在被擄之地紮下了深根。更進一步的,若是他們沒有信仰上的自由,可能他們會渴望回去,但是他們也被許可有信仰的自由。事實上,乃是因為被擄於巴比倫,才治好了以色列人拜偶像的病。神說:「好,你們要拜偶像,就讓你們到眾偶像之地去。」因此他們才得著了醫治。

 

會堂

 

在被擄之地,以色列人渴望要敬拜神,但是他們不能,因為耶路撒冷被毀了,聖殿也被毀了。他們怎能敬拜呢?在此,人的聰明帶來補救之道;他們發明了一種非常聰明的系統,直至今天仍然存在。只要有猶大人的地方,你都能找到它;那就是會堂。會堂是在那個時期發明出來的,因為他們沒有聖殿,但他們要敬拜神。他們發明了這個東西,從人的角度來說,比神的計畫更好。只有一個聖殿,但可以有數不過來的會堂。若是你有十個有空閒的猶太男人,那就是說他們有能力也願意為著信仰的目的而花一些時間,那麼就可以有一個會堂了。所以在被擄的時期,會堂在各處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來。這是何等的方便!你可以就在隔壁有一個會堂,而不需要走太遠的路。如果你不喜歡某些人,就可以組織自己的會堂。要是你不喜歡他們的方式,也可以有自己的會堂。即使在使徒們的時代,仍保有同業公會的會堂。如果你是一個泥水匠,你可以有一個泥水匠的會堂;若你是個修理汽車的,你可以有一個修車同業的會堂。換言之,你可以有一個照你喜歡的會堂。那豈不是很方便的麼?

 

在會堂裡他們讀律法書,就是摩西的律法;他們也讀先知書。在會堂裡,他們唱詩(篇);在會堂裡,他們可以禱告;而且在會堂裡,他們可以彼此勸勉。事實上,你發現在使徒的時代,他們是何等的自由!當使徒保羅進到一個會堂,那管會堂的會來說,「兄台,你們有什麼要說的嗎?」你可以說任何你想說的話。在會堂裡有如此的自由。這豈不是一件奇妙的事麼?在會堂裡惟一你無法作的事就是獻祭,因為神說過你們不能在世上任何的地方獻祭,惟有在他安置他名的那一個地方,就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裡。因此他們不能獻祭;但是律法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你可以使每一件事都符合信仰規條,可是沒有罪的赦免。換言之,那最基本的,基礎的事卻失落了。那裡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滿足你的良心,賄賂你的良心,可以使你覺得自己很虔誠;但是那裡卻沒有一件事能使你恢復與神的關係。

 

在被擄中為他們自己而活的猶太人,得著了他們想望的每一件事。他們有一切物質上美好的事物,也有一套宗教的系統能賄賂自己的良心,使他們感覺自己的虔誠。如果他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以自我為滿足的,那麼這裡的一切就是他們不覺得迫切需要回去的原因。他們何苦要被拔起呢?何苦要面對旅途上的危險呢?為什麼要回到耶路撒冷,面對那一片廢墟呢?為什麼要建造神的家而自己卻住在帳棚裡呢?為什麼他們要那樣作?他們的靈已經迷醉在物質的和宗教的事物裡。他們只顧自己卻不顧神和神的利益。

 

在被擄的日子中,神不再被稱作天和地的神。他被稱作天上的神,而被排除在地境之外;因為他曾把他的名放在他自己子民之中,而這些子民卻被擄了。在地上不再有他的見證。只有那些靈裡向著神仍然儆醒的人,只有那些愛神過於愛自己的人,他們關心神的利益過於自己的利益,他們的靈才被激動。他們要回去重建神的家,好使神的名能在地上,神的見證能在地上被恢復。弟兄姊妹們!這些乃是歸回的子民。

 

第一次的歸回

二、所羅巴伯

 

他們在所羅巴伯的領導下回來的。所羅巴伯這名字的意義是「生在巴比倫」或「巴比倫的後裔」。換言之,這個年輕人是生在巴比倫的。他從來沒有看過耶路撒冷和舊的聖殿。為什麼他要回去呢?他從來沒有看見過自己的故國。他從沒有見過舊的聖殿。巴比倫是他的家。為什麼他要回去呢?我們記得所羅巴伯是約雅斤王的孫子。約雅斤被擄到巴比倫地;值是你若讀列王記下廿五章的最後幾節,你看見在他被擄後三十七年,巴比倫王使他抬頭,提他出監,使他成為王的朋友。所以在他的晚年,約雅斤實際上住在宮裡並且成了王的朋友。因此,理所當然所羅巴伯出生的時候,雖然是被擄的,卻必定是生活在很好的環境裡;而在宮廷裡,他一定見過一個人,就是但以理,因為但以理是在宮廷裡。很顯然的,但以理在那時一定是個老人了;可是他必定與這個青年的王子,所羅巴伯,分享過神的目的,神的心意,神的名,神的家和神的榮耀。當但以理和這個年輕人分享這些事的時候,這年輕人的心在他裡面焚燒起來。他為著神和他的榮耀有一個火熱的渴慕。因此,常詔書頒佈之後,他成為領導百姓回到耶路撒冷重建神家的那一位。

 

當他一同回去約五萬人都有一樣的靈。他們回到耶路撒冷之後,所作的頭一件事就是築一座壇,來求告主的名,因為懼怕他們周圍的仇敵。第二年他們開始立神家的根基。歸回的老年人,他們的年齡一定有七十、八十或是九十歲了。他們曾經見過以前的聖殿,當他們看見所立的根基,他們都哭了,但那些沒有見過聖殿的年輕人都歡呼起來。仇敵們都聽見了,因此用各種的手段來阻止他們;在他們的軟弱中,這工作停頓了有十四年之久。在那些年間,他們未曾作了什麼,直到神興起哈該和撒迦利亞。借著這兩位先知所傳的話語,他們才回頭;在四年之內,神的家被重建起來。為此真要感謝神。

 

三、建造神家的呼召

 

在耶路撒冷神家的恢復,和今天耶穌見證的恢復之間有相似的地方。我們提過今天的教會是在被擄於巴比倫的光景中;在神的子民中有許多的混亂。神的子民們追求著地上的、物質的利益,正像世上的人一樣。神的子民們東奔西跑,追求必朽壞的事物,正像今世的人一樣。我們都想建造自己的房子,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福利——每一件事都為自己——雖然我們知道自己是在被擄的光景中。並且,弟兄姊妹們!我們所發明的系統是何等的高明。今天神的子民們不需要在合一裡敬拜;你可以照著無論何種你喜歡的方式來敬拜;你甚至可以有你自己的教會。我們的良心似乎因受賄賂而睡著了。這豈不是實情麼?我們認為自己很虔誠,我們在敬拜神,但那只是滿是我們的欲望。耶穌的見證又如何呢?耶穌的見證在那裡呢?基督身體的合一在那裡呢?

 

今日神的子民們在極大的混亂中,但是你發現那呼召仍然持續:「從巴比倫中出來,回到耶路撒冷來重建我的家!」弟兄姊妹們!這豈不是讓我們開始來思想神的利益的時候麼?這豈不是即使在敬虔的追求和活動中,讓我們成為以神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麼?這豈不是讓我們想到主耶穌在地上的見證而不是我們自己福利的時候麼?這豈不是我們從許多的混亂中出來,而回到基督裡的純潔和單純裡的時候麼?我們已經變成大複雜,太繁瑣了。我們需要回到在基督耶穌裡的真誠和單純中,在那裡我們來建造神的家。我們是神的家。神要住在他的子民中。他要把我們像活石一樣的建造在一起,把我們在一個根基上建造起來,這一個根基就是基督耶穌。

 

弟兄姊妹們!我們的靈是否被激動呢?我們能否仍留在巴比倫呢?我們豈不該起來,甘願面對所有的危險,並且回到幾乎是一無所有之地,好使神的家得以被建造,基督能成為中心——他是教會的元首——神的子民們得以連絡在一起成為一,好使主耶穌的名得著榮耀?我們可能從來沒有見過地上教會的榮耀——我們是未曾見過——但是我們曾經聽見過;我們曾在聖經中讀到過。我們的靈是否被激動呢?我們能否停留在昏睡中,在自滿自足中,好像不需要任何事了呢?主耶穌的見證在那裡呢?誰是那些靈裡被激動而回到單純裡來建造神的家的人呢?願他的祭壇被立起,願那根基被立定,並且願他的家得建造!

 

感謝神!在教會兩千年來的歷史中,雖然你可能在官方正式的歷史中找不著,若你真正的尋找,你會發現有一個非官方的卻是教會屬靈的歷史。在每一個世代,曾經有過,並且仍有一班人,他們聽見了神的呼召說:「從巴比倫出來,回到耶路撒冷來建造神的家!」

 

第二次的歸回

(一)以斯拉

 

以斯拉是個文士,一個敏捷的文士;事實上,對猶大人來說,以斯拉被公認為「那文士」。以斯拉這名字的意思是「幫助」。已經過了五十八年,在主458年,他定志考究神的律法,遵行它並且將它教導神的百姓。他是一個尊貴的人,一個學者;他舒適的住在波斯的宮廷裡。他受人敬重,甚至王也尊重他;但是他的心都與在耶路撒冷的餘民們在一起。他渴望回去教導他們。所以在這裡你看見在以斯拉領導之下的第二次歸回。有幾千人與他一同回去。他的歸回與在所羅巴伯之下的歸回有不同的目的,因為聖殿已經建成,而殿裡的事奉也已開始。但是在那五十八年中,百姓的稅負是相當的沉重(不僅僅今天是如此),因為百姓的稅負非常沉重,甚至祭司們、利未人都需要出去謀生。他們必須回到田裡去耕作。奉獻是如此的少,即使殿裡的事奉仍照常進行,卻沒有事夠的祭牲,也沒有事夠的祭司在作當作的工。換言之,殿已經有了,事奉在進行著,但它卻很弱;神的見證是微弱的。

 

因此以斯拉有負擔回去修飾神的家。修飾的意思是「強化殿裡的服事」。他是一個熟悉神話語的人,他並且也是一個認識神的手的人。一個文士理當認識神的話語;但是有時候,他並不認識神的手。以斯拉是一個認識神話語和神在他身上的手的人。那就是說,他認識神自己。神答應了他的禱告。他被許可回去加強聖殿裡的事奉。將會有更多的公牛、羊羔和綿羊,並更多的資源。波斯的君王甚至應許王的府庫要供應這些,而波斯帝國的財富幾乎是無窮盡的。他也寬免了利未人和祭司的賦稅,所以他們不需要繳稅,使他們得以專注於殿裡的事奉。

 

(一)百姓得著潔淨

 

以斯拉不僅建立了聖殿裡的事奉,同時,他還潔淨了百姓。在那五十八年中,神的選民們本當從列邦中分別出來,結果卻開始與周圍的外那人通婚。因為那不純淨的行為,他們被引偏離了神。修飾聖般的首要目標,就是百姓必須被潔淨。因為以斯拉的工作,百姓們被潔淨了,並且保守成為一個純全的子民歸給神。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為著那個時候的見證,更是為著有一天彌賽亞要借著他們來到地上。神必須保守一班子民,為著預備彌賽亞的降臨。感謝神!聖殿裡的事奉被加強了,百姓們被潔淨了,並且神的見證得著了恢復。

 

(一)聖潔的祭司職份

 

前面說到我們不僅是聖潔的殿,神屬靈的房屋,而且我們還是聖潔的祭司(職份)。神的旨意是我們應該在一位元首——基督之下被建造在一起。我們應該在一個根基——基督之上被建造在一起。我們應該借著一塊房角石,就是基督,被建造並聯絡在一起,好使神能住在我們中間並且得著滿足。被建造在一起不只是一件外面的事,更是一件有生機的事。聖靈要把我們建造在一起成為一——在靈裡為一,在魂裡為一,在愛中為一——彼此背負並且彼此包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在靈裡的合一;一同長進而達到在真道上和對神的兒子的認識上約合一裡。但更進一步的,神還要我們在神的家中成為聖潔的祭司。聖殿要成為像我們主耶穌所說的:「我父的家」。這殿原是萬民禱告的殿,但是在我們主耶穌的時代,它已經敗落成為買賣的地方,成為一個賊窩了。照著提前三:1516,神的教會就是神的家,是永活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偉大的敬虔的奧秘。然而在提後二:20,卻變成了大戶人家,有尊貴的也有卑賤的器皿。現在豈不是我們應該潔淨自己,脫離卑賤的事,成為尊貴的器皿,合平主人使用的時候麼?

