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第一章短篇信息 目錄 復興的啟示(一1~4)(鮑會園) 復興的呼召(一1~11)(鮑會園) 以斯拉記第一章釋義(林獻羔) 以斯拉記第一章靈訓(Edward Dannett) 福音(一1~11)(賈玉銘) 以斯拉記箋記(一章)(于中旻) 以斯拉記文字釋經證道(一章)(張策) 復興的啟示(一1~4)(鮑會園) 經文:以斯拉記一章一至四節 以色列人在以斯拉領導下,經驗了一個真正的復興,但這個復興不是從以斯拉的頭腦裏想出來的,因為神從來沒有叫我們這些屬祂的人,為祂開始作甚麼工作。神的工作早已計劃好了,我們的責任是要順服神的帶領,若我們只用自己的思想,計劃來做事,恐怕做出來的,不過是我們的工作而已。 神按著祂的時候將祂的旨意啟示我們,多少時候我們不能完成神旨努力工作,可能由於我們不能分辨出神的旨意。所以今天讓我們思想一個關乎「啟示」的問題,藉著神將復興的啟示,賜給以色列百姓的事,更能明白神的旨意。 (一)啟示的對象 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拉一1)因此我們明白神整個的計劃並不是突然而來的。祂早已藉著僕人先知啟示了。神要作的工作永遠不會向神的僕人隱藏的。創世記十八章裏,神曾說:「我們要所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亞伯拉罕與神同行,與神的交通非常親密,以致神並沒有將毀滅所多瑪、蛾摩拉兩城的事向亞伯拉罕隱藏。在歷史上我們也曾自見神的旨意,照樣地向祂的僕人耶利米、但以理,及以後很多先知,使徒們顯明出來。 (二)領受啟示的條件 昔日神把啟示賜與眾先知們,今天神也能將祂的旨意啟示我們。只要我們具備有他們的條件,正如先知耶利米領受神的啟示時一樣。我們從耶利米書中,看見他幾個領受神旨意的條件。 (1)不顧一切順服神旨 耶利米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混亂、戰爭,極不容易處的時代,更是百姓落在一個迷失方向需要選擇的時代。一個這樣的時代,要領受神的旨意又遵行出來實不容易。耶利米之所以能夠領受神的旨意,因為他願意不顧一切,按著神的旨意去行;而且又願意為著遵行神的旨意,付上極大的代價。他曾被放在地牢裏、監獄中,最後因著遵行神旨又被擄到外邦地去;還被自己的同胞所迫害,終於為著遵行神的旨意而喪失了生命。耶利米就是這樣肯不顧一切,遵行神旨,置生死於度外的人。 (2)有屬靈智慧辨別真偽 耶利米有一個分辨是非的心,又有屬靈智慧。當時有許多假先知興起與他為敵,假如有五十個假先知與耶利米的意見不一,一個人的意見與五十個人的意見比較,雖然那些人佔多數,但耶利米仍然敢站在神的話語上,因他知道這是神的旨意。在混亂的時代裏,能夠單單按著神的話分辨那個是是神的旨意,實不容易,今天我們這個時代,照樣充滿了人的聲音,若我們要領受神的啟示,也必須在靈裏有分辨的智慧。按著神的話辨別真偽,如此雖有困難和危險在前,仍然可以照著神的話去遵行。因為耶利米有這樣的心志,神的啟示便臨到他。 神的啟示不但臨到耶利米,也激動了波斯王古列的心,使古列領受神的旨意。一個順服神的人,一個有預備心的人,他能成為一個特別的器血。但可惜許多時候神的旨意臨到人身上,有些人不肯順服,甚至屬神的人也不肯按神旨而行。雖然如此,但神的旨意也不會落空的,因為君王的心都是在神手中(箴廿一1),詩篇七十六篇十節告訴我們:「人的忿怒要成全神的榮美。」人對神旨意的不順服只會使自己受虧損,神仍然要照樣成就。因此我們看見神的旨意不單臨到那些順服他的人,也臨到那些不肯順服的人。因為神的旨意,要按祂所定的計劃臨到世人。 (三)啟示的內容 (1)認識耶和華是全地的主宰 古列是一個外邦的君王,不是敬畏神的人,但他領受這啟示時;不得不認耶和華是掌管一切啟示的主,一切都在神的手裏。古列對百姓說,神將天上地上一切賜給他,天上萬國賜給他,神有權柄賜與,因為他是掌管一切的主宰。神啟示的目的,是要叫世人知道祂有權柄作任何事。 (2)認識耶和華是啟示的目標 古列得到啟示後,他就讓百姓回耶路撒冷建造神的殿,這個啟示不單顯明耶和華是掌權天地萬物的主,而且表明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為耶和華的緣故,耶和華是一切事物的目標。神賜下啟示,感動人作工,都是為使神的名彰顯。今天神在我們中間作工,將啟示感動我們,也是為著這一個使神的名彰顯的目的,這樣我們可以藉此測驗所領受的啟示是否從神而來。若這啟示的目標,不是單彰顯主的名,不是高舉主耶穌,那麼這啟示不可能從神而來。 (四)啟示的方法 在這混亂的時代裏,我們要領受神的啟示,必須要懂得如何分辨,這裏列舉幾種神啟示不同的方法: (1) 藉著神自己的話 神的啟示永遠是藉著祂口中的話,就是聖經的真理而來,我們所領受的啟示不能與聖經分開,神要藉著聖經把啟示賜給我們,因此追求神啟示的範圍,也不能離開聖經以外。