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第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順服的喜樂(二68~三13)(鮑會園) 以斯拉記第三章釋義(林獻羔) 以斯拉記第三章靈訓(Edward Dannett) 第一件事(三1~6)(賈玉銘) 重立殿基(三7~31)(賈玉銘) 以斯拉記箋記(三章)(于中旻) 以斯拉記文字釋經證道(三章)(張策) 順服的喜樂(二68~三13)(鮑會園) 經文:以斯拉記二章六十八節至三章十三節 以斯拉記第二章是篇很難讀的經文,全是人名數字,但細心閱讀時便看出一個重要的真理。百姓之所以能回到耶路撒冷,重新建造,再次為神作見證;這不是單屬於所羅巴伯、或耶書亞、省長設巴薩某一個人的功勞,乃是全體百姓合作起來的工作。所有屬神的人一齊被神感動,蒙神呼召,順服為神工作;也許他們中間有許多是不知名的人物,但因著同一的事奉便把工作做完了。 「以色列人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當百姓歸回時,他們也想不到迅速間能在神前發出讚美的聲音,何時只要人肯遵神旨意而行,他的生命便不能不發出讚美。 (一)讚美的因由 (1)如同一人的事奉 在第三章裏有三處經文原文裏,用不同的文字表達同一個意思。「如同一人」(一節),「他們都一同起來為神工作。」(九節),「眾民都大聲呼喊」(十節),因著他們同心合意,便發出讚美,他們同心合意走向耶路撒冷。在敬拜的事上,有同一心志,目的,敬拜與事奉的過程中沒有凢心鬥角。如此的敬拜使人心裏充滿快樂,便同心向神發出讚美。 (2)同心建造聖殿的根基 聖殿的根基代表與神的交通,重建聖殿便是恢復與神的交通。這交通是建立在同一的根基上,這就是主耶穌基督(林前三),這名以外再沒有根基,我們也不能靠任何人得救。聖殿的根基建好了,代表人心中有耶穌的地立,因為有這根基,人才能在其上建造敬拜神的生活。為著整個根基,主耶穌已建好了而讚美神的名。 (3)祭壇建好 他們建造以色列的祭壇,在壇上獻燔祭,這燔祭被焚燒,香氣達到神前,神的心得到滿足。因為神悅納百姓的敬拜事奉,為此百姓向神獻上讚美。我們向神的讚美不該是追求自己的生活滿足,乃要追求滿足神的心,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若以別的事為目標,只要稍遇困難攔阻便失去快樂。耶穌曾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約十四)又將「喜樂賜給你們。」(約十五),當耶穌說這些話時,是在最後晚餐後。按人來說那時他要面對死亡,還有甚麼喜樂平安可以賜給我們呢?但因著他所行的是神的旨意,所以任何環境卻不能叫他失去喜樂,他整個喜樂平安,是建造在追求神旨意之上。百姓獻上燔祭,雖然殿未建成,仍有許多困難在他們面前;但他們仍高聲讚美神,因為他們的喜樂是建在神所悅納的事上。 (二)讚美的性質 「……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拉三11-12) 這喜樂不是完全的,乃是混雜的,因為那些沒有見過舊聖殿的人,他們在外邦地過了七十年的生活,曾聽聞敬拜神殿的榮耀,他們便產生渴慕之心;如今眼看殿的根基已立好了,可以敬拜神,因此便大聲呼喊。但年老的一輩,曾親眼見過所羅門時代所建的聖殿,在相比之下,覺得這殿太微小,太窮乏了!他們便大聲哭叫,換言之,他們有一個思想,就是因聖殿外表不夠美觀而心中憂傷。 有一件事是百姓未能領會的,神曾藉著先知哈該預言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過不多時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旱地,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意即萬國所羨慕的必來到),我就使這殿充滿了榮耀……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神曾親自應許過,要賜福與後來的殿,殿的外型雖小,但主耶穌自己要進到裏面,屬靈的真實進到殿中,使其中充滿榮耀。 部份的百姓只看外面的微小,只追求外表的表現,因外表不夠美觀,便大聲哭號,心裏難過!他們忽略了靈裏的真實,而追求人看得見的表現;只求殿外表的偉大而忽略了神居住在裏面的寶貴,這是多麼可憐的現象。只要偉大的外殼,而失去最重要的實質。另一部份的人,不是回憶過去聖殿外表的偉大,他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現在可以敬拜耶和華,因為已經有一個敬拜神的根基,在裏面可以親近神,便心滿意足了,毫不介意外表之美觀與否?所以他們雖然只有一所微小的聖殿仍能大聲讚美,他們已得到了屬靈的真實。 (三)讚美的重要性 (1)這是信心的見證 這時雖然聖殿仍未建妥,但因著親眼看見殿的根基,認為這根基已是足夠的保證,知道神的應許必然成就;所以當根基建好後,馬上便發出讚美,此乃信心的讚美。 