 

我們是聖潔的祭司團,是所有信徒所集合而成的祭司職事。甚至在馬丁路得時,就已經宣講信徒們那全體普遍的祭司職事。但是改教的人們認識了這點,卻不把它付諸實行。不但沒有全體信徒都成為祭司,反而建立了聖品的系統有平信徒和教士(神職人員)之分。

 

現在豈不是神的子民們一同來修飾神家的時候麼?讓我們都起來,像基督身體上的肢體,照著神分賜給各人的恩賜和恩典,一同來盡功用。沒有一個人是多餘的,也沒有一個人能包辦一切。在元首基督的管治之下,基督身體中所有的肢體都要像聖潔的祭司一樣,一同來盡功用,好使神得著服事。

 

弟兄姊妹!這些就是神所要花他的子民中復興並恢復的。有無窮盡的資源供應我們,因為天上所有的財富都是我們的後援。一切屬靈的恩賜,基督耶穌無限的恩典都是我們的。然而要點是:我們是否定意尋求並遵行神的話語?不然我們怎能教導別人呢?我們是否認識神的話語?是否認識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手呢?若不認識,那麼一切不過是學術性的,而不是屬靈的。神要我們起來,在他的家中像聖潔祭司一樣的來事奉。那將是何等榮耀!將是何等豐富!神要大大的得著滿足。願主幫助我們!

 

禱告:

 

親愛的天父!願你的子民們聽你的聲音,願你子民們的靈被攪動。哦,我們的天父!我們祈求,願你的子民們能歸回來重建並強化你的家,好使你能被高舉,你能得著服事。因為你是我們的神,我們的父,我們的主;惟你是配。奉我們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江守道《神說話了──舊約各卷精華》

 

 

恢復聖殿一以斯拉記(陳希曾)

 

請記得,是歷代志上下的作者以斯拉,把列王紀上下的解釋告訴我們的。所以從這個光裡面來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整個的故事就清楚明亮了。以斯拉是誰呢?以斯拉是生長在巴比倫的一個猶太人,他從來沒有見過聖殿和聖城。

本來以色列人在迦南的時候,是全世界最好的農夫,但自從他們被擄到巴比倫以後,因為那裡的數學和商業非常發達,所以他們就從巴比倫學會了作生意。(今天全世界有許多的財富在猶太人手中)。那時有幾百萬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去,他們在那裡不可能再作農夫了,所以他們只能作生意,就成為最好的商人。從那以後,猶太人就到世界各地去作生意了。

在那七十年間,巴比倫王沒有虐待他們,反倒給他們自由的生存空間,讓他們自由的集會,會堂就是在那個時候產生的。他們現在沒有聖殿、不能敬拜了,但是他們可以有會堂。經過一代以後,他們在那裡生了根,因為都發達了,沒有人想要回去。

滿了七十年,聖靈就來作呼召的工作。聖經告訴我們:神的靈就激動他們的心,結果約有五萬人受聖靈的感動,願意回到耶路撒冷去:寧可回到荒涼、什麼也沒有的故都耶路撒冷。現在他們再一次的走回歸的路,但這次不像出埃及的時候有火柱、雲柱帶領他們,現在完全得憑信心。五萬人在神的帶領之下,陸陸續續的回到耶路撒冷。

“被擄”是仇敵認為消滅以色列人信仰的最好方法。眼看著過了七十年,這乃是人天然的歲數,到了七十歲,就幾乎是天然的盡頭。而且過了一兩代以後,老的故去了,年輕的一輩根本就沒有見過聖殿,那有回來的意願?現在他們的前途就在巴比倫。巴比倫也是混亂的意思,從那裡他們就被分散到全世界,並且可在世界上得著許多財富。這樣,仇敵的詭計就成功了。

然而感謝神!有五萬人被聖靈感動回來了:為著彌賽亞有一天能進人祂的殿,為著彌賽亞的腳能踩在橄欖山上,為著彌賽亞能生在伯利恒,他們回去了。他們不是為自己回去的,他們是為著神的旨意回去的。第一批回來的是所羅巴伯這一班人,其中還有一些老人。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又有一批猶太人回來,裡面有一個人名叫以斯拉。

原來就在這被擄的七十年中,在人來看是沒有希望了,沒有想到神在巴比倫那個混亂的地方,能夠找到以斯拉。雖然他沒有看見過聖殿,但他對神的話非常熟悉,在那個時候他被神的靈感動,也帶了一批人回到迦南地。這就是以斯拉記的內容。

以斯拉記的前半段告訴我們:第一批猶太人和所羅巴伯回到耶路撒冷,在原來的根基上,把聖殿蓋起來,這就告訴我們,他們恢復神的同在。這些人回到耶路撒冷,神就藉著他們恢復了神的見證。所以整本以斯拉記給我們看見:恢復聖殿、恢復神的同在。等到以斯拉回來,聖殿已經恢復了,於是以斯拉作了兩件事:

第—、恢復神的話。所以到了以斯拉的時候,神的話有最高的地位。

第二、以斯拉美化了聖殿。使聖殿更華麗、更美觀。以斯拉其實是為著彌賽亞而回來的,好叫彌賽亞來到的時候,祂能看見有一個華美的聖殿。這是以斯拉作的工作。

如果把這段聖經翻作新約的話語就是:主第一次怎樣回來,主第二次也怎樣回來。在主回來之前,它要得著一個榮耀的教會,這就是今天神要得著許多的以斯拉一我們要被模成神兒子榮美的形像。到了主回來的時候,祂要進到它自己的殿一指著教會來說的:而那個教會乃是榮耀的教會。

要怎樣才能得著榮耀的教會呢?保羅在以弗所第五章告訴我們說:是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潔淨了,叫我們沒有皺紋、玷污等類的病。所以聖靈要藉著今天的以斯拉來作恢復的工作一把神的話帶進來美化聖殿。

我們這些人是為著主耶穌回來活著的,我們要回到神旨意的中心。原本我們的前途是在這個世界上,在世界上我們應該能夠飛黃騰達的,但如果今天我們都被世界得著了,誰在那裡等候主的回來?教會怎能是榮耀的教會呢?從這裡你就很清楚,以斯拉的故事,就是預表今天我們的故事,所以這段聖經才顯得這麼寶貴。整本的以斯拉記就是恢復神的殿一神的同在和神的見證!── 陳希曾《毗斯迦山——舊約》

 

 

以斯拉記──恢復神的見證建殿(張向晨)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要與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同讀;因為都是講到被擄後,從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與城墻。

  大綱:

      一,第一批百姓歸回耶路撒冷,建殿  一~六章

   二,以斯拉回耶路撒冷,教導神的話  七~十章

從分段可見恢復的路線:

  一,恢復建殿是神定的日子,被擄70年後,古列王將下詔(代下三十六21

     (羅十一36)一切事情的運轉是出於神的發動;

                  一切事情的建造是出於依靠神的能力;

                  一切事情的結局是歸於神的榮耀。

  二,禱告推動神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下詔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建殿。〔一章1節〕(賽四十五113;參但九章,尼一章)

     君王的心如同隴溝的水,在神手中隨意流轉。(箴廿一1

  三,神激動人的心,響應天上來的呼召,甘心奉獻財物,奉獻自己離開世界,回耶路撒冷建殿。〔一章5節~二章〕

  四,神預備獻身的領袖耶書亞,所羅巴伯。〔三章2節〕(士五章)

  五,先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回到十字架,聯於主的死,奉獻自己,向己死,向神活,唯有活祭才讓神有通達的路。〔三章3節〕(羅十二12

  六,守住棚節,盼望主的再來,向著標竿直跑,獻上燔祭,甘心奉獻自己,守一切聖節,按神心意事奉神。    〔三章〕

  七,準備材料,以基督的生命為建殿的材料。 〔三章〕

  八,興工建造,主的生命形成教會,各盡其職,聯絡為一體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三章〕

 九,仇敵擾亂,進入爭戰,王壓制停工16年。 〔四章〕

 十,神興起先知哈該傳五篇信息,激勵民起來恢復建造。(讀哈該書)

    又興起先知撒迦利亞傳八個異象,四篇信息。〔五章〕(讀撒迦利亞書)

十一,聖殿建造完成,守逾越節,

        生命建造的事奉時刻不忘主為我們死,十字架是建造的路。〔六章〕

十二,56年以後,神興起認識祂話的以斯拉,傳揚神的命令,使民認識神,經歷神。       使他與尼希米搭配,成就神的工作。〔七章〕

 

   以斯拉下功夫考究神的話,又以此教訓以色列人,明白神的手引導,認識依靠地上的君王是羞恥,唯單單依靠神。

   以斯拉以神的憂傷而哀慟,哀慟的人有福了,他必得神的安慰。(太五4

   以基督的心為心,為此禁食祈禱,認罪悔改,求神光照,挽回神的同在。

   活潑運用神的話,如同二刃的利劍,刺透民的心,回轉歸向神。

   除去教會中的罪惡,與外邦女子通婚,是世界進入教會,讓撒但有地步,有空間,有地位。以斯拉是站在教會破口處的勇士,堵住撒但進入的通道,讓神有通達的道路。(參結二十二30)神為何使用以斯拉?下功夫讀神話的人,又順服神的引導,有福了,神必不輕看這個人。

——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以斯拉記研究(巴斯德)

 

第四十二課  以斯拉記  之一

 

題示:把以斯拉記讀兩遍,遇到有難題的地方,把它記下,本課程可能會解答你一二個問題的。至於猶太人「月份」的問題,請參考下一課之附錄。

 

        很多人認為以斯拉記是一集體著作,然後由一個編者把它整理,書才見統一。至於編者是誰,則不少人認為是文士以斯拉,另一些人則認為是與以斯拉同時代的一個不知名人士所編,因為書中有不少的地方(尤其是後半部),發言的主角常由第三身轉到第一身,然後又轉回第一身(七28,十1),……而且書之前半部,出現了相當不統一的文體及格式……事實上文士以斯拉才是編者——任何人均承認書中起碼有一部分是出於以斯拉本人的——他是以斯拉記唯一的作者,書中大部分的材料,均是他用自己個人的言詞來編寫的,只有間中才加入引用的文獻,這理論比任何假設都來得有力,我們可以從全書在格式上的和諧及統一就得到證據。至於書中常由第三身變成第一身的反對理由,根本沒有什麼分量,質之修西提斯(Thucydides)及但以理等的作品,這情形普通得很。再說,以斯拉是寫了歷代志(這是很多聖經批評者均承認的),那麼歷代志與以斯拉二書關係之密切,亦可說明以斯拉是本書的作者了。

                            ——羅靈遜牧師(Rev.George Rawlinson

 

注:上述「有不少的地方」是由第三身轉到第一身等,事實上只有一段(七27~九15)是如此,我們特別提出來,是因為這現象更足以證明以斯拉才是本書唯一作者,若是一集體之著作,此現象當然會相當普遍也。

 

                                                   ——巴斯德

 

    現在我們來到了舊約歷史書的最後一組——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這就完成了舊約十七卷歷史畫的研究。這三卷書原是屬於一組的,是論到神如何對待被擄後的猶太人。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是論到神如何對待歸國之猶太人;以斯帖記則論到神如何對待留居異地之猶太人。

    要好好明白歷史書最後的三卷,就一定要參看先知書最後的三卷——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因為他們均是神在猶太人被擄歸回後而興起的先知,他們的言論會叫我們瞭解當時屬靈及道德方面之情況。

 

剩下歸回的

 

    以斯拉記所論及之事情,是猶太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剩下歸回的猶太人事蹟。這件事情大約發生於主前五三六年,亦即是被擄巴比倫七十年滿期的時候。他們的歸回,早在他們被擄前便預言的了(耶廿五1112,廿九1011)。所以以斯拉一開頭就如此說: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

    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錢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一14

    開始之先,就讓我們緊記兩件事:

    第一、歸回是一早在預言中明言的。

    第二、結果由波斯王古列應驗了這個預言。

 

剩下的人數

 

   1)歸回的人一共有多少?以斯拉記第二章告訴我們當時有三十三個家族回國,他們一共是二萬四千一百四十四人。

   2)第二組歸回的,主要是祭司級的,人數共約四千二百八十九人。

   3)第三組是利未人及其他的少數,共約一千三百八十五人。

    三組人加起來,就是二萬九千八百一十八人。這數目全是男丁的,因為二章六十四至六十五節說:「會眾共有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此外還有他們的僕婢七千三百三十七名,又有歌唱的男女二百名。」(前面三組人數,當在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之內),因此他們男丁、女丁、僕婢等回國人數的總和,就是四萬九千六百九十七人,我們可以說是五萬人吧,會容易記憶。

    從全國人口來說,五萬人只是一個小數目,無怪乎聖經稱之為「剩下的人」了。在他們被擄巴比倫期間,年老一代漸漸過去了,新的一代在異邦長起來。生於斯,長於斯,吃於斯,教於斯,他們對上一代那種寄居的、羞辱的,和寄人籬下之感情,自然淡薄得多,我們也可以想像——雖是不可原諒的——上一代對故國家園那種聯繫感,在新一代的身上也是極遙遠的。

    在猶太人被擄的當兒,國際情勢的變遷也是巨大的,雄霸一時的巴比倫王國日漸衰敗,終於被新興之波斯帝國擊敗(下令猶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就是波斯王古列);猶太人在波斯律法下,得到相當優厚的待遇,危機過去,人心就鬆懈,正義之感情亦會隨風而逝,代之而起的就是營建自己的安樂窩,管他是在客地還是故園。我們可以想像這剩下歸回的猶太人,絕不會是當時僅有的猶太人,應該說是剩下對耶路撒冷,對聖殿仍不能忘懷的人吧。