若所領受的真理與聖經不相符合,這便不是屬於神的。有很多人在這事上犯了錯誤,解釋聖經與上下文毫無關係,隨便把某處的意思解釋便以此為啟示,建立一些錯謬的教訓。例如:摩門教引證以賽亞書四章「在那日七個女人必拉住一個男人說,我們歸到你的名下。」他們就以此證明人可以多妻,這樣的解釋是完全錯誤的。今天有許多人解釋聖經只是按個人的喜好,一時的衝動,隨便引出一些錯誤的道理。為此,我們必須要花時間查聖經,按聖經的教訓,上下文的關係,聖經作者的目的而解釋,這樣才能真正明白聖經的教訓。 (2) 藉人心裏的感動 神將這啟示賜給百姓是藉耶利米的話,但神啟示賜給古列時是感動他的心。我們也可以藉著心裏的感動領受神的啟示,耶穌也曾說過,聖靈來為要領導我們進入真理(約十六13),但有不少的人,甚至是信仰純正的基督徒,只尋求心中新的感動,啟示的亮光,便以此為真理。我們該懂得按聖經的教訓和標準去衡量它,辨別這啟示是否從神而來,以下有個建議: (a)「你們中間若有先知,或是作夢的起來向你顯個神蹟奇事,對你說我們去隨從你素來所不認識的別神,事奉他罷。他所顯的神蹟奇事,雖有應驗,你也不可聽那先知,或是那作夢之人的話……」(申十三1) 對於任何的啟示和教訓,我們都應該先發問:這教訓是使我親近神抑或親近人?更愛神或是更愛某一種理論立場。因此有人雖能行神蹟,但只要他的教訓使我們遠離神,這個啟示永遠不可能從神而來。 (b)「……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一9) 加拉太人已經領受了真理,而且憑著福音得救了。若有另一種新的啟示福音傳來,便要測驗這啟示與從前領受的是否相同,倘若不同這便不是出於神。 (c)「……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榮耀我,因為他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約十六14) 耶穌表明聖靈的工作是要榮耀他,為祂作見證。「榮耀」的意思是指將原來的好處彰顯出來。任何的啟示,都是為要將主的榮美彰顯出來。聖靈將啟示賜給我們,目的要我們在新啟示中更看見主的榮美!所以若有任何啟示高舉聖靈過於主耶穌的,這啟示便有問題。舉例來說:講台上的燈光是很重要,但它的工作只不過為要將講台上的人顯出來,而不是使人欣賞它,否則,便失去它存在的目的。 聖靈來為要為主作見證,彰顯主的榮美,帶我們進入真理,這是祂工作的目的。 以上三處經文是衡量啟示真實性的標準。 這樣聖靈還有甚麼新的真理啟示呢?既已符合聖經的教訓,與從前領受的一樣;為可我們還需要領受聖靈的啟示呢?從聖經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例子:當耶穌復活以後曾向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顯現,他們邊走邊談論,門徒為著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心裏難過。耶穌為使他們明白自己,已應驗聖經的話從死裏復活,便與他們讀聖經,從摩西律法開始將凡與自己有關的事解釋清楚。讀的時候他們心裏火熱,後來便恍然大悟。主耶穌與門徒講論的並沒有超越聖經的範圍,可是從其中便領受了新的啟示。今日聖靈也要在人心中動工,藉著心中的感動,將啟示賜給我們。 (3) 藉事實的環境 古列得到神的啟示向百姓宣告,百姓便遵著啟示而行。神的啟示感動臨到,必在人心及世界上發生作用,我們要用這作用的果效,定這啟示的真確性。神的啟示臨到曾否進入心中?是否在我們生命中結出果子?因為神的話進入我們的生命,必在我們生命中有所行動,讓神的話在其中結出真實的果子來。──
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 復興的呼召(一1~11)(鮑會園) 經文:以斯拉記一章一至十一節 神藉波斯王古列將復興的呼召,臨到以色列百姓,吩咐他們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被擄前百姓可以隨意自由地到聖殿敬拜事奉神,那時聖殿剛建好,所羅門為百姓祝福;使他們享受與神親近的滋味,心中充滿大喜樂。他們知道聖殿是敬拜神的地方,喜樂時可以讚美,困苦時可蒙安慰,悔改時可得赦免。但因百姓犯罪後受刑罰,被擄到巴比倫七十年,百姓不能敬拜事奉神。如果他們從沒有敬拜神的經驗,心裏便不會太難過;但他們因為曾嘗過親近神的滋味,有過親近神的經驗;知道愛神及享受過神的愛,如今卻在外邦地失去與神的交通,是十分痛苦的。如果我們曾得過一些寶貴的屬靈經驗,但如今卻失去喜樂、和與神的交通、以致禱告讀經不起勁,犯了罪卻失去了悔改的感覺的話。