「信心」是什麼?不信的人如此嘲笑著說:「信心是半夜裏在暗室中,找一隻黑貓。」意思是表明信心是一個不實際的東西,但聖經告訴我們信心是需要有證據的。使在(約二十36,31)表明,耶穌一生行了許多神蹟,但沒有完全記在福音書內;只把某些記載下來,為要使看見的人,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因信他的名,而得生命。以神蹟本身而言,耶穌並沒有利用它,直接地說我就是神的兒子。但當這些神蹟合在一起時,我們就曉得耶穌不能不是神的兒子了。這些證據與耶穌是神的兒子,有密切的關係。我們若憑著信心接受,信耶穌是基督,因這些證據而發出信心來,憑信心接受見證的價值。 照樣百姓看見聖殿的根基建好了,雖然這事表面上與神沒有什麼關係;但因著殿的根基被建,按照神的應許得以應驗。他們更知道神是信實慈愛的一位,因著這見證更認識神自己,這就是信心。憑著自己經驗過的事,更能信得過神,憑著自己所明白的真理,更相信神的話的可靠。以色列人就是因著這一個聖殿根基,被建的證據而信神,又讚美神。 (2)這是順服的見證 祭壇被建立,百姓便讚美耶和華。祭壇是順服的見證,過去百姓七十年在巴比倫過活,沒有祭壇的設立,也沒有機會獻祭。在巴比倫外邦地只能用口敬拜耶和華,因為沒有敬拜耶和華的壇,所以生活上便沒有特別的表現。「建立祭壇」這是敬拜耶和華的記號,這是生活上、動作上的記號;表示敬拜神的人,按神的方式生活。我們追求敬拜神,不單憑口來過復興敬拜的生活,乃是要在生活上敬拜記號;顯出我們是真基督徒,生活與別人不一樣。──
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 以斯拉記第三章釋義(林獻羔) 第三章 恢復敬拜與殿基 被擄的人回到聖地,聚集在耶路撒冷。他們築壇敬拜,恢復殿基。 一、恢復敬拜(3:1-6) 1.重建祭壇(1-3節) 在聖殿舊址重建。第一件要緊的事是築壇(參詩27:4)。 (1)“到了七月”(拉3:1): 可能是歸回後的第一年(西元前537年)。 七月,是傳統節期最多的月分(約陽曆9-10月)。所羅門在這個月行獻殿禮。 他們回國後7個月就築壇。 (2)“耶書亞”(2節): “耶書亞”是耶和華拯救的意思,是約書亞的另一寫法。他的父親約薩達是被擄前最後一個大祭司。耶書亞是祭司。因本段談及有關信仰問題,所以先提祭司(3:8,4:3,5:2)。 (3)“所羅巴伯”(3:2): 他是大衛王室合法的繼承人(代上3:17-19)。波斯王派他作省長(該1:1)。 “與他的弟兄”,指普通百姓,不是親弟兄。 (4)“都起來建築以色列神的壇”(拉3:2): 本來先建殿,才築壇獻祭,現在先築壇獻祭,因為悔罪求赦的心懇切。 列王時,有時不理會,但歸回時,第一就是求赦罪。 2.恢復獻祭(3節下-6節) (1)“鄰國的民”(3節): 指撒瑪利亞居民。他們害怕,就早晚獻祭求保護。 (2)“守住棚節”(4節): ① 獻“甘心祭”(5節): 這是額外的奉獻(申16:17,林後8:1-3)。 ②“七月”(拉3:6): 七月(是提斯利月Tizhri) 15-21日(利23:34-43),即陽曆9-10月間。15日起守住棚節。 ③“按照數例”(4節,民29:12-38): 每日獻祭(拉3:4),“要向耶和華守節七日”(民29:12)。七日總數與所羅門時比較,就太少,但從歸回人數和財力來看,這是很可觀的奉獻了。 二、恢復殿基(拉3:7-13) 1.預備所需的物料和人力(7-9節) 主要是所羅巴伯和耶書亞帶領(8節)。 (1)照所羅門時的那樣預備物料(7節,王上5章)。 (2)“第二年二月……興工建造”(拉3:8): “百姓到耶路撒冷……”,是西元前537年春,在築壇後半年。536年4-5月間(宗教曆是二月,王上6:1,是所羅門建殿的月分),但受阻(拉4:4)。 (3)“從二十歲以外的……”(拉3:8下): 早期,利未人服侍的年歲是30(民4:3)或25歲(民8:24),後降至20歲(代上23:24,27),大概因利未人數量很少,所以年齡也要降低。他們不單興工建造,他們還有“督理”的工作(拉3:8-9)。 2.獻殿基禮(拉3:10-13) (1)立殿基(10節): “立……殿根基”,“立”原文是恢復的意思。 所羅門聖殿的根基甚穩固。巴比倫人雖然拆毀聖殿,但很難拔出殿基。 現在不是注重新立根基,只是修復。 “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10節):這裡可能有詩班參加。有祭司獨唱,有一個詩班唱副歌。 (2)立殿基觀感(11-13節,參代下5:13,7:3): ① 眾民歡呼: 許多未見過舊殿的人,只聽前輩講論,久望而實現了,所以大聲歡呼! ②“見過舊殿的老年人”、“便大聲哭號”(拉3:12): a. 回想聖殿被焚,數十年來希望早日恢復。 b. 新舊之比:新殿遠不及舊殿。 c. 人被擄,殿被焚,今見神恩典,哭了! ③ 悲喜交雜之聲(13節): 舊殿被焚,似無可再建。信徒在世苦中亦樂;世人則樂中亦苦。 ──