    我們身為中國基督徒的,又該作何感想?世界上沒有不敗的政權,昔日我們離開中國內地教會時,心是何其淒惻茫茫,後來客居異地了,慢慢建立了新的家園,在臺灣,在香港,在東南亞,也在海外;離國至今,舊的一代漸漸過去,新的一代亦已長成,情況跟昔日的猶太人又何其相近,只是我們去國不夠半個世紀,若現在我們可以回去建造神的殿,有五萬人嗎?五千呢?五百?還是五個?不要說七十年後了。

 

第二次回國

 

    主前五三六年,有五萬猶太人在古列諭旨下,隨著所羅巴伯回耶路撒冷去了(所羅巴伯是猶大國王室的直系親屬);八十年後(即西元前四五六年),再有一批人隨著文士以斯拉回去,這次是波斯王亞達薛西下的命令了,而回去的人還比上一次的為少,十二組的男丁總共才二千人(八314)。至此,我們可以說,剩下歸回的人共分兩個階段,先是于古列王元年(西元前五三六年)在所羅巴伯領導下回去,八十年後亞達薛西王第七年(西元前四五六年)在以斯拉領導之下,第二批人回國,這就完成了。

    這兩次之歸國就給以斯拉劃分成兩個簡單易記之分段:

      第一部分:所羅巴伯領導歸國(一至六章)。

      第二部分:文士以斯拉領導歸國(七至十章)。

 

以斯拉記這卷書

    在歷代志研究中,我們已經指出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原是出於同一個作者的。猶太人及早期的基督徒均相信文士以斯拉是它們的編撰者。為了方便研究起見,我們無妨再申述其理由:

   1)至今仍沒有夠份量的理由反對這一看法。

   2)學者均認為三書之風格及文采,均是出於一人之筆的,而以斯拉記明顯就是以斯拉的作品。

   3)沒有人比以斯拉更有條件去編寫這部分的歷史,他既是文士,手頭上的資料比任何人都來得方便和齊全。

   4)至於說這三卷書中有些地方明顯地是出於二三人之手,這是不足為怪的。因為我們這個看法,仍然包括了:以斯拉成書後不久,某些有資格的人在聖靈引導之下,曾作過部分的增刪,就如尼希米記中關於尼希米的自傳,就很可能是出於尼希米手筆了。

    至於以斯拉記是何時寫成的呢?明顯地是在本書記錄最後的史實之後——那就是以斯拉領導之改革,這是他回國後之翌年宣導的(西元前四五五年),本書可能是在那次改革後數年寫成的。

    我們可以用耶利米哀歌三章三十二節作本書之資訊主題:「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他們犯罪,神必要審判的,那時他們便憂愁了,但被擄七十年過去了,神沒有忘記他的慈愛,他仍然向他們發憐憫,這是多寶貝的一回事。當我們人類任意犯罪,而把這個世界弄得天怒神怨,民不聊生之際,別忘記神仍是那位喜歡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的神!」

    至於本書的結構,真是簡單易明,上面已經說過,是清楚地劃分為兩部分的。第一章至第六章,是所羅巴伯領導第一批人回國;然後第七至十章,則是以斯拉領導第二批人回國。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在這兩大段落的中間(亦即是第六章尾和第七章頭)是隔了六十年的時間。所羅巴伯回國,是在古列王元年(一1),大約是在西元前五三六年;而以斯拉回國,已經是亞達薛西第七年(七18),大約是在西元前四五六年,那是八十年後,換句話說,一至六章(第一部分)的事情,共占了二十年左右(參四56);因此六章尾和七章頭中間便隔了六十年了,而以斯帖記所記載的危機,就是發生在這六十年的時間內(參四6)。

    在這兩大段落中,記述的筆法和發生的事情都是相當類似的。因此我們分述這一卷書時,便不照一般的方法逐段落來分,乃是要找出兩部分相對稱的地方來,這樣會又易記,又有趣味。

    第一部分是以古列王的諭旨作開始,第二部分是以亞達薛西王的諭旨作起頭:第一部分的中心人物是所羅巴伯,第二部分的主角則是以斯拉;兩部分均仔細地列出回歸者的姓名,及帶回耶路撒冷的聖器皿;第一部分記載著先知哈該及撒迦利亞的工作,第二部分記載著先知和文士以斯拉的工作;第一部分結尾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聖殿重建了,第二部結尾時,是百姓再一次分別為聖。這樣的局不是頂有意義的嗎?

                

以 斯 拉 記

        「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

            所羅巴伯回國(一~六)

    古列的諭旨(一14

    領袖:所羅巴伯(一8,二2

    剩下之人數及名字(二3  65

    聖器皿及禮品(一6  11   6870

    回耶路撒冷(三1

    先知哈該及撒迦利亞之工作(五1~六14

    大事:重建聖殿(六1522

            以斯拉回國(七~十)

    亞達薛西的諭旨(七11126

    領袖:文士以斯拉(七1  10

    回國之人數及名字(八1  20

    聖器皿及禮品(七1522,八2435

    回耶路撒冷(八32

    以斯拉之工作(九1  15

    大事:民再分別為聖(十1  44

 

兩個領袖

 

    我們若不以本書之作者名字為書之題目而以它的內容或是主題作書名,那麼我們可以稱之為「餘種志」,或是「重建記」、「回歸錄」。就是一定要以人名作書題,也可以稱之為「所羅巴伯及以斯拉實錄」。我們這樣說,不是沒有理由的,不少人以為以斯拉記最重要的主角,就只有以斯拉一人。不錯,以斯拉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領導猶太人回國,又領導百姓分別為聖(七至十章),但真正作剩下之猶太人領袖的,是所羅巴伯,不是以斯拉,遠在以斯拉回國前八十年,所羅巴伯就領導五萬猶太人回去,作他們的省長,並且安頓他們回國後之生活。

    當代先知哈該一直都稱呼他為「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可見他領導猶太人回國時,起碼已經步入中年,到以斯拉興起時,已經過了八十年的時間,所羅巴伯的屍骨早已腐化了。我們可以說以斯拉記最重要的歷史,就是猶太人回國,而領導猶太人回國的最重要主角是所羅巴伯,不是以斯拉。當然,二者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在猶太人的歷史中,他們的地位更是重要非凡,沒有他們,猶太人是否能順利回國也成了問題,更不必談建殿立國,預備彌賽亞的降生了。

 

所羅巴伯

 

    先知哈該一直是稱呼他作所羅巴伯,但文士以斯拉則除了那名字之外,還叫他作「設巴薩」(一811,五1416),和「鐵沙化」(Tirshatha,參二63),前者是巴比倫或迦勒底的名字,後者是波斯的官名,意思即是省長,我們中文和合本譯本,就不是音譯,而是直接的稱作省長。他自己的名字「所羅巴伯」意思就是「巴比倫的後裔」,那就顯示出當上一代被擄于巴比倫時,他可能還是個幼童,甚至可能還未出世,是後來安頓於巴比倫才生下來的。

    從他這個名字看來,我們說所羅巴伯帶領五萬個剩下來的猶太人回國,是有點欠妥的,因為那才是他第一次返國呢!當然,我們只是想指出所羅巴伯在返國前,根本就未曾見過祖國猶大地,或聖城耶路撒冷,他的際遇跟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是多麼相近!

    他常被稱為「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應該是孫子,因撒拉鐵生昆大雅,昆大雅生所羅巴伯,代上三1719),希伯來人之後裔、兒子、子孫均沒嚴格劃分」,這就叫我們不得不注意他的先祖了。他的族譜可在歷代志上第三章找得到,從那族譜中,我們得知三件事:

   1)從三章十七至十九節,我們可以確定他是被擄後才生的。

   2)他是大衛的直系後裔(這血統關係使他在猶太人中備受重視),是猶大王耶哥尼雅的曾孫,(耶哥尼雅十八歲作猶大王,三個月後被擄至巴比倫,參王下廿四816,因此所羅巴伯一定是在巴比倫誕生的),餘剩之猶太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的。

   3)所羅巴伯不單只上聯大衛,翻開新約之家譜,更知道他是下及耶穌基督,是被擄至巴比倫中十四代之一(太一1216)。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自大衛至耶穌基督之間,所羅巴伯就是最重要的中心人物了。

    關於所羅巴伯個人的事蹟,我們所知不多,只有零碎的蛛絲馬跡可尋。從他帶領五萬人回國建殿,我們知道他是一個熱心事奉的領袖,以斯拉也記載了他怎樣致力於按著聖經的教訓,恢復百姓的崇拜生活(拉三2511),他對哈該和撒迦利亞先知的反應(拉五12;該一12),但真正使所羅巴伯不朽的,卻是下列三件有關聖殿的工作:

   1)領民回歸建殿。

   2)為新聖殿奠基。

   3)完成聖殿工程。(比較拉三8,六15和亞四9

 

以斯拉

 

    按猶太他勒目經典(Talmud)的記載,以斯拉是他們歷史中最受景仰的人物之一,他們認為以斯拉最偉大的貢獻共有五件:

   1)創立「會堂大會」(Great  Synagogue),此為猶太學者之會社——參下課之附錄。

   2)確立了舊約希伯來文聖經之正典,並把它劃分為律法、先知和文學三大部分(文學英譯為Writings)。

  3)把古希伯來文之舊約聖經轉為新希伯來文——亞述文之方塊字。

  4)編寫了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一口尼希米記。

  5)開辦地方性的會堂,此為新約時期耶穌基督和使徒們傳講資訊之所。

    以斯拉若真是完成了上述五大工作,就無怪乎猶太人對他敬仰有加;問題只是這五件工作都是以斯拉一人開辦及完成的嗎?學者們研究過他勒目經典有關以斯拉生平事蹟的記載,發現它們大部分均是傳說而已;不過話得說回來,按以斯拉一生之言行操守及工作,與上述五件事均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很穩妥地相信,以斯拉一定有份於上述之工作,且會是占相當之份量的,這就足以使以斯拉成為萬人最景仰的時代工人了。

    現在讓我們直接來研究以斯拉其人其事:

   1)他是被擄巴比倫後才出生之人物,殆無異議,他第一次返國時,是在步入中年的所羅巴伯回國後八十年。亦即被擄後起碼一百五十年了。

   2)他是第一個大祭司亞倫之直系後裔(參七15),因此他本身就是一個祭司,也是一個文士,是個「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七6)若非如此,他就不會被擁為領袖了。他的一生可以告訴我們,人若通達神的話語,他將會怎樣被神重用,改變歷史。

   3)就以斯拉之性格而言,請特別注意:

    a)屬靈之價值意識——「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七10

    b)把一切成功歸榮真神——「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七2728

    c)藉禱告信靠耶和華——「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八2123

    d)為民罪孽痛心疾首——「我一聽見這事,就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頭髮和鬍鬚,驚懼憂悶而坐。凡為以色列神言語戰兢的,都因這被擄歸回之人所犯的罪,聚集到我這裡來。」(九34

    e)為民自卑認罪——「我的神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為我們的罪孽滅頂,我們的罪惡滔天。」(九515

   f)勇於對付罪惡——「現在當與我們的神立約,休這一切的妻,離絕他們所生的……」(第十章全)。

    這就是以斯拉,際此國難重重,人沒有聽見福音就滅亡的,一日比一日多,我們豈不應與以斯拉同跪下,同禱告?求神賜我們以斯拉的勇氣及心靈,叫我們自己的同胞有希望。

 

第四十三課 以斯拉記 之二

  

題示:把以斯拉記讀一遍。

  

  當代最偉大的一個法國科學家加爾博士(Dr. Alexis Carrel),最近在紐約之洛克菲勒研究院說:就近五十年之科學發展來說,對神跡抱著消極態度的人再也站不住腳。這個醫學界權威人士認為,藉著禱告治病——甚至如癌症——是絕對可能的,人類身體中一直就存著許多不尋常又費解的現象,只不過科學家直到近代才發現它們,並且加以記錄和證實吧了。今天科學界既然不斷地從事這一類的發現、記錄,和證實的工作,有識之士就不會因為聖經記有幾千年前發生過不尋常的事,而等閒視之,甚至拒絕接納它。今天我們有某些自認為新派的傳道人,最好就努力多看點書,叫自己的知識趕得上時代,以保其銜頭,不然的話,捧著老得發黴的舊理論來大放厥詞,那就要變成「古代新派」了。

                                              ——馬士頓爵士

  

  在進入以斯拉記之屬靈教訓之先,我們有好幾個地方先要弄清楚,才不會以訛傳訛。特別是明白了書中的時代背境,書中的記載就活現起來。

 

  時代背景

 

  被擄時期

 

  我們常會按耶利米書二十九章十節,和歷代志下三十六章二十一節而認為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是足足七十個年頭。我們若稍加思考,問題就來了,倘若他們是青年或中年時被擄異地,再過七十年豈不接近或超過一百歲?所羅巴伯怎可能帶領五萬個「人瑞」長途跋涉回國建殿!因為以斯拉記三章十二節說:「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即所羅門建的聖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足見回去的人曾目睹並參予過聖殿的活動。

 

  若說這些老年人被擄時是十幾歲以下,因此七十年回去時約八十歲左右,問題仍存在,因為以一個幾歲大的小孩,對聖殿就是有印象,也必不會濃烈至一程度會「大聲哭號」,或「大聲歡呼」,有這等感情的人(是「許多」必曾積極參予聖殿之崇拜及活動,瞭解昔日之榮耀及有神同在之光景,比對之下,才有那種表現。

 

  現在問題當然不是這些見過舊殿的人之感情表現問題,而是被擄之時間問題,原來我們中文聖經在耶利米書二十九章十節是譯作「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雖英譯修訂本之for Babylon,比欽定本之at Babylon,更合實情;其意義不是說猶太人必要在巴比倫耽上七十年才能回國,乃是為巴比倫統治猶太人所定的時期七十年,在這期間,猶太人不能掙脫被擄之命運,但七十年剛滿了,他們就不再受制於巴比倫,這一點是極其準確地應驗了(參哈該書之注譯)

 

  到底他們被困異地有多久?那是五十一年!他們是在西元前五八七年被擄,到古列元年,即西元前五三六年,他們就在古列諭旨下,可以重回耶路撒冷,那不是剛五十一年嗎?因此後來見新殿立基而「大聲哭號」,或「大聲歡呼」的老年人,不必超過七十多或八十歲,而他們被擄時可能只是二十歲左右而已。

 

  我們特別值得提出來的,就是這「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雖年屆七十高齡,為著耶和華的殿,仍然勇敢地投入這個漫長的旅程、自巴比倫到耶路撒冷,足有七百哩路,他們要走五個月才可以到達,這份熱心能不叫我們汗顏!