但願我們就能藉著今天的信息,重新建造心靈裏與神親近的殿。 (一)呼召的反應 神從不含糊,清楚地將復興的啟示放百姓面前,但百姓對這呼召,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反應: 一部份百姓聽了呼召,得到啟示,明白神的心意,思想過、衡量過、考慮過,卻不肯按照神旨回耶路撒冷去。 另一部份的百姓,在得到了同一呼召的時候,也經過想、衡量、考慮就決意回耶路撒冷去。 (二)不順服的原因 根據歷史記載被擄到巴比倫的百姓,有四十萬至六十萬之間的數目;但回到耶路撒冷去的至多只有五萬人,那表示有大部份的人不肯回去。其中的原因,聖經沒有明說,我們不敢評論。但猶太歷史家約瑟弗在猶太古史中曾說過:「當時在巴比倫的百姓,因不肯離棄在巴比倫的家業,而不肯回耶路撒冷去。」又記載說:「當時在巴比倫的百姓,因懼怕耶路撒冷嚴緊的生活而不肯回去。」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顯露出當時留在巴比倫的百姓,正因這緣故不肯回耶路撒冷。 (1)不肯離棄外邦的家業 從以斯帖記可見留在巴比倫的猶太人,在被擄期間,努力為自己建立事業,使生活過得很安定。他們享受自己勞力的果效,所以神的呼喚臨到,他們也不肯回去,因為覺得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要回去,必須將家庭、朋友、產業、工作都放棄!單獨回到荒涼的耶路撒冷,離開安定的生活,而再重新創業,他們為了付出的代價太大,便不肯順服神的呼召。一個經過考慮而不肯順服的人,不是為了不知道要付上代價,而是為了怕付上代價,這是大悲劇!可憐許多基督徒也落在這境況中,不能按神的旨意而行。 (2)不肯過嚴緊的生活 約瑟弗告訢訴我們,因為猶太人怕嚴緊的生活,所以不肯回去耶路撒冷。可見猶太人的生活是嚴緊的必須按著神旨而行。可能某些事情別人可以作,他們卻不能;有些事別人可以不去作,而他們卻要作,他們的生活是應該與別人不同的。他們不能隨便吃喝,更不可犯罪,要持守神的律法,遵神旨而行。巴比倫人的生活卻相反,他們可以愛宴樂,任意妄行,放縱私慾。猶太人在巴比倫住了七十年,見慣了巴比倫人的生活,便覺得回去守嚴緊的生活實在太苦了。他們經過考慮之後,就決定不肯回去。過聖潔的生活,要討神喜悅的生活,一個蒙福與神有交通生活永遠是一個嚴緊的生活。很多人可能為了這原因,寧可過自由不受約束的生活,而畏懼走順服的道路。但有一件事我們需要注意的,就是不順服神的人,他們心裏永遠不平安;不服神的心,把我們一切的平安都奪去。 這些人選擇了自己歡喜的路,心中沒有平安;但他們又不甘心過著不平安的生活,於是用自的方法來填補心中的不平安。聖經告訴我們,這些不肯回去的猶太人拿金銀來幫助那些回去的人;從字裏行間,看出他們希望做一些事情,滿足神的心。於是捐些錢來幫助他們回去的路費,及建殿的所需。他們希望用這方法,去換取失掉的平安。但是這些身外屬物質的東西,絕不能代替個人內心與神的關係,也不能彌補在神面前的損失! 今天也有很多基督徒過著這樣的生活。一年前我曾在美一所華僑教會中講道,有一弟兄前來與我交通。經介紹後得知他本是與我同時蒙召,進入神學院受造就的,那時他很熱心很有恩賜。畢業後曾在教會事奉了一年,隨即往外國去,做了十多年生意,很有成就,是當地華僑中有名望的人,他談話中常提及在某某地方捐錢建立教會,某些工作也是由奉獻支持的。我聽了不禁使我驚訝,懷疑他是否為了這個原因,不聽從神的呼召;心裏沒有平安,不肯順服神走奉獻的道路,使想用金錢來彌補不順服神的內心痛苦。多奉獻錢財,多參加聚會這些原是好的,但若指望藉著這些來彌補心中的不順服,不肯對付的罪,擬將功贖罪的,這不是聖經的教訓。那些不肯順服神的人,想藉此法來賄賂自己的良心,不受責備,不至痛苦,如此下去良心就漸漸麻木了。 (三)順服的原因 那班肯真正順服復興呼召的百姓,勇敢地回去,是因為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1)領袖領導 原來他們中間,有一班肯順服的領袖,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他們受神的激動。這些被神呼召的人,利未人,分別為聖的人,他們受神的感動,帶領百姓回去敬拜事奉。今天的教會,也正需要這樣的領袖們起來,在教會中起領導的作用。無論我們是義工,或是任何工作的負責人;也不可忽略我們的責任,在屬靈工作上負起領導的責任。耶穌說:「學生不 猶太的首領設巴薩有一個特別的表現,王將五千多件聖殿器皿交在他的手,命他經管。一個重大的責任落在設巴薩的身上,他沒有推卻,樂意擔承。他沒有因為器皿的貴重而逃避責任。今天教會也極需要領袖們把擔子擔上,肯面對現實,肯負起責任,不容許教會中有罪惡的存在。 (2)渴慕神家 這班人被神激動以後,都要起來上耶路撒冷去。