林獻羔《以斯拉記釋義》 以斯拉記第三章靈訓(Edward Dannett) 第三章 前一章末節經文說:「以色列眾人」──是指「餘民」,但在神前是代表全國的地位──各住在自己的城裡。本章的開始,就見聖靈的特別工作,「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三1) 我們讀民數記第二十九章一節經文說:「七月初一日,你們當有聖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是你們當守為吹角的日子。」 這是吹角節,是預表以色列人於末後的日子返回耶路撒冷;這時,他們聚集於耶路撒冷,真正是靈裡的會晤──他們完全一致聯合,表示他們的首領和民眾,都接受神的教訓,聽從祂的吩咐(比較徒二1)。 神的子民同心合意如同一人,這種光景在歷代神的子民中間不得多見,因為這不是大家同意的意義,乃是會眾同心順服真理聖靈的感化。教會的歷史上,只有兩次記載這情形(徒二章,四章)。現今或有少數的聖徒集合,能同心一致如同一人,但在教會全體中間,不再有這光景顯示了。當五旬節時,全會眾聚集如同一人──一人的意志管理群眾,召集他公共中央的地方,他們同心一致,聚集於城內某地,那時,神的心和意念都傾向他們了。 於是他們集合於耶路撒冷:「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他的弟兄眾祭司,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與他的弟兄,都起來建築以色列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因懼怕鄰國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三2-3)省長所羅巴伯和祭司耶書亞二人(他們各人的弟兄相助這工),共同起來建築神壇,是預表主在祂的王位上為祭司──麥基洗德的真像(參亞六9-15)。 他們建築祭壇的動機,其中一個就是他們覺得須要神的保護。他們因信覺得應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獻祭,方能得神的保護。他們這樣的信任神,有那美好的靈性,還有甚麼事比它更好呢!他們是軟弱的餘民,沒有人力和天然的保障。他們的四圍有各等的仇敵,他們因缺乏和危難,學了倚靠神,以神為他們的避難所,為他們的力量。他們到了耶路撒冷,第一個目的就是建築祭壇,向耶和華獻上馨香的燔祭,於是神向他們顯現所行的,都是他們的益處。 他們早晚所獻的燔祭,這是照他們原有的條例,是稱為「常獻的燔祭。」(出二十九38-46)神藉那常獻的燔祭,可住在祂百姓中間,若他們中間雖不再有神的居所,而神不再顯現于施恩寶座上的基路伯中間,但燔祭的功效,仍然存在。他們因信向神早晚獻祭,耶和華保護他們,確如從前一樣。其後,耶路撒冷四圍有堅固的城牆和保障,以致城得鞏固,他們就得了更大的平安,所以他們將詩篇上的話來讚美神說:「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細拉」(詩四十六篇1-3) 祭壇建築完畢,照經上所記的律例,他們就守住棚節(利二十三33-36),按他們的慣例,每日要按數獻燔祭。守住棚節,是豫表千禧年時所享受的歡樂(利二十三40)。以色列人在耶和華前歡樂七日,這些被擄歸回的民眾,處於淒慘荒涼境遇之下,能守這快樂的節期;依照人的眼光看來,似乎是一件愚昧可譏笑的事,但「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 因此,他們能在當日的地位上,實行未見之事。獻燔祭是預表人因基督之功勞,再能站立神前,並在祂裡面得了神所應許的福。於是有信心的以色列人,建築祭壇於毀壇的殿基上,向神獻祭;他們圍立壇旁,見燔祭的煙向天上升,就仰望神所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應許都要成就。那時救贖的主要降臨,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在他們的頭上,他們享受那歡樂和愉快,憂愁歎息盡都逃避。 經上又告訴我們說:「其後獻常獻的燔祭,並在月朔與耶和華的一切聖節獻祭,又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三5)在他們進行的事工中,引人注意的特色,就是他們凡事照神的話去行(三2-4)。凡他們在巴比倫所行的;或是遺傳的禮儀、或是遺傳的習俗,一概都棄留於巴比倫,現在得了拯救,由巴比倫返回,只有遵行神的話才能滿足他們的心懷。 本段所述說的事,可稱為他們的「恢復敬拜」。這幾個字內,含著一個要緊的意義;見到擄至巴比倫的人,有幾個仍是活著。他們在五、六十年前曾發起返國運動,前章記載他們一致同心從巴比倫返回,這可表明他們有美好的靈性,所以那幾個聖徒和餘民到了耶路撒冷。第一個目的,就是建築祭壇(以此為敬拜神的表徵),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節集會,使徒書信上說明那些禮儀、舊俗或遺傳的條例,是毫無功效的;這些規條,已是棄於人。 他們雖由被擄之地歸回,各人心中有光和生命,因為經上說:他們同心「如同一人」,他們尋求主耶穌基督,如人子降臨在聖殿上,要祂居首位。