 

  亞述、巴比倫、瑪代波期

 

  在列王紀、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的歷史,很多都與當時三個相繼得勢的三大王朝有著密切的關係,那三大王朝就是亞述、巴比倫,和瑪代波斯。現在來到以斯拉記,就一定要好好瞭解一下這三大帝國的歷史了。為什麼?就以這部小小的以斯拉記說吧,裡面提到異邦王帝的名字,不下七個,分屬三個王朝,我們若清楚他們的來朧去脈,就不會張冠李戴了。舉例說,以斯拉記的大利烏王,跟但以理書的大利烏王就是兩個人,而以斯拉記第四章的亞達薛西,跟第七章的亞達薛西又是不同的人;由此看來,我們非要瞭解一下這三個王朝不可。

 

  我們先看亞述帝國。它的興起是在很早很早的時候(主前二千年),約略可分為三個時間講述,第一期由支前一四三○年至一千年,撒縵以色一世(Shalmaneser I)掙脫巴比倫的轄制而統治整個幼發拉底河流域。第二期自主前八八○年至七四五年,亞述崛起,其後衰微,到第三期與以色列人的關係就大了,這時期自主前七四五年起,提革拉昆列色三世興起,此人好戰而殘忍,未作王前小名是普勒(Pul),他於主前七三四年將以色列北部之民擄去:此後,亞述如日中天,成為世界超級強國,直到後來亞述京城尼尼微被巴比倫人攻陷才滅亡,下面我們試把亞述第三期之君王,在位年數,及與以色列人之關係,分列如下:

 

  亞述拿西帕二世(Assur-nasipal II),主前八八五——八六○年,其人好戰殘忍,使亞述成為武功最盛之國者就是他。

  撒縵以色二世(Shalmaneser II),主前八六○——八二五年,他是與以色列國爭戰的第一個國王,曾與亞哈作戰,耶戶亦要向他進貢。

  善西亞達(Shansi-adad),主前八二五——八○八年。

  亞達尼拉利(Adad-niari),主前八○八——七八三年。

  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主前七八三——七七一年。

  亞述達焉(Assur-dayan)主前七七一——七五三年。

  亞述拉許(Assun-lush),主前七五三——七四七年,國勢衰落。

  提革拉昆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煎七四五——七二七年(擄以色列民一役參王下十五1929,十六710;代下五26)

  撒縵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主前七二七——七二二年,他圍困撒瑪利亞城,不克而死亡(王下十七3,十八9)

  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主前七二二——七○五年。攻下撒瑪利亞城,把以色列國全擄去(王下十八11;賽廿,十122834)

  西拿基立(Sennacherib),主前七○五——六八一年,為最著名之亞述王,在耶京外,為天使所擊敗,他亦焚燒了巴比倫。(王下十八~十九;代下卅二;賽卅六~卅七)

  以撒哈頓(Esar-haddon」,主前六八一——六六八重建巴比倫城,為亞述最偉大之君王之一(王下十九37;代下卅三11;拉四2)

  亞述班尼帕(Assur-bani-pal,主前六六八——六二六年。建圖書館,為人英勇而殘忍,有文才。(拉四10,此處之亞斯那巴 Asnapper可能即此王。)

  亞述愛底衣拉尼,新散立司根(Assur-etil-ilaniSinsar-iskun),主前六二六——六○七年,被西古提人(Scythians)瑪代與巴比倫所圍,殘暴之亞述國,終亡于此君王之手。

  六二五年,巴比倫在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尼布甲尼撒之父)之率領下,得到獨立。這時瑪代朝亦獨立了。後來瑪代與巴比倫聯盟,於六○六年攻陷尼尼微,亞述就永遠從地圖被抹掉了。(參第四卷拿鴻書之注譯)

 

  現在我們看巴比倫王朝

 

  隨著尼尼微的倒塌,另一個更古老的王國——巴比倫代之而得勢,那時是主前六○六年,他們最偉大之君王尼布甲尼撒在位四十五年,使得巴比倫成為歷史罕見的偉大強國。其勢力之伸張,幾及當時認識之世界的每一角落,而他的京城巴比倫之華美,亦是超乎想像,成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只可惜他的王國只得七十年壽命,便於主前五三六年亡于伯沙撒手上。在她最後五十年中,就是猶太人被擄之期,而應驗了耶利米書二十九章十節之預言。自尼布甲尼撒起之五個王及其簡史如下:

 

  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主前六○六——五六二年。

  伊維麥羅達克(Evil-Merodach),主前五六二——五五九年(王下廿五27)

  尼立克立撒(Neriglissar),主前五五九——五五五年(耶卅九313)

  拉白書馬達克(Labashi-Marduk),主前五五五年,作王九月。

  拿波尼度(Nabonidus),主前五五三——五三六年。

  伯沙撒(Belshazzar),曾與其父拿波尼度同攝政,其城之陷落,可參但以理書注譯。

 

  現在又是瑪代波斯朝的天下了。

 

  上面我們曾說過瑪代獨立後,曾與巴比倫聯盟而擊敗亞述;尼布甲尼撒作王后,聯盟成了泡影。二、三年後,瑪代與波斯合為一國,在波斯王古列領導之下。(按瑪代與波斯人在宗教與風俗上,均甚相似。在一次叛亂下,瑪代最後的一位王帝倒臺,古列奪得政權,二國就合併為一。)

 

  古列是一位英明之領袖,他的功勳是相當特出的,我們引用一位學者的說話:「波斯地瘦人稀,卻在十二年內,相繼擊敗三大王國——瑪代、呂底亞,及巴比倫,征服之地東及印度,西至希臘,使其國勢曆二百年而不衰。」就是這個古列王下的諭旨,使猶太人得回耶路撒冷。他對待戰敗國之方法,與巴比倫遠遣原地居民至遠方的政策剛相反,他是要戰俘重回家園,單就此點,古列就比巴比倫諸王更仁慈了,他行的是王道,以德服人;而不是巴比倫之霸道,以威鎮壓。當然,儘管猶太人得回祖地,他們仍是波斯國之臣民。

 

  波斯朝自古列元年(主前五三六年)一直到三三○年,終為亞歷山大所敗。自此,波斯淪亡而希臘崛起:世界霸權亦由亞洲轉至歐洲了。

 

  波斯歷代君王如下:

 

  古列(Cyrus),主前五三六——五二九年(拉一;賽四十五)

  岡比西斯(Cambyses),主前五二九——五二一年,曾令聖殿停工(拉四6)

  高默他(Gaumata)作王七個月(拉四7)

  舒斯他伯斯(Hystaspis),又名大利烏一世,主前五二一——四八六年,准許聖殿重建而至竣工,著名的貝欣斯碑文(Behistun),即為他的傑作(拉五、六)

 

  亞哈隨魯,主前四八五——四六四年。與希臘作戰而出名,其王后為以斯帖,宰相為末底改。

  亞達薛西一世,主前四六五——四二四年善待猶太人,准尼希米回國建城牆(拉七1;尼二1,五14)

  亞哈隨魯二世,主前四二四年。

  大利烏二世,主前四二四——四○四年(尼十二22)

  亞達薛西二世,主前四○四——三五九年。

  亞達薛西三世,主前三五九——三三八年。

  大利烏三世,主前三三六——三三○年(尼十二22)

  

  古列諭旨

 

  讀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我們就禁不了驚奇,富人類面臨各種困擾和危機之時,神原來一直都在控制著整個局面。

 

  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以斯拉的一個頌禱:「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拉七27)

 

  這就是古列王下諭旨的背後原因!無論什麼君王、國度,或是小民,都是神的僕役,他們在地上不管是扮演什麼角色,神都會使用他們來成就他的計畫——當然,他們有很大的自由來作他們喜歡作的事,只是自由更大,都不會越過神的計畫。

 

  不管是個人,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神常會介入,有時是明顯易見,但更多時是過後才發現的。在我們這個末世的時代,人心惶惑,災禍連年,這一真理最好緊記在心間:人的自由不能取代神的計畫,他是永不失敗的。

 

  古列諭旨的文句,非常特出,值得我們深思:「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拉一24)

 

  古列是個波斯王帝,他怎麼會對耶和華有這一份敬虔與認識,留意他說「只有他是神」。一些新派的批評者為逃避這個問題,便顧左右而言他:「這完全是猶太人單方面亂加竄改的。」他們真是無能又無聊,用點心思想一想就不至如此幼稚。倘若說古列諭旨根本不是如此說的,是猶太人自我陶醉地加上去,那麼古列為何要如此恩待猶太人啊!這個歷史事實不是捏造的吧!他為什麼廣賜猶太人這許多禮物回去建殿,這不全是由於政治上的理由吧!他若對巴比倫人或其他戰敗國如此行,還有理由可說,為免他們造反,便以德服人,但猶太人全無勢力可言,不會危害到這個新興的帝國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厚待猶太人?

 

  古列之所以會下那個諭旨,一方面故然是「他使王起這心意」,另一方面是猶太人的宗教思想已在古列的心中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力,猶太歷史家約瑟弗告訴我們,當古列得勢後,有人把以賽亞書在二百年前已經預言到他的來臨,甚至連他的名字都說清楚了,並且明說他會下令猶太人回國,重建聖殿,古列心中就「興起了一個強烈的欲望,要使寫在書上的話得應驗。

  約瑟弗在他的「猶太古史」上,還告訴我們許多關係于古列諭旨的事,我們當然不必都接受。但從一切可靠的資料顯示,聖經所載的是一字一句都信實可靠,這當然包括了古列(如約瑟弗所說)是真正認識耶和華的威嚴和權能。

 

  好了,我們可以在這裡為猶太人被擄一事,作個粗略的評價:

 

   (1)使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認罪悔改(見但以理書)

   (2)使波斯王得以認識神。

   (3)醫治了猶太人拜偶像之頑疾,自此以後,以色列人再沒有拜過別神。

   (4)使耶和華的知識廣披異邦,預備救主耶穌的來臨。

  

  十支派哪裡去了?

 

  我們仔細閱讀以斯拉記,就會發現所謂「失散的十支派即今日之英美人」一理論,是怪誕可笑的。就目前之篇幅而言,當然無可能分別討論「英屬以色列人」的問題;但以斯拉記倒有不少地方給我們證據,說明它是不可靠的。持那一理論的人說,在古列諭旨回猶太地的,只有猶大一支派,其他十支派(利未支派不算在內)就失散了。我們試看以斯拉如何提及「剩下的人」,而他們的成員又怎樣?

 

  第一、一章三節提及之古列諭旨,是給所有的以色列人的。我們不要忘記了,昔日把十支派擄去的亞述,後來就成了巴比倫的屬國,而巴比倫後來又成了現今之波斯版圖之一部分,換句話說,古列國內就包括了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全部人口,因此回去的人除了猶大和便雅憫人外,「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5)

 

  第二、二章二節記有回歸的人的領袖,與尼希米記七章七節比較,就知一共有十二個領袖,這還不明顯是十二支派的首領,若不然的話,為什麼是十二個呢?

 

  第三、二章七十節,他們不單是回到耶路撒冷一城去,乃是「各歸本城」(1),「並以色列眾人,各住在自己的城裡」,這又豈是指一支派的人呢?