這可以代表他們心中有渴望回去的願望,他們看見耶路撒冷建殿的需要及價值。因著渴望的心,而甘心走上這道路。神也將渴慕的心放在我們裏面,使我們知道應走的,是甚麼道路。雖然知道有困難,但因著渴慕與神有交通,渴慕得復興、渴慕離開現今的地方,而遵行神復興的呼召。耶穌在登山寶訓裏說:「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若果我們靈裏的追求如飢餓一般,我們必定到心靈上的滿足。 (3)獲得異象 百姓之所以不顧一切回到耶路撒冷,因為他們得到一個重新恢復敬拜神的異象。這個異象有如保羅所見馬其頓的異象,為這異象他不得不離開特羅亞往馬其頓去。百姓所領受的異象是具體的事實,在他心裏發生作用、感動、反應,這異象也成了他心中的負擔。於是不怕損失,不怕付代價,千辛萬苦回去,重新享受與神甜蜜的生活。 求主也將這個復興的啟示,異象放在我們心中。使我們不顧一切攔阻,重新建造自己生活的聖殿,恢復與神完全的交通。──
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 以斯拉記第一章釋義(林獻羔) 第一章 被擄後的歸回 復興後的建造(一)(1-3章)。 一、古列王(居魯士)的諭詔 (1-4節) 1.與歷代志下36:22-23相同 可知都是同一個作者。 2.古列元年 他於西元前559年登位只統治波斯本國;這裡“古列元年”是指20年後(西元前538年)成為大帝國的第1年。 3.應驗預言 耶利米兩次預言猶大被擄70年(耶25:11-12,29:10)。 4.“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 “激動”,應譯攪擾。 5.“使他下詔通告全國”(拉1:1下) (1)這詔(2-3節): 這是用希伯來文寫的,各處張貼。 (2)另一份(6:3-5): 這是重建聖殿的詔書,用亞蘭文寫成同一詔令,作為備忘錄,為國家存檔之用。 6.“耶和華天上的神”(1:2) 這樣的稱呼在舊約有22次,其中17次是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與但以理書中。 被擄前,以色列人避用“神”字,而用“主”或“耶和華”;在被擄歸回後,他們開始用“神”字,特別見於與外邦人的談話或在文字中(尼1:4,2:4,20,但2:37-44),使外邦人容易明白。 古列相信各國各族的神都賜福給他,有如巴比倫神馬督揀選他統治多國,月神給他勝利。他恢復各人原有的信仰,使巴比倫重建所拆毀的寺廟,讓他們的神住在裡面。他也信耶和華神賜他萬國。他被神使用讓猶太人重建聖殿。約瑟弗說,古列是讀了以賽亞書44:26-28,45:1-7,因而被激動重建聖殿,因古列臣僕中有猶太人,叫他讀以賽亞書。 7.呼籲建殿(拉1:2-3) 他認識只有耶和華是神。他是被神激動而被呼召的。 8.“凡剩下的人”(4節) “那地的人”,指不回歸的猶太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幫助他”,原文有抽取的意思,就是以徵稅來幫助歸回的人。 9.波斯王戰勝了巴比倫 這完全是神的作為,使猶太人也得著安慰。 猶太人又為建殿獻上禮物(4節下)。 二、歸回建殿(5-6節) 1-4節是古列王的諭詔,5-6節是他們的回應。 1.“都起來”(5節) 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同啟程,而是分批的。 (1)“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 指南國各家的家長。 (2)“祭司、利未人”: “利未人”,是利未族,不是亞倫的後裔。他們做侍奉助理的工作(民3:5-9)。 “祭司”,是利未族亞倫的後裔(民3:9-10)。 (3)“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 “就是”,應譯“甚至”。 2.“四圍的人……”(拉1:6) 包括猶太人以外的人。 (1)“幫助他們”: 原文作“堅固他們的手”(注意小字)。 (2)“另外還有甘心獻的禮物”。 三、在設巴薩的領導下歸還(7-11節) 猶太人被擄,西元前597年和587年巴比倫王從耶路撒冷掠奪聖殿和王宮裡的寶物(王下24:13)。 1.居魯士王所作的(拉1:7) 他將耶和華殿的器皿,“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 古時戰勝者常掠奪敗降者所供奉的神像為戰利品。猶太人沒有神像,所以王就把殿中的器皿掠去,放在他們的神廟裡,以顯他的神使他得勝。 2.“波斯王居魯士派庫官米提利達”(8節上) “米提利達”,波斯名,是廟中的司庫。 米提利達是“給米提拉的”或“米提拉所給的”意思。米提拉是波斯神。到西元2世紀,羅馬兵常拜這神。 3.