神確認為這次的返國運動,有非常的效果,召回散居各地的信眾。他們尊重神的話,知道祂救贖的豐富恩典,享受祭司的地位和權利,聖靈住在他們中間,他們盼望主的再臨。若那日見主,不用靈裡的力量敬拜,但靈裡的權力,仍是能使人受感的。神的整個教會,藉神的定旨和至尊的恩典蒙了救贖,神的真教會顯示了。 那日以前,世人公認相信耶穌是道德的規律,若不信基督、不信三位一體的真神、不信有天堂地獄。因此,那日以前,惡魔的勢力增大,人厭煩聽純正的真道,必有離道反教之事,這些光景,如同吹號的聲音,喚醒我們去遵行神道,使靈裡的力量不致衰落,從錯誤的道路上轉回,接受神恩。 本章第一節至第五節,是一段樂趣的大事記,可與使徒行傳第二章和第四章合併閱讀,查考五旬節後教會的光景,有相同的地方:例如他們各人在家中,或在公共場所都能同心合意,表明聖靈的能力,那些被擄歸回之人,不但在月朔和其餘的聖節獻祭,且說:「又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三5)當神靈充滿他們時,他們就生了感恩的心,他們一面接受神的恩典、一面就生出感謝讚美神的心,這是虔誠敬拜神的秘訣。 以下兩節經文,是本年大事記的結束語,也是下年大事記的引端,「從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他們又將銀子給石匠、木匠,把糧食、酒、油,給西頓人、推羅人,使他們將香柏樹從利巴嫩運到海裡,浮海運到約帕,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允准的。」(三6-7) 七月初一日,他們甘心樂意向神獻燔祭。神看祂的聖民歸回,接受祂的言語、順服祂的命令,為可喜可樂之事。由此我們知道神是特別注意祂自己的工作,他們親近事奉神,神就得了歡樂。他們心中有神的恩典,所以他們能這樣敬拜神,神的恩典臨到他們,他們就得了利益(比較弗二10;林後五10)。 我們以為下面的記事,是一件傷心的事:「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這百姓因耶和華的慈愛和恩典,得以返回。他們樂意投靠祂,並仰望祂為他們的保護者,又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一切律例敬拜祂,但現在他們還沒有進行建殿的工作,神的意念要建造祂的聖殿,他們已蒙神恩返回本國,反倒使這聖工停頓,起初他們盡心竭力,要遵行神的旨意,現在中止了。歷代神的教會,得了神的奮興後,即有這種誘惑,使神的工作停止前進:例如神藉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要為祂成就那偉大的事工。 起初馬丁路德以真理的能力和威信為戰斧,反抗羅馬教敬拜偶像和犯罪作惡的事,宣告宗教改革運動;神與他同工,且拯救他脫離非常的危險,但以後怎樣呢?馬丁路德和他的同工,以初步得勝的效果為飽足,就中止前進,教會的行政與國家的行政合而為一;因此教會沒有生命,背誦信條而已(啟三1-3)。他們停止與神相交──他們不遵行神的旨意,卻照他們自己的方法去行,結果顯出他們自己的失敗,這宗教改革運動就停頓了。當日馬丁路德所奮鬥的真理、所恢復的信仰,到今日要消失了(或還沒有失去)。 我們知道神的子民們得平安,是在乎他們完全遵行神召他們的主旨;神召我們,要我們與祂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若我們個人或團體以所享受的天恩為滿足,停止與神相交,則我們不能明白祂對於我們的願望,我們靈性的軟弱和衰落,就立刻顯示了。於它一面,若以神的意旨為我們的旨意;將我們的心思意念傾注於神旨上;祂要常引導我們完全認識祂恩典的旨意,行在祂的道路上,我們就得了更多的天福,祂樂意我們享受恩福,祂藉我們行在祂恩典的旨意中,便加增我們的福樂。 以色列人雖沒有進行主的工作,但並不是他們不注意他們歸回的目的,我們讀本章第七節,知道他們已開始預備建造聖殿的材料。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是當國家榮盛的時代,閱讀列王紀上第五章和歷代志下第二十八至二十九兩章;把那時的光景和餘民的情形,互相對比,應當知道耶和華是一樣的。祂藉這軟弱余民的信心,能把賜給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權能和尊榮,也賜給他們,為他們預備一切材料。 在外面上,他們建造聖殿,要得外邦君王的許可,籌備需用的材料。但這是神雇用他們作祂的工作;他們要倚靠祂;祂能使他們順利進行,有良好的效果。信徒們與神同工,他們因所遭遇顯然的艱難和攔阻,就成了信心的僕役;藉這些事使他們有信靠神的心;神就使他們前面高高低低的道路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山嶺必成為平原。 本章第八至九兩節,是述說他們正要立耶和華殿的根基。第七節至第八節,其間至少相隔七個月;這七個月的工作,何以沒有記載呢?