 

  第四、六章十七節,「又照以色列支派的數目,獻公山羊十二隻,為以色列眾人作贖罪祭」,為一些不存在的人獻?八章三十五節再說「為以色列眾人獻公牛十二隻」。

 

  第五、八章二十九節,「並()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過了秤」,不是說明以色列十二族長都在猶太地嗎?我們相信這次回歸的人,是包括了十二支派的人在裡面,而便雅憫和猶大兩支派則占重要的地位,這一看法還有兩個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

 

   (1)在北國以色列被擄前,十支派中不少人南逃回猶大(代下十一1317,十五9,卅四69)

   (2)「猶大」和「以色列」這兩個名稱,在被擄期已可以交替運用,沒有嚴格的分別,不然的話,以斯帖記說「猶太人」散居于波斯一百二十七省中(自印度至埃及),那就變得不可思議了,但十二支派散居一百二十七省中就是可能(參斯一1,三81214)。以斯帖記對那兩個名詞常是不分的,主耶穌以及新約作者均如此,這個只表明他們在波斯國內,已混為一體,無從分別了。

 

  回歸猶太地的猶大支派,人數不多,因五萬回歸者中,確是包括了其他十一支派在內的。再者,五百五十年後,雅各寫雅各書時,就是「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他們又豈能不存在?對這十二支派的人,他一律稱之為「猶太人」,這就表明猶太人中,實有以色列十支派在內的了。

 

  回國復興年代表

 

  參照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我們有如下一個復興年代表,當然全是主前之年代:

 

  五三六年:五萬人第一次回國。

  五三六年:返國七月,築壇獻祭。

  五三五年:建殿工作開始,後停工。

  五二○年:受哈該與撒迦利亞之鼓勵而復工。

  五一六年:聖殿告成。

  四七八年:以斯帖作波斯王后。

  四五七年:以斯拉由巴比倫返耶路撒冷。

  四四四年:尼希米回國建城牆。

  四三二年:尼希米第二次回國。

  以色列亡於亞述:七二一年。

  猶大亡於巴比倫:六○六年。

  

  誰是「尼提寧」?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起碼提過這名字有十七次之多,而別的地方卻只提過一次(代上九2也是指到被擄後期的),到底這個尼提寧是什

麼人?希伯來文這個字是「賜予者」,以斯拉說:「大衛和眾首領,派尼提寧服事利未人」(拉八80),這是一個重要的線索。

 

  我們知道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關係十分密切,聖經稱「所羅門的僕人」者,那可能表示他們為所羅門雇用之迦南人(代下二17),而他們的地位比尼提寧更低下。我們從他們其中一些名字看,尼提寧必不是以色列人,也許是外地擄來之戰俘,專作建造廟堂之類的工作。

 

  他們的名字是在歸回期才多見,因為建殿的工作要他們幫助也。尼希米記十一章二十一節說他們組織成一護衡隊,保護自己的田地,又受自己的首領所指揮,其地位益見重要了。

 

  附錄一 會堂大會

 

  按猶太經典記載,自民回國後,他們每每隔一段時間,就相聚一起,組織和重建百姓之宗教生活,史密夫之聖經字典有如下一段說話:「會堂大會共有一百二十個會員,稱為會堂大會會員,均為文士先知等人之後裔,他們負起教法師之職。以斯拉被推為會長,目的是重建以色列昔日之光榮。因此,他們搜集舊約各經卷,而彙集成今日之舊約聖經。他們又定節期、禮儀,等事。不過其可信程度是值得再思者。因這一切史實,在舊約聖經、次經、約瑟弗等著作中均沒有記載,而單出現於主後二世紀一卷叫Pirke Aboth的書中。故有學者認為全是拉比的虛構。」

  近代學者的確不信這段史實,就如俄爾博士(Dr. James Orr. )說:「如此重要及詳細的記錄,在別的歷史中竟會找不到,那真是不可能的。」

 

  附錄二 猶太人之日期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三書提到之「月份」,不下三十五次,我們就不得不瞭解一下,下面一段乃采自海萊博士之聖經手冊者:「猶太人有一個聖年和一個俗年,聖年始於春天,俗年始於秋天。第七個月就是第一個俗月。一年分為十二個太陰月:每十九年中有七個閏年,各閏年為十三個月。」

 

  我們今天說一日,是從日出到日落的,一夜是日落到日出。希伯來人之一天是日落起計,到翌日日落為止。

 

  他們計算時間是從早晨六點到晚上六點。晚上第一更是從六時至九時,第二更是九時至十二時:第三更是十二時至三時(雞叫),第四更是三時至六時。

 

  其月份見下列表:

 

猶太人的月份

  

  

中國陰曆

 西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亞筆或尼散

基烏或以珥

西彎

搭模斯

埃波

以祿

以他念

布勒

基斯流

提別

示巴特

亞達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逾越節

 

  五旬節

 

 

 

  住棚節

 

  修殿節

 

 

  普珥節

 

第四十四課 以斯拉記 之三

  

題示:重讀本書一次,特別注意二至六章之大事。

  

  有人說,假如聖經完全是啟示的話,對聖經個別的作者就十分不公平。說這些話的人,對聖經的認識可以說是到了無知地步。你看,聖經的風格、文筆,以至於氣質,是何等多姿多彩:馬可福音的純樸、保羅書信的華美、希伯來書的技巧、舊約敘述文的氣勢,以至先知書和詩篇中超然的詩韻;說其文采是目不暇給又豈算是過份其詞!假如說聖經全是以一種形式寫成,這不是無知又是什麼?我們不單承認聖經完全是啟示,而且是至死堅持的。聖經之啟示論並不是說聖經每一部分都是一樣,一樣的美麗,甚或是一樣的有價值,乃是說它每一部分均是誠信可靠,因此每一部分都有其地位。

                                     ——馬曹

  

  我們本來無意用三課的篇幅來討論以斯拉記的,但本書的重要性叫我們不得不如此;它是以色列歷史中關係重大的一個轉捩點,對我們來說,不單要瞭解它在歷史上的角色,也要從其中得到教訓。本書在屬靈上的意義,不單愈久彌新,對一國一族以至個人,如何重新得到祝福,它的啟示也是彪炳而實用的。不過我們只就全書之主題而討論其中心信息,其他方面讀者可以求聖靈引導光照。

 

  中心信息

 

  我們上面說過,本書是論到以色列人在古列諭旨下重回耶路撒冷建造聖殿;在這一意義下,我們可以說以斯拉記是一本「重建之書」,要緊的是,這個歷史上重建聖殿的事實,具體地把屬靈上重建的原則顯明出來了,這是對我們這一代信徒重要的信息,我們分別提出討論。

 

  首先,猶太人的回歸與重建對一些「走迷」的基督徒是一個安慰。有時我們會因著「現今的世界」而受「迷惑」,又或許因著我們的「私欲」,「撒但的詭計」,以至冷淡退後,就如被擄前的以色列人一樣,神就會容許痛苦與羞辱包圍他們,甚至把他們擄去。作為神子民的若犯了罪,他們的地位,甚至立的約對罪罰可沒有免疫的能力,相反地,一切的特權只會增加責任,他們既背道,硬著頸項不聽神的聲音,他就只有用責打來叫他們明白。但即或是在他震怒之下,他們仍是他的兒女,他把他們趕出去,可沒把他們趕絕;現今神又把他們招聚回來,再回蒙福之地。

 

  這個重建的真理,對昔日整個以色列人是如此,對今日個別在基督裡的人,也沒有改變。我們可能遠離蒙福之地,失去起初的愛心而落得如底馬的收場;這時神會毫不顧惜地責打我們,甚至在某程度上容讓邪惡的勢力把我們擄去,神憂傷的靈會轉臉不看我們。神當然不願意這樣,但他的愛從來就不容許我們在罪中耽溺而至滅亡,所以才會責打他所愛的。

 

  不過,只要我們真是他的兒女,是重生得救的,又是為加略山立約的血所灑的,他就不會長久拋棄我們不顧,使我們永久地從「恩典中墮落」。不管我們墮落到什麼地步,靈性冰冷僵硬到什麼程度,我們都有一條回歸之路,重新返到「應許之地」去建造自己的聖殿。神在他的啟示中清楚地說明這真理,他在對猶太人的歷史中,也顯出它的效用。

 

  在猶太人一方面來說,神不單為他們預備了回歸之路,他也「激動」人心,叫人想起並立志回去(5),今天聖靈豈不也在每一個倒退冷淡的人心中作同樣的工嗎?我們要恢復起初的愛心,這個念頭就是聖靈的工作,亦是我們蒙揀選,作他兒女的明證。噢,他為著基督的緣故而向我們顯出的忍耐與溫柔,又豈能用言詞以表萬一?唯願我們永不輕視他,忽略他。

 

  在以斯拉記前半部中(16),一個說到回歸與重建的步驟,都是極其寶貴與重要的,我們一一提出討論。

  

   (1) 重回舊地

 

  昔日以色列人重建聖殿之先,就是重回舊地(3);對以色列國來說,迦南地並不只是地球上的一小塊土地,那是他們的應許地,是神按著亞伯拉罕之約而賜給他們的,離開迦南,他們無幸福可言,在歷史上已夠清楚顯明了。什麼時候他們離開聖城、聖殿,他們只能唱哀歌,一日留在迦南地,盡或有困難的時刻,卻是滿懷希望與快樂去奮鬥。耶和華可以在異邦中保存以色列人,但不能在異邦中完成他為他們定下的計畫,因此重建之先,恢復之前,必先要重回舊地,那是他們蒙福之地。

 

  要恢復或重建一個人的屬靈生命,重回舊地永遠是第一步的。我們是否因為貪戀這個世界,而失去了起初的喜樂、異象?我們也渴望重建神的殿嗎?那就要牢記:回歸的路是敞開的,主一直等在那裡要施恩給我們,所以我們得先回到他那裡,亦即是說要轉離那曾經擄掠我們的巴比倫,斬斷昔日叫我們墮落的罪網,重新回到得悅納蒙恩福的地步——神在福音許下的應許。迦南美地一切美物怎樣成為以色列人的福地,照樣福音中一切的應許也是基督徒的美地。

 

  我們若冷淡退後,甚至灰心喪志,欲振無力,只要心不死,首要的是緊抓著神在福音中清楚明確的應許,那是神唯一能使我們複元之地。我們一定要回到那裡,就像第一次認識自己是罪人那樣,向他痛切認罪,悔改歸神,信靠基督,亦順服神命。像我們得救一樣,全是靠恩典,「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二8)

 

  重回舊地,我們就能夠擁有神的應許,開始嘗到重建之樂。

 

  是那些應許?最基本的是約翰一書一章九節:「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抓不緊這個應許,我們還未得到釋放,一旦能把自己全然投靠在這應許上,心內一切宿疑就消散,聖靈亦開始藉著神的話語對我們工作,就這樣,重建的第一步已經開始了。

 

   (2)重修祭壇

 

  剩下歸國的猶太人第二步工作就是重建祭壇(16),是在昔日舊壇的遺址上建造。從今日的亮光我們得知,這個壇是預表日後加略山上的十字架而言的。這對回歸的猶太人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往後看,就發現他們獻上各種各樣的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甘願獻的祭(參本書利未記一至五章之注譯),這都是表明分別歸神而說的。獻祭的意義,乃是獻者認同於祭牲,而祭牲亦代表著獻者來獻給神。

 

  要靈性復興的話,這正是我們需要作的——在心中重建祭壇,把自己獻給基督,重新效忠於他,把自己生命的主權再度擺上,任他調派差遣,訓練使用。昔日以色列人重建祭壇之後,百姓的崇拜生活就得以恢復,亦即是說他們與神之交通再得以建立。同樣地我們祭壇重立的一天,就是與神恢復交通的一日。

 

   (3)重建聖殿

 

  重回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是身負艱任的,他們要按著神的命令在聖殿的舊址上,為他建造一個新的聖殿(23)。到聖殿落成了,百姓的敬拜就會全面恢復——這是指到他們的事奉與見證而言的。這才是重建聖殿的要旨:向列國為耶和華作見證。「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賽五十六7)

 

  我們第三步要作的,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家庭裡,以至在教會和社會為主耶穌作見證,從而完成那向萬邦作見證的大使命。不錯,在我們的生活言行中,一定要重新堅立基督的見證。

 

   (4)勇抗仇敵

 

  那時,回歸的以色列人以為聖殿立基,成功在望,與神又恢復了甜美的交通,這個局面真叫他們欣喜若狂;就如今天不少重新與神和好之人的心情一樣,以為一切的困難都不復存在,前面是光明一片的大道。我們若這樣想就錯了,人類歷史上,從沒有一件為神建立的事工不遭遇仇敵攻擊陷害的。這些攻擊通常都是暗暗地進行,我們不察,任讓它得勢,它們就會坐大,進而發展成為公開的攔阻,那時才應付就十分麻煩。

 

  昔日在巴勒斯坦地重建聖殿就是這樣。四章一節說有「敵人」謀阻建殿之工,他們分三方面進行:

 

 (a)假意與猶太人聯盟——「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2)

 (b)公開與猶太人對抗——「那地的民就在猶太人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4)

 (c)長期與猶太人作難——「從波斯王古列年間,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登基的時候,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5)

 

  上述三項陰謀中,以第一項最為險惡;但他們失敗了。但在建殿這個工作上有一個相當奇怪的現象值得留心,那就是儘管猶太人是站穩了,神讓「敵人」有一個短時間的勝利——他們使建殿工作停頓了達十五年之久(參上課注釋),在這期間,猶太人心灰意冷了。這就告訴我們,即使我們雄心萬丈要為神工作,千萬別興奮得連仇敵撒但都視若無睹,那是頂危險的。我們的口號是「絕不妥協」,在我們思想上,也要好好武裝起來:「永不灰心」,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神要我們的屬靈生命成熟,他就會讓許多試煉臨到我們(參雅各書第一章)

  

   (5)興起先知

 

  就在猶太人都忙於自己「天花板的房屋」時,神興起他的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來,以色列人再一次聽到神的鼓勵和安慰,他們的說話就像在山壑間回蕩的木鐸一樣,叫他們知道神仍在他們中間,他們立刻就恢復建殿的工作。

 

  這與今天基督徒生命成長的過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先要明白,昔日先知們就是代表著神向立約之民而說話的(參卷四論先知一章),要注意的乃是:神怎樣在危難之時而興起他的僕人扶危解困。舊約時代的先知與新約時代的使徒們,都隨著時代而消逝了,我們有了全部的新約聖經,神要對我們講的說話,全都在裡面。我們屬靈生命以至於事奉的一切歷程,都記在裡面,它負有的使命,就像昔日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一樣,當我們為神工作而遇到了「敵人」,當我們愛心開始冷淡,甚至預備放棄,這就是我們要緊緊抓著神的說話的時候,這是勝過仇敵之不二法門,也是達至最後成功之法,求神幫助我們學會了!