“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8節下) 古列王元年,他們把聖殿的器皿,由設巴薩為首領,全部帶回去。但約櫃已遺失了。 設巴薩是巴比倫的名字。他不會是所羅巴伯。 (1)他是猶大的首領(8節,5:14): 古列任命他為省長,帶領首批人回國。 所羅巴伯比他遲回國,在大利烏時被任命為省長。 (2)他可能是約雅斤第四子示拿薩: 因為這兩個名字都是巴比倫名Sinabusur的縮寫,原意是“辛”(月神),保護他的父親。 他那時已是55歲。當他回國後不久就死了,由所羅巴伯繼他做省長,主領重建聖殿,一般稱為“所羅巴伯的聖殿”。 4.器皿的數目(拉1:10-11) 9-10節說的器皿是比較重要的器皿,有2499件,連同其它總數是5400件(11節)。這些器皿曾被污穢(但5:1-4),需要潔淨。 5.次經記有返國途中的情形 “一千馬兵伴行……還有鼓手、吹笛手隨同,眾弟兄載歌載舞。” 6.途中需時4個月(拉7:9) 他們先向北,後轉南,再下耶路撒冷。 ※ ※ ※ ※ ※ ※ ※ 這章聖經應驗耶利米預言的70年(1:1)。 這章兩次提耶和華激動人心(1,5節,參箴21:1)。 詔書提及兩種猶太人:一種故意“留”,一種故意“去”。去的面臨什麼難處,留下的有什麼貢獻和損失(參6:16)? ──
林獻羔《以斯拉記釋義》 以斯拉記第一章靈訓(Edward Dannett) 第一章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羅十4)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提前一5) 本章所記載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古列王下詔通告全國的猶太人,可返回耶路撒冷,建造聖殿。 第二件,一部分的猶太人遵王命返回耶路撒冷,並攜回耶和華殿中的器皿;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王從耶路撒冷掠來,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一7),現在古列王把這器皿交給被擄返回耶路撒冷的猶太人。 本書第一節,將這事成全之能力的根源顯示了。本書所記載的事件,都是成全耶和華的旨意。經上說:「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 我們試一默想,由外面看來:耶和華是怎樣的神呢?──祂是管理萬人的心,隨己意感化萬人,使各等階級的人民都作祂的器皿,成就祂的計畫。我們回想聖經所預言古列王的事;先知以賽亞奉耶和華的名說:「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呢?耶和華將列國交給他,‥‥‥。」(賽四十一2) 「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賽四十四28)。 前面的預言發出後,經過了很長久的年日,尼布甲尼撒王才去毀滅耶路撒冷城。自說那預言的日期,至耶利米被召為先知時,其間至少相隔了一百年。這樣看來:神的眼目和思念,是永久看顧祂的子民和他們的事奉。世事變更,勇士出世,君王興衰,乃是神藉這些事成就祂對於祂百姓的旨意。所以神的兒女們!當這政權混亂爭奪的時代中,要平穩安靜、等候神的旨意。二百年前,神藉以賽亞的口預言本章所記載的事:祂所揀選的器皿,要返回耶路撒冷,建造聖殿。 自神藉先知以賽亞預言古列王的事,猶太國又經過一百年,這國的結局要到了,神召耶利米先知,去警誡勸勉祂的百姓──警告神的審判快要臨到他們,勸他們在神前自卑悔改,因他們的罪惡已惹動神的憤怒,神的話臨到耶利米說:「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七十年滿了以後,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這是耶和華說的。」(耶二十五11-12) 「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 由此我們知道古列王還沒有出世,神就藉先知的口說古列王的事。過了一世紀,神召耶利米向祂的百姓宣告他們將要被擄、寄居外邦多年。 另有一人,也是神重用的器皿,本章沒有提及。神將祂的旨意,樂意向他顯明,要賜恩給祂的百姓。 那人就是先知但以理。我們讀但以理第九章第二至三節說:「就是他(大利烏)在位第一年,我但以理從書上得知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耶利米,論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我便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神祈禱懇求。」