他們要等香柏樹運到能開工,外面上看他們似乎是停止前進,「百姓到了耶路撒冷神殿的地方,第二年二月,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其餘的弟兄,就是祭司、利未人,並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又派利未人,從二十歲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於是猶大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他的子孫與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孫,利未人希拿達的子孫與弟兄,都一同起來,督理那在神殿做工的人。」(三8-9) 那節經文,可以注意的有三點: 第一,全體百姓聚集在耶路撒冷,省長所羅巴伯和祭司耶書亞,他們二人先動手建造聖殿,他們在職務上作了領袖,同時是百姓靈性上的先導者。歷代神的子民們,見他們的領袖明白神的意念,豈不快樂麼!他們可召集民眾,一同作神工,這樣的光景不是常有的,聖靈在百姓中間動工時,就排除了那些有名無實的領袖們。 第二,省長和祭司知道如何與百姓在聖工上聯合,在他們的工作方面,確是顯明了聖靈的能力,事實上證明神是與他們同工;如是,他們中間不分黨派,被聖靈感化,合而為一,眾人只有一個目的,要為神建造聖殿。 第三,分派利未人二十歲以上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這是他們又照經文上所記載的定例去行了,他們心中有神的智慧,所以能明白這規例(民四章;曆上二十三24)。第一要緊的,照神所命定的規例去建造聖殿,也是在事實上順服神的旨意,就是祂的話。人的意念就要想出幾個似乎更好的方法來,但神的旨意對於祂的僕人是永不改變的;神的子民不明白這真理,所以在現今神的教會內,常見人的旨意與神的旨意相爭,唉!相爭的結果,人的旨意卻全然侵佔了基督的地位! 利未人蒙主恩,要為神勞力作工,但只有七十四人(參二41-42,亞薩和看門的子孫,都是利未人,共有三百四十一人,但這七十四人,是擔任這特別的工作。)他們在曠野的時候,僅有那些「從三十歲直到五十歲,凡前來任職在會幕裡作抬物之工的,共有八千五百八十名。」(民四47-48)當耶和華開了拯救的門,使他們從巴比倫返回,僅有少數的人應命。 唉!他們在被擄之地安居樂業,竟忘了本鄉耶路撒冷和錫安。神看這七十四個忠心的利未人,更為寶貴,神與他們同在,賜恩給他們;他們是配為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人,神的恩典在他們心中,他們聚集辦事,如同「一人」;他們這樣同心又同工,是因他們與神相交,關心祂的聖殿,以神的目的為他們的目的。他們有各種不同的計畫,但沒有損害他們團結的靈,他們按派工人們如同「一人」,就是他們事工成就的吉兆,也是聖靈工作的效果。 以下兩節經文,是述說他們立殿基禮的光景:「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著讚美耶和華。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祂本為善,祂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三10-11)那日,他們得了極大的歡樂,他們已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築壇獻祭守節期,如此他們也要使用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舉行讚美禮拜(參曆下五12-13)。 我們沒有讀到他們在曠野唱甚麼的詩歌;他們在海邊,曾唱了救贖的詩歌,未幾,那讚美的歌聲止息了。他們經歷危險和艱難的路程就發怨言。他們在迦南地時,約櫃得了安息之所,就是暫時安放在錫安,大衛派幾個利未人在耶和華的約櫃前,頌揚、稱謝、讚美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有些祭司吹號,亞薩敲鈸,大發響聲,還有其餘的人,鼓瑟彈琴:「那日大衛初次藉亞薩和他的弟兄,以詩歌稱頌耶和華,說: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存到永遠。」(曆上十六7-34)這日,這些餘剩軟弱的以色列人,聚集於摩利亞山,要謹守遵行耶和華的道。他們看見不能以人的智慧和人的方法,去建造耶和華的殿,只有耶和華獨自指定造神殿的方法。 他們立殿基禮時,聚集的民眾分為三等:祭司都是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百姓在外面聽見了他們讚美的聲音,就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吹號的聖職,只有祭司可擔當(參民十章),因吹號的,必須在聖所耶和華前,與祂相交,領會神的心意,辨別何時應以見證的語調歌頌耶和華,何時應以讚美的語調稱謝耶和華,只有亞薩的子孫──利未人,「照王的定例」──必要敲鈸(曆上二十五6)。