 

   (6)全部竣工

 

  真為神而作的工是永不會失敗的,這是神對我們事奉的啟示,也是重建聖殿所要顯明的真理。就在大利烏王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這殿修成了」(15)。獻殿之時,他們的喜樂是無以復加的(1622)。他們守逾越節和除酵節,在利未記我們已經說過,這是預表救恩與交通的。因此,仇敵雖然兇猛,聖殿到底要完成,神的子民仍然一樣的勝利。在我們救主的名下,信心的工作永遠都會得到最後勝利的。

 

  不錯,順服的結果就是勝利,信心的結果就是仇敵蒙羞,重建聖殿的史實要顯明的,就是這個道理,對我們今天事奉神的人,豈能不永記心頭?讓我們再把上述六點重溫一次:

 

  (1)重回舊地(一~二)——返回立約之基礎。

  (2)重修祭壇(16)——再度效忠。

  (3)重建聖殿(813)——事奉與見證。

  (4)勇抗仇敵()——信心的試煉。

  (5)興起先知(1~六14)——需要神的話語。

  (6)全部竣工(1522)——信心的凱旋。

  

  第二部分:以斯拉(七至十章)

 

  我們已經討論過以斯拉這個人,第二部分(七至十章)主要都是論及他的,不需要重述。但這一段的屬靈教訓實在太豐富,我們不能忽視,就讓我們以大綱式把它分列出來,自己可加研究。這四章聖經,均可表明一個模範的事奉與領袖該是怎樣的——

 

   (1)以斯拉之準備工夫(七章)真正的準備:「以斯拉定志」

 

   (a)考究神的話。

   (b)遵行神的話。

   (c)教訓百姓。

 

  (2)以斯拉之宣告禁食(八章)

 

   真正的信靠神,參二十一至二十三節「求他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正直的道路」(中譯本作平坦的路)。並留意以斯拉巨細弗遺的籌備工作。

 

  (3)以斯拉之絕不妥協(九章)

 

   注意二和四節:「聖潔的種類和這些國的民混雜。」(2)

   以斯拉便「向耶和華我的神舉手。」(5)

 

  (4)以斯拉要民再分別為聖(十章) 糾正錯誤(6710)

 

  (a)認罪(1)

  (b)離絕(3)

 

  屬神一方面的

 

  直至目前為止,我們只是討論了以斯拉記對人一方面的屬靈訓勉,現在且讓我們看看本書怎樣啟示神一方面的真理,都是滿有安慰的。

 

  先看本書第一節:「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猶太人的回歸,其實就是要應驗先知耶利米在七十年前所說的預言,那是記在耶利米書二十五至二十九章,下麵抽一小段看:「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七十年滿了以後,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並迦勒底人之地,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廿五1112)

 

  「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我也必使你們被擄的人歸回,將你們從各國中,和我所趕你們到的各處,招聚了來,又將你們帶回我使你們被擄離開的地方,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廿九1014)

 

  這些預言都在耶京淪陷前說的,耶利米就是因為說巴比倫一定勝利,而在國內吃盡苦頭。但我們讀這個預言時,一定要留意另外兩個事實,一就是上面討論過的古列諭旨,另一個則是耶和華的權能,那是記在耶利米書十八章一至六節的:「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說:你起來,下到窖匠的家裡去,我在那裡要使你聽我的話,我就下窖匠的家裡去,正遇他轉輪作器皿,窖匠用泥作的器皿在他手中作壞了,他又用這泥另作別的器皿,窖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耶和華的話就臨到我說,耶和華說,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窖匠弄泥麼?以色列家啊,泥在窖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

 

  我們要好好記著這個事實,神是陶匠,以色列人是泥土,歷史則是那個輪子。「器皿在他手中作壞了」——那就是說,以色列人自從出埃及至被擄的這一段時間,神「用泥作的器皿」——這就是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故事,求神在這一代作一些器皿出來。

 

  「又用這泥作別的器皿」——緊記別忘呀!這就是神的權能,要緊的不是「作」器皿,乃是「又……作」器皿,這是神權能的重要啟示,按人的權能來說,他給你機會,失敗了,他就有權和能把你拋棄。但神的權能就是:他能叫我們「又作」別的器皿!這是奇妙的,也是值得感謝的。

 

  這是何等的安慰——「他又用這泥另作別的器皿」!對我們個人來說,豈不也是一樣!我是一隻「作壞」了的器皿,我連自己的目標理想都達不到,不用說神為我立下的計畫了。那本來是一個華美奪目、價值連城的器皿,但「作壞」了,成了一堆醜惡難看、一無是處的小廢墟,神卻說:「用這泥另作別的器皿」,再來一次。

 

  也許有人會說:「噢!太遲了,我已經六十歲啦,還能再活一次嗎?」我們若以為墳墓就是終點,是目的地,那就真的完了;但不是呀!基督徒的終點不在地上,我們不管年輕年老,有一天都要走完這客旅路程,要緊的不是今生在地上有多少成就,乃在仍活著的時候是否願意順服在神的手中。一團難看的泥在陶匠手中,是可以變成一個美麗的器皿,這是神權能的甜美一面。

 

   「他又用這泥,另作別的器皿」,這也是以色列人最後的事實?

 

   (1)自亞伯拉罕,神揀選一個新器皿——一個新的家庭。但他們碎了,跑到埃及去。

   (2)神再在西乃山,重造這器皿——一個國度。他們又碎了,被擄至亞述及巴比倫。

   (3)回歸後,神再造這器皿——剩下的人。他們又在主後七○年在提多將軍下碎了,被擄至外邦。

 

  要緊的乃是,神仍要再造他們,直到他們成為一個華美尊貴的器皿,好見證神的忍耐、權能,與榮耀。願我們也成為那一個器皿。

── 巴斯德《聖經研究》

 

 

以斯拉記精華(漆立平)

 

第十一講 《以斯拉記》與《以斯帖記》

 

壹、被擄後的歷史書卷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這三卷 書,都是記載以色列王國,無論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都 被滅亡之後,以色列人在被擄之地,或在別的民族和帝國統 治下,所發生和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因此,這三卷書稱為 被擄後的歷史書卷。   《以斯拉記》,記載了主前 538 年與主前 458 年,以色 列人兩次大規模的從被擄之地巴比倫區域,回歸耶路撒冷重 建祭壇和聖殿,以及恢復事奉耶和華神的歷史過程。   《尼希米記》,則記載了後來又有一批以色列人,於主 前 445 年,得以回歸猶大地,重新修建耶路撒冷殘破的城, 並且重建以色列人事奉生活的歷史經過。   《以斯帖記》,是記載主前 475 年,在波斯帝國曾發生 的一件大事。在那一年,以色列人遭遇到當時宰相哈曼的陷 害,而幾乎被滅族的危險。但是,藉著王后以斯帖和末底改, 發動波斯帝國統治下全體以色列人禁食禱告,神奇妙的作為 化解了危機,使以色列人經歷了「普珥日」(這就是後來猶太節期中的 Hanukkah)拯救的歷史經過。   根據上面所列出的年代可知,《以斯帖記》中的故事, 是發生在《以斯拉記》中,前後兩次回歸史歷之間的。換言 之,在以色列人第一次回歸後,幸虧有《以斯帖記》中的拯 救事故發生,否則就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及以後更多 次的回歸了。   《以斯拉記》中的歷史,與《列王記下》和《歷代志下》 的歷史,是有一段差距的。《列王記》和《歷代志》的歷史, 都是結束在主前 586 年,猶大最後被巴比倫王滅亡為止。然 而,《以斯拉記》則是於波斯古列王元年,也即主前 539 年,下詔讓以色列人可從被擄之地歸回開始。這中間相差了 四十七年的差距。這其間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會促使瑪代 波斯古列王下詔,讓以色列人可以回歸耶路撒冷,和猶大 地,要他們去重建聖殿,恢復事奉耶和華神呢?   要明白這其中的原因和關係,我們就需要回顧一下以色 列人被擄的歷史,知道神在那些被擄以色列人身上的作為。

 

 

貳、以色列人被擄的歷史變化

  根據列王記和歷代志上的記載,以色列人在歷史上,經 歷了五次重大的被擄:   1、主前 722 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所滅,十個支 派的子民被亞述帝國所擄,他們被當作戰俘,將他們遷徙發 配到亞述帝國所統治的列民中去了(王下 176)。這次被擄的人數,是歷次被擄人口最多的。由於他們在信仰上已沒 有根基,這些子民絕大部分就因此而被列邦列民所同化而消 失了。   2、主前 609 年,南國猶大約哈斯王一干多人,被擄到 埃及去。他們因為人數不多,又沒有堅定的信仰,他們也在 埃及所同化了,對後世以色列人,沒有產生什麼影響。(王 下 2333-34;代下 361-4   3、主前 606 年,猶大王約雅敬降服時,巴比倫王帶去 的宗室貴胄一千多人。(王下 241,代下 366)這些人 是當作王室的人質帶去的,其中就有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同伴 在內,他們都受到巴比倫王的禮遇和厚待。尤其,像但以理 與他的三個同伴,後來都在巴比倫王宮中,接受了高度的訓 練與培養,他們由於表現傑出,而受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 的重用,但以理更是高居帝國的宰相。他在巴比倫帝國,和 後來的瑪代波斯帝國的朝廷中,前後服事了五代帝王。他在 帝王宮廷中工作的時間,超過七十年以上。(但 1121