神已論到猶太人被擄七十年後,要返回耶路撒冷。在這被擄的民中,神使但以理明白祂的旨意;但以理沒有得著特別的啟示,乃是專心查考耶利米書,知道神的旨意已定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所以現今的聖民,應當效法古代先知,專心研讀聖經,好叫神將智慧啟示的靈賜給我們,使我們真知道祂。 但以理持定神信實的言語,在神前自卑,為同胞認罪,懇求神照祂自己的言語成就,他說:「主阿!求?按?的大仁大義,使?的怒氣和忿怒轉離?的城耶路撒冷,就是?的聖山;耶路撒冷和?的子民,因我們的罪惡‥‥‥.,為自己使臉光照?荒涼的聖所。」(但九6-17) 這樣,但以理已把他自己列在被擄子民的地位上,與神相交,得了最高的權利,作了以色列人的代求者,懇求神成就祂的應許,神應允他的禱告(但九1-27)。因此,我們知道神賜恩給祂的百姓,使他們行在神自己的意念中,與祂聯合相交,成就祂的計畫,使祂的名得榮耀。 神的預言現在都應驗了,以賽亞預言說:「誰從東方興起一人?」那人已作了外邦人的君王,神必藉他成就所預定拯救的事,經上記著說:「耶和華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古列王就下詔書。 「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祂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一2-4) 那詔書宣告有三件事: 第一,古列王接受神的使命,要建造耶和華的殿。 第二,下令通告全國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建造聖殿。 第三,吩咐凡留居那地的猶太人,要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 本章其餘經文都是記載下詔後情形,我們稱為「詔書的效力」。但讀者要注意:這是激動古列王心的那位神感化那些人民,願意奉獻自己,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本段應當注意的地方,有三點: 第一,最要緊的,述說猶大和便雅憫兩支派的族長,奉獻自己去作這聖工,也提及利未人,但他們不算為一個支派;利未人「在他弟兄中無分無業,耶和華是他的產業。」(申十8-9)那時,或有幾個別支派的人一同返回,但經上很明白述說這兩個支派返回耶路撒冷。當基督降世的時候,只有猶大和便雅憫兩支派的人在本國,他們應當接待祂,反倒拒絕祂,這兩個支派將來要經過可怕的災難:「因為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太二十四21)這災難要臨到在耶路撒冷的敵基督的。那十個支派沒有返回耶路撒冷,等到主顯現於耶路撒冷後,要招聚他們從各國中返回,作祂的子民(亞第十四章;結二十33-34;耶三十一6-14)。 第二,神感動他們四周圍的人,也為神的殿發熱心;他們依從詔書上的吩咐,把金銀財物捐助返回耶路撒冷的人。 第三,古列王確是受了神的感化,他自己表示樂意他們返回建造聖殿;他就將耶和華中的器皿拿出來;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來,擺在自己神的廟中(參但五:1-4),他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一6-9)。 我們看見本章的情形,建造聖殿是神的工作,以致眾人同心合意為神發熱心。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要去建造聖殿,留居那地的猶大人,甘心獻上禮物,並以金銀捐助他們的需用。若古列王不下命令,那些被擄的人,就不能返回耶路撒冷。他們這樣同心,並非召集籌備會,按排商量,要得眾人的同意,乃是神感動他們的心,使他們同心合意,同有一個目的,為神建造聖殿,這是證明神的靈感動了他們。神的工作和人的工作的分別,就是在此。凡神所要用的人,當神的時候了,他前來作神的事工,那事工必能成就。 本章末三節經文,就是論到聖器皿的數目,設巴薩已從古列王的手中接受了,要從巴比倫回耶路撒冷。 福音(一1~11)(賈玉銘) (1:1~11) 以斯拉記箋記(一章)(于中旻) 神的預備
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拉一:5) 從歷史的進程上,可以看見神的手運行。在最黑暗的長夜裏,神靜默的作無人之工。 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拉一:1,5) 沒有誰能想得到,神在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以前,就知道他們將來要被擄,並且得以歸回。 一定的時間