他們有這樣合式的秩序,「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他們的副歌,是「耶和華本為善,祂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 他們歡樂讚美的聲音中,混雜了哭泣悲哀的聲音,第十二節經文告訴我們說: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他們是老年人,曾見過所羅門王建造的聖殿,是華麗雄壯。現在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互相比較,大不相同,其餘的人大聲歡呼時,於是老年人就大聲哭號;那日的光景,一面有人哭泣哀號,另一面卻有人歡呼快樂。那些哭泣的人,曾見過國家的光榮,又見過耶和華的榮光,曾充滿了舊時的聖殿,現在見耶路撒冷城的荒涼,感覺他們的貧窮,以薄弱的能力重建新的聖殿,自然他們心中的悲哀,勝過了感恩的心。另一面他們想到被擄至巴比倫,聖殿和祭壇,都被毀壞,就不能發出讚美和稱謝的聲音了。 神悅納他們的讚美,也接受他們的眼淚,誰能疑惑呢?因為兩種光景,都是神的恩典在他們心中所生的效果,在我們的時代,不能同時見那兩種光景。近世紀來,神拯救祂的子民從巴比倫出來,他們重新得了祭司的權利,親近事奉神;他們藉神道,又得了拯救,他們的心被聖靈光照,看見他們自己不配占享那地位,於是發出感謝讚美的聲音。當現今基督教腐敗的時代,人們得了拯救,承受祭司之職權,就滿心感謝神。神藉祂的恩典,開了他們的心眼,解除他們的鎖煉,使他們享受豐富的福分,他們只有「大聲歡呼」。
另一面說,那些年長的信徒,已深受神的訓誨,他們常常默思五旬節教會的情況和美感,現在盡他們自己微弱之力,要依從神的話去行;把古今教會的光景,互相比較,就回想到許多弟兄仍在罪惡之中,心中憂愁;於是憂傷和歡呼相應,這兩種情形混合而不能分,以色列人的境遇,也是如此,他們難以分辯,「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 他們行立殿基禮時,佈置華麗,人民整衣聚集,真是有一番熱鬧的盛況讀者要注這,那時按本書的宗旨和百姓的地位,將他們的動作和感覺盡都記錄,雖沒有見神與他們同在,但他們一切所行的,顯然為神而遵行神旨;祂的子民因信遵行神旨,神藉信與人同在,這是每個人所需要的。今日我們沒有神的先知,見證神的旨意,但因信不被遺棄,如我們閱讀撒迦利亞先知書,我們知道神是看顧子民的,關心他們的工作,惟神尚未藉先知哈該,或先知撒迦利亞,向這歸回的百姓說話。 幾年以後,祂藉先知去激發他們,鼓勵他們,言及關於立殿基的事,於是撒迦利亞說:「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所羅巴伯的手,立了這殿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這工;你就知道萬軍之耶和華差遣我到你們這裡來了。誰藐視這日的事為小呢?這七眼乃是耶和華的眼睛,遍察全地;所羅巴伯手拿線鉈,就歡喜。」(亞四8-10) 如是,我們知道神看聖靈殿已開工,是一件非常的事,祂專心注意這事。神是喜悅祂的子民領會祂的心意,尋求祂的旨意。所羅巴伯已立了殿的根基,他必完成這工,這是證明耶和華已差遣祂的僕人,到他們中間照人的眼光看來,那日算為小事,但那日卻包含著神的應許,就是餘民返回,彌賽亞降臨,設立天國(亞六12-13)。信心能領會將來之事,今日算為小事,卻是關乎將來要完全成就神對於祂子民的旨意。 耶和華的眼睛──那七眼,表明祂有完全的智慧,認知萬事。耶和華的眼睛遍察全地──見所羅巴伯手拿線鉈,就歡喜,表明聖殿的工必要完成。前章記載那七眼是在殿基石頭上,「大祭司約書亞阿!你和坐在你面前的同伴都當聽(他們是作預兆的),我必使我僕人大衛的苗裔發出。看哪!我在約書亞面前所立的石頭,在一塊石頭上有七眼。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親自雕刻這石頭,並要在一日之間,除掉這地的罪孽。當那日你們各人要請鄰舍坐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亞三8-10) 前面的經文,已顯示神的旨意,神藉余民建立殿基,是有重大的真意。「苗裔」二字,指「基督」,祂要擔保祂的子民,承受神所應許的福,這樣看來,是神作一切的工,祂的子民,不過是祂的器皿耳!祂藉所羅巴伯的手,立了殿的根基(比較賽二十八16),這是祂的工作,成就祂的計畫。神的眼睛在那塊石頭上;那塊石頭是蒙福而有恩典的,這是「試驗過的石頭,是寶貴的房角石、是穩固的根基。」──神要親自雕刻這石頭,表明神要顯明祂一切的旨意:在一日之間,祂要除掉這地的罪孽,基督因祂的死和復活,成了祂子民的救主,救他們從罪惡中出來;於是祂的子民要被建造在那塊石頭上,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借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二4-5)。