   然而,何以但以理能在兩代帝國,巴比倫帝國與瑪代波 斯帝國中,都被帝王尊重和重用,使他長期都身居高職要職 呢?這是神的特別作為,一面顯示出耶和華神的權能;另一 面也顯出神子民的信心何等關鍵,能使他們經歷耶和華神無 限的大能。   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都是在年少時被擄,被帶到巴比 倫去。可是他們四人都在年少時就已奠定了對耶和華神的認 識與信心,他們都已立定心志,是極其敬虔,全心全意的事 奉耶和華神,並且也心中愛護以色列子民。因此,神在被擄之地,保護看顧成全他們,使他們能在被擄之國,受君王尊 重、看重、和器重。他們就像約瑟被埃及法老看重和器重一 樣。   由於他們的信心,神使他們有機會在被擄之地,能夠長 期的服事、保護、照顧、教育、造就了許許多多被擄的以色 列人。尤其但以理,他不僅作了那個時代的先知,將神的話 語傳給被擄的以色列子民,重建堅固他們對耶和華神的信仰 和信心;他並且以在朝為官的方便,默默地也為神的子民作 了許多重大的事。例如:   1)、他得以藉機重整、抄錄、編修以前已有的「歷 史書卷」,包括「摩西五經」、迦南歷史、撒母耳記、約伯 記、詩卷、許多先知書。他又一次整理了聖經經卷。   2)、他可能也就在那段時期,根據他所見到的以色 列王國的歷史檔案和記錄資料,而撰寫了《列王記》,後來 又撰寫了《但以理書》。   3)、他教導了一批人,可以在被擄的以色列民中作 教師,向他們講解和教導經書。他又訓練了一批專一抄錄經 書的人,大量的將經書一卷卷完整的抄出來,散發給各個子 民的聚會或會堂,讓更多以色列子民可以讀到和學習神的話 語與律法,也免得將來失傳。這些他所教導和訓練出來的 人,就成為後來以色列子民中的教師(拉比)和抄寫經書的 文士。這些人也成了被擄之後,以色列人在信仰上的中堅和 守護核心。(參但以理書)   4、主前 598 年,與猶大王約雅斤一同被擄去巴比倫的 一萬多以色列民。這是以色列人第二次被擄去巴比倫(王下24817,代下 3610)。這中間包括先知以西結。這次 被擄的人,已不再受到厚待了,他們多數是被發配去作奴僕 和苦工。神藉著先知以西結在民中服事他們。起初,他一面 暗中召聚一些被擄之民,常在河邊某一隱密處禱告。以西結 將神應時的話,供應他們,指出他們以前的背道光景,勸勉 他們向神悔改認罪,在被擄之地真心誠意的歸向神。一面又 將神的應許和救恩的盼望傳給他們,叫他們在被擄之地堅持 信仰,過敬虔分別的生活。以後人數多了,他就帶領他們在 各處就近建立起小型的聚會,以後再進一步發展為固定在安 息日的聚會,一同禱告敬拜神,一面也用但以理叫人抄錄送 來的經書,教導子民都學習主的話,默默耐心地等候仰望神 的拯救。這種聚會最初在野外,然後在家裏,以後就逐漸發 展成為日後的會堂。(參閱以西結書)   5、主前 586 年,猶大澈底滅亡,聖殿和耶路撒冷城被 焚毀,猶太人大規模地被擄走。被擄的以色列人,他們分別 被發配到巴比倫帝國中的各民各地去(王下 251-21,代 下 3617-20)。他們原先都是發配去作奴僕,但是藉著第 一批人,贖出了第二批人,然後這兩批人,又逐漸贖出了這 第三批人,而成為自由人,同時也得以融入了猶太人的安息 日聚會中。在那裏不僅堅固了他們的信仰,同時也形成了猶 太人堅固的社會。藉著兩位先知的領導和服事,一位在朝作 他們的保護,將經卷的抄本提供他們,使他們可以在神的話 上受教;一位在野實際的陪伴領導和教導督促他們,使以色 列人在被擄之地,普遍的建立起分別為聖,且有規律的敬拜 事奉生活,叫他們的成人和小孩,都能在會堂中,經常按步就班的受神話語的啟迪與教育,得以在信心上生根立基。   尤其,但以理將《耶利米書》中的預言,七十年為滿的 信息,傳在他們中間,叫他們許多人,在心靈和實際行動的 預備上,早早的就作好了回歸的盼望,以致當波斯王古列一 下詔時,立刻就能有許多人起而響應,採取實際具體的行動 回歸。他們那種會堂生活的習性,成了以色列人世世代代的 特質。當主耶穌降生時,他們已經歷了五百多年,主耶穌和 使徒們都曾在會堂中受教、成長和事奉。就因著這種會堂生 活,叫猶太人雖流離在世界各民各族間,歷經兩千五百多年 迄今,都不致於被同化消滅。

 

《以斯拉記》

壹、《以斯拉記》書名的由來與意義

  《以斯拉記》乃是文士以斯拉 Ezra 所撰寫的歷史書卷。 以斯拉是波斯帝國亞達薛西王的一位謀士。他是以色列人的 後裔,文史知識豐富,尤其通曉希伯來文與以色列人的歷史 和經卷。他可能曾作過波斯王子的老師,深受亞達薛西王的 賞識和尊重。他用希伯來文撰寫了一卷書,記述以色列人回 歸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神的聖殿,恢復向耶和華神獻祭與 事奉的歷史過程。這卷書後人就稱之謂《以斯拉記》,以他 的名字令名,以示記念。   以斯拉是在但以理之後,最有名的文士。其實,他也是先知,又是祭司後裔。據猶太人的傳統說,認為舊約聖經的 最後編訂者是他。他是《歷代志》、《以斯拉記》、《以斯 帖記》、甚至《尼希米記》的編撰者。是他將摩西五經、歷 史書卷、詩卷、大小先知書蒐編在一起,是他將舊約的三十 九卷編為「聖典」者。猶太人尊他為「拉比的拉比」。

 

貳、《以斯拉記》的著作者與年代時地

  《以斯拉記》的著作者,就是文士以斯拉,後人以他之 名令名,已如前面所述。這卷書可以分成兩部分,前半部(1-6 章)可能是在波斯帝國的京城巴比倫,或書珊。以斯拉根據 王宮或御用圖書舘中,蒐存的歷史檔案資料撰寫的。後半部 (7-10 章)則是在耶路撒冷寫的,是他自己的事奉記錄。 這卷書大概完成於主前 457 年左右。也就是以斯拉率領以色 列人,第二次回歸耶路撒冷之後,在第二年完成的。因為, 其中的記錄的內容,只到第二年為止。

 

參、《以斯拉記》的重要性

  以色列人被擄之後,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還能夠 一而再的歸回,這在世界歷史上,不僅是件稀奇的事,而且 是件絕無僅有的事。這些事的發生,證明神對以色列人所立 的約與應許,是絕對有效而信實的。正如神在「摩西五經」, 和以前的歷史書卷中,向以色列人一再警誡的:以色列民會因背逆神的話,被外邦人所擄分散;也會因他們在被擄之地 悔改歸正,而得以蒙神拯救,歸回迦南的故土(申 301-6)。

   《以斯拉記》是一卷以歷史事實,為神的約作見證的書。 以色列人在被擄之地悔改歸正的結果,不僅蒙神的眷顧,得 保守被建立,並且也曾實實在在一而再的,蒙神的拯救,允 許他們歸回事奉祂。在這些回歸的歷史過程中,叫人更深切 的認識祂是天地的主,萬有的神,祂是萬王之王,祂是萬主 之主。實際上,祂在人的國中掌權,王的心如同隴溝的水, 可以隨祂的旨意流轉,神的子民當敬畏順服祂!

 

肆、《以斯拉記》的主要內容與分段

  《以斯拉記》的內容,乃是記載以色列人頭二次,從被 擄之地回歸的歷史: 第一次是在古列王元年,即主前 538 年(1-6 章)

 

  瑪代波斯帝國的第二代君王古列,他竟然下詔說,耶和 華神囑咐他,要他在耶路撒冷為耶和華神建造殿宇。因此, 他允許凡作耶和華神的子民,可以回耶路撒冷和猶大地去, 重新建造神的殿,他並呼籲萬民共襄盛舉,獻上金銀財物。 他自己更是下令打開府庫,將從前巴比倫王擄來的聖殿金銀 用具器皿,一起歸還。派猶大人設巴薩作猶大省長。   第一次報名上冊回歸的人,將近五萬人。他們回到耶路 撒冷後,重建了祭壇,立下了重建聖殿的根基。後來因遭到外邦人的撓擾,建殿的工程有一度停頓了十五年之久。後 來,神興起了兩位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從巴比倫回到耶 路撒冷,勸勉鼓勵以色列人。他們又振作起來興工建造。於 主前 515 年竣工獻殿守節。 第二次是在亞達薛西王七年,即主前 458 年 (7-10 章)

  文士以斯拉獲准,他率領一千八百多人回歸耶路撒冷事 奉神。他們到耶路撒冷後,休息了三天後,他們立即前往聖 殿向神獻祭。以斯拉也是祭司家族的後裔,他也有祭司的身 份,可是他從來沒有在神的聖殿獻過祭,這是他生平的第一 次,他心中的激動可想而知。他到耶路撒冷住下不久,立刻 就發現回歸的以色列人在生活上墮落了,在婚姻上混雜了, 甚至祭司和利未人都是如此,他知道這是回歸者失敗的根 源。因此他立刻向神悔改認罪,激起以色列民眾起而效尤, 使許多敬畏神的子民,重新建立起聖別的生活。

── 漆立平《聖典舊約精華》

 

 

復興的預備──以斯拉記全貌(鮑會園)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作品,分成兩個主題。以斯拉、尼希米,記載從被擄之地歸回的百姓所作的工;以斯帖則記載仍留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所作的工。我們從以斯拉記中,知道百姓回去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從尼希米記又知道,他們還要建造城牆。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這兩本書,在次序上也相當有意義。尼希米記是記載以色列人在外邦人中,重新恢復他們的見證;以斯拉是記載百姓回國後,重建聖殿的工作。聖殿是代表敬拜神,重靈裏與神的關係。以斯拉記在先,尼希米記在後,在他們實行真正有效的事奉前,必須先在靈裏恢復他們與神的關係。基督徒的事奉,不是一個工作﹐乃是一個生命的流露。若我們單憑表面努力去作,恐怕這工作只不過是個人努力所產生的效果,因為我們的生命若不是在神前被建造,一切的工作就成了枉然的勞苦。

  研究本書前,讓我們先查考它的歷史背景。

  ‧主前六百多年,神的懲罰臨到以色列的百姓,藉外邦人把他們擄到巴比倫地。這只不過是神短暫的懲罰,因祂曾應許百姓,只要他們轉回專心尋求祂的面,祂必再施恩與他們。

  ‧七十年後,神的時候到了,神感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下令准許百姓返回耶路撒冷,恢復他們敬拜神的生活。結果有五萬人在王的支援下、神的賜福中,願意返回耶路撒冷,決心重建聖殿。

  ‧過了兩三年,約主前五百三十年,百姓在建殿時受到當地許多人的攻擊。因為當人何時在神前真正追求時,便會遭遇到難處,所以當聖殿的根基剛肂好,便被迫停工了。百姓正心裏火熱努力工作,突然受到攔阻,盼望粉碎,心裡的力量也失掉!從哈該書中看見百姓建殿時,在靈裏過了一個黑暗的生活,聖殿未建成便為自己建天花板的房屋。

  ‧五、六年後,約主前五百一十四年,神差遣哈該及撒迦利亞兩位先知,返回耶路撒冷;用神的話教導百姓,結果他們便再次努力建殿。

  ‧五、六年後的主前五百一十年,聖殿建造完了,他們有了敬拜神的地方,百姓便以為達到目的;不再追求,因而對神的心又冷淡了。

  ‧又過了幾十年,約主前四百五十八年,神又興起祂的僕人以斯拉,從巴比倫地被差遣回去,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距聖殿被建已有六十多年之久,他主要的工作是用神的話教導百姓。以斯拉是一個特別受訓的文士,他回去用真理教導百姓,讓他們有真正的復興,以斯拉記第九章、十章記載這些事情。

  ‧再過幾十年,約主前四百四十五年,百姓在靈裏得到復興後;神的時候又到了,神再差遣尼希米及一些人回去,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

  耶路撒冷城牆得以被建,在百姓復興前,神當時做了許多預備的工作。很多時候預備的工作,往往比實際做出來的更重要。但因預備的工作不能看果效,沒有顯著的表現,所以不肯在預備工作上下工夫!現在讓我們看看神在各方面的預備:

{\Section:TopicID=127}(一)預備一個肯禱告的器皿──但以理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

  這段經文是以斯拉記的開始(拉一1-2)也是歷代誌下的結束(代下三十六22-23),兩本書記載同一件的事情,中間雖然相隔數十年。但神的計劃仍繼續不斷演變下去。實際上這兩節有關聖殿重建的經文,遠在但以理書中已有記載,(但九章)當但以理讀先知耶利米書時,看見神警告及應許百姓話。他們被擄七十年期滿,神要再施恩與百姓。但以理計算知道七十年的時間已期滿,現今該是神施恩之時了。他得到這個信息後,整個心受感動被信息緊扼著;而覺得非常沉重,以玫無法再做其他的事情,只有把自己一生放神。他知道現今國家處於困危的命運中,是因為自己和百姓的罪,他便代表百姓晝夜伏在神前認罪禱告。

  禱告永遠是復興工作的開始,我們不能不為教會的需要禱告,何時看見神感動人真願意花時間禱告,這就是離復興之時不遠了。約翰衛斯理是英國教會的名人,有一次當他傳道時,有一個婦人對他說,她已為英國復興禱告了二十年,現在因看見神藉衛斯理所作的工,便知道神已應允了她禱告。這只是一個婦人的見證,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已為英國的復興而禱告,以致做成了如此奇妙的復興。

  聞說神復興了美國亞斯比尼大學。在復興前該大學有許多紛爭,情況有陷於完全分裂的狀態。幸而有四位同學,看見這情形心中非常難過,流淚在神面前禱告。在想不到時,神在那裏做了奇妙的工作;因著學校的復興,許多教會也得到復興。這是因為有人肯在神面前付代價,今天教會也極需要,這些肯為教會付上禱告代價的人。