神在時間之外,卻定規歷史事件的發生,像巧匠度量長短裁製衣服一樣準確。“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因為地土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被擄七十年之後,神的話在神定的時間成就。(代下三六:21) 一定的人物
在許多年以前,先知以賽亞預言說:“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又說:“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賽四四:26,四五:1-7)一百七十多年後,古列讀到寫在書卷上的話,動了敬畏的心,神激動他成就神的旨意。 一定的數量
被掠聖殿的器皿,有一定的數量,歸還也有一定的數量,不會缺少(拉一:7-11)。 一致的行動
在神的統籌運作之下,所有的各部分,都指向神的旨意,互相效力。這是歷史的軌跡,你也該歸從神。 以斯拉記文字釋經證道(一章)(張策) 第02講 下詔建殿 讀經:拉1章 內容: 一、古列下詔 1:1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 1:2 “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 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 1:3 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 神的殿(只有他是 神),願 神與這人同在。 1:4 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 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 本章記下被擄巴比倫的猶太人被古列准許回國建殿的事情。開頭這裡,再次提到了古列的詔書。與《歷代志下》36:22-23相比,3節多了一個註釋“只有他(耶和華神)是神”。4節是新材料。“凡剩下的人”指“餘民”(賽10:20-22),就是沒有被刀劍所殺而被擄到巴比倫的人(代下36:2;尼1:2)。“那地的人”指那地非猶太籍的人。古列要求在猶大人回國建殿的事情上,當地的非猶太人要盡可能提供財物上的幫助,並且為聖殿甘心樂意獻上禮物(比較6節;6:8-9)。他決心恢復各地的信仰,故需採取此項措施以貫徹新宗教政策。 1節提到的時間是“古列元年”,事實上,他下這個詔書的時候已經作波斯王多年(主前559-558年登位),但作巴比倫王並且取得原屬巴比倫在巴勒斯坦和猶大的控制權,則為第一年。他於主前539年十月戰勝巴比倫,成為巴比倫王(5:13;尼13:6)。那麼頒佈這個詔書的時間是主前538年。“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聖經屢次記載神怎樣激動人心去注意不應忽略的事情(代上5:26;代下21:16;賽41:2;45:13)。古列廢棄巴比倫的禁令,釋放被擄的人,是非常大的決定,不能沒有神的激動。歷史掌握在神手中,一旦世事的發展影響到他子民和他永遠的計畫,他會干預的。“通告全國”,王的詔令用口頭和抄錄傳達全境,不只通知住在巴比倫的人,也通知散居波斯帝國各處被擄的猶太人。 2節提到的詔書,另有一份是用亞蘭文寫成,存放在王宮典籍庫檔案中(6:3-5)。這裡提到的詔書是用希伯來文寫成,供傳報的人用口頭在各地宣讀並且張貼。被擄前,以色列民因避諱不用“神”這個字稱呼神,而用“主”或“耶和華”,但被擄釋放回國後,已經開始用“神”字,特別見於與外國人的談話或者文字中(尼1:4;2:4,20;但2:37-44),使無猶太背景的人容易明白。根據波斯王朝留存的記錄,古列相信各國各族的神都曾賜福給他,例如巴比倫的神瑪達克揀選他統治萬國,月神賜給他勝利。他認為有責任恢復全帝國各地人民原有的信仰,重建被巴比倫人拆毀的寺廟,讓他們的神像可以住在裡面。在這樣的信念下,他向猶太人承認將天下萬國賜給他的他們所信的“耶和華天上的神”。他被神所用,成就了神所定的回國建殿的計畫。 猶太史家約瑟夫認為古列是讀了《以賽亞書》提到他的預言(44:26-45:7),因而被激動要重建耶城聖殿的。這極有可能,因為古列王的臣僕中有猶太人,從他們那裡讀到這本先知書和其中“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使列國降服在他面前”和“他……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的話。 