祂子民以色列人要信靠祂,不再被傾覆,他們要享受世福,各人要請鄰舍坐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 讀者!將前段的經文和「以斯拉記」合併閱讀,觀察那日進行的事工,必有左右逢源之樂。聖靈與我們同在,使我們由以斯拉記看見這百姓對於他們事工的心思和感覺。聖靈引導我們由撒迦利亞書,會悟神的意念。這百姓或不過少許明白聖殿恢復的應許,及事奉神的工作,但神看千年如同一日。那日,蒙神的恩典和能力開始工作,算為小事,但神完成祂一切的計畫,是藉基督的降世、受死、復活、顯現,為神的受膏者──祂的君王,祂要降臨錫安聖山,設立天國。 第一件事(三1~6)(賈玉銘) 建築祭壇(3:1~6) 重立殿基(三7~31)(賈玉銘) 神殿的根基已經立定(3:7~31) 以斯拉記箋記(三章)(于中旻) 原有的根基
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立耶和華殿根基(拉三:3,10) 根基是建築的最重要部分。復興的意義,就是在原有的根基上,復舊興衰,不是另起爐灶。 在原基上築壇
聖殿的祭壇,被惡王亞哈斯移走(王下一六:14),繼而同聖殿被毀。現在首先“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因懼怕鄰國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拉三:3) 在原基上建殿
所羅門王第四年,二月初二日,“在耶路撒冷,耶和華向他父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大衛所指定的地方”(代下三:1-2),建造神的殿。那正是神試驗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神在聖山上預備了那隻羔羊,代替他的兒子以撒為祭物,所以稱為耶和華以勒(創二二:1-14)。 教會的根基
教會的根基是耶穌基督。主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它”(太一六:18)。對神兒子的認信,就是教會的永遠根基。 以斯拉記文字釋經證道(三章)(張策) 第04講 重建聖殿 讀經:拉3章 內容: 一、恢復敬拜之事 3:1 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 3:2 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他的弟兄眾祭司,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與他的弟兄,都起來建築以色列 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 3:3 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因懼怕鄰國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 3:4 又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 3:5 其後獻常獻的燔祭,並在月朔與耶和華的一切聖節獻祭,又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 3:6 從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 本章主要的內容是著手重建聖殿。時間到了猶太人宗教曆的七月,相當於陽曆九、十月,當時是主前537年。回歸的猶太人又齊聚耶城,他們要著手重建聖殿(1節)。不過在建殿之前,他們先築壇獻祭(2節)。而照猶太人的規矩,獻祭應在建殿之後,可見他們悔罪和祈求神赦免的心非常迫切。在列王時代,獻祭的事大都十分隨便,有時根本不理。現在飽曆被擄生涯,明白離棄神的不當,因此回國後第一件事便是解決罪的問題。 所羅巴伯和耶書亞是回國之人中的兩位領袖(2:2)。所羅巴伯是猶大支派的首領,是大衛王室合法繼承人(代上3:17-19),受波斯王委派為省長(該1:1)。耶穌的養父約瑟就是所羅巴伯的後人(太1:13-16)。神在大衛之約中的應許,從所羅巴伯的回國和以後的發展,一一奇妙應驗。耶書亞有“耶和華拯救”之意,是“約書亞”的另一寫法。他是當時的大祭司(該1:1),父親是約薩達,是猶大被擄前最後一位大祭司(代上6:14;該1:1,12,14)。 獻祭的祭壇建在舊壇的根基上(3節),不只方便,也有承前啟後之意。這批回國的人雖然是奉波斯王之命恢復敬拜耶和華,但對傳統的敵人如以東人、亞捫人等,心中仍存畏懼。可是他們相信神的保護,聯合起來如一人,嚴格遵照摩西律法的規定在傳統的地方築壇,每天獻上早晚燔祭,從七月初一開始(6節)。3節可以譯為“他們不理會對鄰國的恐懼,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 除了早晚的燔祭之外,還在月朔和其他的神的節期獻祭(比如安息日、逾越節、除酵節、七七節等,見利23章),也守住棚節,獻上甘心祭(4-5節)。