{\Section:TopicID=128}(二)一個肯謙卑的器皿──設巴薩

  以斯拉記第五章,記載有一個省長名叫設巴薩。他不是一知名人物,從第一章裏我們知道他是猶大的首領。此「首領」原文應譯作「王子」,換言之,他是王族,大衛直系的後裔。當百姓回耶路撒冷建殿時,波斯王把聖殿事奉的器皿交在設巴薩的手,回到耶路撒冷後便立他作當地的省長。由此我們可知他的工作是何等的重要,他有特別的身份、地位、資格和負起領導百姓復興之重任。但我們聖經的記載裏,知道他在人前並沒有了不起顯著的成就,也沒有得到人的稱讚,竟然一個重任便落在他身上,這正因為他是王的後裔,有真正王的身份,是神特別的百姓,有屬靈的生命,神就是要藉著這樣的人,去成就他的工作。今天的教會也需要這些,不是追求在人間作大事的人,來完成他的工作,正如神對巴錄說:「你要圖謀大事嗎?你不要圖謀。」神所使用的人,乃在乎他願否把為自己圖謀的雄心放下,交在神的手中成為合用的器皿。今天教會裏只注重人的成就,和宏大的表現;在教會許多事工上,都學了屬世的方法。但,我們應追求的,不是「大」,也不是單靠宣傳和組織,這不能使教會得著祝福,反而成為攔阻。正如設巴薩,他雖不是一個人材,但他肯謙卑放在神手中被神使用,神便把事奉神聖殿的器皿,放在他手裏,又把帶領百姓的責任交在他身上。

{\Section:TopicID=129}(三)一個不可少的工具──神的話

  神要百姓在外邦地恢復他們的見證,返國重建城牆以前,先差遣以斯拉用真理教導百姓。如果沒有以斯拉的教導,我們真不敢想像百姓的光景如何了!也不敢盼望尼希米能帶領他們作如此的見證,更談不上能把耶路撒冷城牆重建起來。照樣我們若盼望神在我們中間作工,我們該讓神的話在心中動工,讓我們的生命建造在神的話語上。在神的話語上下工夫並不容易,不單是靈裏受了感動,心中有新的亮光,乃是真正明白神的話。可惜教會今天對於神的話有兩方面的極端:

  (1)過份注重工作忽略靈裏的建造

  有些人把一生的重點放在為主「忙」的事上,這是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他們以為越忙越好,結果忙到一個地步,甚麼事都辦不好。過份的忙碌便會產生虛空,注重工作,而忽略了靈裏的真實!如此容易使整個教會的工作,重心改在福利、醫療、教育和其他工作上,而忽略了以真理造就弟兄姊妹。

  (2)追求屬靈經歷忽略真理工作

  有些人覺得需要更多親近主,認為用時間與主親近是絕不可少的,但這追求若不建立在真理上,便很容易誤入岐途。在教會歷史上有許多追求屬靈的經驗,單追求靈裏的感動,而沒有讓感動建在真理上,以致所走的路有所偏差。在主後的第三、第四世紀,教會有一特別的名詞,有人被稱為「旗桿上的聖徒」,這些聖徒要追求屬靈境界,便產生避世的思想,為自己做了一枝高旗桿,在其上建造房子過著聖潔的生活。他們以為旗桿越高,越表明更與神親近,當時許多有價值的生命,便在旗桿上浪費了。我們追求真理需要建造在神的根基上。

  在尼希米帶領百姓重建城牆前,神先帶領以斯拉用真理教導百姓,惟有用真理教導百姓才能使他們得到復興。甚麼時候我們遵行神的道,我們便走上復興的路上。── 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

 

 

以斯拉記概論(林獻羔)

 

以斯拉記概論

摩西五經之後就是歷史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是歷史書最後的3卷。這3卷書也是相連的:以斯拉記載歸回後重建聖殿;尼希米記載歸回後重建耶路撒冷城牆;以斯帖記載留在波斯沒有歸回的情況。

一、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

根椐猶太傳統和早期基督教正典,這兩卷原來是一卷。

西元2世紀,最初把這兩卷書分為二:教父俄利根的正典目錄把這兩卷書分為以斯拉記上下(壹貳)。

1448年,希伯來文舊約正式分為二。耶柔米譯武加大譯本時(309405年)稱尼希米記為以斯得瑞(以斯拉)貳書。

二、作 者

有說是不知名、只知是在聖殿供職的利未人。

應是以斯拉。

以斯拉是時代的工人:名意是“神的幫助與護衛”。

1.出生

在所羅巴伯回國80年後,即被擄後最少150年。

2.家譜(拉715

他是祭司,又是文士(76)。

3.屬靈生命

他屬靈的價值(710);把一切成功歸榮耀給神(72728);藉禱告信靠耶和華(82123);為百姓的罪痛心疾首(934);為百姓自卑認罪(9515);他勇於對付罪(10章)。

4.他的工作

1)創立“會堂大會”:是猶太學者的會社。

2)確立舊約希伯來文正典,分為律法、先知和文學三大部分。

3)把古希伯來文舊約轉為新希伯來文——亞述文方塊字。

4)編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

5)開辦地方性會堂。

三、日 期

有許多不同的意見。

1.寫書日期

但按正式的估計,這二卷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寫成的日期是西元前440年。

2.建殿日期

以斯拉於西元前536年回國建殿,首先是立好聖殿的根基;535年停建;520年續建;516年完成建殿的工作。

四、特 色

1.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有好幾處類同的記載。

2.以斯拉記有7份官方文件或信件

除了第一部份是希伯來文,其它是亞蘭文(4861871226,共67節,其中有52節記載官方案卷或信件)。

1)古列王詔令(124)。

2)利宏和其他人對猶太人的控告(4916)。

3)亞達薛西一世的回復(41722)。

4)達乃的報告(5617)。

5)古列王詔令備忘錄(62下-5)。

6)大利烏對達乃的回復(6612)。

7)亞達薛西一世給以斯拉授權書(71226)。

3.歸回的人在信仰上醒悟過來,在危險萬難之下得以重建聖城和聖殿。

五、分 段

1.第一次歸回重建聖殿(16章)

這工作不是交給以斯拉,而是交給所羅巴伯。16章記所羅巴伯的事;710章記以斯拉的事。

1)復興後的建造(一)(13章):

① 所羅巴伯率領眾人第1次歸回(12章)。

② 恢復敬拜、重建殿基(3章)。

2)復興後的建造(二)(46章):

① 大利烏時重建聖殿(4章)。

② 恢復聖殿的工作(5章)。

③ 大利烏行先王的詔令(6章)。

2.第二次歸回革新(710章)

1)以斯拉率領眾人第2次歸回(78章)。

2)雜婚問題(910章)。

── 林獻羔《以斯拉記釋義》

 

 

《以斯拉記靈訓》引言(Edward Dannett)

 

引言

       「以斯拉記」的內容,乃是表示神如何對待祂的子民以色列人的一個要緊時期。本書乃是記載猶太人被擄後七十年,由被囚之地巴比倫返回耶路撒冷。其間雖過了七十年,卻是緊接「歷代志下」,因猶太人由迦南地被擄至巴比倫,囚居那地,因此神就不計算他們的年日。

       當他們住在迦南地時;他們違背神的命令,在聖殿內犯了諸般的罪,神就差遣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興兵圍攻耶路撒冷城,焚毀聖殿,把猶太人擄至巴比倫。於是,猶太人不再享受神所應許賜給他們的諸般福分:「這是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代下三十六21)

       猶太國被滅亡,耶路撒冷城被毀壞,這是他們歷史中一件最傷痛的紀錄。及至使徒時代(主後七十年),羅馬國的軍長「提多」,率領兵丁去毀滅焚燒耶路撒冷城,因此就更荒涼了。

       神以極豐富的恩典,寬容頑硬悖逆犯罪的百姓,以忍耐的心腸,用諸般的方法勸勉他們悔改,急切盼望他們回心轉意。如救主在世上時,祂曾在耶路撒冷城內,對猶太人講說天國的比喻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的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打發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筵,他們卻不肯來。」這比喻表顯神愛憐祂的子民和祂的聖殿,神就興起祂的使者去警告他們;他們卻藐視神的言語、譏笑神的使者,並且淩辱他們。他們的罪病,實在無法可以醫治,神向他們發怒,就差遣迦勒底王去擄掠他們。他們的罪惡,已超過從前神在他們面前所趕出的亞摩利人所犯的(王下二十一11)

       於是神公義的劍臨到這犯罪的百姓,從此猶太國被滅亡,人民被遷移至巴比倫。那時起,就稱為「外邦人的日期。」「參《聖經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和賴金氏(P.Larkings)著的《神的永遠計畫》(God's Plan of the Age)。神稱祂所揀選的族類為「羅阿米」(希伯來文Lo-am mi即「不是我的子民」)。他們被囚於巴比倫,散居異邦各地,直至基督再臨設立祂的王位──祂列祖大衛的王位(參路一32-33,二十一24),那時猶太國復興了。

       「以斯拉記」的開端,就記載先知耶利米曾預言猶太人被擄居住巴比倫七十年的話應驗了。神照祂自己信實的話,成就祂的工作。本書所記載的事,表示神於外邦人的日期中(參《聖經百科全書》和賴金氏的《神的永遠計畫》),對待祂子民的態度。也有其它的經文記載這事,如同「尼希米書」和「以斯帖記」都特別表示這要道。這幾本書顯明神不干涉他們的事工;神卻是激動外邦君王的心,幫助祂的子民,成就祂的工作。神設立了新計畫,把世界管理權交與外邦君王,借著他們來成就祂的旨意。

       我們把這些要道銘記於心,就能明白本書的要道。本書可分為二段:

       第一段──自第一章至第六章,述說猶太人遵古列王的命令,由巴比倫返回耶路撒冷,建造神的聖殿。

       第二段──自第七章至第十章,述說以斯拉的工作。

 

 

以斯拉記文字釋經證道(緒言)(張策)

 

01

 

緒言

一、本書書名

在最早的猶太和基督教會的正典目錄中,《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是一本書,稱為《以斯拉記》。主後二世紀,教父俄利根(主後185-253年)的正典目錄把二書分開,稱為《以斯拉記》上、下。在耶柔米譯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已經各成一卷,但稱《尼希米記》為《以斯拉記下》。遲至主後1448年希伯來文舊約才根據《武加大譯本》的做法,將二書分開。

這兩卷書在文字、體裁和內容的著重點上,都和《歷代志》十分接近,而《歷代志下》最後兩節(3622-23)也在《以斯拉記》1章開頭處重現。很可能這兩卷書原來便是《歷代志》的一部分;作者用《歷代志》記錄猶大人被擄以前大衛王朝的史事,而用這二卷記錄被擄被擄歸國以後的事情。

中文《和合本》譯本按照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將這兩卷書放在《歷代志》上、下之後,詩歌與先知書之前。但沒有照《七十士譯本》把它們當成一卷,而是分開,並分別稱為《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希伯來古卷把舊約分為律法書、先知書和書卷。《約書亞記》至《列王紀》放在先知書內,《歷代志》和《以斯拉-尼希米記》則放在書卷中。

二、本書作者和寫作時期

傳統相信以斯拉是這兩卷書的作者,但收錄了《尼希米回憶錄》中的材料,包括那份回國者的譜系(尼7:6-73)。本書約寫於主前440年,而尼希米的回憶材料則寫於主前430年。以斯拉是在主前458457年波斯王亞達薛西在位時(主前465-424年,見7:7)自巴比倫返回耶路撒冷。尼希米遲他12年返回(主前445年,見尼1:12:1)出任省長(主前433年第二次擔任省長,見尼13:6)。以斯拉的父親是西來雅,是大祭司亞倫的後裔(7:1-5)。以斯拉是個文士,是摩西律法專家,率領第二批五千左右的猶太人回國。此時,聖殿已經完成(主前516年),但耶路撒冷的城牆仍然荒廢,兩人齊心協力,終獲重建。以斯拉由波斯王亞達薛西授予全權恢復猶太人的社會,負責教導神的律法。

三、主要內容

近東兩河流域的霸權,在主前539年形勢有了大變更。古列勵精圖治,一個小王邦以攔在短短二十年,成為囊括瑪代、呂底亞、亞述,最後征服了巴比倫的波斯大帝國。主前538年,也就是猶大百姓初次被擄巴比倫(主前605年)後約70年,帝國開國之君古列採取新宗教政策,准許被擄到巴比倫的各國人民回歸故土。其中下詔特准猶太人恢復耶路撒冷的聖殿和敬拜,歸還當年被掠的聖器。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被擄七十年後必定歡樂回歸故土的預言(耶25,30章),現在在萬民的目睹下成為現實。設巴薩率領四萬余人於主前537年(我國春秋時代末期),首次回到殘破的家園,重修聖殿。

建殿工作受到從外地移居巴勒斯坦被統稱作撒瑪利亞人的反對,未能繼續;一直到第二批由所羅巴伯率領的人返國,得到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才克服萬難,於主前515年春天完成新殿。半個世紀後,精通律法的文士以斯拉攜波斯王亞達薛西的諭旨,率領又一批人回歸故園。他整理律法,編成法典,又整頓社會風氣,撥亂反正。其改革工作最引人矚目的一件事是,禁止與外族雜婚,以保持民族和信仰的純一。

本書在《歷代志》之後,跨越約五十年的沉寂被擄時期,繼續向讀者介紹一個民族如何進入新生時代。猶太人輝煌的萬國一去永不復返,飽經亡國痛苦之餘,終能得到神的允許,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聖殿根基奠下之事,歡呼與哭號交織(312-13);又能記取歷史教訓,在大雨中哭泣認罪,立志改革復興(9:910:9-11)。

四、反省反思

1  本書的作者是誰?寫作時期是什麼時候?

2  本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