3節提到下詔的物件是“在你們中間作他子民的”,因此包括亞述王和巴比倫王擄來的所有以色列民。但要原屬北國十個支派的人回到“猶大的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吸引力不是很大。他們因被亞述趕得四散流離,時間久了,很多人弄不清自己的祖先是誰,所以不願去承擔重建聖殿的工作。而根據波斯的記載,很多猶太人在被擄期間積累了大筆財富,返回故國就等於放棄所有(比如房屋、貨物)。因而,回應詔書回國的只能是猶大、便雅憫及一部分利未人(5節)。這些原因也促使《歷代志》的作者一再號召全以色列民團結起來、共建家國(代下15:9;30:11,18-19,25)。 二、準備返鄉 1:5 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 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 1:6 他們四圍的人就拿銀器、金子、財物、牲畜、珍寶幫助他們(注:原文作“堅固他們的手”),另外還有甘心獻的禮物。 1:7 古列王也將耶和華殿的器皿拿出來,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來,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 1:8 波斯王古列派庫官米提利達將這器皿拿出來,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
1:9 器皿的數目記在下面:金盤三十個,銀盤一千個,刀二十九把, 1:10 金碗三十個,銀碗之次的四百一十個,別樣的器皿一千件。 1:11 金銀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被擄的人從巴比倫上耶路撒冷的時候,設巴薩將這一切都帶上來。 古列的詔書一下,就有敬畏神的猶大和便雅憫人心裡火熱,積極回應(5節)。顯然他們知道這是神的手,神借著耶利米先知發出的預言已經成為現實(耶25,30章)。他們周圍的非猶太人也積極回應,按照詔書要求提供財物和甘心獻的禮物(6節;比較4節)。古列王也把放在巴比倫神廟中的從聖殿掠來的器皿拿出來,歸還給即將回歸的猶太人(7-11節)。 5節提到積極回應的猶太人。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回去的人同時啟程,而是用概括的文字記錄啟程回國的盛事。事實上,也不是所有的族長和利未人都與設巴薩一同返國。這是神應許的實現,至於分多少批,選擇什麼日期或者什麼路線,在作者看來都屬次要。一般認為古列詔書在主前538年春天頒發,當年夏天就有第一批人啟程(3:1)。“族長”,古時的家庭包括在家長之下所有兒孫及家中奴婢,數代同堂,有同一族。此處“族”長實指舊日南國兩個主要支派被擄的各家的家長。 7節提到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他每征服一地,必定將廟中的神像帶走。他到耶城聖殿,見不到有神像,就把聖器帶走放在自己的廟中。古列對耶城聖殿重建工作的一大貢獻是,歸還當年擄走的聖器。 9-11節所記聖器的數目應當是根據設巴薩所開收據,這張收據一定由司庫和設巴薩各執一份。當然巴比倫人自聖殿擄走的聖器可能也列有清單。例如《列王紀下》25:14-17便是這樣的一張單子。這裡列的總數是2,499件,和11節的5,400件有很大出入。可能所列出的只是大件,未計小件。這張單子所以重要,不在物件細目,而在聖器得以如數歸還。這樣,猶太人在重修後的聖殿可以用來敬拜神。 設巴薩可能是猶大王約雅斤第四子示拿薩,因二名都是巴比倫名Sinabusur的縮寫,原義是“辛(月神)保佑父親”代上3:17-18)。此子應當生於主前592年。主前538年歸國時,他至少55歲,故回國以後不久便死了,由所羅巴伯繼任省長。 本書未記返國途中情形。但在次經《以斯得拉前書》(是希臘文的《以斯拉記》,綜合《歷代志》、《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中的片斷,再加上以斯拉的傳記等組成)返國人的名單前(與本書2章所記的相同)有如下一段描寫旅行的話:“一千馬兵伴行,……還有鼓手、吹笛手隨同,眾兄弟載歌載舞”。按照以斯拉的記載(7:9),途中需四個多月。他們先朝北,然後轉西,再下耶路撒冷。 三、反省反思 1、古列為什麼下詔准許猶太人返國建殿? 2、所有被擄的猶太人都積極返回故園嗎?為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