“月朔”是每個月的初一(民28:11-15)。“住棚節”在宗教曆七月十五至二十二日間舉行。這是一個歡樂的大節期(利23:33-36,39-43)。若按照《民數記》29:12-38規定,在此節期獻每日的燔祭,七天應獻公牛犢71只,公綿羊15只,公羊羔105只和公山羊7只。和所羅門獻殿時所獻的公牛22,000只,羊120,000比較,實在是很小的數目,但從歸國的人數和財力來看,已經是很可觀的奉獻了。“甘心祭”是為表示感謝而自願獻上的祭,不必按照通常嚴格的規例,但也有例外(申16:10)。 二、準備工作 3:7 他們又將銀子給石匠、木匠,把糧食、酒、油給西頓人、推羅人,使他們將香柏樹從黎巴嫩運到海裡,浮海運到約帕,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允准的。 敬拜制度恢復之後,就著手建殿。這裡記下了準備工作:雇用工匠與購買建材。建殿的主要建材香柏木也像所羅門當日造殿一樣,從推羅和西頓購買,海運到約帕。約帕是今天特拉維夫北的一個地中海港口。 三、開始建殿 3:8 百姓到了耶路撒冷 神殿的地方。第二年二月,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其餘的弟兄,就是祭司、利未人,並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又派利未人,從二十歲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 3:9 於是,猶大(注:在2章40節作“何達威雅”)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他的子孫與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孫,利未人希拿達的子孫與弟兄,都一同起來,督理那在 神殿做工的人。 一切準備就緒,建殿時間的就選在次年的二月,陽曆四、五月間。這也是所羅門當年建殿的時間(王上6:1)。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若在主前537年春,則重建聖殿的時間是主前536年春。此時雨季已過,進入旱季,麻和大麥都已經收割。 這裡記下了建殿的管理人員,總負責是所羅巴伯和耶書亞,監管人員是利未人。不過建殿的努力很快受阻(4:1-5),真正開始的時間是主前520年。因為到大利烏王第二年(主前520年),先知哈該仍在說“這殿仍然荒涼”(該1:4)。 我們知道,日後尼希米返回的使命是建造城牆(尼1:3;2:8,17)。就是說建造聖殿是在先的。為何要先建造聖殿,然後才重建城牆呢?因為聖殿是百姓靈性上的需要,城牆則是軍事和政治上的需要。猶太人明白了神才是人的保護,若神離開了他們,縱使有堅固的城牆也無濟於事(參詩127:1)。他們知道保持良好的靈性生活,比鞏固國防更為重要。 9節提到的“耶書亞”不是大祭司耶書亞(8節),2:40那裡已經提到過他。“希拿達的子孫”不見於2:40,但在《尼希米記》3:18,24;10:9的名單中。 四、奠基儀式 3:10 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著讚美耶和華。 3:11 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 這裡記下奠基儀式。所羅門建造的聖殿雖毀,但根基穩固,巴比倫人很難連根拔起,因為基址使用的石頭長達十幾米。因此現在重建聖殿,並不需要重新立下根基,而是恢復,修整舊有殿基(原文“立”殿的根基是“恢復”、“修整”之意)。 在修整根基的過程中,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祭司都穿著禮服吹號,詩班獻上讚美。讚美的內容是“他(耶和華)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 對於這群因著神的憐憫而順利回國的猶太人來說,這樣的讚美已經不僅僅是儀式,而是親身經歷。相信他們心中充溢的是感恩、激動、感慨。在詩班的讚美聲中,聖殿的根基很快修整完畢,現場的百姓發出陣陣歡呼。 五、百感交集 3:12 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 3:13 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 回國的人親眼見到聖殿的根基得以重新修整,聖殿恢復有望,自然歡欣雀躍,難以言表;但是回想被擄異邦受苦多年,備受欺淩,而聖殿荒涼無人照料,又不禁悲從中來。特別是那些曾經見過聖殿輝煌時代的老年人,觸景生情、百感交集,不免嚎啕痛哭;悔悟的淚水和感恩的歡欣交織。 六、反省反思 1、回國的猶太人為什麼把築壇獻祭放在建殿之前? 2、建殿的時間為什麼選在次年的二月?為什麼不先建造城牆呢? 3、為什麼說奠基儀式對回國的猶太人已經不僅僅是儀式?現場的老年人為什麼大聲哭號? |